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文化名城

2024-07-25

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精选6篇)

篇1:世界历史文化名城

从世界文化名城保护中看中国

文化古迹保护

摘要:本文主要从国外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古迹保护的经验,提出中国城市文化古迹保护的一些改进建议。

Abstract: After reading other country’s experience in

protecting cultural relics, I write this essay to give some advice to the work in china.关键词:文化古迹保护 改进建议

Keywords:Protection of cultural relics

advice for provement

前言

城市中的历史文化古迹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所在。它们是历史的见证,其中包含一个城市的历史发展故事,是城市乃至民族的共同财富。因此,城市规划中,历史文化古迹的保护成为十分重要的一项。随着和平发展时代的到来,世界各国对于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越来越重视。特别是西方的一些历史文化圣地,保护城市历史原貌,成为城市规划的核心和不可动摇的原则。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努力,意大利、法国等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完整科学的城市古迹保护方法。相比较而言,我国由于历史等客观原因,对于城市文化古迹的保护工作起步较晚,原有的珍贵的历史文化古迹遭到了不该有的破坏。北京老城区的拆毁触动了人们历史的神经,越来越重视城市规划中对于历史文化古迹的保护措施。人民的重视也促使政府和相关部门不断加强这方面的工作。虽然现在历史文化保护工作取得一定成果,但是各项制度还不是很完善,方法也存在不妥之处。文化保护的观念需要进一步的普及和教育。各地的历史文化古迹依然在遭受不同程度和不同方式的破坏。有些地方保护文化古迹纯粹是为了发展旅游业,与其说是保护,不如说是有预谋、有组织、有纪律的迫害。对于我们的城市,如何协调城市建设与老城保护的矛盾,我们还有很多要做,还有很多可以做。

建议

经过世界上对历史文化古迹保护比较成功的城市案例的学习了解,我觉得我们国家可以在以下方面借鉴和改进:

一、完善文物保护法律体系

纵观国外的历史文化保护,都是从立法开始,以立法为手段,约束社会各方,共同完成对历史文化古迹的保护,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对城市规划者和建设者的约束。

在英国,保护伦敦历史古建的基本方法, 是为已注册的建筑提供法律保护。这项法律要求政府的一个代理机构—— —英国遗产局去对那些具有特殊兴趣的建筑做出鉴定。没有英国遗产局的许可, 这些建筑的主人无论是对其进行内部装修还是对其进行外部改造, 都是不允许的。另一个法规是让地方议会建立“ 保护区” , 对有着特殊历史风格的街道、公园和社区进行保护。保护区建筑无论是已注册的还是未经注册的, 凡是影响建筑外观的任何形式的改造, 都是不允许的。第三项立法是授权英国遗产局制定一个切实保护文物古迹的长远规划, 不经许可, 不能在被保护的文物古迹上做任何形式的开发或挖掘工作。[4]

意大利对城市文化古迹的保护开始比较早。1947 年意大利将文物保护作为一项重要国策写入宪法。在意大利共和国宪法第九条中明确规定,意大利共和国负责对国家的艺术、历史遗产和景点进行保护。从1939年到1990年,意大利出台了《城市规划法》、《古城保护法》等一系列文件,从考古到城市规划,从文物到古建筑,从单体到建筑群,形成了对城市文化古迹的全方位法律保护。其中,罗马的《古城保护法》规定,古城历史建筑物的外部结构属于政府,任何房屋开发商和商店经营者、居民所购买的只是房子内部的使用权,个人并不拥有对建筑进行整体改造的权利,房子的维修按国家制定的法律进行,不允许擅自改变其结构、形式和色彩。[5]

从上面的两个例子可以看出,这些国家法律对于文化古迹的保护规定非常的细致,不仅是设立文物保护区,更有对文化古迹的具体保护措施限制。我国当前也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相关法规,但是保护的规定不够具体,基本不涉及文化古迹保护的实质性内容。而真正的文化古迹保护措施是有地方省市等制定并实施的,缺乏统一的规划。这很容易因为方法的不恰当造成保护不利甚至是进一步的破坏。很多城市申请文化遗产保护区,不过是为了发展旅游业,为了发展旅游业,在文化古迹保护区大肆兴建各种设施,造成对文化原貌的破坏,只剩其物,没有其神。而有人对于文化古迹的破坏,早已成为一个全国性的问题。

这需要我们在法律上进行进一步的完善,除了对文化遗产保护区的规定,还要对城市规划,城市文化保护部门做出更加具体的规定,对于旅游经济的发展,也应该制定相应的法规进行限制,商业气息和文化气息就像是酸碱一样,天生不能共存。

二、建立完善的城市文化古迹保护机制

完善的法律需要有人来实施才能够实现最后的目标。因此,在法律颁布之后,必须有相应的机构来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实施文化古迹的保护原则和措施。在罗马城的成功保护,依赖于中央直属的健全的保护机构。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意大利始终强调保护文化遗产是中央政府的职责,在管理体制上实行中央政府垂直管理制度。这一模式的基本特点就是由中央政府在全国各地建立保护行政管理网络,直接委任地方代表并垂直领导。国家遗产部统一管理全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遗产部代表中央政府任命遗产部代表并向各地派驻,履行中央政府相关法令,负责所在地区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这样的一种模式,就相当于在罗马成安了一个摄像头。罗马城的城市规划建设活动,关系到文化古迹的都会在中央的直接监控范围内。不会出现因城市规划建设而破坏文化古迹的情况。

在我国,文物保护工作由国务院总管,而城市文物保护有城市当地的人民政府负责。相当于城市的规划建设、文物保护俊隶属于政府的职权范围。地方文物保护部门职权不够,很容易导致其有名无实,在与城市规划特别是对城市发展至关重要的建设决策进行对抗时,没有足够的力量。鉴于当今旅游经济的蓬勃发展,政府很容易被利益诱导,为城市经济发展而忽视对文物保护甚至是破坏。

我国不能像意大利在城市为文物保护单独设立一套机构,但是我们应该强化现在各级人民政府文物保护部门的职责,加强对地方文物保护工作的领导和监督。将城市文化古迹保护工作提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来。

三、借助城市规划在文化古迹保护中的作用

城市文化古迹保护与城市的发展是每一个古城面临的矛盾。文物保护部门只关心文物古迹的完好程度,但是城市要发展就必须要有建设发展,要建工厂、建写字楼、建居民区。如果不破坏文化古迹也能很好的发展城市,那么每一个城市都会把文物古迹保护的很好,不需要多少法律的监督与约束。城市规划,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城市规划部门是一个城市发展的执棒者。

罗马城作为行政和旅游中心,没有大规模的工业,因而城市历史上一直按新城围绕老城的传统模式发展。但经过一段实践后,人们开始认识到,城市新的发展必须避开古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罗马人确定了城市在旧城快速干道以东发展的原则,即开始按照新城在老城的一侧或几侧发展的模式进行规划设想。罗马古城区把现代交通限制在古城之外, 没有高架、高速道路, 主要发展地铁,使城市的建设、城市的发展尽量远离历史文物古迹。工业则继续坚持以生产原料消耗少的轻型产品为主,并配置在古罗马城外围,特别是在城市西南、东部和新罗马城郊区。

