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德育工作报告 努力开创学校德育工作新局面

2024-07-26

学校德育工作报告 努力开创学校德育工作新局面(共8篇)

篇1:学校德育工作报告 努力开创学校德育工作新局面

学校德育工作报告 努力开创学校德育工作新局面

一、过去几年德育工作回顾

近年来,我区中小学德育工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素质教育,拓展德育工作渠道,创新德育工作模式,并通过丰富多样的主题教育,构建德育团队工作新体系,呈现喜人局面,为全面提高广大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学校德育工作水平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领导重视,统一认识,推动学校德育快速发展

我区学校德育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教育局的正确指导下,深入贯彻落实中央8号文精神,以“立德树人,以人为本”为根本任务,转变教育观念,统一思想,提出“立足学生、回归生活、培养素质、打造特色”的工作思路,加大人、财、物投入,积极整合和盘活德育资源,探索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模式,为推动我区德育工作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XX年年5月,省落实中央8号文件工作督查组对我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给予高度评价。

(二)队伍健全,机制灵活,保障学校德育工作扎实开展

1.德育队伍健全。为保障全区学校德育工作的扎实开展,不断加大德育队伍建设力度。XX年,区教育局设立群团工作办公室,负责学校德育的行政指导;区教育科学研究培训中心设立德育部,负责学校德育的业务指导;全区各中小学设立德育处,并按规定配齐人员,负责学校德育工作的具体组织和实施。目前,全区中小学德育团队专职干部逾千人,形成有班主任、德育科任教师、心理健康教师及校外热心教育的关工委、“五老”干部等一大批兼职队伍,初步形成由单位一把手负责的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干,团结奋进的德育工作队伍,为全区学校德育工作的扎实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

2.德育机制灵活。积极落实“校校有特色,学生有特长”办学理念,坚持走品牌发展道路。围绕“立德树人,以人为本”根本目标,以“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校园”为切入点,积极盘活社会、家庭、学校德育资源,不断创新德育方法、举措和模式,形成了“行政主导,科研引导,全员参与,齐抓共管”的灵活机制,为我区德育工作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既有力、又灵活的机制保障。

(三)求真务实,强化措施,打造学校德育特色品牌

从XX年开始,区教育局联合区委组织部、区文明办、区关工委、团区委、区妇联等职能部门,每年以“民族精神代代传”系列教育为主线,贯穿学校德育团队活动,加强学生爱国、文明、诚信等传统民族精神教育。每年确定一个主题,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德育资源,营造了“齐出力、共参与、铸特色”德育氛围,着力打造我区学校德育品牌。XX年年,市关工委在全市推广了我区新安街道暑期“礼伴我行”教育活动经验;西乡街道黄麻布小学和流塘小学被评为“全国青少年文明礼仪普及活动先进单位”,并被授予“全国青少年文明礼仪教育示范基地”称号,同时区教育局分别被市委评为文明单位,被市关工委评为先进工作单位。

我们在打造我区学校德育特色品牌上,重点突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结合历届“深圳关爱行动”,各学校深入开展“一帮一”助成长、中学生社区服务、小学生做家务、家庭教育“百场讲座”、心灵关爱社区行、百名教师访千家、万张贺卡送警察等活动。积极开展与贵州纳雍、广东龙川和始兴等单位的对口扶持工作,各学校发动学生为贫困山区学校捐资捐物价值450万元,与龙川教育局成功打造“个十百千万”教育互动模式。今年初,我区广大师生为受冰雪灾害地区捐款捐物达130多万元;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更加牵动了广大师生的心,以交一次特殊团费、队费的形式向灾区献爱心,捐款逾千万元。通过实际行动培养广大学生的爱心和社会责任意识,涌现以张佳欢、梁臣、吕赖为代表的一大批先进典型。

二是培养学生优秀道德品质。在全区教育系统开展学习全国道德模范和李传梅同志先进事迹活动,举办李传梅先进事迹报告会,编辑《李传梅》画册等,充分发挥身边道德模范作用,将道德教育与课程教学相结合,并通过参观、学习、论坛、体验活动,将良好的道德品质内化为行为习惯。

三是加强学生廉洁修身教育。开展廉洁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在全区各学校开设“廉洁修身”课程,开展廉洁警句征集、征文比赛、漫画、书法、摄影比赛、小故事比赛等活动,注重常规教育与专题教育相结合,全面推进廉洁文化进校园各项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成效。区教育局荣获市“廉洁教育进家庭”主题活动优秀组织奖。

四是加强国学教育塑造健全人格。XX年年7月,区教育局成立“宝安区国学教育研究会”,制定《宝安区推进国学教育方案》,将33所中小学定为全区第一批国学教育基地,国学教育在全区全面展开。各学校将国学教育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8号文相结合、与学科教学相结合、与课外活动相结合、与教育科研相结合,并率先探索“京剧进校园”活动,使“宝安京剧娃”在全国叫响,成为一大品牌。广大学生通过诵读经典名著逐渐内化为健全人格、良好品德的精神实质,形成自觉的现代文明行为和健康、奋进、向上的现代社会价值取向。

五是培养学生科技实践创新能力。与区科协、团区委等单位联合,坚持每年举办全国青少年学生科技创新大赛宝安区选拔赛,将环保教育与科技实践相结合,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作品屡获佳绩,其中第22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我区获国家级一等奖2个二等奖2个;第23届我区获省级一等奖1个、二等奖5个、三等奖2个,进入全国大赛的项目2个。海湾中学、石岩公学、兴围小学等一批中小学的机器人项目还获邀参加国际性比赛,并取得优异成绩。目前,科技创新大赛已经成为广大青少年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崭新平台。

六是积极创建安全文明校园。XX年年,我们结合实际,整合综治、安全、文明等项目的考核内容,制定《宝安区教育系统开展“平安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工作方案》,深入开展安全文明校园创建工作,形成“以考评促创建,以创建抓落实”的综合考核机制。经过考评,宝安高级中学、天骄小学被评为首批省级“安全文明校园”,宝安中学等5所学校评为首批市级“安全文明校园”,新安中学等20学校(幼儿园)被评为首批区“安全文明校园”,通过“安全文明校园”创建,进一步规范了校园安全管理、加强治安防控设施建设、加大校园周边治安隐患排查整治力度,使校园的安保工作有机融入全区社会治安大巡逻体系中,学生安全教育、法制教育得到扎实开展,校园综治工作成效显著,校园文明水平跃上新台阶。

七是加强法制安全教育。高度重视青少年学生的法制安全教育,每年坚持与街道教育办(社会事务科)和直属单位签订社会维稳及综治责任书,将每年12月4日当周定为“法律伴我成长”法制宣传教育周,普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每年组织师生参加区“12·4”普法游园及现场法律咨询活动,与区法院联合举办中学生模拟法庭现场展示及经验推广活动,不断增强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意识,提高“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水平。XX年年,编印具有区域特色的《宝安区中小学法律知识读本》(中、小学版);与区公安分局联合编印《校园治安法制宣传教育案例汇编》,进一步丰富了学校法制教育内容。

