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写作思维方法:演绎推理

2024-07-26

议论文写作思维方法:演绎推理(通用3篇)

篇1:议论文写作思维方法:演绎推理

议论文写作思维方法:演绎推理

[训练讲话]

推理就是从一个或几个判断得出另外一个判断的思维形式。推理由前提和结论两个部分组成,前提是推理所依据的判断,结论是由推理得出的另一个判断。演绎推理是从一般的原理推出有关个别的事物的知识的推理方法。例如我们知道如果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就能够提高劳动生产效率这个一般的规律,而且又了解到某个工厂已经采用了科学的管理方法,那么就可以推出这个工厂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个个别的结论来。人类的认识过程,是一个从个别到一般,又由一般到个别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人们总是首先认识许多不同的事物的特性,在此基础上寻找出事物的共同的特性,形成对一般性原理的认识。然后又以一般性原理为指导,去认识更多的个别的事物,从而不断加深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如此反复、无限地发展下去,才能使人类的认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不断向前发展。演绎推理是人类认识事物的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它包括许多种类,在本节中我们将要介绍三种:直言推理、假言推理和选言推理。

一、直言推理。直言推理又叫三段论推理。它由三个判断组成。这三个判断分别叫做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大前提是已知的一般原理,小前提是关于特殊事实的判断,结论是从一般的已知的原理推出的对特殊事实作出的新的判断。例如“共产党人是为人民服务的,我们是共产党人,所以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在这个演绎推理中,三个判断依次是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在大前提和小前提中都出现的概念,叫做“中项”,例如上面那段推理在结论中的“共产党人”这一个概念,叫做中项,往往用字母“M”表示。在结论中出现的两个概念,相当于作主语的叫做小项,用字母“S”表示,相当于作谓语的叫做大项,用字母“P”表示。

三段论这种演绎推理之所以能够推出必然可靠的结论,关键在于中项的媒介作用。三段论的两个公理表述了中项的这种作用。公理一:M中的全体是P,那么M中的部分也是P。图示:

公理二:M中的全体不是P,那么M中的部分S也不是P。图示如下:

运用三段论,要想取得正确的结论,必须遵守三段论的七条规则:

1.在一个三段论中,只能有三个项,即大项、中项、小项,违反这条规则,叫“四项错误”。比如“物质是不灭的,人是物质的,所以人是不灭的。”这个推理的结论是错误的,因为“人是物质的”这个判断中,“物质的”的含义是“由物质构成的”,而“由物质构成的”和“物质”不是一个意思,因而推理中出现了四个项。

2.中项在前提中至少周延一次。(在一个判断中,如果对它的主词和谓词概念的全部外延作了陈述,那么主词谓词是周延的,否则便是不周延的。)例如“凡是团员都是青年人,排版车间的工人都是青年人,”大前提、小前提中,中项“青年人”都不周延(两个判断都不可以“反过来说”:“青年人都是团员,青年人都是排版车间的工人”这两个判断都不成立),所以这个推理推不出结论。

3.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在结论中也不得周延。比如“铜是导电体,铜是固体,所以凡固体都是导电体。”其中“固体”在小前提中不周延(不可以“反过来说”),而在结论中都是周延的,所以这个结论不带有必然性。

4.两个否定的前提不能得出结论。比如“唯心主义不是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不是唯心主义”这两个否定的判断,就不可能推出结论。

5.两个前提中如有一个是否定的,那么结论必定是否定的。比如“唯物主义认识论都是反映论,唯心主义认识论都不是反映论,所以唯心主义认识论不是唯物主义认识论。”

6.两个特称前提不能得出结论。比如由“有些学生是团员,有些团员开会去了,”不能必然地推出“有些学生开会去了。”(所谓特称,就是判断中有“有些”之类的字样。)

7.两个前提中有一个是特殊的,则结论必定也是特殊的。比如由“有些学生是团员,团员们都开会去了”,可以得出结论:“有些学生开会去了。”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三段的三种格及其特殊规则。第一格可用公式表示如下:

第一格的特殊规则有两条:①大前提必须是全称的;②小前提必须是肯定的。第二格可用公式表示如下:

第二格的特殊规则有两条:①前提中必有一个为否定的判断:②大前提必须是全称的。举例如下:意识形态都是有阶级性的,数学不是有阶级性的,所以数学不是意识形态。第三格可用公式表示如下:

第三格的特殊规则有两条:①小前提一定是肯定的;②结论必定为特称。例如:“刘钊是无罪的,刘钊是被告。所以有些被告是无罪的。”

二.假言推理。假言推理的大前提是一个假言判断(往往用假设复句或条件复句表示),小前提是个直言判断。例如:“只有吃过梨子,才知道梨子的滋味。没有吃过梨子,所以不知道梨子的滋味。”其中第一句是大前提,第二句是小前提,最后一句是结论。假言推理又分三种。1.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它的大前提是一个充分条件的假言判断。比如“如果天下雨,那么地下就会湿。”大前提中前一句话(表示条件)叫前件,后一句话(表示结果)叫作后件。小前提如果肯定了前件,就可以推出肯定后件的结论。比如上面那个大前提后面,如果小前提是“天下雨了”,就可以推出“所以地下湿了”。充分条件假言推理还有一种格式,大前提一样,小前提否定了后件,就可以推出否定前件的结论。比如:“如果市场经济是万能的,那么非洲第三世界就成为发达国家。”(大前提)“非洲第三世界国家并没有早就成为发达国家。”(小前提)“所以,市场经济并不是万能的。”(结论)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两种形式可以用公式表达如下:“如果p,那么q。p,所以q。”“如果p,那么q。非q,所以非p。”

2.必要条件假言推理。它的大前提是一个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比如“他只有满18岁,才有选举权。”必要条件假言推理有两种格式。一种可以用公式表示如下:“只有p,才q。q,所

以p。”例如:“他只有满18岁才有选举权,所以他已满18岁。”另一种可以用公式表示如下:“只有p才q,非p,所以非q。”例如:“他只有满18岁才有选举权,他没有满18岁,所以他没有选举权。”3.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共有四种格式:“只要p,就q。p,所以q。”“只要p,就q。非p,亦非q。”“只要p,就q。q,所以p。”“只要p,就q。非q,所以非p。”这种推理的大前提是一个充分必要条件的假言判断。例如:“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相等,则其三边也相等。”读者可根据以上公式,给它提供四种小前提并推出相应的结论。

三.选言推理。选言推理是用一个选言判断(通常用选择复句表示)作大前提的推理方法。选言推理有两种。一种叫不相容选言推理。比如:“我们要么改正错误而得信于民,要么坚持错误而失信于民。”这是大前提,是一个不相容选言判断。“我们要改正错误得信于民”,这是小前提,肯定一其中的一个选言肢。“所以我们不能坚持错误失信于民。”这是结论,否定了另外一个选言肢。这种推理可用公式表达如下:“要么p,要么q。是p,所以非q。”这叫肯定否定式。还有否定肯定式,可以用公式表达如下:“要么p,要么q。非p,所以q。”例如“我们要么深化改革而克服前进中的困难,要么停止改革而带来更大的困难。我们不能停止改革而带来更大的困难,所以我们要深化改革而克服前进中的困难。”不相容选言推理可以有肯定否定式和否定肯定式两种形式,因为大前提是不相容选言判断,几个选言肢是互不相容的。还有一种叫做相容选言推理,它是以一个相容选言判断为大前提组成的推理。由于相容选言判断的各个选言肢是相容的,因此肯定一部分选言肢不能否定另一部分选言肢,所以相容选言推理只有否定肯定式。比如“每一个伟大人物的后面都站着伟大的女性,或者是他的母亲,或者是他妻子。这个伟大人物背后站着折不是他的母亲,所以他背后站着的是他的妻子。”

演绎推理可以帮助我们由已知的一般原理推出具体的结论。比如法国动物学家居维叶的一个顽皮学生曾装扮成一只怪兽去吓唬午睡的老师。居维叶被吵醒后,睡眼惺忪中看到了一只“怪兽”正把有角的头以及两只蹄子伸进卧室的窗口,嘴里发出阵阵怪叫。但是居维叶定睛一看后却不满不在乎地入睡了。后来学生问居维叶,为什么不怕被吃掉。居维叶笑着说:“有角和蹄子的动物,都是只吃植物而不吃肉类的,我才不怕呢。”居维叶的这番思考中包经包含了三段论的推理。在议论文写作中,演绎推理可以帮助我们形成论点,论证论点,在后面有关章节中再作介绍。

运用演绎推理,首先必须掌握正确的前提。演绎的前提基本上是些一般性原理。为此我们必须多掌握一些基本的理论知识,如哲学、心理学、美学等方面的基本常识。其次还必须了解。掌握推理的规则,这样才能由正确的前提推出正确的结论。最后还要注意,在写文章、说话时常常不是运用完整的推理形式,而是运用其省略形式。上文所举的例子中,居维叶的思考过程中,是一个省略了小前提的三段论。

[例文评析]

有志者为何事不成?

