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2024-08-16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通用10篇)

篇1: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在数学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例谈

-桃源县九溪乡中心小学

余敏华

摘 要: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时代与现实的要求,是数学教师的教育责任之一。本文从“营造幸福课堂环境”、“积极体验真实数学”、“构建合作学习超市”、“以人为本促个性发展”等几个方面,谈谈我在数学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探索。

关键词:数学教学

幸福课堂

心理健康

课标》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数学教学不仅要关注知识技能,也要关注情感态度。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教者“不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则会造成学生心理不健康,如“自卑”、“自闭”、“压抑”、“冷漠”、“仇恨”等等。这不仅影响课堂效率,更重要的是影响了学生一生的幸福指数。因此,数学老师也应重视对学生进行“心育”,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我的方法有:

一、为学生营造有利于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支持性环境

所谓支持性环境,就是指能够接纳、容忍不同意见的环境。接纳意味着支持和鼓励,容忍意味着不批判、不压制,尊重学生直接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之间的认知分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不能分开的,教学需要“沟通”和“合作”。情绪心理学家曼德勒认为:环境刺激引起认识解释,认识解释引起唤醒的知觉,唤醒的知觉导致情绪体验,因此,在教学中营造良好的环境,就可以使师生之间的对话不仅包括知识方面,还包括情感、态度、行为和价值观等方面。通过对话不仅使每个学生,尤其是问题学生可以在宽松的环境中敞开心扉,还可以使一些自卑的心态转变成自信,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和促进身心健康成长。这首先要求教师转变三种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由传统的静态知识占有者成为动态的研究者。其次,要求教师以新角色实践教学。这要求教师破除师道尊严的旧俗,与学生建立人格上的平等关系,走下高高讲台,走进学生身边,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与交流;要求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和探索,鼓励他们主动自由地思考、发问、选择,甚至行动,努力当学生的顾问,当他们交换意见时的积极参与者;要求教师与学生建立情感上的朋友关系,使学生感到教师是他们的亲密朋友。一旦课堂上师生角色得以转换和新型师生关系得以建立,我们就能清楚地感受到课堂教学正在师生互动中进行和完成。师生间要建立良好的互动型关系,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从学生知识状况和生活实际出发,更多地考虑如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来学会有关知识和技能;在课堂上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经验与认知水平,让学生大胆提问、主动探究,发动学生积极地投入对问题的探讨与解决之中;应灵活变换角色,用“童眼”来看问题,怀“童心”来想问题,以“童趣”来解问题,共同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学习伙伴。

如在教《时、分、秒》时,可这样编:钟妈妈有三个孩子,大哥时针又胖又矮,二哥分针中等身材,小弟吃饭挑食,又细又瘦。三兄弟淘气极了,老是不 停的跑,结果跑的怎样呢?孩子们听了童话,学了知识,初步感知了时针、分针、秒针的特征。同时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掌握新知架设了台阶。这种生活化、趣味化的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成为一种乐趣,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

二、利用生活资源,引入生活化的学习情境,感受真实数学

生活是知识的源泉。《标准》中指出:“数学是生活的部分,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不可缺少的工具。”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现实数学世界出发,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并不是“新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旧知识”,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上《百分数的意义》时,首先问学生:“我们常德自己生产了一种酒,很出名,叫什么?”学生自然说到了德山大曲,“知道它的酒精度数吗?”“是38%。”“那么谁还在其它地方见过这类似的表示方法呢?”这种谈话方式学生很容易接受,提到本地的特产,学生自然感到既亲切又自豪,再从特产联系到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类似的表示方法,引入自然、亲切而又贴近生活,为学习新知陈设了一种民主、科学、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心理学研究表明:直观、形象、新奇的东西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中直观、形象、新奇的东西或生活经历来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使学生从生活情境中感受数学,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真实数学的力量,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三、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成为学习的主体

实践操作。小学生的思维在很大层面上借助于间接经验与直观感受,有时简单的操作活动与实践经历即可帮助他们理解抽象的数学,如对周长面积概念的理解、图形面积计算公式和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等,说百句不如动半分,教师应善于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

自主探究。学习过程是一个对外界知识的内化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非常重要,自主探究作为新课标理念下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师应充分给予学生这仪权力。如学了商不变性质之后,发现分数基本性质和比的基本性质等具有密切关联的知识,教师的放手,能收到更为好的效果,学生能更为自主、有效地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建构其良好的知识结构。

合作交流。教学过程就是一个合作交流的过程,教学中教师应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多利用小组学习、活动游戏等方式,促进学生的合作与交流,一方面能促进学习更为高效,另一方面也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合作的习惯、交流的能力,更好地推动学生发展。让课堂成为“知识的超市,学生的乐园,生命的狂欢“。

心理学研究表明:自信对一个人的成功起着重要作用,自信是建立在勇于尝试的基础上的。合作学习可以使一些性格内向和学习困难的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会阐述自己的观点,学会与他人沟通,形成良好的互助、互动关系,并能创造小小的成功,鼓励他们获得自信。

四、尊重个性差异,促进每个学生获取个性化发展

台湾心理学家杨国枢写道:“人格是个体与其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身心组织,而此一变动缓慢的组织使个体适应环境时,在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念、气质、性向、外形及生理等诸方面,各有其不同于 其他个体之处。”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兴趣爱好和不同的发展潜能,在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学生思维方式的多样化和思维水平的多层次性,鼓励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见解,用不同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发新书”时,教师问:“同学们,这里有40本新书,如果我们班每人发一本,够吗?有办法知道吗?请大家想一想、算一算,看谁的方法好?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可能有以下几种方法):数一数全班人数,再比较;把各小组的人数加起来,再比较;把男生和女生的人数加起来,再比较;估计一下,我们班男生19人,女生19人,都比20小,所以够分。„„

五、让学生在应用数学中体验数学知识的价值

心理健康教育其实是蕴涵在生活中的教育,它与生活的方方面面紧密相关。《标准》中指出:“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活动,如运用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模拟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因此,要求教师带着新的思路和眼光重新认真研读教材、教案,从中挖掘并开发有价值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才能体会数学的现实意义。