八是加强毒品预防教育。为全面加强预防毒品及教育工作,区教育局每年与各单位学校签订《禁毒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以“6·26”国际禁毒日为(转载自本网http://,请保留此标记。)契机,开展“珍爱生命·远离毒品教育周”活动。各中小学运用多种宣传手段,邀请法制副校长或法制辅导员到校开展预防毒品教育讲座,组织学生到区戒毒所参观,通过开展各项主题教育,加强学生毒品预防和教育。目前,全区拥现“深圳市中学生毒品预防教育活动示范校”17所。

九是加强环保教育。坚持以创建“绿色学校”为抓手,通过开展环保调查和体验、教科书循环使用、环保文艺表演等各种教育活动,加强青少年学生环保教育。推行部分教材循环使用,推进循环经济项目工程在校园中的应用。目前,全区教育系统共有国家级3所、省级24所和市级46所“绿色学校”,被评为“区循环经济试点工程示范校”9所学校,列入节能减排改造示范校11所。区教育局被教育部、国家环保总局评为“全国绿色学校创建优秀组织单位”。

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打造了一批特色德育模式。区教科培中心的“家庭教育”、“宝安京剧娃”,新安、西乡等街道社区的“160假日工程”校外教育、福永街道的“感恩教育”、沙井街道的“爱心教育”、观澜街道的“环保教育”等特色;涌现了宝安中学的“生存教育”、海滨中学的“同心教育”、弘雅小学的“四雅教育”、建安小学的“养成教育”、西乡中心小学的“现代城市人教育”等一大批学校德育新模式。宝安中学的“生存教育”获得广东省德育创新一等奖,教材在全国推广使用;教科培中心的“家庭教育”获广东省德育创新二等奖。

(四)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构建学校德育的完整体系

1.家庭教育蓬勃开展。全区现有家长学校327所,在校学员30多万人,家长年培训量达60多万人次,基本实现公民办、中小幼学生家长的全员培训。全区教育系统充分依托各级家长学校,结合实际,开展丰富多彩、富有成效的家庭教育活动,举办家庭教育宣传周,开办社区家长学校、网上家长学校,创建学习型家庭,开展“万师访万家”等活动。XX年年,我区荣获“全国家庭教育工作先进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等称号。

2.校外教育有声有色。XX年以新安中学、新安湖小学等15所为校外教育试点校,与“160假日工程”相结合,在新安湖社区启动了以“四进社区·共建和谐”为主题的校外教育活动,以点带面,普及推广,将“心理咨询、法律普及宣传、义工活动广泛开展。

篇2:学校德育工作报告 努力开创学校德育工作新局面

近年来,我区中小学德育工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素质教育,拓展德育工作渠道,创新德育工作模式,并通过丰富多样的主题教育,构建德育团队工作新体系,呈现喜人局面,为全面提高广大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学校德育工作水平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领导重视,统一认识,推动学校德育快速发展

我区学校德育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教育局的正确指导下,深入贯彻落实中央8号文精神,以“立德树人,以人为本”为根本任务,转变教育观念,统一思想,提出“立足学生、回归生活、培养素质、打造特色”的工作思路,加大人、财、物投入,积极整合和盘活德育资源,探索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模式,为推动我区德育工作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XX年年5月,省落实中央8号文件工作督查组对我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给予高度评价。

(二)队伍健全,机制灵活,保障学校德育工作扎实开展

1.德育队伍健全。为保障全区学校德育工作的扎实开展,不断加大德育队伍建设力度。XX年,区教育局设立群团工作办公室,负责学校德育的行政指导;区教育科学研究培训中心设立德育部,负责学校德育的业务指导;全区各中小学设立德育处,并按规定配齐人员,负责学校德育工作的具体组织和实施。目前,全区中小学德育团队专职干部逾千人,形成有班主任、德育科任教师、心理健康教师及校外热心教育的关工委、“五老”干部等一大批兼职队伍,初步形成由单位一把手负责的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干,团结奋进的德育工作队伍,为全区学校德育工作的扎实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

2.德育机制灵活。积极落实“校校有特色,学生有特长”办学理念,坚持走品牌发展道路。围绕“立德树人,以人为本”根本目标,以“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校园”为切入点,积极盘活社会、家庭、学校德育资源,不断创新德育方法、举措和模式,形成了“行政主导,科研引导,全员参与,齐抓共管”的灵活机制,为我区德育工作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既有力、又灵活的机制保障。

(三)求真务实,强化措施,打造学校德育特色品牌

从XX年开始,区教育局联合区委组织部、区文明办、区关工委、团区委、区妇联等职能部门,每年以“民族精神代代传”系列教育为主线,贯穿学校德育团队活动,加强学生爱国、文明、诚信等传统民族精神教育。每年确定一个主题,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德育资源,营造了“齐出力、共参与、铸特色”德育氛围,着力打造我区学校德育品牌。XX年年,市关工委在全市推广了我区新安街道暑期“礼伴我行”教育活动经验;西乡街道黄麻布小学和流塘小学被评为“全国青少年文明礼仪普及活动先进单位”,并被授予“全国青少年文明礼仪教育示范基地”称号,同时区教育局分别被市委评为文明单位,被市关工委评为先进工作单位。

我们在打造我区学校德育特色品牌上,重点突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结合历届“深圳关爱行动”,各学校深入开展“一帮一”助成长、中学生社区服务、小学生做家务、家庭教育“百场讲座”、心灵关爱社区行、百名教师访千家、万张贺卡送警察等活动。积极开展与贵州纳雍、广东龙川和始兴等单位的对口扶持工作,各学校发动学生为贫困山区学校捐资捐物价值450万元,与龙川教育局成功打造“个十百千万”教育互动模式。今年初,我区广大师生为受冰雪灾害地区捐款捐物达130多万元;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更加牵动了广大师生的心,以交一次特殊团费、队费的形式向灾区献爱心,捐款逾千万元。通过实际行动培养广大学生的爱心和社会责任意识,涌现以张佳欢、梁臣、吕赖为代表的一大批先进典型。

二是培养学生优秀道德品质。在全区教育系统开展学习全国道德模范和李传梅同志先进事迹活动,举办李传梅先进事迹报告会,编辑《李传梅》画册等,充分发挥身边道德模范作用,将道德教育与课程教学相结合,并通过参观、学习、论坛、体验活动,将良好的道德品质内化为行为习惯。

