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食品包装通用准则NYT658-201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

2024-07-14

绿色食品包装通用准则NYT658-201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精选8篇)

篇1:绿色食品包装通用准则NYT658-201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

ICS 67.250 X 08

NY NY/T 658—2015

代替 NY/T 658-2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

绿色食品 包装通用准则

Green food—Guideline on packaging

(报批稿)

XXXXXX发布 201501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发布

NY/T 658—XXXX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NY/T 658-2002 《绿色食品 包装通用准则》。本标准与NY/T 658-2002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内容变化如下:

——修改了标准范围的表述;

——增加了术语的引导语中引用标准GB/T23156,删除了原4个术语;

——增加了“绿色食品包装”术语和定义;

——修改了原第4章要求的内容,修改为“4.基本要求”、“5.安全卫生要求”、“6.生产要求” 和“7.环保要求”;

——删除了原第5章包装尺寸;

——删除了原第6章抽样; ——删除了原第7章试验方法;

——修改了原第8章标志与标签中的部分内容;

——修改了原第9章贮存与运输中的部分内容; ——删除了原附录A。

本标准由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提出。本标准由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包装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天津)、江苏彩华包装集团公司、国家粳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天津傲绿农副产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天隆种业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国家果类及农副加工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冯勇、牛淑梅、高学文、张卫红、陈倩、华泽田、唐伟、景君、郭丽敏 本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NY/T658-2002。

NY/T 658—XXXX

绿色食品 包装通用准则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绿色食品包装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要求、安全卫生要求、生产要求、环保要求、标志与标签要求和标识、包装、贮存与运输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绿色食品包装的生产与使用。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11680 食品包装用原纸卫生标准 GB 14147 陶瓷包装容器铅、镉溶出允许极限

GB/T 16716.1 包装与包装废弃物第1部分:处理和利用通则 GB/T 18455 包装回收标志

GB 19778 包装玻璃容器 铅、镉、砷、锑溶出允许限量 GB/T 23156包装 包装与环境术语

GB 23350 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 食品和化妆品

GB/T 23887 食品包装容器及材料生产企业通用良好操作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GB/T23156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绿色食品包装 package for green food 是指包裹、盛装绿色食品的各种包装材料、容器及其辅助物的总称。4 基本要求 XX/T XXXXX—XXXX 4.1 应根据不同绿色食品的类型、性质、形态和质量特性等,选用符合本标准规定的的包装材料并使用合理的包装形式来保证绿色食品的品质,同时利于绿色食品的运输、贮存,并保障物流过程中绿色食品的质量安全。

4.2 需要进行密闭包装的应包装严密,无渗漏;要求商业无菌的罐头食品,空罐应达到减压或加压试漏检验要求,实罐卷边封口质量和焊缝质量完好,无泄漏。

4.3 包装的使用应实行减量化,包装的体积和重量应限制在最低水平,包装的设计、材料的选用及用量应符合GB 23350的规定。

4.4 宜使用可重复使用、可回收利用或生物降解的环保包装材料、容器及其辅助物,包装废弃物的处理应符合GB/T 16716.1的规定。5 安全卫生要求

5.1 绿色食品的包装应符合相应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包装材料卫生标准的规定。5.2 不应使用含有邻苯二甲酸酯、丙烯腈和双酚A类物质的包装材料。

5.3 绿色食品的包装上印刷的油墨或贴标签的粘合剂不应对人体和环境造成危害,且不应直接接触 绿色食品。

5.4 纸类包装应符合以下要求:

——直接接触绿色食品的纸包装材料或容器不应添加增白剂,其他指标应符合GB 11680的规定; ——直接接触绿色食品的纸包装材料不应使用废旧回收纸材;

——直接接触绿色食品的纸包装容器内表面不应有印刷,不应涂非食品级蜡、胶、油、漆等。5.5 塑料类包装应符合以下要求:

——直接接触绿色食品的塑料包装材料和制品不应使用回收再用料; ——直接接触绿色食品的塑料包装材料和制品应使用无色的材料; ——酒精度含量超过20%的酒类不应使用塑料类包装容器; ——不应使用聚氯乙烯塑料。

5.6 金属类包装不应使用对人体和环境造成危害的密封材料和内涂料。5.7 玻璃类包装的卫生性能应符合GB19778的规定。5.8 陶瓷包装应符合以下要求:

——卫生性能应符合 GB14147的规定。

——醋类、果汁类的酸性食品不宜使用陶瓷类包装。6 生产要求

NY/T 658—XXXX 包装材料、容器及其辅助物的生产过程控制应符合GB/T23887的规定。7 环保要求

7.1 绿色食品包装中四种重金属(铅、镉、汞、六价铬)和其他危险性物质含量应符合GB/T 16716.1的规定。相应产品标准有规定的,应符合其规定。

7.2 在保护内装物完好无损的前提下,宜采用单一材质的材料、易分开的复合材料、方便回收或可生物降解材料。

7.3 不应使用含氟氯烃(CFS)的发泡聚苯乙烯(EPS)、聚氨酯(PUR)等产品作为包装物。8 标志与标签要求

8.1 绿色食品包装上应印有绿色食品商标标志,其印刷图案与文字内容应符合《中国绿色食品商标标志设计使用规范手册》的规定。

8.2 绿色食品标签应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及相关标准等对标签的规定。

8.3 绿色食品包装上应有包装回收标志,包装回收标志应符合GB/T18455的规定。9 标识、包装、贮存与运输要求 9.1 标识

包装制品出厂时应提供充分的产品信息,包括标签、说明书等标识内容和产品合格证明等。外包装应有明显的标识,直接接触绿色食品的包装还应注明“食品接触用”、“食品包装用”或类似用语。9.2 包装

绿色食品包装在使用前应有良好的包装保护,以确保包装材料或容器在使用前的运输、贮存等过程中不被污染。9.3 贮存与运输

9.3.1 绿色食品包装的贮存环境应洁净卫生,应根据包装材料的特点,选用合适的贮存技术和方法。9.3.2 绿色食品包装不应与有毒有害、易污染环境等物质一起运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2:绿色食品包装通用准则NYT658-201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

这次全国绿色食品工作会议, 是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今年中央1号文件对绿色食品事业发展提出新的任务和要求, 农业部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做出新的部署的背景下召开的, 是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农业部对这次会议十分重视, 张玉香总经济师专程出席会议并做重要讲话, 充分肯定了绿色食品工作取得的成效, 强调了新时期新形势下发展绿色食品事业的重要意义, 对进一步做好绿色食品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马爱国局长亲临会议指导, 对绿色食品工作系统提出了殷切的希望。下面, 我对2008年绿色食品工作做一个简要的总结, 并就贯彻落实张玉香总经济师和马爱国局长的讲话精神, 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绿色食品工作谈几点意见。

一、2008年绿色食品事业发展取得的进展和成效

2008年是不寻常的一年。面对冰冻雨雪灾害、四川汶川地震、举办奥运、“三鹿奶粉”事件以及金融危机影响等严峻挑战, 整个绿色食品工作系统在农业部党组的领导下, 在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市场与经济信息司等有关司局的大力支持下, 在地方各级各级政府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和大力支持下, 努力克服困难, 及时采取措施, 扎实开展工作, 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继续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产品认证保持较快增长。2008年, 全国绿色食品企业总数达到6176家, 产品总数达到17512个, 分别比2007年增长7.6%和14.9%。绿色食品产品总量接近9000万吨, 比2007增长8.5%。种植业面积达到1.5亿亩, 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8%。有机食品认证企业总数达到868家, 产品总数达到4083个, 分别比2007增长25%和35.6%。产品实物总量198万吨, 认证面积5325万亩, 认证总量规模继续位居全国同行业第一。

