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八路军办事处

2024-07-24

参观八路军办事处(精选9篇)

篇1:参观八路军办事处

沈思怡

为积极响应团中央“一学一做”号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经管学院青马班于5月20日举办了参观八路军西安办事处活动。

若仅从外表看,灰墙灰瓦的七贤庄一号院,只是古城西安一处普通的工字型土木结构平房院落。临街马路上车辆川流不息,人们似乎忘记了,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这里曾经上演了多少激情澎湃的故事。作为八路军西安办事处所在地,这里曾和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存亡紧密联系在一起。

“八办”成立于1937年,它担负着开展统战工作、推动救亡运动、运送援战物资等重要任务,并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为延安地区输送了成千上万的爱国青年,被誉为“红色桥梁”。

参观活动从九点半开始,全体青马班成员先认真阅读了七贤庄简介,了解关于七贤庄和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的历史,并在正门口拍了集体大合照,随后认真参观了七贤庄一至十号院。正是在这些普通甚至简陋的农家小院里,我们的革命领导人衣着朴素,粗茶淡饭,却运筹帷幄地指挥了震惊世界的战役,并取得全面胜利。

东侧接待室是当年用来接待来访的各界人士和各地奔赴延安的进步爱国青年的,这里的气息强烈地感染着大家,仿佛我们就是通过这里奔赴祖国建设第一线的。西侧是汽车房,陈列着当年办事处使用的“雪弗莱”汽车,办事处曾用它为延安转送重要物资。馆内存有周恩来,朱德,林伯渠的信、照片等遗物,还展出了当年的重要文件、手稿、书刊、照片和实物。七贤庄内艰苦的环境,向我们述说了先辈们吃苦耐劳的高贵品质,朴素而简陋的机要室、救亡室、译电室和电台,也静静地让大家感受着先辈们为了革命的伟大胜利而努力奋斗的宝贵精神。木质的楼梯扶手经过沧桑依然泛亮,成为古董的物件经过陈守依旧动人,已发黄的信纸经过沉睡依旧醒目,破旧的棉被和排列整齐的步枪……

一切的一切仍然鼓舞人心,难道不是吗?

浓厚的八路军精神再次把我们带回了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革命斗争的历史浪潮中,这要求我们从自身做起,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研究历史是为了以史为镜,充分把握现实和未来。历史虽不会重复,却往往有许多相似之处。

在共产党还是偏隅西北,于艰苦困境中谋求发展的时期,就能依靠自身青春向上的蓬勃生气,吸引各地大批进步青年投身革命。得人才者得天下,今天的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事业正向纵深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尤显迫切。我们深深感受到,无论是过去还是未来,爱国主义都永远是中华民族排除万难,不屈不挠的精神源泉。而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更为重要的是时时刻刻将爱国主义精神融入学习生活中,将对民族与国家的热爱转化为扎扎实实的.行动,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篇2:参观八路军办事处

为纪念红军长征80周年,10月15日,在院学生会组织部部长的组织下,我们有幸去参观了八路军办事处,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重温那段历史。

1935年10月,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医疗器械和药品十分缺乏,周恩来派中国共产党代表刘鼎在西安设立秘密交通站,这就是八路军办事处的前身。朱德与刘少奇,等领导曾多次再此居住办公。

我们主要参观了一号院国民革命军办公旧址。泛黄的书页,朽化的木藉和丰富的史料照片真是的还原了当时的领导人的工作,生活的原貌,以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红色革命事业奋斗不息的风采。讲解员一路的精彩解说让我震撼,我深刻的了解到当年革命条件的艰苦和形势的紧迫,革命先辈们为了民族的解放,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把满腔热血献给伟大的革命事业,他们用行动证明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也为我们这些后辈做出了好榜样。

篇3: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筹建始末

筹备

当时的香港既属中国,又是英国殖民地,不归国民政府管辖,故而并不在中共中央最初考虑设立办事处的城市范围之内。后来,海外侨胞抗战热情高涨,有的出钱出物支援抗战,有的直接回国参战,这些人员和物资的转送在中国沿海口岸相继被日军占领之后就成为大问题。此时,香港成为内地对外联系的主要渠道,其在国内抗战的地位变得重要起来。中共中央这才开始考虑在香港也设立办事处。

派谁做负责人,是设立香港办事处的首要问题。香港是英国人治下的国际城市,当地老百姓讲粤语和英语,港英政府办公语言为英语,这个负责人必须熟悉这两种语言,熟悉国际国内形势和香港地区的当地民情。当时提出的候选人有秦邦宪、伍修权、张文彬、潘汉年、廖承志等人。其中,秦邦宪有留苏背景,精通俄语和英语,参加过西安事变谈判;张文彬曾任毛泽东秘书,文笔好,七七事变后任广东省委书记;潘汉年时任八路军驻上海办事处主任,在香港工作过,白区工作经验丰富;伍修权也曾在苏联留学,通晓俄语、英语。经过热烈讨论,最终确定由廖承志担任八路军驻港办事处主任,潘汉年协助廖办理办事处的筹组事宜。廖承志是国民党左派著名人物廖仲恺之子,当时虽只有29岁,但却已有10年党龄,且曾留学日本,在德国、荷兰参加过国际工人运动,通晓日语、英语、德语等多国语言,本身又是广东人,蹲过国民党的监狱。从廖后来在办事处工作取得的成绩看,这一决定无疑是英明正确的。

廖承志彼时在延安的红色中华通讯社工作,因精通外语,他在通讯社主要职责就是通过收听外国电台为中央领导编写国外新闻电讯。在当时闭塞的延安,这是为数不多的能及时了解国际动态的渠道之一,很多领导经常来找廖看新闻,故而他深得各位中央领导的喜爱。据廖承志晚年回忆:“每天晚上11点到12点的时候,毛主席一定来,来看当天的第一消息。”

廖承志赴港临行前,毛泽东专门把他叫到自己的住处谈了一次话。谈话后,廖承志清楚地了解了此行的四个目标,即:宣传中国共产党抗战主张和八路军、新四军抗日事迹;团结在港国民党左派、争取中间派,推动国共合作;联系海外侨胞支援祖国抗战救国,开展国际统战工作;收集国际上最新动态,将第一手材料及时发给中央做决策参考。此外,毛泽东还告诉廖承志,宋美龄及他的母亲何香凝等人士已撤至香港,他到香港后,要尽可能到宋美龄身边,配合她工作,担任宋与延安方面直接联络人。领受任务后,廖根据事先安排,离开延安奔赴南京的八路军办事处,先熟悉八路军办事处的工作流程。在此期间,周恩来负责为办事处解决外事协调问题。

