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优秀作文

2024-07-10

融合优秀作文(共11篇)

篇1:融合优秀作文

融合――二者合二为一的过程,这个过程或缓慢或迅速,但最终的结果却是相同的。融合是为了使二者的短处得以弥补而长处得以发扬,总之这个过程的终极目的应当是为了谋求更好的发展,我们需要的是有益的融合。

世界在融合。国与国之间经济交流频繁,不时有各种战略合作伙伴,国家之间通过交流的升温愈发使其文化之间的对流加剧,不止是经济,更有深层次的文化的交换,使人们获得新的意识形态及思考方式。

社会在融合。上层的人们意识到越拉越大的差距只会引起下层的强烈不满从而导致自身的覆灭。于是大家开始为了同一个致富变强的目标,一心投入生产发展之中。矛盾尖锐化最后刺死的,不止是死得惨烈的底层人,更有死不瞑目的上层人。因了这点,社会不得不融合,并且只有又快又好地融合起来才能从众多弱小中脱颖而出,暂时不受人欺侮,何日称王,那且是另一说了。

因为只有人类融合了,这个社会,这个世界,才有真正融合的可能性。“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和世界都是由“人”组成的,“人”这个基础不能融合,那么其上层建筑就更无融合的可能了。

人类的融合是一件可预见的相当不易的事情。从大局到细节,无一不充满了叫人纠结皱眉的问题。

从以往的历史中去看,黑人被奴役,犹太人惨遭屠戮……这桩桩件件都是用鲜血刻下的不平书。种族歧视是至今都没有完全解决的国际性问题。有人的地方就可能有不平等,或是食物链的悲哀,或是与生俱来的“羞耻”,这种不平等早在百年之前就有人为此奔走呼号,流血流泪,时至今日仍未根除,唯有希冀用思想去教化带着有色眼镜的傲慢人类,通过灵魂的触摸使两者相互了解从而化解干戈。

从现下的生活中去看,即使是同一种族,同一社会的人类也仍然会抱有亲疏高下之心,这是人之常情,但若太过执着与他人或己身的尊卑则是一种势力而俗气的行为了。这点,也只有通过提高其素养,使之意识到“人人生而平等”的精髓罢!

综上所述,隔阂障碍之多,让“人类融合”看似难如登天,但若持之以恒地朝着这个方向而去,我们是总有机会盼到那一天的。

希望是一直有的。融合是不会停止的。

篇2:融合优秀作文

如同被滴进水中的墨水会迅速晕染开来,融合已成为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

从新航路开辟开始,世界融合的脚步在加快。以欧盟为代表的政治融合、以跨国企业为代表的经济融合、以世博会为代表的文化融合、以学术研讨会为代表的思想融合……融合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已然渗透入社会的各个领域。

互联网作为现代生活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是推进融合的一只强而有力的手。各方言论、思想在这里交汇、碰撞,流成潺潺的溪流,擦出智慧的火花。在这里,没有地区的不同和国界的分划,整个世界融合为一体,网络是贯通彼此的桥梁。

书籍和报刊作为人们每日触摸的物品之一,是加强融合的重要途径。思想和文化通过白纸黑字在人群中传播、扩散,其影响超越了空间乃至时间的限制。通过书报,人们劈开愚昧的黑暗,迎接文明的曙光。在这里,没有时空的约束和眼界的阻挠,时代与时代、国家与国家融合为一体,书报是殷勤的铺路人。

我们常吃的快餐、常喝的汽水,其本身亦是一种融合。当快餐传播到中国,食物适应了中式的口味,顾客适应了西式的饮食习惯。融合是其发展和生存的唯一道路。

融合不仅在现代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在古代亦然。唐代的开放民族政策在推动民族融合的同时,将自己推至繁荣的.顶峰,威名远涉重洋、震惊海外。而以强悍著称的大元,却因阻挠融合的民族分化政策短命而亡。西方人在进行殖民扩张的同时推动了世界的融合,随着历史的潮流站在了发达的浪尖上。而以悠长文明著称的古老中国,却因抗拒融合的闭关锁国政策沦落谷底。

融合不仅局限于空间,更体现在时间。泱泱中国,悠悠五千年文明。独特而纯粹的方块字,正是靠着不断的发展与融合传承至今,成为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春秋战国时的百家争鸣,亦是靠着一代又一代的融合,影响至现代。

篇3:融合生活元素,促进作文共生

用生活装载真知灼见。 作文要有个性, 就要把生活元素融进作文, 不仅要有个性生存的时代性、社会性, 更要突破一般的思维方式, 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 发现生活的本质, 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观察生活, 思考问题, 抒写情感。 文章因拥有思想而高贵, 因富含哲理而丰富, 只有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生活, 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 用自己的笔杆书写生活, 作文才能鲜活起来, 才能具有感人的力量。 融合了生活元素的作文才是个性的作文。