———产品质量稳中有升。绿色食品产品质量年度抽检合格率达到98.4%, 比2007年提高了0.7个百分点, 是近几年来产品质量年度抽检合格率最高的一年。在农业部组织开展的“保质量、保安全、助奥运、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行动”中, 供京供奥的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均达到100%。

——品牌效应持续放大。绿色食品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高。据北京市绿办调查, 消费者对绿色食品品牌的认知度和信任度分别接近70%和80%。在国内外市场, 与普通产品相比, 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继续保持较为明显的价格竞争优势。2008年, 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产品国内年销售额达到2772亿元, 比2007年增长36.3%, 出口额达到24.8亿美元, 同比增长9.3%。绿色食品产地环境监测面积扩大到2.5亿亩, 比2007年扩大8.7%。

2008年, 整个绿色食品工作系统在抓好各项常规性重点工作的同时, 积极应对突发性重大事件, 适时调整思路, 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 狠抓落实, 取得了明显成效。

㈠努力化解诸多不利影响, 积极组织产品认证2008年, 绿色食品产品认证增速虽然减缓, 但仍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 且产业发展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全年新认证企业2115家, 产品5256个, 分别比2007年增长了18.2%和11.7%。各地继续突出龙头企业和大型食品加工骨干企业发展产品认证。在新申报企业中, 年产值超过5000万元企业有419家, 占申报企业总数的27.9%。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250家, 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50家, 分别占国家级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总数的30%和20%。黑龙江、江苏、山东、安徽、湖北、湖南等省进一步采取措施, 产品认证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浙江、广东、云南、新疆等省区加大工作力度, 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全年新认证有机食品企业306家, 比去年同期增加7%, 企业保持认证率达到81.2%。

㈡瞄准既定目标, 稳步推进标准化基地建设全国已创建312个绿色食品大型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 种植面积7538万亩, 总产量4221万吨, 共涉及52种优势农产品和地方特色产品, 其中, 有229个基地位于农业部规划建设的全国优势农产品产业带, 种植面积达到6120万亩。绿色食品基地对接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816家, 带动农户958.7万个, 直接增加农民收入4.8亿元以上。黑龙江省青冈县创建100万亩玉米标准化基地, 拉动县域经济增长4.6个百分点。江西省组织创建803万亩标准化基地, 促进基地农户户均增收500元以上。经过四年多的努力, 绿色食品基地建设已走出了一条以品牌化带动标准化生产的新路子, 不仅夯实了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完善了绿色食品质量保障体系, 而且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日益受到地方政府、龙头企业和广大农户的欢迎。

㈢立足维护品牌公信力, 扎实开展各项监管工作一是认真落实常规监管制度和措施。2008年, 中心抽检绿色食品产品2195个, 黑龙江、吉林、甘肃等7个绿办自行安排经费抽检595个产品, 总计抽检2790个产品, 发现并处理不合格产品44个。企业年检加强了对农业投入品、食品添加剂以及产品包装物的检查。在市场监察中, 在中心的统一组织下, 各地绿办选择了221个市场, 共采集标称绿色食品的样品8581个, 比2007年增加33.6%, 归类后样品总数为3517个, 涉及全国22个省、5个自治区和4个直辖市。通过核查, 发现并纠正不规范用标产品269个, 查处假冒产品32个。通过《农民日报》、《中国食品报》和中国绿色食品网站, 对2153家企业的5205个产品进行了公告。二是集中力量开展“助奥行动”专项检查活动。为了确保奥运食品安全, 按照农业部的统一部署, 在地方农业部门的统筹下, 我们组织开展了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专项检查活动。北京、河北、辽宁、宁夏、山东、广东等12个省市区绿办对供京供奥的103家绿色食品、9家有机食品企业及其基地逐一进行了现场检查。中心组织定点监测机构对122个绿色食品产品、24个有机食品产品进行了抽检, 合格率均为100%。通过整个工作系统半年多的努力, 圆满完成了“助奥行动”, 实现了“确保产品质量安全、确保企业规范用标、整体提升品牌形象”的目标, 得到了农业部的充分肯定。三是积极做好“三鹿奶粉事件”应对工作。“三鹿奶粉事件”发生以后, 中心立即组织对绿色食品乳制品进行专项检查。根据核查结果, 及时取消了4家乳制品企业的11个问题产品的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各地绿办对237家绿色食品乳制品企业进行了现场检查, 中心对722个绿色食品乳制品产品的认证档案材料逐一进行了核查, 并采取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 加强了监管。由于应对工作及时有效, 最大程度地减轻了对绿色食品发展的影响, 认证和监管工作在短期内由应急状态转入了正常运转轨道。

㈣发挥品牌优势, 积极开展宣传和市场促销服务2008年, 整个工作系统采取多种形式, 积极搭建平台, 全面加强了品牌宣传和促销服务工作。特别是针对“三鹿奶粉事件”、“柑橘大实蝇”以及金融危机对农产品消费市场的不利影响, 整个工作系统进一步加大了工作力度。中心先后组织举办了“第二届中国国际有机食品博览会”、“中国绿色食品2008上海博览会”;精选220家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企业参加了农业部举办的第六届农交会;在农业部农产品促销项目的支持下, 筛选国内30多家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企业分别参加了日本、德国、美国三个境外专业展会。与此同时, 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浙江、湖南、大连绿办以及中粮集团还组织、支持或参与举办了7个具有区域和行业特色的绿色食品展会, 均取得了良好效果。通过采取这些措施, 进一步扩大了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有效地引导了消费, 增强了市场拉动力。

㈤加强基础工作, 不断提升技术支撑和保障能力绿色食品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年修订绿色食品标准10项, 通过农业部发布的绿色食品标准累计已达152项。同时, 为带动和规范各地制定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 中心启动了绿色食品蔬菜、水果等21项生产操作规程制定工作。绿色食品证明商标国际注册取得重要进展。现已分别在日本、香港、美国、俄罗斯、英国等国家和地区注册, 在法国、葡萄牙、芬兰、澳大利亚和新加坡的注册也已进入实质性审核阶段。绿色食品认证检查员、标志监管员”两员“专业队伍不断扩大和延伸, 规模已发展到1660人, 有机食品认证检查员已达130人。绿色食品信息网络建设步伐不断加快, 技术手段和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

㈥齐心协力, 积极支持抗震救灾工作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以后, 中心迅速采取措施, 全力以赴支持抗震救灾工作。中心全体干部职工主动捐款, 党员同志自觉缴纳特殊党费;从自有资金中挤出100万元, 及时支持四川、甘肃、陕西、重庆四个受灾地区绿色食品工作机构恢复正常业务工作;实施免收标志使用费政策, 帮助受灾地区绿色食品企业恢复生产;利用第二届有机食品博览会, 动员社会力量支持抗震救灾工作。与此同时, 各地绿办也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关心灾区, 团结协作, 共克时艰, 采取不同方式和形式, 积极支持抗震救灾工作。值得特别指出的是, 面对特大地震灾害, 四川省绿办坚持抗震救灾与业务工作两手抓, 及时了解掌握灾情, 主动帮助和指导生产企业自救, 最大程度地减轻地震灾害的影响, 使全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产品认证、基地建设保持了稳定发展。

