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装备管理部门

2024-08-11

医学装备管理部门(精选8篇)

篇1:医学装备管理部门

医学装备三级管理制度

为了加强我院的医学装备管理,促进医学装备合理配置、安全与有效利用,充分发挥使用效益,保障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特制定本制度。

医学装备管理实行分管领导、设备科和使用部门三级管理制度。

一、分管领导

1.分管领导直接负责,根据医院规模发展需要及现有医学装备情况配备数量适宜的专业技术人员。

2.分管领导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对医学装备的全年采购计划作出统筹规划。

二、设备科

设备科是全院的医学装备管理的职能部门,在分管院长的领导下,参加全员医学装备管理的全过程。

1.负责医学装备发展规划和计划的组织、制订、实施等工作。

2.负责医学装备购置、验收、质控、维护、修理、应用分析和处置等全程管理。

3.负责全院医学装备的维修保养,保障医学装备正常使用。

4.收集相关政策法规和医学装备信息,提供决策参考依据。

5.组织本机构医学装备管理相关人员专业培训。

6.按照国家规定对全院的计量器具执行强检工作。

7.对设备实行科学管理,大型设备购置必须进行可行性论证,严格按照《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管理使用办法》进行管理配置。

三、使用部门

使用部门应在设备科的指导下,负责本部门的医学装备日常管理工作。

1.有医疗设备的科室,需建立使用管理责任制,填写医疗设备管理卡片制定专人管理,并建立设备使用记录本、维修维护记录本并严格使用登记,认真检查保养,保持仪器设备处于良好状态。

2.新进仪器设备在使用前,必须经过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指导,在熟悉日常操作和保养程序后,方可独立操作,防止误损仪器。

3.操作使用时必须按照仪器的使用说明、操作规程进行操作,操作前应判明其技术状态良好,并将操作规程粘贴或挂于仪器旁边。

4.不允许搬动的仪器,不可随意挪动。仪器操作使用过程中,操作人员不得擅自离开,发生故障时,及时通知设备维修部门,严禁带故障和超负荷使用。

5.使用科室要做好设备的日常保养工作,保持设备清洁,附件完整可用。

6.仪器设备(包括主机、附件、使用说明书)须保持完整,破损的零部件不得随意丢弃。

7.使用科室要做好本科室设备的财产管理,严防丢失或者被盗。

合肥东南骨科医院设备科二0一四年三月十六日

篇2:医学装备管理部门

制定时间:2014年2月12日执行时间:2014年2月13日

医疗医学装备科是全院医疗设备管理的职能部门,在分管院长的领导下,参加医院医疗设备管理全过程。负责医疗设备的规划调研、立项论证、申报审批、合同签订、安装验收、维护保养、培训使用、报废鉴定、配合财务部门完成医疗设备的调拨使用及报废报批工作。

1、负责医疗设备、设备质量管理的策划,并组织具体实施,对医用仪器质量进行监督、检查和考核。

2、负责医疗仪器设备质量控制程序文件的归口管理。

3、负责对所购医疗设备在使用中存在的质量问题,提出纠正和预防措施,并协助进行跟踪验证。

4、负责全院医疗设备的维修、保养。

5、遵照国家法律规定严格执行落实医用监视计量装置、计量仪器的强制检定工作。

6、负责全院医用材料的供应。

7、建立健全医疗设备保养、维修与更新制度,使设备处于完好状态。

8、加强大中型医疗设备合理应用情况分析。

9、对设备实行科学管理,购置大型设备必须经过严格的可行性论证。属于《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使用管理办法》规定的甲、乙类品目的大型医用设备,按照规定申请配置许可。

10、急救设备齐全完好,满足急救工作需要。

11、医护人员能够熟练、正确使用。

篇3:医学装备管理部门

通常情况下, 医学装备约占医院固定资产的40%左右, 是医院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装备是现代医院物化劳动与活劳动的结合点, 管理得当, 可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和物的效能, 经济效益明显, 而且收效快。因此, 加强医学装备经济管理, 使这部分资产保值, 进而增值, 对医院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医学装备是商品, 即具有资产价值和使用价值, 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经济规律, 医学装备的管理必然受价值规律所支配, 因此, 遵循价值规律对医学装备实行经济管理, 是调节装备管理的重要杠杆, 也是装备自身商品属性所决定的。

2 经济管理内容

医学装备经济管理的原则是以合理的投入, 发挥装备最佳效能, 获得尽可能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医学装备经济管理是对装备寿命周期全过程的管理, 按时间顺序主要包括前期的市场调查研究, 中期的运行管理, 后期的残值回收和贯穿全过程的成本效益分析及内部审计。

前期, 首要任务是在市场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对拟选装备进行成本效益预测是决策引进装备的重要依据。市场调查研究的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医学装备需求的调查研究, 包括社会需求, 如在一定范围的地域内, 当地经济及人们经济收入状况, 收费标准、人口密度、病人数量及常发病、周边医院引进装备的现状及布局。二是拟引进装备的生产厂 (商) 家, 装备的性能价格、安全性、先进性、寿命周期、售后服务、能源、材料消耗、环保要求、技术人员等。成本效益预测其实质是对装备投入成本在充分考虑各种影响因素的情况下, 与该装备可能产生的经济效益进行综合分析比较, 预测出正负效益的资金盈亏数值, 保证装备引进决策不失误。

装备引进后, 经安装、调试、验收合格, 即进入使用期, 此期间经济管理内容主要有合同管理、财务管理和保证装备运行费等。

装备按规定报废、报损后, 应及时进行科学的分类处理, 尽量提高残值回收率。处理时, 少数需特殊管理的装备, 如带有放射源的装备, 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医学装备审计是医院内部审计的组成部分。审计内容包括财经法纪执行情况和经济效益, 装备审计工作贯穿装备经济管理的全过程。现阶段, 我国医院大多数实行内部审计, 因此装备管理部门要积极配合, 实事求是的为审计部门提供有关信息;审计部门要主动熟悉医学装备管理的规律, 注意收集审计信息, 甚至参与重要的经济管理活动, 如大型医用设备的可行性论证、采购、事故处理等。

3 经济管理方法

3.1 融资渠道

装备引进和运行, 都需充足的资金保证, 特别是引进大型精密贵重装备, 初始投资量大, 因此装备经济管理的首要任务就是融资。现阶段, 融资渠道主要有: (1) 医院基金。随着医院改革的深化, 医院收入, (主要是业务收入) 占医院总收入的比例会愈来愈大。因此, 医院的发展基金中对装备的投资也应逐步提高, 以保证医学装备的扩大再生产。 (2) 政府投资。包括卫生事业费 (含装备项目的专项资金) 和科学研究费 (争取到的政府投资的各类科学研究基金) 。 (3) 贷款。当医院急需装备又缺乏资金时, 在医院无负债率 (某一时点医院负债总额与医院资产总额之比, 比率愈小, 偿还能力愈强) 或负债率容许的情况下, 可以采取贷款方式筹措资金。贷款有国内信贷和国际贷款。国内信贷由医院与选择的银行直接进行。国内信贷随机方便, 但利率较高;国际贷款目前主要是世界银行贷款和国外政府贷款。国际贷款无利率或利率较低, 但由政府统一管理, 不能随机选择, 特别是国外政府贷款, 一般要求购买提供贷款国的产品, 医院选择装备的自主权受较大限制。 (4) 捐赠。利用医院优势, 争取国内外企业、团体或个人的捐款或捐赠装备。 (5) 折旧费和残值。在装备寿命周期内, 将装备原值减去残值后的价值, 按有效年限分期支出的费用即为装备折旧费。通常采用年限总折合法进行计算。提取折旧费和回收残值, 目的是装备保值。待装备报废、报损后再新购同类装备, 以保证重复再生产。 (6) 实物融资。主要是指在装备初始投资时, 医院无需一次性投资, 采用装备租赁、有偿占用等方法, 直接从所有权方获得装备, 尔后用装备产出的经济收入或科学研究成果对所有权方进行补偿。实物融资的优势是可缓解医院财务流动资金不足, 提前引进先进的医疗诊治装备。

