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和六便士读书笔记

2024-07-09

月亮和六便士读书笔记(精选8篇)

篇1:月亮和六便士读书笔记

我们老祖宗曾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月亮和六便士》里的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就是这样一位心有猛虎的人物,他被梦想的烈火紧紧包围,炽热的火焰将他的胸膛里那颗跳动的心脏吞噬,将他推入黑暗无边的牢笼中,他被理想鞭笞得体无完肤,他需要一个摆脱束缚喷薄欲望的出口,绘画成为他释放天性的完美利器。

四十多岁这个年纪,很尴尬。上有老下有小,钱财不多不少。斯特里克兰就在这样一个年纪下,开始了放弃一切追寻梦想的道路。他给妻子孩子留下聊以生存的钱,只身一人在巴黎绘画,饥一顿饱一顿,衣衫褴褛,形如乞丐。比起温暖温饱的家来说,这种放肆的生活反而助长了他嚣张跋扈的气焰和自私自利的性格。画得画就放置在阁楼上,不去推销也不售卖,捉襟见肘的时候借助朋友的帮忙,穷困潦倒得厉害。后来,从巴黎辗转到了塔希提的时候,他的人生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娶了土著人爱塔为妻,安心作画,终于在临终前完成了他最满意的画作。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猛虎——高高在上如月亮般的梦想,谁都希望自己梦想成功的一天。心中涌动着无可言喻的力量,它在不断升起、冲突、翻腾,如那个朗朗如光的月亮看似近在眼前,实际远在天边,伸手触碰不到。梦想在每个人心中都留下了一个缺口,有人在里面看到了天堂,有人将它直接丢弃,并不是所有人能够得到这股神奇的力量。

在《月亮和六便士》里,在“我”的叙述中,描绘了两对追逐梦想的人儿,一对是斯特里克兰和斯特罗夫,另一对是亚伯拉罕和阿列克卡迈克尔。斯特罗夫也是一位画家,从小的时候绘画有点儿天赋,并且自学成才画作得过奖,他后来被送到专业绘画学校进行学习过。但是这样一位人儿却逐渐迷失了自我的绘画才能,随波逐流在茫茫的世俗中了。

可是,他却有一颗古道热肠的心,和一双发现千里马的眼睛。在他看来,斯特里克兰是个天才,是个不可多得的千里马。他尽心尽力,甚至贴钱贴妻子地去辅助斯特里克兰,即使被骂得狗血淋头,也仍然坚持去帮助他。斯特里克兰最后的成功一半必须归功于斯特罗夫,虽然这有些讽刺和好笑。这不禁让人想起了高更和梵高,两个赤城热爱绘画的天才,彼此渗透,彼此仇恨。

“我”在搜寻过世三年后斯特里克兰的故事,里面穿插了亚伯拉罕和阿列克卡迈克尔的故事。亚伯拉罕医学界里的天才,在外科手术中是一把不可多得的好手,并且已经成功晋级为主任。他却意外地将唾手可得的荣耀丢弃在一边,独身去了亚历山大港。这个机会就留给了卡迈克尔,他获得了所有的一切——职位、财富、荣耀。当问亚伯拉罕后悔吗,他说他完全没有后悔,他别无所求,他的生活很完美。他毅然决然地放弃了上帝送给他得以天下的荣耀,他喜欢的是归于平静的生活,他爱上的是趋于平衡的内心力量。

每个人对于梦想的理解都是不一样的。斯特里克兰穷尽一生,只是为了完成心目中最完美的画卷。亚伯拉罕希望得到平静的生活。他俩都是成功的,虽然过程有些曲折,一个舍弃了温饱安全的家庭,一个放弃了飞黄腾达的机会。

借助亚伯拉罕和阿列克卡迈克尔的故事,毛姆问出了很多人内心渴望已久的话,“难道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让你感到舒服的环境里,让你的内心得到安宁是糟践自己吗?我想这取决于你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取决于你认为你应该对社会做出什么贡献,应该对自己有什么要求。”