㈦结合实际, 扎实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心在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 紧密结合实际, 注重突出实践特色。中心组成专题调研组, 先后深入北京、山东、浙江、四川等省市绿办、监测机构和生产企业, 开展了加强绿色食品认证与监管工作、认证与标志使用费、检测费收费标准执行情况的调研;组织部分监测机构研究了绿色食品风险预警工作;赴农业部扶贫点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开展了“绿色食品与农民增收”的主题实践活动。中心学习实践活动力求解决突出问题, 注重取得实际效果。结合从各方面征求到的意见和建议, 立足当前, 着眼长远, 中心研究提出了促进事业科学发展的八项措施, 并抓紧组织落实。目前, 规范绿色食品认证工作、构建风险预警体系、强化证后监管工作、开展基础理论研究的实施方案已形成, 完善标准体系、扩大品牌宣传的三年规划已制定, 建立地方绿办工作激励机制、加快法规建设等工作方案正在抓紧制定。在中心的学习实践活动中, 各地绿办和监测机构本着对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 给予了积极配合和大力支持。

2008年绿色食品事业发展取得的成效来之不易, 这是农业部党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的结果, 是地方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积极支持和大力推动的结果, 是整个工作系统共同努力、开拓进取的结果。在此, 我代表中心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绿色食品事业发展的各级领导, 向整个工作系统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绿色食品事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绿色食品事业既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 又面临严峻的挑战。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支持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 今年中央1号文件进一步提出“支持建设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 绿色食品事业发展面临着越来越好的政策环境和条件, 各级政府支持和推动的力度也将越来越大, 这对我们既是鼓舞, 也是鞭策。随着全球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高度关注, 人们安全消费、健康消费意识的不断增强, 国内外市场对安全优质农产品需求不断增长的态势不可逆转, 发展绿色食品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这是激发广大企业和农户积极性的内在动力。绿色食品经过近20年的发展, 不仅具备了一定的总量规模, 品牌在国内外具备了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而且对“三农”工作的促进作用也日益显现。此外, 绿色食品标准体系逐步完善, 认证与监管制度逐步规范, 工作体系逐步建立健全, 这些都是我们继续做好工作、推动事业发展的信心、基础和条件。

在看到有利环境和条件的同时, 我们更要清醒地认识到绿色食品发展面临的压力和挑战, 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㈠持续发展的压力和难度加大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 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经营困难, 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外向型企业面临的困难更大。国内农产品价格下行压力增大, 国际市场技术性贸易壁垒强化, 农产品出口阻力明显加大。企业是绿色食品发展的主体, 市场需求是绿色食品发展的动力, 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 势必增加绿色食品发展的不利因素和不确定因素。2008年, 绿色食品企业和产品的续展率分别为65.5%和64.3%, 比2007年分别下降了7.5个百分点和5.7个百分点。企业和产品续展率有所下降, 一定程度上表明, 受外部环境和条件的影响, 部分绿色食品企业未能实现预期的经济效益目标。

㈡行业发展的风险和隐患依然存在少数企业自律意识和主体责任意识淡薄, 标准化生产措施和规范化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 导致产品质量存在风险和隐患;少数企业违规使用标志、不规范使用标志, 加上市场假冒现象, 已对绿色食品品牌的公信力造成伤害。2008年仍有1.6%的产品质量抽检不合格, 标志市场监察发现不规范用标产品占7.7%, 假冒产品占0.9%。近年来发生的食品质量安全重大事件警示我们, 个别产品出现问题, 可能影响整个行业;少数企业出现问题, 可能冲击整个品牌;小问题可能累积并引发大问题, 局部问题可能演变成为全局问题。

㈢稳健发展与能力保障的矛盾日显突出一方面, 绿色食品标准体系、认证制度、监管机制不够完善, 风险预警体系及工作机制尚未建立, 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相配套衔接的制度相对滞后, 保障事业健康发展的基础还不稳固。另一方面, 无论是系统内, 还是系统外, 不同程度存在“重发展、轻监管”的思想, 属地管理职责不明确。少数地方现场检查不仔细、认证审核不规范、企业年检不到位、监测把关不严格, 有的甚至流于形式。此外, 随着绿色食品发展规模的扩大, 工作领域不断拓展和延伸, 一些绿办在人员力量、经费保障、工作条件等方面已难以保证绿色食品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新近颁布的《食品安全法》对食品安全事故责任做出了更加明确的规定, 对监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们必须切实增强风险意识和忧患意识, 依法合规履行职责, 严谨规范地开展工作。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无论是把握发展的机遇和条件, 还是应对现实的挑战和困难, 都要求我们必须把“全力打造绿色食品精品品牌”作为工作主线, 把“提升品牌的认知度和公信度、提升品牌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作为中心任务。通过打造品牌全面带动绿色食品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在促进现代农业建设、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推进农业品牌化战略中发挥更加重要的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

围绕这个总体目标和战略任务, 我们要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要大力推行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要加强培训, 做好技术服务, 按照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和规范化管理的要求, 督促认证企业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 指导基地农民落实标准化生产技术措施。二要全面加强绿色食品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坚持严格标准、规范认证、强化监管、防范风险, 确保产品质量稳定可靠, 确保企业用标规范, 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 进一步提升绿色食品品牌的公信力。三要不断提高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逐步完善以产品生产、科技支撑、市场流通、服务管理为核心的产业发展体系, 继续推行“以品牌为纽带、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农户为基础”的产业发展模式。四要逐步加大品牌宣传和市场服务力度。面向全社会, 采取多种形式, 进一步普及知识, 传播理念, 引领消费, 扩大绿色食品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面向国内外市场, 抓好营销促销工作, 帮助企业开拓市场, 搞活流通贸易, 发挥优质优价竞争机制的作用, 充分实现绿色食品品牌价值。五要切实加强技术支撑和保障能力建设。立足精品定位, 瞄准国际先进水平, 不断完善绿色食品标准体系。在坚持质量认证与标志管理相结合的基本制度安排的前提下, 积极推进制度机制创新, 不断增强绿色食品事业发展的活力。进一步优化工作运行机制, 健全工作责任体系, 加强绿色食品工作体系和队伍建设。

三、2009年要集中精力做好的几项重点工作

2009年是近年来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最困难的一年, 面对复杂的局面, 保持绿色食品事业健康发展, 需要付出更加艰辛的努力。整个绿色食品工作系统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 按照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总体部署, 紧紧围绕促进绿色食品品牌“两个提升”的中心任务, 以完善和强化绿色食品质量保障体系为核心, 以打造品牌、促进消费、拓展市场为引领, 推动绿色食品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为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按照上述工作的基本思路和总体要求, 2009年, 整个绿色食品工作系统要重点抓好以下六项工作:

㈠继续抓好产品认证和基地建设在当前的形势下, 各地绿办要强化服务意识, 深入基层, 靠近企业, 采取更加有力的工作措施, 积极主动地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 推动产品认证和基地建设稳步发展。一是继续引导各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绿色食品产品认证。力争全年新认证绿色食品企业2100家, 产品5200个, 企业总数达到6500家, 产品总数达到18500个。在组织产品认证中, 要特别注意突出发展龙头企业和大型食品骨干企业, 积极发展地方名特优和精深加工产品, 提高企业素质和产品档次, 扩大绿色食品的产品优势, 发挥对绿色食品品牌的整体带动作用。二是及时主动地做好续展工作, 稳定产品续展率, 避免认证企业和产品大进大出、大起大落。三是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 继续在有条件的地区推动有机食品发展。力争全年新认证有机食品企业300家, 产品1400个, 认证企业总数达到1000家, 产品总数达到5000个。四是发挥资源优势, 突出产品特色, 积极争取支持, 抓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建设。今年新创建基地50个, 验收100个基地, 基地总数达到420个。五是抓好贫困地区产品认证和基地建设。此项工作再次被列入今年农业部为农民办实事之一, 要认真落实。具体要求是:在592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 免费开展技术培训;创建35个绿色食品标准化基地, 选择2个贫困县开展有机农产品基地建设试点;继续实施绿色食品标志使用费和有机食品认证费收费优惠政策。

