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从历史到未来——《公司的力量》读后感

2024-07-09

公司:从历史到未来——《公司的力量》读后感(精选4篇)

篇1:公司:从历史到未来——《公司的力量》读后感

“公司”:从历史到未来

——央视纪录片《公司的力量》读后感

这是一部内容精彩、图文并茂、给人以深刻启示的记录片。无意之中,它让我们重新认识和关注那无处不在而又被我们忽略的公司。

“我是不会选择做一个普通人的,如果我能够做到的话,我有权成为一位不平凡的人。我寻找机会,但我不寻求安稳,我不希望在国家的照顾下,成为一名有保障的国民,那将被人瞧不起,而使我痛苦不堪!我要做有意义的冒险,我要梦想,我要创造,我要失败,我也要成功。我的天性是挺胸直立,骄傲而无所畏惧,我勇敢地面对这个世界,自豪地说:‘在上帝的帮助下,我做到了!” ’这段铿锵有力的语录就是《企业家》杂志上著名的“企业家誓言”。它十分真切地展现出现代企业家们那种勇于拼搏、无所畏惧的品质和精神。显然,企业家要实现他们的财富梦想,推行他们的价值理念,离不开他们缔造的组织——公司。

公司,既是市场经济最重要的组织细胞,也是现代社会当中使用频度最高的一个词。它就我们身边,与我们的工作、生活紧密相连,但却时常被我们忽略。时至今日,“公司”无论是其外延还是内涵都已大大扩展,但几乎没有人能够说清楚:公司究竟是什么?重新认识和解读公司,能帮助我们全方位认识现代市场经济的本质,解释一些现象,同时,还能让作为公司成员的我们,更加清楚地界定自己应当承担的义务和责任。

显而易见,公司是一种经济组织。人类历史本身就是一部漫长的商业史。在人们曾经创造出的各类经济组织当中,为何只有公司能够

统领现代市场经济?是什么赋予了公司如此顽强的生命力?这成功背后的答案,都归功于“公司”那大胆而富有时代特征的制度创新。

现代公司制度源于16世纪的西欧。面对一个随着地理大发现而急速拓展的海外市场,沿袭数千年的传统商业组织已经无力承担远洋贸易所需要的大量人力、物力和资金,更加无法承受远洋贸易所伴随的巨大风险。在这种情况下,精明的荷兰商人设计出了一种划时代的经济组织形式——公司。一个公司就是一个“法人”,即法律意义上的自由缔约人。“公司法人”的收益与风险由股东按其出资份额共同分享、共同承担。出资人以其出资额对公司债务担任“有限责任”,多余债务自动免除。“法人”和“有限责任”!正是这看似平常的制度创新,革新了沿袭千年的经济秩序。从此以后,市场的主要参与者、竞争者逐渐由有血有肉的自然人变成了“法人”,自然人不再是市场风险的直接承受者,这无疑大大降低了资本的运作风险。通过分散和降低资本风险,公司得以聚合起全社会一切渴望增值的资源和力量,并由此开启了一个属于公司的新时代。

作为一种前所未有的经济模式,公司制度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从“重商主义”到自由贸易、从殖民工具到市场健儿,“公司”历经了从诞生、辉煌、沉寂,到重生的这样一种破茧化蝶式的脱变,最终一步步融入到社会的血脉之中,真正成为了富民强国的力量。工业化时代开启后百余年间,作为市场主体的公司,一直推动着市场的繁荣,不断引领着人们生活方式、社会风尚的进步与改变。一个半世纪以来,一个个贫民窟中的小人物,变成了富可敌国的企业家:洛克菲勒、卡内基、西门子、福特……无数耳熟能详的创富传奇在不断上演;呼啸而