太多人说毛姆根据画家高更的人生创造了这部流传百世的巨作《月亮和六便士》,但我觉得里面包含着毛姆本人想要倾诉和喷薄的话语。在他的人生轨迹中,刚开始的写作生涯郁郁不得志,评论界认为他的作品不够冷静深刻。他辗转到写戏剧后,火热程度一发不可收拾。这才完美地延续了他的文学梦。若不是戏剧拯救了他,想必他会从熠熠生辉的天才“堕落”到郁郁寡欢的俗人中。

实现梦想的道路曲折又坎坷,可是那些层层叠叠的人影在路上忙忙碌碌地行走着。头顶上的月亮大得仿佛能够踮起脚尖就能够触碰。有人急急行使,忘了周围的风景。有人走了一半,开始走回头路。有人沐浴在朗朗月光下,先捡起脚边的六便士,再抬头看看那颗又大又漂亮的月亮。

篇2:月亮和六便士读书笔记

斯特里兰克本是一名平凡的证券经纪人,过着富足美满的生活,谁也没有料到他突然着了艺术的魔,抛弃妻子,远赴巴黎追寻自己的艺术梦想,世俗的眼光和病痛的折磨并没有使他受影响,更不能阻碍他对绘画狂热的追求,虽然最后得了病不幸去世,但是生前创作的艺术杰作却成了一笔价值连城的财富。借斯特里克兰的形象,小说深入探讨了现实与理想的两冲突。月亮,是指高高在上的理想,是美好的,纯洁的。六便士,是指世俗平凡的生活,是约束的。

斯特里克兰突然的自我,使他完完全全屈服于内心高高在上的月亮,舍弃了代表世俗生活的六便士,曾经他的理想因为受到现实的约束,被大脑的守卫兵牢牢控制住,内心既压抑又渴望解脱,但是没有合适发泄欲望的动机,长时间极度关注一件事让他渐渐忽视了周遭事物,积累的欲望使他冲破了羁绊,在某个瞬间找到自我。突然的自我之后,性格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厌恶人性欲望、不屑于别人的帮助、无耻中伤他人,不在乎病痛、甚至不在乎生命,他的形象,就好像,一副没有躯体而只有灵魂的画像。

卢梭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中”,如果说这句话是来形容现实的冲突的话,那么斯特里克兰则是突破了这层枷锁,完完全全解放自己的灵魂。世俗的大多数人,过分追求现实的六便士,而忘记了心中的月亮在何方,他们只有完整躯体没有具体灵魂,好像一个半透明的空壳,半个精神上的行尸走肉。而斯特里克兰,他忘我,好像没有具体的躯体,只觉得有一个缥缈的灵魂,存在于现实之中,却游荡在现实的世界之外。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世人看不穿。他横即他横,流言蜚语奈我何。这大概就是斯特里克兰的内心独白吧。极端地投入一件事情就会使理想与现实严重失衡,斯特里克兰对于艺术创作已经达到走火入魔的状态,精神世界上的不断自我碰撞和冲击,使他创造出恢弘经典之作。而这个时候,他已经异于常人了。天才与疯子仅一线之隔,也恰恰是他的人格缺陷使他的形象更加鲜明,如果艺术家生活中太完美的话,恐怕就不能够达到忘我的状态,也就创作不了惊奇的作品。疯子眼中的世界有异于常人,这也是他们的灵感来源,论伟大艺术为何物?

篇3:月亮和六便士读书笔记

一、变换的叙述者

小说通过第一人称叙述者“我”的叙述展开, “我”既是旁观者又是叙事代言人。然而在小说中, 并非只有“我”一个叙述者。作为叙述者的“我”是故事的参与者, 是故事里人物, 是思特里克兰德追逐梦想之路上的见证者。因为“我”总是和主人公们在一起, 所以我可以知晓事情的真相;也因为如此, 我可以看到主人公们的所作所为, 对主人公有整体上的把握。“我”是一个作家, 在伦敦拜访朋友时与思特里克兰德一家结识, 和思特里克兰德夫人成为朋友。“我”和思特里克兰德夫人讨论思特里克兰德离家出走这件事情, 知晓她对这件事情的看法和态度, 可以规劝、照顾、讨厌思特里克兰德。“我”受思特里克兰德夫人之托到巴黎寻找思特里克兰德, 知道他离家出走的真实原因。随后“我”到巴黎拜访朋友时再度与思特里克兰德相遇, 开始欣赏他的画, 对他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因为我和他没有利益冲突, 不会对彼此的生活造成影响, 所以“我”可以很可观地描述“我”所认识的思特里克兰德, 可以客观地表达我的观点和看法。正因为如此作为故事参与者和叙述者的“我”是可以信任的。

