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县小城镇投融资体制的现状及建议论文

2024-07-11

我县小城镇投融资体制的现状及建议论文(精选6篇)

篇1:我县小城镇投融资体制的现状及建议论文

我县小城镇投融资体制的现状及建议论文

我县小城镇建设近年来发展迅速,以洒河、三屯两镇为例,两镇以发展农业产业化为基础,以发展铁矿开发为依托,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镇村经济实现了跨跃式发展。20xx年财政收入洒河镇1089万元,三屯镇1348万元,分别增长了33%和28%,占全县财政收入34824万元的7%。几年来,我县小城镇建设按省、市的统一部署,结合各乡镇发展实际,因地制宜,在政策、财力等多方给予了扶持与帮助,城镇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改善,小城镇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果。

一、我县小城镇投融资体制的现状

当前我县小城镇建设的投融资渠道主要有三种:

(一)镇村自筹建设资金。这种投融资渠道是小城镇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之一,为改善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镇村每年都适当自筹资金用于小城镇的道路改造、文化体育设施等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洒河、三屯两镇自至五年间,每年自筹城建资金达百万元以上,仅洒河镇就筹措资金760万元,扩建城区道路2.8公里。

(二)借用银行贷款。近两年来,随着我县经济的快速发展,理财观念有了新的转变,认识到了小城镇建设是改善投资硬环境的重中之重,“没有梧桐何以引凤凰”,敢于在小城镇建设上加大投入。洒河、三屯两镇分别贷款350万元和210万元,用于本镇道路改建5.6公里,道路照明5.6公里,城镇绿化3000m?,增建体育健身设施场所6处,提升了小城镇建设的档次和品位。

(三)县级财政安排小城镇建设资金。县财政每年在预算中都安排小城镇建设专项资金,2004至2009五年间,共安排小城镇建设资金百余万元。

二、小城镇建设中投融资渠道存在的问题

(一)投融资渠道单一。目前,我县的小城镇建设的投融资渠道除上述三种资金来源外,其他渠道几乎为零。为什么这种状况不能得到改善?一是小城镇建设大多为基础设施的投入和改善,属无利行为,财政资金为保工资、求稳定,已很难再挤出一大笔资金用于小城镇建设,每年用于小城镇建设的资金十分有限;二是管理体制存在弊端,没有将小城镇建设真正融入市场经济,现在的管理体制是各级政府投资,政府管理,造成了对资本市场,民间投资、外商投赆的壁垒,政府的投入是净投入,无法开辟其他的投融资渠道。

(二)投资效果不明显。就我县洒河、三屯两镇的建设情况看,除20改扩建的城区道路、城区照明、城区绿化有明显效果外,其他投入只维持于修修补补,没有明显的改观和新的成效。在资金十分有限的情况下.既要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又要日常维护实属两难境地。

(三)小城镇建设资金投入量较少。按年洒河、三屯两个镇的财政收入和小城镇建设资金的.投资比例看,所占比重甚微。

三、小城镇建设投融资体制的建议

(一)注重小城镇开发和建设并举,多渠道引入资金,提升小城镇建设的规模和档次。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中小城市的开发已程逐渐饱合趋势,小城镇的开发建设将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热点。为此,我们应把握这个机遇,做好小城镇建设这篇文章,一是应做到新城镇的开发与基础设施建设齐头并进,以较为优惠的条件引入开发资金,将基础设施建设列入开发项目之中,做到“引凤入巢,借鸡下蛋”;二是吸引外资兴办小城镇企业园区。我县的自然环境优美,是个青山碧水的田园式县域,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矿产,享誉中外的“京东板栗”这块金字招牌,就是我们吸引外资的一项重要无形资产。洒河、三屯两镇既是迁西板栗主要产区,又有铁矿和金矿的自然资源优势,是吸引外商投资的首选地势,为此,我们应制定一些法规允许范围内的优惠政策,创建宽松优越的投资环境,兴办一些有迁西特色的“日商板栗园”、“生态旅游园、“镇办工业园”等多种形式的开发项目,从而带动小城镇建设。

(二)更新观念,积极推进投融资体制的改革。为更多渠道投融资于小城镇建设,需更新观念,彻底摆脱计划经济暨传统观念的束缚,用市场经济的理念与国际经济接轨,在小城镇建设中应敢于负债建设,小城镇的各项基础设施得到改善,投资硬环境的优越感就突显出来,小城镇的综合开发有了投入,必然带动小成镇的基础设施建设。

(三)强化管理,注重小城镇建设的实效。一是应建立小城镇建设的建、管、护等管理机制,广泛宣传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意义,从根本上扭转过去那种重建设、轻管护的虎头蛇尾现象,同时要提高公民素质,营造城镇建设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不断提高小城镇建设的品位和档次。二是在资金管理方面要有规范性的制度和措施,从资金的管理到帐目设置及财务制度的制定,都应合法合规,为使小城镇建设资金专款专用,建议将城城镇建设资金纳入乡镇财政专户管理,做到专户管理、专帐核算、专人负责。防止资金的挪用和截留,使有限的资金发挥尽可能多的效益。

