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心得体会

2024-07-29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心得体会(精选8篇)

篇1:《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心得体会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心得体会

何云霞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一课,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八年学生的认知水平制定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选取切合学生实际的资料,基本能把知识技能教学与能力、情感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在处理教材上,采用的是问题教学法,以“启发——引导——讨论——探究——评价分析——总结”为主线的教学模式进行,设计一系列的问题,逻辑推理,层层推进。通过对“用什么方式收回港澳,不同的方式会导致什么结果”、“一国两制构想内涵”、“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是否会影响到我国的发展”、“一国两制的意义”、“20世纪90年代中国为何能成功收回港澳”、“港澳回归历史意义”等问题的讨论,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积极思考。并使学生对课文重点理解掌握,并在过程中给予学生恰当的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在解决个别难度较大的问题上,通过材料展示,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集思广益解决问题。但是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你讲你的,我讲我的,看似热闹,实际上没有思维撞击的火花,没有发现、解决问题的思路。小组中只是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在活动,学生间的互动不多;学生之间的合作较少,也缺乏真正的学习“探究”,基本停留在个体独立学习的层次之上。现在想来这样的“探究”有名无实,流于形式,并不是实质意义上的探究学习。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指导,启发学生学会发现问题、交流思想、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把探究学习落到实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合理的历史情境,教学形式多样。例如:在导入时直接用香港回归的视频,激起学生的兴趣,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香港澳门回归的激动人心的时刻,同时会产生悬疑,港澳是如何被掠走的?又是如何收回的?在讲到港澳被割占后所有中国人民的心情时,播放并全班同唱《七子之歌》体会国家统一是全中华民族的强烈愿望,对学生进行无形的情感教育。在对中英之间就香港回归问题的谈判教学时安排历史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丰富了课堂。历史剧的安排虽然在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但在操作过程中显得过于刻意,按部就班,前后的衔接也没有做到位,所以略显突兀。

教学效果较理想。教学过程中讲练结合,通过选择和材料题的练习,学生基本掌握本课所学知识。但也发现部分学生在分析问题时创新能力不足,在日后的教学中,会加强对学生此方面能力的培养。

篇2:《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心得体会

汤希杰

乌海市第十四中学

【课程标准】

简述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教材分析】

本课位于《中国现代历史》八年级下,八十年代初,邓小平同志多次提出台湾回归后实行“一国两制”的具体构想,完整地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科学概念。也就是从中国的现实状况出发,尊重台湾、香港和澳门的历史和现实,在统一祖国的前提下,允许存在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1984年底,中英正式签署联合声明,据此,1997年7月1日,江泽民主席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主持恢复行使香港主权的仪式;1987年4月中葡两国政府也签署了联合声明,据此,1999年12月20日江泽民主席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主持恢复行使澳门主权的仪式。中国政府对香港和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香港和澳门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学情分析】

香港澳门回归,距离现在比较近,对此学生或多或少有些印象,在此后的学习中香港澳门回归也经常提到;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学习了一些相关港澳台的历史知识为本课学习打下一定基础。但是其历史根源学生不是很清楚,教学中任然需要教师补充。许多孩子对于香港、澳门是向往的,因此本课学习孩子们有着满满的兴趣与好奇,教学内容是符合孩子们的兴趣爱好的;教师要合理的利用爱好完成情感态度的指引完成教学的目的。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读课文使学生明白 “一国两制”的提出和含义;在回顾已有知识和教师的适当补充下,让学生能够讲述香港和澳门问题的由来;通过自读课本,能过让学生说出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的过程、时间及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提出的背景、及其意义和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学习过的内容,总结出香港和澳门问题的由来,培养学生初步的历史归纳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深刻体会香港、澳门与祖国大家庭的血缘关系所筑就的爱国情感;通过香港和澳门的回归,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只有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前提下,中国人民才可能真正走上独立自主发展的道路,中国才可能真正地实现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最终实现台湾的回归。【教学重点】

本课的重点是香港和澳门回归的史实、“一国两制”的基本含义。【教学难点】

本课的难点是“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背景、含义、意义。【教学手段】

讲述法、PPT、小组讨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1、2、导入:播放《七子之歌》听听这首歌的词、情感、期盼。第一板块:历史之痛

(1)回顾:香港、澳门问题的由来。结合:PPT图片,学生回顾、教师补充说明列强如何一步步割占香港、澳门。(备注:台湾问题下一课专门讲解。)(2)反思历史:

学生思考:教师出示的问题 从领土的丢失想到了什么? 《七子之歌》反映了国民的什么心情?

