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高祖刘邦

2024-04-11

汉高祖刘邦(共12篇)

篇1:汉高祖刘邦

汉太祖高皇帝刘邦(公元前256年冬月二十四—前195年四月二十五),沛丰邑中阳里人,汉朝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的伟大开拓者之一、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战略家和指挥家。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有突出贡献。

刘邦出身农家,为人豁达大度,不事生产。 秦时任沛县泗水亭长,因释放刑徒而亡匿于芒砀山中。陈胜起事后不久,刘邦集合三千子弟响应起义,攻占沛县等地,称沛公, 不久投奔项梁,任砀郡长,被封为武安侯,将砀郡兵马 。公元前206年十月,刘邦军进驻灞上,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 刘邦废秦苛法,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 鸿门宴后封为汉王,统治巴蜀地及汉中一带。 楚汉战争前期,屡屡败北。但他知人善任,注意纳谏,能充分发挥部下的才能,又注意联合各地反对项羽的力量,终于反败为胜。击败项羽后, 统一天下。公元前202年2月28日,刘邦于定陶氾水之阳 即皇帝位,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登基后一面消灭韩信、彭越、英布、臧荼等异姓诸侯王, 又裂土分封九个同姓诸侯王。另一面建章立制并采用休养生息之宽松政策治理天下,让士兵复员归家,豁免其徭役,重农抑商, 恢复残破的社会经济,稳定封建统治秩序。不仅安抚了人民,也促成了汉朝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础。 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 开放与匈奴之间的关市,以缓和双方的关系。

公元前195年,刘邦因讨伐英布叛乱,被流矢射中,其后病重不起,同年崩,庙号太祖,谥号高皇帝 。毛泽东评价刘邦是“封建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一个”。

篇2:汉高祖刘邦

太上皇

刘邦和父亲刘太公在一起住,每五天就去拜见一次。太公觉得没什么,也习惯了。但太公的属官却觉得不合适,就劝他说:“俗话说,天无二日,地无二主,当今皇帝是您的儿子,但他也是人主。您虽是他的父亲,但也是他的大臣。让他这个主人拜见您这个大臣,不合礼仪。况且这样也显不出皇帝的威严。”

等刘邦再拜见父亲时,太公就提前拿着扫帚出门相迎,然后倒退着进屋,不给刘邦行礼机会。刘邦很吃惊,跳下车去搀扶父亲,太公赶忙说:“皇帝贵为人主,不能因为我一个人破坏了国家的礼法。”刘邦便下诏书,尊太公为太上皇,这样一举两得,不但明示了皇帝的尊严,他也可以顺理成章地拜见父亲了。刘邦很崇尚孝道,称帝后将父亲刘太公接到皇宫居住,封父亲为太上皇。太上皇在皇宫生活日久了就终日闷闷不乐,刘邦忐忑不安,私下问太上皇侍从,侍从回答说:“太上皇以前在家乡丰邑城生活时每天都和邻居亲朋在一起以踢球、斗鸡、喝酒为乐,没有人能陪太上皇,因此才闷闷不乐。”于是刘邦在皇宫附近为父亲盖起一座新丰城,又将丰县部分亲朋邻居迁来居住。新丰城街巷布局跟家乡丰邑城一模一样,连迁来的相邻老幼和鸡犬都能认得各自的居所。

蹴鞠

《西京杂记》记载:刘邦当了皇帝之后,把父亲接到长安城的未央宫养老,吃穿用度极尽豪华,终日看歌舞伎乐。但他却并不满意,终日闷闷不乐。原来刘太公自幼生活在城市下层,接近凡夫走卒、屠狗杀牛之辈,工作之余的娱乐活动离不开斗鸡、蹴鞠。于是,刘邦就下了一道圣旨,在长安城东百里之处,仿照原来沛县丰邑的规模,造起了一座新城,把原来丰邑的居民全部迁住到新城,刘太公和刘温也迁住到那里。又开始“斗鸡、蹴鞠为欢”,这才心满意足。

城隍神

《长安县志·王曲城隍庙会》记载:“楚汉荥阳之战中,汉将纪信假扮成汉王刘邦,解救刘邦出围,致被项羽烧死。刘邦得天下后,厚赏、追封纪信,并赐黄袍加身,择长安上林苑(今王曲镇)修建大型庙堂并祭祀,每年农历二月初八祭祀,后遂成庙会。”纪信救刘邦的故事在《史记·项羽本纪》和《汉书·高帝纪第一上》及地方相关资料上均有叙述。据传文景二帝时期,为了顺应民心、强化统治,遂将供奉的纪信封为城隍神,成为长安城的保护神。

猜你感兴趣:

1.汉高祖刘邦简介

2.汉高祖刘邦写了哪些诗

3.汉朝刘章简介

4.汉朝刘恒简介

5.英布战争简介

篇3:《高祖还乡》中的刘邦

籍贯:沛郡 (今江苏沛县)

相貌:隆准而龙颜, 美须髯。

社会地位:本为“无赖”, 后为汉高祖。

爱好:多为不良, 贪财好色又喜喝酒。

家庭关系:父刘太公。正妻吕雉, 其他妻妾不可计数。

出场篇目: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高祖还乡》。

认识刘邦的过程就是认识真正英雄的过程, 需要经过至少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见山是山, 见水是水。

