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英国文学名人的评价作文

2024-09-07

对英国文学名人的评价作文(精选8篇)

篇1:对英国文学名人的评价作文

英国文学对老舍的写实小说观念的影响

英国文学对20世纪中国文学观念建立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林纾的小说社会功能观,鲁迅的文学社会人格功能观,创造社作家的文学抒情观,新月派诗人的诗歌艺术观,朱光潜的文学批评观,九叶诗人的现代主义诗歌观等等,都不同程度地吸取了英国文学的核心质素。其中处于现代文学转型期的五四时期的中国作家的文学观念的建立受英国文学影响是具有代表性的。

20世纪中国小说最初接受英国小说影响有两种途径:其一是直接阅读英语文学作品,正如叶圣陶在《〈叶圣陶选集〉自序》中说:“如果不读英文,不接触那些用英文写的文学作品,我决不会写什么小说。”1与叶圣陶写作经历一样的还有老舍,老舍也因为要学英文,就从狄更斯小说读起,他从狄更斯的小说中悟出,原来小说还可以这样写,他说:“我决定不取中国小说的形式”,“况且呢,我刚读了Nicholas Nickleby(《尼古拉斯·尼柯尔贝》)和Pickwich Papers(《匹克威克外传》)等杂乱无章的作品,更足以使我大胆放野;写就好,管它什么。”2事实上老舍正是在狄更斯直接影响下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其二是通过林译小说接触英国小说。林译小说对西方小说形式的输入影响简直太大了。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说:“林纾的翻译所起‘媒’的作用,已经是文学史公认的事实。”钱先生自己也是如此,他说:“接触了林译,我才知道西洋小说会那么迷人。我把林译哈葛德、迭更司、欧文、司各德、斯威佛特的作品反复不厌地阅览。

林纾的西方文学传播之功无人可比,正所谓“有了林纾,中国人才知道有外国小说。”实际上,林纾为国人带来的外国小说,除了作品之外,还有小说观念。真正移植西方文学观念的,林纾是第一人,这些观念主要反映在林译小说的序言中,前后他共写有72篇译文序跋,并且主要是针对于英译小说的。这些文字就性质而言虽只是有感而发,并不系统,但却多有真知卓见,成为中国文学观念现代转型之初的重要表征。归结起来,林纾的观念建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关于小说的社会功用。他认为小说具有改良社会、促进社会变革的政教之功。他说:“西方小说之荒眇无稽,至《葛利费》极矣。然其言小人国大人国的风土,亦必言其政治之得失,用讽其祖国,此得谓无关系之书乎?”(《红礁画浆录·译余剩语》)文学讽教之说,中国传统文学早已有之,但他将文学与祖国关连起来,一变将小说视为闲情逸致。同时,在他的感悟中,文学与政教既关联又是具有独立性的。他在《吟边燕语·序》中说:“盖政教两事,与文章无属,政权既美,宜泽以文章;文章徒美,无益于政教”。文学应具有文学的独立性,但文学家不应没有文学家的`责任感,他在狄更斯的诸多小说中充分感受到了这一点,他说:“狄更斯极力抉摘下等社会之积弊,作为小说,俾政府知而改之。……顾英之能强能改革而从善者,吾华从而改之,亦正易易。所恨无狄更斯其人,如能举社会中积弊者为小说,固告当事,或庶几也”。(《贼史·序》)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发展的主脉之一,就是文学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种主脉的源头不能不追溯到林纾那里。

第二,关于文学写实手法。林纾充分肯定狄更斯小说刻画下层社会市民生活的写实小说的文学价值。他在《孝女耐儿传·序》中,一再肯定狄更斯“专为下等社会写照的高明手法”,“刻画市井卑污龌龊之事”,“如张明镜于空际,收纳五虫万怪,物物皆涵清光而出,见者如凭阑之观鱼鳖虾蟹焉”,“增无数阅历,生无穷感谓”。在《块肉余生述·序》中,他认为“迭更斯此书,种种描幕下等社会,虽可哕可鄙之事,一道以传妙之笔,皆足供人喷饭,英伦半开化时民间弊俗,亦皎然揭诸眉睫之下。”

第三,关于小说的叙事方法。他盛赞《洪罕女郎传》的情节丰富性:“大抵西人之为小说,多半叙其风俗,后杂入以实事”(《洪罕女郎传·跋语》)又赞赏狄更斯小说的精巧结构方法:“伏脉至细一语必寓微旨,一事必种无因。手写此间,而全局应有之人,逐处涌现,随地关合。虽偶尔一见,观者几复忘怀;而闲闲著笔,已近拾皆是,读之令人斗然记忆,循编逐节以索,又一一有是人行踪,得是事之来源”。(《块肉余生述·序》)他还佩服狄更斯的写法,他说:“此书不难在叙家常之事,难在俗中有雅,拙而能韵,令人挹之不尽。”(《块肉余生述·识语》)林纾的这些见解虽还只是片语感悟,但这种有感而发的根由主要来自哈葛德的作品,尤其较多的是狄更斯的作品,应该说狄更斯代表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最高成就,林纾的评说从思想内容、艺术手法到审美趣味都有归纳,“以彼新理、助我行文”。事实上,经林纾的翻译及其序跋的言说狄更斯的小说对五四文学有更多的影响,比如平民文学观念、写实主义手法、章节小说的体例,谐谑幽默的笔调、细致的心理刻画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受林译小说影响比较有代表的作家很多,鲁迅、郭沫若、茅盾等文学巨将都曾是林译小说的热心读者。鲁迅还在南京读书即爱读林译小说,一直坚持到日本,每本必读,并且说:“使得我们佩服的,其实还是那部司各得的《撒喀逊劫后英雄略》,原本既是名著,译文相当用力,而且说撒克逊遗民和诺尔曼人对抗的情形。那时看了含有暗示的意味,所以特别的被看重了。”郭沫若在其自传中回忆说:“林琴南译的小说在当时是很流行的,那也是我们嗜好的一种读物。我最初读的是Haggard的《迦茵小传》。那女主人公的迦茵是怎样的引起了我深厚的同情,诱出了大量的眼泪哟。”郭沫若说:“林译小说中对于我后来的文学倾向有决定的影响的,是scott的《Ivanhoe》,他译成《撒喀逊劫后英雄略》。……我受scott的影响很深,这差不多是我的一个秘密。”4沈从文在《从文自传》和《芷江县的熊公馆》中两次重申林译狄更斯小说《冰雪姻缘》《滑稽外史》《贼史》对他的影响:“我欢喜这种书……他不像别的书,尽说道理,他只记下一些活现象……作者却有本领把道理包含在现象中。我就是个不想明白道理却永远为现象所倾心的人。”5沈从文的主要成就在小说,而其小说的突出成就在其故事的可读性和鲜明的地方色彩,而这种写底层人物的突出个性创作特色的确是与英国文学中狄更斯与哈代的影响分不开。

没有表征说明老舍直接受到林译小说的影响,但接受英国写实主义文学观念的影响,在老舍这里是一致的。

篇2:对英国文学名人的评价作文

古希腊思想文化对英国文学的影响论文【1】

摘要英国文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在经过长期的复杂的过程之后,英国文学用蕴含在文学之内的历史、文化、政治的力量对社会进行着各种影响,同时也为社会所影响。

而希腊文化作为西方文化的源泉也深深地影响着英国文学的发展。

本文试以英国文学发展历程中受到古希腊文化的影响进行分析。

关键词:希腊文化 英国文学 浪漫主义 传承

古希腊是一个勇于实践、敢于挑战、善于思考的国家。

希腊神话所蕴含的古希腊思想渗透到了英国文化的每个角落。

尤其在文学方面,作为西方文化开始和发展的源头,古希腊神话为英国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很多英国文学家都是从古希腊神话中寻找创作的灵感和素材。

一 英国文学的发展

根据现代历史学家对英国文学的研究来看,英国文学大体可以分为六个阶段,而古希腊文化是在文艺复兴之后被重新挖掘出来登上文化舞台的。

第一个阶段,中世纪文学,又称古英语文学。

这个阶段是英语作为语言的形成时期,更多是以诗歌的形式对文学来进行记载,最具代表性的便是著名诗人乔叟和他著名的作品《坎特伯雷故事集》。

这部作品从音步、节律到韵式,从诗行到诗节,都为英诗诗艺打下了基础,为英语诗歌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被誉为英语文学传统的奠基之作。

