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医改、惠民生、强内涵

2024-04-19

抓医改、惠民生、强内涵(精选4篇)

篇1:抓医改、惠民生、强内涵

区卫生局召开2010年工作总结会,提出2011年工作主线

抓医改、惠民生、强内涵

万象更新、辞旧迎新,1月24日,金山区卫生系统2010年工作总结会召开,区卫生局党政班子,卫生局机关中层干部,基层卫生单位党政主要负责人等百余人参加会议。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叶汝强应邀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会议由区卫生局局长倪军杰主持。区卫生局党政领导班子就各自分管条线工作进行了回顾总结,并部署了2011年卫生工作。

区卫生局党委书记叶成章传达了区委十三次全会精神,随后又就卫生系统创先争优工作作了工作报告。他指出,全区卫生系统以“世博先锋行动”为主题,立足工作实际、着眼发展大局,有序推进创先争优活动的开展:一是加强领导、周密部署,扎实有效推进活动进行;二是立足本职、围绕中心,推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三是联系社区、服务群众,“让群众得实惠”落到实处;四是党群共建、积极创新,推动群团工作新发展。

倪军杰回顾总结了区卫生系统2010年工作,他指出在过去的一年,区卫生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创业金山、宜居金山、和谐金山”建设目标,坚持“迎世博、促医改、谋发展、惠民生”的总体工作要求,全面推进卫生事业发展,全力保障世博会成功举办,主要体现在:迎世博,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明显提升;促医改,近阶段五项重点工作明显提速;谋发展,五年规划衔接工作明显落实;惠民生,各项实事项目取得明显成效。

在分析当前卫生事业发展面临的形势时,倪军杰指出要牢牢把握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方向,牢牢把握金山经济社会发展给卫生事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深刻分析卫生事业发展存在的困难和不足,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切实增强大局意识、忧患意识、危机意识,切实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牢牢把握卫生工作的主动权,统筹规划,着眼长远,为“十二五”发展开好局,起好步。

倪军杰要求,2011年,卫生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要牢牢抓住“抓医改、惠民生、强内涵”的工作主线,着力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着力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着力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着力提升医疗服务水平保障医疗安全;着力深化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着力加快学科人才队伍和卫生信息化建设;着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推进健康城区建设;着力加强精神文明和政风行风建设。

叶汝强就卫生系统创先争优工作作了点评,他指出卫生系统创先争优工作开展良好、推进有序、成效明显。一方面能够紧紧围绕全区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通过抓组织领导、抓载体创新、抓关键环节和抓督促检查,使得活动的开展有声有色、富有成效,营造了创先争优的良好氛围;一方面把创先争优活动的目标与人民群众对卫生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坚持以人为本,在为民服务、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上下功夫,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果。

篇2:抓医改、惠民生、强内涵

“抓特色、强服务、惠民生、筑和谐”活力四射

2012年水集街道以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队伍建设为着力点,以“三网联动”服务模式为支撑点,拓宽思路、创新机制,切实加强社区建设,开创了水集社区建设的新局面,社区先后获得“ 全国减灾示范社区”、“山东省文明社区”、“山东省社区建设示范社区”、“青岛市和谐示范社区”、“青岛市学习型社区”等三十多个国家、省、市级荣誉称号。打造两支队伍,彰显管理特色

加强社区两委班子建设,优化干部队伍结构。通过公开招聘、机关选调等方式,将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会做群众工作的干部充实到社区队伍中。全处19个社区中,社区党支部书记平均年龄39岁,全部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领导班子年轻化、知识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四条途径规范队伍建设:(1)建立目标管理机制,规范社区干部行为。(2)建立定期走访制度,切实锻炼队伍。(3)建立民主监督机制,确保社区干部清正廉洁。(4)建立激励保障机制,调动社区干部工作积极性。