刘邦,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平民帝王, 他的奋斗史足以激励后世平庸之辈时时荡漾梦想。刘邦出身低微, 但由泗水亭长而至九五之尊;大器晚成, 年过四旬, 在秦末天下豪俊并起之际, 乘势而起;自身才智不足, 却拥有张良、萧何、韩信等人才的辅佐, 灭暴秦、胜霸王;一生胜少败多, 但次次化险为夷, 最终以小胜大以弱胜强, 夺得天下;马上得天下而能马下治天下, 开创了千秋万代的汉王朝基业……

可见英雄注定是会建功立业, 青史留名的。

第二重境界:见山不是山, 见水不是水。

读了睢景臣的《高祖还乡》中的《般涉调·哨遍》颇有相见恨晚之感, 原来贵为天子的刘邦竟然也是一凡人, 甚至还不如你我之辈。等到大红大紫的易中天站在《百家讲坛》上以专业又通俗的口吻说刘邦经常被父亲称作“无赖”, 是一个地方“小混混”, 是个“流氓”时, 估计很多人差点儿颠覆了自身的价值观, 觉得只有流氓才能成功。

刘邦出身低微, 而且一大堆不良嗜好, 嗜酒、好色、贪财, 不务正业。更甚的是他心狠手辣, 毫无亲情, 在彭城与项羽作战不利, 只得跑路, 因追兵太紧, 马匹疲惫, 竟然几次将儿子 (孝惠皇帝) 和女儿 (鲁元公主) 从车上推下, 这还不算, 因为夏侯婴每次都把他们抱汉对峙之际, 项羽在军前架起一口大锅, 想烹了刘邦的老爸——刘太公, 以此威逼刘邦投降, 没想到刘邦若无其事地说, “我们算是结义兄弟, 我老爸就是你老爸, 一定要烹了你老爸, 那么希望能分我一杯肉羹”。每每看到这里, 都会令人心冷齿寒, 刘邦这小子心太狠了。

民国初期的奇书——李宗吾的《厚黑学》中更是做出如下评论“刘邦的脸, 刘邦的心, 比较别人特别不同, 可称天纵之圣。黑之一字, 真是‘生知安行, 从心所欲不逾矩’”, 认为脸厚心黑正是刘邦这样“圣人”方能具有的资质、天赋。

刘邦不配“英雄”二字, 英雄得像项羽一样, 即使失败之际也得怜惜美人, “虞兮虞兮奈若何”, 即使面对重重包围大势已去, 也得一骑当千, 决不妥协。

据说从一个人的对手可以看出他的价值。想真正认识刘邦, 当然得看项羽, 在此二者之间, 赢得了天下是刘邦, 但被人们赞颂倒成为项羽。这种情形很难解释, 是历史的选择错了还是我们的认识错了?

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刘邦, “无赖”是刘邦的老爸———刘太公的评价, 但无非是说刘邦无所恃为生, 没有一门吃饭的本领。刘太公怎知金鳞岂是池中物, 一遇风云便化龙, 他认为刘邦没出息, 就像现在的家长对不认真读书的孩子一样, 难免要为他们的饭碗着急的, 不得不痛斥几句。

刘邦嗜酒, 但未留下因酒误事的不良记录。人虽好色贪财, 但也能审时度势辨清轻重缓急, 如《鸿门宴》中范增也说“沛公居山东时, 贪于财货, 好美姬。今入关, 财物无所取, 妇女无所幸, 此其志不在小。”这大概就是英雄与常人的区别, 同样是喜酒好色, 英雄志不在此, 只是天性的一种自然流露, 常人却是后天的沉迷而又缺乏自制。《鸿门宴》中樊哙说的“大行不顾细谨”恰恰是刘邦的真实写照。

就个人素质而言, 刘邦远远超过了项羽, 他能够不“奋其私智”, 豁达大度, 善于用人。自己就曾说能夺得天下的原因, 是拥有了张良、萧何、韩信等人, 身为皇帝却能如此自知, 这份清醒也是常人难以企及的。能将众多个性迥异, 自视甚高的一群英雄聚在一起为我所用, 仅此一点, 就注定了气量狭小、刚愎自用的项羽会是个失败者。

至于刘邦抛子舍父的残忍, 古人已说“举大事者不顾其亲”。如果你不能接受, 那么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来看, 项羽未必不比他残忍, 坑杀秦军二十万人, 焚秦宫室, 杀义帝, 而刘邦入关能约法三章“杀人者死, 伤人及盗抵罪”, 赢得百姓拥戴, 所以我想还是祈祷刘邦取得胜利吧, 如果项羽夺得天下, 只是“亡秦之续耳”。古人说,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刘邦虽不能老吾老、幼吾幼, 但是他能老人之老, 幼人之幼, 开创了令后世欣羡的大汉盛世。

篇4:析汉高祖刘邦

范增分析刘邦:不好财色,其志不小

汉高祖刘邦,字季,沛县丰邑人。刘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喜欢结交三教九流的朋友,“好酒及色”,终日游手好闲,常被他父亲骂作“无赖”。

公元前206年,刘邦率领起义军攻入咸阳,推翻秦朝统治。进入咸阳后,刘邦见秦朝的皇宫“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被樊哙和张良劝阻,才“还军霸上”。

这件事被项羽的军师范增知道了,他对项羽说:“沛公居山东时,贪财,好色。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显然,范增察觉刘邦的行为与过去大不一样,劝项羽除去刘邦,但项羽没听他的意见,第二天虽设下鸿门宴,但被刘邦借口“如厕”逃跑了。

