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例教学反思

2024-06-21

课例教学反思(精选8篇)

篇1:课例教学反思

《傻二哥》课堂实录及教学反思 江夏区第一小学 王立红

师:在新凤霞的笔下,有这样一个卖药糖的,他的吆喝很讲究,有腔有调的;他非常聪明,会做很多活,差不多什么都会修;有这样一个卖药糖的,他爱给人帮忙,一帮就帮到底,有一股热心的傻劲儿。他就是 生:齐读课题:傻二哥

师:由于他这股傻劲儿,大家忘了他的聪明,给他起了个有趣的名字,叫他“傻二哥”,说他

生:“傻灵傻灵”的

师:上节课,我们从课文的1~3自然段中看到一个善良、热心能干、乐于助人的傻二哥,这节课,我们将透过课文的语言文字,走进旧时的天津,继续去感受傻二哥的“傻灵傻灵”。请同学们翻开书第79页。

默读课文第4-6自然段,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傻二哥的“傻灵傻灵”,做勾画批注。学生默读、动笔勾画、作批注、写体会。师巡视

生:文中的第4自然段,他出去卖药糖,总是穿着白布上衣,黑色裤子,挽着袖子,留着偏分头,斜背着一个很讲究的大玻璃瓶子。

师:这一处写了傻二哥的什么?你怎么能从他的外貌描写中体会到他“傻灵傻灵”的。生:我能体会到傻二哥的傻灵傻灵 师:你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

生:“白布上衣”“黑色裤子”我从这里体会了他是一个朴实的人

生:我从“穿着”“挽着”“留着”“斜背着”这些词生动地写出了傻二哥的傻样,用词准确。

生:我从“偏分头”“很讲究”体会到了傻二哥对待自己的工作非常认真,一点也不马虎。

师:傻二哥的衣着讲究只不过是穿了一件干净的衣服,也只不过是挽着袖,留着边分头,也不过就是斜背着一个很讲究的大玻璃瓶子,你怎么就能体会到他的“傻灵傻灵”呢?

生:我从衣着讲究体会到傻二哥的聪明,我从总是体会到傻二哥家里很穷,只能穿着这一套干净的衣服,顾客们才能放心地买他的药糖。师:同学们真会读书,能不能把你的这种体会送到文字中去。生读:他出去卖药糖„„很讲究的大玻璃瓶子。师:你读出了对傻二哥的赞美之情,谁还想试试。生读:他出去„„很讲究的大玻璃瓶子

师:傻二哥使用的工具很讲究,请同学们大屏幕,谁来读读文中第4自然段描写傻二哥背着一个很讲究的大玻璃瓶子的那一处,如何讲究?

生读:瓶口上有一个很亮的铜盖子„„旁边还挂着一把钳子,是为夹糖用的。师:你们体会到什么?

生1:我从“总是”体会到傻二哥是个靠卖药糖养家糊口的穷孩子。

生2:我从“讲究”一词体会到他衣着讲究,卖药糖的工具讲究。为能多卖药糖在工具上花了很多心思,为的就是多挣钱。

生3:我体会到傻二哥的聪明。

师:傻二哥在自己的衣着和使用工具上可见傻二哥的用心良苦,是多么聪明啊。文中还有哪一处能体现傻二哥的傻灵傻灵

生:读第五自然段重点句,先是伸伸腿,晃晃胳膊,咳嗽两声试试嗓子,两只脚一前一后,前腿弓,后腿蹬,一手放在腰上,一手捂着耳朵,这才放声吆喝了。我是从这一处体会傻二哥傻灵傻灵的。

师:这一处描写了什么? 生:描写了傻二哥的动作

师:请同学们圈圈画画,描写了傻二哥哪些动作?

生:“伸伸”“晃晃”“试试”“弓”“蹬”“放”“捂”“吆喝”这些动词生动准确写出了傻二哥的傻样。

师:大家用心看文中的这幅图,看看傻二哥这样认真的一招一式,这样认真的一举一动,联系这两句的上两句和下两句体会说些什么?从这些动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1:我从这些动词里看到了傻二哥真是傻劲十足。师:他真的傻吗? 生2:我从“走街串巷”一词仿佛看到了一个勤劳乐观的傻二哥,我仿佛看见他为了多挣钱,起早贪黑,走遍了天津的大街小巷。

师:你体会得真好。板书:勤劳乐观,一个傻灵傻灵的傻二哥在我们脑海中活灵活现,作者是抓住的什么来突出人物这一特点的呢?(外貌和动作)是啊,抓住人物外貌动作细节表现人物特点是本课一大特色,读到这儿,我不由得对这位勤劳、善良、乐于助人、热心能干而又乐观的傻二哥产生敬意,我想用我们的语言来表达处这份敬意。同学们愿意和老师合作吗?(师生合作读第5自然段的(1~8句)。

生:他实际上很聪明自己设计吆喝的动作吸引孩子们,能多卖一些药糖,多挣点钱。师:你真会体会,傻二哥其实很聪明,他对工作是这样一丝不苟。

师:吆喝得还真讲究,我仿佛看到一位傻灵傻灵的傻二哥活灵活现的出现在我脑海中,来把我们眼中看到的带到文字中,读出来吧!

生读

师:引读,傻二哥怎样卖药糖?

生:傻二哥走街串巷卖药糖最吸引人的是他的吆喝,看见小孩们多了 师:他就做吆喝的准备了

生:先是伸伸腿„„这才放声吆喝了„„招来很多人看他 师:晚上

生:他开亮了红色绿色的灯泡„„吸引了很多小孩子 师:从这一处,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傻二哥?

