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设计史考研总结

2024-08-21

工业设计史考研总结(精选6篇)

篇1:工业设计史考研总结

手工艺设计阶段

中世纪:直到14~15世纪资本主义制度萌芽之前,欧洲的封建时期被称为中世纪。设计风格为简朴、实用甚至简陋,带有北方蛮族的粗野形态。主要特点在于结构的逻辑性、经济性和创造性。

文艺复兴:十五世纪以后形成,中心思想是“人文主义”,以意大利为中心主张文学艺术表现人的思想感情,科学为人生谋福利,提倡个性自由以反对宗教桎梏。促进了普遍的文化高涨,设计进入崭新的阶段,影响直达20世纪。

巴洛克:流行于意大利16~17世纪。反对文艺复兴时代艺术的庄严、含蓄、均衡而追求豪华、浮夸和矫揉做作的表面效果。扭曲型柱腿带有夸张效果的运动感,宏大的涡形装饰在运动中表现出一种热情和奔放的激情。巴洛克家具强调整体性和流动性。洛可可:盛行于十八世纪法国路易十五时代,具有纤细、精巧的妇女体态的造型,华丽和繁琐的装饰,在构图上有意强调不对称。颜色娇艳,恶俗。严重受中国清式设计风格侵染。十八世纪的设计风格

新古典:盛行于十八世纪六十年代,指资本主义初期最先出现在文化上的一种思潮,追求古典风格和简洁、典雅、节制的品质以及高贵的纯朴和壮穆的宏伟。在建筑上追求建筑物体形的单纯、独立和完整。

浪漫主义:十八世纪下半叶至十九世纪上半叶活跃于欧洲艺术领域中的另一主要艺术思潮,带有反抗资本主义制度与大工业生产的情绪,用中世纪艺术的自然形式来对抗机器产品,追求非凡的趣味和异国情调,特别是东方的情调。机械化与设计

美国的制造体系与设计:特点是标准化大批量生产,产品零件具有可互换性,在一系列简化了的机械操作中实用大功率机械装置。“使枪的每一个相同部件完全一样,能用于任何一支枪”。卡尔·本茨——1885 汽车(内燃机为动力的三轮车)。汽车工业的真正革命是从亨利·福特的T型车和流水装配线作业开始的。设计改革

十九世纪前期哥特式复兴:帕金——

1、理想越高,艺术水准越高,态度决定一切。

2、反对“纯美”,不应掩饰材料

3、设计应适于使其实现的材料,憎恨虚假材料。

4、主张自然装饰应程式化并加以几何化的处理,用来加强其表现形式,装饰也要加以控制。

水晶宫:1851 英国在伦敦海德公园 举行了第一次国际工业博览会——“水晶宫”国际工业博览会。为了炫耀英国工业革命后的伟大成就,试图改善公众的审美情趣,以制止对于旧风格无节制的模仿。由英国艺术学会提出,主席为维多利亚女王的丈夫阿尔伯特亲王。设计方案——帕克斯特。只用了铁、木、玻璃,不到九

个月装配完毕。拉斯金:

1、师承自然

2、使用传统的自然材料

3、忠实于材料本身的特点,反映材料的真实质感。

4、合适于目的性

莫里斯:积极的社会主义者,主张社会平等和反对压迫的思想,拉斯金思想最直接的传人,在莫里斯的影响下,英国产生了一个轰轰烈烈的设计运动——工艺美术运动。工艺美术运动:首先提出“美与技术结合“的原则,主张美术家从事艺术,反对”纯美术“。设计强调“师承自然”、忠实于材料和适应使用目的,从而创造朴素而适用的作品。但是它将手工业推向了工业化的对立面,违背历史发展潮流,是英国设计走了弯路。

芝加哥学派: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明确了功能与形式的主从关系,注重内部功能,强调结构的逻辑表现。

沙利文:最先提出“形式追随功能”,成为现代设计运动最有影响力的信条之一。莱特:吸收和发展了沙利文的“形式追随功能”的思想。

新艺术运动:流行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与先前的历史风格决裂,拒绝了西方艺术的另一趋势——自然主义。重点在于动、植物的生命形态上。它在本质上仍是一场装饰运动,但它用抽象的自然花纹与曲线,脱掉了守旧、折衷的外衣,是现代设计简化和净化过程中的重要步骤之一。

霍尔塔:比利时新艺术运动最富代表性的人物(另:威尔德),喜用葡萄藤般起伏有力的线条,又称“比利时线条”。

吉马德:法国新艺术运动的代表人物(另:宾),地铁风格。

戈地:西班牙建筑师,整个新艺术运动中最引人注目、最复杂、最富天才和创新精神的人物——巴塞罗那米拉公寓。

青春风格:德国的新艺术运动,得名于《青春》杂志。

维也纳分离派:奥地利的设计改革运动,青春风格几何因素的形式构图进一步演化成了直线与方格。口号:为时代的艺术——艺术应得自由。

麦金托什:与妻子及妻妹、妹夫组成“格拉斯哥四人”小组,主调为高直、清瘦的茎状垂直线条,能体现出植物生长垂直向上的活力。

霍夫曼:受麦金托什影响,喜欢规整的垂直构图,逐渐演变为自己的鲜明风格,“棋盘霍夫曼”。

德意志制造联盟:1907年成立,工业设计真正在理论和实践上突破。

穆特休斯:实用主义,认为建立一种国家的美学的手段就是确定一种“标准”。威尔德:德意志的创始人之一,对于为了国家的经济利益而统一艺术与工业的可能性并不十分乐观。他认为这两者的结合是将理想与现实混为一谈,会导致理想的崩溃。诺曼:精明的外交手段使得观点不尽相同的人士汇集在联盟的旗帜之下。激烈的战争:标准规范高质量满足出口VS青春风格的个性

贝伦斯:开创了现代公司识别计划的先河。设计有:电风扇(1908)、透平机制造车间与机械车间(1909)、电钟(1910)。学生有:格罗皮乌斯,米斯,柯布西埃

艺术变革与现代设计

立体主义:基本原则是用几何形来描绘客观世界。

未来主义: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首先出现于意大利的一个文学艺术思想流派,它对资本主义的物质文明大加赞赏,对未来充满希望。勒加《机械的要素》(1922),墨菲《剃须刀》(1922)

风格派:1917~1931年间以荷兰为中心的一场国际艺术运动。绝对抽象原则。作品虽然没有可理解的主题,常冠以“构图第X号”类的名称,但其富有深层次的内涵与意义,体现了大多数欧洲人民渴望和谐与平衡的姿态。与人类征服自然的“荷兰精神”和宣扬克制与纯洁的荷兰清教传统相一致。

蒙德里安:绘画是由线条和颜色构成,所以线条和色彩是绘画的本质,应该允许独立存在。《红、黄、蓝构成》

里特维尔德:风格派最有影响的实干家之一,将风格派平面推到了空间,以实用的方式体现了风格派的艺术原则。“红、蓝椅”——由机制木条和层压板构成,13根木条相互垂直,形成基本机构空间,各个构件用螺钉紧固搭接而不用榫接,以免破坏构件完整性。红背靠,蓝坐垫,黑木条。木条端部漆成黄色,表示木条只是连续延伸的构件中的一个片断而已。(另:乌德勒支住宅)

构成派: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在立体主义和未来主义的影响下,俄罗斯一些青年艺术家颂扬机器的特征力图用表现新材料本身特点的空间结构形式作为绘画及雕塑的主题,对建筑学、城市规划和工业设计影响很大。

马来维奇: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以之为中心的1917年的十月革命,将政治上的革命与艺术上的革命联系起来。代表:塔特林设计的第三国际纪念塔。

现代主义:起缘于对机器的承认,认为机器应该用自己 的语言来自我表达。关键因素:功能主义与理性主义,功能主义最有影响的口号“形式追随功能“。尽管现代主义反对任何形式的风格,但实际上现代主义的理论还是被”翻译“成了一种现代风格,以机器隐喻为基础的,即所谓”机器美学“。用净化了的几何形式来象征机器的效率和理性,反映工业时代的本质特点。首先在德国兴起,后再法国、奥地利、意大利等国也发展起来。

