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市深入推进综合改革动员会上的讲话

2024-08-18

在全市深入推进综合改革动员会上的讲话(通用5篇)

篇1:在全市深入推进综合改革动员会上的讲话

在全市深入推进综合改革动员会上的讲话

(xxxx年 xx月xx日)

xxx

同志们:

今年9 月,省委、省政府专门在佛山召开推广顺德南海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现场会。近日,阳江市委、阳江市政府在江城召开深入推进综合改革动员会。省、阳江市要求,各地要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大力推进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的行政体制改革,积极推进以“政经分离”为重点的农村综合改革,大力推进以基层自治和社会组织建设为着力点的社会管理创新。

今天市委、市政府召开会议,主要任务就是,贯彻落实省改革工作现场会和阳江市深入推进综合改革动员会精神,总结交流我市改革情况,动员部署明年、后年的综合改革工作,为坚持科学跨越、建设幸福xx提供强大动力,争创我市体制机制新优势。刚才,市府办等7 个单位分别围绕相关内容作了发言或书面发言,提出了下一步的工作打算,都讲得很好,希望大家借鉴参考,认真抓好落实。下面,结合全省现场会和阳江市动员会精神,我就进一步推进我市综合改革谈四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树立深入推进综合改革的信心和决心近年来,我市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在体制机制改革方 面迈出了新步伐,取得了新成效。一是大部制改革圆满完成。市委、市政府把原来的35 个党政工作部门和4 个赋予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减少为28 个工作部门,精简了11 个,精简比例为28.2%;涉及调整、撤并、整合的党政群工作机构42 个,调整比例为71%,有效转变政府职能,降低行政成本,得到上级充分肯定。二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市第四轮行政审批事项调整减少行政许可事项96 项,减幅达42.6%;减少非行政许可事项52 项,减幅达54.2%;改变管理方式事项11 项。推进行政集中服务,共有222 项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进驻市行政审批集中服务大厅办理,实行“一条龙窗口、一站式服务、一次性办结”,实现承诺办结时间、实际办结时间“双减半”。三是农村综合改革顺利推进。将全市16 个镇(街道)划分为工业优先发展镇、工农并举重点发展镇和优先保护生态发展镇三大主体功能区,全面推进镇级机构改革、便民服务建设、教育资源整合、新型城镇化建设、村级民主管理五方面工作,经验做法在全阳江市推广。四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力度加大。以创建省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示范县为契机,扎实推进竞争性选拔干部常态化,全面实行市委常委会任免干部票决制,对在维稳、计生、征地拆迁、招商引资、参与重大项目建设等一线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干部优先提拔使用。五是其它改革取得可喜的成绩。圆满完成华侨农(林)场改革任务,得到省、阳江市的 充分肯定;国有企业改革取得实质突破,基本完成河西糖厂、岗美糖厂改制工作,解决市丝厂改制遗留问题和53 家市属困难国企职工的失业保险费问题,完成春钢公司工作人员工伤和职业病补偿工作、市酒精厂职工安臵工作;扎实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市17 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并实行零差率销售,农村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90.82%,城市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79.2%,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通过阳江市检查验收;全面理顺林业、农业农机、畜牧兽医和水产技术推广管理体制机制,完成农村集体林权改革。

这些务实而有效的改革实践,有力地推动了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健康持续发展。2007 年至2011 年,xx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分别增长13.6%、27.2%、28%,全市各项主要经济指标继续保持高位增长。近两年来,我市民生事业全面发展,财政投入民生资金近30 亿元,先后完成5 个镇教育资源整合,建成xx市民族希望学校、市云凌小学、9 个镇中心幼儿园,建成市人民医院门诊综合大楼、市中医院内科住院楼和2 个镇卫生院住院综合大楼,投入扶贫开发帮扶资金3.19 亿元,新增贫困村集体经济项目295 个,完成9 条“两不具备”村庄搬迁,完成困难户住房改造3372 户,城镇新增就业人员2.1 万人,培训农村劳动力1.3 万人,实现转移就业4.2 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44%以内,城乡低保、五保供养标准逐步提高,顺利通过省文明城市复检,实现省双拥模范市三连冠,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不断提升。但是,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与时代发展和形势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盼改革促发展的愿望相比,我们的工作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改革进展不平衡,一些领域特别是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尚未破题;有些领导干部和部门在既得利益、权力格局中走不出来,担心改革会削弱自己手中的权力,“不想改”;有的担心改革风险大、难度大,会激化矛盾,“不敢改”;有的习惯于传统思维,跳不出老办法、旧框框,“不会改”;有的雷声大雨点小,工作虎头蛇尾,“改不好”,等等。今天,市委、市政府之所以召开这次深入推进综合改革动员会,就是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增强信心和决心,努力开创我市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二、凝聚共识,切实增强推进综合改革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改革是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需要根据时代的发展、人民的需求,与时俱进,不断深化。当前,推进综合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推进综合改革,是党的十八大精神的核心内容。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八大重申了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十八大报告指出,“行政体制改革是推动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 础的必然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习近平同志强调,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必须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只有不断深化改革,才能解决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推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全市广大党员干部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省委对改革的形势判断和决策部署上来,统一到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改革实践的思路上来,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毫不动摇地推进各项改革。

其次,推进综合改革,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我市经济社会实现快速发展,但是与全国许多地方一样,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突出矛盾和问题,比如发展方式粗放、城乡发展不平衡、产业层次较低等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以缓解;政府职能和管理方式没有根本性转变,管制型、全能型特征还很明显,制约着市场、社会的活力和创造力,公共治理模式亟待创新。解决这些突出矛盾和问题,根本途径在于不断深化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只有深入推进综合改革,进一步改变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方面和环节,才能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更加有效地配臵和利用资源,调整和优化经济 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开创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再次,推进综合改革,是增强发展动力和创新发展优势的根本选择。与珠三角等发达地区相比,我市在产业基础、园区环境、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方面比较滞后。硬件比不上,我们唯有在软件上做优。只有深入推进综合改革,促进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转变、向提供优质公共服务转变、向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建设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政务环境、营商环境、法治环境,建立公平、诚信、有序的市场秩序,切实提高政府工作效能,才能增强城市竞争力,将我市建设成为投资和创业的热土;才能不断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活力和动力,使我市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实现后发赶超、加快崛起。

三、突出重点,全力推进综合改革工作

综合改革要立足实情,胸怀全局,抓住重点,务求实效。根据省和阳江市的要求,结合xx实际,在明后两年我市综合改革要着重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进一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一)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目前改革的一项重中之重的任务,不仅内容多,而且政策性强,影响深远。我们要抓住国务院批准广东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方面先行先试的机遇,攻坚克难,开拓创新。一方面,要全面清理行政审批事项。按照第五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要求,将各部门行政审批事项以及带有审批性质的日常管理事项全部纳入清理范围,凡是国务院和省政府决定取消和调整的审批项目,一律取消和调整,凡是公民、企业和社会组织能够自主决定、自担风险、自行调节、自律管理的事项,政府不再审批。要加大力度向社会组织转移职能,向下级政府放权。市编办要在明年3 月底之前,以市政府名义出台《xx市行政审批事项目录管理办法》。另一方面,要严格规范行政审批权力运行。坚持一件事情原则上由一个部门负责,确需多个部门管理的事项,要明确牵头部门,完善部门职责分工协调机制,分清主次责任。按照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要求,进一步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完善行政运行机制。涉及本地区本单位的决策工作,要充分发挥制订战略规划、政策规定、标准规范等职能;涉及本地区本单位的执行工作,要主动承担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事项;同时强化专门监督,加强决策机构对执行机构的监督,增强外部监督的时效性和有效性。

(二)扎实开展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综合执法改革,既是简政强镇事权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理顺基层执法体制的迫切需要。要按照整合资源、属地管理、减少层级、权责一致、注重效率的原则,积极稳妥地建立健全各级行政执法 运作机制,理顺不同层级的行政执法权责。加强整合行政机关及所属执法队伍、事业单位的执法职能,对同一违法行为执法涉及多个职能部门的,原则上依法确定一个职能部门承担;对同一违法行为执法,涉及一个部门内部多个机构的,调整为一个机构集中执法。要加快简政强镇事权改革步伐,通过直接放权、委托放权的方式,赋予镇级公共安全监管、市场秩序监管、人口资源环境监管等事项的执法职权。推动行政执法重心下移,在镇(街道)组建综合行政执法队,代表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履行授权、委托的行政执法职责,彻底解决“看得见管不着”、“管得着看不见”的管理脱节问题。

(三)大力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国以人兴,政以才治。”只有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才能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增强干部队伍活力,才能夯实经济社会发展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撑。要坚持统筹协调、分步实施、不断完善的原则,结合实际,分阶段、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着力在推行聘用制、分配激励机制、考核评价机制等进行实践探索,全面推行竞争上岗制,促进“固定用人”向“竞争用人”转变,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彻底革除干部“能上不能下”的弊端;分类建立考核评价体系,结合受聘人员应履行的职责任务,对其进行综合考核,考核结果作为今后培训、晋升和奖惩等的依据;建立辞职辞退制 度,解决能进能出的问题。以合水镇(省中心镇)和岗美镇(阳江市级重点镇)作为先行样板,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为契机,积极推进两镇执法体制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此外,阳江市已明确把海陵岛试验区、阳江高新区作为阳江市体制改革的试验区和先行区,在明年年底两区要全部完成“以岗定人、以岗定聘、以岗定薪”的改革工作。对此,我市也要做好思想准备,及早学习、借鉴、思考相关的做法措施,为我市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夯实基础。

第二,积极探索商事登记制度改革。

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对于进一步简化审批程序,转变政府职能,加快培育市场主体,促进市场经济活跃和繁荣,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深圳、珠海、东莞、惠州等地先行先试,商事登记改革已取得显著成效。我市也要认真探索建立新型商事登记制度。一要放宽商事登记准入限制。试行企业主体资格与经营资格分离的登记注册制度,不再以经营项目许可作为企业主体资格登记的前臵条件。突破现行住所登记限制,放宽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条件,实现经营主体住所与经营场所相分离。试行部分企业注册资本“零首期”,逐步实行注册资本认缴制,允许企业延长出资期限,降低企业注册门槛。二要完善商事登记管理体制。简化审批程序,实行限时办结,探索建立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组织机构代码证联合办理制度,实现同步核查、同时核发。改革现行企业 退出机制,创设商事主体除名制度。实行商事主体年报备案制度,建立统一的商事主体登记许可及信用信息公示平台,实现信息资源的真正共享。三要构建全新的市场监管体系。按照“建立标准、倡导自律、强化监管”的思路,做到“宽进严管”,扎实推动政府行政管理职能的重心由审批向制定政策标准及监管执法转变,发挥社会组织和市场中介的社会服务作用。当然,由于我们的诚信体系还未健全,在推进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过程中,一定要加强监管,加强信誉建设,防止虚假诈骗行为。

第三,加快推进网上审批制度改革。

网上办事大厅既是转变政府职能的有效载体,也是政府形象的集中展现。要以网上办事大厅为平台,加快网上审批制度改革。一要明确目标任务。要按照阳江市委、市政府提出建成广东省网上办事大厅阳江分厅的目标任务,制订建设工作方案和时间表,认真梳理办理项目,把握时间节点,将办理事项按要求进驻市网上办事大厅,确保在2013 年年底前建成xx网上办事大厅。市府办要切实做好牵头工作,市投资行政服务中心作为责任主体单位要做好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和督促指导,市电子政务部门要做好技术支撑和运营维护等工作。二要抓好后台办理。坚持服务人性化、操作简单化、覆盖全面化的原则,对办事流程进行细化和设计,推进政务公开、投资审批、网上办事、政民互动、效能监察五个 功能模块全面投入运行,实行在办事项的办理进度和结果网上公开。积极探索多部门并联审批和各级政府联动办事工作机制,推进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变“8小时政府”为24 小时服务的“全天候政府”。三要提高运行效率。学习借鉴惠州、江门等地建设网上办事大厅的经验,以满足群众需求为导向,以便民快捷为出发点,在加快事项录入、完善功能模块、规范建设标准、推进智能操作上下功夫,不断健全运行模式、操作流程、日常管理、监督评估、后续开发等工作规范,更好地服务企业和群众。

