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散文欣赏

2024-07-22

喜欢散文欣赏(通用14篇)

篇1:喜欢散文欣赏

洛小米二十岁那年,如愿以偿地上了一个二流的非她梦想中的大学。那年,洛小米就像只丑小鸭,慌慌张张莫名其妙地就来了这里。洛小米生性孤僻,喜好安静不爱说话,常常独来独往。她甚至有过很多极端的想法,于是她查书籍,找网络,做心理测试,在线咨询心理医生,种种迹象都表明并且让她深刻地怀疑自己患有抑郁症。总之,洛小米心理是病着的,甭管是在外人还在是她自己看来。

洛小米中学的时候曾经有一个很好的朋友,虽然两人性格不同,但是两人依然走得很近,有很多共同语言和爱好。可惜,在洛小米刚刚进入大学的时候,她就去世了。洛小米为此难过了好一阵子,哭了好几次。也是从那时候,洛小米的生活开始没有了朋友。她成了一个人。

那时候的洛小米刚刚拥有手机,也刚刚学会申请了一个。不过莫小米并不喜欢聊天,她只喜欢在空间写字并且去阅读别人的文章,然后偶尔交一些很有文采的网络笔友。

洛小米是个书呆子,除了读书基本上什么都不知道,成天都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还有着很多别人所不理解的奇奇怪怪的爱好。洛小米后来说,她最大的自卑就是所有人都觉得她不像个女孩子,甚至觉得她在爱情方面心理有问题,更有甚者干脆在背后诅咒她嫁不出去。她说,我从来没有喜欢过一个男孩子,甚至不知道喜欢是什么感觉什么样子。她说,我以为我真的不具有这样的可能,上天从一开始就没有给我机会,可是我真的不能原谅别人咒我嫁不出去,那是我的内伤。她说,如果我的人生可以重来,我真的想知道,喜欢一个人和被人喜欢是什么滋味。对于洛小米来说,外面的世界她一点也不关心,而在她的交际圈里从来就没有一个男生朋友。

洛小米第一次关注到一个男生是在大一新生军训期间。那时候虽然专业、班级都很明确,但辅导员为了促进交流和节省教室空间就把本学院的学生两两专业集中到了一个教室,并且让每个人起来作自我介绍。一百来号人里,能记住的也只是那些别具一格的而已。洛小米喜欢和语文有关的东西,还喜欢有特色的城市,包括那里的风景、名人、特产之类的。洛小米记得当时有个男孩子作自我介绍的时候开头用了那句她最爱的“烟花三月下扬州”,并且简洁精悍地介绍了自己和他的家乡扬州。以以致于后来每次听《烟花三月》的时候洛小米都会想起他。当时他坐在她的后面,她回头悄悄看了一眼,出生扬州的他长得眉清目秀,高大帅气,皮肤黝黑带着少年的阳光。只不过,太过专注于介绍内容的洛小米却没记住他的模样和姓名。

新学期正式开始的时候,洛小米在自己的班级里再次见到了那个男孩,模模糊糊间记得好像就是这人,却是死活想不起来他的名字。后来班干竞选的时候她才知道他叫杨伟晨。杨伟晨的确是班里的帅哥,虽然洛小米没有花痴的毛病,但是她也知道同寝室的一个室友对他可谓是一见钟情,常常在寝室提到他。一段时间后,那位室友竟然神奇地搞到了杨伟晨的号,并且和她的好姐妹热烈地说着关于杨伟晨的一切。洛小米是不多言的,但她却悄悄记下了杨伟晨的网名。某天上网的时候,洛小米在上输入“点碎的阳光”搜索,真的就找到了他。洛小米有些激动地进了杨伟晨的空间去看他的日志,发现他原来是个很有才华的阳光男孩儿,文采细腻而又飘逸并且充满了哲理。于是,冲着他的才华,洛小米加了他的。

几天后的某天,洛小米去空间写文章的时候发现点碎的阳光看了她写的东西并且做了评论。上面说,她的文字很美,心思也很细腻。洛小米简直是紧张激动得快要死掉了,她明显感觉到自己的心跳加快,甚至连呼吸的节奏都乱了。她想,是不是我真的可以和他做很好的朋友呢?洛小米开始和他聊天,只是洛小米并没有告诉他他们其实认识,就是同班同学。慢慢地熟络起来以后,洛小米就喜欢和他聊一些和文学有关的东西,还有就是一些自己心理上的困惑又或者是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点碎的阳光总是会很耐心地听她说着这一切并且会用很多语言来开导洛小米。洛小米每次听后都会觉得豁然开朗,心里也没那么难过了。洛小米开始觉得自己有了大学里的第一个朋友,并且是人生第一个能够懂自己的人。她把他看成是自己生命里最最珍贵也最最重要的一个不可替代的朋友。她专门把他分到了一个好友列表里,甚至潜意识里开始对他有一点依赖,每次上Q洛小米总是会看一眼他的头像有没有亮着,如果他在她就都会按捺不住地很想和他打声招呼。可是洛小米是自卑的也是害怕的,她不敢,她没有勇气。只有在遇到自己化不开的结的时候洛小米才会小心翼翼的发一条消息过去。洛小米,恨极了自己。

大学快过去一年的时候,洛小米有天去办公室的时候不小心看到了点碎的阳光的电话号码,默默地就记下了。联系人就叫点碎的阳光。那年快期末考试的时候,洛小米经常一个人溜出来寻找各种适合读出声来帮助背诵的场所。洛小米还是个积极分子,上课特别地积极。因此她总能在很多地方看到杨伟晨,有时候是他打篮球的样子,有时候是他一个人站在球场边的背影。那段时间,洛小米很少在网上看到他,但是从他的文字里洛小米知道他出事了,心里憋着一股气。于是洛小米以一个好朋友的身份给他发了条短信,署名是自己的网名:指尖微雨。洛小米在短信里写道:你知道吗,我一直很喜欢你的网名。因为他有阳光,不管是不是点碎的,落在地上,他依然有光芒、有斑影。而你在我心里就像那阳光,有着温暖明媚的光芒。我希望你好好的,可以尽快的振作起来,就像之前的你。杨伟晨给她回了信息,很简短,没有问她怎么知道的他的电话。洛小米也没有坦白。

