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输血需求评估制度

2024-06-23

临床输血需求评估制度(通用10篇)

篇1:临床输血需求评估制度

临床输血评估及输血效果评价制度 一

符合用血条件 急性大量出血病人和手术中用血病人。慢性出血导致血色素下降至50-60g/L的病人。3 血液病、各种血细胞减少及凝血因子缺失病人。4 严重烧伤病人。

成分血的适应症 全血只适用于失血量已超过1000ML---1200ML,并同时有进行性出血,濒临休克或已发生休克的患者。

2悬浮红细胞:应用于临床各科输血,适用于血容量正常的慢性贫血的输血者和外伤手术等引起的急性失血患者。浓缩红细胞:【同悬浮红细胞】。4 洗涤红细胞:①主要用于输注全血或血浆后发生过敏反应的患者。②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③高血钾症及肝肾功能障碍的患者。④反复输血已产生白细胞或血小板抗体而引起发热的患者等。白{粒}细胞:白{粒}细胞减少症。血小板:①各种原因导致的血小板计数低于2万的病人。

②血小板数量正常但血小板功能下降者。新鲜冰冻血浆:凝血因子缺乏症或凝血功能障碍者。冷沉淀:主要用于对于VII因子、XIII因子缺乏病,纤维蛋白原缺乏病,血管性血友病,儿童及成年人轻中型血友病,各种大量失血及低容量性休克并发的DIC以及白血病,肝衰竭病所致的纤维蛋白缺乏,创伤、烧伤、烫伤、严重感染等患者。

输血前评估 医师在决定是否对住院患者进行输血治疗前,必须按照《临床输血前评估及输血效果评价表》,对患者进行输血前评估。评估必须由主治医师及以上医师进行,并由评估医师在评估表上签名。患者或家属签订输血同意书:临床医师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需要输血治疗时,应切实负起向患者及家属宣传安全用血的责任,应向患者或家属告知输血的目的和可能发生输液反应及感染经血液传播疾病的可能性(窗口期问题),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并签订输血同意书。这样使患者及其家属知道输血及有治疗作用,但又要承担一定的风险,从而杜绝输注“人情血”、”安慰血”、”营养血”、“新鲜血”,医院的输血人次减少总用血量下降,同时也减少了由于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临床输血申请和审批:输血申请单一律由主管医师填写,主治医师以上职称医生签字核准。严格控制<600ML原则上不输血,申请输血量1600ML以上去,择期手术报医务科审批外,须经输血科医生会诊审核。紧急输血科主任或值二线的医生(或总住院医师)签字核准,急诊用血事后2各工作日内及时补办相关手续。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临床医师应严格掌握临床输血指征,减少不必要的输血(如循环稳定的情况下,失血量不超过血容量的20%时不输血)。临床医师必须重视成分输血,根据不同病人的需要输给相应制品。医师应将相关记录写在病程记录中,麻醉医师记录于麻醉记录单中。四

输血后评价 每份输血病例(自评价)由本治疗组最高级别医师进行输血后评价,并在《临床输血前评估及输血效果评价表》填写结果、签名。输血前评估与输血后评价表作为科室医疗质控小组的材料妥善保存、备查,不得丢失。各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小组要根据每个月对本科所有的输血病例临床用血质量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汇总形成书面材料一式三份,一份作为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小组的材料妥善保存,其余两份分别送医务科、输血科,以供进行“临床科室用血情况考核”。3 各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小组要根据每个月医院医疗质量检查通报中有关各科室输血质量内容,提出各自科室的整改措施,并在日常工作中落实好整改措施。以确保临床用血质量不断提高。医务科和输血科每个月抽查部分输血病例资料,对临床用血质量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作为每个月医疗质量通报的一部分内容。并针对医务人员输血质量出现的问题提出整改要求。对出现较突出质量问题的相关医务人员进行输血技术规范的学习、培训。

输血效果评价

术中情况:

实际用血量:红细胞------ML,血浆-------ml,血小板-------人份,其他------

输血后相关检查:

WBC----x

篇2:临床输血需求评估制度

输血前评估与输血后效果评价制度

为进一步贯彻执行《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加强我院临床用血管理,科学合理使用血液,保障临床用血质量和安全,制定本制度。

一、临床医师在决定对患者输血治疗前必须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实验室检测指标进行输血前评估,输血治疗后要做出输血疗效评价,评估、评价结果要记入病程记录。

二、输血前评估的内容主要是:

(一)患者是否符合用血的条件 1.急性大量出血病人和手术中用血病人。2.慢性出血导致Hb<50-60g/L的病人。

3.血液病、各种血细胞减少及各种疾病引起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异常导致的出凝血障碍病人。

4.严重烧伤病人。

(二)患者病情及输血指征评估 1.患者的临床诊断; 2.引起失血或贫血的病因; 3.是否已进行病因治疗;

3.血小板输注指征:

内科系统疾病:若>50×109/L,不需输注;20~50×109/L之间可根据病人情况给予输注;若<20×109/L并伴有出血倾向,应立即输注;<10×109/L,不管病人是否有出血,立即输注。

手术科室病人:若<50×109/L,不能进行手术;产科手术>50×109/L可以进行;如果进行头颅、眼睛、脊柱手术一般要达到100×109/L;70~100×109/L可进行上腹部手术。

肾脏疾病晚期如尿毒症等,虽然PLT计数正常,但血小板功能伴有障碍,伴有出血倾向,适当输注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ITP:严格掌握。

当伴有下列情况时,输注剂量要加倍。(1)同种抗原(抗原抗体反应)(2)伴有脾亢(3)DIC(4)严重G-杆菌感染。

因血小板多次输注后会产生同种抗体,而影响血小板的功能和寿命,因此,输用血小板要严格掌握适应症,一次足量输注。不主张预防性输注。

(四)成份血的适应症

1.全血只适用于失血量已超过1000 ml~1200 ml,并同时有进行性出血,濒临休克或已经发生休克的患者。

2.悬浮红细胞:应用于临床各科输血,适宜血容量正常的慢性贫血的输血者和外伤手术等引起的急性失血患者。

3.浓缩红细胞(同悬浮红细胞)。

4.洗涤红细胞:①主要用于输注全血或血浆后发生过敏反应的患者。

量进行评价。

主要评价内容是:(1)患者是否明确诊断;(2)病例是否符合临床用血条件;(3)主管医师是否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4)输血品种和数量是否与患者病情相符、输血治疗是否恰当;(5)急性失血是否进行了先晶后胶的扩容、大量输注抗凝血后是否根据病情变化补充了凝血因子(冷沉淀)和血小板;(6)非急症用血是否执行了备血制度和用血审批制度;(7)输血后是否及时进行了输血疗效评价、输血疗效如何;(8)输血治疗前是否履行了告知义务及是否签订《输血治疗同意书》;(9)输血申请单填写是否规范,输血病程记录等各种输血文书记录是否及时、规范、完整;(10)输血不良反应治疗抢救措施是否得当,是否规范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并上报。