性格知人

张良分析刘邦:从善如流,天授其才

《资治通鉴》记载,刘邦为人“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又称刘邦“不修文学,而性明达,好谋,能听,自监门、戍卒,见之如旧”。

张良与刘邦初相识时,就对刘邦“好谋,能听”的特点加以肯定。《史记》记载:“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言,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从之。 ”

相貌知人

吕公看中刘邦:相人多矣,无如季相

《史记》记载,刘邦“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隆准”是指鼻梁高,鼻头大,“龙颜”是指相貌像龙,另外,刘邦还是美髯公,左大腿上有七十二颗黑痣。

对刘邦的相貌,单父县人吕公一见便知刘邦并非常人。《史记》记载,单父县人吕公与沛县令是老朋友,为避仇家,客居沛县令家。刘邦当时为泗水亭长,听说县令家有贵客,前往道贺。吕公平时经常给人看相,他见刘邦相貌不凡,因而特别敬重。

宴会快结束时,吕公以目示意刘邦留下。吕公对刘邦说:“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无如季相,愿季自爱。臣有息女,愿为季箕帚妾。”宴会结束后,呂公的夫人吕媪对吕公的决定非常生气,她说:“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沛令善公,求之不与,何自妄许与刘季?”吕公说:“此非儿女子所知也。”最终还是把女儿嫁给了刘邦。

篇5:汉高祖刘邦

咏汉高祖,咏汉高祖于季子,咏汉高祖的意思,咏汉高祖赏析 -诗词大全

咏汉高祖

作者:于季子朝代:唐体裁:五绝 百战方夷项,三章且代秦。功归萧相国,气尽戚夫人。

篇6:随何难汉高祖阅读理解答案

(选自《史记·黥布列传》)

[注释]①项籍:即项羽。②上:指汉高祖刘邦。③折:屈辱。④彭城:古地名,在今江苏北部。⑤楚王:指项羽。⑥齐:古地名,今山东省。⑦护军中尉:武官职称。

[文言知识]

说“与”。“与”的大多数义项古今相同,如它们均可指“跟”、“和”。但有两个义项要特别加以注意:一、指“带领”。上文“陛下使何与二十人使淮南”中的`“与”,便应作“带领”解,句意为你派我带领二十人出使淮南郡。又,《鸿门宴》:“沛公与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其中“与”也指“带领”。二、指“赞誉”、“称赞”。如“仁陷于愚,君之所不与也”,“不与”即不赞成。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引 ②去 ③以

④方 ⑤图

2.翻译:①为天下安用腐儒

②是何之功贤于步卒五万人骑五千也

3.理解:从上下文看随何有什么功劳?

篇7:汉高祖刘邦

登汉高庙闲眺

作者:韦庄  朝代:唐  体裁:七律   独寻仙境上高原,云雨深藏古帝坛。天畔晚峰青簇簇,

槛前春树碧团团。参差郭外楼台小,断续风中鼓角残。

篇8:汉高祖刘邦

刘邦 (前256年~前195年) , 字季, 沛县 (今属江苏) 人, 生于一个普通农民之家, 却并没有跟他父兄务农, 不谙农事, 也未入塾, 故有“刘项原来不读书”之语。

治史大家司马迁首创不以成败论英雄的笔法, 他在汉代写《史记》, 对汉代开国之君刘邦不隐其恶, 说他“好酒及色”, 好酒贪杯, 喜好女色。整日呼朋唤友, 游手好闲。赊酒王媪, 蹭吃嫂家, 嫂子被吃急了, 曾厉声大骂, 刘邦也不以为意。最后, 嫂子心生一计, 当刘邦去时以勺猛刮锅底, 弄得震天响, 刘邦以为来迟, 饭时己过, 悻悻而退, 不曾想到厨房一看, 灶上热气蒸腾, 才知嫂子使诈, 转身长叹, 从此才不再来。

父亲曾多次劝诫, 刘邦总是不改, 及于弱冠之年, 积疾依旧, 气得父亲大骂他“真是一个无赖!”30多岁时, 他才谋到了一个差事, 到离家百里的泗水当亭长 (十里为亭, 十亭为乡, 亭长是约比村长高半级, 比乡长又低半级的芝麻绿豆官) 。在这时期, 他见到了出宫巡游的秦始皇, 那庄严的仪仗, 威武的阵势, 令刘邦钦羡不己, 他感慨地说:“大丈夫当如此也!”潜意识里对他一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流氓英雄

刘邦流氓成性, 当了亭长也丝毫没有改变。单父 (今山东单县南) 人吕公与沛县县令知交, 因避仇来投县令而定居。县吏萧何主办接封贺礼一事, 规定送礼不满千金者坐堂下宴, 刘邦身无分文, 却慌称“贺钱一万”, 吕公乃亲迎门口, 领至堂上上座。据说, 吕公善相, 相信刘邦后必大贵, 饭后留下刘邦, 并亲许女儿吕雉为妻, 这就是史上有名的吕后。

楚汉之战, 项羽虏刘邦父, 相持中项羽曾以烹刘父要挟刘撤兵。刘邦流氓兮兮, 竟神色不改地回答:“我俩结义兄弟, 我父即你父, 如若烹煮而食, 请分我一杯羹。”项羽为性情中人, 见招不灵, 只得罢了, 后还放归了刘父。