洛小米一直时不时地关注着杨伟晨的动态,希望可以知道他是不是好了。再次看到点碎的阳光头像亮起来的时候洛小米鼓起勇气和他聊起了天,并且坦白地告诉他他们其实认识。只不过,洛小米撒了谎,只跟他说自己后来才知道原来他们是同学。

到大二的时候,杨伟晨开始混得风生水起。本来就很优秀的一个人终于在大二的时候爆发出来得以施展自己的才能。杨伟晨开始在社团里表现出越来越超凡的能力,担任社长的他开始忙得团团转。洛小米可以和他说话的机会越来越少。那时,洛小米和杨伟晨早已经知道在生活里对方是谁,奇怪的是网络上熟络的他们在生活里却是形同陌路。洛小米开始灰心、绝望。当她和杨伟晨对比的时候她发现自己是那么地自卑和不堪,她觉得不管自己怎么努力都是不可能和杨伟晨成为好朋友的。洛小米,沉默了。

杨伟晨大二那年交了一个女朋友,一个长得颇为清秀、开朗而又有点豪气的女孩子。也是那时,洛小米发现杨伟晨开始变得上课很积极,平时遇到他也总是发现他帮她拎着包。只是,洛小米虽然没有谈过恋爱却总觉得他和她之间有点怪怪的,反正就是不是那么像情侣,不像身边其他情侣那样有情侣的感觉。后来,洛小米有一天突然发现好像不怎么看到他和她在一起了,她只是觉得奇怪。再后来就听说,杨伟晨和那个女孩子分开了。洛小米叹了口气,有些同情有些为惋惜,心里竟替他难过。也是从杨伟晨脱单那时开始,洛小米开始减少和杨伟晨的交流,生怕惹出了什么是非遭人议论。洛小米再次和杨伟晨有交集已经是一年以后的事了。

也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起,洛小米开始变得不那么沉默和孤僻,至少开始会和人来往和交流,也开始有了那么一两个还算交心的朋友。每当朋友们谈起她的变化的时候她总是把这一切归功于她所认识的老师、同学以及朋友。只是,她从来没有说过一个人。那,就是杨伟晨。也许因为杨伟晨从大一开始就一直担任班长,也许因为这三年来洛小米一直在默默的努力并且也确实有些问题需要帮助……总之是,杨伟晨开始会和洛小米打招呼,偶尔还会请洛小米帮一点小小的忙。洛小米平静而又有些喜出望外。她觉得,如果我再努力一点,你是不是就会看到我的好,就会觉得其实我是个很好的朋友。

洛小米一直都知道杨伟晨的人缘很好,朋友也很多。只是在洛小米看来这些人都不是特别靠谱的朋友。洛小米想帮他甚至曾经萌生出一个念头,那就是邀约他一起看书和奋斗,互相督促。因为他和她说过他的梦想。洛小米在那年夏天开始的时候拿着手机看着他的号码徘徊犹豫了好久,可是直到那个夏天结束最终也还是没有说出口。

杨伟晨和洛小米交集最多那年,洛小米觉得自己从来没有那么关注过一个男孩子也从来没有那么关注过杨伟晨。看着他在篮球场上奔跑,帅气地投出三分球然后像爬山虎那样肆意的咧嘴大笑着的时候,透过阳光,洛小米想,如果我没有比你大,我是不是也可以像其他女生那样,喜欢你?

那年的专业课很多,课程很难作业也很繁重。可是洛小米发现杨伟晨上课开始没有那么积极了,有时候甚至还看不到他。洛小米开始担心,担心他会落下功课。也是那时起,洛小米上课前总会张望一下,偶尔还会短信通知他。碰上老师点名并且扬言要让不到的人挂掉的时候,洛小米就急了,慌慌张张的给杨伟晨发去短信。可是,杨伟晨从来就没有在洛小米的短信后出现在教室里过,甚至连个简单的短信回复都没有。她终于知道,无论她怎么样努力,怎么样好,她和他都是不可能成为很好的朋友的。只是,在洛小米心里,他依然是她内心深处最最珍贵的朋友。洛小米,彻底死了心。

毕业那年,班上所有人都在忙碌着写同学录。洛小米没有。她觉得感情这东西不是靠这个就可以维持的。如果要写,她只想做一件事,那就是让每个人很潇洒很有个性地写下自己的名字和一句话,那就够了。不过洛小米最终什么都没有写,就连唯一一个想让杨伟晨在自己最喜欢的那本书上写几个字的愿望也没有说。杨伟晨拿同学录给洛小米的时候,洛小米很认真的想了许久,最后只在上面很认真很认真地写了一句话:

你是否曾经知道,我曾经并且一直把你看作是我生命里最最珍贵的朋友?又是否曾经知道,我曾是那么努力地,想让你也把我当成是很好的朋友?

——指尖微雨

毕业后,杨伟晨去了沿海城市发展,洛小米依然留在当年上大学的城市。她说,我喜欢这个城市的阳光,喜欢它带给我那么多的故事和回忆。偶尔想起学生时代关于杨伟晨的一切,她说,我曾经在郊游的时候看见他向一条小路走去怕他找不到大部队而站在路口等他;曾经那么努力地想要拉近一点我们之间的生活距离;曾经在梦里梦见过他六次,可是每一次都只能看见他的背影。她说,点碎的阳光,你说,我是不是曾经悄悄地喜欢过你,用了许久的时间去努力想和你做朋友,却用了一秒的时间去爱你,杨伟晨?

