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班干部设置

2024-08-16

中小学班干部设置(精选8篇)

篇1:中小学班干部设置

2016级3班班级服务岗位设置

1、班长2名

2、副班长2名

3、学习委员2名语数各1名

4、体育委员1名

5、清洁委员2名室内室外各1名

6、纪律委员1名

7、宣传委员2名

8、节能员1名

9、午间管理员1名

10、电教管理员1名

11、门窗管理员1名

12、保洁员6名室外3人 室内3人

13、领操员1名

14、放学领队3名中午1名 下午2名

15、学习小组长7名每个小组1名

希望各位同学踊跃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认真准备周四的竞选会,争取人人都能为班级服务。

家长您好!我班将于本周四下午进行“我选我”的班级小干部竞选活动,请您鼓励孩子积极参加竞选,主动为班级服务,并能和孩子一起精心准备竞选词。

班长2名,副班长2名,学习委员2名,体育委员1名,清洁委员2名,纪律委员1名,宣传委员2名,节能员1名,午间管理员1名,电教管理员1名,门窗管理员1名,保洁员6名,领操员2名,放学领队3名,学习小组长7名。

篇2:中小学班干部设置

班长:全面负责班级工作,善于领会学校意图,根据本班特点,制定班级工作计划。负责课堂常规检查、督促。密切同班委会成员联系,定期召开班委会,了解情况、检查工作。及时沟通师生联系,能独当一面开展工作。

副 班 长:协助班长工作,当班长不在时代理其工作。负责出勤统计,及时向科任老师报告每节课出勤情况。协助体育委员督促同学做好“两操一锻”,负责例行班会的组织安排事务。

学习委员:密切联系各科任老师,及时反映同学对教学的建议和要求。主动关心学习差的同学,想方设法为其排忧解难。经常检查、督促各科代表收发作业情况,及时汇总各科阶段考(单元考)成绩交班主任。

文娱宣传委员:定期组织同学开展文娱活动,活跃班级的课外活动,负责举办有特色、有意义的文娱性主题班会(如联欢会、晚会等)。及时发现、推荐、动员文娱骨干积极参与学校各项文娱活动。组织宣传小组,定期出好黑板报(墙报)。有条件的可自办刊物。利用现有条件设施,及时、生动、活泼地反映班级风貌,宣传好人好事,批评不良现象。负责班级刊物的订购发行,向同学推荐健康有益的读物。凡遇大型集体性活动(如校运会)应负责组织同学撰写稿件。

生活委员:关心同学身体健康,维护同学合法权益。组织安排同学参加公益性劳动,安排督促值日生工作。定期检查班级卫生环境美化工作。及时对劳动情况进行小结并记录。严格管理,合理使用班级费用。

体育委员:组织同学积极开展体育锻炼。定期举行班级性的体育竞赛活动。认真督促同学参加“两操”(广播操、保健操)“一锻”(体锻)活动,动员、组织同学参加大型群众性体育活动(校、年级运动会),提高体锻质量,增强同学体质。

篇3:中小学班干部设置

身份管理是计划经济下干部管理制度, 个人都有身份标志如干部身份或工人身份、身份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分类, 具有一定资格的干部享受一定的待遇, 实行级随人走, 这种分类简便且使用广泛, 一直沿用至今。特定的情况下个人身份还在使用, 比如报考公务员, 企事业单位的招聘录取、职称评定、工龄审核等与此相关。它套用延续的是我党革命战争中形成的政治、组织路线的干部管理模式, 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的产物, 带有明显的时代烙印, 随着社会发展和工作岗位复杂化, 它的弊端也就明显地暴露出来, 身份管理不注重对人员所在岗位的设置是否合理进行调查分析, 实际上强调的是人在事在, 因人设岗, 形成的组织结构松散, 易造成机构臃肿, 人浮于事。由于身份管理过分注重学历、资历、身份、地位等静态因素, 不利于学历低、资历浅但能力强、水平高的人才脱颖而出, 身份管理缺乏对工作人员的规范化工作要求, 往往使干部制度僵化, 管理缺乏活力, 人员“进得来, 出不去, 上得去, 下不来”, 这种僵化的局面不改变, 很难促进干部人才全面发展。

岗位管理包括岗位设计、岗位分析和岗位评价三个环节, 是以组织中的岗位为对象, 科学地通过岗位设置、岗位分析、岗位描述、岗位监控、岗位评估等一系列活动对岗位进行科学管理的过程。岗位管理使干部明确工作职责, 实现和企业同步成长, 岗位管理为绩效考评和薪酬管理方案提供科学的依据。

从身份管理到岗位管理关乎干部个人利益, 其中也涉及到一系列的理论问题, 澄清这些理论有利于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科学过渡。解读其中的辩证关系就是身份管理是岗位管理的基础, 岗位管理是干部岗位设置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是更高一级的形式, 岗位管理代替身份管理, 但又不能完全取代, 二者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 完全的岗位管理也是不科学的。岗位管理和身份管理相结合, 把身份待遇和岗位薪酬合二为一才能激励人员积极性与平衡干部合理利益, 二者是统一的, 从身份管理到岗位管理是合理转变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首先, 从身份管理到岗位管理是一种衔接关系, 实现由身份管理到岗位管理的转变是干部岗位设置发展到现阶段, 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过去的身份为实施岗位分类管理提供了操作“平台”。目前普遍实行的岗位分为管理人员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人员岗位三大类, 就是由过去的身份分类是干部还是工人以及资格的确定演变而来的, 岗位管理是针对这三类岗位如何进一步加强具体管理的问题;