篇2:我县小城镇投融资体制的现状及建议论文

(论文提纲)

我县是山区小县,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通信水平发展极不平衡,广大农村的通信发展水平较低。

一、我县农村通信发展现状

1、基础设施环境明显改善。

2、农村通信发展相对滞后。

3、城乡之间通信水平存在着极大的差距。

4、通信水平因农村经济发展的差距存在着差异。

5、固网移动一守一攻。

二、我县农村通信发展的困难及原因分析

1、农村地区的通信消费不旺限制了农村通信发展。

2、农村通信市场资费体系偏高。

3、农话亏损严重影响农村通信的持续发展。

4、对农村特别是边远山区的通信投资不断减少。

三、均衡发展农村通信的政策建议

1、政策支持鼓励、引导企业调整经营指导思想。

2、积极鼓励新技术应用。

3、加大对农话网络的投入力度。

4、积极开发有用的信息源,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实现通信事业的持续发展。

5、在税收和财务等方面进一步扶持和倾斜。

6、合理调整农话费用。

双牌县农村通信发展现状及建议

二00七级大专班

何晓花

我县是山区小县,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通信水平发展也极不平衡,尤其是广大农村的通信发展水平较低,这必然会影响新农村建设进程,制约、阻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鉴于农村通信服务产业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抗灾减灾能力、提升生活水平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积极、有效、合理地发展农村通信产业,进一步提高农村通信服务水平,以此带动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选择。

一、我县农村通信发展现状

我县共15个乡镇195个行政村,除去乡镇政府所在地外,大多数行政村是山区村。近些年来,全县通信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农村通信的发展水平总体而言基本适应大多数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需求。但是,相对于城镇电信发展而言,发展农村通信仍存在较多问题。

1、基础设施环境明显改善

多年来,我县电信、移动、联通等公司加大对农村市场的投入,形成了以光纤网络为主,以无线网络为辅的覆盖全县的立体高速信息网络环境,铺就我县的信息高速公路,为农村通信服务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至2009年底,全县农村居民每100户家庭平均拥有固定电话25.6 部,移动电话68.6部。

2、农村通信发展相对滞后

近年来,在我县电信业务快速发展、手机和电话用户大 幅增长的同时,农村通信发展相对滞后,形成鲜明的反差。一是农村电话用户增长不断下降。据统计,2009年全县农村电话用户新增2670户,增加数较2007年的2910户下降了8.24%,2009年全县农村装机仅新增1900户,比2008年下降达28.4%之多;二是农村电话用户数占全县电话用户总数的比重逐年下滑。随着移动通信的进一步降低,农民对电信固话月租费越来越不满意,农村用户拆机的增多,用户不断减少。2008年全县农村用户数为总户数的27.5%,2009年为25.6%,截至2010年3月仅为23.1%;三是农村通电话的行政村比重提高较慢。2008年全县通电话行政村比重已达到87.9%,到2010年3月,比重仍只有92.4%。

3、城乡之间通信水平存在着极大的差距

从全县来看,2009年农村固定电话普及水平不到农村居住户的16%,是城市固定电话装机率的三分之一左右。在偏远山区差距更明显,以上梧江为例,2009年固定电话普及率不到5%。

4、通信水平因农村经济发展的差距存在着差异 通信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一是不同地区农村居民通信消费习惯对比差异较大。有的地方农村居民的通信消费习惯还未养成,还有待于引导和培养,这类地区较为典型的表现是过年过节时的话务量剧增、增值业务的应用少、零次用户比例大;二是不同地区的来去话比例差异明显,经济欠发达的边远农村地区来话远远大于去话,当地收入水平难以提高。通常在县城附近的经济相对发达农村地区来去话比例基本在1:1至2:1之间,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来去话比例一般在3:1以上,有的甚至超过了10:1。

5、固网移动一守一攻

据调查,近些年来,全县农村的用户拆机的很多,用户流失率较高,这也是全国固网运营商在农村面临的共同问题。这种流失的最根本原因就在于随着移动通信的进一步降低,农民对座机月租费越来越不满意。近年我县尝试过将月租费打包成相应的通信时间以挽留老用户吸引新用户,但由于竞争的因素,以及农民本身对通信打包的不信任,并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同时,根据中国移动、联通的业绩报告显示,来自农村地区的增长已经成为中国移动、联通业绩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去年,中国移动46%的新增用户来自于农村市场。可以看出,固网运营商和移动运营商在农村通信市场形成了一守一攻的态势。

二、我县农村通信发展的困难及原因分析

1、农村地区的通信消费不旺限制了农村通信发展 从消费需求来看,农村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尤其边远山区的经济是以农业以及低层次、低附加值的行业为主,农村居民对外经济联系较少,对电信的需求不旺。

从消费能力来看,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农民的人均纯收入较低,决定了农民的消费能力偏低。