例如, 2015年江苏高考作文出了一个关于“智慧”的题, 社会上各个层面都有智慧的存在, 可说的当然很多, 小到学习大到国家建设, 智慧无处不在。 但大部分学生依据材料所提供的材料, 笼统地阐释了“智慧是一种经验, 智慧是一种能力, 智慧是一种境界”, 没有独到而新鲜的题材, 只能“泯然众矣”, 作文绝不能走“大路”, 必须把自己的生活或自己对于智慧的理解进行个性表达。 《智慧是一间寂寞空屋》的习作者就很好地融合了生活元素, 促成了有效的个性作文的共生。 他选了一个与众不同的角度———蝉蜕, 从蝉蜕的寂寞出发, 写出对于生命、生活的独特感悟。 我们有理由推测, 生活中作者肯定不止一次地把玩过蝉蜕, 思考过关于蝉蜕的问题, 或许曾经为之感叹过。 “人之老年, 免不了自怜自哀, 忧伤慨叹, 哪里来的心情唱什么歌呢? 可蝉偏不, ‘乌发如银’的时节偏要日日欢歌, 这便是生命的大气度”。 这是作者对于生活的观察, 更是对于人生的思考。言人所未言, 叫人眼前一亮, 令人叹服。 再如高考优秀作文《为真守盼》中写道:“原版的文言书固然难读难懂, 但有厚度, 一旦失去了原版的真实, 几句白话文, 简写本已失去了厚度, 很容易被岁月长河风干, 甚至脆折。 ”作者一定是一个文言的爱好者, 也是一个忠实的守护者, 他一定是在文言的宝库中收获了许多别人无法得到的东西。 在简本与百花本通行的信息时代, 这似乎与时代唱反调, 但仔细推究也不无道理, 他透过现象进行分析、思考, 已经实属不易;他能发出这样的灼见则更是难能可贵的。 这就是作者的生活, 这种对于生活的表达促成了文章的个性, 造就了文章的亮点。 正是因为生活中的他拥有这份“永远为真守盼”执著, 才使他的文章能在高考的大军中脱颖而出。

生活元素融进写作, 达成生活与写作的共生:作文因生活而具有了个性, 生活因写作的思考而变得更加精彩。 生活是鲜活的, 观点是独特的, 表达是个性的。 虚情假意的文章, 则必空洞无物, 只有抒写真情方能动人、服人。 优秀作文《王大爷的早餐店》《左手粪叉, 右手笔杆》就是很好的教学例文。 小作者们写的是周边的生活, 邻居也好, 家人也好, 他们的一言一语、一举一动都是他们所熟悉的, 因而能写得那么真切, 叙写的每一个生活场景都充满浓浓的生活气息。 唯有对自己的生活仔细观察过、思考过, 才能写出动人的细节;唯有反思自己的生活, 才能写出独特感受。 考生在作文时也是完全沉静在对往日生活的回忆当中, 他们的写作过程一定是愉快的。 我让学生做过这样的实践, 让他们回忆生活中的有趣的、精彩的、有意思的片段, 写场景, 写感受, 写感悟, 效果显著, 出现了许多让人感动的作文, 《爷爷的书房》《家乡的糖豆角》《故乡的青砖》……曾经给学生介绍过一篇优秀作文叫《瞳孔的智慧》叙写了考生考试的体验, 其中写道:“愚蠢的人, 拼命地想逃出人们的瞳孔;智慧的人, 知道自己永远活在别人的瞳孔之内。 前者, 从内而外地苦着脸;后者, 自始至终安然地笑”, “活于别人的瞳孔之内, 却能淡定自若, 也是一种难得的智慧”。 作者通过独特的视角, 自出机杼, 议论鞭辟入里, 带有哲思的味道, 引人深思。品读鉴赏过后, 我让学生选择某一次生活体验, 由此生发, 选择一个视角, 发表看法, 结果写出的文章明显鲜亮活泼, 独特又个性。

化平凡生活为奇妙作文。 人的审美心理有时非常奇怪:有时候熟悉的情境会钩起人们内心深处的触动, 觉得温馨与亲切, 无论是开怀还是痛哭, 都能让人有释怀的感觉;有时候熟悉的面孔又会造成审美的疲劳, 让人觉得心烦意燥。 因此, 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在作文中寻找一个熟悉与陌生、 平凡与奇特的临界点, 既要让人有“心有戚戚”的感动, 又要让人有“探个究竟”的兴奋。 记叙文不必要避开人们常谈的亲情或崇高, 更主要的是要体现一个“曲折”, 要让人感到出乎意料, 却又在情理之中;议论文不必忌讳“五段论”, 关键是要有独特的视角、新颖而独特的见解。 必修三课本中杨绛的《老王》可以作为读写共生的范例。 杨绛写的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车夫, 表现的也就是人们司空见惯的同情心及底层人的良好品质, 但是杨绛的独特就在于她抓住了生活中的“奇”处, 一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车夫, 一个连自己的生活都成问题的车夫, 却同情起一对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生活上比他“阔绰”的多的学者夫妇。 少收送冰块钱、送鸡蛋、送香油……这就是生活的“个性”处, 矛盾处、奇特处。 当老王收下了杨绛执意给车钱的时说“你还有钱吗? ”, 这就是生活困难而又有同情心的老王的独特处, 是具有个性的表达。 而杨绛的“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则更是令许多人费解的极具个性生活元素的感叹。 那种对于生活的洞察, 对于同情心的感悟, 对于自身的反思就是独一无二的。 这些看似平常的人和事, 通过作者独特的视角与独特的体验, 彰显出了不同寻常的思想与魅力。 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这些阅读经历与阅读体验区引导学生达成写作的共生。