加强社区志愿服务队伍建设,把为民服务工作不断向纵深延伸。于2011年6月4日在月湖广场举行了水集街道社区志愿者行动启动仪式,有1000余名社区志愿者热情参与,将社区志愿者活动推向了新的高潮。街道社区先后组织了5000余人次志愿者活动,清理背街小巷53条,清理小广告、捡拾烟头纸屑、塑料袋不计其数;清理绿化带3000余米,参加社会公益活动达1000多人次;为孤、寡、残、困人群提供义务服务600多人次。社区志愿者队伍成员已达到了一万多人,他们的无私奉献,有力的助推了文明和谐社区的建设。

一社区一品牌,彰显服务特色

水集街道社区品牌之花次第绽放,这家社区有“居家养老”服务站,那家社区搞起了“爱心热线”,那家设立了“快乐驿站”,还有的社区亮出了“有事向我说,全力帮您做”的名片……如今,提起我们水集街道的各个社区,都有一个让老百姓赞不绝口的服务品牌,虽各具特色,亦有异曲同工之妙。

一、“有事向我说,全力帮您做”的黄海路社区

先后荣获“山东省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山东省文明社区”、“全国先进社区服务中心”等荣誉称号的黄海路社区,这要归功于该社区全力打造的社区“名片”—— “有事向我说,全力帮你做”。

二、“新市民之家” 的济南路社区 济南路社区地处莱西城区最北端,入住居民中三分之二为外来人口,成为莱西的新市民。根据这一人居特色,社区成立了“新市民之家”活动站,组建了“四海一心”社区服务志愿者队伍,为建设“新市民之家”积极开展社区服务活动。

三、“养老不离家,服务送进门”的黄海西路社区 黄海西路社区是莱西的老社区,困难、空巢老人比较多,养老问题一直是社区的难点。从08年起,该社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推出“养老不离家服务送进门”的服务品牌。社区将60岁以上的困难、空巢老人列为居家养老服务对象,成立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站,并组成专业服务队伍,和志愿者服务队伍,实行动态管理,定期为社区老人服务。

四、“好邻居”评选的泰安路社区

本着“共居一地、共建家园、共同管理、共谋发展”的理念,泰安路社区推出了“好邻居”服务品牌,即居民邻里之间是好邻居、社区与居民之间也是好邻居,社区呈现出邻里融合、社区融合的祥和景象。

五、“爱心热线 服务无限”的永兴街社区

永兴街社区坚持以为民服务为宗旨,以居民需求为导向,以提高服务水平为抓手,有效整合社区服务资源,选准服务项目,积极打造社区服务品牌。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的先锋模范作用,创建了“爱心热线 服务无限”社区品牌,六“爱心飞扬 真诚服务”的北京路社区

北京路社区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服务居民”的工作理念,全力打造“爱心飞扬、真诚服务”的社区服务品牌,夯实为民服务根基,“爱心飞扬、真诚服务”就是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文明、健康、稳定、和谐社区”为宗旨,建设阳光社区。

七、“传递关爱 温情社区”的颐和花苑社区

为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全社区传承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社会风尚,形成为老服务的长效机制,颐和花苑社区紧紧围绕居民的实际需求,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创建了“传递关爱,温情社区”服务品牌,社区中形成了人人为父母老人尽孝心、个个为和谐社区建设添光彩的浓厚氛围。

八、“全民健身齐参与,邻里之间乐融融” 的香港路社区:香港路倡导“活动健民,睦邻兴邦”。通过丰富社区文体活动内涵,满足广大居民文化娱乐需求,推出“全民健身齐参入,邻里之间乐融融”服务品牌,组建了多支文体队伍,鼓励居民加入到健身的行列,不仅拉近了居民之间的距离,而且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九、“爱心筑琴岛 共建促和谐”的琴岛中路社区 “爱心筑琴岛 共建促和谐”就是汇聚多方资源和爱心,共驻、共建、共享和谐社区。琴岛中路社区创新服务思路,坚持抓两头带中间的管理模式,形成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特色服务基地、汇聚大众爱心,发展志愿者队伍,使志愿服务成为社区服务的有效补充。