因为在香港设立办事处,虽然不用国民党当局批准,但必须同港英政府打好招呼。周恩来在一次涉外酒会上与英国驻中国大使卡尔将军相识,双方一见如故。1937年12月下旬,南京沦陷后,英国驻华使馆迁到武汉。周恩来拜访了在汉口的卡尔将军。双方在讨论了当前局势后,周对卡尔表示,八路军的抗战得到海内外赞扬,海外华侨捐助的款项、医疗和其他物资,都需要从海外转入内地,需要英国方面的帮忙。卡尔问,我能做点什么。周趁机说,我们想在香港设立一个办事处,负责办理接收来自海外的抗战物资。周恩来还强调,这个办事处不公开挂牌,只是秘密活动,并不妨碍英国当时的中立国地位。卡尔点头表示同意,并关照港英当局给予便利。万事俱备,1938年元旦后,廖承志在周恩来安排下,乘火车到达广州又转搭轮船前往香港。一周前,潘汉年与夏衍从上海出发,乘轮船赴港。

定址

1938年1月上旬的一天,廖承志在香港九龙的一家茶楼与早两天到港的潘汉年、夏衍见面,商讨设立办事处的具体问题,包括办公地点和备用地点,如何在港英政府注册,人员安排,如何保密以及与中共中央驻港其他机构之间的关系处理等。会面后,潘汉年离港赶赴武汉,向周恩来汇报上海沦陷后的地下工作,同时请示在香港设立八路军办事处的具体安排。廖承志则在香港展开工作,首先解决的就是办事处的选址问题。

根据潘汉年的意见,办事处最好设在市中心,便于各方面人士进行联络;同时,无论是平房还是楼房,一定要有后门,便于出现意外情况时撤退。据此,当时香港地下党支部书记吴有恒带着廖承志在九龙弥顿道先后找了两个地方,但都不符合要求,最后,他们看中了位于皇后大道中18号2楼的一座临街两层楼。春节后,潘汉年从武汉回港,看了他们选的这套房子,也觉不错。不过,根据多年的白区工作经验,潘汉年提议再找几个备选地,平时作为活动基地,紧急时可作掩护。于是,他们又另选了两处地点。其中一个是香港医生柯麟及其弟弟柯正平在深水埗开办的“南华药房”,柯家兄弟俩都是党员;还有一个是廖健的“印尼办庄义顺源”。办事处成立后,廖承志派连贯负责“南华药房”据点,李少石负责“义顺源”。

就这样,八路军驻港办事处正式成立了,按照不公开挂牌的约定,挂着“粤华茶叶公司”的招牌,一楼摆放各种茶叶,由大革命时期烈士之子陈新与其母亲负责经营;二楼则是办事处会客办公之地。当时尽管太平洋战争尚未爆发,但日本对香港已是虎视眈眈,在香港的日本特务特别多。为防止敌特破坏,潘汉年组织工作人员学习隐蔽斗争方法,制定了严格的纪律,规定:一切工作必须秘密进行,不准照相和送照片给人,办事处成员不得与亲戚、朋友、同学通信,出门或返回时要注意是否有人跟踪,自己的住处要保密等。从这些规定可以看出,八路军驻港办事处尽管已得到港英当局同意,但工作环境之复杂险恶,比之内地的各办事处有过之而无不及。实际上,他们很快就感受到了这种危险。办事处工作很快引起日本和国民党驻港人员的注意,他们连续向港英当局提出“抗议”。1939年3月11日晨,港英当局派出侦探突然包围了“粤华公司”,逮捕了连贯等5人,借口是“查禁从香港邮寄到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的反英宣传品”。周恩来得知后,亲自向时任港督杨慕琦抗议。港英政府诡称他们不知道“粤华公司”是八路军驻港办事处,经反复交涉,4天后,连贯等人才被释放,并归还收缴的文件。经此事后,粤华公司撤销,办事处改为分散办公,以华比银行写字楼作为办事处的联络点。

nlc202309040116

工作

驻港办事处的工作内容主要分三块。其一是开展抗日宣传工作,动员港澳和海外侨胞共同抗日。廖承志、夏衍等人在港创办了《华侨通讯》,利用这份油印刊物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罪行,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报道国内抗战实况,介绍八路军、新四军抗日杀敌的光辉战绩,发行量达3000多份。上面的文章被纽约的《华侨日报》、秘鲁的《华商日报》、古巴的《前进日报》等转载。办事处还组织乔冠华等将抗日文件和毛泽东有关著作翻译成英文,向海外发行。皖南事变后,为打破国民党对抗日报刊的新闻封锁,办事处在爱国华人邓文田、邓文钊的支持下,筹办了《华商报》,作为中国共产党在香港对外宣传的据点,廖承志负责政治指导,夏衍主管文艺版,销量达数万份。

其二是开展对香港各界、海外华侨以及国际友人的爱国统战工作。1940年,办事处协调南洋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率“南洋华侨慰问团”到内地慰问视察,并到延安参观。陈嘉庚目睹了国民党的贪腐,回南洋后,向侨胞如实介绍他的所见所闻。此事引起重庆当局的不满,暗中策动反对陈嘉庚活动以动摇其华侨领袖地位。困难时刻,办事处给予了陈大力支持,请示党中央,以毛泽东、周恩来的名义致电陈嘉庚,给陈以巨大鼓舞。办事处对前文提到的邓文钊的统战工作也很成功。邓是廖承志的表亲,他不顾香港政治环境复杂和个人安危,积极支持办事处工作。办事处成立后面临的最迫切的事情就是解决海外华侨捐款的汇寄问题。当时在香港任何一家银行要代收中国共产党方面的捐款都需要很大的勇气,并冒一定的风险。在邓文钊支持下,办事处利用他经营的崇德堂进出口庄作为办事处的通讯联络站,以崇德堂在香港华比银行的户头接受海外华侨和外国朋友捐给八路军、新四军的款项,一下子就解决了这一难题。

