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设计感受

2024-08-21

抗震设计感受(精选8篇)

篇1:抗震设计感受

此处添加校徽及校名

《建筑抗震设计理论与实例》学习感受

学院: *** 班级: *** 姓名: ***

学号: ***

2013年9月

抗震设计感受

通过对《抗震设计理论与实例》这门课的学习,使我对地震以及抗震结构设计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地震又称地动,地震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五百五十万次。地震常常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的次生灾害。而我国地处世界两个最活跃的地震带中间,东频环太平洋地震带,西部和西南部是欧亚地震带所经过的地区,是世界多地震国家之一。中国的台湾大地震最多,新疆,西藏次之,西南,西北,华北和东南沿海地区也是破坏性地震较多的地区。根据1990年版的《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中国有79%的国土面积需按国家标准进行设防,有8%的国土面积处于较高烈度设防区(烈度8度)但是由于人们对建筑结构抗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以及对抗震设计知识掌握不够致使1976年的唐山地震以及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这无不一次次的为我们敲响了重视与加强建筑抗震设防与抗震设计的警钟。

抗震设防是以现有的科学水平和经济条件为前提的,根据目前世界各国的研究水平和震害经验,在抗震设防目标上,各国所采取的通用做法,抗震设防简单地说,就是为达到抗震效果,在工程建设时对建筑物进行抗震设计并采取抗震设施。抗震设防要求是指经国务院地震行政主管部门制定或审定的,对建设工程制定的必须达到的抗御地震破坏的准则和技术指标。在这门《抗震设计理论与实例》课中我们主要学习了如何对建筑物(构筑物)进行抗震设计与验算,在充分认识了地震的特点后有针对性的进行抗震设计与验算,使我们对地震灾害有了科学的认识,学会了如何规避和减轻地震给我们带来的危害,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第一章的学习中我们主要学到了地震及结构抗震的基本知识知道了我们的地球是由地壳,地幔,地核做成的。明白了地震波以及其传播的主要特点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对地震震级与地震烈度有了清析的概念与对它们之间的关系有了明确的认识;知道了中国抗震规范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为“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三水准设防要求,我国2001年和2010年抗震设计规范一直沿用这一抗震思想。

在第二章中学习到场地类别的划分,知道了有利地段,不利地段和危险地段划分的标准,知道了建筑场地覆盖层厚度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般情况下,应按地面至剪切波速大于 500m/s 的土层顶面的距离确定。当地面 5m 以下存在剪切波速大于相邻上层土剪切波速 2.5 倍的土层,且其下卧岩土的剪切波速均不小于 400m/s 时,可按地面至该土层顶面的距离确定。剪切波速大于 500m/s 的孤石、透镜体,应视同周围土层。

土层中的火山岩硬夹层应视为刚体其厚度,应从覆盖土层中扣除。

下列建筑可不进行天然地基及基础的抗震承载力验算: 1 砌体房屋。地基主要受力层范围内不存在软弱黏性土层的下列建筑: 1)一般的单层厂房和单层空旷房屋;

2)不超过 8 层且高度在 25m 以下的一般民用框架房屋; 3)基础荷载与 2)项相当的多层框架厂房。

知道了什么是地基液化现象;如何对地基土的液化进行判别;采取哪些措施来对抗液化现象:

全部消除地基液化沉陷的措施,应符合下列要求:

采用桩基时,桩端伸入液化深度以下稳定土层中的长度(不包括桩尖部分),应按计算确定,且对碎石土,砾、粗、中砂,坚硬黏性土和密实粉土尚不应小于 0.5m,对其他非岩石土尚不宜小于 1.5m。

采用深基础时,基础底面应埋入液化深度以下、的稳定土层中,其深度不应小 0.5m。

采用加密法(如振冲、振动加密、挤密碎石桩强夯等)加固时,应处理至液化深度下界;振冲或挤密碎石桩加固后,桩间土的标准贯入锤击数不宜小于规范规定的液化判别标准贯入锤击数临界值。用非液化土替换全部液化土层。

采用加密法或换土法处理时,在基础边缘以外的处理宽度,应超过基础底面下处理深度的 1/2 且不小于基础宽度的 1/5。部分消除地基液化沉陷的措施,应符合下列要求:

处理深度应使处理后的地基液化指数减少,当判别深度为 15m 时,其值不宜大于 4,当判别深度为 20m 时,其值不宜大于 5;对独立基础和条形基础,尚不应小于基础底面下液化土特征深度和基础宽度的较大值。

采用振冲或挤密碎石桩加固后,桩间土的标准贯入锤击数不宜小于按规范规定的液化判别标准贯入锤击数临界值。基础边缘以外的处理宽度,应符合抗震规范的要求。

减轻液化影响的基础和上部结构处理,可综合采用下列各项措施:

选择合适的基础埋置深度。

调整基础底面积,减少基础偏心。

加强基础的整体性和刚度,如采用箱基、筏基或钢筋混凝土交叉条形基础,加设基础圈梁等。

减轻荷载,增强上部结构的整体刚度和均匀对称性,合理设置沉降缝,避免采用对不均匀沉降敏感的结构形式等。管道穿过建筑处应预留足够尺寸或采用柔性接头等。

在第三章中我们学习了单自由度体系结构的地震反应这一内容,在上课时我们学习到力学模型及其运动方程,建筑结构由地震引起的振动反应称为建筑结构的地震反应,它包括地震在建筑结构中引起的内力,变形,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等,建筑结构的地震反应的求解可以归结为一个结构动力学问题,因为可以用结构动力学的方法来进行建筑结构的地震反应分析。要进行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必须首先进行建筑结构的地震反应分析,为此,必须对建筑结构作适当的简化,抽象,建立建筑结构的动力计算简图。在对建筑结构进行简化,抽象时,主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首先是建筑结构包括各结构构件的特性,其次是地震时地面运动的特点,包括地面运动的强烈程度,频谱特征,持续时间等,最后是进行地震反应分析的目的,如分析目的仅是进行方案设计,则动力计算简图可适当简化。在计算结构之间的力时可以利用单自由度体系进行简化,可以将单层平面框架的动力计算简图化简为简单的单自由度体系。