柯布西埃:出生于瑞士,师从贝伦斯,1920《新精神》鼓吹新建筑,1923文章汇集,名为《走向新建筑》,歌颂现代工业的成就。反映机器美学追求机器造型中的简洁、秩序和几何形式以及机器本身表现的逻辑性和理性。“住房是居住的机器“——新精神馆。

包豪斯:第一,在设计中提倡自由创造;第二,将手工艺与机器生产结合起来;第三,强调基础训练;第四,实际动手能力和理论素质并重;第五,把学校教育与社会生产实践结合起来。设计理论的三个基本观点:第一,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第二,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第三,设计必须遵循自然与客观的法则来进行。

1919~1928:格罗皮乌斯 包豪斯运动的灵魂人物,主张艺术与工程结合,认为艺术与工艺合而为一才是真正的现代设计。1928~1930:汉纳斯·梅耶 共产主义 1930~1933:米斯·凡·德·洛 实用主义——钢管椅、巴塞罗那椅 少即是多 二十世纪20~30年代的流行风格

艺术装饰风格:起源

1、新艺术运动

2、上流社会的赞助

3、设计师的愿望 影响因素:

1、维也纳分离派

2、俄国芭蕾舞

3、立体主义

流线型风格:起源于空气动力学实验,是一种象征速度和时代精神的造型语言,发展成一种时尚的汽车美学,还渗入到家用产品的领域中。

斯堪的纳维亚风格:现代主义与传统相结合,既注意产品的实用功能,又强调设计中的人文因素,富于“人情味”,避免刻板,柔化的人文主义。艾格里和胡高——电动打字机;沙逊为沙巴公司设计的小汽车。

汉宁森设计的PH灯的重要特征:

1、所有光线必须经过一次反射才能达到工作面,以获得柔和、均匀的照明效果,并避免清晰的阴影

2、无论从任何角度均不能看到光

源,以免眩光刺激眼睛

3、对白炽灯光谱进行补偿,以获得适宜的光色

4、减弱灯罩边沿的亮度,并允许部分光线溢出,以防止灯具与黑暗背景形成过大反差,造成眼睛不适

“软性”的功能主义:比功能主义更为柔和并具有人文情调的设计方法 职业工业设计师的出现

美国:“工业设计”一词在美国最早出现在1919年,西奈尔开设自己的事务所,并在自己的信封上印上了这个词。

第一批职业工业设计师: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厄尔;最早开业的设计师之一提革;第一代自由设计师中最富盛名的罗维。

盖茨:最早开业的设计师之一,出版了《地平线》艺术,他认为设计应考察

1、确定产品所要求的精确性能

2、研究厂家所采用的生产方法和设备

3、把设计计划控制在经费预算之内

4、向专家请教材料的使用

5、研究竞争对手的情况

6、对这一类型的现有产品进行周密的市场调查。

欧洲:华根菲尔德——参与批量生产的最有名的德国设计师之一,设计了镀铬钢管台灯。

战后重建与建设

国际工业设计协会联合会(ICSID),1957年成立于伦敦,两年举办一次年会。丹麦:维纳——孔雀椅(1947),“椅“原是为有腰疾的人设计的,因而坐上去十分舒适。20世纪50年代,雅各布森——”蚁“椅、”蛋“椅、”天鹅“椅,将刻板的功能主义转变为精练而雅致的形式

硬边主义:20世纪60年代以后趋向,雅各布森——筒系列不锈钢餐具

B&O公司:20世纪90年代,开始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由严谨的“硬边艺术“转向”高技术/高情趣“的完美组合。——壁挂式音响

现代主义:20世纪40~50年代,美国和欧洲的设计主流是在包豪斯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在主义。核心为功能主义,强调实用物品的美应由其实用性和对于材料、结构的真实体现来确定。

美国:商业性设计与现代主义设计并存。发展原因

1、包豪斯破产,人才流向美国

2、美国欣赏德国的斯堪的纳维亚风格

3、机构“现代艺术博物馆“,推动现代设计发展。

商业性设计:把设计完全看做一种商业竞争手段,设计改型不考虑产品的功能因素或内部结构,只追求视觉上的新奇与刺激。

现代艺术博物馆:诺伊斯、考夫曼在推动将功能主义作为美国现代设计美学的努力中,最重要、最富有成效的手段是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的设计竞赛。伊姆斯和埃罗·沙里宁在该馆举办的“家庭装修中的有机设计“竞赛中获首奖。

优良设计:简洁无装饰,可以用合理的价格批量生产,家具轻巧而移动方便,有时还具有多功能。

沙里宁:家具设计常常体现出“有机”的自由形态,而不是刻板、冰冷的几何形,这标志着现代主义的发展已突破了正统的包豪斯风格而开始走向“软化”。

“胎”椅:1946,采用玻璃纤维增强塑料模压成型,覆以软性织物。“郁金香”椅:1957,采用塑料和铝两种材料,由于圆足,不会压坏地面。以上两个为20世纪50~60年代“有机”设计的典范。

英国:带有工艺美术运动气息,1959年伊斯戈尼斯设计了另一型号的莫里斯小型轿车,干净利落。

当代主义:出现在英国20世纪50年代的家具、室内设计中,基础仍然是功能主义,但由于斯堪的纳维亚设计的影响使其又具有弹性及有机的特点。其实质是20世纪20~30年代国际现代主义的发展,因而又被人成为新国际现代主义,源于美国和斯堪的纳维亚。代表:雷斯——“安德罗普“椅(1951);罗宾·戴——”V型腿“椅。美国的商业性设计:本质是形式主义,在设计中强调形式第一,功能第二。为了促进商品销售,增加经济效益,不断花样翻新,以流行的时尚来博得消

费者的青睐,但这种商业性的设计有时是以牺牲部分使用功能为代价的。美国汽车设计是商业性设计的典型代表。厄尔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商品的废止:

1、功能型废止

2、合意型废止

3、质量型废止 意大利的风格与个性

意大利设计特点:由于形式上的创新而产生的特有的风格与个性。意大利设计的中心是米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意大利工业设计的中心是奥利维蒂公司,战后它仍保持着自己在工业设计方面的主导地位。20世纪50年代意大利设计的视觉特征是所谓当代“有机“雕塑。

阿斯卡尼奥——1946“威斯柏“98-cc小型摩托车;1948兰布列轻型车摩托车;尼佐里——”米里拉“缝纫机模型;庞蒂——便器

20世纪60年代的设计明星——索特萨斯:设计受印度和东方哲学影响,勇于探索,刻意求新。

联邦德国:战后对联邦德国工业设计产生最大影响的机构是1953年成立的乌尔姆造型学院,设计师比尔设计了学院的校舍并担任第一任校长。另一里程碑是系统设计方法的传播与推广。

科拉尼:“设计怪杰“,跳出功能主义的圈子,通过更加自由的造型增加趣味性。日本:

1、1945~1952的恢复期,模仿阶段 2、1953~1960的成长期,经济与工业都在持续发展 3、1961年起进入发展期,即日本的工业生产和经济出现了一个全盛时期,工业设计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由模仿逐渐走向创造自己的特色,从而成了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设计大国之一。

双轨制:高精尖——数码、电子、汽车;传统——服装、家具。代表——柳宗理设计的“蝴蝶“凳。走向多元化

理性主义:以设计科学为基础,设计科学含心理学、生理学、人机工程学、医学、工业工程。特征为“无名性“设计,体现团队特征,难以体现个人风格。形成原因为公司建立设计部门以迎合越来越专业化的设计,按一定程序以集体合作形式完成,另外聘请自由设计师设计的产品也必须纳入公司设计管理的框架之内,以保持设计的连续性。理性设计的典型——安德瑞生设计的F78型电话机。新现代主义:在有机现代主义之后,20世纪60年代出现了复兴20~30年代的现代主义、追求几何形式构图和机器风格的所谓的“新现代主义“,受视幻艺术的影响,即”硬边艺术“,多采用圆柱体、立方体等简单的几何形状,选材上广泛应用不锈钢、镀铬金属、玻璃等工业材料。雅各布森的筒系列不锈钢器皿为典型代表。为体现商业界的秩序与效率,设计应有冷漠、正规、中性的外观特征。高技术风格:与新现代主义平行发展的一种工业设计风格,源于20世纪20~30年代的机器美学,直接反映了当时以机械为代表的技术特征。“游击队”风格,模仿军用通讯机器风格。代表——1976年在巴黎建成的蓬皮杜国际艺术中心与文化