其三是接收、转运海外华侨捐赠的款项、物资和回国参加抗战的技术人员。如1938年冬,办事处将收到的药品和医疗器械装了130箱,走水路经淡水、惠州、老隆运至八路军驻桂林办事处,再转运到延安。次年11月,办事处又将大批西药和一批大卡车、小轿车经桂林办事处送给了八路军和新四军。除了物资,办事处还为抗战输送了大批爱国华侨青年和专业技术人员。1938至1939两年里,经办事处输送回国参战的便达600多人,其中大部分是抗战急需的司机、医生、护士等专业技术人才。当然,还有一件事颇值得大书特书,那就是日本攻占香港期间,办事处奉命营救在港未来得及撤离的文化界爱国民主人士,在中国共产党南方局、香港地下党和地方游击队的全力协助下,办事处先后将何香凝、柳亚子、邹韬奋、茅盾、夏衍、胡绳、范长江等三百多名被困香港的文化人和爱国民主人士护送到东江根据地或桂林等安全地域,一起脱险的还有国民党驻香港代表海军少将陈策、第四战区司令长官余汉谋的夫人上官贤德以及近百名被日军关押在集中营的英国官兵等。在完成这次营救任务后,1941年12月,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也完成了他的全部历史使命,工作人员撤离香港。

最后,再交待一下从1938年至1941年的近四年时间里,除了廖承志、潘汉年外,在办事处工作的其它人员:连贯、梁上苑、潘柱、罗雁子(罗理实)、张淑芳、冯劲持、杜埃、余明、李少石、张唯一、杨琳、熊志华、谭乐华、钟路、高直、陈永生等。

篇4:参观八路军办事处有感

来到八路军办事处旧址,大家思绪万涌,每个人都迫不及待地想立刻身临其境,去体会这个蕴涵着深刻意义和特殊历史底蕴的“红色桥梁”,去探究历史长河涓涓流过后刻下的丝丝痕迹。在讲解员的细心讲解下,学生党员们参观了周恩来、刘少奇、彭德怀、林伯渠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工作生活旧址。通过浏览一系列珍贵、翔实的资料、图片,聆听讲解员对于八路军办事处历史的讲解,让党员们体会到了先烈们为了革命理想而奋斗不息的精神,同时也唤起了学生党员对那一段历史的追溯和对革命先烈们的崇敬之情并加深了大家对于中国革命历史的理解,让大家在思想上接受了一次爱国主义的洗礼。

进门后,东侧接待室是当年用来接待来访的各界人士和各地奔赴延安的进步爱国青年的,这里的气息强烈的感染着大家,仿佛我们就是通过这里奔赴祖国建设第一线的。西侧是汽车房,陈列着当年办事处使用的“雪弗莱”汽车,办事处曾用它为延安转送重要物资。馆内存有周恩来,朱德,林伯渠的书信,照片等遗物,还展出了当年的重要文件、手稿、书刊、照片和实物。七贤庄内艰苦的环境向党员们述说先辈们吃苦耐劳的高贵品质,朴素而简陋的机要室、救亡室、译电室和电台,也在静静的让大家感受着西电前辈们为了革命的伟大胜利而努力奋斗的宝贵精神,我们更深深地感受到,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爱国主义都永远是中华民族排除万难、不屈不饶的精神源泉。而对于学生来说,更为重要的是时时刻刻将爱国主义精神融入学习生活当中,将对民族、国家的热爱转化为扎扎实实的行动。随着脚步的挪动,大家的心绪也随之飞扬,遥想着历史的沧桑。墙上珍贵的照片透射出八路军通过艰苦奋斗来践行的共产主义精神。八路军的身上闪耀着全人类由史以来最伟大、最崇高、最先进的精神,也就是为民、务实、清廉精神,不惜牺牲个人一切的精神,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精神!

浓厚的八路军精神再一次把我们带回了党领人民进行伟大革命斗争的历史浪潮中,这要求学生们从自身做起,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研究历史是为了以史为镜,充分把握现实和未来。历史虽不会重复,却往往有许多相似之处。此次参观学习加强了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建立良好学风,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发扬创新精神,落脚点要学以致用的能力。虽然参观的是历史,但其实质并没有过时,至今仍然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学生们在参观中更加坚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紧跟时代发展潮流,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形成新认识,开辟新境界。

带着强烈的心灵震撼,大家离开了“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通过此次参观,使我们亲身体会到了八路军精神,加深了对党的光荣历史的认识,深化了大家对为人民服务的认识,更加坚定了我们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奋斗的信心与决心。

篇5:参观八路军办事处有感

自动化162团支书吴越

10月15日上午,各班团支书在组织部学长的带领下参观了西安八路军办事处。一跨进办事处的大门,就感受到了浓烈的革命先烈留下的红色与积极的革命精神。大家怀着崇敬的心情参观了刘少奇,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简陋的住所;也参观了林伯渠,白求恩等为新中国成立做出巨大贡献的英雄的狭小的书房。在这些普普通通的农家小院里,我们的革命领导人不畏艰苦,粗茶淡饭却运筹帷幄的指挥了震惊世界战争,取得了全面的胜利。这里的每一支笔,每一把椅子都记载了过去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无数革命先烈为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革命的事业奋斗不息的风采,我们每个人的心灵都受到了震撼,思想得到了升华。

回到学校,我陷入了沉思,当我们回看历史长河,新中国的成立艰难重重,可即使如此我们的领导人都没有放弃。对我们来说,参观只是一种形式,重要的是让我们感觉到现在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更重要的是鞭策我们继续奋斗,虽然现在没有战争,没有子弹与大炮,但是我们要把党的精神转化为动力,去行动,去思考我们曾经的做法。从今天起,我们要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学习老一辈革命家艰苦奋斗的风范,提升求真务实的精神,珍惜并守护眼前安定的生活。这才是我们去参观八路军办事处的最终寓意,我们是新时代的主人,有责任去让我们的国家更富强!

