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美术教案《牛奶杯变花瓶》

2024-07-17

幼儿园大班美术教案《牛奶杯变花瓶》(精选12篇)

篇1:幼儿园大班美术教案《牛奶杯变花瓶》

大班美术优秀教案《牛奶杯变花瓶》含反思适用于大班的美术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提高动手能力和审美能力,增强幼儿的环保意识。逐渐懂得留意和利用身边的废旧物品,体验绘画与手工相结合的活动乐趣,快来看看幼儿园大班美术优秀《牛奶杯变花瓶》含反思教案吧。

【活动目标】

1、增强幼儿的环保意识。逐渐懂得留意和利用身边的废旧物品。

2、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审美能力。

3、体验绘画与手工相结合的活动乐趣。

4、对方形、圆形,线条等涂鸦感兴趣,并尝试大胆添画,能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

5、鼓励儿童发现生活中的美,培养幼儿对美术的热爱之情。

【活动准备】

教师贴好牛奶杯的作画卡纸,废旧纸张、双面胶、记号笔、油画棒。

【活动过程】

一、导入。

教师出示空的牛奶杯,问:小朋友觉得它可以做什么用?再出示被剪成一半的牛奶杯,问小朋友:觉得像什么?先肯定小朋友的各种想法(为课后的作业布置埋下伏笔),再引出今天要做的课题--牛奶杯变花瓶。

二、讲解示范。

分发教师已贴好的牛奶杯的卡纸(中班的孩子贴的是完整的杯形。大班的孩子贴的是杯子的一小部分,由孩子自己把杯子补充完整)和废旧纸张、讲解要补充的地方示范揉纸、撕纸成花以及贴的动作。

三、幼儿操作。

1、请小朋友自己选择喜欢的废旧纸张(旧书、广告宣传单等)揉成团或撕成片后粘在合适的位置,数量和位置由小朋友们自己决定。

2、花朵粘好后,再用记号笔画出花枝、叶子。

3、最后引导小朋友大胆添加合适的背景。

【活动总结】

完成后,分享各组小朋友的作品。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用牛奶杯做花瓶,但是牛奶杯还有好多用途呢,请小朋友们回去再想一想,它还可以做什么用呢?可以在家里和爸爸妈妈一起动手做一做,也可以把想法告诉老师......【教学反思】

学生实验的操作的热情非常的高,但是在实验的操作上有一些不规范。个别的同学在向牛奶中加入各种物质的时候,在老师要求每次只加入一种的情况,还是加入各种物质。这样现象观察不到,因此需要要求同学积极的按照步骤进行操作。

本文扩展阅读:牛奶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物质,乳蛋白中含有人体所必须的氨基酸;乳脂肪多为短链和中链脂肪酸,极易被人体吸收;钾、磷、钙等矿物质配比合理,易于人体吸收。

篇2:幼儿园大班美术教案《牛奶杯变花瓶》

1、增强幼儿的环保意识.逐渐懂得留意和利用身边的废旧物品。

2、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审美能力。

3、体验绘画与手工相结合的活动乐趣。

4、体验运用不同方式与同伴合作作画的乐趣。

5、鼓励儿童发现生活中的美,培养幼儿对美术的热爱之情。

活动准备:

教师贴好牛奶杯的作画卡纸、废旧纸张、双面胶、记号笔、油画棒。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师出示空的牛奶杯,问:小朋友觉得它可以做什么用甲再出示被剪成一半的牛奶杯,问小朋友:觉得像什么?先肯定小朋友的各种想法(为课后的作业布置埋下伏笔),再引出今天要做的课题—牛奶杯变花瓶。

二、讲解示范。

分发教师已贴好的牛奶杯的卡纸(中班的孩子贴的是完整的杯形.大班的孩子贴的是杯子的一小部分,由孩子自己把杯子补充完整)和废旧纸张、讲解要补充的地方示范揉纸、撕纸成花以及贴的动作。

三、幼儿操作。

1、请小朋友自己选择喜欢的废旧纸张(旧书、广告宣传单等)揉成团或撕成片后粘在合适的位置,数量和位置由小朋友自己决定。

2、花朵粘好后、再用记号笔画出花枝、叶子。

3、最后引导小朋友大胆添加合适的背景。

四、展示、总结。

分享各组小朋友的完成作品。师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用牛奶杯做花瓶,但是牛奶杯还有好多用途呢,请小朋友回去再想一想,它还可以做什么用?可以在家里和爸爸妈妈一起动手做一做、也可以把想法告诉老师.....

活动反思:

1、以生为本设计教学流程

每次的教学设计,我都会先考虑学生的学习起点在哪?学习的重、难点在哪里?基于以上的思考再来设计教学流程。本节课学习用对称的方法剪花瓶对我们的学生来说并不难,因为之前有对称剪法的基础。重点在于花瓶形状和花纹的设计上。对于花瓶的形状,我设计了六种不同形状的花瓶,有画稿和打开后花瓶形状的图案,这些画稿不是课件展示的而是课前我自己画好贴在黑板上,这样学生整节课都能随时观看的,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欣赏后引导学生发现只要改变花瓶的瓶颈、瓶身、瓶底的形状,就能改变花瓶的形状,,让所有的学生都能设计简单的花瓶形状。花纹的装饰我重点示范彩纸的贴,因为这个最容易出效果,所以学生的作业效果还是不错的。

2、课堂教学语言引导不够,评价语比较贫乏。

本节课虽然学生作业效果不错,但感觉不够精彩,我想最大的原因在于课堂教学语言的运用。课堂教学语言不够精简、准确。哪些环节我该提怎么样的问题,课前没有做好精心预设,只是教学中,只是随意的教学语言,因此直接影响对学生回答问题得不深入、不精彩。导入环节,我通过变一变的方法激发学生兴趣。但我演示不都紧凑,教学语言不够有激情,没有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那种学习的激情,因此,感觉比较平淡。在欣赏花瓶的时候,学生举手很积极,都能说自己喜欢哪个花瓶?但为什么喜欢这个花瓶都不说,这也许和我对学生的评价有关。如果我能多一些表扬的语言多一些鼓励的语言,我相信我的学生会说得更多更好。如果学生和教师有了精彩的对话,那课堂就精彩了。

3、作业展示比较单一

作业展示环节经常是我们忽略的.,然而这个环节往往可以起到点睛之笔,精彩的展示环节能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是检验我们的教学成果的最好方式。本节课我只是让学生把作业贴在一张大白纸上,没有美观性,装饰性,不能让学生体会学有所用。如果课前我能设计一个柜子,让不同的花瓶摆在柜子上,也许会更加精彩,这样让学生认识到花瓶可以美化生活,体现了学以致用的学习效果。