来的列车、跳跃的无线电波,改变了人们沟通与交流方式,把世界融汇成一个整体;那轰鸣的蒸汽机、内燃机,不断将来自远古的化石转化为推动现代社会的强大动力……。然而,如果没有公司,这一切的一切也许根本不会发生。难怪有人曾说:“公司才是人类迄今为止最伟大的发明!缺少了他的参与,就连蒸汽机和电力都会黯然失色。”

公司永远是一个创造奇迹的地方!不断超越、突破命运的极限,把不可能变成可能,是企业家永恒不变的欲求和使命。企业家的眼光和胆识往往超越了他们所处的时代,以至于在普通人的眼中,他们的所作所为是那样的不可思议:为了获得从商需要的100美元,十六岁的范德比尔特与自己的母亲订立借贷“契约”,不仅偿还了本金,还支付了10%的利息;为了节约成本,洛克菲勒将提炼原油的费用计算到了千分之一美分,如果需要,他甚至会亲自过问油桶上每个塞子的去向,“标准石油托拉斯”得以主宰全球石油市场;为了实现自我的跨越,年轻的卡内基辞掉了年薪5万美元的铁路主管职位,不惜冒着巨大的风险创办起属于自己的钢铁企业……。伴随着公司沉浮,社会中最具创造活力与奋斗激情的人被筛选了出来。这些令我们无比熟悉而又敬仰的名字,与他们的公司一道,成为了他们各自时代的代名词。

“你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这是作者留给我们的重要启示。透过公司制度的起源与发展轨迹,我们可以初步了解现代市场经济的本质。实际上,现代经济体系属于一种典型的“信托经济”(或者叫“契约经济”):投资人基于对市场和公司的信任购买股票、参与投资,把自己的钱交给别人去运作;消费者基于对市场和公司的信任购买产品、享受服务;而储户也是基于对金融系统的信任才

将钱存入银行……,换句话说,真正支撑起现代市场体系的根本动力,既不是公司本身,也不是市场本身,而是数以万计的普通人对公司和市场的“信任”或“信心”。倘若这种“信任”或“信心”消失了,市场经济就会面临崩溃。历次经济危机,几乎都与市场信心的崩溃有关。因此我们可以说,公司的成长离不开平等、互信、合作的市场环境,因为公司本身就是互利合作的产物。但是,自利的原始动机与互利合作这一基本原则之间的矛盾,却成为了公司永远也无法破解的“死命题”。这道“死命题”,使公司引领下的人类社会,一直在“繁荣—灾难—繁荣”的交替往复中徘徊。环境污染、世界大战、贫富分化、金融危机……,公司既放大了人类创造财富的能力,同时也放大了人类制造灾难的能力。

从历史到未来,看发展与本质!任何一种制度都有局限和时效,公司制度同样也不例外。面对旧时代的迷茫与新时代的困惑,公司的脚步永不停歇。企业文化理念的诞生,赋予了公司新的生存高度。从“利益共同体”到“文化共同体”的演进,正日益改变公司获取利润的基本方式,唤起了公司人本情怀新一轮的回归。以往在人们心目中冷冰冰、硬邦邦的公司,开始越来越多地承担起社会责任,也越来越多地关注公司员工的个性化发展;而在提升组织效率、确保机构合理运作等方面,公司同样走在了时代前列。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和完善,使得公司所有者、决策者、管理者、劳动者、消费者之间的权责关系日渐清晰,“公众公司”的时代呼之欲出。但是,有关公司的争论、公司的归宿、公司的命运,“一切都只是开始!”

让我们拭目以待!