第四,稳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农村综合改革,是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的深层次问题、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村繁荣发展的当务之急。去年10 月,市委、市政府出台了《xx市农村综合改革实施方案》;今年7 月,召开了全市农村综合改革现场会,对农村综合改革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各地各部门要认真抓好落实,确保这项改革年内任务的圆满完成。在这里,我再次强调必须做好“四个抓落实”:要明确目标抓落实,着力打造一批经济发展、生态优良、建设有序、环境整洁、乡风文明的名镇名村;要突出重点抓落实,着力完成镇级机构改革、便民服务建设、教育资源整合、新型城镇化建设、村级民主管理五项任务;要量力而行抓落实,着力理清思路、准确定位、科学设计,充分发挥有限资金的最大作用;要强 化责任抓落实,着力加强督查、考评、问责等工作,确保有序有力有效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同时,加快开展农村“政经分离”改革,确定春城街道城南村委会作为试点,实行农村行政事务、自治事务和集体经济组织经营事务相分离,通过探索好的做法和积累成功经验后,2014 年全市铺开农村“政经分离”改革,实现农村体制从政经结合型向突出核心、政经分离型转变。经济发展较为落后以及其它各种原因不宜进行“政经分离”改革的,可自行决定运用其他方式。

第五,加快推进社会组织发展改革。

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对于推进政府转变职能,构建“小政府、大社会”格局,建立健全社会服务体系具有重要作用。去年以来,我市先后出台了关于培育发展和规范管理社会组织的若干文件,社会组织建设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当前我市社会组织的规模和作用总体滞后于社会发展的要求,社会组织普遍较弱,职能作用难发挥。接下来,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建设发展力度,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一是理顺管理体制。进一步降低准入门槛,简化登记手续,推进直接登记、双轨制登记,逐步将社会组织业务主管单位调整为业务指导单位,并建立和完善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信息共享、协同监督、齐抓共管的联合监管机制,社会组织发展总的协调工作可由市社工委负责,民政部门负责社会组织发展规划和准 入登记,业务指导单位(行业主管部门)负责实施行业指导和制定行业标准及规范、监管执法,其他部门在职责范围内实施指导监督。二是引导推动社会组织发展。实施社会组织扶持发展专项计划,探索建立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大力发展工商经济类、公益慈善类、社会服务类、群众生活类和枢纽型社会组织,确保社会组织数量每年增长10%以上。三是大力推进政社分离。按照分类指导、循序渐进的原则,以工商经济类、公益慈善类、社会服务类、群众生活类社会组织为重点,坚定不移推进社会组织去行政化,实现自愿发起、自选会长、自筹经费、自聘人员、自主会务和无行政级别、无行政事业编制、无行政业务主管部门、无现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兼职。四是加快转移购买服务。加快建立政府部门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机制,研究制订政府向社会组织转移职能目录和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目录,支持引导社会组织为居民提供社会救助、医疗卫生等服务,拓展社会组织的成长空间。

四、强化保障,确保综合改革取得实效

综合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工作难度大,各级各单位要高度重视,统筹推进,力求实效。

一要加强领导。市成立由我任组长,市长、市委副书记任副组长,相关市分管领导和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综合改革领导小组,负责统筹推进综合改革工作。各镇(街道)也 要相应成立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加强对该项工作的领导。要坚持一把手挂帅,建立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班子成员和各部门协调配合的综合改革工作机制,通过精心谋划,缜密安排,扎实稳妥地推进各项改革。

二要明确任务。市里准备出台五个改革意见(方案),目前已形成文件征求意见稿,与会有关部门要认真消化,及时提出修改意见;牵头起草单位要抓紧修改完善,按程序报批,争取早出台实施。各地各部门要做好打硬仗、打大仗的准备,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创新工作思路,明确工作职责,细化工作措施,分阶段、分步骤有序推进综合改革工作。同时,要研究将改革的实绩纳入领导干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指标考核体系,完善督促考评工作机制,细化目标任务和实施步骤,确保各项改革措施落到实处。

三要形成合力。综合改革涉及方方面面,各地各部门要凝聚共识,切实增强大局观念,正确认识和处理自身利益和全局利益的关系,加强协调配合。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改革主体作用,凡是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改革事项,都要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真正做到关心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形成搞好改革的强大合力。

四要营造氛围。改革是全市人民共同的事业,要抓好宣传舆论工作,认真总结各地改革的成功经验和典型做法,适 时召开现场会、观摩会,发挥示范带动效应。新闻媒体要加强宣传引导,提高全民改革意识,调动各方面的改革积极性和创造性,营造良好的改革氛围,及时发布改革信息、解答改革难题、指明改革方向,尤其是在关系改革全局的大是大非问题上,引导正确舆论。

同志们,深入推进综合改革,是发展所需,更是民心所向,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全市上下要以这次会议为新起点,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为动力,坚定信心,鼓足干劲,以更加崭新的姿态、更加宏大的气魄、更加扎实的作风推进改革,努力为我市坚持科学跨越、建设幸福xx、加快率先崛起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篇2:在全市深入推进综合改革动员会上的讲话

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陈 德 荣(2012年4月28日)

3月2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方案,使温州再次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关注的地方,各界名流、各路领导纷纷来温考察指导,各大金融机构也纷纷联系来温发展。过去到外地考察,人家说得比较多的是温州过去的辉煌,但这次我市党政代表到北京、天津考察,人家说得比较多的是温州未来的发展,都非常羡慕温州有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的金字招牌。所以,我们决不能轻易错失这次大好机遇。特别是这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就温州一家,很多试验项目要在温州试验成功的基础上再推广,如果试验不成功,其他地方就不能搞。如果温州金融综合改革搞得好,那温州就是全国改革开放的功臣。因此,温州搞好金融综合改革没有退路。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中央的战略决策、全省金融工作会议和发展实体经济电视电话会议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动员全市上下认清形势、坚定信心,以启动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为契机,再造体制优势,优化发展环境,全面加快实体经济健康发展。之所以把两个会议合并召开,是因为金融综合改革的最终落脚点在发展实体经济,是“引金融之水、浇灌实体经济之田”。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深刻认识振兴实体经济是推进转型发展、建设“三生融合〃幸福温州”的核心命题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经济现代化,是率先全面实现现代化的基石。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夯实实体经济基础,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全党工作的第一要务。

去年下半年以来,以“老高”跑路为标志性现象,温州民营经济的孪生兄弟——民间金融出现局部**,实体经济也随之下滑。今年一季度温州GDP同比增长5%,列全省倒数第1位;规上工业产值负增长2.8%,列全省倒数第1位。在经济增长速度列全省倒数第1位的同时,温州的经济效益也是全省倒数第1位。从一季度的工业企业11项经济效益考核指标看,最好的是产品销售率指标,列全省第3位,这与温州民营经济的特点是相符的,但其他指标都在全省第7位之后,其中全员劳动生产率列全省倒数第1位,新产品产值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工业产品质量指数列全省倒数第2位。这种情况与去年全年基本一致,去年温州的经济效益也是列全省倒数第1位,其中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产值综合能耗降低率、新产品产值率都列全省倒数第1位。速度慢、效益差,实体经济发展进入到谷底。

从产业结构看,原来温州的服务业发展相对还可以的,但服务业发展离不开二产的发展,没有二产作为基础,服务业的发展是不可能的。所以,温州服务业占比在全省相对较高,并不是因 为服务业发达,而是因为工业相对低迷。现在温州的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4.6%,与杭州、宁波、苏州、无锡、常州等城市的平均水平基本相当,但人均服务业增加值仅为杭州的41.1%、宁波的51.3%、苏州的37.2%、无锡的34.3%、常州的49.2%。这说明温州是由于经济整体发展水平低,才有了相对较高的服务业占比,当前温州实体经济发展形势非常严峻。

温州发展相对缓慢的主要原因是投入不足。即期指标差还不足以忧,忧的去年和今年投入不理想,特别是实体经济投入严重不足。去年全市投资有了恢复性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752亿元,增长89.2%,投资率达52.3%,但与全国64%的投资率相比仍低11.7个百分点,更不用说弥补以前累计的差距。今年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仅增长9.5%,低于全省平均水平5.5个百分点,增速列全省倒数第2位。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去年以来的投资增长中很大一部分是土地购臵费用,并没有形成实物投资量。去年全市工业经济投资只有330.5亿元,仅增长19.8%,处于全省后列;今年一季度工业是负增长,工业投资列全省倒数第1位。没有投入,就没有即期增长,也就没有未来的发展。现在温州的平均发展水平只有全省的一半多,与杭州、宁波已经有了一半的差距,温州的人均水平已经是全省倒数第2位,属于相对欠发达地区,如果再按这样的速度发展,温州就会成为全省最贫穷、最落后的地区,这与温州的形象是不相称的。

投入不足的主要原因是环境不佳。环境是最大的公共品,营 造环境的主体责任在政府。分析当前的经济发展环境,主要有几个方面的问题:(1)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撑作用不明显。资金只有落地了,才能成为投资。温州有6000多亿元的民间资本,但受金融体制制约,导致民间资金多投资难。“十一五”期间温州在外地的实业投资达3000多亿元,在本土却只有1300亿元,资金没有在本地形成有效投资。(2)发展空间不足。温州“七山二水一分田”,空间资源不足,土地资源相对稀缺。(3)发展平台缺乏。在经济发展初期,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可以在违章搭建里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但从紧缺经济向过剩经济过渡时期,原来低小散的格局没有竞争力,只能靠无证无照、不交税费、不治污等办法生存。长期以来,由于政府管理不到位和“无为而治”,使这样的低小散还能在温州大量生存,导致一些高端产业难以在温州立足,形成了逆向淘汰,温商在外地的投资规模和水平都远在本土投资之上。现在温州的劳动生产率比全省平均水平低40%,温州经济发展靠的是资源消耗、环境污染、违章搭建,不仅政府没收到税,环境也被污染了。环境治理的责任在政府,政府没有为实体经济发展搭建大的好的平台。现在产业需要集群发展,需要公共服务的基础,需要上下游产业链配套,但温州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集聚平台,现在的产业投资主要集中在沿海的开发区和园区,中心镇和功能区的平台功能没有得到发挥。原来的小乡小镇没有大的产业集聚平台,不可能有现代化的产业集群,所以去年我们通过乡镇区划调整,推进中心镇和功能区发展,推进农 房改造集聚和农民城市化,推进与之相配套的中心镇功能区建设,实现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双轮驱动,加快温州的现代化步伐。但这项工作刚刚起步,比其他地方晚了整整10年,像绍兴市非常重视强镇发展,仅扬汛桥镇就有上市公司10多家,这样的中心镇在绍兴还有很多。(4)商务成本高。审批制度改革改了一年还是没有改到位,大量老百姓和温商还是反映事难办,许多审批跑了一个又一个环节还办不了。同时,房价太高、土地成本太高等,也是发展实体经济的障碍。(5)亲商安商工作不到位。对温商的感情不深、关爱不够,尊商兴商的氛围不浓,对外地来温招商熟视无睹,对温商外流见怪不怪。