第二个阶段,文艺复兴时期。

希腊文化在这个时期登上欧洲文学的舞台,而以戏剧为代表的英国文学达到了巅峰。

这段时期主要的代表作家是马洛和莎士比亚。

第三个阶段,17世纪文学。

这个时期英国社会一直处在动荡不安之中,英国文学无论是题材还是形式都逐渐趋于多样化,作家们在诗歌以及散文方面不仅从古代作家那里学到一些东西,而且在实际创造中也加以应用。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文学家的感情愈加丰富多彩,主要作品以约翰・德莱顿《押沙龙与阿奇托菲尔》为代表。

第四个阶段,18世纪文学――维多利亚时期。

小说开始登上文学舞台,出现了很多著名的小说家及其代表作。

如狄更斯的小说《巴纳比・拉奇》和《双城记》,描绘了维多利亚时期历史小说的新颖构思。

第五个阶段,19世纪文学――现代主义时期。

各个小说流派占据了英国文学的舞台。

作品多是描写现实英国资产阶级的社会生活,批判资产阶级的罪恶。

如司各特的《威弗莱》以18世纪苏格兰詹姆斯党人起义为题材,歌颂了高地人民的英勇,哀悼了苏格兰氏族社会必然衰亡的命运。

第六个阶段,当代文学。

由于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英国现代派文学主要表现为意识流小说,描写的多是现代都市居民的庸俗、猥琐的精神生活,更偏向于快餐文化,甚至不能称之为文学。

如尼古拉斯・埃文斯的《马语者》被认为是当代文学作品中具有较强艺术性的作品,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言情小说。

对于英国文学来说,古希腊思想文化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内容和形式上,更直接影响到英国的文学流派。

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以神话为代表的古希腊思想文化就大量被翻译成英文,在文学界产生深远影响,大批的英国作家,如莎士比亚等人的文学作品,都明显受到古希腊思想文化的影响。

下文将进行深入论述。

二 古希腊思想文化对英国文学的影响

古希腊思想文化主要通过大量的神话故事来体现,而英国很多文学作品中都可以找到希腊神话的影响。

本文认为,古希腊思想文化对于英国文学所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英国文学内容受古希腊思想文化的影响

英国文学受古希腊思想文化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内容方面,尤其在文艺复兴之后,古希腊的思想文化被重新发掘出来,其影响日渐深刻。

其中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英国文学作品中关于古希腊神话内容的直接引用。

如英国文学家拜伦的代表作《唐璜》中有一首著名的诗歌《哀希腊》,其中就有“狄洛斯崛起,阿波罗跃出海面”的诗句。

阿波罗是古希腊神话中著名的美男子,他是天神宙斯的儿子,在出生之前,天后因为嫉妒而派出大蛇虐待他的母亲,并不允许女神为其接生,最后他出生在一个叫做狄洛斯的岛上,并与孪生妹妹阿耳忒弥斯一起杀死迫害他母亲的巨蟒皮同以及羞辱他母亲的尼俄柏及其子女。

在古希腊的神话当中,狄洛斯是阿罗波的出生地,阿波罗既是人类的保护之神,也是光明之神和预言之神,同时被认为是希腊文化的守护神,具有消弥灾难的能力。

在诗歌《哀希腊》中,光神和守护之神阿波罗的崛起,象征着希腊的光辉明天即将到来。

诗人正是以饱满的热情,借助于阿波罗的故事预言希腊的美好明天,鼓励希腊人民奋起反抗,抵御外来的侵略,用努力斗争来换取民族的解放。

2 英国文学创作意识和思维模式受古希腊思想文化的影响

在英国文学作品中,古希腊的思想文化并不是直接体现的。

英国的文学家们在创作时引用大量的希腊神话,而引用的内容往往是为表达文学家的个人思想感情而服务的。

希腊神话反映着人类最基本的感情模式和行为模式,它直接影响到英国文学的创作意识和思维模式。

如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和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哈姆雷特》。

玛丽・雪莱是英国著名的小说家,因其创作了文学史上第一部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现代普罗米修斯的故事》(或译《科学怪人》),而被誉为科幻小说之母,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在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教会了人类很多知识,宙斯禁止人类用火,他却帮人类从奥林匹斯偷取火种,因此触怒宙斯。

宙斯把他锁在高加索山的悬崖边上,派出一只鹰每天去啄食他的肝脏,但又让他的肝每天重新长上,再度被啄食,反复不息。

在《弗兰肯斯坦》一书中,科学家弗兰肯斯坦创造出一个怪物,并赋予其生命。

这个怪物秉性善良,对人充满了善意和感恩之情,但他却处处受到创造者以及众人的嫌恶和岐视,最终走上极端,与创造他的科学家同归于尽;如同普罗米修斯,造福人类却受到天神宙斯的惩罚。

这两个悲剧的人物形象在感情上具备内在的共同点,作者正是借助这种共同点来表达其哲学思维――人性中具有双重的性格,善与恶是同时存在的。

莎士比亚是英国伟大的剧作家和诗人,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在他的代表作之一《哈姆雷特》中就有希腊神话俄狄浦斯故事的体现。

俄狄浦斯是忒拜国王拉伊奥斯和王后约卡斯塔的儿子,他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杀死了自己的亲生父亲并迎娶了自己的母亲为后。

俄狄浦斯一词的本义是脚踝,在古希腊神话中,俄狄浦斯在出生时就被刺穿脚踝丢弃;在后世的流传中,俄狄浦斯逐渐成为恋母的代名词,并出现“俄狄浦斯情结”一词,即恋母情结。

在剧作《哈姆雷特》的开端,主人公哈姆雷特遭受数项打击:父亲的死亡,叔父的篡位,自己丢失王位并被流放等,其中最大的打击,是母亲的改嫁,即俄狄浦斯情结的体现。

之后复仇的过程中,他再三延宕,一再错失杀死仇人的良机,也是出于俄狄浦斯情结,因为他觉得自己并不比弑兄娶嫂的仇人优秀,直到剧情最后,母亲误饮毒酒身亡,他才终于刺出复仇之剑。

在英国文学作品中,很多对于希腊神话即古希腊思想文化的引用,都是用来表现一种精神状态。

仍以普罗米修斯偷取天火的故事为例,如拜伦的《普罗米修斯》、雪莱《被解放的普罗米修斯》,以及朗费罗的《普罗米修斯,或诗人的先觉》等,都取材于这个古老的希腊神话。

在他们的作品中,普罗米修斯虽然也是以悲剧的形象而存在,但却不同于《弗兰肯斯坦》,他并非以一种不容于世的形象存在,而是以最高尚的圣者和殉道者的英雄形象而存在,是被世人所传颂和膜拜的。

这些著名的文学家借助于普罗米修斯的故事,在向世人传达了一种浩然正气,一种敢于反抗专政和暴制的勇气和信心。

这些作品所着重传达和表现的,是古人不肯向命运低头、甚至改变命运的的顽强意志。

其它类似的作品还有很多,诸如英国诗人雪莱的《阿多尼斯》等。

在古希腊神话中,阿多尼斯天生美貌动人,爱情之神维纳斯和冥后珀耳塞福涅都对他心生爱慕,然而他却在外出狩猎时被野猪咬死。

诗人借助神话表达了天妒英才以及对友人济慈的悼念之情。

这些都是英国文学家们对古希腊思想文化的利用与再加工。

3 英国文学取向也受到古希腊思想文化的影响

英国文学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不同的流派,其创作内容和思想感情都存在很大的差异。

同样,在古希腊的思想文化当中也存在着这种差异:太阳神阿波罗是奥林匹斯山里最受尊重的一位天神,他庄严、稳重,十分理性;而酒神狄俄尼索斯则截然相反,他无忧无虑、整日和朋友饮酒作乐,反应人潜意识里的反常、变异等非理性成分。

