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文

2024-07-2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文(精选10篇)

篇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通过这一学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学习,我掌握了基本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学会了用唯物辩证的方法去看待问题解决问题,思想深度也有所增加,学会了冷静地思考问题,耐心地去解决我身边的一些问题。这让我扩大了自己的视野,身边也多了很多乐趣,知识面不知不觉也开始增加。

在一个学期的学习中我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以及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和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等问题有了跟深刻的认识。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狭义的角度来说,是马克思、恩格斯的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的角度来说,马克思主义还包括了后人对它的发展。现在作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指的是由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由列宁推进到新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加以中国化和发展了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简要地说就是马、恩、列、毛、邓、江、胡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及其理论成果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正确的运用于中国的具体实践,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在中国的继承、丰富和发展。

2.马克思主义以及哲学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1)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包括其哲学思想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既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和发展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贯穿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具体运用、丰富和发展。因此,“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我了解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正确认识社会现象、提高道德素养和精神境界中的重要作用: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伟大的认识工具”。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人们正确认识社会现象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正确处理社会领域的各种复杂矛盾,提供了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同于具体科学,它并不直接提供解决具体问题的答案,它往往要以具体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为中介,把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同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研究和解决具体的社会问题。

2.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我们把握自我、规范人生、提高道德素养具有导向与激励的作用。世界观决定着人生观,支配着我们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因此,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助于人们提高道德素养,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

3.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们提高理论思维能力、工作能力和精神境界具有启迪作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掌握唯物辩证的思维方法,在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中,自觉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个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抵制和克服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观点的影响,就能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提高开拓创新的能力和精神境界。

(四)、总结:

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这个神圣而抽象的名词在我的脑海里逐渐清晰起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有了更全面的理解和更深一层的体会。

纵观历史,横看世界,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最科学最严谨最完整最具有生命力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引导时代前进又随着时代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就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必定随时代实践和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

篇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文

玉侠、张鑫鑫、孙曦婷、刘雨薇、刘雪、王楠

案例分析(2009级)题目:我党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院系: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班级:09级3班 姓名:张洪斌、王晶华、袁琳琳、范金鑫、杨指导教师:李晓晴 得分:

2010-02-01 经济参考报发表题为《上面的政策是好的,但到了下面就走样》的文章:一些农民说,上面的政策是好的。吉林省榆树市弓棚镇种粮大户张海清说:“国家的政策是真好,但下面一执行就走样,去年国家托市收购玉米,国标二等玉米每公斤1.5元,可实际到粮库根本卖不上这个价,很多时候都在水分上做手脚。”他认为,国家给了农民好政策,不能出了政策就拉倒,在具体执行中应加强监管力度,让惠农政策能真正惠及农民。

在松花江镇上一个小卖店里,几个农民正在闲话家常,农民张守玉说,他家里一公顷多地,今年也就打了6500公斤左右,比去年减产一大半;另一个农民李忠强说,他家的情况也差不多,1.5公顷地的玉米,今年才打了不到1万公斤„„由于遭受了严重旱灾,2009年吉林省粮食产量有明显下降,总产在275亿公斤左右,主产县很多农户都遭受不同程度损失。地处吉林省中部地区的德惠市是全国知名的产粮大县,全县336.9万亩农田有240万亩受旱,占农田总面积的75%左右,其中绝收面积就达到了10万亩,预计粮食减产要达到三成左右。

说起当前的困难,农民普遍表示,目前最担心的就是节后的粮价。他们说,产量肯定是不行了,如果价格再上不去,今年的收入就会出问题,还不上种地的借款,明年购买种子、化肥的钱都没有。《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中发现,当前农民对粮价的期望值普遍较高,希望能通过较高的价格弥补减产带来的损失。张守玉说,现在都说市场经济,市面上东西少了价格肯定就能高,估计挺到后期能卖到每公斤2元钱;小卖店老板李怀志说,春节后粮价肯定要涨,关键很多人等不到那个时候,很多人种地就是一年倒一年,赚点吃喝,家里没什么积蓄,年关到的时候想不卖粮都不行。

在磐石市取柴河镇新胜村,村民王辉回忆说,去年因为着急种地用钱,2万多公斤水稻的价格每公斤还不到1.5元,承包土地、种子化肥等农资、雇佣劳动力各项费用加起来,剩不下什么钱,但不卖根本没有别的办法。他说:“而且今年卖粮还不知道什么形势,去年虽然国家给了好政策,但卖粮过程中不仅要排大队,还要给好处费才能评上好等级,大伙抢着卖粮,国储库门前大队排出去有几公里远。”据他介绍,去年他们村普遍都往国储库送,有的排队排了几天几夜,最后还没卖上好价钱。

在德惠市松花江镇的小卖店里,张守玉等几个农民表示,他们担心的另一个问题就是种子、化肥等生产资料价格。“自从国家开始给农民补贴以来,种子、化肥价格年年都涨,种地的成本越来越高,国家给的那点钱实际上都不够填这个窟窿。”他说:“生产资料这个东西,种地必须得用,如果来年价格继续这么涨下去,恐怕大伙种地连账都

算不过来,也就没了活路了。”

四平市农委副主任周一平说,去年,以化肥为代表的生产资料价格涨幅很大,化肥平均涨幅在40%-50%之间,个别品种达到80%。以四平市用得最多的复混肥为例,前年平均1800-2000元/吨,去年已经涨到2000-2800元,涨幅高达50%。尿素的涨幅也在20%以上。对于今后的期盼,吉林省榆树、德惠、公主岭等一些产粮大县粮农表示,首先还是希望国家出台更高的托市价格,最大限度减少农民因干旱减产造成的损失。吉林省农发行办公室主任史德顺说,去年吉林玉米大丰收,创历史最高纪录,国家出台了每公斤1.5元(国标二等)的保护价初期,玉米收购并未出现量增价涨的情况,市场价格反而不同程度下降,农民售粮价格也都在政策性价格之下,政策“托”市场“压”农民,粮食并没有卖上好价钱。《经济参考报》记者去年在一些玉米加工企业采访时发现,当时由于气温偏高,湿玉米不便储存,养殖业遭遇寒冬饲料需求不旺,加上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玉米市场整体需求不旺,市场上呈现出粮多但收购群体少的局面,不少企业纷纷下调玉米收购价。

