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市社会福利院

2024-05-27

三门峡市社会福利院(精选7篇)

篇1:三门峡市社会福利院

三门峡市社会福利院

2010年度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总结

2010年,我院支部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省、市、局党委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局党委有关党风廉政建设的各项工作部署和工作要求,坚持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精神,着力健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工作机制,以作风建设为主线,以落实惩防体系为抓手,着眼于增强党员干部忧患意识、公仆意识和节俭意识,进一步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力度,党风廉政建设取得了较大成效,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统一思想认识,切实加强廉政建设工作

院支部始终把认真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并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活动有机结合,坚持常抓不懈。一是健全组织网络。健全调整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支部书记负总责,各党小组组长具体抓落实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机制;二是召开专题会议,为切实加强对党风廉政建设,院领导班子召开了党风廉政建设专题工作会议,研究、分析、部署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三是提高思想认识。多次召开党员干部会议,进一步提高对推进惩防体系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性

认识。四是班子示范表率。院领导班子成员尤其是负责人身体力行,带头强调廉洁自律有关规定,做到凡事要求干部职工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事要求干部职工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领导班子的表率作用,促进了全院干部职工廉洁从政良好风气的形成。

二、加强学习教育,有效构筑思想道德防线

一年来,院支部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创优争先活动,认真组织干部职工深入学习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度、科学发展以及省、市“两会”精神等方面的内容,坚持书本教育、实践教育、警示教育相结合,强化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的学习教育,促使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一是加强党的基本理论教育,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立准则》、胡锦涛总书记在中纪委十七届五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拒腐防变的能力,筑牢思想道德防线;二是深化党章学习。组织党员干部学习党章,要求做到“三要三不要”,切实贯彻维护好党章;三是加强从政道德教育,继续组织党员干部加强学习,不断强化爱岗敬业教育,进一步增强了党员干部明荣知耻的是非辩别意识、宗旨意识和群众意识;四是加强廉洁自律教育。为增强党员干部廉洁自律意识,积极组织党员干部学习《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各项

规定。同时,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公务接待、公车管理、公务外出的有关规定,坚决制上各项奢侈浪费行为,规范职务消费行为,加强了对领导干部从政行为的监督和制约,规范了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行为。

三、严格执行制度,构建廉政建设长效机制

院支部要求党员干部严格执行制定的规章制度,同时以明确2010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要点及责任分解为契机,健全完善和落实反腐倡廉工作各项制度,促使党风廉政建设达到长效管理。一是认真落实上级组织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有关制度,形成各股室和业务单位密切配合、互动互助的工作机制;二是深化一把手“四个不直接分管”机制,严格遵守财务管理、民主议事、重大事项决策、车辆管理、物资采购、工程招标等六项制度,进一步规范权力动作;三是组织党员干部学习上级党委2010年度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要点,制定了本单位党风廉政工作目标,明确了目标任务,并将责任措施落实到具体股室,促使源头预防和反腐败机制不断深化,各项措施不断加强;四是深入推进党务政务公开,加强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以及重点部位、重点环节的有效监督,确保了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四、明年工作重点

我院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履行党章赋予的职责,加强源头治理力度,努力打造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构建党风廉政建设的长效体制。重点要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加强制度建设,积极探索党风廉政建设长效机制。

坚持以制度打击腐败、预防控制腐败、教育绝缘腐败。把教育、监督运作机制融入制度建设之中,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把宣传贯彻党章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贯穿始终,深入开展政治理论教育、道德教育、廉洁自律教育,使广大干部职工牢固构筑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

2、健全责任体系,进一步深化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坚持把落实责任制作为工作主线,认真把握责任分解、责任考核、责任追究三个重点环节,在细化、深化、强化上下功夫。推进分管领导和股室责任的落实,进一步深化“一岗双责”、股室各负其责的工作。

3、加强廉政建设,营造廉洁从业的良好氛围。加强领

导和协调,把廉政建设纳入党的建设和建设的整体规划,把廉政建设与工作有机结合,用发展的思路,创新制度,开创遵纪守法、廉洁从业、克己奉公、健康向上的反腐倡廉新局面,为建设和谐福利事业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回顾一年来,我院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牢抓政治思想教育不松懈,院领导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模范遵守廉洁自律规定,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全院党员干部廉洁从政意识不断提高,牢固筑

起防腐拒变的大堤。截止目前,没有发生一起违法法纪现象。虽然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市局要求,还存在着差距,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认真按照市局要求,进一步提高领导能力和领导水平,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推动我院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再上新台阶。

三门峡市社会福利院

二〇一三年四月十七日

篇2:三门峡市社会福利院

2010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总结

2010年,我院支部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省、市、局党委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局党委有关党风廉政建设的各项工作部署和工作要求,坚持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精神,着力健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工作机制,以作风建设为主线,以落实惩防体系为抓手,着眼于增强党员干部忧患意识、公仆意识和节俭意识,进一步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力度,党风廉政建设取得了较大成效,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统一思想认识,切实加强廉政建设工作

院支部始终把认真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并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活动有机结合,坚持常抓不懈。一是健全组织网络。健全调整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支部书记负总责,各党小组组长具体抓落实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机制;二是召开专题会议,为切实加强对党风廉政建设,院领导班子召开了党风廉政建设专题工作会议,研究、分析、部署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三是提高思想认识。多次召开党员干部会议,进一步提高对推进惩防体系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性

认识。四是班子示范表率。院领导班子成员尤其是负责人身体力行,带头强调廉洁自律有关规定,做到凡事要求干部职工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事要求干部职工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领导班子的表率作用,促进了全院干部职工廉洁从政良好风气的形成。

二、加强学习教育,有效构筑思想道德防线

一年来,院支部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创优争先活动,认真组织干部职工深入学习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度、科学发展以及省、市“两会”精神等方面的内容,坚持书本教育、实践教育、警示教育相结合,强化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的学习教育,促使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一是加强党的基本理论教育,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立准则》、胡锦涛总书记在中纪委十七届五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拒腐防变的能力,筑牢思想道德防线;二是深化党章学习。组织党员干部学习党章,要求做到“三要三不要”,切实贯彻维护好党章;三是加强从政道德教育,继续组织党员干部加强学习,不断强化爱岗敬业教育,进一步增强了党员干部明荣知耻的是非辩别意识、宗旨意识和群众意识;四是加强廉洁自律教育。为增强党员干部廉洁自律意识,积极组织党员干部学习《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各项

规定。同时,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公务接待、公车管理、公务外出的有关规定,坚决制上各项奢侈浪费行为,规范职务消费行为,加强了对领导干部从政行为的监督和制约,规范了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行为。

三、严格执行制度,构建廉政建设长效机制

院支部要求党员干部严格执行制定的规章制度,同时以明确2010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要点及责任分解为契机,健全完善和落实反腐倡廉工作各项制度,促使党风廉政建设达到长效管理。一是认真落实上级组织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有关制度,形成各股室和业务单位密切配合、互动互助的工作机制;二是深化一把手“四个不直接分管”机制,严格遵守财务管理、民主议事、重大事项决策、车辆管理、物资采购、工程招标等六项制度,进一步规范权力动作;三是组织党员干部学习上级党委2010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要点,制定了本单位党风廉政工作目标,明确了目标任务,并将责任措施落实到具体股室,促使源头预防和反腐败机制不断深化,各项措施不断加强;四是深入推进党务政务公开,加强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以及重点部位、重点环节的有效监督,确保了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四、明年工作重点

我院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履行党章赋予的职责,加强源头治理力度,努力打造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构建党风廉政建设的长效体制。重点要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加强制度建设,积极探索党风廉政建设长效机制。

坚持以制度打击腐败、预防控制腐败、教育绝缘腐败。把教育、监督运作机制融入制度建设之中,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把宣传贯彻党章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贯穿始终,深入开展政治理论教育、道德教育、廉洁自律教育,使广大干部职工牢固构筑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

