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育人

2024-08-17

高校思政育人(共8篇)

篇1:高校思政育人

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及其价值

摘 要:时下,社会快速转型,教学体制的局限与不断深化改革,使得一方面在大思政视野之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践育人模式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另一方面,学生自主接受思政教育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较差,这一点在各个高校教育模式当中普遍存在。接下来,本文就针对以上问题进行详细地阐述,以供给业内人士一些启发性的指导,从而为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贡献一丝微薄的力量。

关键词:大思政;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8)06B-0127-02

现阶段,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正处于一个从外延到内涵不断深化的阶段,“大思政”教育观已经越来越普及和受到重视。要知道,大学阶段是学生形成正确三观意识的关键时期。但就目前的形势来看,大思政背景之下的思政课教学似乎没有得到太大的改进,依然还停留在理念和形式之上。也正是基于这样一个事实,本文着重从教学管理的层面出发,来帮助学生加强自我修养,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

一、关于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

以传统应试教育为指挥棒的教学模式使国内大多数学生过多地关注考试成绩,而非真正希望从思政教育课程中获得比较深层的东西,这种功利性的教学心态无法帮助学生实现自我成长。现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的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也随着时代的脚步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它重新定义了教育发展的主体,实现学校、社会和学生三者之间的有效联系,真正符合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

就教学内容而言,这一课程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由以往的重理论、轻实践逐渐过渡到理论与实践并重,加强校内与企业之间的合作,给学生提供了一个锻炼和自我发展的平台,让其充分理解所学基本原理的真正内涵,从而,把学和用有机地结合起来。经过反复训练,学生不仅巩固了原有的理论知识,还丰富了自身的实践经验,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另外,从教学形式来看,大思政背景之下的思政课程启用开放度更大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不再一味地因循守旧,而是注重基本研究能力的培养,引导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育大学生“三回归”是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的目的

(一)教育大学生向生活实践回归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就是要回归生活,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意识,并以此来指导他们的日常行为。由此可见,在讲授思政知识的过程当中,老师要经常有意识地运用生活实践的范例来讲解有关内容,使学生在课程中获得更多的积极体验,增强他们对于有关理论知识的深入了解,满足学生学习的自由性和灵活性,而非做“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

比如,学校可以经常组织一些具有特色的思想政治文化活动,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将所学思政理论知识置于广泛的背景当中,从而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简而言之,思政课程必然离不开生活实践,否则一切便无从谈起。

(二)教育大学生向价值理性回归

大学阶段对思想政治知识的学习广度和深度也在大大增加,并不断向价值理性回归。当下,我国大力倡导和发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致力于求真求善。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教育当中的渗透力较好,是大学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如此,我们仍不能忽略当前社会中存在的与主流价值观背道而驰的其他观念。大部分学生缺乏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无法避免种种社会思潮的影响。这时就需要学校充分意识到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正确发挥好自己的作用,始终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及时了解大学生目前的思想动态,善于利用当前的各项科学技术手段来为学生创立新型的教学范式,树立起强烈的创新意识。除此之外,还要多开展一些具有实质性意义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们发现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更好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树立明辨是非的能力,坚持正确的准则,促进其个人可持续发展。

(三)教育大学生向社会现实回归

当前,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以课堂为主的传统学习形式已经不能够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如何教育大学生向社会现实回归是大思政背景之下,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必须要思考的一项内容。例如,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本地区具有特色的博物馆和规划馆,让学生了解近些年来我国发展建设所取得的各项成就,以此解答学生心中存在的疑惑。当然,为了将学生培养成独立的学习者和探索者,也可以让学生利用假期时间进行相关方面的实践,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来深入了解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并填写心得体会,从而提升自身的认知水平。

只有当我们更加深刻的意识到理论与实践并重的重要性,并不断根据教学所反馈的各项情况对目前所采用的教学形式进行不断的完善和升级,这样才能够真正适应思想政治实践育人模式的不断发展,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

三、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的价值

(一)教育资源多元化整合、一体化运用

一直以来在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存在着形式刻板单

一、内容枯燥陈旧以及操作性差等一系列问题,被认为是学生学习兴趣最为薄弱的一门课程。特别是在近些年来,各个高校都在探索更加高效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方法,加强教学资源的多元化整合以及一体化运用,以此来真正实现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的价值。一方面,老师利用多媒体来构建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提高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可以邀请一些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进校做演讲或讲坛,应用这些校外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教育环境优势互补、良性互动

总体而言,大思政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环境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且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为了实现教育的终极目标和本质要求,必须要全方位加强学校、社会、家庭以及学生自身这几方面的联系。众所周知,学校是学生获得教育的主要阵地,学校可以为他们提供学习所需要的物质环境,同时也可以为其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社会环境相对较为复杂,涉及的范围也极其广泛。家庭因素也会对学生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家长是最好的老师,也需要其密切配合学校的各项工作,发挥自身的榜样作用,身体力行的为学生传授良好道德经验。

(三)教育内容注重针对性和开放性

科学的教育内容是实现思想政治课程价值的根本保证,要在切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之上,坚持以此来促进并引领学生的信仰。传统的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给学生强化了某种错误的学习观念,这种社会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非理性认知必须要被剔除,寻求各式各样具有创造性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从原来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参考文献:

[1]王楠.大思政视野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5).[2]肖婷.“大思政”视野下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探索[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1).[3]田传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障碍性因素及化解[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3,(1).