从消费习惯上看,目前大多数农民在观念上还是认为电话只是消费品,不能带来效益,由一般3:1的来去话比例可以看出农村电话用户多是接电话而不向外打电话,这就造成农话的消费较低,阻碍了农话建设资金的快速回收和农话 经济效益的提高。另外,传统节假日农村话务量猛增,与平时差距明显,例如全县2009年春节前后的1个月话务量超过了一般月份的30%~40%以上,这是因为农村居民在外打工情况较多,在节日进行沟通交流的增多。另一方面农民在日常生活中还不习惯于通过电话进行沟通,很多事情还是还是通过面谈的形式进行。

2、农村通信市场资费体系偏高

近年来我县农村通信市场资费体系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但由于农村经济不发达,农民收入水平有限,农村通信费用在农民的可支配收入中的比重偏高,农民不能在电信业务方面支出过高的费用。近年来,我县在调整农村资费体系方面,采取了多种打包资费体系。但由于农业市场有其特殊性,增值的信息服务没人理,农民对资费优惠的感知就是降价,而非所谓的资费打包。所以从资费体系的推广来看,得不到多数农民的欢迎。

3、农话亏损严重影响农村通信的持续发展

近些年来,我县的农话一直处在亏损状况,2009年全县农网运营亏损为21.7万元,2008年为18.4万元。造成农话亏损的因素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通信投入大,网络建设的运营和维护成本高。我县是个山区县,行政村、自然村数量多,农户的聚居程度低、用户分散,村与乡镇、住户与住户之间的中继距离远。农话分布的典型特点是:多、远、散,农话单线建设成本高。同时,在部分农村地区,电力供应不能充分保证,经常停电或电压不稳,极易造成中断事故,造成机房空调不能正常工作,室内温度、湿度不符合设备要求,容易引发设备 故障。另外,由于交通不便,增加了电信员工的维护工作量。除此之外不少地区气候恶劣,自然灾害频发,甚至偷盗电缆的事件也时有发生,农话网络建设的运营和维护成本偏高。

(2)农话资费水平的降低减少了企业的收入。近些年来,我县不断对农村资费体系进行调整,有效的减轻了农村用户的负担,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城乡的交流,但由于农话资费水平的降低,电信公司在农村通信上的收益进一步降低。

(3)历史遗留问题增加了企业的负担

首先是农话大发展时期的影响。在1996~1997年前后,农村地区曾有过一段农话快速发展的时期。由于当时设备较贵、厂家较多,导致设备型号兼容问题逐渐突出,设备更新、折旧和维护费用增加。其次是邮电分营过程中,留有较多的人员负担。

4、对农村特别是边远山区的通信投资不断减少 电信体制改革使企业成为市场主体,特别是近年来,电信市场逐渐引入竞争后,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公司出于效益原则,在市场需求不旺、建设运营成本高的农村地区增加投资相对偏少。

三、均衡发展农村通信的政策建议

据调查,2008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长了4.2%,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长了5.9%,人均收入水平的稳定增长提高了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也将拉动通信消费需求。今后几年,随着全县经济的发展形势继续趋好,农村消费需求的进一步扩大,为农村通信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应用空间。但是如果农村通信,尤其是边远、落后地区的通信状况不能保持适度发展,将影响“三农”问题的解决,影响电信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有效促进农村的通信均衡发展,要做好下面几项工作:

1、政策支持鼓励、引导企业调整经营指导思想 国家要出台相应政策,通过对农村通信的基础设施实行长远规划、统筹利用,鼓励和引导电信公司对农村通信的投入。将农村视为“蓝海”,把农村通信作为重点发展的领域,着力建设和完善面向农村的移动通信基础覆盖网、服务营销网、农业信息网,为农民提供完善的通信信息服务。通过资费体系的调整、农话传输网综合利用(同时传广播、电视)等措施,造就更大的市场,不断提高农网通话业务量,提高电信营运收入。

2、积极鼓励新技术应用

从管制政策、资金等方面鼓励电信运营企业应用适合广大农村地区的新技术,鼓励电信设备生产商及科研院所积极研发适合农村气候条件、地理条件的农村通信设备。由于农村地区之间也存在一定差异,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采用有线、无线等多种接入方式,确保农村通信的质量。

3、加大对农话网络的投入力度

随着电信市场的逐步开放、电信竞争格局的形成,电信企业的营运不仅考虑社会效益,更注重经济效益。主要靠电信运营企业内部交叉补贴的办法保证农村地区普遍服务的模式,已不适用于改革后的电信体制。结合我国的国情并借鉴国外的经验,政府要加大对农话网络的投入力度,不断改善落后农村、贫困地区由于电信用户支付能力低、而建设、运营成本高造成的通信落后状况。

4、积极开发有用的信息源,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实现通信事业的持续发展

农村通信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可以带动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农村经济的发展又可以加快和推动农村通信的发展,这是我国农村发达地区的实践证明的。信息服务对于掌握社会及市场动态、带动经济发展意义重大。要积极开发有用的信息源,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实现通信事业的持续发展

5、在税收和财务等方面进一步扶持和倾斜

县里要将农村通信发展纳入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加以扶持,对电信企业采取税收优惠、争取国债投入、政策性银行贷款及政府贴息或无息贷款等措施,缓解电信企业在农村以及边远、落后地区的资金短缺问题。

