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艺术设计原理教案

2024-04-27

环境艺术设计原理教案(通用6篇)

篇1:环境艺术设计原理教案

第一章 概述

室内设计是环境设计系列中和人们关系最为密切的环节,包括室内空间组织和界面处理、采光与照明、色彩与材料质地、家具陈设、绿化与庭院、风格与流派等;

第一节

室内设计的含义

室内设计是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性质、所处环境和相应标准,运用物质技术手段和建筑美学原理,创造功能合理、舒适优美、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室内环境; 室内设计的三大依据: 使用性质—建筑物和室内空间功能设计; 所在场所—建筑物同室内空间的周围环境状况; 经济收入—工程项目总投资和造价标准;

第二节

室内设计的发展

现代室内设计虽然发展了数十年,但人们有意识对室内安排布置,甚至美化装饰,却从人类文明伊始的时期就存在了;

 原始社会:这是人们就已经开始对“使用和氛围”、“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功能同时给予关注;

商朝:建筑空间秩序井然,严谨规正,室内装修相当精细和华丽;

清朝:这时期的室内装修的要领和做法已经非常的成熟了,李渔《一家言居室器玩部》;

 目前的问题:

1、环境整体和建筑功能意识薄弱;

2、对大量性、生产性建筑的室内设计有所忽视;

3、对技术、经济、管理、法规等问题注意不够;

4、应增强室内设计的创新精神;

第三节

室内设计的基本观点

1、以满足人和人际活动的需要为核心;

2、加强环境整体观;

3、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

4、时代感与历史文脉并重;

5、动态和可持续的发展;

第二章

内容、分类和方法步骤

第一节

室内设计的内容

现代室内设计,也称室内环境设计,所包含的内容和传统的室内装饰相比,涉及的面更广,相关的因素更多,内容也更为深入;

第二节

室内设计的分类

室内设计大体可分为居住、公共、工业、农业四类建筑设计; 第三节

室内设计的方法和程序步骤  设计方法的要点:

1、大处着眼、细处着手,总体与细部深入推敲;

2、内外要局部与整体协调统一;

3、意在笔先或笔意同步,立意与表达并重;  室内设计的步骤:

1、设计准备阶段;

2、方案设计阶段;

3、施工图设计阶段;

4、设计实施阶段;

第三章

依据、要求和特点

现代室内设计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都为人服务,满足人们生活、生产活动的需要,为人们创造理想的室内空间环境;

第一节

室内设计的依据

1、人体尺度及在室内停留、活动的空间范围;

2、家具、设备等的尺寸及安置时需要的范围;

3、结构构成、构件尺寸,设施管线等;

4、符合环境要求和可行的施工工艺;

5、已确定的投资限额和建设标准; 第二节

室内设计的要求

设计要考虑空间、界面处理、防火、防水、可持续发展等因素;

第四章

室内空间组织和界面处理

第一节

室内空间的类型

室内空间类型是基于人们丰富多彩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要;日益发展的科技水平和人们不断求新的开拓意识,必然会孕育出多种多样的室内空间;

1、开敞空间:具有外向性,限定度和私密性小,强调与周围环境的交流、渗透、讲究对景、借景,与大自然或周围空间的融合;

外开敞式:空间的侧界面有一面或几面与外部空间渗透;

内开敞式:从空间的内

部抽空形成内庭院,然后使内庭院的空间与四

周的空间相互渗透;

2、封闭空间:用限定性比较高的围护实体包围起来的,无论是视觉、听觉、小气候等都有很强隔离性;

3、静态空间:是最常见的空间形式;与周围环境联系少,趋于封闭型;一般为对称空间;多为私密性较强尽端空间;比例协调、色彩和谐,给人以恬静、稳重之感;

4、动态空间:引导人们从动的角度观察周围事物,把人们带到一个由三维空间和时间相结合的“第四空间”;

主观动态空间:由于人的位置移动而感受到流动变化的空间;

客观动态空间:利用电气化、动态韵律的线条、自然 景观、视觉或光线的强烈对比、结构的巨大变化等使 人对空间产生动态的感觉;

5、流动空间:三度空间加时间因素组成,即若干个空间是相互连贯的、流动的,人们随着视点的移动可不断的变化透视效果,从而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

6、虚拟空间:是一种既无明显界线,又有一定范围的建筑空间;

下沉空间:室内地面局部下沉,可限定出一个范围比较明确的空间;

(1)改变天花及地面的落差:

地台空间:室内地面局部抬高,抬高面的边缘划分空间;

悬浮空间:室内空间在垂直方向的划分采用局部降低天花吊顶或是吊其它饰物时,上层空间的底界面不是靠墙或柱支撑,而是依靠吊杆悬吊,因而使人有新奇的悬浮之感;(2)垂直围护界面的凹凸:

凹入空间:在室内某一围护墙面或角落局部凹入的空间;

外凸空间:这种空间是室内凸向空外的部分,可与室外景观有机地融为一体,视野也较为开阔;

(3)大空间中的小空间:称之为母子空间;可用如列柱、隔断、家具、绿化、水体等;

回廊与挑出:是室内空间中独具一格的空间形式;回廊采用门厅和休息厅增强入口的宏伟、壮观;挑台造成高低错落、生动别致的室内环境;

7、不定空间:由于人的意识和行为有时存在捉摸不定,摸棱两可的现象,“是”与“不是”的界限并不明确,反映在室内空间中,就出现了一种超越绝对界限的、具有多种功能涵义的、充满复杂和矛盾的中性空间,既不定空间;

8、共享空间:它的产生是为了适应各种频繁的社会交往和丰富多彩的生活需要;

特点是:大中有小、小中有大;外中有内、内中有外,相互穿插交错,富有流动性;

9、交错空间:在水平方向往往采用垂直围护面的交错配置,形成空间在水平方向的穿插交错;

10、虚幻空间:是指室内镜面反映的虚像,把人们的视线带到镜面背后的虚幻空间去,它的特色是追求神秘、新奇的超现实戏剧化效果;

11、结构空间:通过对建筑结构构件外漏部分,来感悟结构构思及营造技艺所形成的空间环境;

第二节

室内空间造型

室内空间造型是室内设计要表现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室内设计的基础;美的空间造型、实际的使用功能和人的感知作用是统一于室内设计的概念之中的;

1、空间的形状:是由点、线、面、体占据(扩展、围合)而成的三度虚体;它是由其周围物体的边界所限定的;

2、空间的尺度:空间的尺度与空间的比例是密切相关的,直接影响到人对空间的感受; 整体尺度:室内空间各要素之间的比例尺寸关系;

人体尺度:人体尺寸与空间的比例关系;

3、空间的分隔和联系:空间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主要是通过分隔的方式来完成的,但是分隔与联系之间是个整体的关系; 几种限定类型:

绝对分隔:用承重墙、到顶的轻体隔墙等限定高度的实体界面分隔空间; 特点:隔声良好、视线完全受阻、私密性强、流动感差; 局部分隔:用屏风、不到顶的隔墙和较高的家具等划分空间; 特点:介于绝对分隔与象征性分隔之间,不容易明确界定;

象征性分隔:用片断、低矮的面、罩栏杆、花格、构架、玻璃等通透性的隔断或家具、绿化、水体等分隔;

特点:限定度低、空间界面模糊、侧重心理效应、流动性强、整体空间层次较丰富; 弹性分隔:利用拼装式、折叠式、升降式等活动隔断和幕帘家具、陈设等分隔空间; 弹性分隔的具体方法:

1、用结构构件分隔(梁、柱、金属框架、楼梯等);

2、用各种隔断分隔;

3、用水平面高差分隔;

4、用家具、水体、绿化分隔;

5、用照明分隔; 几种限定方法:围合与分隔:围合与分隔的要素是相同的,分隔要素组合在一起就是围合要素;

覆盖:在自然空间中进行限定,只要有了覆盖就有了室内的感觉;

设置:指它与空间之间有相对独立存在的,对空间的区域有一定影响力,常成为视觉中心,起烘托空间气氛和强化空间特色的作用;

抬起与下凹:这种限定是通过变化地面高差实现的,使限定过的空间在母空间中得到强调或与其它部分空间加以区别;

肌理变化:以某种材料为主,局部采用另一种材料;

4、空间的组合:空间组合主要是复合空间的组合;

 空间的组合关系:

空间内的空间:一个大空间可以在其中包含一个或若干个空间,即母子空间;大小空间产生了视觉及空间的连续性,并保证空间的整体性;

穿插式空间:由两个空间构成,各空间的范围相互重叠而形成一个公共空间地带;

穿插部分成为共有空间;

穿插部分与其中一个空间合并;

穿插部分自成一体,成为原空间的连接空间;

邻接空间:是最常见的空间形式;它 允许各空间根据功能或象征意义划定;它们 的连续与分隔程度取决于前面的几种限定类 型;

公共空间连起的空间:相隔一定距离的两个空间,可由第三个过度性空间来连接或联系,加强空间的节奏感;

 空间的组合方式:

集中式:在一个中心主导空间周围组合一系列次要空间

1、中心空间规则,要有主控能力(向心力);

2、次要空间的功能和尺寸可完全相同,形成两或多轴对称的总体造型;

3、集中式组合空间的交通流线可采用多种形式(辐射形、环形、螺旋形等),但流线基本都在中心空间终止;

线式组合:就是重复空间的线式序它们可逐个连接,也可以独立的间线形排列;可采用直线形、折形、弧线式等;

在室内空间中受很大局限建筑形式的制约、结构形式的制常用于大空间、大跨度空间;

列,空线性:约;

辐射式组合:将线式空间从一中心空间辐射状扩展;它包括了集中式和线式组合的因素;它的中心空间是规则形式,同时受到建筑造型和结构形式的制约;

组团式组合:根据位置接近,共同的视觉特性或共同的关系组合的空间;通过紧密连接来使各个空间联系,常由重复出现的格式空间组合;它没有固定的重要位置,只有通过各个空间的尺寸、形状或功能来显示其功能;

网格式组合:它们的空间位置和相互关系,通过一个三度的网格形式或范围而使其规则化;网格的组合来自其规则性和连续性,它们应具有一个共同的关系;在建筑中,通过框架结构体系的梁柱来建立的;是运用最为普遍的一种组合;