综上所述,数学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相互融合、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组成一个协调统一的教育整体,这不仅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大家知道,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和方法可以多种多样,不同的教学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使用,但注意发挥各种方式和途径的综合作用,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参考资料:

1、小学数学教材

2、小学数学课标

3、《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莫雷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皮连生主编,《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年

5、心理健康教育远程培训课程

篇2: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是学生最重要的活动场所,如果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无疑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最有效、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途径。数学教学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若能在数学教学中充分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将对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取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心理学认为:受教育者的心理在教育过程中表现出来,又在活动过程中得到发展。因此,我们在数学课堂中应重视和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主动地学,创新地学,快乐地学。那么,在数学课堂中如何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呢?笔者认为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

一、多关怀爱护学生,从心底里沟通情感

这是指教师的教学态度与方式方法而言,教师的教学态度、方式决定课堂教学的心理气氛,对学生的尊重与激励可减轻或消除学生在学习上的心理压力,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乐于学习和产生自信心、成功感。

青少年处在半幼稚、半成熟、半依赖、半独立的成长阶段,维护自尊是他们强烈的心理需求。尊重他,就等于送给了他一个积极的自我概念,使他能自尊、自信、自强,以良好的心态面对人生,而经常及时地表扬一个人,不但使他感受到了你对他的肯定,而且使他对未来更有信心,这是一个人获得成功的心理动力。

篇3: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一、聋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素质教育将心理健康作为评价学生的一大标准, 这也是现代教育要实现的一个目标。只有形成了健全的心理, 学生才能在未来的生活与工作中得到有效的发展, 才能在社会上立于不败之地。聋哑学生受身体条件的限制, 缺乏听力功能与语言功能, 对语言的感知有一定的障碍, 这就容易使聋哑学生长期处于自闭状态, 缺乏与外界的沟通与联系, 长此以往, 容易积累一定的心理问题, 如自卑、妒忌、敌对等。[1]由于身体上的不健全, 聋哑学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 他们无法自由地表达, 也听不到外界的种种声音,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他们的心理感知格外敏感, 容易受到伤害。一些聋哑学生甚至会出现对他人的嫉妒心理, 进而上升为思想偏激、对他人敌视等, 这些将严重影响聋哑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 对聋哑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目前, 聋哑学校也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在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能力的基础上, 实施各种科学、有效的策略对聋哑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与自理能力, 对聋哑学生实行必要的心理疏导, 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2]

二、聋哑小学语文教学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在聋哑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一方面可以在本质上解决聋哑学生因缺乏自信, 缺乏存在感而陷入思想误区, 以及随之产生负面行为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唤醒聋哑学生对于学习的热情, 让学生在心理健康发育的前提下, 可以投入到语言的学习中, 促进身心健康发展。语文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更容量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语文学科本身就涵盖了一些心理学的知识, 再进行适当的心理引导, 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且语文课文之中包含了很多我国古人的处世为人之道, 也有很多西方哲人的名言警句, 这些知识会潜移默化地渗透在学生的思想意识中, 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 既掌握了基本的语言交流技能, 又保障了聋哑学生身心健康发展。[3]综上所述, 在聋哑小学语文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意义重大。

三、心理健康在聋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融入策略

(一) 转变课堂教学观念

素质教育对我国的教育事业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 衡量课堂效率高低的标准不再是单纯地看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 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能够达到能力目标、情感目标, 还要完成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对于聋哑学校来说更是如此。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仅向学生传授语言技能的教学观念, 关注聋哑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着重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与交往技巧, 提升聋哑学生的自信心, 使他们能够充分参与到各项学习活动中, 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积极的心理认知。[4]聋哑学生相对于其他学生来说, 更容易出现心理方面的问题, 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 使学生能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让这些聋哑学生能够学会与人沟通, 掌握一定的语言表达技巧, 更重要的是能够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认知, 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这是当前聋哑小学语文教师工作需要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 形成课堂心理氛围

在聋哑学校中, 有专门供聋哑学生使用的教材, 这些教材往往包含了大量的优秀美文, 这些文章多出自名家之手, 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教师在对这些文章进行讲解时, 要注重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使学生发自内心去感知, 融入到作品当中, 获取丰富的情感体感。另外, 聋哑小学语文教材中还刻画了许多英雄人物形象, 他们或是保家卫国, 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或是坚持不懈, 为社会的发展努力奋斗;或是勤劳善良, 默默坚守在自己的岗位。这些形象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品质与传统美德,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对这些人物形象进行深刻的解读, 使学生能够感受到他们身上的人格魅力, 并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学习英雄人物的优秀品质。课堂上还可以进行必要的讨论, 营造一定的心理氛围, 使学生融入到这种气氛中, 形成积极的思想道德观念, 进而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三) 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聋哑学生的心理教育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教师不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 问题的解惑者, 而且还是学生人生的指引者,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师生关系在聋哑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尤为重要。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 理解、尊重每一个学生, 不仅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而且还要对学生的家庭、生活有一定的关注, 给予学生关心与爱护。在语文教学课堂中, 更要通过课堂这种形式, 充分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感受, 给他们必要的心理指导, 并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机会, 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同时提升学生的自信心, 使他们能够树立对生活对未来的目标。对于能力有所欠缺的学生, 教师要多鼓励, 耐心进行启发教导, 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 了解学生内心真实的想法, 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与学生建立起充分的信任。在课堂教学中, 要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因材施教。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够在教师与学生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 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四) 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组织形式

新课程改革后, 课堂组织形式更加丰富多样, 这也为聋哑小学语文教学注入了更多新的活力, 心理健康教育与语文教学的融入有了更多的实现途径。教师要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策略, 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平台, 多方面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聋哑学生大多会存在胆怯、自卑的心理, 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 有针对性地对这些学生进行提问, 并不断地鼓励、启发, 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与看法, 长此以往, 这些学生将会得到充分的锻炼, 抗挫能力会得到加强, 并敢于直面困难, 发展个性。另外,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可以以小组形式开展话题讨论, 话题的选择一方面要结合语文课程, 另一方面要能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5]在讨论过程中, 既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又可以实现思想的交流与融合, 使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得到提升, 还能够克服学生的胆怯与自闭心理。教师在教学前,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预习, 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形成对文章的认知, 不仅能够培养学生自主思考与探究的能力, 而且还能够使教师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 并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导, 具有优越性。

聋哑小学的语文教学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它承载着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责任与重担, 这也是聋哑小学语文教师面临的一大挑战。在当前的发展形势下, 一定要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 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为他们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兆英.浅析聋哑学校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问题及改革策略[J].科学中国人, 2014 (6) .