引出邓小平的话——…….收回!(怎么样收回呢)

3、第二板块:现实之傲

学生思考并讨论

(1)教师出示:收回香港、澳门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探讨战争与和平两种方式的利弊。(2)教师出示材料:《邓小平与撒切尔夫人的对话》分析和平方式解决面对新的问题:选择什么合适的政策?

(3)学生自读课本并完成:

“一国两制”针对问题:

提出人:

含义:

成功实施:

(4)教师出示材料:港澳回归后出现的新的发展。

学生思考:材料说明什么问题?

4、第三板块:未来之盼 出示问题:学生思考并讨论

(1)对比历史耻辱与今天港澳的回归说明什么问题?(2)港澳的继续繁荣又说明什么问题?(3)展望未来:台湾与祖国大陆的未来关系是?

5、【课堂小结】

结合上述问题学生总结:港澳回归的原因与历史意义。概括:港澳台记忆的伤痛;港澳现实的骄傲;台湾未来的期盼

6、【板书设计】

香港(英国侵占)

1997.7.1

一国两制

恢复主权行使,立

两个特别行政区

澳门(葡萄牙侵占)

1999.12.20

统一大业

继续的努力:台湾

7、【课堂练习】

篇3:《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心得体会

表面看, 这样的处置并没有什么不妥。该识记的识记了, 该理解的理解了。就像一些教师所言, 一节课, 两个要求不高的知识点, 学生不用5分钟就能达到学习要求, 没有必要费过多的口舌和脑力。

然而, 在笔者看来, 此话不妥。大家知道, 虽然学习历史必须基于史实, 但历史教学不能拘泥于史实, 更不能把掌握史实当成唯一的目标。“课程标准”指出: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 勇于提出问题, 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因此, 学习历史, 不仅在于掌握史实, 更在于借助史实, 学会用正确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达成明志、明智的目的。表明问题是学习历史的节点和纽带, 思维的发展是教学的核心任务, 人的成长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 教师要善于在“无声之处生惊雷”, 于看似平铺直叙的史实中生发问题、积蓄问题、展示问题, 用环环相扣的问题或集群式问题“逼迫”学生激扬愤悱, 顺势而为, 达成目标。

一、造势———生发问题

生发问题, 就是让学生就所要学习的内容提出自己的困惑。著名教育家杨福家教授曾说, 什么叫学问, 就是怎么学习问问题, 而不是学习答问题。如果一个学生能够懂得怎样去问问题, 怎样去掌握知识, 就等于给了他一把钥匙, 就能去打开各式各样的大门。

现实课堂中, 学生要么没有问题, 要么有问不完的问题。这两种情况都需要教师加以引导。没有问题, 说明学生已经习惯了接受来自教师的问题和结论, 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教师应着重考虑的, 是如何激发和保持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有问不完的问题, 也不利于课堂教学, 需要教师在保护学生提出问题积极性的前提下, 引导学生围绕学习任务和达成目标提出相关问题, 凡与当下学习任务和达成目标不相关的问题, 留到课后与教师、同学深入交流。

让学生生发问题, 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在历史学科的教学中, 教师更多地采用课中预习后提出问题的办法。也有教师采用步步紧逼的办法, 让学生提出问题。

拿本课来说, 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 学生一般能找到生发问题的关键词:回归、谈判、一国两制、重要一步……学生可能会问:“回归”的字面意思是什么?香港、澳门为什么用“回归”一词?为什么要采用“一国两制”的办法解决香港、澳门问题?香港、澳门的回归为什么“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等等。

若采用步步紧逼的办法, 可以围绕标题展开。学生通常会就事论事地提出如下问题:“回归”是什么意思?为什么香港、澳门要回归?香港、澳门怎样回归好?香港、澳门是怎样回归的?香港、澳门的回归有什么意义、启示, 对国家、民族、世界和未来有什么价值?等等。