评价结果汇总形成书面材料一式三份,一份作为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小组的材料妥善保存,其余两份分别送医务科、输血科,以供进行“临床科室用血质量考核”。

2.医务科应定期开展对各临床科室及临床医师合理用血情况的评价,评价结果与科室质量管理和医师个人业绩考核及用血权限认定挂钩。并针对各临床科室和临床医师输血质量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整改要求,对出现较突出质量问题的相关医务人员进行输血技术规范的学习、培训和奖惩意见。

篇3:临床输血需求评估制度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7月2日至2012年7月2日在本院ICU的病房里的成年患者170例, 他们在病房停留的时间超过了3d, 在这些患者之中, 来自于病房的大约有44%, 来自于术后的患者大约占40%, 这些患者的平均年龄都集中在 (67.0±13.5) 岁的范围内。排除标准:既往输血使、缺血性脑卒中的症状、急性出血的症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在妊娠期间的妇女。

1.2 诊断方法

将患者本身的入院资料进行收集、序贯性器官衰竭 (SOFA) 评分、多器官功能不全 (MODS) 评分、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估测 (APACHEⅡ) 评分。并且每天要将重症监护患者的血红蛋白浓度准确无误的进行记录, 最后得出组织的灌注不足现象定义为患者在其中任意2个组织缺氧的数值均都出现了异常。在患者的血红蛋白浓度不到7g/dL的时候, 应该及时的对患者进行输血治疗。

1.3 统计学方法

对统计学来进行详细细致的分析主要通过SPSS13.0的软件。采用t检验可以将每组的均数之间进行比较, 采用Mann-Whitney检验可以将非正态分布变量与有序变量之间进行详细的比较。对于在住院的时间曲线通常采用Kaplan-Meter方法进行计算, 而采用log rank检验可以对它们的差异进行最详细的比较。而对于分类的资料来说通常采用t检验。通常用logstical对它们其中的优势比与95%的可信区间来进行回归评估。并且以P<0.05来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一般情况

对于170例ICU患者而言, 在医院住院但最后死亡的患者占了大约55%。平均输血为2U的红细胞的患者数据大约有36%。在医师对患者进行输血前, 检查患者的血红蛋白的平均浓度是6.6g/dL。患者在刚进入ICU的期间, 血红蛋白浓度数值为 (10.2±2.1) g/dL;而过了28d之后, 血红蛋白的平均浓度数据显示变为 (8.0±1.1) g/dL (P<0.001) 。大约有77%的患者因为血红蛋白浓度<7g/dL的原因而选择接受袋装红细胞进行输血;19%的患者由于组织灌注不足而进行输血;2%的患者因为患有心血管的疾病, 在此时必须进行输血;2%的患者因为急性出血的原因也必须采用输血的方式。在这几种情况下, 观察患者血红蛋白的浓度中位数为6.6g/dL。由于灌流不足而要进行输血的患者病死率要少于由于血红蛋白的浓度<7g/dL而去输血的患者 (P=0.001) 的数量较为明显。

2.2 非输血组患者、输血者患者基本情况之间的详细比较

将两组患者的SOFA评分、MODS评分、年龄大小、性别、等进行详细的比较之后发现, 统计学的意义 (P>0.05) 并没有存在于他们之间的差异之中;由表1可知, 对于输血组28d SOFA评分来说, SOFA评分并没有得到显著的改善 (P=0.34) 当患者入院时, 将未输血组的28d SOFA评分与入院时的SOFA评分二者之间进行仔细的比较之后发现其改善的效果明显提高 (P=0.04) 。

3 讨论

在本篇文章中ICU住院患者是要研究的主要对象, 他们的住院时间都多于72h, 并且在这些患者中大约有35.3%的人选择接受输血来进行治疗, 这个比率与其他的研究比率相比是一致的[1]。当血红蛋白浓度<7g/dL时大多数的病例患者 (77%) 才选择输血。在本篇文章的研究中, 患者住院以及死亡的概率很高 (54.8%) , 这些与疾病的严重程度脱不了干系。

对于一些医学上的学者来说, 输血预示着患者患有极为严重的疾病[2]。可是, 高病死率虽然与贫血相关联, 但以输血的方式来对贫血进行纠正, 患者的死亡概率也不一定会因此而有明显的下降。在许多研究中表明患者病死率的增加与输血这二者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 同样在一些研究中也出现了患者病死率的上升和输血单位数之间构成正比的关系。在此之外, 虽然对于输血组的血红蛋白而言, 它的水平较低, 但是在很多的参数模型中也并不是一个单独的危险因素相对于患者住院死亡来说。大多数人们都认为输血是构成患者死亡的一个独立危险因子 (P=0.01) 。

由于贫血, 使一些健康事件最后演变成有害事件, 有一部分决定于患者的代偿能力[3]。事实上, 决定是否输血要对患者的年龄、灌注参数、疾病史进行仔细的考虑。只有这样才可以将给患者进行输血的相关并发症进行降低。总的来说, 要依照患者的年龄、血液储存时间、身高、脾切除与合并症像肾功能衰竭等相关情况进行判断。

较为严重面临危险的患者最终进展成为多因素贫血与这些患者在ICU病房的停留时间长短有着很大的关系。经过许多医学专家来证实, 最终表明限制性输血是较为安全的方式, 并不会对患者带来负面的影响。可专家、医师们尽管采用了这一合理方案, 但是却没表现出很好的效果, 因为一些患者的发病率与病死率依然在持上升的状态, 但相对于危重患者而言, 灌流不足会决定是否对患者进行输血, 但低血红蛋白的浓度也将成为决定是否对患者进行输血的一个重要特征。

摘要:目的 对危重患者限制性输血进行评估, 以供临床参考。方法 时间以2011年7月2日至2012年7月2日为准, 选择的研究对象为成年患者大约有170例, 他们基本都在本院的ICU病房接受治疗。纳入标准:患者在ICU的病房进行停留的时间均已超过了3d;排除标准:急性出血症状、缺血性脑卒中症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孕妇病例和既往输血史。血红蛋白的含量≤7g/dL被称为限制性输血适应证。结果 基线血红蛋白含量值为 (10.2±2.1) g/dL, APACHEⅡ评分的值为 (26.7±5.4) 。当患者进入ICU第28天, 其血红蛋白的含量值为 (8.0±1.1) g/dL, 与进入前相比较有明显降低 (P<0.001) 。59例采用输血治疗, 接收输血的患者病死率 (62%) 明显要高于没有接受输血患者 (49%) (P=0.03) 。而相对于危重的患者而言, 输血是一个独立的死亡危险因子 (P=0.011;OR:2.7;95%CI:1.35.7) 。输血组重症的监护时间以及住院的时间都要比非输血组延长 (20d比8d, P<0.001;24d比14d, P=0.002) 。结论 重症监护时间的延长主要表现在患者的血红蛋白减少, 而使其预后更差则表现在输血。

关键词:限制性输血,输血,重症监护

参考文献

[1]金奇, 陈尔真.ICU内危重患者的贫血及其输血问题[J].中国急救医学, 2006, 6 (10) :445-447.