分析去年玉米价格“托”不起来的原因,史德顺说,从供给看,季节性供给压力较大,农民销售心理存在差异,部分农民“卖跌不卖涨”,玉米上市量增加;从需求看,国内饲料需求不旺,企业采购原料态度谨慎,尤其对于玉米,在季节性上市旺季、价格可能继续下探的情况下,大多随用随购,批量采购现象很少,进而打压价格走低。一些专家认为,尽管目前的临储价格已经高于去年,但由于执行了不同的评价标准,而且经历旱灾粮食品质有所下降,对于农民来讲,实际的临储价格并没有强过去年;价格方面,建议有关部门在通过综合调查,在“保底价”基础上略微上调,既要尽量弥补粮农因干旱减产造成的损失,同时也要考虑到城市低收入群体的承受能力,谨防“粮价带百价”现象。

生产资料价格方面,一些农民认为,国家要保护农民利益,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就不能任由生产资料价格无限制疯涨下去,必须给农民一个合理的利润空间维持生计,否则这边国家补,那边市场套,里外里农民还是得不着实惠,建议有关部门对农用生产资料生产厂家进行严格的资质审查和价格控制,保护农民利益。

采访中,不少农民还表示,在今年粮食减产的情况下,很多农户损失惨重,仅仅依靠粮价拉动恐怕难以弥补巨大损失,企盼国家明年在各项补贴方面能够继续加大力度,让中央的阳光雨露能够更多、更直接地照耀在农民身上。

【分析】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党,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又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如何才能做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呢?

第一、正确的宗旨和理论一定要回到实践中去,实现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①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②理论要回到实践,需要经过路线、方针、政策等中介。③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④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第二、人民在创造历史过程中具有决定性作用。

①从案例中体现了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②党依据马克思的群众史观创造性的提出党的群众路线。

③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决定历史发展的是“行动着的群众”。(出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活的灵魂。

②案例中吉林省榆树市弓棚镇种粮大户张海清说:“国家的政策是真好,但下面一执行就走样,去年国家托市收购玉米,国标二等玉米每公斤1.5元,可实际到粮库根本卖不上这个价,很多时

候都在水分上做手脚。”这就违背了实事求是的原则,违背这一原则认识就会脱离变化着的客观实际,丧失真理性。

篇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文

1 国外价值说

价值作为一个哲学范畴,在国外就有三种基本观点 :客体说、主体说和关系说。

1.1 客体说

美国学者罗尔斯顿、德国哲学家舍勒等持客体说,罗尔斯顿关于价值的观点是片面的,属于机械的客观论。他认为在人类出现之前,人们所意识到的那些自然属性就已经客观的存在于大自然之中了。观赏者将自然物的这些属性用直觉将其记录下来,从而翻译成实实在在的价值。可以说,罗尔斯顿肯定了价值具备的客观性,但是忽视了观察者作为主体的作用,认为价值与主体是不相关的。而舍勒简单地认为,价值是直观的现象或者是现象学上的直观,它直观地存在着并在感受中给予我们。

1.2 主体说

哲学家培里、罗素等人主张主体说。他们认为价值是纯粹主观的,是主体欲望、兴趣、需要以及情感的产物。其中罗素认为如果两个人在价值问题上意见不相统一,那么他们只是对一种口味的不同而并非是对任何一种真理存在不同的看法、意见。他认为价值是纯主观的东西,价值也仅仅是人们表达主观感情的一种方式。在价值哲学领域,美国现代哲学家培里以提出现代经验主义、现代自然主义的一般价值论——“价值兴趣论”而著称。培里用公式说明了自己对价值的观点,即“x是有价值的 = 对x发生兴趣。”他认为凡是兴趣所在的对象那便是具有了价值,片面的将价值归结为人们的兴趣,或者是兴趣对象的任何东西事实上都是有价值的。这些哲学家坚持主体说实质上是将客体的作用忽视了,将主体的作用夸大了,因此他们的观点脱离了一定的实际情况,属于片面的。

1.3 主客体关系说

哲学家厄棱费尔和费龙迪齐持主客体关系说。奥地利哲学家厄棱费尔认为,价值是一种客体与主体的关系,它既不是纯主体的,也并非纯客体的。阿根廷哲学家费龙迪齐持有的观点是,价值是一种完形性质,是综合主体和客体的优点,与价值相关的因素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多方面的,它不仅受价值对象性质的影响,也与主体相关的其他所有的心理状况和生理状况的影响。总而言之主客体关系说对于单纯的客体说和主体说是有所超越的,它是对西方哲学主体说和客体说借鉴、吸收其合理之处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

2 国内价值说

2.1 价值关系就是意义关系

我国的袁贵仁教授提倡用“意义”界定价值的方法,该方法简单名了、通俗易懂。该教授认为在哲学范畴中的价值,表示的是客体对主体所具有的积极意义或者是消极的意义。在这里积极的意义指的是价值关系,而消极的意义是一种与此性质不同的价值关系。为了区别二者,通常情况下人们会将客体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叫做正价值,将其简称为价值 ;对于消极的意义则称为负价值。这种意义的界定是当前学术界多数学者赞同的一种价值观点。