作家让叙述者“我”在故事里充当一位作家的角色, 和思特里克兰德一家有不同的生活圈;同时故事的发生地点也在不断地变化, “我”不能如影随形地跟着思特里克兰德的脚步进行实时描述。此时作家采取多个叙述这共存于一个文本的策略, 叙述者从“我”变换成尼柯尔斯船长、蒂阿瑞、布吕诺船长和库特拉斯医生。当思特里克兰德离开巴黎去马赛、塔希提时“我”成为不在场的叙述者, 无法记录他在那里的生活经历, 为使故事继续, 作者选择转换叙述者的叙事策略。很巧合“我”的朋友和“我”遇到的人, 都认识“我”没看到的思特里克兰德。于是叙述者从“我”变成见证思特里克兰德生活的尼柯尔斯船长、寇汉先生、蒂阿瑞、布吕诺船长和库特拉斯医生:在马赛, 尼柯尔斯船长和思特里克兰德有共同生活经历, 尼柯尔斯船长了解思特里克兰德在那里的境遇;而蒂阿瑞、寇汉先生、布吕诺船长和库特拉斯医生则见证了塔希提岛上的思特里克兰德, 库特拉斯医生更是看到那幅被自己称为“一个伟大天才的杰作” (毛姆203) 的画作和生命已经结束了的思特里克兰德。叙述人物的变换使多个叙述者存在于同一个文本之中, 多个叙述者的存在弥补了第一人称叙述者“我”不在场形成的空白, 形成一个接力叙事的策略让故事连贯, 故事的完整性得以提高;多个见证他生活的叙述者的存在, 增加了他们所叙述的事情的真实性, 使故事的可信度更高;同时, 不停地变换叙述者赋予叙述立体感, 不同的叙述者的叙述丰富了叙述的层次, 使叙述避免了单一叙述的单调和枯燥。

二、并存的两个声音

一般说来, 一部小说里叙述话语里应当只有叙述者的声音来告诉读者他的所见所闻, 所听所想。这部小说则不同, 小说叙述话语里不仅有叙述者的声音还有作者的声音, 作者的声音不时的出现在小说里评论小说本身并与读者交流。布斯指出作者的声音出现在小说里可以起到提供事实、画面或概述、控制情绪、概括整部作品的意义、直接评论作品本身等作用 (191-228) 。这部小说里作者声音的出现首先在直接评论作品本身的同时还对概括了整部作品。小说一开始作者采用将作者的声音糅合叙述者的声音叙述写这部小说的缘由和背景, 因为“我发现对他悲剧的一生中人们最不清晰的一段日子, 我恰好可以投掷一道亮光。如果那些相信思特里克兰德伟大的人看法正确的话, 与他有过亲身接触的人对他的追述便很难说是多余的了。” (毛姆 7) 中间作者会借叙述者的口不时跳出来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评价, 向读者诉说写作过程中对作品的设计和做出的改变。会认为因为对某些细节描写不够导致对思特里克兰德的描写“似乎很难令人满意”, 但这部小说叙述的是“一个性格怪异的人的真人真事” (毛姆 146) 。比如, 即使是没有清楚地交代思特里克兰德立志作画的动机和为何对艺术如此热爱, 但对现实生活中的思特里克兰德的描写是忠于事实的;没有对思特里克兰德与戴尔克·施特略夫及其夫人的三角恋情成因进行臆测, 只是因为要保持原文的真实性。除所举实例以外, 文本中作者声音多次以这种作用出现。安排作者声音以这种方式存在于文本, 首先增加了文本叙述的层次感, 叙述叙述话语里不再仅是冗长单一的叙述者的声音;其次, 作者的声音不时的出现在文本里对文本进行评价增加了文本的可读性。