有一篇优秀作文《好奇心》, 写的是自己对于一个瘸腿的姑娘的好奇。 这样的事情在校园里算不得新奇独特, 也许每个同学都遇到过。 但是这位同学写出了个性, “她先将拐杖拄在下一级台阶上, 再用腋下顶住拐杖, 用力地将那条独腿挪到下一级台阶。 我看到她的双手紧紧抓住拐杖, 手上的青筋清楚可见”, 这是她真真切切所见到的, 否则不可能写得那么细致、真切。 “我屏住呼吸看着她艰难地一步一步地走下去。近了, 近了……”“我觉得自己好像是一个恶魔, 站在这个角落, 阴险地看着这样一个天使走进危险”, 这是她当时的真实感受与想法, 而敢于暴露剖析自己阴暗的一面实在是难能可贵。 我用这篇例文引导学生写作, 分析文章成功的关键在于生活元素在写作中的个性体现。 生活中我们所积累的材料 (家庭生活中、社会生活中和学校生活中亲闻、亲历、亲见的, 来自所学课本的, 来自影视及课外读的) 往往是朴实无华的, 如果能巧妙地运用或借用, 那么, 他山之石, 亦可攻玉。 值得注意的是只有把材料作为自己思想的一部分, 文章才显得有力量。 优秀作文《人生的内涵》写道:“只要你不拒绝小草的卑微, 希望的田野不会拒绝你放飞梦想”, “只要你不拒绝雪山的巍峨, 圣洁的雪莲不会拒绝你内心的纯洁”, 看似平平常常的道理、朴朴素素的比喻, 但一经作者的具有个性的表达就表现出他对自然、对生活、对自己、对他人的独特感悟, 意韵丰富, 令人回味, 值得咀嚼。 这样的化平为奇怎不叫人叫绝。

另外, 作文的个性不仅体现在立意的高远深邃、选材角度的独特、构思的精巧, 更体现在语言的生动活泼方面, 高中作文的语言可以是含蓄而意韵深远的, 也可以明白晓畅、言简意赅的;它可以是气势恢弘, 一泻千里的, 也可以是一字千斤, 掷地有声的;它可以是辞藻华丽, 句式精美的, 也可以是朴实无华, 生动传神的……语言的个性全在于它能最好地体现生活, 更好地表现文章主旨, 任何脱离了生活元素的语言, 即使形式华美, 它也将空洞无力。

摘要:如何让作文出奇制胜?关键在于在作文中融合生活元素, 促进生活与作文的共生, 完成个性的表达。其一, 把生活元素融进作文, 不仅要引导学生展现自我存在的时代性和社会性, 更要有突破一般的思维方式, 用独特方式观察生活, 思考问题, 抒写具有个性色彩的情感体验;其二, 引导学生用独特的视角审视平凡的生活, 写出新颖而独到的见解, 平中出奇。其三, 引导学生运用能体现生活本质的个性化语言。

篇4:“视野融合”与高考作文创新

【关键词】视野融合;体验;复现;联想;开拓;建构

“视野融合”是西方阐释学、接受美学中的一个概念。它是指文本世界与读者世界在沟通、对话、交流中展开视野间的交汇。视野,原义为“地平线”,视野的融合就是由两条地平线相交形成另一方无限广阔的天地。一条地平线由文本世界向外开放,另一条地平线由读者的解读视野向作品延展。二者的交汇之处,生成了异于前二者的第三世界:意义世界。

“视野融合”理论对高考作文颇具启示意义。笔者浏览且分析了近几年的大批高考满分、高分作文,发现其中一半以上的创构是汲取中外经典文化的养分,以历史事件、名人或其他人文景观为题材,紧扣高考给出的话题,以灵动的思维、青春的心怀去阐释或解读,然后生成第三意义世界。对于这种解读、创作活动,西方接受美学大师姚斯有一段经典的表述:“一部文学作品,……它更多地像一部管弦乐谱,在其演奏中不断获得读者新的反响,使文本的词从物质形态中解放出来,成为一种当代的存在。”因此,笔者建议考生不妨在历史与今天、文化与读者的视野融合中弹奏高考的华彩乐章,以考生对文化的体验、理解、建构来拉动高考作文的得分点。

根据这一理论,结合近年高考满分、高分作文,笔者归纳出如下几种创新手法:

一、体验、复现,尽展鲜活之美

西方阐释学视读者的解读为本体存在,认为文化解读不是复制文化,而是将文化从静态的物质符号中解放出来,还原为鲜活的生命,即生成第三意义世界。如2005年陕西考生的《永远的苏武》,聚焦的是苏武擎汉节牧羊于北海的那一段悲壮的经历:“朔风凛冽,他与冷月做伴;北顾中原,将“生是大汉人,死是大汉臣”的高贵铭记在心灵深处。胡茄幽怨,他与孤冢为伍,怅望大漠飞雪,将“荣华富贵,千金封侯”的许诺忘却得一干二净。”文末“我明白了,在忘却与铭记之间,在享受与坚忍之间”,把读者的思绪拉回现实,即眼前的话题,点明了“那行于枯草寒冰之上的苏武,用执著与信念作出了最美好的答案:富贵,只不过是过眼云烟;忘却,便是它的最好归宿;忠心,方才是历史的永恒;铭记,是它的精神家园”的主旨。类似的佳作还有2002年写荆轲的《刺秦》、写岳飞的《小重山后的选择》、写谭嗣同的《北京菜市口怀古》,2004年山东考生的《刘邦经验介绍会》等。在对这些历史事件、文化名人的解读中,考生如同一位现场目击者,洞悉他们的一切,体验着他们的辛酸、忧愁和思考。