在第四章中我们学到了多自由度体系结构的地震反应的相关知识,利用多自由度体系结构可以对多层,高层房屋进行简化方便计算,是对单自由度体系结构的地震反应的一个补充。在这章中我们主要掌握了以下几个内容:

1.多自由度体系的动力计算模型。

多自由度体系的常用分析模型:层间模型即每个楼面、屋面可作用一个质点,墙柱质量则分别向上下质点集中。

2.多自由度体系的运动方程的建立、自振频率及振型。(1)多自由度体系结构无阻尼运动方程:

(t)}[K]{x(t)}[M]{I}g(t)[M]{xx

考虑阻尼时:

(t)}[C]{x(t)}[K]{x(t)}[M]{I}g(t)[M]{xx采用端雷阻尼假定: [C]0[M]1[K](2)多自由度体系的自振频率:

2kkkkkk2kk2k112211222222m1m2m1m2m1m2

(3)多自由度体系的振型

振型的概念:对应某一自振频率各质点位移间的关系:位移比值为常数。

(4)振型的正交性:任意两个不同频率的主振型之间有在互相正交的性质。

振型关于质量矩阵正交性:振型关于刚度矩阵正交性:进一步可得:T{X}i[M]{X}j0{X}i[K]{X}j0TT

{X}i[M]{X}i1;

{X}i[K]{X}ii2T3.多自由度体系基本自振周期的近似计算方法: 能量法、顶点位移法、等效质量法。

4.多自由度体系的振型分解法的思路及求解过程。

(1)思路:利用各振型相互正交的特性,将原来耦联的微分方程组变为若干互相独立的微分方程,从而使原来多自由度体系的动力计算变为若干个单自由度体系的问题。

(2)求解:求得各单自由度体系的解后,再将各个解进行组合,从而可求得多自由度体系的地震反应。

多自由度体系地震反应振型分解法的求解步骤: ①求体系自振效率和振型.②计算振型参与系数γj

③求解各单自由度体系的广义坐标:

qj(t)④按振型叠加原理计算各质点的位移

x(t){Xj1n(j)}qj(t)X(j)jj(t)j1n

6.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和底部剪力法。(1)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多自由度体系的水平地震作用、可用各质点所受的惯性力来代表。振型的地震组合时振型反应的确定:结构的总地震反应应以底阶振型为主,高阶振型的影响较小。

①一般情况下、可取结构前2-3振型进行组合、但不多于结构自由度。②当结构基本周期大于1.5s或高宽比大于5时,可适当增加。(2)底部剪力法

①适用条件:结构的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房屋的总高度不超过40米;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变形以剪切变形为主;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时的扭转效应可忽略不计。②底部剪力计算

鞭梢效应:突出屋面的小建筑,由于刚度和质量突然变小,局中地震反应有可能加剧,计算作用在小建筑上的地震作用需乘以增大系数,抗震规范规定为3,向主体结构传递时不乘增大系数。7.多自由度体系地震反应的时程分析法的适用范围。

(1)特别不规则的建筑、特别重要的建筑以及房屋高度和设防烈度较高的建筑宜采用时程分析法补充计算。

(2)房屋结构的弹塑性变形验算时,由于结构明显的非线性,需采用弹塑性时程分析法。

在第五章中我们学到了以下几个内容:

1.建筑抗震设防分类及抗震设防标准,小震、中震、大震。根据建筑的重要性、在地震中和地震后建筑物的损坏对社会和经济产生的影响大小以及在抗震防灾中的作用,将建筑明确地划分为甲、乙、丙、丁四类。

各类建筑抗震设防的目标:“三水准”、“两阶段”抗震设计目标,即“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分别按弹性和弹塑性两阶段设计。2.抗震概念设计。

抗震概念设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预防为主,全面规划;

(2)选择有利的抗震场地,作好地基基础的抗震设计;(3)建筑布置宜规则;(4)选用良好的抗震结构体系;(5)重视防止非结构构件的震害。

3.地震作用计算的一般规定、水平地震作用的计算、竖向地震作用的计算。

(1)《抗震规范》规定的计算原则。(2)地震作用计算方法的确定:

现行《抗震规范》的抗震设计计算采用以下三种方法:底部剪力法、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时程分析法。(3)重力荷载代表值的计算:

进行结构抗震设计时考虑的重力荷载称为重力荷载代表值,重力荷载包括恒载和活载。由于地震发生时,活载往往达不到标准值,因此,在计算重力荷载可对活载进行折减。(4)水平地震作用的有关规定: ①考虑扭转藕联时水平地震作用计算: ②突出屋面小房间的地震作用 ③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的规定 ④楼层地震剪力的分配

(5)地基与结构相互作用的考虑。(6)竖向地震作用的计算

《抗震规范》规定:8度和9度时的大跨度结构、长悬臂结构、9度时的高层建筑,应考虑竖向地震作用。

①高层建筑的竖向地震作用的计算:按反应谱法计算。②网架及大跨度屋架的地震作用的计算:静力法。③长悬臂和其它大跨度结构:静力法。4.截面强度抗震验算、抗震变形验算。

(1)多遇地震下结构允许弹性变形验算:ueeh

SR(2)多遇地震下强度验算:

RE

(3)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弹塑性变形验算:

验算方法:应对结构的薄弱层(变形大)进行弹塑性验算,一般在强震作用下使其小于某限值,以保证结构不致倒塌。

结构薄弱层(部位)的确定:结构薄弱层定义、楼层屈服强度系数、结构薄弱层(部位)的位置确定。结构薄弱层(部位)弹塑性层间位移计算公式:

upph

在第六章: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抗震设计中我学习了:

1.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的震害及分析。

(1)框架结构震害:结构层间屈服强度有明显薄弱楼层;柱端破坏;节点破坏;砌体填充墙破坏严重。(2)防震缝破坏普遍。

(3)抗震墙(相当于剪力墙)结构的震害:连梁震害、墙肢破坏。2.结构体系与抗震等级。(1)结构体系的选择原则。

(2)抗震等级划分:综合考虑地震作用、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等因素划分抗震等级进行抗震设计,可以对同一设防烈度的不同高度的房屋采用不同抗震等级设计。(3)合理设计结构破坏机制:

框架结构的破坏机制:概念设计理念: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弱杆件。

(4)控制构件在极限破坏前不发生明显的脆性破坏:轴压比限制:(N/bhfc);剪压比限制。

3.框架结构抗震设计。

(1)结构抗震设计内力组合情况 1)需考虑的内力组合项

SGSGEEhSEhk SGSGEwwSwEhSEhkSGSGQSQ

SR2)承载力验算式:

RE

对于某些需考虑竖向地需作用的结构,尚需按下式验算:

SGSGEEhSEhkvSEvk

3)梁端内力不利组合; 4)柱内力不利组合。

(2)抗震设计构件内力设计值调整: 1)根据强柱弱梁原则进行柱弯矩值调整:9度和一级框框尚应符合:MC1.2MbuaMCCMb

2)根据强剪弱弯原则进行剪力设计值调整 框架梁剪力设计值调整:

lVvb(MbMbr)/lnVGb

9度和一级框架尚应符合:框架柱剪力设计值的调整:9度和一级框架尚应符合:

lrV1.1(MluaMlua)/lnVGbVvc(MclMcb)/Hn

tbV1.2vc(McuaMcua)/Hn3)根据强节点弱杆件进行节点核心区剪力设计值调整。(3)截面抗震验算:

1)梁截面验算:正截面验算、斜截面验算。

2)柱截面验算:正截面验算、轴压比的限制、斜截面的验算。3)框架节点验算:

①影响节点承载力和延性的因素:

梁板的约束作用:有直交梁的中柱节点砼抗剪强度有明显提高。轴压比较小时,压力的存在对砼抗剪强度有利,当轴压比大于0.6~0.8时,节点区砼抗剪强度随轴压力提高而降低。轴压力的存在使节点延性降低。

剪压比和配箍率的影响:应对配筋率加以限制、以使箍筋充分发挥作用,一般设计中、通过限制剪压比来实现。

②节点核心区抗震验算要求:“强节点弱杆件”的概念设计要求。③框架节点抗剪设计。(4)框架结构水平位移验算: 1)层间弹性位移验算;

2)罕遇地震作用下框架结构弹塑性水平位移验算。4.抗震墙结构抗震设计。

抗震墙结构就是抵抗侧向力的钢筋砼剪力墙结构。剪力墙承受水平力中的绝大部分,但并非只是抗剪或以剪切破坏为主,在高宽比大于2的抗震墙中,破坏往往由弯曲破坏控制。

类型:悬臂剪力墙、开洞抗震墙、带边框剪力墙、井筒、框支剪力墙。5.框架结构抗震构造措施、抗震墙结构抗震构造措施。(1)框架结构构造要求:

1)梁的构造:梁的截面尺寸、梁纵筋、梁箍筋构造。2)柱构造:柱的截面尺寸、柱纵筋、柱篐筋。(2)抗震墙结构抗震构造要求 1)抗震墙的钢筋 2)抗震墙的边缘构件.在第七章:多层砌体房屋和底部框架、内框架砌体房屋抗震设计中主要掌握了以下几方面内容:

1.多层砌体房屋的震害及原因分析、砌体结构房屋抗震设计三要素。多层砌体房屋在地震作用下发生破坏的根本原因是地震作用在结构中产生的效应超过了结构材料的抗力或强度。原因分为三大类:(1)房屋建筑布置、结构布置不合理造成局部地震作用效应过大;(2)砌体墙片抗震强度不足;(3)房屋构件间的连接强度不足。

砌体房屋的抗震设计可以分成三个主要部分:(1)建筑布置与结构选型;(2)抗震强度验算;(3)抗震构造措施。

2.多层砌体建筑平、立、剖面及结构布置,砌体房屋总高度及层数限制、多层砌体房屋高宽比限制、抗震墙的间距限制和房屋的局部尺寸限制。

多层砌体建筑平、立、剖面布置的基本要求是规则、均匀、对称,避免质量和刚度发生突变,避免楼层错层等。

3.多层砌体房屋抗震强度验算,底部框架砌体房屋抗震强度验算及变形验算、多层多排柱内框架砌体房屋抗震强度验算。

《抗震规范》规定多层砌体房屋可不进行竖向地震作用下的抗震强度验算,也可不进行水平地震作用下整体弯曲强度验算。

多层砌体房屋在水平地震作用下砌体墙片的抗震抗剪强度验算包括:(1)确定计算简图;

(2)地震作用及楼层地震剪力的计算;(3)各墙体承担的地震剪力计算;(4)墙体抗震强度验算。

4.多层砌体房屋的抗震构造措施、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抗震构造措施、多排柱内框架房屋抗震构造措施。(1)加强房屋整体性的构造措施; ①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及芯柱设置; ②钢筋混凝土圈梁的设置。(2)加强构件间连接的构造措施。

通过对《抗震设计理论与实例》这门课的学习,使我对地震以及抗震结构设计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在这门《抗震设计理论与实例》课中我们主要学习了如何对建筑物(构筑物)进行抗震设计与验算,在充分认识了地震的特点后有针对性的进行抗震设计与验算,在这次学习过程中我发现我以前有许多关于地震和抗震设计的许多错误观点,它使我对这门学问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丰富了我的知识结构,提高了我的专业素养,使我们对地震灾害有了更加科学的认识,学会了如何利用所学的知识去有效的规避和减少地震给我们带来的危害,这次的学习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篇2:抗震设计感受

在结构设计过程中底层框架结构逐步成为当前设计的重点,更是保证建筑工程在设计和应用中抗震性能和质量完整的关键。

底层框架结构在当前房屋抗震设计中是不可忽视的设计方法。

本文就当前底层框架抗震墙砖房的抗震设计进行分析与浅述。

【关键词】框架;砌体;抗震

随着近年来社会不断发展中,人们对房屋质量要求的不断增加,在房屋施工和设计的过程中,对其各个性能要求日益提高和增加。

地震作为近年来对房屋危害的主要形式,其在设计的过程中对房屋抗震性能要求不断的提高和增加。

未经抗震设防的底层框架抗震墙砖房,由于其在设计的过程中底层的纵横墙的数量与当前建筑施工设计中的不对称,造成其在设计过程中出现极大的转差,在强烈地震作用下,由于底层的抗侧力刚度和极限承载能力相对于来说较为薄弱,因此容易造成其各种不良现象的出现。