篇2:公司:从历史到未来——《公司的力量》读后感

2008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金融海啸对全球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关于这场经济危机所影响的深度和广度,还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做出判断。可以做出判断的是:这必定是一次影响历史的重要事件。另一个显著的事实是:全球的这次巨大震荡发端于一些公司的不良运作。轻轻扇动了一下翅膀却造成了一场飓风的这只蝴蝶就是——公司。

今天,公司已渗透到人们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无处不在。但是公司究竟是什么?它是怎么产生的?公司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未来的公司又会发展成什么样?这些问题都是我们需要了解和探索的。在部门的组织下,我们观看了由央视摄制的大型电视纪录片《公司的力量》,从这部纪录片中,我们找到了答案。

【《公司的力量》内容】

《公司的力量》这部纪录片,以近现代公司的发展历程为主线,以各历史阶段围绕公司所凸现的重点主题为结构进行了讲述。全集共十分集,分别是《公司、公司》、《市场无限》、《猎富时代》、《进步之痛》、《危机时刻》、《谁执权杖》、《各领风骚》、《创新先锋》、《本土雄心》和《地球无疆》。从本片中全球数十所高等学府、商学院和研究机构,5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9位知名商学院院长,还有数百位来自历史、经济、政治、社会学等领域的各国自身学者的智慧言论和几百年来在公司这一组织形态发展演变过程中所发生的历史性、代表性和启迪性的历史事件,使我领悟到“你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这句话的真实含义。同时,也告诉我们“公司”在创造无数奇迹的同时,也已然化身为一种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而我们就身处其中。

【公司的破坏力】

在金融市场支撑下,肆意驰骋的公司在无边的自由里自我膨胀的公司缔造了人类从未领略过的成就,也酿成了人类从未历经过的祸端。公司既是灾难的引发者,也是受害者。在《危机时刻》这一集,谈到了1929年全球经济危机,是史无前例的一次经济“大萧条”。公司组织本身采用一系列措施来抗衡,美国、德国等国家政府也采取一定的应对之策。公司的自救体现了其本身在市场上的作用,罗斯福总统在面对经济危机时候的救市计划,其中就包括加大国家基础设施的建设,从而拉动就业,减少失业的措施,大大降低了危机带来的灾难。公司组织和政府,两个独立、相互抗衡的机构在危机时刻交锋,共同推进了市场经济的进步。

中国是个制造业大国,但由于我们这个民族以前官本位比较厉害,轻视商业,而且轻视技工、轻视技术,所有的事情都比较随意,不像日本人那么严格。在《各领风骚》这一集,谈到了日本开国之初,横滨港对外开放,一位前来观察的英国记者在报告中写道;日本人非常懒惰,这么懒惰的国家,经济是不会发展的!这让日本人很气愤,因为他们一直认为自己很勤劳。“为什么有这样的报道呢?恐怕是因为在此之前,日本人做事总是比较随意,按照自己的时间去做事。但是受到西方刺激以后,整个社会风尚改了。中国改革开放这么多年以来,改了很多很多东西,但是有很多东西也说是不是根本上我们就是这样的?其实不是,是能改的。

【公司的创新】

300多年前,英国思想家培根说道:知识就是力量!而让知识真正成为力量,让科技真正成为第一生产力的,并不是知识或者科技本身,而是面向市场进行创新的公司组织,因为,在创新活动的诸多要素中:制度大于技术!在《创新先锋》这一集,我们再一次见证了日本的雄起。二战之后的日本崛起,致使欧美国家对他产生了恐惧。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之后,美国再次依靠创新、软件、互联网、晶体管等核心技术成为全球经济的主导者。创新对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创新诞生的先决条件是自由,创新的主体是公司,创新的保证不是技术而是管理。美国之所以可以拥有如此多的核心技术,源自于美国政府建立的大学、企业、研究机构的产学研模式,而中国也在推行这种模式,但是我们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却并未有美国如此高的技术转化率,这也让我们不得不深思,每年国家向大学和研究机构投入的巨资,是否都得到了回报,为何无法得到有效回报的原因还是因为公司组织机构不健全,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或许杜邦公司从知名大学聘请教授做科研,最终研发出可用于多种商品的尼龙材料,应该成为中国产学研模式的榜样。