而英国文学在发展中逐渐形成两个不同的流派,分别主张不同的文学理念:阿波罗式注重理性的传统创作;狄俄尼索式偏向情感的浪漫主义文化。

尤其是狄俄尼索斯式的文学主张,在20世纪英国众多的文学作品中表现尤其显著。

这个时期的英国文学作品更强调运用口语化的表达方式将秘密、肮脏、难以启齿的生活细节坦率、朴素地通过诗歌描述出来,把自己感情和情绪上痛苦、失常等不理性的情感灌输在诗歌中。

如艾米斯的《幸运的吉姆》。

在讽刺喜剧《幸运的吉姆》一书中,作者艾米斯采取第三者的叙述手法,以幽默的笔法对平庸、琐碎的日常生活加以描述,甚至将社会政治态度、思想观点等严肃问题也寓于轻松、浅显的幽默当中。

在作品当中,主人公吉姆希望能过最低限度的舒适生活,可是人们给他的却是虚伪的理想主义。

它所表达的是阿波罗式高雅文化与狄俄尼索斯式通俗文化的相互冲击、相互抵消以及相互补充和相互融合,造就出新时期的新文化,吉姆以狄俄尼索斯式的生活态度,表达了对当时状况下社会的种种不满与批评。

在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的众多文学家如莎士比亚、邓恩、马洛、斯宾塞、弥尔顿都是在作品中体现了浪漫主义文化的倾向,即狄俄尼索斯的文学流向;但在17世纪中期开始的新古典主义时期,文学家则认为艺术是在逻辑、秩序、确切以及情感控制的基础上来进行表达的,是阿波罗神代表的传统创作方式的代表。

至19世纪初期出现了最众所周知的浪漫主义时期,这是狄俄尼索斯文化思想的最完美的体现,华兹华斯、雪莱、拜伦、济慈等浪漫主义者更强调通过诗歌来表达人的情感和人生态度,用诗歌来表现与众不同的思想。

但19世纪50年代后又出现了批判现实主义,即阿波罗式文学倾向,以狄更斯为代表的文学家强调要用理性的思想来评价现实社会,例如夏洛蒂・勃朗特所创作的《简・爱》,虽然具备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但却处处充满了理性的思考痕迹。

这两种不同方向的古希腊思想文化,对英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两种不同流派不停地碰撞和交流,促进了英国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三 结语

英国文化是欧洲文化的杰出代表,而古希腊思想文化则是欧洲文化的发源,英国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无论是作品内容还是创作思维,甚至在文学流派方面都受到古希腊思想文化的深刻影响。

在英国的文学作品当中,经常可以见到以希腊神话为代表的古希腊思想文化,但这些并不只是简单的引用,而是加入了作者的思维与感情,是一种文学上的创造与再加工,既是传承,也是发展。

因此,我们在欣赏英国文学作品的时候,不仅要了解作者所引用的古希腊文化,更要跳出古文化的框架,去体会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思想内涵。

参考文献:

[1] 杨岂深、孙铢:《Selected Readings in English Literature》,上海译文出版社,版。

[2] 陶洁:《希腊罗马神话一百篇》,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版。

[3] 王发德:《谈希腊罗马神话对英国文学的影响》,《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第7期。

[4] 吴文泉:《小议希腊神话之〈奥德修纪〉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时代文学》,第8期。

[5] 辛玉茹:《希腊神话对英国文学的科学性影响》,《科技经济市场》,20第9期。

[6] 屈峰:《希腊神话在英国文学中的文化积淀》,《文教资料》,20第9期。

[7] 李晶、薛媛:《浅析希腊罗马神话对英国文学的影响方式》,《科技信息》,20第23期。

古希腊神话对英国语言和文化的影响【2】

摘 要: 古希腊神话是世界文化遗产,是西方文化的源头。

篇3:对英国文学名人的评价作文

1 英国人的饮茶习俗

葡萄牙是最早引入茶文化的国家, 在1661年, 钟爱饮茶的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嫁给了英国查理二世, 进而将茶叶带入了英国, 从这个时期开始, 英国宫廷以及达官贵族中开始流行饮茶, 这个时期茶叶是非常贵重的物品, 普通居民是没有机会获得茶叶并饮用茶的。在18世纪之后, 英国人比较钟爱喜欢丰富的早餐, 而中午食用十分简单, 而晚餐则需要在八点进行丰富的晚餐, 由于早餐与晚餐之间相隔时间很长, 一些贵妇就会在这个阶段找好友聊天并喝茶, 这个行为又被更多的贵妇所模仿, 进而推广普及出去, 之后午后饮茶便逐渐成为了上层社会的流行, 接着逐渐盛行并且开始逐渐普及到平民生活中, 英国茶文化也因此形成。

英国人与中国人饮茶存在很大差异, 他们并不像中国人一样喜欢饮清茶, 他们饮茶喜欢加入各种喜欢的佐料, 比如牛奶、糖等, 并且英国人每天都要饮茶, 饮茶还具有固定的时间, 饮茶的时候会配合松饼、零食等一同食用。饮茶是英国人雷打不通的习惯, 他们的饮茶时间分为早茶、午茶、下午茶等, 英国人定时饮茶是英国茶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中国人饮茶茶汤略带苦味, 讲究体悟和品尝。而英国人则习惯于喝红茶, 英国人喜欢喝红茶的最初原因是由于红茶易于保存, 英国四面环海, 这种地理环境决定了英国气候常年潮湿, 而红茶性暖, 非常适合英国人饮用。

英国人饮茶, 讲究品味, 他们享受饮茶的时光, 英国人根据的自己口味, 选择调味品, 这种饮茶方式以“英国”为代表, 英语作为英国的母语, 在语言系统中, 拥有大量与茶相关的词汇与谚语, 这些词汇中同样包含了丰富的茶文化内涵。值得称道的是, 虽然茶叶的发源地是中国, 并非英国, 但是自茶叶传入英国以来, 受到了英国人热爱和青睐, 并且因此所兴起的茶文化也独具特色, 甚至已经成为了英国文化中的主要内容, 英国人对于茶的热爱和尊重可以说是其他国家所不能比拟的, 因此, 茶以及茶文化必然会融入到英语语言体系中, 英国人热衷红茶, 除了喜欢“混饮”之外, 在饮茶时间上也与中国不同, 他们在每天都会饮茶, 分为早茶、午茶和下午茶三个时间点, 同时会定期召开茶会, 以茶会友, 大家畅所欲言, 高谈阔论, 颇有小资情调。英国人饮茶的时间十分固定, 比如早茶 (early mornilg tea) , 大约是在早茶起来靠在床头会喝一杯床前茶, 早餐时还有再喝一杯, 上午11点左右还要喝杯E-leven's (11点时便餐) , 英国人喝茶是一种不可缺少的习惯, 已经完完全全融入到了生活中, 如同吃饭、睡觉一样不能没有, 不管是工作多么辛苦, 多么繁忙, 他们都要喝杯茶, 吃点点心, 缓解自己的心绪, 品味一下生活, 这就是英国人独有的狂热、优雅、有品格的茶文化。也正是因为如此, 茶文化, 在欧洲得以大范围兴起。

2 英国茶文化对英国文学发展的影响

饮茶在英国的高度普及, 使其成为了英国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深深影响着英国人的思维与情感, 他们非常喜欢饮茶, 并且也喜欢歌咏茶, 赞美茶, 这一点与中国人很相似, 中国文人也喜欢以茶抒发自己的情怀。英国很多著名的文学家受到茶文化思想的影响, 很多作品都与茶有关。比如英国的凯琳娜皇后, 以及诗人Alexander Pope等等。以卡琳娜的《饮茶皇后》为例, 其中描写了秋色、嫦娥、茶等景色和事物, 可以看到其中的景物描绘深深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 并且借景抒情, 将自己的情感寓于诗词中, 可见其对于饮茶的热爱。而另外一位诗人Edmund Waller, 工作过程中发现茶具有独特的功效, 也是在诗中这样写道:茶是沉思的良友, 也是想象的翅膀。戏剧学家Coney Cibber同样对茶情有独钟, 认为茶不仅能够使人开阔胸怀, 还能够沉淀思维, 过滤思想, 能够让人获得更加愉悦的心情。

这就是茶与英国文学的联系, 是茶文化对英国文学的影响极为深刻, 英国大量的文学作品都与茶事有关, 下面具体分析:

2.1 在分析了英国茶文化的起源之后, 我们能够发现茶文化早已融入了英国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可以说在这样浓郁的茶文化熏陶下, 众多英国小说家开始将生活中的场景搬入自己的作品, 这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奥斯汀, 其代表作《傲慢与偏见》中, 众多的主角们在用餐之后, 必然会进行英式茶会, 在这些描绘中有很多极其细致的词句, 比如“到喝茶的时候, 叫人忍住不笑的苦总算受够了………贝内特先生高兴地请他朗读点东西给小姐们听听。”还有“……便决定不陪她的表兄嫂到罗辛斯庄园府去, 原来约请他们去到那儿喝茶的。”这些描写无不透露着英国人对茶的狂热, 同时在这场景中, 作者也不乏对各种精美茶具的描写, 英国人十分关注生活的品质, 从茶具、茶桌到茶客的衣着服饰都十分讲究, 茶器茶壶以及各种过滤的汤匙, 都十分精致, 高雅。通过阅读这些作品, 人们充分感受到了茶文化的魅力, 体会到了英国茶文化的精妙。

2.2 在狄更斯的作品中也有大量关于英国茶文化的描写, 他是英国著名的小说家, 作品有《匹克威克外传》, 在这个作品中, 茶字出现的频率非常高, 他通过自己的作品向世界人民展示了英国贫民化的茶会, 很多时候, 英国妇人会聚集在一起, 她们叽叽喳喳, 坐在长椅上, 一边聊天, 一般饮茶, 这是英国平民生活中最习以为常的场景, 狄更斯在作品中对茶事的描写十分细致, 读者从他的描绘中能够非常清楚的看到寻常百姓家的日常生活, 杯子、碟子叮叮当当, 六便士的茶会, 都会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一般, 在那些牌桌子周围的, 是形形色色的人群, 有老朽的老头子, 还有古怪的老太太, 他们谈论着各种奇怪的故事, 并且津津乐道, 从这些描绘中, 能够感受到市井小市民的生活乐趣。在《匹克威克外传》中对“花园茶座”有详细的描写, 茶具、茶点都有所描绘, 这些描绘给读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作品中的主人公在看到其他人喝下了如此多的茶水时, 也表现出极为惊讶的深情, 作品中还提到, 当时人们对戒酒运动抱有十分高涨的情绪, 而茶能够促进戒烟运动的进行, 因此人们十分对其更加关注。在10世纪的英国, 文坛泰斗塞缪尔·约翰逊更加热衷饮茶, 他认为茶不仅能够抚慰人们的心灵, 还能够使心情获得愉悦, 他钟爱饮茶, 甚至可以说顽固不化, 他对于茶的热爱表现出非常与众不同的情感。因为喜欢茶, 他还创立的文学俱乐部, 目的就是为了以茶会友, 这种俱乐部在当时十分流行, 茶文化在当时的英国影响极为深远, 范围也很广, 在戏剧方面的影响也很深, 作家皮内罗就曾经对品茶精神文明赞美到:有茶的地方, 就有希望。

2.3 茶文化对散文领域的影响也很大, 茶叶是神圣的, 散文是美好的, 茶与散文的融合是非常完美的, 从英国散文作品中可以看出, 英国散文中有很多描写饮茶记忆的惬意文字。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四季随笔》, 它所描述的是作者对日常茶会以及饮茶礼仪、人物等方面的事情, 深深表达了自己对于茶文化的热爱以及家庭茶会氛围的感触。文章中写到“一天中光明时刻, 就是散步回来, 稍稍倦了, 脱掉靴子, ……等着茶盘, 或者是喝茶的时候……”, 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作者对于茶的喜爱, 饮茶已经成为了英国人血液里的东西, 是无论如何都不能放弃的东西, 艺术原本就是源于生活, 生活中的细节, 直接渗透到了文学创作领域, 从这些含有丰富茶事的文学作品中, 更多的人开始喜欢茶文化, 了解茶文化, 最终爱上茶文化, 英国虽然是世界最大的茶叶进口国家, 也具有完善而丰富的茶文化体系, 但是不管是任何国家, 其茶叶以及茶文化都是来自中国, 中国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茶文化在英国文学中的普及, 在很大程度上也促进了中国茶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

3 结束语

茶文化是世界人民的宝藏, 需要全世界的人民加以保护和秉承。茶文化在英国的发展, 对英国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从17世纪开始, 茶文化开始逐渐深入到英国贵族、王室的生活中, 并且快速普及开来, 最终英国平常百姓也被茶文化吸引, 开始每日饮茶, 开茶会, 英国人饮茶非常讲究, 从饮茶的时间、器皿以及辅料都非常考究, 英国大量文学作品中都有对这些特有茶文化的描写, 本文从几个方面对英国文学与茶文化进行了分析, 希望能够对更好的推动英国茶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同时也能够促进中国茶文化与英国茶文化的交流互动, 实现茶文化在世界范围的复兴。

参考文献

[1]贾雯.英国茶文化及其影响[D].南京师范大学, 2011 (04) :12-14

[2]徐兴新.浅析德国文化对于英国文学的影响[J].商业故事, 2015 (12) :18-19.

[3]姜春红.中国茶对英国茶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影响[J].大家, 2012 (7) :130.

[4]霍盛亚.英国文学家对英国文学公共领域的建构作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13, (05) 45-46

[5]王薇坚.漫谈德国文化对英国文学的影响[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12 (4) :4-6.

[6]夏岩, 刘国朝.论英国社会思潮的变化对文学发展的影响[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9) :62-66.

篇4:对英国文学名人的评价作文

关键词:哈利·波特;英国哥特文学;哥特文学传统

“哥特”一词最初是一个部落的名称,18世纪中后期才被用作小说题材的称呼。哥特文学在故事背景方面往往以废墟、古堡为主,并且会描述一些超自然现象。首先,神秘的古堡是英国哥特文学中重要的构成元素;其次,离奇的情节是英国哥特文学所具有的重要特征;最后,在人物与主题的塑造方面,英国哥特文学往往重视对人性与社会黑暗面的揭露,并且坚持通过塑造善恶冲突来对道德做出探索的主线设计。

在《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中,不仅具有着森林、城堡等英国传统哥特文学中的场景元素,同时具有着屠杀、复仇等英国传统哥特文学中的内容因素;另外,与英国传统哥特文学中的大多数作品一样,《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也通过塑造正义与邪恶之间的冲突对社会道德这一主题做出了深入的探索。

一、场景的独特性

在《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中,不仅具有着神秘的古堡,同时具有着奇异的自然景观。主人公哈利·波特通过国王十字车站进入魔法世界,并见到了霍格奥茨学校所处的古堡。在这座古堡中,具有着幽暗曲折的楼梯与走廊,并且这些地方经常有幽灵出没。与英国传统哥特文学所塑造的建筑不同的是,在霍格奥茨学校这座古堡中具有着友情与温暖,并且富丽堂皇,所以显然不是经常出现在英国传统哥特文学中的那种荒凉破败的建筑形象。但是即便如此,由于具有魔法的存在,所以这座建筑依旧显得古老而神秘。当然,在《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中,也具有一些与英国传统哥特文学内十分相似的建筑形象,如在《哈利·波特与火焰杯》中,作者对里德尔府做出了描写,在这座荒凉、潮湿的建筑中,流传着一个可怕的传说,即里德尔府中的人气绝身亡,虽然他们都具有着恐惧的表情,但是却没有受伤的痕迹。这一传说深化了这座古堡所具有的恐怖特征。从《哈利·波特》中的自然景观来看,这部作品和许多英国传统哥特文学作品一样,都通过展现奇异的自然景观来渲染故事所具有的神秘色彩。如在哈利·波特进入魔法学院之后就得到这样的忠告,即不能进入学校周边的森林。而随着情节的发展,读者的确会在这片森林中看到许多奇妙的事物以及秘密,无论是人马、独角兽还是伏地魔都能够让读者体会到这片森林所据有的哥特色彩。

二、情节的离奇性

从场景方面来看,无论霍格奥茨学校中的城堡还是魔法世界,都让《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体现出了浓重的哥特色彩。除此之外,《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中的情节与内容页具有着明显的哥特色彩,这种哥特色彩主要是通过离奇的作品风格、充满悬念的故事情节等内容体现出来的。