第二个作用则是起到了升华事件的作用。布斯说“关于人物的道德和智能品质的议论, 总要影响我们对那些人物活动所处事件的看法。因此, 它难以觉察地渐渐变为关于事件本身的意义和重要性的直接声明。” (218) 对思特里克兰德对更高艺术层次追求之路, 毛姆并没有直接发表自己的看法, 他通过小说叙述话语中作者的声音进行表达。比如当叙述者“我”看思特里克兰德不成熟的画作时“我比没看画以前更加迷惘了。只有一件事我觉得我是清楚的——也许连这件事也是我的幻想——, 那就是, 他正竭尽全力想挣脱掉某种束缚着他的力量。但是这究竟是怎样一种力量, 他又将如何寻求解脱, 我一直弄不清楚。” (毛姆 144) 作者没有直接表达自己对思特里克兰德为追求艺术之路上勇气的赞赏, 但是这样的描述反而激发读者对他这一行为的思考, 最终让读者自己触摸到作者的这种感情。在对待繁华尘世的问题上, 作者再次借叙述者之口说思特里克兰德“他这个人不仅非常实际, 而且简直可以说是木头木脑的。我想他这一段生活是很富于浪漫情调的, 但是他自己却绝对没有看到任何浪漫的色彩。” (毛姆 148) 对人物的这段议论表面上是说思特里克兰德不懂得生活, 事实上则是为突出要达到艺术的更高境界就必需远离俗世。这种将作者的声音隐藏在叙述话语之中以起到升华事件意义的手法在文中使用多次, 它使得小说更为丰满, 为读者提供更多的思考空间。

三、结论

一个文本之中多位叙述者并存并出现双重声音的叙事手法的应用, 增加了文本叙述的层次感, 叙述话语里不再仅是冗长单一的叙述者的声音;作者的声音不时地出现在文本里对文本进行评价增加了文本的可读性。多位叙述者的叙述把思特里克兰德为追求艺术不惜牺牲一切的生命历程呈现在读者眼前。毛姆安排用叙述话语中不时出现的作者声音升华事件的方式引起读者对思特里克兰德追求艺术之路的思考, 也表达了自身对待艺术所持的态度:只有抛开俗世的羁绊专心致志, 才能了解艺术的真谛;艺术值得艺术家经历种种磨砺, 孜孜不倦的追求。

参考文献

[1][美]W·C·布斯.华明, 胡苏晓, 周宪[译].小说修辞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7.

[2]常春丽, 陈可培.《万事通先生》的叙事特色[J].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0, 19 (3) :35-36.39.

篇4:月亮和六便士

这就是书画市场局势的大致缩影。难怪列单有名的书画作假猖獗、众多画家书家争抢头衔,更难怪商贾们笑看画人生意经。习惯上,“书画艺术”泛指笔墨传统的国画和书法,选题上细分人物、山水、花鸟、鱼虫。书法则以不同书体分为楷书、行书和草书。除却工笔工楷,二项类属的书画风格大多都可墨色潇洒行笔淋漓:杯酒邀月即兴丹青诗意,觥筹狎妓顺手龙飞蛇走。些许行家尚能评判笔墨深浅,大多土豪尽是望衔生叹高低。

事实上,权威的“名人书画论”并非有错,关键是如何识“名”?若“识”的认知局限于先辈大师作品的真假辨别,局限于体制设定的荣誉和职衔,前则狭隘,后则误导。书画家之“名”是基于精进的学术内蕴,是基于特立的精神人格。

近30年前,大画家方增先时任上海美术馆馆长,是我的上司和恩师,在协同他工作的数年间,零距离感受着他的孤高和严谨,他从不应酬挥毫,故而以“惜墨如金”品誉江湖,而他的创作严谨,更是我亲眼目睹。当年在全国美展获大奖的 《母亲》,即是他反复易稿五十余次后的精品之作。同样的构图造型,同样的酣畅笔墨,眼见他完稿一次撕毁一次,我觉得心疼,他却认为必须,只因一笔一色不妥的缘故。许久,邀我去画室欣赏他最终满意的完稿,说实在的,我看不出完稿和废稿的差异。实质,方老追寻的尚是心境圆满。多年后,在纽约拜访鉴赏大家王己千先生时提及方老,王老直说:方先生笔墨了得,当今无人可企及……