解读时,除了站在现实与历史的交汇点身临其境,充当目击者,考生还可以直接走近经典、走近大师,与文化名人自由地交流、对话。如2003年山西一考生的作文《眼睛》中写到:

你为什么要流浪异域,足迹遍布撒哈拉沙漠?为什么要去领略凄楚与绝境的战栗?是漫天黄沙翻滚的雄浑,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幽远,还是驼铃声声的悠扬?“看着我的眼睛”,三毛幽幽地对我说,“只有怀着一份深深的感情,只有带着对它的向往,只有缩短与它感情的距离,才能真正地领悟沙漠。”于是我明白,只有感情的亲近才能唤起深入的求索,然后才能深刻地认知。

在这“视野融合”所形成的第三意义世界中,文化名人三毛不是一位可望不可即的陌生者,而是可以促膝相谈的知己,可聆听叩问的长者智者。在这跨越时空的精神互动中,考生很真切地再现了历史事件和文化名人的精神世界,很好地展示了作文的鲜活之美。

二、多方联想,尽展丰腴之美

考生在以“话题”为圆心,以中外经典文化为圆面,展开多元解读时,其思维便在“视野融合”中处于一种活跃状态,智慧也就因此而绽放出夺目的光彩。如2003年湖北考生作文《情感·认知·文化》在谈及“因为深爱你——中华文化,我们忘了去洗净你,忘了理智清醒地看你”时,这样写到:

那是《诗经》中的一江清水,在水一方的伊人;那是华美的楚辞,闪闪发光;那是孔孟思想,百家争鸣;那是大唐华章,仙乐飘飘;那是高山流水,那是古长城的细细青苔,那是岳麓书院的依依夕阳……漫步在中华的文化里,多少人醉得不知归路。

如此深入理解、广泛联想展示了这位考生厚实的历史文化积淀、高超的文学素养。诗词名句,解读活用,恰到好处。“腹有诗文语自华”,掀开了文学神秘的面纱,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增强了论证力度,给人以丰腴的联想,沉甸甸的思考。

三、开拓、建构,尽展新奇之美

《文学解读学导论》的著者曹明海教授认为:凡是真正优秀的解读者,在解读过程中都无不具有这种能动性参与行为,都无不能够通过表层的文化材料,以自己的心灵世界和作者对话,以自身固有的心理图式及情感需求去参与世界的建构,进而对那个世界作深层性的开拓,补充和创构,见人之所不能见,感人之所不能感。关于这一点,许多考生做得非常好,请看2005年高考江苏满分作文《夸父逐日》:

我是夸父。我在追赶太阳……

我不是平庸的人,我生来力大无穷,单手拔起一棵树是我幼时的玩法。太阳,我要打破你的神话。我要追上你。

白天,太阳升起,他发出刺眼的强光向我挑衅,我平静如水,埋头直追;夜晚,桂花浮月,夜凉如洗,我仍不停歇。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要用它寻找光明……

夜晚,大地为枕,夜幕为被。我望着满天繁星却闭不上眼睛,我怕一觉醒来,太阳已经无影无踪,遥不可及……

我知道,我的时间已不多。在剩下的日子里,我只能全力以赴,奋力朝东追赶,生命不息,追赶不止……

我轻轻倒在地上,山川为之一颤。而太阳,仍在空中发出炫目的光芒。

太阳啊,谢谢你。我闭上双眼,突然明白:我追赶的其实是心中的太阳。生命中的幸福,就在我追赶的过程中,我的生命,充实丰富。

追赶,就是生命的体现。

本文采用“故事新编”的文学创作笔法,真实亲切地再现了“夸父逐日”的行动过程和内心活动,凸现了不断充实生命历程的主题,即所谓的“猪肚人生”。立意高远,技法别致,给人以生命价值的启迪。类似的佳作还有2004年山东考生的《霸王末路》、江苏考生的《〈孔雀东南飞〉新传》,2003年的《孙悟空下岗记》、《宝钗鸣冤》,2002年的《昭君的选择》、写西施的《她选择了牢笼》以及2001年的《赤兔之死》等。考生对历史事件、文化名人灵活地加以解读,或反弹琶琶、或旧说新解、或精心整合,然后生成第三意义世界。总之,在创构时,考生兼顾求善与求智,让古酒散发新的芬芳,从而给阅卷老师以新奇之感,审美的愉悦。

篇5:融合初中作文

世界,真的成了名副其实的“地球村”。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信仰的人们被紧密地连接在了一起,如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不敢说自己与这个世界“没有关系”,因为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有着这个世界的烙印。

融合,不仅是世界发展的潮流,更是我们中国古老的生存智慧。记得曾在一本书上看到,一个老外来到中国,看见一座古庙里居然并排供着老子和释迦穆尼的雕像,不禁惊讶不已。或许在西方人眼中,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便是不共戴天的仇人,最起码也不能在同一个庙里各自拜自己的神(我毫无贬低西方人的意思,请见谅),可是中国人却这样做了。古老的中国人明白,没有两个人是完全相同的,要想大家和谐共处,就一定要彼此理解、彼此交融,求同存异,彼此尊重对方却又吸收对方的长处,而不是偏激地固守自己的信仰。