其次, 岗位管理是与身份管理相结合的, 不是有了岗位管理就不要身份管理了。如果只有施展才华的岗位而没有对他们进行身份管理的体系和制度将使他们本人的职称系列在注册、升级时被迫变更单位, 岗位管理就会让个人身份流失。

再次, 从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是社会诸多因素作用的结果, 是岗位管理社会化产物, 这种转变是平衡和舒缓社会各种利益关系的有效方式。收入分配不均衡是一种利益冲突, 缓解这一矛盾就是进行有效的岗位设置。历史和体制原因造成的干部岗位的差异和福利待遇不同, 编制内和编制外人员同岗不能同酬由来已久。干部资源闲置是常见的现象, 一方面名声显赫的大单位有职称和资历的人员供过于求, 有身份有资历的人多于岗位, 人满为患;而另一方面, 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小单位有岗无人, 虚位以待, 求贤若渴, 这些岗位管理问题不是一个单位就能解决的了的, 是岗位管理社会化问题。有些单位的做法是保留待遇, 把身份待遇记入档案工资, 先按岗位取酬, 但承认身份待遇, 人员一旦流动, 再用保留的身份与国家政策接轨, 恢复身份, 可见身份管理和岗位管理是并存的, 低级和高级形式都共同起着干部管理的作用。二者缺一不可, 完全取缔身份管理是不明智之举。

由身份向岗位转变过程中, 劳动合同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劳动合同一种新型的和岗位管理相呼应的劳动制度, 出现于八十年代, 九十年代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一九九六年颁布《劳动法》以法律条文形式确认加以规范。以前我国实行的是以固定工为主的劳动合同制, 需求单位只能按国家规定的指标安置职工, 没有录用职工的自主权。劳动合同制使用人单位真正行使岗位用人自主权, 可根据市场与岗位变动签订有限期的劳动合同, 同时个人根据自身条件和个人意愿选择岗位, 增加竞争意识和促进自身素质的提高。

劳动合同是有能力的劳动者实现劳动权利和履行劳动义务的一种重要的法律形式。无论什么身份一旦签订合同, 权利和义务都被纳入了国家法律管理和保护体系中, 使得劳动者在尽职尽责履行义务的前提下, 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护。劳动合同包括当事人名称 (姓名) 地址、合同期限、试用期限、岗位职务、工作时间、劳动报酬、劳动纪律、个人待遇、教育培训、合同变更、合同解除, 违约责任、纠纷处理 (包括劳动争议) 。劳动合同是根据平等自愿、协商一致、不违反法律的规定这三条原则来订立的, 对个人和单位都起到法律保护作用。

最后, 实现从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换过程中, 岗位设置必须在核定编制岗位数量和各类干部结构比例范围内进行。“按需定岗”是岗位设置工作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岗位管理与岗位设置必须有机结合, 科学合理配置在职数量, 规范用人行为;实现由“因人设岗”向“因事设岗、按岗聘人”的转变, 控制超编进人, 岗位设置必须充分考虑到现有岗位及人员状况, 妥善分流安置超编待岗人员。在制定岗位设置和管理方案时, 要从实际出发, 应以原岗位设置和三类人员岗位现状为基础, 通过对各类岗位的性质、工作量、工作内容进行科学分析和论证后进行设置。运作中既要保证岗位的相对连续性, 充分体现人岗相宜, 又要避免岗位设置中的盲目性, 为顺利实施岗位管理, 产生岗位效能奠定基础。实行过渡岗管理办法, 通过“只出不进”、“自然减员”、“内部退养”等方式逐步削减, 平稳过渡。已经实行的社会统筹管理中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 (国发[1997]26号) 做出了典型处理办法, 即:“老人老办法, 新人新办法”, 妥善处理了由于身份等历史原因而带来的一概而论的问题, 退休养老金不搞“一刀切”。

值得注意的是干部岗位设置方案确定后必须实行“公开招聘”“竞聘上岗”只有竞聘上岗、公开岗位职责待遇、公正地择优录用与岗位相匹配的具有一定资历资格的个人, 公示身份才能真正实现从身份管理到岗位管理的转变, 调动所聘干部积极性, 以此达到因岗择人、按岗聘用的改革初衷, 否则将事与愿违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

从身份管理到岗位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和理论问题。这个转变是必然的, 搞的好将促进干部管理全面发展。

摘要:干部岗位设置应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 岗位管理是“按需定岗”, 岗位管理不能取代身份管理, 既看岗也看人, 二者统一形成合力是干部岗位设置新模式。

关键词:干部岗位设置,身份管理,岗位管理

参考文献

[1]江玉梅, 许明前.中层管理岗位公开竞聘在供电企业的探索及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 2013 (27) .

[2]赵拥军.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岗位管理[J].经济论坛, 2003 (16) .