篇3:大班“沉浸式”幼儿美术活动初探

美术教育是启迪人的情感,实现人之间情感表达和交流的有效手段,也是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最具成效的工具之一。由此我们想到,如果能让孩子们“沉浸”于美术活动之中,那么他们所获得的审美情感体验和由此促使他们掌握的艺术表现技能技巧,以及所进行的艺术创作表现也必将是最为显著的。

为此,将“沉浸”理论与大班美术教育有机结合,打造“沉浸式”幼儿美术活动不失为一个值得尝试的举措。通过此类活动,可以为幼儿创设宽松和谐的美育氛围,激发他们愉悦的审美感受,鼓励他们大胆地创作表达。从而使幼儿的心智在“沉浸式”幼儿美术活动中达到 “自然式沉浸”“情境式沉浸”“探究式沉浸” “激励式沉浸”等状态。使大班幼儿在沉浸于感受美的同时,亦沉浸于用自己的方式彰显美; 在享受创作精神自由的同时,亦习得一些必要的艺术表达技能。

一、选材———吸引幼儿欣 然于 “自然式沉浸”

“自然式沉浸”,即幼儿直接被艺术题材所吸引而进入沉浸状态。艺术能给人以审美与愉悦的感受,这是艺术最本质、最典型的特质。正是它的审美和愉悦让人们乐在其中,享受艺术活动的快乐。赏阅文艺作品的美、改造生活原材的美,其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因此, 富于艺术气息、充满生活情趣的选材能一下抓住幼儿的兴趣,使其自然而然地就投入到美术活动中去。

1. 借大师之思再造

经典的艺术作品往往是极具感染力和吸引力的,它如同一双无形的手臂, 将欣赏者紧紧环抱。因此,亲近大师、选择经典,利用其独有的艺术感召力可帮助幼儿沉浸于对经典作品的感受体验,并享受由此带来的愉悦。

如: 瑞士雕塑大师贾科梅蒂的作品《行走的人》是其巅峰之作,作品中人物细瘦、单薄,如同线和点的组合。作品一呈现,孩子们就被这些貌似怪异、实则耐看的小人吸引住了。当幼儿纷纷好奇于这些小人的制作方法时,老师为他们提供了铅丝和锡纸,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制作专属于自己的雕塑作品。在整个过程中,大师的作品既激起了幼儿的创作欲望,又拓展了他们的创作思路。当最终幼儿与大师的作品交相辉映时,我们看到了稚拙中体现的无限创意。

2. 借传统之美调融

传统文化艺术历史悠久,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及表现方式有着特有的艺术魅力。随着时光流转与淘洗,当我们再次走近、触摸,多个传统艺术元素巧妙融合的馥郁芬芳更让人不知不觉就沉醉其中。

如: 美术活动《水墨故事》借助吴冠中名画的欣赏让幼儿感受了水墨画的韵味,同时清雅的古筝背景音乐与水墨画交相辉映,幼儿即刻陶醉于古典艺术的雅韵美之中; 《非洲时刻》将非洲人的脸部彩绘和非洲民族音乐相结合, 让幼儿“在黑色立体底板的奶粉罐上装饰脸谱”和 “伴随非洲音乐鼓点跳舞”,当老师充满激情地与幼儿一起拍打着装饰好的鼓唱歌跳舞时,两种非洲民族的艺术美在幼儿创作中自然融合。

3. 借绘本之蕴表达

“儿童在审美心理结构中,顺应能力较强,而同化能力较弱,使他们极易沉入作品,把自己整个交给作品,并被作品引导着前进,他们可塑性强,易感、易接受各种艺术形式和思想情感、易被规范整合。”由此可见绘本对幼儿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因此,一本高品质绘本蕴涵的丰富艺术教育元素,可以让幼儿在绘本打造的艺术海洋里忘我地遨游、大胆地表达。

如: 跟随着绘本《田鼠阿佛》的赏阅,孩子们被故事中造型有趣、个性独特的阿佛所吸引,并乐此不疲地用报纸和彩纸制作着他们自己的《老鼠阿佛》故事,于是我们看到了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独特的关于阿佛和他朋友的故事: 雨天吃冰淇淋、和妈妈一起看书、调皮的阿佛爬到高高的树上、阿佛摔了个四脚朝天,等等。

4. 借生活之材创想

艺术题材的生活性能够激发幼儿的艺术创作潜能。艺术题材若来源于幼儿的实际日常生活,是幼儿或看、或听、或感受、或经历过的,那么幼儿的前期经验就会有更大程度的积累,更容易激起创作的欲望。

如:《面包大变身》教学活动中, 利用幼儿感兴趣的食材作为活动材料, 引导幼儿运用分割组合、想象创造的方法将普通的吐司面包进行神奇的创作, 再适当添加辅助材料,变化成为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活动中,由于原材源自自家厨房,幼儿充满了好奇感和亲切感,一下子就投入到创作中去了。

二、环境———感染幼儿置 身于 “情境式沉浸”

“情境式沉浸”,是因情境感染而进入沉浸状态。由各种手段、各种方式成功创设的艺术教育情境、艺术教学氛围,可以使幼儿获得更生动、更具体的体验,激发幼儿更加丰富的情感活动, 唤醒幼儿内心深处的艺术火花。

1. 班级内审美型环境的创设

( 1)“处处皆艺术”。沉浸式幼儿美术活动在创设环境时,应尝试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方面施加艺术教育影响,如教师引导幼儿在充满艺术元素的环境中进行一些自由游戏活动,并通过展示一些具有丰富色彩与艺术特色的图片、装饰材料来引起他们对于艺术的关注、欣赏、参与与评价。

( 2)“物物皆材料”。倡导“生活即艺术”,努力做到物物皆材料,可将棉绳、报纸、雪碧瓶、鸡毛等一些原本不起眼的自然物,变成幼儿艺术想象和审美创造的重要素材。而孩子们也在不断地收集、观察、设计、创作、欣赏中审美能力得到发展,从而让他们真正沉浸其中,感知到艺术元素在他们身边无处不在。

( 3)“角角见童心”。结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班级特色,创设丰富的学习性体验场。老师可为幼儿们创设主题鲜明、情节丰富的角色游戏主题乐园体验场,将各类艺术活动融入其中,开展具有苏州吴文化特色的主题游戏,如三万昌、黄天源、采芝斋、工艺博物馆等。古色古香的游戏环境,种类繁多。形象逼真的“糕点”,最具苏州特色的“刺绣”作品,吴侬软语的昆剧欣赏, 让大家在不知不觉中体会到苏州的艺术魅力。

2. 师幼间支持型环境的创设

( 1)师幼和谐。一个身心紧张的人是无论如何也无法沉浸于某个活动中的,因此要让幼儿沉浸于艺术活动,首先要为幼儿创设自由的学习环境,其最基本的就是要轻松、愉悦。因此,教师“保持积极的情绪和心态、构建和谐平等的师幼关系”是极为重要的。试想, 如果老师处处控制着孩子,没有激情和艺术感染力,又怎么能够奢望幼儿投入到艺术创作中去呢? 因此只有师生积极互动、彼此信赖,老师率先进入沉浸的状态,才能够更好地带动孩子进入沉浸状态。

