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政府在农业产业化中的作用

2024-08-02

试论政府在农业产业化中的作用(精选6篇)

篇1:试论政府在农业产业化中的作用

试论政府在农业产业化中的作用

林 峰

如何认识政府在农业产业化中的作用,政府应起那些作用,这是关系到我国农业产业化能否顺利发展的重大问题。本文结合实际,对政府在农业产业化中的作用作粗浅的探讨。

一、农业产业化中政府作用的必要性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市场经济发展而出现的一种市场化、专业化、规模化、企业化、一体化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业经营方式,其产生和发展无疑是以市场作为基础的,但是由于农业的外在性、公益性,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特殊性及我国市场机制不完善等原因,要迅速健康地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则需要政府的重大作用。

1、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特殊性,要求政府发挥巨大作用。首先,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我国继家庭承包责任制之后,农业生产经营又一次制度创新,把分散农户经营联结起来,实现新的规模经营。这是一种制度变迁,没有政府的作用是很难推进的。其次,从世界范围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大多是“合作社+农户”,由于农民合作组织发达,农民在市场中的谈判地位高,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农民利益。但我国较成功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大多数是“龙头”企业+农户类型。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中,农民是弱小的一方,农业“龙头”企业则是强势一方。由于农民组织程度低,没有形成一个代表他们利 益的组织,而单家独户农民在产业化经营中的地位实质上很难与“龙头”企业平等。因此,在推进农业产业化中,没有政府的作用,是难于协调好“龙头”企业与农民利益关系,确保农民利益不受侵犯。

2、我国农业的外部性、弱质性和基础地位要求在推进农业产业化中要发挥政府的作用。农业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交织在一起的产业,其发展受市场自然、技术、政策等风险影响,具有明显的不稳定性、脆弱性和高风险性,是一个弱质产业。另一方面,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非常重要,而且越来越重要。农业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唯一的食物生产部门,而且农业发展具有明显的增长效应、生态效应和社会政治效应,具有很强的外部性。农业的增长效应,是农业与其它部门的前向联系与后向联系,以及农民收入与其它部门生产增长的关系。在我国,目前农业增加值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全社会商品零售价指数下降0.46个百分点,农民收入每增长1个百分点,国民生产总值就可增加0.51个百分点。农业的生态效应,是农业与生态环境关系,即农业既可以给人们创造共享的绿色资源净化空气、改善生态环境,又可以造成水土流失,水、食物、土地、空气污染,给人类生存和身心健康带来严重危害。农业的社会政治效应,是指食物安全与社会稳定、政权巩固的关系。这充分说明,农业不仅有很强的经济价值,而且有很强的生态价值和社会政治价值。农业的这种强烈外部性,不仅说明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且说明了农业部门是一个具有公共部门性质的部门。农业经济的弱质性、高风险性及农业的外部性,决定了农业的公共社会效益高于自身的经济效益。因此,农业的成本,不能完全由农业生产者来承担,而应该由代表公 共利益的政府来共同承担。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自然资源贫乏,农民素质低,要实现农业的生态价值和社会政治价值更需要政府发挥作用。

3、理论和实践表明,一定阶段的农业产业化发展必须要有政府的扶持和保护。农业的弱质性、外部性及基础地位,为农业保护提供了理论依据。农业保护理论认为,农业保护是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必然现象,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实质是非农业部门尤其是工业部门的剩余回流给农业,也即工业反哺农业。而工业反哺农业是一种非市场安排的政府行为。有关研究认为工业反哺农业的临界标志是:人均GNP在800—1000美元之间,国民生产总值构成中农业增加值的份额约在20-25%之间,农业就业人数占全社会劳动就业人数中的比重在40-45%之间时。而我国早在1995年人均GNP为1053美元,农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20.6%,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劳动力44.6%或以下。

从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来看,无一不依靠政府的保护、扶持。美国从30年代开始,以“1933年农业调整法”为标志,政府采取保护农业措施。如美国1983年政府支持农业的信贷补贴达60亿美元。日本在1961年颁布了“农业基本法”,开始对农业实施保护。台湾反哺农业政策是于1969年出台,1974年实施。他们主要措施是通过价格保护、信贷支持、出口补贴、低税率等优惠政策保护、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此外,欧美日等国还通过扶持农协、农业合作社等中介组织发展,推动农业化产业化进程。

农业保护理论说明了一定阶段的农业产业化需要政府的扶持和保 护是一个客观规律。

二、政府在农业产业化中起作用的形式和内容

政府在农业产业化中如何起作用才更有效,关键是政府在农业产业化中起作用的形式和内容,既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又符合农业产业化发展要求。

(一)政府在农业产业化中的作用形式

在推进农业产业化中,政府不能靠行政命令强逼农民企业参与产业化经营,也不宜直接干预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市场主体的具体经营行为。政府的作用形式应该是:宣传、示范,引导、规划,扶持、管理。

1、宣传、示范。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我国农业经营方式的一种制度创新,其首先源于山东、广东等发达地区农民的创造,中央肯定之后,全国推行,实际上也是一种“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改革。因此,加强宣传、示范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农业产业化作用的认识是非常必要的。只有通过耐心细致的宣传发动和示范工作,农民和企业认识到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确有好处,才会自愿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同时选择适合本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抓点,通过抓点示范,组织参观,带动面上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

2、规划、引导。政府要利用其宏观经济职能,加强农业产业化的宏观规划和引导,促进农业产业化健康发展。抓规划,政府主要是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情况和本地社会经济资源优势,规划区域产业化方向,选择主导产业,形成合理布局,避免重复建设、重复生产,克服市场的盲目性。抓引导,政府主要是利用其掌握政策、市场、资源等方面信息,引导企业和农户抓住机遇发展。

3、扶持、管理。一定程度的政府扶持和必要的、规范化的政府管理,是加快和规范农产业化进程的重要保证。政府应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在税收、信贷、用水、用电等方面对“龙头”企业发展给予优惠,较大规模的“龙头”企业应优先给予自营出口权。同时,政府可以通过制订一些不同类型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示范章程和合同文本,帮助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加强内部管理,明确内部各方责权利,减少内部权益纠纷,理顺农业产业化内部市场主体之间利益关系,确保农业产业化持续健康发展。

(二)政府在农业产业化中的作用内容

政府在农业产业化中要做什么,必须考虑实际情况,因地制宜。一般来讲,政府要把力量放到市场做不了,农民、企业做不好的事情上。主要抓好如下几方面:

1、抓好农业产业化外部环境建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农业产业化的作用,最重要的作用是通过抓外部环境建设,促进农业化组织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在市场中顺利循环,提高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为农业产业化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条件,从而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顺利发展。一是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抓好交通、运输、通讯、农田水利等方面的基础设施的建设,为推进农业产业创造一个良好的物质基础条件。二是抓好市场体系的建设。要加强和完善农产品市场(零售市场、专业批发市场、期货市场)、技术市场、资金市场、劳动力市场,促进农产品的购销,科技、资金、劳动力的合理配置,使“龙头”企业通过市场得到其所急需的资金、人才、技术,这是农业产业化非常重要一环。三是抓农民素质教育,提高市场主体的素质。农业 产业化有三个明显特点:①科技产业化,在一定程度上来看,也是农业的科技化;②市场化、契约化经营;③企业化经营。这就要求在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有相应素质的科技、市场经营和企业管理人才。我国1.8亿文盲,绝大部分在农村。我市农村劳动力中,初中及初中文化程度以下占80.7%。随着工业化进程,素质较高的农民被吸引进二、三产业,农业生产者的素质有劣化现象。这种状况无法适应农业产业经营的发展。因此,政府在抓好孩子的正规教育同时特别要重视抓好农民的职业技术教育和法制教育。