我国应该充分发挥城市规划部门的作用,为城市规划部门和文物保护部门建立有效的联系。将文化古迹保护列为城市规划的一项不变的原则。在城市规划的制定、审核、通过的过程中应该有文物保护工作者的广泛参与,特别是在制定规划的过程中,应该加强文化古迹保护的意识,让城市规划部门成为文化古迹保护的有力执行者。

四、增强市民大众对文物古迹的保护意识

任何的法律规则都只是一种外力,要想让民众真正的保护文物,就必需让文物古迹保护的观念深入人心。国家文物局近日公布的《2010中国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及现状调查》报告显示,公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还有待提高。调查显示,大多数受访公众认为文化遗产保护地位远不及环境保护,认同比例为17.1%:57.6%。

在意大利,从 1997 年开始,政府每年 5 月份的最后一周都会举办“文化遗产周”活动,所有国家级文化和自然遗产免费向公众开放。期间,文化遗产部还会举办以历史和文化为题材的音乐会、研讨会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帮助公众增加对历史文化知识的了解,鼓励其参与到遗产保护的行列中,“真正使人感到每一代人在文物保护上对祖先和子孙的庄严责任”。经过长期潜移默化的熏陶,“保护文物人人有责”的观念在意大利已成为深入人心的民族自觉。

我们国家也是一个文化古国,我们应该加强保护文化古迹的宣传,以书籍、视频等形式让市民了解传统文化,增强对文化古迹的保护意识。将城市文化历史作为城市的名片,让市民们感受到文化的归属感和自豪感,自觉地加入到城市文化古迹的保护中来。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将城市文化古迹的保护策略及城市规划方案向公众征求意见。让大家亲自参与其中,在了解城市历史的同时,加强归属感。

参考文献

[1] 周立平.浅谈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历史文化名城发展之间的关系[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07(02).[2] 徐苹芳.论北京旧城的街道规划及其保护[N].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8-03(25-27).[3] 王亚男.近现代北京城市规划建设活动及城市变迁的历史影响[J].北京规划建设(135-139.[4] 保护伦敦文化遗产[J].城市.2007-6(73-76).[5] 陈帅,唐鉴君.罗马城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经验与借鉴.中国科技论文在线.[6] 毛其智.意大利的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以弗洛伦萨为例.中国科技论文在线.[7] 乔牧,段全猛.全球视角下的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对策[J].和谐城市规划.2007.[8] 王景慧.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城市规划的作用[J].管理纵横940-44).[9] 基于城市规划角度对北京旧城保护的思考.[10]《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1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2]《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篇2:世界历史文化名城

美丽的古城南京,历史渊远流长,文化光辉灿烂,从汤山古人类文明到六朝文化、明清文化、民国文化乃至当代文化,已经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文化发展脉络。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是这座城市全部的精髓所在,为这座城市在新世纪的发展腾飞创造了新的机遇,增添了文化的深厚内涵和巨大力量。2003年10月,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罗志军提出,要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把南京建设成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

一、南京建设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的主要背景

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关于世界遗产城市的称呼。“世界遗产城市(World Heritage CityorTown),是世界文化遗产的特殊类型,指某一类历史地区(HistoricArea),这类历史地区代表了形成它们的历史生活特征,记录了某一时期明确的文明特征和文化、区域和社会活动的多样性。世界遗产城市,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对人类具有重要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城市的极高荣誉。南京市提出要建设世界历史文化名城,是从当前广阔社会背景出发对城市发展定位和发展道路作出的必然选择。

1、日益加剧的城市经济竞争。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完善,经济运行状况呈现出总体强力向前推进的良好势头以及经济与文化相互融合发展的巨大潜力。但是,也带来了行业之间、地区之间经济竞争的日益加剧。这种竞争对于城市而言,既表现为涵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发展、对外开放、生态环境等诸多要素在内的全方位的开发式竞争,也体现为在不同阶段逐步提升的以不同主题为重点的阶梯状的递进式竞争。特别是发展到今天,城市竞争迎来了文化经济竞争的崭新时代。事实也证明仅靠发展GDP对于任何一个城市已经很不够了,单纯追求经济发展的城市也已经回过头来重新捡起城市的历史文化。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南京要成为在国际上有影响的城市,要在与苏锡常以及上海等城市的经济合作竞争中多争取发展机会,务必要以文化经济的观念统筹运作全市的经济工作,务必要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注重打造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

2、城市地域文化的相互比较。文化的特色、优势与价值,是在文化的相互比较鉴别中获得的。地域经济激烈竞争,直接导致了城市对地域文化资源价值的重新认识,导致了城市间对社会文化资源的争夺与竞争的加剧。南京是十朝故都,历史文化资源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品质上,都是其他同类城市所无法比拟的。其中,有大量的历史遗迹、历史人物、民间流传等文化资源是非南京莫属的。比如夫子庙、秦淮小吃。但也有一些文化资源是大家都可以做文章的,比如郑和、孙中山。因此,在这场城市优势文化资源的争夺战中,南京就面临着如何把这些历史文化资源早用先用、用足用好问题。建设世界历史文化名城,既需要历史文化资源作基础,也需要按照真实性和独特性的原则,对这些资源进行全面的梳理,形成城市历史文化的独特体系;既在对历史文化资源优势的选择与比较中充分展示历史文化的光彩,也把这种历史文化的战略资源优势充分利用,转化为南京文化的独特魅力,转化为促进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优势和不竭推动力。

3、城市发展的趋同化。随着城市经济实力的增强,城市不断进行大规模的改造、建设,城市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出现雷同的趋势。高楼大厦、高速公路、大型广场、七彩霓虹,这些似乎已成为城市现代化的共同追求。但这种趋同发展带来的后果,就是世界城市大同小异,个性丧失。如何保持每座城市的独特个性?世界上成功城市的实践表明,文化才是城市立城之本。而文化是南京市最丰富的资源和最大的优势。近年来,南京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目前城市化率已达到70%。因此,在这场城市建设发展的激烈竞赛和深刻变革中,南京要想在世界城市之林中保持独特的光彩,就必须坚持“文化南京”的发展道路,努力把南京建设成一座最有文化品位和人文魅力的城市。

4、强烈深远的社会发展惯性。南京有2500年的建城史,历史上先后有10个朝代在此建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留给这座城市的是俯首皆拾的历史遗迹,是千百年依然流传的古朴民风。

5、文化产业发展的巨大潜力。面向新世纪,文化从特征到功能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它直接作为