从《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的情节与内容来看,具有英国传统哥特文学色彩的特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中具有着复仇与谋杀等内容,并且设计出很多的巧合与悬念。在这部小说作品中,哈利与伏地魔之间的关系交织是引领情节发展的重要线索,而使哈利与伏地魔之间产生关系的原因则在伏地魔对哈利父母的杀害以及对麻瓜世界的屠杀。这一原因引发了各种复仇行为、战斗情节等。而复仇与谋杀是英国传统哥特文学中十分典型的情节。另外,悬念的设置也是英国传统哥特文学中的重要特征。如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魔法学院出现内奸,并且产生了很多奇异的事件,这些事件让魔法学院充满疑云,谁是杀死独角兽的凶手、谁是魔法石的窃取者等问题不仅引起了哈利·波特的好奇,同时也能够引起读者的好奇。其次,在《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中,梦境与预言对小说作品情节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梦境与语言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同时也塑造出了诡异、神秘的氛围。

三、人物的对立性

英国哥特文学的主题一贯是通过展现正义与邪恶的冲突来引起人们对社会道德的反思,这也是英国哥特文学所具有的现实意义所在。这种主题的塑造往往是通过人物之间的对立关系形成的。在《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中,作者对哈利的成长历程做出了描写,在这种历程中不仅表现出了主人公哈利对自身价值的挖掘与发现,同时也展现出了对真善美的宣扬以及与邪恶实力的斗争。

在《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中,存在对立关系的两派分别为以邓布利多为首的魔法师与以伏地魔为首的食死徒。两派人物具有着不同的信仰,其中以伏地魔为首的食死徒试图对麻瓜以及具有麻瓜血统的魔法师开展杀戮,并希望构建起由自身统治的魔法世界。而邓布利多则正义的形象出现,通过带领魔法师与食死徒进行斗争来维护魔法界的安定。两个派别的斗争一直延续到《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的结尾并以伏地魔的死亡作为终结,在此之前,每一部小说都以邪恶实力的失败告终,但是邪恶势力并没有被彻底的消灭。在这一主要线索的设置中,作者体现出了自身所要表达的价值观,即对正义的宣扬。在这部具有较强魔幻性质与娱乐性质的作品中,还有一些细节也包含着作者希望表达的价值判断,如霍格奥茨魔法学校分为四个学院,其中格兰芬多象征着好爽与勇敢、赫奇帕奇象征着坚毅与忠实、拉文克劳象征着博学与智慧,斯莱特林则因为出现了一些黑巫师而象征着狡诈精明与野心。

综上所述,不可否认的是,《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具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与现代创作风格,但是无论是在场景设置、情节塑造还是人物关系设计方面,《哈利·波特》系列小说都具有着明显的英国传统哥特文学色彩,因此,从哥特文学角度对《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做出分析,能够让读者对这部系列作品做出更加深入的理解。

【参考文献】

[1]孙文昀.哥特小说:范式文本下的死亡本质[J].时代文学(上半月),2012(04)

[2]俞溪.美国哥特小说的嬗变研究[J].芒种,2014(08)

[3]吴静.美国文学中的哥特小说(英文)[J].海外英语,2013(21)

篇5:名人对汪曾祺的评价

学生时代西南联大教授、友人对他的评价:罗常培:该生素具创作夙慧。闻一多:你的报告写的比汪曾祺还好。(这报告是汪曾祺代笔写的)

王了一:自是君身有仙骨,剪裁妙处不须论。(存疑)

皮名举:阁下之地图美术价值甚高,科学价值全无。(画马其顿地图)

沈从文:他的小说写的比我好。

朱自清:他连我的课都不来上。(拒绝汪曾祺做他的助教)

朱德熙:曾祺将来肯定是个了不起的作家。

工作后:

老舍:北京作协有两个人写文章写的好,一个是汪曾祺。

黄永玉:我的画只有他最懂。他在我心里的分量太重,很难下笔。

江青:汪曾祺可以控制使用。

铁凝等人的评价就不写了。

________

下午出昆明机场就直奔翠湖,又从翠湖走到联大旧址。沿路看着那些熟悉的路名,想起先生笔下的联大生活,不禁感慨物是人非。多年前,这里一定充满活力和希望吧。

篇6:历代名人对曹操的评价

唯才所宜是荀彧和郭嘉这两个人对曹操用人之道的评价,唯才所宜和知人善用或者知人善任,是统一的。什么叫知人善任?包括三个内容:第一是,知道哪些人是人才;第二,知道这些人是哪方面的人才,或者那种类型的人才;第三,知道把这些人放在什么位置上最合适。这就叫做知人善任,知人善任第一是知人,第二是善任,而善任就要唯才所宜。比方说我们一再提到的崔琰和毛玠,他们的特点是什么呢?作风正派,清正廉明,曹操就让他们去主持组织部和干部部的工作,选拔官员,果然他们两个选拔推荐上来的那都是德才兼备的。再比方说枣祗和任峻这两个人,这两个人的特点是什么呢?任劳任怨,曹操就让他们去屯田,结果曹操的屯田制得到了贯彻和落实,曹操获得了丰厚的粮草和经济基础。这就是曹操用人的第一个特点,知人善任、唯才所宜。这个特点,连最讨厌曹操的人,比方说写《容斋随笔》的洪迈,他也承认,洪迈对曹操的用人也有这么一个评价:“智效一官,权分一郡,无小无大,卓然皆称其职”,就是说他不管安排什么人做什么事都非常地合适,都非常地称职,这是第一个特点。

第二个特点:推诚取信,用人不疑。

这个是用人的一般原则,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会用人的人都是这么做的。但是曹操这里有一点特殊,特殊在什么地方呢?就在于曹操第一他身处乱世,乱世的特点是什么呢,人心浮动,人际关系紧张,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和诚意,用曹操的话说这叫做“上下相疑之秋也”,大家都不信任,这是第一个特点。第二个特点,是曹操的双重角色,曹操这个人用周瑜的话说叫“名为汉相,实为汉贼”,当然这个事情我们现在也不能肯定地说那曹操到底是不是汉贼了,至少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曹操在前期他还是想把汉王朝维护下去的,他后期的个人野心膨胀,变成奸雄,想取而代之。但是即便在前期曹操也未尝没有自己的小算盘,他名义上是为汉王朝招纳人才,实际上它是希望这些人才为他所用。但是这样一来,他又一个优势,他也有一个劣势,就是曹操的“奉天子以令不臣”或者说“挟天子以令诸侯”,他又优有劣,优势是什么呢?他可以利用中央政府、大汉王朝、现任皇帝的名义,以及这个政府的官位、爵位、俸禄来招揽人才,比刘备比孙权要方便一些;他的劣势是什么呢?就是他弄不清楚他招来的是为谁服务的,是效忠皇帝的还是效忠他的,搞不清楚,这就难免会有猜疑。第三个特点就是曹操阵营复杂,他这个阵营里面有原来东汉王朝的官员,有新招聘和新选拔的官员,有曹操自己带出来的人,也有别人阵营里面的投靠曹操、投降曹操、投奔曹操的。那么这些人之间也是互相猜疑,也就是说对于曹操来说,信任和诚意在这个时候、在这个环境、在这个条件下格外地重要。而曹操在这个时候作为一个领导人,一定要表现出自己的宽容和诚意。