篇2:喜欢散文欣赏

很多时候,我会站在一旁静静的关注那些被我羡慕的人或事,人生如戏,往往对我来说是梦的东西,在别人眼里却毫无价值。经历了多次的碰伤,我的心变得很静,静的让我感受不到周围的色彩。生活就是如此,有时候不管多努力。可能最后还是会被时间给遗忘,如此冷漠,如此简单。

两指间的白烟飘飘而散,燃烧着心中的苦,一直期待能像吐白烟一样将烦恼从口中流出,一切徒劳只是将自己的痛越烧越旺。寄托,宣泄,还是逃避,我开始迷茫了,好像自己被包围在嘲笑的谎言中。幸福是否已悄然远离,有些黯然与伤感!慢慢的我学会了孤独,爱上了寂寞。无数次的盼望、寻望、守望,换来的仍然是无数次的失望。寂寞拘留了我的灵魂,孤独占据了我的心房,一度的灰暗,让我差点失去自己。

喜欢淡淡伤感的文字,这是我内心最柔弱的一面,我不会刻意的去改变它。其实,生活的我并没有文字上这么不堪一击,虽然我一直在变演着不同的角色。我很感动,在我最无助的时候有这么多关心我的朋友!喜欢上网,喜欢看别人的故事,总有那么多的故事相近,勾起了内心的痛。

篇3:如何让学生喜欢上音乐欣赏课

鼓励学生用体验来发现感兴趣和有价值的问题

要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在课堂上探究发现问题, 教师的教学策略和技术支持就显得尤为重要。七年级教材《音的高低》实践与创造一课的教学目的是要求学生能够感受和听辨音的高低变化。在教学实践中, 笔者请同学们敲击两个盛有不同水位的玻璃杯、两个大小不同的鼓、两个长短不同的音条……让他们通过“听”发现问题, 并把听到的问题提出来:

为什么发音体体积大小、长短不同发出的声音不同?

为什么不同的发音体在敲击时发出的声音高低、音量、音色各不相同?

为什么同一发音体在敲击不同部位时发出的声音又不相同?

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这些问题来自于学生的真实体验, 是他们在课堂实践中发现的有疑虑又急于想知道答案的问题, 而绝对不是老师牵强附会灌输的结果。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在体验中主动探究新知, 提出问题、在解决问题中掌握知识。

激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 许多学生总觉得没有问题可问, 只是盲目地、被动地接受老师“指挥”, 这主要是他们不知道怎样去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因此, 教师要“授之以渔”, 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 让他们会问、能问。笔者在教学实践中, 以竞赛的形式提出或解答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时可以指定某组成员以接力赛的方式回答。答对时答方得分, 否则问方得分。这种竞赛形式把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 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了。通过类似的系列活动, 学生对问题的搜寻、发现、探索、解决过程中, 由被动的接受者、服从者、执行者变成了主动的研究者、探索者、发现者。在这一过程中, 发现问题的喜悦感、解决问题的挑战性、问题解决的成就感相互交融, 成为了激发学生上欣赏课的强大动力。

用才艺表演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音乐课堂的魅力

每节音乐课上, 笔者利用五分钟按学号安排三名同学进行表演, 形式自定, 但内容必须是积极向上的, 跟音乐有关的。这项活动的开展受到了同学们的欢迎,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跃了课堂气氛, 而且能发掘出每名学生的艺术潜质并使之得到培养, 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学习与生活的热情。学生在成长中特别需要“发现”, “人一旦被发现就发现了自我”。尤其是对自我还不太了解的初中学生, 格外需要有人去欣赏, 去发掘。学生需要张扬, 不要怕学生会骄傲, 他张扬的时候会把个性表现出来。才艺表演改变了传统的师生观, 营造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很多优秀的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 一句鼓励的话会让一个孩子对一门功课感兴趣, 继而学生会对学习充满兴趣, 使学习成绩有较大提高。因为才艺表演, 老师跟学生的语言交流多了, 与学生心灵的沟通也多了, 这种开放式的交流让老师真正成了学生的聆听者, 既是师长更像朋友, 师生关系因此也变得更为融洽。

抓住学生心理需要, 诱导学生主动探究

教师应利用音乐课堂, 让学生作模仿秀, 将“原唱”与“模仿”进行比较, 在比较中找出差距, 在模仿中提升自己, 以此满足同学们的成就性需要。笔者利用音乐课堂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如歌曲对唱、为歌伴舞、为曲配乐等, 让学生各尽所能、人尽其才, 给学生构建一个释放激情、展示才华的平台。青少年学生乐于求异、求新、求奇, 为此, 老师要在课堂上留出一定的“自由”时间, 让学生自己去唱、去舞、去想象。将课本知识与学生实际需要结合起来, 使课堂变成学生燃烧激情、释放才智、拓展思维、彰显个性的探究平台, 既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 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实践能力。

篇4:如何让学生喜欢上音乐欣赏课

鼓励学生用体验来发现感兴趣和有价值的问题

要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在课堂上探究发现问题,教师的教学策略和技术支持就显得尤为重要。七年级教材《音的高低》实践与创造一课的教学目的是要求学生能够感受和听辨音的高低变化。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请同学们敲击两个盛有不同水位的玻璃杯、两个大小不同的鼓、两个长短不同的音条……让他们通过“听”发现问题,并把听到的问题提出来:

为什么发音体体积大小、长短不同发出的声音不同?

为什么不同的发音体在敲击时发出的声音高低、音量、音色各不相同?

为什么同一发音体在敲击不同部位时发出的声音又不相同?

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这些问题来自于学生的真实体验,是他们在课堂实践中发现的有疑虑又急于想知道答案的问题,而绝对不是老师牵强附会灌输的结果。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在体验中主动探究新知,提出问题、在解决问题中掌握知识。

激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许多学生总觉得没有问题可问,只是盲目地、被动地接受老师“指挥”,这主要是他们不知道怎样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因此,教师要“授之以渔”,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让他们会问、能问。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以竞赛的形式提出或解答问题,学生提出问题时可以指定某组成员以接力赛的方式回答。答对时答方得分,否则问方得分。这种竞赛形式把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了。通过类似的系列活动,学生对问题的搜寻、发现、探索、解决过程中,由被动的接受者、服从者、执行者变成了主动的研究者、探索者、发现者。在这一过程中,发现问题的喜悦感、解决问题的挑战性、问题解决的成就感相互交融,成为了激发学生上欣赏课的强大动力。

