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慨人大附中的素质教育

2024-07-25

感慨人大附中的素质教育(通用8篇)

篇1:感慨人大附中的素质教育

感慨人大附中的素质教育

商洛市第三届中学校长论坛侧记

———薛清顺

随团来到人大附中,参观了人大附中的校园、设施,听了刘校长的报告,我得到的是震撼和力量!特别是在素质教育上的独到造诣,令人敬佩,发人省思!回到学校,细读她的《人生为一大事来》,让人陷于沉思之中……

以创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世界名校为目标,以“尊重个性、挖掘潜力、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祖国的腾飞”为宗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工程,取得的丰硕成果令人感慨万千。

看了简介,位于“中国硅谷”———北京海淀区中关村地带的人大附中,是北京市首批重点中学、首批高中示范校。它创办于一九五○年,前身是北京实验工农速成中学,当年许多著名劳动模范、战斗英雄曾在这里接受速成教育。历经五十多年的开拓进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锐意创新,现在的人大附中以其鲜明的办学特色、现代的育人环境、雄厚的师资力量、显著的教学成绩,成为在国际国内享有盛誉的重点中学,曾先后被教育部、北京市教委授予“全面育人、办有特色”、“北京市科技示范校”、“全国教育劳技教育先进校”、“全国现代技术教育示范校”、“全国培训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优秀学校”等荣誉称号。

一、素质教育的理念新——“基础教育应该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机会”。

我们来到学校,已是学生放假时间,周校长自豪地告诉我,学校开设了150多门选修课,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综合实践活动、体育与艺术四个领域,仅外语就有英、法、德等11种。每逢选修课报名时,老师们都要热情宣传,同学们则要挑剔地选择。我想,只专注于考试,只关心分数的学校,是不可能花如此大心思,开设如此多的课程的。周校长告诉我们,人大附中提出要创建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不拘一格培养人才。刘校长一直认为“当代学生应该对不同的学科、文化和不同的思维模式保持兴趣和尊重,而基础教育应该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机会。要让学生接触不同的事物,发展自己的潜能,在未来生活中能够作出明智的选择。”她介绍了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案例:王羽熙同学具有绘画天赋,尽管分数不够,还是破格录取了他,并给了他发展才华的舞台,毕业时考入北京电影学院电脑动画专业。还有12名同学参与了破译人类基因图谱的研究实验,他们的成果获得全国大奖,世界权威杂志《Nature》首次出现了中国学生的名字。

参观时我们看到了学校的乒乓球室。引导员告诉我们,刘校长擅长“乒乓外交”,客人到学校的最高礼遇是打乒乓。这是一个地下室,原来是准备停放自行车的,被改造成体育活动场所。听讲解,刘校长对体育的情有独钟是出了名的。人大附中三高足球队多次荣获世界冠、亚军。成立于1992年的“三高足球俱乐部”开创了教体结合、由学校直接培养体育人才的先河。2002年,人大附中还与中国国际象棋协会共建国际象棋国家少年队,人大附中学生取得骄人的成果,两度获世界青少年奥林匹克团体赛冠军,多次获全国冠军。

学校体育活动场所的第一间房是台球室。据介绍,一位爱好台球的同学进入人大附中时,家长问学校能不能配个台球室,刘校长便答应了。这让我听了很感意外,但这样的事在人大附中却很多。学校有专门的排练厅,供爱好艺术的同学们在这里磨练基本功,在这间不大的排练厅里,培养出在国际上受到赞誉的人大附中艺术团。1995年成立的学校交响乐团,已经名声在外,2006年获得了第三十五届维也纳国际青年音乐节交响乐组金奖第一名,大赛评委会盛赞他们的演奏展示了“一流的音乐教育”。人大附中的各种学生团体十分活跃,还开展“模拟联合国”,每年举办一次学生电影节、文化节、科技节……这里的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比一些大学还丰富。一个如此重视体育、重视特长与个性发展的学校,让我感觉到素质教育的新风扑面而来。

二、人才培养方法独到——“员工能翻多大的跟头,学校就搭建多大的舞台”。

细读《人生为一大事来》,又有许多新发现。人大附中教师们的成长故事,给我留下了最深的印象。

王玢老师,他本是学校物理实验室的管理员,刘校长发现了他的才能,给他创造机会学习,委以工作重任,他成了学校校园网的开发和管理者。

王琦老师。她是物理教研组组长,特级物理教师,论文多次在国家核心刊物发表,并用流利的英语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交流。2005年她赴英国参加“中学英语教师里丁项目”的英语培训,获得了最高等级成绩,回来后成为开创人大附中虚拟科学实验室的主力。

化学实验员曹葵。他工作之余喜欢经济理论,在学校引起议论。刘校长力排众议,支持他取得了学历,并取得研究成果,在学校开设了“西方经济学”选修课,受到学生欢迎。

刘校长作报告时提到,她真正能发挥每个员工的潜能。如魏二明是临时工,在人大附中食堂当炊事员,他提出想通过成人高考上教育学院餐旅系深造,刘校长很支持,还给他报销学费。后来,他获得全国烹饪大赛金奖,为学生开设了“厨艺雕塑”选修课,现在已是学校食堂主管了。临时工王峰的故事也同样感人。他在人大附中种过花,烧过锅炉。刘校长注意到他喜欢摆弄电器,就破格把他调入电教室,多次送他进修,现在成为电教室副主任。他还是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他的摄影选修课也很受欢迎。刘校长骄傲地用PPT给我们展示他的摄影作品……这样的故事还有许多。我想,学校的工勤人员都能培养成出色的人才,普通教师就不必说了。刘校长说:“我希望我们的教师能在世界一流的环境中成就世界一流的业绩。教师能翻多大的跟头,学校就给他搭建多大的舞台”。

三、发展教育的胸怀博大、眼光长远——支援西部,帮扶周边,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与国际接轨。

在听报告时,我特别关注的是两个问题:一是人大附中把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到更多的地区与学校。我注意到,最近几年他们在努力利用优质教育资源支持西部教育和北京薄弱学校。他们结对帮扶宁夏六盘山高中,把该校的学生请到人大附中来免费“留学”,无偿帮助海淀区西颐中学、北航中学,与农大附中建立手拉手学校,还在北京郊

区的延庆县设立了分校,把优秀教师派到延庆支教,一去至少一年,延庆的老师们慕名而来听课,一学期的课都上成了“公开课”…… 人大附中不但没有独占优质教育资源,而且在不断创造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二是人大附中与国际教育接轨。我同样注意到,这是一所国际化程度很高的学校。刘校长1997年一上任,就提出了“国内领先,国际一流,创世界名校”的办学目标。学校先后有500多名学生出国参观,教师也有很多国际交流的机会。学校也没有忘记“请进来”,后来已不是“请进来”,是慕名而来——美国菲利普斯安多福学校、英国伊顿公学等多所学校都派团来交流。美国纽约州堪顿中心学校、纽约州立大学等多所学校与人大附中建立了友好校关系……人大附中还设立国际部,招收了26个国家的200多名学生,2007年首届毕业班就取得不俗的成绩。

随团参观学习结束时,我们的感受是:感动、钦佩、羡慕、深思。感动的是刘校长带领的教职员工视教育为自己全部的感情寄托;钦佩的是人大附中的创新;羡慕的是学生能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也羡慕老师在这样的领导集体带领下工作;深思的是,他们在实践中把中华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结合,以这种精神迎接中国教育改革关键阶段的到来。我们回到学校后,加强理论学习,培养自己开拓创新精神,以中国教育中长期发展纲要为导向,以刘校长这样的素质教育先行者为榜样,为培养合格、特长学生而努力工作。

篇2:感慨人大附中的素质教育

——作为应试体制下的老师,大家觉得很难超越体制的要求,我不期望大家真的能超越体制,我只是希望大家存一念在心,遇到真的有点专长与特点的孩子,别死活全整成了毫无个人爱好感,全是考试机器一样的无感无聊的孩子,他们也许是有偏的,但是至少是有感的,有感觉的孩子至少还是有趣生动的,那就是大家为这个社会做的延续生机的事情,就是大家的功德。

——我从小生活在农村,但是感谢大姐夫和二哥那里那些小说、我爸爸订的《参考消息》和经常收听的电台、感谢语文老师给我的鼓励,所以我身在乡下心在世界,而且保有靠自己的爱好闯荡世界的心志,而且坦率地说因为自己的活泼的心思,所以考试考到能过门也不是个问题,保全孩子的属于自己的心志真的无比重要。

——大家问我这些老师让你感动么?我说没有,因为他们问的问题那么机械,他们的说法那么刻板,完全没有为人师表的魅力。我觉得今天很多老师,要做的是恢复做人朴素善良的本性,可以说土话但不要说套话,可以说话紧张但不要说话无聊,要明确我们今天老师的责任是丰富孩子的见识,激发孩子的好奇,保全他们的爱好,支持他们的选择。行政化正在最大限度地腐蚀校园的人性资源,在这样的腐蚀下,我们将看到包括老师学生在内的全体的悲哀。

——行政化最大的驱动力是当官与从当官的人那里追求资源,而当官最重要的标准是眼睛向上,而全体眼睛向上的结果就会在行政一元化与高调的意识形态背后掩盖的虚伪、官僚与对于民众真实需要的漠不关心,在行政体系自成一体的考评与检查中,凡是试图修正与缓和行政弊端的师生就成了体制异己分子,就成为压力对象,就成为系统排斥的对象,最后我们的校园成为劣币驱除良币的核心基地之一,而任何的教育改革不管说法多么好听,最后在校园自己选人、学阀近亲繁殖、官员主导资源、教育系统封闭式评价中,最后造成可以消解任何革新的自我循环机制。教育系统与现有校园主导者,已经成为反对任何实质性教育革新的最顽强的利益集团。

篇3:对造就一流教育家的感慨

关键词:教育家,需要,现实环境,感慨

身在校园, 打开每天的教育类报刊杂志, 偶尔会看到有关造就中国一流教育家的精粹文章。尤其是温家宝总理不同场合多次提到“要培养一批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 造就一批杰出的教育家”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颁布后, 有关这方面的话题, 不断见诸报端, 耳熟能详。

不言而喻, 现今的中国, 太需要有一流的教育家主宰中国的教育, 即使达不到一流的境界与程度, 出现一批普通的、平凡的教育家, 也显得那么如饥似渴, 迫在眉睫。因为有目共睹, 近几年教育的不如意已使教育偏离方向, 它迫切需要教育家扶邪归正, 使教育回归正规。实践也证明, 教育的命脉必须掌握在懂行的教育人手中, 教育才会不迷失方向。

然而, 综览不少关于培养教育家的高见, 细品诸多造就教育家的设想, 笔者总觉得还缺少什么?虽然在文中, 下列要素我们均已看到: (1) 什么是教育家? (2) 怎样做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教育家? (3) 教育家自身应具备的品质、素养、意志、信念和力量; (4) 中国迫切需要教育家办学, 把持教育的脉搏和方向。但经过反复考量笔者发现, 一个最基本、最现实和最具支撑力的要素, 却在讨论中重重地被忽略———那就是造就教育家所必须的生态环境, 即教育的阳光、空气、水分、土壤、山脉和森林, 离开了这一最基本的要素, 谈培养造就教育家, 甚至一流的教育家, 岂不是空中楼阁, 不堪一击?