2.2 价值是满足主体需要

价值,是人们为了满足自己所需要和利益所需要的东西。该观点在我国具有较大的影响力,也就是说 :需要是客观的,需要和想要、欲求是不同的,在此基础上我国学者承认了价值的客观性,这种探索和努力值得肯定。但是价值如果用“满足主体需要”来界定的话,很容易导致价值判断的偏颇与失真。

2.3 价值是合目的性

以合目的性来界定价值。我们在这里所说的“目的”并非人类所特有的“有目的意识”、“内在动机”或是“有目的意向”的意思,具体指的是系统的一种指向或是状态,即物质系统的运动、活动与行为总是倾向于达到它,而不是其初始条件如何的状态,所以目的是系统运动的客观指向。这是从广义价值论来界定的,无疑也是合理的。还有一种理解认为,价值的普遍本质在于,客体对主体来说的合目的性。如果客体合乎主体的某种目的,那么就有某种价值 ;如果不合目的,就没有价值。这样的观点只能产生混乱。该观点否定了价值的客观性,实质上就是主观价值论,与西方某些学者的观点类似并非客观事实。

2.4 价值是有用性

在学术界有一种比较常见的见解和看法,即以有用性界定价值。有些学者认为“价值是客体对主体有用性”。有些学者则认为“价值是客体对主体的效用性,它并非客体的固有属性,而是客体对主体的关系属性”。这种观点反对主观价值论,坚持从主客体关系研究价值,有其合理之处,但是用属性来界定价值,不能解释价值的实质。

2.5 价值是人

以人界定价值。这种观点认为 :“价值是人” ,并且认为这一观点揭示了价值的实质。价值是人,人是实体。价值是关系范畴,不是实体范畴。用实体说明关系范畴,是难以成立的。人为万物之灵,人具有最高价值。哲学价值是一般价值,而人的价值是一种特殊价值。用特殊价值说明一般价值,也是欠妥的。所以这种观点也是很不科学的。

3 价值界定

从以上简要分析可以看出,国内外学者们对于价值的理解,站立的角度不同,理解各异,虽然各有优点,也各有失偏颇,但是这些观点为我们对价值的进一步阐释做好了基础工作。所谓“价值”,是来自人类生活实践的一种理论抽象。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哲学上的价值对各种价值关系中纷繁复杂的特殊内容和形式借以扬弃,具有最大的普遍性,概括了各种特殊的价值现象的本质,以及其中共同的、普遍的内容。当客体能够满足主体需要时,对于主体而言客体就是有价值的,当满足主体的需要的程度越高,则价值就越大。简要的说,哲学范畴的“价值”就是 :客体的存在、作用以及它们的变化对于一定主体需要及其发展的某种适合、接近或一致。我们认为,界定“价值”的概念,应该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确立的实践观点和思维方式提供的科学指南为方向,对价值做出较为准确合理的界定。

3.1 价值是一个“为我而存在的”的关系范畴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明确而完整地提出了“为我关系”说。马克思把实践引入了哲学,“为我关系”的思想便是在此基础上提出的。主要论述涉及到了以下观 :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然而对于动物来说,它对他物的关系不是作为关系存在的。因为动物不对什么东西发生“关系”,而且根本就没有“关系”。价值既然是一个“为我而存在的”的关系范畴,这就要求我们用关系的思维去界定价值的概念,从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出发,从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出发去界定价值。

3.2 实践是价值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主张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因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的最终目的就是实践。人的认识不能脱离实践而存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就是实践的观点。实践不仅是认识的基础和源泉,而且是价值的基础和源泉。价值作为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关系,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发展和实现的。实践是价值的基础,一方面,实践创造了价值主体和价值客体。作为价值主体的人,在实践活动中,人能动地改造自然,使自己成为主体,作为实践对象的自然界则成为客体。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确立的,又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实践创造了价值。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与客观对象的关系,价值的本质就是人们实践活动的结果。

3.3 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

由于客体与主体的相互作用,使价值具有了意义关系,这是客观存在的价值现象。价值的主体性与价值的客体性在价值关系中的各个环节都是历史的客观的,人们的需要、实践以及需要被满足的形式都具有历史性以及社会性,这就决定了价值的社会历史性。

4 结语

综合上述分析,所谓价值,就是主体在实践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是以主体尺度为尺度的一种客体对主体的效应。这里的主体是价值的体现者,是价值的创造者、实现者和享有者。主体尺度即内在尺度,指的是人的发展,其中包括人的需要。客体是价值的载体。实践是价值的基础。这里的效应是客体对主体的效应。效应是指客体对主体的作用和影响,它不仅包括知识价值、功利价值,还包括一切超功利的价值。

哲学上的价值观念具有最大的普遍性,它概括了各种特殊的价值现象的本质。揭示了外部的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当客体满足了主体的需求时,对于主体而言客体就是有价值的,并且满足主体需要的程度越高,其价值也就越大。因此,作为时代的骄子,当代大学生在学习和厘清价值的内涵之后,要坚定的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三个方面去把握马克思主义,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发挥自己的最大价值!