用才艺表演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音乐课堂的魅力

每节音乐课上,笔者利用五分钟按学号安排三名同学进行表演,形式自定,但内容必须是积极向上的,跟音乐有关的。这项活动的开展受到了同学们的欢迎,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能发掘出每名学生的艺术潜质并使之得到培养,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学习与生活的热情。学生在成长中特别需要“发现”,“人一旦被发现就发现了自我”。尤其是对自我还不太了解的初中学生,格外需要有人去欣赏,去发掘。学生需要张扬,不要怕学生会骄傲,他张扬的时候会把个性表现出来。才艺表演改变了传统的师生观,营造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很多优秀的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一句鼓励的话会让一个孩子对一门功课感兴趣,继而学生会对学习充满兴趣,使学习成绩有较大提高。因为才艺表演,老师跟学生的语言交流多了,与学生心灵的沟通也多了,这种开放式的交流让老师真正成了学生的聆听者,既是师长更像朋友,师生关系因此也变得更为融洽。

抓住学生心理需要,诱导学生主动探究

教师应利用音乐课堂,让学生作模仿秀,将“原唱”与“模仿”进行比较,在比较中找出差距,在模仿中提升自己,以此满足同学们的成就性需要。笔者利用音乐课堂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如歌曲对唱、为歌伴舞、为曲配乐等,让学生各尽所能、人尽其才,给学生构建一个释放激情、展示才华的平台。青少年学生乐于求异、求新、求奇,为此,老师要在课堂上留出一定的“自由”时间,让学生自己去唱、去舞、去想象。将课本知识与学生实际需要结合起来,使课堂变成学生燃烧激情、释放才智、拓展思维、彰显个性的探究平台,既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实践能力。

实践证明,在初中音乐课教学中尝试欣赏、活动、探究式教学唤醒了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了封存的联想,开启了幽闭的心智。教师要让学生在欣赏中发现,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智,在“探究”中创新,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质、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在尝试成功的体验和乐趣中探究知识、创新思维、拓展能力,从而真正热爱上音乐欣赏课。

篇5:喜欢老徐随笔欣赏

认识老徐,是那部《将爱情进行到底》,那时她还是清清纯纯的大学生模样。因为时间太久的原因,对剧情倒没什么太多印象了,但却实实在在记住了那个梳着两条细细小辫子的叫“徐静蕾”的演员,喜欢上了她带给人的那股清新如春风的感觉。

之后,在《那一场风花雪月的事儿》里,又看到了徐静蕾以警察身份的出场,再次感受到她的纯情玉女风格,但又有不同的地方,似乎多了那么一点点“狠”、一点点“傻”、一点点固执和一点点浪漫。

我早就过了追星的年龄,也不是喜欢追星的人。只是,现如今,信息和网络实在是充满了每个人的生活,这些年耳濡目染的,陆陆续续看到、听到关于徐静蕾的消息:做了大学老师、当了导演、开了博客(曾经她的博客在大陆地区点击率排名第一)、创立了《开啦》电子杂志……于是很佩服她的才情、才气,佩服她的勇气和执着。好一个多才而能干的女子!当今,演而优则唱、唱而优则演的事情在娱乐圈里太普遍了,能自编、自导、自演的也不止这老徐一个。可不知怎么,我就是喜欢老徐,她的外表从不张扬,永远给人亲切清新的感觉。最近看了《杜拉拉升职记》的全球首映仪式,看到了老徐的变化,更有种成熟女人的气质和魅力。原来那个清清纯纯的学生模样,如今也出落得如此妩媚动人。女人的美是多样的,有的人美得不可接近,而老徐的美是一种亲切的美、清新的美。

喜欢老徐,当然不能仅在外表,更在于她的内在。她始终在工作,在追求梦想,工作成就了她的美。喜欢老徐的“傻”努力。她自言拍电影有些傻,比如为了演好杜拉拉,她仍然要遵循着传统的做法,到一个个企业去现场实地采访白领。就象张一白说的,“现在谁还这么拍电影啊?都是几个人凑在一起,拍脑袋急就章的编出一个天才故事。”可老徐不仅傻,还能够坚持这种傻,我就更加喜欢她。做任何事情,怕就怕“认真”二字。必须要认认真真地按照必不可少的环节去体验,才能真正学到东西,才能挖掘到真的感受。演白领,不实地体验怎能演得象?这在文学创作上叫做“体验生活”,没有生活的体验,怎么能真实地演绎生活?这也是对艺术负责、对创作负责、对观众负责的必然要求。

一个人的成长,不只是模样的改变,更是心理的成长,是为梦想奋斗的过程。老徐是一个有个性的人,通过她的.“傻努力”诠释了“我可以、我能做得到”的信条。我喜欢老徐,喜欢老徐的电影,因为它总有与众不同的地方。就象写文章,人家写过了你再写,如果没什么创新就没意思。从《我和爸爸》、《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梦想照进现实》到《杜拉拉升职记》,立意和视角总会让人耳目一新,让我能看到她是在真正的通过自己的努力诠释电影的创作理念、是真正的在学习电影创作、真正地在体会电影、在感受电影。

篇6:抒情美文欣赏喜欢

是一种欢欣鼓舞的情绪,希望与人分享并得到认可。

完全是一种自我认可的价值体现。丝毫不体会身边人的感受,人性中最自私本质的泄露。无法逃避的对周遭的人群施以攻击。愉悦自己的心怀,却并不能给他人带来享受和美感。反之,注定功德无量。我们无可厚非。偏偏一些人,拿自己的喜好当成公益,大有宣传扩大之需,对别人造成精神负累全然不觉,让人苦不堪言。

深有体会,便会常常自我醒省,不做那个被人避之不及的人,自己的喜欢只管尽数归于自己私有,点一盏柔和灯盏,借一束银白月光,细细把玩潜心爱恋,都是自己的事,与他人无关。如若是花,必会花开有期,花香四溢,只要你不花香过敏,自有花香入怀。尘世之间,只有一种花香可以逆风传送——德馨涌溢。