( 2)创作自主。艺术具有典型的创造性,独创性是艺术的根本。因此要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和主动性,鼓励幼儿的创造精神。幼儿只有真正获得了艺术创造的自主权,才能投入地进行艺术创造活动。教师应为其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

如《水墨故事》中,幼儿在滴墨印画的基础上进行添画想象,一定范围内的借形想象给了幼儿适量的挑战,而宽广的创作空间又激发幼儿丰富的想象力,他们乐此不疲地从事着创作活动, 创作欲望得到极大满足。在《好忙的蜘蛛》中,教师鼓励幼儿尝试用多种材料和表现方式,如油泥、麻绳、洞洞板, 水油分离、刮画、滴画、吹画等进行创造性的组合,变化出丰富多样的蜘蛛网,那一刻幼儿已经把自己当成一只忙碌的蜘蛛。

三、指导———带领幼儿酣 畅于 “探究式沉浸”

“探究式沉浸”,是指幼儿在对不同艺术材料颜色、材质和运动方式的“玩乐、探索”中进入沉浸状态。在这里,美术成为幼儿学习的语言、探究的工具以及表达、交流情感的手段。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关注美术作品,更关注孩子们的快乐探究过程”,强调鼓励幼儿充分运用各种感官来探索艺术工具和材料,积极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运用各种艺术手段进行自由表征与创作,表达自己的想法、经验和情感。

1. 材料的易操作性

幼儿是在与材料的互动中进行艺术创造的,因此教师要为幼儿投放便于操作、易于成型的材料,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表达内心,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促使幼儿全身心地投入艺术活动中。

如在《设计大师就是我》活动中, 教师为幼儿提供各类明星的半身照,建议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为明星设计服装、配饰,为此教师给幼儿提供时尚杂志的册页、超市广告单以及各类线状、点状材料,鼓励幼儿通过剪裁、添画、粘贴的方法去装扮明星。由于这些材料具有较好的“转换”功能 ( 如一方面对杂志册页不同角度的裁剪可变换成不同花纹做成明星的服装,另一方面杂志上的图片“现成物”可用于明星的首饰、帽子、配饰等) ,幼儿操作起来更有成功感,“设计大师们”饶有兴趣地为自己喜欢的公众人物做着各种打扮。

这一指导要点在《小小雕塑家》中体现得更为明显。幼儿在活动中选用的两种材料———铅丝、锡纸均极具质 感,而这两种材料强烈的塑造感和造型性成为幼儿专注于作品创作、实现自己构思的一个重要保障。

2. 创作表达的游戏性

对幼儿来说,艺术也是一种游戏。以游戏为载体,将艺术活动作为手段, 让每个幼儿都能积极、主动、自信地参与到活动中,满足他们自我表现的需要,让艺术活动的过程变成幼儿充满自信和主动参与的过程。只有在自由、自主的状态下,幼儿才会沉浸于艺术活动,并在那份自由创作的快乐中坚持。因此,作为老师,应让孩子以自己已有的经验与游戏结合,鼓励他们创造性地进行表现,引领孩子去体验进入一种沉浸的状态。

如《大象的彩色泡泡浴》以帮大象洗澡为游戏情境,将音乐与绘画相结合,幼儿一面沉醉于音乐的跳跃与沉稳,一面沉醉于丝瓜筋作画带来的洒脱感; 《七彩下雨天》中教师鼓励幼儿玩装有彩色墨水的瓶子,当幼儿沉浸于挤玩墨水瓶的快乐、惊奇于墨水滴流成直线的变化,无形中感受了作品色彩自然流淌的美感; 《水枪喷画》中,老师让孩子在游戏化的喷画中感受色彩在不同力度、方向撞击下产生的变化,并通过借形添画形成新的作品。在玩乐中动口、动手、动脑,有效地发展了幼儿的创造性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这样的活动形式深受孩子们的喜爱,他们做了还想做,讲了还想讲,自身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3. 教师自我的投入性

幼儿“容易受暗示”这一心理特点决定了幼儿的沉浸状态是会受老师的状态所影响的。教师的状态如果是投入 的,幼儿自然会被教师的热情所吸引, 然后逐渐被引入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而这个“投入”包含两方面: 一方面是教师自身对艺术的钟爱、热忱,另一方面则是教师放松、自如的教学心态和教态。

四、评价———帮助幼儿满 足于 “激励式沉浸”

“激励式沉浸”,是受到赞许、认同、肯定等激励而进入的沉浸状态。

强调评价的发展功能与内在的激励机制,让每个幼儿都积极参与艺术学习活动,并在自己原有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尊重幼儿的解释和幼儿的表现方式,审幼儿之“美”,挖掘艺术活动过程和作品对幼儿自身的价值,也是幼儿愿意将沉浸进行下去的一个要点。教师应以“尊重幼儿作品,提高艺术修养”为基点开展艺术评价活动,如: 将全班幼儿的作品进行展示,给大家欣赏; 请幼儿评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作品, 启发幼儿从画面安排、色彩运用、形象处理、想象力等方面进行讲评,说说评选的理由; 请幼儿为自己的作品命名; 幼儿一起相互讲述画面,请个别幼儿独立讲述自己的故事。

篇4:综合美术活动:牛奶杯变花瓶

1.增强幼儿的环保意识,逐渐懂得留意和利用身边的废旧物品。

2.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审美能力。

3.体验绘画与手工相结合的活动乐趣。

活动准备

教师贴好牛奶杯的作画卡纸、废旧纸张、双面胶、记号笔、油画棒。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师出示空的牛奶杯,问:小朋友觉得它可以做什么用?再出示被剪成一半的牛奶杯,问小朋友:觉得像什么?先肯定小朋友的各种想法(为课后的作业布置埋下伏笔),再引出今天要做的课题——牛奶杯变花瓶。

二、讲解示范。

分发教师已贴好的牛奶杯的卡纸(中班的孩子贴的是完整的杯形,大班的孩子贴的是杯子的一小部分,由孩子自己把杯子补充完整)和废旧纸张,讲解要补充的地方,示范揉纸、撕纸成花以及贴的动作。

三、幼儿操作。

1.请小朋友自己选择喜欢的废旧纸张(旧书、广告宣传单等)揉成团或撕成片后粘在合适的位置,数量和位置由小朋友自己决定。

2.花朵粘好后,再用记号笔画出花枝、叶子。

3.最后引导小朋友大胆添加合适的背景。

四、展示、总结。

分享各组小朋友的完成作品。

篇5:装饰花瓶幼儿园大班美术教案

设计意图:

本学期,我们采用了“幼儿园渗透式领域课程”,在艺术领域有一节《花瓶设计与装饰》活动,孩子们对各种各样的花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图画本上设计出了千奇百怪、五颜六色的花瓶,活动结束后仍然感觉意犹未尽。于是,我结合孩子们的这一兴趣,搜集了各种瓶子,孩子们可以通过动眼、动脑、动手的过程把自己的探索欲望、创造欲望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装饰出来的花瓶还具有实用价值,用它装饰教室不仅让孩子们时时感受成功的快乐,还可以处处体验创造美的存在。活动目标:

1、能够掌握包、扎、绕的技能,并对玻璃瓶进行装饰。

2、体验废旧物品再利用以及手工活动带来的乐趣。活动准备:

1、各种各样的玻璃瓶子、花布、布条。

2、照片、数码照相机。活动过程:

一、展示照片:各种各样的玻璃瓶子(酒瓶、罐头瓶、饮料瓶)各种花色、形状的布以及布条、绳子,引出主题。

1、老师收拾房间的时候发现好多这样的东西,扔了挺可惜的,孩子们帮我想想办法,能用它们做些什么呢?