笔者身在教育一线三十多年, 三十多年的光阴与磋砣, 经历了本行业一系列的风雨变化, 也见证了变化之后的结果和模样。回首往事, 放眼今朝, 今天耳闻目睹的事实使笔者不无遗憾地说一句:教育的发展不尽如人意。看教育界久治不愈的应试教育、择校现象、有偿家教、优质教育资源失衡、论文造假剽窃、功利主义泛滥等一系列弊端, 无不印证当前中国教育的缺失与偏向。今天不管你身处教育行业哪条线———基教线、高教线、职教线、成教线、科教线甚至幼教线, 只要你是在一线, 你不会不闻到浓重的“铜臭味”。过去纯洁的教育领域现在逐渐被功利所异化甚至取代。有人说, “教育家的诞生和成长, 主要依靠自身的品质、意志和力量, 不会受太多的外界干扰和影响”, 那试问, “光有好的种子和苗子, 没有好的阳光、气候和土壤, 种子会茁壮成长?”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为这违反了生物界一个最基本的规律。所以, 鉴于今天的实际, 我们谈造就教育家, 甚至一流教育家, 笔者不免颇多感慨。

感慨之一:教育家从何而来

教育家从何而来?它能像提拔行政官员一样, 通过选拔、培养、任命、委派还是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自主发展成长?答案当然是后者。翻开古今中外杰出教育家的成长史, 我们便不难破解这命题。无论是中国的孔子、朱熹, 还是外国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也无论是中国的陶行知、段力佩、霍懋征, 还是美国的杜威、苏联的苏霍姆林斯基等, 他们的每一步成功, 都离不开不断的实践、探索、发现、创新的结果。他们的最可贵之处, 是对教育的本质、价值、功能与规律有深刻的认识、独到的见解。他们始终站在教育第一线, 对教育的一切进行不断的认识、实践、反省。他们对育人的研究提到至高无上的境界去对待, 最后形成一套完全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教育理论体系。在教育中, 他们从不倚仗权贵, 也从不因社会环境变迁而随波逐流。他们有坚定的信仰和信念。在真正的教育家身上, 我们不会看到半点政治色彩, 也不会看到丝毫的功利影子。他们以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引领教育新潮流。而看看今天教育界的部分所谓“名师、名校长、教育名人”或者说有望成为教育家的教育人, 回顾和亲历他们在教育活动中的所作所为———“分数等于英雄, 升学率等于政绩”, 这种强烈的办学理念, 哪还有教育家的影子?由于教育理念偏差, 导致这些人不择手段提高学生分数, 千方百计抓升学率, 成了矢志不移追求的目标。他们通过加班加点, 题海战术, 有偿家教, 变相体罚, 拔苗助长等手段, 提高了学生分数, 便成了“名师”;他们通过对教师一丝不苟的平均分、优秀率、合格率等数据严格考核, 逼迫教师加大应试力度, 提高学校升学率, 便成为“名校长”;他们用套来的办学口号, 贩来的办学理念, 借来的规章制度, 大会小会自吹自擂, 动用媒体推波助澜, 便成了当地的“教育名人”。试想, 假如有一天, 这样的人也成了教育家, 那中国的教育家来得何其容易?哪用培养和造就, 发展和成长?拾得来便是。然而, 笔者坚信, 真正的教育家必然是一些来自于长期教育实践, 并对教育有所研究, 有所发现, 有所创新的人。浮躁和虚荣不会诞生教育家。教育家不会以这种方式诞生, 也不会以“分数”造就。

感慨之二:诞生教育家的生态

生态即生命体成长和发展的环境和物候条件, 它包括阳光、气候、水分和土壤等要素。世界上任何事物的成长发展都离不开和谐、稳定的生态环境, 自然界是这样, 社会意识形态界同样是这样。那么, 什么是好的教育生态?笔者理解, 好的教育生态应是所有教育人 (包括管理者和被管理者, 校长和教师等) , 能全面领悟教育本质, 自觉遵循教育规律, 切实体现教育价值, 正确运用教育方法和手段, 去从事教育、教学工作, 淡泊名利, 潜心教书育人。假如我们把教育比作自然界的生态, 也就空气没有被污染、环境没有被恶化、土壤没有被变质、种子没有被扼杀等。那对照今天的环境, 我们还敢说“教育犹如蓝天白云, 美丽无比吗”?只要你与教育有过接触, 打过交道, 你会或多或少勾勒出这样一幅画景:教育本质被人践踏, 教育价值被人异化, 教育功能被人颠倒, 教育规律被人忽视, 规章制度无人问津。相反, 取而代之的, 功利弥漫整个领域, 使人辨不清方向认不得路。一句话, 教育的原生态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 教育不再是人们向往和期盼的教育, 价值也不再是教育应有的价值。在这种状况下, 我们谈造就教育家, 也就用得着生物界一个贴切的比喻:反常的气候、变质的土壤不会催生种子发芽。因此, 从现在看, 造就教育家, 得首先净化教育生态, 只有这样, 教育家才会不断涌现。其实, 在我们伟大的国度里, 在成千上万的教育人当中, 有教育家坯子和基因的人大有人在, 遗憾的是某种环境扼杀了无数这样的种子。

感慨之三:教育家应具备的个性、品行与素养

按照标准要求和专业角度, 教育家应具备的基本素养:首先, 对教育的各方面内容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其次, 作为品质, 对自己所追求的理想和目标, 不会因外界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不会随波逐流。他们会在实践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成就教育, 使教育真正成为利国利民, 造福人类的崇高事业。但不容乐观, 在目前的教育界, 很少有以上品质素养的人存在, 至少我认为这样。比如, 在我亲历或共事过的所谓名校长、名人或有望成为教育家的人选中, 原先他们不乏有自己的个性、特色、气魄和能力, 但在现实环境中, 由于经不住一定的考验, 他们中的大多变得无棱无角, 缺乏个性, 结果变成了一种非教育家型的人。且这种人通常以以下几种类型出现: (1) 在教育中, 变成了一种“官僚型”的名校长或管理者, 他们对上唯命是从、奉承拍马、报喜不报忧, 只要上级有要求, 不管是否合理、规范, 他们不折不扣去执行、去满足。对下盛气凌人, 唯我独尊。他们的目的, 一切为了讨好上级, 赢得上级领导的信任, 然后找到一个自己升迁的机会, 他们把自己的官位看得很重, 而对真正的分内事, 教育和教学没有任何的深入研究。 (2) 变成一种奉行升学率至上、大力推行应试教育, 千方百计抓学生分数为主的“企业家型”名校长或管理者。他们把学校当做一个工厂, 把学生的分数当成产品质量, 升学率当做政绩, 升学率高低就是学校政绩的重要标志。其目的是向社会炫耀自己的“办学能力”, 而同样对教育的真谛与价值很少研究。 (3) 变成一种奉行公关至上, 对真正办学却敷衍了事的“外交家型”名校长或管理者, 他们无暇顾及学校实际工作, 也不静心钻研学问。而把重心放在跑外结交达官贵人上, 有的甚至主动结交商人老板, 把自己完全混同于“一般”, 以求自己社会上办事有门道, 将来要风得风、要雨得雨, 以显示其极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因此, 笔者的结论, 今天能真正具备教育家风范、气度的, 几乎没有。尽管有些人, 从应试教育的角度看, 能力不小, 政绩也不错, 但说到教育家的要求, 距离仿佛还很远。

感慨之四:市场经济条件下造就教育家的艰难性

诚然,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 都离不开具体的社会实际, 教育也不例外。改革开放后, 中国开始实行市场经济运行方式, 自然发展经济成了各行各业的中心。毋庸置疑, 中国需要大力发展经济, 这符合中国的国情, 也符合全民所向。因为几百年来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已使人们深刻意识到, 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只有发展经济, 增强国力,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才会不再落后挨打。而笔者发出感叹的, 与其他行业相比, 本来教育应该是一个较为安静和纯净的地方, 教育的性质和要求, 决定了教育人会淡泊名利, 宁静致远, 与经济行为少纠葛, 至少从理论上说, 这个观点成立。但事实不尽然。在商品经济大潮强烈冲击下, 今天相当多的教育人 (包括管理者和被管理者) , 还是不能抵挡住金钱的诱惑, 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陷入了功利主义的泥坑。从今天教育层面看, 几乎很少有人真正地为实现教育的目标, 体现教育的价值, 发挥教育的功能而教书育人。更何况去专心研究、探索、创新教育?即使有的, 在“尽心尽责”工作着的 (不分昼夜去辅导班、培训班兼课上课) , 说到底, 不过为名为利为己而已。因此, 静心反思我们的教育, 坦率说, 过去曾经不少有为的教育人, 最终成不了今天的教育家, 在相当程度上, 是不如意的现实环境逼迫所致。他们无法也无力改变社会现实, 那么只得随波逐流, 委屈自己。

篇4:对造就一流教育家的感慨

不言而喻,现今太需要有一流的教育家主宰中国的教育,即使达不到一流的境界与程度,出现一批普通的、平凡的教育家,也显得那么如饥似渴,迫在眉捷。因为有目共睹,近几年教育的不如意已使教育偏离方向,它迫切需要教育家扶邪归正,使教育回归正轨。实践也证明,教育的命脉必须掌握在懂行的教育人手中,教育才不会迷失方向。

然而,综览不少关于培养教育家的高见,细品诸多造就教育家的设想,笔者总觉得还缺少什么?虽然在文中,下列要素我们均已看到:什么是教育家?怎样做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教育家?教育家自身应具备的品质、素养、意志、信念和力量;中国迫切需要教育家办学,把持教育的脉搏和方向。但经过反复考量,一个最基本、最现实和最具支撑力的要素,却在讨论中重重地被忽略——那就是造就教育家所必须的生态环境,即教育的阳光、空气、水份、土壤、山脉和森林,离开了这一最基本的要素,谈培养造就教育家,甚至一流的教育家,岂不是空中楼阁,不堪一击?

