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通知

2024-08-25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通知(精选8篇)

篇1: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通知

【发布单位】内蒙古自治区

【发布文号】内政办字〔2005〕288号 【发布日期】2005-09-24 【生效日期】2005-09-24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内蒙古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通知

(内政办字〔2005〕288号)

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各旗县人民政府,自治区各有关委、办、厅、局: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搞好“五个结合”进一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通知》(国办发〔2005〕25号)精神,巩固我区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成果,实现退耕还林建设目标,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现就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进一步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重大意义

我区是全国退耕还林工程试点省份之一,也是近几年国家重点投资的省区之一。几年来,在各级领导高度重视下,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广大退耕农户积极参与,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目前,已累计完成退耕还林3504万亩,其中,退耕1330万亩,配套荒山造林2174万亩。工程涉及12个盟市、96个旗县、169万农户、近600万人,是我区生态建设史上投资最多、群众参与面最广的建设项目。

退耕还林工程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决策,在建设我国北疆生态屏障,改善我区生态环境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致富增收,加快畜牧业、林果业等相关产业发展,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认真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有效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是国家对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基本要求,也是发展地区经济的客观需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关键是要解决退耕农户的长远生计问题。从目前情况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一些地区尚未完全形成后续产业,农田基本建设、农村能源建设、舍饲圈养、封山禁牧等配套措施未能及时实施,巩固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成果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各级人民政府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对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重要性的认识,把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问题和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作为当前农村工作的重要任务,切实加强领导,采取有效措施,确保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实现“退得下、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目标。

二、积极搞好“五个结合”,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创造有利条件

各级人民政府特别是旗县级人民政府要针对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区实际,把退耕还林与基本农田建设、农村能源建设、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发展、封山禁牧等配套措施结合起来,整合并统筹安排扶贫开发、产粮大县、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以工代赈、产业化工程、农村能源建设等项目资金,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切实解决退耕农户特别是贫困农户的长远生计问题。

(一)退耕还林与基本农田建设相结合。

解决好退耕农户的长期口粮自给问题,是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重要基础。要正确处理生态建设与农民吃粮、增收的关系,进一步严格保护基本农田,加强中低产田改造。要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大力发展水浇地,建设高标准基本口粮田,确保退耕还林工程重点实施区农民留有基本口粮地。要推行科学种粮,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自给率,保证退耕后粮食增产、农民增收。

各有关部门要安排好各项基本农田建设资金。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中用于农田基本建设及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资金要与退耕还林工程相结合,主要用于水利灌溉排水设施等工程建设。财政扶贫资金、以工代赈资金和其他支农资金,凡是有条件与退耕还林工程相结合的,就要做到统筹使用。

(二)退耕还林与农村能源建设相结合。

各地区要因地制宜,解决好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区退耕农户的生活用能问题。对具备发展沼气条件的地区,要重点和优先安排退耕农户应用沼气。要充分利用我区风、光能资源丰富这一有利条件,积极发展小风电、小光电,多能互补。同时,要加强薪炭林建设,积极推广节柴灶。要采取国家补助、地方配套和农民自筹相结合的方式,搞好退耕还林重点地区的农村能源建设。

(三)退耕还林与生态移民、扶贫开发相结合。

对基本不具备生存条件的特困人口,要结合退耕还林工程实行易地扶贫搬迁,从根本上改善农民生存条件,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努力实现移民脱贫和生态保护双赢的目标。各级人民政府要切实解决好搬迁农户的基本生产生活问题,落实好迁入户的基本口粮地,特别是移民的产业依托问题。各地区要制定退耕农户技术培训计划,加强退耕农户生产技能培训,逐步提高其基本素质和就业能力,促进退耕还林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多种经营产业转移。

(四)退耕还林与后续产业发展相结合。

坚持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中心,加快农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和特色产业。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标准化管理、集约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的要求,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和生产大户参与后续产业建设,支持农牧业特色产业的基地建设,实现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积极推进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

各地区要制定符合本地区实际的后续产业发展规划,指导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通过制定优惠政策,支持和鼓励各种市场主体通过承包、租赁、转让、拍卖等形式,参与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开发;支持和鼓励各类工商企业依托退耕还林工程发展畜牧业、中药材、特色农业和生态旅游业,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林业、农牧业等部门要抓好基地建设示范引导和科技推广服务工作,培育原料基地资源,促进后续产业发展。

多渠道增加对退耕农户发展后续产业的资金扶持。各级人民政府要按照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规划指导退耕农户选好发展项目,建设一批示范基地和示范户,并在资金上给予适当扶持。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条件、对地区经济发展带动作用明显的重点农牧业龙头企业和原料基地,要在项目安排上给予支持。金融机构要采取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对具有生产发展能力和产业支撑的退耕农户给予小额信贷支持,在退耕还林工程重点实施区要加大扶贫贷款力度,支持退耕农户发展后续产业。进一步加大对龙头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加快龙头企业技术创新步伐,扶持其开发研制新产品,增强后续产业发展后劲。

(五)退耕还林与封山禁牧、舍饲圈养相结合。

各地区要继续总结推广封山禁牧、舍饲圈养经验,通过典型示范、资金扶持等方式大力推广舍饲圈养,全面实行封山禁牧。积极引导退耕农户在林间、林下种植优质牧草,提高产草量,增加载畜量。要以棚圈和饲草料基地建设为重点,大力推广普及人工种草、青贮、饲料加工和舍饲育肥技术。要加快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大力推广科学饲养,切实加强畜疫防治,加快牲畜出栏,使畜牧业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提高畜牧业整体效益,促进农牧民增产、增收。

三、认真落实工作责任,把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一)各级人民政府要把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认真落实各级人民政府对退耕还林工程负总责制度,加强组织领导,采取有力措施,逐级明确责任,落实工作任务。各旗县(市、区)人民政府要认真落实退耕还林钱粮补助政策,足额兑现到户,取信于民。要组织开展退耕农户分户普查工作,摸清情况,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成果巩固措施和扶持办法,逐村逐户落实,切实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问题,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创造条件。

(二)各级人民政府要建立健全工作制度,统筹协调退耕还林工程和“五个结合”配套措施有关问题。各级退耕还林工程领导小组要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解决“五个结合”中的具体问题,统筹协调各项支农资金和项目安排。各有关部门在下达相关项目计划时要做到相互通报、密切配合、同步实施;要按照退耕还林工程的总体要求,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认真落实好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区各项配套措施。

(三)各级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加强对退耕还林工作的监督检查,严格执行相关政策,切实搞好退耕还林后期管理工作。旗县级人民政府尤其要认真做好退耕还林工程的检查验收工作,检查结果必须在政策兑现前在村里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的监督。要建立和完善监管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坚决打击毁林、复垦等违法违规行为,严禁林粮间作,不得在退耕还林地内实施土地整治项目。对违反退耕还林管理有关规定的,要依法追究相关人员责任,以确保退耕还林工程健康有序进行。

二○○五年九月二十四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篇2: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通知

【发布文号】豫政办 〔2005〕69号 【发布日期】2005-08-09 【生效日期】2005-08-09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河南省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通知

(豫政办 〔2005〕69号)