第三节

室内空间造型设计的原则

1、空间的性格:空间的形状、尺度大小、分隔与联系、组合形式等造型因素决定着空间性格;造型与空间的功能是紧密相连,所以性格就是其功能的自然流露;

2、空间的充分利用:室内空间设计是对建筑原有结构及围护所形成的内部空间(原空间)再创造,以此满足人的使用功能和心理需要;

通常人们是通过利用夹层(吊顶)来提高空间利用率的,它同时还能丰富空间的层次;夹层可分为单排列、双排列、U形排列、环形排列等;

3、原结构空间的利用:一种是对原结构不进行任何处理,即“素面朝天”;另一种是对原结构的利用;

4、运用空间的四维特征,步移景异形成空间序列:在室内设计中,除三维特征外,有多了时间特征,故称为四维特征;

于是大家进入,只见进门便是曲折游廊,阶下石子漫成甬路,上面三间小小房舍,两明一暗,从里间房里,又有一小门,出去确实后园„„

5、突出室内重点:它是体现空间性格特点,它可以是平面的,也可以是三维的;即可以有一个重点,也可以有两个或更多重点; 突出室内重点的方式:

位置:一个要素或特征可以在空间中关键的位置或方向性上加强其视觉重要性;室内的重点并不是集中在二维地面上,有时也可悬吊物上;

数量:如果形态空间中的重点要素不一样,最好在三个以内;如果重点要素形态无大差异,数量的增加就能给人以巨大震撼;

造型:可采用变异的手法,通过不规则或强烈对比,进一步加强视觉重要性;

尺度:采用夸张的尺度和比例来强调重点;

质感:质感就是指室内重点要素必须注意它与所属环境诸要素之间质感或肌理的差别; 色彩:室内设计,有时需要色彩的协调,有时也要有较强的对比;

照明:一般采用外界照射突出重点;

动态:通常动态的东西比静止的东西更能引起人的注意;

6、满足领域感与私密性;在不同空间中,有集体和个人需要的,分为公众的、小规模、私人等,有些是随便进出的,有些则是控制进出(卧室);同前面的分隔类型有紧密的联系;

7、整体感的形成:在室内设计中,只求多样、不求统一,整体就会显得凌乱;所以要遵循“多样而有机统一”这个原理; 形成整体感的方式:

母题法:以一个主要的形式有规律地重复而构成一个完整的形式系列;

主从法:设计要素要有主从关系;

重点法:突出室内重点要素;

调色法:构成空间的主要基本色调,通过颜色来统一空间;

8、空间的弹性利用:空间的利用需要灵活性,有分有合;主要可通过活动隔断、活动顶棚、活动地面、灯光变化等;

第四节

室内空间设计的要素

1、点:通常较小的形都可称为点,起到标明位置或使人的视线集中的作用;

2、线:在视觉上表现出方向、运动和生长;包括直线、曲线;直线分为垂直、水平、斜线等;

3、面:可被看成是体或空间的界面,是专门处理形式和空间的三度问题;

4、体:它是面的形状和面之间的相互关系所决定的;

5、形状(图案纹样):是一种形式的表面外轮廓或一个体的轮廓造型;墙纸、窗帘、地毯、沙发蒙面织物等使用;

6、采光:没有光照就看不见形状、色彩、质地等要素,它是室内设计的决定性要素之一;

7、虚体形态:它是一种特殊的形式空间了,包括虚的点、线、面、体等;

第五节

贮藏空间的处理

室内设计中,储藏室的设计很重要,如处理不当,会引起空间的混乱;

储藏空间的几种形式:

1、嵌入式(壁龛式):特点是贮存空间与结构结成整体,充分保持室内空间面积的完整;

2、壁式橱柜:它占有一面或多面完整墙面,使室内保持完整统一;

3、悬挂式:可与其他家具组合成富有虚实、凹凸、线面纵横等生动的贮藏空间;适合与高度适当,构造牢固,避免地震时落物伤人;

4、收藏式:结合壁柜设计活动床桌,可以随时翻下使用,使空间用途灵活,在小面积住宅中运用广泛;

5、桌橱结合式:充分利用桌面剩余空间,桌子与橱柜相结合;

第五章 室内采光与照明

在室内设计中,光不仅是为满足人们视觉功能的需要,而且是一个重要的美学因素;光文化是设计文化的一部分,照明是科学,也是艺术;

第一节 照明的基本知识

1、基本参数

照度:人眼对不同波长的电磁波,在相同的辐射量时,有不同的明暗感觉;以光通量为单位:lm(流明); 光源在某方向单位立体角内所发出的光通量叫光源在该方向上的发光强度,单位:cd(坎德拉);被光照面上其单位面积内所接收的光通量称照度,单位:lx(勒克斯);

光色:主要取决于光源的色温;

发光度:它表示由被照面的单位面积所反射出来的光通量,也称发光度;

2、光源的分类:

白炽灯:按用途分普通白炽灯、局部照明白炽灯;有卡口式和螺口式两种;

特点:体积小、亮度高、价廉等;使用寿命短、发光效率低; 卤钨灯:它是一种性能更为优越的白炽灯,可以比较稳定持续的发光;

荧光灯:低压汞蒸气放电激发荧光粉发光;发光效率高、寿命长、经济性好等;

HID灯:指高辉度放电灯,是高压汞灯、金属卤化物灯(最常用于商业空间)、高压钠灯的总称; 密封光束灯泡(PAR灯):炮壳是用压制的厚玻璃做成,内壁镀银,前面是平面或棱镜面的透明玻璃;

3、灯具的分类: 顶棚悬吊式灯具 吸顶型灯具

顶棚轨道式灯具 顶棚镶嵌式灯具 荧光灯具

墙地镶嵌灯具

壁灯

可移动灯具(如台灯)建筑化灯具 室外灯具

第二节 照明设计的主要内容

1、照明的场所:街道和广场照明、车站和码头照明、景观的照明、建筑夜景照明、室内环境的照明;

2、照明的方式:

一般照明:为照亮整个场所而设置的均匀照度的照明方式;

局部照明:特定视觉工作所用的,为某个局部设计的照明;包括分区一般照明和重点照明;

混合照明:是一般照明和局部照明组成的照明方式; 混光照明:在同一场所,用两种以上不同光源形式照明;

应急照明:在正常照明失效时使用;

疏散照明:是应急照明的一部分,在疏散通道使用;

安全照明:是应急照明的一部分,用于处于危险中的人的照明;

定向照明:将光投射到工作面上和目标上的照明;

3、照明的目的:

功能照明:对具有严格工作性质的场所,需要进行科学的照度计算,从而达到功能的使用;

装饰照明:对有特殊效果的光环境,照明的艺术性和运用灯具造型是装饰的重要手段;

第三节 眩光的防止与利用

在视野内有亮度很高的物体或强烈的亮度对比,就会造成视力降低现象,这就叫眩光; 直射眩光:

失能眩光:指损害视觉功能的眩光;是由于光源与视线太近,它会造成视觉可见度下降;

不舒适眩光:指引起人的不舒适感的眩光;是由于光源与周围环境亮度对比太大,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加重人的不舒适感,影响对环境的感知;

在实际中,不舒适眩光出现的几率要大的多,只要能控制它就能控制直接眩光; 直接眩光产生原因和避免方法:

(1)在容易出现眩光的区域内,灯光过亮;

(2)房屋面积过大,灯具进入人的视线;这时的灯光亮度应小于500cd/㎡;

(3)与垂直线成大于45°方向上的光源应遮挡;

(4)可使用漫反射板、反射器、格片等;

(5)底部敞开的灯具,不设置在视线集中的视平线及其以上;

反射眩光和光幕反射:

反射眩光:灯具或从窗户进来的光线经光滑表面的反射而生成影像;如下射式灯具被光滑的油漆表面反射后产生的影像;

光幕反射:在工作面上出现的反射光影,会使物体内部变得模糊; 反射眩光的解决途径:

(1)降低灯具的亮度以此避免眩光;(2)周围环境亮度和照明器亮度对比太强烈,易产生眩光,特别是顶棚;

(3)可用半直接型照明、半间接型照明、漫射照明、吸顶灯等;

(4)照明器安装的越高,产生眩光可能性越小;

第四节 日光和人工光源的平衡

1、有窗房间的内部须设人工照明,人工照明要满足照度水平和亮度平衡;

2、天空的平均亮度是5000cd/㎡,根据这个标准,人工照明水平是200-500勒克斯(lx);

3、舒适观看背窗人脸,脸部亮度大于背景或天空的1/20,当大于这个比例或窗的亮度大于2000cd/㎡时会产生眩光;

第五节 光的艺术照明

1、“光”照射方式不同,得到的造型和艺术效果不同;

2、建筑的材质及室内装饰材质对灯光的反映;

3、“光”的许多造型主要依赖于一些机械器材;

4、“光”可以做成有形的,也可以做成虚拟的,还能塑造整体气氛;

5、空间各布局、各物件的颜色、明度与布光相协调;

第六节 室内环境艺术照明实例分析

室内环境照明设计任务,就是综合运用技术和艺术手段与现代科学和美学法则,创造一个既满足功能要求有符合心理、生理要求的室内照明环境;

篇2:环境艺术设计原理教案

“环境艺术”是一个大的范畴,综合性很强,是指环境艺术工程的空间规划,艺术构想方案的综合计划,其中包括了环境与设施计划、空间与装饰计划、造型与构造计划、材料与色彩计划、采光与布光计划、使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的计划等。关于环境艺术的几点认识:

1大自然是天然环境。大自然是天然环境,即第一环境;城乡建筑及其建筑的室内空间是人造环境,即第二环境;园林、农场、水库之类是利用自然,略施人工的第三环境。一般意义上的环境艺术是指人造环境。

2、以美术为骨架的。造型、光色、尺度、比例、体重、质地等形式美,是环境艺术的基本语汇。功能、空气、声音、温度、气味等因素,也须综合考虑。因而所谓“艺术”既有视觉的,也有听觉的和嗅觉的,既是静态的,也是动态的,它是一项非合作不可的综合创造。