季洪余

古往今来,有志者事竟成的例子是很多的,司马迁忍辱写《史记》,曹雪芹发愤著《红楼梦》,清代还有个谈迁,呕心沥血二十七年,写了一部《国榷》,不料手稿遭窃,心血毁于一旦,他下决心从头开始,又苦干九年,终于完成了这部巨著。

然而大千世界,扑朔迷离,又并非每个有志者都能成功。有一位青年朋友,立志要做中国的托尔斯泰,四五年来,他卧薪尝胆,平均每七天就有一篇作品出世。遗憾的是,除了一篇曾在厂里小报上露过面以外,其他都成了老鼠的佳肴。我不主张以成败论英雄,但是同是

有志者,为何有的事竟成?有的事不成?这个问题值得朋友们三思。

夫志者,志向、志愿也,属精神范畴。精神能不能变成物质,首先取决于它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的需要。与社会需要背道而驰,当然注意要失败。社会需要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人才,大伙偏钻一个牛角尖里,成功的机会怕就不多。许多青年想做文学家,科学家,很少听说有人愿作清洁工,火化工。其实,社会需要前者,也需要后者。与其众多的人在文学小道上挤来挤去,倒不如另辟蹊径,从平凡的本职工作做起。有位作家在一次创作会上说:“不是我泼冷水,在座的三百多位青年中,有五位能成为作家,已经是非常乐观的数字了。”这是大实话,至少我以为然。

一个人的志向能否实现,除了客观因素之外,主观条件也很重要。人贵有自知之明,对自己的长处与短处,要有个正确的估价,然后扬长避短,切不可以短为长。精于做买卖的不必硬来写小说,擅长种花的不必偏去拍电影(业余爱好又另当别论)。试想,假如陈镜开立志做体操冠军,聂卫平决心当举重健将,能行吗?

那么,在大体相同的条件下,为什么仍有“事竟成”与“事不成”之别吗?据我初步分析,一要看你的志向是否坚定,无志之人常立志,有志之人志不移。朝三暮四,见异思迁,难免一事无成;二要有你付出了多少努力,一分耕耘,十分收获,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第三还要有正确的方法,头悬梁、锥刺股,精神可嘉,但勇于实践、勤于学习,善于总结,才是通向成功的阶梯。

愿青年朋友中出现更多的有志者。祝更多的有志者“事竟成”!

这篇文章的中心是分析“有志者为何事不成”,文中较多地运用了直言推理。文章第二段提出一个现实问题:一个青年朋友,立志要做中国的托尔斯泰,最后没有成功。原因何在?作者先确立了几条“有志者”真正能够获得成功的“基本原则”:一是要符合客观的需要,二是要注意自己的主观条件、量力而行,如此等等(这些都是“大前提”)。那些青年朋友有志之所以不能成功,看来都违背了这些“基本原则”。而且可以看出,作者在提出第一条“原则”时,其实是把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作为“大前提”,又构成了一个直言推理,只不过表达形式比较活泼罢了。

[思考和练习]

1.根据三段论的一般规则及各格的特殊规则,判断下列推理是否正确;

①许多金属比水重,铁是金属;所以铁比水重。

②所有不劳而获的人都是剥削者,资本家是剥削者;所以资本家是不劳而获的。③这个药有剧毒;因为它含砒,而砒是有剧毒的。

④鸭嘴兽是哺乳动物,鸭嘴兽又是卵生的;所以哺乳动物是卵生的。

⑤有些蛇有毒,蟒蛇是蛇;所以蟒蛇有毒。

2.下列推理形式是否正确?