2、政府应积极协助“龙头”企业解决产业化经营中资金、技术、人才和市场拓展等问题。我国由于市场功能不完善,作为地方政府,完全必要而且也可以通过政府出面,协助企业解决人才、技术、资金、产品市场拓展等问题。一是协助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引入外资。利用我们劳动力成本较低的优势,通过制订优惠政策,改善投资环境“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等形式,吸引外资,解决我们农业产业化资金不足问题。二是协助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引进技术。我国科研、生产脱节,政府能够从中充当牵线搭桥角色。三是协助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拓展市场。政府的作用,主要是制定本地区农产品宏观营销规划,安排农产品市场拓展的区域、时间次序,协调流通企业利益关系和市场拓展重点区域,避免在利好消息下“龙头”企业盲目将产品一齐销往同一地区,减少企业损失,疏通“龙头”企业与产品销区地方政府关系,出面与销区政府联合举办产品品尝会,统一在当地传媒开展广告攻势,为“龙头”企业拓展市场创造良好环境。

3、多形式培育农业“龙头”企业。从我国当前情况来看,无论是 开拓国际市场,引入外资,还是辐射带动农民发展生产,都需有一批规模较大,技术较先进、辐射能力较强、市场开拓能力较强的“龙头”企业作载体。一是坚持扶强扶大的原则,加快发展一批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从各地经验来看,政府制订一些特殊措施,扶持一部分水平较高、规模较大的农业“龙头”企业,争取这部分企业上规模、上水平,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措施。目前、中央、省、市各级都制定了具体措施,突出扶持农业产业化重点农业龙头企业。二是鼓励企业与有资金技术优势的国内外大型农业公司合作,成为这些公司的生产基地,成为他们整个生产线中的一个环节和销售网络的一部分。三是通过有利的产业政策积极引导国内大型工商企业投资农业。大型工商企业投资农业,有利于突破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只局限于农业内部的农工商综合经营,实现工业、商业、农业三大产业的真正联合,有利于突破部门利益和地区封锁的狭隘经济,在农业与企业的有机结合中,形成新的良性经济循环.这是加快农业实现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和较快增加农业投入重要办法,也是我国农业走向市场的重要途径。四是引导原国有或集体所有制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业科技,流通服务企业进行重组转制、改造、破产、联合、并购,通过资产组织制度创新来盘活存量资产,培育“龙头”企业。

4、把合作社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中介组织主要形式来抓,推动农民与市场的对接。合作社是劳动者的经济联合组织,并为其生产经营和生活提供服务。合作社的特点是自愿、自主、自治。从西方发达国家看,农业产业化中介组织大多数是合作经济组织,而且合作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也是农业产业化程度最高的国家,如美国农产品由合作 社加工的占80%,合作社提供的化肥石油占44%、贷款占40%;法国合作社收购牛奶占50%以上,谷物占71%,在出口食品中,通过合作社出口的谷物占45%、鲜果占80%、肉类占35%、家禽占40%。

西方发达国家的农业合作社,已发育成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提供全方位服务的主要组织,并代表农民利益与工商企业和政府谈判,有力地维护农民利益。从各方面来看,合作社应是农业产业化经营中介组织最佳选择。因此,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我们要把合作社作为农业产业化中介组织主要形式来抓,加快培育农业产业化中介组织。在促进农业合作社发育过程中,政府的作用是创造适应合作社发展的外部环境,包括舆论环境和政治环境。总结推广经验,正面引导和支持,普及合作知识,培训合作干部。但是,推动农业合作社运动一定要坚持群众自愿原则、民主管理原则、代表群众利益原则,确保农业合作社成为农业产业化有效载体。

5、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实现新形势下对农业的有效保护。农业产业化使原来农业单纯生产扩展到加工、销售、贸易等领域。农业产业化越是发展,对农业的社会化服务要求越高。而且我国己加入WTO,政府对农业的保护受到WTO基本条款的限制,政府对农业的保护主要通过加强农业的社会化服务来实现。

为了对农业产业化经营进行有效服务,政府首先应通过财政支持和税收优惠政策,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包括信息体系、物资供应体系、技术推广体系、融资体系、运销体系、政策、法规咨询服务体系,尤其要加强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主要是指为生产者提供科技教育、资金、保险及信息的服务。包括农业科技推广、普及和培训、农用资金的筹集、农业生产保险、信息中介服务业)。其次,政府(包括其下属机构)要积极提供农户和“龙头”企业需要的,但其本身又无力完成的服务,如组织协调、信息咨询、法律咨询、技术培训、合同公证、经济纠纷调解与仲裁等。再次,稳定并改革政府服务,加快发展企业服务,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内部“龙头”企业或其它中介组织对农民的服务。政府服务机构对农业的服务,应以服务农业为宗旨,但鉴于目前财政支持不足,也必须考虑生存和发展,要从单纯的服务转向服务经营,提高政府服务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为了推进农业服务的企业化以及产业化内部的服务,政府应制定激励机制,逐步使企业和农业产业化内部服务成为农业产业化服务的主体。

三、政府在农业产业化中起作用应注意的问题

为了使政府在农业产业化中起有效的适当的作用,政府在推动农业产业化中必须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一)要着力使农业产业化符合公众利益。

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方面,农业产业化同样也是双刃剑。农业产业化的负面作用是:①有些“龙头”企业可能造成环境污染;②由于耕地等农业资源是稀缺资源,引入工商企业进入农业领域,无可避免在要与农民争资源;③由于我国市场功能和宏观调控体系都不完善,一哄而起、盲目上马重复建设造成严重浪费的现象,在各地屡见不鲜。政府既是宏观经济管理者,又是公众利益的代表,因此,政府的作用首先是要制止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出现对公众有损害的负面影响。所以,运用政府力量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要避免一刀切,一哄而上;要防止“龙头”企业对环境的污染,加强治理;要处理好工商企业与 农民争资源的矛盾,确保农业产业化能使农民真正得到实惠。

(二)要适度。

发展经济大师w〃阿瑟〃刘易斯有一句名言:“政府的失败既可能是由于它们做得太少,也可能是由于它们做得太多。”如何做到适度? 政府要界定自己在农业产业化中的职能,避免急于求成,拔苗助长。总体来讲,政府应关心农业产业化长期发展问题,即宏观问题,微观经济活动应由市场来调节。农业产业化中,政府不能“越权”替代市场,政府要做的只能是市场做不好或做不了,农业、农民、企业无法独立解决或解决不经济的事情。当前一些地方存在的市场割据,贸易保护,政企不分,领导“现场办公”拍脑袋、派行政领导挂点“龙头”企业负责、对“龙头”企业进行频繁的参观、评比、检查、乱收费等现象,都会对市场有效配置和农业产业化微观经营起负面影响。政府在推进农业产业化中应注意减少这些负面的影响,确保政府手中掌握的资源有效配置,市场能有效配置资源。