笔者身处教育一线30多年,30多年的光阴与磋砣,经历了本行业一系列的风雨变化,也见证了变化之后的结果和模样。回首往事,放眼今朝,今天耳闻目睹的事实使笔者不无遗憾地说一句:教育的发展不尽如人意。看教育界久治不愈的应试教育、择校现象、有偿家教、优质教育资源失衡、论文造假剽窃、功利主义泛滥等一系列弊端,无不印证当前中国教育的缺失与偏向。今天不管你身处教育行业哪条线——基教线、高教线、职教线、成教线、科教线甚至幼教线,只要你是在一线,你不会不闻到浓重的“铜臭味”。过去纯洁的教育领域现在逐渐被功利所异化甚至取代。有人说,“教育家的诞生和成长,主要依靠自身的品质、意志和力量,不会受太多的外界干扰和影响”,那试问,“光有好的种子和苗子,没有好的阳光、气候和土壤,种子会茁壮成长?”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为这违反了生物界一个最基本的规律。所以,鉴于今天的实际,我们谈造就教育家,甚至一流教育家,笔者不免颇多感慨。

感慨之一教育家从何而来

教育家从何而来?它能像提拔行政官员一样,通过选拔、培养、任命、委派还是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自主发展成长?答案当然是后者。翻开古今中外杰出教育家的成长史,我们便不难破解这命题。无论是中国的孔子、朱熹,还是外国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也无论是中国的陶行知、段力佩、霍懋征,还是美国的杜威、苏联的苏霍姆林斯等,他们的每一步成功,都离不开不断的实践、探索、发现、创新。他们的最可贵之处,是对教育的本质、价值、功能与规律有深刻的认识、独到的见解。他们始终站在教育第一线,对教育的一切进行不断的认识、实践、反省。他们将育人的研究提到至高无上的境界去对待,最后形成一套完全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教育理论体系。在教育中,他们从不依仗权贵,也从不因社会环境变迁而随波逐流。他们有坚定的信仰和信念。在真正的教育家身上,我们不会看到半点政治色彩,也不会看到丝毫的功利影子。他们以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引领教育新潮流。而看看今天教育界的部分所谓“名师、名校长、教育名人”或者说有望成为教育家的教育人,回顾和亲历他们在教育活动中的所作所为——“分数等于英雄,升学率等于政绩”,这种强烈的办学理念,哪还有教育家的影子?由于教育理念偏差,导致这些人不择手段提高学生分数,千方百计抓升学率,成了矢志不移追求的目标。他们通过加班加点、题海战术、有偿家教、变相体罚、拔苗助长等手段,提高了学生分数,便成了“名师”;他们通过对教师一丝不苟的平均分、优秀率、合格率等数据严格考核,逼迫教师加大应试力度,提高学校升学率,便成为“名校长”;他们用套来的办学口号、贩来的办学理念、借来的规章制度,大会小会自吹自擂,动用媒体推波助澜,便成了当地的“教育名人”。试想,假如有一天,这样的人也成了教育家,那中国的教育家来得何其容易?哪用培养和造就,发展和成长?拾得来便是。然而,真正的教育家必然是一些来自于长期教育实践,并对教育有所研究、有所发现、有所创新的人。浮躁和虚荣不会诞生教育家,教育家不会以这种方式诞生,也不会靠“分数”造就。

感慨之二诞生教育家的生态

生态即生命体成长和发展的环境和物候条件,它包括阳光、气候、水份和土壤等要素。世界上任何事物的成长发展都离不开和谐、稳定的生态环境,自然界是这样,社会意识形态界同样是这样。那么,什么是好的教育生态?好的教育生态应是所有教育人(包括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校长和教师等),能全面领悟教育本质,自觉遵循教育规律,切实体现教育价值,正确运用教育方法和手段,去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淡泊名利,潜心教书育人。假如我们把教育比作自然界的生态,也就是空气没有被污染、环境没有被恶化、土壤没有被变质、种子没有被扼杀等。那对照今天的环境,我们还敢说,“教育犹如蓝天白云,美丽无比吗?”只要你與教育有过接触,打过交道,你会或多或少勾勒出这样一幅画景:教育本质被人践踏,教育价值被人异化,教育功能被人颠倒,教育规律被人忽视,规章制度无人问津。相反,取而代之的,是功利弥漫整个领域,使人辨不清方向认不得路。教育的原生态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教育不再是人们向往和期盼的教育,价值也不再是教育应有的价值。在这种状况下,我们谈造就教育家,也就用得着生物界一个贴切的比喻:反常的气候、变质的土壤不会催生种子发芽。因此,从现在看,造就教育家,得首先净化教育生态,只有这样,教育家才会不断涌现。

感慨之三教育家应具备的个性、品行与素养

按照标准要求和专业角度,教育家应具备的基本素养:首先对教育的各方面内容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其次,对自己所追求的理想和目标,不会因外界因素的变化而变化,不会随波逐流。他们会在实践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成就教育,使教育真正成为利国利民、造福人类的崇高事业。但不容乐观,在目前的教育界,很少有以上品质素养的人存在,至少我认为这样。比如,在我亲历或共事过的所谓名校长、名人或有望成为教育家的人选中,原先他们不乏有自己的个性、特色、气魄和能力,但在现实环境中,由于经不住一定的考验,他们中的大多变得无棱无角,缺乏个性,结果变成了一种非教育家型的人。且这种人通常以以下几种类型出现:1.在教育中,变成了一

种“官僚型”的名校长或管理者,他们对上唯命是从、奉承拍马、报喜不报忧,只要上级有要求,不管是否合理、规范,他们不折不扣地去执行、去满足。对下盛气凌人,唯我独尊。他们的目的,一切为了讨好上级,赢得上级领导的信任,然后找到一个自己升迁的机会,他们把自己的官位看得很重,而对真正的份内事、教育和教学没有任何的深入研究。2.变成一种奉行升学率至上、大力推行应试教育,千方百计抓学生分数为主的“企业家型”名校长或管理者。他们把学校当作一个工厂,把学生的分数当成产品质量,升学率当作政绩,升学率高低就是学校政绩的重要标志。其目的,是向社会炫耀自己的“办学能力”,而同样对教育的真谛与价值很少研究。3.变成一种奉行公关至上,对真正办学却敷衍了事的“外交家型”名校长或管理者,他们无暇顾及学校实际工作,也不静心钻研学问。而把重心放在跑外结交达官贵人上,有的甚至主动结交商人老板,把自己完全混同于“一般”,以求自己社会上办事有门道,将来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以显示其极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因此,今天能真正具备教育家风范、气度的,几乎没有。尽管有些人,从应试教育的角度看,能力不小,政绩也不错,但说到教育家的要求,距离仿佛还很远。

感慨之四

市场经济条件下造就教育家的艰难性

诚然,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离不开具体的社会实际,教育也不例外。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始实行市场经济运行方式,自然,发展经济成了各行各业的中心。毋庸置疑,中国需要大力发展经济,这符合中国的国情,也符合全民所向。因为几百年来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已使人们深刻意识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发展经济,增强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才会不再落后挨打。而笔者发出感叹的,与其它行业相比,本来教育应该是一个较为安静和纯净的地方,教育的性质和要求,决定了教育人会淡泊名利,宁静致远,与经济行为少纠葛,至少从理论上说,这个观点成立,但事实不尽然。在商品经济大潮强烈冲击下,今天相当多的教育人(包括管理者和被管理者),还是不能抵挡住金钱的诱惑,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陷入了功利主义的泥坑。从今天教育层面看,几乎很少有人真正地为实现教育的目标,体现教育的价值,发挥教育的功能而教书育人。更何況去专心研究、探索、创新教育?即使有的,在“尽心尽责”工作着的(不分昼夜去辅导班、培训班兼课上课),说到底,不过为名为利为己而已。因此,静心反思我们的教育,坦率说,过去曾经不少有为的教育人,最终成不了今天的教育家,在相当程度上,是不如意的现实环境逼迫所致。他们无法也无力改变社会现实,那么只得随波逐流,委屈自己。

总之,在目前状况下,如果现实不加以改变,功利不加以消除,环境不加以净化,造就一流教育家,恐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篇5:感慨人大附中的素质教育

(一)案例内容

摘要:人大附中的创新教育体现了探索的精神,尊重个性,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了多元化选择性开放式的教育方式。在创新教育中要使每个教师都能提高和成长,校长就要善于发现人才、使用人才、培养人才、凝聚人才。把方方面面优秀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调动好,保护好,发挥好。学校还要建立良好的机制促进教师发展,这个机制包括用崇高的理想鼓舞人才,用宏大的事业凝聚人才,用合理的待遇激励人才,用浓厚的情感留住人才。只有这样的机制建立了,学校的人才队伍建设才有保证。

2003年10月的一天,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下简称人大附中)高一某班男生李心宇(化名)与其家长一起来找人大附中校长刘彭芝。一见面,孩子话未说泪先流。原来李心宇做值日时不小心违反了班主任贾鹤(化名)的规定:纸粉笔盒不能放在讲台上。贾鹤老师发现后大发雷霆,即使李心宇已经承认错误,他还是骂骂咧咧地把李心宇轰出教室。听到这件事后,与贾老师有关的另一件事也浮现在刘校长脑海中。当时,学校开运动会,要求除运动员外的其他同学都去观看比赛,可当两位副校长去教学楼检查时,发现贾老师的班竟然在鸦雀无声地学习,丝毫没有参与运动会的意识。

贾老师是当时从外地准备调入人大附中的一位语文特级教师,教学非常出色。但是鉴于贾老师的做法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也违背了人大附中办学的基本理念——爱和尊重。校长刘彭芝做出了最后决定:师德欠缺,一票否决。