十、“活力夕阳,康寿社区”的月湖街社区

月湖街社区老年人口比例较大,80岁以上老人更是高达132人,是个典型的高寿社区,社区组织老人们用充满活力的热心谱写暮年华章,用宽容与理解全力打造出一个温馨的康寿家园!推出“活力夕阳,康寿社区”的服务品牌。

另外文化路社区的“快乐文化园”;南京北路社区的“情系社区,服务于民”,蓬莱路社区的“平安365”; 新村社区的“爱心360,满意在新村”;深圳路社区的“关爱健康,情筑和谐”;中兴路社区的“爱心互助,情筑和谐”;商业街社区 “用心服务,情系社区”的服务品牌,同样异彩纷呈,深受居民欢迎,得到了社区居民群众的一致好评,群众对社区工作的满意度高达98%,水集街道也被民政部评为“中国社区服务先进办事处”。十九个社区十七个服务品牌,不仅是社区服务工作的升华,更是水集人精神风貌体现!相信随着社区服务品牌的做优做强水街道社区将更加美好!更加和谐!

六大亮点纷呈,彰显文化特色

水集街道办事处社区文体工作伴随着社会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亮点频出,为居民营造了温馨和谐的生活氛围,为经济建设、社会稳定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亮点一:品牌文化活动深入开展

成功举办了以“爱心飞扬、描绘美好明天,亲情牵手、共建和谐家园”为主题的优秀新市民、爱心志愿者、好婆婆、好媳妇表彰活动暨居民同乐会、千人环湖踏青健身走活动、社区居民够级大赛、家庭趣味运动会、社区居民门球邀请赛、乒乓球友谊赛、象棋友谊赛、红丝带爱心大白菜赠送活动,以“抒发热爱生活美好情怀,弘扬团结奋进民族精神”为主题的庆祝建党90周年——社区居民百米书画长卷的创造活动,以“拥抱春天、邻里之间乐融融”为主题的文艺演出及饺子宴等41场文体活动,繁荣了社区文化,培养了居民高雅的生活情趣,打造了文明和谐的人居环境。

亮点二:特色文化建设形势喜人

建设法制园和生育文化苑、健康宣传苑等不同风格的文化宣传阵地,宣传阵地文化元素众多,各式各样的文化宣传,让居民朋友在茶余饭后看着精致的文字图片资料,吸取法律、生育、健康等知识,发放宣传材料,宣传与居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生育健康知识,引导居民学法守法,学会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用健康的科学知识指导自己的行动,在服务群众中教育群众。

亮点三:文化惠民活动如火如荼

充分利用健身点,文化广场等公益性资源,免费举办广场舞、健身球、太极拳培训。积极开展送图书送电影活动,在全街道19个社区共放电影100余场,形成街道社区“月月有演出,周周有活动”的社会文化氛围。

亮点四:启动青少年“校外课堂”建设

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的创新思路,启动了青少年“校外课堂”,开展青少年走进校外课堂活动,充分利用社会物质文化资源,让他们走出教室,走进生活,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爱家爱国爱社会的热情。

亮点五:群众文体队伍不断加强

社区是城市生活的基本细胞,是生活要素的集中区域,为了打造品质生活,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丰富群众文体活动,社区利用服务平台,协调居民群众组建群众队伍,目前全街道有秧歌队、大鼓队、合唱队、民乐队、戏曲队、腰鼓队、交谊舞队、健身球队、乒乓球队、门球队、羽毛球等队伍20余支,各文体队伍活动频繁,秧歌队、交谊舞队、大鼓队等几乎每天晚上都出现在公园或广场上,为居民群众营造了一个健康向上的良好生活氛围。