相对于第二层薄弱,结构将在底层率先屈服、进入弹塑 性状态,井将产生变形集中的现象。

底层的率先破坏将危及整个房屋的安全。

1.房屋的平、立面布置应规则、对称

随着当前社会不断发展过程中,人们对各种地震灾害的认识不断加深,通过对历次震害调查说明,其在设计过程中对各种提醒和结构要求的不断复杂化和设置的不完善以及不合理,造成当前房屋抗震性能的不够和设计的不够合理和完善。

对于底层框架抗震墙砖房,其在设计的过程中设计模式的不足使得出现了钢筋混凝土房屋抗震性能的不够,因此其在施工和设计的过程中对房屋的平、里面的对称和规格要求日益严格。

即房屋体型宜简单、对称,在结构设计和布置的过程中对称的设置方案能够有效的提高房屋的整体性,降低由于地震作用下出现的各种扭转局面。

2.房屋的高度要限制、高宽比要适当

在唐山大地震中,未经抗震设防的底层框架抗震墙砖房的破坏较为严重。

其主要原因是 底层没有设置为框架抗震体系。

在震害较为严重的底层框架砖房中,底层为半框架沿街一 跨为框架另一跨为砖墙承重体系,底层为内框架体系以及底层大部分为框架体系而山墙与楼梯间墙处不设框架梁柱等。

随着近年来人们对建筑施工质量和设计质量要求的日益增加,各种自然灾害抵抗能力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要求日益增加和提高,通过对底层框架抗震墙砖房的模型试验和一系列分析研究,深入的探讨和了解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各种抗震性能和抗震方式,是当前建筑工程施工措施和施工管理方式的前提和关键因素。

增强过渡楼层和房屋整体抗震能力的抗震设计方法和构造措施。

对当前房屋在建设过程中其规则的制定有着深刻的影响,是对房屋较为规则且沿竖向较为均匀和满足增强过渡搂层及房 屋整体抗震能力要求的;其房屋总层数和总高度可适当放宽。

(1)房屋的总高度指室外地面到檐口高度,半地下室可从地下室内地面算起,全地下室 可从室外地面算起。

(2)上部砖房部分的层高,不宜超过3.6m。

上部砖房部分横墙的间距大4.2m的房间面积在一层内大于该层总面积的1/4时为横墙较少,对于上部砖房部分横墙较少者房屋总高度应降低3.0m,总层数应减少一层。

底层框架抗震墙砖房总高度与总宽度的最大比值,应符合表2.2-2的要求。

3.第二层与底层的侧移刚度比要控制

在地震作用下底层框架抗震墙砖房的弹性层间位移反应均匀和减少在强烈地震作用下的 弹塑性变形集中,能够能够提高房屋的整体抗震能力。

对底层框架抗震墙砖房的弹性和弹塑性位移以及层间极限剪力系数进行了分析,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底层框架抗震砖房第二层与底层侧移刚度比的合理取值范围为1.2~1.8。

根据不同设防烈度的地震作用强弱和既安全又经济的抗震设防原则,底层框架抗震墙砖房第二层与底层的侧移刚度比值在6度时不应大于3.0,在7度时不应大于2.5,在8度时不应大于2.0,在9度时不应大于1.5;且均不应小于1.0。

4.抗震墙的最大间距限值

底层框架抗震墙砖房的抗震墙间距分为底层和上部砖房两部分,上部砖房备层的横墙间距要求应和多层砖房的要求一样;底层框架抗震墙部分,由于上面几层的地震作用要通过底层的楼盖传至底层抗震墙,楼盖产生的水平变形将比一般框架抗震墙房屋分层传递地震作用的楼盖水平变形要大。

因此,在相同变形限制条件下,底层框架抗震墙砖房底层抗震墙的间距要比框架--抗震墙的间距要小一些。

底层框架抗震墙砖房的底层框架抗震墙具有一定的承载能力和较好的变形、耗能能力,而上部砖房部分的,变形和耗能能力相对比较差。

为了避免底层过多强于上部砖房的抗震能力。

5.底层钢筋砼抗震墙的高宽比

在实际工程中,底层框架抗震墙砖房的底层钢筋砼墙的高宽比往往小于1.0, 通常把高宽比小于l的钢筋砼墙称为低矮墙。

高宽比小于1.0的低矮钢筋砼墙是以受剪为主,由剪力引起的斜裂缝控制其受力性能, 其破坏状态为剪切破坏。

结合底层框架抗震墙砖房中的底层钢筋砼墙为带边框的钢筋硷低矮墙的特点,文献2进行了带边框开竖缝钢筋砼低矮墙的试验和分折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放入砂浆板和钢筋砼板的带竖缝钢筋砼墙的抗震性能明显优于整体钢筋砼低矮抗震墙,这 种开竖缝的抗震墙具有弹性刚度较大,后期刚度较稳定,达到最大荷载后,其承载力没有明显降低,其变形能力和耗能力有较大提高,达到了改善低矮墙抗震性能的目的。

6.底层框架抗震墙砖房的结构体系

底层框架抗震墙砖房的底层受力比较复杂,而底层的严重破坏将危及整个房屋的安全,加上地震倾覆力矩对框架柱产生的附加轴力使得框架柱的变形能力有所降低等因素,对底层的抗震结构体系的要求应更高一些。

(1)底层框架抗震墙砖房的底层应设置为纵、横向的双框架体系,避免一个方向为框架、 另一个方向为连续梁的体系。

这主要是由于地震作用在水平上是两个方向的。

一个方向为连 续梁体系则不能发挥框架体系的作用,则该方向的抗震能力要降低比较多。

同时,也不应设 置为半框架体系或山墙和楼梯间轴线为构造柱圈梁约束砖抗震墙的状况。

这是由于底层的地震剪力按各抗侧力构件的刚度分配,半框架体系或山墙为构造柱、圈梁约束的砖抗震墙体系中,砖墙较框架的抗侧力刚度大得多,在地震作用下,砖墙先开裂和肢坏,加上砖墙的变形能力较框架要差得多,会形成砖墙构件先退出工作,导致加重半框架或部分框架的破坏。