篇2:高校思政育人

沈阳大学党委书记 张世斌

沈阳大学党委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工作,实践教学迄今已坚持20余年,树立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理念。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校党委围绕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紧扣“三观”教育,发挥实践教学擎旗铸魂的功能,带领学生走出校园,了解社会、认识国情,探索出了一条实践育人的道路。具体做法是:

一、完善制度体系,体现实践教学的规范性

学校成立了由党委副书记任组长的实践教学领导小组,思政部设立了实践教学指导中心,制定了20余项规章制度,形成了完备的实践教学制度体系;将实践教学作为必修课,纳入教学培养计划之中,规定了学时和学分,在此基础上,学校每年至少拨出专款15万元以上用于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建立了完整的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二、精心设计内容,体现实践教学的针对性

学校依托理论教学设计实践内容。针对大一学生所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等课程,学校在沈阳市法库县、抚顺雷锋纪念馆等地建立了10余个实践基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针对大二学生所开设的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等课程,学校在沈阳市新民农业博览园等地建立了实践基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利用每年暑假选择优秀学生党员开展为期7天的红色之旅爱国主义实践活动。

三、师生全员参与,体现实践教学的广泛性

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所有一、二年级的学生全部参与实践教学活动,每年达到1万余人次,累计已达到10余万人,学生参与率达到100%。同时,学校还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专、兼职学生工作人员必须全员参与,根据不同职责,分为指导教师和管理教师两类。据统计,先后有近3000余人次的教师参与到实践教学中来,较好地履行了实践育人职责。

篇3:高校思政育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主要是将校内实训与校外时间结合在一起,对大学生的课余生活进行充分的利用与安排,使这些活动可以与社会规范、校园道德规范相结合,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得到一种心灵世界的生化,最终使大学生的主题回归得到实现[1]。

1.引导大学生回归到生活实践中。回归到生活实践中,对于大学生来说,可以帮助学生在课堂之外,不受到社会中外来文化思想冲击,同时不会受到世界扭曲价值观的影响。

2.教育大学生回归到价值理性上。在现阶段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多数人很难回归到价值理性中,大学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很有可能会出现意识模糊和价值观扭曲等现象,面对这些问题,大学生能否实现价值理性的回归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在大思政事业下,加强对思教育模式的关注,可以对社会发展的主要方向进行引导,只有这样才能将社会主义价值的核心充分体现出来,进而对社会共同价值理性进行完整的体现。

3.引导大学生回归到社会现实中来。要想使大学生真正做到适应社会,是否能够将理论与生活实践相结合非常重要。大学教育者应该引导大学生从第一课堂走进第二课堂中,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这种环境中让学生进行充分的体会,最终实现知行合一[2]。

二、高校思想政治实践育人的价值体现

1.对教育资源进行整合,促进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实现。高校思政教育资源是多种多样的,不仅体现在课堂的理论教学上,同时也体现在课外的实践活动中。例如在社团中展开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或者公益思政活动等,在实践活动中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起来,进而帮助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呈现出一种崭新的面貌[3]。

2.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进行优化,为大学生的思政教育提供良好的环境。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的环境主要是指与思想政治实践教学相关的环境,是一种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观念。在大思政视野下,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不仅应该包括学校环境与社会环境,同时还应该涉及到其他环境,以及将家庭环境与社会环境充分结合在一起。实践教学系统应该同时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相关建设,只有将这些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最终才能创设出一种良好的育人环境。

3.对思政教育方法进行改进,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加强教育的方法并不是一个人的事情,它是社会的、集体的事情。例如社会中开展的有关思政教育的讲座,会请一些知名的教育专家为社会中的人进行专题思政教育,同时对社会中的人进行关心与支持。在学校环境中,也可以校内与校外环境相结合,与社会之间展开交流与学习,进而达到一种对学生人格的塑造,充分发挥出主体的作用,帮助大学生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4]。

4.对思政教育平台进行拓展,不断丰富实践经验。大思政视野下,高校中的思政教育资源是非常丰富的,有很多隐藏的资源是可以被挖掘的,从这一点来看,可以为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开辟一条崭新的道路,为他们创建一个可以进行交流与沟通的平台。例如,大学教育应该充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拓展思政教育平台工作,学校中的每个学院应该在校外建立起与自己学校专业相关的实习基地,对校企合作的新模式进行积极的探索,不仅要做到将学生送到校外,同时还可以将一些知名的企业家请到学校中来,与大学生展开面对面的交流,同时还可以建立起企业德育导师的教育制度,这些教育形式最终的受益人都是学生,可以为社会培养更多有用的人才[5]。

