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2024-06-04

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精选6篇)

篇1: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创新创业教育探究

【摘 要】 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以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在理论与实践层面均具有可行性。应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师资建设上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互相促进。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推动下,各高校都开展了创新创业(简称“双创”)教育,有利于整体提升大学生“双创”意识和能力,更能缓解就业压力。但纵观全国高校开展的“双创”教育现状,多停留在理论灌输以及具体就业政策的宣讲层面,未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实践能力培养更是缺乏。因此,有必要借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熟的模式,将“双创”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使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双创”教育的建设和发展。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双创”教育的必要性

1、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当前,多数高校仅把“双创”教育作为就业指导课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的组成部分,缺乏独立课程体系的意识,因此,在师资安排上,基本上是由就业指导课老师或辅导员兼任“双创”课程,没有专职师资;在课程内容上,仅灌输“双创”基础理论和基本的就业创业政策,没有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在授课形式上,多采用大班授课,甚至有些高校仅仅做几场“双创”讲座。总结起来,这一局面基本上是由于学校、教师、学生层面不重视造成,而思想政治教育经历了数十年的建设和发展,已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模式和体系,可以探索将“双创”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提升学校、教师、学生对“双创”教育的认识,从而推动“双创”教育的发展。

2、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多年以来,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以教授理论为主,实践教育为辅的模式,这一长期坚持的模式越来越让学生觉得乏味,影响了学习动力。而“双创”课的最大特点就是建立在实践或者案例基础之上的,如果将思想政治课相关理论有机地融入到“双创”以及大学就业实践和案例中,使学生通过“看得着、能感知”的这种有机会自身经历的实践来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更能增加相关理论的可信度。从这个角度讲,推动“双创”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是必然选择。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双创”教育的可行性

1、理论层面上具有可行性

首先,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偏重于思想教育,创新创业重在使学生增强“双创”意识,同时,提升职业道德修养水平,而思想政治教育重在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二者在教育目的上基本是统一的。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本身就涵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以及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等内容,这和“双创”课程教育内容是吻合的,只是教育形式有所不同,但最终目标是一致的,?之,理论上,“双创”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是相通的,都是通过教育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物质观等观念,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提供保障。

2、实践层面上具有可行性

创新创业教育是基于经济社会大环境对人才素质提出的新要求,其课程体系必须立足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牢牢建立在大学生创新创业以及就业实践基础之上,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是立足于社会发展对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要求基础上的,可分为意识形态教育、能力教育、世界观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所以,二者都必须立足于实践层面来开展,都必须在教育体系中贯穿实践环节,目前创新创业教育没有形成独立的教学部门,而思想政治教育在所有高校中由独立的教学单位负责,模式日趋完善,因此在实践中将二者合而为一,既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也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资源。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双创”教育的路径选择

在所有高校面向所有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国家战略要求,目前情况,一方面不可能依据每一个学生的特色设置创新创业个性化课程,另一方面将创新创业短时间内形成独立的教育教学部门和体系也不现实,因此,最有效最现实的办法是将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将“双创”内容嵌入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推动相关师资以及教育方法融合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双创”教育的目标。

1、在教育内容上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

根据实际,将创新创业内容嵌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是目前比较可行且有效的办法。比如,可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和《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内容分别纳入5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如《形势与政策》课,内容都是和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热点紧密结合的,国家创新创业和就业政策也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因此该课程完全可以承担部分“双创”授课任务。再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时代精神以及职业道德部分,本身就是“双创”课程内容,还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勇于创新的思想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内容,也都和“双创”内容息息相关,通过这种融合,不仅消化了“双创”课程内容,还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性和趣味性,充实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一定程度上改变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现状,进一步推动其发展。

2、在师资上实现二者融合

师资是教育的基础,很长时间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专职教师配备都存在不足的境况,尤其是非重点高校,师资严重缺乏。大多非重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基本上是由行政人员兼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中专职比例也很低,此情况下,推动创新创业教师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有机融合实属一种可行且有效的办法。一方面,加大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关于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力度;另一方面,在原有创新创业教育教师中,选择学历、职称、专业等方面符合国家要求的部分师资,实施培训,使之能承担思政课教学任务。这样,不但有利于“双创”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也有利于整体提升师资建设水平。