当然,这两年通过推进瓯飞工程、高速公路联网工程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六城联创”、城市转型发展破难攻坚七大行动,环境条件有所改善。现在外地联系来温发展和温商回馈家乡的热情不断高涨,为我们创造了非常好的招商引资和发展实体经济的条件。特别是“两海两改”国家战略,为温州转型发展提供了巨大契机。(1)海西经济区发展战略。过去温州区位条件不好,但现在是海西经济区和长三角经济区的交汇城市,区位条件明显提升。而且从海西区来看,3月25日温州对台北直航开通,温州到台湾只要50多分钟,甚至比福州赴台都更方便。(2)浙江省海洋经济示范区战略。现在瓯飞工程已经通过专家评审,下步就将进入正式实施阶段,一期就达到18万亩,相当于我们好几年的土地指标,同时也为温州的港口开发提供了重要条件。(3)全 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应该说,在30多年改革开放中,最关键的是人力、资本、土地三大要素的市场化改革。去年国务院批准温州作为全国24个农村改革试验区之一,温州的重点就是产权制度改革,以土地制度改革为核心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必将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带来城乡之间以土地为主的要素自由流动,从而大大提高土地资源的配臵效率。过去土地资源只能在城市实现增值,今后农村土地也能进行规模化经营,必将带来工商资本对土地的投入。特别是宅基地的用益特权改革,虽然温州户均只有三分多宅基地,但106万户就是48万亩,如果通过“三分三改”和农房改造集聚,宅基地可以节约50%以上,按每年完成5%计算,每年就有1.4万亩土地可以用于城市建设。(4)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资本的市场化改革所带来的效益,是其他地方无法比拟的。而且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是全国唯一的,这样的体制先发优势,对温州模式再创新具有巨大意义。改革开放初期,在其他地方计划经济控制比较严的情况下,温州充分发挥民间活力、发挥市场作用,率先进行微观经济领域的市场化改革,创造了温州模式,引领了全国发展,为全国市场经济改革作出了贡献。但全国其他地方的商品市场领域改革到位以后,温州人多地少、资源禀赋不足、区位条件不好的劣势就暴露出来了,导致大量温商到全国全世界去发展。这次以资本和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为契机,温州模式迎来了再创新、再提升的重大机遇,必将为温州新一轮发展提供更大的制度空间。我们一定要紧紧抓住机遇,加快提升温 州模式,加快推进温州的转型发展,特别是实体经济的发展。

机遇永远只垂青于有准备的人。在这样的改革背景下,今年二三季度会有相对宽松的宏观环境,金融环境也会趋于宽松,同时省里已经在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应该说,经过去年以来的一系列工作,温州项目建设各项准备工作相对比较充分,已经有了比较多的项目储备,像高速公路、围垦、轨道交通、机场和教卫文体公共服务业等领域都有不少项目,为我们下步的改革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遇。

二、抓住关键,以金融综合改革为契机推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体制改革是要素市场化改革的关键环节。长期以来,由于金融体制改革滞后,形成了民间资金多投资难、小微企业多融资难的突出问题,严重阻碍了民营经济健康发展。这次温州被批准为全国唯一的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不仅为我市加快金融改革创新和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带来历史性机遇,而且对全省乃至全国的金融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特殊意义。(1)解决“两多两难”问题。早起的鸟儿有虫吃,这次我们比较早地研究了金融体制改革方案,抓住了金融**的机会,获批为唯一的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可以在金融综合改革方面率先突破。通过金融综合改革,加快民间金融阳光化、规范化发展,解决“两多两难”问题,将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金融支持。(2)推进金融产业发展。美国的金融业占GDP比重达到25%,很多金融集聚的城市,这一比例甚至达到40%以上。现在温州仅为9%多,金融业完全可能以这次改革为契机,成为温州最重要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不能一说战略性新兴产业就是光机电、光伏、新能源、新材料,那些都是制造业中的新兴产业,而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没有比金融业更适合成为核心支柱产业的。(3)创新温州发展模式。国务院把全国唯一的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批给温州,让温州先行先试,并明确指出只有温州试验成功了,才能推广到其他地方,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对温州的关心和厚爱,对我们的信任和重托,为温州创新发展模式、再创新的辉煌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我们必须立足温州,放眼全国,把金融综合改革作为解决“两多两难”问题的战略举措,作为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的核心任务,作为加快实体经济转型发展的重中之重,完善体制机制,强化要素保障,推动发展方式由资源驱动向投入、创新、财富驱动转变,实现经济金融又好又快发展。推进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重点要在以下四个领域取得突破。

(一)完善地方金融组织体系。在发挥国有大银行主体作用的同时,要加快发展与地方民营小微企业相适应的地方金融组织体系,逐步形成多层次、广覆盖,互为补充、良性竞争的金融组织体系。在这次金融体制改革中,民间资本能不能发起设立银行是一个普遍关注的问题。应该说,民间资本发起设立银行还有一个过程,所以温州银行和11个合作金融机构的股份制改制可以 成为发展地方民营银行的快速有效的渠道。市委、市政府近期准备研究出台专门的合作制金融机构股份制改制指导意见,要求按照这个意见改制到位,真正形成温州民营银行板块,从而在温州金融市场份额中占有相当比例。

(二)健全民间资本市场体系。推进温州产权(资产)交易市场试点建设,推进企业股权、技术产权、文化产权、排污权、水权、碳排放权、农村土地承包权和林地流转等产权交易。建立股权投资发展体系,设立政府引导基金,组建若干支产业投资基金。开展中小企业私募债试点,引导企业通过债券市场进行融资。

(三)创新金融服务体系。研究制定民间融资管理办法,建立民间融资备案管理制度,抓好民间资本管理公司试点,促进民间金融规范化、阳光化。创新发展各类面向中小企业和“三农”的金融产品与服务,积极发展科技贷款、小额担保贷款,开展小额贷款保证保险和信用保险,引导发展金融公司,建立小微企业融资综合服务中心和再担保体系。

(四)构建地方金融监管体系。金融搞得好可以大大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搞得不好也会对实体经济带来巨大的冲击。所以,在金融体制改革中,必须自始自终把加强金融监管放在首要位臵。建立健全与“一行三会”协调一致的地方金融监管体系,建立温州市地方金融管理局,制定对资本类运作机构进行监管的系列配套方案,形成有效的监管机制;组建涉嫌金融犯罪侦查支队,探索建立金融仲裁院和金融法庭,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维护 公平公正的经济金融秩序;建立健全金融综合改革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使改革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完善金融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健全地方金融风险预警体系,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全面加强信用建设,构建全社会的征信体系。

今天各大金融机构都在这里,希望你们能发挥主体作用。因为这次的温州金融综合改革,不仅是地方的金融综合改革,而且是国家层面的金融综合改革,所以“一行三会”的领导和各大银行的上级行都非常重视。现在的银行体系更多的是从事传统业务,七八成的利润来自传统业务,存贷差仍然是各大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所以金融创新的空间还非常大。各大金融机构要向省行争取条线上的金融改革创新项目放到温州,让温州成为各大金融机构的金融创新试验田。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金融更是一个需要不断创新的领域。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是温州的金字招牌,但这块金字招牌作用的发挥还需要我们在改革创新上去做文章,这就需要各大金融机构的共同努力。改革就是做前人没做过的事情,就是做大家认为可以成功也可能会失败的事情。别的地方没有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的牌子,我们有这块金字招牌,就是允许和鼓励你去做,你就应该大胆去做。同时,这次金融改革不仅仅是市里的事,县(市、区)也要抓住这次机遇,加快推进金融体制改革。

三、系统推进,全面落实振兴实体经济的各项措施

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为温州实体经济发展创造了更好 的条件,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个机遇,系统推进、全面落实发展实体经济的各项措施,促进实体经济健康发展。

(一)着力加强产业平台建设。(1)建设大都市平台。没有大都市就没有大平台,就没有高端要素的集聚,也就没有大发展。“十二五”期间要把“1650”大都市建设作为重点工作来推进,特别是今年要加快推进高速公路、轨道交通、港口和机场建设,使“1650”成为一个功能互补、规模集成的现代化大都市。(2)拓展发展空间。沿海县(市、区)要加快围垦步伐,全面加快推进瓯飞、浅滩二期等重点围垦工程建设;西部山区要加快推进低丘缓坡开发利用;参照广东做法,加快旧厂区、旧村、旧城区改造,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加快推进土地增减挂钩工作,每个县(市、区)月底都要包装出2万亩的增减挂钩指标;推进10.7万亩转而未供、供而未用、用而未尽土地的开发利用,这是今年项目能不能推进的关键。实际上,算算地还不少,主要是工作不到位,有些土地闲臵超过10年,最长的甚至达到18年。今年存量土地开发任务必须完成,如果是属地管理责任,落实不了的就收回,如果是市直单位土地到期没开发的,也可以收回,要把土地开发作为七大行动中倒逼项目建设的措施和手段。(3)打造产业平台。全面对接台海,打造海洋产业发展平台,建设对台专属产业园区。加快推进瓯江口产业集聚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学科技园和一批现代物流园区、总部经济园、创意产业园、旅游文化发展区等产业功能区建设,加快推进滨江商务区、空港经济区、金融集聚区和温州生态园等特色功能区建设,强化大都市产业支撑。(4)强化中心镇和功能区的产业功能。去年上半年通过撤扩并、“转并联”设立了中心镇和功能区,市委、市政府给大家一年时间进行谋划,现在范围大了、人员多了、力量足了,中心镇和功能区就应该成为产业发展的主阵地和主战场,但一季度很多中心镇投资少得可怜,甚至有交白卷的。上次在三级干部大会上说过,中心镇和功能区也要实行末位淘汰,如果一年下来没有什么成果,要么是没有努力,工作没做到位,要么是中心镇设臵不合理,没有投资就说明没有必要设立这个中心镇,就应该并到其他中心镇里去。市委、市政府对中心镇和功能区寄予厚望,你们应该成为“1650”大都市的基础性平台和重要节点,成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主战场、主阵地,而具体就体现在投资上。今后市里主要是基础设施谋划和大的平台建设,县里主要是县城和开发区发展,中心镇和功能区应该对企业实行保姆式服务,成为招商引资和产业发展的平台。(5)培育科技创新平台。大力推进各类孵化器、检测中心、信息服务等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打造一批科技创新基地,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二)全面掀起招商引资热潮。招商引资,就是抓投资、抓增量、抓产业有机更新。现在温州的投资环境有了很大改善,区位条件、基础设施条件、政策条件、环境条件和改革的制度条件都有了很大提升,招商引资的条件和时机已经成熟,招商引资应该作为各级党委政府和各部门的中心工作,通过招商引资来倒逼 环境建设。招商是投资的前提,环境是招商的基础,招商也是检验环境好坏的标志。从二季度开始,要一手抓环境,一手抓招商。(1)创新招商模式。树立“个个都是投资环境、人人都是招商员”的理念,实行全域全员招商,外资、民资、国资齐上,一产、二产、三产齐抓,三资齐上、三产齐抓。各县(市、区)、各功能区、各部门单位、各国资公司都是招商主体,都要把招商引资作为一项日常工作来抓。(2)突出招商重点。温州最大的商是温商,要深入实施温商回归工程,全力全面抓好首届世界温商大会124个签约项目的落实。当然不排斥其他性质的资金,对所有的国资、外资、民资都是开放,对温州来讲,国资和外资可以与民资形成杂交优势,从而有更强的生命力。(3)强化招商考核。对各县(市、区)、功能区和中心镇,要把招商引资纳入投资一并考核。对市级机关部门,今年的考核包括基础考核、投资考核和创新考核,原来的投资考核只有政府投资考核,很多部门就没有投资也就没有考核,最终的考核分数就会受影响。所以,我们考虑把招商也作为投资,但不包括实业项目,因为现在只要有地,实业项目是不愁的,这个招商项目必须是与部门职能相近的,比如卫生局可以是民办医院,民政局可以是养老院,教育局可以是民办大学,侨联侨办可以是华侨大学或者华侨养老院,农办可以是农业旅游项目,组织部可以是全国人才培训中心,党史办可以是红色旅游项目。服务业也是实体经济,教育、医疗卫生、养老、旅游都是实体经济,所以任何部门都没有理由不能成为招商主 体,今年就要按此考核,形成“千斤重担人人挑,人人身上有指标”的工作局面。具体就是部门提出项目,发改委进行初审后立项,相应的土地指标和工商注册等都配套到位,然后从打桩到投产验收、竣工使用作为部门的投资考核。