三是加强学生廉洁修身教育。开展廉洁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在全区各学校开设“廉洁修身”课程,开展廉洁警句征集、征文比赛、漫画、书法、摄影比赛、小故事比赛等活动,注重常规教育与专题教育相结合,全面推进廉洁文化进校园各项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成效。区教育局荣获市“廉洁教育进家庭”主题活动优秀组织奖。

四是加强国学教育塑造健全人格。XX年年7月,区教育局成立“宝安区国学教育研究会”,制定《宝安区推进国学教育方案》,将33所中小学定为全区第一批国学教育基地,国学教育在全区全面展开。各学校将国学教育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8号文相结合、与学科教学相结合、与课外活动相结合、与教育科研相结合,并率先探索“京剧进校园”活动,使“宝安京剧娃”在全国叫响,成为一大品牌。广大学生通过诵读经典名著逐渐内化为健全人格、良好品德的精神实质,形成自觉的现代文明行为和健康、奋进、向上的现代社会价值取向。

五是培养学生科技实践创新能力。与区科协、团区委等单位联合,坚持每年举办全国青少年学生科技创新大赛宝安区选拔赛,将环保教育与科技实践相结合,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作品屡获佳绩,其中第22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我区获国家级一等奖2个二等奖2个;第23届我区获省级一等奖1个、二等奖5个、三等奖2个,进入全国大赛的项目2个。海湾中学、石岩公学、兴围小学等一批中小学的机器人项目还获邀参加国际性比赛,并取得优异成绩。目前,科技创新大赛已经成为广大青少年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崭新平台。

六是积极创建安全文明校园。XX年年,我们结合实际,整合综治、安全、文明等项目的考核内容,制定《宝安区教育系统开展“平安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工作方案》,深入开展安全文明校园创建工作,形成“以考评促创建,以创建抓落实”的综合考核机制。经过考评,宝安高级中学、天骄小学被评为首批省级“安全文明校园”,宝安中学等5所学校评为首批市级“安全文明校园”,新安中学等20学校(幼儿园)被评为首批区“安全文明校园”,通过“安全文明校园”创建,进一步规范了校园安全管理、加强治安防控设施建设、加大校园周边治安隐患排查整治力度,使校园的安保工作有机融入全区社会治安大巡逻体系中,学生安全教育、法制教育得到扎实开展,校园综治工作成效显著,校园文明水平跃上新台阶。

七是加强法制安全教育。高度重视青少年学生的法制安全教育,每年坚持与街道教育办(社会事务科)和直属单位签订社会维稳及综治责任书,将每年12月4日当周定为“法律伴我成长”法制宣传教育周,普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每年组织师生参加区“12·4”普法游园及现场法律咨询活动,与区法院联合举办中学生模拟法庭现场展示及经验推广活动,不断增强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意识,提高“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水平。XX年年,编印具有区域特色的《宝安区中小学法律知识读本》(中、小学版);与区公安分局联合编印《校园治安法制宣传教育案例汇编》,进一步丰富了学校法制教育内容。

八是加强毒品预防教育。为全面加强预防毒品及教育工作,区教育局每年与各单位学校签订《禁毒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以“6·26”国际禁毒日为契机,开展“珍爱生命·远离毒品教育周”活动。各中小学运用多种宣传手段,邀请法制副校长或法制辅导员到校开展预防毒品教育讲座,组织学生到区戒毒所参观,通过开展各项主题教育,加强学生毒品预防和教育。目前,全区拥现“深圳市中学生毒品预防教育活动示范校”17所。

九是加强环保教育。坚持以创建“绿色学校”为抓手,通过开展环保调查和体验、教科书循环使用、环保文艺表演等各种教育活动,加强青少年学生环保教育。推行部分教材循环使用,推进循环经济项目工程在校园中的应用。目前,全区教育系统共有国家级3所、省级24所和市级46所“绿色学校”,被评为“区循环经济试点工程示范校”9所学校,列入节能减排改造示范校11所。区教育局被教育部、国家环保总局评为“全国绿色学校创建优秀组织单位”。

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打造了一批特色德育模式。区教科培中心的“家庭教育”、“宝安京剧娃”,新安、西乡等街道社区的“160假日工程”校外教育、福永街道的“感恩教育”、沙井街道的“爱心教育”、观澜街道的“环保教育”等特色;涌现了宝安中学的“生存教育”、海滨中学的“同心教育”、弘雅小学的“四雅教育”、建安小学的“养成教育”、西乡中心小学的“现代城市人教育”等一大批学校德育新模式。宝安中学的“生存教育”获得广东省德育创新一等奖,教材在全国推广使用;教科培中心的“家庭教育”获广东省德育创新二等奖。

(四)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构建学校德育的完整体系

1.家庭教育蓬勃开展。全区现有家长学校327所,在校学员30多万人,家长年培训量达60多万人次,基本实现公民办、中小幼学生家长的全员培训。全区教育系统充分依托各级家长学校,结合实际,开展丰富多彩、富有成效的家庭教育活动,举办家庭教育宣传周,开办社区家长学校、网上家长学校,创建学习型家庭,开展“万师访万家”等活动。XX年年,我区荣获“全国家庭教育工作先进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等称号。

篇3:学校德育工作报告 努力开创学校德育工作新局面

一、坚持正确指导思想,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新课标”修订过程中, 首要解决的是学校体育工作应该确立怎样的指导思想来引领“新课标”的修订工作。

首先, 学校体育必须突出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其实, “健康第一”指导思想最早提出者是毛泽东同志, 他在解放初给马叙伦的信中指出学校应该“健康第一、学习第二”。“学习第二”凸现“健康第一”的重大意义。1999年, 国家在《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促进素质教育的规定》中指出:“健康的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服务的基本前提, 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 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但是, 理论地位与社会现实落差巨大。在社会稳定、物质丰富、生活水平提高的情况下, 我国青少年体质某些指标连续20多年下滑, 严峻的现实引起党中央、国务院和全社会高度重视和忧虑, 因此, 突出“健康第一”既是学校教育应有之义, 又是青少年体质下降的现实诉求。

