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研组长成长

2024-07-23

数学教研组长成长(精选6篇)

篇1:数学教研组长成长

优秀教研组长交流发言:示范引领 共同成长

优秀教研组长交流发言:示范引领 共同成长

各位同仁:

大家上午好!

首先感谢学校领导的信任,再次给我发言的机会。本期我和各位一样在自己的岗位上干着平凡的事,没有经验交流,只能在这里给大家做个工作汇报。

本学期小数教研组工作在学校及各科室的领导下,结合我组的实际情况,依据开学初制定的各项教研计划,坚持以课堂为主阵地,在学校课改理念的引领下,探索“我的模式我的课”。

一、充分发挥教研组内的中坚力量,培养青年教师

小数教研组现有成员共19人,平均年龄在32岁左右,除林主任外,到绿盛工作时间最长的才3年,拥有教学经验的人数不多,大部分都属新人,需要充分发挥教研组内的中坚力量。比如在教研组活动时请林玉平主任为我们讲解微课的制作,请宗瑞华老师为我们讲如何进行微型课题的研究,到北京参加学习的江华英老师和我给组内教师分享学习心得。此外,李主任,林主任,宗瑞华老师,江华英老师在本学期分别执教了精彩的骨干教师示范课,他们的榜样示范,引领着青年教师尽快提升业务水平,在本学期的考核课中,杨雪、邱开彧、唐冰等多位青年教师不管从教学设计,课堂把握等展示出了一位合格的优秀的青年教师的素质。

二、积极开展教研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1、关于公开课。本学期,我们教研组教师共18人,上公开课共计14节,开课前老师们认真研究教材,写出设计意图和详细教案,在每位老师开课之后,首先在备课组内每人谈自己的收获和意见,并记录下大家的发言,然后在周三教研组活动时,由执教者先说课谈谈自己对本节课的设计意图、思路、理念,同时谈在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达到的教学效果或困惑,然后由各备课组派一名代表将之前的发言汇总进行交流,接着大家围绕执教的亮点、困惑或自己观课后的感受进行畅所欲言。这样既做到了人人发言又可以将节约的时间进行集体备课。

2、课型研究方面。我们教研组围绕学校课型模式研究,已提炼出计算课型模式、复习课型模式,特别是复习课型“忆-理-纠-用”教学模式,在本学期市级复习课型赛课中,缪春梅正是运用了这一模式,获得了市级一等奖的好成绩,得到市区级教研员的高度评价。尝到了课型模式提炼的甜头,在教研组活动中,我们组又将大家不愿意上公开课的“问题解决”课型确定为下期的主研课型。

三、以赛促研,以赛促学

每当数学组有比赛时,我积极动员青年教师参与学校初赛选拔,为她们搭建展示自己的平台。继去年刘洁老师参加区级赛课一等奖获奖后,今年青年教师缪春梅经过层层选拔,同样在区级赛课中获得一等奖第一名的好成绩,并进入市级赛课,获得一等奖。在整个过程中,尽管最终出线的教师只有一人,但为其他教师提供了一个互相学习、交流的机会。通过组织大家反复听课、磨课,让教研组成员特别是青年教师知道如何上好一节课,如何来打磨一节课。

四、以诚待人,做好后勤服务

我深知自己能力离真正的教研组长还有一大段距离。每有遇到老师问我问题时,特别是参赛磨课,我会真实地告诉他,自己的能力也不咋地,但我们有教研组作为坚强的后盾,我们所有成员都会站在参赛者的角度和你并肩作战。有了这样的承诺,参赛教师心里会更踏实。而我也会与本部教研组长康老师联系,让参赛教师尽可能多的到本部试上,每次试上我都会调好课陪同前往,给参赛教师打气。此外,最重要的是听取本部小学数学界精英的意见,并将意见进行记录综合,与参赛教师共同学习讨论并将适合的建议为参赛教师所用。