三、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思政教育理念脱离大学生主体。在很多高校中,思政教育灌输的理念主要是针对党和政府一系列方针政策的,事实上高校思政教育应该关心的是学生在未来的发展路线,同时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培养。此外,还有一些高校将思政教育看作是对学生的活动进行管理,严重脱离了高校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政教育理念,高校思政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大大降低。

2.高校思政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目前多数高校的思政教育重理论而轻实践,只是将学生召集到一起,然后将思政教育知识灌输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大学生的地位往往是被动的,其主观能动性很难得到充分的发挥,很多学生在思政教育教学课堂中很难集中精力听讲。在这种情况下,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影响。

3.思政教育没有与学生自身发展需求相结合。每个大学生的发展需求都是不同的,高校思政教育应该与自身发展需求结合起来才能帮助学生将学到的思政理论应用于实践活动中,但是目前很多高校的思政教育并不重视学生自我发展的需求,这严重阻碍了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学生会对思政教育产生抵触情绪,严重的甚至会引起一些心理疾病,通过极端方式将自己自我发展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情绪发泄出来,例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血刃案等。目前,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并没有与学生自身发展需求紧密联合起来,在这种条件下高校思政教育的作用是得不到充分发挥的[6]。

四、高校思想政治实践育人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1.坚持以人为本,与学生自身发展需求相结合。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在思政教育中满足学生自身发展需求,并以此为理念对高校思政教育进行有效的实施。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该对学生各方面的情感进行充分地关心,倾听学生各方面的诉求,注意到学生在精神层面上的提高,不仅对社会价值进行强调,同时也要使学生自身价值得到充分的满足,最终促进思政教育针对性与实效性得到进一步的增强[7]。

2.对高校思政教育内容进行明确。现阶段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内容并不完善,要想对高校思政教育进行有效的实施,首先需要对思政教育内容进行明确。思政教育应该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为基本教育理念,将学生自身价值需求与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同时帮助学生对和谐的内心世界进行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结合教育内容进行有计划的实施,同时使思政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得到切实的增强。

3.对高校思政教育的方法进行改善。目前我国高校思政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法并不能将学生对思政教育的兴趣充分激发出来,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应该对自己的思政教育方法进行积极的改进,进而使自身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得到切实增强。在思政教育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多进行亲自的参与和体验,对学生的内心想法进行了解,最终使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得到有效增强。例如思政教育应该强调学生之间的团结与互助,以往传统的灌输式教育起到的效果并不好,如果可以在拓展训练中引导学生对团结互助的重要性进行体验,就能对学生的合作精神进行激发,同时促进学生接受教育的积极性的提高,最终使思政教育实效性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8]。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大思政视野下进行思政教育是教育人模式的构建,在高校中是一种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关键内容。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对于整合思政教育资源是非常有利的,同时对于思政环境的优化来说也是很有帮助的,这种教育模式的实施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此基础上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有实践能力的人才。很显然,目前我国高校思政教育中始终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阻碍了思政教育的顺利进行,结合笔者的实际教育经验,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的对策,以期有效保证思政教育在我国高校中得到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梁伟莹,罗少珍,孙贵平,梁健.“大思政”教育教学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创新研究[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80-83.

[2]储德峰.试论高校“大思政”教育模式及其构建——以上海政法学院为例[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2,(4):100-109.

[3]艾敏,赵国艮.高校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及实现路径[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3,(4):53-55.

[4]宏蕊.高校思政教育资源的多元整合——基于“大思政”视角下的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4,(4):65-68.

[5]张静,刘奇,杨丽娜,刘琳.思政教育的网络化与理论实践结合模式探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4,(24):153-154.

[6]王金清,卡米拉·艾合买提,马桂花.关于微博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献综述[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4,(6):5-11.

[7]于静.试论高校大思想政治教育观的“大”与“全”——以南昌航空大学为例[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1-16.

篇4:高校思政育人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价值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9-0253-02

思政视野下高校思政教育不仅要求对高校学生开展理论教育,更多的是加强高校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通过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校学生的思想意识、情感意志以及实际行动以起到指导高校学生行为的实践精神以及内在素质的作用,从而使高校学生重视生活实践,树立高校学生社会价值观以及理想目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然而我国现当代高校思政教育重理论轻实践,实践育人边缘化,分析我国现当代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存在的问题和提出应对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一、简介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