2、健全责任体系,进一步深化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坚持把落实责任制作为工作主线,认真把握责任分解、责任考核、责任追究三个重点环节,在细化、深化、强化上下功夫。推进分管领导和股室责任的落实,进一步深化“一岗双责”、股室各负其责的工作。

3、加强廉政建设,营造廉洁从业的良好氛围。加强领

导和协调,把廉政建设纳入党的建设和建设的整体规划,把廉政建设与工作有机结合,用发展的思路,创新制度,开创遵纪守法、廉洁从业、克己奉公、健康向上的反腐倡廉新局面,为建设和谐福利事业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回顾一年来,我院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牢抓政治思想教育不松懈,院领导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模范遵守廉洁自律规定,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全院党员干部廉洁从政意识不断提高,牢固筑

起防腐拒变的大堤。截止目前,没有发生一起违法法纪现象。虽然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市局要求,还存在着差距,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认真按照市局要求,进一步提高领导能力和领导水平,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推动我院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再上新台阶。

三门峡市社会福利院

篇3:三门峡市林业产业发展布局研究

1.1 历年产业发展情况分析

从2002年到2008年, 林业产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率为19.02%, 林业第1、第2、第3产业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9.68%、65.52%和103.69%。特别是非木质林产品加工业、木质林产品加工业和森林旅游业, 木材加工、果品生产及果品加工发展势头强劲, 特别是以果品加工为主的非木质林产品加工业、以木材为主的木质林产品加工业和以生态休闲旅游为主的森林旅游业在最近几年得到长足发展, 增长速度尤为迅速, 增长速度分别为51.03%、78.39%和123.33%。

1.2 历年产业发展比重情况分析

几年来, 三门峡市结合当地资源优势, 积极引导发展以加工为主的第2产业和以旅游为主的第3产业, 提高了第2、第3产业在林业产业中的比例, 产业结构逐年优化。三门峡市林业产业中第1、第2、第3产业产值在林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从2001年的90.69∶9.14∶0.17调整为2008年的50.77∶37.17∶12.06, 其中林业第2、第3产业的比重逐年增加较快, 第2产业比重增加了6倍多, 第3产业比重增加了120倍。

1.3 2008年三门峡市分县产值情况分析

2008年三门峡市林业总产值为43.21亿元, 占河南省林业产业总产值5 281亿元的8.18%, 不到全省的1/10。从三门峡市及各地林业产业产值及比重 (表2) 的统计情况看, 在三门峡市的6个县 (市、区) 中, 林业产业整体实力较强、总产值超过10亿元的仅为灵宝市1家, 灵宝市林业产业总产值占三门峡市的35.92%, 超过1/3, 灵宝市在以资源培育为主的第1产业和以加工为主的第2产业上占有绝对优势;湖滨区在林产品加工等新兴产业上占据明显优势, 第2产业占当地林业产业构成比重的72.67%, 已初步摆脱了传统森林资源培育的生产方式;义马市的林业产业总产值仅占三门峡市的0.40%;灵宝市、渑池县林业第3产业占当地林业总产值的5%以下, 仅是刚刚起步;而作为河南省境内辖区面积和森林资源最大的卢氏县, 林业总产值只占三门峡市的21.31%, 林业第2产业的比重仅为本县林业总产值的1.33%。

2 三门峡市林业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分析

林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不合理。在多年的全市林业产业发展中, 虽然林业第1产业在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从90.69%下降为50.77%, 林业第2、第3产业发展较快。但是, 林业第1产业所占比重仍然偏高, 超过总产值的1/2, 林业第2、第3产业在总产值中的比例优势不强, 第2、第3产业规模结构和产品结构极不合理。以加工为主的林业第2产业, 规模经营企业较少, 绝大多数林产品加工企业以粗加工为主, 家庭作坊式的小型木材加工企业遍地开花, 主要生产杨木芯板、多层胶合板、细木工板和细木工板板条, 产品品种单一。多数为省外成品加工企业提供初级产品, 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都很低。以锯材、木片、坑木等为主的初级产品多, 以高档木地板、家具、果汁等精深加工产品少, 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知名企业、知名品牌和拳头产品相对较少, 尤其是缺乏带动能力强、能拉动生产基地快速发展的大型龙头企业。精深加工的大型龙头企业非常缺乏, 而且区域分布分散, 不易发挥集聚效应。12.06%的林业第3产业比重, 还不能充分体现该市森林资源丰富、生态和景观效益潜力大的优势。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 道路、景点等建设投入不到位, 综合服务能力极低。

林业产业发展的森林资源优势不明显, 资源利用率低。从全国和全省森林覆盖率来看, 作为河南省林业大市的三门峡, 47.99%的森林覆盖率位居全省第1, 也远远高于全国20.36%、全省17.32%的水平。历年来林业是全市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 可是2008年43.21亿元的林业产业总值仅占全市640亿元生产总值的6.75%, 不到1/15。从三门峡市林业产业产值与河南省林业产业产值对比 (表4) 可知, 从2006年到2008年, 三门峡市林业产业总产值分别占河南省全省林业总产值的7.57%、8.52%和8.18%, 2008年林业第1、第2、第3产业产值也仅仅是全省林业各产业产值的6.66%、9.81%和15.00%。三门峡市拥有强大的森林资源潜力, 但是林种结构极不合理, 公益林面积占有林地面积的76.45%, 主要用于林业产业发展的商品林仅有1/5多。在有林地面积中, 用于经营加工使用的近熟林、成熟林、过熟林面积只有9.87万hm2, 不到全市有林地面积的1/5。三门峡市森林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 特别是林业第2、第3产业的发展优势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

林业产业布局分散, 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从林业产业现状和全市境内林业产业布局可以看出, 全市林业产业内部、各县林业产业内部、各县相同产业之间发展不平衡、布局不合理。全市林业产业中第1产业主要以种植业和经济林产品为主, 种苗、花卉、野生动植物繁育和利用等产业份额很小;竹、茶等产业几乎没有。林业第2产业以木材加工和果品加工为主, 造纸、林化、木制工艺品等产业没有;林业第3产业以森林旅游和林业技术服务为主, 保护管理、公共管理、社会服务等产业比例极小。在各县内部布局也不合理, 卢氏县、陕县林业第1产业比重太大, 超过总产值的3/4, 湖滨区林业第1产业不到全区的1/10, 卢氏县林业第2产业几乎没有位置, 仅为5%左右, 灵宝市、渑池县林业第3产业地位太少, 仅有3%左右。

3 林业产业布局研究

三门峡市林业产业布局优化的总体目标就是充分应用产业布局优化的典型理论, 针对当前林业产业布局存在的问题, 在研究区域内实现林业产业项目的整合、重组, 从而从根本上实现区域之间有差异、重特色, 区域内联系密切的林业产业发展新格局, 最终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产业聚集群, 形成以林产品加工骨干企业为龙头, 以行业协会为中介, 以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的“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林业产业化体系。

3.1 林业产业布局优化原则

林业产业布局必须遵照客观规律, 掌握好产业布局的原则。

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原则。纳入国家计划内的项目建设在国家统一计划下进行建设。属于市场调节产品的项目建设, 也要在国家总体计划指导下, 进行深入的市场调查和市场预测, 在充分掌握市场现状、潜在市场、经济效益的基础上, 经过可行性研究和经济技术评价, 确认其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和效益性后才能建设。

“比较优势”原则。在确切掌握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开采条件、开采效益的基础上, 在自然资源基地一带建设, 营造速生丰产林要在土壤、地势、运输条件好的地带营造, “以林设厂, 以厂建林”。

经济效果最优原则。要充分运筹各产业间、各产业内的物质和能量的循环转化利用, 降低消耗, 使其达到最优经济效果。

实现可持续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促进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社会协调发展的1项长期性的重大战略, 既可以是国际的、国家的、多个部门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也可以是区域的、某个部门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休闲产业的布局, 要尽量不对原有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如不要以牺牲大片森林来建造1个大型的体育场所;同时通过布局休闲产业改善原有的生态环境, 如在城市的周边地区保持适当比例的绿色产业, 发展休闲农业, 可以改善城乡之间的平衡与交流, 为现代化进程保持1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3.2 四大经营区布局