(三)农业产业化要因地制宜,多元化发展。

所谓多元化,也就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中介组织多元化,农业产业化组织规模多元化。不同的是中介组织就形成了不同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如 “龙头”企业带动型(龙头企业+农户)、专业市场带动型(专业市场+农户),其它中介组织带动型(合作社、专业协会、研究会、经纪人+农户)等。政府在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时,要因地制宜,适合那种模式就采取那种模式,关键是群众自愿参加,对农民有益,能增加农民收入。一个地区,应该有一批高(高水平)、大(大规模)、外(外向型)、深(深加工)的“龙头”企业,但不要求所有“龙头”企业都一样,也不是越大越好。

篇2:试论政府在农业产业化中的作用

社区作为社会的细胞,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在加快国家政治的民主化进程,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城市基层急剧转型,居民居住、生活方式快速改变的背景下,原有的社区管理体制、机制出现明显不适,政府组织、市场组织和居民自治组织功能和职责不清,近几年来不断增多的物业纠纷,乃至群体性事件,给社区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

一、社区的产生和基本概念

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发展中国家面临贫困、疾病、失业、经济发展缓慢等问题,在单靠政府力量无法解决的情况下,一种运用社团组织,利用社会资源,借助社区力量的构想与方法就应运而生。早在1951年,联合国经济社会理事会就通过了390D号议案,计划建立社区福利中心,推动全球社会经济发展,1954年建立了社会事务局社区发展组,1957年通过社区发展来解决发达国家工业化与城市化带来的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得到了发达国家和地区政府的支持。社区建设得到了迅速发展,而对于社区的含义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

英文community-词含有公社、团体、社会、公众,以及共同体、共同性等多种含义,而中文“社区”一词是中国社会学者在20世纪30年代自英文意译而来,因与区域相联系,所以社区有了地域的含义,意在强调这种社会群体生活是建立在一定地理区域之内的。这一术语一直沿用至今。本文所讲的行政区域意义上的社区是指固定的地理区域范围内的社会成员以居住环境为主体,行使社会功能、创造社会规范物,与行政村同一等级的行政区域,通常是指街道办下属的居委会,也是本文的研究对象。而在新建商品住宅小区的业主委员会又称为业主自主治理意义上的新型社区。

二、社区建设是政府加强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

1.社区建设和发展的必要性。首先,意识转变的需要。中国的老百姓最相信的是政府。在我国,社区发展和社区建设是在实行市场经济以后为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而逐渐展开的。在计划经济时代,城市社区从生产到消费,从工作到劳保都是国家包揽,以“单位人”排斥“社会人”,以“集体事业”代替社区事务,“大锅饭”思想根深蒂固;在农村社区,人民公社体制下的农民以集体劳作方式进行单一的农业劳动,生产集体只能把少数“五保户”作为“集体人”加以重点关照,而绝大多数农民的生活保障只能是个人行为,以致“养儿防老”的传统意识根深蒂固。因此,现代意义上的社区发展和社区建设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社会工作也就无从谈起。其次,社会稳定的需要。在城市下岗失业、农村劳动力失地、白发浪潮冲击、贫困人口增加、社会流动加速、多项改革需要以城镇居民和乡村农民为主体的情况下,原来以国家和单位为解决问题的主体的方式已不能奏效,而这些问题不解决,将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这时,社区建设与社区工作就成了新形势下社会健康运行的最佳选择。我国的社区建设虽然在上海、北京等一些大城市出现,但仅仅局限于社区服务方面,虽然对社会稳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与社区的功能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第三,社会发展的需要。社区建设与社区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社会发展战略在不同层次、不同地域上的具体体现,没有具体的社区建设和社区发展,社会发展也就成为空话,因此社会发展必须建筑在社区发展的基础之上。

2.建设和谐社区是政府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随着当今世界已有70多个国家和地区正在推行社区发展的经验,事实证明,社区发展和建设对社会现代化具有极为深远的积极意义。一是协调社会有序发展。社区是在一定区域或地域内,按一定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组织起来的、具有共同人口特征的地域共同体,社区居民具有共同的地域观念和认同感,发展的内容是社区成员所共同关心的问题,这必然有益于社区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二是调动社会成员的积极性。由于社区建设关系到每个成员的切身利益,因而社区成员的参与意识和主人翁意识就大大加强,使得传统的少数人决策变为大多数人决策,形成“我为社区,社区为我”的氛围。三是发展与服务、建设与排忧的统一。“为民、便民、利民”的服务性应该是社区发展和建设的一个显著特征,这就决定了社区发展的内容不仅仅是单一的经济建设,而应该是包括发展经济在内的社区服务、社区保障、社区事务等多方面内容。

三、正确发挥政府在和谐社区建设中的作用

1.政府的引导作用。主要是在意识上加以引导,让公众对社区建设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80年代中期,经民政部倡导,在全国各地逐步开展了社区服务事业。到了90年代,随着改革的深化,社区的重要性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社区”以及“社区发展”的概念不断出现在媒体上,人们对“社区发展”一词的理解也愈益丰富、具体和不断深化。但是,目前人们对社区和社区发展的理解和实践在某种意义上还往往局限在政府、街道、居委会、村委会或企事业单位的行政行为上,基本上没有从专业化、职业化的社区社会工作角度来认识或实践社区发展,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我们应在这方面加强引导工作,比如,加强对社区工作的宣传,加强社区人意识的培养,培育社区组织等。

2.政府的扶持作用。主要是物质上的帮助,即在这种特殊的社会转轨时期,将国家为弱势群体提供的一些帮助与社区工作结合起来,甚至转变成为一种社区服务。近年来,由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改革的深化,许多职工下岗、失业而走向了社区,这些人大多数往往面临着生活、就业、医疗等诸多方面的困难。这里不排除有社会不公平、不公正的原因。一些掌握社会稀有资源和难得发展机会的人,以及钻了政策空子的人富了起来,造成了下岗和失业职工很强的“相对剥夺感”和“相对失落感”。他们往往认为自己是改革中的失利者,认为社会对他们不公平、不公正而产生了一些低落甚至抱怨情绪,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区的稳定与发展。对社区这部分“弱势群体”,仅仅依靠政府的“送温暖工程”、“再就业工程”是远远不够的。而社区社会工作则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和好办法。因此,在社区建设尚处起步阶段的这一重要时期,政府对社区的扶持作用就显得尤其重要。

3.政府的服务作用。主要是在政策、法律和行政管理的服务上。任何事物都需要政策和法律的调整,社区建设在某种程度上更需要这方面的服务。社区社会工作与法律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依法办事是社区社会工作的前提和依据;二是社区社会工作的实践也延伸到法律领域,社区的社会工作更需要充实法理和法律知识,提高法学水平。在与行政管理服务关系上,从一定意义上说.社区社会工作就是发挥着行政管理和社会管理的职能,社区工作要运用行政管理学的原理进行行政管理,行政管理学的理论也要吸收社区社会行政管理的内容。社会行政是社区社会工作法律、法规与政策变为各项社区服务的过程。它包括社会工作运用行政组织、行政领导、行政决策、行政手段、行政措施、行政咨询、行政信息、行政反馈、行政监督、人事和财务行政、物资行政等方面的原理和原则,以提高社区社会工作的功能和效率。此外,随着社区事业的发展,政府的福利、社区管理、扶贫、救灾等部门,以及工青妇群团组织也应建立专业的社会工作机构,并应通过专门的法规、制度与规章规范这些机构的运作。