【公司的影响力】

公司的发展,带来了人类历史上最快速的经济增长,但是也引发过尖锐的社会矛盾,产生过前所未有的经济崩溃,资本的逐利性,决定了公司投资人容易忽视社会公平、人民福祉问题,也决定了公司极有可能把整个社会拖入深渊,毁掉人们的幸福生活。所以,我们在赞赏公司不凡成就的同时,也必须直面公司给我们带来的困境。虽然在任何国家,公司都是创造财富的组织,而国家只是对财富再分配的组织,但是国家作为社会管理者,所承担的职责是要致力于让所有人都享有平等、自由和获取幸福的权利,国家只有通过立法、行政、司法的手段,合理提高改善工人的福利待遇,坚持反对大公司的垄断经营,保护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适时干预经济中存在的重大问题,才能在社会公平与效率之间取得平衡,才可能减少

公司发展给社会造成的冲击和带来的伤害。公司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市场解决不了所有问题,绝对的自由必须加以规范和限制,过度的放任自流只会导致公司陷入危机,停滞不前,国家采取积极措施有效规范公司行为才是公司长期发展、全面发展的真正保障。

【对公司的展望】

《公司的力量》从从古罗马到文艺复兴后的意大利城邦,从大航海时代的欧洲到全球化时代的今天,用一个个穿越历史和现实的公司的故事,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公司是什么?公司从哪里来?公司将走向何方?

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必然是全球整合企业与自主经营体的最佳结合,这是一种宏观与微观、全局与基本单元的组合,它彻底实现了客户导向和自主管理,解决了激励问题,并成功地实现了信息正向传导,它将显示出最强大的公司的力量。

利华公司王辉

篇3:从法条的公司法到实践的公司法

1992年出台实施的公司法中存在的计划经济痕迹浓郁、为国企改制量身定做、研究不彻底等问题。20世纪90年代, 恰值欧美国家风起云涌地掀起《公司法》修改的活动的时期,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 经过法官、律师、学者、经营者等各方人士的共同努力, 新公司法于2006年1月1起正式颁布施行。

新修订的公司法科学分界了公司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构筑了一个崭新的公司诉讼体系, 填补了如一人公司、累计投票权、关联交易、红利分配请求权、股东知情权、临时股东会议召集请求和召集权等在西方已普遍适用的制度, 进一步完善了公司法法人治理结构、公司职工权益保护方面的规定, 健全了对股东和公司债权人利益的保护机制, 细化了股份转让的执行程序。

在新公司法的框架下, 公司诉讼案件的数量和种类都急剧增加, 诉讼实践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要将新公司法价值真正体现出来, 就需要通过法的适用, 将法条的公司法转变为实践的公司法。

二、重视公司章程的作用

新公司法突出了公司章程的地位和作用, 引导人们加强对公司章程作用的重视。希望能有效遏制公司注册登记机关提供章程模板帮助不愿或不便制定公司章程的股东注册登记, 妨碍公司章程真实效力的发挥;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防止照搬公司法, 使得公司章程沦为一纸空文的现象。

随着公司章程自治地位的提升, 我们在实践中应当认真解读公司章程的效力规定。公司法第11条体现了公司法对公司、股东、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的约束, 我们还需要注意的是这些主体的约束力是否是同时发生的。

通过对公司法其他发条的研究, 我们发现答案是否定的。对公司的约束只有在公司成立之日起, 公司的章程才对该公司产生约束力。因为公司章程没有规定公司设立当中的事项, 所以公司章程也不会对设立中的公司产生约束力。

对股东权利的约束也不能理解为约束力产生于公司成立之时。这是由于公司法第26条表明, 对于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 其首次出资的义务应该在公司登记之前就按照章程的规定履行完成。第84条还表明, 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股份有限公司发起人在其制定出章程后即应接受章程的约束。所以公司章程对股东权利的约束力产生于公司完成注册登记, 即公司成立之前, 产生于章程制定完成之后。