根据三门峡市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 以及地貌类型差异、区域连片等因素, 三门峡市林业产业发展可划分为四大区域, 即:沿黄集约经营区、黄土塬多种经营区、黄土丘陵综合发展区和伏牛山综合开发区。

沿黄集约经营区。在黄河南岸1、2级阶地, 包括灵宝市、湖滨区和陕县北部的15个乡镇, 充分利用当地良好的自然、经济条件, 便利的交通、充裕的劳动力等优势, 在第1产业上, 根据地理条件, 加速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和经济林, 努力发展大径材, 提高林地利用率和经济价值。在第2产业上, 依托本地资源和技术条件, 根据市场需要, 不断更新产品种类和提高产品质量。要把着眼点放在除木材生产以外的其他林 (农) 产品的种植、养殖、采集、加工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上, 如发展绿色食品、中药材种植等。建立1个种植、加工、服务为一体的“城郊型”综合产业结构。发展的重点是各类产业齐头并进, 共同发展。在第3产业上, 要以当地拥有的森林风景资源兴办森林公园, 开展森林旅游以及发展各类服务业。

黄土塬多种经营区。地处该市中部、南依秦岭、崤山, 北连第1区, 包括灵宝市中部、陕县中西部和湖滨区南部的17个乡镇, 利用塬面开阔, 土层深厚, 土地生产潜力大的优越。在第1产业上主要以扩大林地面积, 保护好生态林, 经营好人工用材林, 大力发展薪炭林和经济林通过退耕还林和大力发展经济林, 控制水土流失,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营造生态经济林基地, 实施林、果、药及加工等多种经营模式, 实行林农复合经营。拉动内需, 增加当地农民收入。在第2、3产业上主要以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和发展绿色林 (农) 产品加工业为主, 辅以发展森林旅游业、流通业、服务业。

黄土丘陵综合发展区。地处崤山浅山地带、东部丘陵, 包括灵宝市东南部、卢氏县东北部、陕县东部和南部、义马全境和渑池县的绝大部分共30个乡镇。该区水土流失严重、山地面积大、名优特经济林产品多。在第1产业上, 根据地理条件, 以综合治理、合理开发为主, 按照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的原则, 增加地表植被, 扩大森林面积, 加速发展特色产品, 建立开发型、多功能的林业产业发展模式。在第2产业上, 依托本地资源和技术条件, 根据市场需要, 不断更新产品种类和提高产品质量。要把着眼点放在除木材生产以外的其他林 (农) 产品的种植、养殖、采集、加工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上。在第3产业上, 以当地拥有的森林风景资源兴办森林公园, 开展森林旅游以及发展各类服务业。

伏牛山综合开发区。地处洛河南北部的伏牛山一带, 包括灵宝市西南部、卢氏县中部和南部的16个乡镇, 充分利用林区面积大、森林资源丰富、植被多的有利条件, 以维护林区稳定、保护林木资源、提高生物多样性为原则, 大力开发非林木产品和森林旅游业, 建立1个多层次、多梯度、综合开发的林业产业结构, 实现生态资源的持续利用, 增加林农收入, 促进林区发展。

摘要:分析2002年到2008年间三门峡市林业产业发展情况, 对三门峡市林业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思考, 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布局的初步探讨。

篇4:三门峡市第二中学简介

学校以“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为办学理念,以培养“三好(品行好、学业好、身体好)一长(有特长)”学生为目标,以“忠孝做人、廉耻从事”为校训,以“求是、求实、求新、求进步”为校风。借鉴西方现代企业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率先提出并推行学校全面质量管理。

学校基础设施完善,办学条件优越,建有仪器设备齐全的现代化教学楼。各教室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和双向教学系统,完成了塑胶操场的改扩建。学校藏书丰富。体育器材超过省定标准。校园内花香浓郁,绿树成荫,被命名为花园式学校。学校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致力于打造书香校园,为学生学习和身心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

学校重视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先后创建了启明星诗社、金色年华读书社、汽模俱乐部等27个学生社团组织,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学校体育工作成效显著,在市里举行的15届田径运动会上,有14次荣获市直初中组团体总分第一名。在“晨光”夏令营活动中,连续6年派篮球队、乒乓球队、田径队代表三门峡市参加省“晨光”体育夏令营,并取得优异成绩。

科学艺术教育富有特色。从1998年以来连续九年举办校科学艺术节。展示学生书画作品800余幅,开办讲座30余场次,展出学生科技小制作数千件。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对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篇5:三门峡市社会福利院

为满足学校教学工作需要,经市政府同意,三门峡市教育局直属中小学(幼儿园)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教师95名。根据•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令第6号)和•中共三门峡市委组织部、三门峡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印发†三门峡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三人社事业„2012‟18号)文件规定,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招聘岗位、人数

详见•2012年三门峡市教育局直属中小学(幼儿园)公开招聘教师岗位一览表‣(附件一)。

二、招聘范围

三门峡户籍(或三门峡生源)的应往届高校毕业生;参加我市 “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志愿服务贫困县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特岗教师计划”等服务期满且考核合格的大学生以及参加我市“大学生村干部计划”在村服务满2年的大学生。

三、招聘条件 应聘人员必须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一)遵守纪律,品行端正,热爱教师职业,并具有正常履行岗位职责必备的身体条件;

(二)具有岗位所需的教师资格证书;

(三)年龄35周岁以下;

(四)报考幼儿园、小学教师岗位须大专以上学历,报考中学教师岗位须本科以上学历;

(五)招聘方案中有年龄、岗位资格、户籍、基层服务年限等有时间要求的,是指截止2012年9月7日前符合该项条件;

(六)在编在册的正式教师和尚未解除纪律处分或者正在接受纪律审查的人员、刑事处罚期限未满或者涉嫌违法犯罪正在接受调查的人员以及其他不符合报考资格条件的,不得应聘。

四、招聘工作程序

(一)公布招聘信息。分别在三门峡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网址:)和三门峡市教育局(网址:)网站上发布招聘信息,发布时间不少于7个工作日。

(二)报名和资格审查 本次公开招聘采取现场报名和资格审查,由三门峡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会同三门峡市教育局共同组织实施。

1、报名时间:2012年9月7日-9月9日。上午:8:30-11:30 下午:13:30—16:30

2、报名地点:三门峡市行政服务中心二楼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服务窗口。

3、应聘者须持有效身份证、毕业证、户口本、教师资格证等原件及复印件2份,近期同版正面免冠一寸彩色照片2张。留学回国人员报名时还须提供我国驻外使(领)馆教育文化处(组)出具的留学回国人员证明、教育部出具的国外学历学位认证书。

4、资格初审通过者,须填写•2012年三门峡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报名表‣一式二份,并现场采集图像。

5、根据相关政策对以下人员笔试成绩加5分:具有三门峡市辖区户籍的退役士兵;参加我市 “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志愿服务贫困县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特岗教师计划”等服务期满且考核合格的大学生;参加我市“大学生村干部计划”在村服务满2年的大学生。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经过审核汇总后,将拟享受加分人员情况向社会公示,如发现弄虚作假等情况,取消其考试及聘用资格,并在5年内不准参加我市公务员及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考试。

凡拟享受加分政策的报考者须提供相关证件、证明材料,具体为:退役士兵须提供户籍证明、退伍证原件及复印件2份;参加“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志愿服务贫困县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特岗教师计划”的大学生须提供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相应证书原件及复印件2份;大学生村干部须提供县级以上组织部门出具的证明材料。

