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比修辞

2024-08-19

排比修辞(精选6篇)

篇1:排比修辞

教学步骤:

1、导入:大屏幕展示一个排比句和一个根据此排比句修改过的陈述句,学生比较。并说一说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句子1:母爱是什么?母爱是早上出门前一句叮嘱“好好学习”;母爱是回家之后一顿香喷喷的饭菜;母爱是早上穿在身上的带有阳光味道的衣服;母爱是……

句子2:母亲每天早上都要对我们不厌其烦地说“好好学习”,除了上班,还要做家务。妈妈真累啊,我爱我的妈妈!

师:很好,你们能比较出排比句有这么多好处,那今天我没就来研究一下排比的修辞。(出示课题)

(教学设计:导入直接入题,既节省时间,让学生很快地明白本堂课要学习的内容,而且对一般的陈述句和排比句进行了比较,初步感受了排比句的妙处。

2、出示多个课文中的排比句(出示课件),让学生找出排比句的普遍特点。

3、师:出示一组排比句,学生判断这是排比句么?你还有什么发现?

难道友谊不是你心灵的一张创可贴吗? 难道友谊不是你劳累时的一杯清茶吗?

难道友谊不是你摔倒时伸出的一只温暖的手吗? 难道友谊不是雨天为你撑起的一把伞吗? …… 生:这个排比句他的每个句子都是一个反问句。师:观察得真仔细啊!我们都知道,反问是一种修辞手法,那谁还能说一说,在排比句中除了能用上反问句之外还能用什么修辞手法呢?

生:比喻,拟人,设问等等。

师:那你能上面这个“排比句+反问句”的句子改成“排比句+设问句”的句子呢?

学生经过思考讨论之后回答:

生:友谊是什么?友谊是你心灵的一张创可贴;是你劳累时的一杯清茶……

(评论:此过程通过对排比句中另外的修辞手法的观察,让学生明白了排比句只是一个架子,在这个框架内可以填充各种各样的内容。学生在补充句子的同时,通过同学及老师赞许的目光中找到自信的感觉,找到积极发言的快乐。同时也找到了拿捏文字的乐趣。)

篇2:排比修辞

葛福安

看今日之高考作文,“排比修辞”之名似乎已被败坏!

有这样的作文点评:“排比句有气势。不过,这样的开头是不是很时髦啊?多几把板斧好不好?难道只有排比是修辞手法吗?……我对排比句没有意见,更没有深仇大恨,但是我现在看到排比句就想吐。……这一代人真是把排比句害苦了,我为排比句感到悲哀。”

有些考生为确保自己高考作文得高分,总结出高考作文“三比法”。所谓“三比法”,就是把三个排比句放在开头或结尾,为的是“以文采把阅卷老师震住”。比如谈“理想”,三段排比,赫然置于篇首或篇尾:

理想是帆,理想是桨,助你划向幸福的彼岸。

理想是砖,理想是瓦,助你建造梦想的楼房。

理想是绳,理想是索,助你攀登希望的山峰。

如果话题是“诚信”,自然也可以照猫画虎,生吞活剥。更有所谓的《高考满分作文丛书》奉此技法为必胜之法,也有不少教师为学生提供这样的“妙文选段”,让学生熟读成诵,以临场套构。难怪有些评卷者有如此提醒:“在评卷过程中,大小组长们反复叮嘱评卷员的一句话是,不要被那些文字漂亮、排比成堆、花哨唬人的文章骗过,其中有很多是套构之作,实际上与话题无关。”(引自《语文高考评卷者絮语》)

可是,“排比”成为骗人之术,“套构”之法,罪责并不在“排比”本身。

“排比”这种修辞,曾经以它的气势,以它的节奏,以它的整饬之美,让人爱不释手,乐此不疲。何止我们如此!《诗三百》中的重章叠句,回环往复,在和谐韵律中,传达出一种别样的情感和韵味;《孟子》中的排比,层层叠叠,如长江大浪,奔腾而下,咄咄逼人,横行无阻;韩愈传世文章中的排比,飞流直下,语势犀利,情感充沛,令人心折……不用举例了,顺着文化的长河而下,有太多的美丽风景都有着排比的雄健姿影。排比,曾经是多少人的至爱。

因其“无辜”,正有替“排比”正名之必要!