各省辖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有关部门:

实施退耕还林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可持续发展战略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2000―2004年我省共实施退耕还林工程面积990万亩,其中退耕地还林330万亩,配套荒山荒地造林660万亩,造林质量已顺利通过国家验收。五年来,工程区各级党委、政府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认真落实退耕还林的各项政策,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增加了农民收入,工程区内生态环境得到初步改善。但是我省退耕还林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部分地区的造林保存率不高,政策兑现不规范,不按国家计划造成超面积钱粮补助难以兑现,后期管理不到位等。为确保退耕还林工程顺利实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切实搞好“五个结合”进一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通知》(国办发〔2005〕25号)精神,现将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认真开展退耕还林“回头看”活动,提高工程效益

实施退耕还林的地方要对前几年工程实施情况认真开展“回头看”活动,从造林成效、林权证发放、政策兑现、幼林管理、技术服务等方面查找不足,制定整改措施。

(一)加强补植补造工作。各地要对2004年以前的退耕还林地块进行全面检查,落实补植补造的地块和数量,制定补植补造工作方案,确保历年的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达到国家要求。

(二)及时发放林权证。县级人民政府要把退耕还林的确权发证工作纳入重要日程,协调国土、农业、林业等部门,及时做好土地变更登记工作,做到“还林一块、验收一块、登记一块、发证一块”。

(三)强化对造林地的管理。各地要落实管护责任,防止人畜破坏新造幼林;要合理配置林下植被,搞好幼林抚育;要加强火灾和病虫鼠害的预测、预报、防治工作,切实保护好退耕还林成果。

(四)切实搞好技术服务。各地林业部门对退耕还林形成的商品林,要采取得力措施,搞好技术服务,使其早见效益。

二、完善配套措施,落实“五个结合”

退耕还林工程区的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统筹协调,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搞好“五个结合”,确保退耕还林保障措施的落实。

(一)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相结合。各地要在严格保护基本农田的基础上,加强中低产田改造,确保退耕农民有足够的口粮田,决不允许搞全退户。要认真落实国家有关规定,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中用于农田基本建设的资金和安排在退耕还林重点区域内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都要与退耕还林相结合,主要用于水利灌溉排水设施和坡改梯改造工程建设。财政扶贫基金、以工代赈基金和其他支农资金,只要有条件与退耕还林结合的,都要做到统筹使用。

(二)与农村能源建设相结合。各地要从实际出发,以农村沼气建设为重点搞好节柴灶、薪炭林建设。采取国家补助、地方配套和农民自筹相结合的方式,搞好退耕还林重点地区的农村能源建设。有关部门和地方对具备发展沼气和节柴灶条件的退耕还林地区,要优先安排建设投资。

(三)与生态移民相结合。各地要积极探索生态地位重要、生态脆弱和不具备生存条件地区退耕农民易地安置的途径,实施生态移民。除国家重点扶持外,地方政府要切实解决好搬迁群众的生活生产问题,努力实现移民脱贫和生态保护的“双赢”目标。

(四)与农村经济发展相结合。各级政府要多渠道增加对退耕农户发展后续产业的资金扶持。对于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条件,对地区经济发展带动作用明显的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和原料基地,各级可适当给予投资补助。有关金融机构要支持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开发,扩大贷款规模,增加扶贫贴息贷款力度。要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各类工商企业参与退耕还林的后续产业开发,增加农民就业机会。

(五)与畜牧业发展相结合。各级政府要尽快在退耕还林工程区全面实行封山禁牧、舍饲圈养。要通过典型示范引导、资金扶持等方式,逐步改变传统的放牧方式。要通过优化畜种结构、科学饲养管理、扩大林草间作面积等措施,大力普及舍饲圈养,促进畜牧业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

三、进一步明确政策,稳步推进我省退耕还林工作

(一)合理确定退耕还林的重点区域。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我省退耕还林工程的重点是黄河中游、淮河上游和南水北调干渠沿线水土流失严重、坡度在15°以上的坡耕地。各地要根据生态优先的原则,合理确定实施退耕还林的重点区域和范围,科学编制退耕还林规划。

(二)进一步规范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和管理行为。各地要认真执行国家有关退耕还林的法规和政策,从合同签订、任务安排、规划设计、施工组织、检查验收、张榜公示、政策兑现到后期管护等全过程,严格操作程序。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国家计划之外盲目安排退耕还林任务。未经林业部门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退耕地,不得兑现补助粮款。

(三)坚持退耕还林基本原则和要求。各地实施退耕还林,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坡度小于15°的坡耕地不安排退耕;营造生态林的比例不得小于80%;必须坚持农民自愿退耕的原则,严禁强迫农民退耕;严禁在基本农田和水利、河务部门规划的行洪、滞洪区内实施退耕还林;尚未承包到户的机动地、休耕地和国有土地以及毁林开荒的土地,不得纳入退耕还林钱粮补助政策兑现的范围;坚持“退一还二”政策,享受退耕地粮款补助的,必须在当地政府安排的荒山荒地上造林。

(四)认真落实退耕还林政策。退耕还林的粮食补助和现金补助必须及时足额兑现到户,取信于民。退耕还林所造林木按有关政策规定被确认为公益林的,在钱粮补助期满后逐步纳入中央和地方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补助范围;属于商品林的,允许农民依法合理采伐。

(五)严格控制退耕地征占用。退耕地必须严格按照林地进行管理,严禁不经批准随意征占。确因基本建设需要征占用退耕地的,要做到“占一补一”,即在国家补助期内征占退耕还林地块的,县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就近安排补充相同数量的退耕地,在按照《河南省林地管理条例》进行补偿的基础上,征占用土地的单位还应补偿国家已兑现给退耕农户的粮款补助。这部分补偿金用于异地安排退耕地造林的补助。

四、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领导。

(一)继续实行退耕还林工程政府负责制。省政府对全省的退耕还林工程负总责,各级政府实行目标责任制,建立退耕还林责任档案,把目标、任务、资金、管护、责任落到实处。各级政府要确定一名领导同志为项目责任人,对本辖区退耕还林工程的数量、质量、效益负全责。要将退耕还林工作成效纳入各级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定期进行检查和考核,确保生态目标、农民利益、工程质量,促进生态、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二)加强监督检查。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强对退耕还林工作的监督检查,确保造林保存率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县、乡人民政府尤其要认真做好退耕还林工作的检查验收,检查验收结果必须在现金补助和粮食补助款兑现前在村组张榜公示,接受群众监督,确保公平、公正、公开。林业部门要加强退耕还林工程的后期管理,搞好补植补造,组织对退耕还林质量和成效的检查。各级审计等监督部门要加强对财政资金和各类专项资金的管理和监督,健全监管机构和责任追究制度,严禁虚报冒领、贪污克扣、截留挪用。坚决打击毁林和复垦行为,对违反规定的有关责任人,要依法严肃处理,确保退耕还林工作持续健康开展。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五年八月九日

篇3: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通知

附:《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若干政策》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卫生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0]58号)及本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精神,促进首都地区社会办医疗机构健康发展,加快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多层次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特制定本政策。