在具体的教学中, 不同学校、不同班级的学生因受各方面条件限制, 不可能完全按照这两条思路生发问题, 可能混杂无章、不够深入, 需要教师在学生思维发散与收敛的多次循环中进行引导和训练。只要学生养成了追问的习惯, 善于刨根问底, 善于多角度思考, 学生生发问题的能力就会逐步提高。实际上, 即便是学生所提问题杂乱无章, 只要师生共同努力, 完全可以使问题有序化, 并从中确立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其他问题则留给学生自行解决。问题有序化的过程, 旨在让学生思维有序化, 这是教学应有之意。当然, 学生生发的问题, 最好是有特定指向和内在联系, 以构成问题链或问题集便于解决。否则, 若被问题搅得眼花缭乱、晕头转向, 就无教学效率可言了。

二、蓄势———解决问题

当学生围绕学习任务提出了若干问题并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进行有序整合后, 就进入了按照问题的逻辑次序解决问题的阶段。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很多, 就拿本课内容来说, 可以围绕“回归、谈判、一国两制、重要一步”生发的问题逐项展开, 也可以围绕核心词“回归”生发的问题展开。

若按照前一问题展开, 可以让学生在明了“回归”词义的基础上, 借助所搜集的资料, 或者教师展示的资料, 说明香港 (澳门) 问题的产生缘由和今天收回的决心, 借以比较租借割让时的中国与回归时的中国, 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影响力等方面的差异, 明了因“租借”所造成的民族的屈辱, 国人的无奈, 以及国人对回归的期待, 从中理解“个人、家、国、天下”的一致性。有了这样的理解, 学生就会感到, 本来就是我们的国土, 英方即便是打着“合法”的旗号占领, 到期归还仍顺理成章, 为何还要谈判呢?这一认识是学生对中英谈判等相关问题产生迷惑的关键, 需要引导学生学会从多角度看问题:从中国政府、中国人民的角度看, 到期归还, 理所当然;从英国政府看, 香港能给他们带来巨大政治、经济利益, 能不还就不还, 能拖就拖, 即便是不还不行, 也还想在香港扶植一个傀儡政府, 延续既得利益;从香港民众看, 不同阶层的人也有不同的观点;从世界各国之间领土纠纷的现状看, 明抢暗夺、强占不还等情况也现实地存在;从世界发展的形势来讲, 和平和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等等。经过上述分析, 学生就理解了, 在英国政府不愿归还, 但表面上又不说不还的情况下, 武力收回不是不可以, 但不符合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一大趋势, 也不符合中国人民的本愿, 谈判才是最佳选择。

至于“一国两制”相关的问题, 就需要引导学生从香港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香港被租借后, 经过近百年的发展, 已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 已经与资本主义完全接轨, 和内地有了巨大差别, 若回归后完全与内地一样, 广大市民既不认同, 也不拥护, 香港的繁荣和稳定就成了大问题, 回归后也会成为中国政府的巨大包袱。因此, 只有实现“一国两制”, 中国政府除了派出军队接管国防, 保持香港社会各方面基本不变, 才能赢得相关市民和世界大多数国家的支持和赞许, 为中国形象增光添彩。同时, “一国两制”为解决澳门问题、台湾问题提供了模板, 也为世界各国解决此类问题提供了案例。

当学生对相关问题有了初步理解后, 再总结意义、价值、启示之类的问题答案, 认识就会水到渠成, 需要教师指导帮助的只剩下内容是否全面、格式是否规范等枝节问题而已。表明按照后一方式展开, 能在解决核心词“回归”的字面意思后, 围绕问题, 步步紧逼, 层次深入, 促使学生进行多角度、多层面、多方式的思考和回答, 其思维的角度、宽度、厚度、高度等方面就能再上一个台阶。

不论采取哪种方式展开解决问题, 教师都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时空条件, 让不同学生能充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当学生的看法不一致时, 教师也不要急于抛出答案, 而是让学生展开对话。在整个问题解决过程中, 教师最重要的职责, 不是提供答案, 而是启发学生从前后对比中思考, 从发展的角度思考, 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这也是“课程标准”的应有之意: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 进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 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 从历史中汲取智慧, 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 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

三、借势———拓展问题

就学生而言, 当他们对所提问题有了明确的解决思路及结论, 获得了解决问题的初步经验后, 大脑就进入了高度活跃状态, 急需通过解答一些更具挑战性的问题来证明自己;就教师而言, 解决了显性问题, 即与香港、澳门回归直接相关的问题后, 需要拓展与此相关的隐性问题, 顺势而为, 满足学生挑战自我的愿望。