3、在教育方法上实现二者融合

长期以来,各高校招生和就业之间的关系,造成了创新创业教育往往成为就业指导课的附属,且多数由就业部门承担创新创业课程的讲授,导致偏离创新创业教育的初衷,使学生无法真正实现增强创新创业意识和提升创新创业能力的目标。同时从大教育观来看,也无法真正实现育人的最终目标。而思想政治教育恰好能弥补这种缺陷,其可以有效引导学生健康成长、顺利成才。因此,通过教学方法上的融合,对二者教育目标的实现都是有益的。首先,通过融合,加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提升其创新创业能力,增强了竞争力,就业率也就得以提升。其次,通过融合,把创新创业教育嵌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让学生感到思想政治课不是单一的理论说教,是和自己的就业创业以及职业生涯息息相关的课程,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内在动力。

篇2: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本文为重庆高等教育学会2017-2018年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课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创业教育路径研究》(编号、CQGJ17195B)阶段性成果

【摘要】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以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在理论与实践层面均具有可行性。应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师资建设上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互相促进。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促进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推动下,各高校都开展了创新创业(简称“双创”)教育,有利于整体提升大学生“双创”意识和能力,更能缓解就业压力。但纵观全国高校开展的“双创”教育现状,多停留在理论灌输以及具体就业政策的宣讲层面,未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实践能力培养更是缺乏。因此,有必要借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熟的模式,将“双创”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使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双创”教育的建设和发展。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双创”教育的必要性

1、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当前,多数高校仅把“双创”教育作为就业指导课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的组成部分,缺乏独立课程体系的意识,因此,在师资安排上,基本上是由就业指导课老师或辅导员兼任“双创”课程,没有专职师资;在课程内容上,仅灌输“双创”基础理论和基本的就业创业政策,没有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在授课形式上,多采用大班授课,甚至有些高校仅仅做几场“双创”讲座。总结起来,这一局面基本上是由于学校、教师、学生层面不重视造成,而思想政治教育经历了数十年的建设和发展,已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模式和体系,可以探索将“双创”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提升学

校、教师、学生对”双创”教育的认识,从而推动“双创”教育的发展。

2、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多年以来,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以教授理论为主,实践教育为辅的模式,这一长期坚持的模式越来越让学生觉得乏味,影响了学习动力。而“双创”课的最大特点就是建立在实践或者案例基础之上的,如果将思想政治课相关理论有机地融入到“双创”以及大学就业实践和案例中,使学生通过“看得着、能感知”的这种有机会自身经历的实践来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更能增加相关理论的可信度。从这个角度讲,推动“双创”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是必然选择。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双创”教育的可行性

1、理论层面上具有可行性

首先,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偏重于思想教育,创新创业重在使学生增强“双创”意识,同时,提升职业道德修养水平,而思想政治教育重在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二者在教育目的上基本是统一的。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本身就涵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以及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等内容,这和“双创”课程教育内容是吻合的,只是教育形式有所不同,但最终目标是一致的,总之,理论上,“双创”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是相通的,都是通过教育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物质观等观念,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提供保障。

2、实践层面上具有可行性

创新创业教育是基于经济社会大环境对人才素质提出的新要求,其课程体系必须立足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牢牢建立在大学生创新创业以及就业实践基础之上,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是立足于社会发展对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要求基础上的,可分为意识形态教育、能力教育、世界观教育、社会实

践教育等。所以,二者都必须立足于实践层面来开展,都必须在教育体系中贯穿实践环节,目前创新创业教育没有形成独立的教学部门,而思想政治教育在所有高校中由立的教学单位负责,模式日趋完善,因此在实践中将二者合而为一,既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也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资源。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双创”教育的路径选择

在所有高校面向所有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国家战略要求,目前情况,一方面不可能依据每一个学生的特色设置创新创业个性化课程,另一方面将创新创业短时间内形成独立的教育教学部门和体系也不现实,因此,最有效最现实的办法是将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将“双创”内容嵌入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推动相关师资以及教育方法融合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双创”教育的目标。