篇6:参观八路军驻兰办事处

刚踏进纪念馆,崇敬和感动就从心中油然升起,纪念馆中一件件珍贵的文物、一张张泛黄的历史照片让我瞬间臵身于我党革命先驱那种无畏精神以及对职责的敬守、对革命事业的执着当中,真切地感受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军和无数革命先烈为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革命事业奋斗不息的风采。

兰州八路军办事处,多年前只是一座普通的旧式四合院,1937年的8月开始,当初这里是中共中央和红军在兰州的联络处,主要任务是营救流落在河西走廊的红军西路军将士,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后,联络处更名为“八路军驻兰州办事处”。它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设在兰州的公开办事机构,是领导甘肃抗日救亡、进行后方发动、实现全民族抗战的重要基地。兰州离中苏军境较近,所以许多革命志士从延安取道新疆去苏联,往返都要经过这里。1939年夏到1940年春,周恩来去苏联治病时途经兰州,和邓颖超、孙维世都住在这里。这里被周恩来亲切地誉为“革命的接待站,战斗的指挥所”。从1939年开始,办事处处境日益恶化,“皖南事变”后,1943年11月,兰州八路军办事处被迫撤销。在这六年零三个月里,办事处主要职责是宣传民族抗日统一战线,开展抗日救亡活动,输送进步人士到延安,指导和创建了一大批进步团体,向西北人民宣传解放思想和全民抗战的思想。

跟随讲解员走进纪念馆的陈列室,聆听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瞻仰革命历史遗物,深深感受到抗战时期,甘肃虽地处大后方,远离前线,但全省各族各界人民同仇敌忾,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积极奋勇投入到了抗击日寇、保卫国家的民族解放战争,陇原大地掀起了抗日救亡的高潮浓浓气息。同时更让我谨记了这段屈辱的历史,鞭策我刻苦学习业务知识和技能,学习先进的管理知识和理念,不断丰富和提高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必需的知识和本领。

这次的参观让我认识到,变革的时代留下了点点滴滴坚实的历史印记,而这些无一不是民族复兴的基石。我看到了祖国前进的艰辛历程,同时也能感受到今天中国的强大。我领会到了国富民安的道理,也认识到我们年轻一代所肩负的历史责任和民族复兴的重任。参观历史事迹,教育我从自身做起,严格要求自己,大力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发扬创新精神,学以致用,用以为民;坚持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充分发挥先锋模范的作用;激励我要以更饱满的精神投身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中,走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前沿,学习党的优良作风,提升时代责任感和求实精神。事实证明,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到了,才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活动结束了,我又一次的回顾了我党带领人民进行伟大革命斗争的历史,作为一个想要积极入党的普通工作人员,这要求我从自身做起,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始终保持党员的先进性,按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研究历史是为了现实和未来。历史虽不会重复,却往往有许多相似之处。其实质并没有过时,至今还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作为一名医护人员,我们要有良好的工作作风,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发扬创新精神。坚持好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紧跟时代发展潮流,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形成新认识,开辟新境界。此次参观带我们穿越历史的时空,在回顾中华民族走过的不平坦道路后,我们更深深地感到,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爱国主义都永远是中华民族排除万难、不屈不饶的精神源泉。而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更为重要的是时时刻刻将爱国主义精神融入工作生活当中,将对民族、国家的热爱转化为扎扎实实的行动。

篇7:伍修权在八路军兰州办事处

任八路军兰州办事处处长

为利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之机,营救西路军的被俘人员,1937年5月下旬,中共中央派出张文彬、彭加伦等7人到兰州筹建红军办事处,地点在南滩街54号,对外称彭公馆(1938年2月迁到南稍门孝友街32号)。8月25日正式成立“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兰州办事处”。中共中央还特派谢觉哉奔赴兰州,以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的代表身份,开展甘肃方面的统一战线工作,争取时任甘肃省政府主席的贺耀祖等国民党的军政人士团结抗日,并加强对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的领导。

当时的兰州是抗战期间苏联援华的活动基地,也是苏共与中共联系的一个联络站,因而苏联在兰州设立有外交代表处和军事代表处。1938年2月,由于八路军兰州办事处不断同苏联驻兰州的代表机构打交道,中共中央考虑到伍修权曾在苏联学习和工作多年,并担任过李德的翻译,熟悉俄文,便决定派他赴兰州接替彭加伦,担任八路军兰州办事处处长,这一干就是3年多。

1938年春节,伍修权从延安来到了西安。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由正在西安主持统战工作的林伯渠为他写了一封信,将他介绍给当时在兰州任国民党第八战区司令长官兼甘肃省主席的朱绍良,请朱绍良对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的工作给予协助。林老为伍修权写介绍信时,信笔将“伍”字误写为“吴”字,正想重写,伍修权灵机一动:“算了吧!不如将错就错,索性连名字也改了!”于是,林老就用了几个音近的字,将伍修权的名字改为“吴寿泉”。之后,伍修权在兰州的几年,对外活动时一直使用着“吴寿泉”的名字。1938年2月6日,伍修权到达兰州后,由谢觉哉陪着拜访了兰州的国民党军政要人和各界知名人士。当时,八路军兰州办事处除谢老和伍修权以外,还有秘书、副官、译电员、通信员和服务员、炊事员等共十余人。

由于经常外出活动,伍修权不能老是穿着八路军服装,更因为要同国民党上层人士打交道,穿着不宜太“寒碜”,伍修权就买了一件旧的呢料大衣,买来后一穿才发现稍小,但没更多的钱重买合适的衣服,只好将就着穿了。后来伍修权还半开玩笑地提起此事:因为扣不上扣子,只得老是敞着怀,不知内情的人还以为我很“潇洒”,其实我是穷得不得已而为之。

既坚持我党政治立场

又善于待人接物

朱绍良兼任甘肃省主席后推行了许多反共、防共措施。1938年4月,朱绍良的八战区、省政府及省党部等联合组成的图书审查委员会,公然宣布查禁了80多种图书和近20种期刊,其中包括中共的《新华日报》 《解放》等报刊。为此,谢觉哉和伍修权多次去找朱绍良和所谓图书审查委员会的头头,严辞责问他们的无理行为,驳斥了他们说是“暂封待查,不是查禁”的狡辩,使他们无言以对。朱绍良对谢、伍二人避而不见。谢、伍又写信给朱继续据理力争,并迅速将这一情况报告了中共中央。最终,周恩来直接致电朱绍良询问此事,迫使他们对《新华日报》 《抗战》等一批革命的和进步的报刊图书解禁。