攻克咸阳之后, 再现刘邦无赖之性, 他见到巍峨秦宫, 奇珍瑰宝, 美女成群, 立即堕入富贵之乡, 赖在宫里不想出来了。后经樊哙、张良劝说再三, 晓之利害, 张良进言:“秦朝荒淫无道, 您才能坐在这里。现今刚入咸阳, 便想留在宫里享乐, 秦朝昨日灭亡, 怕您明天也将归于失败。”刘邦这才封了皇宫, 悻悻而出, 退驻灞上。

刘邦虽属流氓一族, 但具有领袖的资质。他不学无术, 放荡不羁, 却天生聪明, 悟性极高, 豪侠仗义, 胆识过人。自知和知人是他的最大特点和成功要素。他自知百无一能, 计无所出, 文不能安邦, 武不能定国, 但他知人善任, 张良计谋, 萧何治国, 韩信将兵, 樊哙战勇。他们优势互补, 各扬所长, 在刘邦的领导下, 终于击败不可一世的强敌项羽, 开创了西汉200多年帝业。至今世界仍有称中国人为汉人的, 使用语言更称汉语, 可见大汉影响。

有人说过, 中国历史上篡夺帝位者不外两种人:一种是豪强, 如曹丕、司马炎、扬坚、李世民等;一种是流氓, 如刘邦、朱元璋等。争夺帝位, 无异一场特大豪赌。豪门贵族, 有钱有势, 敢于一博, 只要看准时机或可成功。流氓一无所有, 光棍一条, 本没有什么出路, 只有胆子足够大, 敢赌不怕输, “舍得一身剐, 敢把皇帝拉下马。”“成则为王, 败则为寇”, 成了便大捞一把, 一步登天。

篇9:汉高祖刘邦:史上最出色的权术帝

· 刘邦靠玩弄权术发迹 ·

说起刘邦玩弄权术,经常被人提起的有这样两件小事:一是刘邦见郦食其,一是刘邦见黥布。

公元前207年,刘邦带兵经停陈留,当时章邯兵败,巨鹿之围已解,如果刘邦再不西进,就会让项羽先进入关中了。

就在这时,儒生郦食其前来拜见。刘邦当时虽然求贤若渴,但他最讨厌的就是儒生,于是就让门客将郦食其打发走。郦食其勃然大怒,双眼圆瞪,手握宝剑。刘邦听说来人脾气很大,猜想此人可能真有能力,于是马上接见了郦食其,向他赔礼道歉,并让他上坐。

另一件事发生在公元前205年,当时楚汉战争已经开始,刘邦和项羽正打得如火如荼。原本是项羽部下的淮南王黥布,却并没有援助项羽。刘邦见有空子可钻,就派人劝降黥布。

黥布兴冲冲地拜见刘邦,刘邦故意不理他,黥布怒火燃胸,后悔自己投降刘邦反自讨没趣。

然而,当黥布满腔怒气地来到为他准备的房间时,他却看到自己的房间如同刘邦的一样豪华。黥布喜出望外,铁了心要跟着刘邦大干一场。

尽管刘邦见郦食其和黥布的情形基本相同,但两件事的性质却完全不一样。见郦食其的倨傲是刘邦天性的流露。而见黥布时,刘邦已是一个较为成熟的领袖,他有意先在气势上压倒黥布,在给了黥布一个下马威之后,刘邦马上予以安抚,最后让黥布心悦诚服。这一倨一恭之间,显示了刘邦的权术。有了这样的权术手法,刘邦显然已经具备了称孤道寡的实力。

· 与权术大家张良过招 ·

与韩信、萧何并称“汉初三杰”的张良,也是一代权术大家,对于权术的运用堪称完美。

自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登上皇室宝座,至公元前195年去世,刘邦一共在位8年。刘邦晚年越来越不喜欢太子刘盈,甚至想要废掉太子。

太子的废立关系到朝廷格局的变化,更直接影响到后宫势力的平衡。吕后很惊恐,不知该怎么办,于是找张良出谋划策。

张良对时局进行了认真思考后说:“据我所知,国内有4个奇人。他们隐居在商山中,人们都称他们为‘商山四皓’……您如果能不惜金玉币帛,让太子写一封信,然后派有口才的人恳切地聘请,他们应当会来。来了以后,您把他们当贵宾,让他们时常跟着太子入朝,让皇上注意到他们。”

于是,吕后让亲信请来了“商山四皓”,时刻陪伴在太子身边。

黥布反叛的消息传到朝廷后,刘邦决定派太子代替自己率军平叛。“商山四皓”商议后对吕后说:“如果太子率军平叛取胜了,属于正常,没有人会特别在意;而如果败了或者无功而返,太子就有可能因此遭受祸患。”在他们的建议和吕后的努力下,刘邦终于放弃了让太子带兵出征的念头。

黥布的叛乱不久就被平定,刘邦的病情更加严重,更换太子的心思也越发强烈,任何人劝谏都没有效果,形势十分严峻。关键之时,刘邦在皇宫中设置酒宴,所有的时事分析家都认为这是最后的晚餐,太子的命运将在这场晚餐上被决定。“商山四皓”到了必须有所作为的时刻了。

这是一场外表波澜不惊,实则惊涛骇浪的宴会。太子把“商山四皓”带在身边,“商山四皓”须眉皆白,衣冠奇美,刘邦眼都看直了。刘邦心想:太子的羽翼已经丰满,现在想废太子,已无可能!便说:“烦劳诸位始终如一地好好保护太子吧。”

刘邦最终没能更换太子,垂垂老矣的刘邦通过“商山四皓”看到了朝野在反对废太子这件事上的态度,因此,他让步了。可以说,在废太子的问题上,刘邦与张良进行了一次权术的较量。