亮点六:“十佳人物”评选活动成绩显著

为了激发社区居民爱国爱他人的情怀,沐浴社会真情和爱心的伟大,付出与贡献的崇高,2011年水集街道提出先进从“身边人学起”的口号,经过推荐、初评、公示环节,从社区居民中评出了“好婆婆 好媳妇、爱心服务志愿者、优秀新市民”十佳人物,感动社会,引起居民群众心灵的净化和敬业奉献精神的升华,通过评选活动和颁奖典礼,集中展示了孝老爱亲、勇于奉献的水集人的形象,弘扬了“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高度责任感”精神,推动了全处文明和谐新风尚的建设。

水集人尽职尽责尽力让群众满意,热心耐心细心让群众放心;用敬业延伸工作的长度、用奉献拓宽工作的宽度、用品质构筑工作的高度,努力使管理凝聚社区、服务感动社区、文化惠及社区,拓展社区建设新蓝图。

篇3:抓医改、惠民生、强内涵

党中央、国务院和广东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把安全生产摆在突出位置来抓,与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同步规划、同步部署、同步推进。“十一五”以来,在广东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各级、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的决策部署,不断强化安全生产监管,切实督促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有效防范和减少事故发生,重特大事故得到明显遏制,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全省各类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由2005年的86523起、11441人下降到2011年的35329起、6575人,分别下降59.2%和42.5%。全省连续九年实现国家下达的安全生产控制指标。2011年反映安全生产总体水平的亿元GDP事故死亡率、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等重要指标分别比2005年下降75.35%、64.72%;2010年工矿商贸十万从业人员事故死亡率比2005年下降52.6%。与此同时,安全生产法制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对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监管得到进一步强化,生产经营单位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进一步加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实现重大突破,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卓有成效。广东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好转,为全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安全保障。总结广东近几年的工作,做好安全生产要遵循五个方面的工作准则:一是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好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的批示和重要指示精神,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抓好安全生产工作;二是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各职能部门的作用,齐抓共管,不断完善“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企业全面负责,群众参与监督,全社会广泛支持”的安全生产工作格局;三是坚持依法监管,强化法制观念,把安全生产和监管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四是突出重点抓好专项整治,并把专项整治与强化日常监督、建立长效机制结合起来;五是重视做好基层和基础工作,坚持标本兼治,落实企业法定代表人责任制,确保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主体落实到位,强化政府安全生产监管。