(三)深入实施“亩产论英雄”。(1)落实企业用地产出综合评价办法。按年初定下来的标准,就是以企业平均亩产税费划两条线,把企业分为优秀类、提升类和帮扶类三类,针对性地采取扶优帮困汰劣措施。(2)加强土地利用绩效评估。通过土地利用效率评估,掌握供地对象以往的用地表现,并作为今后供地的参考依据,让有限而宝贵的土地资源真正供给那些办好企业、上好项目的能手。(3)放开工业容积率。对工业容积率原则上不设限,除机场限高、道路河道、公共空间退让外,鼓励企业“上天入地”发展。

(四)加大项目推进力度。(1)深化“拔钉清障”、“除恶治乱”行动。坚持征地拆迁由属地政府负责的原则,扫除影响项目建设的一切障碍。5月份开始,要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清障活动,扫除项目推进过程中的障碍,推进依法治理。(2)强化要素保障。今年一季度全市新供地仅315亩,离全年供地1万亩的要求差距极大。各县(市、区)、功能区、中心镇都要紧紧抓住这个问题,如果地供不出去,项目就落不了地。资金要素方面,现在的融资手段非常丰富,要加强学习,搞懂了搞好了可以大大增强政府的资金保障。像每年1亿元的科技三项经费,原来都是打水漂,如 果能建立一个基金并放大5倍,5年时间就是25亿元,所以在产业发展、外贸、旅游、农业等领域都要创新融资方式。(3)强化市级项目投资。建立定期分级协调分析机制,及时研究解决项目推进中的各类问题,切实强化市级投资项目建设。

(五)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全面优化城乡环境,完善大都市功能,加快建立以服务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推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休闲度假、健身养老、文化创意等产业,强化农业生产与旅游等产业的深度结合,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等“六次产业”。大力发展金融、总部经济、楼宇经济、现代物流、现代商贸和时尚产业,推动三次产业融合发展。

四、加强领导,为金融综合改革和实体经济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推进金融综合改革,振兴实体经济,是一项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各级各部门要以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责任,落实政策措施,营造良好环境,凝聚各方合力,全面把改革发展任务落到实处。

(一)完善领导体系。按照省委、省政府确定的组织构架,市委、市政府成立了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实施领导小组,组建6个专项工作小组,抓好工作协调推进,组建3个重点项目推进办公室,具体负责项目的实施。同时,实体经济和破难攻坚七大行动都有相应的组织体系,希望各级各部门都要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市、区)、功能区、中心镇要抓住投资这个关键,以金融改 革推进市场经济发展,市级机关部门在会后要把招商引资作为完成自身职能之外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推进,每个部门单位都要抓1-2个项目的招商和推进。

(二)落实配套政策。进一步深化细化金融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确保实施方案富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在抓紧方案报批的同时,要排出近期可实施推进的一批项目,明确项目建设的目标、任务、进度和责任主体,以落实项目为抓手,以项目化推进改革创新。振兴实体经济“1+X”政策体系已经出台,各地各部门要结合各自实际,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全面抓好落实。

(三)优化发展环境。坚持把环境建设作为转型发展的关键性、基础性工作来抓,全面优化信用环境、市场环境、服务环境和人才环境,切实为金融综合改革和实体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特别要发挥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招牌效应,引进各类金融机构,以金融机构带来高端人才。建立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专家委员会,面向全国开展金融招才引智,争取国有金融机构派干部到温州挂职。抓紧筹办温州商学院,依托温州大学筹办金融学院,加快培养金融人才。搞好金融布局规划,加快金融集聚区、金融街建设,完善硬件和软件设施,提升档次和形象,以良好的平台承接经济金融发展。坚持重心下移,全面推进权力下放,凡是老百姓的事都在社区办,凡是企业的事都在功能区和中心镇办,凡是老百姓在社区办不了的、企业在功能区和中心镇办不了的都由社区和功能区、中心镇代办,凡是哪一级的投资就由哪一 级政府审批,凡是该下放的权力没有下放的部门单位领导就到下面去办。“五个凡是”是推进审批制度改革的要求,也是衡量改革成效的标准。具体来说,老百姓的事由社工办牵头,企业的事由发改委和监察局、审管办牵头,政府审批由发改委牵头,今年上半年要基本完成审批制度改革。

(四)营造浓厚氛围。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向国家新闻出版发展总署争取申办一家金融报刊,开办金融论坛和研讨会,使温州成为全国性金融论坛的基地,通过理论研究、学术观点传播和信息传递,形成推进金融综合改革的强大合力和声势。要强化考绩考核,充分发挥舆论的监督作用,定期公布各地各部门实施振兴实体经济专项行动进展排名,形成破难攻坚的良好工作氛围。

篇3:在全市深入推进综合改革动员会上的讲话

经市委、市政府同意, 今天在这里召开2015年全市教育工作会议, 研究部署全年教育工作。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领导对今天的会议高度重视, 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出席会议。下面, 我就2014年教育工作进行总结, 对2015年教育工作进行部署。

一、2014年工作总结和回顾

2014年, 我们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工作部署和要求,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 认真落实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和“十二五”规划, 以推进素质教育为主线, 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 以促进教育公平为重点, 深化综合改革, 开展专项治理, 出台重要政策, 推进重点工作, 圆满完成市委、市政府下达的12项关键绩效目标以及政府为民十件实事涉及教育事项, 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平优质教育的新需求, 市教育局共获得国家、省、市各类奖项和荣誉20余项。一年来, 全市教育工作概括起来讲, 我们认为有十个方面的亮点。

(一) 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深入推进其一, 为期三年的以教育质量综合

评价改革国家试点为核心的招生评价制度改革有序推进。研制并出台了《武汉市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实施方案》, 对为期三年的实验进行周密安排。召开了全市启动部署大会, 成立了改革实验工作领导小组。按计划已研制完成了小学、初中、高中学段共39门学科学业发展水平指标体系。年前, 我市参加教育部召开的30个试点城市汇报会, 武汉和上海、石家庄、安庆等四城市受到教育部刘利民副部长的表扬和肯定。组织开展了全市第三次义务教育学业质量监测工作, 并发布了监测结果。有些指标在向好的方向转变, 促进了义务教育健康发展。出台了中考招生方案, 对中考科目、时间进行了调整改革, 减少统一考试科目和考试时间, 进一步减轻学生负担。加大了分配生招生力度, 使在每个初中学校就读的学生都有机会进入优质高中, 进一步促进了教育公平, 缓解了择校热。不断完善远程网上录取, 操作更加科学规范, 进一步促进了阳光招生。

其二, 深化教师人事制度改革。创新学校内部教师岗位聘用管理, 深入推进“按需设岗、逐级聘任、双向选择、绩效考核”新机制, 充分调动广大干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许多学校已在改革中见到成效, 尝到甜头。创新教师补充机制。在常态中探索优秀高校毕业生的提前择优招聘。在每年的教师招聘计划中拿出一定比例, 尝试提前到高校择优招聘。目前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已经行动;其他区也将在今年开始试水。针对农村偏远小学体育、音乐、美术、英语、信息技术等学科严重缺员问题, 面向社会招募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偏远小学志愿服务, 着力解决农村学校教师年龄老化和学科结构不合理的突出矛盾。

其三, 深化办学体制改革。以优化基础教育结构为目的, 支持民办教育改革发展。在规范管理的同时, 设立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550万元, 支持民办学校提升质量, 办出特色。强化公参民办学校的规范发展与管理。督促指导各区完善公参民办学校“四独立”工作, 满足相应人群的教育需求。强化对民办培训机构现状的调查与管理。提请政府研究决定从治标和治本两个方面强化对民办培训机构的管理。同时, 开发新版“武汉市民办学校网上查询系统”, 不断提高民办教育信息公开水平。

其四, 完善督政督学机制。建立督学责任区制度。将政府教育督导延伸到每所中小学, 并制度化、常态化、规范化。全市15个区均建立了责任督学制度, 共建立114个责任区, 聘请区级责任督学275人, 开展挂牌督导3228人次。挂牌学校967所, 占比达100%, 实现全覆盖。在调研的基础上, 在江岸区召开现场会, 推介他们的经验, 促进全市督学责任区制度的落实更加科学、规范、有效。成立了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研制并颁布了《武汉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示范区督导评估方案 (试行) 》, 力求通过督政督学推进义务教育由基本均衡迈向优质均衡。

其五, 搭建中高职衔接立交桥。着眼于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有机衔接, 启动实施中高职“3+2”、“五年一贯制”分段培养改革试点工作, 产生了积极效果。9所在汉高职院校联合15所省级示范中职学校, 共同招收2880名应届初中毕业生, 前3年在中职学校学习, 后2年在高职院校培养, 吸引了一批优质生源就读职业教育。2014年全市中职学校招生普遍向好, 此项改革试点举措深受中职学校欢迎。

(二) 启动实施第二个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

在第一个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圆满收官的基础上, 市政府已颁布了第二个三年行动计划并启动实施。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发展格局。强化已有政策机制的实施完善。继续扩大学前教育资源, 重点建设薄弱地区学前教育, 突出学前教师编制的落实、队伍建设和内涵发展, 进一步提升学前教育品质,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好入园, 入好园”的需求。

(三) 全面实现义务教育区域基本均衡

在全国4个直辖市和15个副省级城市中, 武汉市以第三位率先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区域基本均衡的督导评估复查。积极推进50所素质教育特色学校建设, 推进小班化教学试点, 积极探索推进学区制、托管制、集团化办学等, 全面提升内涵、质量、特色。全市义务教育开始向新的目标优质均衡迈进。

(四) 高中阶段教育优质协调发展

继续保持普通高中与中职学校的合理比例, 普高招生人数与中职学校招生人数大体相当。积极推进普通高中以课程多样化为重点的优质多样化发展。不断改善实验条件, 推进实验室建设现代化。通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 2014年高考再创历史新高, 在确保全口径上线率保持在93%以上的同时, 一本重点上线人数突破万人大关, 约占全省一本上线人数的1/4 (武汉参考人数只占全省参考人数约1/7) 。新疆内地高中班由混校逐步走向混班, 武汉西藏中学受到国家民委表彰。

全面推进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3+2”、“五年一贯制”衔接教育改革, 激发了职业教育发展的活力, 深化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 中职学校招生就业进出两旺, 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6%以上, 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断提升。

(五) 市属高校合理定位, 科学发展

目前我市共有4所市属高校, 其中综合性大学1所, 应用型本科院校1所, 高职院校2所。各校根据各自定位, 注重内涵, 科学发展。特别是武汉商学院在改革过程中实现弯道超越, 由全省最晚一批升入本科的院校华丽转身, 以应用型本科为发展方向, 在转型中处于全省应用型本科首位, 并作为全省唯一一个应用型本科院校代表, 加入全国应用型本科院校联盟。召开了长江中游城市群四城市高职品牌专业建设研讨会。加强了相互交流与合作。

(六) 绩效目标、为民实事涉教事项、重大教育建设项目全面完成

推进新一批40所公办幼儿园的新改扩建工作。完成100所公办小学的标准化学校建设。强力推进新建小区学校配套建设, 强力推进普通高中实验设施现代化建设。完成最后一批116所农村学校食堂的标准化改造和56所农村学校旱厕改造工作。新建留守儿童关爱服务站10个。会同市国资委, 为全市31万名新入学的全日制大学生每人赠送一张100元的“武汉通”公交卡, 等等。

(七) 内涵发展取得可喜成效, 对外影响不断增强

从“十二五”之初开始启动的“有效德育”工程和“高效课堂”工程持续深入推进, 并产生了良好效果, 2014年参加教育部首届基础教育成果评比获二等奖。持续开展校园文化建设, 以文化人的意识、氛围不断增强, 育人效果不断突显。体育三年行动计划颁布实施。武汉市学校体育在全国的地位不断增强。在成为全国唯一一个学生近视防控实验区的基础上, 武汉市又被确定为国家校园足球试点城市。国际中学生田径锦标赛准备工作全面推进。市、区共投资1个多亿用于比赛场馆的改造建设。今年6月, 将有50多个国家的中学生选手聚集武汉, 这也是此项赛事第一次来到亚洲, 来到中国。2014年, 有近20个城市教育部门来武汉市考察教育工作, 武汉教育对外影响不断扩大。