中心,设计者是英国设计师皮阿诺与罗杰斯,直率的表现了结构,而且连设备也全部暴露,并有五颜六色的管道。

波普风格:又称流行风格,代表20世纪60年代工业设计追求形式上的异化及娱乐化的表现主义倾向。力图表现自我,追求标新立异,强调新奇与独特,并大胆采用艳俗的色彩,主要体现在家具、迷你裙、流行音乐会。中心是英国。产品专注一形式的表现和纯粹的表面装饰,功能、合理的生产一类现代主义的观念被冷落,但产品寿命短

暂。穆多会——“用后即弃”的纸制儿童椅;琼斯——1969 桌子 由一个极为逼真的半裸女塑像跪着背负桌面。

后现代主义:旨在反抗现代主义纯而又纯的方法论的一场运动,并不是指时间上处于“现代”之后,而是针对艺术风格的发展演变而言,即站在现代主义的对立面。文丘里:《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成了后现代主义最早的宣言。提出“少就是乏味”,鼓吹杂乱的、复杂的、含混的、折衷的、象征主义和历史主义的建筑,特点

1、文脉主义

2、引喻主义

3、装饰主义

孟菲斯设计集团:有索特萨斯和7名年轻设计师组成,反对一切固有观念,开创了一种无视一切模式和突破所有清规戒律的开放性设计思想,从而刺激了丰富多彩的意大利新潮设计。对功能有自己的全新解释,尽力去表现各种富于个性化的文化意义。解构主义:重视个体、部件本身,反对总体统一,是从构成主义的字眼演化而来,与构成主义的相似之处是都试图强调设计的结构要素。而解构主义是对正统原则、正统秩序的批判与否定。解构主义并不是随心所欲地设计,建筑貌似零乱,但是都必须考虑到结构因素的可能性和室内外空间的功能要求。弗兰克·盖里:被认为是解构主义最有影响力的建筑师,20世纪90年代末完成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设计手法似乎是将建筑整体肢解,然后重新组合。柏纳德·屈米:巴黎维莱特公园的一组解构主义的红色构架。

篇2:工业设计史考研总结

第一阶段 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时期

(土地革命中前期 1915新文化运动--1935 遵义会议召开)这一时期常考事件 1915年陈独秀发动新文化运动,著名刊物《新青年》、《每周评论》 1918 李大钊撰写《布尔什维克主义的胜利》和《蔗民的胜利》标志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转播

1.1921党成立,李大钊初步表示马列应与中国实际结合

2.1922 二大 制订反帝反封建纲领;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第一次分析中国阶级状况;农民问题是革命中的最大要素

3.1923 三大 确立与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瞿秋白最早提出统一战线概念)

4.1925 四大 争夺革命领导权和建立工农联盟

5.1927 八七会议 总结第一次革命失败教训,纠正陈独秀右倾错误;确立了土地革命

总方针;提出枪杆子出政权 1927 秋收起义后,毛泽东进行三湾改编:将一个师缩编为一个团;将党支部建在连上;在部队内部实行民主管理 1929 毛泽东主持古田会议 确立在农村中建立新型无产阶级政党及其军队

主要著作 在集中体现1925年11月《少年中国学会改组委员会调查表》 早期领导人就提出了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些基本思想 1925年至1926年《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

《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 最早论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文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只能由中国无产阶级来领导;各阶级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农民是最广大最可靠的同盟军;第一次把资产阶级区分为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是劳动阶级,是我们同盟的对象。)

《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 农民问题乃是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1927年3月,《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分析了农民的各个阶层,提出了党在农村的阶级路线。(正确解决了无产阶级领导权的中心问题--农民问题)1929 《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用无产阶级思想进行军队和党的建设1928到1930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存在》 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井冈山的斗争》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以“乡村为中心”

《反对本本主义》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第一次反对教条主义;第一次使用了“思想路线”这一科学概念;基本形成了包含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基本因子,基本形成了明确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

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的确立和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提出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基本形成

6《关于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问题》 决定革命性质的力量,是主要的敌人和主要的革命者两方面。” 7 1933年8月《必须注意经济工作》 强调在战争环境中加强经济建设的重要性。

第二阶段在土地革命后期和抗日战争中得到系统总结和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

(1935 遵义会议--1945 中共七大)

这一时期常考事件 1935 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的领导地位 1938 毛泽东向全党提出“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马列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 1935年12月25日,瓦窑堡会议中通过《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毛泽发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确立。会议主要决议:把“工农共和国”变成人民共和国;对富农财产不再没收;红军战略向民族革命战争转变;实现对抗日统一战线领导权。1941 张心如在《论布尔什维克主义的教育家》中首次使用“毛泽东同志的思想” 1943 王稼祥在《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解放运动的道路》中首次提出“毛泽东思想”这个概念,中国共产党正式使用这个概念

洛川会议 《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全面抗战路线的具体化。

主要著作 1935年瓦窑堡会议 《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论证统一战线的可能性必要性 1936年12月,《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总结中国革命四个特点:中国政治、经济发展及其不平衡,而且经历了1924―1927的革命;敌人强大;人民军队弱小;共产党的领导和土地革命

第一、第四特点决定了人民军队可能发展战胜敌人。第二、三特点决定战争的持久和艰苦性1938年5月《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和《论持久战》

主要内容有:

(1)揭示了抗日战争发展的基本规律(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寡助,我多助)

(2)论述了只有实行人民战争,才能赢得胜利的思想。

(3)阐明了抗日战争作战的形式上,主要是运动战,其次是游击战1939年10月《<共产党人>发刊词》

1939年12月《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1940年1月《新民主主义论》

这三个著作形成了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完善体系,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与成熟。

《<共产党人>发刊词》提出党的建设、武装革命、统一战线三个法宝,把建党称为一个“伟大的工程”。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根本依据。”首次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概念,阐明了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性质、前途,指出中国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并指明了中国现阶段革命的主要对象或主要敌人,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就是帝国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和本国的地主阶级。

《新民主主义论》1)深入论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特点

首先,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其次,革命的领导者是无产阶级;

再次,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社会;

(2)论证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3)第一次完整的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制定了中国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提出了建立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方案。

政治纲领是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几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

经济纲领是没收官僚资本主义归人民共和国所有,没收地主的土地归农民所有,容许民族资本的存在和发展,实行“节制资本”;

文化纲领是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科学的大众的新文化

(4)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 1940年《目前抗日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和《论政策》

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总方针。(注意:在争取中间势力时需要具备的三个条件:1.们有充足的力量;2.尊重他们的利益;3.我们对顽固派做坚决的斗争,并能一步一步地取得胜利。)

在这几篇文章中要强调的是:

(1)“中间派”是毛泽东在《目前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中提出的,它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开明士绅和地方实力派。

(2)“中间势力”这一概念则有两种情况:①当指三三制政权中的中间势力时,是毛泽东在《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中对三三制政权的组成原则的划分中提出的,主要是指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士绅;②但当它用于分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一概念时,它包括的是民族资产阶级、开明士绅和地方实力派1941年5月 《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对实事求是作了精辟的阐述。1943年6月,《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第一次从哲学高度对党的群众路线作了理论概括,把党的群众路线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论有机地统一起来1945 在中共七大上作了《论联合政府》

把“建立一个以全国绝大多数人民为基础而在工人阶级领导下的统一战线的民主联盟的国家制度”当做“我们的一般纲领”;而把“建立民主的联合政府”当做“我们的具体纲领”。这是根据当时形势来制定的。

在报告中概括了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优良作风: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