[2]付玲玲.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1 (19) .

[3]何立兰.聋校小学语文建构有效课堂的探析[J].文学教育:中, 2014 (1) .

[4]李蕾.聋校小学语文教学问题分析及对策[J].知识经济, 2013 (7) .

篇4: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数学是重要的一门学科,我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对小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教育过程中应重视和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主动地学,快乐地学。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呢?就我个人教学实践谈点粗浅看法。

一、关心爱护学生,沟通师生情感

作为教师要有良好的个人素养。一个人的素养决定了他对待学生的态度与对事业的热爱程度。教师的教学态度、方式决定课堂教学的气氛,对学生的尊重与激励可减轻或消除学生在学习上的心理压力,调动学生参与教育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乐于学习和产生自信心、成功感。

尊重学生,给学生积极的自我概念,使学生自尊、自信、自强,以良好的心态面对人生。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对待学生,特别是学困生,真正的困难并不是学生的笨拙,而是自卑、畏难的心理状态,对自身的能力感到自卑。另一方面学生又不甘于现状,急切希望得到帮助,这时如果周围的人与事不能吻和学生自身的心理状态,便逐步向负面发展,成为与教育相斥的心态,处事待人表现为一讲就烦,一批评就反感,就形成了所谓的逆反心理。教师多表扬少斥责,多鼓励少挑剔,能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失败并不是因为“我不行”,而是努力不够。愉快的心情源于内心美好的教育回忆,赞美、表扬、肯定的教育方式带给人的是信心和勇气。在教学中,学生置身于良好的师生关系中,时时感受到教师浓浓的师爱,唤起良好的学习欲望。

二、树立责任感,培养学生的意志力

责任感、进取精神、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是优秀人才的可贵品质,离开了责任心,这些可贵品质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常常发现,学生在刚开学的时候,积极性很高,学习不断进步,但过了一段时间,这种高涨的学习热情就降温了,没有持久性。究其原因,就是缺乏坚强的意志,没有责任心。确实,任何聪明才智只有建立在强烈的责任心基础上,才能迸发出耀眼的火花。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就是要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质疑问难的思维品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思考和发问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积极解决问题。

三、赞扬鼓励学生,培养学生自信心理

对待学生,我们教师也应该学会赞美,这样可以激励学生更加努力地学习。老师一句关心、鼓励的话,会让学生一节课都面带微笑,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决不能吝啬自己的语言,而应把赞美的话多想学生说,鼓励的话语使学生感到兴奋,学习的兴趣也更浓了,更让课堂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每个学生都有值得赞美的地方,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这些闪光点,并积极地加以肯定和赞美。对于一个学生来说,一句鼓励的话,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新动力,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进步,用自己的勤奋创造一片新的天地。

四、倡导生生合作,提高竞争意识

合作学习的过程既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与合作意识,还体现出竞争与合作的结果,因此也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合作学习以小组合作目标为导向,以小组合作任务为载体,以团体评价机制为保障,促进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生动局面,从而保证了组内长远的参与性与互补性。在合作学习中,可以改变学生对他人的态度,即他人是活的信息的源泉,学生在讨论与合作的磨合中越来越善于向他人学习,也越来越善于帮助别人。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打下必备的基础。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恰到好处地融入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课堂教学时潜藏着巨大的心理教育因素,是教师进行心理教育的极好机会。只有促进学生身体心理素质健康发展,才能造就出时代所需的人才。

篇5:谈在教学中如何融入法制教育

【关键词】思想品德 法制教育 案例

随着近年来少年违法犯罪现象呈现的两大特征:一是青少年违法犯罪率直线上升;二是青少年违法犯罪渐趋低龄化。面对令人堪忧的状况,思想品德课如何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帮助他们掌握学习、交往和社会生活中必备的法律知识,培养守法习惯,学会应用法律知识来保护自己,使自己能够健康成长。法制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教师“既注重教书,更注重育人”的一项常规。作为学校的一名思想品德教师,主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丰富学生的法律知识,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受到这方面的教育。

现如今随着学校教育和社会的深入接轨,教学之中或多或少地都要渗透一些法制教育的相关内容,所以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之中要不断给学生讲解和渗透相关的法律法规。我在思想品德课堂上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尽量为学生安排充实丰富的活动,促进学生主动去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从现实的例子中理解法制法规,加速道德认识的内化,促进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为了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能很好的融入法制教育,我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一、提高教师法制意识,率先垂范

教师要在课堂教学对中学生进行法制教育,首先就要提高教师自身的法制意识。这就要求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绝不能满足于学历达标和原有的知识,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更新。教师只有提高了法制意识、掌握了丰富的法律知识,才能做到学高为师、融会贯通,使思想品德教学更 加生动风趣、游刃有余,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调动学生求知的欲望。其次,教师要遵纪守法、率先垂范。“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工作不只是传授知识,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情感才能唤醒情感,教师的巨大力量在于做出榜样、为人师表、率先垂范。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是身教胜于言教,必须时时处处注意自己的形象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只有身正为范、遵纪守法为先,对学生进行的法治思想教育才能水到渠成。