大文豪苏东坡给了这种思想以一个最好的诠释。东坡年轻时意气风发,怀揣着儒家的“入世”“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欲在政治上有一番作为;可在受到了种种打击挫折后,他的思想便渐趋于佛家、道家,“飘飘乎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想要超脱物外,齐物我、同荣辱、等死生。综其一生,他的信仰是儒、释、道三家的结合体,但人们依旧崇敬他,没有一个人会认为他是个信仰不坚定的“异教徒”“叛徒”。可见,“融合”才是生命的至理,“和”才是人的最高境地。

篇6:融合初中作文

当今社会,科技产品占据了半壁江山,从ThinkPad到iphone;然而,对于老辈来说,使用这些高科技产品,唉,难!难!难!人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我们家爷爷奶奶就是两宝。平日,家里总少不了他们的欢声笑语,但又似乎有点单调。于是??“奶奶,这是新买的电脑,有它伴您,以后你们的笑声更多了!”“电脑?不会用啊!”奶奶一脸愁容。“没关系,我教您!”我很高兴成为奶奶的“老师”,“这是开机键,这是??”奶奶虽然年纪大了,但学习能力依然不错,不到一个月,就学会电脑的基本使用方法了!“囡囡!这个怎么弄?”我惊讶地看着电脑上新潮的“愤怒的小鸟”,“奶奶,您好时尚,这个应该??”高科技产品融合了易于老年人操作的一体机系统,于是,科技发达的今天,爷爷奶奶迅速融入了时代潮流。

还记得今年8月的军训,十几个人一个宿舍,彼此不认识。有些内向的我,怯于集体生活。直到她出现。“你叫什么名字?”第一次见到她,她披着长发,甜甜的笑容,甜甜的声音让人难忘。她是小曼,她带着我融入了集体,一起叠军被,一起洗衣服,一起去训练??在军训的短短几天内,我融入了集体,集体也因为我们而壮大。今年京剧申请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我而言,这京剧早已融入我的生活。还记得十岁第一次在电视上看《乌盆记》,那时我既好奇又兴奋,能认认真真看一个小时。后来到戏院看《十五贯》,刘异龙老师活灵活现地扮演了那只贼眉鼠眼的“娄阿鼠”,让我又爱又恨,台下一片观众的叫好声。

现在,我有好几年戏龄了,时不时会哼上几句。戏院中的年轻人也多了起来,为京剧注入了新鲜血液!青年人融入了京剧的艺术殿堂,京剧艺术也融入了年轻人的时尚话题。融合无处不在。生活是一门艺术,艺术是多元化的,所以,生活到处是融合的身影!

篇7:融合初中作文

融合大致经历了民族融合、区域融合、世界融合三个阶段。

战马嘶鸣、鼓角喧天,奥尔良城下抛石机将巨石不断砸向城垛,英军的巨火弩烧红了半座城楼。奥尔良公爵绝望地看着城下重甲剑士不断向城门逼近。公爵无奈之下,欲引剑自刎之际,突然看到英军方阵大乱。一支法国轻骑兵似从天而降,又隐约听闻“圣女贞德奉命驰援奥尔良。”公爵大喜,下令放下吊桥里应外合,奥尔良之围遂解。贞德手持大旗,踏着满地鲜花进入奥尔良,成了民族英雄。此举大大鼓舞了法兰西民族的自信心,民族国家逐渐形成。到后期,普罗旺斯人与法兰西人已不分彼此,成了一个统一的法兰西民族。民族融合的过程在世界各地都有发生,华夏族就是由中原人民与东夷、西戎、南蛮、北狄融合而成的,我们伟大、坚韧的民族精神也得以传承。

朝鲜景福宫前,武士手持斧钺,俨然屹立。几位峨冠垂衣、步履沉稳的大臣正边走边谈,准备去朝见君主。好一派儒士风度。而日本招提寺前,樱花盛开,贡桌前升起了袅袅青烟。再看那飞檐屋角,不觉眼熟,仿佛置身盛唐普净寺。这便是儒家文化熏陶。儒家文化圈可谓区域融合的一典型代表。区域融合之例不胜枚举,欧洲一体化便是另一范例。

篇8:作文训练中思辨与文化的融合

站在井底看:啊呀, 不得了, 一片黑暗, 不见天日, 前途无光, 没有出路呀。对不对?对!为什么?因为你站的人生观察位置低, 眼界自然狭窄, 一口井的井盖当然遮住了你的全部视线。

站在井沿看:你会觉得豁然开朗。井盖倒是不小, 但世间还有那么多事等着你去做;这个井盖的事没有做好, 快去做别的事吧。

站在山麓看:井盖自然很小。

站在山峰去看:那就更需要费力才能看到小小的井盖。这时, 你就会感到人生要做的更重要、更有价值的事还有很多很多, 自己实不该为小小的失误支付太多的精力和感情。

站在云端里看这件事:有一种端坐云端、俯瞰人间的胸怀和气度, 从而感到个人名利微不足道, 然后, 把主要精力用于劳动、创造, 用于做有益于人类的、实实在在的事情。

站在月球上看:地球只是一个淡蓝色的大球, 那口井的盖子, 无论如何也见不到了, 因而产生烦恼的云雾便很容易散开。

站在金星上看一看:我们生存的地球只不过是一颗和启明星差不多大小的小星星。地球这么渺小, 人生这么短暂, 别再斤斤计较个人的蝇头小利了, 别再为一点小小的失误苦恼了, 赶快将这渺小而短暂的人生投之于给自己也给大多数人带来快乐的正义事业吧!