在报告中提到人民战争必须实行“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

第三阶段 在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继续发展

这一时期常考事件 1945年 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在全党指导地位 1948 晋绥干部会议 明确把官僚资本列为革命对象,毛泽东完整提出在新民主主义历史阶段的总路线和总政策 1981 十一届六中全会 在《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第一次使用了“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这一表述。

要著作主 1947 《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经济纲领。阐述了经济、政治、文化纲领。

提出了土地改革的基本原则:第一,必须满足贫农和雇农的要求; 第二,必须坚决的团结中农,不要损害中农的利益。

总结了人民军队的十大军事原则,最主要的是: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绝对优势兵力,四面包围敌人,力求全歼,不便漏网。1948年1月,《关于目前党的政策中的几个问题》,新民主主义政权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权。1948年4月,《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a 完整的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土地改革的总路线:依靠贫农,团结中农(土地改革依靠的阶级路线),有步骤地、有分别的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土地改革遵循的总原则),发展农业生产(检验土地改革成功与否的根本标准)。

b 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这就是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在当前历史阶段的总路线和总政策。其中“人民大众”就是指革命动力。

c 明确的提出了“官僚资本主义”是中国革命的对象。1948年12月30日的《将革命进行到底》一文中,首次公开使用“人民民主专政”的概念。1949年6月《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系统、完整的阐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和政策。

文中的主要内容是:

第一,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特征是对人民实行民主,对敌人实行专政。

第二,人民民主专政的领导者和阶级基础是工人阶级和工农联盟。(领导者和阶级基础是决定国家政权性质的关键因素。)

第三,人民民主专政的职能和任务。

第四,人民民主专政的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1949 《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

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实现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恢复和发展生产)和主要途径。毛泽东第一次明确的提出了执政党的建设问题。阐述了两个务必: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侵蚀和攻击。1950年6月在七届三中全会上毛泽东在会上作了《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书面报告和《不要四面出击》的讲话

该报告中规定了实现对财政经济状况好转的三个条件和八项工作,3个条件是

a,土地改革的完成b,现有工商业的合理调整

c,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的大量节减。

《不要四面出击》的讲话提出了“不要四面出击”、“不可树敌太多”,应该集中力量孤立和打击当前最主要的敌人,会议着重批评了那种可提早消灭资本主义、实行社会主义的思想。1955年4月25日《论十大关系》

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经济建设和国法建设的关系; 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 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 党和非党的关系;

革命和非革命的关系; 是非关系; 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另外报告中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和民主党派的关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化)和“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总原则)的重要方针。1957年12月27日《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基本内容:

a,全面分析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和其运动规律

b,提出了严格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问题;

c,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一系列正确方针;

d,提出了从中国实际出发,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的内容主要是三点:

1、矛盾普遍存在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依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3、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同其他社会形态的基本矛盾在性质,运动特点,解决方法途径方面有着本质的不同。

在这篇文章中,毛泽东把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提高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高度加以论述。在文中对国家、个人、集体的关系,毛泽东提出了“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

57年后,老毛思想曲折发展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在扩大的中央全会上的讲话》

总结:

毛泽东思想中关于新民主义革命的理论的代表性著作主要体现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动考察报告》、《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共产党人>发刊词》、《新民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等著作中。

毛泽东同志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思想,集中地体现在《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等主要著作中。

毛泽东同志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思想代表性著作主要有:《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战争和战略问题》等著作中。

毛泽东同志关于政策和策略思想集中表现在:《目前抗日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论政策》、《关于打退第二次反GC的总结》、《关于目前党的政策中的几个重要问题》、《不要四面出击》、《关于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是不是真老虎的问题》等著作中。

毛泽东同志关于思想政治和文化工作的的著作,主要有:《青年运动的方向》、《大量吸收知识分子》、《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等。

毛泽东同志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的著作主要有:《反对自由主义》、《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学习和时局》、《关于健全党委制》、《党委会的工作方法》等

毛泽东思想概论之重要会议汇编

1.1921年7月的中共一大:对于这个知识点我个人认为就是考察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意义,它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这个知识点就多说说中国共产党共成立的伟大吧!呵呵!

2.1922年7月的中共二大:中共二大的中心议题就是讨论和制定党在现阶段的革命纲领。

会议根据列宁提出的《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对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当前阶段的革命性质是资产阶级民族革命的性质进行了分析,并制定了当时党的最低和最高纲领。

“最高纲领”――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的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社会。

“最低纲领”――即在民族革命阶段的最低纲领,①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②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打倒中华民族的完全统一;③统一中国本部(包括东三省在内)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中共二大提出革命纲领有其主客观的因素,主观因素是:①党开始懂得马克思主义要和中国实际相结合;②党对中国国情有了初步认识。客观因素是:①国内外时局的新变化;②列宁和共产国际的指导和帮助。但是这里要注意,建党开始我党没有意识到党内的“左”右倾的问题。

中共二大的历史意义是巨大的――它正确的分析了中国的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明确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步走;在中国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预示着中国革命的新GC必将来临。

3.1923年6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这是党的历史上比较重要的一次代表大会,此次大会讨论并接受了共产国际关于国共合作以及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的决议案,为随后到来的第一次国共合作打下了政治基础。

党的三大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事件是毛泽东被选为5人组成的中央局,并担任秘书,同陈独秀一起负责党的日常工作。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毛泽东首次进入党的核心领导层。这也是他1935年遵义会议以前在党内担任过的最高职务。

中共三大开始我党比较明确的提到了和国民党合作过程中的“左”右两种错误倾向(批评了陈独秀的右倾倾向),大会批评了这两种倾向,但是没有使用和“左”右做斗争这个概念。

4.中共四大――1925年1 月11日至22日, 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出席大会的有陈独秀、蔡和森、瞿秋白、周恩来、彭述之、张太雷、陈潭秋、李维汉、李立三等20人,代表党员994 人。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参加了大会。

中共四大的主要中心议题是:讨论工人阶级如何参加民族革命运动以及党如何领导即将到来的功能运动高涨的问题。

中共四大的历史功绩是: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各个阶段的革命态度问题,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大会还指出来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提出了无产阶级与农民建立巩固工农联盟的重要思想;会议还把国民党分为了左、中、右三派。制定了对国民党的工作是扩大左派,批评和争取中派,反对左派;大会还制定了有计划的开展工农运动的方针。

中共四大的不足是:虽然提出了领导权的问题,但对于如何争取领导权,缺乏具体明确的方针,只讲对群众运动的领导权,而完全忽视了对政权和武装力量的领导权。提出了农民是革命同盟军的问题,但没有提出土地革命这一解决农民问题的根本思想。5.中共五大――1927年4月27日到5月9日,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武汉召开。

这次代表大会是在大革命的紧急关头召开的。大会的主要任务是接受共产国际执委会第七次扩大会议关于中国问题的决议案,纠正陈独秀的机会主义错误,并决定党的重大方针政策。毛泽东批判了陈独秀在对待农民问题上的错误,主张把农民组织起来,武装起来,迅速加强农民的斗争。

中共五大总体上来说是失败的。因为,中共五大虽然批判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但对争夺革命领导权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如改造武汉国民党、改造武汉国民政府、组织和扩大党对革命武装的领导等问题,均未作出切合实际的回答。大会对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实质和危害也缺乏深刻的认识。陈独秀虽然作了一些检查,但没有真正改正错误。因此,五大实际上并未解决挽救时局的问题。

6.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的紧急会议。出席会议的有中央委员10人,候补中央委员3人,中央监委、中央军委、共青团中央、湖南、湖北的代表8人,共产国际代表和中央秘书处负责人也参加了会议。

会议在中国革命的危急关头,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就国共两党关系、土地革命、武装斗争等问题进行了讨论。会议坚决纠正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投降主义,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并把发动农民举行秋收起义作为当前党的主要任务。会上,毛泽东明确提出了“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的著名论断(这个知识点我认为是八七会议的重点考察点)。