6、收费标准:根据有关规定,笔试考务费和信息采集费共42元。其中笔试每人30元;信息采集费12元。农村绝对贫困家庭和享受国家最低生活保障金城镇家庭人员报考的,可免交笔试考务费。拟免交笔试考务费的报考者应提交以下材料:农村绝对贫困家庭的报考者,提交其家庭所在地的县(市、区)扶贫办出具的特困证明和特困家庭基本情况档案卡及复印件;享受国家最低生活保障金城镇家庭的报考者,提交其家庭所在地的县(市、区)民政部门出具的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证明和低保证及复印件。

7、每个报考者限报一个岗位。各拟聘用岗位的报名人数与拟聘用人数的比例不低于3:1,报名结束后达不到比例的岗位,相应核减招聘计划,直至取消该岗位。报考者可在报名结束后3日内到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重新选报其他岗位。不愿重新选报的,退还所缴的笔试考务费。

8、通过资格初审的报考者应于2012年9月17日至9月19日持身份证和笔试考务费收据到三门峡市行政服务中心二楼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窗口领取•笔试准考证‣。逾期不领者,视为自动放弃。

(三)考试

考试包括笔试、面试(试讲),由三门峡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会同三门峡市教育局共同组织实施。

1、笔试时间:2012年9月23日,详见•笔试准考证‣。

2、笔试地点:见•笔试准考证‣。报考者须凭笔试准考证、有效身份证入场考试。

3、笔试内容:

(1)、高中、初中类:教育学(中学)、心理学(中学)、教育政策法规、教学方法导论、教学技能与实践、学生团队管理、教学案例分析。

(2)、小学类:教育学(小学)、心理学(小学)、教育政策法规、教学方法导论、教学技能与实践、学生团队管理、教学案例分析。(3)、幼儿园类:幼儿教育概论、教育政策法规、教学技能与实践。

笔试内容不指定教材,满分为100分,成绩及排名在笔试结束后的一周内在三门峡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网址:)和三门峡市教育局(网址:)网站公布。

4、面试(试讲)

面试时间和地点:具体见•面试通知单‣。

根据笔试成绩,按拟聘人数1:3的比例从高分到低分确定参加面试人员。

面试以说课的形式进行。面试内容为本专业领域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考核应聘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语言表达能力、分析创新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质,面试总分为100分。面试成绩当场公布。

5、因实际参加面试的应试者人数达不到规定面试比例而不具备竞争性的岗位,应组织现有人员面试,应试者面试成绩须达到本面试考官组面试所有人员的平均分,方可进入体检和考核。

6、考试总成绩=笔试成绩×40% + 面试(试讲)成绩×60%。成绩计算按四舍五入的办法保留到小数点后两位数。面试(试讲)结束后三日内在三门峡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网址:)和三门峡市教育局(网址:)网站公布考试总成绩和排名。

(四)体检

根据考试总成绩,按照拟招聘岗位人数1:1的比例从高分到低分确定体检人选。如同一个岗位出现应试者考试总成绩相同的情况,则按笔试成绩从高分到低分等额确定参加体检人员;如笔试成绩也相同,则共同确定为参加体检人员。

体检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教育局共同组织实施。体检标准按照•河南省教师资格申请人员体格检查标准‣执行。体检时间、地点另行通知。

(五)考核

体检合格人员确定为考核对象,由三门峡市教育局具体组织实施。

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应聘者的思想政治表现、道德品质、业务能力和工作实绩等方面,并对应聘者的资格进行复查,对不符合应聘条件的人员,经核实后取消应聘资格。

如因体检、考核不合格和资格复查不合格以及因自动放弃录取资格等原因而出现缺额的,应在同岗位报考者中按考试总成绩从高分到低分依次递补。

(六)公示

市教育局根据考试总成绩和考核情况,择优确定拟聘用人员。拟聘用人员名单分别在三门峡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网址:)和三门峡市教育局(网址:)网站公示,公示期不少于7个工作日。

五、聘用

经公示无异议的拟聘人员,由市教育主管部门根据各用人单位岗位需求,统一组织其与用人单位签订聘用合同,并依据有关规定办理相关手续。受聘人员按规定实行试用期制度,试用期一年,试用期包括在聘用合同期限内。试用期满考核合格的,予以正式聘用;考核不合格的,取消聘用资格。

六、纪律与监督

本次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教师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公开招聘岗位及人数、招聘条件、招聘工作程序和聘用结果,同时邀请市纪检监察部门全程参与。对单位和个人违反招聘纪律一经查实的,按国家、省、市关于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中纪律与监督的有关规定处理。为方便群众和社会监督,增强招聘工作的透明度,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特设监督举报电话:市纪委派驻第五纪检监察组,0398-2866029。

七、本招聘实施方案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解释。本次公开招聘工作确定三门峡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网()作为招聘专用网站,公开招聘的报名、笔试、面试、体检、考核和聘用等有关事宜均在该网站公布或公示,请报考人员及时登陆查阅有关信息。

咨询电话:

三门峡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科:0398-2976825

三门峡市教育局人事科:0398-2816612

附件一:《2012年三门峡市教育局直属中小学(幼儿园)公开招聘教师岗位一览表》

篇6:三门峡市高中满分作文

这条路究竟是怎样的一条路呢?我本人觉得无外乎是三段路。第一段路是你的求学之路,是在父母的陪伴下踏出的;第二段路是凭自己的力量磨砺并打拼出来;第三段路就是你的另一半及子女一直陪伴着你直到死去。人生无谓就是这三段路了,莫非你还有一种长生不老之术吗?

第一段是一条漫漫求学之路。也就是从学幼儿园到小学,小学到初中,初中到高中,甚至大学。小学虽然只有短短的六年,瞬间即过。初中阶段,如果你有幸进入一所比较好的中学,你就必须更加努力,然后才有机会考进心仪的高中,然后继续努力,争取考入一所非常好的大学。如果你想找一份好工作,你还得继续努力,向研究生、博士生奋斗,谁叫时代变了呢?普通大学生找工作都很难。这样你的第一段求学路就应该走完了。

第二段路就是求职打拼路。说是打拼,其实也就是拿着自己的简历不停的在不同公司之间求职,力求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并把自己的才能发挥到极致,在事业方面有所建树。在这段漫漫的打拼路上,你会找到你人生旅途中另一半,组成幸福的家庭,还会有属于你的孩子。你也会为了你的家人更加努力地工作、打拼。这一段路是艰辛的、也是幸福的。

第三段路是一条轻松的路,暂不为它命名,在这段路上,只需要休养生息、放松,看着你的后代走过你们曾走过的路,在适当的时候还可以给他们一些忠告,也许在你弥留之际,你还会想起以前的人和事,也会感到一丝自豪吧,然后就可以和那等了你一辈子的老朋友——死神离开了。

篇7:三门峡市应急预案张民华

关于印发三门峡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的

通 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

《三门峡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二〇一一年 月 日

三门峡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 总则 1.1 编制目的

建立健全应对突发重大自然灾害救助体系和运行机制,规范救助行为,提高紧急救助能力,迅速、有序、高效地实施紧急救助,最大程度减少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损失,维护灾区社会稳定。

1.2 编制依据

依据《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河南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三门峡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预案。

1.3 适用范围

凡在三门峡市行政区域内发生的干旱、洪涝、冰雹、雪、沙尘暴等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森林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及其它突发公共事件达到启动条件的,适用于本预案。

1.4 工作原则

(1)以人为本,最大程度地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

(2)政府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3)部门密切配合,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各尽其责。(4)依靠群众,充分发挥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和公益性社 会团体的作用。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 2.1 领导机构与职责

市减灾委员会(以下简称“市减灾委”)作为市组织协调自然灾害救助应急综合协调机构,负责研究制定全市减灾工作的方针、政策和规划,协调开展重大减灾活动,推进减灾交流与合作,负责组织、领导全市自然灾害救助工作,协调开展自然灾害应急响应、紧急救援、灾民生活安排及灾后恢复重建等工作,组织、协调全市减灾救灾工作。