2、幼儿讨论,引出主题:把玻璃瓶子装饰成花瓶。

二、幼儿观察,并根据已有经验探索装饰的方法。

1、我们平时见到的花瓶身上哪个地方有装饰?

(瓶口、瓶颈、瓶腹)

2、这些布、绳子怎样装饰,才能让瓶子变得漂亮呢?幼儿动手尝试装饰的方法。

三、教师总结幼儿探索的方法,给予鼓励和肯定。

根据幼儿实际操作水平,重点讲解操作过程中的难点:包、扎、绕的技能。

四、幼儿动手装饰,教师指导。

1、鼓励幼儿互相之间进行合作。

2、启发幼儿装饰的有新意和别人的不一样。

五、介绍评比自己的作品。

1、幼儿介绍自己制作花瓶的材料、方法,认为最好看的是什么地方。

2、以插花的形式互相评比,学习别人优点。

六、装饰教室,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快乐。

1、用数码照相机拍出幼儿制作的作品,和没有装饰前的碎布、瓶子作比较,让幼儿感受自己创作的成功,以及废旧物品再利用带来的乐趣。

篇6:幼儿园大班美术教案《牛奶杯变花瓶》

目标:

1、通过摸一摸、猜一猜、讲一讲,充分感知花瓶的造型特点。

2、能恰当运用搓、揉、捏等技能,学习创造性地泥塑花瓶。

3、设置情境,提高幼儿对泥塑活动的兴趣。

4、感受色彩对比。

5、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准备:

每组一只用彩色塑料袋包裹好的花瓶(各种形状)。

每人一块橡皮泥,泥工板。

若干朵用铅丝、皱纹纸做的彩色纸花。

过程:

1、猜一猜。

请小朋友猜一猜,桌上塑料袋里藏着什么?

[设置一定的情境,引出悬念,激发幼儿对这次活动的兴趣。]

2、摸一摸,讲一讲

大家轮流摸一摸,边摸边讲,讲讲里面是什么东西?是什么形状的?

请小朋友告诉老师,塑料袋里藏着什么?(花瓶)

[让幼儿主动去感知塑料袋里的物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而且通过摸一摸,讲一讲,初步感知了花瓶的造型特征,为以后的泥塑活动奠定了基础。]

3、提出要求,幼儿操作

今天,老师给每组带来了一只漂亮的花瓶,每只花瓶的样子都不一样,请你开动你的小脑筋,想一想,然后用橡皮泥做一做,花瓶会是什么样的呢?

要求:(1)保持安静,小嘴巴抿紧

(2)可以一边摸,一边捏,一步一步感知。

(3)花瓶要做得大一些,老师带来了许多漂亮的小花朵,花瓶做得好的小朋友,老师就送他一朵花,好吗?

[整个活动的主要目的就在于幼儿主动的去感知,并创造性的表现自己的感知,没有范例,但更多的是老师有意识地引导,比如悬念的设置,鼓励幼儿边摸边捏,用小花朵激励幼儿把花瓶的形象做得更精致等等,幼儿少了范例的临摹,一下少了许多限制,不用考虑象不象,只要跟着自己的感觉走,老师针对每只幼儿的花瓶给予肯定,可以树立每个幼儿的自信心,使幼儿相信自己做得都很成功。]

4、展示作品,小结

请每组小朋友打开塑料袋,大家相互欣赏。

[揭示迷底,使整个活动首尾呼应,更有整体性,并且通过比较、欣赏,使幼儿更进一步地提高美学素养,为以后的美术活动积累了更多的经验]

活动反思:

在整个活动中,由一个悬念紧紧吸引着幼儿,幼儿的参与积极性很高、很投入,真正体现了幼儿的主体性,活动结束后,揭示谜底,幼儿通过比较、欣赏,通过老师的肯定,对自己树立了更大的自信,也积累了更多的泥塑经验。

在设置情境时,如果能结合时代特征,布置成有一定艺术品味的陶吧环境,更易激发幼儿的内在创造欲望。

篇7:幼儿园大班美术教案《牛奶杯变花瓶》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初步了解,并学生写生,提高幼儿的观察力。

2.巩固复习线描,学会用密集排列的线条装饰花瓶,提高幼儿的表现力和想象力。

3.会用它们大胆地进行艺术表现与创造,喜欢装饰。

4.培养幼儿的欣赏能力。

活动准备:

1.胖花瓶若干只,脸谱一个。

2.水彩笔、蜡笔人手一份。

3.《说唱脸谱》音乐。

活动过程:

一、引出课题

1.放音乐,出示京剧脸谱。

你们看,谁来了?(大花脸)大花脸来我们班作客,你们高兴吗?陈老师还为他准备了一份大礼物。

2.出示花瓶。

你们瞧,这是什么?(大花瓶)师以大花脸的口吻:“这花瓶真漂亮,谢谢你们,可是这花瓶这么大,我带不动,怎么办呢?”(幼儿自由想象)

3.教师小结:小朋友真聪明,那我们就选个最简便的方法,那么有什么方法既简便咱们小朋友又做的到呢?(幼儿自由发言)那么我们小朋友想了那么多办法,咱们最后决定把它画在纸上送给它好吗?

二、写生花瓶

(一)介绍写生画。

直接对着物体来画,叫作写生画。写生时一定要画得像,看到的东西是怎样的,画出来的也要是怎样的。

(二)讲解示范花瓶的写生。

1.花瓶上面的口是平平的,我们用一条横线来表示。

2.花瓶的脖子细细长长的,我们可以用什么形状来表示?(长方形)

3.它的肚子是胖乎乎,圆滚滚的,我们用什么形状?(椭圆形)

4.最后在大肚子下面画上扁扁的底座。

(三)幼儿分组练习写生花瓶。

1.让幼儿自由选择一种花瓶进行写生。

2.提醒幼儿写生花瓶要画得像,画得大。

三、用脸谱装饰花瓶

(一)演示将脸谱贴在画好的花瓶上。

1.师以大花脸的口吻:“你们画的花瓶真好看,让我再仔细瞧一瞧!”