3、建筑是主要载体和体现者。对环境而言,建筑侧重处理自身与第一环境的关系。(切不可理解为艺术只是建筑完成后的添加和补缀)这一特性决定了建筑师和艺术家各自的分工,也暴露了各自的才智缺憾。只有把建筑师侧重的功能和艺术家侧重的审美完整地、有机地统一起来,环境艺术才能成功。新一代的环境艺术人才,应具有综合才智,避免建筑师多注重单体,规划师不顾及细节,艺术家漠视实用与技术的通病。

4、“景”与“情”的统一。“景”是指自然景观的选择和人文景观的营造,使环境融入风物,成为民族传统的缩影或现代文明的集锦。鉴于环境艺术的巨大体量,包涵的丰富信息,存在时限的相对长久性,它不啻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最直观的表征。在环境艺术的设计与创造中,设计师们总会不失时机地输入情感,体现人情味,把造境上升至造意境,追求环境中的情调,烘托民族的风格,抑或也体现设计者的个性。

5、人与自然的和谐融处。“人是自然之子”这句话,揭示了人与自然不可分离的关系。另方面,一切建筑又都是以使人与自然相对分离和隔绝来保护人,避免人“风餐露宿”、“星月披肩”的。但凡人造环境,都意味着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和破坏。环境艺术正是要在这种改善与破坏中,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以人为主、物以人用”。建筑造址更益于人的身心健康。型、色、声、光、气的处理均为使人愉悦;道路、楼梯、门窗要方便人的出入。家具、商场、车库、垃圾站等配套设施,也得考虑人的行为习惯。环境艺术包括的范围:室内设计和外部环境设计(环境景观设计)。

在国家学科目录中环境艺术设计属于艺术设计下的专业,其专业内容包含室内设计和外部环境设计,即以研究和设定室内空间、光色、家俱、陈设诸要素关系为目标的室内设计,和以研究和设定建筑、绿化、公共艺术、公共空间和设施诸要素关系为目标的环境景观设计。

景观设计

作为景观设计的对象,景观(landscape)是指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体所构成的综合体。它是复杂的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在大地上的烙印,可被理解和表现为: 1风景:视觉审美过程的对象;

2、、栖居地:人类和其他生物生活的空间和环境;

3、、生态系统:一个具有结构和功能、具有内在和外在联系的有机系统;

4、、符号:一种记载人类过去、表达希望与理想,赖以认同和寄托的语言和精神空间。景观设计的概念:

景观设计的内容:

景观设计的内容根据出发点的不同有很大不同.1、、从地理,生态角度出发:大面积的河域治理,城镇总体规划;

2、、从规划和园林的角度出发:中等规模的主题公园设计,街道景观设计;

3、、从详细规划与建筑角度出发:面积相对较小的城市广场,小区绿地,甚至住宅庭院等。但不管怎么分,这些项目都涉及景观因素.我们通常接触到的, 在规划及设计过程中对景观因素的考虑,通常分为硬景观(hardscape)和软景观(softscape).硬景观:所有非植物景观的就叫做硬质景观。包括人工设施,通常包括铺装,雕塑,凉棚,座椅,灯光,果皮箱等等。

软景观:是指人工植被,河流等仿自然景观。景观设计包括的范围:

城市景观设计(城市广场、商业街、办公环境等)、居住区景观设计、城市公园规划与设计、滨水绿地规划设计、旅游渡假区与风景区规划设计。景观设计的要素:

1、地形地貌:是景观设计最基本的场地和基础。

1.1

2、植被。植被是景观设计的重要素材之一。包括草坪、灌木和各种大小乔木等。植被的功能包括视觉功能和非视觉功能。非视觉功能是指改善气候和保护物种。视觉功能指在审美上 的功能。

3、、道路。

4、地面铺装

采用沙石、木、石头、预制品等面层。

5、、水体

一个城市会因山而有势,因水而显灵。为表现自然,水体设计是造园最主要因素之一。不论哪一种类型的景观,水是最富有生气的因素,无水不活。喜水是人类的天性。水体设计是景观设计的重点和难点。水的形态多样,千变万化。

水体分类

景观设计大体将水体分为静态水和动态水的设计方法。静有安详,动有灵性。自然式景观以表现静态的水景为主,以表现水面平静如镜或烟波浩森的寂静深远的境界取胜。人们或观赏山水景物在水中的倒影,或观赏水中怡然自得的游鱼,或观赏水中芙蕖睡莲,或观赏水中皎洁的明月„„自然式景观也表现水的动态美,但不是喷泉和规则式的台阶瀑布,而是自然式的瀑布。池中有自然的肌头、矾口,以表现经人工美化的自然。动态的水一般是指人工景观中的喷泉、瀑布、活水公园等。自然状态下的水体和人工状态下的水体,起侧面、底面也是不一样的。自然状态下的水体。如自然界的湖泊、池塘、溪流等,其边坡、底面均是天然形成。人工状态下的水体。如喷水池、游泳池等,其侧面、底面均是人工构筑物。考虑因素

水体设计要考虑以下几点:

     水景设计和地面排水结合;

管线和设施的隐蔽性设计;

防水层和防潮性设计;

与灯光照明相结合;

寒冷地区考虑结冰防冻。

6、、设施景观

设施景观主要指各种材质的公共艺术雕塑或者与艺术化的公共设施如垃圾箱、座椅、公用电话、指示牌、路标等。它们作为城市中的景观的一些小元素是不太引人注意的,但是它们却又是城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设施,是现代室外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人又称它们是“城市家具”。还有一些大的设施在人们生活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如运动场等。无论这些设施的大小,它们都已经越来越成为城市整体环境的一部分,也是城市景观营建中不容忽视的环节,所以又被成为“设施景观”。

设施分类:按照设施景观的服务用途,可以将景观分为七类:

       休息设施 如座椅、野外桌等。

服务设施 如电话亭,滩亭、邮筒等。

信息设施 如标志、指示牌等。

卫生设施 如饮用水栓、洗手洗脚设施、垃圾桶、公用厕所等。

运动设施 如各类运动场、球场、高尔夫球场等

游乐设施 如儿童游戏设施等

篇3:环境艺术设计原理教案

目前, 对于CPS安全性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文献[2,3]提出一类基于形式化的安全结构, 从某些角度上可以提高CPS的安全性, 但是形式化模型的状态空间规模较大, 实用性较差。文献[4,5]提出一种CPS的安全保障机制, 这里强调的是人为对CPS维护, 不能满足CPS智能性的要求。文献[6,7,8]设计了由事件驱动的CPS安全监控方法, 但这种方法只能检测已知的侵害行为, 并不能检测出未知的侵害行为, 因此适应性较差。

本文结合生物免疫原理的优越性, 针对前文研究的不足之处, 设计了一种功能完备的建筑环境CPS安全检测系统, 模拟生物免疫原理进行自免疫, 体现了智能安全系统的特点, 并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此模型的可行性, 为CPS安全系统的研究与发展打下一定的基础。

1 生物免疫系统简介

生物免疫系统由免疫组织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组成, 能够准确的进行“自我/非我”的识别, 对“自我”产生免疫耐受, 对“非我”产生免疫应答, 并产生记忆的复杂系统[9]。他能够保护系统不受病毒、病菌等病原体的侵害, 维护系统内环境的安全和稳定。同时, 因为其具有分布性、自适应性和并行性等特点, 使其在记忆、动态学习、抗体多样性等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所以, 本文意在把生物免疫系统优势特性引用到建筑环境CPS安全监测系统中来, 使CPS安全监测系统更好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

2 安全监测系统设计

由于CPS网络本身具有大型、复杂、分布式等特点, 这就要求CPS安全监测系统能够从不同子网络发生的异常情况, 来判断整个网络的异常程度, 并对其做出实时检测、及时预警和采取应对措施。同时考虑到当今网络入侵的分布式特点, CPS安全监测工作不可能由单个安全部件完成, 需要整个网络中不同区域内的不同部件协同工作。在此本文结合生物免疫原理设计了一种新型建筑环境CPS安全检测系统。它由前端服务器、中心服务器、区域服务器和源服务器构成。下面结合免疫原理来介绍图1中各部件的功能和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

2.1 前端服务器

由协议分析单元、异常检测单元、事件响应单元组成。其中, 协议分析单元分析命令信号、确定协议类型和探索碎片攻击等。异常检测单元负责对对其所辖区的建筑环境CPS系统的异常行为进行检测。事件响应单元负责对检测器所检测出来的异常行为进行报警和采取必要的相关措施。

2.2 中心服务器

由正常数据库、异常数据库、宏观调节数据集、非成熟检测单元、成熟检测单元和记忆检测单元组成。正常数据记录库用于记录正常网络环境下的数据, 通过它统计出用户正常行为特征, 作为异常检测单元进行异常检测时的依据。异常数据库用来记录与异常行为有关的数据, 通过它可生成疫苗, 用于对本区域系统进行疫苗的接种。宏观调节数据集用来存储管理员的指令信息。

非成熟检测单元、成熟检测单元和记忆检测单元, 均负责系统的检测工作, 并能够储存一定数目的检测器。

2.3 区域服务器

区域服务器是整个系统的协调、管理者, 维护所管辖区域内各数据库安全与更新, 为下级服务器提供网络安全支持, 功能如下所示: (1) 接受管理员的命令, 为下级服务器提供宏观调节信息; (2) 与其他区域进行通信, 及时获取CPS网络的安全信息; (3) 及时更新好的疫苗或检测器, 以最快的速度提高整个网络的防御能力; (4) 进行数据融合及关联性分析, 以支持分布式和层次化的网络结构; (5) 深入分析、处理系统中的安全信息, 并将所得的结果发送给源服务器。

2.4 源服务器

源服务器是整个安全监测系统的最高层。维护整个体系的合理构成、协调分区服务器间合作。实时的监控整个建筑环境CPS网络, 根据各分区服务器所提供的融合数据, 进行分析与决策, 及时发布网络安全信息和灾难恢复情, 构件动态安全的防御体系。