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是根据大思政改革理念提出理论结合实践的教学方式,而大思政是指将思想政治教学融入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实现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传统教育与创新教育相结合的大思政教育教学体系[1]。思政视野下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是指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校内实训实践以及校外社会实践三方面相融合的教育模式,其中思政理论课和校内实训实践是以学校为主导,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主体实施显性和隐性教育以达到育人目的,而校外社会实践是在学校和社会双重主导下,由学校带队教师指导,以实践教学为手段,对学生主体开展实践育人教育[2]。这种教育模式构建主要是为高校学生能将理论教学有效运用于社会实践,同时树立高校学生社会价值观以及理想目标,以使高校学生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的重要人才。

二、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的价值体现

(一)有助于高校思政教育资源的整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有很多表现形式,包括校内的思政理论教育资源、校内实训实践资源以及校外大量社会实践资源,如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类公益活动、社团活动、校园文化活动以及“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等。很多高校未整合实践教育资源而造成实践教育资源浪费。大思政视野下高校实践育人模式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校内实训实践以及校外社会实践相融合的理念为指导,提高高校学生思政实践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以达到高校思政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

(二)有助于高校思政教育环境的优化

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环境是指能够影响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效果的各种因素的总和,是按照大学生身心发展以及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目的的需要而组织起来的育人环境。大思政视野下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环境是校内环境和社会环境两者相结合,其中校内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心理环境、制度环境与行为环境等;社会环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家庭、校园周边环境,媒介、网络虚拟环境等。校内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相联合形成复杂又动态的系统环境,从而优化高校思政教育环境[3]。

(三)有助于高校思政教育内容的丰富

思政视野下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蕴藏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以高校学生为发展中心的前提下,积极整合高校思政教育资源,充分发挥社会、企业共同参与的育人功能,从而拓展思政教育的教学空间和时间,实现教育多元化以及教育社会化,从而丰富思政视野下高校思政教育内容。

三、我国现当代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思政教育理念脱离高校学生的主体

很多高校灌输的思政教育主要是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社会集体利益,实际上,高校思政教育真正关心的是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此外,部分高校思政教育把思政教育视为对学生日常行为或者活动的管理和约束,从而脱离以高校学生为主体的思政教育,降低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二)高校思政教育理论强而实践少

很多高校思政教育都是理论强而实践少。很多高校思政教育只是把大学生召集起来,然后灌输思政教育知识,大学生被动接受教育而很少发挥主观能动性,更有的学生根本很难集中注意力倾听思政教育,从而使思政教育实际效果受到极大影响。此外,很多高校学生能理解某些思政概念和定义,然而在实际问题的处理上由于缺乏实践经验而无法将高校思政教育内容运用于实际中。高校思政教育理论强而实践少不能真正调动起学生主动接受和思考思政教育的积极性,从而难以有效实现高校思政教育。

(三)高校思政教育未结合学生自身发展需求

每个高校学生都有各自不同的发展需求,高校学生需要结合自身发展需求才能有兴趣将思政理论教育运用于社会实践,然而很多高校思政教育忽视学生自我发展需求,阻碍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导致学生抵触思政教育,甚至诱发学生心理疾病,以采取极端的手段发泄自身发展需求不能得到满足的愤恨。如复旦大学投毒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血刃案等。高校思政教育未结合学生自身发展需求,从而不能有效发挥高校思政教育的作用。

四、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中存在的问题应对策略

(一)高校思政教育要以人为本,结合高校学生自身发展需求

高校思政教育要以高校学生为主体,以高校学生自身发展需求为目,坚持以人为本为高校思政教育的制定指导方向,实现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实施。高校思政教育要关心学生的思想、情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诉求,注重学生精神层面的提高,既要强调社会价值,也要重视学生自身价值的满足,从而增强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二)制定明确高校思政教育内容体系

我国现当代高校思政教育内容体系还不完善,要能有效的实施高校思政教育,就需要先明确思政教育内容。高校思政教育内容应以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为教育理念,通过结合学生自身的理想信念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引导学生构建和谐的心理世界。高校思政教育根据明确的思政教育内容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实施,进行增强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三)改善高校思政教育方法

高校思政教育理论性强而实践少的灌输式的教育方法不能激发高校学生对思政教育的热情和兴趣,因此,高校要改善思政教育方法以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高校思政教育方法应多增加学生亲自参与体验的过程,并积极了解学生内心想法,提高高校思政教育实际效果。例如,强调学生的团结互助,传统灌输式教育并不能起到很好的作用,若在实践拓展训练的某些环节中学生能亲自体验团结互助的重要性,进而激发学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接受教育的主动性,从而提高高校思政教育实施效果。

五、结束语

思政视野下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的构建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有助于高校思政教育资源的整合,有助于高校思政教育环境的优化,有助于高校思政教育内容的丰富,从而提高高校学生综合素质,为社会现代化建设培养有理想目标、有社会实践能力和良好社会价值观的有用人才。我国现当今高校思政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影响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对于高校思政教育出现的问题积极提出有效的策略进而保证高校思政教育有效实施。

——————————

参考文献:

〔1〕田传信.大思政视野下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及其价值[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2):106-110.