· 将萧何立为为官样本 ·

与张良相比,萧何的权术虽然有时显得略有笨拙,但更多的时候也同样有高度的含金量。萧何在关键时刻的自保就可以称得上经典,对权术的运用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

公元前196年,原韩信的部下陈豨反叛,刘邦御驾亲征,大军驻扎在邯郸。此时,淮阴侯韩信又在关中谋反,吕后用萧何之计杀了韩信。韩信被诛的消息传来,刘邦高兴之余,派遣使者拜丞相萧何为相国,加封五千户。为了保证萧何的人身安全,刘邦还特意下令为萧何的卫队追加了500名士卒。

一下子就增加了五千户食邑,当然是件可喜可贺的事情,为此许多人都来向萧何道贺,唯独召平表示哀悼。

在别人纷纷向萧何道喜之时,召平却冷静地对萧何说:“还是先不要高兴吧,在我看来,这恰恰是祸患的开始。你怎么不想一想呢,皇上冒着生命危险,风吹日晒地统军在外,为什么要为留守朝中未遭战事之险的您增加封邑并设置卫队?这不正好说明皇帝对您不放心吗?希望您辞让封赏不受,把家产、资财全都捐助给军队,那样皇上心里才会高兴。”萧相国听从了他的计谋,果然赢得了刘邦的喜欢。

后来,在征讨黥布的过程中,刘邦做得最多的一件事,就是派人询问萧何到底在做什么。萧何在做什么呢?他在后方替皇上安抚百姓。可是,有一个门客却这样劝告萧何:“相国大人啊,您这样做固然令人钦敬,但是,您这却是自掘坟墓,您离灭族的日子已经不远了。道理很简单,目前,您位居相国,功劳第一,无论您怎么殚精竭虑,无论您怎么公而忘私,您还能够再加功吗?进入关中的十多年来,您一直深得民心。怎么办?要学会自毁形象,败坏自己的声誉。只有您的名声渐渐坏下去,皇上的心情才会渐渐好起来。”

萧何欣然接受了那个门客的建议,开始辛辛苦苦地破坏自己的名声。作为史上最擅权术的帝王,刘邦对此自然心知肚明。既然萧何如此做人,也就不能亏待了他,得让萧何作为今后大臣为官的样本。

萧何的努力得到了回报:萧何的后代因为犯罪而失去侯爵封号的有四世,每次断绝了继承人时,天子总是再寻求萧何的后代,续封为酂侯,功臣中没有谁能够跟萧何相比。

篇10:论《高祖还乡》的独创性

“官愈尊者德愈卑”。刘邦以一泗水亭长而成为皇帝, 衣锦还乡时得意忘形是不难想见的, 全曲揭露了统治者的真面目, 结构完整, 情节富有戏剧性, 就像演出了一幕化妆了的讽刺剧。

一、《高祖还乡》的独创性

1. 在散曲中运用了戏曲“代言体”的形式。

所谓“代言”, 作者必须全部隐去。散曲虽与戏曲血缘很近, 但戏曲中有科、白、砌末, 散曲则是作者叙事、抒情、状物。《高祖还乡》虽是散曲, 却采用了戏曲的代言体形式, 以一个乡民眼中所见来写高祖还乡情况。全篇语言皆出村民之口, 体现了那位村民的生活经验、心理、反映和认识水平, 既具有强烈的幽默感和讽刺性, 又生动、准确, 一针见血。这位代言人是一位刘邦发迹前与之熟悉的乡亲, 是一位从未见过世面的普通农民, 他不像村里那些好事的“王乡佬”“瞎王留”那样“晓事”, 更没有乡里的“社长”那样见过大世面, 而今突然有机会见识接驾的盛况, 当然会使他感到眼花缭乱, 如入迷宫了。他只能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 极力想弄清楚这皇帝生活中的一事一物, 因而闹出了一系列“笑话”来:什么月旗、日旗, 什么凤凰起舞、蟠龙戏珠和飞虎……在这位乡亲看来只不过是自己日常生活中的变了形的家禽、家畜的图案。凤凰是长得俊了些的鸡在飞, 蟠龙戏珠则成了“蛇缠葫芦”, 还有长了翅膀的狗———飞虎。车驾前的“导驾官”队伍, 按元代的制度, 那是由御史大夫, 御史中丞、侍御史、翰林学士、中书侍郎、黄门侍郎等达官显宦组成的。这些达官显宦在老百姓面前很威风, 但在皇帝身旁却装出泥塑木雕的模样, 毫无表情。村民把他们说成“八个天曹判”, 一下子抓住了最本质的特征, 既言其形象, 又言其本质, 讽刺性十分深刻。曲子通过一番哈哈镜的折射:金锤银斧变成了甜瓜苦瓜, 朝天镫则是“明晃晃马镫枪尖上挑”, 将这些极其尊严的事情, 写得稀奇古怪, 体现出绝妙的讽刺。

这种“代言体”的形式、角度新奇, 选一位村民作为叙述人, 便于对统治者, 乃至皇帝, 真实而自然地进行嘲弄、讽刺和鞭挞。当这位乡亲一旦识破了这位皇帝的真面目时, 感情的闸门一打开, 如江河直下, 一泻无余。这位乡亲的傻里傻气化为藏身的烟幕, 使他敢于冒天下之大不敬, 随心所欲地边骂边介绍, 把“刘邦”的祖坟都刨了, 索讨欠债, 还可以说错话:“只道刘三, 谁肯把你揪住?白甚么改了姓更了名, 唤作汉高祖。”于是在读者面前, 呈现出一个真正的丑角来。这位乡亲外表似乎傻乎乎, 但放射出的却是内心智慧的光芒, 透过蒙在最高统治者身上的所谓“尊严”的面纱, 还其流氓无赖的真相。