窥斑见豹, 如此训练, 有思维从肤浅、狭隘走向深入, 广阔之效, 从而契合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的理念, 使得在作文中强化了理性的力量, 闪耀哲理的光芒。同时又有想象丰富, 文化浓郁的意味。所谓文化, 超越了具体物质, 也不局限于个人的精神, 它是一种眼光、一种胸怀、一种观念。作文就是观照, 即用文化的眼光、文化的胸怀去解读自然、社会、人生、自我, 使作文散发出文化的芬芳。我们可以得到借鉴:文章不但要追寻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而且应该在此基础上, 将思维的结果进行文化的表达, 让思辨与文化同行。

然而, 思辨与文化两者在文章中常常是相互联系与融合的, 而非顾此失彼的。它需要在辨证中出文化, 使作文既具辩证的眼光, 又具有文化审视;它需要在辩析中出文化, 使作文既是逻辑推理的过程, 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理性;它需要在辩论中出文化, 使作文既有论辩的气势, 又有高级的文化形态。如何达成作文思辨性与文化性融合的目标?

写作不仅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声音, 也是向社会发言, 尽到公民的责任。作文, 不能脱离社会生活, 一旦脱离, 就如割断了脉搏, 从而隔膜了对生活的感情, 钝化了思维的触角。夏丏尊先生说过:“现在学生作文力的薄弱, 并非由于头脑饥荒, 实由于不能吟味咀嚼题材, 就是所患的是一种不消化的病症。作文的材料到处皆是, 所苦者只是学生没有消化的能力。就是对我的生活可以发生交涉的, 有意味, 否则就无意味。”生活是作文之源, 只有源流的滚滚不断, 才会使作文之树常青。因此, 要融入社会, 解读社会, 让我们的思想感情、价值观与国家、人类的命运保持一致, 让自己头脑思想丰富起来, 从而根本上提升作文水平。

这就需要打破“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习惯, 实现“风声雨声读书声, 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 事事关心”。曹文轩《生活无处不在———与中学生谈写作》中说得好:“不要总怀疑自己没有生活。你怎么能说没有生活呢?你吃饭吗?你睡觉吗?你看见过冬天天空下缓缓飞过的鸦群吗?你见过下雨前蚂蚁在匆匆搭桥吗?你对你同桌的好分数嫉妒过吗?你被别人误解过吗?……处处有生活, 生活无处不在, 生活自然也在你身边。”只有向生活打开一扇窗, 让自然与社会之风进来, 与之交汇, 才能从生活中打捞湿漉漉的作文素材。走出书斋, 亲近大自然, 去触摸一草一木的自然情愫, 去感受一山一水的博大无私;走出书斋, 融入社会, 时时关心社会中的人和事, 感受社会的风风雨雨, 培养关心社会、热爱自然、同情弱者、爱护生命的赤诚之心。在此基础上, 放出眼光, 运用脑髓, 去思考、评判现实中是是非非, 恩恩怨怨, 在作文中表达出“一粒沙里见世界, 半瓣花上说人情”。

同时在关注社会过程中尝试哲学地思考。哲学一词在希腊是由“爱”和“智慧”二字组成, 意思是“爱智慧”。恩格斯曾说过:“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 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马克思也曾说过“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因此, 运用哲学这一理论武器来指导写作, 是必由之路。有了哲学的底子, 才可能有科学全面的思维方法, 才可能在作文中具有思辨的内核。学会运用哲学方法, 从本质与现象、内容与形式、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等角度, 去透视社会现实, 把握事物的本质, 避免误入歧途。

叶圣陶先生说得好:“生活犹如泉源, 文章犹如溪水, 泉源丰盛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这就需要重视阅读, 从而促进思的深入。

这就需要充分开发、积极利用课本、读本的资源。由于目前的高考、中考经常与课本、读本分离, 使不少学生对教材、读本采取了漠视的态度、功利主义的做法。仅背一下名篇名句、读一读几篇史传性的古文, 其余一概略去, 将大量时间放到做模拟题、仿真题上, 这是一种本末倒置、舍本逐末的短视行为, 祸害无穷 (尤其有害于作文) 。课本、读本是一座丰富的宝藏, 它取之不竭, 用之不尽:有孔子、庄子“自古圣贤皆寂寞”的情怀, 有屈原、司马迁“天地苍茫一根骨”的浩气;有柳永、李清照“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意境;有李密深挚情感、欧·亨利人性之美, 鲁迅的“国民性”的反思, 等等。通过回归课本、读本, 同大师对话, 对照自己, 拷问灵魂, 提升底气;不断借鉴和吸纳, 积极感悟, 提高自我品位, 最终达到丰富底蕴的目标。

勤于文化积累, 如诵读古典诗词, 关注当代名作。唐诗宋词元曲里, 忧国忧民、追求自由、乐观豁达、人生哲理等等, 这些思想精神, 与人文精神是一脉相连的。学习古典诗词, 能够让学生在熏陶中受到情感的教育, 道德的教化, 自我的品味和内涵会不断的提升。树立当代意识, 如余秋雨、贾平凹、余杰等等, 他们的作品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文景观, 要加以吸收和鉴赏。如此, 通过主动追求, 积极感悟, 汲取营养, 文章自然会变得大气、有文化品位。

当然除了纯文学作品之外, 还要阅读科普读物和政治、历史、文化各类读物, 拓宽视野, 避免单一的阅读而影响作文的广度。

古人云, 文如其人。学生人格是否健全, 直接影响到学生作文的品格养成。因此, 要引导学生不断地进行自我审视, 使得他们的价值取向、道德准则、观念情操、人生目标的把握和认识同社会主流要求相吻合。通过增强自我意识, 来提升作文的文化层次。