3.2 合理配置资源

医学装备是经济资源。有限的经济资源与无限的需求是永恒的矛盾, 合理配置资源是解决这一矛盾的前提和重要方法。装备配置合理就是有限的资源发挥了最大的效能。合理配置装备的关键是根据医院发展规划和医疗服务市场需求制定科学的装备年度计划。计划的失误是最大的浪费, 后果极其严重。因此, 年度计划要充分论证, 准确做出需求评价和成本效益预测, 排列轻重缓急;严防盲目采购的短期行为, 切实提高装备投入的效益。

3.3 成本效益分析

装备成本指在装备寿命周期内投入的全部物质资源和劳动资源, 并用货币计量。装备效益包括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成本效益分析是选好装备、合理分配装备、充分利用装备的常用方法。由于社会效益在微观上带有非经济性或不可能准确使用经济尺度进行计量的特征, 因此, 成本效益分析其实质是经济投入和经济效益的比较。它是装备经济管理的重要依据, 但不是惟一的依据。

4 经济效益评估的目的和意义

医学装备的经济效益评估是医学装备管理及全院经济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医院总体经济效益评估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医院综合效益评估的一个子系统。开展评估工作的目的在于认识过去, 说明现在, 预测未来, 以便全面提高医学装备的综合效益。评估工作不仅可以提高医院整体经济管理素质, 加强经营管理, 实现效益最大化, 而且能够对医学装备的各方面进行有效分析, 推动装备自身管理, 挖掘装备潜力, 提高医院的总体竞争力。同时, 也有利于医院开展新业务、新技术, 推动科技进步;有利于装备资产的保值与增殖;有利于进行宏观经济决策。经济效益评估通常采用比较分析法, 比率分析法, 综合指标评析法。

4.1 经济效益评估的特点

在进行卫生经济分析与评价时, 通常采用三种行之有效的办法, 既:效果分析、效益分析、效用分析。经济效益的评估只是其中之一。衡量经济效益不能只看到效率而不看到效果。综合使用多种有效手段, 才能全面反映装备的使用效益, 促进装备的科学化管理。经济效益的评估工作是要求用货币形式分析装备所产生的各项服务内容及结果。因为医疗服务的复杂性, 有些医学装备的服务及结果很难用货币形式来表示, 就需要用适当的方法加以处理后才能应用。

医学装备的经济效益评估工作始终是在医院综合经济效益的评估工作中展开的。医学装备的经济效益评估结果除了支持装备自身的管理外, 更需要与医院总体的管理活动紧密相连, 要能够支持医院一定时期内管理目标的实现。

4.2 经济效益评估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4.2.1 要有科学理论基础。

目前, 对经济效益的评估方法有多种, 但缺乏系统性、全面性和可操作性。应以管理需要为前提作好评估方法科学性的论证工作。

4.2.2 注重可操作性。

在制定效益评估体系的过程中, 面对大量的基础数据, 要善于选择有代表性、易于采集和处理的可操作性数据。

4.2.3 要实践中验证。

因为医院之间的差异, 造成对评估结果的需求不同。又由于我国医院经济管理起步较晚, 特别在装备管理上, 目前尚无经济效益评估统一的标准。所以, 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选择制定出来的标准, 要在本单位的管理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验证。并不断根据历史数据进行修正。

4.2.4 要在发展中不断完善。

对于目前尚没有参与统计的指标, 应该大胆尝试。随着医院经济管理工作的全面发展, 医学装备经济效益评估指标的建立和方法一定会更加完善。

4.2.5 投资评估与使用评估要相互印证。

装备在进入医院时有多种方案可供选择, 最终选择的方案是否达到了医院总体效益要求, 必须通过实际的经济效益分析。同时, 正在进行的经济效益评估工作也应反馈到下一次的投资分析工作中。

5 技术效率评估

技术效率是评估医学装备服务负荷程度、潜力、供给合理性和分布合理性的一项敏感指标, 也是当前医院评估中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只有提高医院技术效率, 建立起以适宜性、高效率和安全有效的医学装备系统, 以效率性, 经济型增长方式, 才能提高人们健康水平, 促进医院持续发展。

技术效率评估的主要步骤为: (1) 查阅资料评估医学装备品目及目的确定后, 就需查阅国内外有关这个品目装备资料。如其发生发展的背景、国内外应用情况、有关评估资料、提出一些什么问题, 推广应用情况等。 (2) 确定评估方案, 确定评估方法和内容, 评估时间安排、人员及分工、经费等。 (3) 撰写评估报告, 根据确定的目的和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写出评估报告, 包括医学装备的技术性、有效性、安全性、经济性和可能发生的社会影响等, 提出政策性建议供决策时参考。

6 成本与价格

无论对非营利性医院, 还是对营利性医院, 医学装备的成本和与该装备相关医疗服务项目的价格都是关系到医院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质量管理八项原则中, 明确提出了“以顾客为中心”和“过程方法”的原则, 要求全面理解顾客对产品、价格、可靠性等方面的需求和期望, 满足顾客需求并争取超过顾客的期望;要求将相关的资源和活动作为过程来进行管理, 追求过程中人员、装备、方法和材料的有效使用, 以便更高效地达到预期的目的。医院可否参考这些原则在质量管理和经济管理工作中, 降低成本, 合理定价, 用比较低廉的费用为病人提供比较优质的医疗服务, 可以探讨。

6.1 医学装备成本的定义和内容

医学装备成本是指医院为保证该装备进行正常诊疗服务所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总和, 主要包括:固定资产折旧费和大修费 (包括医学装备、房屋、被服等) 、医用材料费 (包括试剂、卫生材料等) 、低质易耗品消耗费、业务费 (水电费、印刷品费、医疗杂支费等) 、公务费 (相关科室办公费等) 、劳务费 (相关人员的各项支出, 包括工资奖金、养老金、公积金、医疗保险中单位承担的部分及其他补贴等) 。根据研究的需要, 按成本与所发生服务的关系, 总成本为直接成本加间接成本。而按成本与工作量之间的关系, 总成本为固定成本加变动成本。

直接成本:医学装备在医疗服务项目中耗用的可直接计入该项目的成本。包括装备本身及辅助设备折旧、所用房屋及其他固定资产折旧、劳务费、水电费、医用材料费、维修费等。

间接成本:为使用装备的部门提供服务而发生、并分摊到医疗服务项目或部门的费用。包括医院行政后勤部门的固定资产折旧、管理费、维修费等。可按受益原则分摊到装备成本中。

固定成本:在一定时期和一定业务量范围内成本总额相对固定, 不随工作量变化而变化的费用。包括固定资产折旧、办公费、劳务费等。

变动成本:成本总额随工作量的变化而成正比例变化的费用。包括试剂费、卫生材料费等。

混合成本:即总额有变动, 但其变化量与工作量的变化不成正比, 如科室劳务费等。

除以上成本分类外, 还可以按成本控制与否, 分为可控成本和不可控成本;按成本平均程度可分为总成本和单位成本。

质量成本是为保证满意的质量所发生的费用, 以及当没有获得满意的质量时所遭受的损失。质量成本包括四个方面: (1) 检查成本。通常包括检验人员的成本, 装备成本及管理检查部门的间接成本。 (2) 预防成本。主要包括员工培训费用等。 (3) 失误成本。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是内部失误成本, 即产品废弃、返工和与保修有关的费用;二是外部失误成本, 即顾客不买产品所招致的损失。 (4) 实施成本。系指建立一个质量系统的成本, 包括人员成本、文件费用、文具费、印刷费、注册费和审计费等。质量成本管理是指导与质量职能有关的部门和职工对质量成本进行预测、计划、分析、控制、报告和改善的一系列活动。