1一种经济业态,正以其迅猛的发展势头和诱人的发展前景,成为当代经济活动中最活跃、最有潜力的“朝阳产业”。以知识、信息为基础的文化产业及相关服务已经成为欧美、日韩等国经济增长最为有效的突破口。当今世界500强企业中,位居前列的就有时代华纳、美国在线、贝塔斯曼等一大批知名文化产业集团。从国内看,“九五”期间,北京、上海、广州、浙江等地的文化产业已形成了较大的规模,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和结构调整的新亮点。去年,我市的两个媒体集团年收入也已达8亿多元。2003年6月召开的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会议,从根本上肯定了文化产品生产活动的经济属性,肯定了文化产业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指明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因此,各地在规划经济发展战略中,都把文化产业作为重点来大力发展,以增强经济总量和竞争实力。面对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的激烈竞争,把南京建设成世界历史文化名城,是对于历史文化资源的有效保护和直接开发利用。只有及早研究,及时把握,充分利用自身丰厚的文化底蕴和资源,才能加快我市文化产业发展,为南京争先进、加快发展、实现“两个率先”作出新贡献。

二、南京建设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意义

2002年召开的南京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要把南京建设成为“充满经济活力、富有文化特色、人居环境优良”的现代化中心城市,这里面都包含了发展文化事业特别是发挥南京历史文化作用的内容。把南京建设成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其意义绝非仅是文化工作范畴的,它的现实和历史意义更加深远。

1、促进经济发展

历史文化名城形成之初,是以经济为基础的,经济推动了文化的发展,文化又反过来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随着世界遗产城市含金量的提高,其将大大改善城市经济运行质量,使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优势,转化为巨大的经济优势,促进经济发展在优化结构布局、提高运行水平、增强总体实力等方面取得质的进步。把南京建设成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其经济作用可具体反映到:

一是推动我市旅游及相关产业的巨大发展。作为世界遗产城市本身就是城市的一道光环,吸引世界各地的人们旅游观光、投资创业,形成以文化旅游为龙头的产业链,带动城市商贸、服务、文化交流及相关产业的整体发展。

二是为经济活动和产品增添文化内涵和推动力。商品经济竞争,使得产品的文化成分的增加成为企业的自觉追求。从而催生企业文化,南京的企业注重打历史文化牌。把历史文化精华倾注其中,不仅会大大提高本地产品的质量及提高市场占有率,而且还会反过来为历史文化名城增光。

三是培育支柱型文化产业。参照国内外发展文化产业的经验,历史文化资源可供开掘利用的附加值很高。南京文化资源丰富,实现产业转化的可能性和空间十分巨大。建设世界历史文化名城,除了历史文化资源自身的产业发展外,还将促进文化娱乐、广电出版、信息服务等产业的竞相发展,最终成为我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支柱。

四是为城市经济的新一轮发展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持。南京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对市民进行教育的生动教材。悠久的文化历史传统,优美的环境,良好的治安,文明的风尚,必然会不断提高市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造就出高素质的城市劳动者,为城市的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增添不竭的动力。

2、提升文化品位

把南京建设成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将是对南京文化的一次全面的提升。

第一,有利于对南京现存历史文化遗迹的发掘与保护。南京的文化资源丰富,分布广泛,但是,也存在着零散、杂乱,缺乏系统化的整理,发掘和保护不够等问题。建设历史文化名城,可以对照世界遗产城市的申报要求,对目前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系统的普查、整理、保护、研究、开发和利用,全面提高南京对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水平。

第二,有利于提升城市的整体文化品位。城市现代文化品位与城市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紧紧联系在一起。没有历史文化积淀的新兴城市,表现出的往往只是一架经济的机器。把南京建设成国际性历史文化名城,能够极大地促进城市在文学艺术创作、群众文化普及、文化场馆建设、民间文化

弘扬等的全面发展,推动形成一个文化建设的新高潮。

第三,有利于发展现代城市先进文化。历史文化和当代先进文化两者并不矛盾,如何有机的结合,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是关键。

3、优化城市环境

南京钟山水之灵秀,集十朝之精华。自然条件十分优越。创造一个更加整洁优美、富有文化品位和文化精神的城市环境,是南京建设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向世界展示“文化南京”的题中应有之意。一是进一步提高城市规划水平。规划是凸显南京城市历史文化特征的基础和前提。南京建设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必然会按照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准对城市的规划设计提出更高的要求,对城市中旧城整体保护、新区开发建设、城市景观设计等作出更科学的整体规划,从而将城市文化品位、时代气息和世界眼光结合,充分展现南京山水城林一体的城市风貌格局。

二是进一步提高城市建设水平。南京建设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将充分体现城市六朝建筑、明代建筑、民国建筑的鲜明风格。同时,建设一批与历史文化名城相适应的标志性文化工程,建设一大批适应广大市民需要的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体育场、公园等基础设施,为传播先进文化、丰富市民精神文化生活提供阵地。

三是进一步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优美整洁的城市环境,一半靠规划建设,一半靠加强管理。管理有序才能展现文化内涵。南京建设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将推进我们在城市管理理念、方式方法、标准规范方面积极学习其他城市的先进经验,为市民创造更加整洁有序的生活环境,更加和谐融洽的人际环境,更加优美清新的自然生态环境。

4、推动文明进步

城市是见证社会文明发展的载体。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建设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对于南京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意义十分深远。一方面,南京建设世界历史文化名城,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利用这些资源去教育人,对提高公众素质、构建良好人文环境、促进文明风尚都有着极大的作用。保护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就是保留人类文明发展的脉络,保护城市发展的延续性,进而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另一方面,南京建设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对于促进南京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文化的力量无所不在,在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焕发出巨大的贡献力。文化除了实现自身的现代化外,还将更加紧密地与经济、政治等社会的各项工作相融合,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南京可持续发展,带动整个社会的全面现代化,促进三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总的来说,南京建设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在对南京各项工作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将塑造南京在国内外的崭新形象,把一个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俱佳,既符合自身文化传统,又顺应国际发展趋势的新南京介绍给世界。

三、南京建设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的优势与潜力

南京提出建设世界历史文化名城,不仅是建设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文化名城的良好愿望,而且也是改革开发以来南京城市发展的实际状况所决定的必然道路,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和发展前景。在经济方面:南京区位优势明显,是长江流域和长三角地区的重要中心城市,是沿海经济带和长江经济走廊的重要节点城市。多年来,南京经济一直呈现持续、高速、稳步增长的良好发展势头,“九五”期间,GDP年增长水平达12.2%。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近两年来,南京进一步加大了经济建设、沿江开发、对外开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文明城市创建等各项工作的力度,在镇江、扬州、马鞍山等6个周边城市中的龙头作用日益扩大,一个崭新的“南京都市圈”正在形成。2002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295亿元,比上年增长12.5%;财政收入达264.92亿元,比上年增长26.7%;外商直接投资15.0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8.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9154元和4579元。

在文化方面:南京的历史文化、革命文化和当代科教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南京文化有着自己的历史源头和相对完整的发展历程。城市中众多的历史文化遗址、风景名胜、风土民俗,是国内许多城市无可比拟的。而到了近现代,丰富的革命文化和当代文化资源也成为南京的明显优势。南京地