其实,“排比”并无罪,罪在所用之人。“排比”在有些人的笔下成了炫目的油彩,“油彩”背后却是失血的嘴唇。矫揉造作渲染出的气势只能是纸上的`老虎,可吓人一时,却经不起针尖之刺。而因说理层次需要而用的排比,在环环相扣、层层剥葱中引出自己的观点,自然可以以理服人;因情感需要而用的排比,发乎自然,出于真情,自然可以触动读者内心最柔软的一隅……

说到底,还是一个“真”字!理真则“排比”美,情真则“排比”真。“排比”毕竟还只是个形式,如果在这个“有意味的形式”中寄寓太多的内容,那么,“排比”会担当不起的。排比是如此,比喻也是如此,夸张等修辞也是如此。

篇3:排比修辞

关键词:杨万里,散文,修辞,排比

杨万里 (1127—1206) , 字廷秀, 号诚斋, 吉州吉水 (今属江西) 人, 南宋杰出的理学家、政治家、文学家。杨万里在南宋中后期就已经被推举为诗坛领袖, 与陆游、范成大、尤袤并称为“南宋诗坛四大家”, 其以“诚斋体”名世。杨万里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诗人, 而且是一位颇有成就的散文家, 其《诚斋集》133卷中书牍、序跋类就有38卷。这些数量浩繁的序跋、书启、尺牍个性鲜明, 艺术成就斐然。在此, 笔者主要探讨其序跋、书牍中排比修辞格的运用。

“排比”是一种表现力很强的修辞格, 它往往抽取几个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事物用结构相似的并列语句排列对举。用其说理, 可以把道理说得透辟周详;用其叙事, 可以叙述得有条不絮, 细致入微;用其抒情, 可以把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用其描摹物态, 则可以将事物刻画得有声有色, 栩栩如生。总之, 它可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杨万里在书牍、书序文中广泛地运用“排比”这种修辞技巧进行叙事说理、抒情写意。如:“先生是行, 必居中, 必得政, 必尽言, 必伸道, 必尊主而芘民。” (《与胡澹庵书》) [1]“矫谀以之直, 矫污以之洁, 矫愚以之明。” (《答李天麟秀才书》) [2]

杨万里事关国家大事的文章字里行间充满浩然正气, 风格上理足气盛, 一方面是其自身人格魅力的充盈外露, 另一方面还在于其在写作中善于运用排比的修辞格, 有意地营造文章的气势之美。例如淳熙十四年 (1187) 七月十三日写的《旱暵应诏上书》云:

陛下迩者御殿, 虑囚多, 从末减, 非不钦恤;又推之于京畿辅郡, 罔不末减, 非不钦恤;又推之于天下郡县, 罔不末减, 非不钦恤;可谓上有省刑罚之君矣。然民之不被其深仁者, 何也?或曰:“京畿县令之狱, 非有讼也, 逻者兴之也。左帑监官之狱, 亦非有讼也, 逻者兴之也。淮商郑霶之狱, 亦非有讼也, 中人兴之也。且夫京畿县令之罪, 信有罪矣, 恕之不可也。左帑监临之官, 信有罪矣, 恕之不可也。”然下无吏民之讼, 上无官长之劾, 而逻者兴之, 则不可也。天下之事惟公可以服人, 惟正可以治人。[3]

三个“非不钦恤”, 三个“兴之也”, 两个“信有罪矣, 恕之不可也”, 排比而出, 言之凿凿、感情充沛、义愤填膺地揭露了南宋有令不行, 有禁不止;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政令不畅、吏治腐败、司法不公的社会弊病。杨万里善于总结历朝历代盛衰存亡的经验与教训, 对当时内忧外患的社会现实有极为清醒的认识。他在《上寿皇论天变地震书》中曰:

臣愿陛下超然远览, 昭然远寤, 勿矜圣德之崇高, 而增其所未能;勿恃中国之生聚, 而严其所未备;勿以天地之变异为适然, 而法宣王之惧灾;勿以臣下之苦言为逆耳, 而体太宗之导谏;勿以女谒近习之害政为细故, 而监汉、唐季世致乱之由;勿以夷狄仇雠之包藏为无他, 而惩宣、政晚年受祸之酷。责大臣以通知边事军务如富弼之请, 勿以东西二府而异其心;委大臣以荐进谋臣良将如萧何所奇, 勿以文武两途而殊其辙。勿使赂宦官而得旄节如唐大历之弊, 勿使货近幸而得招讨如梁段凝之败。以重蜀之心而重荆襄, 使东西形势之相接;以保江之心而保两淮, 使表里唇齿之相依。勿以海道为无虞, 勿以大江为可恃, 增屯聚粮, 治舰扼险。君臣之所咨访, 朝夕之所讲求, 姑置不急之务, 精专备敌之策。平居无事, 常若敌至。[4]