为使医学装备具有合理的成本, 又保持在良好的服务状态, 必须确定装备的标准配置。装备标准配置是在保证装备能正常进行医疗服务的前提下, 对人员数量及职称结构、房屋面积、家具被服、辅助设备等所提出的最经济有效的配置, 它来源于对装备的现场调查和专家咨询。标准配置是进行标准成本核算的基础。

6.2 成本核算的概念及意义

医学装备成本核算是按照《医院财务制度》的有关规定, 核算医院在投资或使用医学装备的过程中将发生 (投资预测) 或已发生 (投入使用) 的物质消耗、劳务报酬及有关费用的数额和构成, 其目的是预测和真实反映医疗活动的财务状况及经营结果。医学装备的成本核算主要有以下作用: (1) 通过成本核算, 促进医院遵循和应用价值规律, 合理利用医院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 提高装备的使用率和利润率, 降低装备的使用成本和医疗服务项目的价格。 (2) 通过成本核算, 合理制定医院内部和外部的收费标准, 向政府物价部门提供定价依据, 处理好病人满意和医院生存发展两者的关系。 (3) 通过成本核算, 对医院的经济进行预测、决策、计划、分析和考核, 以便分清责任, 把握盈亏, 正确处理责、权、利三者的关系;并为医院的发展提供投资决策依据。

6.3 成本核算方法

医学装备的成本核算, 实际上是对使用该装备进行医疗服务项目的成本核算, 即核算装备的使用成本。

装备成本=直接成本+间接成本

6.4 医学装备服务项目价格

6.4.1 医学装备服务项目的定价依据。

(1) 医学装备的标准成本。医学装备的标准成本是根据专家咨询和专项调查的结果, 对有关指标标化和量化后获得的。需要标化和量化的指标如下:主机折旧年限、大修基金提取率、各职称人员各项收入总和、装备单项服务的标准工作量及单项服务的占机时间 (不含准备时间) 等, 再按照装备的标准配置核算出标准成本。装备的标准成本具有良好的客观性和代表性, 可作为医院制定和调整收费标准的依据, 是完善医疗服务价格政策的途径之一。装备标准成本的计算方法与前述成本的算法相同, 只是不计入医用材料成本。由于非营利医院享受一定的政府财政补贴, 因此制定收费标准时应从标准成本中扣除政府补贴部分。 (2) 医学装备的标准工作量。医学装备的工作量是政府物价部门和医院制定收费标准的重要考虑因素, 必须确定科学的工作量。按照卫生部关于大型设备使用率的要求, 每周工作时间为8小时 (每周5个工作日, 全年按200个工作日计算) 。故可以根据装备的额定工作时间, 以及某项医疗服务每一例的平均时间, 核算出该项目的诊疗人次数, 作为该医疗装备的标准工作量。

6.4.2 公立医院参照政府指导价。

非营利性医院的收费标准执行政府指导价, 同时享受免征税收的待遇。由于历史的原因, 现行价格体系中, 有的医学装备服务项目成本高于收费, 有的是成本低于收费, 但收费标准总体偏低。政府将在全国制定医疗服务项目的基准价, 并对不同等级的医院、医生实行分级定价, 优质优价。医院可根据医学装备的标准配置、标准成本、标准工作量核算出收费参考值, 提供给政府物价部门, 以期得到适应成本和市场的政府指导价。

综上所述, 处理好医学装备的成本和价格的关系, 直接关系到医院的生存和发展。医疗服务要求医院“以病人为中心”, 为病人提供低价、优质的服务, 让病人满意, 但医疗机构尚存差距。这一方面是医院整体管理水平不高, 成本管理还保持在回顾性的核算水平或单纯讲求经济效益, 停留在算奖金的水平上。另一方面是我国实行的医疗收费制度不能完全适应医疗制度改革的要求。

当前, 我国的一些医院正在进行ISO质量体系的达标和认证工作, 有的医院已经得到认证, 并按照ISO国际质量成本管理体系进行质量成本核算, 实行了医疗服务全过程的成本核算, 有效地提高了成本预测、成本控制、成本评价的水平。降低了医疗成本, 提高了医疗质量, 获得了良好的成本效益。

在医疗收费制度改革方面, 如对单病种实行最高限价, 应用病种病例分型管理等正在发展和探索阶段, 将成为今后收费制度改革的方向。

7 设备购置资金的估算、筹集和投资回收预测

7.1 资金的估算

正确地估算需购置设备的金额数, 有利于领导决策及财务部门合理安排、计划和调度资金。仪器设备按其规模大小、复杂、精密程度, 投资估算的方法是不同的。一般中小型仪器设备配套设施简单, 甚至没有, 因此, 仪器设备投资的数额主要决定于主机的价格。而大型设备, 则配套设施多, 要求高, 资金占有量可观。例如:要装备一台MRI, 则要配套房屋, 要建造磁屏蔽室, 要具备空气的冷暖及湿度调节, 要保证电力的供应及稳压和不间断供电等等。因此, 对大型设备的总投资估算, 除主机外, 还应包括配套设施费、运费、安装费、人员上岗培训费等等。

7.2 资金的筹集

目前, 购置仪器设备的资金可来自以下5个方面:

(1) 本单位:

本单位的自筹资金来源于大型设备的大修理更新基金、折旧基金及创收利润。

(2) 政府方面:

财政拨款, 部分设备的免税指标, 国外低息、无息贷款等。

(3) 捐款:

国外侨胞及港澳台同胞的捐赠及国内厂家或有关人士的资助。

(4) 金融机构:

通过贷款、发行债券等方式获得。

(5) 社会方面:

通过租赁方式投放设备或组织股份购设备等。

(6) 供货商或厂家:

提供分期付款的付款方式, 以缓解医院在购置设备时资金暂时紧张的矛盾。在具体实施时慎重考虑分期年限、支付比例、设备价格和利息的关系等重要问题。

7.3 投资回收期预测

在进行医疗设备投资回收期预测时, 可采用下列简便公式, 即:设备投资回收期 (年) =医疗设备投资总额/该医疗设备年净收入。其中设备投资总额主要是设备购置的费用, 同时也应考虑使用中的维持费用以及由于采用该设备所带来的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节约能源、原材料消耗等的年度开支节约额。当设备使用后产生的经济收益累计值达到自购入以来的投入总和值时, 这段使用时间, 称为该设备的投资回收期。回收期的长短直接表示了医院购置医疗设备经济效益的高低。达到投资回收期的医疗设备, 很可能正值它的“黄金时期”, 距设备的更新还有较长的一段时期, 这样的医疗设备才是高效益的设备。对中小型设备而言, 一般希望的投资回收期以1~2年为宜, 对大型设备最好控制在5年之内。

8 医疗设备折旧管理

对卫生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包括仪器设备进行折旧管理, 是指随着固定资产的使用, 把其价值逐渐转移到医疗成本中去, 这是按经济规律办事。它有利于医疗成本核算, 有助于物价部门制订合理的收费标准, 力求医院按成本收费, 从而促进卫生事业的发展。

8.1 折旧依据及影响因素

8.1.1 折旧依据。

仪器设备的折旧取决于仪器设备的耗损程度。这种耗损又分为有形耗损和无形耗损两种。有形耗损是指仪器设备由于使用和自然力的影响而引起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损失, 即机械磨损、元件性能下降等。而无形损耗是指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引起的仪器设备的损失, 即技术性能上的损失。所以仪器设备的折旧必须考虑其有形损耗与无形损耗, 以正确反映折旧费的计算提取。