朱绍良等反共分子还不断在解放区的边界上挑起摩擦事件。由于这些事件大都是在军队之间发生的,也就由伍修权单独出面去同国民党打交道了。为了同那帮官僚政客们打交道,伍修权等也掌握并使用了当时流行的一套官场语言。例如:1939年3月,陇东庆阳合水区的国民党区长阻止八路军的采购活动,并劫去八路军采买员和前去救他的连长的武器,甚至向八路军官兵开火伏击,迫使八路军反击并活捉了该区长。为驳斥国民党方面对八路军的反诬,伍修权答复国民党省政府的质询,言辞中不无讥刺:“关于合水王区长被押一案……其真相为八路军警备七团采买上士一名赴合水三区购买粮食,请求王区长协助,该区长不但不予协助,反骂八路军是土匪,将上士缴械,连长闻讯赶来,又将连长缴械,因而营长带一队人来索取枪械,不料王区长竟指挥保安队向其放枪,并投手榴弹数枚。在王区长想乘机逃走时,就被营长捉住了……”同年4月,在回答国民党方面对八路军的又一反诬时,伍修权直接致函朱绍良,言辞中又不无慢条斯理:“(朱)主席钧鉴:昨接本军后方留守处主任肖劲光急电称:关于本军在庆阳等处禁止友方设防空哨事,真相实非如此,因当时友方人员既无函件又不说明理由,后已准其设置防空哨矣。”

这类打官司的“文章”还有很多,可见当时斗争情况和八路军兰州办事处工作的一斑。伍修权说,我们既要坚持自己的原则立场,又要掌握正确的方针策略,机智灵活地同对方进行尖锐的斗争。

除了对国民党中的反共分子不断进行着“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外,八路军兰州办事处更大量的工作是对当时一些比较开明的人士作说服、争取和教育工作,同国民党方面的军政人员和地方绅士也进行了较多的个人接触。他们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阐明共产党的政策和主张,团结一切拥护抗日的阶层和个人。例如,经过谢觉哉和办事处同志的努力,当时的国民党新编第一军军长邓宝珊同八路军建立了十分良好的关系,他曾利用自己的地位,保护过八路军同志,还将他的二女儿邓友梅送去延安学习,参加了革命。

办事处的同志大都是从山沟里出来的“土八路”,要他们习惯并学会做统战工作有一个过程。一次,办事处的一位服务员按上级指示要热情接待来访的国民党官方人士,主动为其接挂衣帽,哪知客人才进门,他就一把抢过客人头上的帽子,吓了对方一跳。谢觉哉和伍修权为此对办事处人员提出了一些工作原则和具体要求,强调既要坚持共产党的政治立场,又要善于待人接物,掌握基本礼节,在方法上灵活机动。

西北国统区救亡运动

的一盏明灯

对于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的地位、作用,伍修权有过形象的比喻:看起来是在国统区中我党我军一个孤立的据点,但它却是西北国统区救亡运动的一盏明灯。

谢觉哉和办事处同志利用各种机会,运用各种方式,直接对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年进行宣传教育工作。例如,在共产党和一些进步人士的促进下,由地方民间机构组织时事座谈会,讨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三民主义与抗日救国”、“怎样保卫西北”、“怎样领导民运”等问题。谢觉哉、伍修权每会必去,还每次都要发言,回答问题和作总结性讲话。

谢、伍对于来到办事处交谈、请教的社会上的爱国人士、进步青年以诚相待,对他们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的行动给予了鼓励和支持。在甘肃地下党组织的密切配合下,办事处根据许多积极分子的志愿和要求,考查了他们个人情况后,作出安排和介绍,将他们分批选送去革命圣地延安,一部分进入抗大和陕北公学学习,一部分直接分配到抗日前线,为革命输送了一批新生力量。他们中的不少人经过了长期的革命斗争锻炼,后来大都陆续成为共产党的各级负责干部。

当时,八路军兰州办事处提出了“创办刊物,改造舆论”的工作方针,选派或推荐了一些共产党员和进步文化人,创办了一批各有特色的大小刊物,如《西北青年》 《妇女旬刊》 《战号》成本《回声》 《老百姓》 《民众通讯》等。除了这些刊物,还从外地邀请来著名文化人如萧军、塞克等,由他们分别主编了《甘肃民国日报》副刊《西北文艺》 《剧运》等。

在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的关心支持下,兰州设立了兰州书报社和生活书店的分店,公开和半公开销售共产党出版的《新中华报》 《新华日报》 《解放》周刊等革命书刊和其他各种进步图书。其中,有许多书报是由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的交通员从西安长途运来的。

与此同时,许多群众性的抗日救亡团体和进步组织也在兰州如雨后春笋般地相继成立,其中有不少是由中共甘肃工委直接或间接领导的,各个组织的骨干分子也大都是共产党员或靠拢中共的进步青年。如“甘肃青年抗战团”“省外流学生抗战团”“西北青年救亡读书会”和“妇女慰劳会”等,还有主要由外地在甘肃青年组织的“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甘肃青年抗敌自卫会”,以回族青年杨静仁、鲜维俊等为骨干的少数民族组织“回民教育促进会”和“伊斯兰学会”。八路军兰州办事处也用种种方式对他们进行支持和指导。此外,在谢老的倡导和办事处的赞助下,兰州先后出现了好些引人注目的文艺演出团体,如“血花剧团”“王氏兄妹剧团”“西北抗战剧团”“平津学生演剧团”等,积极开展革命文艺宣传。这些文艺团体在兰州演出了《放下你的鞭子》 《到前线去》《保卫卢沟桥》 《烙痕》等剧目和歌曲,给兰州各界和广大群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大大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

中苏间来往人员接待和

各种物资的转运工作

当时,中国与苏联联系的一条主要交通线,是由苏联的阿拉木图经中国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到达兰州。来去苏联的人员都得在兰州停留、中转。根据苏联政府与国民党政府达成的协议,苏联负有物质援助中国抗战的义务。一时间,大量苏联援华物资在兰州集中,再转运到各地。由此,当时的兰州是一处重要的国际联络站,在政治上、军事上都有重要地位。

由于八路军兰州办事处也是兰州军政各界的一个重要单位,苏联代表举办的各种友好活动特别是重大节日的招待宴会,照例要请伍修权等同各界的头面人物一起去参加。与苏联驻兰州的外交代表处和军事代表处联系,通过他们沟通中共与苏共的关系,负责来往于中苏之间人员的接待和物资转运工作,是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特别是伍修权的主要工作任务之一。

在伍修权任职期间,接待过周恩来、邓颖超、王稼祥、任弼时、蔡畅、邓发、陈郁、肖三、刘亚楼、李天佑等许多领导同志。对于接待周恩来,伍修权终身难忘:“周恩来同志是1939年在延安骑马跌伤,同邓大姐一起去苏联治疗,伤愈后又于1940年回国,来去都经由兰州办事处,是由我负责接送他们的……长征前后曾经同我共过事的原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随周恩来等同志乘的飞机自延安来兰州,经我与苏联代表处联系后,又与周恩来等同志一起离华赴苏,这是我同这位特殊人物的最后一次打交道。”