㈡有效防范和控制认证风险一是调整产品标准执行规定。在停止执行企业标准确认审批制度的情况下, 对缺少绿色食品标准的认证产品, 中心将根据风险评估情况, 组织制定统一的认证产品质量标准执行规范。二是依法明确认证主体资格和类型, 研究制定企业质量管理规范, 建立认证企业分类管理制度, 提高准入门槛。三是细化和完善认证程序和规则, 强化认证审核和现场检查工作质量监督。研究制定认证产品名称界定办法, 从严认证产品品名界定、产品包装标签审核管理。四是按照“风险分析准确、预警反应快捷、应急处置果断”的目标, 抓紧构建绿色食品风险预警体系, 逐步建立适应绿色食品特点的风险预警工作机制, 有效防范和及时消除行业风险和隐患。今年我们将重点在行业风险较高的蔬菜、蛋及蛋制品、乳制品、水产品和茶等产品类别上开展风险预警试点工作, 通过试点, 总结经验, 逐步完善。

㈢扎实开展专项整治工作今年以来, 我们已按照国家九部委开展的“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活动”的要求, 对23个省市区的500家绿色食品企业进行了实地抽样, 尚未发现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的问题, 但按照绿色食品相关产品标准评定, 发现6个产品不合格, 中心已做出处理。当前, 整个工作系统要按照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暨执法年活动”的总体部署和要求, 结合落实各项常规监管制度, 扎实开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专项整治工作。一是中心和地方绿办共同配合, 加大经费投入, 适当扩大证后产品质量抽检比例。二是继续在各地大中城市开展企业用标市场监察, 严肃查处违规用标行为, 同时积极配合工商部门依法打击假冒产品。三是加快推进企业年检、产品编号等制度改革, 进一步提高有关监管制度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四是强化淘汰退出机制, 对质量抽检不合格产品、违规用标企业, 及时采取取消标志使用权、督促企业整改等措施, 并予以公告和通报。通过开展专项整治, 落实各项监管措施, 使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 企业规范用标水平进一步提高, 市场假冒产品得到及时有效地查处, 防范和杜绝重大质量安全事件的发生。

㈣加大宣传和促销服务力度一是扎实做好宣传工作。按照“持之以恒打基础、循序渐进求实效、积极稳妥不炒作”的原则, 紧紧围绕促进品牌“两个提升”的目标, 分三年开展绿色食品主题年宣传活动。2009年, 集中围绕“普及绿色食品知识、促进绿色食品消费”的主题, 中心将通过组织开展绿色食品知识竞赛、举办绿色食品知识系列讲座、制作绿色食品宣教影像资料等活动, 进一步宣传和普及绿色食品知识。各地绿办也要结合实际, 开拓思路, 大胆创新, 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工作, 共同营造促进绿色食品发展的市场环境和社会氛围。二是积极开展产品促销服务。中心将继续做好第七届农交会招展工作;办好第三届中国国际有机食品博览会;落实好农业部农产品促销项目, 更有针对性地组织优势企业和特色产品参加境外专业展会, 不断开拓国际市场。各地要继续通过支持和组织举办区域特色展会, 搭建平台, 做好服务, 促进厂商对接。三是精心打造绿博会品牌。抓紧开展“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标志商标注册, 加强对绿博会展会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管理权的维护。同时, 完善有关绿色食品展会制度, 指导各地更加规范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促销活动, 引导消费, 促进贸易。

㈤继续抓紧抓好基础性技术保障工作一是按照《绿色食品标准制修订三年规划》, 补充、修订绿色食品相关标准, 进一步完善绿色食品标准体系。今年中心将启动已在农业部立项的《绿色食品畜禽饲养防疫准则》等11项标准制修订工作;补充、制定和发布《绿色食品米酒》等4项产品标准;发布华北地区21种果树、蔬菜品种的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 并组织制定和实施《全国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规划》。二是继续开展调研和论证工作, 积极争取农业部有关司局的支持, 推进绿色食品法规及配套制度建设。三是系统开展绿色食品基础理论研究, 加强行业指导。今年中心将面向社会和工作系统, 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 先期启动《绿色食品产业中长期发展战略》课题研究。此外, 中心将组织召开“绿色食品发展与农产品供给和消费国际研讨会”, 交流绿色食品理论研究成果。四是逐步建立监测机构综合评价体系, 充分发挥监测体系在质量把关、标准建设、风险预警等方面的技术支撑作用。五是抓好绿色食品网络建设, 指导和支持42个绿办建设绿色食品产品认证系统数据交换平台, 加快推进网络认证工作, 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能力。

㈥切实加强体系队伍建设适应形势和任务的要求, 围绕发挥体系优势、强化职能作用、提升工作能力“三个目标”, 朝着建立健全责任体系、推动工作重心下移、强化激励约束机制“三个方向”, 加强体系队伍建设。一是建立工作责任体系。从认证到证后监管的各个工作环节, 从中心、地方绿办到监测机构各个工作层面, 建立分级工作责任体系, 强化各自的职能职责。二是提高队伍素质。重点加强认证检查员和标志监管员专业队伍建设, 逐步建立两支相对独立、相互监督的专职队伍。三是强化激励机制。中心将设立专项基金, 建立量化、可操作的评价体系, 对地方绿办的工作绩效进行考评和激励。四是增强工作的协调性。各地绿办要树立大局意识, 将绿色食品与“三农”工作紧密结合, 创造条件, 发挥作用;要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 围绕重大工作, 加强协同配合, 增强工作合力;要树立忧患意识, 既要积极稳妥地推动发展, 又要有效地规避行业风险, 严谨规范地开展各项工作, 共同维护绿色食品事业和整个工作系统的良好形象。

同志们, 绿色食品事业已处在一个十分重要的发展时期, 任务越来越重、要求越来越高、责任越来越大。在新的形势下, 我们要在农业部的领导下, 在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的具体指导下, 在地方各级农业部门的大力支持下, 继续开拓进取, 团结协作, 扎实工作, 把绿色食品事业推上一个新的发展台阶, 为加快我国现代农业建设、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做出更大的贡献。

篇3:绿色食品包装通用准则NYT658-201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

创新改革 进军绿色包装

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发扬创新精神,实现优化改革的例子中,以胜达集团、上峰集团为代表的自主创新,以及敢于与同行较量的精神和勇气,值得业内同行发扬和学习。胜达集团、上峰集团通过产品结构的优化调整,实施产品转型,走差异化之路,毅然进军绿色包装、高端彩色印刷市场,为此,大大提升了产品竞争力和市场抗风险能力,即使在金融风暴肆虐全球时,也能平稳发展,不受影响。