[2]卢瑾, 田兆嵩.危重病人的输血[J].中国输血杂志, 2007, 4 (20) :175-178.

篇4:临床输血病历评估结果分析

【关键词】 临床输血;病历评估;结果分析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77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798-01

随着对输血研究的深入和血液分离之术的不断提高,血液制品已成为重要的临床支持治疗,其输用量也在大幅度的提高。为了提高本院输血服务质量,确保输血安全,我们通过对输血病例的评估,发现在输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关管理措施,加以改进和督促,确保输血安全。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抽取我院2012年1——10月輸血病历每月20份,包括内科,外科,妇科,骨科,ICU,共200份。

1.2 评估方法 有医院输血管理委员会依据《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内容包括:①输血治疗同意书,输血申请单,输血前相关检查,输血病程记录,临时医嘱,麻醉记录单,手术及外伤患者出血量,输血过程护理规范化操作程序,不良反应汇报单,输血记录单等考核指标进行评估。

2 结 果

评估合格率为58%。存在的问题主要有:①输血指征不明确,适应症掌握不严格,红细胞输注后未复查血常规,无输血后疗效评估;②输血记录不详细;③血液取回后未及时输注;④输血记录无输血量,无护理记录;⑤无输血治疗同意书。输血治疗同意书签署不完整,签一次输血治疗同意书多次输血;⑥有不合理输注现象;⑦大量输血后无履行大量输血审批手续;⑧医嘱和输血量不符合。

3 讨 论

通过对输血病历的评估发现在我院临床输血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为了杜绝输血安全隐患,医院通过建立完善的制度来实现医院临床输血安全目标,近几年我院在临床输血管理方面建立了《医院临床用血管理制度》,《医院临床用血考核制度》,《医院临床用血质量控制评估制度》《医院临床医护人员输血培训制度》,并加大了临床输血病历考核制度,有输血管理委员每月专项抽取各科输血病历进行考核,对查出的问题要求科主任分析存在的原因及整改措施和目标,并在院内通讯通报,并按照《医院临床用血考核制度》给予处罚,对临床输血病历书写标准化内容加强培训和学习,建立健全完善的输血医疗文书,减少医院输血医疗纠纷,最大限度的保障医院的合法权益。输血科积极配合临床疾病诊治,不定期参与有医务科组织的相关疾病和重大手术会诊,提出输血治疗方案,让输血治疗在临床应用中得到合理满意的效果。坚决做到依法管血,依法用血。通过对全院医护人员的宣传和培训,强化医护人员的法律意识,把医患沟通技巧级输血医疗文书完整性保密性与输血法规的相关性作为宣传培训重点,要求医护人员严格按国家规定的操作程序规范操作,防范因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及差错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临床用血管理办法.

篇5:临床输血管理制度

为加强医院对临床用血工作的管理,保证临床用血的安全、合理、效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最新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及《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要求,制定本制度。

一、血液供应及管理

1.输血科必须按照师市卫生局指定的采供血机构进血液,不得使用无血站(库)名称和许可证号标记的血液。

2.各临床科室用血必须从输血科申领。

3.输血科必须保证血液储存、运送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要求。全血、红细胞的储藏温度应当控制在2-6℃,血小板的储藏温度应当控制在20-24℃;输血科应当做好血液储藏温度的24小时监测记录。储血环境应当符合卫生学标准。

4.输血科应与血液中心签订供血协议,做好用血计划(根据我院同年期临床手术用血量和科室常规治疗用血量的三倍储备血液),库存血液应尽量在2周内周转。发血按照采血日期的先后依次发出。按照红细胞血型A、B、O、AB储存血液的比例为3:3:3:1。

5.输血科必须保证入库,出库血量,库存血量账目清楚,认真保管,不得私自销毁。有关血液入库、核对、领发等登记资料需至少保存十年。

6.输血管理委员会负责对全院临床科室的医务人员进行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技术培训及考核,考核内容纳入科室质量考核。

二、临床用血流程及管理

1.临床科室用血必须按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严格掌握临床输血适应证,正确应用成熟的临床输血技术和血液保护技术,包括成分输血和自体输血等。根据患者病情和实验室检测指标,对输血指征进行综合评估,制订输血治疗方案,并记入患者住院病历中。

2.临床用血申请实行分级管理,不得越级用血。

3.临床用血治疗前,主管医师应向患者或家属说明输血目的、方式及输注同种异体血的不良反应和经血传播疾病的可能性,征得患者或家属同意,并在《输血治疗同意书》上签名。《输血治疗同意书》归入患者病历。无家属的无意识患者的紧急输血,应报医务部(节假日或夜间报医院总值班)或者主管领导同意、备案并记入病历。

4.凡需申请输血者,临床医师必须在输血前对受血者完善有关检查,内容包括血型、血常规、ALT、乙肝五项、抗-HCV、抗-HIV 1/

2、梅毒,检验结果录入病历保存。急诊输血患者可在输血之前留取血标本,在输血申请单上注明留取血标本的时间及“结果未归”字样,待结果出来之后将报告单归入病历。

5.决定输血前,应由临床经治医师开具交叉配血医嘱,逐项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经上级医师审核后,连同贴有条码的受血者标本至少于预定输血日期前一天送输血科备血;凡申请少量输血(50ml或100ml)、大量输血(超过1600ml)、保存期短(7 天内)的血、特殊血液成分,如Rh(D)阴性血或冰冻红细胞,至少于输血前3天送输血科,以便向血站预约。(急诊例外)

6.输血科工作人员接受标本时,应逐项进行认真核对,确认无误后方可接收标本进行备血。

7.输血科工作人员应对《临床输血申请单》进行审核,符合输血指征和申请资质者方可按《临床输血申请单》备血和发血,不符合者应耐心向申请医师解释其理由,解释无效仍须按医嘱执行,必要时向职能部门或主管领导汇报。

8.输血科工作人员应严格按照血液交叉实验操作规程进行交叉实验,必要时候复查血型,并观察全血、应无脂血、无溶血、血袋应密封,绝对无误,方可发出。9.临床医务人员取血时,应认真核对受血者姓名、性别、年龄、科室、床号、住院号、血型、血袋号、血液有效期、血液外观及交叉配血试验等输血单上的各项目,确认无误后与输血科发血者共同签字,方可将血液带离输血科。严禁患者及其家属取血。血液发出后不得退回。