在倡导个性张扬的同时不忘价值观的提升。当今受商品经济大潮和拜金主义的影响, 许多美好的人生价值观逐渐在消失, 人生目标的散漫是许多学生虚以待日、空乏无聊的原因, 因而重塑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念尤为重要, 要用美好的情感占据学生的心灵。学生只有在美好情感和观念的支撑下, 才能彰显文字背后的力量, 真正做到“以情动人”, “情动于中”。对于作文中显露的个性, 要去倾心地呵护, 密切地关注学生随时迸发出的个体性的思维火花, 对那些崇尚真善美的闪光点, 要充分加以肯定和鼓励。

在写作过程, 要坚持文中有“我”的原则, 即有“我”的生活, “我”的感受, “我”的思考, 从而写出真情。写出独立思考的思想, 写出恰当的表达样式, 写出属于自己的语言风格, 这已成为不少应考作文题的显性要求。因此, 作文中体现文化, 应该是通过“我”的心流出来, 诉诸于笔端, 融入文中, 成为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 真正实现“我手写我心”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 一是要有效地防止“题材总是选用历史文化 (文学) 名人;二是防止结构用三段历史文化名人的事迹作为主体;三是避免作文的主题总是局限在一个浅显的平面上而不做开掘的“伪文化作文”的泛滥成灾。

篇9:追寻生活与作文的有机融合

一、融入自然生活

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占据丰富的表象是作文的前提,作文的兴趣在具体形象面前、具体的情境之中更易激发。大自然美丽神奇、绚丽多姿,大自然中的绚烂色彩是任何丹青妙手也无法描绘的,大自然的天簌之音是任何高明的音乐大师都无法谱写的。因此,在平时的作文生活中,我们可因地制宜,积极鼓励学生走进自然,亲近自然,拥抱生活,充分调动学生所有的感官,去看、去听、去触、去闻、去想、去感受、去发现自己没有发现的东西,去获得自己没有获得的感受,从而开启学生的审美情感,培养学生乐观的个性和健康的人生态度。以笔者的具体教学实践为例,下春雨了,我带他们到蒙蒙细雨中去,仰着头,伸出手,感受一下春雨的细、柔,观察万物在雨的滋润下抽绿绽红的美景。再如,让学生写关于春天的文章时,便将学生带入自然,让他们零离距接触自然的蓬勃与朝气,让他们真切感受那山的苍翠、水的灵动,让他们在与春的接触中萌发写作冲动,形成对春的体验与哲理思索。

二、关注社会生活

每个学生都是社会的人,都生活在社会之中。认识周围世界,必然包括周围社会的生活空间。沸腾的社会生活,瞬息万变的世界,对人们价值观念的嬗变有了直接的印象,深刻的体验。学生作文教学是引导学生从“自然人”向“社会人”不断转化的过程。因此,为了让学生接触社会,我们应鼓励学生走进生活,时刻留意身边的车来人往,世事变迁;了解时政,热心关注国际间的风云变幻,纵横捭阖。在此基础上通过观察、思维、想象,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让那些难忘的生活的瞬间和思维的火花在头脑里融合、贯通、升华,从而丰富和发展个性思维。实践表明,同学们一旦对生活有了独到的发现,有了深刻的领悟,作文时便能信手拈来,写出原汁原味的好文章来。

三、体验家庭生活

家庭作为学生主要生活的地方,是学生真情实感最易表露的场所。实践表明,开展一些家庭亲情活动,可以让学生在细微的观察、真切的体验后写出感人肺腑的亲情文章。学生写起作文来也会洋洋洒洒,真切实在。笔者曾在班级中开展“每天十分钟”活动,要求学生回家做到自我服务劳动十分钟(自己的事自己做)、家务劳动十分钟(家里的事帮着做);在“我帮妈妈种庄稼”活动中,要求学生详细记录什么时间播种,什么时间锄草,施肥,收获;在“为妈妈洗脚”活动中,学生通过亲身经历活动过程,写下一篇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亲情作文。且看学生在参与“我帮妈妈去买菜”活动后的精彩作文片断:“菜市场中的菜可真多啊!绿的韭菜、红的辣椒、紫的茄子、细长的芹菜、矮胖的冬瓜……各种蔬菜让人挑花了眼。”“这是我第一次上菜市场,真的很紧张,但想到妈妈上街买衣服时见货杀半价,这次买菜时,便也来了这一下,可是杀错了对象,大家说青菜没虚价……”

再如,一位学生通过尝试帮助父母亲采摘菊花,学会了理解,懂得了珍惜,做到了体贴,体验到了劳动的艰辛。且看他们在日记中的内心表白:“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早起,天还是蒙蒙亮的时候,爸爸妈妈已叫我起床。来到菊花地里,只能隐隐约约分辨菊花的颜色,而我们的抢摘工作已经开始。深秋的寒霜打在花上,用手摸上去滑滑的、冷冷的。不一会儿手指已冻得发麻,刺心的疼。爸爸只好给我一副手套……总觉得平时睡觉的时间太短,而今天早上的时间却是那样长。不知过了多久,我们才迎来东方的一丝鱼肚白。”实践表明,同学们通过对家庭生活的体验,写出来的文章更富真情实感,内容更为充实。