1、在教育内容上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

根据实际,将创新创业内容嵌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是目前比较可行且有效的办法。比如,可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和《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内容分别纳入5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如《形势与政策》课,内容都是和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热点紧密结合的,国家创新创业和就业政策也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因此该课程完全可以承担部分“双创”授课任务。再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时代精神以及职业道德部分,本身就是“双创”课程内容,还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勇于创新的思想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内容,也都和“双创”内容息息相关,通过这种融合,不仅消化了“双创”课程内容,还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性和趣味性,充实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一定程度上改变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现状,进一步推动其发展。

2、在师资上实现二者融合

师资是教育的基础,很长时间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专职教师配备都存在不足的境况,尤其是非重点高校,师资严重缺乏。大多非重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基本上是由行政人员兼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中专职比例也很低,此情况下,推动创新创业教师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有机融合实属一种可行且有效的办法。一方面,加大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关于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力度;另一方面,在原有创新创业教育教师中,选择学历、职称、专业等方面符合国家要求的部分师资,实施培训,使之能承担思政课教学任务。这样,不但有利于“双创”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也有利于整体提升师资建设水平。

3、在教育方法上实现二者融合

长期以来,各高校招生和就业之间的关系,造成了创新创业教育往往成为就业指导课的附属,且多数由就业部门承担创新创业课程的讲授,导致偏离创新创业教育的初衷,使学生无法真正实现增强创新创业意识和提升创新创业能力的目标。同时从大教育观来看,也无法真正实现育人的最终目标。而思想政治教育恰好能弥补这种缺陷,其可以有效引导学生健康成长、顺利成才。因此,通过教学方法上的融合,对二者教育目标的实现都是有益的。首先,通过融合,加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提升其创新创业能力,增强了竞争力,就业率也就得以提升。其次,通过融合,把创新创业教育嵌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让学生感到思想政治课不是单一的理论说教,是和自己的就业创业以及职业生涯息息相关的课程,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内在动力。

【参考文献】

[1]余展洪.创新创业教育导向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整体设计改革刍议[J].高教学刊,2015(13).[2]周志鹏.“双创”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2).【作者简介】

篇3:刍议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教育

人们日常所理解的创新是指能够发现人们尚未发现的规律、创造出世界上尚未创造出的东西的能力。而对于高中生来说, 能够解决他自己尚未解决的问题, 使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有所提高, 就属于创新。教师只有真正理解了这一点, 才能目标明确, 懂得在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曾荣获诺贝尔物理奖的华裔科学家朱棣文认为, 中国学校过多强调学生掌握书本知识, 注重书面应试能力, 而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方面则明显不足。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错把学习手段当成学习目的, 过于强调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而忽略了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所以我们要告诉学生怎样去思考问题, 教给他们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的方法。

1. 创设一个宽松的、有利于发挥学生创造力的环境

要民主、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不论其学习成绩好坏、能力层次高下, 都给予他们公平竞争、创造性尝试的机会, 要鼓励和称赞学生富于创意、别出心裁的念头和思想。要学会以“正信息”激励学生, 使学生意识和感觉到自己智慧的力量, 从教师的肯定中体验到创造和成功的乐趣, 从而让每一个学生充满激情, 渴望成功。

2. 进行扩散性提问, 突破思维定式

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思维“开窍”的机遇, 教师提出的问题, 追求的目标不应是得到一个唯一正确的答案, 而应让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地独创性地去思考、去探索, 引导学生梳理出知识的内在联系, 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

3. 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并努力寻求解决疑问的途径

质疑是创新的起点, 一切科学发现都发端于疑问和好奇心。爱因斯坦在16岁上高中时, 就对多少年来一直被当成真理的时间的同一性产生怀疑, 最终提出了狭义相对论……要培养创新质疑观, 就要鼓励学生逆向思维, 敢于进行合理想象;更要求教育者因材施教, 不强求用统一的思维模式来教育每一个学生。创新教育真正需要的是适合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的学习思路和教学方法, 应多用讨论式、学导式启发学生思维, 师生双方多进行互动式的双向交流, 吸收对方创新思想的火花。