①如果降落的球不受外力影响,它就不会改变降落的方向;既然球受到了外力的影响,所以它改变了方向。

②只有甲队体力强,技术高,配合好,才能战胜乙队;甲队体力不强,或技术不高,所以甲队不能战胜乙队。

3.根据下面所提供的有关习惯的知识、理论,写一篇文章,题为《谈学习习惯》。①定义:习惯是由于重复或练习而巩固下来并变成需要的行动方式,例如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卫生习惯、道德行为习惯、体育锻炼习惯、思考习惯、言语习惯等。

②形成优良习惯的条件主观条件:a.提高对良好习惯重要作用的认识;b.发挥意向活动的主导作用;c.决不破例:当新习惯还没有确实巩固时,就要时刻遵守、绝不破例。客观

条件:a.严格合理的规章制度和纪律;b.良好榜样的示范;c.给予肯定的评价

③克服不良习惯的条件主观条件:a.对不良习惯的实质和危害性要有深刻的认识,有时还要借助科学知识作为支柱(例如戒烟)。b.情绪上的触动;痛恨恶习;确信任何恶习都是可以克服的。c.良好的意志品质。要有决心、有毅力。客观条件:a.教师、家长、社会舆论对恶劣习惯加以断然斥责;b.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促进自我教育。

篇2:论创造性思维与演绎方法

创造性思维具有创新性、突破性、开拓性和综合性等特点。演绎方法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工具。我们从创造性思维的基本过程分析入手, 来探索创造性思维中的演绎模式。

当前我国大多数学者认为, 创造性思维的基本过程包括以下四个阶段: (1) 准备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包括三项内容:一是发现、提出问题, 而且不是常规问题, 而是超常问题;二是根据已有知识对问题进行初步理解和加工;三是根据初步理解, 去广泛地搜集各种相关信息或资料, 这样的信息或资料越充分越好。 (2) 酝酿阶段。这一阶段是根据已有的理论和所搜集的信息, 运用重复性思维提出尽可能完全的解决方案 (假说) , 但却始终解决不了问题。 (3) 豁朗阶段。这是创造性思维的关键阶段, 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第一, 突破原有理论、技术框架和传统观念、思维定势的束缚, 这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环节;第二, 提出新概念、新观念、新方法、新意象, 这是创造性思维的关键环节:第三, 将新概念、新观点、新技术、新意象加以系统化, 形成新理论、新技术、新的艺术作品。 (4) 检验阶段。这一阶段是对第二、三阶段所提出的新理论进行检验, 看其是否正确。

上述第一个阶段的三个方面都离不开演绎逻辑的作用。发现、提出超常规问题, 除了需要直觉、类比、灵感等非演绎方法外, 而发现提出问题总要受已有理论的支配或影响, 已有理论的支配就是一种演绎的方式在起作用;根据已有知识对问题进行初步理解和加工这一过程就是一个演绎过程;根据初步理解去广泛搜集信息或资料, 这里内含演绎的方式。第二个阶段的主要矛盾是运用重复性思维去解决反常问题, 这是试错的过程, 可以规约为“Ifthen"试错性过程。不难发现, 它的框架是内含演绎的。第三个阶段突破原有理论、提出新概念所运用的具体方法主要有归纳、综合、类比、直觉和灵感。不过, 归纳、综合、类比、直觉和灵感所产生的仅仅是基本思想, 甚至是新思想的火花, 要把它变成新理论还必须运用演绎逻辑。正如爱因斯坦所提出:“从系统的理论观点来看, 我们可以设想, 经验科学的发展过程是不断的归纳过程。人们发展起各种理论, 这些理论在小范围内从经验定律的形式表达大量单个观察的陈述, 把这些经验定律加以比较, 就能探究出普遍性的规律。这样看来, 科学的发展有点象编辑一种分类目录, 它好象是一种纯粹的经验事业。但是, 这种观点并没有看到整个实际过程, 因为它忽略了直觉和演绎思维在精密科学发展中所起的重大作用。科学一旦从它的原始阶段脱胎出来以后, 仅仅靠着排列的过程己不能使理论获得进展。由经验材料作为引导, 研究者宁愿提出一种思想体系, 它一般地是在逻辑上从少数几个所谓公理的基本假定建立起来的。我们把这样的思想体系叫做理论”。他又指出:“在原则上, 试图单靠观察量来建立理论, 那是完全错误的。实际上, 恰恰相反, 是理论决定我们能够观察到的东西……只有理论, 即只有关于自然规律的知识, 才能使我们从感觉印象推论出基本现象。”。第四个阶段从检验的方法上来看, 主要是应用演绎推论方法。