(八) 中小学教育布局规划覆盖全市域

2014年, 我们提请市政府出台了《武汉市普通中小学布局规划 (2013~2020) 》, 将全市普通中小学布局规划面积由原来的中心城区扩展到所有远城区, 为全市中小学的可持续发展保障了足够的土地空间, 构建起覆盖城乡、均衡分布的学校布局体系。在此基础上, 在三个国家级开发区探索农村教育城市化试点, 并形成了初步规划。同时完成了义务教育“全面改薄”规划的编制。

(九) 教育信息化、国际化、教育现代化有序推进

基本完成了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 (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 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 建设, 并全面转入规模化应用。在全面推进实施的基础上, 召开了现场推进会。教育部科技司和中央电教馆领导亲临大会指导。会后教育部科技司王延觉司长又亲自进行实地考察指导。教育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日趋深入, 在提升课堂教学效益和优质资源广泛共享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14年有15个城市教育部门考察了武汉市教育信息化工作, 有的是专程, 有的是与考察其他方面的教育一并进行。

教育国际化不断提升。国际学校由原来的长江国际学校1所, 增加至现在的3所, 即新增了武汉枫叶外籍人员子女学校 (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 和武汉法国国际学校。国际交流更加深入, 国家合作更加广泛, 全市现有校际合作项目30余个, 涉及各类教育。2014年, 共接待来自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50多批次、180多名教育同行访汉, 就相关教育合作项目与活动安排达成初步意向。

在率先研制出台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的基础上, 正与高校联手立项研究武汉学校现代化建设标准、现代学校制度以及教育现代化推进策略。其中, 现代学校制度是教育部委托武汉市研究的重要课题。初步形成了以教育信息化、教育国际化、城乡教育一体化 (即农村教育城市化) 推进全市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格局。

(十) 抓住“电视问政”契机, 强化教育治理

强化规范四个方面突出问题的整改承诺, 抓清理, 抓自纠;抓督查, 抓整改;抓问责, 抓处理;抓建制, 抓长效。全年市、区教育部门共受理投诉922件, 市本级受理304件, 查处率、回复率100%, 满意率98.4%, 共对132名违规收费责任人进行追责, 清退违规收费1250万元 (含自我清退和责令清退) 。出台“1+10”系列制度文件, “电视问政”承诺整改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与时同时, 我们积极配合市创建办、全力落实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 在做好自身工作的同时, 发挥教育的优势, 通过小手拉大手, 强化对广大市民的教育影响。实现了“保底线, 作贡献”的工作目标, 为全市文明城市成功创建作出了重要贡献。强化“三个清单” (即“权力清单”“程序清单”和“责任清单”) 的清理编制, 强化教育经费的管理与保障, 强化依法行政, 依法治理, 提请市政府颁布了《武汉市学前教育管理办法》;强化安全信访维稳和校园及周边综合治理工作, 确保全战线平安稳定。

以上是在回顾2014年全市教育工作时, 我们认为值得总结的十个亮点。还有许多工作因时间关系, 不能一一列举。

当然, 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我们在总结工作成绩的同时, 也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中还存在许多问题。比如:素质教育有待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由基本均衡走向优质均衡还任重道远;办学行为还有待进一步规范;教育经费和师资保障还需进一步强化;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需求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农村教师缺员和中小学配建等突出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逐步加以克服。

二、当前教育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

新的一年是武汉市教育改革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一年。做好2015年教育工作, 必须准确把握当前教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

新的一年是教育主动适应和服务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一年。面对我国经济进入换档调速、提质增效的新常态, 教育必须有新思维、新方法。要以提升质量、促进公平为核心,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 主动为经济发展新常态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服务。

新的一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的第一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全面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对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作了全面部署。落实依法治国方略, 体现在教育战线, 就是要全面推进依法治教, 巩固“电视问政”取得的成果, 以法治的思维和方式引领和保障教育事业发展。

新的一年是“十二五”收官和“十三五”谋划之年。我们要咬定目标, 狠抓落实, 全面完成“十二五”发展指标和重点建设任务, 把教育发展和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要按照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教育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 高起点谋划, 高标准要求, 科学研制“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新的一年是深化教肓领域综合改革关键的一年。去年国家和省、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意见和政策措施, 武汉市全面启动了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今年改革的任务将更加艰巨。我们要按照国家和省、市的部署和要求, 克难攻坚, 精准发力, 进一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着力破解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些瓶颈问题, 进一步激发教育的生机与活力。

新的一年, 全市教育改革发展的任务光荣而艰巨。我们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精神状态面对种种困难与压力, 抢抓新机遇, 迎接新挑战, 克难攻坚, 扎实工作, 确保完成年度教育工作任务, 努力推动全市教育事业迈上新台阶。

三、2015年全市教育工作思路和安排

2015年全市教育总体工作思路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按照市委、市政府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总体工作部署, 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具体来讲:要围绕战略目标, 坚持核心理念;聚焦战略主题, 坚持创新驱动;深化教育改革, 优化教育质量;坚持依法治教, 促进教育公平, 圆满完成“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目标任务, 大力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教育信息化、国际化和现代化, 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作出新贡献。2015年主要工作在要点中已有详细安排, 我就不一一讲了, 在这里我重点强调九个方面的工作。

(一) 坚持依法治教, 强化教育治理。

要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增强依法行政、依法办学、依法执教意识。研制全面推进依法治教的实施意见。组织开展“武汉教育与法同行”主题系列活动。加强青少年学生法治教育, 深化“法律进学校”工作;会同市司法局组建市、区教育法律顾问团, 依托高校筹建教育法治培训基地;继续创建依法治校示范校, 探索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强化依法行政, 严格落实“权力清单”、“程序清单”和“责任清单”。强化行风建设, 深化教育乱收费专项治理工作, 力度不减, 班子不散, 巩固“电视问政”成果;继续开展“群众满意中小学”创建工作, 进一步规范学校办学行为。依法抓好安全信访维稳工作, 确保教育系统平安和谐稳定。

(二) 突出改革重点, 推进综合改革。

一是推进以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为重点的招生评价制度改革, 力求有成效、有特色、有推广价值。二是深化以“按需设岗, 逐级聘任, 双向选择, 绩效考核”为主要内容的学校内部教师岗位聘用改革, 力求高中大面积进入, 初中、小学有序推进。推进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 努力化解矛盾, 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三是深化以优化教育结构、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需求为目的的办学体制改革。支持民办教育改革发展, 设立民办教育发展支持资金。提请市政府建立民办培训机构规范管理联席会议制度。会同市直有关部门研制《武汉市民办培训机构管理办法》。四是深化以管、办、评分离为核心的教育督导机制改革。推进督学责任区制度, 深化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完善教育督导公示公告、公众满意度调查制度。五是深化以培养方式多元化为平台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改革。深化“3+2"、“五年一贯制”中高职分段培养改革, 深化校企合作, 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 不断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适应能力。组织开好全市职业教育工作会议。

(三) 强化教育前瞻性, 深化教育发展研究。

一是围绕战略目标, 按照立足实际、引领未来的要求, 研究制定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 明确未来五年教育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 建立重大建设项目库。二是深入开展教育现代化研究。以武汉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为依据, 整合行政部门和教育专家两方面的资源, 研制教育现代化推进策略和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三是研究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政策。开展农村教育城市化试点, 从发展规划、教育经费、办学条件、教师队伍、教育质量、评估标准等方面统筹推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

(四)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1) 建立武汉市年度教师评选制度。要以习总书记提出的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教师为基本标准, 开展“武汉市年度教师”评选, 有关方案今天已随大会资料下发, 请大家认真学习、贯彻。 (2) 建立20个名师工作室, 充分发挥名师的传帮带作用。 (3) 加大教师队伍补充、交流、培养和选拔力度。 (4) 深化名师、名校长建设工程, 完善骨干教师培养和选拔机制, 重点加强农村骨干教师培养及梯队建设, 不断提升教师培训质量。

(五) 强化内涵发展,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1)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实, 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 深入开展有效德育建设, 深化实施有效德育五大体系、研究完善相应资源。 (3) 持续开展“高效课堂”建设工程, 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艺术, 运用信息化手段,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特别是信息技术教学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深度整合、广泛运用, (4) 深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在继续完善精神文化、环境文化建设的同时, 要有序推进制度文化、课程文化和行为文化的建设。 (5) 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以全面实施《武汉市学校体育三年行动计划》为重点, 落实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抓好校园足球国家级试点工作, 遴选300所学校开展校园足球活动, 试点开展游泳进课堂工作。做好学校卫生工作, 开展学生视力保护, 预防学生传染病的发生, 促进学校体卫艺工作。与此同时, 要支持组织开好国际中学生田径锦标赛, 组织工作要达到空前的水平。

(六) 补短板与发展并重, 强化重点项目建设。

新改扩建幼儿园48所, 进一步缓解“入园难、入园贵”矛盾。推进90所公办小学标准化建设, 进一步缩小校际之间办学差距。推进23所中小学配套建设, 努力解决城市开发建设后居民子女就近入学问题。推进“全面改薄”工程, 改善103所薄弱中小学校的基本办学条件。深入推进教育云建设, 提高生机比, 力争用两年时间达到7:1。强力推进农村中心小学以上学校运动场塑胶化改造工程, 为300所中小学配备体育器材。认真办理政府为民十件实事涉及教育事项。新建、完善300所中小学校内安全视频系统, 实现中小学校内安全视频系统安装全覆盖。改善中小学生在校期间饮用水质量, 为全市中小学安装直饮水设备。再建10个留守儿童服务站等等。

(七) 统筹谋划, 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优质发展。

一是实施新一轮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在继续扩大学前教育资源的同时, 强化有关教师编制等政策、制度的落实。构建学前教育发展共同体, 开展城乡结对、公民办共建、示范园帮扶等活动, 推动城乡幼儿园共同提高。强化幼儿园安全教育和管理。切实有效遏制学前教育“小学化”现象。二是强力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施《武汉市义务教育学校管理规程》。该规程已随会议材料下发, 今后就是武汉市义务教育管理的总纲。研究制定武汉市关于义务教育学校学区制管理的指导意见, 推行学区制、教育联盟、学校共同体建设, 探索委托管理。继续推进学校办学理念、内部管理机制创新。继续深入开展素质教育特色校评估, 2015年将启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示范区评估前期工作, 发挥督政督学双轮驱动作用。三是深入推进普通高中优质多样化发展。推进以课程多样化为重点的优质多样化发展, 抓点促面, 科学规划项目实验校试点。加强新高考改革前瞻性、适应性研究。在研究中提升认识, 在研究中统一思想, 在研究中逐步适应, 为正式进入打下坚实的基础。四是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编制武汉市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 提请市政府出台加快武汉市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实施意见。加强行业类职教集团和公共实训基地建设, 扩大集团化办学覆盖面。继续实施示范学校、品牌专业、重点实训基地三大工程。五是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支持市属高校内涵发展、提升质量, 重点支持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建设接受国家百所骨干高职院校验收。开展第四届市属高校学生创业规划大赛。实施产学研资助计划, 鼓励高校深化产学研合作机制。组织市属高校重点实训基地和第二批“市级重点学科和品牌专业”建设工作。

(八) 规范经费管理, 强化经费保障能力。

积极协调市级有关部门落实教育经费。强化依法理财, 认真执行新《预算法》, 以法治方式求解教育财务管理的“方程式”。健全预算体系, 改进教育专项经费预算分配机制, 统筹财力安排, 优化支出结构, 确保各学段发展规划和重点建设项目以及市级教育资助配套资金等专项资金需求。调整专项资金审批拨付规程, 推进教育财务信息公开, 强化专项经费绩效评价,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强化教育经费审计, 加大内审力度, 强化教育经费过程监管, 务求经费使用安全。