生:我可以看出一个自信勤劳乐观的傻二哥。读出傻二哥的自信。板书:勤劳乐观 师:这段里还介绍药糖的五颜六色可真不少,请一位同学读这一处,你能体会到什么,请看大屏幕,谁来读这一处?

生:比如绿色的,是薄荷的,有点凉味;金黄色,是橘子的,有点橘子香味;大红色的是红果的,有点甜酸味。

师:这句话你体会到什么? 生:药糖的颜色多,味道多。

师:这里为什么要用这么多文字写糖的颜色和味道? 生:作者从颜色、味道来写药糖吸引孩子的原因。

生:为下文写小孩因糖的颜色多,换来换去,傻二哥不怕麻烦做出铺垫,突出傻二哥的聪明,会吸引顾客。(指名男女生分读)

师:从衣着和使用工具上可见傻二哥的用心良苦,是多么聪明啊!文中还有哪一处是写傻二哥的傻灵傻灵的呢?

生:文中第6自然段傻二哥卖药糖,有耐心,不怕麻烦„„不嫌麻烦。师:你体会到什么?

生1:我体会到傻二哥可真傻,药糖一经卖出,哪还有拿来换的,可傻二哥居然给人家换了。

师:嗯,体会得不错,把你的体会读出来吧!

生2:这里用具体事例突出傻二哥童叟不欺,对顾客很和气,从不大声吼叫,有耐心不怕麻烦

师:你用你的朗读把傻二哥的这种耐心表现出来吗? 生读第六自然段

师:从你的朗读中我又看到了一个有耐心,不怕麻烦的傻二哥,回顾4、5自然段一个傻灵傻灵的傻二哥在我的头脑中活灵活现的,作者是抓住什么来突出人物这一特点的呢?

生:抓住了人物的外貌、动作。

《傻二哥》课堂实录及教学反思

江夏区第一小学 王立红

师:作者用生动的动词写出了傻二哥的外貌、动作真是细腻传神,是最值得同学们学习和借鉴的,傻二哥就是靠着卖一块、两块药糖来养家糊口,多不容易呀!他想多卖药糖是为什么呢?是想过上好日子吧,是要发财吗?我们来看看这份资料。看了之后,你心里一定不平静,你对他在卖药糖时的打扮,工具方面的设计,一定会有新的认识,说说你的想法吧?出示:傻二哥是一个靠卖糖养家糊口的孩子„„他小小年纪,一边做买卖,一边照顾有病的哥哥,还带着三个弟弟,挑起了生活的重担,他住的那个院子里都是穷苦人家„„事事都少不了他。

师:看到这段文字,你心里是什么滋味? 生:他很苦。

师:面对生活的艰苦,他总是坚强地面对却是那么 生:乐观

生:穷而有志 板书:穷而有志

生:做事一丝不苟,对人有一股热心的傻劲儿。师:回顾第3自然段中差不多他什么都会修说明他怎样?

师:善良 勤劳 乐观 穷而有志 这正是傻二哥带给我们做人的道理,在傻二哥热心的傻劲中无处不透着“灵”,“傻”而“聪明”不正是“傻灵傻灵”吗?让我们一起通过朗读来表达对傻二哥的深深敬意吧

师生(引读4-6自然段)

师:傻二哥就是靠着这股“傻灵傻灵”的劲在母亲去世后带大了三个弟弟,正是靠着这股“傻灵傻灵”的劲解放后在糖厂工作,还当了业余演员,请大家看课题,为什么作者要以“傻二哥”为题?

师点拨:课文以“傻二哥”为题,是有其艺术匠心的,文中的,文中的傻二哥聪明、勤劳、乐于助人,从哪个角度看,他都不傻,说他“傻”是因为他爱帮人忙,有股子热心的傻劲儿,课题中的“傻”是贬义褒用,傻二哥就是这样一个“傻”与“灵”合为一体的人物。学到这,结合生活谈谈你们对傻二哥这个人物形象有什么新感受。

生:我们要学习傻二哥勤劳、善良、乐于助人的美德。生:做一个助人为乐的人

生:做一个乐观向上、乐于助人的人

师:板书:人 人字的结构就是一撇一捺互相支撑,只要我们互相扶持创造和谐,人人都象傻二哥一样,世界会更美好,让我们带着这份美好的信念和向往,带着对傻二哥的敬佩之情再读一次课题

生:齐读课题 傻二哥 师:作者笔下的傻二哥形象逼真,性格鲜明,把他卖药糖时的穿着、姿态、神情、吆喝声写得活灵活现。文章写了傻二哥这个普通的人物,选取他“傻灵傻灵”的五个方面,都不是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很感人,希望大家把描写人物的外貌及动作的两个细节处背下来,今后你描写人物的作文就有素材了。有的同学描写人物时感到无话可说,读了这篇课文,大家一定茅塞顿开,深受启发。很多同学也跃跃欲试,请同学们翻开书第82页第三题,读下面句子,体会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尝试这样的方法,写一两段话,写在日记本上。

下课 板书设计: 傻二哥→“傻灵傻灵”

穷而有志

善良 助人

热心能干 勤劳乐观

教学反思:《傻二哥》是鄂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14课,本单元围绕“童年往事”这一主题,要注意教学的整体性,加强阅读与听、说、读、写之间的联系。课前注意引导学生搜集作者的相关资料,积累感受和体验。课文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和探究欲望,充分读书,在读中感知、感受、感悟、理解、品味,课后推荐作家相关作品,指导学生课文阅读,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在这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引导学生品读重点词句,感受作者刻画人物方法,引用课外资料,充实文体,体会人物形象的深刻内涵,激发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并掌握其中的写作方法,读中学写一个人物片断。