10.取回的血液应尽快输用,一般取回的血液应在半小时内输注,血液发出到输血结束最长时间不应超过4小时,如遇特殊情况未能按时输血的,应及时与输血科联系,不得自行在病区普通冰箱内贮血。输血前将血袋内的成分轻轻摇匀,避免剧烈震荡。血液内不得加入其他药物。

11.输血前由两名护士(夜间一人当班时与值班医师)严格执行“三查十对”,严格查对输血记录单及血袋标签上的各项内容,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液颜色是否正常,准确无误方可实施输血,并观察2~3分钟后方可离开。输血时做到一次一人一份。

12.输血过程应先慢后快,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按照《输血严重危害控制预案》及时处理。输血科每月5日前,将上月医院所有临床输血反应情况填表报乌鲁木齐市兵团血液中心。

13.输血后应在无菌条件下封闭血袋,在2-4℃温度下保留24小时后集中销毁。

14.临床医务人员有责任开展无偿献血知识、自身输血或亲友互助献血等的宣传教育。术前自身贮血由输血科负责采血和贮血,经治医师负责输血过程的医疗监护;手术室内的自身输血包括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术中自身血回输及术中控制性低血压等医疗技术由麻醉科医师负责实施;亲友互相献血由经治医师等对患者家属进行动员,在输血科填写登记表,到血站或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采血点(室)无偿献血,由血站进行血液的初、复检,并负责调配合格血液。

15.为挽救患者生命,赢得手术及其他治疗时间而必须施行的紧急输血按照《紧急输血处理流程》执行。

三、临床用血评价

1.临床输血后,临床医师应通过实验室指标、临床表现等对输血后疗效及输血不良反应处理进行综合评价,并记录入患者住院病历中。

2.输血管理委员会根据《最新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制定临床合理用血评价指标,定期对全院临床科室的医务人员临床规范、合理用血情况通过病历检查进行评价。评价结果由医务处向全院公示,并按照专项病历质量管理奖惩标准执行奖惩。

3.输血科定期对各科室及各级医师用血量进行统计、汇总,由医务处进行评价并公示。

4.输血管理委员对临床用血评价中问题突出的个人,医务处可提交医院办公会讨论,限制其临床工作或手术权限。

篇6:临床输血护理管理制度

生效日期:2011年3月修订日期:2013年5月 严格执行卫生部管理《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卫医发【2000】184 号文件,参照制定临床输血护理管理制度。

1、输血前由两名医护人员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及血袋标签各项内容,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液颜色是否正常。准确无误方可输血。

2、输血时,由两名医护人员带病历共同到患者床旁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门急诊/病室、床号、血型等,确认与配血报告相符,再次核对血液后,在输血记录单(交叉配血报告单)双签名,用符合标准的输血器进行输血。

3、取回的血应尽快输用,不得自行贮血。输用前将血袋内的成分轻轻混匀,避免剧烈震荡。血液内不得加入其他药物,如需稀释只能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

4、输血前后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道。连续输用不同供血者的血液时,前一袋血输尽后,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器,再接下一袋血继续输注。

5、输血过程中应先慢后快,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节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立即通知值班医师和输血科(血库)值班人员,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

6、输血完毕,医护人员对有输血反应的应逐项填写患者输血反应汇报单,并返还输血科保存。

篇7:临床输血需求评估制度

(十三)1.临床输血及血液成分必须由本院经主医师申请上级医师

核准,并详细填写输血申请单的各项内容。

2.输全血或其它血液成分,都必须在预定输血的前一天

10:30分之前将输血申请单提交血库,以便输血科汇总向血站提出用血计划(急诊除外)。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少于800毫升的,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上级医师核准签发后,方可备血。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在800毫升至1600毫升的,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经上级医师审核,科室主任核准签发后,方可备血。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达到或超过1600毫升的,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科室主任核准签发后,报医务部门批准,方可备血。急诊用血事后2天内应当按照要求补办手续。

3.临床医师应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大力推行节约用血、成分输血、自体输血。

4.为积极推行成分输血,上级医师对下级医师的用血申请,应予审查,对使用不合理的血液成分及剂量输血科有权进行调剂。

篇8:临床输血需求评估制度

1 全科医师临床技能需求分析

1.1 全科医生职业特征

全科医生是经过全科医学培训合格, 工作在基层的具有能提供综合性服务的新型临床二级专科医生。其职业特征要求其应具备以下能力:①能医治80%~90%各科常见症状、常见病、常见问题;②能识别或排除少见但可能会威胁病人生命的疾病 (问题) ;③及时正确的转诊能力;④与病人一对一伙伴关系的责任医师 (保健医) ;⑤能在社区独立地开展临床工作;⑥是防治结合型的基层医生;⑦具有主治医师及以上职称。因此, 全科医师本质应仍为临床医师。

1.2 四川省社区卫生服务队伍的现状

四川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多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整体转型而来, 机构中的医疗服务人员长期在基层“医院”模式下工作, 分科较细, 学历层次偏低。调查显示:①四川省基层医院 (指三州以外的村卫生站、乡、镇卫生院、中心卫生院) 医生人数不少, 但医生的学历层次低:本科学历0%~4.0%, 专科学历0%~37.0%, 中专3.0%~50.0%, 中专以下24.0%~96.0%;②医生职称结构不合理:副高级0%~10.0%, 中级0%~30.0%, 初级4.0%~62.0%, 无职称10.0%~96.0%;③具有医师执业资格的比例不高:执业医师 (执业助理医师) 仅2.0%~50.0%, 乡村医生或无执业资格者2.0%~88.0%。上述现状显示目前基层医师知识面狭窄、技能单一, 已远远不能适应全科医师职业特征的需求。

1.3 四川省全科医师岗位培训现状

四川省全科医师培训中心成立于2003年, 随后建立了省、市两级培训网络, 经专家认定在全省19个市、州范围建立了“三位一体”的培训机构, 承担四川省的全科医师转岗培训, 形成多机构培训的局面。经过调查发现, 现行培训体系中存在下列问题:①培训师资基本上为专科医师, 对全科医师临床技能需求了解不够;②培训师资、受训的学员的水平参差不齐, 影响培训效果;③培训师资未进行集体备课及预试验, 存在着操作要领、程序、手法不规范不统一;④考核师资对评估方法理解不一, 导致评估客观性及信度受到影响。上述原因导致临床技能培训效果不理想。

为改变临床技能培训效果不理想的现状。在对全科医师能力需求、培训现状及学员状况调查分析基础上, 组织专家讨论, 筛选出全科医师必需的基本临床核心技能:病例书写、体格检查;门诊无菌操作技术, 创口的包扎、换药及拆线;洗胃、导尿和灌肠等操作技术;心肺复苏技术;隔离衣的穿、脱;心电图机、快速血糖测定仪等操作技术;常见典型心电图、X光片的结果报告及结果解读等。新的培训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 培训及评估方法