我们前面一再讲曹操对那些包括背叛他的人都那么宽容,他对张绣,对魏种,对毕谌,还有对曾经恶毒攻击他的人,比方说陈琳,对这些人这么宽容,他是为什么?他就是要向天下人表示,我曹操这个人确确实实是真心诚意地希望天下的人才都到这里来为国家效劳,我是非常诚恳的,哪怕你们背叛了我,我也不在乎,也不后悔,也不计较,甚至我也不惩罚,只要你再来,他就是为了表达这个诚意。那么这样的一种信任和诚意,他换来的是什么呢?换来的是忠诚。比方说于禁,于禁是曹操自己亲手从行伍当中提拔起来的将领。曹操第一次南征张绣的时候,张绣不是投降了曹操然后又反叛了吗,反叛的时候就打得曹操有点落花流水了,这时曹军是很混乱的,但是唯独于禁的这个队伍非常地整齐,一路整理着自己的队伍,一路敲着鼓,有秩序地撤退。撤退的路上碰到几个其他人手下的士兵,衣衫不整狼狈不堪的样子,于禁就问他们怎么回事,他们说,我们被青州兵抢劫了,青州兵是什么呢?青州兵就是投降曹操的黄巾军,这个黄巾军投降曹操以后曹操把他们收编为青州兵,曹操对他们特别宽容,这些人一看曹操打败了就起来作乱,就把曹操其他的队伍抢劫了。于禁一看这还得了,既然都是曹公的队伍怎么可以这样做!然后队伍开过去把青州兵整治了一顿,再往回撤。这时候青州兵挨了于禁的整,就赶紧跑到曹操那儿告了于禁一刁状,等到于禁回到大本营的时候,上上下下已经是沸沸扬扬了,但是于禁仍然首先整顿好自己的队伍,安下营寨,没有及时去见曹操。当时就有人跟于禁说,青州兵都告了你了,你还不去向曹公说清楚,你现在在安营扎寨干这些事干什么?于禁说,敌兵在后,说来就来,我们不做好准备怎么迎敌呢?公事要放在前面,我于禁的个人的进退荣辱要放在后面,再说了,曹公是何等英明的人,他怎么会听信谗言呢?安顿好部队以后,做好了战斗准备以后,于禁才去见曹操,曹操大加表扬,说于将军你真是有古之良将的风度,太好了。这是什么?信任换忠诚。

*曹操在对待人才上能够量才而用,并以相互信任架起了与人才沟通的最佳桥梁,因此曹操手下人才的能力得到了最大的发挥。所以曹操往往在失败的边缘能够与众将领齐心协力,共渡难关,尤其是在一个尔虞我诈的乱世,这更显出了曹操的诚意与宽容。可是宽容只是表现了曹操的人情,有人情味的军队就能够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吗?曹操又是依靠什么样的用人之道来树立自己的权威的呢?

曹操用人的第三个特点是:令行禁止,赏罚分明。

曹操治军是很严的,多次下达和颁布各种命令,要求严明军纪。因为曹操很清楚,一支没有纪律的队伍是不能战胜敌人的。而且曹操还能够做到以身作则。有一个有名的故事,可能观众朋友们都很熟悉,就是有一次在行军的时候曹操下达了一个命令,不得践踏农田,他要保护农民,谁的马如果踩了麦田那是杀头的罪,所以曹操的那些骑兵全部下马步行,一只手牵着马,另外一只手用武器,用戈啊什么东西把麦子护住,小心翼翼地走。曹操自己没有下马,结果马惊了,一家伙跳到麦田里面,曹操的马践踏了麦田。曹操马上下马,把军法官叫来说,该当何罪?军法官说,杀头。曹操说那就请你行刑吧。唉呦,那怎么可以呢,反正古代有这个传统,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法不施于尊者,统帅怎么能够杀头呢。曹操说那没有办法,那就割一把头发吧,自己拔出剑来把头发割了一片扔在地上,表示受过罚了。这个故事是记载在一部对曹擦很不友好的书里面,这个书的名字叫《曹瞒传》,用来说明什么呢,说明曹操虚伪,奸诈,说你下道命令说踩了麦田就要杀头,结果你弄个头发下来。其实不然啊,曹操这个也是受刑的,叫髡刑,髡刑就是把头发剃掉,因为古人认为这个身体肤发受之父母,是不可以放弃的,而且髡刑是带有侮辱性的这样一个刑罚,所以他还是受了刑的,还是表现了曹操的执法严明。

那么曹操罚得重,赏得也不含糊。曹操奖赏部下有一个特点,就是不像某些豪帅那样,凭一时的兴致。我们知道军阀混战的时候会有很多所谓豪帅,一仗打下来以后,这仗打赢了,来,来,来,哥几个,分了,这个给你,这个给你,这个给你,随便拿,好像很豪爽,其实没道理。曹操如果要奖赏一个人,肯定有两条,第一,这个人一定是立下了赫赫的功劳;第二,曹操的奖励一定十分到位,就是曹操给你的奖励一定超过你希望的那个份额,他加码,他在奖励你的时候他考虑得周到,可能周到得连你自己都想不到,曹操是一个非常会做人情的人,他不做则矣,人情一定是做得足足的。曹操作为一个统帅,他有一个过人之处,就是从来不和部下争风头、争面子、抢功劳,他所有的功劳都归于部下;第二个,他的奖励绝不走过场,一定让你实实在在地得到好处,曹操是一个非常非常实在的人,正是这种实在的作风使得大家觉得跟着曹操确实是跟对了。

第四个特点是:虚怀若谷,见贤思齐。

曹操不和部下争风头、争面子、抢功劳,这且不说,而且部下给他提意见,如果他没有采纳,犯了错误他一定检讨,一定把错都揽到自己他过身上。当然在很多情况下曹操是虚心纳谏的,这也是吸引人才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因为作为一个人才来说他固然希望通过自己的勤劳、智慧换取他应得的报酬,这是他的一个希望,但是他更希望的是自己能够施展才华,自己的建议、策划能得到采纳。我们读史书可以看到,大量的这样的记载,太祖听之,从之,善之,当然也有不听的时候,也有太祖不听,如果不听而决策错误,曹操一定检讨。有一次曹操打孙权的时候,曹操就做了一个决定,就准备把淮南的老百姓都迁移到北方去,当时有个叫蒋济的人就不赞成。曹操说你看上次我跟袁绍官渡之战的时候我就把白马的老百姓迁移到延津,蒋济说,曹公,现在这个情况和你跟袁绍打白马的时候不一样了,再说老百姓他都是恋土的,恋家的,谁愿意搬来搬去,不要迁移他们。曹操不听,不听以后这些老百姓一听曹操要把他们迁移到北方去,呼啦啦都跑到孙权那儿去了。所以后来蒋济去见曹操,曹操听说蒋济来了以后马上出门迎接,然后呵呵呵地笑着,拉着蒋济的手说,哎呀蒋济,你看你看这事我弄得,我本来是想让他们躲避一下孙贼的,谁知道把他们都赶到孙贼那去了,你看我干的这事,检讨。而且我们还要学他一点,就是检讨也用不着总是哭丧着脸,我们现在一些当领导的犯了错误不愿意检讨就是因为一检讨好像就要痛哭流涕,深刻解剖自己,检讨也有各种感情,你也可以笑着检讨,笑着检讨你也不丢面子,接受你检讨的人他也还是觉得你是有诚意的。

这就是曹操在用人方面的四个特点,根据这四个特点我们可以总结出八句话:

真心诚意,以情感人;推心置腹,以诚待人;开诚布公,以理服人;言行一致,以信取人;

令行禁止,依法治人;设身处地,以宽容人;扬人责己,以功归人;论功行赏,以奖励人。

*曹操作为一个好老板,是非常会用人的,他十分清楚“争天下必先争人”。可是身处乱世,老伴选择人才,人才也选择老板,这就类似于今天的双向选择,因此争取人才必须先征服人才的心。而易中天先生认为曹操能够恩威并举,并善于自我批评和将心比心,这难道就是曹操争取人心的独家秘诀吗?那么,曹操那么多用人之术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玄机呢?