伍修权还和国际共运著名人物打过交道,接待过越南共产党主席胡志明和日本共产党主席冈野进(野坂参三)。胡志明当时是从苏联经中国回国,先到兰州。上级只通知说有位重要的同志要好好接待,但未告知其真实名字。办事处给他开了小灶,以后又送他安全到达延安。解放后,胡志明来中国见到伍修权时还专门说起此事。

办事处接送从苏联回来的同志的方式,通常是由苏联方面将这些同志经乌鲁木齐用飞机或汽车送到兰州,先隐蔽在苏联驻兰州代表团住处,与办事处取得联系后,约定好时间,由苏方用汽车将人送到八路军驻兰州办事处大门口,迅速下车进办事处。

办事处还有一项很繁重的任务,就是接收并转运来自苏联和新疆的各种物资。提起这段往事,伍修权回忆说,当时苏共曾经支援我们一部分物资和军事装备,还运来一部分马列主义的中文书籍。这些物资通常是用汽车从苏联经新疆长途运来,有时只经过兰州,仍由原车运出兰州送到解放区,我们办事处只要派人押运和领路就行了。新疆人民和爱国人士曾经支援了3万件老羊皮大衣给边区和八路军,用骆驼队长途运送到兰州,我们设法先后雇了一百多辆板车,才将这批皮衣转运出去。

帮助和指导中共甘肃

党组织的工作

八路军兰州办事处对甘肃地下党组织(中共甘肃工作委员会,简称甘肃工委)没有直接的领导关系,但负有帮助和指导他们工作的责任。当时,中共中央对甘肃工委的指示,都通过办事处向他们传达;甘肃工委向中央的报告,也经由办事处转报延安。办事处又通过上层及统战关系,给一些地下党员安排了公开职务,掩护他们的活动。在伍修权支持下,在办事处内为甘肃工委开办了培训干部的“党建训练班”,对一些党员和经过斗争考验的党外积极分子进行马列主义和党的基本知识的教育。谢觉哉和伍修权都亲自为他们讲课。

1941年1月,国民党政府悍然发动“皖南事变”,掀起了第二次反共高潮,国民党甘肃当局也加紧了反共活动,兰州的形势也紧张起来。八路军兰州办事处受到严密的监视,门口有国民党的警察和特务伪装的修鞋摊,隔壁有密探开设的饭馆,还有游动哨从房后的城墙上居高临下地整日窥望着办事处院内,伍修权等一外出马上就有特务跟踪盯梢。为了甩掉“尾巴”,伍修权曾经同特务们开过一点“小玩笑”:常常一早就匆匆走出办事处,引得特务马上跟上来;然后从南稍门一直走到黄河边,可是只到那里锻炼锻炼身体,或者在大铁桥上逛一逛,弄得特务们白跑一趟。他经常如此,特务们毫无所获。当特务放松跟梢的时候,他就利用机会赶紧办一些事,同地下工作的同志接接头,或者去看望某些人,完了又若无其事地踱回办事处。

国民党当局不仅对兰州办事处进行了一系列监视、封锁和攻击诬蔑,还企图在经济生活上困死和逼走伍修权等人,一度卡住办事处的粮食、疏菜、煤以及水等生活必需品的供应,又禁止周围的群众卖东西给办事处,迫使办事处有时不得不从西安运粮食来。

诚如伍修权所说,尽管兰州办事处仍然在努力坚持工作,但是整个形势和处境已经对我们十分不利了。1941年5月,中共中央决定调伍修权回延安工作,办事处的编制也随之缩小,只留下副官、译电员和通信员等5人。1943年夏,中共中央决定撤销这一办事处。

篇8:参观八路军办事处

在乌鲁木齐市胜利路二巷,坐落着一幢两层楼的小洋房。周围绿树掩映,花团紧簇;院内绿草如茵,洁净如洗。大门外一侧挂着一块铜制牌子,上面镌刻着1974年董必武亲笔题写的“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原址”11个大字。该建筑为一幢中西合璧,青砖砌腰压檐,土木结构的二层黄色楼房。楼顶南侧有一座凉亭。登上凉亭,可以鸟瞰市区风光。院内耸立着数十棵参天白杨和四季长青的松柏。每年春季,迎春最早的杏花,点缀着满院春色;夏秋季节,园中的各色鲜花,争妍夺目。纪念馆为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建筑建于1933年,原是一所私人住宅。1937年至1942年搞战时期为中国共产党在新疆领导抗战的办事机构所在地。

2011年6月,我们在公司的组织下集体参观了“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纪念馆,这次的参观学习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真得是我人生道路中与历史一次有意义的对话,也是一次全面的,精彩的,富有哲理的爱国主义教育课。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参观情况和心得体会!

简介

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纪念馆位于乌鲁木齐市胜利路392号,建筑面积503.6平方米,占地1100平方米。1962年旧址被市政府列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命名为“革命烈士纪念馆”,1965年10月更名为“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纪念馆”,该旧址是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和自治区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0年被团中央列为“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之一。

作为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新疆民众抗日救国的办事机构所在地,再现的是1937年—1942年以陈云、邓发、陈潭秋、毛泽民、林基路等为代表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疆进行抗日救亡运动和不屈不挠狱中斗争的历史全貌。是无数先烈用生命和鲜血凝成的历史见证。建馆至今累计接待国内外观众达70万人次。曾先后接待过邓颖超、董必武、杨尚昆、陈慕华、伍修权、**额尔德尼、乌兰夫、黄火青、毛岸青、宋平、乔石、姜春云、唐家璇、罗干、回良玉等国家领导人。2004年12月,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纪念馆被中宣部、国家发改委等九部委列为“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点)重点建设规划”之一。

历史

盛世才统治新疆时期,赵德寿任塔城行政长,这里原是他一处私人住宅。这幢楼房是他亲自设计并雇人建筑的,始建于1928年,落成于1933年。1937年盛世才逮捕赵德寿,此楼以逆产没收,改为新疆边防督办公署第二招待所。1938年,交中国共产党驻新疆代表专用(对外沿用第三招待所名称)。原于1937年9月设在新房子的“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遂迁此办公。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疆的办事机构,陈云、邓发及陈潭秋等三任党代表先后在这里主持工作。同时又是党的工作人员来往于延安、苏联途中在乌鲁木齐停留时的招待所。周恩来、邓颖超、任弼时、王稼祥、蔡畅、刘亚楼、杨芝华、孔原等同志均曾在这里留宿过。1942年被迫关闭。1962年更名为“乌鲁木齐市革命烈士纪念馆”,1965年改为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文革”中曾一度停止开放,1975年纪念馆以旧址复原开放。馆内有革命烈士陈潭秋、毛泽民、林基路、乔国桢,吴茂林等同志的革命事迹展览。