3 算法设计

3.1 基本定义

假设:抗体集合为, 抗原集合为。自体行为特征集合为, 表示网络正常行为特征, 非自体行为特征集为, 表示不正常网络行为特征或攻击特征, 且:[9]。

定义一:网络检测数据的结构定义为:。其中SIP为源IP地址, TIP为目的IP地址, Port为端口号, 为数据包装中待检测的数据, 即抗原, ID为数据标识, Time为抓包时间。

定义二【10】:检测器定义为:。其中ags为抗体的年龄, count为与抗体相匹配的抗原的数目, type为检测器类型。若n为最大失效年龄, $为匹配数的阈值, 则当ags (27) n, count$时, 成熟检测器成为记忆检测器;当agsn, coun时, 成熟检测器被删除。

定义三[11]:匹配规则函数为:。文中通过海明规则计算出抗体与抗原海明距离, 即匹配数count, 然后比较海明距离与设定阈值r的大小, 来判定两个字符串是否匹配。其数学表示为:

3.2 学习过程

(1) 在非成熟检测器的学习过程中, 非成熟检测器组成的抗原集合Bs[i]与正常数据组成的抗体集合As[i]进行匹配, 选择成功的非成熟检测器被删除, 选择失败的非成熟检测器被送入成熟检测单元, 晋升成为成熟检测器。

(2) 在成熟检测器的学习过程中 (成熟检测器的学习是在检测过程程中完成的) , 成熟检测器Dc[i]与抗原Bs[i]进行匹配, 若ags (27) n, count$, 则成熟检测器晋升记忆检测器:若agsn, count (27) $, 则成熟检测器被送回非成熟检测单元。

3.3 检测过程

(1) 当网络数据包P被抓取后, 首先被送至协议分析器, 若协议正常, 则P被送入异常检测单元;若协议异常, 则启动事件处理单元进行相关处理。

(2) 在异常检测单元, 数据包P与正常数据匹配, 若, 则数据包P正常, 转 (1) 执行;若, 则P被送入记忆检测单元。

(3) 在记忆检测单元, 数据包P与记忆检测器进行匹配, 若, 则数据包P异常, 启动事件处理单元;若, 则P被送入成熟检测单元。

(4) 在成熟检测单元, 数据包P与成熟检测器进行匹配, 若, 则数据包P异常, 启动事件处理单元;若, 则P被送入正常数据库。

(5) 一个数据包的检测过程结束, 接下来的数据包重复这个过程。

4 仿真实验与仿真结果分析

4.1 仿真实验

本实验采用入侵检测评估数据集。它是kddcup-data数据包的抽样数据, 该数据集共有494032条, 每条共有41个特征性属性和1个标识性属性。标识性属性为normal的共有97287条。实验数据截图如图4所示:

实验中选取的数据的属性为:service、flag、src_bytes、dst_bytes、dst_host_src_count、dst_host_same_src_port_rate、dst_host_src_diff_host_rate、dst_host_rerror_rate和count。将它们转换后组成二进制串参与匹配, 匹配的算法使用r位连续匹配算法。

(1) 实验步骤。第一, Step1学习。随机产生s位二进制串, 将其与selfdata.txt (正常数据集) 中记录的数据进行r位连续匹配。与正常数据集中匹配成功的串将被删除, 匹配失败的加入到成熟检测器集中。重复Step1, 直到成熟检测器的数量达到指定要求为止。第二, Step2抽取、转换数据。从kddcup_data数据包kddcup_data_corrected.txt文件中随机抽取一定数目的数据, 并选取其中的九个属性, 将其转换成二进制串, 组成待检测的数据。第三, Step3检测。通过文中算法对待检数据进行检测。

(2) 学习过程。数据集均采用tcpdump格式, 每条数据包含7个非数值型字段和34个数值型字段。为了检测方便, 实验时将非数值型字段service和flag转化成数值型, 如表1、表2所示。

入侵检测评估数据集中标识性属性为normal的数据首先被提取到selfdataset.txt文件中作为正常数据集, 其余异常数据提取到no-selfdataset.txt文件中作为异常数据集。实验时取6000条数据 (包含了3000条正常数据和25种攻击行为的3000条异常数据) , 转换成二进制串, 用于学习过程。

学习时, 首先对系统随机生成的二进制串进行匹配, 然后再与异常数据集匹配, 匹配成功的加入检测器中。

4.2 仿真结果与分析

我们从入侵检测评估数据集中, 选取8000条数据, 包括6000条正常数据和有别于学习过程中的15种新型攻击行为特征的2000条异常数据。初始正常数据总数为50, 异常检测的总数为60, 非成熟检测器的总数为100, 成熟检测器综述150, 异常检测器综述80。所有检测器的最大失效年龄为15, 匹配数阈值为20。

为了验证本文算法的性能, 将本文算法与文献8算法比较, 其中为正确肯定次数, 为正确否定次数, 为错误肯定次数, 为错误否定次数, 。实验结果如图5、6所示。

图5和图6分别为检测率和误检率的对比图。从图5可以看出, 本文算法的检测率增加幅度大, 当检测次数到150次左右时, 检测率渐趋稳定, 达到90%左右, 明显高于文献8中算法。此时系统学习过程基本完成, 各种检测器以达到指定数目, 从而提升了检测率。从图6可以看出, 本文算法也取得了较低的误检率, 随着系统学习过程的完成, 误检率逐渐降低, 并趋于平稳, 达到10%以下, 说明本文算法能有效地降低系统的误检率。此外, 图5、图6中显示出本文算法的检测率和误检率变化波动很大。由于实验所选取的训练数据集仅为kddcup-data数据包10%的抽样数据中的约6000条数据, 受训练数据集大小的限制, 容易造成抽样数据的误检率和检测率波动幅度过大, 但这并不影响对算法的有效性的检验。

5总结

本文针对CPS高安全性的内涵要求, 结合建筑环境CPS网络的特点, 应用免疫原理及其相关算法, 设计了一种能够满足系统需求的建筑环境CPS安全模型。并通过实验验证了其具有非常高的检测率, 是一种可靠的建筑环境CPS安全监测模型。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把生物免疫原理应用到建筑环境CPS安全系统中来, 为CPS安全性的研究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黎作鹏, 张天驰, 张菁.信息物理融合系统 (CPS) 研究综述[J].计算机科学, 2011 (9) :25-31.

[2]张侃, 张广泉, 张茗泰.一种可信的信息物理融合系统设计框架初探[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2011 (7) :242-246.

[3]Liberatore V.Networked Cyber-Physical Systems:an introduction[R/OL].[2007-12-30].http://vorlon.case.edu/~vxl11/Net Bots/nsf07.pdf

[4]CPS Steering Group.Cyber-Physical System:executive summary[R/OL].[2008-10-25].http://varma.ece.cmu.edu/summit/CPS_Summit_Report.pdf.

[5]Doron A.Peled, David Gries, Fred B.Schneider, (Editors) Software reliability methods.Secaucus, NJ, USA:Springer-Verlag New York, Inc., 2001

[6]毛建辉.基于混成自动机的事件驱动的CPS系统监控方法研究[D].北京.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 2011.

[7]R.A.Thacker, K.R.Jones, C.J.Myers, et al.Automatic abstraction for verification of Cyber-Physical Systems.In Proceedings of the 1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yberphysical systems.April 2010, Stockholm, Sweden.

[8]方敏, 张雅顺, 李辉.混成系统的形式验证方法[J].系统仿真学报, 2006, 18 (10) :2921-2928.

[9]姚兴.免疫原理在大规模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江西:江西师范大学, 2010.

[10]宋贤锋, 陈光喜, 李小龙.基于平均海明距离的WSN安全路由算法[J].计算机工程, 2012 (2) :91-93.

篇4:直流电动机工作原理教案设计

1.书上彩图一下子给出线框受力方向,学生觉得突兀;

2.没有实际器材,换向器究竟什么样,怎样起作用不形象.

3.学生动手少,缺少理论与实践结合,枯燥,觉得学无所用.

经过思考,紧扣物理课程标准中对注重联系实际和过程与方法的渗透,再结合初中学生形象思维仍占优势,逻辑思维需要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的特点,我设计了这个教案,其基本设计思路如下:

1.通过实验对比,设置障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铺设台阶,及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从而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理解电动机工作原理.

3.激发求证心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4.通过变式型设计,调动学生创造发明的积极性.

实践证明,效果很好,与大家分享一下.

导入:实验展示:给两个直流电动机通电,一个可以持续转动,而另一个不可以.学生自然产生疑问,为什么第一个不能持续转动呢?(其中一个电动机的线圈两端与电刷用导线焊接上,相当于两个铜环)学生带着疑问开始了本节课的学习.

第一环节:找出为什么不能持续转动

师:展示模型如图1:对线框的各个边分析,告诉学生左边一条边受到的力(由于初中生没有学习安培定则),让同学们分析对边受力情况.

学生运用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力的方向与电流方向有关,可以得出力的方向与左边方向相反.

(在两边线框上固定两根细线在图1F处,便于沿着力的方向拉动.)

师:线框将如何转动?

师:通电展示改动过的直流电动机模型,跟大家想的一样.生喜悦.

生:线圈转动怎么停下了?

师:转动模型如图2,这时右边受力有无变化?

生:右边受力无变化,仍向上,因为磁场和电流方向都不变.

师:拉动细线展示.

师:让线圈转到图3所示位置,上边受力变化吗?上下边受力有什么特点?

生:这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所以静止.

师:通电线圈的平面与磁感线垂直时,线圈受到磁场的作用力是一对平衡力,我们把这个位置称作平衡位置.

通过展示,将过程放大,便于学生发现电动机不转的原因,为下面解决问题埋下伏笔.

第二环节:怎样才能持续转动

师:用手转动模型,缓慢展示回到平衡位置的情况,那么怎样才能继续转呢?

生:改变力的方向.

师:追问:如何改变?

生:改变磁场方向、改变电流方向.

生:磁场.

师:展示实验,对调磁极.

生:大笑.(因为不断调动磁极不可能)

生:改变电流.

生:对调电源正、负极.

生:也一样.

生沉默……

师:展示模型如图4遮去电源部分.

生:好奇,开始比较两个模型不同之处

生:加了两个半环.

生:皱眉,这样能行吗?

师:展示模型如图4,转动模型至相反位置,如图5:让大家再次受力分析.