4. 注重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思想政治课教学不能再囿于过去传统僵化的教学模式, 必须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教师要引导学生论证和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热点问题。政治教师只有善于联系社会生活实际, 寻找知识与实际的结合点, 做到从实际中归纳理论, 用理论来分析实际, 从而达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学与用、知与行有机的统一, 才可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高学生的能力。

5. 精心组织练习, 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篇4: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关键词:创新理论;思想政治理论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0)20—0202—03

胡锦涛同志曾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1]。由此可见,改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至关重要。随着国际和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更加艰巨的任务,为了迎接这种挑战,创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选择。

一、创新理论的涵义

创新(innovation)的概念来源于经济学,作为理论范畴是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阿罗斯·熊彼特首先在1912年德文版《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使用的。熊彼特将创新定义为“新的生产函数的建立”,即“企业家对生产要素之新的组合” [2],也就是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所以说,创新最开始属于经济范畴,它旨把科学技术引入企业之中,形成一种新的生产能力。

创新作为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具有多方面的特征:

1.突破性。凡是创新,必然对原有事物有所突破,创造性地提出新的见解。无论是发现一个新的物质运动规律,还是发明一种新产品,都意味着对原有理论、学说的突破,或对既存工具、设备、技术、产品的超越。

2.历史性。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从古代的石器到现代的机器、电脑,从昔日的独轮车到今天的航天飞机,都是人们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创新成果的体现。然而,由于受到人的主观因素(如,阶级地位、思想状况、认识水平、实践能力)和客观条件(如,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制度)的制约,在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创新能力、创新方式和创新成果有着很大的时代差异。

3.普遍性。创新是人类社会领域的普遍现象,它不仅存在于经济领域,也表现在非经济领域。在经济领域,创新主体在新的科学知识的武装下,改进生产工具,发明新的生产技术,发现新的劳动对象,制造新的产品,建立新的生产组织,改变不合理的经济关系,建立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制度和体制等等,都属于经济领域的创新。在非经济领域,改变不合理的政治关系、法权关系和思想文化关系,建立适合新的经济基础的政治、法律和思想文化制度和体制,建立更有效率的社会组织和社会运行机制,更新社会的行为规范等等,都是非经济领域的创新。

4.实践性。创新活动是由主体的目的、需要、意志推动的,也离不开主体的思想、知识、认识因素的参与,但从本质上说,创新属于实践活动。创新必然转化为群众的实践,体现在群众改造现实世界的实践中,产生出巨大的威力和生命力,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影响越来越深刻,从而产生越来越大的实践效应。

二 、创新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将创新从经济学范畴引入到哲学范畴,并把创新与社会发展联系起来的第一人是江泽民。1995年5月,江泽民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上说,“创新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3]之后他又对创新的内容进行了全面的概括,“创新,包括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和其它创新” [4]。并指出“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 [2]。这些讲话说明了创新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所具有的普遍性和重要性,也说明了创新与人才、教育的关系。

(一)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看“创新理论”

作为20世纪90年代的大学本科生,我们当年在大学课堂里修的政治理论必修课是《中国革命史》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这两门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每当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正确结合,并随着时间和条件的变化,与时俱进地进行创新时,中国革命和建设则取得进步;相反,每当没有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或没有正确结合,忽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教条地、僵化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固步自封,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则会受到挫折,甚至遭到失败。江泽民同志指出:“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关键是要把握其理论实质,善于把其基本原理运用于社会主义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实践,并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勇于创新。” [5] 所以说,创新的哲学世界观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创新的方法论基础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我们国家的几代领导人的理论就可以知道创新的重要性。

1.毛泽东创新思想。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追求真理,不断开拓创新的奋斗史。毛泽东的创新思想启示我们,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个人,要有所作为和有所成就,就必须不断地创新。