篇3:试论政府在农业产业化中的作用

一些成熟国家依托农业产业集群发展起来的特色农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美国加利福尼亚的葡萄酒产业集群,荷兰的花卉产业集群,法国的面包产业集群,丹麦的养猪产业集群,比利时的养鸡产业集群,智利的苹果产业集群等。这些成功的产业集群享誉国际,形成了强大的国际竞争力,为所在国的农业经济和国民经济创造了可观的效益。

与国外相比,我国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许多地方已经出现了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的态势,如云南花卉产业集群,山东金乡大蒜产业集群,河北清河羊绒产业集群,山东寿光蔬菜产业集群等等。这些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并在国内外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为当地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其成功经验也正鼓励和带动着更多的地方特色农业集群化发展。

对我国而言, 农业产业集群还处于初级培育和发展阶段, 政府的支撑和引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市场行为,是经营者根据市场需求和经济效益等诸多因素做出的发展选择。但是,农业产业集群的区位选择和产业选择、市场的分割与统一,都与政府的产业政策密切相关,政府必须发挥其作用,构建有利于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良好环境。政府的引导、推广和协助有利于降低投资者成本,增加收益,刺激其生产积极性,有助于促进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和持续发展。政府在农业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

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是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条件。一个地区交通不便、通讯不畅会导致市场经济发育迟缓,企业不能及时有效地运用市场经济规律进行快速有效的运作,该地区自然不会成为经济主体聚集的区域,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也就失去了前提。为此,许多国家在农业发展中都一直致力于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通过交通、水利、市场、仓储以及农田生态环境、道路的建设和完善,促进农业生产进一步向优势区域聚集,并使不同区域的资源优势更好地转化为经济优势。

以我国山东寿光蔬菜产业集群为例,为加强无公害基地建设,寿光市建立了完善的蔬菜检测网络,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投资900万元购置了气象色谱、原子吸附等检测仪器,并通过潍坊市和山东省技术监督部门的认证。各重点基地、批发市场建立了蔬菜农残检测室。另外,国家农业部、山东省人民政府在寿光已建立了“无农药残毒放心菜专营区”,保障绿色蔬菜的顺畅流通。山东寿光蔬菜产业集群在地方政府提供的良好基础设施条件下,快速发展,目前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蔬菜生产基地和集散地之一。

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

我国地大物博,农产品的地方特色和优势各不相同,这就为各个地方发展特色农业创造了条件。而市场主体自身的行为受到经济条件和短期利益的影响,往往缺乏长远的规划和科学的目标。因此,选择适合本地区的优势农业生产项目,发展农村经济时需要外部力量的引导和推动。政府处于宏观管理层次,具备信息优势,地方政府根据国家政策导向及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变化趋势,在科学调研的基础上所提出的产业发展规划,能够为当地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地方特色经济提供科学的指导和依据。

完善现代服务体系

现代服务体系包括:金融服务体系和中介服务体系。从我国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过程来看,中小企业面临最大的问题是缺乏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因此,政府应努力推动资金向技术创新活动和合作创新活动注入,为集群内企业提供相关信息服务,拓宽融资渠道,以利于农业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和不断壮大。

中介服务体系包括:咨询服务机构、教育培训机构、专业合作组织、物流和信息服务机构等。中介服务机构在收集农业集群内市场与技术信息、制定行业标准、创建区域品牌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由于这些组织和机构大部分为非营利性的, 因此, 需要地方政府参与并大力支持。建立完善的现代服务体系, 才能保证农业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

积极推广产业品牌

农业产业集群的规模和影响力不断扩大后, 会形成一定的市场份额。并且随着影响力的不断扩大, 会在消费者心目中形成一定的品牌形象。品牌影响力大的区域能够吸引更多的经销商、供应商和投资者及专业人才。区域品牌则有利于提高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

由于农产品的品牌建设涉及面广, 地方政府的主导地位不可取代。同时, 还要加强培育产业文化, 开展品牌促销, 增强品牌知名度等, 把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形成区域特色发展优势, 使农业产业集群的主体在区域竞争中以个性化、差异化胜出。

在推动农业产业集群品牌发展方面, 地方政府应当利用其地位的权威性, 主动向社会公众展示特色品牌, 积极扩大其社会影响, 缩短市场认可品牌的过程, 提高知名度。政府应积极组织龙头企业通过举办展览会、博览会、交易会等各类活动与媒介合作进行宣传, 帮助农业产业集群主体进行产品宣传, 树立品牌形象。农业产业集群品牌的树立, 将极大的增强集群内企业和农户的生产积极性, 并产生更加明显的聚集效应, 吸引更多的资金、技术和优秀人才, 促进农业产业集群的持续发展。

篇4:试论政府在农业产业化中的作用

[关键词]湖南现代农业政府作用

200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必须把建设现代农业作为贯穿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化全过程的一项长期艰巨任务,切实抓紧抓好”。2008年10月召开的十七届三_中全会更是对发展现代农业作出了全面部署,明确提出要集中力量办好关系全局、影响长远的大事,并确定了一系列重大举措。现代农业不仅包括农业生产的现代化,还包括农业产业链和产业体系的现代化,横跨了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现代农产品加工、营销、包装、品牌设计、农资供应等都属于现代农业产业链的内容。建设现代农业不是我们追求的终极目标,而是要通过现代农业建设过程实现一系列社会目标:保证粮食安全和基本农产品的供应,增加农民收入,消除贫困;改善农民劳动条件,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竞争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改善态环境;消除工农业差别和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协调发展。要完成建设现代农业的艰巨任务,没有政府的全面规划、统筹、调控、支持是难以想象的,因此政府在建设现代农业过程中应该责无旁贷发挥主导作用。作为农业大省的湖南,农业生产一直在国家发展格局中占相当重要的地位,根据这一农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湖南应加快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

一、地方政府在推动现代农业中的职能

1、加强对农业的支持保护

政府对农业实施适度的支持保护,既是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也是我国各地区农业参与世界竞争的现实需要。政府应制定和实施科学、合理、适当倾斜的农业政策。当前,尤其要借鉴国际通行做法,在WTO框架下积极构建合理、有效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要利用好“绿箱”政策,要不断提高财政预算内资金投入农业的比重,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科研教育、技术推广的投入力度。要改革补贴方式,将价格补贴直接发放给农产品生产者,使农民真正得到实惠。

2、促进现代农业结构调整

发展现代农业,首先要调整农业结构,促使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要按照“产业调优、质量调好、规模调大、效益调高”的发展目标,切实抓好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结构调整必须突出县域农业生产的比较优势,按照宜林则林、宜养则养、宜种则种的原则,布局农业生产项目,避免新的农业生产“同构”现象的产生。在调整结构时,必须充分考虑市场需求量、产品市场竞争力、当地水资源、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技术资源等条件,在综合平衡基础上,正确地选择调整方向,以尽量降低结构调整风险。农业结构调整还必须与生态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农产品的生产,特别是优质特色农产品的生产,离不开良好生态环境的支持,保持物种的多样性是农业生产良性发展的重要条件。通过农业结构调整使农业生产走上生态农业、绿色农业、效益农业的现代农业之路。