例如, 教材正文的最后一句话,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 标志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是一个隐性问题。“重要一步”表明, 祖国统一大业尚未完成, 学生很容易联想到台湾问题。香港、澳门问题是国耻, 台湾问题是家难。可以让学生用刚才学过的方法, 提出解决台湾问题这一“家难”的思路。当然, 这一问题已经超出传统意义上的“本课内容”, 属于“有余力, 则学文”的范围。

引导学生接触、分析台湾这一“家难”问题, 重要的不是提出什么高见, 而是借助这一问题, 让学生验证多角度分析问题、辩证看待问题的方法。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发散思维, 找到台湾问题与香港、澳门问题之间的异同, 在坚持底线———一个中国原则下, 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 提出可能的解决办法。学生接触这个问题, 重在学习方法的演练与形成, 拓展思维, 而非必须提出高见。通过思维拓展, 学生会逐渐强化自己的问题意识, 遇到相关问题, 就学以致用, 提出可能的解决办法。这种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是教学目的之一, 教师应予以重视。

四、顺势———升华问题

升华问题, 就是进一步挖掘问题的内隐价值, 在学生明志、明智方面有所突破, 充分发挥基本史实在学生发展中的应有价值。

从“过去、现在、将来”的角度, 让学生思考个人与国家的关系, 使学生从香港、澳门回归的学习中体验到祖国强大是个人幸福的基础, 个人的努力是祖国强大的基石。

从“局部与整体”的角度, 让学生思考国家领土完整的重要意义, 明了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是领土完整, 一个连国土都不完整的国家, 对世界的影响力会明显受到影响。

从“国家与世界”的角度, 让学生思考“一国两制”构想的意义, 众多的领土争端, 不可能都用“一国两制”的方法解决, 但一定能用非战争的方式如通过谈判解决。这将为世界和平带来福音。

从“和平与发展”这一当今世界潮流的角度, 让学生思考, 不仅是领土争端, 所有的国与国之间的纠纷, 用谈判的方式解决虽然不是唯一的, 但一定是代价最小、最有利人类发展的。

升华问题的角度可以找到很多, 但目的只是一个, 就是让学生通过分析、思考, 明了一个基本事实:人间需要友爱, 社会需要发展, 世界需要和平。这样处理, 就让“个人、集体、社会、国家、民族、世界”等概念之间建立了有机联系, 凝固的史实就会被注入灵魂而得以复活, 历史的学习就会因人性的光辉而充满魅力。

有了以上思考, 再设计具体的教学, 就容易达到“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 贵在得法”的至高境界, 促使学生在丰富见识中逐步达成正确的历史观, 建构历史学科的学习方法, 学会学习, 学会思考, 学会做人, 成为具有世界视野、本土情怀、个人特色的优秀社会成员。当然, 具体教学环节的设计, 需要结合教师特点、学生水平、教学资源等时空条件具体进行, “条条大路通罗马”, 任何一个问题展开, 都是一个丰富的世界。

篇4:《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教学调控

1. 调控学生历史体验、情感、价值观的宽度与深度

在《香港和澳门的回归》这节课上,我是用扬→抑→扬三环节变化的思路来拓宽、加深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调控。

第一环节:美丽明珠(主题)。(学生课前上网找资料)在请两位同学分别扮演导游为大家介绍港澳著名景点(学生操作放映)后,用幻灯片显示问题:请你谈谈参观后的感想、体会。鲜明的景点图片、直观形象的视觉效果,不知不觉地使历史带着生活化气息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学生回答时,对港澳的向往、对祖国的自豪、骄傲、热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油然而生并得以激发,张扬。这是我直接用“激情”的方式导入并做基调。

第二环节:屈辱历史(主题)。用幻灯片放映介绍港澳被侵占的历史后,采用单独朗诵《七子之歌 香港》和合唱《七子之歌 澳门》(卡拉OK伴唱)方式,学生已经深深被诗歌所感染,思绪又从现实生活中走进那段悲愤的历史。幻灯片显示问题:你觉得闻一多先生两首诗歌表达当时祖国人民什么感情?于是,国破的痛苦、对侵略者的痛恨、对母亲深深热爱、渴望回归的强烈感情在压抑、沉重、悲怆的历史氛围中与第一环节形成巨大的落差,强烈的反差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價值观更深刻、更厚实。