在教学设计上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我品读重点词句通过一个大的问题来引领学生学习,即要求学生找出“从哪些地方看出傻二哥的傻灵傻灵”。找出文中来体现人物这一特点的细节,从而引领学生细读文本,引导学生咬文嚼字,进行细细体味,把文章读后的本领,如从一系列动词中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与多样性,从“总是”一词体会傻二哥是个穷孩子。从“讲究”一词体会傻二哥为多挣钱养家而在衣着和工具上的良苦用心,从“走街串巷”体会到傻二哥起早贪黑,走遍天津的大街小巷卖药糖。用自己设计的吆喝声和动作来招揽顾客,表现了傻二哥的勤劳乐观与聪明。有耐心,不怕麻烦,即突出了傻二哥的“傻”,药糖一经卖出,哪有想换的,可傻二哥跟小孩子们换,可见他的“傻”。他对顾客从来不大吼大叫,童叟不欺,有求必应,对人宽容,又可见他的“灵”。

二、重视朗读训练,促进学生个性化阅读。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课文读得比较充分,形式也很多样,如,初读课文,认读生字,自由读文,说说你看到一个怎样的傻二哥?找出文中的中心段及文眼“傻灵傻灵”。细读课文时,用一个大的问题引领学生,即要求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文中表现傻二哥傻灵傻灵的句子,指名学生个别读,师生合作读,以及齐读,在阅读过程中,我还充分发挥文中插图帮助阅读的指导作用,看图读出课文中相关的句子,既训练了朗读,又理解了内容。

三、重视了学生语文实践活动,增强了语文教学的综合性。

当学生们学完课文后,我让孩子们小结出:文章从哪几个方面体现人物特点?整合这一特点?归结出文章的写作特点,并引导学生积累动作、外貌这两个细节处,指名学生背诵,再要求学生写一人物的两个片断,学生从这课中能深受启发,茅塞顿开。

当然,本课中也暴露一些缺点,如本课教学的课题的回扣,应是“傻与灵”的结合,“傻”实际是贬义褒用等,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教师应真情投入,一唱三叹,应用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这点老师把握得还不够。

篇2:课例教学反思

一、课题导言:

一个十七岁的年轻人,带着梦幻,带着热情,带着爱恨无奈,在一个残酷的牢笼里憧憬、挣扎,最终成了一出惊心动魄的悲剧的牺牲品„„ 这就是23岁的曹禺就读清华大学时创作的四幕剧《雷雨》。《雷雨》不仅奠定了曹禺先生在中国话剧史上杰出的现实主义剧作家的地位,同时也是中国年轻的话剧艺术成熟的标志。有人说,《雷雨》是“一出动人的戏,一部具有伟大性质的长剧。” 有人说,“说到《雷雨》,我应当告白,亏了它,我才相信中国确乎有了近代剧。” 当然也有人说,《雷雨》不过是一部多角爱情剧而已。也许,正是因为《雷雨》里有无数个难解的谜,有深刻而丰富的内涵,才构筑了作品不可抗拒的魅力。这是一个青年的激情之作,让我们走近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的戏剧大师,走近《雷雨》,用激情去解读,用心灵去感受。让“周冲”这个年轻的被毁灭的生命带着我们走进他生活的时代吧!让我们倾听戏剧家为生命发出的呐喊,看看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十七岁的年轻人和他所爱所恨的人,生活在一个怎样残酷的世界!

二、学习任务:

1、走近大师:了解作者情况、创作概貌、艺术见解、创作风格等。

2、走进作品:对作品的主题思想、戏剧冲突、人物形象、语言特色等有更深入的认识。

3、通过对一部作品的深入研读,掌握阅读鉴赏作品的方法,增强文学修养,提高鉴赏能力。

4、学会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作品,对作品做出自己的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并恰当地表达自己的认识和观点。

5、学会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查阅、分析、辨别、筛选、整理、积累、利用信息。

6、关注人的生存需求与生存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感受剧中人物的悲剧命运,在感情体验与震撼中增强生命意识,滋养人文情怀。

三、过程和资源:

(一)准备阶段:

1、利用课外时间阅读原著。(链接“在线阅读”内容: 景 人物 序幕 第一幕 第二幕 第三幕 第四幕 尾 声)

2、观看电影《雷雨》。

3、反思提示:(1)你读完原著后初步的感受是怎样的?那些你阅读中很宝贵的第一感觉,是否记在随笔上了?(2)关于《雷雨》,哪些问题是你有兴趣深入、并需要解决的?能具体明确地把问题描述出来吗?阅读原著时有没有对问题涉及的内容做重点关注?(3)准备阶段你完成任务的情况如何?提醒您注意,它将直接影响到您下一步学习的质量。如果情况不佳,要及时弥补。

(二)课堂研读讨论:

1、设问提示: 要求:阅读原著后,找出自己有兴趣深入、并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具体明确地把问题描述出来,以便研读资料时有的放矢,有所侧重。(让学生陈述问题,教师进行设问示例)﹡曹禺是如何创作《雷雨》的?他自己对《雷雨》有怎样的评价?这些情况对我们理解作品有什么帮助?

﹡周朴园是一个怎样的人?他与鲁侍萍、繁漪、与三个儿子之间的难于调和的矛盾在哪里?作品在各种矛盾纠葛中揭示了他怎样的形象特特征?