杨万里在此将十二个“勿”字句连用, 十一个长联短句铺排而下, 营造出一种笔墨酣畅、感情充沛、气贯长虹之势。他秉笔直书, 融裁典故, 正反对举, 酣畅淋漓地阐述了自己的政治见解。强调统治者对南宋的政治军事形势要有清醒的认识, 必须有居安思危、深谋远虑、未雨绸缪的远见卓识;要求君王善于审时度势, 明辨是非, 任人唯贤;要求君王借古鉴今, 从谏如流, 励精图治。这种排山倒海的行文气势体现出其焦灼忧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极为复杂的内心情感。

杨万里书序、书牍中运用的“排比”修辞格很有特色:首先在形式上不拘一格, 既有短语与短语的排比, 又有分句与分句的排比, 还有复句与复句的排比。比如“嗟乎!由周秦以来, 曰诸侯、曰大盗、曰女主、曰外戚、曰夷狄、曰藩镇, 亦不一矣。” (《袁机仲〈通鉴本末〉序》) [5]则为短语的排比;“世皆浮, 我独醒;世皆剋, 我独仁;世皆污, 我独洁。” (《见执政书》) [6]则为分句间的排比。而《〈千岩摘稿〉序》中对萧东夫的一生则概括为“贫、穷、灾、疾”四字, 他解释云:

士饱乎学, 而不疗腹之饥;肥乎德, 而不救妻子之瘠:兹谓“贫”, 列御寇、黔娄是也。才经天下, 而一身之不达;名垂百世, 而当时之不逢:兹谓“穷”, 仲舒、冯衍是也。人孰无耦?己则鳏居;人孰无承?己则哭子:兹谓“灾”, 子夏、庄周是也。吾身之可乐也, 非吾身之可乐也, 身安之可乐也;一日不安则是身者吾之忧也。岂惟吾之优?抑亦吾之仇:兹谓“疾”, 冉伯牛、左丘明是也。[7]

这是一种特殊的排比方式。用于排比的单位为复句, 而且各复句的字数长短不一, 但结构相同。复句与复句在语义上形成并列铺排的关系, 因此整个语义段在结构上形成了一种“大排比”的修辞效果。这种“大排比”具有很强的概括力, 感情表达也极为炽烈。杨万里对这种修辞方法驾轻就熟, 凡需要概括总结, 且加以说明时均用此修辞手法, 比如其在《与虞彬甫右相书》中总结不同时代人才的作用时所言:

有得乎人, 无得乎天, 君子谓之“躁”。古之人有为之者, 孔明是也。有得乎人, 有得乎天, 君子谓之“遇”。古之人有为之者, 谢安、刘裕是也。天不违乎人, 人实违乎天, 君子以为“偷”。古之有为之者, 亦谢安、刘裕是也。[8]

杨万里运用“排比”的第二个特点是很少单纯使用一种修辞格, 而是将“排比”与“对比”、“反复”、“比喻”、“比较”、“对偶”等修辞格连用、兼用或套用, 以增强文章叙事的效果、论证的力度和气势之美。例如“虽然, 觌人之病, 戚人之病, 理人之病, 得人之病” (《袁机仲<通鉴本末>序》) [9]则为“排比”兼“反复”;“子以才为马, 以见为路, 以力为鞭, 乌在乎与吾近若远也!” (《答欧阳清卿秀才书》) [10]则为“排比”套“比喻”。再如淳熙十四年十月, 宋高宗崩, 宋孝宗欲行三年丧, 创议事堂, 命皇太子参决庶务, 杨万里认为不当, 他在《上寿皇论东宫参决书》中曰:

是政也, 是权也, 可以出于一, 而不可出于二者也。出于一, 则治, 则安, 则存。出于二, 则乱, 则危, 则亡。盖政出于一, 则天下之心听于一;出于二, 则天下之心听于二。[11]

本段有句与句之间的“排比”兼“对比”, 有句内“排比”兼“递进”, 语言形式变化繁复。但接二连三地强调, 使作者的观点清晰有力, 语义完整明畅, 道理详尽透彻, 具有言简意赅, 旗帜鲜明的效果。他在《独醒杂志序》评价作者曾达臣学问人品时云:

少刻意于问学, 慨然有志于当世, 非素隐者也。尝与当世之士商略古今, 平章前代之豪杰, 知光武不任功臣, 而知其有大事得论谏;知武侯终身无成, 而知司马仲达实非其对;知邓禹之师无敌, 而知其短于驭众;知孙权之兵不勤远略, 而知其度力之所能。若夫以兵车为活城, 以纸鸢为本于兵器, 谈者初笑之, 中折之, 卒服之。[12]