二、从课堂下手,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案例引入。

在我国,国家的治理离不开法律,公民的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制教育就必须要从小抓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知识内容选择一些法律当中典型的案例来引发学生对相关法律知识的理解。充分给学生时间,让他们去讨论、辩论,让学生从中去理解法律知识,总结出相关的法律知识,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起到引导和总结作用。通过事例向小学生传授一些简单的法律知识,使小学生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我在进行讲课的时候,并没有单纯地讲解法律条文,因为我知道单纯的理论说教得不到好的教育效果,学生年龄小也不一定乐意听,所以我采用了实例分析的方法让学生讨论后再得出结论。我经常在课堂上举一些很有代表性的例子,让学生通过课堂的学习和具体案例,能够对法制教育有一个形象的理解。比如:一天,学生小丽放学以后,正在校门口等她妈妈来接她回家。这时,一名陌生男子骑着自行车到小丽身边,说:“你在等妈妈接你回家是吗?”小丽点点头。那名男子接着说:“你妈妈在单位里正开会,让我接你回家。”小丽听这人说得有板有眼的,没有半点犹豫,就跨上了自行车。但是,当车子骑出去不远,小丽发现不对了——回家可不是这 条路!啊!她知道上当了,大声地哭道:“放我下车,我要回家!”喊声惊动了行人。行人围拢过来,问明了情况,将骑车人扭送到派出所。原来,此人是专门拐卖儿童的罪犯。现代社会是法制社会,人们保护自己的主要武器便是法律。所以通过课堂上的教学进行法制教育渗透是很有必要的。

三、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与日常管理工作相结合,在课外活动中开展法制教育、渗透法制教育

课外活动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不可缺少的途径,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是丰富学生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在课外活动进行法制教育是很有价值的,并且学生在活动中增长知识,丝毫不会感觉疲惫。这种组织形式在国外是经常见到的。在我们学校,学生成立了普法小组,经常举行一些小故事比赛,从故事中了解思想品德的形成和相关法律法规,趣味性特别强,学生也积极参与。

另外,我还通过谈话的方法,给学生讲解相关的法律法规。有时候也带着学生观看法律知识节目,增强法制教育。小学生形象思维好,模仿能力强,通过身边发生的一些事情对他们进行法律知识的传授,往往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我们可以告诉他们:你们能够在这里接受教育,是《义务教育法》的规定,老师不能体罚学生,这是《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的,父母必须抚养他们,他们长大以后必须赡养父母,这是《婚姻法》规定的,偷东西、杀人要被判刑,把人打伤要赔钱,这分别是《刑法》、《民法通则》规定的等等,使他们能从身边的一些事而了解一些法律知识,并能够按照这些要求去做。使他们了解生活中的法律法规,学会珍惜今天,把握好明天,实现自我价值,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有的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关的法律知识,为了开阔他们的眼界,丰富他们的法律知识,我与美 术教师联合起来,利用漫画的形式,宣传法律知识。学生们热情极为高涨,在活动中也受到了很好的法制教育。

篇6:如何在幼儿教育中融入国学经典

中国自古以来重视早期教育,幼儿教育尤为重要。将国学的精髓融入幼儿易于接受的游戏、情境中去,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感受中华传统文化,培养幼儿思想道德。如何把国学经典与幼儿教育结合起来是当今幼儿教育的一大课题。

一、何谓国学经典

国学即中国古有的学问,包括中国古代的思想、哲学、科学、技术、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旁及书画、音乐、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诸多方面;国学经典是指“深入人心,影响深远,永不贬值,千年不朽,世代流传的原创性典籍”,即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经典。

二、幼儿期国学启蒙的优越性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幼儿期是人记忆、思维的发展关键时期。这一期间内的幼儿有充足的时间来了解国学、学习国学,学习传统文化经典,无疑能达到文化熏陶、智慧锻炼与人格培养的目的。幼儿是家庭,是社会的希望,是国家的未来;现在的小孩子可以唱很多流行歌曲,却对充满先贤智慧的经典毫无知晓,这无疑是可怕的。国学启蒙从幼儿时期开始,还因为他们拥有两项得天独厚的条件,一是“德性净、记性强”,二是“时间充裕”。例如一名幼儿园中班开始进行国学启蒙的小朋友,他可以有八年的时间浸润在经典世界中。

三、古代如何开展幼儿国学启蒙教育

1、树立榜样:榜样的作用无疑是巨大的,幼儿期的儿童好学、好问、爱模仿,教师无疑是儿童模仿的对象,教师的热情,是点燃幼儿学习国学经典火种。教师要对国学充满热情,从而带动幼儿学习国学。

2、化经典为寻常:国学涵盖衣食住行、社会发展、为人处世等多个方面,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幼儿期孩子的思维直观形象,理解能力有限,所以在选材上要精练,要通俗易懂,最好配有图画,便于幼儿理解,内容要少而精。如《三字经》,三字一句,朗朗上口,便于幼儿记忆诵读,内容丰富,浓缩了大量的文化知识和伦理道德,例如“香九龄 能温席”,“融四岁 能让梨”,通过学习孩子们知道了黄香温席的故事,懂得了孔融让梨的道理。进一步启发幼儿生活中要孝顺父母,要学会谦让。

3、开展国学启蒙首先要有计划:在了解儿童心理和生理发展特点的基础上,不影响儿童正常活动同时,选择适当的时间,以游戏、故事、儿歌等多样化的形式,选取对培养幼儿德育、智育发展起积极作用的内容进行教育,不能眉毛胡须一把抓。“经典是本,诗文是末”,在内容上要循序渐进,要先养德,再启智。幼儿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是主动的获取新的知识和理念,而不是传统的被动的填鸭式的学习,所以要求老师在尊重幼儿天性和教育规律的前提下,还是要有一定的组织和引导能力,以幼儿感兴趣的方法和手段,循循善诱。例如学习《弟子规》时,教师很多时候都配以情景表演进行教育教学,“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这是教育幼儿尊重父母,孝敬老人。“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告诉孩子到哪里去都要告诉父母,回家也要禀报父母,做事要有规律。

4、家园合作:国学启蒙教育的实用性更体现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如果仅是靠幼儿机械的去记忆,那么开展幼儿国学教育的意义将大打折扣。因此国学启蒙教育要依靠教师、家长、幼儿三方互动开展进行。在学校教师要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在家庭家长要督促幼儿“亲诗友习礼仪”。幼儿国学启蒙教育不要求幼儿去理解其内容,为的是让幼儿的记忆力留些美 好的东西,让幼儿留作以后慢慢体会。

四、幼儿国学启蒙的意义

1、有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奠定德育基础。在大力提倡德育教育的今天,通过国学中经典的故事,让幼儿受到启发,学习好的典范,摒弃坏的习惯,从而提高幼儿的德育水平。