(九) 推进教育信息化、国际化, 促进全市教育现代化。

推进教育信息化, 完善信息基础环境。建立完善教师应用、创生优质资源的激励机制, 促进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以“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为抓手, 深入推进数字化高效课堂等五种规模化应用, 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要使教育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成为常态, 要使信息技术数字资源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成为自觉, 要使信息手段应用成为教师的教学习惯。深化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实施教育国际三年行动计划。推进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和国际教育园区建设。新增20对中外友好学校和一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启动武汉市国际友好城市高中生来汉交流学习工作。加强学生国际理解教育, 创建教育国际化示范学校和示范区。强化顶层设计, 尽快完成现代学校建设校标准和现代学校制度研究。统筹推进全市教育现代化。

篇4:在全市深入推进综合改革动员会上的讲话

今天,市委、市政府隆重召开高规格的全市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推进大会。主要目的有四个:一是统一思想,深化认识,把试点作为转型发展、富民强市的重要举措来抓;二是广泛动员,全面推进,动员各级各部门和全社会积极参与推进试点工作;三是明确目标,落实责任,部署下一阶段特别是下半年试点任务,确保全年38项重点工作全面完成;四是宣传发动,营造氛围,迅速掀起服务业发展新高潮,为加快建设我市提供强力支撑。

刚才,**同志代表市委、市政府做了一个很好的工作报告,简要总结了上半年试点工作开展情况,全面部署了今后五年特别是今年下半年的试点任务;部门和区县做了交流发言,讲得都不错;**同志的讲话,着眼全局,结合市情,就全面推进试点工作讲了很好的意见,我完全赞同。可以说,今天的大会是一次统一思想、深化认识的动员会,是一次明确任务、实化举措的部署会,更是一次鼓劲加压、强力推进的誓师会。希望大家会后认真学习、抓好落实,扎实推进试点工作。

下面,我先简要强调五点意见,然后再讲四点想法。

第一,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争取不易、意义重大,必须全力以赴、确保成功。因为这是落实**谈话精神的必然要求,是提升和扩大**对外影响的金字招牌,是推动**转型发展、富民强市进程的强力引擎。开展综合改革试点,有利于发挥我市在旅游、文化、生态方面的比较优势,催生内在竞争力,加快旅游、文化、生态“三位一体”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有利于最大限度地争取国家和省里政策支持,促进加快发展、转型发展;有利于创新服务业发展方式,丰富服务业新型业态,从而提升整个服务业发展水平。全市上下、各级各部门务必要从加快城市建设的战略高度,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确保试点工作“干就干好、干出特色、干出品牌”,使**服务业的名头更响、品牌更亮、效益更好。

第二,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要求很高、任务艰巨,必须明确目标、抓住重点。开展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既没有现成经验可循,也没有既定模式可以照搬,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总体把握、重点突破。总体上讲,这个目标就是抓好“135”。就是循着山水**、人文**、现代**、智慧**、宜居**五条路径,强力推进旅游、文化、生态“三位一体”服务业发展,加快构建“一个枢纽”——区域交通枢纽,努力形成“三个中心”——旅游观光服务中心、徽文化展示中心、现代会展中心,重点建设“五大基地”——休闲养生基地、摄影演艺基地、乡村旅游基地、户外运动基地、商贸物流基地,努力在全国生活服务业发展方面起引领示范作用。具体地说,这个重点就是抓好重大项目。也就是着力抓好240个“十二五”重大服务业项目,努力完成1600亿元的投资目标,确保今年完成150亿元的投资任务。各级各部门要及时跟踪掌握国家、省里的扶持政策和投资导向,精心策划、包装一批重大服务业项目,争取得到国家和省里更多更大的支持。

第三,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涉及全面、影响长远,必须统筹兼顾、协调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作为**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平台,如何抓好这一试点,真正发挥效应、促进崛起?至少要把握这几条:一是要与建设我市的战略定位相一致。我们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一定要围绕推动和服务于建设我市这一目标来谋划、来推进,使两者有机融合、互促双赢。二是要与市委、市政府推出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相衔接。开展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必须紧密结合“十大工程”、“四区”建设、“三条高铁”、**江综合治理、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智慧**”建设等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着力培育发展休闲度假、文化体验、商务会展、康体养生、演艺摄影、文物博览、节庆赛事、乡村旅游、现代物流、金融保险等服务业态,着力壮大一批大型旅游、文化、物流、商贸、会展企业,进一步完善城镇服务功能,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三是要与一、二产业的发展相协调。作为第三产业的主体,服务业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与一、二产业紧密相联,与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密切相关。按照产业演进的规律,三产的发展依赖于一、二产的发展,反过来三产的发展也会促进一、二产的发展。加快我市服务业发展,就要围绕我市产业特点,按照“重点发展生产服务业、大力培育新兴服务业、全面提升传统服务业”的要求,深入研究,及时跟进,形成一、二、三次产业之间的合理分工和有效互动。另外,发展服务业既要统筹考虑一、二产,同时又不能仅仅局限于**市的一、二产,应该放在安徽省、长三角乃至全国这样一个大的产业体系下来考虑。从全省战略布局来看,省政府把**放在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的核心区来定位。从国家“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布局来看,**正处于国家优化开发长三角和重点开发的长江中游地区、皖江城市带“三个圈”中间地带,离海峡西岸经济区也不太远,而且这四大区域是中国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经济总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以上,其消费能力也是国内最旺盛的地区之一。只有把**服务业纳入到这样的空间和范围来思考、来定位,我市以旅游、文化、生态“三位一体”服务业的优势才能充分彰显,示范作用也才能充分发挥。与此同时,我们还要进一步加强与国家和省直有关部门的对接,及时跟踪国家政策变化和项目安排重点,虚心学习其他试点城市经验,以使我市试点工作取得实效。

第四,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重在改革、贵在创新,必须用好政策、加大扶持。创新是发展之源。试点工作只有创新才有出路、才有动力。要建立健全我市服务业发展的创新机制,增强服务业发展的活力。一是要积极争取并用足用活国家和省有关政策。要紧紧把握国家赋予试点城市“先行先试”的特权,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资金支持。同时,认真落实省政府支持**市开展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10项政策,重点争取省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省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以及省土地利用计划分解下达向我市倾斜等政策或资金支持,确保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顺利推进。各地各部门要加强对这些政策的研究,找准政策支持的切入点,真正把政策用足用活用好用得规范,争取政策效应的最大化。二是要切实加大市本级对试点工作的支持力度。市里将设立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引导资金,支持服务业重点项目、重点企业发展和品牌打造。各区县要结合实际情况,安排相应资金,支持县域服务业发展。这里需要强调的是,除了要公平、公开、公正地用好这笔资金及各种渠道争取政策以外,对外公布的政策,一定要言而有信、快速出手、兑现承诺,特别第一年就要尽快产生效应,增加政策的吸引力,并在试点中不断完善政策体系。同时,要强化服务业金融支持,积极引导和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开发适应服务业发展需要的金融产品,优先支持符合条件的服务业企业取得贷款、发行股票、发行企业债券和公司债券,拓宽融资渠道,扩大融资规模。三是要创新服务业发展方式。围绕加快推进服务业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和国际化,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加大投融资体制改革力度,创新旅游、文化、生态“三位一体”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模式,创新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服务业途径和方法,创新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载体和平台,创新服务业的标准体系和监管体系,创新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确保试点工作扎实有效推进。

第五,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必须强化领导、抓好落实。开展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涉及的行业多、部门多,组织协调的任务重、难度大。一要强化组织领导。市委、市政府成立了**市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领导;设立了服务业发展管理局,具体负责日常工作。各地各部门也要加强组织领导,严格落实“一把手”负总责的工作推进机制,及时研究解决试点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为加快推进试点工作提供强大的组织保证。二要严格落实责任。要按照职责分工和进度要求,层层分解任务,细化目标责任,做到责任主体、目标任务、工作标准、时限要求“四明确”。任务分解要借鉴屯溪区强有力的推进机制。同时,加大督促检查力度,对发现的问题实行严格责任追究,确保试点工作扎扎实实向前推进。三要加强监督考核。市委、市政府已把服务业试点工作作为评价区县和市直部门工作的重要内容,作为资金扶持、项目申报和表彰奖励的重要条件,并制定出台全市服务业发展综合考核办法。各地各部门要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实施办法,明确目标任务,细化工作措施,加强督查考核,形成共同推进试点工作的整体合力。四要营造浓厚氛围。各地各部门要精心策划一批宣传报道主题,让更多的企业、更多的投资者、更多的干部群众了解试点工作,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参与和支持试点工作的良好氛围。要整合外宣资源,全面展示我市开展试点工作的独特优势条件和巨大发展空间,着力打造试点特色品牌。要发掘典型经验,及时向上报送试点工作进展情况。

以上这五项工作都要做好。下面,我想谈点想法,和大家一起商量、研讨。我们的试点除了要形成“135”格局外,除了在全国有试点、示范意义外,假若试点期是五年,那么在这五年里我们还应该从哪些方面取得突破?我想是不是要重点做好这样几篇文章:

一、特色。特色是生命、是永恒、是自身价值之所在、是核心竞争力之所在。就**而言,最大的特色就是旅游、文化、生态“三位一体”的服务业,彰显特色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做到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这里面至少要解决好三个问题:第一,保护特色。我们山水好、生态好,有“六张王牌”,这是我们最本质的东西。要坚持保护第一,实际上我们也是这么做的,正在推进的绿色质量提升行动、“百村千幢”工程、新安江流域综合治理、“四大整治”、关键区域控制等,都是围绕这条主线去展开的。第二,发展特色。特色是发展中的特色。这就涉及到怎样有序有效适度开发的问题,怎样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加强保护的前提下来发展特色。第三,彰显特色。彰显特色也有一个与时俱进的问题。我想是不是有这么三篇文章。这里面可能还涉及到很多,大家一起来共同思考。这次中央政治局委员、天津市委书记张高丽同志来**,第一站看的就是**风景区指挥中心。我们**的特色是什么?我总结了一下。第一,它是帝王之山。轩辕黄帝在此采药炼丹,在温泉沐浴七七四十九天,然后得道羽化成仙。唐天宝六年(公元747年),李隆基因轩辕黄帝在此炼丹成仙改黟山为**,算是为它定名。1979年,**同志视察**,进而为它扬名。2001年,**书记视察**,并写下壮丽诗篇。第二,它是神奇之山。五岳之长它都有并走在前头,而且更好,我们有的别人不一定有。这次张高丽同志来,我说**拥有泰山之雄伟、峨嵋之秀丽、华山之险峻、庐山之飞瀑、衡山之烟云,在**都能看到。那天老天爷也很“给面子”,所有的都“表现”出来了,让首长和领导欣赏到了。我们**还有自己的特色,那就是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冬雪,“五绝”于天下。第三,它是生态之山。**植物有2800多种,动物有300多种,山上森林覆盖率84.7%,植被覆盖率93%,负氧离子每立方厘米长年保持在20000个以上。那天天津同志说听导游介绍井冈山负氧离子有35000个,我说**人字瀑那个地方瞬间的负氧离子有50000—70000个。这些都是老天爷、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特色,我们还要发展特色。这次天津市领导来**看的**风景区指挥中心,是用电子产品、科技手段来进行武装、来进行科学管理的。我还说**也是科学管理之山。目前,**风景区的数字化管理全国第一(有29个子系统),天津市领导看过以后认为数字化管理确实好。这就不是老天爷、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特色,而是我们现代人依托优质资源发展创造的新的特色。这些新特色又为保护和彰显我们独一无二的**特色发挥出重要作用。同志都说,数字化管理还要不断地与时俱进,因为现在数字都是模拟的,而且范围只是100平方公里之内的重要节点,电子产品更新换代也非常快。山上山下还有一个联动的问题,无论是范围、广度、功能、手段、覆盖面等都要继续拓展延伸。所以,除了保护特色,还有发展特色、彰显特色的问题,希望大家一起考虑。另外,市委、市政府为什么要把“智慧**”作为一项重大决策提出来,而且投入了很多资金?因为这是发展特色、彰显特色的一项重要举措。现代旅游缺少了网络支撑,档次是上不去的。现在全国都在同一起跑线上,希望这步棋走得快、走得稳、走得好。