〔2〕杨秀云,钟佩君.高校思政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价值理念新探[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104-107.

〔3〕汤力峰,王学川.自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J].中国青年研究,2012(02):10-14.

篇5:高校思政建设

摘 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高职学生进行德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对德才兼备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但由于部分高职院校认识的不足以及高职生思想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率较低,效果不理想。如果能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专业相结合,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本文根据我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实践,从教学理念、教师意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教学手段、考核方式等七个方面入手,探索与专业相结合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

关键词: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相结合;教学改革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政治课)是对高职学生进行德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是保证高职生成为德才兼备技能型人才的重要课程。然而,由于高职院校主要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的高级技能型人才为目标,高职生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因此,学生对政治课学习兴趣不大,导致课堂上出现 “到堂率”低、“抬头率”低、“参与率”更低等现象,教学效果很不理想,政治课传统的教学方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政治课教学更具有实效性?笔者认为,如果能将政治课教学与专业相结合,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有效提高政治课的教学效果。

高职政治课教学与专业相结合,就是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结合高职生的专业特点和各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内容的取舍、重点难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等方面体现出专业特色,使学生的学习更有趣,教学效果更好的一种教学方式。实现与专业相结合的高职政治课教学改革,我们可以从多角度、多层面去探索。本文结合我院政治课教学改革的实践,从教学理念、教师意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教学手段、考核办法等七个方面入手,探索与专业相结合的高职政治课教学改革。

一、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前任教育部长周济曾说:“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一个重要的切入点就是要牢牢抓住以人为本,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人为本”是一切教育都应贯彻的理念,也是高职政治课教学必须贯彻的核心理念,是实现与专业结合的政治课教学改革的前提。在高职政治课教学中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求一切教学活动的展开要以学生为本,立足于弘扬学生的主体性,聚焦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无论是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还是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过程的组织、考核办法的改革都要以人为本,从而实现高职生的全面的、协调的和可持续的发展。这是与专业相结合的高职政治课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高职政治课教学走向科学化和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二、树立为专业服务的意识

在高职政治课教学中,所有的教学活动都要由教师来组织,教师发挥着主导作用。要实现政治课与专业相结合的教学改革,首先需要政治课教师树立政治课教学为专业服务的意识,这是实现政治课与专业相结合教学改革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政治课教师还要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做到以下几点:(1)主动与所任教专业及其系的教辅人员交流沟通,了解专业设置的基本情况,专业课程的大致内容、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以及专业实践的实施计划等。(2)参与专业教研室的教研活动、翻阅专业课程教材、与专业课教师之间相互听课评课等。(3)关注或参与所任教专业学生的社团、专业活动以及班会等,积极与各专业学生沟通联系,了解各专业学生的特征特点及生活和思想状况。(4)密切关注社会新闻,特别是与自身所任教专业相关的行业新闻与动态,形成一种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警觉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并将其积淀为教学素材。通过这些方式,政治课教师了解了各专业以及各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掌握了更贴近学生、贴近专业、贴近实际的材料素材,为实现政治课教学与专业结合做好准备。

三、依据专业需求,优化教学内容

由于高职政治课的课时较少,要实现政治课教学与专业相结合,政治课教师要按“必需、够用”的原则,将教材重点内容提出来,结合高职教育教学特点和学生专业需求加以综合和提炼,形成系统的、有针对性的专题,实现专题教学。专题教学模式能够打破统编教材的章节体系,依据专业需求和学生兴趣,围绕教学要点,提炼和确立专题课堂教学内容,并以此为中心对教材内容进行精心组织和重新编排,这为提高政治课课堂教学实效奠定良好基础。我院社科部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围绕学生专业需求,重新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将教学内容分为 “适应高职新生活”、“扬起理想的风帆”、“做坚定的爱国者”、“创造有价值的人生”、“树立文明新形象”、“培养良好职业道德”、“做知法用法的合格公民”、“做守法的职业人”八个专题,每个专题分别由在该专题涉及领域里学有专长的教师负责实施,改变过去由一位主讲教师包揽整个教学过程的情况,使学生受到不同学术背景和思维方式的训练和熏陶。在专题教学的基础上,任课教师还可以根据所授课学生的专业要求、学生岗位需求,对教学内容做适当选择和修改,以便更有效地实现政治课教学与专业相结合。