2、有助于提高幼儿的注更意力和自控力。国学经典博大精深,通过让幼儿学习国学经 典培养其专注能力,从而提高幼儿活动的持久性。

篇7: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南海大沥许海中学 李顺霞

所谓心理健康,不仅指个体没有心理上的疾病,而且在身体上、以下和社会上均能保持最高、最佳的状态。具体而言,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达到以下八个标准:(1)了解自我,悦纳自我(2)接受他人,善与人处(3)正视现实,接受现实(4)热爱生活,乐于学习和工作(5)能协调与控制情绪,保持心境良好(6)人格完整和谐(7)智力正常(8)心理年龄符合特征。在当今社会转型期,多元化的观念冲击下,青少年的思想心理日益复杂,负面影响越来越多,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需要。重视和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和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仅限于专门的渠道是不够的,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渗透到各教学中去,每一位任课老师应根据自己本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特点,建立相应的心理素质的培养目标,并通过其教学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相渗透、相结合,才能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师生自身的资源,达到教学与心育互相促进的一个良性循环,使全体学生受惠。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下面我把我的几点做法与大家交流一下。

(一)深挖新教材中的心理因素,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学习和心理双丰收。

数学新教材内容中都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可以充分利用和挖掘。例如:“每一节后面的读一读栏提供了有关的数学史料或背景知识、数学在现实世界和科学技术中的应用实例、有趣的或有挑战性的问题讨论、有关数学知识延伸的介绍等等,丰富了学生的情感,增长知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操。教材中有一些与生活实际相关的题目有一定的难度,而且计算繁琐,通过这些知识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新教材倡导学生合作探索,交流分享,如制作视力表,探索勾股定理,测量旗杆的高度,观察太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等等需要学生一起合作才能完成的,寓教育于学习中。教师可以因地制宜,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明白,只有大家齐心协力,合作才会把事情做好,将来出社会工作也一样的道理,都要讲究团队精神。在教学中加以挖掘,深化,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融合的学生之间的感情。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的掌握知识,促进学生智慧和人格的发展,就必须挖掘教材的潜在的智力价值和精神价值,去吸引学生学习,引起学生的注意,增强学生的自信,以情趣感染学生,使学生的心理地健康发展。

(二)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实施愉快教育,培养学生乐观、自信心态。

心理学表明,人在轻松的时候,大脑皮层的神经元才能形成兴奋中心,使神经细胞间传递信息的通道畅通无阻,思维就变得迅速敏捷,加速知识的接收。如果环境能够给人体以长期满足,就会使个体产生愉快的情绪,促使身心健康发展。学生在一个没有压力,和谐、宽松的环境下学习,不仅能学生到知识,而且能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形成良好的心态。因此,在教学中要做到:

1.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是“接受他人,善于与人相处”。学生存在人际关系方面的心理问题,之一是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其中主要是教师的认知偏差,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给学生造成的压抑心理、对抗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如果教师缺乏理解、耐心与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失望。更有甚者,教师对学生缺乏尊敬,贬低其价值的不良态度使学生的心理遭到严重的创伤。学生产生消极情绪,使师生关系会日趋紧张。而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以创设健康向上的教学气氛,启发思维,激励创造,从而使师生在愉快中完成教学任务。作为教师,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用亲切友善的笑容,常挂在嘴边的激励语言,如:“你说得非常好“,你真棒”,“很好”,“你很聪明”,“再想一想”,“这么难的题你也做出来啦,你成功啦”等等,舒缓学生的学习压力,让学生得到一种愉快、积极的情绪体验,就会以饱满的热情、万倍的信心,自觉参与学习。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创造了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使身心得到和谐的发展。2. 赏识你的学生,让他们有成就感。

学生在学习时,每取得一点成就,如能及时肯定和鼓励,便会有一种经常的成就感,使他们从成功中品味到努力的价值,从而树立自信心和进取心。如果一个学生很少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做事就会缺乏自信,在心理上认为自己样样不如人,就很容易自暴自弃,产生自卑的心理。在课堂上要坚持以表扬为主,让所有的学生都有成功感。这对学习后进生尤其重要。我们数学老师的的教学宗旨是:多一个学数学的人,就多一个60分。就算是批评,也是善意的,而不是嘲笑,挖苦,讽刺。有一个学生杨某,学习没有动力,不听教,行为有偏差。他在一次学习关于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在课堂练习中,他用了他姐姐教的十字相乘法(其他学生没有学过)来解,解法简便,而且又快做完,我及时给予肯定与表扬了他,并把他的解法写在黑板上进行讲评,这不但鼓励这这位学生,还激发了其他同学的学习此方法的欲望。而且这位学生后来变得积极大胆,有了自信心,其违纪也减少了。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 出现厌学情绪。一些学生由厌恶学习发展到逃避学习,脱离学校去寻求不正当刺激,从而形成某些品行障碍。

3.多提供让学生表现的机会。

处于青春初期的现代少年,自我意识逐渐觉醒并迅速发展,自我表现的愿望十分迫切,愿意在别人面前展示自己的才华并希望获得成功。在教学中,应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多一些思考机会、多一些活动空间、多一些表现机会、多一些创造信心、多一些成功体验。“让全班同学的手都举起来,让每一位同学都有表现的机会”,是我的教学观点。我建议:(1)在课堂中多提问学生。只要我们把问题具体化,小步子引导,就会激发学生的热情,激发他们表现的欲望。如在讲用用配方法来推导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 的求根公式,其推导过程有一定的难度,若只是老师在讲解,学生不一定有兴趣听,也不一定听得明白。但我把其推导过程具体化,分成十多步,每一步都提问学生应该怎样做,学生听得认真,又想得积极,每一步都抢着回答。这样不仅学生懂得知识的来拢去脉,而且活跃了课堂。(2)多让学生上台讲解题或上讲台前板演。当学习一条例题或思考一道习题时,让我们的学生在小组内充分交流后,可以请某一小组的同学上台讲解解法,或请每个小组的同学上讲台前板演解题过程,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增强自信心。