一、进一步开放首都医疗服务市场。

允许社会资本在本市举办各级各类医疗机构,逐步提高社会办医疗机构的比重。本市需要新建医疗机构时,优先安排社会资本进入;当出现多个社会主体同时申请时,可通过公平竞争的方式确定举办主体。

二、对于符合政府支持方向的社会办医疗机构实行鼓励政策。

鼓励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鼓励社会资本在郊区新城、重点镇和新的大型人口聚居区举办医疗机构;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康复、护理、中医、中西医结合和民族医医院;鼓励社会资本举办拥有高新技术和专科优势的医疗机构;鼓励社会资本捐资举办医疗机构或对非营利性医疗机构进行捐赠。

三、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本市公立医院改制重组。

优先选择并支持具有办医经验、社会信誉好的社会资本通过合作、兼并、收购等多种形式,参与本市公立医院改制重组。公立医院改制重组要按照事业单位改革有关规定,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维护医务人员合法权益。在改制重组过程中,对于聘用合同未到期、不符合解除条件、由单位单方面解除聘用合同的正式在编人员,可按照《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北京市事业单位聘用合同制试行办法的通知》(京政办发[2002]50号)相关规定给予经济补偿。政府相关部门要在严格执行国有资产处置监督管理相关规定的同时,为社会资本参与公立医疗机构改制重组提供指导与服务。

四、保障社会办医疗机构的合理用地需求。

将社会办医疗机构用地纳入城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合理安排用地需求。社会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可按划拨方式用地,也可以按协议出让或租赁的方式取得用地;社会办营利性医疗机构按有偿方式用地,经国土等有关部门审核符合条件的,可按协议出让方式供地。公立医院改制或上市涉及用地的,参照上述规定执行。社会办医疗机构用地未经批准不得擅自改变用途。

五、对符合条件的社会办医疗机构给予建设资金等支持。

社会资本举办康复、护理、中医和民族医等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或在医疗资源薄弱地区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可按规定申请政府固定资产投资支持。支持社会办医疗机构以股权融资、项目融资、抵押贷款等方式筹集建设发展资金。

六、社会办医疗机构与政府办医疗机构实行一视同仁的基本医疗保险政策。

社会办医疗机构均可申请本市城镇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医疗救助、工伤保险等社会保障的定点服务资质。有关部门对于各类医疗机构实行统一的审批标准。

七、对社会办医疗机构提供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实行政府采购。

社会办医疗机构承担的公共卫生和支农、支边、对口支援、大型活动医疗保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等指令性任务,政府以购买服务的方式予以补偿;提供符合条件的基本医疗、康复、护理等服务,按规定享受财政补助政策。

八、落实社会办医价格政策。

社会办医疗机构用水、用电、用气、用热与政府办医疗机构同价。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提供的医疗服务实行政府指导价,营利性医疗机构提供的医疗服务和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提供的特需医疗服务实行市场调节价。

九、落实国家社会办医税收政策。

社会办医疗机构提供的医疗服务免征营业税。社会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自产自用的制剂免征增值税;自用房产、土地免征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获得非营利组织免税资格的、符合有关规定的收入列为企业所得税免税收入。社会办营利性医疗机构取得的收入,直接用于改善医疗条件的,自取得执业登记之日起3年内,自产自用制剂免征增值税,自用房产、土地免征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捐资捐赠办医的按规定享受税前扣除政策。国家税收政策调整的,按新规定执行。

十、支持社会办医疗机构人才队伍建设。

将社会办医疗机构纳入全市医疗卫生职称评定、人才选拔和培训体系,在技术职称评定、继续教育、全科医生培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职业技能培训等方面与政府办医疗机构享受同等待遇。将社会办医疗机构纳入全市引进人才专项计划,对于通过公开招聘平台确定引进的人选可直接办理人才引进调京手续。引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掌握领先技术的海外高端人才,可以申报中组部“千人计划”、北京市“海聚工程”和中关村“高聚工程”,并享受相关政策。鼓励医务人员在政府办和社会办医疗机构间合理流动。符合条件的非京籍户口人员可以担任医疗机构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

十一、确保社会办医疗机构平等学术地位。

社会办医疗机构在科研课题申请、科研成果申报方面享受政府办医疗机构同等待遇。支持社会办医疗机构在临床重点学科、临床重点专科方面的建设。社会办医疗机构可申请成为医学院校的附属医院、教学医院或临床教学基地。各医学类行业学会、学术组织和医疗机构等评审委员会应当安排合理比例的社会办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参与,并使其平等享有承担领导职务的机会。符合名老中医资质标准的可以参加名老中医师承工作室评选,并享受相关支持政策。

十二、支持社会办医疗机构科研发展与技术创新。

鼓励社会办医疗机构独立开发、合作开发先进(适宜)的诊疗技术及产品。鼓励社会办医疗机构转化和应用高新技术成果,符合条件的可纳入本市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统筹资金支持范围。支持社会办医疗机构参与本市新技术、新产品(服务)认定,经认定具有先进技术或产品(服务)的社会办医疗机构,政府在相关基本建设、关键设备购置和重点学科建设等方面给予资金支持。鼓励社会办营利性医疗机构参与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并享受相关优惠政策。鼓励支持社会办医疗机构院内制剂向药品转化。鼓励社会办医疗机构参与首都重大疾病科技攻关。

十三、鼓励社会办医疗机构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

鼓励社会办医疗机构与政府办医疗机构在预约挂号、双向转诊和分级医疗、应急医疗保障与服务等方面开展合作,提供全天、无假日医疗服务。支持社会办医疗机构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努力培育国内和国际服务品牌,发展连锁化运营和大型医疗集团。支持政府办医疗机构与社会办医疗机构合作、协作与交流,发挥政府办医疗机构的品牌、管理及科研优势,促进社会办医疗机构规范化管理,提升科、教、研水平,提高防病治病能力。

十四、加强与改进对社会办医疗机构的服务。

市和区县有关部门要强化服务意识,简化审批程序,尽量采取统一联审或并联审批,为社会办医疗机构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卫生行政部门应向社会公示区域卫生规划和区域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准入条件、等级评审标准和审批程序;医保部门应公开医保定点准入条件和审批程序,保障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在政策知情、信息和数据等公共资源共享方面的合法利益。

十五、规范社会办医审批程序。

社会资本申请设立100张床位以下的综合医院、中医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门诊部、诊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村卫生室等医疗机构由区县卫生局审批。社会资本申请设立100张床位以上的综合医院和各级各类专科医院、专科疾病防治院、医学检验所、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等,由区县卫生局初审合格后,报市卫生局审批;100张床位以上的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民族医医院,由区县卫生局初审合格后,报市中医管理局审批。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后,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到民政部门办理注册登记,营利性医疗机构到工商部门办理注册登记,并及时到医疗机构所在地税务部门办理登记手续。卫生、民政、工商等相关审批登记手续在正式受理后10个工作日内完成。

十六、加强对社会办医疗机构的执业监管。

将社会办医疗机构纳入全市医院等级评审体系、全行业医疗监督执法和医疗质量监管范围。对无资质人员行医、超登记范围开展诊疗活动、大处方、过度医疗、乱收费、违法违规发布医疗广告、欺骗患者谋取不当利益、出现重大医疗事故、弄虚作假骗取医疗保险基金等方面的问题进行重点监督,并依法进行查处。对违法违规的医疗机构,由政府相关部门依法处置。对构成犯罪的机构与个人,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加强对社会办医疗机构药品、医疗器械使用和制剂的监管。

