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未成年活动方案

2024-07-26

社区未成年活动方案(精选9篇)

篇1:社区未成年活动方案

社区未成年人活动方案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提高社区未成年人综合素质和文明水平,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社区在原有软件条件和硬件设备的基础上,重新整合资源,建立社区未成年人活动中心。

一、工作目标思路

以进一步加强社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为中心,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点,以丰富未成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提高未成年人文明素质为目标,积极开展广大未成年人喜闻乐见的各类活动,努力将社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活动阵地场所

活动阵地主要以社区活动中心为主阵地,结合社区健身广场,并与兄弟社区实行资源共享。

三、工作人员队伍

在社区党总支领导下,社区关工委负责配合,社区活动中心及志愿者队伍负责具体落实。

四、活动载体平台

以各类讲座为活动载体,以社区活动中心和健身场所为平台,开展未成年人安全知识、健康知识、法律知识、学习方法、文明生活等方面的讲座,邀请有关专家、老师主讲,提高社区未成年人的综合素质。开展未成年人书法培训、文体活动、结对互动、专场影视等,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社区未成年人活动中心,杜绝安排不适宜未成年人的活动,保证未成年人活动场所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使社区关心下一代工作跨上新的台阶。

篇2:社区未成年活动方案

招募对象:6岁以上未成年

活动内容、时间:

1、“美味烘焙,你也可以!”——手工曲奇培训班;

时间:7月5日

2、“我运动我快乐”——暑期亲子运动会;

时间:7月14日

3、“动物世界”——缤纷手工兴趣班;

时间:7月20日

4、“绿巨人”——环保体验活动;

时间:8月2日

5、“珍爱生命 远离毒品”——儿童青少年禁毒教育;

时间:8月16日

6、“小小导游”——社区导赏团

篇3:社区未成年活动方案

一、社区成年人体育健身的主要目的

1、成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选择

目的调查是我们了解社区成年人参与体育活动的第一要素, 所以我们对社区参与体育活动的成年人的体育目的进行调查了解, 其中在所有的调查目的中, 增强体质所占的比例是最大的, 接近调查人数的四分之三还要多, 这是我们参与体育活动首要的因素, 也是最吸引成年人去参与体育活动的要素。这说明对于大多数成年人所了解的体育的直接目的有充分的认识并能在实践中去应用, 养成参与体育的习惯。

2、不同性别成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目的

从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出, 在男女对体育的目的选择上, 除了大家共同会把增强体质放在第一位之外, 在其他选择上, 男性有相当一部分把消遣消费和人际交流作为自己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目的之一, 而女性大多数把减肥和健身作为自己的重要目的,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 我们发现, 很多人都认为体育活动是释放压力和缓解工作情绪的重要的途径, 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 在体育的传统认识方面, 我们充分的认识到过去传统功能的时候, 还能够对一些新的问题实施疗法。

3、不同年龄段成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目的

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参与体育活动的目的也有一定的差异性, 从现有的调查结果来看, 我们大体上把年龄阶段分为18到23岁之前, 这个阶段的大多数人主要出在学生阶段, 所以他们的生活相对比较简单, 主要在学校求学, 锻炼的目的大多数是健身健美。24岁到35岁这个阶段是大多数年轻人在工作岗位上努力奋斗的阶段, 这个阶段的社区成年人参与体育活动主要是为了交际和释放工作压力, 所以他们参与的体育活动也具有一定的时尚、高强度等特点, 另外也是因为这个年龄阶段的人精力比较旺盛。36岁到45岁这个阶段的人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性别是男性, 女性人数相对减少, 可能主要在于这个阶段大多数因为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状态使得很多人难以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参与锻炼。

二、社区成年人对体育功能的认识程度

调查显示有五分之四左右的成年人认为体育锻炼有益于身体健康, 但是对于体育锻炼对于身体健康的作用原理却知道的很少;有不到百分之25的调查人员认为体育锻炼能缓解压力、调节情绪;有接近五分之一的人认为体育锻炼能防病治病, 对于体虚多病的人多参加体育活动是有帮助的。

三、社区成年人参与体育健身时间、频度

成年人每次参加体育健身时间在30min以上, 占四分之三左右, 其中, 成年男性居民占本群体人数的五分之四左右, 成年女性居民占本群体人数的三分之二左右, 从参加体育活动的年龄和性别两方面来看, 我们发现在老年人这个阶段, 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和频度是最高的, 一方面在于这个年龄阶段的人有足够的时间可以多外出活动, 另外一方面在于这个阶段的人相对而言, 体弱多病, 所以很多老年人都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参加体育活动, 这样一方面可以让自己的生活过的比较有意义, 另外一方面也可以让自己的体质得到加强。相对而言, 30岁左右的年轻人是参加体育活动时间最少, 频度最低的群体, 可能在于这个群体是加入工作时间最短、在工作上需要投入更多精力和时间的群体, 所以很多这个年龄阶段的成年人需要把更多的心思放在工作上, 参加体育活动主要集中在周末时间, 很多晚上参与的体育活动也有明显的人际交往和业务商谈的目的性质。

四、社区成年人参加体育活动的所选项目

社区成年人健身项目的选择主要以跑步、球类、游泳、健身操、舞蹈等为主, 成年男女居民健身项目的选择存在性别差异, 成年男性居民更多选择球类、跑步、登山项目, 分别占本群体人数的44.9%、28.4%、10.7%, 成年女性居民更多选择健身操 (包括舞蹈) 、跑步、登山项目, 占本群体人数的37.9%、31.7%、10.7%。

五、社区成年人参与体育活动时间安排

成年人大都选择在早晨、上午、下午和晚上等四个时间段内参与体育锻炼。选择早晨锻炼的占被调查对象的五分之一左右, 调查发现早上参与体育锻炼的人主要集中在中老年人, 这个阶段的大多数参与者都已经离开工作岗位或者从事特殊性质工作岗位, 工作时间比较宽松, 所以早上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充分的享受体育活动。上午参与活动和下午参与活动的主要是一些在家从事家务工作的家庭妇女等人员, 她们往往在早上或者下午完成家务工作之后, 在社区参与一到两个小时的体育活动, 这样一方面使自己能够接触到外面的活动, 另外也可以给自己单调的家务生活带来一些新鲜的东西, 晚上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是一些用于交际和白天工作比较繁忙的人员, 这些人员因为在工作之余需要洽谈一些业务或者需要释放工作带给自己的压力, 所以他们在努力的利用好自己的晚上时间, 一方面能够参与体育活动, 另外一方面也可以充分的利用体育活动来完成自己的工作。

摘要:社区体育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也是我国社会体育发展中和群众体育文化生活最紧密相联系的部分, 所以对于社区体育活动的开展状况展开调查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有利于我国社会体育事业的发展, 而在社区体育的发展中, 成年人的体育活动是主要的组成部分, 所以以成年人体育活动现状进行研究对于社区体育的发展策略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社区体育,成人体育,现状分析,调查研究

参考文献

[1]蒋国俊、蒋明新:《产业链理论及其稳定机制研究》, 重庆大学学报, 2004年01期。

[2]李心芹、李仕明、兰永:《产业链结构类型研究》,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4年04期。