(2)底层框架抗震墙砖房的底层应设置为框架抗震墙体系。

在6、7区底层为小型商店时, 其抗震墙可为框架填充墙;当底层的砖填充墙较少时应设置一定数量的钢筋砼抗震墙,在8、9度时,均应设置一定数量的钢筋砼抗震墙,使底层形成具有二道防线的框架抗震墙体系,有利于提高底层的抗震能力。

7.结束语

篇3:抗震设计感受

上海某医院住院部大楼为一栋7层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 于1984年竣工, 因为医院市区门诊需求, 拟将该住院部改为门诊综合楼。对内部的建筑功能进行调整, 重新划分平面布局。

房屋主体结构分为两个单体, 单体A为7层混凝土框架结构, 单向框架 (如图1所示) , 单体B为7层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 (如图2所示) , 框架部分为单向框架, 结构总高度为25.7 m, 单体A和单体B之间设有100 mm宽伸缩缝。框架柱截面尺寸从基础顶面到25.700 m, 标高均为400×600, 标高0.000以下, 柱配筋宽度方向为3根28, 高度方向为2根28+1根16, 箍筋采用2肢箍8@200, 标高0.00~7.800柱配筋宽度方向为3根25, 高度方向为2根25+1根16, 箍筋采用2肢箍8@200, 标高7.800 m~25.700 m柱配筋宽度方向为3根22, 高度方向为2根22+1根16, 箍筋采用2肢箍6@200。框架梁横向多为花篮形, 截面尺寸大多为200 mm×650 mm, 200 mm×630 mm和200 mm×450 mm, 纵向框架梁多为矩形, 截面尺寸为200 mm×650 mm和200 mm×400 mm, 框架梁箍筋为8@150和8@200。单体B电梯井局部设有混凝土墙, 墙厚200 mm, 竖向钢筋为10@200, 水平钢筋为10@300。楼板大多采用120厚预应力多孔板, 局部采用现浇混凝土楼板。基础形式为箱形基础, 基础外墙厚度300 mm, 基础底板厚度400 mm和450 mm。混凝土强度等级:混凝土墙和2层以下现浇梁柱为300号, 其余为200号。房屋原设计未考虑抗震设防。

2 建筑抗震性能分析

依据建设主管部门管理文件和相关规范[1,2,3]要求, 现有建筑加固改造前, 应先进行抗震鉴定。工程以业主提供的抗震鉴定报告、原设计图纸和现行规范为依据进行改造加固设计。

2.1 房屋现状

根据抗震鉴定报告, 1层, 2层梁柱强度平均值为26.9 MPa, 基本达到原设计300号 (C28) 的要求, 3层~7层梁柱混凝土强度平均值为26.7 MPa, 达到原设计200号 (C18) 的要求。单体B混凝土强度平均值为26.3 MPa, 基本达到原设计300号 (C28) 的要求。

由房屋倾斜测量结果可知, 单体A向南倾斜率在1.64‰~4‰, 向东倾斜率在1.46‰~2.3‰之间, 单体B向东向南倾斜率在0.58‰~3.9‰之间, 小于规范要求的4‰。相对沉降差84 mm, 在规范允许范围内。

经过现场调查, 房屋总体施工质量较好, 混凝土浇捣密实, 构件表面光洁, 房屋钢筋混凝土构件基本完好, 无明显开裂现象。

2.2 结构体系及抗震措施分析

根据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程》, 从结构体系、连接构造、材料强度、配筋情况等方面对该房屋原结构进行了抗震构造分析, 结构形式、单体A平面和竖向规则性、混凝土强度、房屋高度、框架梁柱截面、剪力墙厚度和剪力墙配筋满足现行规范, 单体B平面和竖向规则性、梁柱箍筋加密区和剪力墙边缘构件不满足现行规范要求。

3 结构抗震分析验算

根据相关规范规定, 抗震验算和抗震措施应根据实测结果并结合改建方案进行, 房屋为乙类建筑, Ⅳ类场地土, 7度抗震烈度设防, 框架抗震等级为二级, 抗震墙抗震等级为一级, 考虑风荷载作用, 根据实测数据, 梁、柱钢筋保护层厚度取40 mm, 原结构梁、柱、板及墙截面尺寸和配筋按原设计取值。

经PKPM系列软件对原结构分析得到如下结果, 地震作用下单体A各层X, Y方向最大层间位移角分别为1/395和1/452, 不满足抗震规范框架结构层间位移角限值1/550的要求。单体B各层X, Y方向最大层间位移角分别为1/2 531和1/1 546, 满足抗震规范框架结构层间位移角限值1/800的要求。在规定水平力作用下, 两个单体的最大弹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不大于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平均值的1.5倍。

单体A个别框架柱轴压比超限, 1层~4层部分框架柱Y向实配纵筋不满足计算要求, 所有框架柱实配箍筋都不满足计算要求。单体B所有框架柱实配箍筋都不满足计算要求, 屋面层个别框架梁实配箍筋不满足计算要求。

4 结构加固设计

4.1 结构体系加固

为解决单体A最大层间位移角不满足规范要求问题, 对原单向框架结构体系加固方案有两种, 方案一是结构1层~7层X, Y双向均布置剪力墙增强结构的抗侧刚度, 结构体系由框架结构变为框架—剪力墙结构, 经计算位移比由1/395减少到1/1 200。此方案增加结构自重较多, 基础需要设置锚杆静压桩加固, 而原有地质勘察资料不能满足锚杆静压桩设计要求, 加固设计前需要进行工程地质勘察;方案二是结构1层~5层在X, Y方向分别设置两道柱间H型钢支撑, X向为十字交叉撑 (见图3) , Y向由于建筑使用通道需求设置人字支撑 (见图4) , 通过设置支撑提高结构的整体抗侧能力, 位移比由1/395减少到1/777。支撑方案优点是基础不需要加固, 施工速度快。经综合比较, 选择方案二增设柱间支撑对结构进行加固。