(三)采取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合作精神,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许多学生存在与同学间的关系问题。中学生除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由于同学关系不融洽,甚至关系紧张,有的同学就流露出孤独感,想恢复与同学的关系,而又不知该怎样去做。而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就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在我校的数学教学课堂中,全面实施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一般是以4人为小组,4名学生中有上,中,下三层的学生,主动权下放到学生,每组都有由一名组长负责,由组长组织小组成员进行交流与讨论。上课时通过互相交流,互相帮助,互相取长补短,你教我学,使每一位同学都有收获。在小组学习中,通过小组内互教互学,培养学生宽容友爱之心:通过小组合作,在合作学习中能够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既能够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欣赏他人,同时自己也得到他人的尊重、理解与欣赏,培养学生交往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把人与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培养了学生的自我意识,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有利于因材施教,符合了新课程的要求,使新课程充分得到表现。

(四)提高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

目前许多家庭都有了一定的经济实力,许多同学自幼娇生惯养,吃苦精神差,独立能力低,有的没有自信心,心理素质差;有的没有责任感,以自我为中心;有的自制力差,对自己他人不负责,一遇到困难,便怕了,不愿前进了。如果承受挫折的能力不强,就会关生焦虑,甚至颓废的情绪,可能发展到以后在各个方面也会出现小小的挫折就意志消沉,自暴自弃,一蹶不振甚至产生忧郁的心理,阻碍学生健康发展。增强耐挫意识,就是让学生认识到人一生中总不是一帆风顺的,遭遇挫折是正常的,学会耐挫方法,学习和适应遭到反对和不成功,学会接受有益的批评。(1)从解题中增强耐挫能力。G。波利亚说:“教学生解题是意志的教育”。通过学生在解题中受挫或尝误中提高耐挫能力。例如:有一些与生活实际联系的数学题计算是过于复杂的,费时费力,考试一般不会出这么复杂的数让学生去计算的,当学生遇到这么复杂的数运算时,心情会比较烦燥,意志薄弱者则不想做了。这时,我就说:“这是考验同学们意志力的时候了,若有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以后做什么事情都能做好。看那一位同学取得成功的,就是一个最有毅力的学生了。”在数学过程中,解题的成功会使学生以更高昂的斗志和巨大的勇气向新的目标迈进,在今后的学习或工作中,都能以一种顽强的意志去学习与工作。在学生受挫时,应教育学生在受挫之后,不要一蹶不振,而是要冷静分析受挫的原因,在困境中奋起,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调整好解题策略,努力将“山重水覆”转化为“柳暗花明”。(2)从小组竞争失败中增强耐挫能力。在小组教学中我们采取一些小组比赛,评选优秀学习小组活动对学生进行激励,同时也是对落败的小组的同学是一种打击。此时,应该教育学生:人生中总会遭遇到挫折的,要正视现实,接受现实,以平常心坦然面对,唯有更努力是最好的方法,只有去努力,胜利的机会总会有的。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不仅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学习,同时使学生在意志力、自信心、理性精神等情感与态度方面得得到良好的发展,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人格。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它能使数学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应相互渗透、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组成一个协调统一的教育整体,对学生起良好的教育作用。学生的心理健康,学习态度就会端正。作为一名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应该对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健康成长!

篇8:在数学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课堂气氛,作业布置与批改,个别辅导,心理健康教育

现代教育就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而这个全面发展除了包括身体的全面发展外, 更包括心理的全面发展。 在学科教学中, 教师应该学会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提升孩子的心理素质。 下面我就谈谈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是怎么做的。

一、通过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只有在轻松的课堂气氛中, 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我一直担任低年级数学的教学工作, 为了激发学生上课的兴趣, 为了让他们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每堂课我都会创设情境教学, 从而让可爱的孩子们在轻松的课堂气氛中快乐学习。 比如在教学“比较大小”时, 我就创设这样的故事情境:森林运动会开始了, 小熊和小猴也去报名参加了, 他们参加了跳绳比赛, 小熊跳了56个, 小猴跳了84个, 小熊和小猴想邀请小朋友们做评委, 到底谁跳得多呢? 另外, 整堂课我还会让这两个动物朋友贯穿其中, 比如:小熊要继续考考你们, 96和100比, 谁大, 谁小?小朋友们, 你们表现得这么好, 小熊和小猴要给你们送礼物了, 你们开心吗? 又比如在教学“认识方向”时, 正好上周学校里组织学生去“白象湾”春游, 于是我就顺水推舟创设“小动物们去春游”的情境, 让学生做小导游, 带领动物学校的小动物们春游。 在这样的情境下, 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即被激发起来, 他们别提多激动, 个个都争当小导游, 向小动物们介绍“哪里最好玩, 去那里要怎么走, 会经过哪些地方”。 这样创设情境, 学生在快乐的游玩中轻松地就把知识给内化。 所以在数学课堂中创设情境教学是相当重要的, 它能为学生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毫无心理压力地学习, 从而更好地发挥聪明才智。

另外, 在课堂中叫上学生的小名, 也是一种很好的营造轻松课堂气氛的方法。 在数学课堂上我经常会说:“这个问题请谁来回答呢? 恩, 请我们的元元来回答吧;哇, 今天我们的元元表现得多好啊, 让我们把掌声送给他! ”当叫到小朋友的小名时, 孩子们会显得特别放松, 因为这种感觉就像是在自己的家里一样, 就像是自己的妈妈亲昵地叫着自己的孩子, 孩子们会觉得特别开心, 因为他 (她) 会觉得老师叫了他 (她) 的小名, 说明老师很喜欢他 (她) , 立刻拉近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这些教学手段的使用, 能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 在这种课堂氛围中, 学生毫无心理压力, 心理素质良好。