3、配置和管理基本公共服务资源

基本公共服务是覆盖全体公民、满足公民对公共资源最低需求的公共服务,其特点有基本权益性、公共负担性、政府负责性。其中,公共负担性和政府负责性是指它由公共财政承担、由政府负责提供。政府应尽可能加大公共资源投入,提高公共资源的配置效率,并增进其公平性,确保经济发展对公共服务需求能得到最大的满足。

4、增加对人力资本的投资

一项研究表明,如果考虑对社会产出的贡献,而不仅仅是个人收入,中国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率高达30%至40%,高于物质资本投资的回报(20%)。人力资本的状况对经济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劳动者素质提高本身也是经济发展的一项主要内容。因而政府在农村公共教育体系投入水平很低的情况下,应努力引导市场投入人力资本建设,努力提高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地方政府的作用主要是在国家政策的大框架下,从当地的实际出发,制定相应的对策,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

二、湖南发展现代农业的现实基础和存在问题

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过程中,会产生许多不稳定、不公平的现象,没有政府作用的发挥,既不可能使现代农业规范发展,也不可能减少农业转型成本和社会风险。因此政府有必要在市场调节的基础上发挥自身的作用,来影响或控制现代农业的建设。多年来,湖南一直致力于通过积极发挥政府作用达到促进现代农业的建设的目的,取得了一定成效。

1、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成效明显

自1999年以来,湖南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主要围绕区域布局、区域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等几方面进行调整,初步形成了10大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和8大类38个地方特色农产品,形成了一批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的优势产区,带动了全省农产品优质率的不断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农产品加工业飞速发展,家禽、草食动物所占比重明显提高,油料、蔬菜播种面积明显增加,农业效益进一步提高。

2、农业科技水平大幅提高

从全国比较,湖南农业科技主要依托以袁隆平院士为首,湖南农业大学、湖南农业科学院等为主的高校和科研院所,拥有生物工程技术、农业耕作栽培技术、农产品深加工技术和农业灾害预测与防控技术等四大领先技术。如:以袁隆平院士为首研究成功的杂交水稻雄居世界领先地位;刘筠院士利用细胞工程和有性杂交相结合研究成功的“湘云鲫”,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官春云院士,在油菜培育种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其选育的“双低”油菜品种在长江中游大面积推广和种植。

3、农业基础设施初具规模

经过50多年的建设完善,湖南在农田水利建设、农村路网建设和改造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一定实效,为现代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到2005年,全省形成水利固定资产(不含群众投工)110多亿元,建成大型灌区12处,大中型水库13347座,小型水库13029座,塘坝205万多处,大中小型水轮泵站3394处;水利工程的蓄、引、提总水量达408.95亿立方米,旱涝保收面积达到2232.96千公顷,当年有效灌溉面积2531.4千公顷,节水灌溉面积达到264.24千公顷;机电排灌面积1168.57千公顷,农田排灌条件得到了大大改善;全省堤防增加到5429公里,保护人口由1487.49万人增至1554.52万人,保护耕地由713.50千公顷增加到722.40千公顷。到2006年底,全省已有76%的乡镇和23.68%的行政村通上水泥(沥青)路。

4、农业产业化经营稳步推进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湖南开始按产业化经营组织农业生产,引导一家一户围绕主导产业和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并成功组

建以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种养加、供销、内外贸、农工商一体化的生产经营体系,取得了显著成绩。尤其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快速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不断发展,各地涌现出了一大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民经纪人和营销大户,并且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利益联结模式,抵御市场风险能力日渐增强。尽管湖南现代农业建设取得了较大成就,但由于长期农业大省的角色使得湖南围于传统农业的诸多矛盾之中:农民收入不高,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滞后,农民整体素质不高,农业资金短缺,与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三、发达国家政府推动现代农业建设的主要做法

1、美国

美国农业资源结构的特征是人少地多,劳动力供给短缺。但是美国的农产品却以其较低的市场价格在世界市场具有持久的竞争力,这与其政府的直接补贴政策有着密切的关系。美国的农业补贴政策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经过几十年的完善美国政府在农业方面的立法涉及到现代农业的各个方面,包括农产品价格支持与土地调整、农业合作社、农业劳动、农产品流通、农业信贷、农作物保险、农业技术推广、种子和渔业等,这直接降低了美国农产品的出口价格,增强了其市场竞争力。另外,其农业补贴政策还直接推动了美国农业经营的专业化、规模化、现代化模式,使其现代农业称雄世界。美国的农业合作社在现代农业建设中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它不仅成为农民与土地和市场的纽带,而且成为一个能够避免市场风险、保护农民权益的有效合作经济组织,同时也大大促进了美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其次,美国有规模庞大的政府农业信贷体系,向农民和各种农业合作社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销售贷款。农场主家庭管理局是政府向农场主提供担保贷款和直接贷款的最重要机构,提供贷款额高达95%的担保。再有,美国通过立法确保农业教育经费投入,实行以州立大学为中心的研究一教育一推广三位一体的体制,通过发展农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这一举措使得美国农业劳动者素质明显提高,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比例达90%。2005年58%的农民拥有电脑,55%的农民在家通过互联网经销农产品。

2、日本

日本是一个人多地少,农业资源极其匮乏的国家,政府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干预度较大。首先,日本政府也是通过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扶持农业的发展,主要有财政补贴政策、信贷支持政策、价格补贴政策、制定农业发展计划等,并且将这些政策法律化,实现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保证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极积性,引导分散的小农经济统归国家的统一指导,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土地产出率,从而推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其次,建立教育、科研、推广三结合的农业科技体系,透过农业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农民,以保证将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很好的推广。日本政府的农业科研经费占农业总产值的2.2%左右。农业推广服务主要是通过政府农业改良普及部门和农协进行。到2007年共有591个“地域农业改良普及中心”、经国家考试录用的专门技术员6680人和经地方考试录用的改良普及员10356人,这些普及员均为公务员。

3、法国

法国是一个土地和劳动力均适中的国家。一是为了适应欧盟共同农业政策改革的需要,更有效地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确保农业的竞争能力和出口能力,法国政府不仅通过实施《农业基本法》与《农业指导法》来推动发展现代农业所需要的土地集中,还在1995年专门颁布了《农业现代化法》,特别强调对青年农业经营者的扶持,鼓励发展以公司制为组织形式的农业经营组织,减轻农民负担。二是从扶持农业合作社、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农业信贷服务,支持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创建农业服务体系,发展农业教育、科研与农业技术推广等方面施行了适合自己的政策。尤其是法国农业信贷银行和地区农业互助信贷银行面向农业提供贷款,农业贷款利率大约是非农业贷款利率的50%,利息差由财政补贴。三是法国非常重视农业教育,除普遍提高农业文化水平外,特别重视实现系统化和规范化农业的职业教育,通过职业教育者,国家颁发“职业证书”,进而在职业安置、农场经营等方面给与优惠待遇。

四、国外现代农业的发展经验对湖南的启示

1、编织“农民收入安全网”