6、合理调整农话费用

总体说来,要想吸引更多的农村用户,必须要让农民用得起才能够发展起来,必须根据农村实际建立农村资费体系无,农村通信的价格必须和农民的收入相应配比,才有可能获得农民用户的“青睐”。从这个角度来说,固话取消座机费,手机采用了单向收费,是促进农村市场增长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

篇3:浅析我国城镇排水体制现状及选择

合理地选择排水系统的体制, 是城镇排水系统规划和设计的重要问题。它不仅从根本上影响排水系统的设计、施工、维护管理, 而且对城镇的规划和环境保护影响深远, 同时也影响排水系统工程的总投资和维护管理费用。因此, 科学合理地选择排水体制至关重要。

1 城镇排水体制分类

排水管网是城市排水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其担负着城市污水收集输送、防汛排涝的功能。排水系统的体制, 一般分为合流制和分流制两种类型:

1.1 合流制排水系统

合流制排水系统是将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雨水混合在同一个管渠内排除的系统。根据城市发展历程, 合流制排水系统又分为直排式合流制和截流式合流制两种排水系统:

(1) 直排式合流制

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雨水混合在一个管渠内不经处理直接就近排入地表水体。这种排水系统对水体污染极其严重, 但管渠造价低又不需经污水厂处理, 所以投资省且运行费用低。国内外很多城市在早期几乎都是采用这种排水体制。

(2) 截流式合流制

在早期直排式合流制排水系统的基础上, 临河岸合流排污口处设置截流井, 同时沿岸 (或堤防) 建造截污干管, 并在下游建设污水处理厂。晴天和雨季时, 所有污水和初期雨水经管渠输送至污水厂进行处理;雨量较大时, 超过截污管排水能力的混合雨污水将从截流井溢出, 对水体仍会造成一定的污染。因此, 截流式合流制实施较简单, 对原有管渠改造不大, 多用于老城改造。

1.2 分流制排水系统

分流制排水系统是将城市污水 (包括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 和雨水分别在两个及以上各自独立的管渠内排除的系统。由于排除雨水方式的不同, 该系统又分为完全分流制、不完全分流制和截流式分流制三种:

(1) 完全分流制

分设污水和雨水两个互不连通的管渠系统, 污水管渠收集并输送污水至污水处理厂, 经处理后排放或再利用;雨水管渠汇集雨水和部分符合要求的洁净工业废水, 最后排入地表水体。该系统卫生条件好, 但仍有初期雨水污染问题, 且总体投资较大。目前国内新城区、工业区和开发区在建设时一般采用该形式。

(2) 不完全分流制

不完全分流制排水系统中只设污水排水管道, 不设或设置不完整的雨水排放系统。这种体制节约投资, 主要用于有合适的地形, 有较为健全的明渠水系的地方。对于新建城市或发展中地区, 也有为了节省投资或急于排出污水, 先采用明渠排雨水, 待有条件后, 再改建雨水暗管系统, 变成完全分流制系统。

(3) 截流式分流制

既有污水排水系统, 又有雨水排水系统。与完全分流制不同的是它具有把初期雨水引入污水管道的特殊设施。在小雨时, 初期雨水进入截污干管与污水一起经污水处理厂处理;大雨时, 雨水经跳越井跳越截污干管而进入雨水管道。该种体制卫生条件好, 但投资大, 在经济条件好、生活水平高, 对环境卫生有特殊要求的地区可采用。

此外, 在一座城市或片区中, 由于建设时间、自然条件的差异, 可能既有分流制又有合流制的排水系统, 即混流制排水系统。

2 国内外的排水体制现状

2.1 国外排水体制现状

国外排水系统的发展进程大致可分为三个相对独立又相互交错的阶段:第一阶段是早期阶段, 解决排放问题;第二阶段是点源治理阶段, 解决污水的污染问题, 第三阶段是雨水管理阶段, 解决径流的污染问题。由于雨量的波动性和暴发性等特点, 初期雨水的污染负荷甚至会超过点源污染, 对地表水环境造成冲击及破坏, 近30~40年间, 雨水污染在发达国家备受关注, 并展开了深入研究。

20世纪60年代, 美国开始了对城市雨水径流和合流制溢流污染控制的研究;德国等欧洲国家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将重点放在控制源头污染、削减城市雨水径流量和其他雨水径流污染控制的技术性和非技术性措施上;瑞典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放弃了市政管网雨污分流的思路, 而是实行源头控制, 修建雨水入渗和雨水渗透设施来减缓雨水径流的污染。