其次, 学校体育必须坚持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终身体育是指根据人体生长发育的各个不同时期的身心特点, 所从事工作及所处环境, 所接受的体育教育、参加的体育活动和坚持的体育锻炼的总和。“新课标”强调体育课程的性质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 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 以增进学生健康,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程”。这里用了三个“主要”, 清晰地表明, 身体练习是主要手段和学习内容, 体育课程是活动性课程;增进学生健康是本质;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是主要目标。这就要求学校体育必须将学生在校期间的阶段效益与长远效益相结合;现实目标与未来目标相结合。把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兴趣、习惯与能力作为根本目标。如何激发学生兴趣, 养成锻炼习惯, 成为“新课标”实施过程的一个焦点。一位古琴家在答如何学习古琴时, 他用了“只要你喜欢, 你一定能学会;只要你热爱, 你一定能学好;只要你狂热, 你一定能学精”来回答。一般认为, 要对体育有兴趣, 必须对体育真义有所认识, 激发其学习动机, 即从认知到认同, 内化为理念, 外化为行动。要注意直接兴趣的激发和间接兴趣的维持。激发兴趣不能等同于迎合偏好。学校体育课程与教学的改革无论怎样进行, 体育课程的教学活动性质始终不变, 是教学活动就必须有知识内容的传承, 通过运动技术的传习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真正体验到过程的快乐, 学有所获的快乐, 甚至是艰辛和痛苦过后的快乐, 这才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正确选择。还必须指出的是, 强调激发学生的兴趣, 而非要弱化运动技能的掌握, 兴趣和技能是相得益彰的两个方面, 越有兴趣, 越能学好, 技能越高, 越有兴趣。

再次, 学校体育必须树立“以生为本”的思想。生本思想是以人为本在学校教育中的体现。现代化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物质财富, 同时却产生了生态危机、社会危机和精神危机。这是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代背景和现实诉求。以人为本并非人学本体论, 而是人学价值论。人的终极关怀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学校的本质功能是培育人, 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从这个角度出发, 更应该树立“以生为本”的指导思想。“新课标”特别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注重发展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字里行间也用学习目标、学习评价等来表述, 无处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新课标”的又一亮点。

综上所述, “健康第一”是学校工作的指导方针, “终身体育”是学校体育的主要目标, “以生为本”是教育教学的具体指引, 它们形成“新课标”的核心理念, 应当成为学校体育工作的指导思想体系。

二、全面实施“新课标”, 开创学校体育工作新局面

“新课标”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的实施涉及方方面面, 它本身不是教学内容, 而是学生学习达成目标。所以在准确解读“新课标”基础上编写出科学性、针对性、实用性、教育性的教材, 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新课标”实行三级课程管理, 这意味着中央、省 (市、区) 、学校必须共同肩负起实施任务, 各省 (市、区) 必须制订地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方案。令人忧虑的是三级课程管理出现“两头热, 中间冷”的现象;没有按规定开足体育课时数的情况还有一定普遍性, 农村学校, 尤其是小学由于师资和条件限制将是实施的薄弱环节。因此, 端正办学思想, “三级”齐动, 关注农村学校将是实施中应该特别关注的问题。

课程改革是一个长期过程。它不可能毕全功于一役。“新课标”从启动、制订、试验、修订过程来看, 已经10余年了。它的产生体现了教育部领导、专家认真研究, 全社会共同关心, 广大学者积极参与, 一线教师踊跃实践的过程。但它仍需由实践来体验。新的课程建设应该是不断实践、总结、完善、发展和积淀的过程。比如, “新课标”的学习评价强化激励功能、发展功能而弱化甄别功能、选拔功能, 这无疑是正确的。它作为“新课标”的一个亮点, 同时也是教育部组织的调查中满意级别最低的一项。其主要问题是如何进一步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和操作性。评价本身就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 也有学者对评价主体多元存疑。实际上这是长期有争议的问题。修订时注意到教师是学生学习信息的主要掌握者, 评价时应“多元归主”, 以教师为主但不仅是教师。因为学生发展的影响具有全面性, 学校教育具有局限性。例如, “中国狼爸”箫天佑的家庭教育, 这里并非讨论其对错, 仅仅说明对孩子的影响是深刻的。单纯是教师的评价就显得不够全面了。又如, “新课标”不是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需在“新课标”解读基础上, 编写出教材, 各省 (市、区) 还应有课程实施方案, 各校有校本教学内容, 形成国家要求、地方方案、校本特色的教学内容体系。这个教学内容体系如何让促进学生达成学习目标是需要深入研究、不断凝练的重要问题。哪些内容最有效、最有益、最有趣的, 这要学习者才最有发言权。“新课标”按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划分学习阶段和目标, 教学内容打破原有按竞技运动项目内在规律安排的方法, 如何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 呈现运动技能形成规律, 这又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重要问题。体育课程是一个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活动性课程。而技能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到兴趣的激发、习惯的形成、效率的大小。“新课标”坚持运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把学习健康知识, 传承体育文化放在首要的位置。

“新课标”实施过程中要努力地创造良好实施环境。其中, 有认识问题、条件问题、师资问题, “新课标”实施与学校体育其他工作关系问题。现有师资中, 坚持集中培训与自主学习研究相结合, 倡导学习型教师、研究性教学。在学校体育中, 协调好“新课标”与《国家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体育中考、“艺术体育2+1”、亿万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等的关系, 避免过多试验课冲击“新课标”的实施。

“新课标”形成的过程, 体现了统一领导、自上而下、上下联动, 体育工作者广泛参与的过程。如此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开放式的过程还应加强和扩大。现在, “新课标”已经到了实施阶段, “新课标”为广大学校体育工作者开拓了宽广的实践舞台和创新空间, 只要准确理解“新课标”, 在新的教育理念引领下, 广大学校体育工作者有足够的智慧和能力, 一定能开创学校体育工作的新局面。

篇4:学校德育工作报告 努力开创学校德育工作新局面

〔中图分类号〕 G8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

08(A)—0004—03

去年底召开的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了“要把学校体育工作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的要求。最近,党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对学校体育工作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学校体育工作的春天即将来临,将会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机遇期,进入一个全面发展的历史阶段。我们一定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着想,把学校体育工作摆到重要的位置,紧密结合甘肃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建立健全学校体育工作机制,狠抓各项措施的落实,把学校体育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一、肯定成绩,正视差距,正确认识和把握全省学校体育工作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十五”期间是我省教育事业发展较快的时期,教育工作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较大成绩,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学校体育工作按照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贯彻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提高认识,加强管理,通过深化体育课程改革,完善学生健康管理体系,改善场馆、设施、器材条件,规范学生体育竞赛,推广中小学生文体工程,有力地推动了学校体育的改革和发展,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出了贡献。但是,按照教育部提出的“要把学校体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的高度来思考,实事求是地判断和反思甘肃学校体育工作的实际现状,我们面临的形势严峻,希望与困难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面临着一系列新的课题和考验。一是学校体育工作存在着认识、措施、落实“三个不到位”;师资力量、场馆设施、经费投入“三个不足”;课程建设和课程改革、教育评价和教学督导、学科教研和教学改革“三个跟不上”等问题。农村学校体育运动场所普遍简陋、城市大部分学校运动场所拥挤,普遍缺少体育设施和器材,直接影响到有效落实体育教育教学和各项体育运动的落实。二是由于受不正确的教育观、健康观以及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学校体育工作还没有摆到应有的位置,重智育,轻体育的倾向严重,素质教育贯彻乏力,应试教育的观念依旧强烈,尤其是高中教育阶段,部分学校体育课开设得不规范、不正常。三是党和国家既定的各项法规、政策、制度和措施不能很好地贯彻落实。四是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得不到明显的改善,学生的体能素质持续下降,超体重和肥胖的检出率上升幅度较快等。五是体育教学内容脱离现实的弊病没有根本克服,教材内容陈旧现象依然存在。六是学校体育除了运动训练和竞赛之外,体育教学内容雷同,形式单一,缺乏吸引力等。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长期形成的,但是,由于受地方经济的制约,全民体育意识淡薄,各级组织重视程度不够,由此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没有时间进行必要的体育锻炼,导致了学校体育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就不要”的现象。