2.1 培训内容及培训方法

依据卫生部教学大纲的总体要求, 在调查分析, 组织专家论证的基础上, 结合全科医生的职业特征需求, 筛选出适宜社区全科医疗服务的基本临床技能培训内容并制定统一化、规范化、标准化培训方案, 培训内容突出实用性, 可操作性。结合全科医疗实践临床技能需求组织专家编写统一使用的各项技能的操作流程, 指定相关技能考试训练音像教材, 对临床技能师资培训班加强全科理念的灌输, 规范每项临床技能操作的操作要领、程序、统一训练方法, 组织带教师资集体备课、做好“预试验”, 对参加培训的带教师资分小组进行标准化临床技能操作训练, 同时配合课前视频影像演示和教师标准化技能训练手法演示。采用床旁及实验室模型训练的方法对学员进行训练[2]。

2.2 评估体系及评估方法

2.2.1 确定客观化的评估指标。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 结合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业务需求, 制定各项临床技能量化评估指标体系及评估方法, 要求评估要体现全科医生及现代医学三位一体的医学模式特点及学员团队协作精神。

2.2.2 制定周密细致的评估方案。

成立以省中心专家为主的临床技能考核小组, 制定临床技能考核方案和组织实施方案。要求每个教学点考核教师认真学习领会评分指标体系, 在考核学员时按照考核办法组织学员实施考核, 省中心组织专家复查。

2.2.3 客观评价临床技能培训效果。

使用省中心制定的临床技能量化考核评估指标体系, 采用多站模拟逼真的临床环境考试方法[3], 全面、公正、客观、有效地评价培训学员对生命体征检查、无菌技术、心肺复苏、穿脱隔离衣、心电图等基本临床技能的掌握程度。

3 考试结果分析

3.1 平均成绩分析

对使用松散式培训方法的2007年参培学员及2009年使用统一规范化培训方法的学员成绩进行分析, 将培训学员编号并按随机数字法分析其成绩, 2007年平均成绩为75.58±2.9, 2009年受训学员平均成绩为88.22±3.5, 结果显示规范化培训后平均成绩优于未经规范化培训前 (P<0.05) 。

3.2 各项技能操作成绩分析

对86名学员的各项技能成绩列表统计 (见表1) , 结果显示在加强统一教学规范化培训后, 各项技能成绩平均成绩均有所提高, 其中平均成绩提高最少的项目为病历书写, 提高2.59分;最多的项目为生命体征, 提高13.4分, 结果显示:经过统一教学内容, 规范教学手法, 统一评估标准, 参训学员的各项临床技能操作成绩均有提高。

4 结论

心理学研究表明, 活动的明晰性和现实的指向性是决定动机产生及其强度高低的重要指标, 无论技能的教与学, 明确的教学目标和课程标准是教与学的基础和依据[4]。通过教学实践活动表明, 以需求为导向明确临床技能教学目标, 确定统一优化的教学内容, 变“松散式”的临床技能教学为“规范化”教学, 是解决目前多机构培训方法、内容不统一, 培训效果参差不齐的前提;加强师资培训, 打造一支教学技艺精湛的临床技能培训教学师资队伍, 强化带教师资的全科理念、提高师资对临床技能培训的认识, 明确学员能力需求及受训学员状况, 转变学员的专科思维是完成培训任务的关键;利用床旁教学、教学模型模拟临床环境教学及学员之间的相互组合训练, 强化全身体格检查的内容和规范无菌技术、急救技术等基层常用的通用临床操作技能的操作手法, 纠正长期在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工作中养成的不规范操作习惯, 是提高培训质量的有力的保障;量化评估指标、统一评价方法、提高评价的客观性是全面、公正评估培训效果的必要措施。

摘要:目的:探讨以需求为导向的全科医师岗位临床技能培训及评估方法。方法:通过调查分析, 结合全科医师的职业特征需求, 确定全科医师基本临床技能需求指标体系, 制定临床技能规范化培训方法及培训效果评估方法, 对规范化培训前后的临床技能考核成绩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病例书写、体格检查、无菌技术、心肺复苏技术等临床技能为全科医师需求的基本技能;明确教学目标、统一教学内容、规范化培训方法、客观化评估方法可提高受训学员临床技能考核平均成绩 (P<0.05) 及各项技能考核成绩。结论:根据岗位需要确定培训方案、规范培训及评估方法, 将有利于提高受训学员临床技能的培训效果。

关键词:临床技能,培训,评估,实践研究

参考文献

[1]赵永亮, 颜伟, 孙梯业等.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在医学生临床技能考试中的实践研究[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2008;28 (5) :117-119.

[2]冉素娟, 李谧, 田杰, 等.临床基本技能模拟训练实验室化的实践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7 (1) :93-94.

[3]安淑媛, 张阳, 刘强等, OSCE在临床技能评价中的应用[J].医学教育探索2009;8 (3) 251-252.

篇9:临床输血及申请分级管理制度

为了规范、指导本医院临床输血科室科学、合理、安全、有效用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制定本制度。本制度在医院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领导下执行日常工作。

一、血液资源必须加以保护、合理应用,积极推行成分输血,严禁输安慰血、搭配血、人情血,严格控制3单位以下少量红细胞制品的输注,避免浪费,杜绝不必要的输血。

二、本医院应使用山西省卫生厅正式批准文号的单位供血,根据临床输血申请情况,定期向供血方报送用血计划,保持一定的储备血量。

三、临床医师和输血科医技人员应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正确应用成熟的临床输血技术和血液保护技术,包括成分输血和自身输血等。临床医生给患者行输血治疗前应根据临床病情并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认真做好临床输血治疗前的全面评估。

四、患者需要输血时,临床医生应向患者及其家属解释输血治疗的利弊,征得患者或其家属同意后,与患者共同签定《输血治疗同意书》,方可行输血治疗。

五、临床输血治疗前,临床医生应开具检查医嘱,对患者进行血常规(应涵盖RBC、HbPlt)、ABO正反定型、RhD血型初检与确认及RhD阴性患者的RhD阴性确认试验、不规则抗体筛选(有输血史、妊娠史和短时间内多次输血)、凝血功能、乙肝五项、丙型肝炎抗体(HCV)、梅毒抗体(RPR)、艾滋病抗体(HIV)和谷丙转氨酶(ALT)等检测,阳性结果必须记录并告知患者(或家属)。

六、交叉配血需两种以上方法,必须采用能检查不完全抗体的实验方法。

七、输血申请单由经治医师逐项填写,由主治医师核准签字,严格执行临床输血审批制度,经审签后至少首次申请应连同血样本一起提前送输血科备血,同一患者一天申请血量少于800ml的,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上级医师核准签发后方可备血。备血量在800-1600ml的,由中级以上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经上级医师审核,科主任核准签发后方可备血、备血量达到或超过1600ml的,应具备以上条件并报医务科批准,方可备血。