公司章程对监事的约束力始于监事就任职务的伊始。这是由于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从任职之始开始执行公司事务, 监事与董事同时选出, 因而他们也应从选出并就任职务之始就开始监督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

三、公司资本问题

新出台的公司法在公司资本方面作了更详细的规定, 目的是促使公司则本的稳定与维持。例如, 新出台的公司法规定股东的出资方式包括:货币和实物、知识产权 (无形资产) 、土地使用权等可以用货币估价并可依法转让的非货币财产。对于上面提到的“可以用货币估价并可依法转让的非货币财产”, 在实践中, 符合其规定的非货币财产还包括探矿权、采矿权等。

在长期的实践中, 非货币财产出资有一个普遍问题, 那就是该财产实际价值往往低于公司章程确定的价值。公司法31条规定了非货币财产实际价额显著低于公司章程所定价额时, 出资人及其他股东承担连带缴纳责任。但在公司法的适用中, 我们是很难确定实际价额是否低于公司章程所规定的价额的。这主要体现在下面两个方面。若非货币财产在公司设立时进行的评估, 在公司成立后, 被公司和其他股东认为是被高估的, 公司和股东提起诉讼, 认定出资人未履行出资义务。遇到这种情况, 法院需要采取一定方式, 确定该财产是否确实被高估。另一种情况, 股东没有对非货币财产进行估价, 其实际价值与章程所定价额相符并不明确。这种情况下, 当事人请求认定出资人未履行出资义务法院也难以做出判断。

在公司法的实践中, 还需要司法机关和立法机关对这类难以界定的条款做出相应的司法解释。

四、股东抽资出逃与股东权的行使

公司法在法人财产权中规定, 股东在公司成立后不得抽逃出资, 不得占用、支配的公司的财产和资金。虽然法条对抽逃出资这种严重侵害公司资本的行为作了明文规定, 但实践中, 股东抽逃出资的行为却常常难以确定。这是由于股东所采取的从公司取回财产的行为往往具有复杂性、隐蔽性和模糊性, 比如, 股东多采取将出资抽回、虚构合同等债券债务关系将出资抽回、利用关联交易将出资转出等方式, 但限于举证困难, 公司法中没有明确界定抽逃出资的形态和民事责任, 使得上述违法行为在个案中很难被认定。

为了保障公司资本的稳定与维持, 便于法院操作, 相关司法机关和立法机关需要做出统一的规定对这些行为予以否定, 并由行为人承担相应责任。

参考文献

[1]刘俊海.公司法修改应着力创新[J].法学, 2004.7

[2]甘培忠.公司法适用中若干疑难争点条款的忖度与把握[J].法律适用, 2011.8

[3]王保树.从法条的公司法到实践的公司法[J].清华大学法学院学报, 2006.6

篇4:从广告公司经营现状看未来的发展

一、广告业行业内部运作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1.“低能”广告公司数量众多, 水平参差不齐

我国广告行业门槛低, 一是所需法定注册资金不多, 二是技术含金量不高, 三是人员要求数量不多。这导致广告公司的经营模式相当多, 首先是以拥有或承包的某一媒体作为利润来源, 然后去发展自己的创意部、策划部, 最后再向全方位服务的广告公司发展。有时甚至一个广告公司就是个人全部包揽所有事务的皮包公司, 或者就是“掮客”。所以有国外4A广告公司的人士毫不客气地指出, 国外的广告公司已经进入工业化阶段, 而中国的广告公司充其量不过是小作坊式的生产方式。