第三环节:回归喜庆(主题)。通过播放《跨越世纪》中的《香港回归》视频后,显示问题:请谈谈你的感想。使学生体验到普天同庆的喜悦、愉快、自豪、骄傲,充分调动学生的爱国情感,使之高涨、更加浓烈。

这种一波三折的方法,高低起伏,使学生对国家、民族、社会主义的热爱的情感更深刻、更淋漓尽致。加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调控,更有利于使之成为学生今后工作、生活中的重要支持,使他们更积极、主动参与社会生活,更关注祖国、社会、人类的未来命运,更好地传承“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

2. 调控学生历史思维的开放度

调控思维要注意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其自身体验,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注意一定的求异性和探究性,在理解历史中体现个体的自主性见解与感知,避免那种专业化的枯燥、晦涩、令思维疲惫、缺乏想象的问题。如我在第三环节中让学生讨论港澳为何在新旧中国经历两种不同命运,这能给你什么启示或道理的问题,学生从新旧统治者、国力的对比,从人民群众与杰出历史人物的作用,从国内延伸到国际社会的支持等不同角度提出各自的见解;对后一个问题,学生从对国家、民族、党、社会主义、未来责任等方面进行扩散思维,拉近了历史与学生的距离。在思考过程中学生能筛选、整合学过的知识,发现并形成新认知。不同观点的延伸与互补,碰撞和交融,逐步使学生从历史现象到本质,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有一定的提升,从而达到了“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的目的。

3. 通过课堂实践活动调控课堂情绪的冷热度

历史实践活动的开展,是新课程理念凸现的一大亮点,它不仅能激发学习兴趣,调节课堂气氛,而且符合“做”“学”的精神。在专门活动课外的平时课堂中可以适时适度开展,但不能太滥,否则会影响其他内容的学习。选择好活动的内容,开展时间的长短,达到什么目的和预期教学效果,都要考虑,否则就会流于形式。课堂实践活动的方式是多样的,本课中我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如在第一环节中学生扮演导游,在第三环节最后由学生扮演“记者”对“官员”“市民”围绕回归意义、回归前后的感受、生活变化等学生自身所关心的问题进行采访活动,学生的自愿性、积极性、独特性得到充分体现。

4. 调控教学节奏的波动度

篇5: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教学实录

20世纪70年代,国内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逐步形成了“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在这一方针指引下,香港和澳门顺利回归祖国。“一国两制”的构想也必将在祖国统一大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课程标准

简述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香港澳门问题的由来,“一国两制”的含义,香港澳门回归的时间及意义。通过史实知道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势势。

2过程与方法:通过师生互动引领学生从历史上香港、澳门问题的由来,当今香港澳门问题的解决两个方面完成学习任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歌声导入新课,以及图片资料贯穿教学课堂,增进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历史意义。 难点:“一国两制”的基本含义。 课前准备阶段

1. 准备《七子之歌》的歌词,并伴随七子的图片展示,用来导入新课。

2.制作课件。(包括香港澳门被列强割占的地图 ,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图片若干张,以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旗图片。)

3.准备《香港回归》《澳门回归》的教学。(走近历史,感受气氛)

教学时间: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 课前延伸,导入新课。

1、学生自助查阅资料谈谈对港澳的认识

2、白板显示:《七子之歌---澳门》,并伴随七子的图片展示,用来导入新课。

过渡:聆听了《七子之歌》之后,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 回答,师投出答案。

过渡:那么这些祖国版图上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是怎样与祖**亲忍痛别离的 让我们结合以前所学,共同探寻历史之源,重温一下祖国山河破碎的岁月。

白板显示:展示该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课内探究,导入新课。 1.回顾历史:

香港、澳门是怎样离开祖国怀抱的?(回顾:结合图片讨论香港、澳门问题的由来。)为什么说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自主学习: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政府先后对香港和澳门恢复行使主权,在这之前,香港和澳门分别被哪两个国家控制?这些国家是如何占领香港和澳门的呢?