8.1.2 影响仪器设备折旧的因素。

(1) 应计提折旧仪器设备的原始价值。 (2) 折旧的年限:确定折旧年限的原则是:既要考虑仪器设备使用状况引起的有形损耗, 又要考虑技术进步而引起的无形损耗。《工业企业财务制度》规定了各类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 并提出了折旧年限的弹性区间。但在卫生系统还没有提出统一的折旧规定和折旧年限, 各单位正在摸索试行。如有的医院以仪器设备原值的10%一15%提取设备更新和维修费用, 实质上其类似于折旧费。 (3) 仪器设备净残值:是指预计的仪器设备报废时可以收回的残余值扣除预计清理费用后的数额。 (4) 折旧额的计算方法。

8.1.3 仪器设备折旧计算。

仪器设备的折旧计算, 实质上是确定如何将仪器设备的原值分摊到医疗成本中去。目前通行的折旧方法有:使用年限法, 工作量法, 双倍余额递减法及年数总和法四种, 其中后两种属于加速折旧法。

(1) 使用年限法:是按照仪器设备的预计使用年限平均计提仪器设备折旧额的一种方法。公式如下:

仪器设备年折旧率=1-预计净残值率/折旧年限×100%;

月折旧率=年折旧率/12;

月折旧额=仪器设备原值×月折旧率;

这种方法最大的优点是简单明了, 计算容易, 每年计提的折旧额相等, 主要适用于有形损耗大, 且这种损耗又是逐年发生的仪器设备, 如贵重仪器设备及机械类设备。

(2) 工作量法:工作量法是按仪器设备完成后的工作时数、工作次数或行驶里程计算折旧的方法。其计算公式为:

每次 (小时) 折旧额=原值 (1-预计净残值率) 工作总次 (小时) ;

月折旧额=每次 (小时) 折旧额×当月工作次数 (小时数) ;

此法适用于折旧额与工作量的负荷成正比的仪器设备, 如纤维内镜、救护车等。以上两种计算折旧的方法是按照仪器设备的使用年限、使用次数平均求得折旧额, 通常称为直线法。它在各个年限和月份上其折旧额都是相等的, 基本上反映仪器设备的平均损耗程度, 但没有充分考虑这些设备的技术过时而引起的无形损耗。对于那些技术含量高的高科技仪器设备, 用直线折旧则有些不妥, 应采用加速折旧法, 一般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以实现在使用早期提取折旧费多一些, 使用晚期提取折旧费少一些的目的。

(3) 双倍余额递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是以使用年限法计算的折旧率的2倍, 乘以逐年递减的仪器设备帐面净值来计算折旧的方法。其计算公式为:

年折旧额=期初仪器设备帐面折余价值×双倍直线年折旧率

月折旧率=年折旧率/12

月折旧额=仪器设备帐面净值×月折旧率或年折旧额/12

双倍余额递减法的特点是各年折旧额从大到小呈递减趋势。仪器设备最初投入使用时, 折旧额很大, 而后年限增大, 折旧变小, 属于加速折旧法。主要用于无形损耗大的仪器设备, 特别适用于高科技的电子医疗设备。

(4) 年数总和法:年数总和法是将仪器设备的原值减去预计净残值的净额乘以一个逐年递减的分类, 来计算每年的折1日额。这个分数的分子为该项仪器设备尚可使用的年限, 分母为全部使用年数的逐年数字之和。例如某项设备的使用年限为5年,

则其分母为l+2+3+4+5=15, 其分子依序为5、4、3、2、1, 各年的折旧率即为5/15、4/15、3/15、2/15、1/15。将此折旧率乘以该项设备应折旧的价值, 即得各年的应折旧额。

9 医疗设备效益评价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医疗服务的价格也在有利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前提下, 正在摆脱过去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逐步改变以往价格严重背离成本的扭曲局面, 逐渐走上按成本收费的轨道。尽管近年来国家对卫生事业的收费标准作了一些调整, 但仍然存在着收费标准与成本偏离甚大的现象。因此, 无论从控制成本上涨角度出发, 还是从单位内部效益分析的目的出发, 开展成本核算和效益分析的研究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9.1 成本分类及结构

(1) 固定成本。

即固定资产的折旧, 是指那些不因诊疗例数变化而变化的磨损和消耗。如设备折旧、房屋折旧及其他固定资产折旧。但单位固定成本则随着诊疗例数的增加而减小。

(2) 变动成本。

即随着诊疗例数变化而变化的消耗和支出, 如材料费、劳务费、水电费、维修费和管理费, 还包括某些按工作量法折旧的设备折旧费。但单位变动成本则是固定不变的, 不随诊疗例数的变化而变化。

(3) 直接成本。

指提供诊疗时直接消耗的部分, 是设备直接占用或消耗的成本, 如设备 (包括主机、辅助设备、共用设备等) 折旧、设备主机用房和辅助用房的房屋折旧、其他固定资产折旧、医用材料费、医务人员的劳务费、水电费、设备维修费等。

(4) 间接成本。

指行政、后勤管理部门的固定资产折旧和消耗, 也就是间接为病人服务的消耗, 如设备、房屋的折旧, 劳务费, 维持医院运行的费用等。

(5) 设备总成本的结构:

设备总成本等于固定成本加变动成本或直接成本加间接成本。

9.2 成本构成分析

(1) 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

通过对某些设备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比例关系的分析发现, 可以把设备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以材料消耗为主 (变动成本比例较高) 的设备, 其固定成本、主机折旧占总成本的比重较低;另一类是以磨损为主 (固定成本比例较高) 的设备, 其主机的折旧占总成本的首位。

为了降低成本, 对前一类设备必须在增加检查例数和节约材料消耗上进行控制。对后一类设备必须加强维护、保养, 在延长使用年限上努力。

(2) 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

价值越高的设备其直接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越大, 而且直接成本对总成本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材料消耗则是影响直接成本的第二个因素。间接成本中的管理费用是影响间接成本的主要因素。

为了降低成本, 对于直接成本高的大型设备, 要加强管理和提高设备利用率及材料消耗;控制间接成本的主要目标是降低管理费用, 这些管理费用的主要内容是行政管理人员、后勤人员的工资, 全院离退休人员的费用和维持医院运转的公务费等。

(3) 标准成本。

标准成本是在现有技术条件下, 通过企业有效经营应该达到的平均社会成本, 它考虑了正常的损耗和不可避免的损失。

标准成本管理是根据事先确定的标准成本, 分析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之间的差异, 其目的是通过对实际成本偏离标准成本的差异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 找出发生差异的原因, 明确经济责任, 为管理决策提供资料, 从而实现对成本的有效控制。

在分析仪器设备的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的差异时发现, 这个差异实质上转换了实际工作量与标准工作量之间的差异, 造成固定成本分摊时的差异。所以我们的管理工作要抓住工作量这个要点, 即提高设备利用率。

9.3 设备成本影响因素

(1) 成本变动因素。

主要来自社会的且不易控制的因素, 如材料费、维修费、水电费以及全社会工资指数变化的影响。

(2) 工作量的变动。

诊疗例数的增减将直接影响成本的升降。在固定资产年折旧额基本不变的前提下, 诊疗例数少, 分摊的折旧额必然就多;反之, 诊疗例数多, 分摊的折旧额就少, 成本就会降低。