湖南人多地少,主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政府可以通过完善农业信息预警与农产品市场体系,将分散的小农经济统归政府的统一指导,从而保护农产品价格和保证农民收入。完善农业信息预警与农产品市场体系是现代农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体系。农业信息和农产品市场体系具有很强的外部性,是典型的公共物品,应当由政府供给,需要政府安排专项资金,确保建设投入,并加强人员培训和队伍建设。同时,政府的作为还应体现在法律、政策环境等方面。当然发挥政府的作用决不能排斥市场的功能,政府投资主要用于农业信息和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的公益性和基础性工程,为农业发展提供公共服务和基础条件。对于部分经营性项目,政府积极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拓宽投融资渠道,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投入,形成政府主导、扶持下的多渠道、多元化投资格局,吸引、带动外资和民间资本共同参与建设。政府还应在较长的时间内采取价格制度来保护农民获得更多的利益。首先,政府主导制定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农产品目标价格标准,通过控制农产品数量的多少来达到既定价格目标,保证农产品产量与价格长期保持平衡。其次,参照目标价格确定年度指标价格,并通过法令形式在每一农作物生产前公布,超前反映各种农产品的盈利状况,便于向既定的目标价格努力。最后,在农产品收获之后,参照年度指标价格,确定农产品的年度价格,直接反映生产者收益,使农民不必为现代农业建设的投资收益担心,从而达到保证农民收入的目标。

2、培养新型农民

政府应高度重视农民素质的全面提高,造就新型农民经营人才队伍。加强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建设,突出抓好主导专业、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培训,提高骨干农民科技素质、经营管理素质、信息采集应用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加强新型农民综合素质建设,继续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和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推广农村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的办学模式,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要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加快培养有较强市场意识、较高生产技能、一定管理能力的现代农业经营者。湖南可以借鉴法国职业教育的经验,对通过职业教育者,政府颁发“职业证书”,指导其进行职业安置,并在农场经营等方面给与优惠待遇。

3、强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目前,湖南虽有多项农业技术居国际、国内领先水平,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严重滞后,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水平不高;科技投入严重不足,没有形成稳定的科技投入机制。在构建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应用体系时要在已有基础上进行改进和完善,重点是要形成农业技术推广网络。农业技术推广网络是科技服务体系的关键环节,是连接科研机构与农民的桥梁和纽带。政府要下大力气完善这个网络,强化公益性职能,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充分调动各种科研机构、高校等教育机构积极性,服务于农村,构建实用技术从科研机构向从业人员的传递途径,形成以技术指导员为纽带,以示范户为核心,连接周边农户的技术传播网络,多形式地解决农村劳动力产业技能的形成,真正使农民有途径、低成本的接受现代科技成果,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竞争力,解决从科技到农民“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4、解决资金难题

篇5:试论政府在农业产业化中的作用

—以韩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为例

东亚国家在20世纪下半也以来的相当长的时间内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15~20年的时间里就完成了经济起飞,被誉为“东亚奇迹”。在这个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在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农业现代化也逐步完成。本文所引以为例的韩国就是如此。在60年代,农业的年平均增长率为3.7%,虽然落后于快速的工业增长,但也是很大的进步。到20世纪80年代初,韩国农业增长率达到8.4%,接近当时9.1%的工业增长率。1有关数据显示,自70年代以后,韩国农业现代化程度日益提高。按照农业现代化综合评价指数来看,韩国的农业现代化综合指数从1970年的28.05分增加到1998年的54.83分,增长了26.78分,增长了95.5%,年均增长2.3%。虽然农业现代化综合指数低于同期的日本,但增长速度快于日本(增长了87.8%,年均增长2.2%),末,韩国农业已处于初步实现现代化的后期,即将进入基本实现阶段。2何以东亚奇迹中的各国农业有如此快的发展速度呢?“国家推动论”或“政府体制论”认为东亚经济的关键在于有强有力政府的主导作用。历史经验证明,这是后发现代化国家常走的道路。尹保云老师在《韩国的现代化——一个儒教国家的道路》也认为朴正熙集团上台之后,韩国农业政策最大的变化是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本文拟选取韩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为例,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政府在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的作用:韩国政府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分析;韩国政府在不同阶段如何发挥作用;对韩国政府在农业现代化中的作用进行全面评价,即结论。

一、韩国政府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分析

罗斯托的经济成长理论认为农业在经济成长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著名经济学家西奥多·W·舒尔茨(Theodore ·W·Schultz)认为后发现代化国家的经济成长对农业有农业有很强的依赖性,但同时他也认为后发现代化国家的农业一般仍处在传统农业阶段,不具备迅速稳定增长的能力,出路在于把传统农业改造为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但在二战之后,韩国农村面临严峻的形势,主要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农村贫困落后、农村仍然处在传统社会状态,与外界隔绝,经济形态上基本上还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3另一个问题是农民的悲观失望情绪和宿命论思想。几十年的日本殖民统治和朝鲜战争带来的心理创伤,加上物质生活的贫困,使得农民对生活丧失了信心,没有了生产的积极性,农村喝酒打牌赌博盛行。这些问题导致韩国要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存在着很大的困难。

有学者曾将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表述为:通过科学技术的渗透、工业部门的介入、现代要素的投入、市场机制的引入和服务体系的建立,用现代工业武装农业、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现代管理方法管理农业、健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服务农业,使农业在形态上成为科学化、集约化、社会化、持续化的具有当今世界上先进水平的现代农业。同时,他特别指出,在农业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过程中,农业现代化不仅仅是一个现代生产要素引入或技术进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要素优化配置或制度创新的过程。4速水佑次郎和弗农·拉坦于1971年在已有的经济和农业发展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一个综合农业发展模型:诱导创新模型。他们把农业的发展看做是技术和制度变革的结果,在创造和开发适宜新技术的同时,要求替代稀缺生产要素的各种现代技术要素的投入;而体制的改革和创新,可以被看做是对于技术进步所开拓的资源有效利用的新机会的一种反应。在1985年,他们对原模型进行修改,提出了一个更完整的发展模型,它由四个要素构成:资源禀赋、文化禀赋、技术和制度,任何一个要素的变动或差异都有可能影响到其他要素的变化。这一理论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把技1韩国银行.国民经济统计年报.1984张忠根《中日韩农业现代化比较研究》参见【美】Donald Stone:The Koreans:Contemporary Politics and Society ,West view Press,1990年,第73页.4 同2,第21页.术变革和制度变革作为经济制度中的内生变量,而这两个变量无疑也是后发现代化国家发展过程中所“紧缺”的元素。韩国农民或农村面临的困难使得他们不可能提供这两个变量,以实现农业现代化。相对而言,政府掌握着更多的资源和力量,也只有政府能够把分散的资源和力量整合起来,用于农业现代化建设。

本文第二部分试图从这一模型(诱导创新模型)出发,着重分析韩国政府在农业现代化的不同阶段是如何逐步实现对技术和制度这两个“紧缺”变量的供给的。

二、韩国政府在农业现代化不同阶段中的作用

从二战后到二十世界末,韩国农业在不同时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状况,我们可以把这一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即为农业起飞创造前提条件阶段和农业起飞阶段。在此,笔者着重分析李承晚政府与朴正熙政府的作用。