摘要:价值作为一个哲学范畴,在国外有三种基本观点:客体说、主体说和关系说。在国内也有意义关系、满足主体需要等多种观点和看法。对于“价值”的界定,学术界争论已久。价值作为一个关系范畴其目的是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学会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篇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文

摘 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我国高校学生的必修课,是当代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主干课程。增强其教学效果对我国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从学生心理、教学模式、教学方式三个方面来分析如何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教学效果;教学方法;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6-0146-0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主要渠道,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要途径。因此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教学效果对提高我国高校教学质量都有着重要意义。对此,笔者结合自身教学体会,提出关于此课程的几点看法。

一、影响当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效果的几个方面

(一)学生普遍存在一种认识误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是所有大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但是目前很多学生认为,公共基础课不是针对本专业开设的,其重要性远远不及专业基础课重要。有些学生认为学得再好也没用,还不如学一些对将来就业有帮助的实用性知识和技能。由于存在这种不正确的认识,在公共基础课堂上,一些学生不把此门课程当一回事。导致学生特别喜欢坐在教室最后面,还出现部分学生利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堂来自学专业课、背英语单词、做高数作业题,甚至用手机上网或者看手机视频等现象。还有些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抽象性比较强,一次课程学好与学不好,自己和老师也是无法衡量出来的,一节、两节课不听也没有关系,而且即使听不懂,考前突击一段时间,不愁考试不通过。在这种不良的思想影响下,很多学生失去了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动力,进而看不到此学科的真正意义,只是为了最后通过考试而被动地学习,直接影响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教学效果。其次目前社会处于一个大转型时期,强大的经济竞争和物质诱惑正在席卷着我们的校园,影响着我们的学生。受到这种大环境的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不再是只是补充知识和提高自身的某些修养,而是带有更多的功利性。对于物质利益的单一追求产生浮躁的心态,从而出现学习上的实用主义和商业化性质,导致一些学生只是会看中对于将来就业有直接关系的技能性课程。这样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就会被学生看成一门没有价值的学科,削弱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重要作用,进而影响它的教学效果。

(二)大班上课的教学模式影响教学效果

目前,在高校扩招的大环境下,学生人数不断地增加,由于教师和教学资源缺乏等相关原因,很多学校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都采取大班教学的教学模式,而且这种大班教学当中的大班还在扩大。在刚开始出现只是两个班级合班上这门课程,发展到后期竟然出现四五个甚至更多的行政班级在一起上这门课程。虽然这样的教学模式减少了学校教学成本,但也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试想而知,一个老师教三十个学生和教两百个学生的教学效果肯定是不一样的。每位教师的精力、时间都是有限的,能直接管理好学生的人数也是有限的,超过教师的精力限度,必然会大大降低教学效果。大班教学模式,由于班级非常庞大,经常是一个教师会有一二百学生,教师和最后几排学生距离非常远。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维持班级秩序的难度加大,课堂上就比较容易出现其他状况,如睡觉、看课外书、上网等等。由于班级比较大,老师的视觉范围是有限的,无法探测到班级的每一个角落,从而有些学生可以肆无忌惮地做一些和本课程无关的事情,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三)教学方式有待创新

虽然目前很多学者一直强调,教学方法创新的重要性,也有很多学者提出自己比较好的教学方法。但是就目前的情况看,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大多数学校依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部分学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仍然相对的落后。传统教学方式,一般采取教师主诉,学生听的方式,这种教学方法侧重于学科知识的传承,内容相对抽象,导致学生内化课堂知识的难度增加。甚至有些教师仍然采取比较落后的教学手段,花很长的时间去板书教科书上本来就有的定义和框架结构,等于是把课本上的文字重新抄录在黑板上。虽然这样也有其优点,但是不够生动直观,而且信息量少,无法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任何一个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方式,都不能称之为好的教学方式。另外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课本知识的直接传承,导致有些教师并不重视理论和实际的联系,从而脱离当前的理论热点,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课堂教课的时候需要时刻坚持理论联系当前实际这一原则,时刻关注当前理论热点,把当前发生的重大事件和课本上理论知识联系到一起讲解。当然目前很多学校压缩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的课时,出现课时少,内容太多的情况。课时太少,一般的教师直接把课本知识点讲完就不容易了,就很难拿出更多的时间,把知识点再做进一步扩展,更别说联系当前实际要闻,深入地讲解。但是脱离学生身边的热点,就容易使教学内容显得枯燥乏味,使学生认为这门课程太抽象,而且远离实际生活,从而被认为是无用的知识,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低,直接影响着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效果的几点思考

(一)把握学生心理世界

任何一个教学人员,要想真正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首先必须了解自己的教学对象。只有了解教学对象的心理世界,才可能真正吸引到学生。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以学生为中心,知道学生目前在关心什么,希望从老师那里得到什么样的知识,把自己所教授的知识和学生希望学到的知识点结合在一起。在准确把握学生内心世界和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内容和知识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完美设计,寻找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把学生最关心的问题融入教学内容中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教学效果。在这种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由于传统教学模式,只是学生单一地听课,教师单一地讲课。教师处于主体地位,并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积极性,将被动接受式学习转为主动参与式学习。例如,教师可以适当建立一个学生参与讲课的平台,每节课安排几个学生自己上台讲解自己对本章知识的理解,然后大家集体讨论课堂热点问题,这样既可以拉近教师和学生的距离,也可以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其次,由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全校大学生都会开设这门课程。虽然同是大学生,但不同专业的学生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存在着差异。这要求教师在实际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要结合不同学科和专业的特点,选择适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贴近学生的专业知识,让学生清楚这门课程和专业课之间存在的相互关系,确实拉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学生实际生活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魅力。最后,把握学生心理世界的基础上,教师还要做到教学内容的“新和精”。教学内容的“新”表现在,教师教授的知识点应该能和当前热点问题结合起来。当前社会,网络化、信息化程度比较高。学生很容易接触到网络,了解到当前发生的一些重要事件。如果教师做到结合当前重大事件来讲授课堂知识点,必然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精”表现在,教师在教授课堂知识点的时候,注意自己的语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本身就是一门理论性和抽象性极强的课程,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大和空的感觉,从而拉大和学生的距离感。因而教师要注意自己语言的精炼和准确。教师应在深入了解学生自身特点和专业特点的基础上,把课堂抽象的知识点简化成学生能听得懂的语言,用简单大众化的语言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前学生能了解到的、生动的时事热点事件结合在一起,从而拉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从而提高此门课程的教學效果。