2. 面对跨国广告公司的围追堵截力不从心

本土广告公司的水平参差不齐, 无法抗衡跨国广告公司。虽然本土广告公司的广告业总额和广告公司经营额并不低, 但衡量一个国家广告业发展水平的标准, 不仅要看广告业总额和广告公司经营额情况, 更要看在整个广告营业额和广告公司营业额中, 本土广告公司的贡献率。2005年公布的数据显示, 2004年我国广告公司经营额1264.6亿元, 其中专业广告公司经营额565.2亿元。占广告公司经营总额的44.7%。排名前十位的广告公司经营额318.136亿元, 占专业广告公司经营总额的56.3%, 市场集中度比较高。2004年排名前十位的广告公司中跨国公司有三家。北京电通、盛世长城、麦肯·光明, 分列第一、第二、第五位。三家总的经营额为119.84亿元, 占到前十位广告公司经营额的37.7%。而本土广告公司中主要是以媒介型广告公司为主导, 这些媒介型广告公司的经营额为149.43亿元, 占前十位广告公司经营总额的47%, 占前十位本土广告公司经营总额的75.3%, 这些数据说明, 在媒介资源型广告公司中, 本土广告公司占据优势, 而在策划创意型专业广告公司中, 跨国广告公司与本土广告公司的差距在进一步拉大。

3. 代理模式混乱导致恶性竞争

广告业界的代理模式混乱体现在多种代理模式并存, 严重偏离现代广告代理制度中广告主—广告代理公司—媒体的规范操作模式。在广告代理中产生了广告主—广告代理公司—媒体、广告主—客户代理公司—媒体代理公司—媒体、广告主—媒体代理公司—媒体、广告主—媒体等多种模式, 由此滋生出了双重身份的代理公司在行业内的恶性竞争和多家代理公司“接力”完成业务流程的转单现象等大量问题, 其后果是损害广告主利益, 造成媒体价格折扣越来越混乱, 甚至市场会出现“劣市驱逐良市”的恶性竞争态势。

二、规范广告公司运作的若干建议

1. 提高综合实力, 凸显公司特色, 强化其核心竞争力

中国广告公司的零散化运作问题使整个广告行业缺乏重型企业。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 为了应对跨国广告公司和专业媒介购买公司的竞争, 一批规模、效益差、专业水平低的中小广告公司有可能通过兼并或联合的方式, 扩大自身的规模和竞争实力, 从原来的零散运作转向集约运作。这样既有利于同国际广告巨头抗衡以保存并壮大自己的实力, 也有利于本土广告行业避免自身资源的进一步浪费和实现规模经济效应, 更有利于在市场中锻炼培养广告业的本土人才力量, 及时吸收国际广告理论、经营理念和实务经验, 不断促进我国广告行业的突破式发展。要提高广告公司的综合实力, 使广告公司成为全面服务型的代理公司, 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1) 较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服务能力。随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 客户对广告公司提供广告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要求提供从单项服务到多项服务的客户越来越多。为适应这一需要, 必须贯彻“以策划为主导, 市场调查为基础, 创意为中心, 媒体策略实施为重要手段并辅以多种形式的全面服务”的宗旨。

(2) 有一个科学的工作流程。实行代理制, 广告公司要为广告主提供整体的广告策划和实现这一策划的一系列专业服务。这是一项系统工程, 它的广告一定要服务于客户的营销策略并成为营销策略的组成部分。宣传要根据市场、消费者、竞争对手等具体情况有目标、有计划、有策略地进行, 因此, 这种做法具有科学性、系统性、连贯性的特点。对于这样一项系统工程, 如果采取“人自为战、各自为战”、“小而全、一脚踢”的个体式服务做法, 是很难把它完成的。

(3) 规模化与专业化。一方面是少数大中型广告公司通过兼并、联合或重组等多种形式组建广告集团实现规模化经营, 另一方面是大量的中小型广告公司通过提供专业化的服务谋求生存与发展。这两类公司在中国市场上都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而那些“小而全”的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将会被淘汰出局。目前, 本土广告公司缺乏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限制其发展的主导因素。