2.师边讲边演示:“大花脸看着大花瓶,大花瓶——怎么了?”(变成大花脸)

3.师小结:那么我们就叫它花瓶脸谱。

(二)讲解示范用脸谱装饰花瓶。

1.先画出它的大鼻子,用胖胖的三角形表示。

2.现在大鼻子两边画上两只圆眼睛。

3.然后在大鼻子下面画上一张大大的方嘴巴,里面画上尖尖的牙。

4.既然是“大花脸”,那就要把脸画花,画满,那我们就用线描的方法在它的脸上画上密密麻麻的线条或图案,可以用直线、曲线或折线、波浪线等,也可以用圆形、三角形来装饰。

(三)幼儿练习装饰花瓶。

1.提醒幼儿线条排列要密集,可用粗细不同的勾线笔进行线描。

2.鼓励幼儿大胆装饰出与别人不同的花瓶脸谱。

3.鼓励幼儿以桌布为背景,用线描法进行添画。

四、讲评。

表扬线条排列密集,画得大的幼儿。

教学反思:

幼儿美术活动,是一种需要他们手、眼、脑并用,并需要把自己的想象和从外界感受到的信息转化成自己的心理意象,再用一定的美术媒介把它表现出来的操作活动。

篇8:浅析大班幼儿情景化美术活动

一、情景美术活动的作用

经过六年的教学实践, 我发现情景美术活动对幼儿的成长有着独特的作用。

首先,情景美术活动有助于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许多情景素材来源于幼儿周围的生活, 在活动前期和活动的延伸部分需要幼儿去探索、去发现,这有助于幼儿积累相关经验,拓宽绘画题材,拓展想象空间。

其次,情景美术活动强调通过情景驱动,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促进幼儿知情意行等心理品质的整体发展。

再次,情景美术活动的价值不在于单纯审美能力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借助这一载体,让幼儿在角色扮演中产生丰富的审美体验, 获得高尚的道德情感以及对人和自然积极的生活态度。

二、情景美术活动的样式

以往教师在选择情景性美术活动的内容时总以为只有故事才是情景性美术活动的唯一素材,其实情景美术活动的样式有很多, 目前我们运用较多且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样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 一) 以故事情景为线索的美术活动

故事情景的线索大多来自优秀儿童文学作品, 如国内优秀绘本《 小蝌蚪找妈妈》 、国外浪漫派诗人威廉·布莱克创作的经典诗歌 《 春天》 等。 我们按艺术的表现特点与幼儿的需求对原有的故事情节进行加工再设计,将美术表现与故事情景融为一体。 设计故事情景通常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选取故事中的片段,连成有情节内容的画面

在《 春》 的主题中美术活动“ 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情景来源于绘本《 小蝌蚪找妈妈》 ,该绘本通过图画和文字讲述了一群小蝌蚪找妈妈的曲折经历,了解青蛙的生长变化过程的故事。 绘本中的角色造型、画面设计、语言和蕴含的人文精神是不可多得的教学资源。 根据大班下学期幼儿美术表现的已有水平: 能较熟练地使用工具材料制作物像,表现一定的情节,所以我们把活动“ 小蝌蚪找妈妈” 的美术表现目标锁定为:会区分故事中不同的情节内容,知道其先后顺序,并能通过绘画表现出来,制作成连环画。 我们选取了绘本中每个部分的故事情景:【 第一部分】 青蛙妈妈生了一群小蝌蚪,小蝌蚪在池塘里快活地游来游去。【 第二部分】 小蝌蚪和鸭妈妈对话。 【 第三部分】 小蝌蚪和鱼妈妈对话。 【 第四部分】 小蝌蚪和鹅妈妈对话。【 第五部分】 小蝌蚪和乌龟妈妈对话。【 第六部分】 小蝌蚪慢慢地变成了青蛙,找到了自己的妈妈。 在情景中幼儿忙着为小蝌蚪创设不同的故事情节,让他们早日找到妈妈,活动的过程也是幼儿共同感受愉快合作的过程。

2.改编故事的原有情节

美术活动“ 小雨滴的新家”是对故事《 顽皮的小雨滴》 的故事情节进行改编再设计的。

我们把原作小雨滴顽皮的到处游玩,孤单地没有家,改变为地球上的朋友们都来帮助小雨滴寻找新的家, 小朋友们发出内心地呼喊:“ 小雨滴我们来帮助你! ”改编后的故事情景中小雨滴真切地感受到朋友间的真情,凸显了浓浓的人文关爱。

( 二) 以生活情景为线索的美术活动

“ 以生活情景为线索的美术活动”是指教师选取幼儿生活中的一些趣事加工为特定的情景,使情景内容更加生活化和形象化。 近代教育家陈鹤琴曾经说过:“ 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 ”我们要充分利用幼儿周围生活中熟悉的、感兴趣的自然现象、社会环境对幼儿进行教育。 如活动“ 风筝”是让幼儿学习看图示制作风筝,这一富有生活气息的情景线索贯穿于美术活动的始终。 教师将风筝的制作过程以步骤图的方式呈现,引发幼儿自主学习,步骤图全部采用符合幼儿感知特点的真实照片,直观、形象、简明,让幼儿明确做什么、怎么做。

作为一个美术活动,“ 风筝” 既让幼儿获得按图示制作风筝带来的成功体验, 同时还能让幼儿在对图示的观察与讨论中发现图示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助于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

( 三) 以科学想象情景为线索的美术活动

在《 不一样的我》主题中我们选取幼儿熟悉的科学常识或现象, 创造一个在现实中融入想象的科学情景推动幼儿的审美表现,这就是“ 以科学想象情景为线索”的美术活动。 幼儿熟悉的动植物以及四季轮回的自然现象都是科学想象情景最好的素材。 如美术活动“ 虫虫的家园”,既满足了幼儿对虫虫的好奇和亲近,同时也引发幼儿对虫子细致观察的热情。 美术活动“ 一颗想长大的种子”则打破了时空的阻隔,将种子成长的过程浓缩在一个教学活动中,幼儿可以想象种子在朋友们的帮助下越长越大,开出艳丽的花朵。

三、情景美术活动设计的主要环节

一个完整的情景美术活动一般分为五个环节,我们以大班主题 《 动感天地》 中的一次美术活动“ 神奇的夜空”为例来具体阐释情景美术活动的环节设计与实施过程。

《 星月夜》 是荷兰绘画大师梵高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画面中有耀眼的弦月,有划破长空的丝柏,有宁静的山峦和村落,以及在光晕包围下的星星点点。 美术活动“ 神奇的夜空”就是让幼儿用自己的眼光解读名画,用易于接受的表现方法大胆创作,在游戏的情景中和名画做一次亲密接触。 我们设计了步步推进的五个环节:

( 一) 重现生活经验,激发创造欲望

活动开始, 教师和幼儿共同回忆在美丽的金鸡湖赏月的情景:夜晚,你和谁一起到金鸡湖看过夜景,金鸡湖上的夜空是怎么样的……无论你住在哪里,只要你是苏州人,都会在夜晚欣赏过金鸡湖的美景。

( 二) 运用艺术作品,提升审美情趣

教师和幼儿共同欣赏梵高的《 星月夜》 ,同时教师提出三个问题引发幼儿思考:1在这幅作品里,你看到了什么? 2画面里的星星和月亮与我们平时画的星星和月亮有什么不同? 3星月夜中还有美丽的云彩,它们在哪里,画家是怎么画的?