篇4:社区未成年活动方案

一、社区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建设发展现状

(一)社区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建设成效显著

近年来,济宁市委市政府本着“以民为本”的原则,高度重视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建设,采取多种措施,在社区建设中大手笔投入,高标准规划,取得了较大成效。一是加大资金投入,确保社区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建设落到实处。各级政府累计拨款和筹资近4亿元用于社区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建设,经费支出比例逐年提高。二是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民办公助”等方式对社区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建设进行扶持;三是多形式、多渠道吸引金融、企业、民间团体等社会资金参与社区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建设,组织开展了“城乡文明、结对共建”活动,组织省市级文明单位与社区开展共建活动。

截止到2012年底全市累计投资4亿元,建设110个社区未成年人活动室,210个社区宣传文化法制中心,21个青少年教育示范社区,60%的社区办公服务和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在300平米以上,拓展了未成年人的生活空间,极大丰富了未成人的业余文化物质生活需求。

(二)社区未成年人活动阵地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多数社区建有图书室、阅览室、微机室、文体活动室、娱乐室和室外健身活动设施等。其中,文化活动类阵地占75.1%,教育培训类阵地占22.7%。开设的项目主要包括图书阅览、休闲健身、课程辅导、科普培训、爱国主义教育等。根据社区地区差异、基础条件的不同,大多社区购置或更新了大量文体活动器材;集文艺排练、演出、书画展、健身、娱乐于一体的多功能活动室内,琴棋书画、歌舞升平,社区文化形成了新亮点。

二、社区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建设存在的问题

济宁市社区未成年人活动阵地建设已成为未成年人业余学习、生活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场所,为未成年人提供了增长知识、锻炼能力、展示自身才能的舞台。但是在整体建设和个别重要设施方面仍有较大差距,不少问题令人忧虑。

(一)社区未成年人场所总体规模尚需完善,发展还不平衡

根据计生、民政、教育等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市有未成年人200多万,而目前社区数为110个,这样的对比差,就迫使我们要不断扩大社区规模。在深入细致的调查中还发现,全市社区文化阵地建设整体水平不高,投入欠账大,部分社区未成年文化场所相对单一,或只有扶持建设的图书室(社区书屋);或只有一个篮球场地等等,如活动室、培训室、电子阅览室、展览室、多功能活动厅、文化学校、文化广场等基本为零。在城区旧城改造中,办公场所已经拆除或即将拆除,文化阵地建设出现空白,成为进一个时期制约文化事业发展的瓶颈。一些图书阅览场所由于受电子出版物的冲击、教育机制、环境、人员等多方面的影响,经营相当困难。部分老的居民小区,设施则比较落后、配套差,活动难以开展。

(二)社区未成年人场所功能定位认识不足,其利用率不高

不少社区除利用农家书屋工程、电子阅览室工程及社区建设专项资金进行点对点投入,其他硬性投入出现零记录或没有及时跟上,使得宣传教育引导方面的载体作用得不到正常发挥。个别县市区不能正确处理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尤其在旧城改造与城中村建设中,拆除黄金地段的公共文化设施,而建造宾馆、商厦的事时有发生,致使公共文化设施管理单位往往以出租场地,削弱了公共文化设施的基本功能。

(三)功能比较单一,项目较传统,政策保障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社区未成年人活动阵地因为受到功能、项目、师资等方面的限制,其作为社区未成年人主要活动场所的作用还远未充分发挥。目前,社区未成年人活动阵地主要是以课程辅导、图书借阅、一般文体活动等为主,项目设置传统、陈旧、单一,缺乏时代特色,吸引力不够。导致有些家长把未成年人的文体活动转移到了一些课外辅导班、培训班等等,一部分社区未成年人没有参与到社区组织的活动中来。在政策保障上体现为,未成年人校外活动与校内教育没有得到有效衔接,社会实践课程流于形式;社区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建设税费政策享受不到位;社会捐赠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等等。

三、加快社区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建设的对策

(一)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加强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建设,不仅是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实施纲要》的重要举措,也是今后一个时期关心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重要载体,必须建立科学的长效机制。要从加强城市建设和管理、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入手,制定社区未成年人活动阵地建设和管理办法,发挥政府规划调控作用,建议把未成年人社区文化活动阵地建设列入实事工程,加大对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建设的经费投入,在列入财政预算的同时,积极争取各方面的资金、政策支持。

(二)要发挥资源整合优势

从综合性、复合性、功能性阵地建设入手,重点利用现有场所和阵地,纳入政府实事项目,通过政府追加投入、委托管理,运用政府、社会、市场相结合手段,以“政府出一点、社区出一点、社会组织出一点”的融资方式,在每个街道(镇)建立一个融社区服务、社区教育、社区文化于一体的社区未成年人活动阵地,大力发展与未成年人事务相关的社会中介组织、协会、基金会,积极参与社区未成年人活动阵地的建设和管理。

(三)要创新工作体制机制

要使社区未成年人活动阵地健康发展,关键在于创新工作体制机制,要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适应新的形势需要,了解社区未成年人的真实需求,加强社区未成年人志愿者队伍和专业未成年人教育队伍的建设,在形成专门的项目策划智囊团的基础上,依托阵地,通过社会招募和市场招标等多种手段,加大对活动项目的研究和开发,如开发和培育未成年人心理咨询、就业指导、就学辅导、法律援助、素质训练、网络对话等互动性的项目,紧贴未成年人的需求。

(四)要依托文化活动载体,突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篇5:社区未成年人文体活动总结

我过年——品味春节,民俗传承。在城乡社区组织开展民俗展示、灯谜灯会、美术摄影、书法棋艺等生动有趣的年庆民俗活动,让广大未成年人在参与活动中感受家乡变化,享受亲情友情,传承民俗文化。依托公共文化场所、乡村学校少年宫、校外活动场所等阵地,举办写春联、画年画、做花灯、扎灯笼等活动,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未成年人的心中。

我爱您——学会感恩,美德善行。积极引导未成年人在寒假期间走进社区、文博场馆、敬老院、福利院、老年公寓、困难家庭等,开展拜年走访、慰问联欢、清洁卫生、绿化美化和公益宣传等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务。教育未成年人尊敬长辈、关爱孤寡、资助贫困、奉献爱心,争当爱心小天使、道德小模范、文明小标兵。

我运动——亲近自然,快乐健身。发动未成年人在寒假期间走进运动场馆,亲近大自然,体验健康快乐。广泛动员学校体育教师、社会体育工作者、高校青年志愿者主动深入城乡社区,组织未成年人开展各类体育健身活动。采取有效措施,设计未成年人乐于参与的体育健身项目,保障各级各类学校在寒假期间开放体育运动设施,便于未成年人开展文体活动,让未成年人养成体育健身习惯。

篇6:社区未成年活动方案

时 间:2012年8月12日

地 点:明日星城社区未成年人文化活动中心 参加人:社区干部、辖区未成年 内 容:

明日星城社区为了丰富未成年人暑期课外生活,号召未成年人在社区开展享受阅读,丰富自我,每天读一本好书。该活动受到社区家长及未成年人的好评。社区未成年人积极响应,在社区图书室阅读书籍,并主动在社区宣传,号召更多社区未成年人多读书,读好书。

明日星城社区 落实未成年人校外活动记录

时 间:2012年9月15日

地 点:明日星城社区未成年人文化活动中心 参加人:社区干部、辖区未成年 内 容:

明日星城社区组织社区未成年人共30人到社区参观了科普方面的宣传海报。增加了未成年人知识的同时,丰富了他们的业余生活。

明日星城社区 落实未成年人校外活动记录

时 间:2012年12月22日 地 点:明日星城社区 参加人:辖区未成年 内 容:

2012年12月22日上午,社区工作人员组织10余名辖区内学生,开展义务打扫环境卫生。同学们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清理街道,楼栋内的卫生死角,使街道、楼栋面貌焕然一新,迎来社区居民的拍手叫好。学生们在打扫街道的同时,向社区居民和过往群众宣传社区环境综合整治有关知识,并以实际行动影响居民和群众要爱护环境卫生。

明日星城社区 落实未成年人校外活动

2012年总结

明日星城社区在各级党工委的关心帮助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及党工委工作会议精神,结合社区未成年人的特点,提出了“健全组织,宣传引导,多方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思路。现将落实社区未成年人校外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构

首先将明日星城落实社区未成年人校外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并成立了以社区党委书记、主任负责的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安排专人负责,形成齐抓共管,协同合作的工作运行机制。结合社区实际制定工作方案,切实做到工作有计划、有总结,活动件件有信息,有记录。

二、突出重点,经“四抓”促“四变”

社区将落实社区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工作采用规范化、制度化来管理。针对社区未成年人思想意识薄弱,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抵御不良风气侵害能力较弱等诸多特点,坚持以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为出发点,立足“四抓”促“四变”。

落实社区未成年人校外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社会各界的关心和理解,需要方方面面的支持和帮助,更需要我们广大社区工作者不懈努力,不断理清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再接再厉,开创落实社区未成年人校外工作的新局面。

明日星城社区居委会

2012年12月

明日星城社区

落实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工作组织机构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包头市关心下一代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社区未成年校外活动工作,明日星城社区特成立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工作组织机构:

长:王丽敏(明日星城社区党委书记、主任)副组长:孙绍荣(明日星城社区社区五老人员)成员:王庆敏(明日星城社区社区五老人员)郝明喜(明日星城社区社区五老人员)倪 萍(明日星城社区社区副主任)

陈立华(明日星城社区社区副主任)

国培清(明日星城社区社区副主任)

静(明日星城社区社区副主任)

王淑华(明日星城社区社区副主任)

明日星城社区 2013年1月4日

明日星城社区

落实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工作计划

社区教育是加强社区未成年人校外活动的重要阵地,也是社区全面推进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工作的有效载体。明日星城社区将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切实到起点上重点突破,面上整体带动的示范作用,特制定2012年落实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工作计划:

一、加强领导,建立工作网络。明日星城社区成立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工作领导小组,社区党委书记做为抓好各项建设工作的第一责任人,督促指导社区抓好各项工作落实。要充分发挥社区工、青、妇等在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工作的作用,齐心协力做好社区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工作。

二、高度重视,落实工作任务。明日星城社区要按照“当好排头兵,工作创一流”的目标要求,把抓好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工作为提升为民服务质量,加快和谐社区建设步伐的重要举措,高度重视认真抓好各项建设任务的落实。

三、加强阵地建设,夯实工作基础。要建立社区文体活动中心,图书室和社区网站;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社区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和捐助各种活动设施及经费,发展以社区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为社区未成年人校外活动提供良好的物质保障。要因地制宜,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好社区干部、社区“五老”,辖区教师、青年志愿者和家长代表的作用,形成专兼职结合、校内外协作的工作队伍,不断提高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大指导力度,取得工作实效。

明日星城社区 2013年1月7日

明日星城社区 落实未成年人校外活动记录

时 间:2013年3月5日

地 点:明日星城社区未成年人活动中心

参加人:社区五老人员、社区未成年学生、社区工作者 内 容:

2013年3月5日,是毛泽东同志“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发表50周年纪念日。为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3月5日上午,明日星城社区组织辖区内五老人员、社区工作者及未成年人在社区电教室开展“学雷锋精神从我做起”未成年人“学雷锋”动员大会。未成年人纷纷被雷锋叔叔的事迹所感动,表示将学习他的钉子精神和奉献精神,尽自己所能去帮助身边的人。本次教育讲座引发了社区未成年人“人人学雷锋、处处有雷锋”的热潮。

明日星城社区 落实未成年人校外活动记录

时 间:2013年7月31日 地 点:明日星城社区健身房 参加人:明日星城社区未成年 内 容:

明日星城社区为了进一步丰富社区未成年人暑期课外生活,于2013年7月31日,组织社区未成年到社区健身房进行健身活动。

明日星城社区 落实未成年人校外活动记录

时 间:2013年8月31日

地 点:明日星城社区未成年人活动室 参加人:明日星城社区干部、社区未成年 内 容:

明日星城社区为了丰富未成年人暑期课外生活,号召未成年人在社区开展享受阅读,丰富自我,每天读一本好书。该活动受到社区家长及未成年人的好评。社区未成年人积极响应,在社区图书室阅读书籍,并主动在社区宣传,号召更多社区未成年人多读书,读好书。

明日星城社区 落实未成年人校外活动记录

时 间:2013年10月9日

地 点:明日星城社区未成年人活动室 参加人:明日星城社区干部、社区未成年 内 容:

明日星城社区为了培养社区未成年人,通过观看影片,社区未成年认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作为祖国未来的栋梁,必须要承担起责任,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同时利用大好时光加倍努力学习。

明日星城社区 落实未成年人校外活动记录

时 间:2013年11月10日

地 点:明日星城社区未成年人活动室 参加人:明日星城社区干部、社区未成年 内 容:

为进一步深化社区未成年健康教育,提高社区未成年人的健康意识,明日星城社区开展了“提高未成年人健康意识”健康知识宣传工作,组织社区未成年于2013年11月10日,在社区未成年活动室为社区未成年讲解日常卫生常识

明日星城社区 落实未成年人校外活动

2013年总结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是未来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生力军和主力军,因此加强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工作意义重大。明日星城社区在落实未成年人校外活动方面,根据区委宣传部精神和要求,结合社居实际,以思想道德规范建设为核心,以扶贫助学结对帮教为切入点,广泛开展社区未成年校外活动工作,使我社区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工作有序开展。

一、建立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组织、完善工作机制

为认真落实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工作,我社区成立了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工作组,我社区党委书记王丽敏担任组长,组织成员是以热心社区公益事业、关心社区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区离退休老干部、老教师、五老人员为主干,和社区一起担负着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任。制定有工作计划和长期规划,并纳入工作考核之中。

二、加强社区未成年人活动阵地建设,满足未成年人物质文化生活需求。

2013年社区组织青少年学生,开展各种宣传活动十多起。如开展“崇尚科学、反对邪教”社区居民签名活动;组织青少年学生开展社区公益和文明创建活动,加强青少年素质教育,培养青少年热爱自然,自觉维护社会公共设施,增强广大青少年“文明创建靠大家”思想意识;开展社区教育进课堂活动,协助晨光学校共驻共建,使社区教育进入了课堂。每年的清明节我社区居委、团支部联合学校一起搞网上祭奠英烈活动,进行革命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我社区内未成年人总体上理想信念坚定,道德风尚良好,学习风气积极向上,生活方式文明健康。

三、积极开展扶贫助学结对帮教活动

在开展扶贫助学结对帮教等社会救助方面,我社区居委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与工作联系单位经常汇报社区困难家庭情况,积极开展扶贫帮困助学活动。同时还通过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帮助其他贫困家庭解决子女课业辅导问题。几年来,通过开展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工作,我社区形成了贫困学生助学机制,每年对本社区贫困学生和失学进行帮困助学活动;形成了社会监督机制,对本社区范围内网吧和文化市场有专职监督员,进行经常化监督;形成了问题青少年帮教机制,掌握了解本社区问题青少年的基本情况,积极实施学校、社区、派出所和家长共同帮教的“四帮一”制度。落实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工作,是一项长期重要工作,我们将在党和政府统一领导下,群策群力、齐抓共管,共同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明日星城社区居委会