﹡繁漪“古怪”在哪里?“雷雨”在哪里?她与周朴园有怎样的矛盾?你怎样看待她与周萍之间的感情纠葛?又怎样看待她的乖戾与叛逆?

﹡你对周萍这个角色怎么评价?你怎么看待他与繁漪、与四风的感情纠葛?

﹡鲁大海、鲁贵、四凤、鲁侍萍属于一个阶层的人物,他们的性格各有什么不同?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说说剧本中鲁大海这个角色存在的意义。

﹡为什么周冲最后会成为悲剧的牺牲品?促成他毁灭的因素有哪些?你怎么评价他?

﹡在你看来,《雷雨》究竟是爱情悲剧、命运悲剧还是时代悲剧?﹡恩格斯说,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的冲突。请梳理剧中主要人物的悲剧命运,体会这句话的内涵。﹡有人说,《雷雨》一天之内让三个人死掉、两个人疯掉的剧情未免让读者和观众太过紧张了,于是作者安排了“序幕”和“尾声”来舒解与安抚人们的情绪。关于“序幕”和“尾声”,你认为是加上好还是去掉好?

﹡曹禺说,“我用一种悲悯的心情来写剧中人物的争执。我诚恳地祈望着看戏的人们也以一种悲悯的眼来俯视这群地上的人们。”你能体会作者这份贯穿于全剧的悲悯情怀吗?﹡你欣赏《雷雨》的语言吗?请结合具体实例说说《雷雨》的语言风格和表现力。﹡将原著和电影进行比较,看改编、增删了些什么内容,对电影改编的效果进行评价。„„(其他问题略去)

2、上资源研读:要求:带着问题研读以下相关资料,研读时把重要的信息复制记录、保存下来。﹡链接关于整体赏评的资料:《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心资料》、《曹禺谈<雷雨>》、《李健吾谈<雷雨>》、《曹禺剧作的变化》、《<雷雨>(节选)教学探微》 等十篇。﹡链接关于作者和创作情况的资料:《<雷雨>的诞生》、《曹禺生平及创作》、《第三只眼睛看曹禺》等五篇。﹡链接关于作品主题思想的资料:《永远的雷雨》(王蒙)、《要么自由,要么发疯》、《对于神秘诱惑的憧憬》等。﹡链接关于人物形象分析的资料:《我喜欢的繁漪和周冲》、《评<雷雨>中的人物》、《人物形象塑造的复杂性与多元化》、《繁漪形象辨析》、《沉默的鲁侍萍》、《关于周朴园》等八篇。﹡链接关于戏剧语言的资料:《论曹禺戏剧语言的抒情性》、《谈谈<雷雨>的语言》等。﹡链接同龄人对《雷雨》的见解:《人性的生存悲剧》、《<雷雨>的戏剧冲突》等。

3、在线帮助:链接21CN、Yahoo、263 等搜索引擎。(指导学生查询资料,并激励学生补充、丰富有效资源)

4、课下纸媒体资料研读:书城查阅资料、图书馆借阅资料。

5、课堂讨论:针对问题,各抒己见,在讨论中深化认识。

6、学习反思:﹡你读完原著后初步的感受是怎样的?那些你阅读中很宝贵的第一感觉,是否记在随笔上了?﹡阅读原著时有没有对问题涉及的内容做重点关注?﹡阅读资料时把重要的信息摘录下来了吗?比如那些可以佐证你自己的观点的材料,还有那些你打算加以辩驳的说法。(当然还包括信息出处)﹡古语说:尽信书,不如无书。阅读的要诀是“受到启发但不被牵制”,你阅读时“质疑”过材料吗?﹡阅读过程中是否及时地记下自己思维闪动的火花? ﹡阅读时有没有发现资源本身的错误或者缺漏?你用心辨识了吗?﹡阅读时,发现你要解决的问题资源不足,搜索查询了吗?﹡讨论时你及时地记下同学们的重要发言了吗?在讨论的思维碰撞中,你是否捕捉到了新的灵感?

(三)撰写文章:

1、请提炼自己对作品的感受、理解、认识,参阅相关资源,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关于《雷雨》的文章。可以是小型学术论文(链接小论文的撰写指导以及范文),鉴赏评论文字,也可以是读后感,随想,等等。(学生可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作业形式)

2、回顾、反思、总结研究性阅读全过程中的情况及得失利弊,写一篇学习随感。

(四)交流借鉴:

1、论坛交流。

篇3:课例教学反思

在上这节课之前, 笔者对教材内容、学生状况、教学环节做了充分的准备, 教学环节的设计加了水稻生长过程讨论, 让学生直观感受农业;加了薰衣草是否合适在苏南种植的讨论, 让学生对农业区位的知识内容实现学以致用。教学设计的主要环节是:水稻生产过程的排序—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条件分析—生产特点的分析—苏南是否适合发展薰衣草种植业的讨论。

授课班级为实验班, 班级学生较多, 成绩较好, 但平常课堂讨论回答的气氛一般。

教学过程简述:

师:……下面是水稻种植过程中的景观图片, 图片的顺序已被打乱, 请大家将水稻种植的过程进行准确排序。 (学生七嘴八舌地讨论开来)

生A根据同学们的意见有修改地完成。

师:还有2幅图片没有排进去啊。

生A: (摇头, 沉默)

师:你排出的顺序都是正确的, 至于剩下的2幅我们一起来看……

生B: (小声嘀咕) 水稻还挺费事呢。

师:……请大家看季风水田农业在世界上的分布图, 看看主要分布在哪些地方?