篇4:中小学班干部设置

【关键词】传统 班干部 岗位设置 革新尝试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197-02

班主任工作是永远无法停驻探索,也是无法完全凭借己有经验就能做好的,每一位教师,只要选择了班主任这一岗位,就意味着选择了积极主动的思考、探索与发现,因为往往很多大的教育就隐藏在一些小的发现里。

一、传统班干部岗位设置存在的现象

1.害怕做班干部。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学生越来越怕做班干部了,做的越久越不愿意做。尤其小学一直以来做班级管理者,升至初中之后更是惧怕做班干部。普遍认为,管班管的太累了,学生又越来越不愿意受管理,力不从心,以至影响个人学习。

2.岗位设置千篇一律。当前基础教育阶段各中小学校班内张贴的班干部表一栏,其班干部岗位设置大抵是这样的:学习委员一名,生活委员一名,文娱委员一名,团支书一名,体育委员一名,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历社等5科科代表各一名,全部干部共11人。几乎所有的班级,班干部设置都是相同的,岗位设置几乎都是:班长、学习委员、生活委员、文娱委员、体育委员、初中是团支书,小学是大队长、科代表,全部干部人数加起来差不多就是10-15人。

二、传统班干部岗位设置存在的弊端

这一现象,不得不让人心生疑问,这样的班级干部岗位设置到底是依据什么而定的呢?是根据革命时期的部队建制而定的?还是根本就是延续当时革命时期部队的建制?这一点笔者暂时无从考证,但就这样的设置,笔者认为在素质教育的今天至少存在这样的弊端:

1.干部人数大少,班级成为了少数人的自信乐园,不利于调动全体学生积极性。

一个班班干部人数只有10-15人,而目前的情况是45-50人/班,不到1/3的学生参与班级“政务”,偌大的班级,繁杂的班务就只有少数的十几名班干部在忙碌着,这些学生可以从日常的班级事务中感受到自信与愉快,但除此之外的大部分学生却无法参与班级事务,慢慢远离老师,慢慢失去了热心参与班级事务的积极性。

2.干部、群众级别分明,人为的用制度区分了三六九等,不利于构建团结集体。

班长,学习委员等是一个班的“领导”,班级事务原则上都归这些“领导”直接处理,这些“领导”在日常的处理事务过程中无形中比大部分群众有了更多的与老师沟通交流的机会,因而,这些“领导”就成了老师身边的“红人”,有了更多的奖励与表扬机会。而大部分群众,原本心中有着与老师说不完的话,有着与老师接触的欲望,却因不是“干部身份”,没有理由,或不能更自由更主动的与老师接触,与老师沟通,从而慢慢的远离老师,成为了“边缘人”,如此一来,分明的干部、群众身份,让学生心中形成了不可逾越的屏障,不利于构建团结的班集体。

3.干部管理群众,在学生时代就无形中形成了尊卑低劣,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班级事务由班干部处理,同样的,班级管理也自然是由班干部管理,这样一来,干部总是站在“成人”的立场,站在“老师”的角度,与作为群众的“同龄人”之间展开管理与被管理、责骂与被责骂、批评与被批评的“游戏”,长此以往,在学生时代就形成了尊卑低劣的思想意识,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对传统岗位设置的革新与尝试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学生会怕做干部了,基于以上思考,结合我对班干部岗位功能的理解,对传统的班干部岗位及名称做了大胆的改革,主要有以下几点:

1.实行班级理事制。“班长”更名为“班级理事长”,主要由影响力大的学

生担当,人数大约4-6人。“影响力大”可以有多种理解,可以是成绩上的影响力,纪律上的影响力,人缘上的影响力,甚至可以是“江湖地位”的影响力等。不管属于哪一种影响,只要他(她)的存在能够影响周围的学生,带动周围的学生,感染身边的学生,都可以做“班级理事”,只要对这些“理事们”正确引导便好了。

2.设立“学习委员会”。“学习委员”更名为“学习委员会”,主要成员为各小组中成绩优秀者,大概8-10人,其中增设“委员长”一名,其余为“委员”并说明不限人数,成绩优秀者均可申请。

传统岗位上的“学习委员”只有一名,整个班级,就一位“学习委员”在“学习”,独木难成林,更难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所以改设“学习委员会”让这一岗位成为一个“组织”,让更多有心学习,积极主动学习的学生首先参与进来,在班上首先形成热爱学习的小组织,并由这一小组织不断去影响,带动整个班级的学习风气,这样更有利于良好班风的建设。

3.班务包干到个人。撤消“生活委员”、“文娱委员”、“体育委员”岗位,改为,把班级所有事务,所能涉及的工作,全部包干到全班每个人身上,并长期负责。

“生活委员”、“文娱委员”、“体育委员”等岗位,可以说是班级的事务性岗位,事实上,一个班级要做的事务远不止这些,如果每一种事务都相应的设置干部岗位的话,显然是不现实,也不实际的,因此与其简单的设置几个岗位,不如将这些岗位撤去,把班级的所有事务,所能涉及到的工作统统分派到每一位学生身上,并让其长期阶段性包干,这样一来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又可以让学生在长期从事一种班级事务中体验到成功,积累到经验。

4.学科活动“俱乐部”化。“科代表”更名为“学科俱乐部”,设部长一名,由部长去发展俱乐部成员,有兴趣的同学可自主选择喜欢的学科俱乐部并有权参与学科活动。

“科代表”这一岗位的道理与“学习委员”岗位相同,与其让一个人在一个学科上“学习”还不如让他(她)与更多的人组成“团体”形成“小组织”去带动更多人学习人群,这样更有利于班级的学习氛围的形成。

这样的设置,我认为至少有以下几个好处:

1.淡化了“干部”身份,人人都是干部表中的成员。

2.保证了班级好学学生的时间,同时潜移默化着其他学生的学习自控性。

3.培养了“部分有影响力”学生的正气,真正实践了素质教育,育人为本的理念。

4.促进了各学科活动间的竞争,学习氛围浓厚。

5.集体感强,班级凝聚力大,学生荣誉感高。

班干部岗位的设置其背后是班级管理理念的体现,是班主任个人教育哲学的体现。

经过积极地尝试,事实证明,在这种改革下,笔者所带的班级自治能力大为提高、自主管理氛围相浓厚,学生综合能力得到实实在在的锻炼,班级成绩更是一枝独秀。

总结近十年班主任工作,笔者认为,班主任除了要有“爱心”、“耐心”等各种“心”,有“笑容”、“宽容”等各种“容”,有“博爱”、“关爱”等各“爱”之外,更得把工作的视角放近一点,放小一点,多研究研究班级的每一面墙,每一块砖,每一条标语,每一句口号,每一张张贴物背后所潜在的教育意义,可能在这些平常事物之中,不经意间就对班级教育起到莫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邰江波.班级岗位轮换制——走向民主与公正的起点[J].中国教师,2007.2-45.

[2]李晓文.学生自我发展之心理学探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2-142.

篇5:班干部设置及职责

班长职责:

1、协助班主任管理班级,做班主任的得力助手。

2、关注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并协助班主任做好协调工作。

3、处理同学之间的纠纷等。如遇不能解决的可向班主任请教。

4、注意学校发布的各项通知、要求,做好记录,安排好这些工作的落实情况,并及时向班主任汇报。

5、负责召开班委会,做好情况汇报。

6、如果遇到班长不在校的情况7、负责学校相关材料的领取与保管。

纪律委员职责:

1、负责班级上下午的纪律管理。分两名负责。

2、具体安排:早上纪律委员:早上的早读、课间的秩序、课前的准备。下午纪律委员:下午的午休、课间的秩序、课前的准备。

3、管理办法:用观察法,将其名字记在黑板上,改正的就消名,不改正的就记入纪律委员工作手册上,准备进一步处理。

4、纪律委员应该自觉地学习相关的管理办法,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

重点管理对象:

体育委员职责:

1、负责早操的整队、带操。

2、队伍管理

各学科科代表:

篇6:班级班干部的设置和培养

班长、组长、学习委员,这些都是小学班级里的“干部”,他们在老师的帮扶引领下,负责协助老师参与班级的管理,老师不在的时候负责管理和监督一般学生学习秩序,向老师反应学生课堂、课间的简单情况,成为老师的助手,成为班级――这个学校“基层组织”学习、遵纪的带头人。

班干部的“职位”不能只拘泥于学习好、守纪律的层面上,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一次机会,是一次锻炼的机会,这些机会每个孩子都应该有,孩子的能力都差不多,只不过看有没有施展的机会,学校期间如果有班干部的经历,孩子长达后在组织能力、协调能力、思维能力是很有帮助的。要想做到公平首先就要打破班干部“终身制”,实行班级干部“轮换制”。具体为:班级里的班长、副班长一学期一轮换。文体委员(体育音乐科代表)、生活委员、组长、语数英美术科代表),包括安全文明礼仪小督察等,定期轮换。如一周或两周一换,也就是班干部的任期只有两周,或按座次排列,或由老师决定排列。总之,人人都有机会,在确定“本届”班干部之后,告诉其他学生注意班干部的言行,第一是学人之长,补己之短。第二是进行全员监督。

实行班干部轮流“制度”时本人采取了“混搭”的方法,既男生和女生的比例力争平衡,活泼的和沉稳的“混搭”;学习好的和学习差的“混搭”,班干部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并采取任职到期时开一个全体会议,肯定上一任的“工作成绩”,适当的批评不足,为下一任班干部的“工作”打下基础。同时,让即将“上任”的班干部表明态度,拿出“工作计划”。

第一部分:班级班干部的基本设置 班长(1名)职责:

1、协助班主任管理班级,做班主任的得力助手。

2、关注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并协助班主任做好协调工作。

3、处理同学之间的纠纷等。如遇不能解决的可向班主任汇报。

4、注意学校发布的各项通知、要求,做好记录,安排好这些工作的落实情况,并及时向班主任汇报。

5、负责召开每周一次的班委会,做好每周五的一周小结工作。

6、班主任老师在校时,及时听取班主任对班级管理的意见,班主任不在校时,协助副班任管理班级。

7、负责学校相关材料的领取与保管。

值日班长(学生轮流担任)职责:

1、协助班长做好班级管理工作。

2、维护课间纪律,及时发现并制止课间大声喧哗以至在走廊打闹的行为。

3、协助文体委员,督促同学们认真做好课间操。

4、督促同学们做好眼保健操,可协助生活委员发现眼保健操不认真的同学,予以批评、处罚。

5、在任班长的前一天晚上放学后,选择一条对班级现状有针对性的格言,抄写在黑板的右侧。

6、每节课下课督促值日生檫好黑板,整理讲台,下午放学时给值日生打出分数。

7、和劳动委员一起检查班级卫生,及时发现地面上的碎纸,谁的座位底下谁负责,及时征求学校值周学生对班级卫生的意见。纪律委员(2名)职责:

1、负责班级上下午的纪律管理。分两名负责。

2、具体安排:早上纪律委员:早上的早读、课间的秩序、课前的准备。下午纪律委员:下午的午休、课间的秩序、课前的准备。

3、管理办法:用观察法,将其名字记在黑板上,改正的就消名,不改正的就记入纪律委员工作手册上,准备进一步处理。

4、纪律委员应该自觉地学习相关的管理办法,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

劳动委员(1名)职责:

1、负责班级卫生,督促班级同学保持教室、走廊的卫生。

2、在班长的协助下,于学期初安排班级每天的擦黑板、包干区、值日工作。

3、与清洁小组长配合,检查“每天五分钟劳动”的情况,保持班级的卫生。

4、协助值日班长给值日生打分并做好登记。

5、对清洁小组进行打分并做好登记。宣传委员(1名)职责:

1、负责班级宣传版、板报、墙报的编辑、出版工作。

2、负责学校布置的班级体育工作、文艺表演等文艺活动工作。

3、负责班级明星榜的定期改换工作。组织委员(4名)职责:

1、根据月考评细则对管辖同学及时作出扣分或加分,并做好登记;

2、月末对小组进行总结。文体委员(1名)职责:

1、负责早操的整队、带操。

2、在信息技术课、音乐课、美术课和体育课前,组织全班同学排队集合。并负责在课前提醒同学们应带的材料、工具。

路队长(2名)职责:(南、北各一名,也可根据所住区域设置各小队)

1、负责放学时自己所在路队同学的整队、维持纪律,带领同学向老师行礼问好。

2、负责出校门后的路队纪律。小组长(4名)职责:

1、负责收本小组同学的书面作业,做好登记,并上缴科代表;负责检查本小组同学的口头作业,做好登记。

2、负责检查学生的个人卫生情况,做好登记。

3、督促同学做好课间眼保健操及课间活动秩序,做好登记。各学科科(凡是有作业的每个学科一名)代表:

将各小组的作业收齐,登记没交的名单,上交科任老师。并负责课前带读。

一、固定式班干部的弊端:

小学班干部“固定式”现象颇为普遍。不管谁当了班干部,至少一年不替换,“五连任”或“六连任”的班干部也占了相当比例。诚然,班干部“固定式”在保持班务工作的连续性和理顺师生关系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然而,长此下去很容易助长一部分班干部的傲气,使其产生唯“我”独尊之心理;有的班干部工作敷衍塞责,“刀切豆腐两面光”,胸中的正义之气荡然无存,致使班级缺乏生机和活力。同时,班干部“固定式”也剥夺了多数学生锻炼成长的机会和权利。

“班级干部轮换制”益处

师每周安排几名同学担任“班委”中的相应职务。上任前,让其作“就职”演说;一周结束后,再由其向大家作“述职”报告,总结一下各自在工作的得失,给下周“班委”提供一定的工作经验;同时,教师还要全体同学依据本周每个班委的工作能力和表现予以评分,所得分值作为学期末该生操行评语和等级评定的重要依据。一年的实践证明:班干部“轮流式”不但没有使班级陷入混乱状态,反而更增强了班集体的凝聚力。这种放手给学生,民主管理班级的做法,给每个学生提供了平等的发展机会和活动空间。“轮流制”使班级产生了积极效应。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个体能力提升整体素养能力

每个同学都知道“一周班委”这个机会来之不易,因而都从自身做起,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在学习、纪律、卫生等方面做同学们的榜样,极力地将自己的美好印象留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心里。因此,同学们的集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大大增强,言行得到了规范,群策群力,为班级工作出谋划策。真可谓:凝聚产生力量,团结诞生希望。这种合力拉动了班级各项工作的开展。我班成了全校的“明星”班级。

二、对“素质教育”的深化和拓展

在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广大教师在使每个学生获取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发展方面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然而,这毕竟是单一的,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还应包括对其进行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培养在内的多个层面,从而提高一个人的全面素质,将来才能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经受住各种风浪的考验。因此,班干部“轮流制”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有益补充,更是一种深化和拓展。

三、班干部“轮流制”有益于学生的成长 有些能力是一个人天生就有的,即本能;而多数能力则是通过后天在一定的环境中培养和造就出来的。试想,如果将一个普通的学生推到班长的位置上,那么他的思想觉悟、行为方式、做事策略能不发生变化吗?他会时时、处处做同学们的表率,做老师心目中的好学生,做一个听家长话的好孩子。

我班的李硕同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她从小娇生惯养,爷爷、奶奶对其宠爱有加。在学校里纪律涣散;在家里更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公主”。她经历了“一周班长”的锻炼后,就像变了个人似的:在学校里成了老师的“好助手”;在家里成了“小大人”,经常帮妈妈做饭,洗衣服,还给妈妈洗脚„„

一句话:小学班干部轮流来做效果好。

班级中设置班干部,不仅是为了协助班主任管理班级的,更重要的是通过设置班干部,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因此,不管实行怎样的班干部轮换制,班主任都有一项重要的任务,那就是培养班干部的能力。怎样培养小学生班干部呢?