2013年12月

明日星城社区 未成年人活动场所

明日星城社区 未成年人活动场所

明日星城社区 未成年人活动场所

一、加强组织、队伍、阵地建设

按照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长效机制要求,街道社区均成立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保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正常开展。积极发挥关工委老同志和“五老”人员的带头作用,深入开展关心下一代工作。积极组建少儿舞蹈队、跆拳道表演队、少儿轮滑队、青少年志愿者服务队等未成年人社区活动队伍12支,建立社区图书室、电子阅览室、社区艺苑、青少年启智中心、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等各类青少年特色活动阵地18个,充实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内容,增强了辖区未成年人社会实践效果。

二、认真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宣教活动

3月12日下午为电力学校五年级三百多名小学生举办了“小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讲座,进一步规范同学们的一言一行,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5月11日上午在金地广场举办了大型宣传活动,现场详细宣传了党和国家对青少年的方针政策及“关心下一代工作条例”等内容,同时组织青年志愿者演出队、社区老年合唱团为现场几百名观众表演了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7月份,兴康社区成立了校外社区学校,邀请内蒙古师大老师为辖区20多名中小学生开办了40天的英语培训班,即增长了孩子们的英语知识,又帮助解决了暑期少年儿童无人看管的问题。以后兴康社区还将在寒暑期为青少年开展校外辅导活动。此外,仕奇社区外来务工人员家长学校、山丹社区青少年服务中心、9个社区图书阅览室、9个社区家长学校举办了少儿读书会、寒暑假安全教育、普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学习活动23次,极大的丰富了青少年的校外辅导内容。

三、深入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践活动

3月2日上午组织娜荷芽学校6个班的师生和社区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共计三百八十多人,在二毛小区大院内隆重举办了学雷锋活动,清扫了院内的四片绿化带垃圾及小区周边环境卫生,传承了雷锋精神,激励了年轻人奋勇前行。6月1日在富兴社区举办庆六一文艺演出,与少年儿童共同欢度六一。7月9日在仕奇社区举办了为期8天的少年儿童暑期夏令营活动,绘画、美术、书法、音乐、唱歌、写作、文艺表演、体验跆拳道等活动内容,丰富了辖区参加活动的20多名少年儿童的暑期生活。9月14日上午,在金地广场与娜荷芽双语学校隆重举办了喜迎“十八大”少年儿童社区文艺演出,丰富了未成年人校外文体生活。9月20日公民道德宣传日,组织青年志愿者佩带“文明劝导员”袖标和旗帜,来到乳品厂十字路口、金地广场十字路口,引导市民遵守交通规则,劝导市民不乱穿马路,搭建了青少年社会实践平台。

四、加强网吧监督工作、营造绿色社区环境 经常组织五老义务网吧监督员及文明办、关工委工作人员对随意网吧、思八达网吧等8家网吧进行了全面认真的监督检查,要求网吧经营者严格执行网吧经营管理制度,坚决杜绝未成年人进入网吧。2012年10月25、26日北方新报的二名记者还随同采访了网吧义务监督工作,并对街道关工委常务副主任温宝山和“五老”网吧义务监督员的先进事迹进行了专门报道。现街道社区“五老”网吧义务监督工作形成常态化管理,辖区基本无未成年人进入网吧的情况,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五、做好青少年关心关爱服务工作

5月30日上午在娜荷芽双语学校大操场隆重举办了“关爱下一代非炝环献爱心”捐赠大会,为辖区9个社区及4所小学的31名优秀贫困少年儿童捐赠了书包、笔记本等学习用品。8月份为40名低保家庭应届高考生发放救助金24万元,9月份开始对低保家庭大学生给予全额低保待遇。

今年街道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虽然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但离上级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今后将继续创新内容、创新形式、扎实工作,不断开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新局面。

篇7:社区未成年人活动室管理制度

流学习心得,完成课外作业的场所。

2,任何人不得携带与学习无关的物件(玩具、刀具、不健康书籍)

进入本室。

3,讲文明,树新风。举止端庄,室内严禁穿着奇装异服,严禁赤

脚裸背,严禁抽烟、吃零食、乱扔纸屑;谈吐文明,严禁脏字口语,严禁谈论与学习无关的话题,严禁厉声喧哗,确保良好的学习环境。

4,服从管理。进入本室人员应无条件服从工作人员的管理,借阅

书籍应严格履行借阅手册。爱惜书记,不得随意折叠和在书籍上做标记,轻拿轻放,阅读完毕后应放回原处,不得随意丢弃。5,管理人员要当好青少年阅读向导,加强对青少年阅读书籍的指

导辅导,并适时组织读书心得交流,提升青少年阅读鉴赏能力。6,爱惜图书。凡损坏书籍应按照定价的三倍标注予以处罚,或购

买同类别书籍偿还。

7,此规定自2010年元月1日起执行。

篇8:社区未成年活动方案

《社区矫正实施办法》 (2012年) 第15条规定:“社区矫正人员应当参加公共道德、法律常识、时事政策等教育学习活动……社区矫正人员每月参加教育学习时间不少于八小时。”第16条规定:“有劳动能力的社区矫正人员应当参加社区服务……社区矫正人员每月参加社区服务时间不少于八小时。”然而八小时的教育学习时间、八小时的社区服务时间, 相对于一个月来说八小时的“底线时间”规定是否合理?同时有调查显示:海南省未成年犯管教所从1992到2006年底止累计收押近1000名未成年犯。其中文盲、半文盲占在押犯总数的3.71%, 小学文化程度的占45.4%, 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49.12%, 未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约占1/2。湖南省未成年犯管教所对1700多名未成年犯的调查结果显示, 有1600多人没有完成义务教育。广东省对近几年在押未成年犯的调查发现, 每年约有85%以上的未成年犯在进入未成年犯管教所前未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山东省少管所有调查显示, 在收押的未成年犯当中辍学学生占了70%以上。

那么, 排除正常的矫正时间, 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在社区当中能做些什么?会做些什么?该做些什么?针对未完成义务教育的未成年犯比例较高的现象, 我们对未成年犯或未成年社区矫服刑人员, 该如何进行矫正?仅对未完成义务教育的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进行社区内的教育矫正能否达到社区矫正的目标?若不发挥学校教育的作用———这样的矫正方法是否符合“政府主导推动, 社会多方参与”的矫正格局?《实施办法》中关于“未成年社区矫正人员的特殊规定”的相关条款也未能给出答案。笔者做出假设:能否让未完成义务教育的并且符合一定条件的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继续接受义务教育。把学校教育引入我国社区矫正体系, 使“刑罚权”与“未成年人受教育权”相结合, 使“限制自由”与“享受自由”相结合。这就是笔者所提出的———教育矫正新模式。本文将从国内外实践、理论、法律、新模式具体框架建构依据等四大方面来论证教育矫正新模式的可行性。

二、教育矫正新模式的含义

文中所指的新模式主要是在结合上海市社区矫正实践情况基础上所提出的, 具体是指:针对符合一定条件的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所实施的社区矫正和学校教育相结合的, 让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在学校继续接受文化技术学习、矫治不良思想与行为的教育矫正模式。新模式具有以下特征:

(一) 对象:

符合一定条件的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1.年满14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2.进入分级矫正阶段后才能在学校接受教育 (3个月的初期矫正阶段, 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必须在社区内接受矫正) ;3.未完成义务教育的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必须在学校继续接受义务教育。

(二) 执行主体:

1.社区矫正执行小组 (司法行政人员、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组成) ;2.学校帮教小组 (校长、教导主任、政教组组长、班主任等组成) 。

(三) 领导小组:

在执行主体之上设立区县级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领导小组 (隶属于区县级政府) , 受市级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领导小组领导 (隶属于市政府) 。

(四) 新颖性:

新模式是把社区矫正与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而不是两者的简单相加。笔者推崇的方式分为三部分:1.周一至周五, 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在学校接受义务教育。2.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对其进行集中、个别、心理、劳动教育等的时间应多集中与周六、周日 (内容围绕法制、心理、社会功能教育三大模块展开) 。3.对社区矫正及学校教育具体时间的安排与调动由矫正领导小组决定。

三、把学校教育引入我国社区矫正体系的实践依据

(一) 上海市对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的教育矫正及不足

从2012年上海市委政法委启动社区矫正试点工作至今, 已初步形成“政府主导推动, 社团自主运作, 社会多方参与”的工作格局, 同时构建了包括日常管理、教育学习、心理矫正、公益劳动、帮困解难等五个板块的基本工作内容, 建立健全了有关规章制度, 总体实现了社区矫正的规范运作。然而其所构建的社区矫正工作尚存很多有待完善的部分, 关于未成年社区矫正人员的教育矫正就是其中之一。

2007年出台的《上海市社区服刑人员分类矫正规定》 (以下简称《规定》) , 其第10条指出:在3个月的初期矫正阶段, 社区服刑人员每半个月接受个别教育不少于1次。第11条指出:社区服刑人员接受社区矫正满3个月后进入分级矫正阶段。分级矫正阶段分为一级矫正、二级矫正与三级矫正等3种矫正级别。初次分级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确定。其中在一级矫正中, 社区服刑人员每半个月接受个别教育不少于1次;每月参加集中教育学习不少于1次;有劳动能力的, 每月必须完成不少于10小时的公益劳动。在二级矫正中, 社区服刑人员每月接受个别教育不少于1次;每两月参加集中教育学习不少于1次;有劳动能力的, 每月应参加不少于10小时的公益劳动。在三级矫正阶段中, 社区服刑人员每季度接受个别教育不少于1次;社区服刑人员可不参加除心理健康教育以外的集中教育;经司法所 (科) 同意, 社区服刑人员可以自主选择公益劳动场所, 每月参加公益劳动不少于10小时。纵观《规定》我们不难发现, 不管是集中、个别、劳动教育时间, 抑或三种教育时间之和。它们与社区矫正非监禁时间相比, 都显得微乎其微。而这正好给学校教育引入社区矫正体系提供了有力的时间因素。

2008年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分类矫正工作的实施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 规定了矫正工作的基本内容:将矫正工作整体上划分为三个阶段, 即初期矫正阶段、分级矫正阶段和期满宣告阶段, 针对处于分级矫正阶段的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的不同特点设置不同的矫正内容。在初级阶段要注重加强遵纪守法教育。在分级矫正阶段除应加强日常管理外, 要注重提升教育质量和效果。以模块教育为基础, 围绕法制、心理、社会功能教育三大模块展开。在期满宣告阶段应对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进行形势、政策等方面内容的回归教育。社会功能教育模块中的文化素质教育是指:对未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 应当积极与有关部门联系, 帮助并督促其完成义务教育;对已完成义务教育的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 可以鼓励其通过自学或其他方式, 参加高中 (中专) 、高等教育和其他各种文化教育的自学考试, 提升自身的文化水平。然而《意见》中关于“文化素质教育”的规定却存在以下三处明显的缺陷, 从而使该规定的现实效果大打折扣。1.与有关部门联系的执行主体没有规定;2.接受九年义务教育是在社区矫正期间内还是之后;3.“鼓励”一词不当。很难想象受到过刑罚处罚的未成年人能够凭一己之力继续接受高中教育或高等教育。在实践当中,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一些社工探索与相关学校建立联系, 给符合特定条件的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提供学习机会。有学者指出:教育矫正质量是检验社区矫正工作效果的首要标准, 是社区矫正工作的生命力所在。笔者认为:将中学教育纳入到对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的教育矫正体系中, 充分发挥学校在社区矫正的教育作用。使社区矫正中的教育矫正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 必定能够更好地实现社区矫正的目标。

(二) 美国社区教育矫正与学校教育的成功结合

美国社区矫正中也真实出现了把学校教育纳入矫正体系的实践措施。如:学校型缓刑。帕特里克·格里芬等人指出:“近年来, 这个国家不同司法管辖区的少年缓刑官们正在离开传统的地区, 正在走进中学、初中和高中的建筑内———在学校内监督他们负责的缓刑犯。”在缓判官的监督下, 少年缓刑犯能够更好地到学校上学增加他们在学校中获得学业成功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姚建龙.未成年犯义务教育的困境与出) 路[J].青年研究, 2007年第6期.

[2]朱久伟, 姚建龙.上海市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教育矫正的理论与实践[J].法律教育出版社, 2012.

[3]朱久伟, 李光勇.上海市社区服刑人员个性化教育矫正的理论与实践[M].法律教育出版社, 2012.

[4][中]王珏、王平、[加]杨诚.中加社区矫正概览[M].法律出版社, 2008.

[5]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社区矫正比较研究 (上) [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6]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社区矫正比较研究 (下) [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7]孙立平.社会学导论[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

[8]张筱薇.比较外国犯罪学[M].百家出版社1996.

[9]刘强.社区矫正制度研究[M].法律出版社2007.

篇9:未成年犯罪人社区矫正研究

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均要求我们在面对未成年犯罪人这样一个特殊群体时,本着“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积极研究、探索和开展未成年犯罪人社区矫正工作,从而帮助他们顺利回归社会。

一、通说意义上的社区矫正

社区矫正,通常将其定义为: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使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1]因为上述定义将社区矫正的概念限定在“判决、裁定、决定”之后,将社区矫正视为针对刑事犯罪而设置的一种实体上的后果,本文将之称为“狭义上的社区矫正”。

过去,狭义上的社区矫正作为一种专门的制度从未被我国相关立法予以确认,但是在刑罚制度中,还是可以找到包含狭义社区矫正理念的相关内容的。例如:刑种中的管制刑、剥夺政治权利刑,量刑中的缓刑制度,以及刑罚执行中的假释和暂予监外执行。2011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将改变这一立法现状,该修正案将刑法原第三十八条、第七十六条、第八十五条中相对应的依法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裁定假释的犯罪分子,明确实行社区矫正。这一做法充分表明,近十年来狭义上的社区矫正作为贯彻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而进行的刑罚执行制度的改革,在教育改造罪犯方面,在促进社区服刑人员回归社会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是可以作为一项制度长期执行下去的。

二、针对未成年犯罪人的社区矫正具有更广泛的涵义

从针对的对象不同来区分,社区矫正可以分为针对成年犯罪人的社区矫正和针对未成年犯罪人的社区矫正。我们认为,社区矫正制度适用在未成年犯罪人身上更能体现其重要意义,也更容易被社会大众所接受。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对涉罪未成年人实行社区矫正是刑罚谦抑性和刑罚人道化的要求。国际社会对少年犯罪处置的主流早已趋向非刑事化、非监禁化和轻刑化。《联合国保护被剥夺自由少年规则》第1条规定:“少年司法系统应维护少年的权利和安全,增进少年的身心福祉,监禁办法只应作为最后手段加以采用。”《联合国少年司法最低限度标准规则》(北京规则)第18·1条规定:“应使主管当局可以采用各种各样的处理措施,使其具有灵活性,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监禁......”社区矫正正是这一趋向的集中体现,因为采用该制度既能使未成年犯罪人受到一定的惩罚处罚,又能让其在社会大众的关心、指导和帮教下,重塑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尽快回归社会。