学生一起回答:亚洲东部、南亚、印度、东南亚、泰国……

师:嗯, 有些答案是正确的。季风水田农业在东亚、南亚、东南亚……请同学们讨论分析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条件。

生C:主要是在热带、亚热带, 少量的在温带的季风气候区。

师: (追问) 季风气候与水稻种植的关系在于……?

生C:季风气候。

生D:主要在海拔。

师:地形是什么?

生D:平原。

师: (追问) 平坦的水稻种植土地与河流、海洋的位置关系如何?

生D:有些在沿河, 其他都是在沿海地区。

师:沿河分布的水田种植水稻, 这里还有些什么条件?

生E:灌溉水源。

生F:冲积平原土壤。

生G:河流还有水运作用。

师:补充得很好!

生H:水稻种植分布地人口多。

师:人口密度是多少?

生H:大部分是200~600人/km2……

师:人口密度大与水稻种植的关系是?

生I:提供大量劳动力。

师:亚洲的主要食物是?

生:稻米, 食物偏好也是市场条件。

师:人口密度大, 换一个词, 人与土地的对比关系是?

学生小声嘀咕:人地矛盾大、人稠地少、人多地少。

师: (讲解) 人多地少, 人均耕地少是一不利条件。季风区水稻种植历史悠久, 精耕细作的经验丰富。现在小结…… (投影展示表格) 几种主要粮食作物的单位面积产出, 哪个最高?

生:水稻。

师:亚洲“在最合适的地方种植了最合适的农作物——水稻”。水稻的合适性体现在哪呢?

生:沉默。

师: (讲解) 水稻单位面积产量高, 可以缓解人地矛盾, 满足大量人口对粮食的需求, 减缓过度开垦的土地压力……商品率低。

生K: (主动举手) 我觉得还有一点:水稻种植需要大量劳动力, 这里人多地少, 还可以缓解就业的压力。

师:这个观点很新颖, 仔细想想还挺有道理的。 (继续讲解)

师:季风气候最大的弊端是什么?

生L:降水不稳定变化大, 水旱灾害。

师:所以解决对策是?

生: (一起) 修建水利工程, 如水库和大坝。

师:学习完本节内容后, 能否谈谈你对亚洲或中国农业发展的一些看法。

生: (不知所云)

师 (总结) :粮食安全, 提高机械化、科技化, 适度规模经营, 加强水利工程。

师:下面看一个案例。……是否可以在苏南 (学校所在地区) 大规模引种薰衣草?学生们看着大片紫色浪漫的薰衣草花园图片, 热烈讨论。

生N:我觉得不适合。

师:为什么?你是怎么思考的?

生N:薰衣草在法国普罗旺斯最著名, 那里有气候、地形、水分、交通、市场等优势, 江苏南部的这些状况是否符合呢? (教师正准备示意其坐下) 另外还要看在苏南发展薰衣草种植对原有的农业、周边环境有何影响。

师:非常好, 这位同学对区位的理解运用非常好。从典型分布地区找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另外还注重从事物的普遍联系角度、人地关系角度考虑农业问题。我们对这一精彩的回答给以掌声。

师: (讲解) 薰衣草……生长条件……苏南不合适。那么中国适合大规模种植薰衣草的地区应该是哪里?

生:西部、西北、青海、新疆……

师: (讲解) 就是新疆, 在伊犁谷地……

从教学效果来看, 以案例分析为情境, “提出问题—思考讨论—回答—纠正点评—结论”为主, 以老师讲解为辅的教学方式, 问题的设计是围绕知识重难点展开的, 目的明确、重点突出。从教学效果上看, 这些提问大部分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但有些方面仍需提高。

1. 问题难度及表述要恰当, 太难或问题本身不明确让学生不好回答。

课堂中2次回答问题的沉默现象都是此类问题。孔子提出“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问题的设置也应是从学生的思考角度出发。实践证明, 带有启发性的问题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能促使学生主动进行学习, 融会贯通掌握知识, 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上述案例中, 教师提出了一个看似发散实质没有头绪的问题:“谈谈你对中国农业发展的看法”。对此, 学生是很难给出教师预期的答案的。此外, 问题过于深奥 (学生没有掌握新概念) 、题目的陈述不明确、问题没有方向, 等等, 也都会使学生不知所措, 不能引起他们的积极思考, 还容易挫伤其学习的积极性。因此, 教师在提出问题时, 要注意表述清楚, 要对学生进行答题方向的引导, 这样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2. 恰如其分的追问。

学生的回答不可能和标准答案如出一辙, 而可能是答对了一部分, 或者表述不准确, 还可能因理解有误而完全出错。不论是哪种情况, 教师都不能直接予以否定, 可采取不断追问的形式, 补充材料、提示思考角度、探寻思考过程、要求地理语言表述, 从而为学生提供重新考虑观点、完善观点、理顺逻辑关系的机会。教师的追问是引导学生对答案做进一步的解释。追问还可以使更多的同学积极开动脑筋思考, 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由此就能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笔者渐渐深刻地感受到, 千万不要忽视学生们独特的思维。如案例中, “还要看在苏南发展薰衣草种植对原有的农业、周边环境有何影响。”这么精彩的回答差一点被教师抹杀了。平时, 教师总是抱怨“学生不积极, 任你怎么鼓励带动, 学生就是不乐意参与课堂活动”。事实上, 活泼、积极课堂气氛的培养不是一次两次鼓舞就能形成的, 教师只有坚持“亲切和蔼的教风+长期的容许“非常规”答案的出现+长期进行启发式提问”, 才能真正收到效果。