发达国家目前并未完全采用分流制, 而是随着城市发展, 因地制宜地采取溢流污染控制措施, 不断完善城市排水系统。美国主要大城市的排水体制为分流制, 已建的合流拱沟中都建有完整的截流设施, 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的分流制排水管渠约占排水管渠总长度的30%左右, 丹麦的分流制排水管渠约占55%。国外不同城市间的排水体制差距也很大, 甚至有些城市仍以合流制为主, 例如日本东京合流制占比超过90%, 德国科隆市合流制占比甚至高达94%。有资料表明欧美国家采用分流制的趋势已减弱, 采用新型合流制的趋势增强。此外, 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防止城镇内涝的设施上投入巨大, 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一般采用5~10年, 排水干管系统设计标准通常为50~100年, 且建有完善的调蓄设施, 即使暴雨季节, 也鲜有发生内涝的情况。

2.2 国内排水体制现状

以往我国大多数城市排水体制以合流制为主, 近些年致力于解决点源污染, 越来越重视污水收集与处理, 分流制越来越多的应用到城市建设中。例如上海市有67个合流制排水系统, 114个分流制排水系统;北京市合流制与分流制并存;深圳市以分流制为主, 但存在雨污合流现象。

当前我国新建城市、新建城区大都采用分流制排水系统, 但由于设计、施工和管理等多方面原因, 管网建成后, 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分流, 污水收集率偏低, 污水浓度偏低等问题仍没有得到有效地解决。很多城市在规划和设计时有一味地将原有现状合流制改造成分流制的趋势, 但却忽视了雨水径流污染问题。此外, 国内在雨水排放上存在建设标准低、思维还停留在“单纯排放”的问题, 很多城市为了节约资金, 在管网系统的实际建设过程中, 普遍采取标准规范的下限去执行。相关资料显示, 目前70%以上的城市排水系统建设的重现期标准小于1年, 近90%老城区的重点区域甚至低于规范规定的下限。因此,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城市加入“水城”的行列, 内涝问题突出。

3 排水体制选择

合理地选择排水系统的体制, 是城镇排水系统规划和设计的重要问题。它不仅从根本上影响排水系统的设计、施工、维护管理, 而且对城镇的规划和环境保护影响深远, 同时也影响排水系统工程的总投资、初期投资费用以及维护管理费用。下面从不同角度进一步分析各种体制的特点和使用情况:

(1) 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是选择排水体制时所考虑的主要因素。截流式合流制同时汇集了部分雨水输送到污水处理厂, 对污染较大的初期雨水有所处理, 对水体污染防止是有利的。同时截流式合流制在暴雨时, 将一部分混合污水通过溢流井泄入水体, 也会造成河流污染, 排入污水处理厂的污水由于混合了雨水, 造成进厂污水浓度较低。分流制把城市污水全部送至污水厂进行处理, 但初期雨水径流未加处理直接排入水体, 对水体也有一定程度的污染。

(2) 工程投资

合流制泵站和污水处理厂的造价比分流制高, 但管渠总长度短, 管道造价比分流制节省30~40%, 由于管道系统在排水系统总造价所占比例更高, 所以合流制的总造价要较分流制低。

(3) 维护管理

合流制排水管渠可以利用雨天剧增的流量来冲刷管渠中沉积物, 较之分流制排水管渠可降低管渠的清通费用, 但较大地增加了污水提升泵站和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规模, 增加了投资及运行费用。同时合流制管渠中流量变化较大, 对水质有一定影响, 不利于泵站和污水处理厂的稳定运行, 造成管理维护复杂, 运行费用增加, 而分流制水量、水质变化较小, 有利于污水处理和运行管理。

(4) 施工管理

合流制排水体制管线单一, 有效减少与其它地下管线及构筑物的交叉, 施工较为简单, 对于人口密集、街道狭窄且工作面小的市区更为适用。但在建筑物有地下室的情况下, 遇暴雨时, 合流制排水系统的污水可能会因倒流进入地下室, 安全性不如分流制。

(5) 近远期关系

在城市发展的新区, 可以分期建设, 先建污水管, 收纳污染严重的污水, 后建雨水暗管;在城市发展进度较快, 地形平坦, 综合开发的新区, 雨污水收集系统应于一次建成。如老城区多为合流制, 则只需在合流管出口处设截流井及建设截污干管, 即可初步改善环境质量, 与分流制相比, 混流制更切合实际, 工程量少, 易于上马, 且工期短。

4 结语

综上所述, 排水体制并没有好坏之分, 不同的区域采取不同的体制都是合理的, 国外亦是如此。新建地区的排水系统可采用分流制, 但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雨水径流管理和污染控制;暂时不具备雨污分流条件的地区, 应采用截流、调蓄和处理相结合的措施, 提高截流倍数, 加强降雨初期的污染防治。

当前国内一定要走出一味地将原有合流制改造成分流制的误区, 克服偏向靠“雨污分流”来解决污染、重终端治理轻源头控制、重人工措施轻自然措施等缺陷。今后应加强对雨水径流管理和污染控制, 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采用源头削减、中途转输、末端调蓄等多种手段, 提高雨水管渠建设标准, 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技术, 维持或恢复城市的“海绵”功能, 有效缓解城市内涝、削减城市径流污染负荷, 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排水工程 (上册, 第四版)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GB50014-2006, 2014年版) .中国计划出版社.