从上述对创造性思维的基本过程的四阶段分析表明, 创造性思维不是零敲碎打的, 它具有整体性。这里的整体性就是要求有一种观念的普适性或理论的普适性贯穿创造性思维过程中, 正是这种整体性体现了其内含的演绎特征, 导致创造性思维的结果可具有保真性。德国著名心理学家马克斯·韦特海默通过对数学家高斯的故事、伽利略的发现以及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等科学史上的案例分析, 对创造性思维的研究形成以下结论:

(1) 创造性思维, 其特征与运算具有下列典型特点:它们不是零敲碎打的而是整体特征密切相关的, 它们随着整体特征而运转, 由情境结构上的实际需要所决定。每一项目、数据、关系都在整体之中有位置和作用。

(2) 在这种创造性思维中, 也包含了传统研究方法所用的运算, 但是这些传统运算只是与整体特征有联系时才起作用。

(3) 就整体而言, 创造性思维过程不是加法的积累, 不是随便出现的项目、联系、运算, 不是零敲碎打的、偶然发生的事件的连续。从本质上看, 它不是任意的, 尽管有许多困难、偏差以及常见的戏剧性插曲, 但是这样的思维过程表现出发展的前后一贯性。

(4) 创造性思维过程的发展往往导致切合实际的期望、假设。创造性思维以及在程序之中的其它步骤, 要求老老实实, 要求检验。如果追求真理缺乏诚实态度, 就有可能堕入浅薄涉猎和貌似有理的泥坑, 这是毫无价值的。但是, 情境所需要的不是简单的、零碎的事实真理, 而是“结构的真理”。 (3) 根据以上分析, 我们可以把创造性思维的演绎模式图示如下:

这一模式表明, 创造性思维开始于问题, 而已有理论或形成的假说既是形成问题、解释问题的根据, 又是进行试错的理论依据。这样, 已有理论或假说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贯穿始终, 起着整体性的作用。所以, 从大的框架上看, 整个创造性思维是演绎的。

上述模式表明创造性思维无论是它提出问题, 还是得出结论, 在这整个过程中, 演绎方法总是占主导地位。创造性思维始于问题, 一般是从解释或解决问题开始, 否则就无法体现创造性思维的特点。而要解释或解决某个问题, 研究者往往是从有关问题的内容和已经掌握了的知识出发, 提出探索性的解释, 当这些解释作为命题被阐述时, 它们便被叫做假说, 假说用以指导我们解释问题。可见, 创造性思维始于问题, 而不是始于观察与实验, 这一过程就是以演绎方法为主导。

不仅创造性思维形成的结果主要是通过演绎方法, 而且对创造性思维成果或方法的检讨或评判, 也是演绎方法起主导作用。一般来说, 能充当追问既有思维的正误问题的评判方式应具备以下两个特征:一是具有可信性和界限性;二是具有保真性。而演绎逻辑具备这些特征。关于第一点, 早在2000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就指出:“知道一般的人, 比知道特殊的人更好地知道‘某物’是固有的东西”。这就是说, 一般中所包括的常住性的东西多于特殊中所包括的, 而特殊是不大稳定的, 带有偶然性。也就是说归纳具有可疑性, 演绎具有可靠性。亚里士多德又指出:“愈是特殊的, 它就愈接近于无限, 而通过对于一般的[证明]则可以达到简单和界限”。这就是说, 归纳没有研究个别现象的“界限”, 而在一般中则达到这一界限, 表现事物的本质, 而事物的本质是不取决于归纳是否研究了几百桩或几千桩单一的事物。也就是说, 演绎具有确定的界限。关于第二点, 这是演绎逻辑的本质特征所在。从前提到结论, 演绎逻辑是保真的, 即前提正确, 过程符合规则, 其结论就一定正确。科学史上伽利略质疑亚里士多德的“物体下落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 黎曼和罗巴切夫质疑欧几里得的几何学, 都是演绎逻辑用于思维成果的评判的成功范例。

总之, 在人们创造性思维过程中, 虽然归纳方法是不可少的, 但演绎方法占主导地位这一点是不容怀疑的。那些以为创造性思维用不着演绎方法的想法是不正确的。

参考文献

[1]赵光武主编《思维科学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年8月版, P257—258。