其二,社区矫正能够避免未成年犯罪人在羁押场所中的交叉感染。未成年犯罪人一旦涉入刑事诉讼程序,羁押通常不可避免,而现阶段由于司法资源的不充足,许多羁押场所并不能真正执行成年犯罪人与未成年犯罪人分别羁押的相关规定。正处于发育成长阶段,心智尚未成熟的未成年犯罪人如果被羁押,他们就会同原本熟悉的生活环境相隔离。而处于陌生环境中的他们,需要寻找一种心灵上的寄托,追求一种归属感,在这种心理的作用下,与其关押在一起的成年犯罪人就容易成为他们投靠与倾诉的对象。未成年犯罪人由于缺乏辨别能力与自控能力,对这些成年犯罪人进行的一些反面教育,传授的新犯罪伎俩无法分辨或甚至由于好奇与之结成新的犯罪同盟,返回社会后再次实施犯罪或实施更为严重的犯罪。这种交叉感染现象在司法实践中屡见不鲜,深刻表明“羁押、监禁”等这种成人刑事司法制度忽视了未成年人的身心特殊性,对未成年犯罪人的惩罚和改造根本没有达到原本的目的。

其三,社区矫正更有利于未成年犯罪人的教育、感化、挽救。相对于成年犯罪人而言,未成年犯罪人作案多具有偶发性,犯罪动机简单,主观恶性相对较低,很多是意志薄弱或是情感冲动造成的,对外界事物的重新认识和对内心世界的自我认识具有很大的可塑性,更容易被教育和改造。将其置于社区矫正制度中,通过各种社会力量对其进行心理疏导、亲情感化、行为矫正、物质帮助,使得未成年犯罪人在不脱离社会、不脱离同龄群体的前提下悔过自新进行改造,对于他的正常社会化是必要的。

但我们应该注意的是,未成年人社区矫正虽不乏狭义上社区矫正的共性,但更有区别于成年人社区矫正的特色。如果把针对未成年犯罪人的社区矫正仅仅定义在“刑罚执行方式”,即上文所述的狭义的社区矫正这样一个概念层面上,不仅不利于社区矫正这一新生事物的发展,也没有发挥其在挽救、改造未成年犯罪人方面的全部优势。我们应赋予未成年犯罪人社区矫正一个更广泛、更全面的概念。目前国际社会对未成年犯罪人社区矫正的普遍做法是:将未成年犯罪人在社区所接受的一切外遇措施都称作社区矫正,无论是审判前,还是审判后,甚至是已被刑满释放后。而且在现阶段的司法实践中,针对未成年犯罪人的各种社会帮教措施,也不仅仅局限于在审判后的刑罚执行过程中实施,在侦查阶段、审查批捕、审查起诉、审判环节都有一些跟踪帮教措施同步推行。

三、检察机关参与未成年犯罪人社区矫正的方法和途径

检察机关作为办案机关及法律监督机关,在参与未成年犯罪人社区矫正工作方面充分发挥着自身职能与优势,通过提升社区矫正在未成年人社会管理中的地位,努力建立适应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要求的社区矫正工作体系,并积极开展对社区矫正各个环节的法律监督。

(一)转变思想观念,提高社区矫正的适用率

司法实践中,司法者们通常认为如果采取取保候审等非监禁措施,可能会给今后的刑事诉讼程序带来一定的风险,例如犯罪嫌疑人的脱保、在传讯时不及时到案、毁灭、伪造证据或者串供等。而且由于来沪未成年人多系民工二代子女,或是脱离家庭监管独自在沪的打工人员,非羁押后的监管问题事实上受到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为保证诉讼正常进行,检察机关有时不得不对涉罪未成年犯罪人采取羁押措施,由此导致不捕不诉率长期处于较低水平。但经过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我们发现如果工作做得到位,对不予批捕的流动人员采取监视居住、取保候审等非监禁措施,对不起诉的流动人员适用帮教工作等问题,完全可以通过完善社区矫正制度和措施得到较好的解决。尤其是在对象涉及未成年犯罪人时,未检干警应充分认识到加强不捕不诉适用率是对轻罪未成年人实行非羁押处置等优先保护措施,同时也是提升对这些未成年犯罪人教育、挽救效果的有效途径,所以应充分发挥社区矫正制度对未成年犯罪人而言区别于传统监禁刑的特殊矫正作用。

1.进一步完善“慎捕”制度。审查案件时严把事实关、证据关,对公安机关提请批准逮捕的未成年犯罪人,经审查认为其行为虽已涉嫌犯罪,但可能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管制、拘役、独立适用附加刑,且综合考虑其认罪悔罪态度、主观恶性程度、有效监管条件、就学就业和完成义务教育等情况,在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不致再发生社会危害,且能够保证诉讼正常进行的,就不应当对其采取逮捕强制措施。坚持以逮捕为例外,不捕为常态,尽量不适用逮捕这种最严厉的强制措施。

nlc202309022312

2.进一步完善“慎诉”制度。本着挽救与打击并举的原则并结合案件实情和性质,对已构成犯罪并符合起诉条件的涉罪未成年人用好暂缓起诉、相对不诉等权力,这是落实未成年人法律保护、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一项有益探索。先由检察机关设置一定的考察期,让涉罪未成年人继续求学、就业,并坚持对其进行考察帮教,待考察期满后根据其悔改情况再决定是否起诉。

3.庭审中坚持寓教于审、惩教结合。对提起公诉的未成年被告人,要坚持寓教于审、惩教结合、重在教育的原则,在审理时注意做好庭前、庭中、庭后的教育;运用好求刑建议权,在量刑上注意正确适用刑法,建议审判机关多运用缓刑、管制等非监禁刑。

上述理念及行动上的转变使涉罪未成年人的逮捕率、起诉率较多年前明显降低,非羁押措施的适用率明显上升,为开展涉罪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工作创造了先决条件。

(二)规范矫正程序,全面开展分类矫正

未成年犯罪人作为社区矫正的重点对象,在适用刑事司法过程处理他们时,要优先考虑他们是否适合进行社区矫正。如果条件具备,就要积极采取社区矫正措施,努力避免监禁可能造成的危害后果。对于如何选择适用社区矫正的对象,检察机关在审查中要重视捕前、诉前的调查环节,要通过规范的程序,加强作出社区矫正决定的规范性和制度性,从而将检察环节符合法定条件和程序的未成年犯罪人纳入社区矫正体系。具体操作程序是:由具体承办案件的检察人员或委托专门从事社会调查工作的相关人员,如社工、青保老师、居委干部等,对可能需要进行社区矫正的未成年犯罪人自身的生理、心理特点,特别是他们的自控能力、性格倾向等具有约束作用的自身因素进行多方了解,同时还要对未成年犯罪人的犯罪原因、家庭关系、社会交往、社区环境、未成年犯罪人的学业、就业等相关情况有一个全方位的掌握。只有在未成年犯罪人自身的特点和外部的相关条件有利于管束和制约他们,使他们不致于进行新的违法犯罪行为时,才可以考虑适用非监禁措施;反之,如果仅凭良好的愿望,从朴素的感情出发,不加区别地对所有未成年犯罪人均适用社区矫正措施,不仅不能发挥社区矫正措施的积极作用,反而有可能使部分危险性较大又缺乏管束的未成年犯罪人实施新的更加严重的犯罪。