熊掌和鱼不可兼得。“轰轰烈烈搞素质教育,扎扎实实搞应试教育”在很多学校仍是不争的事实。老师与学生的时间精力都有限,在有限的时间内,大部分学校都选取最具效益的目标,牺牲短期内无法衡量的要素。但是,人大附中开展的创新教育恰恰在这两难的选择中开辟了一条新路。20多年来,人大附中在北京市的高考升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2006年,人大附中考入清华、北大219人,有14人高考数学获得满分。与此同时,人大附中多年来一直坚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单是开设的选修课就有文学鉴赏、天文观测等,共计120多门。2004年,《Nature》登载了“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科研成果,人大附中有12名学生和1位老师参与此项活动,这是中国中学生的名字首度出现在世界权威科学杂志上。2006年7月,人大附中交响乐团在第35届维也纳国际青年音乐节上夺得艺术节交响乐组金奖第一名。

校长的创新教育理念:尊重个性,挖掘潜力,搭建平台

人大附中独特的学校机制和文化理念是在刘彭芝校长带领下形成的。刘校长具有40年的教育教学经历,她从一名普通教师到著名中学校长,在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形成了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办学思想。她曾说过:“教育工作者的爱,是一个长久的诺言。”教师怎样才能热爱自己的工作?怎样才能将职业视为事业?除了个人的职业素质和精神境界外,与他从事这项工作的幸福感密切相关。人大附中的办学理念是“尊重个性,挖掘潜力”,刘校长的教育理念正是以尊重和满足教师个人发展需要为根本,让每一位员工在这里工作得有尊严、有自由、有成就。

1.发现教师的闪光点,了解他们适合干什么,并把他们放在最适合的岗位

刘彭芝在做副校长时,注意到性格内向的物理实验室管理员王玢酷爱计算机,接受了他要为学校建一个网站的建议,鼓励他学习钻研。担任校长后,刘彭芝让他负责校园网的规划实施,后来又支持他发展改造建成了第二代校园网、第三代校园网。从白手起家的“校园第一网”,到现在真正成为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第一校园网”,在人大附中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进程中,王玢付出了心血,洒下了汗水,也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2.为教师提供发展机会,创造教师成才的条件

人大附中尽可能地为教师进修提供方便,鼓励他们继续深造。在这方面,刘校长一直认为不能眼光短浅,如果怕耽误上课,怕花点钱,怕学成之后跳槽,学校就难出名师。人大附中一位语文教师因为喜爱戏剧考取了中央戏剧学院戏剧艺术研究所的博士生。为了完成学业,她提出减少些工作量。一般说来,戏剧专业和初中语文教学没什么直接联系,但学校了解情况后,全力支持了她,免去了班主任工作和一个初中班的语文课,使她用3年时间圆满完成了学业。学成后,她在学校为全校学生开设了“戏剧欣赏”选修课。3.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刘彭芝树立了全面、开放的人才观

现代教育事业,不仅需要教学人才,而且需要管理人才、技术人才、研究人才,他们同样需要学校为他们搭建发展的平台。一个学校绝对不能光藏龙卧虎,校长要有本事激活每一个细胞,让人才各显其能,这个学校的工作就会有声有色。例如,人大附中电教中心副主任王峰,十几年前从大西北来校时只是一名临时工,曾在总务部门做杂务。随着学校电化教育发展,刘校长注意到他喜欢摆弄电器,又刻苦好学,就破格把他调入电教室。后来学校又多次送他外出进修学习,拿到了电教上岗证,摄影师证书等,他的电教作品多次被电台、电视台以及各类报纸征用选用。现在,王峰已经成为一名专业素质很高的电教职员了。4.培养名师,搭建平台,需要有放眼世界的眼光

井底之蛙成不了一流名师。学校应该创造机会,让教师走出校门,走出国门,开阔眼界,才有可能达到世界一流的教育水平。竺豪桢是人大附中劳技教研组组长,1993年刘校长力排众议把他从外地调入人大附中。刚到人大附中第一年,刘校长就带他去香港参加了国际超常教育会议。1995年,又有一个机会去法国参加国际创造发明比赛,当时学校经费不够,但刘校长在校务会议上为他争取到了首次出国的机会,他也不负众望,拿回了国际银奖。如今人大附中的创造发明与劳技教育已经有了11位来自学校、工厂、科研机构的高水平专职教师,10个设备先进的科技教室,使劳技教研组成为人大附中的“小研究院”。

管理制度创新:重视团队建设,建立有利于教师共同发展的机制

2007年高考成绩公布,人大附中自2004年以来第三次摘得北京市高考状元桂冠。刘校长在当年的学校暑期培训中,不仅把取得优异成绩的高三班主任、任课教师请上主席台,而且把这些班级高

一、高二时的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甚至初中老师也请上主席台,表彰他们共同努力所获得的工作业绩。

之所以策划这个活动,是因为人大附中的管理理念一直强调团队合作精神。中学是基础教育,基础教育就要讲综合素质,中学生要通过多个学科统一考核才能升人大学。这种评价体系和考试性质决定了中学的教师队伍必须形成团队,才可能获得学校整体教育质量的提升。但是,中学教师在现存的评价体系和考试制度下,容易流于狭隘,各自为战。对此,人大附中在年级组、备课组,从不鼓励一花独放,而是提倡百花盛开。人大附中近几年高考成绩一年一个台阶位居北京市之首,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得益于坚持团队精神。在高三年级形成以班主任为核心的班级任课教师团队,以备课组长为核心的学科教师团队;以年级组长为核心的班主任团队;以校领导为核心的全体高三教师团队。几支团队最终汇聚成学生、教师、家长三股合力,相互配合,才能共创辉煌。

李晓风,历史特级教师;于树泉,语文特级教师。他们的课在人大附中多年来都是开放的,教师们随时可以推门听课,他们的备课资料、教学课件,可以敞开提供给任何需要的人。在这些名师的带动下,人大附中各个学科同行间毫无芥蒂彼此听课蔚然成风;备课组里,年轻教师和德高望重的特级也可以在备课时毫无顾忌地探讨争论。

课程设置创新:加强校本培训,“引领”教师成才

培养名师与教师个人的发展密切相关,而教师的个人发展又与学校的发展密切相关,校本培训既是学校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教师个人发展的外部助力。这些年来,人大附中努力通过校本培训让教师关注教育改革发展的动态,引领教师发展,“逼迫”教师成才。

2003年“非典”期间,学生无法到校上课,学校要求所有教师到校参加岗位培训,学习信息技术,能够独立制作课件并通过校园网上传,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家中通过空中课堂上课。当时,有些中老年教师还不会独立制作课件,只好在家发动爱人、孩子帮忙,在学校拜年轻教师为师。他们说,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是“非典”时期的“非常”收获。

从1999年开始,学校每年一次科研年会;从2001年起每年利用寒暑假进行1—2次岗位培训;还有已经形成制度,形成系列的常规业务培训,如:每个学期针对非英语教师开设英语口语培训、第二外语培训;针对一线教师的高水平课件制作及网络应用的培训等;还有适合不同学科教师的国外学习培训等。

校长在决策培训内容和形式时,力求做到教科研年会、假期培训形式多样,年年出新。例如,2004年,国家启动新一轮课程改革,学校面临着上不上的选择。一年中,刘校长先后4次带队到国内外考察课程改革。2004年底,校长亲自确定学校科研年会的主题为“聚焦课程改革”,由各教研组长解读新课标,谈自己对新课标的理解和学习体会,之后,各教研组分别结合本学科的教学特点进行讨论。

点评:解读人大附中创新教育中教师成长的案例,并不意味着他们的做法尽善尽美。困扰着目前教育发展的诸多因素,也时时带给他们困惑,但可贵的是他们不等待,不退缩,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中,他们选择了探索、创新,而且这种探索和创新是以不损害学生的眼前利益、使他们得以迈入理想大学为前提。人大附中创新探索的精神,尊重个性,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多元化选择性开放式的教育方式,无疑是未来中国教育之树的一片新绿。

爱和尊重是创造的源泉。人大附中在校长刘彭芝的带领下,以爱为前提,尊重学生的个性,指导学生健康、全面地成长、发展,走出了一条真正素质教育的道路。同样,对于教师,人大附中领导也鼓励其结合自身的兴趣,加强个人发展并为教师的发展需要提供各种有利的软、硬件。另外,在教师业务提高,新教师培养,教师团队合作建设等方面,人大附中都有一套具有特色的做法。(撰稿人:高洁 张改珍)

(二)知识点简介

1.创新领域的三大核心问题:观念创新、文化创新与创新型领导者。观念创新也就是指思想观念的创新和思维方法的创新——打破常规,突破现状,敢为人先,敢于挑战未来,谋求新境界的思维定势。而领导者是观念创新的关键因素,是铸造英雄集体的带头人。

2.创新团队是指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共同努力的人群。创新团队的要素包括:明确的创新目标;塑造或吸引创新性领军人物;系统的组织架构;优化的制度和文化环境。领军人物是创新团队的核心。创新领军人物的管理和激励应做到以下方面:用事业凝聚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制度保障人才。

3.创新学习是创新人才的首要能力。创新学习过程是接受、活化、内化和建构知识的过程。创新性学习的基础是创造性教育。创造性教育在发展人的创造性思维、开发创造性潜力中起着主导作用。创新性学习强调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学生之所以是创新性学习活动的主体,在于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创新教育的基本原则有八条:发展个性;发展智能;逐次递进;及时反馈;让学生掌握创新学习方法;建立终身教育体系;适应国际化社会;发挥教育信息化的作用。

(三)案例思路 1.主要问题

熊掌和鱼不可兼得。在很多学校由于老师与学生的时间精力都有限,在有限的时间内,大部分学校都选取最具效益的目标——应试教育,牺牲短期内无法衡量的要素——素质教育,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人大附中开展的创新教育恰恰在这两难的选择中开辟了一条新路。20多年来却取得了辉煌的战绩,高考成绩名列第一,学生获得了全面的素质教育。2.主要原因