( 三) 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思考讨论

此环节我们有效运用了多媒体技术为幼儿真实展现了“ 替换” 表现方法带来的魅力,使幼儿获得直观的感受。 我们分别设计了在马路边、 湖边高楼上和湖面上三个不同的欣赏夜空的场景供幼儿选择,同时每一场景又分别有相应的组件供幼儿替换。 如在马路边看夜空,马路边高高的是什么呢( 高楼、路灯) ? 低低的是什么呢( 车、行人) ? 根据幼儿的回答,我们选择在梵高的《 星月夜》 中用高楼替代挺立的丝柏,用车替代低低的村落,多媒体的演示让教学变得形象而生动有趣。

( 四) 通过多向互动,促进创造表现

这是让幼儿亲身体验的环节,主要指向幼儿创作的过程。 同样是表现夜空,幼儿将自己的体验淋漓尽致地表现在纸上。 造型各异的灯塔、鳞次栉比的高楼、高耸入云的大树、路灯等,在这些过程中,幼儿把富有新意的表现方法介绍给同伴,师生、生生间多向互动,让创意变得更加精彩。

( 五) 相互欣赏交流,提升审美情感

“ 神奇的夜空”画展隆重开幕,幼儿共同欣赏同伴作品“ 这是在哪里看到的夜空”。 大树换成了什么? 山和房子换成了什么? 有没有流动的风和云? 幼儿间相互的欣赏交流,既给幼儿一次认真欣赏同伴作品的机会,也让被欣赏者体验到成功带来的自信和快乐,是提高美术素养和审美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教师要适当地教给幼儿一定的情景化美术欣赏基本艺术语言与形式美的原理, 使他们感受到作品中内涵的情景美,逐步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和能力。

情景美术活动的五个环节是情景展开和推进的通道,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对环节进行调整, 调整的原则就是保证情景能自然流畅地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 给幼儿带去更丰富的体验和创作激情。

摘要:情景化美术是幼儿升入大班这个年龄阶段时具有的特殊绘画能力。在美术教学中,不少教师忽视了幼儿的已有经验和情感需要,导致教师注重了幼儿绘画的结果——像和不像,而抹杀了画中丰富的情景,影响了幼儿对情景化美术创作的乐趣。其实,幼儿在美术活动中设置的情景是幼儿身心发展的依据,教师只有把握幼儿绘画的心理需要,才能给予有效的指导。

篇9:幼儿园大班美术教案《牛奶杯变花瓶》

活动目标:

1.欣赏各种花瓶,感受工艺品的美。

2.根据花瓶的造型的几个部分及其变化设计花瓶。

3.在想象创作过程中能用简单的材料装饰,体验成功的乐趣。

4.激发幼儿感受不同的艺术美,体验作画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师生共同收集各种花瓶。

2.绘画纸,油画棒,水粉颜料,勾线笔,用水果包装网扎成的“菊花”。

3.花瓶范画一张,各种花瓶图案的范例若干。

活动过程:

一、1.出示花瓶,引导幼儿观察。

①这些花瓶漂亮吗?哪几部分最漂亮?

②这些花瓶一样吗?什么地方不一样?

2.根据幼儿回答,教师归纳小结:花瓶有胖有瘦,有高有矮;花瓶口有的是平口,有的是花边口;花瓶颈有粗有细,有长有短,有的两边还有“小耳朵”;花瓶肚圆的、椭圆的,还有扁的,等等。

二、探索创作

1.引导幼儿学习花瓶造型的设计。

①出示范例,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

②请1~2个幼儿运用将花瓶的主要组成部分(瓶口、瓶颈、瓶肚)进行组合变化的方法来设计花瓶。

2.引导幼儿学习花瓶图案的装饰设计。

①引导幼儿观察花瓶上的图案,说说它们一般在花瓶的什么部位。

②出示花瓶图案范例,引导幼儿欣赏。

③示范用水果网扎成“菊花”印画花瓶上的图案。

三、幼儿创作教师指导

1.鼓励幼儿设计出新颖的花瓶造型和图案。

2.印花时要求幼儿注意优质画面的整洁。

游戏:售货员幼儿当售货员,想买家介绍自己的作品。

教学反思:

1.以幼儿为主体,充分调动兴趣。

活动开始,教师就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简明地提出要求:请幼儿仔细观察瓷器,寻找这些瓷器的相同点。幼儿的兴趣一下被调动起来,积极寻找相同点。当幼儿发现相同点后,教师进行小结,提升幼儿的经验。在教师的小结中,幼儿不仅再次巩固了青花瓷的相同点,而且了解了青花瓷命名的缘由,知道青花瓷是中国特有的瓷器,对青花瓷再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面的环节中,幼儿观看ppt、自己创作设计、共同欣赏作品,兴趣一直伴随着幼儿。所以,在这个活动中,每一个幼儿都是积极参与活动的,课堂气氛活跃,幼儿真正成为了活动的主体。

2.丰富感性经验,巧妙化解难点。

在制作ppt时,教师选择的青花瓶范例就考虑到了形状和上面的图案花纹。范例上的青花瓶有的上面粗,下面细;有的像个葫芦形;有的瓶口细、瓶肚粗。瓶上的青花图案也不一样,通过欣赏,幼儿就发现瓶口和瓶底的花纹多选用小一些连续纹样的图案来装饰,而瓶肚上则选用一幅完整的画面来装饰。有的选用了植物、有的选用了动物,还有的选用了人物。教师示范时选用了图示法,既缩短了教师当堂示范的时间,又让幼儿对操作过程有了清晰的认识,同时又让幼儿欣赏了教师的创作。这些感性经验的获得,巧妙地化解了活动的重难点,让孩子们在轻松、愉悦之中完成了自己的创作。