7.中共六大――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出席大会的共有142人。

中共六大主要讨论了:中国社会的性质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现阶段中国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目前的政治形势正处于两个革命GC之间;党的总任务不是进攻,而是争取群众、准备BD。会议还制定了中国革命现阶段的十大政纲;规定了党的建设、工人运动、农民运动、红军和根据地建设的各项政策;批判了“左”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特别是盲动主义的错误。

六大也存在着不足:中共六大制定的路线基本是正确的,对后来中国革命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但这次会议也存在着缺点,即对中间阶级的作用、反动势力内部的矛盾缺乏正确的估计和政策,特别是对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仍旧把城市工作放在全党工作的中心,这对中国革命的发展起了消极的影响。

六大在考试中我们要明确,这个会议毛泽东并未参加,会议是瞿秋白主持的,毛泽东和六大的论断无直接关系。

8.三湾改编――1927年9月29日,毛泽东率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部队来到这里,进行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三湾改编”.这是中国工农红军政治工作的开端,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为从组织上,政治上和思想上建设一支全新型的人民军队奠定了牢固的基础.9.古田会议――1929年12月下旬,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第九次党的代表大会在福建上杭县古田镇召开。会议通过了毛泽东主持起草的《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

古田会议的中心思想是:用无产阶级思想进行军队和和党的建设。

会议规定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决定着军队的性质和面貌,这是红军建设的根本原则;规定红军除了要进行打仗消灭敌人的军事活动之外,还要担负起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以至于建立共产党的组织等项重大任务。

在党建方面,强调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

古田会议的这个决议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建设的纲领性文件。10.遵义会议――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

会议集中全力解决当时最紧迫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揭露和批判了“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和严重危害,对第五次反“围剿”战争的失败进行了总结,通过了张闻天根据毛泽东的发言起草的《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的决议》,肯定了毛泽东等关于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否定了以博古、李德等人在军事问题上的一系列错误主张。

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从而在极端危急的关头,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

遵义会议是中共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个地方我认为是考点)

11.瓦窑堡会议――1935年12月,中国共产党在陕北子长县瓦窑堡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

瓦窑堡会议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党在新形势下政治路线和革命策略的转变,迎接抗日新高潮的来临。

会议还通过了《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决议》全面地分析了国内外的政治形势和阶级关系的新变化,确定了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提出了以“人民共和国”的口号代替“工农共和国”的口号,批判了成为当时党内在统一战线问题上的主要危险的“左”倾关门主义倾向,同时也指出了在新的革命时期预防右倾机会主义复活的必要性,坚持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

瓦窑堡会议从理论和政策上解决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问题,从而解决了遵义会议以来没有解决的重要的党的政治路线问题。

这次会议是从土地革命战争到抗日战争的伟大转折时期中召开的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它表明中国共产党在总结革命中的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已经成熟起来,能够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创造性的进行工作。

12.洛川会议――1937年8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陕北洛川县冯家村召开扩大会议。

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毛泽东代表中央政治局作军事问题和国共两党关系问题的报告。

会议正确地分析了全国抗战开始以后的形势,制定了全面抗日的路线,阐明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独立自主原则问题。会议认为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在抗战中的领导权;在敌人后方,放手发动独立自主的游击战,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在国民党统治区放手发动抗日的群众运动;在有利于动员全国人民抗战的前提下,争取全国人民所应有的政治、经济利益;以减租减息作为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解决农民问题的基本政策。

洛川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历史关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它正确地指导了党和军队实行由国内战争到民族战争、由正规战到游击战的战略转变,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政治思想基础。

13.中共六届七中全会――1945年4月20日,历时长达11个月的中共中央六届七中全会胜利闭幕了。这个会议可能是我党历史上最长的会议。当然,这次会议的重要性并不在于它创纪录的长会期,而在于通过了一项在党的历史上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重要决议——《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这个决议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对若干重大历史问题作出结论,特别是对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错误进行了批判;高度评价毛泽东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套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杰出贡献,肯定了遵义会议的历史作用。《决议》指出在全党确立毛泽东领导地位的重大意义。正式宣布了:“党在奋斗的过程中产生了自己的领袖毛泽东,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体系―毛泽东思想。”《决议》说:“党在奋斗的过程中产生了自己的领袖毛泽东同志”,“我党终于在土地革命战争的最后时期,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中央和全党的领导。这是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的最大成就,是中国人民获得解放的最大保证”。对于犯错误的同志,《决议》明确指出应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不能否定一切。

《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通过,标志着延安整风运动的胜利结束,这个决议也为即将召开的党的七大作了极为重要的准备。

14.中共七大――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堂召开,历时50天。

大会的主要议程是: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刘少奇作《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朱德作《论解放区战场》的军事报告;周恩来作《论统一战线》的报告;任弼时作关于党的历史问题的报告;通过新的党章,选举新的中央委员会。6 月9 日,选举中央委员会委员4 4 名。6 月1 0 日,选举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3 3 名。6 月1 1 日,大会闭幕,毛泽东致题为《愚公移山》的闭幕词。

中共七大中刘少奇作的《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报告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的第一次总结。在报告中刘少奇对毛泽东思想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了详细的全面的阐述。七大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15.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从1949年3月5日至13日,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了。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着重地讨论了在现在形势下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城市的问题。

会议主要讨论了:

1.提出了人民解放军永远是一支战斗队,同时又是一支工作队。

2.说明了在全国胜利的局面下,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到城市,必须把恢复和发展

生产作为党的中心任务。

3.阐述了全国胜利后的基本矛盾和党在全国胜利后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所采用的基本政策。特别重点分析了当时中国的五种经济成分的发展状况和党必须采取的正确政策。

4.指出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有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和主要途径。

5.毛泽东估计了新形势,提出了警告“糖衣炮弹”的袭击,提出了两个“务必”的思想,务必继续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

这次会议的重大意义是:确立了革命胜利后建设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蓝图,并为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指明了道路,在政治、思想、理论上作了准备。

16.中共七届三中全会――1950年6月6日,中共七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是建国后中国共产党召开的第一次中央全会。此次会议主要讨论了国家的经济问题,并确定了党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主要任务以及所应采取的战略和策略方针。

毛泽东在会议上作了《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报告。但更为著名的是他的另一个发言——“不要四面出击”。针对新中国刚刚建立,立足未稳的情况,毛泽东指出,“四面出击,全国紧张,很不好。我们绝不可树敌太多,必须在一个方面有所让步,有所缓和,集中力量向另一个方向进攻。”在同资产阶级的关系方面,毛泽东提出了“有所不同,一视同仁”的方针。国营经济要占主导地位,但公私要一样看待。现在要把民族资产阶级团结在我们身边,不要把他们推开。对于民主党派,毛泽东指出,共产党和其他党派也应当实行“有所不同,一视同仁”的方针。在知识分子方面,毛泽东说,改造知识分子不能太急,用粗暴的方法进行思想改造是错误的。另外,毛泽东还就民族关系、整风问题、土地改革问题等阐述了党的一系列策略方针。

这里有个小知识点:毛在《不要四面出击》的讲话中,提出了党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中心任务是争取国家财政状况的基本好转。实现这个任务有三个条件:一是土地改革的完成;二是现有工商业的合力调整;三是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的大量节俭。

17.中共八大――(第一次会议)1956年9月15日~27日在北京举行。这次会议分了很多段,这个对我们不重要,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毛泽东致开幕词,刘少奇作政治报告,邓小平作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周恩来作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朱德、董必武等作了重要发言。大会讨论通过《中国共产党章程》,《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1962年)的建议》。