曾经一度喜欢拿自己喜欢的东西送人,偶然的一次,发现我的喜欢在他角落里蒙尘,亦或成为哄孩子的`玩具遭受摧残直至破损。这一幕使自己受到严重打击。观念产生动摇。才算明白:最好的礼物,不在价值多少,一定要送那个同样喜欢和懂它的人。送出去的是希望,它的归宿得到圆满和延伸,使喜欢的情绪抻枝长蔓花开枝头。

喜欢还是欣赏的,都应该保持数量的纯净,数量繁杂使其珍贵性变得可疑。

篇7:爱与喜欢美文欣赏

青春懵懂期的我们分不清爱与喜欢,常以为喜欢就是爱,觉得好看的、好玩的、好吃的、让自己欢心的便以为就是爱。年岁渐长,看过了一些东西,亦经历了一些事情,渐渐地对爱与喜欢有了不一样的看法。

喜欢是一种直觉,一种心理感受,它告诉我们,看到某人或某物时,让我们自身感受到快乐,并产生一种想要占为己有的欲望,这种愉悦或占有会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当喜欢达到一定的强度时,心甘情愿地为之付出时间、金钱、感情甚至倾其一生心血来努力呵护给它幸福的为之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关心和照顾,在点点滴滴一言一行中都能感受得到的,且平实而又坚定。

喜欢的东西消失了,人只不过是一时失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慢慢淡忘、消失,而爱不是,爱的东西消失了,则是永远的心痛,即便是长时间的心灵修复,表面平淡了,心底仍有隐隐的痛,只是深藏,但绝不会忘记。

每个人的一生有很多喜欢的东西,如美丽的风景、可口的食物、流行的时尚等等,并随着社会发展、产物更新、自己成长而不断更新,而爱却是稀有的,甚至于唯一,爱的越深则精力投入得越多,一生钟情于某人或某物,是一件痛并快乐的事情。

爱也有阶段性的,它随自身成长而变化。少年时可能会钟情于某物;青年时钟情于某人,老年时则回归平淡,钟情于身边曾忽略而又珍贵的人或物。

少年时的爱是极端自私的,只关乎于自己付出的,对于他人倾心相授的浑然无知,处于一种没心没肺的状态。记得幼年时同村同伴的娘亲病死,出殡那天女孩还和我们跳皮筋,她奶奶硬拉着她给她娘送行。半个月后,女孩的小狗突然死了,女孩居然哭了整整一礼拜,那是她辛勤养大的小狗,寄存了她所有的爱意。这件事我记忆深刻:得到的风轻云淡和付出的刻骨铭心在孩子身上如此鲜明的体现,真该让我们反思,我们现代的教育是否走岔,孩子们轻易得到我们全部的爱,却是如此自私,是否我们应该早日放手,让孩子独立自强,自己承受风雨,才能早日懂得感恩,早日成长。

恋爱是青年时期的主轴,一生可有一次,也可有几次。在青春不安份的个性和还没有稳定的生活状态下,爱情也随着环境及各类因素的变化而变化。两个恋人必须在对的时间相遇才能修成正果,或早或晚都会留有遗憾,无疾而终。所以青年时的恋爱可以随缘,缘尽心伤,但不能颓废,人生还得继续,爱走了,还有下一场花开,真心付出就无怨无悔,曾经的美好将是买不到的深刻回忆,是一生心灵的财富,至少你的青春不是空白。

中年的爱,更多的是责任。工作的繁重、子女的养育、父母的赡养、夫妻的相持、朋友的`相知……沉重的中年不再有少年时的天真,青年时的浪漫,而是踏踏实实地经营生活,撑起一家老少的天地,家人的欢颜就是自己追求的目标。中年因为这些责任而充实,也因为这些而体现了生命的价值。

老年的爱,浓烈而又深厚。经历了或平坦或坎坷的一生,老了,退出了欲望,退出了繁华,回归平淡,一间老屋、一只老狗、一个老伴、几个老友、数个***惯,世界单纯下来了,老年的爱不再尘土飞扬,而是静下心来的关注这大半辈子身边忽视的却又珍贵的人与物,老年的爱深重而又带有歉疚。老年,对于不学无术的人来说是冬天,而对于热爱生活,活到老学到老的人来说,老年才是收获的季节。

篇8:略谈散文语言的欣赏

散文的语言必须写得精炼优美, 朴素自然。精炼, 就是用恰当的词语准确地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 传达人物的神情特点;精炼, 就是要做到言少意丰, “寥寥数语, 就能描绘出生动的形象, 勾勒出动人的场景, 显示出深远的意境”。

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是语言精炼的典范, 比如其中的第四部分:

“我在十八日早晨, 才知道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噩耗, ……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 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 是杨德群君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 简直是虐杀, 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但段政府就有令, 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 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惨象, 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 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 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 就在沉默中灭亡。”

这一段文字记述了“三·一八”惨案的概略经过, 勾画出请愿者惨遭虐杀的情景, 揭露了反动政府凶残的面目和御用文人卑劣的嘴脸。不仅如此, 而且还鲜明地表现了作者对事件的认识、感情和态度。文字之简短、内容之丰富、思想之深刻、感情之强烈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警句的运用是语言精炼的一个突出表现, 它易记、易诵, 精辟、深刻, 具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量。“沉默呵, 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 就在沉默中灭亡。”“真的猛士, 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真的猛士, 将更奋然而前行。”这些语句是议论, 带有强烈的抒情色彩, 因而使整篇散文的抒情性更强烈。读着这些警句, 谁都为这些语句所感动, 留下深刻而难忘的印象。

优美, 是指语言清新明快, 生动活泼, 富于形象、感情和音乐美, 读起来能给人以美感。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第四自然段: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 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 象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 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 有袅娜地开着的, 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 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 送来缕缕清香, 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 像闪电般, 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 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 遮住了, 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真正的语言要自然、朴素、纯真。杨雄在《法言·词神》中说:“大文弥朴, 质有余也。”说的是好文章以朴素的语言为贵。朴素、自然、纯真的语言, 是一种语言艺术, 是语言技巧娴熟的标志。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语言极为朴素自然, 犹如忠厚的长者对孩儿叙说往事, 侃侃而谈, 娓娓动听:

“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 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 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 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 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这样的开头, 明白如话, 富有情味, 引人入胜。接着写百草园里“碧绿的菜畦, 光滑的石井栏, 高大的皂荚树, 紫红的桑椹”, 树叶里长吟的鸣蝉, 菜花上肥胖的黄蜂, 泥墙根低唱的油蛉、弹琴的蟋蟀、以及蜈蚣、斑鸠……这些语言朴实纯真, 亲切感人。

阅读散文, 要欣赏散文的语言美, 要深入地体会散文的思想感情。欣赏, 是高层次的带有综合性的阅读, 要求我们从整体着眼, 边读边全面地体会文章的美。也就是说, 先求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再一部分一部分地深入。

篇9:散文《散步》欣赏

散步,这是一个极普通的题目,也是一件极平凡的小事,但《散步》的作者却抓住了生活中这一件易为人们忽视的小事,开掘出一个更广阔的天地,读后令人神驰遐想,余味不尽。

作品中散步的是一家人,祖孙三代,成员虽极简单,但安排却可谓匠心独运。散步时小家伙象发现新大陆似的一声喊叫:“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点出了这种安排的深刻寓意。妈妈和儿子,这是两代人。前面的两代人是老的一代和壮年的一代;后面的两代人是壮年的一代和幼小一代。他们在田野上散步,但也可以看做是在漫长的人生之路上跋涉。老的一代,壮年的一代,幼小的一代,代代相承,连接起生命长河的链条。生命的长河是无限向前延伸的,但每一生命个体的存在又是有限的。“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这看似漫不经心的一笔轻轻地点出了这一浅显而又深奥的道理。有些老人要死去,但春天还是照常来。“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这是《散步》中主人公的感受,也是作者对生活的思考。文中散步的三代人不也令人想到生命吗,三代人,这是生命所必然经历的三种不同存在的阶段。

三代人,年龄不同,境遇各异,思想不一,于是在散步中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喜欢平顺和追求有意思,这正是生活中老小两代人之间常见的分歧,这一情节的安排于平淡自然中见深刻,足见作者之功力。这一分歧的解决颇耐人寻味。因为“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的强壮的儿子,”儿子还小,他还习惯着听从他高大的父亲,所以在歧路前如何举步取决于“我”。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拆散一家人各得其所又不愿意,“我”在这种情况上决定委屈儿子,但这时母亲变了主意。小路不平顺,但毕竟有吸引人之处,那里有金黄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母亲的改变主意,也许有疼孙儿的心理,但也许更主要是因为被小路绚丽的风光所吸引。一家人终于走在有意思但又不平顺的小路上,这是代表未来的儿子所选择的道路。散步中这一小小插曲可以令我们想到生活中无数类似的事件,这里展示的是一滴水珠,但它包含着世界上所有的水包含的一切元素。

《散步》的结尾也是意味深长的。“我”背起了母亲,妻子背起了儿子,“我”和妻子都走得慢慢的,稳稳的,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同她背上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似乎也的确是整个世界,老的代表过去,小的代表未来,这过去和未来都在现在的肩上。

篇10:我喜欢-美文欣赏

有人问我喜欢什么,我说,我喜欢很多很多……

我喜欢奔流不息的小河。在炎炎的夏日里,我挽起裤腿,在凉爽而又清澈见底的小河里摸鱼、捉蝌蚪,運气好的话还能捉到螃蟹。它带给我无尽的快乐和凉爽。

我喜欢河上漂流的小舟。我悠闲地坐在小舟里,任由起伏的河水将它带走。我静静地欣赏着沿岸的风景,思绪也随着小舟漂向远方。

我喜欢河里的小鱼。当我捉住它时,小鱼在我的手里拼命挣扎,我看到了它对生命的.渴望和对自由的向往。我不由得想知道人世间什么最宝贵?不就是生命吗?我手一松,鱼儿重回家园。

我喜欢河面上绽放的荷花。荷花的根生长在淤泥里,然而,它却出淤泥而不染,河面因为有了它而倍添光彩。看着美丽的荷花,我想:我要做荷花一样的人。

我喜欢繁星点点的夜空。晚上带着疲倦的身躯躺在床上,透过窗户看到满天星辰向我眨着眼睛,身心顿感轻松和愉悦。有星星陪伴入梦,我会睡得更香。

我喜欢画画。铺上一张宣纸,拿出画笔,不受任何限制,画出我看到的美景和我最向往的地方。

我喜欢看照片。闲暇时,打开那一本本记载我成长足迹的相册,孩童时美好的一幕幕浮现在眼前。那一颦一笑,那一爬一跑,让我重温逝去的时光。曾经的喜怒哀乐,现在回味都是快乐无穷。

我喜欢读书。名人故事、动物小说、百科全书我都涉猎。从书中,我了解了形形色色不同人物的内心世界,学会思考,认识大自然,掌握了很多知识。

篇11:我最喜欢的礼物作文欣赏

我最喜欢的礼物,是我爸爸在我7岁生日上送给我的一本《鲁宾逊漂流记》。

当时我还是幼稚的小孩,还不怎么喜欢看书,当爸爸把这本书交到我手上时,爸爸鼓励我说:“这本书讲了一个人不听爸爸妈妈的劝告,出海航行被人抓住,成了仆人,最后逃了出来。但是他死性不改,又出来航行,结果船沉没了,只有他活了下来,他来到了一个小岛,生活了二十多年。后来收了一个野人做仆人,又救了一个船长,帮他制服了叛变的水手,回到了故乡的故事,你愿意知道吗?”我大声的.说:“我愿意!”我打开这本书,就像钉子遇到了磁铁,被有趣的故事情节牢牢的吸引住了,当他被抓住时,我不禁为他捏汗一把;当他袭击野人是我心惊胆战;当他回到故乡是我又欢呼雀跃,从此我爱上了读书。后来我渐渐不满足于只看一些普通的书了,我看起了中外名著,最后我看起了古文,修养情操,作文也渐渐的好了起来。我也不是以前天真物质的孩子,而是一个五年纪的学生了。