人大附中开展了以尊重个性,以人为本为理念的多元化、开放式的创新教育。3.主要对策 创新教育理念:在刘彭芝校长带领下形成尊重个性,挖掘潜力,搭建平台的创新教育理念。其实践内容包括:发现教师的闪光点,了解他们适合干什么,并把他们放在最适合的岗位;为教师提供发展机会,创造教师成才的条件;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刘彭芝树立了全面、开放的人才观;培养名师,搭建平台,需要有放眼世界的眼光。团队与制度创新:人大附中的管理理念一直重视团队建设,强调团队合作精神并建立有利于教师团队共同发展的机制。在高三年级形成以班主任为核心的班级任课教师团队,以备课组长为核心的学科教师团队;以年级组长为核心的班主任团队;以校领导为核心的全体高三教师团队。学习创新与创新教育培训:培养名师与教师个人的发展密切相关,而教师的个人发展又与学校的发展密切相关,校本培训既是学校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教师个人发展的外部助力。校本培训从方法、内容到形式,从时间安排到制度设计都体现着创新教育。

(四)分析提示 1.核心思想

人大附中在校长刘彭芝的带领下,以爱为前提,尊重学生的个性,指导学生健康、全面地成长、发展,走出了一条真正素质教育的道路。对于教师,人大附中领导通过理念创新与学习创新与团队合作加强了新教师培养,实现了教师这一创新人才的个性培养。2.问题结点(1)本案例创新成功的取得首先得益于其理念的创新。理念创新是指思想观念的创新和思维方法的创新——打破常规,突破现状,敢为人先,敢于挑战未来,谋求新境界的思维定势。而理念创新的关键因素则是需要一个敢于实现创新并提出创新理念的领导者。(2)创新特别是创新教育得益于优秀的教师创新团体,人大附中之所以能够在素质教育的创新上去的突破性进展,团队创新功不可没。(3)创新学习是实现创新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创新人才的培养取决于创新者在创新教育中采用的教学原则。3.解决路径

(1)创新需要认清创新领域的三大核心问题并合理处理三者间的关系,即观念创新、文化创新与创新型领导者。创新性领导者在此三者中居于核心地位,也是实现能否创新的关键。因此要想实现创新首先需要选择具有一定创新理念的人出任领导者。

(2)构建创新团队。创新团队的建设需要满足一下几个条件:明确创新目标(如学生整体素质教育);塑造或吸引创新性领军人物(校长、年组长与备课组长);系统的架构组织(以校长为核心组建的三维一体团队,即任课团队、学科教学团队、班主任团队);优化制度和文化环境。(3)创新性学习强调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因此变学生学习的客体地位为主体地位的创新原则的应用则显得尤为重要,创新性教育中应该应用的原则有:发展个性;发展智能;逐次递进;及时反馈;让学生掌握创新学习方法;建立终身教育体系;适应国际化社会;发挥教育信息化的作用。

(五)思考问题

1.结合案例谈谈创新领导者对于创新理念的建立的重要意义。

篇6:感慨人大附中的素质教育

党的十九大文件指出:“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成才的良好局面,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竟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认真学习领会这一论述,很有教益。乡镇人大主席怎样努力成才,提升自我,增强个人魅力,提升自身素质,争当做好人大工作的行家理手,要从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一、加强品格修养,使人大代表和群众产生敬重感。

品格,包括道德、品德和作风,它渗透和体现在人们的一切言论行为之中。作为一名乡镇人大主席,是乡镇党委班子、人大主席团的主要领导成员,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言论的高尚与否,决定了他在人大代表和群众心目中的品格形象。优良的品格能使人大代表和群众产生由衷的敬爱感,能突出体现在人大代表和群众中的影响力。在我们党的干部队伍中,象孔繁新、郑培民、焦裕禄等优秀干部,就是以其感人的品格力量,教育了千千万万的干部。

为树立人大主席良好的品格形象,乡镇人大主席应从三个方面做起:一是爱岗敬业,尽职尽责。要求人大代表和群众做到的,自己当身体力行,首先做到。要有很强的做好人大工作责任心和荣誉感,忘我工作,维护人大主席团集体荣誉和群众利益。二是公而忘私,廉洁清正。“公生明,廉生威。”乡镇人大主席团处于监督政府工作的特殊地位,要摆好位置,做好工作,不贪不占,两袖清风,洁身端行,就会赢得人大代表和群众的敬重。

二,不断增长才能,使人大代表和群众产生敬佩感。

乡镇人大主席的才能,包括把握大局的才能,分析和判断问题的才能,果断决策的才能,监督工作的才能,开拓创新的才能等等。乡镇人大主席的才能是构成其个人魅力的主要因素。一个才能卓越的人大工作干部会使群众生产敬佩感。增长才能主要靠实践锻炼。在实践中锻炼才能,应注意三个问题:一是要具备乐于吃苦的顽强意志,敢挑重担,敢到限苦的工作岗位去经受锻炼:二是要具有否定自我,超脱自我的勇气,能够克服长期形成的心理顺势,打破常规性的人大工作套路,创造性地开展人大工作,使自己思维方式、人大工作方法在实践中不断变化和升华:三是要坚持紧密联系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的工作作风,善于倾听,勤于总结,充分依靠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的智慧力量,确立和制定符合实际的人大工作思路措施。

三、勤奋学习,博学多识,使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产生信赖感。

知识就是财富,知识就是力量,知识也是取得信任、赢得领导主动权的手段,一个外行的乡镇人大主席,在人大实际工作中难以就具体问题谈出中肯的看法和意见,难以对内行人大工作和群众实施有效领导。马克思之所以能对19世纪欧洲工人运动实施有效指导,并在世界享有崇高威望,学识渊博是原因之一。一名人大主席只有博学多识,成为做好人大主席团工作的内行,才能意见具体,指示到位,赢得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深深的信赖,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大主席团权力的作用,牢牢把握工作的主动权。

三、贴近人大代表,沟通感情,使人民代表和群众产生亲切感。

篇7:人大代表对教育部门评议的讲话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人大代表:

大家上午好,根据县人大常委会决定,把县教育局及所属单位作为今年人大代表评议的对象。自从镇人大评议教育工作动员会议召开以来,我们第三、第四代表队对会议精神进行了传达和贯彻,组织开展了多项专题活动。代表们通过个别走访选民、召开座谈会、征求群众意见等方式,了解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局工作的意见。大家对教育局这些年来取得的成绩还是满意的。

近年来海安教育在县委人大,县政府的领导下,在全县人民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在全系统上下共同努力之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取得了辉煌的业绩,两次被表彰为“江苏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先进县”。同时先后获得“江苏省幼儿教育先进县”等等殊荣。能够同时拥有这些荣誉的,全省唯一。

一、教育教学质量高位走强

中考成绩今年总均分继续名列全市第一,高分段人数全市第一。南通市第一、二、三名全部产生在海安。高考成绩持续攀升,全省高考前10名、前100名、前1000名我县学生连续多年在省106个县市区中名列全省第一。今年高考更是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全省前10名中,我县有4人;前100名中,我县有19人;前1000名中,我县有102人。看着这一组组数据,我们能不为海安教育部门取得的成绩而感到自豪吗

二、学校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现在走进了校园与往日已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改过去校舍低矮破旧的状况,一排排教学楼和办公楼整齐排列,校园内绿树芳草缤纷,就像走进了公园。目前,所有的中小学都建有标准化的微机房、实验室、图书馆、体育室和多媒体教室等等。各校园都安装了视频监控系统,周界报警系统,并且配备了保安,这些技防设施的安装,让学生都能在学校更安心的学习。就拿我所看到的来说,我们杨庄幼儿园,今年把园内的操场上都铺上了橡胶垫,有效的防止了幼儿在园内跌伤事故的发生。其次,学校的食堂的卫生状况也有了大的改观,配备了各种消毒设施,学生们在学校就餐更卫生安全了,家长们也就更放心了。这些情况都说明了一点,教育部门在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想方设法为学生营造更好的学习氛围。

三、加强了师资队伍的建设

现在各学校教师的学历都普遍提高了,并且强化绩效考核。同时注重教师队伍师德建设,通过教育让教师们都能自觉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恪尽职守,尽职尽责,树立了教师们良好的整体形象。

我们第三、四代表队的全体代表对教育部门这些年来取得的成绩是充分肯定的,同时我们在走访选民时也听到了一些中肯的意见和建议:建议教育部门在抓学习成绩的同时,更好地抓好德育素质教育,积极引导学生在做人,做事上有良好的表现,尽可能让学生走出校门进入社会后都能成为国家的有用人才;建议学校加强对学生放学时校门前的交通安全管理;建议学校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伙食标准,有学生和家长反映学生在校有吃不饱的现象。希望教育部门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加强这些方面的管理。

各位领导,各位代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希望教育系统能借助这次评议的东风,发扬成绩,克服不足,总结提高,为把我县教育事业能更上一个台阶,培养出更多的有用人才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以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

以上发言,如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领导和代表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篇8:人大附中超常教育实践

(一) 历史的回顾

1. 在时代大潮中萌动、起步 (1978—1985)

1978年, 科大首届少年班在北京录取3人, 有2名人大附中学生。恢复高考的最初几年, 人大附中时时出现高考“状元”, 还有些学生高一就参加高考升入北大、清华。当时, 人大附中生源复杂, 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效果差异很大, 这种状况促使我们思考:面对学生的个体差异, 如何打破常规, 因材施教, 为国家快出人才。此时, 中科院心理所开始对超常儿童的心理和教育进行研究, 我与当时心理所超常儿童研究中心主任查子秀结识后, 首次将“超常儿童”、“超常教育”的概念引进人大附中, 也由此开始了和中科院心理所在超常儿童教育领域的研究与实践合作。人大附中对超常儿童的教育实验由此起步。

创办数学实验班

1985年初, 人大附中在海淀区范围举办首届“幼苗杯”数学邀请赛, 从近300名小学六年级学生中选出了40名优胜者, 组成了人大附中第一届数学实验班。学制定为初、高中四年一贯制;选用中科院卢仲衡所编的数学教材。1985—1989年, “幼苗杯”数学邀请赛共举办5届, 由此组成了人大附中的5届数学实验班。

2. 在探索中前行 (1985—1989)

组建数学小组和高中实验班

在学校创办数学实验班的同时, 我在数学教学中发现, 由于学生智能差异大, 常规教学中的同等划一, 造成了有的学生“吃不饱”, 有的学生“跟不上”的尴尬局面。当时, 国际奥林匹克学科竞赛刚引入我国, 我瞄准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 在初中组建起数学小组。