纽约有家著名的画廊,慕名前往二次均未能入门,缘由仅接待事先预约的访客。这就是李欧·卡斯特里画廊,创始人李欧·卡斯特里被誉为画廊教父。他是从意大利流亡到美国的犹太人,始于收藏和策展,最终建立了自我命名的画廊。他的伟业是奇迹,几乎以一己之力于二战后,将纽约变成取代欧洲的世界现代艺术中心,其睿智的远见就在于发掘了一批之后引导世界艺术发展走向的艺术大师,如安迪·沃霍尔、贾斯培·琼斯、罗伯特·劳森伯格等。除了他的远见,李欧·卡斯特里起初的心愿就是不能让艺术家们为颜料和土豆犯愁。

记得年轻时读过大作家毛姆书写大画家高更的著作《月亮和六便士》,其中写到毛姆先生终于在法国艺术家扎堆的贫困地区找到了已经蓬头垢面的高更先生,同时也领略了毛姆本人并不喜欢和认同的高更作品……随毛姆同去看望高更的艺术批评家却认真地告诉毛姆:“倘若历史能够记得我俩,只因我们曾经和高更先生有过来往。”当时的高更默默无名,而批评家的审视敏锐已经洞察到高更艺术思想的独特和光辉。

据说毛姆的著作名源自朋友的玩笑:人们在仰望月亮时常常忘了脚下的六便士。毛姆直接以“月亮和六便士”作为著作名,旨在理想与现实比照的揭示。无论贬值还是升值,“六便士”的时代已经过去,然“月亮”依然高悬,并非盼乎人们的仰望,也不介意乌云和雾霾,它永远是默默地辉洒,为所有的暗黑送去灵性之光的心境。

篇5:《月亮和六便士》读书笔记

看完全文后再回头看前言,才明白刚开始写的是什么,也足以概括了这篇小说的全文。一个四十岁的证券经纪人为了自己画画的梦想,抛弃了温柔的妻子和两个聪明可爱的孩子,放弃了原本安逸的上流人生活,在巴黎一个狭窄的房间里进行创作,善良的画家斯特罗伊夫在他困顿之时帮助他,他却拐骗了他的妻子,以至于他的妻子最后自杀,斯特罗伊夫离开了这个伤心之地。

这个角色我不明白,这世界上真的存在这样的人,对你恩将仇报,你却能以德报怨,甘愿自己净身出户也要把房子留给妻子和她的情人,也许艺术家的世界不是我能理解的。

在我看来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自私、无情、放纵。除了对艺术的追求,似乎看不见他的任何一点点优点,作者“我”出于对他的好奇,讨厌他却迷恋他,想从他身上探出些什么,怎的他会突然变得如此疯狂。

后期在他人的叙述中他去了塔希提岛,在那里娶妻生子患病度过余生,他最完美的作品也被一把火烧的干干净净。我无法理解他的第三个女人(十几岁便跟随他)在相差几十岁的年龄后甘愿嫁给他,即便无所事事,每日呆在家里画画也毫无半句怨言,这种爱情无疑是伟大的,也是现在处在21世纪的我所不能理解的。在这个讲究平等的年代,人人都要奉献,甚至男性的压力更大。

斯特里克兰德这类人是我渴望成为的那一种人,穷尽后半生的力气专注做一件事,不管世人看法如何,他做到了自己心中最好,亦死而无憾。现在的社会太浮躁,诱惑太多,迷惑了我们的双眼,于我,很多事情都想尝试,却没有一件事可以坚持到底。颇向往小说中的塔希提岛,景色宜人,那里的人热情开放,现实的人情冷暖,只有自己知道。

篇6:《月亮和六便士》读书笔记

同情体贴本是一种很难得的本领,但是却常常被那些知道自己有这种本领的人滥用了。他们一看到自己的朋友有什么不幸就恶狠狠地扑到人们身上,把自己的全部才能施展出来,这未免太可怕了。同情心应该像一口油井一样喷薄自出;惯爱表同情的人让它纵情奔放,反而使那些受难者非常困窘。有的人胸膛上已经沾了那么多泪水,我不忍再把我的洒上了。

――安慰别人的同时其实人自己也可以获得一种优越感和道德上的满足。同情的力气下得越大,对方的苦痛就被放得更大,自己为人着想的“高贵品质”也就越凸显~到底是为谁好呢~