四、围绕专业特点,改进教学方法

“大学教育的试金石不是讲授伟大真理,而是用什么高明的方法来讲授伟大的真理”。与专业相结合的高职政治课教学改革,要求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学习的纯灌输式教学方法,围绕专业特点,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要求来设计教学方法。启发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教学法、情感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等几种教学法,能给学生提供多角度、多层面思考问题的机会,激发和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使政治课堂教学在热情讨论的氛围中达到良好的效果,这是实现与专业结合的政治课教学改革应综合运用的方法。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培养良好职业道德”专题中,笔者提出问题“从职业道德视角看‘范跑跑’的行为”让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学习,学生可以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和掌握所学专业相关行业应遵守的职业道德;在“做知法用法的合格公民”专题中,笔者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相关行业的政策法规采用“模拟法庭”这一角色扮演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模拟法院审理案件的情景进行案例处理,由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如法官、书记员、原告、被告、代理律师等。由于学生身临其境,在“模拟法庭”中积极进行辩论、思考,使该课教学取得良好效果。学生在“模拟法庭”中不但掌握相关行业的政策法规,还提高了自身的综合能力。

篇6:高校思政工作会议简报

专题会传达学习了省委书记刘家义同志的讲话精神,传达学习了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李群同志主持讲话精神和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孙守刚同志的总结讲话精神。

与会人员通过学习一致认为,这次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是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重要举措,为加强和改进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我校将以此次会议精神为契机,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工作创新,充分利用在沂蒙革命老区办学的资源优势,坚持用沂蒙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影响和陶冶师生,强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努力塑造师生“能吃苦、善创新、敢担当、乐奉献”的临大特质。

李喆强调指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是学校当前和今后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必须抓紧抓实抓出成效。李喆要求,一是提高认识,迅速在全校掀起学习宣传贯彻会议精神的热潮,通过党委中心组、“三会一课”等方式层层传达学习,确保学深学透;二是学校党委成员要带头深入基层开展调研,找准问题和不足,提出意见和建议,为学校制定落实方案做好准备;三是宣传部、马克思主义学院等部门和单位要先学一步、深学一层,吃透精神,把握实质,做好学习宣传贯彻的引领和推动工作;四是各部门、各单位要齐抓共管、形成合力,以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成效,推动学校各项事业的新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届代表大会和省第十一次党员代表大会的胜利召开。

篇7:高校课程思政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价值引领、能力达成、知识传授的总体要求,深化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发挥各类课程育人作用,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总体目标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自觉将思政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建设一批充满德育元素、发挥德育功能的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

自20xx年起,启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示范课堂和课程思政授课比赛等系列活动,构建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促使学校全体教师、各项教学活动与教书育人同向同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构建协同育人机制,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能力。

三、基本原则

坚持顶层设计。根据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总体目标,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进一步提高全体教师对课程思政工作认识,提高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能力,明确课程育人目标、优化教学方案、健全评价体系,实现红专并进。

坚持改革创新。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引导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各类课程教学,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课程教学过程及教学资源建设中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要为课程思政目标服务,努力实现思政元素全面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坚持分类指导。突出前瞻性、可行性和协同性要求,注重统筹思政理论课、通识教育课、素质拓展课和专业课的育人作用。明确各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思路、内容和方法,分类分步有序推进工作。

四、主要任务

(一)挖掘课程思政元素

1.增强通识教育课程育人功能

根据不同学科性质特点,把握好所要挖掘拓展的重点。哲学社会科学类通识课程要突出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重视价值引导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引导学生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四个自信”。自然科学类通识课程要突出培育科学精神、探索创新精神,注重把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贯穿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引导学生增强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意识,明确人类共同发展进步的历史担当。人文艺术类通识课程要突出培育高尚的文化素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注重把爱国主义、民族情怀贯穿渗透到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起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体育类课程要主动与德育相融合,改革体育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养成运动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发展健全人格,弘扬体育精神。

2.发挥专业课程育人作用

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重点培育学生求真务实、实践创新、精益求精的精神,培养学生踏实严谨、吃苦耐劳、追求卓越等优秀品质,使学生成长为心系社会并有时代担当的技术性人才。将价值导向与知识传授相融合,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爱党、爱国、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培养科学精神。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于教学计划、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教学评价等主要教学环节。

3.开发具有德育元素的特色课程

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学科优势,组织知名教授、教学骨干、科研骨干开展具有学科特色的系列讲座,宣传我国现代工业体系建设、科学技术发展、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工程规划和建设以及对外承建的项目等方面成果,使广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结合学校“徽文化与徽派建筑”方面研究优势,组织开展徽文化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座,激发学生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历史责任与担当。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加强教师教育与培训

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四个自信”,提高育人意识,切实做到爱学生、有学问、会传授、做榜样。转变教师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轻价值引领的观念,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广大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的理念,以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为目标,带动广大教师既要当好“经师”,更要做好“人师”。充分运用学科组讨论、老教师传帮带、教材教案编写,本学科先锋模范人物的示范作用等手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技能培养。有关部门、各学院要充分运用入职培训、专题培训、专业研讨、集体备课等手段,强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让广大教师能利用课堂主讲、现场回答、网上互动、课堂反馈、实践教学等方式,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引领融入到每门课程教学过程之中。