(二)创新教学模式

随着我国高校扩招,教学资源相对匮乏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而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样的公共基础课程采取大班教学已经成了一个无法扭转的趋势。但是笔者认为,虽然情况如此,但各高校也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尽量使这个大班教学中的班级数量和人数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每个教师自身的精力和能力都是有极限的,超过一定的限度,教学质量将急剧下降。因为笔者认为大班教学班级的学生总数应该控制在一百人以内。另外教师自身也要相应地寻找自身独特的教学模式。例如,教师在第一次课的时候,可以把班级划分成若干个组,并选出每组的负责人,让每组的负责人管理每组成员,教师定期召集负责人,了解组员的学习情况,实现教师管理和学生自我管理相结合,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传统的教学方式,只是注重理论的灌输而脱离实际问题,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要想提高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增加实践教学环节非常重要。首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广大教师应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凸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当代价值,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不再认为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理论。例如在讲述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时候,带学生去参观历史纪念碑,通过先辈光荣的历史伟绩,来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使学生加深对这一理论问题的理解。其次,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本身是一门理论性和抽象性很强的学科,导致很多学生缺乏深入理解的耐心。因此教师应该努力寻找到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如组织学生到农村中调查和下乡学习,从而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面貌,增强学生社会主人翁意识和建设社会主义的责任感,把所學理论与现实联系在一起。通过开展与现实密切相关的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教师在每次实践教学活动结束后,要求学生写调查报告和学习心得。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也加强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相关原理真正地被广大学生所理解和接受。

总之,提高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效果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广大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从当前的教学实际出发不断地完善自己。只有这样才能使这门课程成为一门既对大学生有用,又能被大学生喜爱的课程。

参考文献:

[1]赵浩政.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黑河学刊,2010(7).

[2]李楠.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实效性的思考[J].现代教育管理,2009(3).

篇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课外社会实践报告

课题名称: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产生及发展的背景

实践形式:实地参观,参阅相关书籍,观看主题影片

参与小组:12土木6班

组长孙辉

组员邵伟、胡华亮、付文豪、曹华

时间地点: 2014年5月参观辛亥革命纪念馆、中共“五大”开幕式旧址、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武汉大学、昙华林6月5号观看《井冈山》主题影片参阅相关书籍,分享

各自读后感,完成实践报告

实践内容:

着重于武汉地区的近代史的发展,了解中华民族在近代的曲折前进历程,以及关注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产生及发展的背景和历程。沿着工业—铁路—新学—新军—首义—的发展轨迹做了一次实地参观。

工业与铁路参观汉阳铁厂和汉阳兵工厂遗址 这些都是中国近代化开始的标志,大兴洋务运动,在全国各地建立了一大批的现代化工业基础,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为后来的改良运动、辛亥革命等提供了发展的条件。

新军和新学武汉是中华民族走向近代化的重要代表,在工业基础和思想文化上都走在全国的前列。我们参观了武汉大学并参阅相关书籍,了解到武汉大学的前身是洋务运动时建立的自强学院,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大力传播新兴思想,促进了新兴阶级的产生,进而为武昌首义的举行提供了充足的条件。当时的武汉新军是接受了现代化的培训,并且是受到了新兴思想的熏陶,最终担任了武昌起义的主力军,结束了封建王朝的统治。

首义辛亥革命,作为民主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开启了民主共和新纪元,使共和观念深入社会中上层人士思想中。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和广大的支持人群。我们参观了辛亥革命纪念馆、红楼,了解那段历史,明白了革命先烈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的巨大的努力。从洋务运动、君主立宪制,到新民主革命,再到后来的农民运动,每一次的尝试都有无数的革命先烈的抛头洒热血,在失败者吸取教训和经验,一次又一次的唤醒了国民的思想,不断地走上反抗斗争的道路。辛亥革命既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成为可能,也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成为必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了重要基础。

革命在参观中共“五大”开幕式旧址、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中,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段历史之中,感受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发展的曲折,以及不断地和中国实情相结合的历程。从《新青年》引发的新文化运动,开始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第一次讨论这个

新的思想指导,完成了思想启蒙。再到后来的工人运动,武装斗争,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走的太过艰难,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再次让人们怀疑其指导意义,这个国家又一次的陷入迷茫,仿佛失去了前进的方向。这时,人们需要从根本上思考马克思主义,必须形成和中国实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的完整指导。在一系列的尝试中,形成了以毛泽东为领导核心的集体,坚持走农民运动,武装斗争,始终结合中国实情,不断地完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思想指导。在新中国的建立,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以及现在的和谐社会建设,马克思主义始终和中国实情相结合,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篇6: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新中国第一本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科书,主编为艾思奇。也是一本由中共中央书记处决定编写的全国党校和高校通用的哲学教材。在这本书中,我了解到辩证唯物主义是一种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它是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科学世界观。它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是唯物主义的一种高级形式。

由于高中时代主修理科,所以对这些也不太了解,而读了这本书后,我明白了许多。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认为物质世界是按照它本身所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它认为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并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事物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促使事物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它还揭示了事物的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的规律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最根本的规律。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用矛盾规律的对立统一的观点来看待问题,每一件事物都有好有坏,我们需要把握事物的主要问题。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客观物质世界的运动在人脑中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既唯物又是辩证地解决了人的认识的内容以及来源和发展过程的问题。它认为物质和精神这两种主观和客观的辩证统一的实现都必须通过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认识来源于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在书中,我们看见了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无限发展的过程,也明白了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如我们学习计算机一样,在学习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后,我们有时候还是无法实际操作,只有在我们上机后,才知道怎样运用。