八、为做到有计划地供血,除紧急输血外,应至少提前一天向输血科递交输血申请单,特殊血液成分供血如洗涤红细胞、血小板、冷沉淀等,须提前预约。

九、亲友互助献血由经治医师等对患者家属进行动员,在输血科填写登记表,到血站或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采血点(室)无偿献血,由血站进行血液的初、复检,并负责调配合格血液。

十、严格执行三查十对制度:输血相关医护人员必须对临床输血全过程中的血液标本采集、输血科标本接收、输血相关检测结果审核前、血液及血液成分的接收、交叉配血试验、血液及血液成分的发放与领取前、临床输注前等关键环节严格执行三查十对制度,准确无误后方可执行。

十一、用于检查的血标本及受血者交叉配血试验的血标本一般以三天为限。每次输血后,受血者和供血者的标本必须密封或盖紧,保存于2~8℃至少7天。

十二、输血科接收标本时应认真核对申请单上病人姓名、血型、性别、床号、年龄,严防采错标本,对不符合要求的标本应立即与相关科室联系,重采血样。

十三、输血科要逐项核对输血申请单、受血者和供血者血样,复查受血者和供血者ABO血型(正、反定型),并常规检查患者RhD血型(急诊抢救患者紧急输血时RhD检查可除外),正确无误时可进行交叉配血。

十四、由医护人员领血,血液发放与领取时双方应认真核对输血申请单、输血配血记录单、血袋标签及血液外观,正确无误后,双方办理血液领取登记及领血专用凭证签字手续,并使用符合血液储存条件的血液专用运输工具运送至临床使用科室。

十五、勤工人员、家属一律不许代替医护人员领血和代替医师签字、填写血型、用血量以及改填输血申请单。

十六、临床输血科室在血液运送至输注前应避免血液强烈震荡、破损、污染。临床科室血液领回后应尽快输注,不得自行贮血,输用前将血袋内的成分轻轻混匀,避免剧烈震荡,遵循慢后快的输注原则,除了生理盐水外,输血前及输血过程中,不得向血液内加任何药品。

十七、输血期间和输血后,必须严密监护患者,以便及时察觉可疑的不良反应,并及时填写输血反应回报单,连同血袋一并送输血科保存。

十八、发现可疑的输血不良反应时,医务人员必须立即报告主管医生及输血科,按规定程序对可疑的不良反应迅速调查和治疗处理,并及时填写输血不良反应调查处理记录表后送输血科保存。如果怀疑输血不良反应与采供血机构有关,必须书面报告采供血机构。严重的输血不良反应还必须报告上级卫生行政部门。输血科应每月统计输血不良反应资料并上报医务科。

十九、临床用血科室必须将输血后血袋统一登记回收,并按院感要求包裹封贴标识后由专人送输血科于2-6℃下保存24小时,如无输血不良反应,按医疗垃圾处理相关规定由专人运送至垃圾处理站集中处理。

二十、血液领取后,原则上不得退回。除非有特殊原因,但出库时间也不得超过半小时,而且血液未经冰冻或加温,保存完好,经输血科检查合格后可酌情退血。

二十一、医院血液及血液成分不得发生责任性报废与退库,如遇血液及血液成分有其他不明原因需查证的、血液血型不符的、有质量问题的、不规则抗体筛查呈阳性的及紧急调配的等情况可行退库手续。

二十二、输血科的储血设施应当保证完好,全血、红细胞、代浆血冷藏温度应当控制在2-6℃,血小板应当控制在20-24℃,应当作好血液冷藏温度的24小时监测记录,储血环境应当符合卫生学标准。

二十三、输血病历首页上输血类型、数量必须与医嘱、输血配血记录单相符,输血病历中输血配血记录单三查十对与执行记录完整且输血记录时间与输血实际时间相吻合,输血病程与监护记录内容完整、详实,应包涵输血指征、输血目的,输血品种,输血量,输血起止时间,有否输血反应,输血疗效评估等内容。二

十四、大量输血和紧急输血,若医院血液库存量紧缺,供血方又不能及时调配的可按血液应急管理制度启动应急用血机制,给予配合型输血。

篇10:临床输血需求评估制度

时间:2016年6月8日 地点:8楼会议室 人员:全体医务人员 主持人:唐洪乾 内容

临床输血管理制度

一、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

由分管院长、医务科、输血科、临床科室主任及专家组成。负责临床用血的规范管理和技术指导,协调处理临床输血工作,对检查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每年至少开展临床合理、科学用血的教育和培训1次,使医护人员临床合理用血知晓率达95%以上,确保新进人员培训率达100%,由医务科备案。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每年至少召开医院输血管理会议2次。

二、输血规范和科学合理输血

1.输血前必须完整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由医疗组长或科主任核准并签字,连同受血者血样于预定输血日前送交输血科备血。《临床输血申请单》复印件由科主任负责保存,每月末送医务科备案。2.决定输血治疗前,医患双方共同签署《输血治疗同意书》,患者或授权人应写明“我已经了解输血的风险性及并发症,同意接受输血治疗”并签名,存入病历。

3.临床输血一次用血、备血量超过2000毫升时需经输血科医师会诊同意报医务科批准后才可用血。急诊用血事后2个工作日内按照以上要求补办手续。

4.患者输血前必须进行乙肝两对半、丙肝抗体、梅毒抗体、艾滋病抗体检测,结果存入病历。

5.各科主任、组长、主治(管)医师应根据部颁《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掌握各类成分输血指征,科学合理用血,不得浪费和滥用血液,每年用血量纳入科室及医疗小组目标考核。

三、血液贮存发放和输血质量管理

1.输血科在血液入库前要认真核对验收。经办人要签名,有关登记资料齐全,保存至少10年。禁止接收不合格血液入库。

2.按A、B、O、AB 血型将全血、血液成分分别贮存于血库专用冰箱不同层内或不同专用保存箱内,并有明显的标识。

3.血液成分保存温度和保存期按照部颁《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要求。4.贮血冰箱内严禁存放其他物品;每周消毒一次;冰箱内空气培养每月一次。

5.受血者血样要求标签清晰,血样在密闭容器中运送。

6.由医护人员或经培训人员运送血样到输血科,双方逐项核对输血申请单并登记。

7.受血者配血标本要求3天之内,血液发出后,受血者和供血者的血样保存于2—6℃冰箱,至少7天。

8.配血前对每批检试剂实施质量监控。复查受血者和供血者ABO血型(正、反定型),并常规检查受血者Rh(D)血型和抗体筛查,正确无误后方可进行交叉配血。

9.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要有两人复核。一人值班时,操作完毕后自己复核。

10.由医护人员到输血科(血库)取血。取血与发血的双方共同核对患者信息、血型、有效期及配血试验结果、血液外观质量等,准确无误后,双方共同签字后方可发出。

11、提取的(出库)血液成分要求尽快输注。不得自行贮血。血液内不得加入其他药物。

12.输血前由两名医护人员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及血袋标签各项内容,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液外观是否正常。准确无误方可输血。输血时,由两名医护人员带病历,再次床边核对后输血。严格无菌操作。输血过程中应先慢后快,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13.输血过程患者出现异常情况应按《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及时处理,并保留残留血液以备复查。医护人员应逐项填写输血反应回报单,并返还输血科(血库)保存。输血科(血库)每月统计上报医务科。14.输血完毕后,医护人员将交叉配血报告单等贴在病历中,如有输血反应应将详细情况记入病历,并将输完的血袋送回输血科(血库)2~8℃至少保存一天。临床输血管理实施细