合作探究:港澳台问题的性质是否一样,为什么?基于以上认识,你认为港澳台应通过怎样的方式解决?

过渡:师:为了早日实现祖国的统一,中共中央审时度势创造性的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白板显示: 图片:邓小平的一国两制 2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过渡:请大家带着问题看课本60页,自主解决下面的问题: “一国两制”的提出者:

目的:

含义:

意义:

过渡:“一国两制”是为解决台湾问题提出的,却首先在香港澳门得以成功运用。

强调:

(1)“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基础是“一个中国”。(2)两种制度并存,国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制度。(3)“一国两制”下设立的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

(3)运用——香港、澳门回归相关工作。 3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白板显示:

图片:美丽的香港

香港地回归之路:

过渡:英国人甘心把美丽的香港归还中国吗?答案是否定的。香港的回归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他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历史进程。 白板显示:

图片:邓小平与撒切尔夫人的谈判 香港政权交接仪式

过渡:1884年底,联合声明发表后,香港开始了平稳过渡。7月1日零时零分,五星红旗在紫荆花绽放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伴随下徐徐升起,历经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对香港来说,当五星红旗升起的时刻,一个崭新的时代开始了。中华大地一片沸腾,欢呼声响彻云霄,历史记下这一庄严时刻。 白板显示:

图片:香港第一任行政长官 香港区旗及含义

过渡:香港的回归

为澳门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成功范例。澳门也要回家了。看一下澳门的回归之路。 白板显示:

图片:中葡联合声明签署的图片, 澳门政权交接仪式,第一任行政长官 ,澳门区旗及含义 澳门也回家了。

白板显示:

图片:回归后的香港和澳门

生合作探究两大问题: 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为什么要实行“一国两制”政策?16世纪中叶,葡萄牙侵占了澳门,100多年前,英国侵占了香港。为什么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能够收回香港和澳门? 港澳回归的历史意义:师引导启发同学们思考。

强调:

(1)涉及的人物时间的强调。(2)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 总结:香港的回归和继续繁荣,证明了一国两制构想的科学性,对台湾问题的解决又推动作用,同时他也成为用和平方式解决国与国之间历史遗留问题的典范。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随着祖国国势日盛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台湾这个漂泊海外的游子必将回到祖**亲的怀抱,而台湾的回归之日必将是祖国的再次腾飞之时,让我们翘首期盼着。 板书设计:

12、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1、一国两制的提出

2、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巩固检测:选择4个 作业: 《课时练》第12课

篇6:《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教学设计

阜阳市十五中 张国强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一国两制”的提出和含义,香港和澳门问题的由来,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的时间及意义,了解香港和澳门区旗、区徽及含义,主权的含义等。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历史意义和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学习过的内容,总结出香港和澳门问题的由来,培养学生初步的历史归纳的能力。

3、通过对教材中的“香港人民欢庆回归祖国”等图片的识读,深刻体会香港、澳门与祖国大家庭的血缘关系所筑就的爱国情感;通过香港和澳门的回归,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只有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前提下,中国人民才可能真正走上独立自主发展的道路,中国才可能真正在实现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并将最终实现台湾的回归。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香港和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

难点:“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含义

(三)教学方法 采取提前预习,课上处理预习题的方法

(四)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和上网查阅

(五)设计思想

本课设计着眼于近几年我国发生的重大事件,通过学生有目的的课前预习,上网查阅资料,课上处理预习题,将课本内容融会贯通。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多种学习的途径和方法,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从而培养学生更多的学习能动性和爱国热情。

(六)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种方式,一种是非和平方式,一种是和平方式。非和平方式或者说武力解决问题,总是不好的,怎样能用和平方式解决问题呢?这必须充分照顾到香港和澳门的历史和实际情况。

(多媒体放映:为什么说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必须照顾港、澳的历史和实际情况?)

学生活动:谈自己的想法

教师活动:引导得出结论:香港和澳门长期被英国和葡萄牙控制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当地人民在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等方面与大陆有不和差异,强行在港、澳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会影响香港和澳门的顺利回归。

那么,解决香港、澳门问题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后,投影“一国两制”的构想是谁提出的?它的含义是什么?)