二、在作业布置与批改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机械、重复、强求划一的作业, 不但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而且满足不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 相反还会使学生产生厌学、应付等逆反心理。 所以, 我在作业布置中充分体现出难易, 对不同能力的学生, 要求做不同难易程度的作业。 这样, 所有学生都能按时完成作业, 并体验到完成作业的自豪感和乐趣, 增强学习自信心。 而批改作业时, 我也会给学生以激励, 对学生的错误进行批注, 对某些突出问题给予特别指出, 并且在作业本上尽可能地贴上一些带有鼓励性语句的卡通贴纸或者是多写上一些鼓励性的语句。 通过对他们的鼓励, 学生会从内心里对自己的要求越来越高, 作业完成的质量越来越好。 我们班的骧骧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这孩子的作业老是要做错一大片, 订正无数遍。 但有一天, 我发现当我在他的作业本上贴上了一张“有进步”的卡通贴纸后, 奇迹发生了, 他就像变了一个人一样, 错的题目渐渐少了, 字也开始写得认真了。骧骧的点滴进步真是让我看在眼里, 喜在心上, 要知道这孩子以前也是别的班级转过来的问题学生, 上课总喜欢站着, 永远是上语文课做数学作业, 上数学课做语文作业, 没想到就这么一张小小的贴纸悄悄地改变了他。 在以后的日子里, 我继续关注他, 当发现他有点滴进步时, 就会贴一张贴纸或是在他的本子上写上一句鼓励的话:“骧骧, 老师最近好喜欢你啊! ”“因为你的进步实在太大了! 继续努力哦! ”一张小小的贴纸, 一句鼓励的话, 看上去是很小的一件事情, 但是它们的作用确是这么的大, 就是这些小小的举动让一个孩子悄悄地改变着……所以说在教学过程中, 在作业的布置与批改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也是相当重要的, 因为只有这样做, 孩子才能拥有良好的心理。

三、加强个别辅导, 及时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心理状态, 发现不正常的表现, 应及时进行个别辅导, 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 积极面对学习和生活。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心理问题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针对性辅导, 以帮助学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新学期刚开学, 班级里组织第一次数学单元测验, 测验结束后, 发现第一排有一位学生情绪低落, 上课心不在焉, 与平时判若两人。 课后, 我找他谈话, 了解到单元测验考差了, 他觉得自己比上学期认真多了, 可是成绩却进步不大, 很困惑。 我开导他:“这次考试成绩虽然不好, 可是和以前相比较, 你觉得有没有进步? ”学生说:“有。 ”我说:“那就是了, 总得一步一步来, 不能指望一下子提高很多, 继续努力, 慢慢提高。 ”他点点头, 之后上课就认真多了。 我平时也多注意他, 给他发言和板演的机会。 这样他虽然进步不快, 但心里没有负担。

篇9: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关 键 词】 心理素质教育;幼儿;教学

幼儿园的一日活动包含很多内容,有游戏、集中教育、体育活动以及生活活动等,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在一日活动中老师很重视对幼儿进行五大领域的教育,却往往比较忽视孩子的心理素质教育,但孩子的心理健康却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对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方法做出了明确的解释和规定,指出心理素质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以培养学生心理素质和健全人格为目的的教育,强调心理健康教育要避免学科化、医学化倾向。这对幼儿园如何开展心理素质教育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心理素质教育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学会求知、学会生存、学会交往,而学会交往在幼儿园的心理素质教育中体现得更为充分。孩子一进幼儿园,首先面临的便是集体生活,如何与同伴相处、与同伴交往成了他们在幼儿园整个阶段都必须学习的一项技能。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健全幼儿的心理素质,避免这项教育的学科化和医学化,我认为必须将心理素质教育有机融合在幼儿一日活动之中,通过生动有趣、丰富多样的各类活动和情境创设,来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一、在游戏活动中融入心理素质教育

幼儿园的活动以游戏为主要活动,游戏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是贯穿始终的。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通过幼儿感兴趣的游戏适时开展心理素质教育,除游戏本身的教育作用外,还能让心理素质教育发挥增效作用。同时,游戏也是合群性养成、独立性培养的一种极好的手段。而众多游戏中的角色游戏,对帮助幼儿确立游戏主题、角色的选择与分配、情节的发展是很好的,能较好地促进幼儿交往能力的提高,以及自我意识的良好发展、合群情感的发展、社会化和个性化能力的协调发展。

当然,通过多年在幼儿教师岗位上的实践,我认识到并不是所有的游戏都对心理素质教育是积极有效的,在游戏中要恰当地融入幼儿心理素质教育,应在游戏的选择上遵循三个原则:功能性原则、幼儿需要原则、针对性原则。依据这三大原则,在选择游戏时应注意选用一些具有心理健康内容的角色游戏、体育游戏等,通过此类游戏,让幼儿体验群体游戏的乐趣,促进幼儿适应新的环境,有效增进幼儿间的相互合作,增强合作兴趣,提高合作意识,锻炼合作能力。可以说游戏和心理素质教育是一对相互促进的教育形式,即能让孩子在愉悦的游戏活动中进行健康心理的训练。

二、在集中教育活动中融入心理素质教育

心理素质教育不能独立于学科教育内容之外,它应渗透于五大领域的学科活动之中。通过在集中教育活动中融入心理素质教育,把集中教育活动内在的、潜在的因素充分挖掘出来,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和发展需要,更好地发挥在教学活动中的心理素质的教育作用,而不是简单的就事论事、外在式的教育。如我们在大班开展新年环境创设的美术活动中,孩子们通过积极讨论,在创设主题、材料选择、分工协作、精心制作的过程中都体现出了比较完美的配合,如此把美术活动与交往策略进行有机的结合,让孩子们的交往能力在不知不觉(下转21页)(上接19页)中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三、在生活活动中融入心理素质教育

孩子在幼儿园里有大量的日常生活环节,包括吃、喝、拉、撒、睡,自己穿脱衣服鞋袜、自己整理生活用品等,这是他们人际交往相对频繁和心理品质自然显露的时刻。生活需要合群,合群性可以在生活中培养。我们在日常活动中注重利用幼儿的生活环节进行随机的心理素质教育。

四、心理素质教育需要宽松的环境

心理素质教育需要宽松愉悦的心理环境和物质环境,通过孩子们的视觉和听觉创设愉快的心理环境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孩子入园时播放轻快的音乐、午睡时播放舒缓的摇篮曲,教室内经常是孩子的歌声、笑声、老师的琴声交相辉映;园内的花园里鲜花盛开、空气清新,室内室外整洁美观,走廊的墙饰生动有趣、色彩动人,这样的环境无时不给人愉悦爽朗的心情。老师们对孩子亲切的问候以及无微不至的关怀,老师间的友好氛围也是孩子形成愉悦心情不可缺少的保证。相信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们的心理是能得到健康培养和成长的。