[3]住房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

篇4:我县小城镇投融资体制的现状及建议论文

近年来,河南省将加快城镇化进程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三大基本途径之一,城镇化发展水平大幅提高。据统计,截至2013年年底,河南省城镇化率达到44.3%,初步形成了以中原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地区中心城市、中小城市、中心镇层次分明、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然而,与其他省份相比,河南省城镇化水平仍然较低,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10个百分点,在全国31个省(市、区)中居倒数第5位。城镇化水平低制约了河南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已经成为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诸多矛盾的聚焦点。因此,在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过程中必须将加快城镇化进程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为满足城镇化进程加快产生的投融资需求,亟需在现有的基础上对河南省城镇建设投融资体制进行积极探索,大力创新城镇建设投融资模式,突破投融资瓶颈。

一、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投融资中存在的问题

(一)城镇建设用地供给严重不足

与其他省份相比,河南省人多地少,农村人口比重大,既要严守耕地红线,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贡献,又面临着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增加发展空间的要求。由于集体建设用地的使用范围仍然受法律严格限制,新增国有建设用地仍是河南省城镇建设用地的主要来源。目前,河南省城镇建设用地的供需矛盾非常突出。据预测,“十二五”期间河南省年均建设用地总需求量在80万亩左右,而实际可用的国家计划指标年仅30万亩左右,供需缺口超过60%。

(二)政府投资主导模式仍未改变

尽管近年来河南城镇建设项目的融资渠道逐渐多样化,但融资方式比较单一、融资渠道相对狭窄的问题仍较为突出,政府性资金仍是城建投资资金的主要来源,无法满足城镇化快速推进带来的建设资金需求。此外,随着原有城市公用基础设施使用年限的增加,设备老化、管网失修,许多城市公用事业单位的亏损额较大,成为地方财政的巨大包袱,财政补贴的负担较重。

(三)城镇化建设融资压力较大

河南省城镇化进程面临着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县城等中小城市的城市功能亟待完善等诸多困难和挑战,特别是随着沿海劳动力的逐步回流,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与城镇承载能力不强的矛盾日益突出。为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还须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投入,由此产生的资金需求巨大。尽管全省各地积极采取多种措施筹措资金,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金紧张的矛盾,但是河南多数地区是传统农区,承担着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任务,地方财力普遍较弱,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投入严重不足,庞大的城镇化建设投资需求规模和有限的地方财力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

(四)投融资管理体制有待完善

目前,在河南各县(市、区)的城镇建设投融资体系中,投融资主体一般是各县(市、区)城镇建设投资开发有限公司。但是,城建基础设施项目的决策、融资、建设、经营和管理又由政府的不同部门来执行,没有真正形成符合风险收益一体化要求的投融资主体。

(五)城镇建设投融资债务风险依然存在

目前,河南各地承担城镇化建设的主体主要是以城镇建设投资开发公司为主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其主要作用是为地方政府融资,资产负债比例普遍较高,缺少突出的主营业务和充足的固定资产,通常以政府划拨的土地、股权作为资产,在融资中较多地依靠政府的财政进行担保。假若依靠土地和税收的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出现大幅度下滑,则会直接威胁地方财政的偿付能力,从而导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难以履行其偿债的义务。同时,其投向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属于非经营性项目或准经营性项目,项目普遍没有自偿性或自偿性不足,银行信贷资产风险凸显。

二、深化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投融资体制的对策和建议

(一)继续深化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

站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高度,深入研究城镇化投融资机制,加快推进河南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河南省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三化”进程。改变目前政府投资主导的局面,将引入社会资金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的重点。对于有一定收益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建议积极采取投资参股、BOT、BT等方式,积极探索实践PPP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对于无收益的项目,除财政投入外,还可以积极创造条件推进投融资的市场化运作,如土地与项目结合的整体开发模式,形成“融资—土地整理开发—土地出让收益—还贷”的良性循环。

(二)优化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环境

要尽快建立起符合河南省情和市场化改革要求的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框架,逐步将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经营纳入法制化的轨道上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领域投融资主体的管理体制,营造有利于社会资本进入的良好氛围。在实践中进一步科学界定城镇化投融资发展过程中政府和市场职责,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投融资机制体制和外部投融资环境,更好更有效地吸引更多的民间、外资等资本进入城镇化建设领域。

(三)创新城镇化建设投融资机制

在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投融资机制创新方面,应按照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及《河南省委关于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指导意见》的要求,创新资金多元筹措机制,发挥政府资金引导作用,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资金筹措机制,为城镇化建设提供资金保障。一是建立健全地方债券发行管理制度,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二是构建多层次金融体系,多渠道满足城镇化融资需求;三是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城镇化建设;四是创新金融工具,拓宽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渠道;五是扩大政策性金融供给,构建市民化多元主体的成本分担机制。

(四)构建和完善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为推进河南省“三化”协调的城镇体系建设,缓解城镇建设面临的土地制约,在现有试点基础上进一步构建和完善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在制度层面明确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范围、流转方式、流转主体、利益分配等关键内容,培育和完善城乡统一土地市场的价格形成机制。同时,鉴于河南省城镇化程度低、发展任务重的实际,向中央积极争取在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和增减挂钩指标上给予更多的倾斜和支持,在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建设方面给予政策优惠。