学生活动:回答问题答案

教师活动:总结:“一国两制”的构想是邓小平提出的,它的涵义是:实行“一国两制”是指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在“一国两制”的构想下,是经过怎样的过程才回归的呢?请看下一题。

(多媒体放映,香港回归大事年表)

学生活动:发情所找答案

教师活动:1981年9月30日,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这实际上间接地公开了中国政府解决香港问题的参考方针。

1982年9月24日,邓小平会见撒切尔夫人,详细阐明了中国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从此,中英两国开始在谈判桌上显身手。

从1983年7月12日至1984年9月,中英双方的第二阶段会谈进行了22轮,谈判相当激烈。

1984年9月19日,中英两国政府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篇7: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教学设计

--林口县龙爪中学 原孝贵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分析:本课主要介绍的是香港和澳门的回归。介绍了“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背景及其含义,香港和澳门回归的经过及其历史意义等问题。

2、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是现代中国的大事。顺利回归说明,中国开始强大起来,能够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港澳回归,为最终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尤其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为振兴中华而奋发进取。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最佳教材。

3、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简述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学情分析:初二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学科能力,但还是以感性认识为主。

根据课标和学生认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说出香港、澳门、台湾问题的由来;”一国两制“的含义;香港澳门回归的时间及意义。

比较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与内地的异同,增强比较能力。培养学生读图识图能力;教会学生新旧知识联系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历史归纳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师生互动引领学生从回顾香港、澳门的过去,了解香港澳门的现在,展望香港澳门的未来三方面完成学习任务。

通过播放《公元一九九七》《我的中国心》等音乐及香港澳门回归的图片,让学生体会香港、澳门回归的喜悦之情,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通过中国为什么能收回香港、澳门的讨论,让学生体会祖国的强大,从而激励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读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香港澳门被割占的历史,让学生认识“落后就要挨打”的真理;通过香港、澳门的回归,认识到是综合国力增强的表现,激发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认识邓小平的一国两制设想是一个创造性设想,为其他各国解

决类似问题提供了一个可以借鉴的方法。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4、重点、难点:(1)重点:“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香港、澳门的回归。(2)难点:对“一国两制”深刻内涵的理解。“一国两制”的构想在解决香港澳门问题上的运用。

二、教法

教学方法:多媒体展示法、纵向联系法、情境再现法、问题法、对比法

三、学法及学法指导

学法:讨论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学生要自主学习,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1)充分运用多媒体的优势,培养学生使用地图学习历史的习惯,教会学生运用历史地图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2)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结合教师提供的影像资料、史料和图片,训练学生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历史史实的方法。

(3)通过问题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方法,培养学生协作解决问题、自主创新等能力。

四、教学过程:

围绕教学目标,结合新课标理念,我精心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环节一:导入

播放《公元一九九七》(通过歌曲渲染气氛,引起学生兴趣)提问:这首歌是为了庆祝那一地区即将回归而创作的?除这一地区外,新中国成立后还有哪一地区没有回归?通过问题引起学生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同时引出本课课题。

板书课题: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教师:要探寻香港、澳门的回归,首先要了解她们是怎样离开祖国怀抱的。大家还记得吗?

引导学生回忆思考,进入环节二。环节二:步入历史、感悟历史

一、香港、澳门问题的由来(问题)

历史回顾:结合地图探讨香港、澳门问题的由来。(多媒体展示)假如你是当地居民,你有什么感想和希望? 盼望国家富强,渴望回到祖国的怀抱。

环节三:设身处地、探寻方案

本环节包括“一国两制”的构想和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两块内容。是本课的重难点所在。

新课标理念“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鼓励教师创造性的探索新的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本着这一理念,我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自己起一个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的作用,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完成本环节。突破重难点的教学。

二、“一国两制”的构想(解决方案)

关于“一国两制”的内容。我巧妙导入: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祖国的日益强大,如何解决港澳问题,多次被提到议事日程。现在,请我们班的同学讨论一下,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的途径和方式有哪些?不同的方式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教师肯定学生的踊跃发言后总结:(多媒体展示答案)

①、武力解决。其弊端是影响中英、中葡关系的正常发展,伤害港澳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②、和平解决。和平的方式却有利于港澳的正常发展,更符合人民的心愿。

过渡到新知识点:两种方法,当然是第2种方法好。怎样才能和平解决呢?在外国长期的殖民统治下,香港与澳门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和大陆有哪些不同?结合香港和澳门的历史和实际情况,你能为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提出合适的方案吗?(多媒体展示)

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总结:香港澳门在长期的资本主义制度统治下,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可以采取“一国两制”方针。

这一方针是谁完整提出来的?你知道它的含义吗?你对这一方针怎样评价?学生看书回答。(多媒体展示答案)

“一国两制”的创举已经在什么地方得以实现?