五、心理素质教育须重视个别教育

幼儿间存在个体差异,这是一个必然的现象。老师在面向全体幼儿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同时,绝对不能忽略孩子的个体差异,这给我们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老师需要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多动脑筋,采取有意识的创设教育情境、个别谈话、角色扮演、特殊奖励和适当的惩罚、家长沟通配合等方法,对幼儿实施个别教育,达到共同进步、共同成长的目的。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无时不有,培养幼儿正常的交往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幼儿园的教育中是非常有必要的。老师们只要能很好地挖掘教育内涵,充分利用一日生活中的各个环节,做个教育的有心者,做到仔细观察、多分析、多鼓励、多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树立榜样的作用,不断研究、总结经验,那么在幼儿园有效开展心理素质教育就不是一个难题。

【参考文献】

[1] 刘云艳. 幼儿心理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2] 陈小凤. 幼儿心理素质教育的特点及实施策略[J]. 现代中小学教育,2015(4).

篇10: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文学院2016级6班

楼少坤 2016013565 学生在各类学科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需要各种不同心理品质的支持。课堂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教师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教学情境及教学组织形式,有意识地在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地发展。如科学课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的培养,数学课中的法则、定理、抽象的概念以及运用这些法则、定理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训练学生思维品质的很好的过程。音乐课、美术课本身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载体,音乐对人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它不仅可以影响生理,促进认知,改善情绪状态,调整行为方式,而且不同音乐的不同节奏、速度、音调还能产生不同的心理调控效果,面对这样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我们该怎么进行学科心理教育渗透呢?以下我就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谈几点做法和体会。

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开放轻松的学习氛围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学生教与学的心理基础。要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教学环境。教师要学会心理调试,保持心理健康。教师的心理是否健康是很重要的,它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也关系到下一代的健康。所罗门教授说:“在个体人格之发展方面,教师的影响仅次于父母,一个孩子如果拥有甜蜜的家庭,享有父母的爱,又得到一个身心健康的教师,那是无比幸福的。所以教师对学生人格之塑造,具有深刻的影响,因此我们更迫切地期待每一个教师心理是健康的,精神是愉快的。这对于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成长环境、协调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当然,在生活和工作中,教师难免会出现各种心理上不适应现象,例如紧张感、焦虑感和受挫感等,严重的甚至会出现各种心理异常现象,教师要正确认识自己的心理问题,学会心理调试,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教师要面向全体,民主平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通过多种渠道全面了解学生,对每个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家庭状况等做到心中有数。教师要不断改革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杜绝传统教学中教师居高临下式的说教,要重视学生的意见,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我们一直坚持积极暗示、正面教育为主,多从积极的方面去观察学生,多鼓励、多信任、多肯定、多表扬,使他们产生积极向上的力量,获取信心,带着乐观、愉快、轻松的心境去学习;即使个别学生在课堂上有违纪现象,也是不动声色或用眼光、姿势加以暗示、制止。例如:上课迟到,作业没完成等,教师要尽可能从学生的角度去分析思考,弄清问题背后真正的原因,了解学生的处境,理解学生的感受。切不可一味地埋怨批评。无论学生出现什么样的行为,教师都应当使学生感受到没有被排斥和拒绝,教师仍然接纳他们,尊重他们,帮助他们。教师还应该注意以班级平等一员的身份参与各种教学活动,缩短师生心理距离,进入学生复杂多变的内心世界,分享学生成功与失败、欢乐与痛苦的心理体验,使学生更加相信教师,更加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育和各种帮助。

每个人都具有被别人尊重和接纳、肯定和赞扬等心理需要。成长中的学生对这些心理需要表现得尤为强烈和情绪化。在学科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尊重和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要满足全体学生的心理需要,加强目标激励作用,学生的智力除了先天遗传影响外,与其后天的训练和培养有密切关系。一般说来,每个学生的大脑中都蕴藏着巨大的潜能,有待我们去开发和科学利用。我们让学生懂得科学用脑并有意识、有目的地结合学科内容,指导学生进行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感知力、注意力等各种智力的训练和培养,使他们得以更快地发展和提高;高度重视学生的用脑卫生,创造宽松而有利的条件和环境,如作息时间和课程的安排、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用,都符合学生心理;注意让学生劳逸结合,根据大脑的疲劳规律,要求并监督学生适时休息、学习、运动相交替,同学习内容相交替,真正维护学生身心的健康。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听听你唱的歌或录音机里播放的歌,让孩子们通过专心听,然后说一说歌词的大意。如果年龄稍大的孩子,就可以在一张纸上写几行数字,让他们认真地看一遍,然后把纸拿开,询问他们“你记下了几个数字?”“你知道上面共写了几个数字吗?”借此来培养孩子的注意力和记忆力。

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心理问题的解决主要靠自我教育,学生只有掌握了科学的心理方法,才能对自己实施正确的心理教育。教师除了要向学生传授心理方法外,还要提供演练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把握方法实质,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学科学法指导是任课教师必须高度重视的一项心理教育内容。成功的教师不仅要自己会教,更要努力使学生会学,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指导学生掌握定计划、预习、听讲、记笔记、课后复习等的有效方法,指导学生观察、阅读、记忆、思维。动手操作,指导学生正确对待学习中的挫折;还紧密结合学科特点及自身学生时代的经验教训以及教育、心理规律的要求,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并能科学地利用时间;不仅结合学习内容和学生年龄特征进行具有普遍意义的学法介绍,也结合个别学生的具体心理特点,因人指导,特别是已形成不良学习习惯的学生,以及不能适应现在学习的学生,要及时帮助他们纠正和适应。我们特别注重三个时期的学法指导,一是新开课的学法指导,二是在每一个新阶段的学法指导,三是在讲授一些新内容时进行学法介绍。

上一篇:大学中国哲学史笔记下一篇:教师公招招考教育学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