其中馆内藏有的陈潭秋生前穿过的皮大衣、皮帽都是珍贵的革命烈士遗物。陈潭秋烈士(1896~1943年),湖北省黄岗县人,中共中央委员,湖北共产主义小组发起人和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历任中共武汉地方委员会 书记、湖北省组织部部长、江西省委书记、江苏省委秘书长、中央组织部秘书、中央驻顺直省委代表、满洲省委书记、福建省委书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粮食人民委员等职。1939年任中共驻新疆代表。1942年被盛世才逮捕入狱,1943年9月光荣牺牲,时年47岁。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国内外形势发生骤变。同年8月20日,蒋介石发表全面抗战演讲,表示愿意与中共一道共同抗击日寇侵略。这时,新疆督办盛世才一改反共立场,奉行亲苏政策,发电邀请中共派员协助其政府工作。1937年10月,党中央经过仔细研究后,决定抽调50余名得力干部,从延安奔赴新疆。他们到达迪化市(今乌鲁木齐市)后,恰逢陈云从苏联回国抵达新疆,于是党中央委任他担任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主任。不久,红军西路军在徐向前、王树声等人的率领下也抵达新疆。这支由红一、四方面军共同派出的西路军,起初有2万多人,此后辗转数千里,经历过大小数百战,到达迪化时仅剩下400余人了。

后来办事处一成立后就积极投入运作,其中毛泽东的胞弟毛泽民还担任新疆民政厅长(后改任财政厅长)。滕代远、马明方、陈潭秋等一批重要人物先后担任过办事处主任。之后的日子里,同志们积极宣传马列主义及毛泽东著作《论持久战》等,先后创办了《新疆日报》、《阿克苏日报》、《喀什日报》等,还针对新疆教育十分落后的状况,筹建了多所小学和中学。此外还协助盛世才创办了坦克学校、炮兵学校和飞行学校,聘请苏联军事专家担任教员。由于中共人员热心帮助,勤奋工作,短短几年,贫困落后的新疆发生了重大变化。不但民族矛盾趋于缓和,而且抗日统一战线更是红红火火。

1942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处于最艰难的时期。盟军在欧洲战场陷入被动紧张的局面;苏联也面临着德国法西斯们的重大压力;而在中国,日寇正采取碉堡政策,进行梳篦式大扫荡,气焰十分嚣张。蒋介石此时感到全国形势不容乐观,有机可乘,遂秘密下令让盛世才抓捕共产党人。盛世才因而突然变脸,下令逮捕了著名共产党员陈潭秋(时任办事处主任)、毛泽民、林基路等131人。1943年9月27日,陈潭秋、毛泽民、林基路、杜重远等10位优秀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惨遭杀害,成为当时解放新疆任务的重大损失。

1945年抗战胜利后,毛泽东亲赴重庆参加国共和平谈判。经过严正交涉,艰苦努力,我军在新疆被关押人员终于获释,并与办事处其他留守同志于1946年一道返回延安。

心得体会

国家旅游局将2005年定为“红色旅游年”。这一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抗战胜利六十周年和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六十九周年。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纪念馆作为全国百佳红色旅游点和自治区、乌鲁木齐市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接待了包括我们在内的大量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各族人民群众来此缅怀先烈,激发革命干劲,为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进步、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努力奋斗。在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增强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情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方面,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纪念馆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学校统一组织的红色爱国主义教育课不仅是对继承革命传统、弘扬革命精神的讴歌和发扬,而且是一次具有时代精神和深刻含义的“本体感受学习经历”。尤其对于生长在改革开放后的我们这一代人而言,“红色旅游”堪称特殊的课堂和鲜活的教材。

篇9:八路军办事处观后感

篇一:八路军办事处>观后感

到八路军办事处旧址参观学习,一路上大家思绪万涌,每个人都迫不及待地想立刻身临其境,去体会这个蕴涵着深刻意义和特殊历史底蕴的“红色桥梁”,去探究历史长河涓涓流过后刻下的丝丝痕迹。“八路军西安办事处”位于西安市北新街七贤庄,它在抗战时期是全国15个八路军、新四军办事处中,是成立时间最早、坚持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办事机构,正因为如此,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保护这处革命遗址,于1959年在此建立了纪念馆。“八办”成立于1937年,它担负着开展统战工作,推动救亡运动,运送援战物资等主要任务,并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为延安地区输送了成千上万的爱国青年,被喻为“红色桥梁”。

跨入“八办”纪念馆,立刻感受到一种返回精神家园的亲切和熟悉,一种远离尘世喧嚣与浮躁的美深深感动着我们。大家怀着崇敬的心情参观了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革命伟人生活和工作过的地方。进入这里,正是在这些普通甚至简陋的农家小院里,我们的革命领导人衣着朴素,粗茶淡饭,却运筹帷幄地指挥了震惊世界的战役,并取得全面胜利。

当我们顺着狭窄陡峭的木质楼梯下到“八办”的一个地下室时,大家不禁对面前的景象发出了惊奇的唏嘘声。在地下室的中间有一口一人多高的深井,而井中放置的是一部发电机。在国共对峙的11年里,就在此处秘密的向革命最前方运送了大批革命爱国人士的相关资料,是整个“红色桥梁”的空中无线纽带,为壮大革命力量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面对眼前的景象,我们不禁感慨万千。革命先辈为了革命胜利,虽然身处恶劣危险的环境中却依旧辛勤忙碌的工作场景,仿佛历现于我们眼前,敬佩之情涌于每个人心中。