书中p68

有人也说他不在乎别人对他的看法,但这多半是自欺欺人。一般说来,他们能够自行其是是因为相信别人都看不出来他们的怪异的想法;最甚者也是因为有几个近邻知交表示支持,才敢违背大多数人的意见行事。如果一个人违反传统实际上是他这一阶层人的常规,那他在世人面前作出违反传统的事倒也不困难。相反地,他还会为此洋洋自得。他既可以标榜自己的勇气又不至致冒什么风险。但是我总觉得事事要邀获别人批准,或许是文明人类最根深蒂固的一种天性。一个标新立异的女人一旦冒犯了厉鬼,招致了唇枪舌剑的物议,再没有谁会像她那样飞快地跑去寻找尊严体面的庇护了。那些告诉我他们毫不在乎别人对他们的看法的人,我是绝对不相信的。这只不过是一种无知的虚张声势。他们的意思是,他们相信别人根本不会发现自己的微疵小瑕,因此更不怕别人对这些小过失加以谴责了。

――这就是所谓的“小众”吧。

书中p69

我把良心看作是一个人心灵中的卫兵,社会为要存在下去制定出的一套礼规全靠它来监督执行。良心是我们每人心头的岗哨,它在那里执勤站岗,监视着我们别做出违法的事情来。……它逼迫着每一个人把社会利益置于个人之上。它是把个人拘系于整体的一条牢固的链条。人们说服自己,相信某种利益大于个人利益,甘心为它效劳,结果沦为这个主子的奴隶。……到了这一地步,对那些不肯受良心约束的人,他就会觉得怎样责骂也不过分,因为他已经是社会的一名成员,他知道得很清楚,绝对没有力量造自己的反了。

――可不可以理解为“信仰”的一种消极解释?特别是“愚忠”?

书中p82

有人说灾难不幸可以使人性高贵,这句话并不对;叫人做出高尚行动的有时候反而是幸福得意,灾难不幸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能使人们变得心胸狭小,报复心更强。

书中p94

为什么你认为美――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会同沙滩上的石头一样,一个漫不经心的过路人随随便便地就能够捡起来?美是一种美妙、奇异的东西,艺术家只有通过灵魂的痛苦折磨才能从宇宙的混沌中塑造出来。在美被创造出以后,它也不是为了叫每个人都能认出来的。想要认识它,一个人必须重复艺术家经历过的一番冒险。他唱给你的是一个美得旋律,要是想在自己心里重新听一遍就必须有知识、有敏锐的感觉和想象力。

――恩,我知道为什么无法欣赏名作了。

书中p144

我爱她远远超过了爱我自己。我觉得,在爱情的事上如果考虑起自尊心来,那只能有一个原因:实际上你还是最爱自己。

书中p202

篇7:《月亮和六便士》读书笔记

不用罔顾其他想法,确实,很多人都明白要勇敢追求月亮。

但是,难道追求月亮才是一条美好有意义的路吗?

对于不同阶层的人们来说,这个月亮也是不一样的吧!

还有很多人,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心中有何月亮。难道他们活的就没有意义了吗?

可怜的是,斯特里克兰如若最终没有出名,他是否就更可悲?现实中有很多人终其一生也找不到他的月亮,也实现不了,还要一再的折磨自己,我觉得,首先要了解自己的能力所在,然后再去找寻那盏月亮吧!

毛姆写作的客观角度,一直不深不浅得了解斯特里克兰的那些故事,确实给了我们更多的想象空间,在最后,作者那段话,让我很感动。

对于不在一个世界的人,你甚至无需让他们多了解你一个眼神。这正是我所缺的,我一方面在乎外界,一方面又鄙视着外界对我的任何反应,因为我有时很怕社交。做一个客观的中立人真的很难,做一个不在乎外界想法的人更难。如何真正得朝向自我内心,是我要解决的问题。

篇8:月亮和六便士读书笔记

1. 弗洛姆的性格理论

性格理论是埃里希•弗洛姆新精神分析学说中的理论观点之一,他认为,性格是人性的基本需要和社会因素二者交互作用的产物,人通过同化和社会化来实现与世界的联系,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性格。弗洛姆将人在同化过程中形成的性格按性格倾向分为非自发性创造性倾向和自发创造性倾向,非自发性创造性倾向分别是接受倾向、剥削倾向、囤积倾向和市场倾向和社会化过程中的共生关系中的施虐倾向、受虐倾向,疏远、退缩关系中的破坏倾向,自动与他人保持一致的趋同倾向。