区拥有经营性艺术表演团体28家,各类娱乐经营场所近700家,全市共有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281处,省级文保单位142处,全国重点文保单位14处,拥有各类博物馆、纪念馆76家,电影发行院线3条。

在科技教育方面:南京当代科教文化十分发达,拥有各类高校43所,在校学生32万人,独立研究和开发机构109人,两院院士69人,各类科技人才30多万。

在城市环境方面:南京依山傍水,钟灵毓秀。城市格局完整清晰,历史遗存点缀其间.此外,南京的文化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连贯性,南北兼容,包举并蓄,社会认同率很高。所有这些,都为南京建设世界历史文化名城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也为利用历史文化名城推动南京经济再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经济运行环境。

特别是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建设文化大省的文化中心为目标,抢抓机遇,奋勇开拓,使我市的文化建设有了较快的发展:文化产品更加丰富,一批优秀的精神产品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各类文化活动精彩纷呈,大大活跃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兴建和改造了一大批有较高水准的标志性文化设施和基层文化体育场馆,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有较大进步;文化市场健康繁荣,依法管理成效明显;文化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报业和广电集团的改革稳步推进;旅游产业发展迅速,文化展示活动和文化服务业成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会展经济初见端倪;文化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管理体制正在逐步理顺,市场机制在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文化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一大批优秀的文化专业人才脱颖而出,整个文化战线呈现出勃勃生机。我们只有从南京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从与其他城市和地域文化的比较中,从文化经济融合发展的滚滚潮流中,充分认识到建设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发展富有南京特色的先进文化对于建设现代化新南京的重大意义,才能准确把握城市发展的战略定位,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文化产品服务,转变为推动“富民强市”的重要文化生产力;才能把文化的理念和精神渗透到全市各项工作中去,在“富民强市”的伟大实践中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全面发展。

四、南京建设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的对策与建议

把南京建设成世界历史文化名城,是新形势下全市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把南京建设成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的定位来推动“文化南京”发展的新要求、新举措。要做好这项工作,应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更新文化观念,积极营造把南京建设成为国际性历史文化名城的浓厚氛围。南京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珍贵的,不可再生的。我们必须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不断解放思想,以一种全新的文化观来对待我们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使之焕发出新的光彩。

一是增强特色意识。历史文化是展现南京独特文化风貌的重要基础。独特性是其价值和实质所在。因此,要着重在挖掘和弘扬这个“特色”方面狠下功夫,明确城市的发展定位,立足建设在国际上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文化之都,把建设世界历史文化名城作为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方式,作为发展先进城市文化的不竭源泉来高度重视。在全体市民中普及“文化南京”的自觉意识,强化把南京建设成国际性历史文化名城的责任意识。

二是增强保护意识。历史文化遗产是祖先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我们实现城市现代化发展的有机组成和重要基础。完整的保护昨天的历史、文明,恰恰是现代社会进步、文明发达的重要标志。从原真性、整体性、协调性入手大力倡导历史文化保护的全新理念。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要引导全体市民树立和形成“保护城市的历史就是保护城市的未来”的共识。

三是增强开放意识。把南京建设成世界历史文化名城,要善于从与其他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比较中,来认识和发掘南京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要善于从世界各国积极申报世界遗产城市的激烈竞争中,来筹划南京建设国际性历史文化名城的各项具体工作。要善于在与其他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交流学习中,进一步增强把我们的历史文化推向世界的勇气与魄力。要善于利用国际惯例意识,以一种更加开放、开明的态度来推进我们的工作。

四是增强产业意识。历史文化遗产是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生产力因素。我们既要明确立足

南京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发展以旅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和新兴的文化产业的发展思路,又要顺应文化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潮流,以先进的文化理念指导各种经济运行活动,不断提高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和产品的文化内涵和竞争力。

2、加强城市建设规划,积极有效地保护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科学合理的规划,对于有效地保护利用历史文化资源至关重要。

一是不断完善城市总体发展规划。现有的城市规划,要重点突出城市的历史文化风格、当代文化特征和城市总体文化品位。中长期规划要重点对历史文化遗迹及其相关联的绿化、河道等附属、配套设施的保护进行全面的规划设计。通过规划把历史文化资源,完整有效地保护起来,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通过规划对城市新一轮的建设进行多层次多方位的设计,延续南京古城已有的文化风格,营造新南京古今浑然一体的文化氛围。

二是加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对全市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全面的普查、整理和研究,按照不同情况制定出分阶段进行保护开发的进度.三是营造优美的城市环境。城市的优美环境要和优质的历史文化遗产相配套。加快“绿色南京”建设进程,加快各类绿地系统和风景园林建设,形成布局合理、功能显著的城市绿化系统。积极防治城市各类污染,营造良好的城市自然生态环境。

四是加紧有关历史文化名城的法规建设。南京建设世界历史文化名城迫切需要一系列法规作保障。要围绕文物古迹保护、城市规划建设、文化产业发展、文化市场管理等加紧制定一系列相关的规章制度。对于人为损坏历史文化遗产的行为要通过法律手段予以制止。

3、全面发展文化事业。申报世界遗产城市,是当前全市文化建设的工作重点,但却不是我们的全部目的。南京应以建设历史文化名城为契机,推动各项文化工作的全面发展,建设先进的富有特色的现代城市。

大力繁荣文艺创作。按照“三贴近”原则,进一步实施精品战略工程。紧贴人民群众积极投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生动实践,努力创作更多的艺术性观赏性统一、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俱佳、富有浓郁特色的艺术精品。

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依靠人民群众自身热爱生活的激情,不断丰富和创新群众性文化活动载体,积极开展健康向上、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着力发展业余文艺团体,重点扶持具有特色的民间文艺团体和艺人,鼓励多创作具有民间特色和较高艺术质量的文艺作品。要加快图书馆、文博事业发展,充分发挥基层文化阵地作用,进一步丰富文化活动。整理、创新南京白局、抖空竹等群众喜爱的民间文艺样式。

加强文化市场管理。针对人们对精神文化需求总量急剧增长、形式日趋多样的新情况,坚持管理与繁荣两手抓,为群众提供更好的文化服务。抓好书报刊、音像、演出、娱乐休闲、体育健身等文化经营场所的管理,引导市民的文化消费,提高精神文化生活的质量。大力开拓南京的夜晚文化消费市场,打造精品,形成特色,提高品位,使不同人群的文化生活丰富起来。

实施文化人才战略。加快推进用人制度的改革、荟萃国内外各类优秀文化人才,为建设世界历史文化名城提供人力和智力保证。努力培养一大批优秀专业人才,培养一大批懂市场、会经营、善管理的优秀经营管理人才,建设全市的文化人才高地。

4、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是把历史文化名城资源转化为商品的重要途径。文化产业的成功发展,反过来对于历史文化名城又是一种提升和增值。