一、传授方法

学生的才干不是天生就有的,是从实践中锻炼出来的,在具体工作中,班主任可以从三方面入手给班干部传授方法。

1、“扶着走”

“扶着走”的关键是抓好“第一次”。一个新的班集体组成以后,对于新产生的小干部来说,会遇到一连串的第一次——第一次组织早读,第一次带领学生劳动,第一次组织课外活动等。在“第一次”前,班主任要耐心指导,手把手地教。年级越低,越得细心指导。如:第一次早读,班主任要告诉班长提前十分钟到校,先将早读的内容和要求抄写在黑板上,等同学们陆续到校后组织上早读,个别同学学习有问题要耐心解答,对纪律有问题的同学要先暗示,后提醒,尽量不发生冲突。早读结束后要进行小结。

2、“领着走”

这是半扶半放阶段。班干部有了一些工作实践经验以后,班主任可在各种具体工作之前,请小干部提前设想,提前安排,自己充当参谋。如,班里组织春游活动,班主任先请班干部谈谈具体想法,然后进行补充:怎样做到文明春游?班里的家庭特困同学怎么办?假如那天下雨,有没有第二方案?.....像这样经过班主任的耐心引导,班干部会逐渐成熟起来。

3、“放开走”

班干部有了一定的工作能力后,班主任应放手让他们大胆地工作。“放开走”并不是撒手不管,班主任可定期召开班干部例会让班干部互相交流经验,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班主任要大力表扬敢于管理。独挡一面的干部,在班干部中形成比、学、赶、帮、超的局面。

二、严格要求

“响鼓更需重槌敲”,班干部不仅有管理作用,还要有榜样作用。对班干部严格要求应注意以下几点:

1、当班干部犯了错误,或与同学发生矛盾时,班主任要一视同仁。

2、要强化班干部的服务意识,要求班干部对同学“一视同仁”。

3、教育班干部不要翘尾巴。

三、树立威信

班主任要主动热情地帮小干部树立威信。其具体做法是:

1、要给班干部独立工作创造机会

每月可设一次“自主日”,这一天从早到晚,班里所有的事情都由学生自己解决处理,这样,可锻炼班干部的组织、管理能力。

2、要教育学生尊重班干部,服从干部的领导

班主任教师应使学生认识到,尊重干部就是尊重集体,服从干部,就是服从集体。

3、要适当地给班干部摆功,让同学们知道班干部为集体付出的辛劳

4、在班干部工作有失误时,班主任应主动给班干部减压

篇7:初一年级班干部设置与职责

1.各班班委由班长、副班长(兼团支书记)、学习委员、劳动委员、生活委员、文娱委员、体育委员、宣传委员、小组长及各学科课代表组成。

2.班干部分工职责如下:

一、班长:协助班主任传达学校、年级通知,在老师不在时负责班级全面管理,督促班干部工作,主持同学德育评价。1.协助班主任开展各项班级集体活动。

2.管理自习课的班级纪律,及时制止违纪行为,及时向老师反馈班级出现的突发性事件。

3.负责“班务日记”的记录。

4.参加学校集会时,负责班级队伍的会场纪律,提醒违纪同学并进行登记。

二、副班长(兼团支书记):协助班长做好班级管理工作,负责团委事务,参与学生德育评价。

1.抓好自习课的班级纪律。

2.宣传共青团知识,做好新团员推荐、入团申请以及团员学习生活。

三、学习委员:负责学生完成作业的监督工作,及时反馈学习信息。

1.了解各学科学习情况,针对班级在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将学习问题向班主任及任课教师反馈,提高学习效率。

2.监督学生按时独立完成作业,对抄作业的学生及时登记,并向班主任及科任老师反馈。3.晨早读课安排带读同学。

四、劳动委员:负责班级劳动和清洁工作

1.每天安排并提醒打扫教室卫生等值日工作,并监督值日工作完成情况。2.根据值日情况及时向老师反馈班级卫生情况,监督随意乱扔垃圾行为.3.监督值日生对清洁工具的归位和整齐摆放,确保清洁工具整齐摆放。

五、生活委员:负责同学生活习惯养成工作。

1.关注同学身心健康,培养同学良好生活习惯,具体负责提醒同学整齐摆放课桌,根据情况打开教室的电灯,登记损坏班级公共物品设施的行为,及时向班主任反馈同学们在生活上困难,一旦发现不良现象要及时报告老师。2.保护同学的视力,每天督促同学做好眼保健操。

3.提倡环保节约,保护教室公共财物,及时关闭教室电灯、电风扇等。4.负责管理班费。

5.发动同学布置、美化教室环境。

六、文娱委员:负责开展班级文娱活动 1.组织同学开展文娱活动,丰富课余生活。

2.组织同学排练节目参加每年的学校艺术节及其他各种学校文艺活动。

3.到音乐室上音乐课时,协助音乐老师管理班级队伍上好音乐课,对违反课堂纪律的同学要善意提醒、及时制止不文明现象。

七、体育委员:负责开展班级体育活动和集会列队。

1.督促同学动作迅速参加课间操,对散漫的学生进行登记提醒,并负责考勤。2.带领同学上好体育课,强健同学体质素养。

3.负责校运会的组织发动工作,推选班里优秀的体育选手。

4.参加学校集会时,按要求负责整队,准时带队进场,管理队伍会场纪律。

篇8:中小学美术课时设置问题研究

对已经运用熟练的课时模式,我们过于依赖且缺乏研究。笔者从美术学科的角度,希望通过分析中小学美术课时设置的现状,剖析其影响,探索优化的可行性,从而推动中小学课程的多样化建设。