实践中,为了保证每一名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未成年犯罪人免受羁押,检察机关采取非羁押措施可行性评估制度,量化打分涉及犯罪行为、个人情况、家庭情况、保障支持四个大方面25细节层面,对涉罪未成年人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估。对风险程度较低的未成年人采取非羁押措施,减少羁押带来的负面影响,并且坚持在审查批捕和审查起诉阶段分别进行评估,针对未成年犯罪人风险程度高低的变化对强制措施及时作出动态调整,切实降低审前羁押率。上海市有的区院,如闵行区院,还将该评估机制向前推进至公安机关侦查阶段,要求公安机关也根据《非羁押措施可行性评估表》设置的内容,全面考察评估未成年犯罪人的各项条件,考虑是否在侦查阶段就采取非羁押措施。上海市其他区院,如浦东区院、虹口区院也与相应的区公安机关建立观护帮教衔接制度,使被取保候审的未成年犯罪人能在侦查阶段即被及时纳入观护体系,宝山区院与区公安分局共同开展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逮捕必要性”双向说明工作,将社区矫正适用时段向前延伸。

其实对未成年犯罪人开展社区矫正的实质,就是对其在刑事诉讼进行过程中真正落实非羁押措施,使之既不被剥夺人身自由,同时又处于帮教人员可管控的状态之下。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的人员有着明确的分工,通常由具体承办案件的检察官联系确定具体实施矫正工作的人员,介绍案情,并联系双方签订相关帮教协议,并在整个矫正工作进行过程中负责指导观护帮教工作。具体的社区矫正工作由社工、青保老师等专司矫正职责的人员完成,包括起草矫正工作计划、组织实施各项活动并做好考察记录、出具最终考察情况报告、观护评定表等。

因为每个涉罪未成年人的家庭背景、犯罪类型、个性特点、不良心理等个体情况都存在差异,所以社区矫正制度不可能做到针对每一个个体都采用同一普适性的方案,而应针对个体差异,开展分类观护措施。

从参与的工作人员类型来看,例如上海市徐汇区院,参与社区矫正的工作人员主要包括三类人员:上海市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社工、未保办的专职教师、上海市新航社区服务总站社工。其中在检察阶段中被决定不捕、缓诉的未成年犯罪人,主要由前两类人员参与社区矫正工作,后者系矫正社工,多参与判决宣告后对未成年被告人的社区矫正工作。例如黄浦区院,帮教队伍涉及社区民警、居委干部、综治协管员、社会帮教志愿者、学校教师等。针对在校学生的矫正工作,由学校德育教师和其学校所对口的街道青少年事务社工共同负责;对“三无”(在沪无监护条件、无固定住所、无生活来源)来沪未成年人,由帮教协会的志愿者和社工共同协作;对于已历经法院审判的考察对象,由矫正社工负责进行观护帮教。再例如上海市闵行区院,针对有监护条件的本区籍及来沪未成年人,根据其居住地,就近安排在各镇、街道的社区观护点进行帮教;对在校未成年人,则由联校社工及学校青保老师共同开展帮教;对“三无”来沪未成年人,则安排至由该区十余家热心企业共同组成的社团组织——闵行区司法社会工作促进会观护工作部进行帮教,由社工以此基地为观护对象提供就业和上岗实习的机会。

(三)开展丰富的矫正措施,扩展矫正的功能

社区矫正是一个系统的社会工程,应该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整合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对罪行较轻、主观恶性较小、社会危害性不大的未成年犯罪人,开展心理和人格方面的适当治疗与矫正,树立他们回归社会的信心。

国外社区矫正制度发展多年,已趋成熟,手段也较为丰富,比如采用先进的电子监控系统、再犯预测机制、矫治效果评价机制等,并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开展个案管理、心理测试与矫治、对社区矫正效果评估等社区矫正工作制度。我国的社区矫正制度刚刚起步,对于矫正应采用何种措施还在进一步的研究探索之中。应该看到,在针对未成年犯罪人的社区矫正中观护的意义实际大于矫正的意义,实践操作中应以观护的措施为主,以矫正的措施为辅[1],但也应注意既不能对被矫正对象的生活进行过度的干预,也不能对被矫正对象放任自流,应做到监督管理和帮助保护两者并重。

有学者提出,社区矫正应当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管理措施;第二,教育措施;第三,公益劳动;第四,帮困扶贫;第五,心理矫正。对于未成年犯罪人的社区矫正,还要强调教育措施的运用。[2]

实践中,社区矫正的主要内容包涵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未成年犯罪人进行适当的心理引导,告诉他们应该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如何正确分辨各种社会现象,提高鉴别好与坏、对与错、善与恶的能力,同时帮助他们妥善解决个人与家庭、与邻里之间的关系,帮助他们树立生活的信心和勇气;二是让未成年犯罪人进行适当的、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因为这样做不仅能使他们对自己给社会造成的危害予以一定程度的弥补,而且可以增加他们的社会荣辱感、社会责任感,改正生活中的一些不良习气;三是加强对未成年犯罪人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其生活能力。包括帮助他们寻找工作,帮助他们在获得工作后注意保持自己的工作,保证他们的必要生活条件。

以徐汇区院为例,建立了在区综治办统一领导下的未成年人社会观护机制,采用“1+13+1”的模式,即1个观护站,13个观护点,1个观护基地,点面结合,形成完整的观护网络。区青少年事务社工站作为全区未成年人社会观护站负责承接;以各街道(镇)的社工点为依托,分别成立各街道(镇)未成年人社会观护点,依靠青少年事务社工为主要力量开展观护活动;以龙漕中学作为观护基地,主要负责为来沪观护对象的帮教考察、学习培训、公益活动等提供资金、场所等支持。

nlc202309022312

徐汇区院除开展常规的法制教育、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学习以及思想教育之外,强调创新观护方式,针对观护对象的个体情况和犯罪原因,设计专门的帮教方案,采用新颖的帮教方式,落实帮教措施。

一是开展心理辅导,疏导个体的心理障碍。区院未检部门与观护站在观护期间开展“控制情绪六步法”、“负面情绪消失记”等各类心理辅导活动,采取各种办法解决观护对象的心理问题,帮助其学习正确的情绪表达方式及管理情绪的技巧。此外,对于观护对象在成长过程中存在的种种心理障碍,如虚荣心理障碍、嫉妒心理障碍、自卑心理障碍、逆反心理障碍等,积极帮助其进行疏导和矫正。

二是通过亲子活动,树立对家庭的责任感。针对家庭教育缺失或不当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突出问题,未检部门与观护站联手开展以家庭为单位的“亲情驿站”系列小组活动,将原先单纯的说教拓展为多种方式综合运用,通过亲子游戏、家庭竞赛、主题讲演等多样的活动形式提升亲子间的情感,引导未成年人珍视亲情,促使其形成对家庭的责任感和认同感,使之形成对家庭负责、对子女负责的观念。

三是参加公益活动,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在观护过程中,区院联合观护站有选择地安排观护对象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活动,如在端午节前夕组织观护对象到敬老院献爱心,辅助老人们做手指操,为老人送粽子及节日祝福,并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和服务。通过老人们与观护对象的思想交流,使其接受传统道德的熏陶,并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其树立主流价值观,获得成就感与责任感。