二、要把学校体育工作作为教育发展的战略任务,在狠抓各项法规、制度、措施的落实上下功夫,求突破

培养具有强健的体魄、健康的心理、坚强的意志和昂扬的精神的青少年一代,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也是当前教育系统的一项紧迫任务,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要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观念,树立“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教育理念,全面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努力开创学校体育工作的新局面。

(一)在提高认识,统一思想上,要从战略高度认识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性,要克服各种陈旧观念和模糊认识,增强全民体育意识,优化学校体育工作环境,努力营造师生积极、自觉地参加体育锻炼的内部环境和全社会重视、追求体质健康的外部环境。要以党和国家提出的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总体要求统领学校体育工作,调整和完善工作思路,强化政策措施,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建立健全学校体育工作机制,充分保证学校体育课和学生体育活动,广泛开展群众性青少年体育活动和竞赛,加强体育卫生设施和师资队伍建设,全面完善学校、社区、家庭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网络,培养青少年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青少年热爱体育、崇尚运动、健康向上的良好风气和全社会珍视健康、重视体育的浓厚氛围,保证落实中小学生每天有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的目标任务。

(二)在加大宣传力度上,要坚持以牢固树立和践行学校教育健康第一的理念为主题,把学校体育工作作为教育宣传的重点内容,坚持长期宣传和突击宣传相结合,建立定期开展宣传月、宣传周、宣传日活动等制度。要从学校体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的高度,深刻认识学生体质健康在其一生工作生活中的决定性作用,逐步改变家长和学生只追求分数,忽视健康的偏颇的观念和追求。学校体育是促进学生身体全面发展,增强学生体质,学习体育知识、技能和培养良好道德品质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活动,它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大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和宣传渠道,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大力推广“阳光体育运动”,广泛传播健康理念,引导和推动青少年体育活动的蓬勃开展。

(三)在加强教研和督导工作上,要对学校体育工作的现状有科学准确的判断,对存在的问题不遮不掩,分析寻找原因,千方百计地解决在学校体育理论和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在学校教育的实践中,有不少体能状况不大好的学生存在着既希望自己身体健康,又“厌恶”体育运动的现象。问题的症结在于这些学生在体育运动项目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中没有能够获得乐趣。要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准确定位学校体育学科的性质和地位,走出盲目地要求学生身心投入的误区,理顺和处理好文化课学习与体育运动之间的关系,科学地安排作息时间,学生的文化学习和体育运动实现相得益彰。学校体育工作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要建立各级教育、体育和共青团组织联席会议制度,在学校体育业务建设上必须虚心向体育专家学习,积极主动地与体育部门加强沟通协作,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

(四)在加大投入上,要实行学校体育工作经费单列制度,落实解决公用经费的8%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经费,列入政府财政预算并足额拨付到位的问题。穷省办大教育,在贯彻落实国家法规、政策的过程中,遇到的难以克服的瓶颈问题就是地方财政没有自筹投资能力,学校缺乏自我发展能力。教育部门要积极主动地同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公共服务部门协调,争取对学校体育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争取对体育经费的投入与对教育的投入实现同步增加,争取实现体育教育经费的单列,切实解决有钱办事的问题,彻底突破学校体育经费投入不足的窘境。

(五)在师资队伍建设上,要尽快落实体育教师编制和按比例配备专职教师,集中解决体育教师编制严重短缺、师生比例失调,兼职教师不会教的问题。国家在重新确立各种课程类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价值、地位、作用和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将体育与健康作为综合课程分别列入了课程计划。但是,学校教师的配备却未能同步进行,城乡学校体育兼职教师占70%以上,课表上的课程计划和许多活动难以开展。因此,重点要解决好按规定比例配齐配强学校体育教师,切实解决有人办事的问题。

(六)在抓落实的手段上,要把工作重点放在建立健全体育教育评价机制体系上,把体育考试成绩作为各类学校学生升学考试不可或缺的科目,占有一定的分数比例。教育部要求纠正体育与智育分开的做法,构建科学的体育课程体系。一是重点考核课表安排和执行情况,对初三、高三毕业班进行重点监控。二是各学校要积极推行体育课程改革,构建科学的体育课程体系。三是积极推进在学业考试中增加体育考试的做法,将体育考试成绩作为升学的重要参考依据。要使学校体育工作真正重视起来,促进真抓实干,当前有效的办法是各级各类学校一律实行体育考试成绩与语文、数学学科定位并列,与升级、升学直接挂钩的制度。

(七)在改善办学条件上,要注重硬件建设,夯实办学基础,采取专项资金、专项工程的办法,重点解决体育场所、设施和器材缺少的问题。学校体育场地和设施是一所学校办学的基本条件,更是保证学校各项体育活动开展的物质基础。各地、各级体育部门要把学校体育工作作为全民健身工程的重点和基础,在体育场地建设方面要合理规划,统筹兼顾。力争在“十一五”末,按国家规定的配备标准,有计划、有步骤、分期分批地配备体育器材,使学校体育场地、器材有明显的改善,以满足学校体育教学和各项体育活动的基本需要。积极促进体、教资源整合,充分发挥各项体育资源对学校体育工作和学生体质健康的积极作用。

(八)在工作措施上,要克服学校体育工作弱化、边缘化的现象,层层建立健全学校体育工作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和学校体育工作长效机制,把学校体育工作纳入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及各类学校年度目标责任指标,进行单项量化考核、奖罚。体育是社会性的教育,只有使学校体育工作成为各级党委、政府行为,成为各部门的共识,通力合作,齐抓共管,才能取得实质性的成果。学校体育工作应该成为各级教育部门一把手的责任和亲自抓的工程,并与其他教育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普查、同落实、同考核、同奖罚。要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在对各地和学校的不同层次的合格性评估、示范性评选和先进性奖励工作中,要单列反映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情况和学校体育工作整体水平的关键性指标。对在学校体育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不重视学校体育工作,有关学校体育工作政策、法规和制度不落实,造成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连续下降的地区和学校,在评选示范性学校和教育先进单位时,要实行一票否决制,其学校第一责任人年终考核不得评为优秀;对造成学生体质健康严重下降并产生不良后果的单位要给予通报批评,并追究有关负责人的行政责任。