2. 进行资本运作, 组建本土广告集团, 提高竞争能力

中国本土广告公司大部分仍停留在小生产规模阶段, 而且往往是“小而全”, 专业广告公司不专业, 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在外资广告公司的冲击下, 本土广告公司必须走集团化发展的道路, 谋求自身发展, 以先进的管理、市场化的经营理念以及雄厚的资金来与外资广告公司相抗衡。根据中国市场的特点, 这些集团可以是区域性, 也可以是全国性, 视公司实力以及今后的战略目标而定。有些公司定位于区域或全国性的强势广告集团, 有些公司则定位于成为国际性的广告集团。根据其战略目标的不同可以采取不同形式组建本土广告集团: (1) 互补型合作, 如一些专业广告公司与本土大中型综合代理公司建立合作关系, 并且保持长期的业务联姻; (2) 同质性联盟, 如中小广告公司进行合并, 成立股份有限公司, 作为一个更强大的整体出现; (3) 利用外资、内资或通过上市融资等渠道壮大自身实力,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上海广告有限公司踏上合资之路、山东宏智广告集团纳斯达克上市和大贺户外传媒香港上市等。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伴随着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化, 迫切需要寻找国际性的广告公司与其合作, 这也为本土广告集团的全球性战略扩张提供了难能可贵的机遇。

3. 牢固树立代理制观念, 理顺广告公司在代理制中的地位

在规范的代理制广告环境中, 广告公司处于中间的位置, 应同时沟通广告主和媒体机构, 广告主和媒体机构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广告公司首先要正确定位在代理的位置上, 以客户的利益为公司的利益, 使两者的利益保持一致;在代理服务中, 客户的市场营销目标就是自己代理广告的策略目标;为客户服务而不是服从, 要敢于在客户面前说“不”, 并善于提出建议。广告公司为广告主服务, 是为了在帮助广告主创造利润的同时从广告主处获得利益, 媒体机构利用其有效的媒介空间发布广告信息, 从中获得利润, 三者的利益是一致的。避开哪一方, 最终都会产生负面效果, 从而影响各自的收益。一是进一步明确广告主、广告公司、媒体之间的责、权、利, 明确广告公司在三者之间的中介服务关系, 明确广告主、广告公司和媒体是三位一体、合作依赖的关系, 只有在规范的广告代理制运行下, 三者紧密合作, 形成共鸣、支持、默契的信赖关系, 才能达成互惠互利的、多赢的、繁荣的市场经济的局面。二是明确规定广告业中的客户代理和媒体代理是两类性质的代理商, 并由此理清两类代理公司的责、权、利, 明确定位各自的业务范围。

4. 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强化行业自律

除了进一步运用法律手段, 加强管理、加大广告执法力度外, 很重要的手段就是加强行业自律, 行会组织通过行业自律来承担法律和政府不好管又管不了的工作任务。如果把政府的监管和行政执法工作作为形成良好广告市场环境的外因, 那么, 行业自律规则就是形成良好广告市场环境的内因, 从这个意义上讲, 行业自律更为重要。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广告行业组织都制定了广告行业自律规则。

广告协会的会员如果违反了有关的行业自律规定, 就会被认为是破坏了行业的名誉和信用, 除了要在行业内部接受谴责和做出检讨外, 最坏的结果就是有可能被取缔会员资格, 广告会员资格的丧失, 意味着这家公司将处于非常不利的竞争地位, 甚至在行业中无法立足, 不得不改行或关闭企业。

摘要:本文分析了当前中国本土广告公司在经营中面临的若干问题, 包括行业内部的竞争混乱、对外资公司竞争乏力以及代理模式混乱等问题, 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治理建议, 有增强核心竞争力、进行资本运作壮大实力、理顺代理关系以及加强行业自律等功能。

关键词:广告公司,竞争,代理制度

参考文献

[1]张金海, 廖秉宜.中国专业广告公司的生存现状与模式创新[J].中国广告, 2006, (7) :67-70.

[2]黄民升.新广告观[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 2003.

[3]王军.广告管理与法规[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3.

[4]李宝元.广告学教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4.

上一篇:红色故事读后感800字下一篇:听评课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