提升效率 生产绿色设备

在绿色政策的推动下,青岛佳友精密机械有限公司正向着生产节能高效设备的方向大步迈进。例如,其生产的双工位电脑薄刀纵切压痕机、龙门吊篮组合式全自动堆码机以及全伺服模块化组合式纵切压痕机被列为青岛市重点技术创新计划项目。这些设备不仅能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减轻操作人员劳动强度,还能降低能源和资源消耗,减少客户生产成本。

优化技术 实现绿色印刷

近年来,无版印刷技术越来越受业界瞩目。博业激光应用技术有限公司水性无版数码印刷机的问世,避免了多年来传统包装行业发展中的弊端和缺陷。该设备无须使用印版,作图后可自动合成彩色并直接输出,还能实现小批量印制、瓦楞纸板直接印刷,不仅大大缩短了瓦楞纸箱生产供应链,提高了生产效率,还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环境污染。

在当前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下,对于我国包装产业来说,一方面,要促进包装产业自身的发展壮大;另一方面,要通过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提高我国包装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而绿色包装正是我国包装产业未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大突破口。

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专业瓦楞展会之一,2013中国国际瓦楞展也在积极推动绿色包装进程,并不断通过丰富的自身资源和强大的行业号召力来塑造一场绿色的全球性展会。此次展会将于2013年4月8~11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举行,届时,更多展商将带来高端绿色设备与耗材,为包装企业与业内人士就绿色包装技术等方面提供一个绝佳的交流平台。此外,本届展会还将开设“全球包装绿色要求与企业应对方案”研讨会、“纸箱创新嘉年华”等活动。主办方励展博览集团相信,丰富的绿色包装前沿技术将让来自全球的26000多名海内外观众不虚此行。

篇4:绿色食品包装通用准则NYT658-201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

为了应对食品安全溯源的需求, 许多相应的追溯系统逐渐建立起来。其中, 以商品条码为技术核心的追溯体系应用最为广泛, 得到了全球范围内食品行业企业的普遍认可。

商品条码为核心的追溯技术体系

1977年, 国际物品编码协会 (GS1) 成立。这个非营利性质的国际组织始终致力于建立一套国际通行的全球跨行业的产品、运输单元、资产、位置和服务的标识标准体系和通信标准体系, 以提升供应链运作效率、实现产品追溯。近年来, 由国际物品编码协会开发的以商品条码为基础的全球统一标识系统 (GS1系统) 已在食品、饮料、牛肉产品、水产品、葡萄酒、水果和蔬菜等多个食品领域的跟踪与追溯中广泛应用。目前全世界已有遍及欧洲、亚洲、美洲、大洋洲和非洲的几十个国家和地区采用全球统一标识系统对食品的生产过程进行跟踪与追溯, 获得了良好的效果。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 (UN/ECE) 已正式推荐全球统一标识系统用于食品的跟踪与追溯, 并将其称之为UN/ECE追溯标准。

鉴于各国法律法规的要求, 目前全球开展产品追溯的国家众多, 采用的追溯码各异, 即使同样采用以商品条码为基础的全球统一标识系统实施产品追溯的国家 (或同一国家的不同追溯系统) , 其追溯码数据结构和数据项等方面也不一致。因此, 在全球市场交易的产品和服务的可追溯性体系, 需要遵循一个国际认可的可追溯性标准, 对于已经建立的可追溯体系也需要有一个全球性的标准鉴定方式, 这样才有可能保证所有建立了可追溯性体系的企业共同采用全球唯一性的通用语言。为了确保全球统一标识系统追溯管理的权威性, 国际物品编码协会正在全球开展可追溯一致性 (GTC) 认证印章计划。作为重要组成部分, 全球可追溯性标准 (GTS) 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工具箱, 用于供应链中实施基于商品条码的可追溯系统。目前秘鲁、智利、哥伦比亚、加拿大等多个物品编码成员组织已经正式实施了GS1、GTC国家印章认证工作, 向其国内审核合格的企业颁发GS1、GTC国家印章。

我国商品条码工作得到规范管理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 越来越多的商品进入流通领域, 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的物质生活。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大规模地应用商品条码以实现商品流通信息化之时, 我国的商品由于不具备商品条码, 难以进入国外正规商店、超市, 有时甚至无法出口。

1988年, 在改革开放进入第十个年头, 国家技术监督局 (现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联合国家科委、财政部、外交部向国务院申请成立中国物品编码中心, 统一组织、协调、管理全国商品条码工作。1991年4月, 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代表我国加入国际物品编码协会, 打破技术壁垒, 负责推广符合国际标准的中国商品条码标识系统和供应链管理标准;中国商品获得以“690—695”开头的国际通用的商品条码标识, 使我国的商品在国际市场中提升了竞争力, 为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提供了技术支撑。

经过多年的发展, 目前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在全国设有46个分支机构, 形成了覆盖全国的集编码管理、技术研发、标准制定、应用推广以及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工作体系;中心负责管理的商品条码系统成员已逾十万家;上千万种产品包装上使用了商品条码标识;使用条码技术进行自动零售结算的超市已超百万家;此外, 中心还建立、健全了我国物品编码与标识体系, 开拓了二维条码、产品电子代码 (EPC) 、全球数据同步 (GDS) 、产品质量追溯、电子商务、物流信息标准化等研究与应用领域, 有力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与此同时, 中国物品编码中心积极探索、自主创新, 取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 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物品编码与自动识别技术的发展。通过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平台和标准化解决方案, 中心进一步促进了我国信息化与标准化的发展, 为国际贸易、产品出口创汇以及国民信息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商品条码为我国食品行业发展保驾护航

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充分发挥商品条码技术优势, 制定了食品安全追溯系列标准, 启动了食品安全信息追溯平台的建设, 开发了质检信息综合查询系统, 相继出版了《牛肉制品追溯指南》、《水果、蔬菜跟踪与追溯指南》、《食品安全追溯应用案例集》;完成了《食品可追溯性通用规范》、《食品追溯信息编码与标识规范》、《食品追溯信息系统开发指南》等多项食品安全追溯关键国家标准的制定工作。这些标准和指南的建立和出台, 对于完善我国食品质量安全与追溯体系起到积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同时也加速了我国同世界标准的接轨。

自2003年以来, 中心除了出版指南、案例集和相关宣传材料外, 还通过实施“条码推进工程”项目, 开发了基于商品条码的质检信息综合查询系统, 在国内建立了100多个食品安全追溯应用示范, 应用试点和推广工作涵盖肉禽类、蔬菜水果、水产品及地方特色食品等, 包括新疆瓜果、四川茶叶、山东蔬菜等地方特色优质产品追溯系统, 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完成了中法食品追溯项目;为北京奥运的食品安全保障提供了有效技术支持;为更好实现产品质量监管、“强质检、保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山东实施的“蔬菜安全可追溯性信息系统的研究及应用示范”和“GS1在深加工食品安全监管追溯中的应用”两大项目, 已在山东寿光田苑果蔬有限公司、山东海星集团有限公司和三通食品 (潍坊) 有限公司成功运行, 并在济南银座、家乐福和潍坊的佳乐家超市建立了追溯终端系统, 消费者可实时准确查询产品的包装、仓储、运输、销售等整个生产周期的信息。此举提高了消费者对于蔬菜及深加工食品的信任度, 社会反响良好。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确定了以特色林果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政策导向, 因地制宜, 将哈密瓜、葡萄等新疆特色农产品作为追溯体系建设的试点, 带动新疆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工作全面开展。截止到现在, 已有10个特色农产品纳入了新疆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平台, 可追溯面积已达100万亩。2007年, 中心在新疆实施“哈密瓜质量安全追溯信息系统”, 实现了哈密瓜质量安全信息的追溯, 促进了新疆特色农产品的产业发展, 填补了新疆食品监管在追溯方面工作的空白;2008年, 又开展了对吐鲁番特色水果——葡萄的追溯体系建设工作, 建成“吐鲁番红柳河葡萄质量安全信息追溯系统”, 成为2008年奥运会指定准入食品;相继开展了和田皮亚曼甜石榴、和田地区薄皮核桃、安迪河甜瓜、红柳大芸;喀什地区喀什噶尔红枣、喀什噶尔木亚格杏、喀什噶尔石榴、伽师瓜等特色产品的质量安全追溯信息系统的研究及应用, 为打造特色品牌和推动优质特色农产品进入高端市场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