2.邓小平的创新思想。毛泽东思想与当代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产生了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一邓小平理论。其思想体现在三个方面:“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局面”。邓小平理论坚持了:“借鉴与独创相结合”,“继承与发展相结合”,“求实与批判相结合”。一是坚持解放思想的创新意识,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二是大力倡导推广创新思维教学,开发人们的创新潜能,训练人们的创新思维,培养人们的创新意识,拓展其思维空间,提升其创新思维水平。三是切实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各种创新能力的人才,提高整个民族的创新能力,提升我国在国际经济、科技竞争中的综合实力。

3.江泽民的创新思想。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用邓小平理论观察当今世界、观察当代中国,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做出新的理论概括,不断开拓创新,在创造性地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进程中,形成了一系列新的理论成果。特别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根本上回答了在充满希望和挑战的21世纪,把我们党建设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其创新思想是在三个代表的整体思路下,坚持与时俱进和开放性的原则,提出了一系列社会发展战略 [6]。

(二)创新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长期指导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科学理论。随着江泽民同志对创新理论的重新论述和阐发以及中央领导集体的对这一创新理论的发展,逐步形成了既立足于中国国情又富有时代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

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强调:“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 [7] 由此可见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都是当今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当前中共中央开展的科学发展观教育也包含着理论创新的艰巨任务和重大使命。同时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创新同样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结合当今社会发展中的新情况来教育师生,才能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思潮,在青年大学生中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需要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必要性

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思想政治工作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必须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和机制等方面努力进行创新和改进。” [8] 可见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是社会向前发展的必然要求。

当前随着国际和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高等教育自身的改革出现了新的发展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新课题和新任务。

1.人事制度的改革。

2.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

3.后勤社会化改革。

4.完全学分制改革下实行个性化、选择性的培养方式。

5.教育成本分担机制有了变化,社会资助介入成本分担机制。

6.畢业生就业压力大,大学生有就业恐惧症现象。

由此可见,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更加繁重的任务和艰巨的工作,思想教育工作者在新形势下应积极应对挑战,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开拓创新,探索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方法。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途径方法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文件《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指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为起点。

2.必须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

3.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4.充分了解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加强核心价值观教育。

结合这一指导文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学水平,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和行为,构筑大学生共同的思想基础,把他们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推动国家传媒业和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教学科研组织的建设。建立直属学校领导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机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机构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的依托单位。其职责是:统一管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负责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相关管理工作;负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教学科研梯队建设等工作。建立具有高校特色的相关研究机构,为教师队伍建设搭建高质量平台,为学校有关学科建设提供支撑。

3.课程建设。加强教学研究,提高教学水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以教材为教学基本遵循,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上下工夫,真正做到融会贯通、熟练驾驭、精辟讲解。要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了解和掌握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探索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大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定期评选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彩一课”和“精品课程”,定期组织教学观摩活动,推广先进教学方法。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资源网”,汇聚相关教学资源,展示教学成果,为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提供了内容丰富、条件便利的锻炼提升平台。积极探索科学的考试考核方法,重点考查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

4.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高校应整合实践教学资源,建立实践教学基地,以基地为基础方便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和德育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和分析问题,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并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2004-08-26,中发[2004]16号.

[2]张雷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和研究的创新[J].高校理论战线,2002,(12).

[3]江泽民.1995年5月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R].

[4]江泽民.论科学技术[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5]江泽民同志在中央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1-07

-02(6).

[6]张国镛.三代中央领导核心的中国现代化建设思想比较研究[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硕士论文,2002.

[7]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的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和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新华社,2007-10-15.

[8]索延文.新时期党建理论的新建树[N].人民日报,2000-06-29(1).

篇5: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力在于创新

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生活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大量的新情况、新问题,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继承传统,不断改进和创新,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及时性和有效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以为,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进,并在改进中创新。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社会主义新人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社会。而要发展知识经济,其关键就在于培养出大批具有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精神的人才。正因为如此,江泽民多次强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要求“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创新是不断进步的灵魂”,“创新,很根本的一条就是要靠教育,靠人才。”这些论述揭示了人类进步和发展的本质,指出了培养创造性人才是时代呼唤,指明了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的特殊使命。思想政治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也必须转变那些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观念、形式和方法,努力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社会主义新人服务。大量的调查结果表明,我国高校培养的学生专业知识还不算差,但在工作中却明显反映出创新意识淡薄,后劲不足,不够灵活等缺陷。有的国家建国35年就有人获得了诺贝尔奖,我国建国已50年尚无人问鼎,而海外华人已有杨振宁、李政道、朱棣文、崔琦等多人获此殊荣,这不能不说与我们的创新教育薄弱有关。正因为这样,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不能仅仅停留在培养“有社会主义党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上,而要真正把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尤其是创造力的培养放到重要位置上。