十七、加强社会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资产监管。

社会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收入所得除规定的合理支出外,只能用于医疗机构的继续发展。社会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发生变更主体时,增值部分应当留在原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中。原则上不允许非营利性医疗机构转变为营利性医疗机构;确需转变的,须经原审批部门批准。社会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在机构注销时,其清算资产不得私分,土地由政府收回。

十八、引导社会办医疗机构健康发展。

篇4: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通知

摘 要:退耕还林工程是我国实施的一项重大生态工程。本文提出,林业生产知识培训应在不限制学生年龄的基础上,根据各班学生地区产业特点进行“菜单式”上课,切实地把课堂开到田间地头,真正地做到送教下乡,服务三农。

关键词:退耕还林工程 巩固成果 林业生产知识培训

退耕还林工程是国家从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为合理利用土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而实施的一项重大生态工程。是迄今为止我国政策性最强、投资量最大、涉及面最广、群众参与程度最高的一项生态建设工程,累计投入3247亿元,2279个县1.24亿农民直接受益,造林4.41亿亩,全国1.39亿亩陡坡耕地和严重沙化地恢复了植被。2014年9月25日,国家发改委及多家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下达2014年退耕还林还草年度任务的通知》,安排2014年退耕还林任务500万亩,又开始了新一轮的退耕还林还草生态建设。林业生产知识培训由于办学形式灵活,对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促进林农增产增收具有较大的意义。在此,我们将2013年至2014年期间在贵州省桐梓县进行的“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劳动力就业创业引导性和技能性培训”的部分经验总结出来与大家分享。

一、培训情况及分析

1.培训对象

2013年至2014年期间,在贵州省桐梓县进行的“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劳动力就业创业引导性和技能性培训”中,预计培训对象为凡年满18—55周岁,小学文化以上,身体健康的退耕农户富余劳动力、返乡退耕农民工和失地退耕农户、林业承包大户、造林大户、林业专业合作社、苗木培育大户等,均可参加引导性培训。但是在实际培训过程中,有部分参加人员年龄已超出要求。我们从培训的2000余人中随机抽取4个乡镇的培训人员(800人)进行统计,结果见表1、表2。

表1、表2统计显示了参加培训的学员平均年龄达到了46.1岁,其中年龄大于55岁的有194人之多,达到了样本数的24.3%,而年龄小于18岁的有8人,占样本数的1.0%。因此我们认为,在进行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中林业生产知识培训时,不能硬性限定培训学员的年龄和知识层面。特别是现今由于农村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部分青壮年劳动力纷纷外出打工,农村中多为老、弱、病、幼的留守人员。而国务院令第367号《退耕还林条例》第47和第48条分别规定了国家保护退耕还林者享有退耕土地上的林木(草)所有权。退耕土地还林后的承包经营权期限可以延长到70年。退耕还林土地和荒山荒地造林后的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继承、转让。让部分农民具有了尽力管护退耕地的渴望。纵然家里没有青壮劳动力来参加知识培训,只要是身体健康的超龄老人,大都有想参加学习的愿望。加上20世纪我国还没有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许多偏远农村中还有许多文盲,如果用年龄和文化层次两道坎,无行之中把一部分中老年人据在了继续学习的门外。这与我们“教育服务社会、改善民生,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是相违背的。

表1 培训基本情况抽样调查表

乡镇性别汇总(人数)男女比例(%)平均年龄(岁)

楚米男14572.547.8

女5527.546.2

高桥男16783.545.6

女3316.543.4

九坝男18190.543.1

女199.535.3

尧龙山男14773.550.3

女5326.547.0

4个乡镇男64080.046.5

女16020.044.6

46.1

表2 特殊年龄统计表

年龄人数(人)占样本数百分比(%)

年龄大于55岁19424.3

年龄小于18岁81.0

因此,我们建议在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中林业生产知识培训应不限制学生年龄和文化基础。

2.授课时间及地点选择

(1)时间选择。集中授课时间应主要利用农闲时间,结合不同产业的经营管理时间,开展培训。最好还要在当地产业规划实施前先进行培训,让农户对自己即将进行的农业或林业生产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避免在生产活动过程中产生盲目性。

(2)地点选择。培训地点最好选择在乡镇产业基地。这将为农户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能够进行现场教学,把课堂开设到田间地头,真正做到职业教育送教下乡,服务三农。

3.授课内容安排

授课内容主要围绕林业相关政策法规、林木经营管理、林下经济、绿化苗木培育、经济林栽培及管理技术、森林保险、乡村旅游、森林防火等进行。实行“菜单式”教学,即学员主要想了解当地林业生产中的具体哪一项内容,就设相应专题进行讲授。这样学员要获得的知识就比较具体化,容易接受。例如设核桃、方竹、香樟等一些树种的专题内容,特别是森林保险、林权制度改革等专题及时宣传国家的政策法规,培训效果显著。

4.授课方式及注意事项

(1)授课方式。授课主要采取多媒体教学和现场适用技术示范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特别是多媒体教学在培训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它能够在短时间之内让学员了解和掌握在培训期间因季节或地点的因素而遇不上的问题和情况,使教师讲解的问题更直观易懂。现场技术示范起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作用,弥补了多媒体教学的不足。因此多媒体教学和现场示范是相辅相成的,不能片面地只强调技术示范的作用。

(2)注意事项。

一是授课要通俗易懂。由于绝大多数学员缺乏相应的专业基础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尽量少用专业性过强的专业术语,并在讲解的过程中通俗化。

二是注意安全,避免事故的发生。由于是将林业职业技术送教下乡,学员多为成年人,且有老人的情况,安全尤为重要。除了强调交通安全和禁止饮酒外,亦要防止有人借故生起是非。

5.教材的编写及课件制作

在教材的编写及课件制作时要多采用图片。有可能的话可开发成漫画形式,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每页PPT中只用少量简短精练的文字即可,尽量少用大篇幅的文字叙述。表1显示了在培训人员中,男性还是占绝对主体,达到了样本数的80%,女性仅占到20%。大批量的文字叙述容易让人产生疲劳感。

二、小结

综上所述,非全日制农林教育应在不限制学生年龄的基础上,根据各班学生地区产业特点进行“菜单式”上课,切实把课堂开到田间地头,真正做到送教下乡、服务三农。

参考文献:

[1]陈延民.论退耕还林的意义[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0(11).

[2]退耕还林工程意义重大为生态建设蓄积能量[N].经济日报,2013-7-23.