这次会议对于考试来说可以归结为:中共八大前后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思想。

提出了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1957年10月,在反右斗争扩大化的影响下,毛泽东在党的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仍然是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从根本上改变了八大的方针。1959年8月的庐山会议上,他把对彭德怀的批判,说成是“一场阶级斗争”。1962年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上,他进一步指出,在整个社会主义社会,始终存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存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路线的斗争。阶级斗争和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必须年年讲、月月讲。1963年2月的中央工作会议上,他在总结湖南、河北等地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经验时,提出“阶级斗争,一抓就灵”。他还号召全党“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自1957年之后,全党全国的各项工作从根本指导思想上说均以“阶级斗争为纲”,并成为后来“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的核心内容。这些对阶级斗争夸大化、绝对化的提法,一度成为流行口号。直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被断然否决。“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提法,最早见于1964年9月中央为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所制定的《关于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一些具体政策的规定(草案)》(即“后十条”)中。草案对当时形势的估计十分严重,提出敌人拉拢腐蚀干部,“建立******的两面政权”,是“敌人反对我们的主要形式”;认为“这次运动,是一次比土地改革运动更为广泛、更为复杂、更为深刻的大规模的群众运动”;指出有些地区还要“认真地进行民主革命的补课工作”,为此,提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一口号的提出,是毛泽东继1959年庐山会议和1962年党的八届十中全会关于对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状况、主要矛盾错误的估计的进一步发展和升级,并随着“左”的错误的发展被不断强化。“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提法既不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也从没有起过积极的作用。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1956年,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经被消灭,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但已不是主要矛盾。我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的矛盾。这一矛盾决定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是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创造更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的需要。“以阶级斗争为纲”脱离了我国的实际情况,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站不住脚的。从实践情况看,它背离了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方向,混淆了社会主义条件下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影响了党和国家重大战略和策略的制定和贯彻执行,破坏了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和正常的社会秩序,严重打击和挫伤了广大干部、知识分子和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进程。以“以阶级斗争为纲”和“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为依据的“文化大革命”,使我们党和国家遭受了一场“十年浩劫”的灾难,蒙受了巨大的损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全面总结我们党和国家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果断地停止了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并及时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它符合我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愿望,具有伟大的历史转折性意义。18.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1969年4月1~24日在北京举行。19.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1973年8月24~28日在北京举行。20.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77年8月12~18日在北京举行。(注:从历年的试题来看,九大、十大、十一大拿来出题的可能性较小。)21.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18--22日在北京举行。全会中心议题是讨论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全会作出了从1979年起,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在经济建设问题上,从纠正急于求成的错误倾向和全党要注意解决好国民经济重大比例严重失调等问题出发,必须采取一系列新的重大措施,对陷于失调的国民经济比例关系进行调整,对过分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着手认真的改革。全会重新确定了中国共 产 党的正确的思想路线,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充分肯定了必须完整、准确地掌握和运用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全会重新确立了中国共 产 党的正确的政治路线,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全会重新确立了中国共 产 党的正确的组织路线,决定在组织上健全党规党纪,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反对接受和制造个人崇拜,加强集体领导。

全会还审查和解决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一批重大冤假错案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全会认为,过去那种脱离党和群众的监督,设立专案机构审查干部的方式,弊病极大,必须永远废止。全会提出了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

这些具有重大意义的转变,标志着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开始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22.中国共产党十一届六中全会: 1981年6月27--29日在北京举行。全会一致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决议》肯定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实事求是地评价了建国32年来的功过是非,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注意:《毛泽东思想概论》中关于“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含义即是根据《决议》及十二大通过的《党章》界定的。)对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三年的实践作了总结,标志着党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任务完成。

23.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1982年9月1~11日在北京举行。邓小平主持大会开幕式,并致开幕词。胡耀邦代表党中央作了题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的报告。邓小平在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的报告明确规定了党在新时期的总任务,制定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战略步骤,提出建设以共 产 主义思想为核心的高度精神文明,制定了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的根本方针,强调要把党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坚强领导核心。根据新党章规定,党中央不再设主席,只设总书记。

24.中国共产党十二届三中全会:1984年10月在北京召开,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比较系统地提出和阐明了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它是一部全面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献。《决议》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确认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在《决定》精神的指导下,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从1985年起全面展开。

25.中国共产党十二届六中全会: 1986年9月28日在北京举行。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决议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阐明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根本任务和基本指导方针,是新时期加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26.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1987年10月25日~11月1日在北京举行。会议主题是加快和深化改革。邓小平主持大会开幕式。《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报告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制定了到下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并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

27.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1992年10月12~18日在北京举行。江泽民作了题为《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的报告。报告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14年的实践经验,决定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1992年春,邓小平先后在中国南方的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等地视察,并就一系列重大问题发表的重要谈话。谈话的主要内容是: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要长期坚持下去,不能动摇;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建设的步伐要更快一点;判断姓“社”还是姓“资”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的影响,右和“左”都可以葬送社会主义;抓住有利时机,加速发展,力争中国经济建设隔几年上一个新台阶;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两手都要硬;注意培养接班人,保证中国长治久安,关键是中国共 产 党内部要搞好;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暂时曲折,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发展总趋势。)28.中国共产党十四届四中全会: 1994年9月25~28日在北京举行。全会由中共中央政治局主持,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江泽民作了重要讲话。全会集中讨论了党的建设问题,并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指出,把党建设成为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创的、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正在领导全党继续进行的新的伟大的工程。

29.中国共产党十四届五中全会:1995年9月25~28日在北京举行。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建议》提出,实现“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关键是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30.中国共产党十四届六中全会: 1996年10月7~10日在北京举行。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会议根据全面实现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要求,分析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的形势,总结了经验和教训。本次会议把主要讨论方向放在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方面。

31.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1997年9月12~18日在北京举行。江泽民向大会作了题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报告。报告着重阐述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指出,在当代中国,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不动摇,就是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不动摇。报告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强调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报告还指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大会通过了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载入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32.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2002年11月8日至14日,中国共 产 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本次大会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江泽民代表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报告。

这次大会是我们党新世纪乘胜前进,规划制新世纪中国发展重大战略的会议,也是与时俱进,为指导思想增添理论新成果的代表大会。在大会通过的党章中,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并实现了我们党承前启后,完成整体性新老交替的任务。大会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

33.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2003年10月11日至14日在北京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在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进一步修改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稿和《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

34.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会:2004年9月16日至19日在北京举行。全会由中央政治局主持。总书记作重要讲话。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35.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2005年10月8日至11日在北京举行。全会由中央政治局主持。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作了重要讲话。全会听取和讨论了******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就《建议(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

全会按照十六大对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部署,提出了“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实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城镇就业岗位持续增加,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贫困人口继续减少;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普遍提高,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卫生和环境等方面的条件有较大改善;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新进步。

36.****十六届六中全会:2006年10月8—11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听取和讨论了******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决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 产 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六项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

37.****十七大:2007年10月15日—21日在北京举行。****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代表中国共 产 党十六届中央委员会作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通过了《中国共 产 党章程(修正案)》,选举产生了以******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

大会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注意:以前的提法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到二零二零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

1、思想建党:《井冈山的斗争》

2、密切联系党的政治路线进行党的建设:《共 产 党人发刊词》

3、党风科学概念:《整顿党的作风》

4、三大作风:《论联合政府》

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六届六中

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思想原则“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 发刊词》

7、思想路线:《反对本本主义》

8、最完整系统阐述实事求是:《改造我们的学习》

9、毛形成标志:农村包围城市

10、毛成熟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完整形成

11、完整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12、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吨泄缁岣鹘准兜姆治觥?/P>

13、人民民主专政:《将革命进行到底》

14、系统阐述毛泽东思想:七大刘少奇《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

15、党工作重心的转移乡村到城市:在****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做的报告

16、伟大工程:《共 产 党人发刊词》

17、系统总结三大作风:《共 产 党人发刊词》

18、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思想:《论十大关系》

19、执政党建设:七届二中20、毛泽东思想:王稼祥《中国共 产 党与中华民族解放的道路》

篇3:工业设计史教学的系统化

其实, 设计变革、设计流派的产生都不是孤立的, 而与各方面都有着很深的关联。因此, 在工业设计史的教学中应注意教学内容的系统性, 让学生能将内容放入大环境中去理解, 并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设计观念, 并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同时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 注重课程内容与整个工业设计课程体系的融合, 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设计思想并掌握正确的分析设计作品与现象的方法, 进而提高其设计能力。