四个“知……, 而知……”的句式排比而下, 势如破竹, 一气呵成, 语气坚定, 不容置疑。但“知”与“而知……”内容相对比, 使其行文刚柔并济、力度之中又有婉转之美。虽无一语以点题, 但字字句句紧贴作者“独醒”而论, 褒奖嘉许不露痕迹, 读者在会心会意之余不得不叹服作者行文用语之精到。

这种修辞格的综合应用, 不但可以增强不可置疑的论证效果, 而且可以加强语势, 体现作者强烈的感情色彩。比如杨万里在《驳配飨不当疏》中赞扬张浚:

盖浚之用心, 以尧舜致君之道为己任, 以《春秋》复仇之义为己责, 以文武境土未复之业为己忧。其论谏本仁义似陆贽, 其荐进人才似邓禹, 其奋不顾身敢任大事似寇准, 其志在灭贼死而后已似诸葛亮。[13]

本段第一句通过“责”、“任”、“忧”三方面的排比对举, 热情赞扬了张浚以国家社稷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远大的理想抱负。第二句采用“排比”套“比喻”的手法逐层深入、节奏急促地再现张浚才干超群、恪尽职守、忠君爱国的能臣形象。而在《答袁起岩枢密书》中他追忆往事, 叙述友情, 表达对老朋友的感谢之意时曰:

语如对面, 情如家书。峻极之位弥高, 而劳谦之词弥卑;云泥之势愈疏, 而金石之谊愈亲。至于舍己之衮衣绣裳, 见其黄帽青鞋而羡之;舍己之累絪列鼎, 见其木茹雪洁而爱之;舍己之纬乾坤扶日月, 见其耕莽苍钓沧浪而慕之。追记雪屋之说诗, 历陈云窗之联句, 若欲往从之而不可得者。[14]

在这段文章中, 作者将“对偶”、“对比”、“排比”、“反复”、“借代”等多种修辞格兼用、套用、连用在一起, 营造出一种言简意深、辞雅境幽、文美情浓的艺术效果。

篇4:记叙文阅读之排比修辞

排比是指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结构大致相同、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排列在一起的修辞手法。用排比来说理,可收到条理分明的效果;用排比来抒情,显得感情洋溢;用排比来叙事写景,能使层次清楚、描写细腻……总之,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行文,有较强的说服力,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

【即学即练】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王 蒙

我喜欢雨,从小。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天的小雨是大自然的温柔与谦逊,大自然的慷慨与恩宠,却也是大自然的顽皮。它存在着,它抚摩着,它滋润着,却不留下任何痕迹。用眼睛是很难找到它的,要用手心,用脸颊,用你等待着春的滋润的心;也有“凄风苦雨”“秋风秋雨愁煞人”“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其实那倒不一定是“一场秋雨一场寒”的秋天。即使这样的天气也给繁忙的人们带来休息,带来希望,带来遐思。

正因为有雨中的忧伤的甜蜜,人们才伸出双臂歌唱雨后初阳的万道金光。于是有了那波里的名曲《我的太阳》。而暴雨和雷雨又是多么欢实,它们驱走暑热,它们解除干渴,它们弥合龟裂,它们叮叮咚咚地敲响沉闷的大地,它们咋咋呼呼地嬉闹着对人们说:“别怕,我们折腾一会儿就走。”

小时候,我最喜欢北京城夏日的大雨。雨中,积水上冒出一个又一个的半圆形的小泡儿。

“似水晶,非琉璃,又非玻璃,霎时间了无形迹。”我的姨妈教过我这样的谜语。

为什么这几年在北京很少见到大雨冒泡儿了呢?是气候变了么?是我事太多、心太杂,对似水晶又非玻璃的泡儿视而不见,这泡儿已经唤不起我童年的那种好奇和沉醉了么?

一九五八年的特别炎热的夏天,我下乡以前暂在景山公园少年宫劳动,盖房当小工,每天担四十多斤一块的大城砖,很累。一天早上刚开工便赶上了天昏地暗的大雨,“头儿”只好宣布放假。我落汤鸡似的回到家,换了一身衣服,打起雨伞,和同样处于逆境的爱人到新街口电影院看电影去了。电影看完了,大雨威势未减。这是一九五八年,也许是五十年代的最后几年我们度过的最快乐的一天,而这一天,是雨赐给我们的。

就是让雨淋个透也未尝不是人间快事。在新疆的草原上,我曾经骑着马遭遇过一次短暂的却是声势浩大的雹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上天无路,入地无门,连一棵可以略略遮雨的小树也没有。没法子,除了百分之百不打折扣地接受大自然的洗礼之外,没有别的路。当理解了这种处境以后,我便获得了自由,我欣然地、狂喜地在雨中策马疾驰。