4.2 框架柱的加固

框架柱加固分轴压比超限、纵筋不足和箍筋不足三种情况。单体A增设支撑的两侧框架柱轴压比均大于1, 增大支撑两侧框架柱截面, 使轴压比满足规范要求。对于轴压比大于0.75小于1.0的框架柱采用碳纤维环向围束加固 (见图5) 。框架柱纵筋不满足规范要求时, 采用外包角钢加固 (见图6)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4]要求二级框架柱箍筋加密区箍筋最小直径8, 最大间距100, 框架柱实配箍筋2层以下8@200, 3层及以上为6@200, 全部框架柱采用碳纤维环形箍加密。

4.3 框架梁的加固

Y向框架梁实际配置纵筋满足计算要求, X向框架梁梁顶梁底纵筋全部不满足要求, 缺少钢筋量比较多, 采用框架梁顶粘贴钢板, 框架梁底包角钢方法加固 (见图7)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要求二级框架梁箍筋加密区箍筋最小直径8, 最大间距100, 所有框架梁均不满足箍筋加密要求, Y向框架梁箍筋8@150, 采用碳纤维加固 (见图7) , X向框架梁箍筋6@200, 采用粘贴钢板加固。

4.4 剪力墙的加固

剪力墙底部加强区墙厚不满足规范要求, 底部两层增加墙厚。原剪力墙没有设置约束边缘构件和构造边缘构件, 采用外贴型钢加固。剪力墙分布筋实配水平钢筋一级10@300, 纵筋10@200, 满足规范最小配筋率等构造要求, 1层, 2层墙水平分布筋部分不满足计算要求, 部分超筋, 采用单面板墙加固。剪力墙端部纵筋部分不足, 同边缘构件一起外贴型钢加固。

5 结语

1) 建筑物进行改造前, 应对建筑进行全面的抗震检测和鉴定, 明确材料实测强度、不均匀沉降和构件损伤等情况, 并根据检测结果进行计算, 分析改造方案的可行性。2) 对于实行抗震设防之前设计施工的建筑物进行改造, 通过对框架梁、框架柱和剪力墙的加固设计, 能够满足现行抗震规范的计算要求, 但是连接节点抗震构造措施一般是不易满足要求的, 设计时要加强节点连接。3) 建筑物加固设计应综合分析经济性、可行性和工期长短等因素, 选择合理加固设计方案。住院部大楼改造工程于2010年竣工, 在使用过程中, 达到了原有改造加固设计目标, 没有发现质量问题。

参考文献

[1]GB#space2;#50023—2009, 建筑抗震鉴定标准[S].

[2]JGJ#space2;#116—2009, 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S].

[3]GB#space2;#50367—2006, 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S].

篇4:抗震设计感受

关键词:变电站;建筑抗震;抗震加固设计

1 对于变电站主控配电室的抗震设计

变电站的抗震设计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抗震理论设计,第二部分是抗震计算,第三部分是抗震设防的措施。

1.1抗震理论设计

1.1.1建筑结构体系布置

在建筑结构布局时,首先应该选用采用横墙承重结构。有些220KV变电站的配电室长度较长,横墙相对较少,对于这种情况就需要我们专门考虑。为了更好的满足抗震要求,一般来说采用的是框架结构,这种结构中墙体不作为承重墙,只作为填充墙。此外,要想达到最大的抗震效果,所有的建筑结构都应保持一致,采用同一种结构类型,不能为了降低建设成本而采用不同的结构类型。例如,配电室应该和其附属的建筑物合在一起,而且应该采用统一的框架结构,同时配电室与附属建筑物的层高应该不同,前者的层高保持在4.5米左右,后者的层高应该保持在3米左右。

1.1.2建筑的平面及立面布置

建筑的平面的布局应该保持规则性与对称性,建筑平面的形状应该具有较好的稳定性。此外,建筑的立面同样应该保持协调与规则。结构的侧向刚度应该保持均匀变化,最好不要出现突变;墙体的垂直布局应该保持连貫,皮面出现刚度的突变;墙体的材料强度应该保持不变或者自下而上依次递减,切记不能出现刚度导致的情况。当220KV变电站为户内时,因为受到220KV变电站自身功能与场地的限制,平面布局往往呈现出不规则的情况。因此要想满足一定的抗震要求,就需要我们在220KV变电站不规则的地方设置沉降缝,用沉降缝将不规则的建筑划分成许多规则的建筑单元。220KV变电站在自身功能的影响下建筑物的层高变化较大,墙体也会出现不连续的情况,这是就需要我们在设计是时针对层高较高的地方加设层间梁,这样就保证了刚度的上下一致。

1.2建筑抗震计算

建筑物抗震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建筑物的抗震计算。对于传统的砌体结构来说,它的一般采用底部剪力法进行抗震计算。当前,我国的大部分设计院所已经通过PKPM结构设计软件来对建筑物进行抗震计算,在运用软件进行抗震计算时,要确保计算中的数据的真实准确,否则计算得到的结果将会与实际情况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

1.3抗震设防措施

进行建筑物抗震设计时,首先要确保设计满足国家出台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除此之外,笔者根据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提出了一些设计建议。

(1)在220KV变电站自身功能与成本的影响下,配电室与其附属建筑之间常常会出现错层的状况,这是就要采用砖混结构。当分开布局时,他们之间的缝隙宽度要满足规定的抗震要求。当配电室与其附属建筑没有分开布局、公用一面墙时,就需要我们在墙中的跨楼板处设置圈梁。

(2)当砖混结构窗间墙的最小宽度与横墙之间的间距不满足规定的要求是,就需要我们计算出平面外的抗弯强度的大小,然后依据数据加设壁柱。

(3)在建设过程中,有时需要根据实际需要需留较大的洞口。当采用的是混转结构时,需要在洞口的两侧加设壁柱,同时在窗台板下架设圈梁,以此来保障墙体的刚度。当采用的是框架结构时,墙体上的洞口也应满足抗震要求,如果留洞较大时,窗间墙却很小时,就需要我们在流洞的两侧架设构造柱,保障上下梁的可靠连接。