一、教学内容的系统化

在很多的工业设计教学中, 教师只是单纯的介绍工业设计发展历史, 只重视知识的灌输与记忆, 学生对课程的认识也停留在死记硬背的层面, 其实工业设计的发展体现了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的情况, 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发展有密切的关联。因此, 工业设计史的教学应该放在社会化大背景下系统的展开, 既有助于帮助学生记忆, 同时还能增加课程内容的趣味性, 让学生学会以系统化的观点、视角去分析设计问题。

在实际的教学中, 对设计史的学习可以以时间和地域两条轴线来展开进行。

1. 以时间为轴线

从时间轴上看, 人类的设计历史分萌芽期、手工艺时期和工业设计时期三个阶段, 而工业设计时期可以分探索期、发展期和繁荣期。纵观历史, 每一个阶段的更替都与当时的科技、政治、文化、经济等密不可分。如工业设计是以工业化大规模生产为前提而发展起来的, 机器化的大生产离不开工业革命;现代设计的典型特征即是对简化与净化, 对机器生产的认可, 而这与20世纪初美术运动中的立体主义等不谋而合;现代主义大生产的标准化、批量化的存在根源是大众市场和大批量消费的迅速扩大, 而这又与工业化与城市化关联起来……

将设计史的发展这样进行梳理, 会发现其实设计改革、设计流派的产生都能与一系列的社会因素结合起来, 在讲授的过程中加入这些相关因素的讲解, 可以扩充学生的知识面, 丰富课堂内容, 同时帮助学生以系统化、全局化的观点去看待设计史潮流中出现的各种现象, 让学生正确掌握分析设计作品与现象的方法, 培养学生在全局分析的基础上把握设计发展趋势的能力。

2. 以地域为轴线

在工业设计史的同一时期, 我们会发现各国的设计还是会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如美国以商业性设计为主, 形式追随市场;而德国更注重设计的功能与理性, 追崇简洁的几何形态;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则将手工艺与现代工业结合, 重视设计的温暖与自然。这些国家的设计差异性更多的可以从相应国家的经济、人文个性、地理环境、生活习惯等方面去找到根源。

教学中以地域为轴线展开不同国家设计风格的讲解, 有助于学生树立本土设计的观念, 在对几个典型国家进行分析学习的基础上, 可以穿插学生对于我国本土资源的分析与探讨。这其中可以安排一系列的议题, 如我国南北方的地理与生活习惯差异分析;寻找品牌手机中的本土化设计元素等。通过一系列的学习, 帮助学生将设计与目标人群的生活习惯、性格因素等结合, 培养学生本土设计的意识。

二、教学方法的系统化

在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 传统的一成不变的老师讲, 学生听的模式已经很难得到学生的认可, 在教学中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方法与手段, 注重系统化的教学手法。

1. 在教学中引入形象思维

在工业设计史的学习中, 纯理论知识的灌输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 而加入形象化的元素既能丰富课堂教学手段, 也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以及理解。在工业设计史的教学内容中, 设计流派、设计作品等都可以以一幅幅生动的图片来呈现, 教学内容的系统化可以将社会政治人文背景以形象化的方式综合呈现, 展现给学生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当然, 这些形象化的教学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有史实资料作为支撑, 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需要展开资料的收集以及整理;同时, 也可以要求学生将部分课堂内容转换为形象化的材料, 如工业设计史流派的发展脉络可以要求学生以图片或FLASH的方式呈现, 学生完成该课题必须先对总体发展脉络进行梳理、提炼, 这也进一步促进了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

2. 教学活动的互动性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往往作为教学的主体而忽略了学生的作用, 其实, 学生不仅是教学内容的接收者, 而应该成为主体参与教学。教学环节中教师应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 注重引导学生多思考, 主题讨论、学生论述等互动活动应经常展开, 师生在平等的氛围中展开探讨, 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主动性, 同时也有利于培养会思考的设计师。教师通过这样的活动也能掌握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并及时进行引导, 能取得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

三、正确看待工业设计史在学科中的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要不仅注重学生知识的掌握, 而应该侧重对于学生的引导, 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如现在的社会背景是什么样的?什么样的设计才是能为社会所认可的?商业性设计背景下的有计划的商品废止是否合理?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讨论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观和设计思维, 培养学生设计中的社会责任感。

同时, 讲课过程中不能将其作为一门孤立的课程来看待, 而是要把其看做整个工业设计学习中的一环来对待, 是培养学生设计思路和正确设计观的有效途径。教学中要注重在教学中对学生日后学习所需的内容进行介绍, 如人机工程学的起源及其发展、CIS系统的由来及其在工业设计中的地位、绿色设计的核心及产生背景等。这样有利于学生对工业设计学科的概况、内涵、学科构成、社会责任、存在意义以及来龙去脉等进行全面了解, 明确这门课程的重要意义并树立对工业设计后期学习的兴趣, 明确自己作为一个未来工业设计史所扮演的角色, 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在教学内容学习过程中, 利用系统论的观点将设计史中事件的产生放入大环境中去展开分析, 通过多种教学方式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才能让学生真正对工业设计史的发展有所感悟, 学会以系统的观点分析设计, 掌握设计发展的规律并把握设计发展的趋势。在此基础上, 还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了解工业设计学科, 并注重培养学生的设计责任感, 树立正确的设计思维。

摘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课程内容在学科中的地位三个方面展开阐述, 以系统论的观点重新审视工业设计史教学, 以培养学生分析设计事件的能力, 帮助学生把握设计发展趋势, 树立正确的设计观。

关键词:工业设计史,教学,系统化

参考文献

[1]何人可.工业设计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2]孔祥富.工业设计史课程的深度教学[J].沈阳航空工业, 2009, 26 (6) .

[3]邓碧波.原点与幻觉——关于工业设计史课程教学的思考[J].设计, 2012, 2.

篇4:室内设计创新史

关键词:室内设计;创新;历史

一、室内设计创新的概念及特征

室内设计创新是指设计师在室内设计中所进行的具有首创性、价值性,能够生成新成果的能动性活动及其过程。室内设计创新的特征包括新颖性、价值性、可行性、和未来性。

1.新颖性是指创新在时间上的先进性,形式上的新颖性,代表一种时代的精神。它是室内设计创新最主要的特征,它包含了四个方面的内容:在艺术上产生一种新的形式,这种新的形式至少在统计上是鲜见的;在技术上表现为采用新的组合方法,也可以说是一种技术创造;倡导一种新的美学观念;赋予某种室内环境以新的意义。

2.价值性是指创新必定涉及室内设计的终极目标——人文关怀。

3.可行性是指创新必定针对某一特定目标,解决特定问题。

4.未来性是指创新要对未来设计方向具有指导与标准化的作用。

二、室内设计创新的内容

室内设计创新就是赋予室内设计涉及的装饰设计要素、结构设计要素(包含承重结构要素和围护结构要素)在艺术、技术、美学观念等方面的新意,以及能够使这种新颖得以持续、评价、完善和充分的发展的活动。《美国室内设计通用教材》中对装饰设计下的定义为:“当我们挑选了色彩、线条、质地和图案,并将其应用于某一设计的产品或表面,对其进行美化和装饰修饰时,其结果就是装饰设计。”

三、历史上的装饰设计创新

(一)1000-1200年,罗马风时期

在装饰设计上,罗马风教堂的装饰程度很不平衡。有的地区排斥任何形式的装饰,只考虑结构要求;有的地区装饰得到很高发展,细部装饰得极其精美。与早期基督教时期装饰设计创新和结构设计创新的关系相比,这种不平衡的特点正反映了创新模型中过渡阶段的特征。比如,罗马风时期的艺术家创造了高超的雕刻技术和构图技巧,以人像和风景为主题的石雕石头是其重大创新。装饰最初起源于满足特定使用功能需要,后来经常会日趋繁复,发展为纯视觉装饰。(如图一、二所示)