(一)、为农业起飞创造前提条件阶段

二战结束后,在美国的操纵下,原朝鲜南部成立了李承晚傀儡政权,之后不久便宣布成立“大韩民国”。李承晚政府成立之后,完全受制于美国。为缓和社会矛盾,便在美国的干预下(土改方案是由美国专家设计的)进行了一次土地改革。1948年9月,“政府最终采纳了一项以有偿征用和有偿分配为基础的改革土地所有制的政策”,李承晚政府开始出售从日本殖民者手中没收的“归属土地”。自1948年9月“至1952年底,在268 988町步一般归属土地中,已有占90%以上的245 554町步土地,有偿地分配给727 632户农民”。5在1950年《土改法》作了一次修改,规定私人拥有土地最多不能超过7.5英亩。这个法案是十分重要的,“它是朝鲜土地政策史上第一次规定平等原则。”6

土地改革削弱了地主的经济力量,扩大了自耕农比例,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村土地占有结构。土改前,韩国的农户总数为200万户,其中地主和自耕农占14%,半自耕农占35%,佃农占5l%,佃农耕种地主的土地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64%。从土地占有情况来看,在全国232万町步的总耕地中,属于自耕农所有的仅85万町步,占总耕地面积的36%,其余147万町步均属于地主所有,由地主租给佃农耕种。7

李承晚政府的土地改革彻底解决了韩国农村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土地所有权问题,确立了农业生产中劳动者的土地私人占有权,促使了小农制社会的形成。以后的农村改革及其现代化进程都是在小农制的范围内进行的,为韩国进入农业起飞阶段奠定了基础。这次土改是军政府和李承晚政府对韩国经济发展所做的最有益的一件事,日本高度土地调查加上这次土改,对于破坏旧土地制度“相当于一次革命”。8

这次重要的土地制度变革在李承晚政府时期由于其忙于反共,谋求统一没有发挥其理论上应起到的作用。“他进行的土地改革,使韩国农村的收入较为平等,但也使66%的劳动力在60年代晚期仍然留在农村,这场土地改革的结果是使韩国的大多数家庭同样贫困。9这可以说是政府作用的反向证明,李承晚政府虽然提供了基本的土地产权制度,但在具体的制度供给和技术等政策方面没有发挥作用,更没有激起广大农民作为农村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这次土地改革仅仅为农业起飞奠定了基础,在1948到1960年的12年内都未能使得韩国农业起飞。

(二)、农业起飞阶段

60年代朴正熙集团上台后,十分重视农业的发展,把农村纳入“指导的资本主义”运5曹中屏,张琏瑰.《当代韩国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第83页.FKI,Korean’s Economic Politics,1945--1985,Seoul,1987,p227.张世和.《战后南朝鲜经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62页.尹保云.《韩国的现代化——一个儒教国家的道路》[M],东方出版社,1995年第一版,第45页.9 陈晓律.《世界各国工业化模式》[M].南京;南京出版社,1998年版第261页.行机制中,政府成为推动农业变化的杠杆。10但从数据中可以看出,朴正熙政权执政后的韩国农业发展可以以1971年为界分为两个阶段:60年代到1971年,1971年到20世纪末。60年代韩国农业出现了几次负增长:1962年为-6.0%,1965年为-1.0%,1967年为-5.6%,1970

11年为-2.1%。1965—1969年,城市居民平均年收入增长14.6%,而农户则为3.5%;而在1970

—1976年间,这种情况颠倒过来:城市工资户平均年收入增长4.6%,而农户则为9.5%。自朴正熙政府当权之后,就把经济发展放到首位,政府从经济发展的功能需要上组织农民,政府成为推动农业变化的杠杆。12因此这两个阶段农业发展状况的不同和政府在不同时期内的技术和制度供给,政策方向和强度有不可忽视的关系。

1、60年代——1971年

20世纪60年代,朴正熙政府实施优先发展工业的产业政策,农业的发展大大落后于工业的增长速度,但平均3.7%的年增长率并不是一个小数字。

军政府上台后,对农村的集权管理有明显的加强,但这种集权管理的目的不是政治上控制住农村,而是一层管一层的集权官僚构架自上而下地向农村推广新技术,引导农业革命。13除了加强原有部门对农业的指导、扶植功能外,军政府于1962年3月成立了“农业开发局”(ORD),它在各地都设有实验基地,并有各种设备良好的实验室。这个时期政府在农业上的投资虽然占国家总投资的比例不大,但是其农业投资的突出特点在于加强农业开发局系统的科研和推广工作。政府有13亿韩元用在1000个农业生产技术的研究项目上,占政府在农业方面投资加贷款总额的0.645%;11亿韩元用于农业指导上,占了0.64%。

具体而言,60年代政府发展农业的措施主要包括:①确立农业发展的计划和方向,制定农业发展战略;②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形成合作农,鼓励农民向企业农的方向发展;③改造传统的以大米、小麦为主的农业,发展大农业,提高农业的自给自足率;④建立农畜产品的商品化基地;⑤在农村建高速公路;⑥发动新村运动,普及农业生产知识和农业科学技术;⑦对农产品实现价格保护;⑧廉价供应农用物质;⑨向农民提供大量贷款和投资等。而鼓励农民向合作农、企业农发展,是韩国政府农业政策的一项重要的举措。14

同时军政府还制定了一系列有关农业的法律,如《农业合作法》、《土地开垦法》、《化肥管理法》等等。可以看出虽然军政府把重点投向工业,推动基础建设和工业品出口,因此政府在农业方面投资的比例较低,但朴正熙政权还是十分重视农业发展的,采取了大量措施保障农业。在后发国家,首先建立工业化的基础是正确的战略选择,农业由于起点低,技术落后,短时间内难以有质的变化。更何况政府发动了这么多的农业促进项目,但从1962年到1980年政府投资只有15.7%投资在农业上。15所以在这个时期,农业GNP平均增长率3.7%的成就主要不是依赖资金和技术的投资,而是依赖政府对农民的组织和动员。政府的组织和推动作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小农的分散性和保守性,一定程度上激起了作为土地产权所有的小农的生产积极性。

2、1971年——80年代

尽管韩国政府在前两个五年计划期间作了多方面的努力,但农业经济发展一直落后于计划的指标。农村发展滞后,城乡差距拉大,在决策者和公众眼中成为了重要的社会、经济和政治问题。自1971年之后,朴正熙政府在国家有了一定的工业基础的条件下加大了对农10尹保云.《韩国的现代化——一个儒教国家的道路》[M],东方出版社,1995年第一版,第218页.数字来源:<韩>《政经文化》,1979年12月号.同10.同上廖卓娴.《试析朴正熙政权在韩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2005年第29页.‘”朱仰:((工业发展的农业基础))(Young一ilChung,The Agricultural Foundation for Korea Industrial Development),in Chung H,Lee and Yamazawa(eds),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Japan and Korea,New York and London,1990,P138。