2. 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倾向

市场倾向是大部分现代人的性格倾向。在弗洛姆看来,20世纪是以个人价值为交换价值的性格倾向迅速发展的时期,一个人的成功主要取决于他的人格被欣赏的程度,他能否推销自己,他的背景和社会阶层。小说主人公所处的时代中的大多数人正是弗洛姆所描述的这种市场倾向。人们的一切都以金钱和地位来衡量,个人为了避免被社会大众排斥的威胁而不自觉地以受社会欢迎的方式做事。如小说一开始,提到“我”所在的“伦敦文学界”,文人们总是进行着日复一日、一模一样的无聊的聚会,聚在一起吃喝,人前夸赞,人后诋毁,虚伪至极。在品评新书时,以书的销量和作者所得稿费来衡量人,甚至“以后我们就要谈到这个、那个出版商,比较一下这个人的慷慨和那个人的吝啬。我们还要争辩一下是把稿件交给这一个稿酬优厚的人还是哪一个会做宣传、善于推销的人。”而“我”去思克里克兰德太太家参加的聚会更是能体现这种性格倾向,“这些人中有一位皇家律师顾问和夫人,一位政府官员和夫人,思特里克兰德太太的姐姐和姐夫麦克安德鲁上校,还有一位议员的妻子。”这个聚会只是为了还吃饭的人情,客人们高高在上,虚伪地应酬着。

小说中的戴尔克•施特略劳则属于共生关系中的受虐倾向。施略特劳对谁都是一副好心肠,尤其是对冷漠自私的思克里特兰德。他相信思克里特兰德是百年一遇的天才画家,处处帮他推画,当思克里克兰德病倒后,不顾妻子的反对,将他接到家里来尽心照料,毫不吝惜昂贵的药材和食物,甚至让出自己的画室。当他妻子爱上思克里克兰德后,他更是毫无怨言,把家和财产都让给他们。在这段关系中,施略特劳所表现出来的受虐倾向实际上是为了避免孤独和分离依赖他人。弗洛姆认为这种倾向其实根源于人的孤立无援的处境和无能为力之感。

主人公思克里克兰德对应的是疏远、退缩关系中的破坏倾向。退缩是人躲避有威胁的人和势力的一种表现,是人和人的关系方面的消极形式。思特里克兰德性格“奇特、复杂、受着折磨”“不计较别人如何看待他”,说话极尽讽刺,喜怒无常,冷漠又自私,只沉浸在自己的艺术世界里。破坏是退缩的积极形式,当破坏冲动无处发泄时,自己就会成为破坏的对象,小说结尾,思克里克兰德这种破坏倾向无处发泄,染上麻风病,在孤岛上死去。

3. 结语

小说各个主要人物的性格倾向均是不健康的非自发创造性倾向,从而导致了他们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迷失了自己,陷入了精神困境。现代人要走出精神困境,需要的是个体自己获得爱和理性,形成健康的创造性人格;当然,健全的社会更是必不可少的。

摘要:《月亮和六便士》是英国作家毛姆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主人公的原型是法国画家高更。作者以第一人称的叙述角度讲述了证券经纪人思特里克兰德突然抛弃一切去追逐自己的绘画梦想的故事。故事主人公的言行都与小说背景下的现代人截然不同,显得古怪又难以理解。本文试图通过埃里希·弗洛姆的性格理论对小说主要人物性格进行分析,帮助现代人建立健全人格、摆脱精神困境。

关键词:毛姆,性格,精神困境

参考文献

[1]Maugham,William Somerset.The Moon and Sixpence.London:Pan Books Ltd,1980.

[2]埃里希·弗洛姆.《为自己的人》.孙依依译.上海:三联书店,1988.

[3]毛姆著,傅惟慈译.《月亮和六便士》.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4]埃里希·弗洛姆.《爱的艺术》.李健鸣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上一篇:成本改进68法读后感下一篇:教师自查报告总结1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