四川地处我国西部, 有着丰富的茶业资源和众多茶叶生产企业。为了提高茶叶的安全性和促进茶叶企业发展, 中心在四川建立“茶叶制品质量安全信息追溯示范系统”项目, 成为国内首例采用以商品条码为基础的可追溯性标识的茶叶制品示范系统。该系统为企业的产品质量管理提供技术手段, 有利于政府对茶叶产品的监督管理和消费者查询茶叶产品质量安全信息。

此外, 中心还在我国的多个省市开展了商品条码追溯系统的试点工作, 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如北京通过“条码推进工程”建立了我国首例采用商品条码标识系统跟踪与追溯牛肉产品的追溯试点;天津“GS1系统在中药材种植产地溯源中的应用”项目, 在国内首次应用全球位置代码建立药源产地位置标识, 为条码技术的应用推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云南“无公害养殖及肉制品EAN·UCC射频管理系统”项目, 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大规模生猪养殖射频识别管理系统和肉制品产品追溯系统的应用示范基地;新疆“哈密瓜追溯系统”;陕西“农产品质量跟踪与追溯体系应用研究——EAN·UCC系统应用与试点工程”;江西建立基于EAN·UCC系统的“脐橙农产品质量跟踪与追溯系统”;海南“EAN·UCC系统在水产品质量安全跟踪和追溯的应用研究”;广西南宁在两家大型米粉生产企业实施“广西米粉质量安全跟踪、追溯与监管体系”;福建“远山河田鸡供应链跟踪与追溯系统”等等。这些试点的成功建立与应用, 使中心在食品安全追溯工作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开拓商品条码应用领域

通过实施“条码推进工程”, 完成项目71个, 建立起遍布全国的应用试点和示范系统。条码技术应用领域不断扩大, 从零售扩展到制造业、交通运输、邮电通讯、医疗卫生及军事装备等国民经济各行各业, 有力地推动了各行业信息化的发展。

在医疗卫生领域, 中心于2008年成立了包括分中心、药监部门、卫生部门、行业协会、医药制造、医药物流、医院、药店等在内的医疗卫生领域推广工作组, 负责中国商品条码标识系统在我国医疗卫生领域的推广应用。几年来, 中心深入研究国内卫生行业监督及信息化建设的政策方针, 密切跟踪国际先进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态势, 紧密联系卫生部门、药监部门、协会组织、企业、医院等行业单位, 分析其信息化现状与需求, 积极提供编码与自动识别技术标准化解决方案, 以解决行业实际问题;在医药物流信息化、医药零售的移动POS应用、中药材道地性追溯、医疗器械全过程追溯、化妆品市场监管等多个领域开展技术研究与应用推广工作, 得到了企业的好评, 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提升供应链效率, 降低运营成本, 保障患者安全。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 中心进一步拓宽了商品条码应用领域, 积极开展基于手机识读商品条码的移动商务领域研究应用, 为商家提供新的销售渠道, 为消费者提供全新的购物模式, 为政府部门提供移动执法的技术支持;同时, 建立了以商品条码为基础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开展产品防伪、质量追溯、质量监管、数据共享、电子商务等多方面的应用, 消费者可以通过中国商品信息服务平台, 随时对商品信息进行查询。在物流信息标准化、商品电子代码、联合国标准产品与服务代码等新领域, 我们也取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和专利, 拓宽了物品编码的应用范围。

对于今后的工作计划, 中心准备在已经取得成绩的基础上, 进一步深入推广以商品条码为基础的编码标识系统在食品安全追溯中的应用。首先, 在四川“茶叶制品质量安全信息追溯示范系统”项目的基础上, 发挥示范作用, 进一步深入推广, 争取发展15~20家四川知名茶叶企业加入到“茶叶制品质量安全信息追溯系统”平台, 推广示范系统取得的成果;其次还要完成农产品追溯标准的制定工作, 编辑出版《商品条码与食品追溯》;最后要继续跟踪GS1可追溯一致性认可和一致性印章工作, 待条件成熟时在国内启动此项工作。

篇5:绿色食品包装通用准则NYT658-201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

三大主题展区引领行业发展趋势

1.绿色包装、瓦楞彩盒纸包装

包括前沿瓦楞纸箱包装印刷设备专区,前沿彩盒、标签以及网印、大幅面印刷、覆膜设备专区,药监码喷码设备专区,柔印设备及耗材专区。

2.数字包装印刷,为您赢得新市场

同期推出的“中国国际数字包装印刷及标签展览会”将推广应用世界先进的数字包装及标签印刷设备,满足用户对个性化、差异化的需求。

3.包装创意设计,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同期举办的“第二届中国国际包装创意设计产品博览会”“2014‘中国包装之星’创意设计大奖赛”将吸引数百家包装创意设计企业,以及中国纸包装百强企业和重点包装产品制造企业参与,获得向国内外重要买家及决策人士展示其独特包装生产工艺的最佳机会。

五大专业活动全面提升企业影响力

1.“瓦楞杯”2013~2014中国纸包装工业100强排行榜评奖颁奖盛典

颁奖盛典将在前三届“中国纸包装工业100强颁奖活动”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同时颁发“中国纸包装工业十大影响力企业家”,再度全面彰显中国纸包装百强品牌的魅力,推动中国纸包装企业品牌的发展。

2.中国绿色柔印与瓦楞彩盒应用论坛

论坛由中国印刷技术协会柔性版印刷分会和上海华凝主办,将邀请包括柯达、合兴包装、紫泉标签、美国祥丰洋行等柔印设备制造与应用领域的专家参与演讲,结合著名产品案例,阐述绿色柔印与瓦楞彩盒应用方面的最新技术,并为用户提供多种解决方案,探讨绿色柔印方面的相关标准,推动绿色柔印在瓦楞彩盒行业的应用与发展。

3.中国国际包装创意设计产业高峰论坛

论坛将邀请包括设计大师赵佐良,上海大学教授金国斌,上海界龙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研发中心副主任庄建民,上海家化联合股份有限公司设计中心总监袁宗磊、结构设计解决方案专家徐琨等在内的创意设计名家,以及海内外优秀设计师参与演讲,结合著名产品案例,阐述最新的创意理念和绿色包装理念,让包装企业零距离接触最新包装创意设计作品,提升包装企业产品创意设计水平,打造中国强势品牌。论坛上,还将举行2014“中国包装之星”创意设计大奖赛颁奖盛典。

4.数字印刷在包装领域的应用论坛

论坛由上海数字印刷行业协会主办,将邀请国内外优秀数字印刷专家、知名企业代表等围绕数字印刷的发展现状及趋势、数字印刷在包装领域的应用,以及数字印刷新技术等内容进行交流。