(五)强化城镇化建设债务风险防范机制和措施

健全河南省城镇化融资的市场机制,核心是要有一个有效的风险防范和制约机制。在加大城镇化建设投融资的同时,必须有效防止债务风险,通过多种途径健全城镇化融资的债务风险约束机制。一是加强对地方政府投融资负债的管理,按照控总量、可持续的原则,限制地方政府负债总量规模,防范地方政府过度举债,从源头上防止风险扩大;二是建立地方政府性债务动态监控体系,建立并完善地方政府财政监管体系,着力提高地方政府债务透明度;三是加强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等的信贷管理,切实加强风险识别和风险管理,防止城镇化进程中银行信贷资金的盲目过度投放;四是建立覆盖市政债等政府性债务的风险偿债基金,防范地方政府债务局部、突发的流动性风险,稳定金融机构和债券投资者的市场预期;五是构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长远健康发展模式。加快财税体制和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多元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积极化解财政金融风险,构筑城市发展的财力生命线,通过多种途径健全城镇化融资的债务风险约束机制。

篇5:我县小城镇投融资体制的现状及建议论文

上饶县新型农村合作

医疗运行现状及建议

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惠及亿万农民的大事,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农民的深切关怀。自2005年12月,我县被省政府批准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试点县,2006年元月八日正式启动。从运行近三年情况看,农民“看病难、看病

贵”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有所改善,参合农民朋友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但是,推行新农合制度是一项新的工作,在运行体制机制、日常监管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需要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因此,我局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就我县新农合制度运行情况进行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运行现状

1、基金筹集情况。

按照全省统一的指导意见,2006全县新农合筹资以户为单位,人均标准为55元,其中:中央补助20元,省级补助17元,县级财政补助3元,农民个人缴纳15元。2006年2月28日止:全县共有530310人参加新农合,参合率达到81.97%,参加新农合医疗基金收入为2651.62万元。

2007年人均筹资标准为50元,各级财政补助同06,农民个人缴纳10元,比上年减少5元;参合人数543785人,比上年增加13475人,参合率同比上升近八个百分点,达到89.57%。

2008年人均筹资水平为95元,其中:中央补助40元,省级财政补助37元,县级财政补助3元,农民个人缴纳15元。08年全县共有574513人参加新农合,比上年增加30728人,参合率同比上升近四个百分点,达到93.69%。

2、基金使用情况。

2006年全县共有59902人享受194.4223万元门诊补偿,有22888人享受1284.9065万元住院补偿。其中:门诊受益面11.30%,住院补偿受益面达4.32%,超过全国水平的3.38%,全年共结余1181.0033万元,其中门诊结余336.1697万元,住院统筹基金结余544.8336万元,风险基金为300万元,资金使用率为61%。

2007年全县共有66656人享受208.1642万元门诊补偿,有32110享受2097.0916万元住院偿。其中:门诊补偿受益面为12.26%,住院补偿受益面为5.91%,全年共结余669.3462万元,其中门诊结余63.9578万元,住院统筹基金结余605.3884万元,资金使用率为85.7%。

2008年1—10月份,全县共有101313人享受167.9138万元门诊补偿,有46460人享受3911.4633万元住院补偿,资金使用率为91%。

二、主要问题

一是宣传工作不经常,农民仍有疑虑。从实际情况来看,当前有一部分农民对于新农合具体政策还了解不多,理解不深,对自己应该享有哪些权利、如何办理报销、转院等手续都不知道,当心自己交了钱,得不到相应补偿;部分农民对新农合能否长期坚持下去还存在疑虑和担心,影响到他们参加新农合的积极性,因此,新农合的宣传工作还有待加强。

二是农村医疗机构设施差,服务水平不高。由于农村医疗卫生机构投入不足,部分镇(乡、街道)卫生院存在医疗设备陈旧老化,工作条件差,医务人员工资低,技术骨干流失,引不进人才,保障群众身体健康服务能力有限,导致病人外流较多。虽然近几年各级政府加大了对镇(乡、街道)卫生院建设的投入力度,但由于改造规划滞后于我县新农合工作全覆盖实施,镇(乡、街道)卫生院服务能力不能完全适应新农合工作的需要,少数地方存在对待新农合住院病人服务态度不好,服务质量不优现象。

三是乡级经办机构建设不到位。镇(乡)农医所的机构编制县编办未下文件,所有的工作人身份都还没有明确,而且工作人员经常调换,队伍很不稳定。

四是参合人数有一定水份,覆盖率难以保持。有的镇(乡、街道)为了追求参合率达到85%,操之过急,采取不达标就不给村干部发工资,强制村级为尚未参合的农民垫钱上交,后来落实不到人头。部分农民打工不回,回乡后又不知道如何办理;加之人口的统计口径又不一致,这不仅使参合比例难以巩固,而且加大了村级组织经济负担和工作负担,村干部意见很大。