2. 这支曲子主题的独创性, 是中国文学史上罕见的。

许多研究者对本曲的主题看法不一致。有人认为是写古, 写汉代的历史事件;有人认为是借汉代的历史事件来反映元代的现实。实际上, 稍加留意, 就可以看出本曲描写的是元代农村的面貌, 表现的是元代的制度、人物、仪仗等。“社长”排门告示乃是元代农村出告示的特殊方法, 所写的仪仗也完全是根据元代的制度, 作者是借用历史事件来反映元代农村生活的。从曲的内容上看, 表面上是讽刺汉高祖, 实际上是把矛头对准了元代统治者, 以古喻今, 借古讽今。它的主题是批判性的, 也是十分深刻的。

在作者看来, 元蒙统治者马背上得天下, 是靠掠夺起家。他们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 是沐猴而冠, 小人得志, 他们貌似仁君而非人君, 外表声势显赫, 但掩盖不住德行的卑劣。一个落后的游牧民族来统治从南方到北方的广大中国土地上已高度发展的汉民族和其他民族, 使广大人民群众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法制堕隳, 恶棍横行, 践踏人的尊严, 统治者中的凶狠贪馋和昏聩分子, 以及依附于他们的邪恶势力更是飞扬跋扈, 为所欲为。全曲借高祖还乡时的得意忘形、装腔作势, 有力地讽刺了当时的统治者。

二、《高祖还乡》对“君权神授”的挑战和“天子至尊”的抨击

元蒙统治者在政治上倒行逆施, 实行愚民政策, 致使士人们沦为与妓女乞丐一般的社会最底层。南方遭俘虏的知识分子甚至被籍汉为奴。许多有才华而无出路的知识分子, 被赶到勾栏瓦舍一类的游艺场中, 他们政治上受压抑, 生活上遭困难, 屈沉下僚。“物不得其平则鸣”, 他们把时代的迭变所造成的灾难与个人所压抑的苦闷结合在一起, 犹如火山喷发, 一寓于声歌之末, 倾吐于喉吻之间, 或嬉笑怒骂, 或长歌当哭, 或幽默诙谐, 或深沉警策。他们将一腔忧愤寄寓于当时特殊的艺术形式———曲, 通过历史上英雄人物的传奇、才子佳人的恋爱、社会家庭的琐事、豪门霸权的斗争等写景言情, 怀古赠答, 排谴苦闷, 寄托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无论是写离愁别绪、男女恋情, 还是写景咏物, 抒怀才不遇, 主题都是一致的, 即揭示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 暴露社会黑暗, 热情歌颂人民的反抗精神和对幸福生活的追求精神。纵观整个元曲长河, 矛头直接指向至高无上的皇权的作品, 而且敢于直露的斥骂皇帝的作品却是罕见的, 甚至是空前绝后的。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 皇帝是天之骄子, 是代表天的意志对人进行统治。皇权高于一切, 皇帝至尊至贵, 不可侵犯, 人们只能对他灵影摩拜, 百依百顺, 三跪九叩, 口称万岁, 不能有丝毫的冒犯、反抗。效忠皇帝是臣民们不可违背的天职, 否则罪该万死。历史上屈死于皇帝淫威之下的冤魂何止千千万万, 尽管如此, 人们还必须对他大加赞颂。因此, 中国历史上产生过许多专喊“万岁”的作品, 有过许多专拍皇帝马屁的御用文人。然而他们都是短命的, 原因在于人们都厌恶他们。历史上一些大作家、大诗人虽然都对社会黑暗有过不满, 对老百姓有过同情, 然而他们把罪过都归之于贪官污吏, 再深刻一些, 便是指向社会制度的不合理, 对造成黑暗现实的最高统治者———皇帝却不敢质一字, 退一步说, 即使有所异议, 也是颂大于虐, 怨而不怒。因此, 这首曲子变歌颂为揭露, 变肯定为否定, 的确是一个极具可贵的创造, 它以封建时代文人罕见的反抗精神把矛头直接指向最高统治者, 揭其老底, 摘其皇冠, 剥其龙袍, 还其一个好酒贪杯、拖欠无赖的本身, 更何况是毫不隐讳, 毫不留情, 直截了当地痛骂, 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空前绝后的。

总之, 这首曲子是中国文学宝库中不可多得的反抗黑暗统治、揭露社会腐败、嘲弄统治者尊严的匕首和投枪。

摘要:睢景臣的《高祖还乡》这首曲子最突出的特点是具有两个方面的独创性:一是在散曲中运用了戏曲“代言体”的形式;二是主题以古喻今, 借古讽今, 把矛头直接指向至高无上的皇权, 而且敢于直露地斥骂皇帝, 是对君权神授的挑战和天子至尊的抨击。