市减灾委主任:市政府副市长。

市减灾委副主任:三门峡军分区参谋长、市民政局局长、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市财政局副局长、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市科技局副局长、市民政局副局长、市商务局副局长、市水利局副局长、市地震局副局长、市气象局副局长。

市减灾委成员:市纪委监察局、市教育局、市公安局、市国土资源局、市住建局、市农业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林业园林局、市卫生局、市交通局、市审计局、市地税局、市粮食局、市统计局、市广电局、市安监局、市扶贫办、市金融办、三门峡供电公司、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环境保护局、市红十字会、市武警支队、市消防支队、中国电信三门峡分公司、中国移动三门峡分公司、中国联通三门峡分公司等部门负责人。

市减灾委下设办公室和8个救灾工作组,市减灾委办公 3 室(以下简称“市减灾办”)设在市民政局,市民政局副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

2.2 市减灾委办公室职责

贯彻落实省减灾委各项工作方针、政策和规划;收集、汇总、评估、报告灾害信息、灾区需求和抗灾救灾工作情况;协调有关部门组成赴灾区工作组,协助、指导地方开展抗灾救灾工作;召开会商会议,分析、评估灾区形势,提出对策;协调各成员单位开展重大减灾活动;承办省减灾委员会及其办公室交办的工作。

2.3 救灾工作组组成与职责

按照职能和担负任务组建灾情评估、救援和转移安置、工程抢险、灾民生活物资保障、治安保卫、医疗卫生、恢复重建、宣传报道8个救灾工作组。

2.3.1 灾情评估组:由市民政局、水利局、农业局、林业园林局、地震局、国土资源局、气象局、科技局、环保局、统计局等部门有关人员组成。组长单位为市民政局。负责灾害信息的收集、整理和上报;评估灾害损失以及灾害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造成的影响情况。

2.3.2 救援和转移安置组:由市公安局、民政局、水利局、卫生局、扶贫办、安监局、三门峡军分区、武警支队、消防支队等部门有关人员组成。组长单位为市公安局。负责救援和抢救国家重要财产及设施;协调灾民的安置转移。

2.3.3 工程抢险组:由市住建局、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交通局、水利局、三门峡军分区、武警支队、消防支队、三 门峡供电公司、中国电信三门峡分公司、中国移动三门峡分公司、中国联通三门峡分公司等部门有关人员组成。组长单位为市住建局。负责协调水利、电力、通讯、供电、道路、排水等基础设施的抢险和抢修。

2.3.4 灾民生活物资保障组: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监察局、民政局、财政局、审计局、粮食局、商务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等部门有关人员组成。组长单位为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负责协调受灾群众的吃、穿、住等生活物资保障。

2.3.5 治安保卫组:由市公安局、三门峡军分区、武警支队等部门有关人员组成。组长单位为市公安局。负责灾区治安管理和安全保卫工作;负责重要目标和要害部门的安全保卫工作。

2.3.6 医疗卫生组:由市卫生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市红十字会等部门人员组成。组长单位为市卫生局。负责为灾民和抢险救援人员提供医疗救治和必要的药品、医疗器械;对药品、医疗器械质量进行监督管理;做好灾区卫生防疫、疫情监测和信息收集上报工作;做好国内外捐助药品和医疗器械的接收、管理和发放。

2.3.7 恢复重建组:由市民政局、住建局、发展和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教育局、交通局、水利局、扶贫办、金融办、国土资源局、三门峡供电公司、地税局等部门有关人员组成。组长单位为市民政局。负责帮助修缮、重建因灾倒塌和损坏的居民住房;协调修复因灾损毁的交通、水利、通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协调帮助灾区修复或重建中、小学校舍。

2.3.8 宣传报道组:由市委宣传部、市广播电视局、市政府信息科等部门有关人员组成。组长单位为市委宣传部。负责救灾工作的宣传和新闻报道。

2.4 市减灾委各成员单位职责

2.4.1 市民政局:负责全市减灾救灾的综合协调工作;做好灾情信息统计、上报工作;进行救灾款物的筹措、使用和管理;指导灾民转移安置工作;组织指导救灾捐赠工作,做好捐赠款物的接收、管理和使用;检查督促受灾地区救灾措施落实情况;开展减灾救灾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全社会的防灾、减灾意识。负责市级救灾物资的调拨和供应工作。

2.4.2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把救灾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安排特、重大救灾基建项目,协调落实项目建设资金。

2.4.3 市财政局:根据财力情况和自然灾害救助工作实际需要,统筹安排市级灾害救助资金,并纳入年度财政预算;负责自然灾害救助资金的分配、管理和监督工作。

2.4.4 市公安局:负责灾区治安防范,加强灾区治安管理和安全保卫工作,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负责维护重要目标和要害部位的安全;维护灾区交通秩序,保证抢险救灾工作顺利进行。

2.4.5 市水利局:组织、协调、指导全市防汛、抢险工作;做好水情、汛情、旱情的预报和监测;做好主要河流、水库的水资源调度;负责指导灾后水利设施的修复。

2.4.6 市农业局:结合农业实际提供防灾减灾对策与建议;组织全市农业抗旱、排涝、防冻以及灾后生产自救工作,开展农作物病虫害及牲畜疫情的监测、预测、预警、防治预案的制定和防御研究以及科普宣传;及时报告农作物病虫害和牲畜疫情等灾害信息,指导和协调进行应急处置;做好灾区农用物资的供应。

2.4.7 市林业园林局:组织、协调、指导全市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检疫、防治工作;负责指导帮助灾后林业生产自救和恢复工作。

2.4.8 市交通局:负责组织交通运输行业防灾减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及时报告灾情;做好救灾工作期间的公路、水运设施的抢通保通和维护管理工作,保障公路交通畅通,开通减灾绿色通道;根据减灾工作的需要,组织应急运输车辆,会同有关部门做好救灾物资紧急运输工作。

2.4.9 市住建局:负责组织和指导防灾减灾工程的规划、设计与建设工作,指导建筑工程的抗震设防、市政公用设施抗灾设防和上述工程的施工图审查、竣工验收监督、移民建镇工作。

2.4.10 市卫生局:负责组织、指挥和协调重大自然灾害伤员救治工作、重大疫情的紧急处置和灾后防病、防疫工作;及时报告重大自然灾害、疫情信息。组织心理卫生专家赴灾区开展心理救助。

2.4.11 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灾区防疫治病药 品、医疗器械质量的监督管理,保证药品医疗器械安全有效。

2.4.12 市教育局:负责在大中专院校、中小学、幼儿园开展减灾知识教育活动和演练工作;协助组织院校从事减灾方面的专家学者开展减灾活动;灾后学校教育、教学组织工作及灾后校舍的恢复重建工作。

2.4.13 市金融办:负责协调金融机构支持灾区恢复重建,指导监督做好相关灾后保险理赔工作。

2.4.14 市国土资源局:组织、协调、监督、指导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监督管理地质灾害调查、评估、监测、预警预报与工程治理等防治工作,提供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对策与建议;指导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工作,及时上报灾害信息;做好灾区重建用地的规划、审批工作。

2.4.15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负责组织灾区群众劳务输出,维护灾区进城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增加灾区群众的经济收入。

2.4.16 市监察局:负责防灾减灾政策规定落实情况的监督,查处在防灾减灾工作中弄虚作假、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等违纪违法行为。

2.4.17 市审计局:负责对救灾款物使用情况的监督和审计;对违规违纪问题进行纠正,保证救灾资金专款专用。

2.4.18 市粮食局:负责灾区所需粮油的调拨和供应工作。

2.4.19 市气象局:负责及时发布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信息,及时通报灾害性天气实况资料。针对干旱、森林火灾和 冰雹等气象灾害适时组织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为防灾减灾提供气象保障服务。

2.4.20 市地震局:负责震情监测预报、震情趋势判定、灾情通报;会同有关部门进行地震灾区灾害调查、损失评估,及时报告灾害信息;协同组织抗震救灾指挥调度和地震应急行动,参与灾区民用建筑物安全鉴定;开展地震科学和减轻地震灾害的科学研究和科普宣传工作。