提升旅游产业的成熟度。历史文化名城是旅游产业走向成熟的巨大动力。以新的思路对现有文化旅游资源进行设计编排组合,调整旅游产业的布局,最大限度地体现南京历史文化的个性与光彩。围绕日益增多的来宁游客的吃、住、行、游、购、娱等,大力发展壮大商贸、餐饮、酒店、娱乐、服务等行业,培育成熟的旅游市场。充分利用梅花节、雨花石节等节庆活动,积极为招商引资服务,不断提高旅游活动的附加值。提高服务水平,把文化作为旅游服务的灵魂,展示南京人良好文化素质和修养。

推进传媒出版产业升级换代。目前,南京市传媒产业的发展处于全国同类城市的前列。要按照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会议精神深化改革,进一步做强、做大报业、广电两大传媒集团。重点提高对节目内容的策划制作能力,推进内容产业的发展。积极运用市场手段进行资本运作,吸纳社会资金扩大自身体量。以两大传媒集团为突破口,初步形成以广播电视、文化出版、文化旅游、文化艺术、文化信息等行业为骨干支柱的文化产业发展框架。

培育和发展文化中介组织。大力发展文化策划、咨询、展览、演出、拍卖等文化中介机构,加强经纪人队伍建设,实行许可证和资格认证制度。建立各类文化行业协会。推进社会文化资源市场化配置水平的提高。

5、培育高素质的市民群体。一个有文化的城市,必然拥有具备较高素质的市民群体。

大力实践《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升市民的整体形象。深入开展“做诚信南京人、建诚信南京城”活动,弘扬新时期南京市民精神,积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激发市民群众热爱南京、建设南京的巨大热情。

大力推进建设学习型城市工作,把建设学习型城市作为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通过“学习节”、“讲坛文化”、“百万市民学外语”等多种形式和载体,推进学习型机关、企业、社区和家庭建设的不断深入,构建市民终身学习体系。

篇3: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

1 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概况

1.1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核定标准

核定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准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不但要看城市的历史, 还要这种看当前是否保存有较为丰富完好的文物古迹, 是否有重大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二是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现状的格局和风貌应该保留着历史特色, 并具有一定规模和数量的、代表城市传统风貌的街区。三是文物古迹主要分布在城市市区或郊区, 保护和合理使用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对该城市的性质、布局和建设方针有重要的影响。

1.2 历史文化名城的分类

古都型:以都城时代的历史遗存物、古都的风貌为特点, 如北京、西安。

传统风貌型:保留一个或几个历史时期积淀的有完整建筑群的城市, 如平遥、韩城。

风景名胜型:由建筑与山水环境的叠加而显示出鲜明个性特征的城市, 如桂林、苏州。

地方及民族特色型:由地域特色或独自的个性特征、民族风情、地方文化构成城市风貌主体的城市, 如丽江。

近现代史迹型:反映历史上某一事件或某个阶段的建筑物或建筑群为其显著特色的城市, 如上海、遵义。

特殊职能型:城市中的某种职能在历史上占有极突出的地位, 如“盐城”自贡、“瓷都”景德镇。

一般史迹型:以分散在全城各处的文物古迹为历史传统体现主要方式的城市, 如长沙、济南。

2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意义和认识的误区

2.1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重要意义: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具有文化价值、科学价值、教育价值和美学价值;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意义不仅仅在与保存城市历史发展的轨迹, 以留存城市的记忆;也不只是继续传统文化, 以延续民族发展的脉络, 它同时还是城市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契机之一。

2.2 历史文化名城屡屡惨遭破坏原因

历史文化名城屡屡惨遭破坏主要是人们在认识上还有误区:一是认为形象破旧;二是认为落后标志;三是认为浪费用地;四是认为阻碍发展;城市中许多有价值的历史印记, 就像是人的生命的足迹。是生长的资源, 是财富, 是宝藏, 是特色, 只要客观全面地看待问题是不难认识清楚的。

3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基本概念内涵

3.1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对象与范围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对象:不仅有单纯的建筑艺术作品, 也包括与人们当前生活休戚相关的街区和城市。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范围:历史文化名城涵盖的范围十分广泛, 如果不能确定一个相对内涵丰富而富有特色的区域, 而把整个名城的行政区域全部纳入保护之中, 显然是不科学的, 也是做不到的。为应从对文物建筑本身进行的保护修葺, 扩大到对其周围的空间环境质量的保护以及对旧城、历史地段乃至城市的总体格局、风貌特色的保护。

3.2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层次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层次一般为四层:一是旧城区整体风貌格局。二是特色历史文化街区。三是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四是文物控制单位和未确定的历史文化遗存。对于历史文化街区和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 还要划定必要的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和风貌协调区。

3.3 历史文化名城护规划的内容

一是城市环境保护, 自然环境水、大气、动物、植物;人工环境建筑、街巷、村落、城市;人文环境风俗习惯、艺术等。二是城市生态保护:自然生态;人居生态;文化生态。三是城市景观保护:自然景观;历史景观;人文景观。四是城市特色保护:场所精神地方特征;街区风貌。五是城市历史保护:文物古迹、历史建筑;历史地段、历史街区;历史城市、古村落。

4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对策

4.1 发展战略与规划思想

科学地定义城市性质是制订历史文化名城发展战略规划和保护发展规划必须首先解决的大问题。城市性质是规划的“纲”, 城市性质要回答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总目标问题。

规划应客观、真实地反映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历史特征, 反映城市性质及特殊要求, 最大限度地保证名城社会、经济、环境三位一体协调发展;规划应坚持保护第一的思想和原则。要把保护的思想提高到尊重历史, 为过去负责为未来负责的高度上。

保护是创造性活动, 不是故守陈旧, 要富有创造性地寓历史文化名城于科技进步的时代风韵中, 使城市在未来年代亦能保持其历史文化价值的完整性、延续性和发展了的继承性。

保护与发展应以人为中心, 以改善人的生活质量为目标;在满足人的物质文化需求的同时, 更要强调满足人的精神文化需求, 后者是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性质所普遍决定了的。

4.2 城市布局的调整

调整功能布局的主要对策是:开辟新区或在历史城区以外进行新的建设, 以减轻历史城区的压力;改变城市的单一中心结构为多中心结构, 以减轻城市中心的诸多城市问题的压力;功能的调整应有利于人的生活质量的提高, 为居民提供一个舒适、方便、健康的生活、工作和休息环境;调整有碍城市保护与发展的城市用地。

4.3 调整产业结构

发达的经济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的物质基础。名城要根据自身的城市性质特征和发展优势, 在满足城市历史文化保护要求的前提下, 积极谋求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要通过深化改革, 调整不适合名城保护和发展需要的产业结构。

5 结语

历史文化名城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 是一种独特的优势。我们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建设。历史发展到今天, 已经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极其难得的机遇。要保持城市这一大系统, 健康的可持续的发展, 一定要制止对历史文化的破坏性建设。如果把山水景观丢了, 代之以水泥、玻璃的高楼群;把传统的建筑都推倒, 代之以抄袭克隆的“方盒子”;失去自己特色氛围, 代之以复制搬来的“欧陆风”, 其结果只能是低水平、低质量、低品位的“城市化”。

总之, 一个健康的社会经济需要有健康的城市化, 一个健康的城市化又必需要有相应的健康的生态和文态环境。

摘要:针对人们对我国历史文化名城的认识不足, 使其“屡屡惨遭到破坏”, 提出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意义、保护对象和范围、层次、目的、内容以及保护与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方法,发展对策

参考文献

[1]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 (第三版)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0.530-562.