篇11:汉高祖知错即改

相国萧何知道这件事后,劝谏汉高祖说:“长安附近可耕之地已经很少了,而上林苑里的空地却很多。恳请陛下将上林苑里面的空地赐给长安附近丧失土地的老百姓去耕种,而不要让它长满荒草,成为野兽的粮食。”萧何这句话无疑给贪图享受的汉高祖当头一棒喝,所以汉高祖听罢龙颜大怒,说:“大胆萧何,你明明知道朕要将上林苑作为朕打猎之地,为什么还要劝朕将上林苑里的土地赐给老百姓耕种?这不是明摆着故意出朕的洋相吗?你多半是收了商人的钱财,这才冒险来替他们请求耕种上林苑的土地!”说罢,汉高祖不容萧何辩解,一声令下,让人给萧何戴上刑具,关进监狱,准备交给廷尉去处治。

听说萧相国为民请命被皇上关了起来,朝中的大臣们都很着急。第二天早朝时,王(姓)卫尉(官名,汉代九卿之一,掌管宫门警卫等)冒着被罢官、甚至杀头的危险,质问汉高祖说:“萧相国犯了什么大罪,陛下要将他关起来?”汉高祖不屑一顾地说道:“犯了什么罪?朕听说秦朝的李斯做秦始皇的丞相时,功劳全都归秦始皇,错误全都是归自己。可现在萧何却收受了商人们的贿银,竟然让朕将上林苑里的土地交给老百姓去耕种,以取悦于民,所以朕要治他的罪。”王卫尉争辩说:“如果萧相国所请之事对老百姓有利,是为民请命,那恰恰说明萧相国在尽自己的职责。陛下怀疑萧相国收取了商人的钱财,有什么证据吗?请陛下仔细想一想,几年前陛下率领军队在中原和项羽作战时,萧相国留守关中,发展生产,使关中富饶起来,从而保证了陛下源源不断的粮草供应,保证了陛下能够战胜项羽。这一点就连陛下也不得不承认,说:‘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在当时那样艰苦的条件下,萧相国都能忠心耿耿,不谋私利地效忠陛下。现在陛下有了天下,萧相国怎么可能在乎商人们的那一点点贿银呢?陛下千万不要毫无根据地无端怀疑萧相国收了商人们的贿银。”汉高祖听罢,无言以对。

王卫尉见汉高祖有所悔悟,顿了顿继续说道:“再说,李斯身为秦始皇的丞相,为秦始皇隐恶分过,从而导致秦王朝二世而亡,有什么值得我们仿效的?希望陛下牢牢记住秦始皇不闻其过而失去江山的深刻教训。”王卫尉当着众大臣的面质问汉高祖,说的话又这么直白,汉高祖觉得很没有面子,心里老大的不高兴。但他仔细想了一下,又不得不承认王卫尉说的话有一定的道理。所以,他一句话也没有说就宣布退朝了。

第二天一大早,汉高祖派人将萧何放了,并宣布恢复了他的相国之位。萧何光着脚上朝谢罪,汉高祖未等萧何开口就非常诚恳地说道:“相国什么话也不要说了!相国为民请命,替国家社稷的安危着想,是真正的贤相,而朕只不过是步了无道昏君夏桀、殷纣王的后尘而已。我应该好好地反省一下自己的过错,并要让天下的老百姓都知道我的过失。”文武大臣们见汉高祖如此开明,都非常高兴,一颗悬在半空的心也终于落到了实处。

篇12:汉高祖刘邦

【关键词】《史记》 张良 商山四皓 功过 文学化

在汉高祖刘邦建国后,约在“汉十一年”,高祖曾考虑废太子来让赵王刘如意即太子之位。就在这个重要的历史转折点,张良及四位谋士(后世称之为“四皓”)出现在历史的舞台辅佐吕后、太子刘盈,为刘盈登上帝位扫除障碍。(见《史记·高祖本纪》、《吕太后本纪》、《留侯世家第二十五》)然而,对于这五人的评价,历史上主要存在两种观点,从李白等诗人关于“四皓”的诗作中可窥其一二:

其中一派肯定该四人的所为,认为四人在适合的时机出仕而辅佐圣贤君主:“龙虎方战争,于焉自休息……一行佐明圣,倏起生羽翼。”(李白《商山四皓》)、“天下有道见,无道卷怀之……前瞻惠太子,左右生羽仪。却顾戚夫人,楚舞无光辉。”(白居易《谒四皓庙》)为太子刘盈登上帝位扫除障碍的同时稳定了刘氏的政权,故白香山称其“安刘氏危”(白居易《谒四皓庙》)。以李白、白居易为代表的一派对“四皓”的赞颂符合儒家士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文化心态,这也是历年来这么多文人学者赞扬“四皓”的原因之一。但,主要原因还是归结于文人墨客们对功成身退的隐逸心态的追求:“功成身不居,舒卷在胸臆”(李白)、“先生道既光,太子礼甚卑。安车留不住,功成弃如遗。”(白居易)。陶潜多次隐居与出仕就是因为受这种功成身退的情结的影响,然迫于生计又不得不出仕,以致一生处于“出仕”于“入仕”的矛盾中。同样李白等人赞颂“四皓”的主要目的是表达对四人受到其应有的尊重而功成身退的向往。这是唐人眼中的“四皓”,是被“符号化”(symbolized)的“商山四皓”的形象,邬文玲(2013)先生提出:“……‘商山四皓’的形象被不断建构和符号化,成为贤德高隐的表征和典范,备受中国传统文人士大夫的推崇。”据《史记》可知此四人指“东园公,甪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高祖刘邦求之而不得,隐居商山至太子刘盈安车而得之。当然,“四皓”的功劳少不了张良的引荐:“岂无子房口,口舌无所施。”(白居易《谒四皓庙》)张良作为开国功臣,之所以给吕后推荐“四皓”主要是希望刘邦知道刘盈在用人方面比他更胜一筹,打消其废太子的念头,也就是说张良是利用“四皓”的名声与地位挽回太子刘盈的天子之位。史书上往往记载吕后的强势与狠毒直接压倒惠帝刘盈的懦弱与仁义,而该派把张良与“四皓”辅佐刘盈扫除障碍的原因归之于太子刘盈是“明圣”,这与传统的嫡长子继承有关。他们代表了嫡长子继承制的支持者,认为凡嫡长子就当继承帝位,就是“明圣”。这让我想起日本流传至今的王位继承制,他们恪守嫡长子继承制,除非到了无嫡长孙继承的窘境,他们是不会轻易改易过去定下来的继承制。日本王室所坚守的与当时张良、“四皓”所坚持的是一致的。此外,“四皓”因为受太子等人的尊重而出仕,但遇到刘邦废太子的危机,他们希望能功成身退,故虽然他们知道刘盈的经历,且知道他是懦弱的:在黥布造反时,高祖想让太子带兵平反,四人知道以太子的性格无论如何都不可能领兵作战,故而对吕后的代表建成侯说“……且太子所与俱诸将,皆尝与上定天下,枭将也,今使太子将之,无异使羊将狼也”,故而给吕后出谋划策,把领军之位推给刘邦以保护太子。刘盈不像韩国李氏王朝的李芳远能随父杀敌立下战功且勇于为自己争取利益,客观来说,《史记》所记载的刘盈不适宜担当君主的职位,在此情况下,“四皓”让吕氏站出来解除危机也是权宜之计。危机暂时解除后,张良、“四皓”便可功成身退,继续其隐居生活,然这只是治标不治本的药方,其副作用在其后慢慢地显现,刘盈登上帝位后,吕后的强势渐渐地把王权削弱,并拉开了外戚专政的序幕。

另一方面,以李商隐为一派的诗人从该事件的历史影响切入控诉四皓是灭刘的凶手:“吕氏强梁嗣子柔……四老安刘是灭刘”(李商隐《题商山四皓庙》)。张良及“四皓”辅佐刘盈帮其登上帝位的代价是壮大吕后势力,为其后“人彘”事件、刺杀刘如意等惨案及外戚专政埋下祸根,这与文本中对世事了如指掌的留侯张良不符合。故唐代的司马贞在《资治通鉴考异》中详细地分析当时的局势:“髙祖刚猛伉厉,非畏搢绅讥议者也。但以大臣皆不肯从,恐身后赵王不能独立,故不为耳。”否定“四皓”在易储风波中的重要性:“决意欲废太子立如意,不顾义理以留侯之乆故亲信,犹云非口舌所能争,岂山林四叟片言遽能柅其事哉?借使四叟实能柅其事,不过污髙祖数寸之刃耳。何至悲歌云‘羽翮已成,矰缴安施乎?’四叟实能制髙祖,使不敢废太子,是留侯为子立党以制其父也。留侯岂为此哉?此特辩士欲夸大四叟之事,故云然……凡此之类皆非事实,司马迁好竒,多爱而采之。今皆不取。”应该注意的是司马贞的这段话存在矛盾的地方:高祖是因为害怕大臣皆不肯从刘如意而打消废太子的念头,也就是说他怕大臣都去支持刘盈一派,而此时四皓不正是“在汉高祖左右彷徨、难下决断的时候……以太子门客的身份出现在汉高祖面前,不啻是一记重磅,改变了他的心理平秤。”吗?而至于司马贞所关心的另一个地方也不无道理:“四叟实能制髙祖,使不敢废太子,是留侯为子立党以制其父也。留侯岂为此哉?”撇开历代诗人的评价,仅仅从《史记》文本出发,功成身退的留侯张良为何要如此反常要帮助懦弱的刘盈?

由于该事件最早出现的文献是《史记·留侯世家第二十五》,提到“吕后乃建成侯吕泽劫留侯,曰:‘君常为上谋臣,今上欲易太子,君安得高枕而卧乎?’”其中的“劫”字就与张良的身份不相符合。张良作为刘邦的开国功臣,得力的谋士,得到高祖的封赏,即便是建成侯也不可能“劫”张良;就像窦婴还没失势之时,田蚡也只能对窦氏恭恭敬敬,听从籍福的意见推荐魏其侯窦婴为丞相。(见《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且仅仅靠建成侯的那句话,功成身退的張良不大可能会冒着如此大的风险辅佐懦弱的太子刘盈。笔者认为提出寻找“四皓”的不是张良,而是另有其人,因为在故事流传的过程中被人安在张良的身上,故太史公就按当时所听到的版本记录下来。当然,这也只是个人的猜测,后世的解读已经加入了不少文化因素来进行解读。严谨来说,本人认为在新材料出现之前应存疑。

而“四皓”作为当时隐士的代表,如前所述,因受到应得的尊重,他们愿意辅佐懦弱的太子,得到声名与利禄,功成身退继续隐居山林。符合历来士人出仕求功成身退这一万全之策的心理。

【参考文献】

邬文玲.《“商山四皓”形象的塑造与演变》[J].形象史学研究.2013:62-71

司马迁.《史记·卷五十五》[M].北京:中华书局,1963:2047.

《资治通鉴考异·卷第一》(景上海涵芬楼藏宋刊本)

上一篇:《科教文苑》杂志下一篇:索马里海盗及其相关保险问题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