2.发挥思政教学团队和骨干教师示范带头作用

充分利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优质资源,发挥4个省级振兴计划“弘扬核心价值观”名师工作室、10个十九大精神示范课堂和2个思政课教学团队的引领辐射作用,鼓励思政课教学名师、骨干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在集体备课、专业系(教研室)工作例会等方面开展联谊活动,发挥在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的带头示范作用。

(三)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在课程建设、课程教学组织实施、课程质量评价体系建立中,注重将“价值引领”功能的增强和发挥作为首要因素;在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评价中将“价值引领”作为一个重要监测指标。从源头、目标和过程上强化所有课程融入德育教育理念,并在教学建设、运行和管理等环节中落到实处。在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设计等重要教学文件的审定中要考量“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同步提升的实现度;在精品课程、示范课程的遴选立项、评比和验收中应设置“价值引领”或“德育功能”指标;在课程评价标准(含学生评教、督导评课、同行听课等)的制定中设置“价值引领”观测点。

(四)工作安排

1.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每年度各学院遴选1-2门课程完成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每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组成员不少于2人。

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验收主要标准如下:

修订课程教学大纲。新教学大纲须确立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并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实际,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点、教学方法和载体途径,评价德育渗透的教学成效,注重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衔接和融合。

制作新课件(新教案)。根据新教学大纲制作能体现课程思政特点的新课件(新教案)。

提供教学改革典型案例和体现改革成效材料。本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改革中的典型案例(含视频、照片、文字等多种形式);本课程学生反馈与感悟,以及其它可体现改革成效材料。

2.完善课程思政育人评价体系

结合学校20xx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原则意见,将课程思政理念有机融入学校20xx版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听课制度,在听课记录中体现课程思政内容。在“学评教”体系中体现育人评价元素,完善“学评德”体系,使德育元素成为“学评教”重要内容。

3.开展集体备课活动

以专业系(教研室)为单位全面开展课程思政集体备课活动,着重围绕“备内容、备学生、备教法”,发挥团队合力,凝聚智慧,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4.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堂听课活动

每年度各教学单位负责建设1-2个课程思政示范课堂,开展1次以上单位教师参加的示范观摩听课,重点对融入课程课堂教学的思政教育元素进行把脉。听课人员听课后须及时填写听课记录表,提交各教学单位汇总统计,报教务处备案。

5.开展课程思政授课比赛活动

每年度学校组织课程思政授课比赛,进行评比,对获奖教师给予奖励。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由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任组长,分管思政工作和分管教学工作校领导及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健全工作机构,统筹推进全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

(二)加强协同联动

加强教务处、宣传部、人事处(教师工作部)、学生处(工作部)、团委等相关部门和各教学单位工作联动,明确职责,协同合作,确保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落到实处。

(三)强化工作考核

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定期对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情况进行评价,使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全流程、全要素可查可督,及时宣传表彰、督促整改。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情况和课程思政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依据;改革学生课程学习评价方式,把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纳入学生的课程学习评价;将各教学单位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成效纳入单位绩效考核评价。

(四)提供经费支持

篇8:高校思政育人

一、实践育人概念及高校思政课实践育人存在的问题

实践育人, 顾名思义, 指的就是将理论教学进一步消化, 将之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与自身成长和全面发展紧密相关的各种实践活动, 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思维、实践技能、为人处事的方法和终身学习的能力等等。中国有个传统的“三育人”模式, 即教育育人、服务育人和管理育人。实践育人是当今社会新型的育人模式。本文也是着重于对实践育人的可行性路径进行探究。

高校思政课实践育人的有效开展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阻力。一是思政课教师势单利薄, 对实践育人重视力度不够。据调查, 目前我国高校思政课师生比例极不合理, 1:350, 以丽水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五位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老师带2100多位学生, 师生比例高达近1:500, 这无疑给思政实践育人工作的开展带来极大的阻力。再加上传统的思政教学思维定势, 对思政课教学的理解仅限于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并奉书本理论内容为圭臬。而人文社科类的实践内容太缺乏, 再加上很多高校偏重于技术方面的教学与实践, 而忽视了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 有些学校利用寒假、暑假时间, 给学生布置实践作业。当然, 这不是完全没有效果和用处, 但多数学生缺乏参与热情, 甚至没有亲身参与思政理论课教学实践, 更谈不上实践育人的教学目的, 只是写一份或者网上摘录一份实践报告, 敷衍了事。

二是学校部门间缺乏系统的互相协作。高校思政课实践育人教学目标的完成需要高校多个部门的协作与沟通, 实践育人涉及到学校团委、学生处、教务处等部门, 除了涉及这些部门之外, 又具体地涉及到学生和教师的绩效考核机制, 实践运行机制等, 这需学校有个系统而全面的关于实践育人的顶层设计, 但多数高校相关部门与机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对实践育人缺乏严谨和系统的规划与安排, 而思政专任教师又有课程多, 工作环境限制等问题, 往往对实践育人工作的开展心有余力不足, 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摸索, 学生的能力又有限, 进而很多学生对思政课的社会实践往往抱着应付的态度, 这使思政课实践育人的目的失去了意义。