2.4.21 市地税局:做好灾区群众倒房重建和开展生产自救活动的税收减免工作,对符合国家税收政策规定的,实行“税费全免、手续从简从快、特事特办”等优惠政策。

2.4.22 市扶贫办:及时了解和掌握全市灾后对口扶贫情况,加大对灾区扶贫开发项目的资金投入,负责组织全市各界对灾区开展社会帮扶工作。

2.4.23 市供电公司、移动公司、联通公司、电信公司:负责组织灾区电力、通讯设施的抢修恢复工作。

2.4.24 市委宣传部、市政府信息科:负责组织开展防灾减灾宣传和新闻报道工作;根据市减灾委办公室提供的防灾减灾信息,组织和协调新闻媒体,及时向社会通报防灾减灾动态,把握舆论导向。

2.4.25 三门峡军分区:积极组织民兵预备役参加灾区抢险、救援,并协调武警支队、消防支队及驻峡部队参加抢险救灾工作。

2.4.26 市科技局:负责组织防灾减灾科研课题的立项申报与鉴定;组织全市科技力量对重大减灾技术难题进行攻关 研究。

2.4.27 市商务局:负责组织和协调救灾食品、饮用水等生活必需品的供应等工作。

2.4.28 市广电局:负责组织广播、电视部门做好防灾减灾科普宣传工作,播放减灾公益性广告,宣传防灾减灾和救灾捐赠工作先进事迹;在突发性灾害发生时,及时插放防灾紧急公告;及时向社会通报防灾减灾工作情况。

2.4.29 市安监局:参与防灾减灾工作的方针、政策和规划的制定;负责安全生产事故应急管理和重特大事故应急救援协调、指挥工作。组织参加减灾科普宣传活动。

2.4.30 市统计局:负责提供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统计信息;承办市减灾委员会交办的其他统计工作任务。

2.4.31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负责做好灾害监测预报的空间技术支持,协调灾区应急通信保障;组织企业开展救灾捐赠和对口支援工作。

2.4.32 市环境保护局:负责灾区的环境监测,掌握突发自然灾害和疫情期间灾区的生态、生活环境情况。

2.4.33 市红十字会:参与防灾减灾工作方针、政策和规划的制定;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积极开展社会募捐,组织接收、发放救灾款物,并处理相应国际援助事宜;负责组织、建设红十字会应急救援队伍,管理与调配红十字会会员和红十字志愿者参与对灾民的救助、救护及心理疏导等工作。

2.4.34 市武警支队:在市内出现重大灾情时负责组织武 警部队实施抗灾救灾,协助当地公安部门维护救灾秩序和灾区社会治安,协助当地政府转移危险地区的群众。

各部门、各单位要在市减灾委的统一领导和指挥下,认真履行职责,听从指挥,全力救灾。应急准备 3.1 资金准备

按照救灾工作分级负责,救灾资金分级负担的原则,当自然灾害发生时,市、县、乡各级人民政府应立即启用本级救灾资金开展救灾工作。各级财政要严格执行《预算法》,按本级政府预算支出额的1%至3%设置预备费,用于当年预算执行过程中的自然灾害救济以及难以预料的特殊开支。

3.1.1 救灾应急预案启动后,民政部门根据灾情,向本级政府提出用款申请及分配方案,商财政部门及时将救灾款下拨灾区,并对救灾款进行跟踪监督,确保专款专用,使灾民得到及时救助。

3.1.2 争取上级拨款。视灾情的严重程度和灾害的发展情况,向上级提出增拨救灾款的申请,必要时由主要领导赴省或进京对灾情进行专题汇报,争取上级支持。

3.1.3 开展社会捐赠活动。根据灾区情况,动员社会各界为灾区捐赠款物。市、县两级民政部门和慈善总会、红十字会分别按有关规定,负责捐赠款物的接收、分配、运输、发放和管理工作,待灾情结束后,向社会公布捐赠款物的使用情况。

3.2 物资准备 市民政局会同市财政局、市发展改革委制定全市自然灾害救助物资储备规划和储备库规划,分类、分级储备管理救灾物资和储备库。

各县(市、区)通过改扩建、新建、租借等方式建立救灾物资储备库(点),各级储备库(点)应储备一定数量品种的救灾物资。当自然灾害发生时,市、县、乡各级人民政府应在4小时内使受灾群众得到必需的生活救助。

3.2.1 食品保障:市、县两级政府要与食品和饮用水生产厂家签订灾后食品和饮用水供应协议。灾害预报发布后,市、县两级政府要启用本级救灾预备资金,并设置相对固定的食品供应点,供应灾民。对无自救能力的灾民,灾后4小时内,在食品供应点上,原则上每人每天按0.5千克主食(馒头、大米饭、方便面、饼干等),1.5千克饮用水(开水、纯净水、矿泉水)和部分副食(1瓶罐头、1袋咸菜等)等必需品提供救助。乡、村两级对救济对象要登记造册,发放款物时认真填写《灾民救助卡》,待灾民能够自行解决饮食问题后,各食品供应点到县级民政部门结算所用资金。

3.2.2 衣被和救生物品保障:市、县两级政府要动用本级救灾资金,购置、储备一定的救灾物资,如棉被、棉衣、帐篷、救生器材等,为应急救助提供保障。对因灾无家可归、缺衣少被的灾民,灾后24小时内,原则上按照每户1条棉被、1顶帐蓬、每人1套衣物(含捐助物资)的标准进行救助。日常急需物品视灾情而定。乡、村两级要在灾后迅速、准确地统计出救济户和救济物资的数量,并对救济对象登记造册,发放时,认真填写《灾民救助卡》。

3.2.3 粮食保障:市、县两级政府每年要在指定的粮食仓库存储一定数量的可用粮食,预案启动后,根据灾区所需,按照要求将粮食发往灾区。对因灾缺粮且无自救能力的灾民,灾后24小时内,原则上按照缺粮人口每人每天0.5千克贸易粮计算,扣除现有口粮后,维持到下一个收获季节的粮食短缺数量进行救助。乡、村两级要在灾后迅速、准确地统计出口粮救济人数和救济粮数量,并对救济对象登记造册,发放时,认真填写《灾民救助卡》。

3.2.4 建立救助物资生产厂家名录,必要时签订救灾物资紧急购销协议。

3.2.5 建立健全救灾物资应急采购和调拨制度。3.3 救灾装备准备

为了有效处置各类突发应急灾害,市、县民政部门应配备救灾车辆、通讯设备、计算机、照相和摄像器材等救灾必需的设备和装备。

3.4 人力资源准备

3.4.1 加强民政灾害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建立灾害信息员制度,配备与工作任务相适应的工作人员,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和应急救助水平。

3.4.2 建立健全专家队伍,组织民政、卫生、水利、林业、气象、地震、国土资源等各方面专家,重点开展灾情会商、赴灾区的现场评估及灾害管理咨询等工作,充分发挥评估组成员单位的作用。3.4.3 建立健全与驻军、公安、武警、消防、卫生等专业救援队伍的联动机制。安排专项演练、培训和装备经费,加强救灾应急队伍建设。

3.4.4 培育、发展非政府组织和志愿者队伍,充分发挥作用。

3.5 社会动员准备

3.5.1 建立和完善社会捐助动员机制、运行机制、监督管理机制,规范突发自然灾害社会捐助工作。

3.5.2 完善救灾捐赠工作应急方案,规范救灾捐赠的组织发动、款物接收和分配以及社会公示、表彰等各个环节的工作。

3.5.3 进一步建立健全经常性社会捐助接收站、点,并形成网络。

3.6 宣传、培训和演习

3.6.1 利用各种媒体在全市广泛开展减灾、防灾知识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提高全民预防、避险、避灾、自救、互救、保险等意识,增强全民防灾减灾能力。