(作者单位:李宗银,贵州省林业学校;

篇5: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通知

划建设项目管理办法的通知

甘政办发〔2011〕273号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省属有关企业,中央在甘有关单位:

省发展改革委、省监察厅、省财政厅、省国土资源厅、省水利厅、省农牧厅、省林业厅、省审计厅、省统计局、省粮食局《甘肃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已经省政府同意,现予转发,请认真贯彻执行。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一一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甘肃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建设项

目管理办法(省发展改革委 省监察厅 省财政厅 省国土资源厅

省水利厅 省农牧厅 省林业厅 省审计厅

省统计局 省粮食局)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甘肃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建设项目(以下简称“建设项目”)管理,提高建设质量和效益,切实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根据《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国发〔2007〕25号)和《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使用和管理办法》(财农〔2007〕327号)、《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发改西部〔2010〕1382号)有关规定,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甘肃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甘肃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调整规划(2011—2015年)》中基本口粮田、农村能源、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发展及技能培训、补植补造等建设项目的管理。

第三条 基本原则。坚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与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相结合;坚持国家支持与退耕农户自我发展相结合;坚持执行国家统一政策与各级人民政府负总责相结合;坚持目标、任务、资金、责任“四到市县”;坚持突出重点,统筹兼顾。

第四条 项目实施目标。通过实施基本口粮田、农村能源、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发展及技能培训等措施,从根本上解决退耕农户生产以及长远生计问题;加强林木后期管护,搞好补植补造,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杜绝砍树复耕现象发生,确保退耕还林成果切实得到巩固。

第五条 建设项目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审批并组织实施,即按规划编报计划,按计划编制方案,按方案编制设计,按设计组织施工和验收。以退耕还林工程县市区为基本建设单位,以退耕还林村为基本单元,覆盖到相当比例的退耕农户,统筹落实巩固成果各项措施,确保建设项目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

第二章 组织管理

第六条 建设项目由各级人民政府负总责,县级以上(含县级)人民政府是项目管理的责任主体。市州、县市区政府应成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同级发展改革部门),对建设项目实施总协调。

第七条 在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建设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各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加强沟通、密切配合。

省发展改革委负责建设项目的综合协调,会同省财政厅、省水利厅、省农牧厅、省林业厅等部门向国家申报年度建设任务和资金使用建议计划,分解下达国家年度任务计划;对生态移民建设项目进行技术指导和监督检查;对各类建设项目进行稽查。

省财政厅负责专项资金的下达及监督管理,统计汇总建设资金的使用情况,参与建设项目实施的监督检查和绩效评价。根据批复下达的年度任务计划和省直相关部门核查验收结果,及时下达专项资金预算。

省水利厅负责基本口粮田中的坡耕地改梯田、农田水利、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建设项目的技术指导、监督检查,负责相关项目建设的监测和信息统计汇总。

省农牧厅负责基本口粮田中的土壤改良、除薪炭林外的农村能源、技能培训以及后续产业发展中农业建设项目的技术指导、监督检查,负责相关建设项目的监测和信息统计汇总。

省林业厅负责薪炭林、补植补造以及后续产业发展中林业建设项目的技术指导、监督检查,负责相关建设项目的监测和信息统计汇总。

省国土资源厅依据第二次全国农村土地调查成果,做好林业规划实施后的土地变更调查,落实耕地保护目标,履行耕地保护责任并参与基本口粮田和相关项目建设的指导、监督检查。

省粮食局负责退耕地区粮食的供需平衡和市场稳定工作,确保退耕农户口粮供应。

省监察厅、省审计厅、省统计局分别依法对建设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监察、审计和监测。

第三章 计划管理

第八条 省发展改革委会同省财政厅、省水利厅、省农牧厅、省林业厅等部门,按照国家下达的年度任务计划,在1个月内分解落实到项目县市区。

第九条 市州发展改革委按照省上下达的任务计划,应在1个月内将更详细的任务计划下达到项目县市区,并报省发展改革委备案。市州在下达任务计划时,要明确项目建设规模、建设内容和建设工期、资金来源及数额。

第十条 年度建设任务计划一经下达,应当严格执行。因特殊情况确需变更的,须报省发展改革委审批,并确保不影响目标任务的完成。

第四章 建设管理

第十一条 项目实施方案的编制和审批。年度建设项目实施方案由县市区发展改革部门分类会同同级行业部门编制。实施方案分为:年度总体实施方案、基本口粮田建设实施方案、农村能源建设实施方案、生态移民实施方案、补植补造实施方案、后续产业发展及技能培训实施方案等。实施方案要参照建设项目初步设计规定的内容和深度编制,做到科学合理、图文表齐全,各项建设任务要落实到山头地块和退耕农户。农田水利、生态移民等项目要委托有资质的设计单位编制初步设计。各县市区的实施方案、初步设计,由市州发展改革委会同相关部门审查批复,并报省发展改革委及省政府相关部门备案。实施方案一经批准,不得随意变更。因特殊原因确需变更的,须报原审批部门申请变更。

第十二条 项目实施。项目建设严格按照国家和省上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并落实领导责任制、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等各项制度,加强项目实施管理。重要设备、材料、成批量的种苗等采购和施工、监理要按照《甘肃省招标投标条例》组织招投标,充分体现公平、公开、公正和择优、诚信的原则。凡是政府采购目录规定范围内的必须实行政府统一采购,并做好实物发放工作;凡直接补助农民的资金,必须通过“一册明、一折统”直接兑现到户。对于难以落实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的较小项目,可在同级项目主管部门的监督下,由项目实施单位与施工方签订建设合同,实行合同制管理。积极组织退耕农户参加项目建设,确保退耕农户获得劳务收入。

第十三条 建设项目实行公示制。项目实施前,县市区有关部门要会同乡镇政府以村为单元向项目区退耕农户公示项目名称、目标、任务、资金来源、建设内容、规模、补助标准以及项目实施单位、管理责任单位、技术负责人等项目建设基本情况,设立工程标志,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

第十四条 加强项目质量管理。项目施工单位必须严格按照实施方案规定的技术标准和质量要求组织施工,不得擅自降低建设标准和工程质量。

第十五条 加强项目进度管理。基本口粮田中的梯田建设任务必须在次年11月30日前完成,其他任务必须在次年12月31日前全部完成。

第十六条 加强建设项目档案管理。项目县市区的档案管理工作由项目实施单位负责,及时收集和整理项目建设的相关文件、实施方案、作业设计、招标投标资料、施工合同、阶段总结、检查验收资料、财务决算报告、审计报告、监理报告、技术资料以及相关的统计数据、影像资料等,按年度整理成册,分类归档,专柜保存,专人管理。

第五章 资金管理

第十七条 建设项目资金包括国家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地方配套资金、群众自筹及投工投劳折资以及其他来源资金。

第十八条 建设项目资金管理要严格按照《甘肃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使用和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甘财农〔2009〕34号)执行。

第十九条 按照《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财政厅关于全面推进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工作意见的通知》(甘政办发〔2011〕90号)要求,做好全省梯田、草食畜牧业、苹果、中药材、蔬菜和优质林果基地等整合资金项目建设。

第二十条 各级财政部门安排一定的项目管理经费,做为项目方案编制、勘察、设计、评审、建设管理、组织验收等费用,项目管理经费不得挤占中央专项资金。

第二十一条 各级监察、审计部门要加强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监督审计工作。

第六章 验收与管护

第二十二条 建设项目实行县级自查验收、市级竣工验收和省级检查验收3级验收管理。

县级自查验收。县市区发展改革部门组织同级行业部门依据各行业相关规定和技术标准,在年度建设项目完工后对建设项目进行检查验收。县级自查要做到逐地块、逐农户全面检查验收,检查验收结果上报市州发展改革委和行业主管部门,申请市州组织竣工验收。