随着讲解员的带领,我们又来到了图片照片展览大厅。讲解员娓娓地讲述着“八路军西安办事处”所经历过的历史变迁,在她的讲解中,我们的心也随着“八办”的兴衰发展而此起彼伏。大家围着“八办”的微型布局模型各抒己见,彼此交流着各自对我党历史事件的>心得体会,抒发着难以抑制的缅怀之情。在那座平静的图片照片展览厅里,每一张照片,虽然发黄了,模糊了,却依然吸引着我们久久伫立观看,好像那鲜活的身影就在眼前闪现。闭上眼睛,他们在长空飞舞,在历史的舞台上向我们挥手。脚步挪动着,心绪也随之飞扬,遥想历史沧桑,心头涌现出一股大江东去浪滚滚的激动心潮。八路军西安办事处所在地“七贤庄”,此名来源于“竹林七贤”这一历史典故,七贤乃晋朝时的七位文人骚客,他们借酒助兴,借诗抒情,抒发自己的一腔爱国情,抒发自己渴望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但文人只是文人,再尖锐的武器不过是支粗笔,是张薄纸。而我党在艰苦岁月中,为了国家统一,民主富强;为了国共统一,一致抗日,拿起了真正的武器捍卫我们的家园,此种精神遗古人之风,却高古人之举,怎能不让我们由衷的赞叹!在这里,大家重温了党的光辉历史,缅怀了革命先烈的艰苦生活,听取了讲解员满怀激情的讲解。通过这次活动,我又一次的回顾了我们党带领人民进行伟大革命斗争的历史,这要求我从自身做起,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作为一个合格的党员,始终保持党员的先进性,按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研究历史是为了现实和未来。历史虽不会重复,却往往有许多相似之处。其实质并没有过时,至今还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要有良好学风,发扬创新精神。

我们带着强烈的心灵震撼,我们离开了“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大家都陷入了沉思。此次参观带我们穿越历史的时空,在回顾中华民族走过的不平坦道路后,我们更深深地感到,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爱国主义都永远是中华民族排除万难、不屈不饶的精神源泉。而对于我们每个中国人来说,更为重要的是时时刻刻将爱国主义精神融入本职工作当中,将对民族、国家的热爱转化为扎扎实实的行动,识大体、顾大局;爱岗敬业,恪尽职守,为我海航集团的发展,为我国实现民航强国做出应有的贡献。

篇二:八路军办事处观后感

小时候常听大人们讲述抗日时期的>故事,听他们讲日军是如何残忍的杀戮我们的祖先,如何残忍霸道的侵略我们的每一寸土地,听他们讲述幸好有共产党的存在,幸好我们有党领导下的伟大的八路军。那时的自己还大字不识一个,就已从大人们的嘴里了解知道了八路军的存在,知道八路军里有许多伟大人物,如叶挺、刘胡兰、董存瑞等。当对八路军的事迹知道的越多时,我就越敬佩越崇拜他们。到自己稍微懂事时,就特喜欢看有关八路军的书籍和一些纪录片,曾一度希望哪天能成为一名军人,为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一生。

有幸在这学期有的九月十五号,我经过学校门口时看见宣传板,知道在本校实验楼一楼有桂林八路军办事处的巡展,有关八路军的巡展和宣传教育我一向是不会错过的。得知这一消息后,我立刻奔去观看、了解,在实验楼楼下,我带着对昔日伟大革命先辈崇高之情、带着对日军残忍的手段的激愤的情感,观看了有关桂林八路军办事处的事迹资料和许多相关图片,看完那些资料和图片后,为了更进一步全面的了解当年桂林八路军办事处的历史和故事,当天回到宿舍后,又上网查了些有关桂林八路军办事处的资料。

在这一天的参观和查找有关桂林八路军办事处的资料后,对桂林八路军办事处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和深刻的体会。

经过一天的参观和了解,知道了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是在抗战全面爆发后,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全面抗战路线,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和努力下,中国共产党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时建立的。抗战时期的桂林,是八路军、新四军及南方各省党组织与延安党中央联系的重要中转站。在特殊的政治背景和战争环境中,发挥桂林的地理优势,八路军桂林办事处在这一时期对中国共产党抗战有着特殊作用下,中央决定在桂林设立了八路军办事处。

在实验室楼下参观时,看到很多当年抗战时期有关桂林八路军办事处的相关照片,看到当年在抗战中担负着我党在南方地区的中心指挥电台,看到起着传播党思想和革命信息的《救亡日报》、《广西日报》等。虽然设备是简陋的、传播工具是简单的,但这些却在抗日战争时期却为南方的抗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我看到当年在桂林八路军办事处亲自部署和指导工作的周恩来、叶剑英等革命同志,看着我们这些伟大的革命领导人衣着朴素,在最艰苦的时期,为了祖国、为了人们日夜奔波的图片,我不禁湿润了眼,从内心由衷感谢他们在祖国最艰难的时刻,运筹帷幄地指挥了震惊世界的战役,并取得胜利。

看着一张又一张感人的历史图片,顿时我觉得我们革命党员是多么的可爱、多么的伟大,我们的党员是如此的英勇无畏!我们的中国共产党是如此的伟大!能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我是多么的>幸福,有生之年,有机会我一定要成为共产党员中的一员,也为祖国、为人民不需要理由无条件的付出我的一生。

我们党员的伟大与纯洁,正好强烈地衬托出当年侵略我们祖国领土的丑陋的日军。当我看到那些惨死在日本人刀下、毒气弹下、炸弹下的一张张惨不忍睹的照片,我的情绪异常激愤,久久难以平息,虽无法回到历史也成为拯救祖国危难时刻的一员,但我们得时刻警醒自己,在缅怀我们的革命烈士、感受当年的革命精神的同时,更不能忘记那段受人侵略、侮辱的时代,我们应该谨记这段屈辱的历史,有义务时刻警惕教育自己,有义务教育我们的下一代。我们应该倍加珍惜我们现在来之不易的生活,我们应该提高我们自身的素养,我们应该学好我们的专业知识,用智慧来武装我们自身,富强我们的祖国。曾经摔倒了一次,我们不能在一次摔倒,现在、未来我们都应更加富强。

通过参观、了解,看着曾在桂林八路军办事处日以继夜工作的革命先辈,看着革命先辈顽强地与日军抗战,看着当年那简陋的设备,看着那恶劣的生活环境,我受到了异常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深切感受到了共产党员在革命战争年代保持先进性为党的事业而奋斗的革命精神,时刻提醒着我们要倍加珍惜现在幸福的生活,时刻激励我们以更饱满的激情投身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祖国的事业,走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最前沿,学会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冲锋陷阵,吃苦在前、享福在后,向党组织靠拢。

上一篇:儿保医生年度工作计划下一篇:2015全国两会精神传达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