[2]《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 商务印书馆, 1967年版, P115、221。

篇3:浅议阅读教学的归纳和演绎推理

那么要突破“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的束缚,就必须解决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掌握知识的思维规律的认识问题。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思维流程应该是从具体(语言)到概括(内容);再从概括(内容)到具体(语言),归纳与演绎两个过程不断反复的辩证统一。

一、阅读教学中的归纳推理

以《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写春天的一段为例。教师提问这一段写了几句话,每句话写的是什么?学生答:写的是春天的树木长出嫩绿的叶子,山上积雪融化了,雪水汇入小溪,淙淙地流着……这样的答案,概括得不够简要。教师又提示学生:“说简要点。”但教师没有告诉学生说简要的方法,结果学生仍不能概括出教师所要求的答案。即“树木、小溪、小鹿、木排”。为了节省时间,于是教师把这四个词从教案搬上黑板。此时,恐怕学生中没有几个能明白是怎么概括出来的。因为教师把“简单一点说”这个归纳概括的过程自己承担了,没有让学生去思考。这就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学生的思维由具体到概括,必须经过一段逐步训练的过程,在训练过程中教会学生概括方法。就拿刚刚例子中学生的回答来说,学生已经找到主干部分,只是一些修饰词还保留着,这样老师就可以一步步引导孩子们,“树木长出嫩绿的叶子”这句话“嫩绿的”是修饰词,可以去掉,同时再提问孩子们这句话是在说“树木”还是在说“叶子”啊,孩子们很自然的就会回答是“树木”了,以此类推,很快学生就会找出其他的主要词语,是“小溪,小鹿和木排”。

二、阅读教学中的演绎推理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对于从具体到概括的过程还比较重视,而对于从概括到具体的演绎过程普遍重视不够。表现在从语言表达上理解内容,从写作方法上指导阅读,从语言运用上掌握语言体现得不够。

阅读之中的归纳总结也就是从具体到概括的过程,这是对课文的理解,以及对作者写作内容的把握和定位,可以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和概括能力。而阅读之中的思想感悟就是从概括又到具体的过程,这可以训练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想表达能力,把抽象的思想感情通过自己的理解再次具化出来。也就是从读中学习写作,从写作上进一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路。同时,可以训练学生想象能力、思维具体化能力,使学生的形象思维逐步丰富起来。

这就要求我们引导学生“咬文嚼字”。这样的目的,一是使词与句的内涵具体化,使学生理解词句的含蓄之意,比喻之意,言外之意;二是思考作者是如何遣词造句的。咱们还以《美丽的小兴安岭》写春天的这一段为例。这一段的第一句,当学生概括出“树木”之后,接着教师就应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是怎样写春天的树木的?第一步可以先使学生理解作者写树木的枝条和叶子;第二步理解新的枝条是“抽出”的,嫩绿的叶子是“长出”的,把“抽出”和“长出”两个词的位置调换一下行吗?为什么写枝条的生长用“抽出”?因为“抽”字作从高物中提出一部分讲,也作长出讲。让学生想象枝条抽出的动態情景。言外之意说明春天树木的枝条长得非常快。第二句,当学生概括出“小溪”之后,再反过来指导学生读书,理解作者是怎样写小溪的。第一步使学生理解小溪溪水的来源——山上的积雪化了。第二步理解为什么说雪水“汇成”小溪,将“汇成”改为“流入”可以吗?因为“汇”是会合,聚合的意思。一个“汇”字给人一种视觉感,很容易让人想到漫山的雪水融化,然后汇合在一起,形成小溪的画面,这一个词也形象地表达了小溪的形成,十分的准确。第三步,为什么还写“淙淙地流着”?表达了作者不但看到了春天(视角),还听到了春天(听角)。只有这样才能使阅读过程实实在在地充实起来,才能把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落到实处。

阅读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在进行这一活动时需要学生进行双向的思考,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训练了学生很多的能力和技能,作为教师,对于阅读方面的教学不能小觑,要充分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和娴熟的课本知识,以及不断地探索新的知识和技巧来对学生进行教学,只有这样,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才能更上一层楼,我们的教育事业才会更加辉煌!

参考文献:

上一篇:美丽的我为你喝彩下一篇:党校培训班学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