[2]邹德慈.城市规划导论[J].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120-134.

[3]马武定.对城市文化的历史启迪与现代发展[J].规划师, 2004 (12) .

篇4:世界历史文化名城

关键词:“海上丝路商埠”;文化景观遗产;世界名城;培育建设;广州

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对世界遗产城市的称呼。“世界遗产城市”(World Heritage City or Town)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一种特殊类型。特指某一类历史地区(Historie Area),及其所代表的历史生活特征。所记录某一时期明确的社会文明和多样性的文化活动。世界遗产城市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对人类具有重要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城市的极高荣誉。

当前海上丝绸之路网络上国内外的兄弟城市不但研究历史档案、国际事件、传奇人物、考证商品文物、兴办海丝博物馆、复兴城市纪念性景观、培育世界性历史文化名城、开展国际旅游活动。而且继续交流往来。重走海上丝路。体验难忘的历史情境和意趣。当代多国领导人也借此机会互动互访,力促共同进步。我国西安、南京、扬州、泉州等市已采取多项务实措施。构建代表性的文化景观。向国内外展示自身的主题文化特色,备受世人称赞。

广州能否成为世界名城、世界遗产城市?能否从当前广阔的社会背景出发,为城市发展定位和发展道路做出英明选择?需要好生论证。建设“世界名城”则是符合城市发展原理原则的。中国沿海9市联合申报海丝文化世界遗产。更有必要积极保育广州主题文化,强化国际性、世界性、开放性的“海丝”文化景观,让世人在生活、通行、工作、休闲这四大城市功能的宏大空间范围内,体味世界名城的景观特色,则是最感动人的大事业。

1.广州世界名城文化景观的主题构成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教授索尔(Carlo.Sauer)早在1925年发表著作《景观的形态》,认为文化景观是人类文化作用于自然景观的结果,人类在地表上活动的产物可叫做文化景观。“自然”是一切文化景观的物质载体和空间构成条件。“人文”是文化景观的作用机理。

任何世界名城都有着独特的文化景观。如水上之都威尼斯、港口之都鹿特丹、旅游之都夏威夷、建筑之都罗马、音乐之都维也纳、雕塑与绘画之都佛罗伦萨、电影之都洛杉矶、时装之都巴黎、啤酒之都慕尼黑、博彩之都拉斯维加斯、狂欢之都里约热内卢、汽车之都沃尔茨堡、会议之都日内瓦、金融之都苏黎士、大学城之都海德堡、论坛之都达沃斯、会展之都汉诺威、钟表之都伯尔尼、文学与艺术之都爱丁堡、赛车博彩邮票之都摩纳哥、体育与酒店业管理之都洛桑、软件之都硅谷、新艺术之都毕尔巴鄂……均有感人的主题形象。

城市是市民物质和精神的栖息之地。城市主题就是以城市的主导、主流、主旨、主义为使命的一种城市最重要的发展命题;主题文化就是在城市主题特质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从而在人的审美心理结构与过程中呈现出的一种“文化景观”。

文化是景观的灵魂。以文化的标志阐明景观的灵魂,从而培育世界名城。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掌握该规律。有利于城市的规划建设。研究目标景观。培育世界名城。须抓住城市的主题文化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文化景观的形成是个长期过程。不同时代下广州都按自身的商埠文化标准对城市山水环境施加影响,并形成独特的文化景观和氛围:汉代“一大都会”,唐代十万蕃坊,宋代的市舶司。明代的怀远驿。清代一口通商十三行……商埠文化长期积淀。必定会从5个方面形成独特的城市主题文化定位(图1)。作为旅游资源开发,配合海上丝路文化遗存申报世界遗产活动。遵照文化景观框架特征。采用正常态的城市学运作机制。可构建起世界名城文化景观之大全。景观是文化的表现。广州应该看好自身的主题文化理论意义。

1)显露或潜在的城市主题文化始终对城市特色的形成产生重要的战略制动作用。长期的城市特色危机问题就是因为缺乏精准的城市主题文化定位。明确城市主题文化就能真正明确城市定位,真正实现城市“整体创意”的规划理念、城市差异化发展战略、城市特质资源最大化运用、城市品牌系统发展目标、科学化城市管理。找准了广州主题文化。就找到名城特色文化景观建设的方向。

2)主题文化的层次结构特征可正确主导并体现出城市文化多样性景观之间的有机关系。以广州千年海上丝绸之路的世界商埠文化名城这个主题。纲举目张,可派生出海丝文化景观、华侨文化景观、近代革命文化景观、改革文化景观、南粤文化景观等个性特色。这个主题文化是当代中国海洋文化中最为活跃的一种。当代海洋文化必将对中国(黄土)文化母体本身的发展与创新产生极大影响。依靠商埠文化城市的优势,广州能重新跻身世界名城之列。

3)名城文化景观符号是在国际语境下弘扬光大的一种主导城市本质特性的内在文化形态。这种意识形态能在市民与国内外游人的审美心理结构上产生某种美好印象和精神满足,故能真正实现城市美学本质的科学外化,促进城市目标品牌系统的发展。景观主题定位越是准确,对世人就越是具有感召力和吸引力。符合马斯洛需求理论精髓,不断满足人们高层次价值需求。

2.广州世界名城文化景观的主体战略

城市特色景观就是城市主题文化所生成的地域性景观。定位是建立在城市宏观层面的政治、文化、经济与国际化城市讨论基础上的,更精确、精炼、核心的基本概念与表达方法。城市特色是城市本质特性最生动的个性化反映,也是城市历史最现实的形态、最特殊的资源,更是城市最鲜明的发展主题。城市有了主题文化定位。就极有可能在世界城市符号谱表中占有清晰的位置。在人们的标志识别系统中。具有过目不忘的形象品位。当年欧洲许多与广州通商贸易的对口城市现在都为世界遗产城市。它们的核心城区都属“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区,为该城文化景观的主题形象。

nlc202309091616

广州自古就是全球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世界名城(图2)。多年来,我们“只缘身在此山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历史景观已经丧失殆尽,新建的缺乏特色,许多地方必须重新修炼。所以名城的保护与建设,必须做到“先挖掘再论证。先论证再规划。先规划再建设”。才能选定准确的题材、把握合适的体裁,使广义的“商埠城市”文化“不走题”。广州本身的历史经验证明。先进的制度管理曾经形成几乎分布全程的骑楼景观。以此创造世界名城的当代特色。也是可行的!图3是文化景观建设基本技术线路图。旨在通过正常态的城市项目营造文化景观,通过文化景观提升城市的文化品牌。图4、图5乃体现广州城市本质特征的经济基础项目。应充分展示自身的主题文化精神,强调“国际性”“世界性”“海洋性”“外向型”特色。