当前正值广东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和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关键时期,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转型加快进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需要一个安全稳定的环境。特别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安全生产特别是重特大事故的发生,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党委、政府对安全生产要求越来越严,人民群众对安全生产期望越来越高,安全发展在新形势下面临很多新的更高的挑战,安全生产在新时期呈现出一些新的阶段性特征:一是安全生产基础薄弱。广东是人口大省、交通大省和新兴工业大省,能源及原材料加工等资源型、安全保障程度低的企业比重偏大,高新技术、安全保障程度高的企业比重较小,安全生产底子薄、基础差。技术装备水平不高,产业集中度偏低,矿山中后期开采和深部开采灾害威胁加大,受生产力发展阶段和产业结构等因素影响,安全生产客观基础仍然相当薄弱。二是安全发展区域不平衡。事故总量大,约占全国的十一分之一;较大以上事故没有得到根本遏制。珠江三角洲地区占全省40%左右人口、75%以上的经济总量,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也分别占75%左右;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经济基础欠发达,安全基础也相对差些。广东2011年人均生产总值已经突破7000美元,跨入中上等收入国家或地区水平,正处在由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跨越的关键时期,经济总量快速上升,产业项目承接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改革改制加快进行。这一时期既是经济发展黄金战略机遇期,也是各类矛盾凸显期,按照发达国家经验,也是安全生产事故的易发多发期。三是全省安全生产新的体制机制和管理网络初步建立,但影响安全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依然存在。重发展、轻安全的错误思想在一些地方和单位仍然很有市场,一些地方政府在承接产业转移和招商引资和项目立项技改施工准入验收发证中安全把关不严,企业在市场独立地位和经营自主权扩大、政府微观管理弱化、职工维权和社会监督不到位的情况下内部自我加压、守法经营内生机制不健全,企业安全生产工作严格不起来、深入不下去、落实不到位的问题仍然突出。四是安全生产投入总体有所增加,但安全生产投入保障机制仍然不够健全。公共设施重建设、轻管理、缺维护的现象在一些地方比较普遍,政府公共安全欠账较多,大量公共安全隐患的治理费用难以落实,全省有些水库、桥梁存在病险隐患;很多企业安全投入不到位,工艺落后,装备陈旧,设备带病运转,重大事故隐患不能得到及时治理和有效监控;不少企业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安全操作规程不完善,作业场所管理混乱,重大危险源监控措施不到位,对安全生产状况构成严重的潜在威胁。五是新产业力量的安全意识比较突出。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大批农民转变身份和转移就业,集中在矿山、建筑、化工等高危险行业,工种变换快,工作苦累险,尽管经过宣传教育安全意识不断增强,但安全生产防范技能和识灾辨灾能力仍然亟待提高,加上用工管理比较混乱和单纯以产量定工资等因素影响,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和超能力、超定员、超强度生产经营现象在某些行业领域比较突出。六是安全生产职责逐步明晰,但危险化学品、矿山、工商贸消防和职业卫生等监管体制仍待进一步理顺。特别是监管体制理顺中同步带来的安全技术保障能力不足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七是公共安全的防控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受长期城乡二元管理影响,传统安全生产主要针对企业生产经营,对企业周边安全、公共安全重视和推进不够,城市高风险、农村不设防、企业基础差的状况亟待改善,特别是由于规划欠科学、执行欠严格等原因,有极少数化工企业被城区包围、个别居民楼建在重大危险源旁边、极个别尾矿库与下游村镇不足两公里等问题,一旦漏管失控极易发生灾难性事故。

要解决上述这些问题,必须坚持党执政为民的宗旨,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贯彻科学发展这一主题、转变发展方式这一主线、建设幸福广东这一中心,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出发点,以实现经济社会安全发展为目标,坚持安全发展,创新安全生产工作的方式方法,从整个党政工作和社会管理链条中进一步加大安全生产源头治本和综合管理的力度,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第一,在服务大局中科学有序推进安全发展。

当前安全生产突出问题,既有安全生产本身发展不够的原因,也与经济社会宏观环境特别是发展理念不科学、规划制定不完善、组织管理不严密等有着密切关系,从根本上讲,安全生产领域诸多问题都是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形成的问题,必须在发展中用发展的办法加以应对和解决。一方面,要继续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安全生产工作,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坚持生命至上、安全第一方针,切实将安全生产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要求,作为生产经营的基本前提,真正做到不安全不批准、不安全不引进、不安全不建设、不安全不生产。另一方面,制定安全发展政策措施,要立足当前生产力发展水平,着眼推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既要考虑到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的需要,又要考虑到企业、职工群众和全社会的接受承受能力,既要大力扶持发展具有较高安全保障能力的先进工艺装备,又不能对金属非金属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特种机械设备等简单搞一刀切。同时,要总结借鉴近年来广东安全整顿整合的经验教训,要将安全发展与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企业改制重组、设备改造升级等有机结合起来,加大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设备设施的力度,积极在服务发展中提升设备设施本质安全水平。

第二,构建惠及全民的安全生产新格局。

安全生产本质属性就是“为民”,其职责就是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职业健康,其目的就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民生问题,安全第一;安全问题,生命至上。要坚持预防为主,在牢固树立“安全第一”思想的基础上,突出抓好思想教育、技能培训、源头控制等预防工作,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在加强预防工作的同时,还必须加强隐患的治理,做到防治结合,尤其要治大隐患、防大事故。只有彻底消灭隐患,才能真正消灭事故,真正实现到2020年安全生产形势的根本好转,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同时,要顺应安全生产自身发展规律,积极将安全文化、安全社区、安全农村、安全校园、平安农机、安全达标等单项创建有机整合,努力构建集生产安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农机安全、校园安全、公共安全和职业健康等为一体的、惠及全民的安全生产新格局,确保“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各项工作落实到各个行业领域,强化安全发展成果惠及民生。