三是思政课实践育人缺乏切实可操作的规划化机制。早在2008年, 中宣部与教育部就规定思政课中要有一个实践教学模块, 学生完成相关的实践任务了才能拿到一个相应的学分, 但这只停留在宏观政策上的规定, 至于如何操作, 至今未做出明确的说明。由此, 思政课教师对实践育人的具体操作意见很难统一, 这也导致各大高校对思政课教学实践育人的投入也不积极。

二、“四轮驱动”教学模式下思政课实践育人的可行性路径

“四轮驱动”模式是现代社会为了提高汽车的行驶速度和平稳性而采用的技术, 这一技术是让汽车前后轮都有动力, 按路况的不同将发动机输出扭矩按不同比例分布在前后轮子上。曾骊老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四轮驱动’教学做合一”的改革实践》一文中明确指出思政课教学也可采用“四轮驱动”的方法, 即“通过实践教学、时政研讨、专题案例和网络平台四个‘轮子’, 同步推进, 互相融合, 逐步递进, 师生共同在做上教, 做上学, 在做上讨论、质疑问难, 从而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

可行性路径一, 实践育人之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 理论教学先行, 实践教学对理论加以巩固, 并对以实践的方式对理论课教学的部分内容加以情感体验, 以使学生能更好、更深刻地了解国情、了解社会进而服务社会。思政课的课堂教学方式也在与时俱进, 一改传统理论填鸭式教学, 以丽水职业教育学院为例, 思政教师在课堂试行课堂实践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 在不断强化实践德育重要性的前提下, 学校提供“爱心园”德育体验基地, 在情感上让学生深刻体验德育的不可或缺性, 到最后扩大到社会实践, 深化理论认识, 遵从马克思的实践——认识——实践之认识论路径, 使学生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真正结合起来。

可行性路径二, 实践育人之将国内、国际时事政治与教学内容相结合, 让学生在课前十分钟以翻转课堂的形式对最近最新的时事政治进行播报, 在这一过程中, 最重要的是播报时事政治者是学生自己。由此很好地做到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起来, 将学生对热点关注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调动起来, 具体操作步骤为学生课前自主上网或者去图书馆寻找一周时事政治, 也可针对某个热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在课堂上学生将准备好的材料进行播报, 教师可对时事政治进行适当的点评, 并告诉学生相关热点问题链接或者网站。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在搜集相关时事政治时时实践锻炼的一个过程, 而教师引导、点评的过程就是育人的过程, 对学生的三观进行很好地引导和教育。

可行性路径三, 实践育人之将典型案例、专题内容与团队研讨结合起来, 运用典型案例所蕴含的德育思想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 通过班级分组讨论加以引导并以报告的方式加以呈现, , 以此来督促和强化学生的道德修养, 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例, 鸦片战争被迫打开国门和1978年主动改革开放进行对比, 再引以一些典型案例, 引导学生思考国家改革开放的重要性及个人胸怀宏大和包容心的重要性。

可行性路径四, 实践育人之将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与学生的自主学习结合起来, 这一过程通过网络平台互动得以实现, 在当今互联网时代, 学生可通过多种途径获得与课本理论内容相关的知识和案例,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兴趣, 教师可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备课”, 也就是让学生思考如何上课, 如何选案例, 将学生精选和精心设计的材料适当地加以整合, 并将优秀的材料放置到网络教学平台当中, 这能够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思考如何将最好的成果展示出来并如何将正能量、德育知识传递给他人, 以达到育人的目的。

任何一项改革或者新教学模式的推行都要有行之有效的评价机制, 实践育人也不例外, 但思政课实践育人的目标不像专业课那样明显, 因为德育的养成和强化必须经过实践的过滤和沉淀, 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客观的评价或者评估机制。从本文的第二部分四个可行性路径为基准, 学生通过这“四轮驱动”在大学几年时间积淀更多的德育知识并发现自身还存在哪些不足, 并积极寻求更好的解决之道从而提升实践育人的效果。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是当代大学生德育教育的主要渠道, 通过思政课理论教学, 大学生自觉树立起理想信念和塑造人生价值观, 但无论是对思政课理论的把握还是对有意义的人生价值观的塑造都离不开实践。因此, 高校思政课的实践育人教学目标逐渐受到各高校的高度重视。本文在“四轮驱动”教学模式下探索思政课的实践育人可行性路径, 以完成思政课教学实践育人的目的。

关键词:思政课教学,四轮驱动,实践育人

参考文献

[1]王礼湛, 思想政治教育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5:264.

[2]曾骊, 思想政治理论课“‘四轮驱动’教学做合一”的改革实践[J].北京:教育与职业.2012 (9) :150.

上一篇:托福听力记笔记的方法下一篇:一二九运动朗诵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