这种经验我写在小说《杂色》里边了,但我觉得没有写好。如果有机会,不,不管有没有机会,将来我一定要再写一次草原上的夹着雹子的暴雨。这豪兴也要有一个条件,就是在前方不远,有哈萨克牧民温暖的帐篷。兄弟般的哈萨克人会亲切地接待你,会给你一碗滚热的奶茶,会生起他们的四季不熄的火炉,烤干你的被雨打湿了的衣裳。

我们常常说“风吹雨打”,毛主席说要“经风雨、见世面”,我们还说什么经历了“风风雨雨”。这不但让人骄傲,也让人欢喜;不但让人刚强,也让人快活,像我那次在新疆的草原上那样。而我现在正航行在从武汉到重庆的长江航道上,又赶上了雨。雨对我有情,我对雨有意。

在避风的那一面的甲板上,你看不到也摸不着雨。在船头,雨丝向你迎面喷来,在迎风的那一面,雨丝拉曳成了长线。江上的雨和人似乎更加亲近。坐船的人都爱水,靠水,感谢水。而正是雨供给着江水。江水升腾着雨。当轮船疾驶的时候,浪花飞溅到甲板上,那不就是雨么?

天色虽然阴霾,两岸的垂柳和庄稼却被雨洗得更加碧绿。没有打伞也没有穿雨衣,最多戴一个草帽的岸上的女人们的服装在雨中显得分外艳丽。连岸上的黄土和石头也在雨水中映着洁净的、本色的光。

(选自《王蒙散文》,有删节)

【专项训练】

1.从修辞角度出发,品析文中的画线句子。

解题思路:回答此题时,同学们可沿用“强调了+对象+特性+‘使条理分明’或‘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富有气势’”等格式回答。

2.请以“春雨”为话题,综合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写一段不少于100字的话。

解题思路:答题时,同学们首先要看清题目要求,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入手。结构上要与例句相同,内容上要注意题目要求的修辞手法以及内容的内在逻辑性。

【拓展练习】

3.作者喜欢雨的原因是什么?

解题思路:答题时,同学们可遵循以下原则:①根据语言标志获得相关信息;②根据照应反复确认重要信息;③采用抽取关键词句的方法获得信息;④根据命题要求来筛选所获得的信息。

篇5:写作修辞手法之排比与夸张

【作用】:可以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可以突出事物的特征或在增强读者对作者主观感情、态度和理解上起积极作用。

【例句】: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篇6:中考作文指导:活用排比修辞手法

饥渴的旅人在茫茫沙漠里寻找到了绿洲,他会感激,感激天空赐予这一片土地的滋润;焦急的母亲在车站等待远归的游子,她会感激,感激火车带来了孩子的身影;病重的老人苦苦寻觅,终于抓住了生的希望,他会感激,感激天使的救助让他远离死神。

这是一篇令人眼睛一亮的考场佳作。此开头一组排比,由物及人,用散文的笔调对“感恩”作诠释,在作者笔下,从自然的万事万物到人类的美好情感,无不因感激而光彩四溢。内容形象生动,语势流畅生辉,情感真切动人。这样的开头为后文奠定了很好的情感基调,也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看,开头排比句,就像门前的一串风铃,摇曳多姿,惹人喜爱。

2.中间排比,亮在心底。文章中间以几个结构相同的短句组成排比,形成了强烈的语势,可以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作者较扎实的语言功底。如滨州市满分作文《让春天永驻心中》在中间写道:

“咚咚咚”,阳光来敲门,那是春天的使者,但他拒绝了; “咚咚咚”,热闹来敲门,那是春天的脚步,但他躲避了; “咚咚咚”,欢乐来敲门,那是春天的生命,但他退却了……

这是一篇很感人的抒情叙事散文,考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精心编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并通过细腻的描写,生动地展示了主人公心灵世界的变化及带来的结果。这里的一组排比句,把考生的心路历程演绎得一波三折,淋漓尽致,纲举目张,脉络清晰。看,中间排比句,就像眼前的一行白鹭,展翅冲天,美丽定格,叫人留连忘返。

3.结尾排比,流连终点。结尾处的排比,就像是飞流直下的九天银河,激荡人心;就像是滚滚东逝的一江春水,气韵流转。如深圳长沙满分作文《我想起了远逝的丝绸之路》在结尾写道:

想像着人们没有私心,但人们不可能没有私心。想像着风沙不吹,但风沙不可能不吹;想像着古道依旧繁华,但古道不可能依旧繁华,所以这一切注定发生。悠悠的骆驼依旧在耳边回萦,丝绸古道,我希望下次在梦中与你相遇。

上一篇:中国建设银行规章制度下一篇:《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