1987年, 第一届初中实验班学生即将升入高中, 实验班面临如何继续的问题。我向胡俊泽校长提出组建两年制高中实验班, 不中断超常教育实验, 此建议得到采纳, 人大附中成立首届高中实验班, 我担任数学教师兼班主任。这一举措, 使我校超常儿童教育实验得以延续。1987年底, 在全国首届“华罗庚少年数学金杯赛”上, 实验班学生陆昊获得冠军;1989年, 第一届高中实验班学生颜华菲获得第30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银牌, 这是人大附中历史上第一块国际奥林匹克学科竞赛奖牌。

从创办第一个超常儿童教育实验班开始, 我们在初中、高中对超常儿童进行了集中编班的教育实验, 得出开发儿童的智力因素要抓早、抓准、抓深的经验;注重开发学生在数学学科的潜能, 侧重竞赛成绩;形成了以数学为龙头, 带动和促进其它学科的方式。这一时期超常教育实验还没有形成规模。

创建华罗庚数学学校

1989年, 人大附中首届高中实验班学生毕业, 竞赛成绩和高考成绩优异。为了扩大超常教育的规模, 在胡校长支持下, 由数学教师周国镇联系, 获得中科院华罗庚数学实验室陈德泉教授、中国科技大学冯克勤教授等专家的支持, 1989年9月, 人大附中在数学实验班基础上正式创办“华罗庚数学学校” (简称“华校”) 。特邀中科院院士、著名数学家王元, 著名数学家龚升, 中国科技大学数学教授冯克勤, 中科院华罗庚实验室主任、数学教授陈德泉担任名誉校长;胡俊泽任校长, 我担任主管校长。

华罗庚数学学校分为小学培训部和中学培训部。人大附中承担各学科教学任务, 并邀请中科院华罗庚教学实验室和中国科技大学等专家教授到校开办讲座或专修课。“华校”的建立, 标志着人大附中超常儿童教育实验纳入了学校常规教育建制, 进入规模实验的新阶段。

3. 在实践中反思, 在改革中发展 (1989—1994)

开办外语学校、计算机学校, 创办创造发明学校等

1989年, 我担任人大附中副校长后, 除了分管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外, 还主管“华校”工作。华罗庚数学学校建成后, 我们将学制从4年改为5年——初中2年, 高中3年;同时, 广泛开设选修课和多种类型的课外活动, 拓宽加深学习内容, 让他们既能学有所长, 又能够全面发展。

进入90年代, 华罗庚数学学校初步确立了小学、初中、高中一条龙的培养模式。随着学校课程改革的起步, “华校”改变了单一数学培训的教学模式, 增设英语课, 着手创办外语学校小学部, 开始编写相应教材。1992年, 创办了计算机学校小学部、中学部, 编辑出版《华罗庚数学学校计算机教材》。随后, 又创办了足球学校、管乐学校。1993年, 为了培养超常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和动手能力, “华校”又创办了创造发明学校, 并着手编写相关教材。

4. 在创新中深入 (1994—1997)

组建华罗庚学校

随着超常教育实践的深入, 以及对超常儿童心理、生理特征进行的研究探索, 我们认识到国际竞赛是优中选优, 真正能够参与的孩子数量很少;另外, 超常智能也不只表现在数理逻辑方面, 许多孩子在语言、创造力、艺术体育等方面也有超常的天赋, 需要得到开发和培养。有鉴于此, 我们的超常教育不再单纯追求获得几枚竞赛奖牌, 而是着眼于全面开发智能优异儿童, 培养他们成为学有特长又全面发展的杰出人才。

1994年, 人大附中联合“华校”数学学校、外语学校、计算机学校、创造发明学校等共同成立华罗庚学校, 实现招生、教学、管理、科研统筹安排。1996年, 初、高中实验班学制从5年改为6年, 招生对象从学科学习的佼佼者, 扩大到艺术、体育等方面智能突出的儿童。实验班学生和普通学生一样参与选修课学习、创造发明活动等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 由此奠定了人大附中多元化的超常儿童教育实验的基础。

5. 跨越世纪的飞跃 (1997—至今)

1997年, 人大附中制定了创“国内领先, 国际一流”名校的办学目标和“尊重个性, 挖掘潜力,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一切为了祖国的腾飞”的办学思想, 开始实施人大附中“素质教育工程”, 其中提出“进一步完善超常儿童选拔鉴别制度, 继续办好超常教育实验班”。超常儿童教育实验成为人大附中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从而更具系统性, 更加规模化。

更名“仁华学校”

十几年的超常教育实践让我们看到, 超常儿童并不是在智能的所有方面都优于普通儿童, 只是在智能的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有超过普通儿童的地方。发现、培养、发展学生在音乐、体育、空间、操作等多方面的智能, 才符合教育的规律, 符合人大附中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发展的教育的办学理念。

2004年, “华罗庚学校”更名为“仁华学校”。“仁”取“人”之谐音, “华”为“华校”之代称, “仁华”作为“人大附中”与“华罗庚学校”的合称, 标志着我们的超常教育实验, 已融入学校的整体建制和发展之中, 成为人大附中素质教育的实验田, 我们在超常教育实验中获得的一些经验、成果, 将推广、惠及全校师生。

2012年, 为配合政府治理培训市场, 仁华学校暂停招生及授课。2013年, 人大附中承办海淀区知春里小学、将其更名为人大附中实验小学, 人大附中超常教育小学阶段的实验在该校继续进行。

建立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基地

2010年, 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 人大附中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基地成立。该基地面向小学五年级学生招生, 原则上采用5+4+3学制。较之超常儿童实验班, 早培班得到了更大的松绑, 给予学生更多参与科研、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和机会。

(二) 丰硕的成果

历经20多年的探索实践, 人大附中的超常儿童教育实验取得了具有学术价值与实践意义的科研成果和教育成果, 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影响。

1.在超常儿童教育的学制、鉴别与选拔、培养模式、课程开发和教材编写、师资队伍建设、课题研究以及教育管理等诸多方面, 构建起了人大附中的超常儿童教育体系。

2.在创造发明、学科学习、艺术体育等多个领域, 成功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全面发展、特长突出、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学生。他们昭示了人大附中素质教育的丰硕成果。

二、我们对超常教育的认识

我们认为, 超常教育是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目的的教育, 它首先必须以超常儿童为“塑才” (可塑之才) , 也就是说, 超常教育的对象是超常儿童。这是因为, 个体天生是有差异的, 在承认差异的前提下, 对不同的人施以适合的教育, 才能让他们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一) 超常教育的界定

我们认为, 超常人才的出现需要两个基本的条件:一是教育对象本身智能超常, 二是教育模式超常。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的教育, 是我们所界定的超常教育。

何谓超常儿童?

按照心理学的定义, IQ (智商, IQ=智力年龄÷生理年龄×100) 高于130的儿童被看作是超常儿童, 在同龄人中的比例约为1%~3%。这就出现了一个关键的问题:IQ是由哪些因素构成的?

传统的智力测验, 一般是从语言能力和逻辑能力两个方面来进行测试。本世纪50年代后, 许多心理学家认为:仅用智力测验来鉴别天才儿童是有局限的, 仅用智商来鉴别天才儿童是带有片面性的, 应该将多种指标结合起来评定儿童。1972年, 美国联邦教育部根据许多研究的结果, 规定儿童只要在以下5个方面的一个方面表现优异, 就可以称为“天才儿童”。这5个方面是: (1) 一般智力; (2) 特殊能力倾向; (3) 创造性思维; (4) 领导才能; (5) 视觉和演奏艺术。

1983年, 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教授出版了《智力结构》一书, 提出多元智能的理论, 心理学界尤其是教育界开始真正关注智力的多元结构问题, 并运用于实际的智力测验与学生选拔上。

20世纪90年代, 情商 (EQ) 的概念开始流行于市。所谓情商, 也就是非智力因素, 它和智商相结合, 对于个体取得成功与否至关重要。

结合这些研究成果, 人大附中对超常儿童的界定标准从最初侧重数学能力, 到语言、数学能力并重, 再到注重各种特长和潜能;从只偏重智力因素发展到智力、非智力因素兼顾考虑、双重并举。

现在, 我们对超常儿童的界定是:超常儿童是在智能的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超过常态, 且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儿童。

从中可以看出, 人大附中所界定的超常儿童, 不只是IQ高于130的儿童, 还包括体育、文学、音乐、绘画、舞蹈、表演、领导力等各种特长学生 (根据统计, 如果把其他潜能超常的儿童计算入超常儿童中, 那超常儿童在同龄人中的比例将达到15%左右) 。

(二) 超常教育存在的必要性

1889年, 英国著名学者高尔顿发表了《遗传的天才》一书, 首次以系统的数据分析得出了智力是由遗传即先天决定的观点。至今, 这一观点在智力的研究中依然起着主导的作用。但现代的大多数学者均认为, 遗传只是决定了智力的潜能, 智力是否能充分地显现出来, 转换为能力, 很大程度上是由环境决定的, 其中, 教育的作用至关重要。

超常儿童只是有超常的潜在能力, 要让潜能发挥出来, 超常教育不说是必不可少, 至少是一条重要的途径。美国教育实验家沃什伯恩曾指出:“把能力非常不同的儿童铸成同一个模子的强制教学, 不仅没有效果, 而且是有害的, 甚至是残酷的。”

1. 个体差异主要由遗传因素引起, 超常儿童客观存在

1990年, 美国心理学家托马斯·鲍查德和戴维斯·莱肯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令人震惊, 他们得出结论:个体差异主要是由遗传决定的。即, 人从出生起就存在差异, 并且这种差异受环境的影响很小。

他们的研究对象是从小便被分开抚养的同卵双胞胎, 通过与在相同环境下长大并养育在一起的同卵双胞胎进行比较, 证明人类的大多数差异是由遗传因素引起的。下表显示了这份研究报告的部分结果。

·MZA:分开抚养的同卵双胞胎。·MZT:一起成长的同卵双胞胎。·R:相关系数。相关系数越大, 相似程度越高。

从上表可以看出, MZA和MZT在每种特征上的相关系数的相似度非常高, 其比值大多接近于1.00, 最低也没有低于0.70。

从中可以看出: (1) 具有完全相同的遗传特质的人 (同卵双胞胎) , 即便分开抚养且生活条件大相径庭, 他们长大成人后不仅在外表上极为相似, 而且在内部生理指标、智力等方面也惊人地一致, 即使在兴趣爱好、人格特征、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相似度也达到了50%; (2) 和不同条件下养育的同卵双胞胎相比, 在相同条件下养育的同卵双胞胎, 环境对他们差异的影响非常小, 其差异几乎完全是由基因变异引起的。