3.6.2 每年至少组织1次县级民政干部减灾防灾知识业务培训。

3.6.3 每年有针对性地选择1个县(市、区),组织1次演习。预警预报与信息管理 4.1 灾害预警预报

4.1.1 根据有关部门提供的灾害预警预报信息,结合预 警地区的自然条件、人口和社会经济背景等情况,进行分析评估,及时对可能受到自然灾害威胁的地区做出灾情预警。

4.1.2 根据灾情预警,及时做好应急准备或采取应急措施。

4.1.3 市减灾委办公室及时汇总各类灾害预警预报信息,向成员单位和有关地方通报信息。

4.2 灾情信息管理

4.2.1 灾情信息报告内容包括: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灾害造成的损失(包括人员受灾情况、人员伤亡数量、紧急转移人员情况、农作物受灾情况、房屋倒塌、损坏情况及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已采取的救灾措施和灾区的需求。

4.2.2 灾情信息报告时间

(1)灾情初报。县级救灾部门对于本行政区域内突发的自然灾害,凡造成人员伤亡或较大财产损失的,应在第一时间了解掌握灾情,及时向市减灾办和本级政府报告初步情况,最迟不得晚于灾害发生后2小时。对造成严重损失的重大灾害,应按规定上报市政府和省减灾办。市减灾办在接到县级减灾办灾情报告后,在2小时内完成审核、汇总灾情数据,向市减灾委和省减灾办报告。

(2)灾情续报。在自然灾害灾情稳定之前,市、县两级救灾部门均须执行24小时零报告制度。县级救灾部门每天上午9时之前向市减灾办零报告。市减灾办每天上午10时之前向市减灾委和省减灾办零报告。

(3)灾情核报。县级救灾部门在灾情稳定后,应在2个 工作日内核定灾情,向市减灾办报告。市减灾办应在3个工作日内审核、汇总灾情数据,向市减灾委和省减灾办报告。

4.2.3 灾情核定

灾情评估小组针对灾情,进行综合分析、评估、核定。通过全面调查、抽样调查和专项调查等形式对灾情进行评估,并写出灾情总结评估报告,上报市减灾委。

县级民政部门在灾情核定后,要建立因灾死亡人口、倒塌房屋和需政府救济人口台帐及花名册,为恢复重建和开展生活救助提供可靠依据。

4.2.4 灾情信息发布

4.4.1 灾情信息发布坚持实事求是、及时准确的原则。4.4.2 灾情稳定前,受灾地区县级民政部门应当每日上报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自然灾害救助工作动态等情况,并及时向社会发布。灾情稳定后,受灾的县(市、区)政府或者减灾委员会应当评估、核定并发布自然灾害损失情况。凡属全市性的重大灾情,由市政府或市减灾委发布;涉及局部地区的灾情,由发生地的县(市、区)政府或减灾委员会发布。

4.4.3 信息发布的内容主要包括:受灾的基本情况、抗灾救灾工作动态及成效、下一步工作安排、需要说明的问题等。

4.4.4 信息发布采取授权发布、组织报道、接受记者采访、举行新闻发布会、重点新闻网站或政府网站发布等形式。5 应急响应

根据突发性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等因素,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设定四个救灾应急响应等级。四级为最低响应等级,一级为最高响应等级。市减灾委各成员单位根据各响应等级的需要,切实履行好本部门的职责。

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其他突发公共事件造成大量人员伤亡、需要紧急转移安置或生活救助,视情况启动本预案。

5.1 四级响应 5.1.1 灾害损失情境

某县(市、区)行政区域内,发生干旱、洪涝、冰雹、雪、沙尘暴等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森林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一次灾害过程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

①因灾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 ②因灾紧急转移1万人以上、3万人以下; ③因灾倒塌房屋1000间以上、3000间以下;

④干旱灾害造成群众缺粮或缺水等生活困难占该行政区域农业人口5%—10%;

⑤对敏感地区、敏感时间、救助能力特别薄弱等特殊情况,响应启动标准可酌情降低;

⑥市政府决定的其他事项。5.1.2 启动程序

市减灾办在接到灾情报告后,第一时间向市减灾办主任 提出启动四级响应的建议,由市减灾办主任决定进入四级响应。

5.1.3 响应措施

进入四级响应后,市减灾办及各救灾工作组进入24小时值守,保持通讯畅通。市减灾办2小时内,汇总灾情向市减灾委和省减灾办报告。由市减灾办主任带领相关救灾工作组赶赴灾区核查灾情,指导灾区开展救灾工作,建议启用市级年度救灾预算资金。从灾害发生开始,灾区县级救灾部门每日上午9时前,向市减灾办上报灾情和救灾工作动态信息。市减灾办每日上午10时前,向市减灾委和省减灾办报告灾情和工作措施。

5.1.4 响应终止

灾情和救灾工作稳定后,由市减灾办主任决定终止四级响应。

5.2 三级响应 5.2.1 灾害损失情境

某县(市、区)行政区域内,发生干旱、洪涝、冰雹、雪、沙尘暴等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森林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一次灾害过程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

①因灾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 ②因灾紧急转移3万人以上、5万人以下; ③因灾倒塌房屋3000间以上、1万间以下;

④干旱灾害造成群众缺粮或缺水等生活困难占该行政区 域农业人口10%—15%;

⑤对敏感地区、敏感时间、救助能力特别薄弱等特殊情况,响应启动标准可酌情降低;

⑥市政府决定的其他事项。5.2.2 启动程序

市减灾办主任在接到灾情报告后,第一时间向市减灾委分管副主任(市民政局局长)提出启动三级响应的建议,由分管副主任决定进入三级响应。

5.2.3 响应措施

进入三级响应后,市减灾办及各救灾工作组进入24小时值守,保持通讯畅通。市减灾办2小时内,汇总灾情向市减灾委和省减灾办报告。由副主任带领相关救灾工作组赶赴灾区核查灾情,指导灾区开展救灾工作,启用市级年度救灾预算资金。从灾害发生开始,灾区县级救灾部门每日上午9时前,向市减灾办上报灾情和救灾工作动态信息。市减灾办每日上午10时前,向市减灾委和省减灾办报告灾情和工作措施。必要时市减灾办可直接与灾区乡级政府联系了解灾情。

5.2.4 响应终止

灾情和救灾工作稳定后,由副主任决定终止三级响应,同时报告市减灾委主任。

5.3 二级响应 5.3.1 灾害损失情境

某县(市、区)行政区域内,发生干旱、洪涝、冰雹、雪、沙尘暴等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 流等地质灾害,森林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一次灾害过程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

①因灾死亡30人以上、50人以下; ②因灾紧急转移5万人以上、10万人以下; ③因灾倒塌房屋1万间以上、2万间以下;

④干旱灾害造成群众缺粮或缺水等生活困难占该行政区域农业人口15%—20%;

⑤对敏感地区、敏感时间、救助能力特别薄弱等特殊情况,响应启动标准可酌情降低;

⑥市政府决定的其他事项。5.3.2 启动程序

市减灾委分管副主任(市民政局局长)在接到灾情报告后,第一时间向主任提出启动二级响应的建议,由主任决定进入二级响应,同时向市长报告。

5.3.3 响应措施

进入二级响应后,主任立即组织召开减灾委成员会议,对灾情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市减灾办及各救灾工作组进入24小时值守,保持通讯畅通;各救灾工作组,按照职责分工,立即投入救灾工作,并及时向市救灾减灾委和省对口部门报告抗灾救灾情况;根据紧急救援的项目和内容,建议启用市本级救灾预备费,保证抢险救灾人员、资金、物资的紧急调运。由主任或相关分管副主任带领救灾工作组赶赴灾区核查灾情,指导灾区开展救灾工作,并向省政府汇报灾情和根据灾情申请支援。市减灾办在灾害发生2小时内,汇总灾情向 市减灾委和省减灾办报告,每隔6小时统计一次灾情上报市减灾委。灾区县级救灾部门每日上午9时前,向市减灾办上报灾情和救灾工作动态信息。市减灾办每日上午10时前,向市减灾委和省减灾办报告灾情和工作措施。