思想政治素质是创新人才的基本素质之一,是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的创新人才必须接受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和培养,江泽民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级各类教育都要摆在重要的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今天正在接受学校教育的大学生,其思想政治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是否后继有人,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培养的学生首先要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具有投身祖国建设的奉献精神,具有振兴中华的雄心壮志。这是党和人民赋予高校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是学校的首要任务。

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是一个人的思想品德和知识智能有机结合的产物。知识智能与人的创造力联系密切,而思想品德素质对创造力的影响,也是人所共知的。思想品德素质是人生选择的“定向机制”,是个人成才的“动力源泉”。因为,我们所说的创造,是一种具有明确方向和特定含义的创造,这就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为了人民群众的幸福,要求我们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去创造更加富裕、更加民主、更加文明的新生活。离开了这个总前提和大方向,就会从根本上失去创造的动力。专家研究表明,一种创新活动的成功,智商因素可能占到20%至30%,政治素质占主要内容的情商因素要占到70%至80%,从而说明思想政治教育对培养人的创造性素质,具有直接的重要的决定性的意义。创造学家奥斯本提醒人们,创造性思维并非都是愉快的,焦虑、烦恼也常常伴随有创造力的人。无数事实也证明,创造的灵感与活力,也只能是属于信心百倍,热情洋溢的生活主人;属于那些不畏惧困难和失败,不害怕议论和讥笑,不因为区区个人小利而患得患失,而是为实现创造目标作出百折不挠、坚韧不拔努力的勇士;属于那些敢于和善于打破常规,思考前人之所未想,探求前人之所未见,奋发进取的开拓者。所以,我们必须以全球的眼光、争一流的意识和站在国家发展高度的精神,通过加强、改进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来培养具

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社会主义新人。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需要不断丰富、充实和更新

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关键在于思维方式的现代化。为此,要摒弃旧观念,树立新观念,增强针对性,充实新内容。

(一)更新观念,拓宽思路。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就必须发扬创新精神,更新思想观念,拓宽工作思路。第一,摒弃思想政治教育“高于一切”的观念,树立为培养创新人才服务的新观念。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以育人为中心,德、智、体诸方面教育,德居于首位,但不是事事处处,时时刻刻“高于一切”,德、智、体诸方面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人才的培养。第二,摒弃思想政治教育“我说你听,我打你通,我管你服”的旧观念,树立民主平等,人格带动,典型示范.的新观念。在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人们往往只是强调有针对性地进行灌输,对学生教育主体性、能动性的培养发掘不够,从而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教育的有效性。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应注意内在与外在、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特别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发展,因为个性品质是人的潜能所在,是创造力的源泉。同时要注意行为的感化、榜样的教育和社会实践的激励。第三,摒弃思想政治教育“自我封闭,孤军作战”的旧观念,树立开放,汇集各方力量,全员参与新观念。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落实在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中,全员参与,才能产生教育合力,共同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和巩固。第四,摒弃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纯而又纯,形式古板单调”的旧观念,树立科学新颖,生动活泼的新观念。空洞无物的套话,纯而又纯的说教,很难令人入耳入脑,动人动心。政治信仰固然重要,但毕竟不能代替人的文明修养和文化品位,政治方向与个人修养不能等同。思想政治教育要有前瞻性,要改变那种被动应付、消极防守的滞后状态,要将思想政治教育的“计划”与“前瞻性的分析预测”有机结合,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放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首位,唱响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这一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没有理论,便不会有创造的活力。我们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即邓小平理论来武装青年大学生,努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这是全面提高当代大学生素质的基础。要加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自学、自讲、自律等形式,提高他们学理论的自觉性,同时,要加强实践教育,在实践中深化和加强对邓小平理论的学习。