由此我们可以得知, 智力超常的儿童生而有之, 这是一个客观事实。那么, 首先, 我们不能说对任何儿童实施特别的教育, 都能让他们成为超常人才, 因为遗传已经决定了一个人的智力基础, 即使将环境能够起作用的30%发挥到极致, 一个普通儿童也很难成为超常儿童。其次, 对超常儿童进行特殊教育, 能让他们的智能进一步提升, 成为拔尖创新人才, 否则, 他们可能因为不能接受合适的教育而得不到充分的发展。因此, 我们需要通过科学的鉴别发现超常儿童, 然后对他们实施合适的教育。

2. 超常教育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公平, 是对超常儿童受教育权利的尊重

教育平等, 不仅是给每个人受教育的机会, 而且要提供适合个人的教育方式。机会均等并不能保证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受到公平的教育, 真正的教育公平应当是因材施教、人尽其才的教育。如果否认儿童的智能差异, 机械强调“齐步走”, “剃平头”, 吃“大锅饭”, 很可能埋没了这些资赋优异的孩子, 使他们的潜能得不到应有的开发, 这将不仅是他们个人的损失, 更是国家的损失、民族的悲哀。

3. 超常教育是关乎人才强国的重要命题

目前, 世界强国都在下工夫培养超常儿童。但在超常儿童的培养上, 各个国家的方法各不相同。下面是一些国家培养超常儿童的数据资料。

美国是世界上天才教育最普及、投入资金最多、研究和从教人员力量最大的国家。1970年美国国会颁布了《天才儿童教育法》, 政府建议为有数学及科学天赋的儿童设立特别的教育计划与特殊的学校, 增拨专项经费。在美国, 天才儿童首先要接受科学的甄别, 经过甄别为天才儿童的学生, 将进入天才班学习。天才班的教师也不同于普通班, 他们必须接受正式的职业培训。

日本在反省了国内长达半个世纪的“重视形式上平等主义的结果, 使得教育体制划一化”的教育方针之后, 提出了培养一批英才以维护产业立国的国家发展需求。他们更注重对天才的挖掘和培养, 认为天才不是天生的, 而是经过后天的特殊训练培养出来的。

英国的天才教育是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主要目的。它们针对9岁、13岁和18岁的儿童设立了3个等级的“超常生国际水平测试”。英国培养超常人才一直本着“实用”的态度, 各个学校早已摈弃了以测量智商来判断学生才能的做法。

印度设有专门的“天才儿童学校”, 遍布全国。目前印度共有500多所“天才儿童学校”, 专门面向9岁到16岁的印度农村的超常儿童。天才学校对学生的选拔十分严格。每年2月份在印度全国统一进行2小时的考试。考试内容分为3部分, 心理能力测试占60%, 语言占20%, 数学占20%。

新加坡建立了适合本国国情的“分流”教育制度。这是一种金字塔式的精英教育模式, 即在基础教育的过程中进行多次分流, 不断选拔。

相对而言, 我国的超常教育只有30年的历史, 时间较短、投入较少, 尤其缺乏制度的保证, 仅是在一些中学和大学存在试点班, 有少数从事超常教育多年的研究人员和教师队伍, 只有少量的超常儿童能够有机会接受适合他们的教育。在当前强调教育均衡的形势下, 超常教育被某些人所误解和误读, 这些人将超常教育与教育的不公平划上等号。事实上, 超常教育恰恰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 是实现和谐教育、和谐社会的必不可少的一条途径, 是实施人才强国的一项战略。搞好超常教育, 就是为我国培养各类拔尖创新人才、领军人才提供了保障。

(三) 超常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素质教育是指, 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以全面提升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目的, 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 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 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以我们对超常教育的界定, 对照以上素质教育的定义, 毋庸置疑, 超常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种。在此一一加以说明。

1. 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超常教育是为了超常儿童充分发展的教育, 同时, 我们的社会需要高端人才, 需要拔尖创新人才, 需要各个领域的领军人物, 这是关乎中华民族复兴的大事。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 要“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和科技领军人才, 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超常儿童是一流创新人才的重要后备库, 超常教育合乎这一需要。

2. 全面提升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

超常儿童是学生群体中的特殊组成部分, 提升他们的基本素质需要超常教育, 对于此, 超常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目标完全一致。

3. 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

超常儿童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具有高度的创造力, 并能运用优良而不平常的方法和观念来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他们不盲从权威, 喜欢独立思考。这一特点, 一方面使他们比同龄人更能迎接挑战、充满好奇心和学习热情, 另一方面却使他们容易成为家长、老师眼中“不听话的孩子”。保护、引导和培养超常儿童的好奇心和创造力, 使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得以保持, 是超常教育的一个基本主旨。

4. 开发人的智慧潜能

超常儿童的智慧潜能巨大, 需要开发, 需要挖掘, 超常教育对他们的潜能开发是必不可少的教育。

5. 形成人的健全个性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 但相对而言, 超常儿童的个性和智能特征更加突出, 超常教育是针对超常儿童个性而设置的, 对于他们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三、人大附中超常教育体系

(一) 超常儿童的鉴别与选拔

在超常儿童的鉴别与选拔上, 我们注重三个方面:一是智能的多样化, 既注重学科能力突出的学生, 也注重在体育、艺术等方面有超常潜能的学生;二是注重综合素质, 强调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共同作用;三是过程与结果并重。

鉴别和选拔的标准可以概括为:基本智力正常, 智能的某一或某几方面超过常态。我们将那些在语言、数学、音乐、体育、创造发明、组织等某一方面智能超常的学生, 都视为超常儿童。

鉴别与选拔方式有:测试, 包括智商测试, 学科测试、特长测试等;观察, 通过活动、面谈、特殊场景的设置等来观察学生的反应, 鉴别出有特殊潜能的孩子;动态的鉴别与选拔。学生从小学三年级进入仁华学校至初中、高中, 历时10年之久, 这使超常儿童的鉴别与选拔有了时间的保障。在学习过程中, 班主任、任课教师对每个儿童做细致的观察和记录。这种长期、连续的动态鉴别与选拔、拥有大量数据的定量定性评价, 使鉴别与选拔的科学准确度大大提高。

(二) 超常教育的课程建设与教材编写

1. 建立丰富的课程体系

为培养超常儿童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1994年我们在超常儿童实验班将《发明与创造》列为劳技必修课。学校现已开设科技类必修课11门, 科技选修课40门;开设汽车模拟驾驶课、科学实践课、社会实践课、心理导向课等几十门校本课程以及150多门选修课程;开设了包括英语数学、英语历史等学科英语课程18门以及除英语外的法、德、日、韩、俄、荷兰、西班牙、意大利、阿拉伯9种第二外语。这些课程绝大部分是由超常儿童实验班起步, 积累了经验后推向全体学生。

2. 编写系列专门教材

先后编写出包括《现代少年》、《发明与创造》《研究性学习指导》及《高中化学竞赛实验教程》等几十种初、高中校本教材, 这些教材有些已成为全国性统编教材。仁华学校小学部出版了自编的数学、英语、计算机、物理等教材, 并配有全套的学生用书、教师用书、习题解析等辅助教材。

(三) 超常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

超常儿童教育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们始终把培养高素质、高水平、专家型的教师团队作为超常教育的核心工作来抓, 现已初步建成一支包括特级教师21人, 国家级骨干教师16人, 市、区级骨干教师69人的高素质、高水平、高知名度的超常教育教师团队。

1. 师德欠缺, 一票否决

我们要求, 教师首先是学生的人格之师, 不管教师名气有多大, 教的学生成绩有多高, 师德欠缺, 一票否决。学校注重在教师中弘扬讲理想、讲奉献的精神, 激励他们热爱教育事业, 志存高远, 无私奉献, 在教育岗位上成就一流的业绩。

2. 为专家型名师的成长搭建平台

我们坚持管理的创新, 建立以人为本的科学管理机制, 尊重和满足教师个人的发展需求, 为他们搭建建功立业的平台。在校内建立了教师培训体系, 从1999年开始, 学校每年一次科研年会;从2001年起每年利用寒、暑假进行岗位培训;进行系列的常规业务培训, 如不同层次的英语口语培训、第二外语培训、课件制作及网络应用培训等。鼓励教师继续深造, 提供进修学习和出国交流的机会, 让教师走出校门, 走出国门, 在交流中学习, 最终成为专家型教师。多年来, 从事超常教育的教师著书立说, 活跃在国内外的各类学术讲坛上, 如2006年, 就有7位特级教师、4位博士、6位骨干教师应邀出席国际、国内的学术会议, 进行学术交流。我们多次举办或协办有关基础教育的国际学术研讨会, 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中国中学的形象, 发挥自己的影响。

(四) 超常儿童的培养模式

人大附中培养超常儿童采用的是集中编班与分散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模式。集中编班培养有两种形式:一是组建超常儿童实验班, 对在数理、语言、计算机、创造发明等学科领域的超常儿童集中编班, 进行培养;二是组建“三高足球俱乐部”, 对在足球、棋类等方面有运动天赋的学生进行培养。分散培养也有两种形式:一是组建“人大附中艺术团”, 对有艺术天赋的学生进行培养, 这些同学平时分散在各班学习, 课余时间进行集中艺术训练和演出;二是通过各种学生社团、选修课和学校文化活动, 发现、培养普通班中有各类天赋特长的学生, 为他们的成长成才搭建平台。

1. 超常儿童实验班培养模式

(1) 超常儿童实验班的德育

在超常儿童实验班, 我们始终把德育放在首位, 针对他们的群体特点, 开展各种德育活动。我们注重培养超常儿童的社会责任感。在超常儿童实验班进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 组织学生走出校园, 走向社区, 来到敬老院、临终关怀医院、盲人学校、聋哑学校……, 为弱势群体奉献爱心, 让他们意识到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我们注重培养超常儿童健康的人格。针对实验班特点, 开设“中学生心理导向”、“灵感与心态调节训练”、“青春期性健康教育”等心理必修课和选修课。开展“共享读书乐趣, 营造书香校园”读书活动。通过校园电视台主持人大赛、歌舞嘉年华、文化节、体育节、英语剧、志愿团等的校园文化活动为他们搭建展示个性的舞台, 以提高人文素养。我们还注重领袖素质的培养。开设“学生公司”等选修课, 开展“模拟联合国”、赴美参加“全球青年领袖会议”等活动, 开阔视野, 提高了他们演讲、社交、策划及组织协调等多方面的能力。