3.展示幼儿作品,提供交流机会。

新《纲要》指出:“要为幼儿创设展示自己作品的条件,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因此,幼儿完成创作后,教师就把幼儿的作品悬挂起来进行展览,请先完成的幼儿和同伴说一说自己的作品。幼儿都完成后,组织幼儿一起欣赏,并说说自己最喜欢哪幅作品,为什么喜欢。孩子们畅所欲言,有一个孩子说最喜欢自己创作的作品,因为青花瓷是中国特有的瓷器,而自己设计的青花瓶的台布上有五星红旗的图案,五星红旗是中国的国旗,所以自己很喜欢,他的回答赢得了伙伴们的掌声。在欣赏作品中,幼儿还发现装饰的图案不仅要有线条,还要用点线面结合的方法来装饰,这样装饰出来的作品不单调,比较大气。在相互交流、相互欣赏中幼儿都得到了提高。

篇10:幼儿园大班美术教案《牛奶杯变花瓶》

设计意图:

本学期,我们采用了“幼儿园渗透式领域课程”,在艺术领域有一节《花瓶设计与装饰》活动,孩子们对各种各样的花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图画本上设计出了千奇百怪、五颜六色的花瓶,活动结束后仍然感觉意犹未尽。于是,我结合孩子们的这一兴趣,搜集了各种瓶子,孩子们可以通过动眼、动脑、动手的过程把自己的探索欲望、创造欲望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装饰出来的花瓶还具有实用价值,用它装饰教室不仅让孩子们时时感受成功的快乐,还可以处处体验创造美的存在。

活动目标:

1、能够掌握包、扎、绕的技能,并对玻璃瓶进行装饰。

2、体验废旧物品再利用以及手工活动带来的乐趣。

3、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4、能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各种各样的玻璃瓶子、花布、布条。

2、照片、数码照相机。

活动过程:

一、展示照片:各种各样的玻璃瓶子(酒瓶、罐头瓶、饮料瓶)各种花色、形状的布以及布条、绳子,引出主题。

1、老师收拾房间的时候发现好多这样的东西,扔了挺可惜的,孩子们帮我想想办法,能用它们做些什么呢?

2、幼儿讨论,引出主题:把玻璃瓶子装饰成花瓶。

二、幼儿观察,并根据已有经验探索装饰的方法。

1、我们平时见到的花瓶身上哪个地方有装饰?

(瓶口、瓶颈、瓶腹)

2、这些布、绳子怎样装饰,才能让瓶子变得漂亮呢?幼儿动手尝试装饰的方法。

三、教师总结幼儿探索的方法,给予鼓励和肯定。

根据幼儿实际操作水平,重点讲解操作过程中的难点:包、扎、绕的技能。

四、幼儿动手装饰,教师指导。

1、鼓励幼儿互相之间进行合作。

2、启发幼儿装饰的有新意和别人的不一样。

五、介绍评比自己的作品。

1、幼儿介绍自己制作花瓶的材料、方法,认为最好看的是什么地方。

2、以插花的形式互相评比,学习别人优点。

六、装饰教室,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快乐。

1、用数码照相机拍出幼儿制作的作品,和没有装饰前的碎布、瓶子作比较,让幼儿感受自己创作的成功,以及废旧物品再利用带来的乐趣。

2、提示幼儿花瓶这么漂亮,我们是不是还可以用它装饰我们的教室呢?

教学反思:

本活动是在欣赏过各种花瓶的基础上进行的。重点是欣赏各种各样的花瓶,感受花瓶独特的造型和装饰,通过欣赏和与教师的对话,体验不同造型和装饰所带来的美感,幼儿对操作活动感兴趣,能细心地装饰。

篇11:幼儿园大班美术教案《牛奶杯变花瓶》

活动目标:

1.在欣赏过陶瓷花瓶的基础上,能大胆想象,设计出自己喜欢的花瓶。

2.在了解花瓶图案装饰方法的基础上,尝试运用多种花纹来装饰花瓶。

3.能迁移已有的装饰经验,认真、独立完成自己的作品。

4.培养幼儿初步的创造能力。

5.感受绘画的趣味性,体会创作的快乐。

活动准备:

1.教学课件。花瓶

2.绘画工具,人手一份铅画纸。

教学过程:

一、教师出示课件,引导幼儿回忆并讨论花瓶造型的基本特征。

出示花瓶图片或教学挂图,讨论花瓶造型的基本特征。

教师出示花瓶,引导幼儿观察花瓶的造型的基本特征。

1.教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样好东西,小朋友睁大小眼睛看看这是什么?------花瓶

2.教师:你看到的花瓶是什么形状的?由哪几部分组成?

3.教师:花瓶造型可以从花瓶口、瓶颈、瓶腹、瓶底这几部分来观察。看看每个花瓶在这几部分的不同变化,你能看出这些变化吗?

4.引导幼儿通过教师的提问和自己的观察,进行讨论和交流。

二、教师出示课件,让小朋友欣赏各种各样的花瓶。

教师:小朋友仔细看看这些花瓶,等会我让小朋友讲讲你最喜欢哪个花瓶,为什么喜欢?

三、师幼共同讨论花瓶造型设计,为绘画做准备。

1.教师引导幼儿讨论设计花瓶的造型。

教师:你想设计出什么形状的花瓶?花瓶口、瓶颈、瓶腹、瓶底都有什么变化?瓶口是小还是大?瓶颈是粗还是细,是长还是短?瓶腹是大还是小?瓶底有什么样的变化?

2.教师引导幼儿讨论花瓶上的装饰。

教师:你喜欢在花瓶上装饰什么样的图案?这些图案怎样组合、排列才更好看呢?

四、幼儿设计自己喜欢的花瓶,教师适当指导。

教师:画花瓶时尽量画得大一些,这样才能把好看的图案画到花瓶上,花瓶一般是左右对称的,所以在画的时候要注意。

教师:图案要清楚,线条要流畅,轮廓要清晰;把主要花纹画在瓶腹,在花瓶口、瓶颈配些装饰性的花边。

五、展示幼儿设计的花瓶,引导幼儿相互欣赏和交流。

教师:你设计了一个什么样的花瓶?你觉得你设计得最棒的地方在哪里?其他小朋友喜欢觉得这幅画好不好看?好的地方有哪些?不好的地方有哪些?

教学反思:

在这次活动的,我主要是通过欣赏和操作交流,让幼儿进一步学习用简单的图案和线条装饰花瓶中的块面。但我没有很清楚的在欣赏过程中讲解每个花瓶的特点,在操作前也没有将操作要求说清楚,在最后的环节我也只点评了小朋友画中好的地方,没有点评他们画的不好的地方,这些方面都需要改进。

篇12:幼儿园大班美术教案《牛奶杯变花瓶》

一、教学课题:

第四课 花瓶(水彩画)

二、教学目标:

1.德育:培养学生懂得感恩;增强团队意识、竞争意识和质量意识。

2.智育:初步形成物体形体结构、比例概念、对称概念;认识各种不同色彩:初步了解色彩的深浅度、对比度概念;了解水彩画的特点与基本要求。发展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技能:初步学习水彩画,懂得水彩画的基本画法与步骤。

三、教学方法:

运用启发式,边教边画,讲练结合。

四、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水彩画的基本画法与步骤。

五、教学难点:

正确选色、调色和上色。

六、教学器材:

打字纸20张;铅笔20支;橡皮20块;12色水彩画颜料5盒;小塑料桶5个;画笔20支;水彩花瓶画作1幅;直尺1把;彩色卡1套。

七、教学过程:

1.点名、检查学生到课情况。

2.导入课题师: 母亲节是妈妈的节日。妈妈爱你,你更应爱妈妈。你会给妈妈送上一束鲜花作为节日礼物吗?