上述困难和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农民对新农合的信心,影响到新农合制度的生命力。

三、几点建议

新农合作为一项惠及全县60多万农民的“民生工程”,虽然制度框架和运行机制已基本形成,但完善制度、创新机制、加强管理的任务是长期的。我们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新农合工作要求,坚持探索创新、完善提高的工作思路继续抓好新农合的巩固完善工作。

(一)进一步加强宣传,提高农村群众参合积极性。一是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各

种渠道,广泛深入地开展政策、制度宣传,把参合办法、参合人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审核结算流程等宣传到千家万户,使广大群众真正了解、熟悉这一制度;二是有针对性地开展具体、形象、生动的典型事例宣传,弘扬讲奉献、献爱心,互助共济的传统美德,使群众切实感受到制度的意义和好处;三是要充分利用现有农村各级培训机构,更深入开展健康教育工作,把新农合这项

公益事业的宣传落到实处。

(二)抓好巩固完善,增强制度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扩大受益面。一是切实巩固实施成果。我们将在总结经验、科学测算、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基金收支方案,防止基金过多沉淀或透支,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二是积极探索稳定可靠、合理增长的筹资机制。根据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每二至三年对筹资标准和补助标准作适当调整。政府应根据财力,合理增加财政投入;个人筹资根据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和对制度的认同程度,稳妥地提高;村(社区)组织要根据集体经济状况给予一定投入,同时积极争取社会捐助,多渠道地增强基金实力,逐步提高参合病人的补偿水平。三是加强信息化建设,简化审核结算手续,减少不合理的中间环节,努力方便群众就医结算,提高服务水平和效率。四是扩大受益面。对门诊、住院实行同时统筹;对县外住院病人医疗费用较高,补偿率偏低实行保底控制;扩大特殊慢性病种,以扩大受益面,有效减轻农民医疗负担。

(三)健全管理监督机制,真正做到取信于民。一是充分发挥新农合管委会职能,切实做好组织、协调、管理和指导等工作,定期向县人大汇报,主动接受监督;二是完善基金监督机制,制定监督管理规定,形成定期审计监督制度,确保基金运作规范、透明、高效,并加强公示制度的落实,保证制度的公开、公平、公正;三是规范定点医疗机构管理,合理分流病源,合理诊治,有效控制医疗费用和非有效医疗费用比,减少不合理的医疗(过度医疗)支出;同时加强定点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医德医风教育,确保用好参合农民的保命钱,让农民得到适宜、价廉、规范、质优的医疗服务。

(四)积极推进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服务能力。一是积极争取国家正在实施的提高乡镇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建设项目,加强农村卫生服务机构建设。优化重组现有农村医疗卫生资源,重点推进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和急诊急救、产科等服务功能建设,促进乡镇村级医疗机构功能转型。二是结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开展标准化卫生室建设,出台支持政策,制定具体的建设标准,逐步开展慢性病动态管理、健康教育、健康体检等服务,不断完善村卫生室服务功能。三是加强农村卫生服务队伍建设。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医学院校毕业生从事农村卫生服务工作,开展卫生支农活动,加强在职人员理论和实践培训,建立健全卫技人员的培养、准入、淘汰和更新机制。

篇6:我县小城镇投融资体制的现状及建议论文

祁阳县农业局梁海军

种子作为农业生产资料中的重要部分,是农业生产的必需物资。加强水稻种子流通市场管理,保证质量,稳定价格,搞好供应,是关系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的大事,必须引起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密切关注。

1流通市场种子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经营主体多而杂。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农资流通渠道进一步放开,流通市场形成了多头经营的格局,经营主体多而杂。目前,我县水稻种子经营网点有合法经营证的2743家,销售旺季时实际估计达3500家左右,其中供销社系统经营的有1787家(全部有证),农技部门经营619家,其他涉农部门经营113家,个体经营户818家,其他经营户93家,其他旺季临时性经营人员、以摩托车和自行车临时送货的因隐秘性较强、人员多而复杂难以统计到位。

2.2市场监管还不到位。虽然每年各级政府部门都会组织农资打假行动,进行联合执法检查行动,但是对于许多个体经营户和无证经营户来说,力度还不够大,往往风头一过,他们又开始经营。

2.3市场准入门槛太低。有近20%的不具备经营资质的三无人员(即无资金、无场地、无专业知识)在从事水稻种子经营,但由于进入成本很低、出事可以跑路,还是吸引了不少人加入,致使市场难以监管。对策和建议

现在国家大幅度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出台一系列惠农政策,目的就是要确保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的大局。水稻种子是粮食的“粮食”,流通市场的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3.1加大对经营主体的培育力度。要继续强化农技服务经营主渠道的职能,增加财政预算投入,提高市场调控能力。二是加强基层服务网络体系建设。增加政府投入,吸纳有资格的经营户加入到经营服务网络中来,实施规范化管理,发展连锁经营服务,提供优质农技服务,让农民买得满意,用得放心,确保农民利益不受损害。

上一篇:第一份工作心得体会下一篇:英雄事迹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