五、存在的不足与改进的方向。

1、理论指导实践不够,教研活动形式不够丰富。今后加强理论学习,可将教研活动像物理组一样将教研活动组织到室外。

2、课题探索研究工作力度不够,在今后的教研工作中,把加强课题的申报及研究作为一个工作重点。

以上是我本学期的工作汇报,让在座同仁见笑了,也让大家耳朵受累啦!感谢大家认真聆听。

篇2:数学教研组长成长

第一,凝聚作用。信息社会中,做任何事件都需要团结协作精神,也就是精神。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也不例外。如果一个备课组不和谐,不团结,互不卖帐,甚至相互拆台,那么就会导致如下几个方面的后果:一是缺乏集体温暖,工作不顺心,教学生命质量低,二是孤独。教学视野狭窄,思想和教法是走向僵化,三是偏激。抱怨不公,无激情。教学质量低,影响高考成绩。发挥备课组凝聚作用,最重要的一条是,备课组每个老师要放下架子,抱以“寸有所长,尺有所短”的态度,学习和借鉴心态接纳他人,包括别人的弱点。高估自己,目空一切;嫉妒排齐人;打小报告,损害他人利益等都是影响备课组团结的最大杀手。尊重别人,也一定会赢得别人的尊重。人抬人高,抬高他人自己才会被别人抬得更高。通过学习,博采众家之长,自己才能变得更强。

我的教学组是所非常团结组,具有较强凝聚力和战斗力。每个人性格豁达开朗,教学个性鲜明。如罗敏杰主任和宋兵老师崇尚难度深度,侯特和马文波老师追求通性通法,朱晓老师和肖东升老师推行注重双基、稳扎稳打。我主张知识翻新,培养能力。

第二,研究作用。没有人敢说高中学科所有知识都搞清楚了。也没有人敢说自己成了高考通,什么都会。更没有人敢保证自己的学生在高考中一定会取得优异成绩。既然如此,每个人都得进行研究,研究教材教法,研究高考,研究学生。备课组是一个极好的研究平台。是是而非的问题只有通过大家研究,才能得到澄清,顽固不化的思维定势只有通过大家研究,才能彻底更正;好好的教学方法与技巧,只有通过大家研究,才能植根于心田。研究能改变自我,研究能丰富自我,研究能完善自我。

周四集体备课是学校法定教学研究时间,真正利用好了,会发挥很大作用。过去,我的备课组为了应付学校检查,玩过花架了,现在我可以大胆地说,高三数学集体备课是在搞深度教研。每周四集体备课都有具有问题提出研究,有中心发言人,为了让集体备课有活力,我组拟定了16个专题,每人承担一至两个专题,通过研究,碰撞了思想火花,教师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行为得到了提高和转变。

篇3:教研组长应该成为教师成长的导师

仔细分析教研组长角色重要的原因发现,教研组长确实在教师成长路途中起着枢纽作用,承上启下,在教师够得着的地方恰当地发挥着其应有的作用。从学术角度看,尽管他没有名特优教师和教研员等的学养深厚,技艺精湛,但是他站在教师最近发展区的位置,跳一跳刚好能够得着。教研组长很多的想法思考贴近教师的教学实际,教研组长的许多本领做法教师能学得到。从教学管理的角度看,尽管校长、主任更有行政影响力,但是教研组长似乎对自己的教学了解更清楚、更透彻。校长、主任的评价姑且听着,好坏笑笑而已,受到批评也至多觉得紧张害怕而已,但是教研组长的评价则更贴近自己的教学,说到好时让人感觉遇到知音,说到不好处确实有心服口服之感。从情感层面来说,教研组长更像一位师长,站在教师的立场在跟自己讲话。就像新课改中的术语“平等中的首席”,既让人感到可亲,又让人敬佩,言谈中让你不由自主地信服,愿意跟随。

既然教研组长角色如此重要,那么教研组长应该怎样做才能真正成为教师专业成长路上的良师益友呢?笔者以为,教研组长可以在以下方面有所作为。

一是指导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现在不少教师缺乏职业生涯规划。对于新教师来说,大学毕业后一头扎进教师队伍里,懵懵懂懂就展开了教学。因为缺少职业体验,开始一两年还没有稳定的起点,摸不着方向,这还情有可原。可是对于更多教师来说,没有职业生涯规划就如同在黑夜里摸行。成长姑且不说,更容易丧失职业的兴趣和热情。因为没有成就感的激励,人是很容易出现职业倦怠的。对此,作为教研组长应该主动做教师职业规划的导师,通过教研活动时间进行座谈或微型讲座,介绍教师如何通过SWOT分析,找到专业发展的内外优势与劣势,找准自己职业的起点,明晰自己努力奋斗的方向和目标,制定出可行的方案路径。比如,有位年轻教师教学有悟性,组长鼓励她主动公开课堂,邀请有经验的教师听课,两周公开一次课堂,连续坚持两年。这位教师真的这么坚持了,结果不但迅速学会了组织教学、科学设计教学流程,还在学校举行的教学比赛中多次获得一二等奖。两年后参加区比赛,一举获得区教学比赛一等奖。教研组长发现苗子,又热心指导,着力培养,她成长自然要快很多。