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亦称唯物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用以观察社会历史的方法与以前一切历史理论不同。它承认历史的主体是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它认为,现实的人无非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人格化,他们所有的性质和活动始终取决于自己所处的物质生活条件。只有从那些使人们成为现在这种样子的周围物质生活条件去考察人及其活动,才能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描绘出人类发展的真实过程。历史唯物主义考察问题的方法明确规定,它的研究对象是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以社会生活某一局部领域、某一个别方面为对象的各门具体社会科学不同,它着眼于从总体上、全局上研究社会的一般的结构和一般的发展规律。它的任务就是为各门具体的社会科学提供历史观和方法论的理论基础。通过对本书的阅读以及我的一些理解,我发现原来哲学是别有一番风味的。

书中还详述了历史发展史观,马克思把人类社会分为五个阶段,它们分别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并且预见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最高形式为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相应的生产关系又正式所处社会阶段的一种反映,历史是终将前行的,生产力就像永远向前的车轮一样,带着人们向更高的社会阶段前进。另外这本书还告诉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就如我们自身而言,我们不能完全把昨天抛弃,我们应该重视之前的经验,处理好每一件事,为以后而奋斗。

每件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关键看怎么运用,“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所以在成功的时候没必要趾高气昂,在失败的时候也没必要一蹶不振,我们需要的只是吸取经验。而且我们学习是为了以后的实践,而现在的实践又促进了学习,我们要讲究学以致用,有时候也在不断发掘新知识,这些都是辨证统一的,也都是这本书的体现。

篇7: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班级:土木C105

小组成员:

陈益心(107053)

丁轩(107054)

郭泉熙(107058)

胡睿(107060)

苗向超(107066)

篇8:《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文

一、了解学生, 因材施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改革必须以学生的思想特征作为客观依据。原理课教学必须因材施教, 对症下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基础课程, 是主流意识形态在高校的传播媒介。教育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构成。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关系, 决定着在原理课的教学改革中, 能否充分了解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足够全面、深刻地了解教育对象, 才能因材施教, 对症下药, 有效解决受教育者的实际问题。原理课要针对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 民主意识, 存在价值趋向多元化、个体意识趋向个性化等年龄特征, 通过增加师生互动, 引起他们的有意后注意, 加强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

具体来说, 就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 以课本知识为依托, 同时用心研究学生年龄段的思想特点、喜好特征, 将从学生的角度来进行教学安排, 用学生感兴趣的案例来进行课堂理论知识的阐述, 营造与学生心理、生活实际相适应的教学方式, 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让学生在教学实践中得到认同感体验, 这样不仅弘扬了以人为本的时代精神, 彰显了个人的主体地位, 也保证了原理课的有效性。

“为什么中国培养不出真正的人才?”这是有名的“钱学森之问”, 钱学森同志指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 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 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 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钱学森指出的是高校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教学来讲, 同样需要思考这个问题:如何能够将学科办出特色, 如何能够创新教学方式, 培养出更多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笔者认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 理论性较强, 传统的讲授法教学学生排斥, 甚至逆反心理, 不利于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认同感。因此,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的重点应该是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教育模式,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只有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才能在日新月异的经济时代生存下来。

二、转变教学观念, 以人为本

传统的原理课, 重定义轻延伸, 重理论轻实践, 导致理论与实际相脱节, 加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的理论性较强, 难免学生会感觉教学枯燥, 进而对原理课学习产生抵制情绪, 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原理课的教育目的不是仅仅为了学生考试过关, 而是要达到影响人、改造人的目的, 也就是要影响学生的思想, 进而改变学生的行为, 达到“育人”的目的。现代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 因此要最大程度的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调动学生主动学习、自觉学习的热情。这是原理课取得实效的关键, 也是人本精神的要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了解学生的主体需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看, 人的主体性一般表现为自觉地、积极地追求先进的思想观念, 追求善的、美的价值目标, 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及行为选择”。也就是说, 教育对象在多大程度上接受教育者传导的新知识、新观念和科学理论, 把它纳入自己的主体意识中, 并创造性地、能动地、自觉地外化为自己的行为, 都取决于教育对象自身的主体性发挥的程度。

要利用课堂有限的时间来进行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教学改革必须伴随则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教师专业化的灵魂与核心在于教育的人文精神, 教师进行教学所体现的职能与使命, 原理课是一个具有价值目标的文化事业, 它必然追求教学过程与精神教养过程的统一, 追求认知和情感的协调活动并相互支持, 追求师生之间形成相互尊重、教学相长、心理相容的人道主义关系。原理课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以身作则, 做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践行者, 为学生树立榜样。

三、创新教学途径, 加强实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既要注重社会大方向的外在要求, 也要发挥实践对理论教学的补充作用。在马克思主义原理课教学中必须将当代社会的实际情况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情况相结合, 有针对性和指向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实践教学能够在抽象的理论和学生的感性思维之间搭建一个桥梁, 这不仅是学生逆反心理的有效应对方法, 也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原理课教学必须科学设计课程实践活动。“原理”课程虽然是理论性较强, 却不能脱离实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首要观点就是实践的观点。只有将理论运用到具体的实践中反复检验, 才能将理论升华为指导实践的能力。要想达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教学目的, 必须科学设计原理课的课程实践活动。实践活动不同于教师讲、学生听的“两耳相传”式的教育。实践教育活动完全是学生自己主动的学习活动。在实践活动中, 学生们不是在听“原理”, 而是在演绎“原理”, 不是被动地接受“原理”, 而是在主动地探究“原理”。

在学校范围内开展实践活动, 如针对学生关心的焦点问题, 结合课程内容, 组织讨论会或辩论赛, 启发学生辩证思考的思维方式, 锻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不断提高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当然, 实践活动并不排除教师的指导。关键在于, 实践活动强调的是学生在活动中主体地位, 即必须是学生主动参与的活动, 必须是学生自己直接探索客观对象的活动。教师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 只是起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 而不代替学生学习, 不是简单地把实践结论告诉学生。正因为活动具有主体性、对象性、互动性等特点, 它能够最大限度解放学生的双手和大脑, 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发挥学生认识事物的潜能, 并且使学生获得充分的满足和享受。因此, 它是原理课理论教学的有效补充。