(3) 变动成本指数的变动。

变动成本的主要成分是材料费、医务人员的劳务费、设备维修费、水电费和管理费。在变动成本的五要素中, 劳务费和管理费用增长较快。

(4) 折旧率。

不同的折旧率将直接引起固定资产年折旧额的增减, 因而导致成本的上升或下降。假设增加一个折旧年限将导致设备成本降低, 降低的程度因固定资产价值的高低和固定成本占总成本比重的大小而有差异。其规律是固定资产价值高, 成本降低程度大;固定成本占总成本比重高, 成本降低程度大, 是线性关系。

1 0 提高设备经济效益方法探索

1 0.1 大型、通用医疗设备中心化管理制

医疗设备结构精密、价格昂贵、技术管理复杂, 不可能分散布局, 特别是大型、通用的医疗设备, 只有实行中心化管理制, 集中装备, 统一管理, 实行内外开放性服务, 才能产生较大的效益。

1 0.2 专用特需设备专管共用制

医院科研、教学仪器设备, 来自专款专用的拨款渠道, 仅为其任务而服务, 往往利用率不高, 经济效益不大, 完好率也难以保障。为了提高其效益, 在保证科研、教学特定任务的前提下, 大力提倡开放服务的专管共用制。

1 0.3 特种医疗设备施行有偿占用制

对于一些医疗上迫切需要, 使用率较高, 肯定有较大经济效益的特种医疗设备, 在购置前就应明确是属于医院直属管理的设备。使用科室应与医院签订有偿占用的协议, 把设备使用的额定机时、折旧年限和折旧费、收费标准、成本核算、两个效益及奖罚措施等以量化的形式规定下来。充分调动医技人员积极性, 挖掘设备使用的潜力, 更好地为医疗服务, 产生较大的效益。

1 0.4 高效医疗设备探索社会化租赁合同制

篇4:医学装备管理部门

关键词:装备;科技成果,科技奖励;管理工作

中图分类号:G726文献标识码:A

科技奖励制度是落实科技强军战略、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促进军队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加速装备人才培养、促进装备人才队伍建设发挥着积极的推动和激励作用。科技奖励的实施是“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政策的具体体现。科技奖励的获得与科研人员的晋级、晋衔、职称、待遇、荣誉和知名度紧密联系,对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装备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促进武器装备整体科研能力提升,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

装备科技成果管理是国家科技成果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包括装备科技成果的评价、奖励和推广交流等工作。其中,装备科技奖励是装备科技成果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在实际工作中,一项好的装备科技成果能否获奖,不仅取决于科技成果本身的水平和质量,而且取决于科技成果申报工作做得如何。因此,如何促进以装备科技奖励为重点的科技成果管理工作向前延伸,实现与科研攻关过程的有机结合,更好地发挥科技奖励的激励和导向作用,是我们装备科技成果管理人员应该研究、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一、立足履行职责,进一步加强装备科技成果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使有科技创新的科技成果都能得到应有的奖励,使有重要贡献的科研人员都受到表彰,这是装备科技成果管理人员的职责和使命。为此,装备科技成果管理人员要加强以下几方面的能力素质。

一是要有责任感。有些人认为科技成果奖励主要是科研人员的事情,科技成果管理人员只是负责办办申报手续。这样就会使许多优秀装备科技成果被埋没,使许多有贡献的科研人员失去获奖的机会,影响创新人才的成长。装备科技成果管理人员不仅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很强的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还要有强烈的工作责任心、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和大局意识,帮助科研人员多出成果、早出成果、出高质量成果。

二是要讲科学性。装备科技成果管理工作是一项科学性很强的工作,既关系到装备建设和发展,又关系到科研人员和单位的利益。为此,装备科技成果管理人员要熟悉成果奖励的有关政策和法规,积极探索其内在规律,使装备科技成果管理工作从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转化,从事务型管理向服务型管理转化。要不断充实和更新自己的知识和观念,及时把握有关信息和动态,研究和解决管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紧紧围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部队的战斗力这个总目标,根据对象和环境的变化,进行动态调整,始终保持高效的管理功能。

三是要抓规范性。科技奖励工作的规范性是科技奖励的基本保障、依据和准绳。所谓规范就是要做到科技奖励的科学、准确、合理和公开、公正、公平,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对科技奖励工作进行计划、组织、协调、管理、控制和监督。在装备科技成果管理的体制、方法、手段上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使装备科技成果管理做到有“规”可依,有“章”可循。加强规范管理和协调管理的统一,加强科技成果的全过程管理,既要使全过程处于受控状态,又不要束缚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从整体上提升装备科技成果的质量和管理水平。

二、瞄准解决问题,进一步加强装备科技成果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装备科技奖励的申报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靠长期的、系统的和多方面的研究工作积累。在奖励的申报中,科研人员常常遇到不敢、不愿、不会和仓促申报的问题,给奖励的申报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和阻力,同时,也对装备科技成果获奖和获奖率的提高造成不利影响。主要表现为:

一是不敢申报。有些科研人员对国家和军队有关奖励政策、标准及要求了解不够,对申报奖励产生畏难情绪,不知从何下手申报。

二是不愿申报。有些科研人员认为报奖费时费力、劳民伤财,费了半天劲还不一定能评上奖,缺乏报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是不会申报。有些科技成果虽然不错,但科研人员在报奖时由于准备工作不充分,出现申报材料粗糙,系统性和针对性不强,或创新点及先进性不突出,或层次不分明等问题。

四是仓促申报。有些成果的技术先进、水平较高、具有创新,同时应用前景和效益情况也很不错,但由于平时不注意材料的收集和整理,往往等到报奖通知下达后,才匆忙报奖,出现临时抱佛脚的现象,材料准备仓促,甚至延误了报奖时机。

针对上述现象,装备科技成果管理工作人员要加强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牢固掌握和运用各项法规政策,把为科研人员排忧解难放在管理工作的首位,在计划、组织、控制、决策上要加强针对性;

二是要有超前的意识,把问题想在前,把工作做在前,把难题解决在前,做好科研人员的好“管家”,当好科研人员的好“参谋”;

三是把成果管理工作前移,在课题研究阶段,跟踪、指导课题组做好报奖素材的积累,对拟申报奖励项目进行预审和技术审核,严格把关好质量关,以上问题就能得到有效地克服和解决。

三、着眼提高质量,进一步加强装备科技成果管理工作的指导性和操作性

科技奖励的申报是科技奖励工作的重要环节,是科研活动的延伸,其特点是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程序复杂、协调部门多,课题组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精力对申报装备科技成果进行整理、提炼和技术鉴定等。因此,装备科技成果管理人员要在协调、控制、服务和创新上发挥重要职能作用。做到对科研人员有效的指导,就要有的放矢地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加强奖励政策的宣传贯彻。根据国家和军队科技奖励工作的新特点、新政策,装备科技成果管理人员要特别关注国家和军队对奖励形式、范围、内容和要求等的调整和变化,做好装备科技成果奖励政策的学习和宣传贯彻,适时邀请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和专家做科技奖励的专题讲座,及时对科研人员进行报奖前的相关培训,扎扎实实做好装备科技成果申报前期的必要准备工作。

二是提高工作的主动性和计划性。根据装备科技成果管理工作层次较多、涉及面广、涉及部门多的特点,装备科技成果管理人员要积极与上级主管部门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及时准确掌握信息和动态变化;主动与科研人员沟通,及时了解掌握科研课题进展情况,做好承上启下,确保有的放矢,抓住时机,适时报奖。

三是依靠课题组做好报奖准备工作。对拟申报装备科技奖励的科技成果,要依靠课题组及时做好材料准备工作。扎实做好申报的各项技术准备,如技术鉴定、效益证明、推荐书填写等,使其符合奖励要求,重点抓住创新点的凝练,在展示其先进性和创新性上下功夫。

四是采用节点式管理模式,保证装备科技成果奖励申报的质量。要抓住报奖每个环节的关键点,对课题组开展有效的指导和帮助,积极推进工作的开展,确保申报工作做到“三个一”,即一个好项目,一套好材料,一次精彩的答辩。只有严格确保阶段的管理质量,才能提高装备科技成果的获奖概率。

装备科技成果管理工作效益体现在使更多的装备科技成果得到奖励,使更多的科研人员得到肯定,促进装备人才的成长,促进装备科技成果尽快向提高部队战斗力转换。为此,我们要不断探索新时期装备科技成果管理工作的新特点、新思路、新方法,要把为科研服务、为科研人员服务的思想贯穿于装备科技成果管理工作的全过程,要以科技奖励为契机,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调动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使优秀装备人才脱颖而出。

篇5:医学装备管理制度

1.医院应当设置医学装备管理部门,并依据机构规模、管理任务配备数量适宜的专业技术人员,负责本院的医学装备管理。.