(4)一般情况下,砖混结构的220KV变电站应该在梁下加设构造柱,如果实际需求中不用设置构造柱,也应在梁下设置梁垫,同时梁垫与墙体之间应该有可靠的拉结。

(5)较大的梁很容易受地震的影响而出现跨中垂直裂纹,为避免出现这种情况,就需要沃恩按照特定的情况去验算梁的抗弯强度的大小。当地震力作用在梁上时,改变了它原来的正常受力,这时会使原来的下部受弯变为上部受弯,因此应该为梁配置受拉钢筋,减轻地震对于梁的破坏。此外,地震发生时,大梁会由于抗扭强度不够而遭到破坏,因此在设计是也要多加注意。

(6)对于框架柱的布置以及钢筋的配备都必须满足抗震要求。在一般情况下,由于框架柱只承担垂直方向上的力,同时混凝土本身的抗压性很高,这时框架柱只需配备较少的钢筋。当考虑到地震力的作用时,就需要对框架柱进行抗剪、抗扭计算,然后根据计算得到的数据给框架柱配置相应的钢筋。对于框架柱的布局也有严格的要求,各个框架柱之间的间距不能太小,同时框架柱应该保持均匀分布。在地震发生时,建筑物的四个角柱会最先遭到破坏,因此在布置是应该加上这四个框架柱的强度。

2 对已有建筑物抗震加固设计的建议

改革开放以前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但是为了尽快上人民用上电,当时加设的220KV变电站中有很多没有考虑抗震设防。如今,国民经济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为保证电力的稳定供应,需要对未进行抗震设防的220KV变电站进行加固设防。这些220KV变电站由于处的情况不同,所以需要针对不同情况进行制定不同的加固方案。

(1)先前建造的220KV变电站绝大部分都是砖混结构,同时这些220KV变电站既没有设置构造柱也没有设置拉梁。对于这种情况,我们需要在原有的220KV变电站的外墙上增设混凝柱,同时在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拉梁,拉梁的一般设置三道,分为上部、下部及中部,且要保持与原有墙体的可靠拉结,即将在构造柱与拉梁对应的墙体上植筋,把钢筋深入到新加设的构造柱与拉梁中,是原有墙体与梁柱融为一个整体。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的提高房屋的整体性、牢固性以及抗震能力。同时由于提高了220KV变电站的整体性,进而依旧增加了220KV变电站抗变形的能力。

(2)用钢筋网与混凝土加强原有墙体,并把植入的墙体的钢筋与钢筋网进行焊接,以此来提高原有墙体的承载力和变形能力,也就是所谓的提高原有墙体的抗剪能力。

(3)原有的220KV变电站的配电室一般都存在跨度大、横墙少的特点,这时就需要我们通过在外纵墙间设置钢筋拉杆来提高墙体的抗震能力以及整体性。

(4)配电室的梁下没有设置构造柱,这就使得墙体的局部抗压强度存在不足。对于这种情况,我们需要在梁下加设混凝土壁柱,同时与外侧新加混凝土进行拉接,提高梁下墙体的抗震能力。

(5)原有220KV变电站一般都是预制板屋顶,这种屋顶不仅抗震性能差而且保温性以及防水性都不能满足现有的实际要求。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需要将原有的保温层及防水层拆掉,重新铺设钢筋浇层,提高稳定的整体刚度。

(6)先前的220KV变电站的基础一般为毛石基础,这种基础没有进行地基的处理。这是就需要我们在原有基础上内外加现浇钢混凝土弹性带,提高原有基础的整体性。

3 结语

随着电力的广泛应用,国民经济与人民的日常生活,已经离不开电,220KV变电站作为电力供应的一个重要环节,要保障电力的稳定供应,就需要220KV变电站稳定运行。要保障220KV变电站的稳定运行,加强220KV变电站的抗震性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我们既要加强新建220KV变电站的抗震设防也要加强原有220KV变电站的加固,只有这样才能提高220KV变电站抗震性以及稳定性,保障电力的稳定供应。

参考文献:

[1]李珠,岳俊峰,石峰等.既有建筑抗震加固与节能改造一体化技术[J].施工技术,2009,38(5).

篇5:抗震设计感受

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与抗震结构初探

5.12汶川大地震中,建筑的倒塌是造成人员伤亡的最重要原因.地震灾难警示人们:防震减灾任重道远.针对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与抗震结构进行了阐述.

作 者:张学智 作者单位:中房集团张家口房地产开发公司,河北,张家口,075000刊 名:黑龙江科技信息英文刊名:HEILONGJI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2009“”(24)分类号:关键词:高层建筑 抗震 结构

篇6:抗震设计感受

(1)抗震设计原则

1)抗震设防的基本思想:

现行抗震设计规范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为6、7、8、9度地区建筑工程的抗震设计、隔震、消能减震设计。抗震设防是以现有的科技水平和经济条件为前提的。

我国规范抗震设防的基本思想和原则是“三个水准”为抗震设防目标。简单地说是“小震不坏、大震不倒”。

“三个水准”的抗震设防目标是: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建筑物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可能损坏,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预估的罕遇地震影响时,不会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

2)建筑抗震设防分类:

建筑物的抗震设计根据其使用功能的重要性分为甲类、乙类、丙类、丁类四个抗震设防类别。大量的建筑物属于丙类,这类建筑的地震作用和抗震措施均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

3)抗震结构的概念设计:

在对建筑物进行抗震设防的设计时,根据以往地震灾害的经验和科学研究的成果首先进行“概念设计”。概念设计可以使我们提高建筑物总体上的抗震能力。

篇7:浅议桥梁抗震设计

通过分析桥梁震害及产生原因,从设计的`角度提出了在桥梁抗震设计过程中应遵循的一些设计原则和桥梁减、隔震的有效措施,指出合理的结构形式和成功的抗震设计可以大大减轻甚至避免震害的产生,从而很好地达到桥梁结构的防震和抗震效果.