高校必须创新途径, 开拓大学生素质拓展实践基地。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后实践活动, 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来指导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帮助他们解决对世界、对人生、对社会的疑问。这就需要积极与高校周边企业、社区建立联系, 选取若干作为原理课的实践基地, 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去实践基地参加活动, 从而达到了解生活、了解社会的目的, 并定期组织调研项目, 由教师带队, 指导学生收集材料、加工信息、发现问题并形成调查报告, 并做好活动分享, 达到以点带面, 整体提升。区本身就是学生日常生活的归属地, 实践教育直接联系社会, 让学生接触到社区活动, 社社区中的许多问题都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因此, 实践基地作为校外的教学活动, 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参与感、责任感, 更容易使学生获得切身体验。通过实践活动, 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增强,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热情被激发出来, 学生们自然会自觉践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行为要求。

在教学实践中要注重学习过程的主动性、合作性、交流性、探究性, 要坚持学生个人的发展是教学核心。要使实践活动不仅成为知识传播的途径, 而且也成为充满活力的生命过程, 让学生全身心参与。互动是知识建构的重要方式, 交流是最基本的环节, 是个体幸福观建构由狭隘走向广阔的过程, 是新旧知识体系融会整合的加速器, 也是思维观念得以提高的最佳途径。只有学生喜欢上实践, 才会愿意接受课堂上的观点。这样才能保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取得效果。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实践教学的过程, 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应用理论分析现实问题的过程, 只要面对社会现象, 才能更深刻地理解理论, 只有通过分析现实问题, 才能不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改进评价标准, 综合测评

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方式, 是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手段。传统的原理课对学生成绩的检查和评定方法是标准化测验法, 以开卷或闭卷的笔试进行对学生学业的评价。但是, 测验结果的信度、效度和区分度等质量指标难免发生误差。马克思主义原理课不仅要成为检查学生对基本原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水平的重要手段, 也要成为评定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因此, 在测验法的运用中, 应该多种测验方法相结合。例如, 采用论文式测验, 通过论述题来检验学生的认知水平;采用客观性测验, 围绕客观性的试题来观察学生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走向;采用问题情境测验, 通过设计出一种问题或提供一定条件要求学生完成具有一定任务的作业, 来测定学生的认知能力水平, 等等。

除了测验法, 还应该采用观察法、调查法、自我与他人评价、项目评价等多种评价方法。用观察法来评价那些如态度、习惯等不易量化的行为表现, 测验结果的可靠程度较高, 也能有效区分学生的不同水平, 这就要求教师要细心观察学生的日常动态, 并做好记录。采用学生自评、互评的评价方法, 将学生分组, 学生自行主持, 每组学生轮流对本组学生进行评价, 这种评价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而且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 应该作为阶段性考核的重要方式来推广。采用平时考核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平时考核可以运用观察法、调查法、自我评价法, 期末考核采用测验法。每学期进行五次左右的随堂测验, 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习状况, 不仅可以督促学生的学习, 也可以便于教师随时调整教学进程。还可以定期组织主题竞赛, 成绩优秀者可免考。总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必须把平时表现、学习热情、活动参与度、作业成绩以及实践教学的成绩, 都计入考核, 让学业考核发挥激励功能, 刺激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马克思说:“只能用爱来交换爱, 只能用信任来交换信任。”就是说, 德育过程中, 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不仅是思想上的交流, 而且是情感上的交流, 双方互相尊重, 感情才相通, 内心深处才能产生共鸣, 学生才会真正地得到马克思主义教育。因此, 要注意和学生沟通, 想学生之所想。大学生是习近平主席所提出的中国梦的伟大梦想的圆梦者, 是我们的接班人。因此,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必须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教育, 提高学生的综合竞争能力, 路漫漫其修远兮, 我们必须不断探索更适宜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学模式, 努力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的优秀课程。

摘要: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必须在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 进行教学改革, 以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保证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完成。教学改革必须转变观念, 因材施教, 加强实践, 完善教学评价机制, 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散发出理论的光芒。

关键词:学生,主体,教学方法,实践

参考文献

[1]赵有田.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基本规律[J].现代教学科学, 2003, (2) .

[2]张慧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生活化探析[J].理论界, 2009 (11) :155.

篇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文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辩证 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012-01

近年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门学科,在各大高校中纷纷设立,与此同时也受到了国内相关学界的重视和关注,各种研究成果陆续而生。在上述基础之上,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做出了深化研究和探索。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概况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

当前国内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多是围绕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涵、基本原理整体性,以及主要内容进行探索。

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涵,这一研究是在探讨该学科时所必须面对的问题。关于其内涵,国内许多学者指出,可以将其理解为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以及理论表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主要指的是世界观与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中,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恰恰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精髓的继承和发扬。然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其基本观点的开展,正是建立在基本立场与基本方法上。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是一个庞大丰富的思想体系,包含了哲学、政治经济学以及科学等多方面的知识精华。

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整体性,在其探索过程中,时刻值得我们注意。关于其科学性、实践性以及意识形态性,以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学界在探索研究时形成一致认可,此外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的的研究,也将关系到这一门学科的成立,及其未来发展的命运。通过不断研究得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的特性除了内在的统一性外,还有整体性,至于整体性,也就是将其与所组成整体的组成部分脱离开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由三个方面组成,第一方面,指的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第二方面,指的是由经典作家提出的重要观点或者相关的结论,而这些重要的观点则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得出,通过对不同历史阶段中存在的任务,以及分析社会发展趋势,最终总结出的结论;最后指的是马克思主义中的个别结论和观点。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背景下,形成了以上结论和观点,并且是革命导师,根据历史事件冷静判断和做出的预测。