其实重要的不是曹操怎么做,而是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也就是说重要的不是用人之术,而是用人之道。“道”是什么呢?道就是人性,就是人心。曹操用人之道的核心就是:洞察人性,洞悉人心。他太了解人是怎么回事了,他知道他的将士们跟着他出生入死是为了什么,因此有“以功归人,以奖励人”。他知道人都是有弱点的,也都是有缺点的,因此有“以法治人,以宽容人”。他也知道人是理性的动物,人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通情达理的,因此有“以理服人,以信取人”。他还知道人是有感情的,有时候感情的维系比利益的维系更重要,更起作用,因此有“以诚待人,以情感人”。所以曹操了不起的地方,不在于他的术,那些具体的做法,而在于他的道,而在于他对人心、人性的透彻地理解和把握。

有一个例子很能说明问题,就是官渡之战之后,曹操缴获了袁绍大量的图书、资料、文件、书信,就发现其中有自己的人写给袁绍的信。按照一般人的反应,这是通敌的证据,这是背叛的证据,应该把这些信都拿出来一个一个地按图索骥,把那些叛徒,把那些有二心的,把那些动摇分子,都给我揪出来,曹操没有,曹操发现有这么一堆书信以后,看都不看,立即下令全部烧毁。曹操这个事情做的是太漂亮了,当时很多人不理解,就问曹操,你为什么要把这么重要的证据都毁掉了?曹操说,哎呀,算了吧,说老实话我和袁绍作战是以弱胜强,袁绍是强势,我是弱势,那个时候连我曹操自己老实说心里都没底,我都没有把握能不能打胜这一仗,何况大家呢?很正常嘛!曹操这手做得实在是聪明,聪明在什么地方呢?他很清楚,当时的形势就是他说的那个情况,那么既然是那样一个情况,当时秘密和袁绍有来往的,肯定不是一个小数,不是一个两个、三个五个,弄不好就是几十个、上百个,这些人你都清算,你清算不了,既然清算不了,不如干脆不清算,我不但不清算,我连把柄我都不拿在手里,我当着你的面我没有拆封,我没有看,我不知道有谁在勾结袁绍,我现在把证据全部烧毁,大家放心好了,只要以后你跟着我曹某人,忠心耿耿,以前的事我不知道,人情做到底了。曹操很清楚,在这样复杂的政治斗争当中,有些时候是要装糊涂的,装糊涂才能宽容人,宽容人才能得人心,得人心才能的天下,所以叫做老白姓有句话说“不哑不聋不做阿公”,有时候就是要装聋作哑。洞悉人心、洞察人性已经不容易,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就更不容易,更为难得的是曹操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比方说他销毁这些证据,他奖励他手下的将领,他给自己的缺点错误做检讨,他感谢那些给他提意见的人,他做这些所有事情的时候,他做得坦诚,大气,自然,实在,一点没有装腔作势的样子,这就太难了。

*曹操能够洞察人性,洞悉人心,也就掌握了用人之道。曹操掌握了用人之道,也就知道了手下的人才最需要什么。当曹操知道了人才的需求,也就知道了他能够给予人才什么。因此说到底,曹操的用人之道也就是他的做人之道,那么曹操的做人之道究竟是什么呢?

曹操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呢?几个原因,第一点,曹操聪明,他知道一个搞政治斗争的人,一个在战场上作战的的人,全讲真话那是不可能的,全讲假话是行不通的,这样一个人必须把握什么时候说真话,什么时候说假话,对谁说真话,对谁说假话。对敌人,你肯定要说假话,兵不厌诈嘛,你不能说实话;但是你对你自己的谋士,他们可都是聪明人,那你要说真话,你说真话你才能换取信任,你换取了信任他才会尽心竭力地为你出谋划策,你才能克敌制胜。曹操他能够把握这个真假之间的这个度,这叫做聪明。

第二个原因就是随和,曹操这个人性格里面有很好的一面就是他是个性情中人,我们都知道曹操是个诗人,他身上既有军事将领的素质,他也有诗人的气质,他只要不是在正式办公、正式作战的时候,他为人是很随和的,他会跟大家说说笑话,开开玩笑,打打哈哈,这样他就有了一种亲和力。一个做领导的,太严肃了不好,太严肃了,人家觉得你不可亲近;太随便了也不好,太随便了你没有威望,最好是像曹操这样,需要威望的时候他是不怒而威,平时的时候他又亲切随和,这样就使自己的下属既尊敬他,又爱戴他,这个分寸,曹操也把握得很好。所以曹操经常把正经事用开玩笑的口气来说,比方说他有一个人在他敌人那边,自己的父亲被曹操下了大狱,曹操就给他写封信说,令尊大人在我的监狱里日子过得还不错,不过呢,国家也不能老掏钱替人家的爸爸养老啊,你看着办吧,非常好玩儿。

第三个原因,他的真诚,曹操是真心诚意、实实在在希望有很多人来帮助他,他确实感到自己一个人是孤单的,是势单力薄的,这是他的真话。曹操有一首诗叫《短歌行》,里面有这样的句子“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翻译过来就是,青青的是你的衣衿啊,悠悠的是我的爱心,只是由于你的原因啊,让我思念到如今。思念着谁?不是情人,不是小蜜,是能够帮助他成就一番事业的朋友,这个感情是真实的,所以第三个原因是他的真诚。

篇7:名人学者对鲁迅的一些个人评价

在社会主义政权正式建立后,中国广大知识分子对上述这句话表示了认同,从而表达他们对于使封建秩序土崩瓦解的革命思想的敬畏。但是最近,中国国内开始有了“消除鲁迅”的趋势与行动。主管发行大部分中小学生教材的人民教育出版社,从今年9月份的新学期开始,删除了初一语文课本中鲁迅的散文《风筝》。

出版社和一部分教育界的相关人士这样解释道:“(鲁迅的文章)内容难度太大,学生无法理解,从而使得他们对学习产生了厌恶”。用这样的理由来解释对于删除这部被誉为鲁迅散文中的精品的作品的原因,显然是无法让人释然的。而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了。之前鲁迅的代表作《阿Q正传》时被(从课本中)删除时用的也是同样的依据:在十年和六年前,上海市和北京市都以“对学生来说难度太大”为由分别从初中、高中教材中删除了该作品。

事实正是如此:19之后曾经先后有130篇鲁迅的作品被用于教材中,但是到现在大约只剩下了15篇了。作为足以让中国自负的思想家乃至革命家,并且同时作为全世界最优秀的作家的鲁迅,为何会遭受如此这般的冷遇呢?这真的是为了给学生减负的措施吗?

为了得到真正的答案,我们还得回归到其作品内容当中。1925年发表的《风筝》,讲述了鲁迅折磨不会放风筝的的弟弟的故事。通过回顾幼时对待弟弟的所作所为,他谴责了自己的良心。但是鲁迅真正想表达的是,无法抵抗来自兄长不当的压力的弟弟,和让弟弟变成这样的家长式的封建秩序,从而进一步揭穿了封建社会的暴力性。

被学生所熟知的《阿Q正传》也是一样的。早于《风筝》两年前发表的这部小说,通过阿Q这位最底层的农民工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矛盾。通过阿Q受辱而不知反抗,甚至被小偷逼迫到被枪杀的命运,激烈地批判了中国民众的愚昧。

90年后的现在,中国社会正在与腐败和网络谣言进行战斗。(政府)本想着把腐败怪责为不受监督的封建权力的产物,然后把管制谣言作为防止扩散不满社会言论的一种措施。但是反观而言,这说明了现在民众还是存在着鲁迅当时所揭发那种,无法抵抗的社会星的封建愚昧。

篇8:对英国文学名人的评价作文

关键词:英国文学,茶文化,绅士风度,民族精神

几百年前,伴随着中国茶在东西方茶叶贸易的增加,饮茶的单纯生活方式融入了西方的社会生活,并在累积和沉淀之下生成了独特的茶文化,英国位居世界茶叶进口之首,还开创了闻名遐迩、意味独具的红茶文化,具有高贵、优雅的内涵与本质,并在英国文学语言中加以透视和表达,显现出与英国经济、文化相融合的社会生活状态。

1 略谈英国茶文化的演变轨迹

英国从初识茶叶到推崇茶叶的百年历程中,由神奇的东方魅力仙草转变为英国贵族推崇的奢侈饮料,历经了时间的积淀,并开创出英国独具特色的茶文化体系,体现了茶文化在历史演变之下的重大社会性影响。

1.1 茶叶的初期输入

早在十七世纪,中国的茶叶就通过荷兰商人转运而至英国,开始了最初的中英茶叶贸易,在最初的茶叶贸易种类之中,大多为红茶,并在英国上层社会中开始流行和推崇。作为异国而来的稀少而昂贵的茶叶,被英国人民视为神奇的仙草,经过英国上层社会的推崇之后,变为饮品,实现了饮茶的生活化涵义。然而,十七世纪之时,英国茶叶进口量少且昂贵,因而还未广为流传。