第三,从规划环节推进安全生产源头治本。

当前一些安全生产隐患特别是化工企业被城区包围、居民楼建在重大危险源旁边、尾矿库威胁下游村镇安全等重大隐患,都与规划科学前瞻性不够和执行审批不严格有重要关系。长期以来,我们抓安全生产源头治本,主要是抓法制建设和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等工作,基本上是就安全论安全,没有站在和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结果是领导和安全监管干部很着急,其他部门没有作为审批许可的“红线”,导致很多问题旧的未去新的又生、屡查屡有屡查难禁。首先,安全生产必须进入国家和省总体规划并有实质性内容,使安全生产支撑体系等保障工作进入财政预算的大盘子。其次,要强化城乡空间布局安全的可行性论证规划,严把城乡建设规划环节的安全审查关口,严防在人员密集区建设易燃易爆企业,严禁在易燃易爆企业周边安全距离内批准建设居民区,加强城镇设立自然灾害等安全论证。同时,要强化重点行业(领域)的产业安全发展规划、安全生产先进适用技术推广规划、工艺设施淘汰规划,加大安全生产设备设施改造升级,促进本质安全水平的提升。与此同时,大力全面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2008—2020年)》,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着力破解现行体制机制的瓶颈制约,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的制度安排,不断创造新动力、激发新活力。

第四,将安全之基建立在法制健全、科技进步和素质提高上。

安全生产工作是一个涉及多部门工作的系统工程,要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探索建立行政执法联合行动机制,努力形成各部门密切配合的工作合力。要加强安全法制建设,在严格执法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真正做到依法治安。要依靠科技进步,积极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科技研究体系,依托省安科中心、大专院校和中央驻粤、省管企业实施安全生产关键技术科研攻关,并充分发挥专家组、评价咨询机构作用,切实解决当前安全生产技术管理人才短缺问题。要把教育作为最基础、最关键、最有效的抓手,将提高劳动者素质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将“三个全面提高”(全面提高全民安全素质、全面提高从业人员安全技能、全面提高监管监察人员执法水平)作为强化基层基础的突破口,积极实施安全素质提升工程,从强化安全生产的宣传教育、持证上岗和任职轮训等方面作出全面规划,并从政府、企业、班组、社会等层面推进安全文化建设,通过安全文化将安全素质提升为安全素养,真正使安全生产成为全民全社会自觉行动,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安全生产合力。

第五,尊重并充分发挥安全生产主体的作用。

企业是经济社会的细胞,是安全生产的投入主体、管理主体和责任主体。2010年,国务院、省政府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广东省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的实施意见》(粤府[2010]147号),分别从9个、12个方面对企业安全生产责任提出了进一步严格要求;2011年6月,省委、省政府印发《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意见》(粤发[2011]13号),《意见》共5部分、21条,与国发23号文件精神一脉相承,强调了全面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重要性,并以在全省实行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制度为核心内容,强调了安全生产工作在党委、政府中心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实现广东安全生产“五个更加”的目标任务:各地、各部门实行更加严格的企业安全管理,实施更加有力的安全监管,制定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建设更加高效的应急救援体系,落实更加严格的目标考核和责任追究。实施安全发展,是一个责任主体根据自身情况加强改进安全管理、提升安全防范水平的过程,重心在基层,关键在企业。因此,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应的考核奖惩机制,通过责任目标管理和安全诚信考评,狠抓企业各级、各类人员安全生产责任的落实。同时,要全面抓好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制度的落实;强化政府公共安全责任,明确政府及相关公共事业管理单位对公共设施的管理责任、隐患检查治理责任;强化基层自治责任,将安全生产作为村委会、居委会自治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农村和社区安全管理网络,加强村办、社区办企业和公共设施安全管理,依靠改革开放的成果解决安全生产的突出问题,增创社会和谐新优势。