篇12:美文欣赏:我喜欢你

她们都很美,都很有魅力,都很好看,而我不喜于形色,不放纵,不肆惮,不刻意,不尝试去关注你,不去争取你,不去了解你,我都不做。但是,在第二根肋骨跳动的地方却一直有你。

你不是很帅,不是很善解人意,不是很富有,不是很可亲。但是,为什么?我却喜欢你,我几乎都不了解你。你打球很帅吗?不是。是你对我很照顾吗?没有。是应为你全能吗?也许你是会很多东西,但是,但是,都不是。因为什么,我也不知道。

你说:如果我没房没车,还会有女孩子喜欢我吗?我静静的看着你:有的。你说:开什么玩笑。我所喜欢的.是你,即使你没房没车,那也不会改变什么。你不知道,我静静的看着这一切发生,我心疼你一个人承担这一切,我心疼你一个人背房贷,一个人去打拼。

我为什么不去争取你,就像基督徒那般信奉主的存在,我们不是那双陪伴彼此到老的人儿。

我很努力喜欢你。努力不让所有人察觉,努力不让你察觉,努力骗自己,努力让自己明智,努力不嫉妒,不悲伤,不焦虑。一切努力都会有结果,而我努力去做不结果的事,我只愿在我的岁月里,用心感受你的存在,做到不喜不悲,因为我知道,你有一天会远走。任时间的刀锋在心口划过,愈合又裂开。终有一天,我会跟你说再见,然后把你放在回忆的仓库里。

篇13:简谈欣赏散文情感美的有效途径

四、在音乐教学中弘扬民族精神和文化

爱国主义是个千百年来积累和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切、最浓厚的感情。我国的民族音乐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凝聚着民族艺术的精华, 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意志、力量和追求。我们56个民族拥有数以万计的色彩独特的民歌, 它们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宝库。如何利用这些丰富的文化瑰宝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 是摆在每一位音乐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新音乐课程标准体现了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 贯穿着素质教育的思想。它更加突出音乐课程的审美体验价值, 创造发展新价值、社会交往价值、文化传统继承价值等一系列新的教育价值观, 提出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以兴趣爱好为动力, 面向全体学生, 注重个性发展, 重视艺术实践, 鼓励音乐创作, 提倡学科综合, 弘扬民族音乐, 理解多元文化, 完善评价机制等崭新的教育理念。

五、根据教学内容,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现代社会既是激烈竞争的社会又是需要密切合作的社会。那

种孤单奋战、排斥他人的做法是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的。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合唱、主唱、齐奏、合奏等多种的教学方式,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参加艺术实践, 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尊重别人, 学会与人交往, 并逐步调整那种“唯我独尊”的思想意识。

六、要把音乐教育作为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领域和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

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 是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音乐教育的本质是把目标投向对“人”的塑造方面, “育人”而不是单纯“育才”是最显著的特征。音乐教育的“育人”目的是通过美育的方式实现的, 全部过程应是一种自觉的审美过程, 应贯穿着所有的审美因素, 并应以美感的发生为根本内容。这样, 音乐教育才会影响学生的情感状态和意向, 形成审美情操, 从而完善人格的发展。对于音乐教师来说, 最重要的工作是教学过程中不断帮助学生发现美感。音乐艺术本身就是一种极富人文情怀, 文化底蕴相当丰厚的艺术门类, 它更多地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 关注人的精神世界, 关注人类灵魂的呼声。应当说, 音乐艺术本身就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培养的极好教材。

音乐是一门艺术, 它不但能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陶冶人的情操, 还可以开发智力, 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 特别是在激活学生创新潜能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时代, 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特点, 以学生为主体, 为他们创造一个有利于创造思维发展的学习环境。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不失时机地进行创造性教育, 为培养创造性地实用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临沂第四中学)

与韵文相比, 散文如日常谈话般率性真诚, 随意自由, 外国散文中有所谓絮语散文, 随笔散文, 我国现代有谈话散文, 有所谓“闲话”、“杂谈”类散文类别, 在强调散文情感的自然流露上二者恰好不谋而合。

的确, 散文抒情的功能并不比诗歌差, 在深入人心探幽, 在方式途径的灵活多样上, 散文可说还胜诗歌一筹, 因此, 散文往往成为作者内心情感最自然、最熨帖的寄托。散文直接面对的是宇宙间最美丽的生命体———人, 直接面对的是最为丰富多样的生命的情感体验。实现散文的审美功能, 还需要循其语言表征, 追寻它直抒或隐含的人物情感, 在对这些情感的理解认同和反复体味中提升审美品位。

那么, 散文的这种审美功能在阅读中是如何实现的呢?

稍有鉴赏力的读者都有从阅读兴奋中享受艺术美感的经验和体验:阅读之后, 在一定的艺术直感的支配下, 艺术意象重现, 与作者之间沉默的情感交流出现了高潮, 在兴奋中获得共鸣的快感……这是在值得鉴赏处自然形成的“兴奋点”, 金圣叹评点《水浒传》时常有“快绝!妙绝!”的赞叹;脂评本《红楼梦》常用“宁不相杀”的点评。追根溯源, 这种兴奋点的形成正是在读者进入阅读鉴赏的境界, 无意识地换位思考后得到的一种情感的愉悦与共鸣, 而唤起读者审美体验的正是作品中或浓郁或淡然或婉曲或直率的情感。

由此, 我们可以回答以上的问题:深入文本, 发挥想象, 换位思考, 是实现欣赏散文情感美的有效途径。

举朱自清的《背景》为例, 作者在用家庭灾祸设置好父亲送子远行的背景后, 描绘了父亲送子的几个场面, 尤其细致入微地刻画了父亲为我买橘子的行动, 此时似电影镜头叠现的情势点示了“我”多次的流泪。“事非经历不知难, 情非感受不知味”, 若只是冷眼旁观, 漠然置之, 那与我们司空见惯于街偶中的乞丐的感受有何相异?又何以能唤起我们的审美愉悦?此时, 唯有发挥想象, 换位思考, 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 才能深切体会到一个父亲在家国两茫茫之际, 送子远行时的那种深情的牵挂, 那种不忍不舍, 满怀希望而前景黯淡、相互交织的复杂感受。