1.2 茶叶的稳健上升

到了十八世纪,英国茶叶开始快速、稳步增长,并逐渐由王室贵族向平民百姓开放,在茶叶消费稳步上升的趋势下,英国民众开始热衷于饮用茶叶,并逐渐在城乡各阶层普及,并且,在英国还出现了专门消费茶饮料的茶园以及必备服饰和器皿,延伸出了“茶舞”的艺术表现形式,由此可见,茶之芬芳充溢英国,成为了英国的国饮。

1.3 茶叶的多元化发展

在中国茶叶输往英国的曲折历程中,中国茶叶经历了由恢复、鼎盛到衰败的过程,在十九世纪中英关系恶化的政治格局下,中国茶对英国的输入明显凋零,而印度、锡兰茶则迅速开始向英国输出。从而,英国成功实现了茶叶的多元输入格局和态势,获得了更多质优价廉的茶叶,在十九世纪末,甚至将“茶”和“英国”视为一体,将茶视为国家和人民生存状态的意义,虽说有些夸张,却见证了茶对英国的与日俱增的影响力。

1.4 茶叶的拓展

二十世纪以来,英国茶叶得到了大幅拓展和延伸,其来源几乎遍及世界所有茶叶生产国,其饮茶之风长盛不衰,稳居英国的“国饮”地位,并对饮茶方式进行了传承和变革,首先饮茶方式转变为热饮,讲究冲泡热茶,并分为加奶茶和不加奶茶两种。其后,又衍生出冷饮的饮茶方式,而最为时尚的则是冰茶和冰淇淋奶茶形式,这种饮茶方式香甜可口,富于浓郁的香味及原有的色泽,体现出层次感。

2 英国文学语言对“Tea”的应用研究

2.1“Tea”的英国语言概念

茶叶在汉语中的概念是指由常绿的灌木类:茶树而生成的嫩叶,经过再加工,而生成的产物即茶叶。“Tea”在英国语言之中得到了转载和扩展,“Tea”即可以指茶叶、茶树,而且可以指饲料、茶点、茶会、下午茶,并可作动词,意为“喝茶”、“吃茶点”、“沏茶”等。

2.2“Tea”的英国语言词汇

在英国语言之中,与“Tea”相联连的词组颇多,诸如:tea cup、tea caddy、tea board、tea cake、tea fight、tea party、tea garden、tea room、tea spoon、tea trolley等。

2.3“Tea”的英国语言喻义

在英国语言的“Tea”组成的习语之中,隐含有深刻的喻义。例如:由于初期中国茶叶输入英国之时价格昂贵,茶叶具有与珠宝首饰同等意义的贵重价值,便有习语:all the tea in China意指巨大的、无法估量的财富,还有如下谚语:would not do something for all the tea in China,喻义为:不管怎样高的报酬,即便把中国茶叶都送给我,我都不做。又如:将a storm in a teacup(茶杯里的风暴)喻意十八世纪的圣马力诺政变;用tea and sympathy表示对不幸者的安慰与同情,将茶视为了人们情感上的需要。

英国人热衷于饮茶,用cup of tea表示“让人喜欢的东西”,但是若要表示“让人讨厌的东西”,则用an unpleasant cup of tea表示;英国语言之中的“take tea with somebody”并非“与某人一同饮茶”的含义,而恰恰是“与某人狭路相逢、发生冲突”的喻义。

2.4“Tea”的英国语言转义

在时代的变化和发展之下,“Tea”生成了引申和转义,除了饮茶的含义之外,还衍生出糕饼的含义,如:scones、crumpets、muffins、cookie,另外,在俚语中,Tea具有兴奋的意义,转义为“大麻”,因而生成了tea pad(吸食大麻的地方)、tea room(同性恋聚集场所)、teaed up(中大麻毒而昏迷的)。

3 英国文学情景对茶文化的应用研究

3.1 发展了英国优雅精致的“文化内涵”

英国人对于饮茶极具讲究和格调,并讲求劳逸结合,成为了一种高雅的文化艺术形式,显现出英国民族悠闲自得的浪漫情怀,在英国文化中以茶会友的情境之中,具有更为实惠和文雅的蕴意。

首先,他们讲究饮茶的规律。起床之后要饮用早茶(early morning tea),在空腹之时饮用红茶,用于补充水分、暖身醒胃;早餐之时要饮用早餐茶(breakfast tea),早餐茶极具盛名,它以牛奶和柠檬的加入,精心调制而成,在奶香四溢、口味独特的早餐茶中,可以感受到中西文化的融合。同时,在英国的早餐茶中还有以中国红茶为基准的伯爵茶,它以注入佛手柑而制成,利于清脑提神。上午工作之时要抽出20分钟饮用“工休茶”(tea break);下午还要饮用下午茶(afternoon tea);晚餐前要饮用正式茶点(High tea);入睡前要饮用“告别茶”。

其次,英国饮茶的泡茶自有讲究。他们不喜欢淡淡芳香气息的清茶,而更喜欢加入牛奶和糖的奶茶,其冲泡过程也较为复杂,一定要遵循“取水、烧水、温壶、冲泡、调制”等步骤,才能正式饮用。由此可见英国茶文化之中的精致、细腻的内涵。

再次,英国饮茶还配备专门茶具,在以茶会友的接待之中,主人会精心准备茶壶、茶杯、滤匙、糖罐、奶盅、茶匙、点心盘等,这些茶具多采用蓝白青花瓷,其略带压抑却又色彩简洁,显现出英国文化之中标准的英式内敛风格,并且这些茶具还绘制有英国独特的植物与花卉图案,是典型的维多利亚风格,赏心悦目,富于格调,给人以优雅高贵的文化艺术享受,展现出浪漫动人的英伦风情。

3.2 发展出英国名声大噪的“茶品牌”

在英国茶文化的发展历程中,逐渐生出颇具名气的茶品牌,其中包括:(1)英国皇室御用茶———TWININGS,它是英国最为古老的、贵州皇室专宠的茶,其中最为流行的是伯爵茶(Earl Gray),它用淡雅的奶油黄包装,并印制有黄金狮子的徽章及TWININGS字样。(2)英伦国民茶———Whittard,这是英国的连锁茶叶及咖啡公司,它销售各式茶叶及咖啡,还贩卖各种茶具、点心等,同时他还配备了“试茶”区域,允许客人享受自己动手配茶的情趣。(3)英伦传统茶———Fortnum Masons,这是经营茶叶的百货店,它的四周绘制有巨大的淡彩画,传述维多利亚时代印度和埃及的风情。(4)英国的“立顿”红茶。除了英国传统的绿茶和奶茶之外,研制出色彩鲜艳、香气四溢的“立顿”红茶,它被誉为“从茶园直接进入茶壶的好茶”,推出了绿茶包、茉莉花茶包、柠檬茶包等,成为了全球最大的茶叶品牌。

3.3 培育了英国男性行为的“绅士风度”

英国由茶文化而衍生出的绅士风度、行为举止、文明仪态等,备受世人认同和赞赏,它们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影响英国男性的服饰。英国茶文化对于出席饮茶的场合有较为严格的服饰要求,男性必须身穿燕尾服、头戴高帽、手持雨伞,衣衫要整洁、素暗,体现出有涵养和有魅力的象征。另一方面,影响英国男性的行为方式。英国茶文化中要求男性对身边的女性服务,注重生活细节,用彬彬有礼的举止出现在茶会场合,体现出温和谦逊的风度,表现出良好的个人修养。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英国茶文化根植于其国家的背景、社会模式及民众之中,体现出崇高社会伦理和规范的特征,并展示出具有贵族气息的高贵典雅之韵味,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和超越品茗本身的美感价值。

参考文献

[1]周景洪.英国茶文化漫谈[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2):74-76.

[2]孟丹.中英茶文化内涵的对比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0.

[3]马晓俐.茶的多维魅力[D].浙江大学,2008.

[4]王利琳.外国文学作品中的英国茶文化[J].农业考古,2015(5):104-107.

[5]鲁霖珊.从《匹克梅粱》看英国下午茶文化[D].吉林艺术学院,2013.

[6]乐素娜.中国茶文化在东西交流中的影响---以英国茶文化为例[J].茶叶,2011(2):121-122+126.

上一篇:浅析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下一篇:最新的江苏省卫生专业高级职称评审政策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