第六,用制度创新进一步推进安全发展。

篇4:贴心医改惠民生

改硬件,医疗事业基础好

2011年,长武县将硬件设施的改善作为医药卫生体制切入点,“加快标准化县医院项目建设,切实改善群众就医难问题”就是当年的政府报告中的奋斗目标之一。

該县通过招商引资、财政拨款等办法,着力抓好县医院标准化、红十字会援建项目巨家、相公和亭口中心卫生院医技楼三个工程、13个医疗单位创建园林式绿化单位建设、农村卫生改厕等项目建设。目前,标准化县医院项目门诊医技楼主体通过了县质监站和设计单位验收,完成了内外粉刷,住院楼工程进展到了三层主体,后勤服务中心已完成“三通一平”。13个乡镇卫生院进行了绿化、美化、亮化工程,改善了就医环境。完成100多个村的改厕任务,农村环境卫生面貌有了明显变化。

基础设施的改善是保证医药卫生事业的基础,公立性质的强化是关键。2011年,长武县大胆尝试,将县医院、中医院人员工资和津贴纳入财政预算,将县级3家公立医院基础设施和设备维护费,以及员工降温费、取暖费等纳入县财政列支。积极探索出县镇一体化管理办法,由县级三家医院分别包抓3所乡镇卫生院,将县、乡两级医疗机构连为一体,实行资源共享,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能力显著提升,服务态度明显改善。

改制度,医务人员服务好

医疗条件的改善,要求有更高水平的医务人员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才能实现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目的。

从2010年开始,该县卫生系统实行了岗位管理制度、院长聘任制和任期目标管理制、全员聘用制、“双百分”绩效考核制、业务培训长效机制。全县13家乡镇卫生院共设置正院长岗位13个、副院长9个,公共卫生岗位12个,妇幼保健岗位12个,医护岗位97个,行政服务岗位15个 ,合作医疗岗位15个。目前,全县13家乡镇卫生院人员在职职工参与聘用189人,落聘16人。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推行,实现人、劳、绩、酬的有机结合和高度统一,充分调动医疗卫生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邀请省、市专家来长开展短期培训20期1100多人(次),外出参加业务培训达1900多人(次)。

通过成立县药品采购结算管理中心,全县卫生系统全部实现了药品“三统一”和零差率销售,2011年来,共为群众节省医药费用116.68万元。开展“进百村、入千户、见万人”新农合工作意见大征询活动,征询到意见5类117条,已全部办结完毕。该县参合群众154446人,参合率为96.2%,筹资标准达到了230元,住院补偿最高支付限额5万元,达到了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倍以上,全县共为16.61万人(次)补助医药费2850万元。目前,全县“孕免”项目办理孕免卡1650人,补助1700人,补助资金110万元。13个乡镇卫生院完成了标准化妇幼保健门诊和接种门诊的建设任务。

改行风,群众满意口碑好。

为了切实提高群众的就医满意度,从2009年开始,长武县卫生系统先后开展了“清风润患者,廉洁诚服务”四抓一整治、“星级医务工作者”评选等活动。

积极有效的活动开展,使得全县医疗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大幅提升。2011年以来,共接到投诉26件,处理反馈26件;20名医务人员当选“星级医务工作者”。2009年以来获得了全县政风行风测评第三、第二的好成绩。

2010年,洪家镇中心卫生院开展的“两好一满意”活动为2011年咸阳市卫生系统开展“三好一满意”活动奠定了基础,并被省纠风办评为全省创建人民满意基层站所标兵单位,被省卫生厅评为人民群众满意基层单位。县卫生局被省人民政府通报表彰为“十一五”期间全省地方病防治工作先进集体等省市县共26项殊荣。

上一篇:开展“长治久安大宣教”活动工作汇报下一篇:校园招聘网申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