5.3.4 响应终止

灾情和救灾工作稳定后,由主任决定终止二级响应,同时报告市长。

5.4 一级响应 5.4.1 灾害损失情境

某县(市、区)行政区域内,发生干旱、洪涝、冰雹、雪、沙尘暴等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森林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一次灾害过程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

①因灾死亡50人以上; ②因灾紧急转移10万人以上; ③因灾倒塌房屋2万间以上;

④干旱灾害造成群众缺粮或缺水等生活困难占该行政区域农业人口20%以上;

⑤对敏感地区、敏感时间、救助能力特别薄弱等特殊情况,响应启动标准可酌情降低;

⑥市政府决定的其他事项。5.4.2 启动程序

市减灾委在接到灾情报告后,第一时间由减灾委主任向市长提出启动一级响应的建议,由市长决定进入一级响应。5.4.3 响应措施

进入一级响应后,在市政府统一领导下组织抗灾救灾工作。由市长或副市长召集有关部门和单位,对灾区抗灾救灾的重大事项作出决定。由市政府领导带队赴灾区慰问灾民,查灾核灾,了解救灾工作进展情况及灾区需求,帮助指导灾区开展救灾工作。市减灾办及各救灾工作组进入24小时值守,保持通讯畅通;各救灾工作组,按照职责分工,立即投入救灾工作,并及时向市减灾委和省对口部门报告抗灾救灾情况;根据紧急救援的项目和内容,启用市本级救灾预备费,保证抢险救灾人员、资金、物资的紧急调运,同时积极向省政府汇报灾情和申请支援。市减灾办在灾害发生2小时内,汇总灾情向市减灾委和省减灾办报告,每隔4小时统计一次灾情上报减灾委。县级救灾部门每日上午9时前,向市减灾办上报灾情和救灾工作动态信息。市减灾办每日上午10时前,向市减灾委和省减灾办报告灾情和工作措施。

5.4.4 响应终止

灾情和救灾工作稳定后,由市减灾委主任提出建议,报经市长同意后决定终止一级响应。应急保障

当自然灾害发生时,市减灾委要立即采取下列措施开展救灾工作。

6.1 组织力量深入灾区查灾、核灾,准确掌握灾情,县级政府在2小时内将灾情报告市政府和市减灾办,市减灾办2小时内报市减灾委和省减灾办。6.2 迅速调集公安、武警、消防、民兵预备役及协调当地驻军赶赴灾区抢救、转移、安置被困群众及财产,维护灾区社会秩序。

6.3 动员灾民投亲靠友、对口安置、借住公房和搭建帐蓬,妥善安置无家可归的灾民。

6.4 启用本级救灾资金,动用本级救灾应急储备库的衣被、帐篷等救灾物资,调运食品、生活必需品,解决灾民的吃、住、穿等问题。

6.5 组织医护人员对伤病人员进行紧急救治,灾后24小时内派出防疫队进入指定区域,监察、监测饮用水源、食品等,进行疫情调查,防止疫病流行。

6.6 迅速组织恢复交通、通讯、供水、供电等设施,全力保障抗灾救灾工作的顺利进行。

6.7 对可能出现的继发灾害和次生灾害加强监督、监测,及时排除险情,防止灾害损失的扩大。灾后救助和恢复重建 7.1 灾后救助

7.1.1 县(市、区)民政部门每年9月调查汇总当年冬季和下年春季本行政区域灾民生活困难情况,建立政府救济人口台帐,上报《受灾人员冬春生活救助情况统计表》。

7.1.2 制定冬春救济工作方案。

7.1.3 灾民救助全面实行《灾民救助卡》、救助花名册和三联单管理制度。对确认需政府救济的灾民,由县级民政部门统一发放《灾民救助卡》,灾民凭卡领取物资。7.1.4 定期向社会通报各地救灾款物下拨进度,接受公众和媒体监督,确保救灾款物及时发放到户。

7.1.5 通过开展社会捐助、对口支援、紧急采购等方式解决灾民的过冬衣被问题。

7.1.6 发展和改革、财政、农业等部门落实好以工代赈政策、税费减免,粮食部门确保粮食供应。

7.1.6 卫生部门做好灾后疾病预防和疫情监测工作。组织医疗卫生人员深入灾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实施饮水和食品卫生监督,宣传卫生防病知识,指导群众搞好环境卫生,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

7.2 灾后重建

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应坚持“以人为本、政府主导、分级管理、社会互助、灾民自救”的救灾工作方针,灾后倒房恢复重建工作要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采取自建、援建和帮建相结合的方式,以受灾户自建为主。建房资金应通过政府救济、社会互助、邻里帮工帮料、以工代赈、自行借贷、政策优惠等多种途径解决。房屋规划和设计要因地制宜,科学布局,充分考虑灾害因素。

7.2.1 组织核查灾情。灾情稳定后,县级民政部门立即组织对灾情核定,对需要政府帮助重建的灾民房屋,建立“因灾倒塌房屋台帐”,并上报市民政部门。

7.2.2 制定恢复重建工作方案。根据全市灾情,制定详细的恢复重建工作方案,包括恢复重建工作的方针、目标、政策、进度及资金筹集、优惠政策和检查落实措施等。

7.2.2.1救助标准:原则上在中央和省下拨的重建补助资金的基础上,按照拨款文件的要求,市、县两级财政各按比例匹配一定的补助资金。

7.2.2.2 救助要求:需政府帮助恢复重建的灾民必须按照“本人申请、村民评议、张榜公示、登记造册、乡级政府核准建档立案、县级民政局审批、报市民政局备案”等程序进行。建房档案要有恢复重建前、后的对比照片及家庭基本情况。补助资金要按照灾民建房的实际进度,分阶段支付。发放时,要认真填写《灾民救助卡》。

7.2.3 定期通报各地救灾资金下拨进度和恢复重建工作进度。向灾区派出督查组,督促检查恢复重建工作。附则 8.1 奖惩

凡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单位和个人,由各级人民政府或主管部门予以奖励:

(1)及时提供灾害前兆信息,灾害预报及时、准确,使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免遭重大损失的。

(2)参加抢险救灾,抢救人民生命财产和公共财物,表现突出的。

(3)在执行抢险救灾任务时,组织严密,指挥得当,出 色完成任务的。

(4)开展防灾减灾科学研究成果显著的。

(5)在减灾、防灾、救灾工作方面有其他特殊贡献的。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负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所在单位、上级主管部门或监察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1)不按规定报告灾情或者虚报、瞒报、假报灾情,造成严重后果的。

(2)故意发布虚假的灾害预报信息造成损失和影响社会稳定的。

(3)在抢险救灾中,领导指挥严重失误或者不服从命令,使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

(4)负责救灾工作的国家工作人员滥用职权或玩忽职守的。

(5)对如实反映灾情和揭发违纪行为者进行打击报复的。

(6)截留、挪用、贪污救灾款物的。(7)在救灾工作中有其他违法乱纪行为的。8.2 预案管理与更新

本预案由三门峡市减灾委办公室负责管理并负责对其做出解释;本预案的修改由市减灾委办公室召集有关部门和专家进行会商,做出相应修订后,报市政府审批生效。各县(市、区)政府应根据本预案制定和完善本地区的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8.3 名词术语解释

自然灾害:指给人类生存带来危害或损害人类生存环境的自然现象,包括干旱、洪涝、台风、冰雹、雪、沙尘暴等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山本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森林草原火灾和生物灾害等。

灾情:指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情况,包括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等。

灾情预警:指根据气象、水文、海洋、地震、国土等部门的灾害预警、预报信息,结合人口、自然和社会经济背景数据库,对灾害可能影响的地区和人口数量等损失情况作出分析、评估和预警。

本预案有关数量的表述中,所称“以上”含本数,“以下”不含本数。

8.4预案生效时间

上一篇:五年级第四单元备课下一篇:健康教育管理制度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