(九)在发展目标和战略上,省、市(州)、县(市、区)三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研究制订工作规划和政策措施,层层落实工作职责和目标任务。学校体育工作必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教育观。各地、各学校要把贯彻党中央加强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号召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的契机和新的动力,结合实际,抓紧制订本地区、本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规划,提出发展思路,部署工作任务,把政策措施的重点放在完善保障评价和监督机制上,建立适合学校体育工作发展的条件保障制度、督导评价制度、学生健康监测制度和体育考核制度;要兼顾城乡,分区规划,分类指导,积极推进城乡各级各类学校体育工作协调、均衡发展。

篇5:学校德育工作报告 努力开创学校德育工作新局面

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努力开创学校德育工作新局面

道德是做人的根基,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近年来,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在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我市广大德育工作者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引

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目的,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学生,正确的舆论引导学生,健康的活动教育学生,高尚的情操熏陶学生,中小学德育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广大青少年学生基本素质良好,热爱祖国,要求上进;勤奋学习,遵章守纪;关心集体,乐于奉献,表现了一代新人朝气蓬勃、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中小学德育工作不但有力地促进了学校素质教育的实施,而且积极发挥辐射功能,为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广大德育工作者要以十六大精神为指针,适应新的形势和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努力开创我市德育工作新局面。

一、认清形势,提高认识,增强做好新时期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重视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是全社会尤其是中小学德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对外交流日益扩大,通讯传播高度发达,社会活动更加丰富多采、五光十色,人的价值观念趋向多元化,中小学德育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考验。学生在校接受的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启蒙教育,受到的是高尚的道德情操熏陶,但是,现在的校园已经没有封闭的“围墙”,学校筑起的道德和信念的大堤要受到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教育青少年学生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在“入世”之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学习国外先进科技和管理经验的情况下,如何教育青少年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自觉抵制西方资本主义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各种腐朽东西的侵蚀;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着诸多需要克服的消极现象面前,如何教育青少年学生正确看待社会现实,认清主流和本质;在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情况下,如何教育青少年学生养成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乐于助人的品德;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如何教育青少年学生在观念、知识、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尽快适应新的时代要求,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等等,都是学校德育工作需要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我们要清醒地看到,当前中小学德育工作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还很不适应,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切实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使德育工作更好地发挥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对学校工作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

二、率先探索,稳步推进,深入实施中小学德育现代化工程

江苏省在全国率先提出推进德育现代化的奋斗目标。我市在全省率先启动了德育现代化工程,被誉为全省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一面旗帜。推进德育现代化是坚持“三个代表”,贯彻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是适应我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客观需要,是德育工作自身不断改进和提高的发展趋势,是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和解决当前德育工作诸多问题的重要途径。我市教育系统要把推进德育现代化作为构建现代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使之成为全面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的重要内容,为在全市现代化建设中实现人的现代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推进德育现代化关键要与时俱进,在德育内容和形式上有新的突破。传统意义上的德育内容主要是政治、思想和道德教育,主体是“三观”、“三主义”、“三德”教育。我们要在保持传统德育内涵精华的基础上,适应社会发展形势,使德育内涵更能反映时代的要求,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现代人紧密结合起来,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把培养跨世纪的现代人作为德育最重要的内容,充实与思想、政治、道德有关的新要素,如人文知识、心理素质、科学精神、品德能力、情绪智力等内容,从而体现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新要求。

在德育形式上,要坚持以学校为主阵地、以课堂为主渠道、以三类课程教育为主脉络。针对学校课程改革的新情况,各类学科都要重视人文、社会学科的教育,重视科学精神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知识层次、欣赏品位和人格修养,以及处理自身内在冲突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高雅气质,引导学生进行人生目的、意义、价值的思考,进行理想人格和自我完善的追求。活动课程要体现

德育的导向性,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生活能力、发展能力和创造能力。环境课程要重视校园文化环境的整体渗透和陶冶作用,让软环境体现人文美,硬环境体现自然美,软硬环境相互衬托,彼此融合,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此外,要学习掌握现代化教育设施和手段,善于借助图书馆、资料卡、计算机、信息网、校内电视台等阵地和途径,学会学习、学会迁移、学会应用、学会多种科学实验方法,使学生能够终身学习,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在不同环境中生活,能与不同的人协作,成为对社会有积极贡献的人。

三、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切实加强对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领导

加强领导是做好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保证。首先,要在组织上进一步完善中小学德育工作领导体制,健全制度,明确职责。学校党政领导不仅要熟悉德育工作,成为内行领导,而且要做到认识到位、工作到位、措施到位,防止和纠正那种“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各地要落实党政主要领导联系学校制度,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引导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和公正评价教育工作和教育质量,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创造宽松的环境。学校德育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关心和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责任和义务,因此要努力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良好氛围。各级党政部门,特别是各级党委宣传部门和公安、司法、工商、文化部门,以及各级工会、共青团组织都要高度重视青少年思想道德品质的发展,认真贯彻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依法管理文化市场和各类文化娱乐场所,加大整治学校周边环境的力度,重视文化环境建设,切实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坚决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严禁对青少年进行封建迷信宣传活动,努力优化育人环境。各级各类学校要进一步加强优良校风建设,并通过家长学校等途径和形式帮助和指导家长科学实施家庭教育。教育部门和学校要主动加强与社会各方面的联系,以自身的积极工作和良好形象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社会企事业等各界人士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远见卓识,关心和支持中小学德育工作,为培养祖国下一代贡献力量。

篇6:学校德育工作报告 努力开创学校德育工作新局面

管理工作新局面

辛冲街中心小学

民以食为天”,对于学生来说,“吃”比“住”显得更为重要。学校是一个特殊的单位,学生又是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学校食堂管理工作,学生的卫生饮食安全问题关系到学生的身体健康,关系到学校的声誉,关系到教学质量的提高,关系到学校的发展,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因此,食堂管理工作,学生关心、家长关心、社会关心,上级领导更关心。我们学校也因此从校长到所有行政领导思想重视,工作上支持,资金上保证。2017年秋我校就以高标准通过了武汉市“A”级食堂管理验收,并获得区“放心食堂”称号。我们从事食堂工作的全体人员,深感责任重大,工作重要性认识到位,有责任心、事业心、工作主动。下面就以下几点作简单汇报

一、统一思想认识,促进管理工作规范化

认识有了高度,工作才有力度。只有认识到位,工作才能到位。学校领导多次对食堂的管理工作、行为规范,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实行“一把手”负总责,明确一名副校长分管食堂工作,确保工作落实到位,责任到人,消除管理盲区。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学校多次召开会议,广泛宣传,并对工作人员开展培训,提高大家对学校食品卫生安全的认识,统一了思想认识。