5.中国包装电子商务整体解决方案高峰论坛

论坛由中国包装联合会电子商务委员会、上海华凝和中国包装网联合举办,将邀请国际科学研究院院士、特聘终身教授陈希荣,浙江理工大学教授王家俊,中国包装联合会电子商务委员会副主任秘书长龚经强等专家,就“引领传统企业走电商转型之路”等成功案例进行现身说法,与大家共同探讨我国包装行业电子商务全面发展之路。

篇6:绿色食品包装通用准则NYT658-201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

为了有效研究并逐步解决这些问题, 2013年下半年欧盟项目“中国食品供应链中可持续生产与消费模型和认证工具研究”正式启动。项目研究的主要承担单位是, 西班牙电子信息技术行业协会 (GAIA)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 (IQSTAP) 、中国商品学会 (CSCS) 、中国农业大学 (CAU) 、中国商业联合会 (CGCC)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 (CIFST) 。

生态食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一个难题。为使食品企业全面、系统、科学地理解可持续发展, 充分、合理、有效地开展可持续发展活动, 指导和评价食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状况, 编制《生态食品企业可持续发展评价准则》成为项目的重要工作内容。通过《评价准则》的实施, 将提高食品行业的生产能力, 促进可持续生产方式并通过帮助及鼓励消费者选择可持续性的、生态型食品, 促进可持续消费。

《生态食品企业可持续发展评价准则》的编制, 参考了全球报告倡议组织 (GRI) 《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的G4标准, 立足于我国食品企业的现实状况和发展规律, 以加强食品企业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给予食品企业一个明确的可持续发展评价标准。在内容上, 本评价准则以我国法律法规, 批准、签署或加入的国际公约为基准, 参考和借鉴了《ISO 26000社会责任指南》、《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编写指南 (CASS-CSR2.0) 》、《中国企业社会评价准则》、《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和食品加工行业补充指南》等国际、国内可持续发展评价准则和GB/T 27301—2008《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肉及肉制品生产企业要求》, 明确了食品企业可持续发展状况的评价准则, 使之既顺应可持续发展的国际趋势, 又符合我国食品企业的发展规律和现实需要。

篇7:绿色包装与绿色物流发展研究

【关键词】 绿色包装 绿色物流

引言

在新的形势下来研究绿色物流,将为我国政府和企业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制定物流发展规划、促进物流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方法支持,对于促进绿色物流理念在全社会的传播、促进绿色物流理的绿色化具有重要的意义。绿色物流不仅在经济效益还是环境效益对我们今天的经济生活都具有很重要的影响,这也是全面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绿色物流的最终目标是可持续性发展,实现该目标的准则是经济利益、社会利益和环境利益的统一。

1. 绿色包装

什么才是绿色包装?所谓“绿色包装”是指不会造成环境污染或恶化的商品包装。但是我们不能只是浅层次的对这个概念认知,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包装不仅仅指商品包装而且还包括物流中的运输包装。

事实上绿色包装的概念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才开始提出来的,现在至今也是一个全新的概念。绿色包装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定义和解释:美国人认为:绿色包装是指通过使用适当的材料和容器,然后施与相应的技术,从而来使产品安全地达到目的地-在产品输送过程的每一个阶段,无论遇到怎样的外来影响皆能保护其内容物的安全,从而不影响产品的价值,不对环境和人类产生相应的危害。日本人认为:所谓绿色包装是指在运输和保管物品的过程中,为了保护物品的价值和原有状态,通过使用适当的材料、容器和包装技术包裹起来的状态的同时尽所用包装产生的不产生一系列环境污染,让回将所使用的材料进行回收利用。欧洲人认为:绿色包装是为在流通过程中保护产品,方便储运,促进销售,按一定方法而采用容器、材料和辅助物等所产生的问题均不能破坏生态环境,影响人类的自身健康。

所谓绿色包装是指从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包装都要符合生态环保的相关要求,所用的包装都是对环境无公害的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方式和方法。绿色包装的实质内涵也就是包装产品从原料的选则、 加工、制造、使用直到回收和废弃处理的全过程均不能对环境造成相应的污染。

绿色包装的产生具有必然性:因为伴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程度越来原高我们面临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果我们的产品和物流不具备绿色性,那么我们将很容易的被国外的一些所谓的绿色要求所阻拦。当前世界各国对环保的意识日渐增强,特别是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出于对环保的重视将容易造成环境污染的包装也列入限制进口之列,而成为非关税壁垒的手段之一。

2. 绿色物流中该如何选择绿色包装材料

在整个物流中消耗了大量的包装材料,并且造成了令整个世界都头疼的废弃物的问题。因此材料的选择在整个绿色物流中具有相当的分量。我们在选择包装材料时候应该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包装减量(Reduce):包装在满足保护、方便、销售等功能的条件下,应是用量最少。重复使用(Reuse):包装应易于重复利用。回收利用(Recycle):包装应易于回收。再生(Recycle):包装应该是可以再生的。可降解(Degradable):不形成永久垃圾,进而达到改善土壤的目的。

Reduce、Reuse、Recycle、Reuse和Degradable即当今世界公认的发展绿色包装的4R+1R原则。在围绕着4R+1R原则下我们尽可能的选择包装材料与环境相兼容,少产生甚至不产生环境污染,实现零破坏。包装的性能和功能也围绕着少量化和先进的功能性。例如质量轻、便于卸载、运输、方便管理、性能又良好满足保护产品的要求。又如质量轻的不但可以减轻车量的运输效率,还可以减轻汽车尾气排放,减轻对环境的影响。最重要的是包装材料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的全程绿色化。在原材料的获取,制备、加工、使用、废弃直至最后循环再生都具有良好的环保性即全程无污染。

3. 绿色包装推动绿色物流

绿色物流的关键所在,不仅依赖物流绿色思想的建立,物流政策的制订和遵循,更离不开绿色技术的掌握和应用。而绿色包装更是其中一个方面。加强绿色包装工程的科研对促进绿色物流起着尤为关键的作用。除此之外绿色包装是一项系统工程, 除了政策、法规等宏观条件的支持外,更有赖于绿色包装技术的不断创新和进步。 因此, 加强绿色包装科学、绿色物流的技术创新的研究, 是实施绿色包装工程的重要保证。

绿色包装技术的研究既要考虑包装方式、包装材料的选用和包装废弃物的处置。又要考虑绿色包装设计的商品保护、运输便利、货架陈列、环境保护和吸引消费者的功能。同时又要使设计的包装在物流的自动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环节上和流通过程中实现绿色物流。

重要的是开发行的绿色包装材料,在整个绿色物流中从根本下手。例如改进塑料包装材料,发展可降解腐化的新型包装材料。同时也要组织有关部门联合攻关,积极利用生物工程技术发展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和资源可以再生利用的新型包装材料。还有为了发展绿色包装, 还需加快绿色包装人才培养。

结语

中国的绿色物流与发达国家尚有较大差距,物流绿色化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但是他还有相当漫长的一段路途。理论和实践都证明,无论从适应WTO要求以应对国际贸易中的“绿色壁垒”,还是提高中国物流企业自身竞争力来说,绿色物流是未来物流业需求。要想发展绿色物流就要大力绿色包装。绿色包装是实现物流绿色化的必要条件之一。要想加快物流的绿色化建设,那么首先应该加强绿色包装的建设。只有绿色包装才能促进物流绿色的最大化。因为减少包装废弃物污染,推动绿色包装产业化,促进绿色物流的可持续发展,才能根本上促进整个物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偉民.论绿色包装与包装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J]. 包装工程, 2002,23(4):40- 41.