生:会!

师:很好!你们都是好宝宝!

生:鲜花放在什么地方才能保存得更好更久呢?

生:放在有水的花瓶里。

师:现在,我们就来画一个漂亮的水彩花瓶送给妈妈好不吗?

生:好!

3.认识花瓶形体结构师:(展示一幅水彩花瓶作品)花瓶有哪几个部分呢?

生:有瓶口、瓶颈、瓶身和瓶底四个部分。

师:大家认真观察,仔细想想,它们的形状各像什么呢?

生:瓶口是圆形;瓶颈马鞍形,又像个溜溜球;瓶身和瓶底合起来像个大酒杯。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想象力很丰富。很好!哪一部分最粗?哪一部分最细?

生:瓶身上方最粗,瓶身中部最细。

师:哪一部分最长?哪一部分最短?

生:瓶身最长,瓶底最短。

师:大家再认真看看,这个花瓶在形状上还有什么特点?“快思老师.教.案网出处”我们把它左右对折一下,不难发现,花瓶的左右两部分对折线来说是对称的。即大小一样,长短一样,相应部分离折线远近相同。我们身上的左手和右手、左眼和右眼、左耳和右耳也是左右对称的。对称是一种美。我们在画花瓶时,一定要把这种美表现出来。

4.水彩画的特点师:水彩画就是用水调和颜料在白纸上作画。水彩画的最大特点是亮丽、颜色薄而透明,很像是我国古代传统的水墨画。

5.画水彩画的方法与步骤师:怎样画水彩花瓶呢?下面我们介绍一种易学的方法:

第一步:用铅笔轻轻画出花瓶草图;第二步:用浓色彩画出花瓶轮廓线;第三步:选色、调色、上色、调整,完成作品。

5.教师示范表演第一步,学生观摩边画边讲解要点,突出强调要较准确地表现花瓶的形状结构和对称性质。

6.学生做第一步实训,教师巡视指导(10分钟)

7.教师讲解色彩相关知识师:颜色的种类很多,你们能说出哪些颜色的名称?(出示颜色挂图)生:红、橙、黄、绿、青、蓝、紫、黑、灰、白……师:其中你最喜欢哪几种颜色?

生:……师: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不同的颜色给人的感觉是不同的。白色和黑色放在一起,对比分明,对比度大;橙色黄色放在一起,很难分清,对比度小。颜色有深浅、浓淡、冷暖和轻重的不同。绘画时,我们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和自己的爱好挑选运用,创造性地去发挥。

8.教师示范表演第二步,学生观摩师:下面,我选用较深的天蓝色把花瓶的外形轮廓画出来,它显得简朴典雅。要特别注意把花瓶的左右对称特点细心画出来,一边高一边低就不对称,千万别那么画。你们可根据自己的喜爱选出一种较深颜色,把花瓶的外形轮廓画出来,完成第二步。

9.学生实训,教师巡视指导(10分钟)

10.教师示范表演第三步,学生观摩师:怎样给花瓶用湿画法上色呢?如先把选好的适量红色颜料挤些调色盘内,加水用毛笔调均匀,然后在画面上需要上色的地方,果断用笔,一气呵成,不要反复涂抹,使画出的效果明快流畅。注意不要用毛笔接在颜料锡管上,沾一点画一点。上色时,要注意计划性,先画大面积的色彩,或从主要部分开始。少用白色或黑色,换色彩画时要把毛笔洗干净,保持色彩纯度,避免画面出现脏乱现象。下面,大家按照我说的这些方法,动手上色。比比看,哪个小组的同学画得好,画得快,画得美。开始!

11.学生上色,教师巡视指导(10分钟)

12.评比、总结和表彰

13.课后小结师:记住画水彩画的方法是:打草稿、上色、调整完成。今天刚入门,以后大家要多多练习。熟能生巧,慢慢就会越画越好。

教学反思:

1.以幼儿为主体,充分调动兴趣。

活动开始,教师就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简明地提出要求:请幼儿仔细观察瓷器,寻找这些瓷器的相同点。幼儿的兴趣一下被调动起来,积极寻找相同点。当幼儿发现相同点后,教师进行小结,提升幼儿的经验。在教师的小结中,幼儿不仅再次巩固了青花瓷的相同点,而且了解了青花瓷命名的缘由,知道青花瓷是中国特有的瓷器,对青花瓷再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面的环节中,幼儿观看ppt、自己创作设计、共同欣赏作品,兴趣一直伴随着幼儿。所以,在这个活动中,每一个幼儿都是积极参与活动的,课堂气氛活跃,幼儿真正成为了活动的主体。

2.丰富感性经验,巧妙化解难点。

在制作ppt时,教师选择的青花瓶范例就考虑到了形状和上面的图案花纹。范例上的青花瓶有的上面粗,下面细;有的像个葫芦形;有的瓶口细、瓶肚粗。瓶上的青花图案也不一样,通过欣赏,幼儿就发现瓶口和瓶底的花纹多选用小一些连续纹样的图案来装饰,而瓶肚上则选用一幅完整的画面来装饰。有的选用了植物、有的选用了动物,还有的选用了人物。教师示范时选用了图示法,既缩短了教师当堂示范的时间,又让幼儿对操作过程有了清晰的认识,同时又让幼儿欣赏了教师的创作。这些感性经验的获得,巧妙地化解了活动的重难点,让孩子们在轻松、愉悦之中完成了自己的创作。

3.展示幼儿作品,提供交流机会。

新《纲要》指出:“要为幼儿创设展示自己作品的条件,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因此,幼儿完成创作后,教师就把幼儿的作品悬挂起来进行展览,请先完成的幼儿和同伴说一说自己的作品。幼儿都完成后,组织幼儿一起欣赏,并说说自己最喜欢哪幅作品,为什么喜欢。孩子们畅所欲言,有一个孩子说最喜欢自己创作的作品,因为青花瓷是中国特有的瓷器,而自己设计的青花瓶的台布上有五星红旗的图案,五星红旗是中国的国旗,所以自己很喜欢,他的回答赢得了伙伴们的掌声。在欣赏作品中,幼儿还发现装饰的图案不仅要有线条,还要用点线面结合的方法来装饰,这样装饰出来的作品不单调,比较大气。在相互交流、相互欣赏中幼儿都得到了提高。

上一篇:四字成语带解释下一篇:请让爱做主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