上海市其他区院还充分调动社会资源,积极探索涉罪未成年人跨区协作观护机制、异地委托观护机制。例如长宁、虹口、崇明等区县院,力求逐步打破户籍、地域界限,更广泛、更平等地保护涉罪未成年人合法权益。长宁区院就针对司法实践中未成年人跨区作案较多的现状,与上海市阳光青少年事务总站签订跨区观护协作协议,对由本区公、检、法办理的符合观护条件的外区籍涉罪未成年人开展社会观护工作。跨区社会观护员对观护对象建立一人一档,开展个案服务,每月至少一次对观护对象进行上门访谈和在观护点约谈,掌握其思想动态,并及时组织观护对象参加教育、学习、公益劳动等活动。以长三角地区作为异地社会观护协作的试点区域,对该院受理的符合取保候审条件、无前科劣迹、在本市无固定住所,且监护人提出回原籍或监护人居住地观护并自愿签立监护保证书的外省市籍涉罪未成年人,在经批准回原籍或居住地期间,由该院商请律协未保委指派其原籍或居住地的援助律师牵头就地成立帮教小组,开展帮教、考察的观护工作,对观护对象的思想状况、学习情况、劳动情况等综合表现提出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意见,由检察机关据此依法作出相应的处理决定。

四、目前社区矫正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针对未成年犯罪人的社区矫正工作还存在着一些有待完善的地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完善工作衔接机制,实现工作流程无缝对接

对未成年犯罪人的社区矫正工作离不开公检法三家机构的共同完成,也离不开社工站、未保办、学校、社会企业等相关部门的全力配合。

对于司法机关而言,实践中,如果公安机关已经对某个未成年犯罪人采取取保候审等非监禁措施,将其纳入社区矫正体系之中,检察机关要掌握到上述情况必须等到该案移送审查起诉之后,如果法院要掌握上述情况则必须等到该案移送起诉之后,存在一定的滞后性,甚至是对象仍被取保候审但相关的社区矫正工作已经暂停执行,出现一段空白期。所以应努力构建一个公检法之间的信息共享平台,让后机关在先期就可以及时掌握可能移送对象的状态信息,为下一步的工作做好相应的衔接准备,或是在前机关已经结束相应矫正工作之后就立即接手进行下一步的矫正工作。

对于矫正工作者而言,实践中,诉前矫正一般由青少年社工完成,判决生效后则由矫正社工完成,今后应尽量追求一种工作操作过程的统一性,即针对同一名未成年犯罪人,司法机关在适用矫正措施时应尽可能地聘请一名或若干名相对固定的矫正人员参与工作。因为人与人之间的相处通常需要一定的磨合期,如果各司法机关聘请自己相对熟悉的不同矫正人员参与社区矫正的各个环节,可能对其本身工作来说更为便利,但对涉罪未成年人来说就需要在每更换一名矫正人员时就要重新适应其工作态度、工作方法,重新建立起双方之间的信任与依赖。如果遇到有些未成年犯罪人本身对矫正工作就有抵触情绪,这样频繁地更换状态就更不利于他们打开自己的心扉,配合矫正工作。所以有必要建立青少年社工与矫正社工流程衔接的一体化帮教机制,可以由青少年社工、矫正社工共享前期工作材料、共同参与庭审过程、联合召开矫正帮教会议等,实现诉讼过程中的矫正帮教与案件判决后的矫正帮教顺利衔接。

(二)整合社会资源,聚集社会力量推动工作进行

目前,适用社区矫正制度的未成年犯罪人大多局限于沪籍未成年人或是在沪有监护人的外地来沪未成年人,对于更多的无监护人、无经济来源和无固定住所的“三无”未成年犯罪人如要适用社区矫正还需解决一些制度上问题,如监管措施如何落实、犯罪人生活保障如何获取等。而很多问题的解决单靠司法机关的力量是不可能完成的,社区矫正本来就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凭借、聚集广泛的社会资源和力量,共同推动该项制度的实施。现在各区都建立有相对应的未成年人社会观护站点,我们可以以此为依托和基础,将犯罪情节轻微、主观恶性小、认罪悔罪态度好且愿意接受矫正帮助的未成年犯罪人吸收进观护站中进行矫正,同时利用工读学校、积极联系若干社会上有爱心、愿意接受未成年犯罪人作为帮教对象的单位、企业共同做好未成年犯罪人的矫正工作,为未成年犯罪人提供更多的学习渠道和回归平台,提升他们谋生的技能和生存的能力,帮助他们在矫正结束后顺利回归社会。

(三)发挥检察职能,监督矫正效果

检察机关不仅要积极参与、推动未成年犯罪人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促进社区矫正工作体系的完善,还要结合自身执法办案和履行各项检察工作的职能,积极发挥法律监督职能,促使未成年犯罪人社区矫正工作规范开展。

1.加大监督力度,注重与其他机关、组织的配合,及时通报相关情况,研究和改进工作措施,防止和纠正矫正活动中存在的脱管、漏管等问题。研究加强社区矫正监督的组织建设,条件成熟时,可以设立社区矫正派驻检察机构,实行常驻或巡查社区矫正检察机制。[1]

2.依法受理社区矫正未成年犯罪人的控告和申诉,确保社区矫正对象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防止社区矫正被滥用为权利寻租的工具,避免社区矫正中腐败现象的发生,维护社区矫正未成年犯罪人的合法权益。

3.建立一套社区矫正评价体系。矫正工作到底开展得如何,对未成年犯罪人而言到底有无成效或有多少成效,目前没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系统,今后应努力构建一套社区矫正评价体系,这对前后一系列矫正工作本身来说也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

(四)拓展矫正队伍资源,提升矫正人员素质

社区矫正兼具司法、教育、心理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功能,是充分运用一切社会资源、尽可能塑造一种与正常社会相仿的矫正环境,促进未成年犯罪人与社会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从而达到再社会化的目的。

1.社区矫正工作的专业性很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社区矫正工作者的素质如何直接影响着未成年人社区矫正的成败,因此社区矫正队伍建设应当突出专业人员建设,尽可能吸纳那些具有刻苦钻研、深入细致的工作作风,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崇高的职业精神,具有较强的法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知识以及丰富的司法实践和社会实践经验,具有较强的组织和协调能力的专业人员参与其中。

2.针对未成年犯罪人对成年人具有反抗性强等特点,那些对未成年犯罪人缺乏亲和力和交往技巧的社区矫正人员可能不适合监管他们。因此要注意优化社区矫正工作力量的结构,让那些性格开朗、思想活跃、充满亲和力且善于和未成年人打交道的社区矫正工作者管理和监督未成年犯罪人,也可以考虑他们不同的兴趣和经验,将他们分成不同的工作小组,针对不同的未成年犯罪人开展工作。

3.社区矫正应当充分发掘志愿者资源,并调动志愿者的积极性。我国的志愿者资源相对于国外来说比较有限,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志愿者队伍正在进一步的壮大,适用社区矫正时可以进一步发掘大学生队伍、村委、居委干部、社会工作者等志愿者资源,但同时要注意应将志愿者队伍建设置于一个恰当的位置,不能对志愿者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2],要认识到志愿者只是一种补充性的措施,不应当代替本来应当由专门人员从事的工作。■

上一篇:一年级关于冬天的作文下一篇:学校春季开学典礼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