市级竣工验收。在县级自查验收的基础上,由市州发展改革委组织同级行业主管部门对县市区年度建设项目进行全面验收,验收结果报省发展改革委和省直行业主管部门。

省级检查验收。在县级自查验收、市级竣工验收的基础上,省发展改革委适时组织省直相关部门开展省级抽查复验。

第二十三条 检查验收应当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一)建设任务和投资是否按计划完成;

(二)建设项目是否按规定组织实施;

(三)工程质量是否达到设计标准和要求;

(四)资金拨付、管理与使用是否符合财务制度,有无违规问题;

(五)项目管护措施是否落实;

(六)各项效益指标是否达到设计要求;

(七)项目档案、信息报送等管理措施是否到位。

第二十四条 验收依据:

(一)《甘肃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及其调整规划和下达的年度任务计划;

(二)经批准的项目实施方案或初步设计;

(三)国家及有关部委颁布的相关技术规定、规程、规范;

(四)行业主管部门制定的检查验收办法和技术标准。

第二十五条 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合格后,应当及时办理移交手续,明确产权,落实项目运行管护主体和管护责任,制定管护制度,建立档案,确保项目长期持续发挥效益。

第二十六条 在项目建设中作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各级人民政府或者相关部门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十七条 在检查验收中发现的违法违纪行为,依照《退耕还林条例》(国务院令第367号)、《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等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处理;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信息统计与效益监测

第二十八条 建立完备的信息统计报送制度。建设项目信息由市州发展改革委负责审核、汇总报送。

第二十九条 汇总报送的信息内容包括:

(一)上半年和年度建设项目完成情况;

(二)上半年和年度粮食和生活费补助资金兑现情况;

(三)全年建设项目完成情况总结,包括项目进展情况、主要做法和存在问题、实施效果、下一步工作安排及建议等。

上半年信息于每年7月15日前,年度信息和全年总结于次年1月15日前上报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水利厅、省农牧厅、省林业厅。各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上报信息进行汇总分析,由省发展改革委将汇总分析情况上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国家相关部委。

第三十条 建设项目实行效益监测。效益监测分为项目工程区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发展、退耕农户生活3类。

生态环境监测,主要监测退耕还林地区退耕还林以来工程区植被盖度、生物多样性、土壤理化性状、水土流失状况、河川径流量、含沙量、降雨量、大风(沙尘)天数等连续动态变化信息。

经济社会发展监测,主要监测退耕还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掌握退耕还林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退耕农户生活监测,主要了解退耕农户收入、口粮保障、能源消费的信息,掌握退耕农户长远生计解决情况。

第三十一条 生态监测委托现有的监测技术力量和队伍组织实施。省林业厅会同省国土资源厅、省水利厅、省农牧厅按照国家统一指标和方案负责监测技术指导和监测结果汇总。

经济社会发展和退耕农户生活监测由省统计局负责。

第八章 附 则

第三十二条 本办法由省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负责解释。

篇6: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通知

青政办〔2009〕30号

西宁市、各自治州人民政府,海东行署,省政府各委、办、厅、局:

省林业局、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农牧厅、省水利厅关于《青海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工程实施管理办法》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〇〇九年二月二十六日

青海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工程实施管理办法

省林业局、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农牧厅、省水利厅

(二○○九年二月)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切实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保障退耕农户长远生计,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结合《青海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总体规划》,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青海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涉及的专项建设工程及其建设内容。

国家对单项建设工程另有管理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章 管理机构和职责

第三条 《规划》的实施实行统一领导,统一协调,分工分级合作,实行目标、任务、资金、责任“四到位”。

第四条 规划区36个县(市、区、行委)和省三江集团、省监狱局是工程实施的责任主体,县(市、区、行委)和省三江集团、省监狱局的主要领导为项目第一责任人。

第五条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水利部《关于青海省巩

固退耕还林成果总体规划的批复》(发改农经〔2008〕2868号)要求,建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联席会议制度,协调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有关工作。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农牧厅、林业局、水利厅要按照规划要求,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加强沟通、协同配合、形成合力,确保退耕还林成果切实得到巩固,退耕农户长远生计得到有效解决。

省发展改革委协调落实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中央资金,编报工程投资建议计划,下达投资计划,对计划执行情况和工程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稽查。

省财政厅制定工程项目资金管理办法,按工程实施进度拨付资金,负责工程建设过程的资金监管,审核工程财务决算等。

省农牧厅负责农村能源建设工程、后续产业中涉及农业产业等项目的设计审查、审批、组织验收等。

省水利厅负责基本口粮田建设,负责项目的设计审查、审批、组织验收等。

省林业局负责补植补造、后续产业涉及林业产业发展的工程内容、直补资金发放等。负责项目的设计审查、审批、组织验收等。

第六条 规划区36个县(市、区、行委)和省三江集团、省监狱局相应成立项目办公室,项目办公室为项目业主,对本级政府(集团、局)负责。

项目区州(地、市)人民政府要加强对本地项目实施工作的指导、监督、协调和服务。

第三章 项目编报与审批

第七条 省级主管部门根据《规划》实施步骤、工程计划实施情况,于上一十一月底前提出本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工程的投资建议计划,提交省退耕还林工程管理办公室,经省退耕还林工程管理办公室汇总后,提交省发展改革委审定,并报国家发展改革委申请建设投资。

第八条国家发展改革委投资计划下达后,省发展改革委要及时下达建设计划,省财政厅根据建设计划下达建设资金。省农牧厅、林业局、水利厅共同委托相应资质的咨询、设计单位编制工程实施方案,报送省发展改革委,省发展改革委负责对工程实施方案进行审查、批复。

项目区各县依据批准的实施方案,委托相应资质的咨询、设计单位编制项目作业设计或施工设计,由省级主管部门按照规定权限审查、批复。

第四章 工程组织与实施

第九条 工程计划和实施方案批复文件一经下达,各相关地区和部门必须严格按照批复的建设地点、内容、规模及投资概算编制工程作业设计,作业设计不得擅自变更和调整。如因特殊情况确需变更的,必须由实施方案审批单位批准。

第十条 各项目县和省三江集团、省监狱局要按照批复的工程作业设计组织施工,不得擅自变更建设地点、规模、标准和建设内容。

第十一条 按照国家基本建设项目管理的有关要求,严格执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合同管理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检查验收制等工程建设管理制度。

第十二条 工程建设实行月报、季报和年报制度。工程进度、资金使用及其他重大事项要及时向省退耕还林工程管理办公室和省级主管部门报告。

第十三条 各项目县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项目建设的监督检查,进行定期检查或专项稽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及时向省退耕还林工程管理办公室和省级主管部门上报检查和整改情况。

第十四条 以人为本,切实把工程建设中的各项政策及时、足额兑现到广大农民。要实施工程建设公示制度,结合乡村政务公开,将工程建设范围、内容、标准进行公示,接受广大群众和社会的监督。