二、效益。彰显特色的最终目的在于发挥效益、造福人民。但这也是困扰我们比较多的一个问题,我们搞服务业有多少效益啊?我们经常讲生态好,森林覆盖率达77.4%,我们的负氧离子山上多少、山下多少,我们的空气优良率100%,水的优良率100%,全年空气质量达优天数260天,在全国排在前三名,大家都知道。但这个效益的外溢大家可知道?生态效益大的方面有三个:一是固碳效益。森林每生长1立方米的蓄积量,平均每天能吸收1.83吨的二氧化碳,释放1.62吨的氧气。目前,全市森林年均生长量202.38万立方米,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370万吨,释放氧气327万吨,用相当于采用化工方法固化二氧化碳所需投资及运行成本替代计算,我市森林固碳效益达33亿元。二是释氧效益。刚才说了1立方米森林蓄积量每天释放1.62吨氧气,每年释放氧气327万吨,对照广东省360元/吨的氧气生产平均成本测算(我省目前尚无相关数据),我市森林释放氧气效益大约12亿元。三是蓄水效益。按照1亩森林蓄水188吨标准测算,我市有林地面积1045万亩,森林涵养水源为19.66亿吨。按建造相同蓄水量的水库所需成本推算(1990年不变价0.67元/吨),我市森林涵养水源效益货币总值13.17亿元。三项合计,我市森林生态效益总额近60亿元。文化同样如此。全市共有博物馆54家(其中国营19家、民营35家),按照国家规定,国营的19家已有11家免费开放,其余8家也要逐步免费开放。而这些国营博物馆的收益只能靠国家的补助(去年国家补助11家免费开放博物馆1050万元),连建设成本、运营成本都难以保证;全市有1300多个非遗项目,包括国家级、省级、市级,保护、传承要拿多少钱,大家可以算算。还有我们的旅游。目前我市国内游客在**时间人均2.62天、平均消费1116元,入境游客人均2.3天、平均消费191美元,而且美元还在贬值。大家可能就问,我们搞旅游、文化、生态又没有什么效益,或者是效益很少,有的人就会产生疑惑。当年,美国在建国初期遇到了很多困难,林肯总统说过“我们可以放慢脚步,但不可以回头”。我们现在也一样,连脚步都不可以放慢,更不能回头,必须坚定不移地把旅游、文化、生态“三位一体”的服务业推向前进。但是,效益问题确实是一个大问题,怎么办?需要发挥大家的聪明才智。有没有好的范本呢?有的,*村就是范本!去年*村旅游门票分配收入4700多万元,*县县政府、**镇、*村村分别按照20%、5%、8%比例分成,分到了900多万元、200多万元和300多万元收益;*村村民去年人均纯收入8006元,其中景区门票收入分成人均1600元,占总收入的20%。这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范本。这里要强调的是,我们讲效益,一定要兼顾当前效益与长远效益,一定要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一定要兼顾国家、政府和人民的利益。在当前效益与长远效益的问题上,我们应更多地考虑长远效益;在政府与老百姓的利益上,我们首先更多的是考虑老百姓利益;在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问题上,从全局的角度来看,可能更多地应考虑到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但也不能说当前效益、经济效益和政府效益一点不考虑,这也是不行的。比如说,刚才讲的百佳摄影点,不是光搞给别人看的,而是怎么去赚钱。摄影点这篇文章做好了,完全可以赚钱,在这方面我们做得还不够。比如说,我们的**江延伸段综合开发现在基本大头落地,目前要考虑怎么让它活起来、动起来,能够赚钱。比如说,*县的古城,目前花了1.6亿元进行保护和开发,*县县委、县政府正在老百姓中开展“为府衙献一宝”活动,也很不错。他们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方案,就是怎么让它有吸引力,增加它的附加值,带来效益。

三、环境。良好的发展环境,是生产要素聚集的洼地、人才向往的高地、商务成本降低的盆地和经济效益提高的福地。抓环境就是抓生产力,优化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同志刚才讲的第一方面就是环境问题。环境很重要,特别对于**建设我市、对开展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来说都显得尤为重要。游客到**来,就是放松、就是“发呆”、就是休闲、就是看风景,看了赏心悦目就高兴。天津市有个华明镇,那个地方宅基地换房和农村土地整治整村推进工作在全国是搞得最好的,他们向世界展示的是“一样的土地,不一样的生活”。对于我们**来说,应该是“一样的城市,不一样的享受”和“等值的付出,超值的服务”,这些都需要良好的环境。关于环境至少涉及三个方面:第一,软环境与硬环境要同步建设。第二,大环境与小环境要相互衔接。第三,自身环境与外部环境要对接互补。**这几年的环境在过去好的基础上、在老天爷赋予我们这么好的自然禀赋的条件下,应该说有较大的变化。比如,这次***书记在*村考察时,随机到一户老百姓家去参观,当时那家姑娘正在门口炒茶,走进她家后,曲径通幽,左有桂花树、右有枣树,院内有盆景,里面有几间房子是家庭旅馆,清清爽爽的。首长还专门到她家厨房里看看,厨具全部是不锈钢的,干干净净。首长就问姑娘,周围是不是都这样,你家是不是最好的?姑娘说,大家都差不多,我家不是最好的。当时黄兴国市长也很感慨,外面乡村风景如画,老百姓家里又是那样整洁。到了**大家看到,挑山工挑的起点就是150斤,负重超过了体重;清洁工在悬崖峭壁上捡垃圾,这已经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下山后,一路上山清水秀、景美路畅、环境整洁,让人赏心悦目。晚上到了老街,首长看到*楼宝物价值连城,周围却没有多少保安或安全设施,我说**是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群众安全感指数全省第一,治安环境很好,他们都非常赞叹。但同时也要看到,与上级要求、群众期盼相比较,我们的工作做得还不够。比如,近期天气热,有些年轻人在大街上打着赤膊。前不久,我收到一位返乡大学生来信说**变化很大,但在少数地方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提升。最近公交车、出租车整治很好,特别是47辆空调车在酷暑来临之际上路运行,市民总体反映很好,当然服务、宣传还要不断提升。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是市民素质问题,不能城市美了、外向度提高了、影响出去了、领导和游客来人多了,但市民素质上不去。这需要以试点工作开展为契机,发挥我们各级党组织、社区、街道和社会方方面面的作用,来共同提高市民素质。

四、实干。形成特色、放大效益、优化环境,最终都要靠实干,而且要靠在座的各位去干。不干,一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实干精神是共产党人的实践品质和先进本色,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财富。这次张高丽书记多次说到“五加二”、“白加黑”,让我感触很深。他说,我们的干部都很累,这次来是给他们放假,让他们放松放松、享受享受,回去要好好干。大家知道,去年天津创造了“两个一”:一是人均GDP超10000美元,二是GDP增幅全国第一。现在天津速度、天津效益、天津精神在全国反响很大,这是他们实干干出来的。所以说,一切办法,只有在实干当中才能找到;一切问题,只有在实干当中才能解决;一切机遇,只有在实干当中才能发现抓住;一切辉煌,只有通过实干才能获得。实干要成为一种时尚,成为每位同志共同的行动、共同的品格。要把实干作为一种崇高来追求,作为一种纪律来要求,作为一种习惯来培养,倍加珍惜干事创业的工作舞台,倍加珍惜稍纵即逝的从政时光,在顺境中乘势而上,在逆境中昂扬奋起。尤其是在推进试点工作中更需发扬实干精神。现在绝大多数同志都能脚踏实地、扎实苦干,但也有些同志作风漂浮,要引起注意。另外,实干一定要干在点子上,要干好、干成、干出效益。目前,我们已编制亿元以上服务业重大项目240个、总投资2727.5亿元,“十二五”期间计划投资1600亿元。按此推算,每年要完成投资300多亿元,但今年计划投资只安排了150亿元,还有欠账,从这个意义上讲也要“实干”,但也要实事求是。有人讲,把简单的事情重复干,就可能成为专家;重复的事情用心干,也可能成为赢家。因此,要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紧抓不放,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地实现突破,并在试点工作推进过程中进一步提升广大干部的工作能力和水平,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篇5:在全市深入推进综合改革动员会上的讲话

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党中央为实现十七大提出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推进党和国家事业繁荣兴旺的重大举措,也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战略部署。按照中央和省委的安排部署,市委决定召开这次动员大会,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认真研究安排我市的学习实践活动。省委对我市的学习实践活动十分重视,派出第一指导组到我市检查指导工作,今天省委第一指导组组长杨祖龙同志亲临大会指导,并将作重要讲话。我们要深刻领会、认真贯彻落实。

根据中央和省委的统一安排,第二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已正式启动。我市共涉及969个单位、1535个基层党组织(包括58个基层党委、132个党总支、1345个党支部)、27493名党员。3月16日至17日,省委召开会议对第一批学习实践活动进行了系统总结,对第二批学习实践活动作了全面安排,省委白书记和纪恒副书记在动员会上作了重要讲话。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中央和省委的重要指示精神,紧密联系昭通实际,充分认识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大意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上来,增强搞好学习实践活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下面,我讲3个方面的意见。

一、认清形势、统一思想,切实提高搞好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

科学发展观,是十六大以来,我们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坚持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宝贵经验,汲取和借鉴了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与当代发展理论的新成果,反映了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现实要求,以及当代世界发展进步的潮流。科学发展观包含了丰富的内涵,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深刻、精辟地阐述了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途径和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创造性地回答了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指导实践的现实意义。

(一)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是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广大党员干部的迫切需要。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以来,全市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在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上取得了明显成效。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一些党员干部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还存在浅尝辄止的现象,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和认识还不够深,对其精神实质的把握还不够准,特别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还不够高,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作的本领还不够强。中央决定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就是要通过集中的学习实践,把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引向深入,使广大党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更加准确地理解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使科学发展观真正成为指导全市干部群众实践的强大思想武器。

(二)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是推动昭通实现富民强市新跨越的迫切需要。当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自然条件差、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链条短,支柱产业薄弱;城乡二元结构特征明显,农村贫困面比较大,扶贫攻坚任务艰巨;民生保障水平低,社会事业欠帐多,教育、医疗、就业、社保、收入分配、安全生产等方面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有效解决这些突出困难和问题,迫切需要我们把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摆在突出位置,进一步解放思想,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有力推动实现富民强市新跨越。

(三)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是应对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迫切需要。目前,由于我市长期积累的贫困性、结构性问题与金融危机造成的困难问题相互交织,由此带来我市财政增收困难、就业再就业压力增大,经济增长面临严峻挑战等。能否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有效抵御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使发展尽可能加快、效益尽可能提高,是对各级领导干部驾驭复杂局面能力的考验。通过深入开展学习实践活动,运用科学发展观提供的科学方法来分析和把握形势,用学习实践活动激发出来的力量来应对困难,必将有力地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四)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是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迫切需要。近年来,我们紧紧围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提高。目前,我市党员干部的能力和作风,总体上是好的。但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相对照,与富民强市跨越发展的历史重任相对照,仍然存在许多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通过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对于认真解决好广大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全面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必将为推进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二、突出重点、把握关键,务必使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取得实效

中央和省委对这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作出了统一部署,提出了非常明确具体的要求。在指导思想上,要高举“一面旗帜”,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突出“一个主题”,就是科学发展的主题;围绕“一个总体要求”,就是紧紧围绕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这个总要求,明确“三个着力点”,就是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以及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提高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在主要原则上,要牢牢把握坚持解放思想、突出实践特色、贯彻群众路线、正面教育为主的原则。在目标定位上,要达到提高思想认识、解决突出问题、创新体制机制、促进科学发展的要求。在方法步骤上,重点要抓好学习调研、分析检查、整改落实三个阶段的工作。在组织领导上,要落实领导责任、加强分类指导、鼓励探索创新、搞好舆论引导、坚持统筹兼顾。结合昭通实际,市委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意见和实施方案,明确了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主要原则、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总体安排和方法步骤等,对我市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作出了周密安排。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一定要突出重点、把握关键,不折不扣地抓好落实,确保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效。