一、输血前申请

1、进行输血前检查:输血前应先做血型鉴定、输血前经血液传播性疾病指标检查;对已查过血型或输过血的患者,应在《血型与配血报告单》上注明ABO血型和Rh血型。

2、输血申请时要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

3、输血治疗前,主治医师应向患者或其近亲属说明输血的目的、方式和风险,并签署《临床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输血治疗同意书》入病历。无家属签字或无自主意识的患者紧急输血,应报医院医务科或主管领导同意、备案,并入病历。

4、需要注意的是有的成分由于不能保存,一旦出库不能再退,请慎重申请。主要包括以下成分:各型血浆、冷沉淀、血小板、洗涤红细胞、新鲜全血。

二、输血申请

用血申请制度

血量

中级以上 上级医师 科主任 医务科

《800ml 申请 核准签发

800-1600ml 申请 审核 核准签发

.>1600ml 申请

核准签发

批准

1、由经治医师根据患者情况结合相关检查评估患者的输血需求,确定输血后,备血量《800ml的,应由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并由上级医师核准签发,备血量800-1600ml的,由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并由上级医师审核,科主任核准签发,备血量.>1600ml的,由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科主任核准签发,报医务科批准后,连同受血者血样于预定输血日前交血库备血;急诊及特殊输血除外(紧急用血的患者可先用血后补办报批手续)。

2、临床输血申请单应包括以下内容:

①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科别、床号。

临床诊断、输血目的、既往输血史、预定输血史、预定输血量。

③ 相关检验:ABO及Rh(D)血型、血红蛋白、HCT、血小板、乙肝表面抗原、抗丙肝抗体、抗HIV抗体、梅毒抗体等。

④ 申请日期、输血日期、申请医师,上级医师或科主任及医务处签字。

4、手术中或急诊病人需要紧急用血时,应当遵照下表顺序说明以下内容,血库将作记录并保存,备查。血库人员见到血样应立即进行交叉配血,并及时通知用血科室取血。用血科室事后应按照要求及时补开《临床输血申请单》,送血库保存。

病人姓名

住院号 申请科室 血型 成份 血量 申请时间 申请人(全名)受理人

三、受血者血样的采集和送检

1、确定输血后,护理人员遵照医嘱由抽血护士持贴好病人信息的试管,至需要输血患者床前,当面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病房、床号和诊断,如果患者意识清醒,要求患者自己回答姓名以及其他适当的问题确认其身份。如果患者意识不清,通过询问患者的亲属或其他工作人员,确认患者的身份。

2、确认正确后采集2-3ml抗凝血样,血样采集时注意以下事项:

①采集血液时不要直接从输液管内放血或从正在输液的一侧肢体采集血液,以免血液稀释,降低抗体滴度而引起配血错误。②防止标本溶血,有溶血时必须重新采集。

③应在患者应用肝素等抗凝剂治疗前采取血样,如患者已用肝素等抗凝剂治疗,应及时通知血库。

④如患者需应用右旋糖酐或(和)白蛋白或(和)脂肪乳剂等药物治疗时,应在输注药物前采集血样备用。倘若输注后采集的血标本,应及时通知血库。

3、血液采集后,由病区医护人员或指定专门负责人员将受血者血样和申请单送血库。

4、为避免或减少差错的发生,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的血样不能同时抽取和用同一标本。确定输血后应至少提前一天做血型鉴定,临床医生在接到血型报告单后将血型填写在血型与配血报告单和临床输血申请单上。交叉配血血样另行抽取,急诊和紧急情况除外。

四、交叉配血

1、由血库工作人员对送到血库的申请单和血样进行审核,当用血申请单或患者血样标识不充分,或者发现有细节不符时,血库工作人员应拒绝接收,以保证遵循正确的程序以确保临床输血安全。

2、由于供者红细胞的免疫性刺激,机体可迅速产生抗体,为确保患者始终接受配合的血液,新鲜的血样非常有必要。交叉配血的血样不能超过3天,对下列之一者血液交叉匹配试验的血标本必须是输血前24小时的。① 有输血史 ②有妊娠史

③ 抗体筛选与鉴定阳性 ④

大量输血患者等

3、交叉配血时,血库工作人员再次逐项核对申请单、受血者和供血者血样,复查受血者和供血者ABO血型(正、反定型)和RH血型,正确无误后方可进行交叉配血。

4、配血操作按规范进行,血液交叉配血试验除盐水介质外,至少一种检查IgG血型抗体特殊介质交叉试验(如聚凝胺法、微珠法等)。确定病人体内存在冷抗体时,交叉配血试验应在37℃进行。

5、配血相合时正确填写交叉配血报告单,按复查程序自检后手写签字。血液交叉配血单保存10年。

6、第一时间通知输血科室马上到血库取血。

五、临床取血

1、临床科室接到取血电话或自己询问得到可以取血的答复后,由经过培训的医护人员或科室指定专门人员持临床输血取血单到血库取血。

2、取血与发血的双方必须共同查对患者姓名、性别、住院号、床号、血型、供血者血袋标签(血站的名称,条码编号、血型,血液品种及数量,采血日期及时间,或制备日期及时间,有效期及时间)、配血实验结果以及血液的外观等,准确无误时,双方共同签字并注明取血时间后方可发出。

3、凡血袋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一律不发血: ①标签破损、字迹不清; ②血袋有破损、漏血; ③血液中有明显凝快; ④血浆呈乳糜状或暗灰色;

⑤血浆有明显气泡、絮状物或粗大颗粒;

⑥未摇动时血浆层与红细胞的界面不清或交界面上出现溶血; ⑦红细胞层呈紫红色; ⑧过期或其他须查证的地方。

4、血液发出后,受血者和供血者的血样保存于2—6℃冰箱,至少7天,以便对输血不良反应追查原因。

六、输血前核对和贮存

1、取回的血应尽快输用,若因故暂时不能输注时,应根据各种血液不同贮存条件进行正确贮存。红细胞应贮存在2-6℃的冰箱,血浆融化后2-6℃可保存24小时,否则应弃用,冷沉淀溶化后6小时内应输注完毕,血小板不得自行贮存,应及时联系血库送回于血小板恒温震荡仪中保存(20-24℃)。