第十五条 加强科技支撑,提高科技含量。要将科技支撑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全过程,积极推广一批先进成熟的科技成果,支持科技人员到工程建设第一线从事试验示范、技术推广、服务、咨询等工作。

第五章 资金管理

第十六条 工程建设资金包括国家下达的专项建设资金、地方配套资金、群众投工投劳折资以及其他来源的工程建设资金。

第十七条 加强工程建设资金的管理,严格实行专人管理、专账核算、封闭运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工程建设资金用途,不得滞留、截留、挤占、挪用建设资金;不得以虚列工程内容、虚报工程量、虚增定额等方式套取项目资金。

第十八条 各级项目相关部门要按照《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使用和管理办法》(青财农字〔2007〕1564号)要求,严格资金管理,及时下达和拨付项目建设资金,确保建设资金及时到位。

第六章 工程验收

第十九条 项目完工及子项目竣工后,要进行验收和子项目竣工验收。验收分自验、省级验收和国家验收。

(一)自验。项目完工及子项目竣工后,县级实施单位组织相关部门进行全面的自验。自验结果分别上报省退耕还林工程管理办公室和省级主管部门。自验合格的县级工程项目由县行业主管部门及时向省级主管部门申请省级验收。

(二)省级验收。县级实施项目的省级验收由省级主管部门组织省有关部门和州地市行

业主管部门进行验收。竣工验收报告送省发展改革委和省退耕还林工程管理办公室备案。验收比例依有关行业主管部门的技术规定。

(三)国家验收。由省发展改革委和省退耕还林工程管理办公室申请国家有关部、委、局验收。

第二十条 验收依据

(一)《规划》和批准下达的计划。

(二)经批准的项目实施方案、作业设计及批准的设计更改文件。

(三)国家和部(委、局)颁布的现行规程、规范。

(四)省级主管部门制定的验收办法和技术标准。

第二十一条 竣工验收的主要内容:

(一)工程任务和投资计划完成情况,工程质量是否达到规定的标准,是否按进度要求完成任务。

(二)资金到位、使用和管理情况,资金拨付、管理与使用是否符合制度规定。

(三)项目法人责任制、合同管理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等管理制度执行情况。

(四)工程管护措施落实情况。

(五)工程建设程序是否合法、完备。

(六)各项效益指标是否达到设计要求和预期目标。

(七)工程建设档案是否齐全、管理是否规范。

第二十二条 竣工验收提供下列资料:

(一)项目实施方案和作业设计及批复文件。

(二)招投标文件和各类合同。

(三)项目建设工作总结、图表及影像资料。

(四)项目竣工财务决算报告。

(五)审计部门的资金审计报告。

(六)监理单位的工程监理报告。

(七)自验材料,申请验收报告。

(八)项目其他档案资料。

第七章 档案管理

第二十三条 各项目实施单位要加强工程建设档案管理,指定专人负责资料档案管理。工程建设的项目文件、批复文件、实施方案、作业设计、招投标文件、各类合同、项目建设阶段性总结、检查验收资料、财务决算报告、审计报告、工程监理报告、技术资料、统计数据、图片照片和录像资料要及时分类归档保存,做到资料完整,归档规范。

第二十四条 工程竣工并经国家验收后,所有档案按程序移交同级档案管理部门保存。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由省林业局会同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农牧厅、省水利厅负责解释。

篇7: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通知

【发布文号】内政办字〔2006〕128号 【发布日期】2006-04-25 【生效日期】2006-04-25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内蒙古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助学贷款工作的通知

(内政办字〔2006〕128号 2006年4月25日)

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各旗县人民政府,自治区各有关委、办、厅、局,各有关企业、事业单位:

开展国家助学贷款工作,是党中央、国务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加速人才培养的一项重大政策,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用金融手段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高校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重要举措。为加快推进此项工作,2004年6月和9月,国务院办公厅分别下发了《转发教育部财政部人民银行银监会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4〕51号,以下简称《通知》)和《关于切实解决高校贫困家庭学生困难问题的通知》(国办发〔2004〕68号)。自治区党委、政府对推进国家助学贷款工作高度重视。自治区党委将“确保考上大学的贫困家庭学生顺利入学”列为解决困难群体切身利益的“两个承诺”之一;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以内政办字〔2004〕378号文件及时转发了自治区教育厅、财政厅、人民银行呼和浩特中心支行、内蒙古银监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区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实施意见》;自治区人民政府分管领导多次主持召开政府专题会议,并组织开展了助学贷款督查、生源地助学贷款调研等工作,有力地推动了我区国家助学贷款工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区助学贷款工作还没有达到预定目标,存在覆盖面小、发放总量不足、贷款需求满足率低等突出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区高等教育规模扩大和学生总量的快速增长,高校贫困家庭学生数量也有较大增加。目前全区普通高校在校生近23.8万人,其中贫困家庭学生约5.6万人,占23.4%。截至2005年底,新旧机制和生源地助学贷款共计发放5428万元,惠及学生近万人,但仍不能很好地解决广大贫困生的困难。为切实推进助学贷款工作,2006年2月,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印发内蒙古自治区生源地财政贴息助学贷款管理办法的通知》(内政办字〔2006〕62号),将生源地助学贷款作为国家助学贷款的重要补充,学籍地与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两措并举。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自治区的安排部署和政策措施,进一步做好我区助学贷款工作,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对助学贷款工作的领导

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高校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事关广大学生和家长的切身利益,事关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保证教育机会平等、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决策。从长远看,助学贷款将成为资助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的主要手段,各级人民政府要把助学贷款工作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切实担负起推进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责任。各盟市都要成立以行署、政府领导为组长,教育、财政、人民银行、银监局、民政、宣传等部门和单位参加的助学贷款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及时研究解决助学贷款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加强对本地区助学贷款工作的统筹与协调,做到思想认识到位、工作措施到位、责任落实到人,切实把这项德政工程、利民事业抓好、抓实。

二、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自治区已确定的方针、政策和措施

《通知》和自治区有关文件对原有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操作机制、风险防范、组织领导等做了重要调整、补充和完善。《内蒙古自治区生源地财政贴息助学贷款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根据《通知》精神,进一步明确了生源地助学贷款工作中相关部门的职责,并提高了风险补偿金的比例,有利于减轻银行的贷款风险;贷款主体多样,方式灵活,简化了办理手续,贷后管理方便。当前,全区35所普通高校中,盟市所属的有14所,但仅有3所开办了新机制国家助学贷款业务。各盟市要把开办所属高校和考入自治区直属高校学生的生源地助学贷款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大宣传力度,组织动员到位,使这项惠民政策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要将生源地助学贷款和学籍地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统筹规划,密切结合,狠抓落实。条件成熟的高校要在2006年6月份以前开展工作;从2006年秋季新学年开始,此项工作要在我区各高校全面推开。

三、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根据《通知》和《管理办法》规定,借款学生在校期间的利息按学校隶属关系,全部由同级财政给予补贴;为鼓励银行积极开办国家助学贷款业务,按照“风险分担”的原则建立风险补偿机制,按学校隶属关系,由同级财政和普通高校(各承担50%)按当年发生额的15%的比例给予银行适当补贴;贷款对象为被自治区境内普通高校录取,入学前户口所在地在自治区境内,且家庭经济困难的全日制专、本科学生、研究生(包括第二学士学位)及父母或法定监护人和经办金融机构认可的个人;贷款的方式要根据学生家庭实际情况,采取信用或担保方式。