但仅仅是调动想象, 换位思考, 还只是促使“兴奋点”的形成, 停留在“理解感情, 引发共鸣”的层次上, 不足以说明进入审美鉴赏的较高层面。要进入情感美的鉴赏, 还必须要求对在形成的为自我所感知到的情感进行追本溯源, 摸索出一番理性思考的“所以然”, 而这一番“所以然”的得出过程则可见出读者的鉴赏门道, 其结果也正可见出读者的鉴赏功夫来。

再举《背影》, 文中引发我们共鸣的天伦之情———父爱, 为什么在当时的作者却未能明了, “真是太聪明了呢”?为什么直至“近几年来, 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之际, 收到父亲的悲观而故作达观的信后, 作者对父亲的挚爱才得以像火山一样喷发呢?对这些问题深入剖析, 不但要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 而且可能需要借用心理学、历史学、美学的知识共同参与解读。山东的李洪昌先生在其“教学感悟”中认为父子在时间、空间感情的适当距离产生了美,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1年6期) 这种对情感美的缘由的理性追溯就使鉴赏过程有了实实在在的着落。

人的情感是相通的, 不同经历、不同阶层、不同时代的不同读者都可能从某一角度找到与散文作者的共通处, 达到部分地接受作品的地步, 关键是看你在什么理性背景下, 沿什么途径入手、探幽, 也就是说, 鉴赏散文的情感美, 不但要“通其情”, 并且要“晓其理”。张炳隅先生在其《文学鉴赏学》中用“通情达理”概括, 正是其意。

篇14:幼儿散文欣赏活动的美学追求

一、激趣入境,启迪美

1、活动准备是激发学习兴趣的关键。

一是丰富经验。在中班欣赏散文《芽》中,活动前可先试探一下幼儿对芽这个事物是否熟悉,结果发现大部分人不清楚,有的甚至认为芽指的是牙齿。于是,我们就在课前做了经验的铺垫,带孩子来到花园里找嫩芽儿。结果孩子一下就来了兴趣,很快的就进入了散文的学习。二是提前理解散文中较难懂的词汇。要做好词汇的前期丰富,对于幼儿来说,一个活动中,能接触三~四个新词汇就已经足够,那么教师就要选择那些不一定要在集体活动中学习的新词汇在课前提前丰富。三是准备幼儿熟悉并感兴趣的游戏。这样可以把重点关注到散文上,而不是游戏规则上。在幼儿学习散文前,根据不同的需要做好经验的铺垫,帮助幼儿从直观的经验进入,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采用与散文匹配的导入方式。

儿童散文欣赏的导入方式有多种多样,最常见的导入方式有谈话导入、谜语导入、情景表演导入等,也可结合图片、图谱、课件等来导入。导入环节不是活动的主体,更不是整个活动的重点,它所占的时间一般较短,但它所起的作用却是不可忽视的。它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注意良好情绪、情感氛围的营造。

二、引导感悟,感受美

1、让幼儿在倾听的过程中感悟、体会,注重直观性。

在初步欣赏散文时,教师应创设一个有音乐、有朗诵、有画面的动感情境,把孩子带入散文的意境中,让孩子从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来感知散文,让幼儿的原有经验和文学作品碰撞。如我们把优美的散文绘制成色彩鲜艳的投影片、多媒体课件、录制成配乐散文录音,这种目有所见,耳有所闻的方法,一下子就让幼儿带着愉悦、好奇之心进入作者所描绘的美妙意境之中,为幼儿感知散文提供了多方位的刺激。

2、在宽松的交流中理解散文。

一是完整欣赏配乐散文朗诵,使幼儿初步感受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利用优美的散文课件,让幼儿带着愉悦、好奇之心进入作者所描绘的美妙意境之中。如:散文《落叶》,为了描述小树叶在不同季节的不同变化,需采用形象的课件,用舒缓、悠扬的钢琴曲作背景音乐,让孩子视听同步欣赏,不仅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幼儿的情趣也被画面和音乐所感染,欣赏水平得到了提高。活动中有声有色,情景交融,幼儿充分感受散文所表现的意境,感受到了作品的文字美。二是整体欣赏和部分欣赏交替,让幼儿在反复听的过程中体味美。 ①、组织幼儿欣赏散文时,教师要善于把握提问时机。一是多听少问: 二是边听边问。②、根据作品的具体内容,运用一些可操作性手段来辅助欣赏。③、师幼共同朗诵散文,感受散文独有的韵味。三是在趣味的游戏中跟诵散文。在散文诗《芽》中,我们设计让幼儿扮演太阳、春风、雨露、芽等角色,分别跟诵对话语言。这样,幼儿完全置身于角色游戏当中,丝毫不觉得跟诵是件枯燥的事情。跟诵散文一定要以游戏贯穿始终,既激发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又促进了幼儿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充分发展。千万不可教师读一遍,幼儿跟读一遍,这样只会让孩子学的无味,教师教的很累。

三、积极拓展,鉴赏美

《纲要》中指出,幼儿的散文学习有创编要求,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要求。在散文欣赏教学中的拓展提升环节,教师要积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了解散文结构是否适合幼儿创编;二是散文的哪一个地方可以创编;三是散文可以创编到什么程度。教师都要做好一定的了解,对幼儿创编能达到的效果要有一个心理预期,不是说拿到什么散文都要求有这个环节,应该有选择性、有针对性的引导幼儿创编。

只有积极拓展散文的内容,激发幼儿情感,使孩子更快乐主动去欣赏,才能让孩子更好地理解散文的美,同时也为续编散文做好了准备。

四、仿编活动,创造美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喜欢散文欣赏】相关文章:

喜欢散文06-01

因为喜欢散文04-26

喜欢夏天散文05-15

喜欢浅浅抒情散文05-25

偏偏喜欢你散文04-09

静静的喜欢散文05-16

喜欢的味道散文06-08

叙事散文:独自喜欢08-16

随笔散文:什么是喜欢05-22

喜欢文字的女人散文05-24

上一篇:千岛湖之行---猴岛作文下一篇:演讲稿学生应该负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