2.必须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倒》、《医疗卫生机构仪器设备管理办法》及《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使用管理办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

3.凡属医疗、教学、科研所需的设备器械和医用耗材,均由医学装备管理部门统一负责计划、购置、供应、管理、维修、质控、安全质量监测和评估、处置等技术保障工作。

4.应当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相关的规范要求制订出科学的、完善的、可行的工作制度、操作规程和岗位责任制,并认真落实和执行。

5.结合本院的功能、任务和本部门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合实际的部门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并予以实施。

6.牢固树立以病人为中心,为临床服务的理念,开展临床使用人员培训和应用质量保证工作,确保设备安全有效,满足临床工作需要。

7.加强本专业的学科建设,组织本部门的各级管理与技术人员参加各类在职培训,学习和掌握专业技术知识与技能,提高全体人员的技术和服务水平。

篇6:医学装备维修管理制度

一、设备维修实行科室领导负责制,负责日常维修力量的调配及全院医疗设备维修工作的完成。

二、严格执行维修登记制度,对修理仪器设备的科室、厂牌、型号、编号及故障现象等信息作详细记录,并做交接仪器设备的签字确认,修理完成后维修报告交由科室签字确认。

三、加强医疗设备的维护和保养,降低故障率,延长医疗设备的使用寿命。做好医疗设备的技术验收、保修期内维修登记、保修期到期前设备状况总结、设备维修纪录(自修或外修)、关键零配件来源、使用记录。

四、严格执行维修人员的定期巡检制度、维修保养制度,主动与责任区域内的仪器使用人员沟通交流和技术指导,做到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篇7:六、医学装备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和加强医院医学装备管理,促进医学装备合理配置、安全与有效利用,充分发挥使用效益,保障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依据市卫生局转发卫生部关于《医院医学装备管理办法》(卫规财发[2011]24号)的文件精神,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医学装备,是指医院中用于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等工作,具有卫生专业技术特征的仪器设备、器械、耗材和医学信息系统等的总称。

第三条 医院利用各种资金来源购置、接受捐赠和调拨的医学装备,均应当按照本办法实施管理。

第四条 医院医学装备管理应当遵循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权责一致的原则,应用信息技术等现代化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效能。

第五条 医院医学装备管理委员会主管全院医学装备管理工作,负责制定医学装备管理办法和标准并指导实施。设备科和信息科(以下简称管理部门)、监察科、绩效考核办等职能部门依据上级主管部门及医院管理办法和标准,负责医院医学装备管理办法具体实施、监督和指导和合同谈判审定等工作。

第六条 医务处和科教科等职能部门应当加强医院各学科建设,管理部门注重医学装备管理人才培养,建设专业化、职业化人才队伍,提高医学装备管理能力和应用技术水平。

第二章 机构与职责

第七条 领导机构 医院医学装备管理委员会 医学装备管理委员会的主要职责:

1、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完善的医学装备管理工作制度并监督执行;负责医学装备发展规划和计划的制定;

2、负责对装备计划、招标采购等重大事项进行评估、论证和咨询,确保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

3、负责指导并监督医学装备的申购及采购;

4、负责审批医学装备的处置及报废;

5、负责医用耗材遴选与审核;

6、按行政岗位和专业分工分别履行职责并考核。第八条 管理部门主要职责:

1.严格执行国家及地方相关法律、法规和条例等规定,严谨细致,踏实认真,行为规范,求真务实,程序合法,负责医学装备管理具体工作按制度,规范落实;

2.组织落实医学装备发展规划和计划的制定,实施等工作。每年第四季度根据各科申购计划和医院资金安排,组织有关人员汇编、审理、制定采购计划,报请医学装备管理委员会及院领导审批后实施;

3.负责医学装备购置、验收、质控、维护、修理、运用分析和处置等全程规范管理;

4.组织每年开两次设备及耗材采购会,通报设备采购进度,并确定非中标耗材的种类及使用;

5.对大中型设备进行成本效益等应用情况总结分析,做出分析报告和分析结果并反馈;

6.负责医学装备按规范程序申购及采购;

7.组织医学装备的处置及报废程序的审批。各类医疗器械的请领和保管,须由专人负责,大型仪器设备的报废、报损、变价、转让或调拨,由科室填写申请单,经设备科审查后报院领导及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

8.保障医学装备正常使用。设备维修人员定期深入临床科室进行巡查,每月一次,及时按使用科室通知维修医疗设备(并有相应记录),确保设备运行状况良好;

9.收集相关政策法规和医学装备信息,提供决策参考依据; 10.组织我院医学装备管理相关人员专业培训; 11.完成院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第九条 医学装备使用部门应当设专职或兼职管理人员,在管理部门的指导下,具体负责本部门的医学装备有效、合理、规范应用和日常管理工作(内容包括:使用及维护记录等资料的管理和日常清洁工作等)。

第三章 计划与采购

第十条 医院医学装备委员会根据相关法规、制度结合医院发展需要实际情况,综合考虑科室申购计划,制定采购计划。临床各科应当根据科室的规模、功能定位和业务发展需要科学制订医学装备发展规划。医院优先考虑配置功能使用、技术适宜、患者需求量大、节能环保的装备,注重资源共享,杜绝盲目配置和闲置浪费。

第十一条 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医院批准的医学装备发展规划和预算,结合各使用部门装备配置和保障需求,编制装备计划和采购实施计划。

第十二条 医学装备发展规划、装备计划和采购(包括耗材等医学装备)实施计划经医学装备管理委员会讨论同意,通过医院领导集体研究批准后方可执行。需主管部门审批的,应当获得批准后执行。经批准的医学装备发展规划、装备计划和采购实施计划,不得随意更改。

第十三条 单价在1万元及以上的医学装备原则上应当纳入装备计划管理。特殊情况需购置计划外的设备,由科室按程序上报审批并报班子会通过后实施。价格在50万元以上的大型设备需由医学装备委员会讨论通过后方可实施。

第十四条 单价在50万元及以上的医学装备计划,申报科室须进行可行性论证(论证内容应当包括配置必要性、社会和经济效益、预期使用情况、人员资质、装备安装地点落实情况及成本支出等)。

第十五条 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按照公开透明、公平竞争、客观公正和诚实信用的原则,加强医学装备采购管理。

第十六条 纳入集中采购目录或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医学装备,应当实行集中采购,并首选公开招标方式进行采购。采取公开招标以外其他方式进行采购的,应当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报批。

第十七条 未纳入集中采购目录和集中采购限额标准以下的医学装备可按照有关规定选择医院议标议价方式进行采购。

第十八条 管理部门应当加强预算管理,严格执行装备计划和采购实施计划。未列入计划的项目,原则上不得安排采购。因特殊情况确需计划外采购的,严格审批程序,使用科室申报说明具体情况,首先由业务职能管理部门、装备管理部门签署意见,再报分管领导审批,最后经主要领导批示后再实施采购。