生:可以转了.在体会真神奇时,学生也就体会了换向器如何改变电流方向问题.

师:我们把这两个半环叫做换向器.

师:通电展示,电动机持续转动.

第三环节:寻找直流电动机模型换向器的改装

师:展示不能持续转动的换向器的改动.让学生寻找不能持续转动电动机的改动部分,进一步了解换向器的功能.

这时学生动手欲望很强,便于积极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第四环节:学生自己动手安装直流电动机模型

1.安装直流电动机模型,可以持续转动.

2.改变电流方向,观察线圈转动方向.

3.对调磁极,观察线圈转动.

这个实验重在让学生体会自己能让电动机持续转动的愉悦.老师课前要调试好直流电动机模型,部分小组电刷和换向器之间稍微紧些.这样便于培养小组合作精神.实验只要布置(1),(2)、(3)不需老师提醒,学生自己就忙上了,等不及了!我们何不抓住机遇,顺水推舟,这样既培养了动手能力,又调动了积极性.

第五环节:总结直流电动机工作原理

师:请大家试着总结一下直流电动机工作原理.

生:磁场对线圈的作用,换向器改变电流方向,通电线圈……

师:线圈为什么会越过平衡位置?

生:由于惯性.

师:直流电动机的工作原理: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而转动,由于惯性线圈越过平衡位置,通过换向器及时改变电流方向,从而能够持续转动.

边总结边转动模型.

第六环节:应用性设计

师:如图6所示是最简单的直流电动机模型,怎样使小电动机持续转动?想一想,通电后线圈将怎样运动?为什么能持续转动?请大家用漆包线和收音机扬声器后的磁体亲自做一做.这个设计取材容易,操作简单,课后容易实现.

这样处理的好处:

1.先给出一个线框受到的力,学生容易判断另一个线框的力,又能复习磁场对通电导线的力的方向与电流方向和磁场方向有关.

2.学生身临其境的参与了为什么用换向器的过程,所以换向器的结构及功能就很清晰了.

3.学生亲自动手让电动机转起来,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学生觉得学有所用,有强烈的喜悦感.

4.会灵活运用直流电动机的工作原理解决问题,不需死记硬背就能形象的掌握了.

篇5:《建筑设计原理》教案

(2008 — 2009 学年第 一 学期)

课 程 名 称:建筑设计原理 授 课 学 时:30 专业、年级、班级:城市规划专业

二年级 074651/2班

主 讲 教 师:蔡家伟 教 师 职 称:讲师 教师所在系(院):建筑系

教师所在教研室:建筑设计教研室

南阳理工学院

《建筑设计原理》—城市规划专业

任课教师:蔡家伟

《建筑设计原理》课程基本信息

(一)课程名称:建筑设计原理

(二)学时学分:周2学时,3学分

(三)预修课程:建筑制图、建筑设计基础

后继课程:建筑设计

(四)使用教材

张文中主编:《公共建筑设计原理(第四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五)教学参考书(3本以上)

1.彭一刚著:《建筑空间组合论(第三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2.刘云月著:《公共建筑设计原理》,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3.尹 青编:《建筑设计构思与创意》,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4.张伶伶编:《场地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5.ABBS建筑论坛http:/// 6.网易土木在线 http://co.163.com/ 7.其他相关建筑理论书籍,杂志

(六)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启发式教学,课堂讨论,案例教学,研究性教学,提问式教学,课程设计,师生互动。

(七)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黑板讲授,网络教学(利用网络课余辅导学生,回答问题)。

(八)考核方式:实训作业,课堂讨论。

(九)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方法:该课程的学习主要教授学生建筑设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教学中以实际的方案为例进行讲解和讨论,突出学习的实用性。实训环节要求学生结合课堂内容对建筑方案进行分析,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十)成绩评定方法及要求:课程总成绩评定按百分制计算,平时成绩占10%,可根据平时考勤、课堂提问等综合评定,各随堂作业和大作业按百分制记分,并按比例计入总成绩。(改变仅由期终考试决定学生该门课程成绩的状态)。

作业一:建筑构思分析—— 占10%; 作业二:建筑功能、流线分析—— 占10%; 作业三:建筑造型分析—— 占10% 作业四:建筑总平面分析—— 占10% 作业五:建筑空间组合分析—— 占10% 大作业:建筑方案综合分析—— 占40%

《建筑设计原理》—城市规划专业

任课教师:蔡家伟

第一章 概论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掌握建筑设计原理课程的本质和意义,了解课程学习的方法及要求,了解建筑的分类和发展史。

教学重点:建筑设计原理的概念和意义,建筑设计的特点。教学难点:建筑设计的特点。本章主要阅读文献资料:

1.彭一刚著:《建筑空间组合论(第三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2.刘云月著:《公共建筑设计原理》,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3.尹 青编:《建筑设计构思与创意》,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第一节

建筑设计原理的概念

一、建筑:什么是建筑?

建筑就是房子,还是其他?

【什么是建筑?这对一般人来说,也许是个很简单的问题:建筑就是房子。但当我们接触建筑,并把它当作一门学问来研究的时候,就会怀疑这个貌似确切的答案。房子是建筑物,但建筑物不仅仅是房子,它还包括不是房子的一些其他对象。

那么什么是建筑呢?关于这一问题学术界仍然在争论着,这里将有关建筑是什么的一些相关提法分别总结如下,当然这并不能说已经涵盖了建筑的全部。】

1.1、建筑的原始含义是“庇护所”。

【第一,建筑的原始含义是“庇护所”。建筑首先包含人类生活需要的成分,即功能成分,如我国西安附近的半坡村原始社会遗址(图1.1)。】

图1.1 陕西西安附近半坡村原始社会方形住房

1.2、建筑是空间

【第二,建筑从组成角度分析,是由有形的实体与无形的虚空形成的空间。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建筑是空间”这种提法并不排除类似纪念碑式的建筑,纪念碑作为空间来说,是与房子相对存在的。】

1.3、建筑是时空的统一体

【第三,建筑从时空角度分析,是由三维的空间实体与时间组成的统一体。

《建筑设计原理》—城市规划专业

任课教师:蔡家伟

建筑作为空间实体,不是一个与时间无关的、凝固不变的东西,“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时间以外的存在和空间以外的存在,同样是非常荒诞的事情。”(《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91页)建筑的时间含义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筑的存在是有时间性的。二是对建筑的使用具有时间性。三是建筑的使用功能具有时间性。四是对建筑的审美具有时间性。】 

2、关于什么是建筑,还有一些其他提法。建筑是什么?

建筑是房子;

建筑是空间的组合;

建筑是石头的史书;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建筑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

建筑是首哲理诗;.......建筑就是建筑。

【第四,关于什么是建筑,还有一些其他提法。

18世纪德国哲学家谢林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无疑是把建筑当作一种艺术来看待; 意大利建筑师奈维认为,建筑是一个技术与艺术的综合体; 现代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提出建筑是“住人的机器”;

还有一些建筑史学家提出“建筑是一部石头的史书”(针对西方建筑),当然,针对中国建筑也可以提出“建筑是一部木头的史书”,这些提法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建筑的不同特征。】

3、建筑的根本属性: 实用性 技术性 艺术性 时空性 民族和地域性 社会性

二、设计:(见课件)

1、设计概念:

(广义)其本质是人类有目的的意识活动。

(狭义)是人们有目的的寻求尚不存在的事物,或称之为发明、创造,包括创造物质的产品和环境与创造精神的产品和环境,有时两者兼而有之。(物质文化--精神文化)

2、研究对象:

生产技术、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物理、生理、心理、美学、数学、材料、工艺、人体工程、价值工程、经济、管理、市场营销、广告宣传等)

3、分类

环境设计、建筑设计、工业设计、视觉传达设计

4、任务:

创造既有使用价值又有审美价值的产品

《建筑设计原理》—城市规划专业

任课教师:蔡家伟

5、着眼点和依据:现代的科学、技术、材料水平;

现代人的消费、审美水平。

6、设计的目的和核心:是购买和使用这些产品的人。

三、原理:

普遍的或基本的规律;指导行为或帮助理解和判断的规则或法则。

四、建筑设计原理:

指导建造设计过程的某些普遍的规则或法则;理论来源于实践,又作用于实践。

1、建筑观:套用哲学的话语,就是人们对世界建筑和建筑世界总的看法。

看法从何而来?真实建筑--“形象”建筑(摄影、方案、模型)--“意象”建筑(文学作品)

建筑设计的主要领域

2、所谓建筑设计原理,在“真实”和“意象”的建筑基础上,进行“形象”的建筑设计的方法体系。

3、当代建筑设计的研究范围

建筑设计所需的知识:

建筑设计是既有自然科学的特征同时又有人文学科色彩的综合性专业学科; 建筑设计的终极目标:功能性---审美性

下层:设计理论/关于“形态”------上层:设计中的理论/关于“意义”

学生学习中对设计理论认识的误区:

“由技入道”-----汇集、模仿建筑的样式、局部构图、图案风格等----解决问题;

“由理入道”-----醉心于哲学或美学理论中的片言只语;--------------解释问题。

建筑中的平衡意识

建筑设计原理本质上就是研究设计中各要素特点和解决各要素之间关系的理论体系。

《建筑设计原理》—城市规划专业

任课教师:蔡家伟

第二节

建筑设计的特征(见课件)

一、建筑设计是图示思维与解决矛盾的过程:

1、图示思维

2、矛盾与处理

二、建筑设计是一种有目的的空间环境建构过程: 空间的概念和意义。

《建筑空间论》、意大利赛维(Bruno Zevi),三、建筑设计是一种创造生活的过程: 空间秩序--生活秩序,相互影响

第三节

建筑设计的内容(见课件)

一、建筑设计基本原则:《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 50352—2005

《建筑设计原理》—城市规划专业

任课教师:蔡家伟

二、建筑物的分类及等级划分:

三、建筑设计的内容和过程:

1、提出项目建议书;

2、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

3、进行项目评估;

4、编制设计文件;

5、施工前准备工作;

6、组织施工;

7、施工验收,交付生产使用。

四、建筑设计的要求和依据:

图纸深度见《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

五、方案设计:

【方案设计是建筑设计链中的第一环,它的任务是:依据设计条件提出试探性的图面解,包括协调设计目的与环境的关系,提出空间组织的建构设想,确定结构方式、形式表现的初步解决方法等,在上述工作基础上,提供建筑设计以后几个阶段工作的依据。】

一个有价值的方案应满足以下条件:

1、考虑了建筑的环境条件。使建筑成为这一特定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建立了建筑------环境的对话关系。

2、把握了功能分区的合理性,这是设计追求的目标之一,即方案初步确立了人-----建筑的协调关系。

《建筑设计原理》—城市规划专业

任课教师:蔡家伟

3、提出了令人愉悦的空间形式,建筑最终总是以直观的形象展示在人们面前,它的内外空间形式美感是人们关心的目标之一。

4、回答了方案实施的必要前提,如遵守法规,结构合理,技术可行,施工便利,造价经济等。

第四节

建筑的产生和发展

一、基本知识:

1、两大分类:

⑴东亚建筑(以中国和日本为代表)⑵西方建筑(以地中海沿岸国家为代表)

2、四大体系:

⑴古代美洲建筑(指古代拉丁美洲建筑); ⑵古代中国建筑; ⑶古代非洲建筑; ⑷欧洲建筑。

3、六大组成及其特点:

⑴古代拉丁美洲建筑——高台建筑; ⑵古代中国建筑——木构架体系建筑; ⑶古代西亚建筑——伊斯兰教建筑; ⑷古代印度建筑——佛教建筑; ⑸古代非洲建筑——陵墓建筑;

⑹古代希腊与罗马建筑——石构体系建筑。

二、产生和发展简介:

1、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史:

2、外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史:

3、外国近现代建筑的发展历史: 【详见《×××建筑历史》课本】

本章教学后记(课程内容,教学组织,学生课堂反映):

《建筑设计原理》—城市规划专业

任课教师:蔡家伟

篇6:小学语文教案的设计原理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和教案有无区别呢?本质上是无区别的,是一致的,都是做的上课前的准备工作。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注重在语文教学策略和教学思路的设计,尤以教学思路的设计为重点。叶圣陶先生在《教学二十韵》中有一句名言:“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根据作者思路才能使教学循序进行。所以确定明确的教学思路是语文教学设计的关键。而教案则更侧重于教学细节的准备。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具体化、书面化,即成为教学方案。

为什么要进行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呢?俗语讲,不打无准备之仗,无论做任何工作必须要有精心的准备。小学语文教学也不例外,更因为教学的对象是正在发展中的儿童,如何把小学生培养好,更不能有半点差错。因此,要求每一位教师在上课前必须做好精细的准备工作,要把准备的内容书面化,完成教学设计,才能自如地上好课。大量的实践证明,凡优秀教师在上课前,都很认真地做好准备工作,有的反复修改教学设计方案,他们所做的教学设计方案,许多都成了青年教师学习参考的材料。反之,凡是在教学上缺乏创造性或出现差错的教师,除了语文基本功不过硬之外,往往是上课前缺乏充分的准备,没有认真设计或不会设计教学方案。于是上课时,或教学思路不清,或教学重点不突出,或教学方法、手段使用不当,或对学生的提问不能准确作答,等等。所以完成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是决定上课成功与否的关键,也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完成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是教师不断总结和积累教学经验的过程,也是教师提高文化科学知识和语文能力的过程。因为完成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过程,需要教师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的语文能力。如通过钻研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和熟悉语文教材,确定教学目标,理清教学思路的过程,会转化为教师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及必要的知识;通过研究教学目标的落实,教学内容的重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学生接受能力,促进学生发展,实现教学目标的途径和方法,从而会提高教师本身的思想水平、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由此不难看出,不论是有经验的或刚参加工作的教师要上好课,必先学会制定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方案;学会根据不同的教材、不同年级的学生完成不同的语文教学设计。这是保证教师顺利地、成功地走上讲台、完成教学任务的第一步。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质量标准,是使小学语文教学实现最优化。所谓最优化,就是教学投入少,而又能达到高效率,使全班学生的语文学习都能达到优良水平。要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最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必须遵循以下原理。

一 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小学语文教学的本质,正如“新大纲”所提出的“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发展什么?学生的发展应是德、智、体、美全面的发展。在语文教学中,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发展”和“传授”是根本不同的,“传授”主要靠教师的讲授,学生被动的接受;而“发展”主要靠学生内部的动力作用,使自身的素质和个性得到提高。教师要给予必要的、适当的指导、激励。

小学生的语文素质,在“新大纲”中有明确要求:“小学语文教学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这段话既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也是对小学语文素质的全面概括。语文素质虽然主要指语文能力,但要形成语文能力是和思想、思维、情感、文化知识、学习习惯等做人的品质分不开的。所以说,语文素质也就是做人的素质。因此,通过语文教学要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发展。

小学语文本身包含了促进儿童发展的诸多因素。语文是个载体,它所负载的文化科学知识,都有一定的思想、情意内涵及审美意义。通过语文学习,儿童不仅能获得语言,同时还会获得文化科学知识,提高思想认识及思维能力,丰富情感。所以通过语文教学促进儿童全面和谐的发展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

“语文教学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一原理,要求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根据教材特点,除确定语文知识、能力目标外,还要准确地确定思想教育、情感渗透及思维训练目标。在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时,必须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个性的发展。

二 体现学语文和学做人的统一

小学语文教学既要教语文、学语文,也要教做人、学做人。其实学语文和学做人二者是统一的。

通过语文课学生既学语文、又学做人,是由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的,是由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决定的,也是由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所决定的。

小学语文所负载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就是要全面发展学生的语文素质。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完成语文教学目的,所选的教材篇篇都含蕴着真善美的因素。有的课文描写的是大自然的美景;有的课文反映了爱家、爱国、爱人民、爱人类、爱和平的美好思想;有的课文歌颂了伟大领袖和英雄人物的高尚美德和感人事迹;有的课文介绍了伟大的科学家、思想家、文学家的创造发明给人类带来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活的动人故事;有的课文赞扬了亲情、师情、友情,等等。课文中人物喜怒哀乐的情感表达,揭示了作品的思想内涵。学生阅读这些作品,其思想感情很自然地会发生变化,会逐步懂得做人应该坚持什么?学习什么?反对什么?往往一篇文章所反映的光辉形象或动人情节或优美景色,会在学生的人格形成中起巨大作用,会在其一生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是促使其成长的巨大动力。只要学生对作品语言有透彻的感悟,必然会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情感的熏陶;学生也只有感受到语言的思想情感,才能真正掌握作品的语言。二者是密不可分的。

小学语文教学历来重视文道统一,但对学语文和学做人的统一还不是那么明确,通过学语文也学做人,比语文教学的思想性要求更高;语文教学的思想性,多限于思想认识的提高,而“做人”的内涵主要表现在行动上。要求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在提高语文能力的同时,不仅要提高思想认识、丰富情感,而且要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是不仅在“知”,而且要利于“行”。不过这不能立竿见影,而要日久天长的熏陶、积累。

学语文和学做人二者是必然统一的,但不是自然能够实现的,更不是把语文课变为思品课就能完成的。必须明确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文的能力。因此在贯彻该原理时,必须以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统一各项任务。

(一)认真读书、作文,从学习语文中积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及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养成喜爱读书、作文的兴趣和习惯。“新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这样的目标不是老师讲几次能够达到的,必须引导学生认真读书、作文,从篇篇课文中,从作者的精美语言中,如,词汇的丰富,句式的多样,篇章构思的巧妙;从文字所载的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之中逐步吸取。经过日积月累,学生会逐步体会出祖国语言文字之美,接受祖国优秀文化的熏陶,从而产生对祖国语言文字及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同时逐步养成准确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好习惯。由于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之美,并从而获得大量的文化科学知识,就会进一步激发学生读书、习作的兴趣。学生能主动学习,才能形成喜爱读书、习作的良好习惯。

(二)认真读书、作文,从学习语文中悟出一定的道理和科学的思维方法,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和品德。语言体现人们认识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过程和成果。每篇文章都是通过语言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因此引导学生认真读课文的过程,就是凭借文章的语言去理解、感悟、推想作者表达事物的道理和思想感情的过程。不论是写事、写人、写景的文章,其中总是蕴含一定的道理,只有明白了事理才能提高思想认识。例如《落花生》一课,父亲讲的那一段话:“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段话要反复读,要背诵下来;要使学生从中悟到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做人道理;要培育学生做好事不声张的良好品德和习惯。有的课文所阐述的道理是比较含蓄的,这就更需要在教学设计时,深入体会教材,揭示出其蕴涵的道理,启发学生去认识。教材中还有不少含蓄着科学思维方法的小故事,引导学生既要读懂故事内容,还要学生明白一些简单的科学思维方法,促使学生思维的发展。

通过习作,学生能写出日常生活中的好人好事等,其习作过程也是受教育提高认识的过程。

(三)认真读书、作文,从学习语言中感受丰富的情感,为做一名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热爱人类、热爱地球的现代人打下良好基础。情感对儿童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情感是儿童思想认识、道德行为形成的推动力,儿童的道德行为都是以道德情感为先驱的。儿童有了爱父母、爱祖国的情感,才能有爱父母、爱祖国的行动。

培养学生的情感,不能脱离读书、作文。因为文学作品大都表达了作者的感情。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指出:艺术的“境界”是“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又说:“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景语”中含蓄着情感,“情语”中映衬着景物。关键在于“真景物、真感情”。王振铎编《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与人间词〉》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页。所以说情感是文学作品的生命。小学语文教材作者所着力的多数是抒发自己的情感。因此,语文教学必须使作品所表达的景、情、语三者统一起来,从读书中体会语言所表达的情感因素;作者往往以事达情或以理激情,读书时就要先明事达理,才能入情,达到和作者情感的共鸣。

学生的作文,只有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才能写出好文章。有的学生作文感到困难,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缺乏对周围事物、人物、景物的热情,看到什么都无动于衷,又怎能表达出真挚的感受呢?所以作文指导也要渗透情感教育。