2、血液取回后由两名护士或医务人员再次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及血袋标签上的各项内容,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液外观质量是否异常。血液制剂颜色是否正常等,准确无误方可输血。如发现任何不符的地方,或者血袋有任何异常,血液不得用于输注,并立即通知血库。

3、发现有下列情况时,血液不得使用

① 血液在冰箱外或者可能曾经在冰箱外超过30分钟。②有迹象表明血袋有渗漏或血袋被打开过。③ 血浆为粉红色或者红色。

④红细胞颜色看起来为紫色或黑色。

4、输血前应告知患者或(和)亲属一旦出现寒颤、颜面潮热、呼吸短促、疼痛或烦躁不安等症状,立即通知医护人员。发热患者需要输血时应将体温降至38℃以下方能实施输血。

5、输血前将血袋内的成分轻轻混匀,避免剧烈震荡。血液内不得加入其他药物。

七、临床输血

1、输血时再核对:由两名护士(其中至少一名注册护士)共同到病人床旁核对病人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科室、床号、血型等,确认与配血报告相符,再次核对血液制品袋血型与编码、有效期无误后全名签字才能进行输血。

2、如病人意识清楚时,应要求病人回答自己的姓名、年龄或其他相关内容;如病人意识不清,请病人亲属说明病人的身份,再次确认其身份。

3、应用符合标准的输血器进行输血,输血前后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道,连续输用不同供血者的血液时(尤其是红细胞制剂),前一袋血输尽后,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器,再接下袋继续输注。

4、除用生理盐水冲洗输液器管道外,严禁在血袋中添加任何药物。

5、输血时应遵循先慢后快的原则,一般情况下输血速度为5ml/min,输血开始前15分钟要慢(2ml/min),并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若无不良反应再根据失血量、贫血程度、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急性大量失血需快速输血时,输血速度可达50-100ml/min。一个单位的红细胞或200ml的全血必须在两小时内输注结束。

6、通常在输血速度不快的情况下血液制剂不需要加温,如遇下列情况可进行血液制剂加温

① 大量快速输血,成人>50ml/(kg.h),儿童>15ml/(kg.h)② 新生儿与婴幼儿换血

③ 患者体内存在具有临床意义的冷抗体 ④加温时水温应控制在35-38℃左右

加温后的血液制剂必须尽快输注,不得再保存

7、输血过程中的监测和记录:医护人员在输血开始前、输血开始时、输血后15分钟以及输血过程中每30分钟1次、输血结束时、输血结束后每30分钟1次连续2次对患者一般表现、脉搏、血压、呼吸频率、液体出入量等进行监测记录,并需记录输注血液制剂种类和数量。

8、输血过程中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寒战、颜面潮热、呼吸短促、疼痛或烦躁不安等输血反应症状时应立即减慢或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立即通知值班医师和血库值班人员,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详细记录。

八、输血完毕

1、临床输血记录单(血液交叉配血试验结果报告单)随病历永久保存备查。

2、医护人员对有或无输血反应与相关性疾病的患者均应在病历中描述。

3、有输血反应与相关性疾病,医护人员在病历中描述必须包括:血液制剂种类和数量、输血时间、发生输血反应时间、症状与体征、诊断与治疗等;再一式两份逐项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一份随病历保存,一份返还血库保存,并由血库每月统计上报医务处。

3、输血完毕后,输血器材毁形消毒后进行无害化处理,并有相关记录。血袋及时送回血库,至少在2-6℃冰箱中保存24小时,放在专用医疗垃圾焚烧袋内封存,由相关部门统一进行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理。医疗废物交接时必须有签收记录,记录结果保存备查。

4、输血治疗后病程记录中要对输注效果进行及时评价,如果输注无效,要分析原因,必要时请血库或其他相关科室协助查找。

九、输血不良反应与相关性疾病处理

1、输血过程中出现输血不良反应时应及时处理:立即减慢或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立即通知值班医师、上级医师和血库值班人员与医院相关部门,患者必须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详细记录。

2、疑诊患者输血不良反应进行以下核对检查

(1)ABO与Rh(D)血型溶血性输血反应:1)2名或以上医护人员共同核对病人《临床输血申请单》、《临床输血记录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试验记录及病史各项内容;2)血库两名工作人员共同核对病人及供血者ABO血型、Rh(D)血型。各自单独应用保存于冰箱中的病人与供血者血样、新采集的病人血样、血袋中血样,重新检测ABO血型、Rh(D)血型、不规则抗体筛选及交叉配血试验(包括盐水相和非盐水相试验);3)立即抽取病人血液加肝素抗凝剂,分离血浆,观察血浆颜色,测定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

4)立即抽取病人血液,检测血清间接胆红素含量、血浆结合珠蛋白含量、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并检测相关抗体效价,如发现特殊抗体,应作进一步鉴定;严密观察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变化情况。5)记录患者出入尿量,严密观察尿色变化,尽早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及尿血红蛋白;

6)必要时,溶血反应发生后5~7小时测血清胆红素含量。

(2)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 1)由血库通知供血机构;

2)在病人或/和直系亲属、医院、供血机构三方共同在场的情况下,抽取血袋中血液做细菌学检验;

3)每半小时一次共2次,抽取病人血液做细菌学检测。

十、自体输血

1、对于择期手术患者,可动员患者亲友无偿献血,无偿献血应当到烟台血站履行相关手续。

如果患者体质符合标准,要动员患者进行自身储血,术前自体采血由血库或输血科室负责采血和贮血,经治医师负责采血、输血过程的医疗监护。

2、采集血液后工作人员必须在血袋立即注明病人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科室、床号、采血量、采血日期、采血者。病人意识清楚时,病人在采集血液的血袋上全名签字;病人意识不清楚时,直系亲属与相关陪同人员在采集血液的血袋上全名签字。

3、手术室内的自身输血包括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术野自身血回输及术中控制性低血压等医疗技术由麻醉科医师负责实施。

十一、特殊输血

1、新鲜全血申请

临床需要新鲜全血时,需提前2天向血库提出申请,血库见到申请单后同烟台市中心血站联系。

2、RH阴性病人用血时,应当提前3-5天向血库申请,以便于中心血站能够有足够的时间调集相合的血液。

3、特殊情况下,进行不相合血液输血时必须履行下列程序: 病人意识清楚时,经治医师与血库必须共同告知病人与直系亲属血液制品不相合性输注利弊;病人意识不清楚时,必须告知直系亲属与相关陪同人员。在征得病人或/和直系亲属同意在输血治疗同意书上详细说明并签字,上报医院医务科备案签署同意后方可实施。

4、手术预约时间改变、输血反应或患者抢救无效死亡,均应及时通知血库,以便调整备血数量和时间及统计输血反应。

5、血液发出后不得退回。对已做完交叉配血而因故暂时不输,可在血库储血冰箱暂时保存,待输血条件恢复后再取回输注。血液一经开封,则不能保存。

十二、其他

上一篇:英文励志句子下一篇:民用航空维修质量管理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