三个不同层次的基本原理,它们的关系表现为,第二层次基本原理的形成,是第一层次的基本原理与人类社会中普遍实践结合,而第三层次的基本原理的形成,则是第一层次的基本原理与人类社会中具体实践相结合。

(二)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探索研究的现状

作为一个科学理论体系,其内部各个观点之间相互联系、支撑以及存在着首尾连贯的逻辑关系。在上述我们已经详细的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各个内部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才构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当前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探索研究的现状,国内学者多数认为需要站在其的总体性范畴,或者在其内在逻辑主线、中心线索等角度来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总体新范畴包括实践与人类解放两个内容,而这两方面的内容也是其的逻辑主线。

二、探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需掌握的原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一门科学体系,值得我们所有人为之不断的追求与探索,然马克思主义在研究过程中,需要人们确立正确的立场、观点以及方法。换而言之,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探索与研究过程中,人们需坚持唯物辩证的方法进行研究和学习。不然,绝不能正确的掌握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原理,从而也不能够体悟到其真正的魅力所在。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探索和发展,需要我们从以下几个原则出发:

(一)原则一:遵循坚持和发展相统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仅仅属于一门科学体系,同时也是一个发展着的理论思想。在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时,需要遵循要将坚持与发展相统一的原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发展,要以坚持作为前提,而坚持最终是将发展作为最终的结果,决不能将坚持与发展两者分离。

(二)原则二:遵循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今天,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探索,需要遵循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将社会主义实践与时代特征相结合,而将两者的奋力,通常导致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方向偏离正轨。对现实的裁判,要防止用个别原理,也要防止用局部的事实来判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两种评判都是片面不正确的。

(三)原则三:坚持整体和部分相统一

关于探索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既可以从整体着手,也可以分门别类从部分入手,总之不管用什么方法研究,都应该讲整体与部分实现统一,才能完整和准确的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理论。

(四)原则四:科学与意识形态相统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本质,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的,并对社会未来的发展,做出科学预测,因而进一步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性。特别是在当前资本主义全球经济化的背景环境下,面临着巨大的危机,人们更应该坚定的认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所表现的科学性与真理性,将其科学性与意识形态行实现有机的统一。

三、结论

本篇论文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现状,为其的顺利发展找到遵循的原则。不过,其作为一项将抽象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的科学原理,具有极大的复杂性,所以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中,要求我们不能简单的照搬理论,而是需要对实践中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参考文献:

[1]唐昆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现状和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思考》.《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年第2期

[2]刘丽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总体性方法应用研究》.《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

[3]曾狄.《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本内容——兼论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年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篇10: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实践

(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

为了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进一步改革和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根据我校最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计划的规定,此课程除必须完成课堂理论教学的学时外,还安排了一定数量的实践教学。通过实践教学这一环节,努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理论去认识社会、指导实践,在接触、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中接受教育,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理解,增强培养良好思想品德的自觉性,锻炼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能力;有利于更好地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进一步提高马克思主义原理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深入了解社会,增强对所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知识的深入把握和感性认识;

2.使学生能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分析和评价某些社会现象或政策;

3.提高学生的口头、文字表达能力以及社会交往能力。

教学时间安排:按照学校教务处的教学安排,本学期安排4学时为实践教学学时

一、教学实践总体规划

1、具体时间为第9周(4月12日)周四1、2节课,第10周(4月19日)周四1、2节课。

注:(不到教室)

2、第11周进行课堂汇报。

二、课外教学实践具体内容

原著类

1、《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2、《〈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1页—30页

3、《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719-760页

4、马克思的《青年在选择职业的考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7页)

6、毛泽东的《矛盾论》和《实践论》

7、毛泽东的《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毛泽东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哲学类

1、《敬畏生命》

2、《寂静的春天》

3、《意识形态与乌托邦》,曼海姆著,商务印书馆20024、《共生的理想》,尾关周二,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5、《哲学是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

6、《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英)特里·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著,李杨,任文科,郑义 译出 版 社:新星出版社

7、《哲学与人生》台湾:傅佩荣

8、《逻辑学》

9、《精神现象学》

10、《大学·中庸——中华经典藏书作》王国轩译注,出版社:中华书局

11、《保卫马克思》(汉译名著本)(法)阿尔都塞 著,顾良译商务印书馆 经济、政治和其他社科类

1、《资本论》节选

2、《国富论》亚当·斯密

3、《银行家》

4、《货币战争》

5、《为什么美国没有社会主义》,上海世纪集团,[德]维尔纳.桑巴特

6、《中国农民调查》,陈桂棣等,人民文学出版社

7、《科学的历程》吴国盛,北京大学出版社

8、《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华姿 著,山东画报出版社

9、《为什么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陈志武,中信出版社

10、《货币战争背景:中国经济与应对方略》占豪,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践教学要求

1、请自由组合成读书小组,每组5-15人;每个人或者每小组自由选择书目,读书、写心得;

2、读书心得必须每人一篇,字数2000,书面提交,不得用电子版;

3、各小组请推选一名小组长,由组长负责召集、组织活动和小组考核;

4、小组的内部交流不考核,但每小组必须以小组为单位参加课堂汇报;

5、小组课堂汇报的形式可以是读书报告,论文,演讲等文艺表演;

6、以读书报告、论文或演讲等形式汇报的小组,须提交读书报告或者PPT以供备案;

7、小组长给小组成员参与情况打分,最高为10分,小组长签名后交给老师。注:小组长用另一张便签写上组员的名字、分数并签名。

上一篇:幼儿秋季健康小常识下一篇:小学培训活动安全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