国内已有不少城市动手争创世界名城。如南京正采取许多务实措施。构建代表性的文化景观。开展了一系列国际性的活动;扬州成立了官民互动、社会参与的“世界名城研究会”;杭州有“国际城市研究中心”……都在努力创建自身特色的文化景观。在老城周边形成了大规模的文化旅游景观区,并取得成功经验。城市不求最大,但求美好的文化景观。其方法论基础上的普世价值观有以下几点值得广州学习。

1)地域性文化景观具有世界影响。世界名城的文化景观物质要素多具地方性。文化景观的物质形态,包括景观环境中的自然元素、空间尺度、功能结构、建筑形态、环境色彩、材料肌理、设施小品以及其他物化象征符号等;非物质因素包括景观环境中人类群体所有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审美观念、民俗风情、宗教信仰等文化思维形态。由于现今社会的高速发展和国际化进程加快,城市发展面临着文化失语或本土文化迷失。对此,世界名城文化景观地方特色的抢救、保护、传承发展尤须加强。这不仅是保护全人类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文化多样性以及景观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还满足了人类内心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

2)国家级历史名城要有自觉意识。“三江交汇、九门出海”处的海上丝路商埠广州,演绎为岭南文化的中心地、中国近现代革命的发源地、全国改革开放的试验地。被国务院公布为“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古都“陀城”、花城、仙城、羊城、穗城、水城、芙蓉(棉)城、英雄城、中山文化城、民主革命大本营,“窗口”、国门、南大门、“通商口岸”、港城、骑楼城……其中任何一个雅称,都有鲜明的景观形象。清代更因“十三行”一口通商而使广州成为中西文化交汇之地、新型社会经济模式孕育中枢。较早进入国际商品流通时代,成为千年海上丝绸之路上世界性的商埠文化名城。合乎规律地展示出城市主题文化景观特征。然具2 200多年历史的越秀皇城内还在“大拆大建”。毁掉历史真迹。有关部门应积极将恩宁路、黄埔村、端芬镇等申报为中国历史名街、名村、名镇,加以有效保护利用。

3)世界级文化名城需要真正入世。“世界名城”必须拿得出名副其实的名片,并获得国际社会学术界的认同。如是。认知、维护、挖掘、培育、营造、拓展广州世界名城的文化景观。可让人们看得见、摸得着。深入其中灵犀即通。西安通过“唐文化”的艺术景观。大面积深刻展示、再现西安古都的神韵值得学习。然广州人世靠什么,不是靠赶时髦,也不是靠什么都要有。而在乎已建和在建的“城市要素”能在多大程度上展现自身应有的文化景观。否则只能永远在后面跟。

4)实现世界名城目标的全民一致性。古今中外城市文化景观的统一风貌成就。都是上下目标一致性、体制内外一致性作用的结果。一味追求规模上“量”的发展。忽视主体目标一致性,定会出现负面问题。抓文化促城建是城市成热、素质提升的高级阶段。打造广州世界名城目标的全民一致性不但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广泛的现实意义,更具有优越的发展意义。这需要上下政策、各级政府、各阶层公民具备一致性。并配备必要的学术民主监督法权保证机制。

3.广州世界名城文化景观的生成原则

“原则”就是方法、手段的规程准则。明确自己的身世(历史文化)。才知道“从哪来,到哪里去”梳理广州主题文化积淀的景观资源,加以优化提炼,渗透、贯穿于广州城市各方面的建设项目中去,使每一个新项目都成为一道新型的、具有主题文化内涵精神的世界名城文化景观。实施规划、园林、建筑、旅游、历史研究、房地产经营等多专业手段、多学科的结合,实现“景观建设四个转型创新”。让主题文化景观达到相当的规模、连续成片,富有继往开来、特色专利效应(图6)。具体原则:

3.1突出名城景观的岭南特色

“历代八景文化”的生态美学有待发扬光大。百越山水文化之盛。可见《山海经·海内经》:“番禺,是始为舟”的记载。西汉时的广州就以“海外交往”列为九大都会之一。广州的八景文化。维护了城市的自然风水格局和生态美学风貌。保持特定的文化行为和开展相应的文化活动。有利于塑造世界名城形象。比如珠江多岸多岛均为商埠文化景观的敏感地带,南海神庙、圣怀寺、妈祖阁、海鳌塔等民间航海祭祀活动。漱珠涌两岸、荔湾湖之滨的行商园林,均与“水”相关。老城的建设要用减法。全面渲染“花绿水”。突出“老街、旧巷、港埠、河涌”的景观要素并使游赏空间尺度宜人,突出山水城市的地理特色及人文特色。新区新项目的开发。要当成名城的文化景观项目来塑造,使建成项目成为可供观赏的景点景区。尤其上世纪遍布全城的骑楼街(图7)。鲜明地反映了古城商都的天候特质与商住风情,大可体现广州成为国际化的自由生活、旅居之城。

3.2凸显“海丝文化”的景观魅力

广州古城区富有几千年城市文明的积淀。省级以上文物古迹有63处,市级文保单位169处,这是创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的宝贵资源。因与“海丝文化”联系密切。须进一步挖掘整理。运用历史主义手法。大规模地修复及以合理方式显露出来,使之成为广州通往世界的一张张名片,以文气聚人气增名气。明清“三塔三关锁珠江”的三塔,既是寺庙之塔,又是风水之塔。更是航标灯塔。可从历史文化遗址的保护要求拓宽扩大。最后形成会城三塔风景园林,营造具有心灵归属感、国际影响力的世界名城景观。西关大屋群可学习成都宽窄巷子变身为“幽、闲、静、雅、慢”的“最西关”文化旅游区。特别是十三行夷馆遗址历史街区,可强势亮出“十三行商埠文化游览区”这张名片。深刻表现展示繁荣昌盛、万国旗飘的十三行国际性风光(图8),弘扬WTO共利、共富、共赢精神,促进广州同世界各国持续性的通商往来”。除此之外。当年百千海舶停靠的琶洲黄埔古港古村、悲金悼玉的行商园林海山仙馆、河南行商的家祠家庙潘家大院、当年海外商人定期游玩的海幢寺及花地湾遗址、各个时期的粤海关大楼建筑遗址遗存、中国第一个外资企业——柯拜船坞修造厂(图9),都应该尽快适时适地加以保护开发利用起来。彰显国际化的色彩。

nlc202309091616

3.3宣扬文化名人的史迹景观

利用名人效应。可大力展拓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名人故居纪念景区。广州有东方的释迦摩尼六祖遗迹,有经历鸦片战争洗礼、联系众多民族英雄人物。从虎门到广州沿江数百座炮台串联而成的线性景观遗产廊道(图10)。有富甲天下、名扬西方世界的十三行外贸商人及其住宅院落遗址,有近代史上著名思想家、洋务派、外国商人名士、传教士输入科技文明和人文精神的建筑遗存,有康梁志士鼓吹社会改革的万木草堂,有世界名人孙中山先生留存的十多处民主革命胜迹,有享誉世界、联络全球爱国将士的黄埔军校旧址,有世界著名铁路工程师詹天佑故居及其设计的火车南站,有与世界对话的历代国门窗口“广交会”演进的系列遗址,还有流传海内外、根脉紧系广州的粤剧粤曲八合会馆、名伶故居……这些珍贵古迹亟待抢救复修。构成旅游大景区。用名人文化扩大名城文化品牌,才是真正价值所在。