(三)把社会主义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过程中所产生和形成的新观念、新思想,及时引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要密切联系社会实际,不断调整内容,丰富理论,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形成特色,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子。

(四)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这块深厚的土壤,从中发掘宝贵的精华,推陈出新,吸收利用,充实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任何一个国家进行新文化建设,都不可能脱离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都要植根于传统文化,汲取其中的精华。以提高人的思想文化素质、培养健康完善人格、促进人全面发展为最高宗旨的思想政治教育更是如此。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能否真正地拥有优势和特色,其核心环节,就在于能否对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的价值吸收。理论和实践都已证明,中华民族是具有创新精神的民族,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是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当然也是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取之不竭的源泉。在内容方面,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的人生态度,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英雄气概;追求

至诚至善的人生境界;强调整体精神,强调为社会、民族、国家的爱国主义思想;推崇“仁爱”原则和人际和谐;提倡人伦价值,强调个人在人伦关系中应尽的道德责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社会理想等等。这些都是我们今天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当从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吸取的真、善、美的内容。在教育原则和方法上,如德教为先的原则;率先垂范的原则,注重内省的方法,修已安人,推已及人的方法,正己修身、注重“慎独”,等等,至今仍然给人以有益的启迪,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社会价值。然而,多年来,由于传统文化的淡化,人文教育的忽视,加上西方一些经济发达国家的外来不良思想道德因素不断涌人,导致一些人道德观念淡薄,价值准则失落、思想空虚颓废,政治热情丧失,有的尽管懂得专业知识,却不懂“怎样做人,如何做事”,更无法激起创造欲望和创新精神。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告诉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弘扬民族的创新精神,有助于调整当代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塑造良好的人格、气质和修养,树立起富有时代风貌的思想道德情操,真正成为能担负起新世纪重任的优秀人才。

三、面向新形势、新情况和新问题,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新形式和新途径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中某些传统的模式已越来越不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必须有所改进,有所创新。

(一)重外在的灌输,又重内在需要的培养。需要和利益是人类行为的内在动力,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始动力。正如马克思所言:“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已的某种需要和利益……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从心理学角度看,受教育者自己愿意接受的东西必须是和自己的兴趣爱好相符合,与自身成才的实际需要相联系,且又能给自己带来利益和实惠的东西。青年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对崇高的道德品质和伟

大理想的向往,都直接或间接地源于他们自身的某种需要和利益。离开了对这些需要和利益的正确引导和刺激,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就会空洞乏力。做为一个唯物主义者,我们应充分正视需要和利益的动力作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第一,我们应正视学生正当的个人利益追求,尊重其自我价值的实现。正如列宁在谈到如何把千百万人引向共产主义时所说的:“不是直接依靠热情,而是借助于伟大革命所产生的热情,依靠个人兴趣,依靠从个人利益上的关心……”。我们应改变过去那种谈“利”色变,谈“个人价值”胆颤的神经质心态,逐步建立起教育的“动力机制”,使学生的利益需要成为其成才的内在动力。第二,按照青年学生的成长规律,将其自身成才的内在动力转变为对其理想、品德、意志、气质等进行培养和锻炼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将过去那种外部强加的灌输式被动教育转化为内部需求的、自觉的主动教育。第三,人的需要既有高低层次之分,也有正当不正当之别。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学会调节平衡,做好需要的转化工作,帮助学生培养正当、合理的需要,并不断地把学生的需要从低级引向高级,把社会需要转化为个人追求的实际行动。

(二)重政治理论教育,又重在专业知识教育中渗透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而对人的教育是世间最复杂的工作,它涉及到人的心理、生理、道德、思想、行为,以及社会生活、社会关系等多方面的知识。因此,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在巩固和充分发挥“两课”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的同时,还必须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积极吸收借鉴心理学、人才学、社会学、教育学、行为科学、美学等等相关学科的有益知识和方法,使之不断创新;必须与素质教育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获得生命力;必须让所有专业课程都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含量。当前,我们需要特别注意利用新的科技作为教育和影响人的手段,作为一种新的提供信息的手段。总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只有从多种学科领域人手,多种方法综合运用,才能变死气沉沉、枯燥乏味为