有关盟市财政部门要足额安排贴息资金和风险补偿金,真正做到财政投入到位,积极配合银行、教育部门及时办理拨款手续,保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及时获得助学贷款。

金融机构要从服务科教兴区战略的大局出发,进一步增强对国家助学贷款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要充分利用《管理办法》提供的优惠政策,扩大业务范围,互惠互利,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克服困难,简化贷款手续,加强和改进金融服务,杜绝拒贷、惜贷、恐贷等现象,全面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全力满足困难学生的贷款需求。

人民银行各盟市中心支行、各旗县支行要落实本地区经办助学贷款的金融机构,并予以公布,方便学生、家长办理助学贷款;要设立助学贷款咨询电话,为贷款学生、家长提供相关咨询服务。

高等院校要按照《通知》要求,设立助学贷款工作专门机构、配备专人,积极主动配合经办金融机构做好生源地助学贷款和国家助学贷款全程管理工作。要按时支付所承担的风险补偿资金。要将诚信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增强学生的诚信意识;建立本校借款学生信息查询管理系统,协助督促借款学生及时还本付息,努力降低助学贷款风险。

四、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的高校学生资助体系 各地区要在已有工作基础上,通过增加财政投入、建立扶困助学基金等途径,进一步开辟社会捐资助学渠道,引导、鼓励全社会开展形式多样的助学活动,加快形成政府主导、学校联动、社会参与的扶困助学长效机制。

各高校要完善资助工作制度,加强对资助工作的统筹协调,建立奖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开通“绿色通道”等为主体的、多元化资助经济困难的高校学生的政策体系。

各地区要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管理,由民政部门牵头,整合救助资源,加强对资助工作的统筹协调;研究制定资助对象资格认定标准和确认程序,按规定办理相关资助手续,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个人档案并实行动态管理,确保资助工作公平公正。

五、建立家庭经济困难的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监督考核机制

为切实解决高校贫困家庭学生的经济困难,自治区将加强对各盟市领导实施助学贷款等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工作的考核,每年组织人民银行、教育、财政、银监局、民政等有关部门和单位联合对各盟市助学贷款工作的组织领导、盟市所属高校助学贷款工作开展、当地申请贷款与获得贷款学生、财政贴息与风险补偿资金落实、经办助学贷款的金融机构落实、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等情况进行专项检查评估。

从2006年5月份开始,自治区将建立助学贷款工作月报告制度,由盟市助学贷款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每月将进展情况统一报自治区学生贷款管理中心,自治区学生贷款管理中心汇总后报自治区党委、政府。

篇8:浅谈退耕还林成果的巩固与发展

1.1 建设林地成果明显

退耕还林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 是西部大开发重点工程。退耕还林作为一项重大的生态工程, 其效果和影响力远超过其它生态工程。由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 到2008年, 全国总共完成退耕还林面积和荒地造林面积总共2466.67万hm2, 从工程开始到工程结束, 中央将总共投资4365亿元。工程将涉及到全国各个省份和地区, 造福于1.2亿百姓。

1.2 对生态环境的明显改善

长期以来由于乱砍乱伐, 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约360万km2, 占国土面积的37.5%;沙化土地面积已达174万km2, 占国土面积的18.2%,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 有效的防止了水土流失, 增加了植被面积。以化隆县为例子, 自2001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 共完成退耕还林工程2.04万hm2。通过退耕还林工程, 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11.3%, 特别是县境内160多km的黄河两岸生态效益彰显, 控制了水土流失, 局部地区的林木已成林, 充分发挥了生态效益。

1.3 增加农民多方面的收入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 为了防止工程对被退耕地的所有农户可能带来的损失, 国务院数次发布优惠措施, 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人承包等等。对困难的农户也有补助政策, 黄河与海河流域的农户退耕每年补偿粮食100kg/667m2, 长江和淮河流域的农户退耕每年补偿粮食150kg/667m2。农户退耕还林以后, 劳动力得到解放, 可以补充城市的劳动力缺乏, 从事多种经营和外出务工创造了条件, 给农户带来一定的收入。

1.4 均衡生态产业结构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 但是一味地增加耕地面积, 打破了原有的生态平衡, 造成一定的环境破坏, 影响深远。各级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 国务院提出的“生态建设产业化, 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发展思路, 积极引导和带动广大农户大力培植特色经济林, 推动林产业特色发展, 均衡发展农、林、牧、副、渔各业。在退耕还林工程的辐射带动下, 各地发展特色经济林的热情空前高涨, 全国进入了发展特色经济林的新一轮高潮。

1.5 提高全民的生态保护意识

地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在保护人类自己的命运, 人们环保意识的淡薄, 会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做出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退耕还林措施的积极实行让全民意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特别是在退耕还林达到一定的成果后, 人们的积极性开始调动起来, 在生活中会自觉的注意对环境的保护, 对全民的综合素质提高起到一定的作用。在工程开始初期的各种担心、消极、怠工、拖延现象消失殆尽, 各级政府官员, 人们群众争抢任务, 积极建设生态环境已成为社会共识。

2 退耕还林成果的发展

2.1 深化认识, 加紧宣传

退耕还林工程是国家加强贫困山区农户脱贫致富的重大机遇, 实施好退耕还林工程的各项建设目标, 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惠明政策是否落到实处, 关系到社会的稳定性、政策性, 责任重大。在政策实施中要加紧宣传, 统一思想, 抓住机遇, 让全社会都明白其重要性和必须性。通过网络、刊物、电台、电视展开系列宣传报道, 让退耕还林示范单位集中宣讲, 传授经验。

2.2 加强后续产业建设

退耕还林实施后, 可以加强其后续产业建设, 以创造更多的经济利益, 种植经济林, 更新品种, 发展特色林业。采用间种、套种等方法, 提高土壤使用率和树林成活率。在还林后, 积极加强养殖业的发展, 建设多行业的运作机制, 实现巩固成果与产业的相互促进发展。

2.3 加强管理, 强化监督

加强林业的管理透明化, 让惠民工程落地实处, 秉承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 将工程任务、完成力度、政府补贴、验收结果张贴示众。认真接待上访农户, 耐心解释, 强化责任, 对侵害人们群众的集体利益事件严重处理, 追究到具体负责人。强化监督, 以云南省为例, 在贯彻执行国家各项政策规定的同时, 云南省林业厅制定了作业设计、检查验收、大户承包、确权发证等一系列技术规程和规范性文件, 规范了工程管理, 保障了工程的顺利进行。

退耕还林是造福万代的工程, 只有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才是可持续发展之路。全面落实党中央的要求, 加快退耕还林步伐, 退耕还林的成果必将更大, 带给人们的利益必将更大。

参考文献

[1]刘远龙.新形势退耕还林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林业.2010 (9)

上一篇:践行“四讲四有”做合格党员主题党课发言稿:坚持“四讲四有”,争做合格党员下一篇:做个文明之人国旗下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