一、我国中小学美术课时设置的发展

(一)课时数

课时设置包括总课时数、周课时数、单课时长以及组合形式等。其中,总课时数与周课时数是学生学习该门学科的总时长,决定了该门学科在基础教育中所占的比值。

中小学美术教育从20世纪70年代末设立至今,经历了一个长足的发展过程,美术教育得到了社会各界更多的重视。从笔者梳理的国家教委(教育部)历年颁发的教学计划(实施方案)的美术周课时数比照(如表1)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到这种变化。学校的美术课在这三十多年中经历了从无到有、课时数从少到多的过程。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到,从1978年至今,美术课的总课时数从最早的290节到后来的504节,再到现在的562节,经历了一个跨越式的发展过程,其中三个时间点十分重要。一个是1981年的《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该文件让初中的美术课在重点中学开始实现三年全部开设。另一个是1994年颁发的《关于普通高中开设艺术欣赏课的通知和方案》。方案明确要求高中阶段需要开设美术欣赏课,实现了高中美术课从无到有的转变。第三个时间点是2006年,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高中三年开始了必修加选修的模块式课程,美术实践类活动学习开始进入高中课程表。高中美术课的学分有了3个必修学分。经过这些年的发展,美术课程的课时数在基础教育总课时数中已经占有一个较合理的比值。义务教育阶段,已经达到总课时数的5%左右,相对于语文的22%,数学的15%,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不相上下。虽然,我国在美术课程实施中,落实情况离国家规定的课时有差距,但是,现实中的进步仍然是显而易见的。政策推动下的课时数增加为学校美术教育提供了保障,也为优化组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单课时长

教育部在规定课时数的同时,还就单课时长作了一般规定,即小学40分钟一节、中学45分钟一节。据调查,大部分学校采用通行的时间长度,但有部分中学采用了40分钟的单课时长。对高中课时情况的调研,显示有32%的学校采用40分钟一节课,这和以前中学统一采用45分钟一节课的情况已经有了一些改变。相关情况见表2。

二、我国美术课时设置的实施现状分析

按照现行的课时设置形式,我国美术课采用单课实施的形式,即小学每周两节课,初中每周一节课,高中隔周一节课。这里所说的实施,主要是从教学计划角度,而不是从落实的角度来分析的。从计划看,中小学基础教育阶段所上的美术课并不少。以一个高三的学生为例,在接受了近12年的基础教育后,应该已经上了500多节的美术课,学习了近400多小时(以每节课40分钟计)的美术。高三学生应该能够形成较好的美术素养,掌握一定的美术技能,具备一定的欣赏能力。但是现状却不容乐观。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对非考试学科不重视,课程未能开足开齐,教学条件受限等,而课时设置本身的缺陷也加剧了问题的严重性。

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典型课例来看看单课实施的主要问题在哪里。这是初中的一节教学内容为《鸟语花香》的课,是现行课时安排下典型的四段式美术课堂教学模式,包括导入、讲解、练习与点评。教师采用分段练习的方法,让学生多次练习,以提高效率。但是,即便是这样一节获奖的课,我们还是明显感觉到课时设置给教学带来的影响和束缚。笔者在记录时标识了每一个时间节点上的时间(如表3所示),这样我们可清晰看到时间的分布情况。

表3显示全课时长45分钟,教师讲解与示范时间在29分钟左右,学生练习时间除去拿纸拿笔的准备时间,真正动手练习的时间只有12分钟左右。我们常说,在实践课上教师应该少讲授。但是,即便那样,学生仍然来不及完成课堂练习。一节课在匆匆忙忙过去中,教师未及点评,下课铃声就响了,有一多半的学生作业并没有完成,半成品的作业学生并不珍惜,塞给老师或者揉在手里。这样的课在各地不断重复着,教师只能通过降低练习要求,或者削减一些无法操作的实践课程来实现教学的完整性。课堂教学在匆促、浮躁中进行。美术课缺少一种从容、自由与沉静的学习气氛。

面对现状,很多教师采用折中的办法,让学生把未完成的作业收起来,下节课继续完成。这样的单元式安排虽然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课时分布太散的问题,提高了教学效果,但也还存在不足:很多学生或遗失作业,或提不起再创作的兴趣。常常一学期下来,很多学生没有完成一件完整的作业,美术学习离开了完成作品的正面激励,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自然大打折扣。首都师范大学的尹少淳教授曾指出当前中小学美术课程“飘”而不实的问题,“学生什么都学了,但似乎什么也没学到,宛如蜻蜓点水,宛如走马观花”。学习呈现片段化、碎片化的状态,在没有合理时间保障的情况下,培养美术素养、激发创造能力的理想变得遥远。

在近期对200位中学教师的问卷调查中,笔者发现,有59%的教师提出美术课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学生的实践时间不足,无法完成课堂练习;有76%的教师认为,教学内容多,学生学习不深入;有67%的教师认为,应该改变现行的课时设置方式。由此可以看出,对课时设置的完善是一线教师较迫切的期待。

三、完善中小学美术课时设置的建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刻认识到了我们的教育与现代化教育之间的差距,所以改革核心就是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在我国现行的课程体制中,课程表是学校唯一有权自主决定安排的。然而受制于传统课时设置的思维惯性,学校往往意识不到这个领域有很大的试验空间,与此相关的研究也远远不够。构建以学生“学”为中心的美术课时设置模式,还需要更多的研究与探索。