四、参与学校生活

喜爱活动是学生的共性,习作指导应融入学生喜爱的多彩活动中,把课堂延伸到课外,从校内拓展到校外,从语文向其它学科融合,在兴致盎然,热情高涨的活动中创设言语交际情境,陶冶情操,升华情感,发展思维,提高说话作文能力。因此,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应积极组织各类活动,充分引导学生参与学校生活。学期初,笔者就曾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注意留心新学期学校里、班级里、同学中的新气象,新变化。在第一堂作文课中,学生写出关注后的感受。

实践证明,由于有了切身的感受,学生能较好地写出新学期校园里所发生的一切变化。既避免了文章的言之无物,又培养了学生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美、捕捉美、记录美的能力。

篇10:融合初中作文

有人说,一朝风月,万古长空。

好一个“万古长空”!过去、现在、未来,就被轻巧地糅合在一起。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在成都的宽窄巷子里漫步,傍晚的阳光从建筑的缝隙斜斜地漏出两三方,火红地亲吻着早已被他的平滑的青石板。下午的雨留下的水塘还没干涸,像是反射着光的未来。那些古朴大气的旧式民宅,那些街角处墙面上的浮雕,那些预示着明天的光芒,都那么美好,让我有种同时身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错觉——仿佛又回到那个诸侯割据的英雄年代,金戈铁马;似乎快进至无法预料的未来,令人憧憬。

今人未曾见古时的月亮,而今日的月亮却曾照着古时的人。过去和未来,在现在的风月里,微妙地融合。

不敢想象,意志失去了传承是怎样的一种悲哀。

竹林七贤,面对这样一群人物,我始终不敢下笔。尤其是嵇康与阮籍,几乎是我最敬重的历史人物。他们超脱于孔孟之道,而是用自己的方式履行着生命的每一步。抛开礼教的束缚,真真正正地还原了生命的本来面目。他们是有狂气的人,是强者又是弱者,是用灵魂穿透虚伪的社会、触碰生命的人。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在要求着这样的存在。于是中国又有了鲁迅先生,外国又有了尼采、昆德拉、安德烈?纪德……借用纪德的一句话:“我希望在人世间,内心的期望能够尽情表达,真正的心满意足,然后才完全绝望地死去。”打破桎梏,违背世俗。我们要求着最强者的抗争,要求着大疯狂者的反抗。

有了这样伟大意志的跨时代融合,才会酝酿出思想的惊涛骇浪。

“忘记过去就是背叛。”培根这样说道。

可中国人好像并非是这样想,倒是恨不能把一切伤痕全部抹杀,只留下一个崭新的、金灿灿的未来给自己展望,殊不知这样的历史早变得面目全非。我们害怕伤痛,更怕回顾伤痛,就在不经意间遗落了它们。中华民族成了无根的民族,不知道什么是自己的归宿。我们都尽力改写着未来。错了。未来对每个人都是毫无利益所系,因何而改?为何而改?是过去太沉重,我们奋力地不让自己溺死在过去的历史里。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会受伤,而受伤的地方,就生长出思想。中华民族想要进步,就要承认成功后的失败,努力后的失落,再也不遗失自己的过去。

我们,挟带着废墟,走向未来。

篇11:融合初中作文

个体于茫茫的宇宙,如沧海之一粟,往往囿于主观的揣测,而与客观实理南辕北辙,开明的人懂得融合之道,亦懂取舍之法,则大事可成。

春秋战国时期,各路诸侯各据一方,虎视中原,处于“兵家必争之地”的赵国边境更是战火连绵,硝烟四起,赵军虽勇,却不敌北方将士兵马践踏,赵国城池接连告急。一日,赵王阅军,注意到自己的士兵都身着厚重衣甲,手持长枪长矛,步兵行进相当之劳累,与北方兵马交战,常常被北方的骑兵往来冲杀,而手无缚鸡之力。赵王茅塞顿开,重整军队,改胡服,学骑射,在一年内连连告捷,边境之地失而复得,促成赵国成为五霸之一。

识自身之不足,悟敌之良策,是兵家的重要思想,融合的理念在两军相对中起到致命作用,其关键是取其人之长击其人之短,这是兵法的精髓。

清末,英、法、饿、日等各国列强纷纷在中华国土上肆虐,《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一步步将这个五千年古国推向半殖民半封建的深渊。洋务运动、百日维新,无力挽救国之危境,康有为、梁启超虽为有志君子,可只领略西方经济之道,未能融合西方政法精妙之处。孙中山先生深知这一点,上书李鸿章无果之后,痛定思痛,走上资本主义救国之路。在游历西方各国后,在日本成立“兴中会”,谋救国图强之路,在广州等地义军纷纷起义,正是这场震惊中外的“辛亥革命”才使中国摆脱了千年的封建思想,实现了复兴的第一步。

革命,虽然只针对一国,但不可无他国的政治思想,取长补短,完成适合国内的政治体制才能少走许多弯路,看到了这一点,正是孙中山先生的过人之处。

对于一个人,一个国家,一家企业,要做人上人,绝不能一意孤行,融合对手的优点和自身的长处,才会有独到的策略。不仅仅是这些,文化也需要融合,诸如登上春晚舞台的“英伦组合”,极具现代感的中国风之所以能为当代人所深爱和宣扬,也是因为将文化的积淀和现代的潮流所融合。

上一篇:妇女节简短的祝福语下一篇:独自一人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