(2) 超常儿童学科智能的开发与培养

人大附中超常教育实验班的教学, 不是单纯推进教学进度、增加教学难度的“超前教育”, 而是针对学生特点, 为他们设置丰富多样的课程, 拓宽加深所学的知识内容, 开发培养他们独立思维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弹性化教学培养自主学习能力。针对超常儿童的特点, 我们改变传统教学整齐划一的固定模式, 根据学生需要, 为他们提供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习进度。已经掌握的知识可以免修;允许天赋优异、学业超前的学生去图书馆自修, 去大学实验室做实验, 给他充分的自主支配的时间。弹性化教学方式适合实验班学生的个性特点, 提高了他们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培养独立精神和创新能力。20年前, 人大附中首届数学实验班教学中, 我们就尝试过把“教参”发给学生, 指导学生采用课本、教参、测试题三结合的方法自己去梳理知识, 研究习题。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多种方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世纪90年代,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 超常儿童实验班的学生, 最先尝到了科学实践课、劳技与创造发明课、研究性学习等带来的研究的乐趣。借助这些课程和活动, 他们学会了借助工具书、网络进行文献查找、信息筛选和利用, 学会了独立思考和动手创造。用学生自己的话说:“在研究性学习中, 老师使我们炼就了向上攀登的体魄。我们学会了如何独立思考、大胆质疑、自主学习、获取知识,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 我们有信心永不落伍。”

个性化辅导发展学生特长。我们在集中编班授课的同时, 又注重有针对性的个别辅导, 以弥补班级整体教学的不足。为了满足超常儿童发展的要求, 我们聘请大学教授和中科院的专家进行个别辅导, 使他们成为各门学科出类拔萃的学生。针对实验班学生在学习上出现的问题和心理上的困惑, 各科教师鼓励、疏导、启发他们, 悉心呵护他们的心灵。

开放的课堂培养科学精神和文化素养。多年来, 我们注重开发学校周边优质的教育资源, 形成校内外结合的开放式教育教学模式, 使超常儿童的智能、素质得到充分发展与提高:

成立“少年科学院”。学校以实验班学生为主成立了少年科学院, 把课堂延伸到科研院所, 让学生亲身参与科学研究, 接触前沿课题。参加这类科技活动的实验班学生累计已达近千人, 取得多项突出成果。

举办“科学名家讲座”。每周一次, 邀请北大、清华及中科院的著名科学家给学生作报告或参观他们的实验室, 并据此开设了一门选修课——“科学报告和科普参观”。

参与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科学实验。利用学校周边科研院所、重点大学的资源, 让超常实验班学生参与国家重点科学项目的研究, 培养他们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

率先开通远程教学。1998年起, 我们先后与加拿大渥太华理科高中进行视频远程互动教学;与美国堪顿中学通过远程教育方式进行英语、数学和生物等学科的双向教学活动;又与加拿大、意大利、日本等国实现远程教学交流。这些跨国界交流的课程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 锻炼了多种能力。在交流中, 人大附中超常学生表现出的高素质为中国中学生赢得了赞誉。

启动学生“留学计划”。积极创造条件, 定期选派学生到国外留学, 体验世界先进国家的文化教育。

2.“三高足球俱乐部”的培养模式

人大附中“三高足球俱乐部”成立于1992年, 是全国第一家由普通中学正式注册的足球俱乐部。所谓“三高”是指:高道德水准+高文化水平+高运动水平”。它的培养目标是要使每一个从这里走出的队员成为品学兼优、运动水平一流的高素质人才。

在管理体制上, 俱乐部实行教学班和训练队双轨管理模式。聘请国内著名球队的教练、体育大学的教授对队员进行高水平的训练和培养。由人大附中各科优秀教师及外籍教师担任文化课教学, 进行严格的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估。“三高”的培养模式, 实现了在文化学习上与正规中学接轨, 在训练水平上与职业化接轨, 创造了在正规中学教育的基础上培养专业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新模式。

“三高足球俱乐部”创建以来, 为国家队和职业俱乐部输送了数十名队员, 培养出像原中国国家女子足球队队长刘英这样的出色队员, 有200多名队员进入重点高校。它还创造了中国足球史上的很多“第一”:第一次出现俱乐部球员成为博士生;第一次在职业联赛中出现硕士生守门员;第一次全部由学生军代表中国出战世界“大运会”;第一次在世界中学生大赛中夺冠;第一次由中学生代表队代表北京参加全运会……“三高”培养模式成为体育特长生成长的沃土。

3.“人大附中艺术团”的培养模式

人大附中艺术团由交响乐团、合唱团、舞蹈团、行进管乐团以及电子轻音乐团、健美操队、武术队等7个艺术团体组成, 现有成员300余人。艺术团的宗旨是让那些有艺术天赋的孩子能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 充分发展艺术特长, 为他们提供发展的平台和展示的舞台。

为使这些学生接受正规的艺术教育, 学校配备了专业的艺术教师, 还聘请国内外知名音乐家、指挥家、舞蹈家担任艺术团指导。专业水平的指导与训练使这些学生的艺术素养不断提高, 其演出水平不亚于专业艺术团体, 多次在国际国内的各类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同时他们还作为文化使者, 受文化部委派赴法国、美国、奥地利、俄罗斯、英国等国演出, 受到有关各方的高度评价, 在国际舞台上充分展示了中国当代中学生的精神风貌和艺术风采, 为祖国赢得了荣誉。

4. 为各类拔尖学生成长搭建平台

我们努力创造适合每个学生的教育, 在开发和培养各类拔尖学生方面开创了许多“第一”:建立了全国第一个中学生足球俱乐部;举办了全国第一个中学生个人舞蹈专场;在校园里为一名学生举办过个人摄影展;为立志从事台球运动的学生开辟出台球室;为热爱卡丁车运动的学生提供各种便利条件;由高教出版社出版了“人大附中超常教育培养纪实丛书”, 包括《发明天才吴天际》、《校园“黑客”候小迪》、《学苑怪才潘思塑》、《剑桥学子肖盾》、《世纪少女杨夏男》、《雷诺车手程丛夫》、《绘画才子王羽熙》及《少年导演杨迪》, 生动地记录了这些个性不同、天赋各异的学生在人大附中成才的经历, 生动地体现了人大附中“尊重个性, 挖掘潜力,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一切为了祖国的腾飞”的超常教育理念。

(五) 超常教育研究与国内外交流

人大附中的超常教育实践, 始终是在科学研究的指导下进行的。学校先后承担“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国家级超常教育课题5项, 市、区级超常教育课题20余项。2011年, 人大附中发起成立了国家一级学会“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 超常教育是该会的一项实践和研究内容。

我们积极与国内外超常教育界进行交流, 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至今, 选派教师连续参加了每两年一届的世界天才儿童学术大会10次、亚太地区天才儿童会议6次, 参加国内外超常教育学术会议的人大附中教师累计200余人次, 发表国际会议论文50篇, 国内会议论文36篇。我们还举办“世界名中学校论坛”, 邀请国内外著名中学的校长、教育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教育的相关论题, 超常教育是其中重要的一个命题。该论坛已连续举办三届, 取得了越来越强烈的反响。人大附中已成为名符其实的中国超常教育研究的实验田。

四、结论和建议

(一) 结论

第一, 我们承认个体是有差异的, 超常儿童在智能的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高于普通儿童, 超常教育对他们潜能的挖掘与发展是必要的、必须的。

第二, 所谓智能超常, 绝不单指语言、数理等学科能力超常, 而是包含音乐、体育、绘画、自我反省、创造发明等多种智能。它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先天的遗传性因素, 同时也受环境和教育的影响。

第三, 对于超常学生的鉴别与选拔, 我们注重智能的多种成分, 综合考虑智力与非智力因素, 以测试为基础, 在过程中观察, 严格区分“超前”与“超常”。

第四, 我们的超常教育采取在正常学制下拓宽加深的培养模式。学校为超常学生提供种类齐全的选修课程, 创造各种条件让他们参与科学研究、社团活动, 参加国内外各种文体大赛、学科竞赛、创造发明大赛, 使他们的多元智能得到培养和发挥, 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第五, 在对超常学生集中编班的管理模式下, 我们采用课程、综合社会实践活动、学生社团等多种形式对超常学生进行健康人格、健全心理、人文素养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学生学科学习方面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 使之夯实基础、学有专长, 为学生成为各领域的拔尖人才打好基础。

第六, 人大附中建立了小学、初中、高中“一条龙”的超常教育培养体系, 建设了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超常教育师资队伍, 编写了一整套超常教育教材, 培养了一大批全面发展、特长突出的优秀学生, 完成了一些列国家、省部级有关超常教育的科研课题, 成为中国超常教育成果丰硕的实验田。

第七, 超常教育的探索实践, 需要学校领导班子特别是校长对超常教育具有先进的理念和国际视野, 具有求真、务实、改革、创新的实干精神, 具有为国家培养急需顶尖人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是超常教育实验能够持续进行并取得丰硕成果的重要保证。

(二) 建议

第一, 国家应尽快为超常教育立法。借鉴其他国家天才教育立法的有益经验, 结合中国的实际, 建立规范的有中国特色的超常教育制度体系, 为超常教育的目标设定、机构设立、教师培养、经费来源等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 以保障超常儿童享有充分的学习权利, 为培养国家急需的各类拔尖人才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军人物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 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尽早建立健全超常教育实施标准, 完善和优化超常教育的目标和责任, 对从事超常教育的学校等教育机构进行资格认证, 对社会上不利于超常儿童发展的教育行为, 用法律加以规范, 以保证超常教育能够科学、持续、稳定的发展。

第三, 政府对从事超常教育的学校要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为他们进行超常教育的探索和改革创设宽松的环境, 在教师进修、教学设施、国内外交流方面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及时沟通和协调各类超常教育机构的关系, 引导和促进社会超常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为超常儿童教育的发展构建广阔开放的平台。

上一篇:学会感恩传递感恩拥有感恩下一篇:摄影活动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