生机勃勃、有声有色、充满活力,从而达到异曲同工,殊途同归的妙境。

(三)重理论服人,又重人格育人,表率示范。思想政治教育要靠两种力量:一是真理的力量,二是人格的力量。因此,我们注重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这是不可置疑的。然而,在学校,教育者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有“唱功”,更要有“做功”。正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的,任何章程和任何纲领,任何人为的管理机构,无论它们设想得多么精巧,都不能代替人格在教育事业中的作用。只有人格能够对发展和形成人格起作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十分注意自己良好品德的培养,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表率作用、人格力量,去影响和带动受教育者,让受教育者口服心服。要培养具有创造精神的人才,教育者首先要培养自己的创造性作风。教育者如果没有创造力,不懂得如何激励创造力,那么,思想政治教育本身也就失去了创造性。为此,思想政治教育者也应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修养,这样才能适应新形势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新要求。

(四)重教育,又重管理,寓教育于管理之中。立足教育,辅之以管理,寓教育于管理,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条重要原则。教育是通过内在的思想来管理人,管理是通过外在的约束来教育人。教育之中有管理,管理之中有教育。教育落实到管理中,管理上升为教育,二者相得益彰,互补互促,达到塑造人、引导人、规范人的目的。一方面,管理一定要以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为基础。没有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循循善诱的分析,没有动之以情的说理,管理就难以被接受,甚至让人产生反感、抵触情绪,当然也就很难发挥作用。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也要通过管理来实现。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行动要靠管理来规范。寓教育于管理,就是既要把教育的内容和要求渗透到管理之中,赋予教育以更多的硬性约束;同时在管理中体现教育的精神,提高管理人的人文素质,赋予管理以更强的教育功能。从根本上说,就要把教育与管理、自律和他律很好地统一起来。善于把我们倡导的思想道德原则融于科学有效的学校管理中,赋予学校管理以深厚的人文内涵,应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一种追求。要加大对校园文化活动的指导和管理力度,通过创造一个具有美好形象和丰富内涵的高品位校园文化,开展创建文明宿舍、文明班集体、青年志愿者活动、青年文明号活动等多种形式,使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实践表明,把思想政治教育与丰富多彩的活动结合起来,与法规制度建设结合起来,与群众的自我教育结合起来,是教育和管理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思想政治工作[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0.

篇6: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首先,国外的腐朽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造成冲击。当今世界是具有开发性的,只有积极地同外国进行交流合作才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机遇。然而,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改革开放在带给中国巨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使得很多外国的腐朽文化和思想意识乘虚而入,强烈冲击着广大人民群众的传统观念意识。当代大学生是一个思维比较活跃的社会群体,其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尚处于形成和发展期,外国的腐朽思想极易对大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造成负面影响。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但是,由于中西方意识形态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西方国家从未放弃过对中国进行思想侵略,不断利用“民主”“人权”等借口干涉中国的内部事务。大学生作为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自然成为了西方分裂势力进行思想侵略的主要对象之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正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其次,网络消极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造成冲击。近些年来,网络技术取得了飞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深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越来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互联网在带给人们巨大便利的同时,也因其国际性和开放性而充斥着各种黄色、暴力、反动的信息内容,这些不良信息正慢慢地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进行着腐蚀。有的大学生过度沉迷网络,将虚拟社会当成了躲避现实生活的避风港,渐渐与现实社会产生了距离和隔阂,思想意识歪曲,社会交际能力减弱,为将来进入社会和团队合作埋下了巨大隐患。再次,巨大的就业压力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造成冲击。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了近些年来的主要社会问题之一,受到金融危机以及经济增速放缓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具有严峻性。当代大学生成长于相对比较安逸的社会环境中,使其对家庭和学校具有很强的依赖感,一旦步入社会往往显得不知所措,加上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使其在思想方面存在巨大的压力,极易引起大学生对社会的敌对心理和不平衡心理。因此,就业问题所引起的消极心理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

二.创新和发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策略

上一篇:党建评估自评报告下一篇:11.17创建文明城市应知应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