(一)强化理论武装。我们必须按照中央和省委的要求,切实把理论武装摆在突出位置,精心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好规定的学习篇目,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真正做到融会贯通、入心入脑、真懂真用,使科学发展观真正成为指导实践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要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紧密结合形势任务的变化,进一步学习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学习中央应对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学习省委八届五次、六次全会,市委二届七次、八次全会以及各个专题会议精神,努力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坚强意志、谋划科学发展的正确思路、领导科学发展的实际能力、促进科学发展的政策措施,转化为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真挚情感,转化为增强党性修养、提高思想觉悟的自觉行动。凡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就要全力以赴地去做,不符合的就要毫不含糊地去改,真正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落实到各项工作中。

(二)推动科学发展。去年8月,在深化对“三个并存”基本市情认识的基础上,在继承历届地委、行署和市委、市政府战略构想和发展思路,集中全市人民集体智慧的基础上,市委二届七次全会进一步丰富了今后一个时期昭通的发展思路和战略举措。即:必须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坚持科学和谐发展这一主题、抓住转变发展方式、转换体制机制两个关键,打牢交通通讯、水利设施、城镇建设三个基础,实施工业强市、科教兴市、依法治市、可持续发展四大战略,着力发展烟草、能源、煤化工、矿冶建材、农特产品加工、文化旅游六大产业,力争通过“十一五”后3年及“十二五”期间的不懈努力,使昭通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的排名明显前移,显著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全面提升昭通的影响力和综合实力,实现富民强市的新跨越。各级各部门必须毫不动摇、坚定不移地按照这一发展思路,矢志不渝、坚持不懈地抓好贯彻落实。2008年,全市上下紧紧围绕这一目标要求,攻坚克难、奋发有为,取得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党的建设全面加强的显著成绩。但我们应更清醒地看到,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相比,我市各项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相差甚远、差距较大,人均水平更是偏低,2008年,我市人均生产总值分别比全国、全省低17535元和7424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比全国、全省低5776元和324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比全国、全省低2645元和987元。当前,昭通“三个并存”的基本市情仍然没有改变,基础差、底子薄、发展不足、发展滞后仍然是制约我市科学发展的主要问题。如果没有较快速度的发展,没有较强的经济综合实力,就难以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矛盾,就难以较好地改善民生问题。因此,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切实增强发展的紧迫感,始终把加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千方百计保持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推动昭通实现富民强市新跨越。

(三)突出工作重点。一是要抓好“三农”工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省委、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基本方略,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以保障农民权益、增进农民利益为核心,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突出分类指导和示范带动,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稳定耕地面积,加大科技推广力度,确保粮食安全。大力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不断优化农业内部结构。着力抓好整村推进、产业扶贫、劳务输出、“百千万帮扶”和农村贫困人口社会救助等工作,努力实现解决和巩固贫困人口温饱的目标任务。扎实抓好农村水利、公路、电网、沼气池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认真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培训农村劳动力15万人次以上,争取输出农村富余劳动力100万人。二是要抓好工业发展。准确把握当前经济形势,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进程。依托资源优势,重点培植烟草、能源、煤化工、矿冶建材、农特产品加工五大产业,全力实施工业发展3年倍增计划和8年翻两番规划。各县区各部门要加强联系沟通,通力协作配合,把国家和省委、省政府的政策落实到位,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力争圆满完成工业增长目标,为实现“工业发展三年培增计划及翻两番目标任务”奠定坚实基础。三是要抓好固定资产投资。必须牢牢把握国家扩大内需、加大投资、拉动增长的战略机遇,加强和改进固定资产投资工作,更好地发挥投资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全力抓好争取各级各部门支持的工作,盯住国家投资的重点领域,找准我市向上争取的切入点,围绕交通水利电力、城乡基础设施、保障性安居工程、社会事业发展等,抓紧储备、上报一批关系全局和长远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及重大民生工程项目。认真做好招商引资工作,狠抓去年3次大型招商引资活动签约项目履约率的落实。全力打造“今日昭通效率”,下大力气改善投资环境。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推进投资领域的对外开放,确立企业在投资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四)把握关键环节。一是开展学习调研,深入解放思想。要搞好学习培训,紧密联系思想和工作实际,采取个人自学、中心组学习、专题辅导、集体研讨、集中培训、分批轮训等多种方式,增强学习的效果。学习活动中,重点是因势利导,搞好领导班子的学习教育。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将集中一次专题学习,各部门各单位集中学习时间应不少于5个工作日。要开展深入调研,各县区各部门要抓紧时间、积极准备,把保增长、保稳定、保民生作为重要内容,研究确定一批调研课题,采取领导干部专题调研,组织专门力量开展调研等形式,深入基层一线,广泛听取群众意见。要开展深入讨论,紧紧围绕市委二届七次、八次全会确定的重大问题,以及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认真开展讨论交流活动,对事关本县区本部门科学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进一步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尤其是要把解放思想贯穿于学习实践活动的全过程,着力解决部分同志存在的安于现状、求稳怕乱、不思进取、因循守旧的思想,树立敢为人先、敢闯敢干的理念和只争朝夕、奋起直追的拼博精神。二是搞好分析检查,找准突出问题。要广泛征求意见,各级各部门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要紧紧围绕中央关于“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省委关于“促进科学发展、维护边疆安宁、增进民族团结、构建和谐云南”、市委关于“促进科学发展、落实工作思路、全力改善民生、构建和谐昭通”的目标要求,广泛征求意见建议,找准并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经济运行、群众生产生活、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面对国际金融危机不利影响反映出来的突出问题,把存在的突出问题找全、找准,做到边查边改。要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各级领导班子成员要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互相帮助、共同提高。每一位党员都要参加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主题的支部组织生活会,党员领导干部要参加双重组织生活。各县区各部门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提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要思路、工作要求和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特别是思想政治建设的具体措施,形成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分析检查报告要做到查摆问题突出客观性、剖析原因突出深刻性、明确方向突出科学性、整改落实措施突出可操作性。必须坚持代表性、层次性和广泛性的原则,合理确定参评范围,具体明确评议内容,着力创新评议形式,认真组织好群众评议。三是健全体制机制,抓好整改落实。要针对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中与科学发展不适应的地方,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工作制度和完善规范有序的工作程序,并在实际工作中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结合巡视组巡视反馈的意见,要认真制定具有操作性,拿得起、做得到、推得开的整改方案。要把解决问题贯穿于学习实践活动始终,特别是对影响科学发展的大事、制约科学发展的难事、阻碍科学发展的急事、关系改善民生的实事等问题,要下大力气认真解决好;对条件暂不具备、需要长期解决的,也要列出时间表,分步骤、分阶段逐步解决。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基本结束时,要开展满意度测评工作,并根据测评情况,进一步完善整改落实措施,确保学习实践活动中尚未解决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五)务求取得实效。一是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要把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以学习实践活动的扎实开展推动市委、市政府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等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努力实现生产总值增长10%,力争达到1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2.5%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以上,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8%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以上,粮食产量增长7%的目标。二是要促进民生进一步改善。要从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教育、就业、医疗、社保、住房、扶贫、道路、饮水、安全、环保等问题入手,按照市委二届八次全会确定的目标要求,扎扎实实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使各项民生问题得到较好解决。三是要确保社会稳定和谐。要始终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的思想,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全力维护社会稳定。要认真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切实做好移民安置、征地拆迁、资源整合等重点领域的群众工作。当前,要扎实做好金沙江水电开发移民安置的工作,维护好移民的合法权益,确保社会大局稳定。要切实抓好信访工作,深入开展县区委书记大接访、领导干部大下访活动,变上访为下访,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把问题解决在基层。要加强对煤矿、交通运输、公共场所等领域安全生产的监管,认真做好食品、药品安全工作,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要深入开展“平安昭通”创建,严厉打击“两抢一盗”等违法犯罪活动。要加强应急处置机制建设,务必把灾害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四是着力突破瓶颈制约。要积极向上汇报协调、争取支持,加快突破交通、水利、电力、城镇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审批核准问题。要着力改善投资环境,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努力引进资金雄厚、技术领先、管理先进、带动能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到我市投资创业,进一步突破资金、人才、科技、管理等方面的“瓶颈”制约。五是全面加强党的建设。要把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与促进党员干部讲党性、重品性、作表率紧密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自觉改造主观世界,不断加强党性修养,保持共产党人的高尚品格,真正成为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拥护者、模范实践者。要认真落实干部管理条例,对那些不符合、不适应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干部坚决进行调整,进一步充实各级领导班子,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团结一心、班子和谐、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坚强领导集体。认真落实全市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和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努力把广大基层干部打造成为科学发展观的忠实实践者、有力推动者。要积极探索建立有利于促进科学发展的改革措施,加强对保障科学发展有积极作用、体现正确政绩观的体制机制和考评制度的建设。要大力加强作风建设,促进广大党员干部切实改进学习、工作、生活、领导作风,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形象,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

三、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确保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各项举措落到实处

各县区各部门一定要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周密安排,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一)强化领导,落实责任。市委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高度重视,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各县区各部门也要相应成立领导小组,组建工作机构,全面指导和组织本地本部门的学习实践活动。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把责任细化分解,具体到人,把活动的每项任务、每个环节抓紧抓好。市委及各级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要派出若干指导检查组,负责指导和督促检查相关单位的学习实践活动,及时了解和反映相关单位活动进展情况,帮助解决学习实践活动中遇到的问题,防止走过场、出偏差。

(二)精心组织,分类指导。各级党委和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及办公室都要认真组织,细致安排,尤其是要针对党员领导干部和普通党员等不同层面,针对机关、企事业单位、街道社区、农村等不同行业,加强分层分类指导,坚持进度服从质量,确保学习实践活动方向明确、效果明显。各县区各部门要联系实际,在学习内容、活动载体、方式方法、评价形式等方面积极创新,使学习实践活动更加丰富多彩、富有特色。要充分发挥党支部的作用,积极探索有效形式和载体,确保广大党员全员全程参与。

(三)领导带头,率先垂范。这次学习实践活动,重点是县处级以上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当好表率,努力做到“十带头”,即带头学习、带头辅导、带头调研、带头到联系点指导、带头解放思想、带头分析检查、带头破解难题、带头撰写报告、带头整改、带头落实,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影响和带动干部群众积极参加学习实践活动。各级党委党组的主要领导同志要认真履行好第一责任人的职责,既要认真抓好本地本部门的学习实践活动,又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市委决定,市委常委带头参加学习实践活动,并专门制订了工作方案。市委常委会的分析检查报告、整改落实意见和群众评议结果,都将向社会公布,给全市带好头、作表率。

(四)加强宣传,营造氛围。要调动多方宣传力量,加大宣传力度,形成舆论强势。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要把握好宣传导向,制定详细的宣传报道方案,开辟专题、专栏,及时准确地把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市委的决策部署上来,及时全面地报道各县区各部门学习实践活动的经验和成效,全面反映各地各单位通过活动展示出的新形象新风貌。社会科学界要大力宣传普及科学发展观,推出一批有力度、有份量、有针对性的理论文章,积极运用科学发展观回答干部群众关心的重大现实问题。要着力树好一批典型,大张旗鼓地加以宣传,用榜样的力量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热情和干劲,努力营造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浓厚氛围。

(五)依靠群众,全员参与。要广泛听取包括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以及中央和省驻昭单位、基层群众等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各级领导班子和广大党员、干部对群众反映的正确意见和建议要虚怀若谷、诚恳吸纳,积极加以整改。领导班子的整改方案、整改结果、测评结果要采取适当方式公布,让党员干部群众知道改什么、如何改、何时改、达到什么目的,使整改工作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从而把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把全社会的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

(六)统筹兼顾,妥善安排。要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做好各方面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把学习实践活动的成效体现到解决突出问题、促进各项工作上,切实做到两不误、两促进。同时,要处理好学习实践活动与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的关系,把大讨论活动中查摆出来的问题进一步解决好,把大讨论活动的好经验、好做法运用到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来。

上一篇:常规管理制度下一篇:高中生在操场上抽烟检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