第十九条 因突发公共事件等应急情况需要紧急采购的,医院按照上级规定和要求执行。

第二十条

需采购进口医学装备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严格履行进口设备采购审批程序。

第二十一条 医学装备采购合同签订后,管理部门严格按照合同执行,保证采购装备的质量,严格防范各类风险,确保资金安全。第二十二条 管理部门应当建立医学装备验收制度。医学装备到货、安装、调试后,管理部门应当组织使用部门、供货方依据合同约定及时进行验收。验收完成后应当填写验收报告,并由各方签字确认。

第二十三条 医学装备验收工作应当在合同约定的索赔期限内完成。经验收不合格的,应当及时办理索赔。

第二十四条 申请和购置纳入国家规定管理品目的大型医用设备,按照相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五条 建立医用耗材准入管理制度。属于集中采购目录内的,管理部门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组织医学装备管理委员会进行遴选。不在集中采购目录内但临床科室确需使用的,管理部门应当组织专家严格论证,原则上每年论证一次,按照有关规定进行采购。

第二十六条 建立医用耗材入出库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

第二十七条 加强一次性使用无菌器械采购记录管理。采购记录内容应当包括企业名称、产品名称、原产地、规格型号、产品数量、生产批号、灭菌批号、产品有效期、采购日期等,确保能够追溯至每批产品的进货来源。

第四章 使用管理

第二十八条 依据全国卫生系统医疗器械仪器设备分类与代码,建立本机构医学装备分类、分户电子账目,实行信息化管理。

第二十九条 健全医学装备档案管理制度,按照集中统一管理的原则,作到档案齐全、账目明晰、完整准确。单价在5万元以上的医学装备应当建立管理档案(内容主要包括申购资料、技术资料及使用维修资料等),交档案室统一管理。单价在5万元以下的医学装备,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具体管理方式由管理部门管理。档案保管期限至医学装备报废为止。国家有特殊要求的,从其规定。第三十条 各科不得使用无合格证明、过期、失效、淘汰的医学装备。用于医疗活动的,应当具备医疗器械注册证。纳入国家规定管理品目的大型医用设备应当具备配置许可证。未经注册的医学装备临床试验按照国家相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一条 使用科室应当严格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和操作规程,相关职能部门加强医学装备安全有效使用管理。生命支持类、急救类、植入类、辐射类、灭菌类和大型医用设备等医学装备安全有效使用情况应当予以监控。国家有特殊要求的,从其规定。

第三十二条 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做好医学装备质量保障。医学装备须计(剂)量准确、安全防护、性能指标合格方可使用。

第三十三条 医务处及相关急救科室制定生命支持类、急救类医学装备应急预案,保障紧急救援工作需要。

第三十四条 建立健全医学装备维修制度,优化报修流程,及时排除医学装备故障。

第三十五条 加强医学装备预防性维护,确保医学装备按期保养,保障使用寿命,减少故障发生率。

第三十六条 对医学装备使用人员进行应用培训和相关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操作。大型医用设备相关医师、操作人员、工程技术人员须接受岗位培训,业务能力考评合格方可上岗操作。

第三十七条 医疗卫生技术人员使用各类医用耗材时,应当认真核对其规格、型号、消毒及有效日期等,并进行登记。医用耗材使用后属于医疗废物的,应当严格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有关规定处理。

第三十八条 建立医学装备使用评价制度。加强大型医用设备使用、功能开发、社会效益、费用等分析评价工作。对长期闲置不用、低效运转或超标准配置的医学装备,医学装备管理部门应当在本机构范围内调剂使用。

第五章 处置管理

第三十九条 处置医学装备,应当按照国有资产处置管理有关规定,严格履行审批手续,未经批准不得自行处理。处置海关监管期内的进口免税医学装备,须按照海关相关规定执行。

第四十条 医学装备处置方式主要包括调拨、捐赠和报废等。

第四十一条 因对口支援等工作需要,按上级要求,经医院主要领导审批,可对外调拨或捐赠医学装备。接受捐赠的医学装备,应当质量合格、安全有效。

第四十二条 医学装备符合下列情形的,应当报废处置:国家规定淘汰的;严重损坏无法修复或维修费用过高的;严重污染环境,危害人身安全与健康的;失效或功能低下、技术落后,不能满足使用需求的;国家有明确要求的。

第四十三条 各科应当依据本办法规定加强医学装备管理工作。对违反本办法规定,不认真履行医学装备管理职责、违反操作规程造成人为损坏或保管不当造成遗失的工作人员,应当视情节严重程度,按医院有关规定处理。

篇8:医学装备的代码管理

药品、医疗器械等医疗卫生产品的质量关系到人民的生命安全, 受到政府部门与人民的高度重视。如何对药品、医疗器械等医疗卫生产品进行标志及信息的传递与共享, 是当今医疗卫生领域所关注的重要问题。建立统一的医学装备代码管理, 对于提高医学装备生产、流通、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医疗器械分类规则》与《医疗器械分类目录》[1,2]的制定确立了医疗器械的编码基础, 为医疗装备代码化管理提供了依据。

1 医疗机构物资分类的基本概述

卫生部2011年颁布的《医疗卫生机构医学装备管理办法》 (以下简称《管理办法》) 第三十条明确要求医疗机构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WS/T 118—1999全国卫生系统医疗器械、仪器设备分类与代码》[3] (以下简称《WS/T 118—1999标准》) 建立本机构医学装备分类、分户电子账目, 实行信息化管理。《WS/T 118—1999标准》要求卫生行业对医疗器械、仪器设备的上报材料以及财务、供应、统计和会计等管理资料均采用本标准, 各部门、各单位在使用本标准的过程中, 允许适当细化和补充, 但必须与本标准兼容, 各部门、各单位补充、细化和延拓的代码, 必须按规定表格要求统一上报卫生部规划财务司备案, 在未被批准前, 其分类代码只能在本部门和本单位使用, 不能作为信息交换使用。本标准共分23大类, 其中医疗器械仅为其中的一类, 其一级分类代码为“68”。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分类规则》用于指导《医疗器械分类目录》[2] (以下简称《目录》) 的制定和确定新的产品注册类别, 规定我国实行的医疗器械分类方法是分类规则指导下的目录分类制, 分类规则和分类目录并存, 一旦实施分类目录, 应执行分类目录。2005版《医疗器械分类目录》只有一、二级分类信息, 没有三、四分类信息。《管理办法》要求按《WS/T 118—1999标准》对医学装备进行分类, 但《目录》对《WS/T 118—1999标准》中医疗器械二级分类做了较大调整, 例如胸腔镜按《目录》一、二级分类分别为“68”、“22”, 而按《WS/T 118—1999标准》一、二级分类分别为“68”、“25”。《管理办法》所称的医学装备有的属医疗器械“68”类, 有的不属医疗器械, 如病房用的壁挂空调一级分类代码“78”就属家用电器类, 所以医疗机构物资代码管理是一项系统性的技术工作, 《医疗器械分类目录》是目前医疗机构对医疗器械二级分类编码的主要依据。