3. 提问后应及时进行准确点评。

及时、准确的评价能让学生在第一时间知道正确答案, 并了解自己思维的优势和不足, 还对其学习情感起到了及时的调节作用。对于“为什么”类的问题, 教师不能简单地进行“对”“不对”的评价, 而应帮助学生分析错在什么地方, 对在什么地方, 或者为什么对、错, 这样才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例如, 在上述案例中, 对于水稻的种植区域:“亚洲东部、南亚、印度、东南亚、泰国、中亚、东北亚”, 以及中国适合种植薰衣草的区域——“西部、西北、青海、新疆”这两个答案, 教师应该简略解释国家、大洲分区在不同图幅上回答的差别, 指出中亚、东北亚的方位, 西部、西北的差别。如果没有在学生回答后, 顺势帮他们纠正错误, 就会使其出现知识上的偏差。

4.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虽然现在同学还提不出什么有科学价值的问题, 但提问的习惯是从点滴培养起的。本节课的课堂提问尽管教师作了精心的设计和准备, 提问的切入点和方法也很多样, 但提问的方式却仍局限于教师问学生答, 或者是教师自问自答, 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并不明显。相比于教师提问, 学生课堂提问不仅能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掌握方法, 还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学会敢问、会问, 善于发问。实践证明, 学生自己经过深思后, 提出的问题对他们来说才是最有思考价值的, 才是最有效的课堂提问。

例如, 笔者在另一个学生较活泼、调皮的班级上同一节课, 在“水稻生长过程排序”的环节中, 一位同学当场提问“为什么水稻不可以直接种在一个地方, 一直在那里长, 而要经过育苗、拔苗、插秧这一过程呢?这个问题正好解释了水稻的生长过程复杂。于是, 笔者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的劳动力/机械状况, 由此说明季风水田农业是个劳动力密集型, 而不是机械化生产。结果, 课堂气氛非常好, 并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还拉近了师生关系。

这节课的课堂提问, 使笔者对课堂提问这一最普通、最常用、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地理课堂提问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而在教学过程中, 究竟该采取什么样的提问方式和方法, 则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作为一名地理老师, 应该牢牢把握住地理课堂提问的基本原则——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夏志芳, 张继红.地理课题教学行为研究与案例[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2009:86.

[2]夏志芳.地理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158.

[3]陈澄, 段玉山.地理新课程教学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60.

篇4:小学英语研讨课例教学反思

最近,我在广州市越秀区中星小学执教了一堂四年级英语研讨课。该班学生从三年级开始学习英语,学习的积极性较好,喜欢合作性学习,但部分学生不太愿意开口交流,说的能力较弱。本节课是小学英语广州版“Success with English”第7册Module 3的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内容是复习以往学过的休闲活动的词汇和短语。学生通过游戏、小组讨论等方式总结出邀请用语。教学以party为主线,通过对国外一些流行party文化的渗透学习,运用小组协作,联系生活,综合运用动词短语与邀请用语。

学习任务的趣味性

这是一节的巩固型综合实践活动课,学生可能会对已学知识缺乏新鲜感,所以在设计主题任务时,我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来设计任务。教学以party为主线,通过对外国一些流行party文化的渗透学习,以流行音乐的活力将学生引入到“Different people like different things”中去,引导学生总结语言知识,然后通过趣味图片、音频、邀请卡、故事、海报、宣传活动等途径进一步激发并维持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以听、说、读、写等多途径、全方位地巩固操练语言知识。外国的趣味文化,激起了学生的童趣,引发了他们的求知欲、表现欲,对引发并推动后续学习活动提供了动力。

学习任务的真实性

在本节课中,我不断地创设情景,把新语言知识有机地融汇在精心创设的语境中,让学生在真实语言情景中感受并理解新语言知识,使新知识依附于旧知识。例如填写邀请卡、设计海报、拉票宣传等活动都是学生身边的事,学生做起来会觉得熟悉而得心應手,确保了语言输入的真实性。

任务学习的层次性

本班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高,喜欢合作性学习,但少部分学生不太愿意开口交流,说的能力较弱。所以我在进行任务设计时坚持由易到难的原则,充分考虑学生当前的能力和完成任务所需的时间,使学习任务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我主要设计了以下任务:小结已学的各种活动短语、总结邀请用语;填写邀请卡;进行故事学习;设计海报;进行现场邀请活动。进行任务设计时,我充分考虑到任务的层次性:一是复习以往学过的休闲活动的词汇和短语,完成图片机械操练,总结邀请用语;二是通过第一步的操练,让学生做听力练习,填写邀请卡;三是从第一、二步的听、说、写的练习到阅读学习,小组合作回答问题;四是从听、说、读的练习到写、做的运用,小组合作设计俱乐部的海报,并写出邀请函;五是现场邀请活动,这一步是前面所有环节的综合,也是语言输出的最直接的途径。

任务学习的延续性

我认为,任务学习不应只是走马观花,而应具有延续性。例如,听力时的填写邀请卡,故事阅读的学习制作海报,这两者都为后来的设计俱乐部海报做延续性铺垫;学生现场宣传拉票,为下周的派对做准备。这些都为后一阶段的学习提供了指引,也促进了学生合作学习、主动探究地持续发展。就在我写反思文章的这几天,学生还在不断地给校内老师派发他们制作的邀请卡,为派对活动做准备;在做好常规学习的同时,他们还在热情高涨地进行着派对活动的准备。这些设计和后续活动,对学生兴趣的维持、学习任务的拓展、言语的实践运用都具有很好的推动和引导作用。