总之,要贯彻学语文和学做人统一的原则,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深入体会作品中表达情理的事例、情景、词句,着力表达情感的笔墨,并以此作为指导学生阅读的重点。关键还在于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人格力量;教师要有高水平的语文能力和正确的思想认识以及真挚的情感,从学语文和学做人上给学生作出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三 遵循语文教学的科学性和创造性

教学是一种规范的行为,必须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小学语文教学也不例外。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必须在科学思想指导下进行,指导思想是科学的、先进的,其教学设计才是高水平的。

科学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科学性要求正确、准确;科学决不仅仅是结果,它同时也是一种精神、态度和方法,要重视学生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和活动必须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第一,要科学准确地确定教学目标及教学思路。第二,教学过程的组织要科学有序,使教学符合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运用科学方法,合理地利用时间,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第三,教师要以规范的、准确的语言进行启发、引导、解惑,课堂提问要精、要准、要巧。合理地组织学生的语文能力训练,使学生准确地理解字、词、句、段、篇所表达的内容、思想、情感。理解语言的科学性,获得规范的语言积累。同时,通过语文学习还要获得正确的文化科学知识,并通过掌握语文能力及获得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及科学探索精神。第四,要讲求实效,切不可追求形式上的花样翻新。教学方法的使用,要化繁为简,变难为易,要达到短时间内获得高效率的目标。

科学地进行语文教学设计,才能杜绝教学中出现的种种错误。从教学实践来看,一些青年教师、甚至有的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出错,如诵读时读错字音或学生读错字音不予纠正;有的写错别字、写字倒笔顺,对学生作业中的错别字、语法错误的句子,教师不给改正;有些教师讲课出现知识性错误或对学生答问中的错误不及时纠正等,这些都违反了语文教学的科学性。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是教师语文基本功不过硬或备课不够认真,同时,也说明在进行语文教学设计时违反了科学性原理。必须充分认识语文教学的科学性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要求,要力求做到严格、扎实。因此要求教师的语文素质一定要过硬。而教师本身对教学、对学生认真负责的严谨态度,更是无言的科学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不仅具有科学性,而且是具有创造性的活动。“新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明确提出要“培育学生的创造力”。而语文课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因为语言本身既有严格的规范性,同时,人们在交往过程中,随着交往的需要,也会表达出丰富多彩的语言样式,有时,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式表达。小学生作文就是儿童的语言创作。小学生正处于思维发展时期,更需要发展儿童的创造思维。因此必须充分利用语言本身和教材的创造因素以及儿童待发展的创造思维,提高语文教学的创造性,才能培育学生的创造力。

要提高语文教学的创造性,必须先明确创造性的含义。简单地讲,创造就是把自己已知的知识、思想、材料重新组合成新的事物或思想。语文教学的创造性,从学生方面讲,就是指教学的主体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依据语文教学规律,使学生已掌握的语言、思想、知识、方法,经过重新体验、感悟、重组而获得新的语言、思想、知识、方法。学生学习语言的创造性主要体现于独自的看法,但这看法要求并不高,只要不重复自己和他人,就有新意。如,理解课文不是人云亦云,而要有自己的看法;作文中个人思想、情感的体现,个人对事物、人物、景物的感受与表达,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就是创造性学习。当然,学习的创造性不是孤立的,还必须与敏感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果断的判断力紧密结合。

从教师来讲,要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第一,要转变教学观念。要相信学生是有创造力的,学生不必事事听老师的:教师要具有创造意识和民主意识,就会去营造一种适合发展学生创造力的师生和谐的民主环境,使学生敢于、善于表达自己的意见。第二,要改变机械单一的教学方法。有的教师采用鹦鹉学舌的方法教学生学语文,教师教一句,学生学一句,而不能做到“举一反三”。要在积累迁移中教会学生运用语言,才能发展学生语言的创造性。要善于解除教学参考和标准答案的束缚,要给学生留出发表自己观点的余地。第三,语文教学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的语言表达能力上。要对学生进行创造性的语言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能脱离创造性的语言训练,要在创造性语言训练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面,可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入手,以发展学生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训练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在创造性的语言训练方面,可进行扩展性、重组性、变换性的语言训练等。第四,一篇课文要设计出多种教学思路,采用多种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根据学生学习语文的认知规律,设计多种课的类型。如以感知、理解为目的的观察课、精读课;以理解和欣赏为目的的朗读训练课、朗读欣赏课;以训练速读为目的的默读课;以运用读写方法为目的的读写练习课;课外阅读作品报告课;以提高口头表达能力为目的的说话课、口语交际课、演讲课;以发展创造能力为目的的探究课。特别是在高年级,探究课要大大提倡,目的在于开阔学生的思路,培养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要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和语言的创造性,关键是教师教学的创造性,而教师教学的创造性主要体现于教学的个性上,每位教师的教学应该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语文教学的科学性和创造性必须结合起来,语文教学的科学性是基础,要在科学性的基础上,提高语文教学的创造性。

四 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过程和学习语文的规律

在明确教学目的基础上设计小学语文教学方案,主要就是教学过程的设计。因此必须明确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语文的规律。

小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是和其认知过程分不开的,要了解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首先要明确学生的一般认知过程。

学生的学习从本质上看是由认知因素构成的特殊的认识活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因素和一般的认识因素既相同,又有区别。一般的认识因素包括感知、思维、实践三因素。而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因素则包括:感知、思维、记忆、运用四因素。这是由学习是特殊的认识过程的特点决定的。学习过程中的诸因素不能作为教学阶段。

学习过程中的诸认知因素是辩证统一的,要正确认识诸认知因素的关系。

(1)认知过程中的诸因素:感知、思维、记忆、运用,在对一课书、一个课题的认知过程中不可缺少其一,都要充分发挥其功能。(2)认知过程的四因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3)认知过程四因素的统一,既是连贯的,又是并列的。从认知过程讲,一般是先感知事物、符号(文字、图表等),然后进行思维加工,继而通过记忆储存,最后达到迁移运用。但四因素有时又是并列的,即感知中有思维、记忆;思维中又有感知与记忆;记忆既离不开思维,也离不开感知与运用;运用中感知、思维、记忆同时存在,如小学生运用语言表达即如此。在认知的一定阶段可以由认知的一两种因素活动为主,而其他因素又不能完全不起作用。如语文的阅读课,有时以理解课文的语言表达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为主,即以思维活动为主,但同时感知语言及对文章表达事物的情景的感知也在起作用;对记忆语言(背诵)也在起准备作用。(4)认知因素的统一性并不能代替其中某一因素的特殊功能的发挥。只有充分认识认知过程某一因素的特殊功能,并协调好其间的关系,才能充分发挥教学认知因素的整体功能。也就是说,在设计某一教学过程时,不一定是平均体现四因素的功能,可以体现某一因素功能为主,并协调好其他因素的作用,这样就会使教学的认知过程突出重点,使教学类型多样化。

根据学生的认知过程及语文教学的规律,小学生学习语文的认知过程一般是感知、理解、欣赏、积累、运用。同时,小学生的学习过程必须将认知过程和非认知过程结合起来。

(一)整体感知语言。初读课文,熟悉内容,了解课文大意,揣摩作者思路,激发学习兴趣,唤起学习动机。

(二)理解、感悟、欣赏语言。学生理解语言的过程即思维的过程。学生在理解语言过程中的思维流程是从具体(语言)──概括(内容);再从概括(内容)──具体(语言)两个过程不断反复的辩证统一过程。这两个过程就是从语言形式──思想内容;再由思想内容──语言表达。尤其是后一过程是理解作者写文章的过程,对课文重点和难点的精读过程,经过细读、深读,深入思考、揣摩,感悟语言中蕴涵的情与理,理解作者是如何表达思想感情的,体味语言运用的精当,领会课文结构的合理性。当学生对读物理解之后,会产生表达自己内心感受的愿望,可通过朗读、复述、评价、写作等多种形式表达自己的理解,进而形成自己的见解,作出评价,并欣赏语言表达和思想情感之美。在此过程中也包含了对读物语言、知识、思想情感和学习方法的巩固和记忆。

(三)积累语言。学习语文必须靠积累,积累就是储存。学生语言的储存不是一次性的,要天天积累,日久天长,就会派上用场。积累语言主要靠熟读、背诵。目前,大家很重视背诵,但是缺乏背诵的方法指导,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当然,要求学生背诵的一定要是名家名篇。

(四)运用语言。要给学生创设听说读写的机会,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达到以会用的目的。在语言运用上基础性练习是必要的,但应着重综合性的语言运用。

总之,语文教学过程的诸因素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但又是层层深入的。学习一篇课文必须完成全过程,而一节课可以某一两个因素为主。全过程是通过初读──细读──深读──熟读过程实现的。

此外,识字教学、作文教学也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如识字教学的认知规律是:感知(初步读出生字字音、认识字形)──思维(进一步分析字形结构、理解字词义)──记忆积累(在课文中进一步理解、巩固字的音形义)──运用(写字、造句、辨认等)。作文教学的认知规律是:感知(观察事物、实验、初步解题)──思维(构思、立意、拟作文提纲)──记忆(提取平时读书、观察的积蓄)──运用(打草稿、修改、誊写)。

五 注重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独立的语文能力。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下册,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717页。这段话讲得很清楚,语文教学能达到学生自能读书,自能作文,才称得上教学的成功。要达到此两点,语文教学必须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但这一原则一直贯彻不利,主要是教师的活动多,学生的语文实践少。“新大纲”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就是在课内外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研究、练习;敢于独立思考、判断、求新;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语文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是说,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落实在学生身上,才能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

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是发展中的儿童少年。学生的发展必须靠自身的内在因素、内部动力。主观努力起决定作用。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主要靠自己的语文实践活动。如果教师以过多的讲读代替学生的语文实践,其语文能力就不会明显地提高。当然,客观条件──主要是教师的启发、指导、解惑也是非常必要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起主导作用。

小学语文是工具性较强的学科,工具性学科的教学特点,必须突出能力训练。如叶老指出的,语言文字的学习必须由“知”到“行”。“行”就是实践,学生要从读书中学读,从习作中学写,从说话中学说话,从听话中学听,使学生有足够的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才能提高语文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中体现学生语文实践活动原理的要求有以下几点。