[2] 林敬松,钟唯希:对发展绿色物流的思考[J].物流,2002.

[3] 王之泰: 现代物流学[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5.

[4] 邓全成:运输与包装北京[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108~110.

[5] 盛忠谊:实现绿色包装[J].包装工程,2005.25(3):234~235.

篇8:绿色食品包装通用准则NYT658-201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 现代物流在社会和生产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物流作为实现社会生产和人们消费活动的重要环节, 同时又是产品生命周期环境管理中一个重要的环境因素, 自然要引起人们的重视。而绿色物流则在这个背景下应运而生。

推行绿色物流是世界物流行业发展的重点。绿色物流目前还没有成熟的定义, H.J.Wu和S.Dunn认为, 绿色物流 (Greenlogistic) 就是对环境负责的物流系统 (an Environment ally Responsible Logistic System) 。绿色物流的实质即物流的可持续发展。绿色物流是绿色供应链的一部分, 是指以减少环境污染, 提高资源利用率为目标的环境友好型物流系统, 而绿色包装则是绿色物流系统中至关重要的子系统之一。由于包装消耗了大量的资源, 包装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日趋严重。因此, 发展绿色包装是完善绿色物流体系的重要内容。

绿色包装 (GreenPackage) 也称为“生态包装” (EcologicalPackage) 或“环境友好包装"

(Environment Friendly Package) , 从本质上讲:绿色物流包装是指产品设计、生产时节约资源和能源, 减少废弃物;使用后易于回收或自行分解回归大自然, 对生态环境没有任何损害的物流包装。

绿色包装强调的是不造成资源浪费, 并且对人体及环境不造成危害。绿色包装材料对发展绿色包装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而, 开发使用绿色包装材料是当前各国关注的重点。

二、绿色包装材料

1. 纸包装——绿色包装材料的领跑者

纸包装材料是最早采用的包装材料之一, 也是当前世界各国包装行业应用最广、最多的包装材料。纸包装材料不但资源丰富、易回收, 而且容易降解。纸制品腐化后, 既可以回收再生纸张或作植物肥料, 又可以减少空气污染, 净化环境。与其他包装材料相比, 采用LCA (Life Cycle Assment“生态循环评估法”) 技术进行量化评估, 纸包装是最有前途的绿色包装材料之一。目前, 纸箱、纸袋、纸桶、纸浆模塑制品已成为现代包装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泛应用于运输包装和食品包装。其中纸浆模塑制品突出的抗震耐冲击性能, 在各种缓冲材料中脱颖而出。它可塑性好, 缓冲力强, 生产工艺简单, 不污染环境等有优点, 使其在各种食品、药品包装和电器衬垫、易碎品隔垫中广泛应用, 成为绿色物流包装系统中一个大亮点。瓦楞纸板、蜂窝纸板制品的推广应用, 对促进“以纸代木”、“以纸代塑”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目前以及今后几年, 我国包装纸的发展趋势是高强度、低克重。多功能。重点是多色彩瓦楞纸箱, 以适应国内外纸箱的需要, 发展蜂窝制品包装新技术、新产品, 已逐步替代木制品包装;充分利用我国再生自然资源, 发展如农产品秸秆为原料的纸膜包装, 并且要不断降低成本, 减低能耗。

2. 传承传统文化的竹包装

竹包装是利用自然资源开发的天然包装材料, 可实现减量化, 能够二次利用, 从伐竹、竹材加工, 竹包装材料制造和使用, 废弃物的回收再生利用或降解的全过程均不会对人体及环境造成损害, 这些符合绿色包装的“4R+1D”原则, 也达到了用生命周期分析法 (LCA) 对绿色包装提出的理想最高要求。

竹材是一种优良的天然生长的植物材料, 也即是一种完全的绿色材料。据有关数据显示, 竹材的平均力学性能优于木材的平均力学性能。从种类、面积、产量、利用历史、科技水平上看, 中国是名副其实具有绝对竹子资源优势的大国, 号称竹子王国。

竹环蜂窝板充分发挥竹材的优良性能, 具有强度大、重量轻、抗水性能好、成本低等优点, 创新性的结合到托盘使用中。竹席瓦楞包装箱板的优点可与瓦楞纸板相媲美, 但抗水性能及强度优于瓦楞纸板。另外, 采用竹材为原料, 仍采用传统竹篾编席或竹片组合, 再加上胶压制成型这种方法, 还可生产物流包装的集装箱、流通箱之类的。

将竹子加工产业与现代绿色包装产业相结合, 正是我国产业的强强联合, 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绿色物流的发展路子。

3. 可生物降解薄膜—真正的绿色包装材料

由于塑料薄膜带来的严重的环境污染, 可生物降级薄膜的开发和使用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纤维素以其丰富的来源和优良的生物降解性成为目前合成生物降解薄膜的重要原材料。生物降解塑料能被微生物完全消化, 并只产生自然副产物, 因此它被称为“清洁塑料”。

玉米塑料, 学名“聚乳酸交脂” (polylactide) , 是以玉米等富含淀粉的农作物为原料, 经过一系列生物化学技术处理得到的一种高分子化合物。该产品能自然降解为水和二氧化碳, 又被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再次合成淀粉。从理论上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 从自然中来到自然中去, 这就是玉米塑料的“生命历程”。

玉米塑料在包装行业领域大有可为。玉米塑料是纯生物质塑料, 无毒无公害, 用它制作的包装材料清洁卫生, 不会污染食品和环境。世界零售业沃尔玛巨头宣布, 所有美国的沃尔玛超市使用玉米塑料食品包装袋, 并在未来几年内使这一做法推广到全球的沃尔玛超市。“玉米塑料”的问世开拓了绿色包装行业的新纪元, 将会极大的促进我国绿色物流的发展。

三、总结

绿色包装材料的研制开发是绿色包装最终得以实现的关键, 因此, 当务之急是大力开发新型绿色包装材料, 取代原有的污染性材料。绿色包装材料的研制开发要结合我国资源情况, 有效利用资源, 节约能源。

包装和物流之间是相辅相成, 共同发展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绿色物流系统的所有构成因素均与绿色包装有关, 要想实现物流的绿色化, 必需实现包装的绿色化。

在我国, 随着建设和谐社会发展观的建立, 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诉求下, 绿色物流成为大势所趋。在我国加入WTO后, 国内外物流企业的竞争日趋激烈, 因此, 中国的物流业按照绿色化的思路来规划发展, 是应对国际竞争, 赢得市场空间的必然选择和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高海亲.《对发展绿色物流包装的几点思考》商场现代化2007年4月

【2】尹兴, 孙诚.《构建绿色物流体系下的绿色包装》包装工程GVol.27No.42006.08

【3】李春香.《实施绿色包装策略促进绿色物流发展》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第9期

【4】杨茜.《纸包装材料的优势与发展》中国包装业

【5】《绿色包装与竹包装及环境保护》鄢腊梅中国包装工业2/2000

【6】辛本春, 毕华林.《玉米塑料—第四类化学新材料》化学教育2007年第8期

【7】吴正心, 庞燕, 李正军.《绿色物流包装材料的开发前景》物流技术2006年第7期

【8】《北京绿色物流研究》张京敏杨浩雄编著

上一篇:作业教案常规检查反馈下一篇:综合实践课的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