2 物资分类的基本原则

由于《目录》中的数据是一动态数据, 与医疗器械注册证的产品品种编码一致———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而《WS/T118—1999标准》的编码是给定的, 不能改变, 并且1999年后新增的设备没有进行补录, 仅依靠《WS/T 118—1999标准》对物资进行编码会造成管理上的困难。例如, 《WS/T 118—1999标准》对于分体式壁挂空调分类编码为78031003 (二级代码为“03”) , 胸腔镜的分类代码为68251018 (二级代码为“25”) , 但是《目录》对胸腔镜的二级分类代码调整为“22”, 在目录中“25”为医用高频仪器设备。倘若依旧按照《WS/T 118—1999标准》进行编码就会与厂方注册证产生冲突使装备混乱。根据多年物资代码管理经验, 物资分类代码要兼顾《WS/T 118—1999标准》及《目录》要求, 物资代码仍按《WS/T 118—1999标准》执行, 其中医疗器械的二级分类代码与《WS/T 118—1999标准》不同的以《目录》二级代码为准, 一级、三级、四级分类代码仍按《WS/T 118—1999标准》确定, 所以胸腔镜的分类代码应为68221018。医疗器械注册证号已包含了医疗器械分类管理代码及二级分类代码信息, 注册证的二级分类信息与《目录》二级分类信息相同, 医疗器械注册证号的二级分类代码信息是医疗器械二级分类编码的依据, 所有医疗器械代码管理中的二级分类必须以此为基础。医疗器械注册号的编排方式为:× (×) 1 (食) 药监械 (×2) 字××××3第×4××5××××6号, 其中××5为医疗器械的二级分类代码。例如, 奥林巴斯电子胸腔内窥镜注册号:国食药监械 (进) 2006第3221543号, ×为“3”是三类医疗器械;××为“22”是医疗器械的二级分类代码, 表示“医用光学器具、仪器及内窥镜设备”。医疗机构物资分类代码的基本标准是《WS/T 118—1999标准》, 医疗器械二级分类标准以《目录》或医疗器械注册证为准, 这样就能建立起医疗器械编码与厂商注册证产品品种编码之间的对应关系。

3 医学装备的代码管理

3.1 分类编码

《WS/T 118—1999标准》用层次代码结构进行分类, 为线性分类法, 代码结构是4层8位数字码, 采用平均分配代码的方法, 每层2位码, 分别是一级分类、二级分类、三级分类、四级分类, 四级分类表示具体仪器设备的名称, 各层次“99”代码为收容类目, 我们称4层8位编码为“分类编码”。例如, 普通手术剪的编码应为一级分类代码2位 (68———医疗器械行业) +二级分类代码2位 (01———基础外科手术器械) +三级分类代码2位 (03———基础外科用剪) +四级分类代码2位 (01———普通手术剪) , 分类编码为68010301。对于《WS/T 118—1999标准》中没有的新装备, 应按其物理属性及结构特征参照《WS/T 118—1999标准》进行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分类, 确实无法进行分类的新物资8位代码应为“99000000”, 没有二级分类的物资后6位代码应为“990000”, 没有三级分类的物资后4位代码应为“9900”, 没有四级分类的后2位代码为“99”, 总之8位编码要到具体名称。对新物资按上述分类法分类编码会产生重码, 在物流编码中按规格型号及品牌进行增码时要避免重码, 做到一物一码。新的医疗器械注册证已列出二级分类编码, 要按注册证执行。分类编码是国家的标准规范, 也是国家权威部门信息统计的基础, 要力求一致。相关技术人员一定要掌握《WS/T 118—1999标准》, 方能对本单位医学装备实行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管理。

3.2 物流编码

8位分类编码只能描述商品的通用名称, 无法满足商品流通的需要。在医学装备库房管理中同名称不同型号或同名称同型号不同厂商的商品有很多, 价格相差甚远, 因此要对物资分类代码增加2位规格型号及品牌代码, 规格型号及品牌代码应从01开始至99结束, 各层均有99个扩展空间。12位编码能满足流通环节中一物一码的基本要求, 因此我们称12位编码为“物流编码”。物流编码是做好单位供应链管理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CM) 的基本要求, 可根据规模适当增加规格型号及品牌的位数。例如, 一次性注射器分类编码为68151021, 5 m L规格型号可编为05, 威高品牌可编为01, 名称为一次性注射器, 规格型号及品牌为5 m L威高牌, 对应的物流编码应为:68151021+05+01;医疗器械产品注册号为国食药监械 (进) 2006第3221543号的奥林巴斯电子胸腔内窥镜规范的物流编码应为:一级分类代码2位 (68———医疗器械行业) +二级分类代码2位 (22———医疗器械注册证二级分类代码) +三级分类代码2位 (《WS/T 118—1999标准》胸腔镜三级分类代码为10) +四级分类代码2位 (18———《WS/T 118—1999标准》胸腔镜四级分类代码) +规格型号代码2位 (无规格用00) +品牌代码2位 (01———奥林巴斯) , 分类代码为68221018 (8位) , 物流编码为682210180001 (12位) 。

3.3 资产编码

医学装备的固定资产管理、经济核算及售后维修要求一台 (套) 一码。医疗机构在同一部门或不同部门可能有多台同样的设备, 要做到固定资产及档案管理中一台 (套) 一码, 显然12位物流编码无法满足具体要求, 因此必须有科室及每台仪器的序号信息才能满足固定资产及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需要。物资编码还要各增加2位科室及仪器序号信息, 用16位编码才能确定每台仪器的具体信息, 我们称16位以上编码为“资产编码”。例如, 奥林巴斯电子胸腔内窥镜规范的资产编码应为:物流编码 (682210180001) +科室代码2位 (32———消化科) +产品的序号2位 (02———第2台) ;资产编码为6822101800013202 (16位) 。随着单位精细化经济核算的要求, 2位科室代码显然已不能满足大型医疗机构的核算需求, 所以科室代码要根据单位规模大小设定为2~4位, 没有做到16位以上分类编码的医院不能满足档案规范化管理要求。

3.4 档案编码

医学装备档案管理要求医学装备档案按台 (套) 立卷, 不同台 (套) 设备档案资料不能混淆, 档案要按类别、科室及购置年份实行归档管理。要做到档案管理中一台 (套) 一卷的基本要求, 每宗档案必须有唯一的档案号才能方便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档案号是做好医学装备分户电子及文书账目管理的基础, 16位资产编码是单位每台 (套) 仪器设备的唯一编码, 我们认为, 按购置年份+资产编码顺序归档方便管理, 档案号应由4位年份代码+16位资产编码组成, 做到文书档案号与电子档案的对应管理, 做到一卷一码。我们称购置年份+资产编码组成的档案号为“档案编码”。例如:2010年购置的奥林巴斯电子胸腔内窥镜档案号应为20106822023300013202。

4 结语

虽然上述各种分类代码十分繁琐, 掌握起来也有一定困难, 但信息化管理是现代科学管理的基本要求, 尤其是各医院现在都在建设各自的信息管理系统。规范的分类编码应该是8位, 物流编码应该是12位, 资产编码应该是16位以上, 目前绝大多数医院未按此标准代码管理, 造成医学装备统计信息不准确, 给医院决策及全国性统计工作带来诸多不便。各单位一定要认识到信息化也是数字化的过程, 分类编码、物流编码、资产编码、档案编码4个编码相互关联、逐步延伸, 是医疗装备信息化管理中各个环节中的不同要求。行业标准也是全国范围内统一技术要求的标准, 规范代码管理是医院标准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医学装备代码管理不仅有《WS/T 118—1999标准》、《目录》及医疗器械注册证的相应技术规范, 同时有《管理办法》的法规要求, 所以做好医学装备代码管理是一项落实行业标准及国家法律法规的技术性工作, 各单位应在人员配备及制度上确保医学装备代码管理的落实, 确保医学装备信息化管理做好、做精。

参考文献

[1]李向东, 崔亮.医学装备管理规范[M].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 2013:200-206.

[2]谢松城, 徐伟伟.医疗设备管理与技术规范[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4.

上一篇:亚马逊自我介绍下一篇:施工员安全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