三、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问题解决)香港、澳门回归的经过(播放画面)

学生活动:假如你是中央电视台驻香港记者,报道香港政权交接仪式。

观察解说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区徽。香港、澳门回归的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多媒体展示答案)

小结以上内容(多媒体展示)环节四: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新课标要求:“学生要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确立为祖国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此环节的设置是想让学生体会祖国的强大,从而激励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读书。

四、分析原因通过对比得出启示

分组讨论:16世纪中叶,葡萄牙侵占了澳门,100多年前,英国侵占了香港。为什么?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能够收回香港和澳门?从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启示?(多媒体展示答案)

让学生说说应以怎样的实际行动,为祖国多做贡献,提升学生的思想感情。

承上启下小结

香港和澳门已经顺利回归祖国,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你如何看待祖国统一前景?说出你的理由。(多媒体展示答案)

教师总结: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已经在香港和澳门变成现实,香港和澳门的明天会更加美好!我们相信在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指引下,必将最终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通过本环节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了升华。最后播放一曲《我的中国心》,互动互唱,情感达到顶点。本课在久久的回味和激昂的情绪中结束。

让学生课下预习课下预习《海峡两岸的交往》。为下节课铺垫。

五、板书设计

12、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一国两制”

↓ 构想 ↓ 实践 ↙↘ ↙ ↘

香港回归 澳门回归

篇8:品味香港、澳门馆

位于世博会浦东园区的香港馆, 将以“无限城市─香港”为主题, 介绍香港的特色、凸显香港的创意以及与内地和世界各地的紧密联系。

香港馆位于中国馆南面, 邻近澳门馆, 占地面积约为600平方米, 楼高3层, 外型优美并富现代感, 中层通透, 构成独特的视觉效果, 象征香港和香港人的无限想象力和创意空间。

据悉, 除了兴建香港馆外, 香港特区会以“智能卡、智能城市、智能生活”为主题, 参与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案例展览。香港在城市最佳实践区将展示香港如何通过广泛使用智能卡技术, 提高城市的生活效率和质量。

“香港政府对参加2010年上海世博会投注入了极大热情, 这次香港展馆的主题定为‘无限城市’”, 香港特区政府新闻处副处长谭罗南华介绍说。与此主题相呼应, 香港馆最终选定的设计创意则是“无限空间”, 将主要着力于展现香港所拥有的完善基础设施, 四通八达的城市交通, 先进的资讯科技设施, 资金、货物、资讯的自由流通以及中西多元文化荟粹、可持续发展的优质城市生活。

玉兔宫灯澳门馆

上海世博会澳门馆确定以“玉兔宫灯”方案作为外形设计蓝图。兔子是和谐相容的象征, 机灵通达的化身, 是古今中外人们乐于运用的吉祥动物, 澳门馆的玉兔外型设计灵感来自于华南地区古时的兔子灯笼外型。如果将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比喻成神话中的南天门, 那澳门馆就犹如在南天门旁的一只仙兔, 与中国馆一起共同迎接世界各方的来宾。

澳门馆“玉兔”外层以双层玻璃薄膜为材料, 可以不停地更换颜色, 而且外墙也是一个荧光屏, 可以展示不同的影像。兔子的头部和尾部是一个气球, 可以任意上升或下降, 以此吸引参观者。“玉兔”内部由一条螺旋形长斜坡组成, 在斜坡两旁设有展示器, 由地面直达上层平台。这一条螺旋形长斜坡亦是一个舞台。上海世博会期间, 来澳门馆的参观者将发到一只小兔子灯笼。参观者们在螺旋形长斜坡上移动, 从外头看, 点点灯光连接在一起, 会形成一副有趣的画面。“玉兔”内部中心还将设有一个虚拟影像播放空间, 使参观者感受到不一样的体验。顶层则将建造一个天幕, 播放时人们可以躺着欣赏电影。

上一篇:广场年终寄语下一篇:思念一个人的句子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