有些学校很重视教师的生涯规划设计,要求每位教师都要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在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中,教研组长指导教师可以结合职称评审条件来规划自己,从项目上一一对应,从工作量、班主任工作、教学常务、社团指导、公开课研究、课题研究、论文写作等,给自己明确时间表,分学期落实。这样做帮助教师认清自己专业能力所处的位置,了解了学校乃至区域范围内的教师整体发展水平和形势,从思想上重视自身的专业发展。此外,从计划层面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和实现的路径,非常受老师们的欢迎。有些教研组长还在学期结束时,组织教师进行生涯规划的阶段回顾,让每位教师自我陈述一学期一学年的进步情况和存在问题,及时修订调整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这样的教研组长贴心指导,老师们感受到温暖与关怀,专业成长自然不好意思懈怠放松,更能收获努力赢得的学术尊重。这样的管理收效不是单纯依靠行政力量所能达到的。

二是设计搭建成长平台。教师专业发展既要靠教师自身的日常实践和研究,也需要一定的活动来推动。一般来说,一所学校教师学术性的活动多是教研组来组织的,或至少有教研组长参与。一位合格的教研组长常常能根据学校整体发展的思路和学期工作重点,结合本组教师的专业现状,巧妙设计出本学科组的教师专业发展的系列活动。一般来说,教师学科教研活动可以分为两大类六种形态。从活动主体上可以分为学生活动和教师活动;从活动形式上可以分为教学研究、专题学习、课题研究、教学比赛、学术讲座以及一些创意活动等。学生活动看似与教师专业发展没有直接关系,但其实恰是教师专业发展效果的呈现。比如,有位教研组长设计学生活动时,安排了学生课文诵读比赛,其中设计两个环节:一是教师确定一篇课文诵读;二是在学生学过的课文中任意抽取一篇课文,全班随即朗诵。这样一个活动一下子就将教师指导诵读的专业能力给体现出来了。教师将会因此而关注和落实课文诵读的指导。精心设计学生学科活动的背后,是为了推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有位教研组长为推进教师深入研究教学,促进教学经验的分享交流,设计了微型讲座活动。要求每位教师一学期选定一个专题,深入研究后逐一展示研究心得。这就逼迫教师进行文献研究,搜集相关资料,潜心研读,尽可能地结合自己的教学,常常还要进行实践,以便为讲座提供鲜活生动的案例。这样一个专题讲座活动的设计,将教师推向“专家”的讲坛,倒逼教师研究和实践探索,有力地推动了教师的发展。所以,有的教师就感慨:“遇到一个好的教研组长,成长可以快上一倍。”精心设计的活动,配合着教师的生涯规划,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舞台和动力,教师发展自然能展翅飞翔。

三是提供教学常务帮扶。教师的成长其实不都是悬在空中的那些形而上的理想,更多的其实是务实的常务。比如,教师批改作业多一个错题集,这就使得批改作业这一常务有个目标指向,便于教师指导学生纠错;课堂上穿插一两个趣味故事,让课堂增强欢乐情趣;批改作文引入学生参与,使得批改成为学生一种新型的学习活动;漂流日记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及时记录生活,等等。诸如此类的许多教学常务,对于年轻教师来说,往往很新鲜,很实用。教研组长根据平时的听课、观察、座谈等渠道,了解到教师教学中的问题和困惑,及时提供指导和帮助,出点子,指路子,教授方法。当然,教研组长毕竟时间精力有限,也不可能帮到每一位教师。为了促进全组教师进步,教研组长可以牵线搭桥,为这些年轻教师寻找合适的老教师。作为师傅,老教师指导帮助青年教师成长,帮助他们迅速熟悉教育教学常规,胜任常态的教学事务。青年教师只有熟悉教育教学常规之后,时间精力才可能剩余,这时再提出公开课、专题研讨、课题研究、论文写作这类要求,这样才可能在新的平台上推动他们发展。