作 者:张征浩 杨秀涛 作者单位:张征浩(江苏省交通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昆明分院,云南昆明,650032)

杨秀涛(洛阳城建洛阳市城市建设勘察设计研究院,河南洛阳,471000)

篇8:抗震设计感受

关键词: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问题,抗震设计方案

自然灾害的发生会对社会造成严重的伤害, 严重的灾害会导致人身安全受到威胁与财产受到损失, 我国的地震发生概率比较高, 对于地震的防御能力一直是建筑行业非常重视的方面。现在的科学技术不断上升, 我国的建筑结构抗震能力在不断加强, 根据一些先进的抗震设计方案结合我国建筑自身的特点不断设计适当的抗震方案进行建筑, 保证人身安全与财产稳定, 促进我国城市化建设的顺利发展。

1.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问题分析

1.1 抗震地点建筑的选择问题

在进行建筑施工的过程中不仅对施工技术等进行加强, 还需要针对抗震方面进行分析与研究, 在施工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针对不同的施工地点会严重影响到施工抗震的效果。I因此针对这样现象, 对于施工抗震地点的选择非常重要。在进行建筑施工场地选择期间需要充分的掌握施工场地抗震性, 这是进行抗震性建设的基础与原则, 在进行建筑施工场地的选择期间, 一定要注意充分降低地震灾害造成的影响, 尽量选择一些抗震性较好的地方进行施工建筑, 对于抗震性或是一些多发地震以及自然灾害的地方一定的避而远之, 例如一些山川河流的边界、单独的山丘或是非岩质陡坡等【1】。针对一些风化现象比较严重、或是基层岩石稳定性比较差的地方需要在建筑中加强抗震技术, 选择抗震性较强的方案进行设计与建筑。逐渐加强抗震监督管理能力, 并且详细了解抗震的方面之后需要针对相关的地震原因等制定适当的抗震方案, 加强抗震类别的选择。针对一些湿线性黄土或是地基液化现象的发生等需要采取专业的改善措施进行改善与建设, 保证建筑的刚度与稳定性。若是建设的地点经常受到各种力层的影响, 大致土地不够均匀、土质比较松软或是在填土期间影响其稳定性的情况下, 需要对地震期间的土层下降与凹陷情况进行具体的计算与合理的规划, 根据具体的计算结构制定合理的改善计划, 加强地基建设或是加强建设整体的稳固性等, 来完善建筑地基的承受能力, 加强抗震效果。

1.2 房屋建设结构抗震机制的选择

房屋结构对于建筑的抗震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其中的房屋结构机制选择需要具备科学合理的原理, 对于其中的刚度进行适当的计算, 保证选择的房屋结构机制能够很好的避因为自然情况或是突发状况等造成的不稳定性, 因为建设比较薄弱的地方导致出现抗压能力减小或是抗震水平降低的现象发生。其次是对房屋构架机制的选择, 一定要注意其中的抗震功能的科学设计, 能够顺利的将抗震信息进行传输, 保证抗震期间有效措施的制定, 同时在纵向设计房间过程中, 一定要将房屋的垂直重力保持在规定压力之内, 计算出其中的垂直压力平均值, 根据平均值进行垂直压力的设定。在进行楼层建筑中的盖梁设计期间, 需要掌握其中垂直压力的变化, 尽量实现垂直压力能够利用最小的空间或是途径将其转移到柱子或是承重墙上, 保证在压力转换期间, 建筑物上面的纵向构架能够对其进行第二次转换, 以达到减小地震的振动力。最后是在选取房屋构架期间, 需要注意因为一些房屋构架或是建筑等出现破损, 导致整个建筑的抗压能力减弱, 失去重心的承受能力, 导致抗震性能与建筑的承受能力减弱。因为在建筑中将地震的压力经过一定的渠道进行转化, 将地震产生的振动进行分散, 利用优秀的结构变形以及抗震能力, 当出现地震的情况下能够很好的保证建筑物的稳定。

2. 加强建筑抗震能力的有效方案

2.1加强建筑中对于地震产生的外力振动的抗震能力, 在抗震能力提升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改善方案, 充分的保证建筑中的承重墙与房梁以及柱等形成一个平面, 在这个平面中完成对地震进行双性抗御的体系, 在这个建筑体系中不仅能够很好的减少地震对于建筑物的影响, 还能保护建筑物受到各种自然因素的伤害。这种建筑形态对对地震产生的破坏造成弯剪或是破坏, 防止地震对建筑物产生破坏, 降低地震的破坏能力。

2.2根据地震的登记对建筑中的梁、柱等进行抗震改善, 利用适当的改善措施加强其自身的抗震性能, 尽量保障在出现地震的情况中建筑物能够具有一定的抗震能力, 能够达到抗震要求的标准【2】。根据建筑构件中的各个原则:强节点弱构件、强剪弱弯、强柱弱梁等来进行建筑截面的设计, 对于建筑的材料等一定要进行严格的检查与使用, 保证建筑材料的标准与质量, 在保证建筑结构抗震性提升的基础上加强建筑整体的抗震能力。

2.3对于建筑结构中的抗震防线一定要多设计。正常在一个建筑结构中, 对于抗震结构的设计, 一定要在地震的影响下将其中一部分抗震性比较好的建筑构件作为第一道抗震防线中, 随后设置第二道抗震防线, 一定要保证抗震防线的设计环环相扣, 加强抗震的连环性, 这样才能提升全面抗震的效果, 不同地区对于这方面的建筑要求不同, 需要结合地区自身的需要进行抗震防线的设置。

2.4在一些地震发生概率比较高的地区, 对于建筑行业、地震监控以及抗震研究部门等需要保持相互之间的联系, 制定严格的抗震防御制度与体系, 对建筑的施工材料以及建筑的施工方案等一定要进行严格的审核, 经过专业的检查与鉴定之后在开始投入建筑, 保证建筑的各方面符合相关的规定与要求。

3. 结束语:

地震对于人们的伤害非常大, 需要人们针对不同地震发生的原因制定合理的抗震计划, 特别是在建筑方面, 一定要对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进行严格科学的审核, 提升建筑自身的抗震能力, 尽最大能力保证人们的人身安全以及减少财产损失。

参考文献

[1]赵建荣.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若干问题的探究[J].科技创新导报, 2012, 06:45.

上一篇:西部自然资源产权问题浅析下一篇:贵州某煤矿工资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