(一)要给学生设计出足够的语文实践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一定的自学时间,学生的学习才能有充分的思维活动,学习的主动性才能调动起来。同时学生智慧的激发,更需要广阔的空间。首先,课上要保证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时间,最好有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二的时间归学生利用。让学生听一听,说一说,读一读,写一写,做一做;使他们能动口、动耳、动脑、动手,真正体现出是学生学语文。这期间,有的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有的是学生自己主动选择、独立进行的。要在课上给学生留出一定的语文实践时间,教师必须改进教学方法,严格控制讲授的时间,主要进行启发、引导、解惑。其次,要引导学生组织各种语文实践活动,要保证学生有自主的语文活动时间,如课外阅读,课外练笔,写日记、读书笔记,办手抄报,课外朗读、演讲、讲故事等。每周至少有一节让学生自主地去图书馆(室)的学习时间,培养学生利用学习资料的技能,掌握这种技能会提高学生的读书兴趣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二)要全面落实语文实践活动。既要有读、听的语文实践,又要有说、写的语文实践;既要有基础训练,更要有语文的综合训练。要给学生布置活动性作业和开放性的作业,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在创新的语文实践中,不断提高语文素质。

(三)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大部分要经过教师的设计。凡为学生设计的课内、课外语文实践活动都要有一定的目的。要根据教材、教学目标及教学过程的进度,设计不同层次的语文实践活动项目。但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把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调动起来,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课的兴趣。只要学生对语文课有兴趣,又能独立学习,就会主动地投入到语文实践活动之中;同时还会自主地设计语文实践活动,凡是学生自己能做的,要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做。凡是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能自己设计语文活动,就尽量鼓励学生自己去做,这样就会锻炼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独立发现、独立积累、独立表达等能力。

六 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

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因材施教,就是承认学生存在着生理、心理差异,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针对性和选择性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个性的充分发展。

学生是具有生理、心理特点的人。学生不仅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是在发展中不断成长的人,而且具有一定年龄阶段的生理、心理特点;同时,由于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影响的不同,个人主观能动性的不同,每个人的智能水平及个性必然具有显著差异。在一个教学班中,学生的智能水平、思维方法、个性特点是千差万别、异彩纷呈的。不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就不是唯物主义者。然而,在教学实际中,往往忽视学生的差异,如小学语文教学的统一性较强,不管学生有何差异,都一味追求全班统一:教学目标统一,教学内容统一,教学过程统一,操作方法、步骤统一。其结果往往束缚了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及个性的发展。当然,教学的统一性是实现语文教学大纲的保证。但是只有统一性,没有差异性,就会出现有潜能的学生“吃不饱”,因而产生对语文课不感兴趣;而学习能力较低的学生又“吃不消”,于是就会出现知识和能力的漏洞,日久就会成为差生。这样的教学既不会培养出有个性特点的、学习有特色的学生,也不会使学习差的学生达到合格水平。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是教育者对学生的身心差异认识不足,没有因材施教。又如,考试中的不正常现象,有的教师、校领导要求全班学生考试成绩都要达到高分。这种要求是不正常的,就一个班来说,是违反学生成绩常态分配的。任何一位高明的教师,也不会把一班学生教到一个水平线上,即使是择优录取的,也还是可以分出好中差来。这并不是要教师放弃自己的责任,而是要承认学生的差异,以便因材施教。

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因材施教,也是培养具有创造性人才的需要。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主要是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打基础,初等教育是普及性教育,不是英才教育,但是在普通教育中也应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新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要“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要培养有创造才能的人,就必须发展学生的个性,在完成教学统一要求的前提下,应允许学生有自由发展的空间,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使其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因此,教师的责任在于千方百计地使每个学生的某种兴趣和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在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中体现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因材施教原则要求有以下两方面。

(一)教师要全面了解班里学习好中差三类学生。学生学习的好中差分类应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不仅能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而且还有余力完成大纲外教师选的或自选的读、写材料;学习中等的学生完成大纲要求不费力气;学习差的学生完成大纲要求有一定困难,或完不成,或经过教师指导、帮助才能完成。三类学生不是固定不变的,一般情况是好中差生可以逐级上升,也会逐级下降,也还有差生升入优秀生一类或优秀生降到差生类。不论是哪种情况,教师都要及时分析原因,进行鼓励或帮助指导。总之,要使三类学生都能不断提高,逐步减少或消灭差生。

(二)教师要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思维特点、学习方法及兴趣爱好。如有的学生思维灵活,善于独立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的学生思维迟缓,易受人暗示;有的学生逻辑思维强,思考问题很有层次;有的学生善于形象思维,好联想、想象;有的学生记忆力好,对学习内容过目不忘;有的记忆力差,要反复记忆;有的学生理解力强,读书一两遍即明白;有的学生理解力差,读几遍也还是说不清楚。同时,学生在非智力因素方面也有差别,如,有的学生上课注意力集中,能坚持较长时间的阅读,而有的学生听课、读书注意力易分散,学习的坚持性差;有的学生情感很丰富,遇到事物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而有的学生情感、意志薄弱,遇事无动于衷,见困难就退缩。此外,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也不同。对学生的这些不同的表现,教师应分类研究指导,对学生的思维方法、学习方法、心理特点的指导,不要用“一刀切”的办法。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掌握一个字词的过程,读懂一篇文章的过程,写出一篇文章的过程,远比我们估计的要复杂得多。每个人有自己的思路和学习方法,在完成一般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的思维特点、智力水平、学习方法、兴趣、爱好,分类指导,扬长避短,在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使其个性、特点得到充分发展。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除设计主方案,进行一般教学外,最好再设计一个副方案,即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的方案。

七 充分利用课外阅读和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

什么是语文教育资源呢?凡是能促进学生提高语文素质的、能供学生观察、欣赏、阅读、练笔的文字材料、媒体、语言环境、现实生活等,都可以作为学习语文的资源。

要改变封闭式的语文教学。只靠一本教科书和一本练习册,只限于在课堂内学习,一个学期只靠读二三十篇课文和枯燥的重复练习,不仅语言积累不足,而且学生的视野也不开阔,再加上方法不当,因此,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很慢。这种封闭式的教学,久而久之就会使越来越多的学生渐渐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他们不喜欢阅读课,害怕作文课,学生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动力。在此情况下,又从何谈提高语文素质呢。因此,这种状况必须彻底改变。

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除加强课内语文学习外,很重要的一条途径是靠课外阅读。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有的学生除了课堂学习之外,大量的课外阅读充实了他的头脑,不仅增长了知识,而且语言表达流畅,思维活跃、敏捷;也有的学生课外阅读量少,不仅知识贫乏,而且语言不够丰富,思路狭窄。这两类学生除了先天素质差别之外,更主要说明前者读书多、会读书,吸收知识多,积累语言多;后者读书少,不会读书或不喜欢读书,吸收知识少、积累语言少。说明语文课必须要充分利用课外的文字教育资源。

除了多读书之外,语文课还应充分利用生活资源。人们掌握语言的目的是为了交流思想。生活中的语言环境蕴藏着可供儿童学习的活教材。更重要的是因为生活是学习语言的源头。叶老曾指出:源头“就是我们的充实的生活。生活充实,才会表白出、抒发出真实的深厚的情思来。”《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下册,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359页。小学生的认识是从身边发生的事物开始的。现在许多小学生课内学习压力很大,课余生活非常单调、枯燥。儿童远离社会、大自然,儿童语言的发展受到限制,所以他们只能从一些“优秀作文选”中来抄作文,或写着成人的话、或写空话,甚至写假话,这是非常危险的。正如叶老指出的:“我们最当自戒的就是生活沦没在虚空之中,内心与外界很少产生关系,或者染着不正当的习惯,却要强不知以为知,不能说、不该说而偏要说。这譬如一个干涸的源头,哪里会倾注出真实的水来?假若不知避开,唯有陷入模仿、虚伪、浮夸、玩戏的弊病里罢了。”《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下册,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360页。这段话一针见血地指出语文课脱离学生生活的危险性。所以学语文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要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等方面现实生活中可供学生学习语文的丰富的语文教育资源。

在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中,体现利用现实生活中语文教育资源原理的要求,主要是将课内学习向课外扩展。

一是向课外读物扩展。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善于为学生创造阅读的机会,设计出由课内向课外扩展的提高性的读写练习。如有的课文需要介绍作者、事件发生的背景等,教师不要包办代替,最好是根据课文需要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自己去解决。学生自己搜集材料,通过阅读和分析进行解决,而且可以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结果。当然,教师可以指出搜集材料的途径或提供一定的材料来源。又如课内节选了作品的一部分,可在课外指导学生读全文;课内选了某作家的文章,课外可读同一作家的其他作品;课内选了某作家的作品,课外可指导学生读另一作家的同名作品;课内选的篇章内容、思想较深,课外可选资料性读物,以帮助加深理解课内阅读内容;有的可作为训练要点的补充、巩固,使课内学到的读书方法,能在课外阅读中用得上。要达到以上目的,最好能编出相适应的课外阅读教材。此外,还应有学生自选的读物。学校图书馆要创造条件备有适合学生阅读的读物。中高年级,要教会学生上网查找资料。学生阅读中教师要做必要的指导。

二是向生活扩展。如根据课文需要,带学生到大自然和社会中观察、体验、欣赏、调查,以获取生动活泼的语言。如李吉林老师上课时经常把孩子带到大自然中去。她认为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儿童心情愉快,爱美之情升腾起来,儿童的语言便会伴随着情感而迅速排列组合,会讲出一串串具体生动的话来。还可以带学生到社会生活中去,参观博物馆,展览馆等。也可以由家长带孩子去购物,学习对话;在家庭中还可以参加父母之间的对话;在学校中同学之间对话,学习生活中的交际语言,等等。一句话,现实生活中的语言资源很丰富,只要教师、家长善于引导、启发,学生主动随机获取,就会从中学习活的语言。

总之,语文教学要向生活开放,向课外阅读开放。要把学生带到大自然和社会中去,学习生活中鲜活的语言;要引导学生进入课外阅读的大课堂,丰富知识,开阔思路,积累语言,发展语文素质。这是过去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所忽视的。

上一篇:积极开展联村联户下一篇:老化检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