二、强化领导管理,全面落实工作责任制

我校切实地将学校食堂管理和食品卫生安全工作纳入校级领导工作职责范畴,建立了领导分管、专人负责,层层落实,责任到人等一套完善的管理责任机制。学校领导经常深入食堂体察民意,了解实情,组织检查,督办食品卫生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监管学校食品卫生,并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同时积极采纳学生、家长意见,不断改进工作,提高服务质量。学校领导把食堂和食品卫生安全工作纳入学校常规管理,对食堂检查作为一项具体工作加以落实,发现问题及时与职能部门联系。总务处与食堂负责人签订食堂岗位责任状,分别对食堂的食品卫生、环境卫生、食堂从业人员的个人卫生、原材料采购、验收、保管、餐具消毒、留样等,提出明确要求,做到人人有责,岗岗有责,形成了各司其职,配套联动,齐抓共管的管理网络。

三、加强全员培训,确保从业人员专业化

为了建立一支团结务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食堂从业人员队伍,学校健全了食堂从业人员上岗培训制度,对食堂从业人员的上岗培训纳入学校食堂管理计划。培训内容紧紧围绕岗位专业特点进行。

同时,在日常工作中,我们还加强对食堂从业人员的爱岗敬业教育,强化从业人员的岗位责任意识。金奖银奖不如大家的夸奖,金杯银杯不如学生的口碑,已成为全体食堂从业人员的共识。

四、创新管理方法,实现科学管理制度化

在学校食堂管理建设上,我们的做法是:

1、学校把食堂食品卫生安全制度建设纳入学校综合管理制度建设中,建立健全了责任追究制度、卫生制度、岗位责任制度等,并张贴上墙,接受监督。食堂从业人员均持有健康证。

2、研究制订重大传染病流行、群体性食物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应急和预案制度,层层落实责任目标。一旦发生食物中毒和重大传染性疾病必须在2小时内逐级上报,并及时组织人力、物力抢救,做好调查和处理工作。

3、加大对学校食堂食品、饮水卫生等卫生设施的监管力度,建立学校食堂食品以及饮水卫生安全工作的长效机制。学校不定

期组织人员对学校食堂进行食品卫生专项检查,主要领导亲自参与,真正做到安全无小事,确保了师生的人身安全,教育的稳定。

4、规范食堂食品加工流程,生熟食物、生熟用具严格分开。对食品来源建立台账(包括:厂家、地址、进货日期、保质期等),确保进货索票、索证率达100%,完善食品留样工作,做到留样食品的量充足、保存时间48小时,保证留样有效。

5、制定了学生营养餐的量化标准。要求食堂提前一周将每周菜单公示,保证学生吃得安全、吃得放心、吃得有营养。

6、对所有食堂职工,我们要求注意个人卫生,工作时间统一穿工作服、戴工作帽,定人定点定时定要求进行清扫。食堂的器具定期做好消毒工作,有跟踪记录。保持室内外清洁,杜绝重大传染性疾病的发生、流行。

7、食堂成立了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制定了“三防”预案,消防器材专人保管,每天管理员要做好食堂用火、用电、用水巡查,食堂工作区有提示语,操作间有警示语。

8、学校把食堂作为一个对学生进行文明教育的重要阵地和学校文化展示的窗口来进行建设。通过建立文明就餐考核制度,培养学生文明就餐的习惯;通过张贴、悬挂名言、警句、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强化对学生的文化熏陶,引导学生珍惜粮食,尊重劳动,勤俭节约;通过校园电子屏,加强对学生文明礼仪常规的教育。

9、学生每学期对食堂的卫生、服务、膳食标准、饭菜质量等方面进行一次民主测评,满意率达到60%,视为合格;满意率低于60%,视为不合格。不合格的责令整改,一周后,学校再次组织学生对食堂进行民主测评,直到满意率合格。

五、不断更新理念,充分体现服务人性化

在食堂工作中,学校坚持“关爱师生 注意细节 服务育人”的办堂理念,做好日常服务工作。后勤处根据每日学生代表所反映的饭菜质量情况,不断调整饭菜口味,吸引了更多的学生用餐。目前,食堂在控制成本的基础上,切实让利给学生。不论学生来的多晚都能吃上热饭、热菜。学校在食堂设立了服务意见信箱,对学生反映的问题真正做到了及时处理,妥善解决。我校食堂工作多次受到上级领导好评,食堂管理工作已慢慢步入了前列。

存在问题

在自查自纠的过程中,还有些问题:必须进一步加强食品采购的质量,建立更可行的规章制度,应更快的使部分学生家长加入到膳管会,从而做好家长、社会的宣传教育,平时要加强对总务处的监督、检查工作等。学校的食堂是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如何让师生吃得满意、吃得健康、吃得安全,是我们学校今后始终要思考的问题。

篇7:学校德育工作报告 努力开创学校德育工作新局面

众所周知,世纪之交日新月异的社会变革,日益激烈的国际间的竞争,伴随着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浪潮,电化教育作为现代教育中的现代化教育手段和新型教育方式,是推进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手段,也是教育迈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因此,它也越来越被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的有识之士所重视,越来越多地被广大教师所接受和运用。它在学校教育中的各个领域的优越性也越来越得到充分的体现。近十多年来,许多学校努力筹措较多的资金,购置先进的电教媒体来武装自己的课堂。尤其在经济发达地区,这种发展的速度、势头是惊人的。

但是,这些学校同时都面临着一个新的困惑:拥有了先进的电教设施设备,如何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素质教育提供有实效的帮助,做到物尽其用,物有所值。有许多学校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大胆探索与改革,采用了如全员培训促普及、技能竞赛促提高等一系列手段,仍旧不能根本解决电教器材高耗低效的局面。

我们奔牛实验小学十多年来,电教装备水平的发展是较快的,先后成为“武进市电教示范学校”、“江苏省电教实验学校”。学校自元月成立电教处起,在抓好教师理论、技能培训,电教课课堂教学评比等常规性的工作的同时,以实施教师全员聘任制为契机,着眼于电教处科室建设,注重引导电教教师工作作风建设,以严格、细致的管理过程来实现“向电化教育要效益,向电化教育要素质”的目标,走出了学校电化教育工作的一条新路。

电教教师是广大教师中的一员,我们在抓科室建设时,要求我们的电教教师在以一个普通教师的要求规范自己言行的同时,着重在以下四方面作出努力。

一、增强学习意识,促工作水平的提高。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量的增加,教育理论、观念的百家争鸣,我们全体教师都面临着一场新的挑战,否则将会被教育形势所淘汰。尤其对于我们电教教师来说,这种形势更严峻,挑战更激烈,我们应该把它看作是一场更新观念,不断学习,发展自身的良好机遇。