四是细致管理,积极保障。教研组其实是学校最基层的管理组织,教师的教学秩序如何、教学设计是否科学、教学是否精彩、作业批改是否规范、个别化辅导是否正常有效等,这些都是教研组长应该关注和管理的内容。有些学校赋予教研组以充分的管理和考核权利,因为教研组长与本科组教师生活、工作在一起,工作相同或相近,作息同步,对教师工作状态和效果最了解,因此评价最为客观,最能把敬业、认真并且教学艺术高超,教学效果显著的教师推举出来。这样做其实既树立教研组长在科组中的威信,同时也有利于学校的整体管理效能的提升。扁平化的管理将会使得管理精细化,更加务实,能最大程度调动和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对于教师来说,由于学校赋予了教研组长充分的管理和评价权,对于教研组长的建议会更加重视。平时与教研组长朝夕相处,日常生活、工作也会更加努力,至少不至于过分懈怠。如果教研组长非常看重教师的专业发展,重视教师业务能力的提升,那么他们也会重视自身的专业修养方面的积累和努力。观察周围,一些教师之所以缺乏专业提升的动机和热情,很大程度上是学校缺乏科学的激励机制,老师们看到的只是少数人的投机取巧,或者碰运气,看不到因自己的努力而一步步成为名优教师,获得各种荣誉,于是便灰心丧气,逐步丧失上进的热情。对此,作为学校管理者和教研组长,也都应该从激励机制上不断创新,提供科学、公平的管理和评价机制,为教师提供专业发展的上升通道,为教师发展提供积极的保障。

五是以身示范,热心引领。教研组长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还有一个重要的影响,就是示范引领。一般来说,能担任教研组长的老师都是学校里公认的优秀教师。担任其他职务的老师可以在学术上略欠一些,但教研组长一定是校长精挑细选的专业人才。因为教研组长是学校学术研究的核心成员。我们说,一所学校跟一个企业一样,教研组就是企业的技术研发部门。如果技术研发出的产品质量不高,这个企业必然走向没落。一所学校教学研究出的方法、经验如果不好,或者教研组不作为,那么,这个学校的教学质量必然落后,学校衰败自是难免。那么,教研组长显然是关键人物。教研组长强,则教研组强。如果教研组强,则该学校在区域内的影响力就会加大。如果一所学校的优秀的教研组很多,则这所学校在区域内的地位便很高。教研组建设是学校内涵建设的关键。

对于教师来说,教研组长无疑是自己在专业领域中的榜样,教研组长的专业素养和人格魅力将会在自己的专业生涯中留下长长的投影。作为教研组长,一旦认识到自己在教师中的重要影响,必然需要倍加努力,提升自我素养,提高业务能力,钻研学科教学,使得自己真正成为本学科的带头人,教学的专家级教师。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教师,帮助教师,发展教师。那么,教研组长该如何着力呢?首先,要在教学上扎实前行,要明白对于广大教师来说,教学质量是硬杠杠,学生学习优秀,每次任教的班都进步很大,名列年级前列,这自然会让教师真心佩服,倾心交往。其次,要提升教学艺术,要通过课堂,既展示自己对于学科教学的独特理解和演绎,又展示个人的教学魅力和智慧,让教师仰慕,这样才可能实现专业引领。再次,要带头进行课题研究,要做一个科研型的教师,最好能申请到集体课题,或者带领教师一起来做专题研究,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来阐释一名教师如何通过研究而走进教学深处。教师们在跟着组长一起研究的过程中,亲身经历组长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亲眼目睹组长的智慧风采和执著追求,自会油然而生敬意。从钦羡到萌生跟随的想法,再到从游,教师因此而步步发展。最后,要以自身的成功点燃教师的理想。教师们对于名优教师的事迹耳熟能详,但是因为榜样离得太远,因此刺激的程度不够深,影响力自然有限。如果这位名优教师就出在身边,就跟自己朝夕相处,他的成长就在自己眼前,他怎样踏实认真,怎样刻苦钻研,怎样一步一个台阶,从普通走向卓越。如此鲜活的事例将会深刻地影响着同科组,乃至全校的教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以一星火苗点燃众多有理想、有追求的教师心中成长的愿望之火,我们的教师队伍一样可以成长为优质的教师群体,成为优秀教师的摇篮,成为教育人才培养的孵化器。