(一)尊重美术学科特性,构建以“学”为中心的课时设置形式

传统的课程中美术课程被称为“图画”“手工”,虽然时代变迁,但美术学科技艺性的特点始终没有改变。技艺实践需要时间作为保障,法国哲学家柏格森甚至认为,时间不是外在于美术创作的存在,它是创作的一部分,甚至就是创作本身。

1. 美术实践活动具有时间上的延续性

学生进入创作状态需要一定的时间,这其中还包括对工具材料的熟悉。而学生一旦进入状态,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完成作品,如果这个过程遭到中断,再想重新进入这种状态需要费很大的劲,甚至不可能。艺术创作与表达的愿望,在冷却之后难以重新燃起。我们常说艺术创作的灵感如昙花一现,在美术教学中应该得到充分重视。没有充分、有效的时间让学生在实践中尝试,美育功能是无法实现的。现行的课时模式(每节课40分钟)客观上增加了学生体验的次数,也增加了学习的次数,客观上也就增加了学习的内容,看似更高效,但是美术学习体验是否次数越多越好、越快越好,这值得商榷。

2. 不同的学习内容对时间的要求不同

美术学科学习分为美术欣赏与美术创作两大部分。在美术创作中又包含了很多学习内容,诸如绘画、陶艺、设计、书法等。不同类别、不同内容的教学,对时间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如今统一课时时长的教学,让不同的教学内容只能采用相同的节拍,所以有一些只需要短时长的课,为了适应课时安排,拉长时间;一些需要连续性的长课时的课只能压缩教学内容,降低实践的难度,以适应时间上的限制。

3. 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学习特征不同

根据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注意力稳定的时长也不相同。根据观察,小学低段的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大概在20分钟左右,在动手实践的时候,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会略长一些。而且小学低段学生对作品的完美性要求不高,喜欢自由随性地创作,作业布置后,捉笔向纸,很快开始毫不犹豫,一般一幅画会在10分钟左右完成。而我们现在的课时设置,低、高段小学生都是同样的40分钟,就使得低段教学教师要尽量拉长课时。高段学生随着实践难度的增大,对作品完整性的要求也在提高,在美术学习中构思的时间相应增加了,他们完成一件普通的绘画作业起码需要30分钟左右的时间,高段学生的实践时间明显不够。

(二)探索多样的美术课时设置方式

1.长短课时

长短课时设置是现阶段最为理想的课时设置方式,也是很多国家实践的课时形式。比如美国的一些小学将时间分为15分钟一格,以便于不同学科进行长短课时教学。又如一些高中,将一天分为10个单位时间,其中1、2、3、9、10为50分钟,4、5、6、7、8为25分钟,采用长短课时设置,让教学更好地服务于内容。美术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内容将一些欣赏、小幅创作、小手工学习等内容放在短课上,把一些需要分步骤耗时较长的实践课程放在长课上。学生既不会因为没有事做而浪费时间,也不会因为时间不够而完不成作业。这样的形式在美术课教学中尤其适用,符合美术学习的规律。

但是实践中,这种形式困难较多,因为,长短课时设置不仅仅是美术学科的事情,而是整个学校课程的计划,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改变学校原来的排课方式,而且也要求实验学校必须是小规模的学校,达到小班化的教学条件,教师编制充足,有排课的腾挪空间。

2.两课连排课时

这是现阶段很多学校实施的课时设置形式,小学每周两节课合并到一次课上;初、高中隔周上课,一次课90分钟左右;部分高中特色学校时间更长一些。在现阶段,这是一种折中的方式。在访谈中,这种形式普遍比较受师生欢迎,认为这样很多实践活动可以做起来,学生作业的完整性与水平整体提高了,每学期可以完成几件自己较为满意的作品,教师的工作成就感也有所提升。但是这种模式也不是全无问题,因为它是以另一种规定替代,虽然时间上的宽裕让教师与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沉浸在实践创作的乐趣中,但是因为每次课的教学内容不同,统一规定的90分钟,有时候因为时间过长而造成浪费。

3.不同学段课时的差异设置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不同学段的学生应该采用不同的单课时长。小学低段的学生结合学习内容,美术课的时长可以采用短课时长,如35分钟左右。小学中、高段学生可以是50至60分钟左右的长课。这样可以让学生的时间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也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

4. 综合课时设置

在中小学美术课程建设中,除了课堂教学之外,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中小学的课外社团活动。美术的课外活动时间是学校美术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社团活动与选修课程受课时束缚小,所以显得更有活力。美术课时设置可以借鉴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把课堂教学的课时与课外社团活动的课时结合起来,让课外成为课内学习的有效延伸。比如慈溪横河实验小学,在班额28人的小班化情况下,将原先两节美术课连排,第一节40分钟,第二节20分钟,再在每周增设更加丰富的兴趣课程。这样的变化,在保证国家课程的课时的基础上,既弥补了课内时间的不足,又实现了对学生的分层教学,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内容,开展多样的艺术创作活动。

5. 建立适应新型课时模式的配套体系

长短课时模式,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时间,对空间上的要求也就相应地提高了。我们现在很多课在普通教室上,学生的工具材料全部都是自己带来的(学生常常忘记带来)。空间与材料的限制,让美术课的效果大打折扣。在有了充足的时间之后,空间条件的配套如果跟不上,那是对时间极大的浪费。所以,新课时结构期待的是课时配套体系的完善。通过课时设置的改革来带动学校配套设施建设,也不失为一个制度建设下的行动推进之举。

上一篇:交通安全培训下一篇:加强党性锻炼 增强党性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