(1)电化教育所涵盖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离不开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离不开运用现代教育思想和方法,而目前的中小学教学研究中仍存在着轻理论、重经验的倾向。我们电教教师要重视这些理论学习,要借鉴这些理论,来指导我们教育实践,使我们的理论水平得到完善和提高,而且我们本身的电教工作也应得到如认知学习理论、系统科学理论、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理论等理论的指导,这样才能保证我们工作的科学性。

(2)掌握电教设备、设施操作技能是当前小学教师必备的素质,而我们电教教师更应走在普通教师的前列。除了要能成为学校电教方面的“多面手”,摄、录、编等技能融于一身外,还要能指导全体教师掌握电教技能,促进学校教师电教技能整体的提高。

有了渊博的现代教育理论做指导,深厚的电教技能作支撑,才能保证学校的电教工作行之有效地开展。

二、增强尽职意识,促服务质量的提高。

学校电教教师的中心工作就是为学校教育教学服务,而且这种服务应是方便的、超前的。如果我们电教教师没有意识到这一根本任务,那么学校再先进的电教设备设施也不会发挥应有的效益,只不过是充当门面摆设而已,更不要谈学生智力开发,能力培养起到的积极作用。为了不折不扣地做好服务工作,这就要求我们的电教教师必须深入教学第一线,想教学所需,想教师所需,充分利用学校的电教设施、设备,发挥它应有的效益。

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使人们的工作态度,工作方式都将发生变化。,我校实施全员聘任制,教师竞争上岗,在学校内寻找自己合格的岗位。我们电教处以此为契机,强化电教教师尽职意识。“我选择电教教师这个岗位,学校聘任我到这个岗位上,我就要明确自己的职责,多努力,胜任这个岗位的工作。”这种信念时刻激励我们的电教教师进行卓有成效的工作。

职责明确,服务到位,学校的电教工作才能得到正常开展,才会出成效。

三、增强科研意识,促电化教育自身的发展。

学校电化教育科学研究是提高学校电化教育整体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深化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学校电化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作为学校电化教育工作的领导者和组织者,理所当然是学校开展电化教育研究的主力军,不论是在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方面,还是在其他教师研究时间时提供电教技术参与时,都应身先士卒,积极投身到科研活动中去。

我们学校自19底确立了省级电教课题:“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建构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在每学期初,制订课题研究计划时,要求每位电教教师考虑好自己本学期的课题研究设想和研究计划,到时认真参与课题研究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积累研究体会、心得。在吸收中充实自己,在活动中锻炼自己。在自己参与课题研究的同时,也主动为学校其它课题研究的研究提供服务,这种举措纳入年底的科室考核和课题组考核中。这不仅是电教教师自身科研水平提高的需要,也是学校电化教育发展走上良性循环之路的有力保障。

四、增强创新意识,创学校电教特色。

随着电脑时代的`来临,计算机功能大面积开发,用“瞬息万变”来形容以多媒体辅助教学、音像阅览室、远程教育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一点也不过。过去我们的电教科研更多的是利用电教媒体向学生提供感性材料,让学生感知材料,形成表象。这些应用的层次是较低的,远远不能发挥这些先进媒体的潜在效能。

因此,我们的电教教师在工作中应注重自我否定,积极创新意识的培养。在教学信息的选择、加工、传输、反馈等环节有创新性的发挥,不走前人的老路,牢固树立整体优化的目标,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评价标准等因素进行合理分析和优化设计。这些未知的领域是我们电教教师今后工作中研究重点。只有具有超前意识,领先一步,才会有新的收获,新的成果,这也是学校电教工作创特色的基础。

通过正确舆论的引导,严格的管理督促,学校的电教工作逐步走上了正轨。一年多来,学校在电教工作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5月,学校被评为“江苏省电教先进集体”,有十二位教师撰写的电教论文在市级以上发表获奖,四名电教教师获市级以上电教先进个人,五个多媒体课件在市级以上评比中获奖。陈洁、张伟强两位教师执教的电教课获市一等奖,学校电教工作多次在市级会议上交流。

篇8:努力开创高校招生就业工作新局面

十八大报告对高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主要是: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着力提高教育质量, 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大力促进教育公平,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 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 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 提升就业创业能力, 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增强就业稳定性, 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 促进创业带动就业, 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十八大报告提出的这些新任务、新要求, 为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

党的十六大以来, 特别是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 在教育部党组正确领导下, 在相关司局和单位大力支持下, 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取得了新成就、毕业生就业工作开创了新局面、学籍学历管理工作迈上了新台阶, 各项工作进展平稳顺利, 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下一步, 我们将在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十八大精神的基础上, 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十八大的要求和部署上来, 在部党组的领导下, 与有关司局和单位密切配合, 以稳中求进作为工作总基调, 以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作为工作重点, 改革创新与规范管理并重, 注重加强统筹协调、注重顶层设计、注重全局性问题预研, 积极研究回应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进一步推动高校招生、学籍学历管理和毕业生就业工作科学发展。

在高校考试招生方面, 按照“三个有利于”原则, 深化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 努力构建“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中国特色现代考试招生制度。

一是积极稳妥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 大力推进普通本科与高等职业教育分类考试录取改革, 积极稳妥推进研究生招生改革试点, 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做出新贡献。

二是大力促进高校考试招生公平公正。指导、督促各地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四部门《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的意见》要求, 2012年年底前出台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升学考试方案;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指导高校改进和完善招生名额分配办法, 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 进一步做好国家扶贫定向招生专项计划, 继续实施中西部高校招生协作计划, 促进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继续深入实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 加强和改进普通高校艺术类专业招生工作, 规范特殊类型招生工作, 加强监督检查, 确保招生录取工作公平公正, 进一步加强国家教育考试安全。

在高校毕业生就业方面, 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 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突出重要位置, 加强组织领导, 积极拓展就业领域, 加强就业指导服务, 继续保持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的基本稳定, 实现就业人数持续增加, 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更加充分。一是加强统筹协调, 整合资源, 形成合力, 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就业政策措施。二是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 重点实施好各类基层就业项目和高校毕业生入伍预征等工作, 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小企业、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就业。三是支持青年创业, 落实好自主创业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创业地落户等优惠政策, 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四是完善服务体系, 拓展毕业生就业市场, 强化信息服务和就业指导, 切实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水平。五是多解民生之忧, 摸清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残疾人毕业生、少数民族毕业生等群体底数, 建立“一对一”帮扶机制, 千方百计做好困难毕业生群体就业帮扶。六是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进一步优化高校学科专业结构, 加快建立和完善就业与人才培养质量的反馈与评价机制, 促进人才培养、社会需求与就业良性互动。

上一篇:外贸布料出口产品结构调查问卷下一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小说好段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