(二)在1200-1400,哥特时期

由于结构的发展,墙体不再承重,窗的重要性在哥特大大提高。玫瑰花窗、哥特式窗花格是这个时期装饰设计特征的典型代表,而壁画由于没有可以附着的墙面,所以被彩色玻璃画取代。装饰设计创新经历了从早期结构性装饰到晚期非结构性装饰的过程。这种转变主要体现在窗花格的图案设计,法国辐射式哥特风格窗花格的图案设计是“S”形曲线造型(如图三所示)。家具设计风格由10和11世纪的质朴厚重到转化为12世纪精巧细致。室内装饰广泛以尖拱、细柱和哥特式实芯窗花格为装饰母题,取得了与这时期上述建筑实践的某种一致性。在哥特时期的末期装饰达到夸张的极致。教堂上的创新开始扩散到其他建筑类型的室内中,比如市政厅、贸易的行会大厅、税务厅、医院等(如图四所示)。

(三)1400-1800年,文艺复兴

早期文艺复兴的典型建筑类型不再是教堂,而是资产阶级的府邸,装饰设计创新很容易感觉到中世纪思想正让位给某些新事物。装饰题材由圣经故事转变为叙述人文精神的日常生活,装饰技法由先前的视幻觉变成透视技法。早期府邸的室内壁炉成为主要的装饰要素。

四、创新的过程包含两方面前提

第一,室内设计上的创新,技术创新在先,思想观念上的认识滞后;结构设计创新在先,装饰设计创新滞后。一项创新开始之初一定是先披着传统的外衣,创新就是一个逐渐跟从的过程。当思想观念上对创新成果认可之后,一项创新形成稳固的体系了,这时逐渐会对成套的标准规范感到束缚,渴求变化和创新的思想促使新一轮的创新。第二,任何一个时期都可以看作是一个点,是它上一级周期过程的一部分,而它本身又是一个周期过程,创新使这个过程具有发生、发展和衰落的周期性特征。也就是说,一个历史阶段,作为上一级的周期过程来讲,可能处于创新前期的探索阶段,自身作为一个过程,又包含自身发展的周期规律,必然经过创新发生、发展和衰退的过程,才成就其在历史上的地位。每一个时期都是过程的一部分,室内设计创新就是一个过程。

参考文献:

[1]李兆友.技术创新主体论[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1.

[2]吴永忠.技术创新的信息过程论[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3.

[3]齐伟民.室内设计发展史[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篇5:总结的设计史

1.人类设计活动的萌芽阶段(旧石器—新石器)打磨石器,有了目的性和一定的标准性

2.手工业设计阶段(新石器--英国的工业革命)陶器的发明标志着人类开始通过化学变化改变材料特性的创造性活动,也标志着人类手工业设计的开端。

3.工业设计阶段(从工业革命开始)标志:机械化的大批量生产。1765年,珍妮发明了纺纱机。名词解释

三种柱式:A、多立克柱式:比例匀称,刚劲雄健,没有柱础,柱头是刚挺简洁的倒立圆锥台,柱身凹槽相交成锋利的棱角,具有男性的阳刚之美,代表性的建筑是“帕提农神庙”

B、爱奥尼克柱式:秀美华丽轻快,柱头是轻巧柔和的涡卷,柱棱上有一小段小圆面,有复杂而富有弹性的感的柱础,具有女性体态轻盈秀美的的特征,代表性建筑是雅典伊瑞克提翁神庙C、科林斯柱式:秀美华丽轻快,柱头如盛满卷草花篮的纹饰

哥特式:没有曲线,尖拱,高尖塔形式 垂直向上的动势 追求垂直向上的线条 代表建筑:巴黎圣母院 德国科隆大教堂 德国工业同盟开创者穆特休斯

贝伦斯

1907,穆特修斯、贝伦斯等成立了德国第一个设计组织-德国工业同盟,这个组织旨在提高工业产品的质量,公开追求商业目的,奠定了德国产品重质量的传统,可以说标志着德国现代主义运动的发轫。宗旨由纽曼起草:

1、提倡艺术、工业、手工业结合2、主张通过教育把不同设计综合3、强调走非官方的路线

4、大力宣传功能主义和承认现代工业

5、坚决反对任何装饰

6、主张标准化、批量化生产。

1、简答题 巴洛克:主要活动于意大利

特点这种风格一反文艺复兴时代艺术庄严含蓄匀衡而追求豪华、浮夸和矫饰造作的表面效果,极端体现在教堂、家具、室内设计领域

建筑构图上:节奏不规则的跳跃,常用双柱,甚至以三根柱子为一组。开间变化很大。

装饰上:喜欢用大量壁画和雕刻,富丽堂皇,富有动感。

家具:用扭曲的腿部来代替方木或圆木的腿。出现了很多的涡形装饰。强调家具本身的整体性和流动性。

洛可可:17世纪的法国

具有纤细,轻巧的妇女体态的造型,华丽和繁琐的装饰。在构图上有意强调对称不对称,装饰题材:有自然主义的倾向、喜欢用千变万化的舒卷的草叶,色彩十分娇艳。色彩:粉红 猩红 嫩绿

论述 日本工业设计发展的阶段

1.恢复阶段(1945-1952)在这一阶段工业设计首先是从学习和借鉴欧美设计开始的,介绍了英美等国工业设计协会的情况,美国文化和生活方式,搜集了大量的实物与图片,举办各种展览,以启发日本设计人员。本时期的几件大事是日本工业设计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1951年受日本邀请美国政府派遣著名设计师雷蒙`罗维道日本讲学。同年日本最重要的工业设计院校—千叶大学成立了工业设计系。1952年日本工业设计协会成立,同时举办了战后日本第一次工业设计展。

2.成长阶段(1952-1960)

这一时期日本的经济与工业都在持续发展,1957年日本创设了G标志制度,G级标记奖成为了日本设计的最好奖项。1957年世界设计会议的召开引发了日本设计界的思考。1960年第一节世界设计展览的开幕式成为工业设计经历多年发展以来的第一次总结和新的发展起点。

3.快速发展阶段(1960-至今)

从1961年起,日本工业设计进入了发展阶段,有模仿逐渐走向创造自己的特色。1961年日本消费者协会和人机工程学学会相继成立。此时,日本的一些大型企业更加重视工业设计,相继成立自己的设计部门,大大促进了高技术产业中设计的发展。

日本现代设计的发展

两种设计特征1.传统设计

这是基于日本传统的民族美学的、宗教的、讲究信仰的,与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休戚相关的。因此,是民族的设计传统。这类设计,主要针对日本国内市场,并且有相当程度不仅仅是商品设计,而且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日本的传统设计在日本的民族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通过很长的时间,不断洗练。发到非常单纯和精炼的高度,并且形成自己特别的民族美学标准。

2、现代设计

篇6:工业设计史重点总结——18世纪

把文化引入工业是工业设计的开端,它标志着简单的手工艺人逐渐从经济中消失 18世纪上半叶:法国洛可可风格

18世纪末:意大利新古典

18实际的各种流行的风格:从巴洛克、洛可可、中国风、哥特式、到新古典,表面日益扩张的市场对于新奇的不断追求。

随着市场的扩大,劳动分工成了批量生产的一个重要特点

新古典与浪漫主义的出现:资产阶级有政治上的需要

新古典18世纪60年代开始在欧美流行的古典形式

法国—罗马英国、德国—希腊

人物:谢拉顿—

浪漫主义:1819

陶瓷:魏得伍兹与陶瓷工业

魏得伍兹将一个粗陋不起眼的产业转变成了优美的艺术和国家商业的重要部分,他是现代市场学的先驱

他将生产分成了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为上流阶层生产的极富艺术性的装饰产品,另一部分是大量生产的实用品

对魏得伍兹来说,设计是一种自觉的手段,通过设计所具有的“趣味价值“使不同的产品能适应不同的市场口味

魏得伍兹的产品是与新古典相联系的,在生产时实用了转印技术,代表产品有“女王“牌陶器

小五金:保尔顿及其小五金工业

保尔顿发展了蒸汽机并使之适用于制造产业方面

其作品体现了其多样化的市场策略

魏得伍兹与保尔顿的比较:

相同:1.美学价值丛书商业上的考虑

2.设计源于场外与生产过程无关的艺术家及出版物等,设计被应用到了生产过程而不是来源于生产过程

不同:保--为趣味变换快得时尚市场生产装饰品

上一篇:教师节红领巾广播稿200字下一篇:下班励志问候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