村的投资力度,提高了技术和制度供给能力,施行了一系列的政策和项目,开启了“新村运动”。

从1972年到1978年,政府开支中农业所占的比例由4%上升到38%,大量的资金投入是这些项目和运动得以开展并发挥作用的重要基础。70年代为了进一步促进农业的发展,韩国政府采取了大量的措施直接促进农业生产力发展,施直接促进农业生产力发展,①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的条件。为了帮助农民使用更多的机械,政府向农民提供低息贷款,以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②农业用水建设。③化肥生产和供应。70年代,政府将肥料供应体制由官需和民需改为通过农协的自由贩卖制。④推广农业技术。韩国的农业振兴厅专门负责农业教育和技术推广工作,鼓励农业劳动力提高素质。例如,向优秀的农业高材生发给奖学金。实现生产和学习相结合的体制,使农业学校成为技术指导和推广中心。⑤实行农业贷款。政府主要承担了向农业提供贷款的任务。为促进农业的发展,韩国政府在农业金融方面给予农民很大的帮助。政府成立了农业金融机构,专门为农民提供金融 服务。

此外,更为重要的是政府在1971年发动了“新村运动”,这个运动是推动70年代农业发展的动力。虽然朴正熙政府发动新村运动主要是想要农民自己搞,基本原则是农民自愿参加,依靠农民的自主精神,但由于朴正熙政权体制的特征,很快变成了行政强迫。政府不仅是发动者、引导者,在不同阶段提供财政支持,而且又专门的组织系统进行管理和指挥。中央有新村运动中央协商会,由内务部长领导,包括中央政府各部的部长,它的主要职责是决定决策方向、财政支援、以及为地方的项目计划提供指导方针。各道设有道协调会,道的长官任主席,其成员包括各机关长官,主要职能是协调各部门的工作计划及各种新村项目的资源分配。郡级设有郡新村协调会,负责推进和指挥各种新村工程。面有最基层政府管理机构“面新村运动促进会”,成员包括政府官员和从村庄选出的代表,其职能是协调、指挥具体工作,分配物资,指导具体项目的制定和完成。这样原本自下而上的新村运动就变成了自上而下的农村发展运动,它的动力来自于朴正熙和中央政府,通过行政机构来逐级推动,基本项目的选择、标准以及款项的使用都由中央计划规定好,地方政府的自主权很小。新村运动是在工业获得较大发展之后回头支持农业,把城市物质文明以及价值文明、生活方式推向农村。也正是有了朴正熙政府通过行政机构逐级推动,才能实现传统农村的解体,使农村走向不仅是生产方式的现代化,更有价值观念的现代化。有时候,一个社会系统自身太过坚固,必须经过外力强制才能摧毁,尤其是对价值观念落后、生产力不发达但又十分稳定的农村社会来说更是如此。

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新村运动持续了近十年,它以改造农村为核心,并扩大到了城市。新村运动的内容很宽,它的第一个任务是“农村启蒙”,要使农民的精神面貌发生变化。朴正熙就曾指出:“村民们的实际参与、自力更生、合作、友谊和勤奋等精神是取得运动成功的保证。”因此政府在分配津贴时,特别强调村民们改造村庄的信心和积极主动性。第二个任务是“社会发展”,社会发展的目的是改造农民居住环境,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第三个任务是“经济发展”,有两项主要内容:增加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增加农户收入。自1977年以后,增加农户收入的工作同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生产、建立售销设施、以及农业机械化结合起来。新村运动的开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农村基础设施得到完善,农村机械化提高;农村经济得到发展,农民收入普遍提高;新村运动扩展到工业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的成效;建设和谐、文明的公民社会是新村运动的最大成就。

新村运动是以搞运动的方式搞经济建设,相比于其它通过运动搞经济的例子,朴正熙政府时期的新村运动之所以成功可以说和政府的自上而下的推动是分不开的。朴正熙政府虽然也是强制式的,但是中央政府的计划是通过科学的决策做出的,再加上行政机构的逐级推动,下层执行政府规划的有效性增强。同时,新村运动是在小农制的背景下搞的,土地是农民的私人财产,政府所有的政策措施切切实实的落到了农民自身的利益上,逐步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可以说,新村运动是对小农土地制发展动力不足的弥补。

三、结论:对韩国政府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的全面评价;

李承晚政府通过土地改革确立的小农制的土地所有制状况,是符合符合韩国人多地少的现实状况不得不选择的方案。对于韩国这个人口稠密的国家来说,小农土地制是其工业化过程中的一个安全的“蓄水池”,它既可以平稳的向城镇转移人口,又可以吸收城市工业危机造成的人口回流。这是李承晚政府为以后农村改革和运动供给的土地制度,把土地确定为农民的私人财产,是现代意义上的产权界定,并有法律的保障。

朴正熙政府在优先发展工业的产业政策下,没有忽视对农业的发展,在工业化取得一定成果之后,开始了对农业的大量资金支持和技术提升。朴正熙政府把农村开发纳入到“指导的资本主义”运行机制之中,政府成为推动农村开发的主要杠杆,在政策目标的确立、政策推进的组织领导、资金的筹措与安排、技术的开发指导等各个方面都发挥着积极的主导作用。无论从政策目标的设计、实施的组织领导过程来看,朴正熙政府的农村政策都具有计划性、连续性与稳定性的特征。它将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与人的改造相结合,三位一体,相互促进,注重对人的改造,克服传统农村的保守性、分散性,扫除现代化的障碍。

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靠专制权力、以搞运动的方式推进政策实施的方式在实践中造成了简单化、作风粗暴和弄虚作假等情况;

2、政府对农业过度保护使农业缺乏竞争力并形成对政府的依赖,这使得韩国农村在新的形势下面临困境。,其取得的巨大成效也是不容否认的:(l)提高了农民收入。以1970一1979年10年间的统计数字来看,1970年户均收入825美元,人均137美元,1975年这一数字分别为1804美元和300美元,1978年则分别为3893美元和700美元,10年时间增长4倍,扣除通货膨胀的因素,实际增长2倍16。(2)改善了农村生活环境。这体现在农村住房的改善、公用设施的兴建、农村的城镇化及现代化设施的引进上。从70年代后期开始,除少数孤岛外,全国约35000个村庄几乎都通了汽车,98.7%的农村实现了电气化,所有农户都安装了简易自来水设施。1978年,全国所有的里和洞都通了电话,沿海岛屿居民也已经达到50人有一部无线电话的水平;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等也进了农家17。(3)改造了农民的传统意识,振奋了农民的精神。收入的提高、生活水平和居住环境的改善使农民恢复了对生活的信心,并积极地支持和参与到现代化事业中去。(4)解放了农村妇女,提高她们的社会地位。(5)缩小了城乡差距。在城乡收入差距方面,1967年农民收入相当于城市工人的59.6%,1971年为78.8%,1974年则为104.5%,农民收入超过城市工人,此后虽有反复,但城乡收人已实现基本持平。18

篇6:试论政府在农业产业化中的作用

让经纪人协会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发挥作用

辛集市供销社把培育和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解决农副产品卖难问题当作参与和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切入点,于2002年5月正式组建了“辛集市经纪人协会”.首批入会会员130多人,并办理了社团注册登记.

作 者:李耀庭 耿怀法 穆新舍  作者单位: 刊 名:合作经济与科技 英文刊名:CO-OERATIVECONOMY & SCIENCE 年,卷(期):2003 “”(8) 分类号:F3 关键词: 

上一篇:公路运输分析下一篇:父亲的好词好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