篇4:一位教研组长的成长故事

卢珊珊是一位德高望重的特级教师。笔者曾有幸主持她莅临指导的教研。研讨环节,大家对杨老师的音乐活动给予充分肯定。在一片赞誉声后,教师开始沉默。笔者看到流程上的红字提示 “引发看课评课的问题情境”。笔者将活动中听到杨老师提出的一个专业术语“前十六、后八”节奏,引领教师思考:“活动中使用这种专业术语大家有什么看法?”笔者的问题一抛出,马上有老师响应。活动开始进入本次教研的研讨议题。笔者觉得这次研讨引发的问题比较有价值。聚焦了教师实际工作中的困惑。接下来特级教师就此谈到的一些观点、想法及做法,使在座老师备受启发。这次经历,为笔者组织看课评课的教研活动平添了信心。

笔者设计、组织教研活动,远不如和幼儿在一起顺手。面对挑战,延续一贯工作风格,不简单重复、不墨守成规。而每一次尝试,笔者都特别留意老师们最直接、最真实的第一反应。通过观察她们的表情、眼神,倾听她们的表达,判断活动设计的适宜性。曾有一次活动,就出现令人尴尬的场面。在分享搜集资料的基础上,笔者请大家用相关的词语描述“主动性”。老师们面面相觑,顿时无语。笔者用“个体需要”开了个头,并做简单解释,希望能抛砖引玉。但笔者的做法没能打破沉默。眼看希望破灭,笔者再三询问原因。一位老师善意、委婉地答道“不知接什么,怎么接?”现在想想,问题出现很正常。老师们刚刚接收到新信息,还没来得及加工、消化,笔者就一厢情愿地让老师说自己的理解。这样的设计,是基于笔者要实现本次活动的目标,过于追求结果。正是急功近利的做法,没有给教师们内化和理解的时间,造成“现场失联”的僵局。这虽然是一次失败的经历,但是笔者深知不能因为摔跤而不敢奔跑,不能因为风雨而诅咒生活,只有敢于面对,接受挑战、解决问题,才能在挫败中成长。事后笔者及时反思,并在下一次的教研中尝试用“接龙游戏”的方法,实现了预设目标。

教研组长的工作对笔者而言并不轻松,但笔者相信“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在笔者看来,教研活动不应该是枯燥的,轻松愉快的游戏也许能丰富教师的感受和体验,进而激发教师对幼儿游戏情况的关注。于是每次设计教研活动,笔者都会绞尽脑汁寻找能整合的游戏,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本次教研意图,实现活动目标。一次,笔者尝试用接龙游戏的方式,帮助大家进一步理解什么是主动性。游戏中,教师依次说出一种主动性的表现或本身的含义,但不能重复别人说过的。第一轮游戏因为大家的思考时间及理解不够深入很快词穷,不得不中断。大家用三分钟的时间查阅笔记,进行简短交流后继续游戏。第二次接龙,大家积极调动带班的经验,用幼儿表现解释主动性,不仅反应速度提高,每位参与者都经过好几轮,游戏才结束。大家在游戏中对主动性的理解由基本概念延展到幼儿表现,对正确理解幼儿主动行为起到促进作用。之后,为了便于大家更好的理解“主动性”的具体表现,笔者设计了“绳子托球”的游戏。笔者拿出大家熟悉的跳绳和网球问:“今天我们要用这些材料玩什么游戏?”大家被问得一头雾水,面面相觑。笔者之所以设计这个提问是因为有的老师在观察记录中写道:为了给幼儿探索的空间,体现创造性,不对投放材料的玩法做介绍。笔者接着问:“现在大家想一想,不对材料做任何介绍是否有助于幼儿主动探索?”笔者只是请大家思考,接着讲出今天用绳子托球的游戏规则。游戏中每位教师都在表达自己的想法,积极配合同伴,并努力尝试用跳绳完成托球的任务。大家想出的办法由易到难,方式层出不穷。两组教师的想法各有千秋。游戏后,大家发现自己和同伴在体验游戏中,主动性的表现非常多。接下来,笔者带着大家借助游戏的热情共同分析,怎样提供操作材料有助于幼儿发挥主动性。大家共同梳理出以下几点:幼儿有明确的任务;教师提供必要的隐性支持;材料有探索的空间;主动性体现在游戏过程中。看到自己设计的富有创意的教研活动,能引发教师的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笔者感到由衷的高兴。