篇5:课例教学反思

龙马中学 李焓

一、导入

1、复习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上节课中学习到了电脑桌面中的一些任务分区及汉字输入法的切换及运用。我们知道,作为计算机的输入设备,除了键盘还有什么?(学生回答:还有鼠标,麦克风等等),恩,不错,键盘让我们把相应的信息字符输入到电脑中去,那么我们想想,如果没有鼠标我们可以点击吗?我们可以选择我们所需要的电脑区域码?(学生回答:不行、没鼠标什么都做不了)好,那么同学们都知道鼠标作为我们的手在电脑上的延伸,那么久需要我们精确的移动点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新的程序,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电脑知道也可以锻炼我们的操作能力。

2、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们都上过美术课,那么我们在上美术课的时候是用什么进行绘画的呀?(学生回答:铅笔,蜡笔,纸„)呵呵,那么我就告诉同学们一种不需要笔和纸就能进行绘画的方法,同学们想知道吗?(学生回答:想、老师快说说)呵呵,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了,就是“画图”软件, “画图”软件是windows xp操作系统中所附的绘图软件,利用它可以绘制简笔画、水彩画、插图或贺年片等。也可以绘制比较复杂的艺术图案;既可以在空白的画稿上作画,也可以修改其他已有的画稿。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WINDOWS XP画图软件的操作与运用。

二、课例实录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画图程序的一些功能区域的划分和它们的作用,那么现在我们就来运用这些工具来进行绘画,同学们做好准备了吗? 学生:我们准备好了、老师快开始吧。师:好的,那我们就先画一棵大树,同学们平时画画的时候画树都是怎么画的呀? 学生:先画树干、画叶子......师:好的,同学们都有很多方法,那么同学们看看我们的画图程序,如果我们先画树干要用那些工具呢?

学生:直线工具、矩形工具、喷枪工具......师:嗯,看来同学们都很有自己的见解,那么老师就先用直线工具勾勒出大树的形状,同学们仔细观察哦。

1,首先鼠标选择直线工具,在我们将要绘画的区域内进行操作,大家告诉老师,如果是要在后期进行油漆桶工具颜色填充的话,那么我们在画大树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学生:直线之间的连接要对接上,不能留出空隙。师:为什么呢?

学生:因为有空隙的话,用油漆桶工具进行颜色填充,颜色就会逸散到其他的区域中去。

师:嗯,学生们记的很好,老师现在已经勾勒出大树的形状了,那么大树的颜色是什么呢?

学生:绿色、棕色......师:那同学们看看我们的颜色板,里面有我们需要的颜色吗?

学生:有,但是颜色有些太深了,跟平时看到的大树的颜色不一样。师:看来大家也发现了这个问题,那么老师就告诉同学们一个可以自己进行调色的方法,大家看到我们的画图程序的上方有一个颜色区域没有? 学生:看到了

师:好的,那么我们选择它,就会出现一个颜色选择栏,然后我们再选择自定义颜色,就会出现一个颜色选择界面。学生:哇,颜色好多啊

师:呵呵,那么现在我们是不是就可以选择我们需要的颜色了? 学生:是的,什么颜色都可以调出来了。

师:是的,选择好颜色后,我们就可以选择油漆桶工具或者其他的工具进行颜色的填充了,老师就喜欢用喷枪工具,因为这样的颜色富有变化,会让人的视觉有一定的层次感。

那么现在大树的主干画好了,还差点什么呢? 学生:叶子。

师:对,我们现在就可以同样选择喷枪工具进行喷涂,但是同学们注意,在用画图程序画画的时候,我们可以借鉴到在美术课上学习到的知识,比如近大远小,颜色的深浅变化,这样我们的作品就会更加美观。

课后反思:

本节课教授了学生通过学习WINDOWS下的画图程序来锻炼对鼠标的操作能力,审美能力及创作能力,通过教学,我认识到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有很多的奇思妙想,他们渴望通过一种方式表现出来,这是我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将要注意要的一个地方。

篇6:课例教学反思

在学生通过计算机自主学习教学活动里,设计了几个环节,让学生根据问题,通过计算机,音乐课件自主学习探究,寻找答案,掌握本节课的内容,完成本节课的目的:1,你能听出小动物敲鼓的节奏吗是激发学生通过模仿小动物敲鼓而掌握歌曲的节奏;2,听出小动物唱的歌什么地方的音乐是相同的。目的是让学生注意聆听音乐,培养学生对音乐的记忆;3,学会演唱歌曲——《秋》。是让学生尝试演唱歌曲,进一步感受和表现歌曲的情绪和意境;4,怎样用节奏乐器衬托歌曲的情绪目的是鼓励学生探究和寻找为歌曲配伴奏的方法,更好地感受和表现歌曲。

在学生完成每一个问题的操作后,设计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评价的过程,通过交流评价,让学生检查学习的效果,肯定成绩,找出不足,相互帮助,完成学习的目的。

在利用计算机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孩子们表现出很高的兴致,注意力集中,能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计算机自主学习,让孩子们体会到了自己能操作计算机,利用计算机帮助自己学会歌唱而带来的成就感,认识到自己多么能干!帮助孩子们有兴趣地参与教学活动,提高教学的效果,从而完成本课的教学目的。

篇7:课例教学反思

阿子小学 王丽兰

学习了《简易多媒体环境下学科教学及课例分析》这门课,让我受益很大。老师讲解很认真、详略得当,特别对PPT直观简单,使我认识到了多媒体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多媒体教学将抽象、陌生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给我们课堂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粉笔加黑板的单

一、表现形式,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于抽象的知识能更好的理解。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想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我眼里的多媒体教学:

一、认识多媒体在教学中的重要性。我觉得多媒体教学改变了以前那比较枯燥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也是我的教学轻松了许多。很多语言表达困乏的地方多媒体却能简单明了的呈现给学生。

二、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并不是所有的学习都需要使用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它仅仅是一种媒体的作用,不能起主导作用,主要还要老师的引导。所以不能太依赖多媒体。并不是说在教学中采用了多媒体就一定能改善教学,更不是 说多媒体用得越多越好,相反需多考虑在什么条件下用,如何使用,怎样从实 际出发,合理有效运用,而不是处处滥用。

三、认真,细心制作,避免粗制滥造在制作课件过程中,既要讲究科学性,还要讲究美观性。运用多媒体,就是希望在声、光、色、图的配合下,来营造一种赏欣悦目的语言学习氛围,激发学 生的兴趣和学习主动性,还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粗制滥造的课件就不能起到这些作用,反而影响了课堂的效果。

四、利用多媒体能有效利用有限的教学空间,并能加大练习密度。课堂练习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重要环节。教师对课堂练习的精心设计,不但能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而且能提高教学质量。在设计习题时,可分为基本知识的变式练习和思考性练习,既能照顾中偏下的学生又能照顾优秀学生,让全体学生都能得到训练和发展。达到了培养学生整体素质的目的。

我眼里多媒体辅助教学有以下优势:

篇8:课例教学反思

本文运用课例研究的方法, 以苏教版必修一第二专题中的文言文名篇《师说》为例, 通过教学设计及反思来讨论文言文教学内容确定的一些基本问题。

教学目标

1. 掌握“传”“师”“从”等多义实词的意义和用法。2. 积累“也”“则”“于”“乎”“所以”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3. 正确认识文中有关“尊师”与“重道”的观点。4. 培养学生尊敬师长。虚心求教的美德。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反复诵读, 疏通文中字词句, 整体把握文章思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略)

第二课时

(一) 研读第一段

1. 提问:本段可分为几层?概括每层大意。明确:本段可分三层, 前两句为一层, 总说教师的职责;三四两句承“解惑”, 谈从师的必要性;最后三句承“传道”, 谈择师的标准, 即以“道”为师。

2. 提问:本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明确:本段运用了下定义、作结论的方法来说理。文章一开头就断言“古之学者必有师”, 并下定义说:“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接着从这个定义出发, 由“解惑”说到“从师”。经过一番推论, 又得出“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的结论。其间层层衔接, 环环相扣, 一气贯通, 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3.学生背诵第一段。

(二) 研读第二段

1. 指定一名学生朗读课文。

2. 提问:本段内容可分几层, 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明确:本段分三层, 即三组对比, 批判“士大夫之族”的“耻学于师”的流俗。作者先以“古之圣人”和“今之众人”进行对比, 得出了“圣益圣, 愚益愚”的结论, 再以择师教子和自身“耻师焉”作对比, 得出了“小学而大遗”的结论, 最后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的学习态度进行对比, 揭示了尊卑贵贱和智力高下成反比的奇怪现象, 发人深思。

3. 学生默读课文, 画出议论或抒情的句子, 想一想, 作者借以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4. 学生背诵第二段。

(三) 研读第三段

1. 学生朗读。

2. 提问:本段引用孔子言行, 阐述了什么观点?明确:“圣人无常师”包含着广泛学习的意思。要想得到广泛的知识, 就要向许多内行人学习, 在这方面, 孔子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韩愈从“圣人无常师”出发, 针对当时社会现实, 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 很有进步意义。

3. 学生背诵第三段。

(四) 研读第四段

1. 提问:作者用哪些话明确表示了他的立场?明确:“不拘于时”, 表示他反对“耻学于师”的坏风尚。“能行古道”, 表示他赞成以道为师的从师风尚。

2. 提问:“古道”中的“道”指什么?明确:儒家道德。

3. 提问:本段的作用是什么?明确:说明了写作缘由。

4. 学生背诵第四段。

(五) 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以及重点字、词、句的翻译。

教学反思

整个教学内容是从字词到翻译再到文本分析, 字词、翻译、文言现象面面俱到, 看似比较完整。但是从整个教学现场来说, 学生只是被动参与我的课堂, 机械记忆我所讲解的文言知识以及课文翻译。他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文言文教学方式, 被动接受教师灌输的一切文言知识。从我的教学过程看, 走的也是文言文教学的模式化之路。没有教出此篇文章个性的东西、独特的一面。于是便对自己的教学内容产生想法与怀疑。《师说》这样一篇文言文到底该“教什么”“怎么教”?

之后, 我从王荣生教授《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这本书中得到启示。王教授指出, 文言文教学内容的确定, 应该依据文言文的体式, 而文言文的体式, 包括文言、文章、文学、文化, 一体四面, 相辅相成。所以文言文的教学应该有四个层面相统一的教学内容。针对这样的观点, 我努力摆脱僵化的教学模式、陈旧的教学方法, 力求教出这篇文章内在的、特有的一些教学内容。

摘要:文言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 教学内容主要着眼于文言知识的讲解, 教学过程模式化, 教学方法单一。改善文言文教学, 需要依据文言文“一体四面”的特点来建构合宜的教学内容。本文通过《师说》一文教学设计及反思的课例研究, 进行了重构文言文教学内容的实践尝试和理念探讨。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内容,教学设计,师说,课例研究

参考文献

[1]王荣生, 宋冬生.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上一篇:报效祖国,从我做起下一篇:熬夜工作的人吃什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