3.4发掘华侨文化的遗产景观

影响世界的华侨文化。应有多视觉构造、积极传播的文化景观。中国华侨。特别是广东华侨。不但在中国社会近代化和民主革命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在实施广州产业工业化、广东乡村城镇化、城市建设近代化、早期现代化中亦功勋匪浅。即使在改革开放的后现代化启动与发展过程中,也作出了不朽的贡献。广州与华侨的关系密切、普遍、多元、深刻、历史悠久。已留下许多具纪念性、代表性、甚至是划时代性的文物建筑遗存或革命丰碑(图11)。他们带来了海外新思想、新观念、新技术和雄厚资金,支持国内的革命和建设。同时也将中华传统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广州因为国际商埠、华侨文化表现突出,贡献也特别伟大。碉楼、骑楼、洋房、工业遗产等均有华侨文化景观遗产。可为广州世界名城增光添彩、美誉扬名。

3.5树立革命与改革的文化景观

1840年的鸦片战争。即东西方之间的这场国际性冲突。把广州完全暴露在世人面前。知名度可谓大矣。这是中国近现代史的开端,其后所发生的一系列社会政治变革运动,因海洋文化思想开放,无不与广州发生紧密的联系。革命者和改革者一代代遗留下来的具有纪念性文化景观效应的史迹遗址遗存,都值得好生保护。应运用一切有效措施。使之变成城市重要的公共地标建筑、旅游瞻仰中心、生态绿化广场或大型风景园林空间。

3.6营造世界级的风景园林景观

犹如纽约的中央公园,杭州的西湖西溪、扬州的瘦西湖象岗、当年北京的“万园之园”。运用民族艺术手法,依靠岭南园林“软实力”。富含主题文化DNA。营造有名城历史氛围和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风景园林。广州的国际荣誉、地位、功能大可通过风景园林加以体现,让城市文化景观有一种只可意会、难以言说的场所精神(广州精神)充溢其中,给人一种的无形魅力,而不会过早夭亡。广州“概念”多:花城水城、千年羊城、南国明珠、骑楼之城、粤剧之乡、会展之都、南方大港、万邦口岸、天子南库、帝国商都、首善之区、改革之地、自由旅居之城……。这些城市区块都可用岭南风景园林加以包装、滋润、美化、塑造。成为具传传播力的文化品牌。居住区、体育场、商业中心、影剧院、校园、科技园等各种场所均可如法炮制。而使广州成为世界园林名城。

篇5:世界名城作文

世界上有许多名城,那些名城也有自己的雅号,

世界名城作文

。比如说”对称的古都”

威尼斯是一个绝无仅有,举世无双的城市。它位于亚得利亚海滨,四周为海洋所包围,只有西北角的一条长堤与大陆相通,故称“水城”。纵横交错的大小河道,把全市分割为120多岛屿。各岛之间,有400多座造型不同的石拱桥相连,其中通过市中心大运河的大理石拱桥最为著名。这座大理石砌筑的单孔拱桥名“里阿托桥”,建于1592年,长48米,宽22米,高7.5米,桥上有亭,亭中有高敞的拱廊,造型小学生作文大全廊中有一个集市,其中拥有12间店铺,分列两侧,供应工艺和生活用品和服装,是举世闻名的“桥街”,又名“利可图桥”。而且在那里,交通工具没有自行车,汽车,电动车和摩托车,只有小舟和轮船。不会发生撞人或者撞车等事故。它还有”水都”,”百岛之城”和”桥城”。

威尼斯的河也非常出名。其中,威尼斯的举世闻名的大运河最有名。 大运河)呈倒s型的大运河贯穿整个威尼斯,从罗马广场延伸至圣马可广场,近4公里,曾经是威尼斯的主要交通要道。沿岸两旁100多座古老建筑曾经是威尼斯的贵族和富商的府邸。河上跨越了三座古桥分别是斯卡尔齐桥、里阿托桥和学院桥。 这是一个小岛 晚霞中的河,美~ 480条大大小小的河道,组成了蛛网一般的“小巷”。这个还是在早晨的晨雾中的河道呢!威尼斯的雾一般都要到近中午的时候才会散去!

篇6:《介绍世界名城》说课稿参考

《介绍世界名城》是苏教版第十册练习4中的口语交际,这项训练意在引导学生通过扩大阅读,去了解世界,并能对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通过口语交际的形式与人共享。

(二)、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通过扩大阅读,去了解世界,并能对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通过口语交际的形式与人共享。

(三)、学情分析

口语交际对于对本班的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教师平时也很少给学生创设一个交际的环境,原因是学生无法去搜集相关的资料,虽然每次口语交际课都上了,但学生针对一个问题只不过三五两句就说完了,说得不具体,甚至有部分学生只能仿造别人的内容来说。针对这种情况,本次口语交际我帮学生搜集了大量的关于世界名城的资料,让每位学生都反复诵读,不断归纳整理,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四)、教学设想

我的课堂设计尽量体现学生活动充分,知识积累丰富,能力有效提高。做到目标简洁、过程简化、内容优化。围绕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四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课前师生共同搜集有关世界名城的资料,让学生自己去整理;第二个环节是上课时通过《音乐之都维也纳》一课引出口语交际的课题《介绍世界名城》;第三个环节是通过课件展示一些世界名城的图片,一方面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是对一些世界名城有个初步的了解;第四个环节是让学生以各种方式来介绍自己喜欢的名城。环节的设置既体现逐步深入、不断提升的梯度,又使教学情景、课堂氛围与教材内容协调一致,既有游浏的轻松活跃,又有品味语言,收获知识的满足。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从《音乐之都维也纳》这一课中,我们了解了“音乐之都”是维也纳的雅号,还知道了这个雅号是根据维也纳的特点来命名的。那么你们还知道哪些世界名城以及它的雅号呢?请同学们说一说。(指名学生说)

上一篇:挫折后成功的例子下一篇:鼓励献爱心的励志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