在笔者的成长中,这样的片段不胜枚举。笔者就是在一次次成功与失败、分析与调整、实践与反馈的过程中,通过反思,不断揣摩组长的“引领”作用,續写着一名教研组长的成长故事。笔者渴望的“成长”是随着年龄的增加,言语或行为有所改变的历程,是一个又一个的超越,是心灵的升华。笔者在故事中经历的“成长”,是挫败中的坚持、是露拙时的坦然、是对自己不完美的接纳。笔者希望能借助成长的力量避开风浪,躲过暗礁,沿着正确的方向远航。

篇5:数学教研组长竞聘稿

从我个人在实高的十一年来说,也经历了两次大的波动。一次就是十年前由微机室阅卷员变为专职的数学老师,那时并不是我的本意,而是当时形式所迫,也是学校的需要。就这样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踏入了数学老师的行列。第二次是去年竞聘信息学奥赛的教练员,虽然教了十多年的数学,还不想放弃计算机,我也就有了二者兼顾的想法。不过在二者只能选择其一的时候,我为难了——选择计算机,意味着放弃我教了十多年的数学,从各方面讲我都难以接受;如果选择数学,也就意味着放弃了我回老本地的唯一的一次机会。本着对数学的热爱,最终我还是选择了数学。

下面谈谈我对数学的一点看法:

数学老师很累,这是咱们数学老师共同的感受,我认为感觉累的原因有两点:

一是课多。第天都有课,每天都要写教案,我认为这点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还是下面这点:每天都要做大量的题。

下面就这一点谈下我的看法:

(1)作为老师,特别是数学老师,做题是必须的,但也做了大量的重复工作,同一个题教一遍至少要做一次,我们是通过“做”来体会这个题目的关键点、易错点和难点。事实上,如果本题一出来附带着关键点、难点和易错点的话,能省去我们好多的“劳动”。

(2)我们数学老师累的另一个原因就是想找新题,有时甚至忽视了“旧题”。对于高三的二轮复习和三轮复习,做些新题是有必要的,但对高一高二和高三的一轮复习这些打基础阶段,题目对学生来说无所谓新旧,学生没见过的题目都是“新题生日祝福”。我个人认为除偏、难、怪、繁的题目外,越旧的题目越具有代表性,不然各资料上也不会总出现这个题目。这样的题目做例题就很合适了。而我们老师(包括我在内)总是根据自已的意愿认为老题没意思,总想在新授课时给学生见些“新题”。这些题目的选取有时不仅会失去代表性,还会加重学生、老师的负担。

要解决这两个问题的办法就是建立我们自已的“题库”,我有一点设想,实际上我已着手建立(必修三后两章的基本完成):

要本着实用的原则,分这样几部分准备:

(1)学案与教案(包括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点、学生易错点和易混点,学生的一些思维障碍等).

(2)达标练习及详细的解答过程(包括考查的知识点和本题的易错点等)

(3)其他练习(包括一些非常规的题目,供下轮出题时选用)

这是我对数学的一点看法,如果这此我能被选上,我会听从领导的安排,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给老师们服好务,设法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然后再尽力帮老师们减轻点重复的劳动。

篇6:数学教研组长述职报告

-陈超阳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担任数学组长近一个月以来,在前任组长和同组的各位老师的积极配合支持下,数学教研组完成了一系列教研任务,主要工作成果如下:

1、为了继续丰富完善公司的中考冲刺阶段教学资源库,组内每位老师都安排了本学期的资源收集及编辑整理任务,将持续到本学期结束。

2、建立资源共享群,能及时的把控最新的教学资源,进行交流共享,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3、每周组织安排1-2人的公开课活动,提高我们老师的教学水平。

4、教研期间,收集每周各自遗留的问题,教研课上共同探讨、共同提高

5、规范了教研工作、规范了教案上传时间、教案格式等;

6、共同研究探讨如何提高部分差生和问题学生的学习效率 总之,在全组老师精诚合作、共同努力下,我们有条不紊的开展着各项工作。我们的工作还有很多需要提高改进的地方,比如课题研究还不够深入,理论与实践没有很好地结合,教研效率还有待加强,教研方向还不够明确等。我们将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大胆探索,不断创新,围绕厦门学校各个阶段考试的突击和冲刺,结合本组的实际情

上一篇:红楼梦中的歇后语下一篇:浅谈德育课程的精致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