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镇创建规划指南

2024-06-20

特色小镇创建规划指南(精选6篇)

篇1:特色小镇创建规划指南

让旅游飞起来

特色小镇要求、创建指南、申报流程和详细申报材料

一、特色小镇基本要求

定义:特色小镇“非镇非区”,是创新发展平台。特色小镇不是行政区划单元上的“镇”,它没有行政建制;特色小镇也不是产业园区的“区”,它不是单纯的“大工厂”,而是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聚焦特色产业,融合文化、旅游、社区功能的创新创业发展平台。

面积:3-5平方公里(4500-7500亩),目前政策对7500亩上限没有强加限制 核心建设用地:1平方公里(1500亩)总投资额:3年30亿元到50亿元

运行:各方参与者联合成立“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作为统筹特色小镇的重要机构。

产业方向:发展国家政策扶持的七大产业和十大历史经典产业

二、特色小镇创建指南

1、服务政府

特色小镇是一个社会共生有机体,离不开开明、服务型政府的支持,政府引导不越位,这是成功的母体。

2、核心特色

特色小镇产业定位要”一镇一业“、”一镇一特“,突出”特而强“。

”特“,是指每个特色小镇都要锁定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等七大新产业,以及历史经典产业中一个产业,主攻最有基础、最有优势 1

让旅游飞起来 的特色产业来建设。即便是主攻同一产业,也要差异定位、细分领域、错位发展,不能丧失独特性。

”强“,是指要每个小镇要紧扣产业升级趋势,瞄准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引进行业领军型团队、成长型企业,以及高校毕业生等90后、大企业高管、科技人员、留学归国人员创业者为主的”新四军“到小镇来创业创新,培育行业”单打冠军“。

3、产业驱动

特色小镇功能集成要”紧贴产业“,力求”聚而合“。产业、文化、旅游和社区四大功能融合,是特色小镇区别于工业园区和景区的显著特征。

聚,就是所有特色小镇都要聚集产业、文化、旅游和社区功能;

合,就是四大功能都要紧贴产业定位融合发展。尤其是旅游、文化和社区功能,要从产业发展中衍生、从产业内涵中挖掘。

4、创新机制

特色小镇运作机制要”破旧去僵“,做到”活而新“。

”活“,就是建设机制活。用创建制代替审批制,实施动态调整制;建设上采用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机制,摒弃政府大包大揽。

”新“,就是制度供给新。扶持政策有奖有罚,运用期权激励制和追惩制双管齐下的办法,对如期完成规划目标任务的特色小镇给予建设用地和财政收入奖励,对3年内未达到规划目标任务的,加倍倒扣用地奖励指标;对于国家的改革试点、省里先行先试的改革试点、符合法律要求的改革试点,允许特色小镇优先上报、优先实施、先行突破。

5、和谐社区

特色小镇是一个新型城乡经济和消费发展的纽带,在这里要大力发展社区组织 2

让旅游飞起来

力量,形成一个可以聚人气、通人文的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和谐社区,让城市人找得到”乡愁",吃得到健康农产品,享受旅居度假生活。

6、客户市场

小镇不能面面俱到,满足所有消费者的需求。一定要结合自身竞争优势,抓住核心客户群体,充分挖掘核心客户的需求,满足客户消费利益,客户才能忠诚相随,客户市场才能坚固不破。

7、利益分配

特色小镇是一个政府、村民、企业、消费者等多方利益交集的共生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要用市场化、股权化的利益分配机制,只有共同做大蛋糕,才能分享经济成果,才能造福一方百姓。

三、各省/市特色小镇申报流程

1申报条件

特色小镇的申报条件为概括为五年五“无”+ 一“优先”。

五年五“无”指五年应无重大安全生产事故、重大环境污染、重大生态破坏、重大群体性社会事件、历史文化遗存破坏现象。

一“优先”指特色小镇原则上为建制镇(县城关镇除外),优先选择全国重点镇。

2申报流程

特色小镇应按照三级推荐程序进行申报,如图所示

让旅游飞起来

3申报材料

3.1 小城镇基本信息表。各项信息要客观真实。

3.2 小城镇建设工作情况报告及PPT 报告要紧紧围绕《通知》中5项培育要求编写。同时按编写提纲提供能直观、全面反映小城镇培育情况的PPT。有条件的地方可提供不超过15分钟的视频材料。

3.3 镇总体规划

符合特色小镇培育要求、能够有效指导小城镇建设的规划成果。3.4 相关政策支持文件

被推荐镇列为省、市、县、支持对象的证明资料及县级以上支持政策文件。(湖北省、浙江省、甘肃省、山东省、辽宁省、天津市、江西省、海南省、河北省、福建省,请对号入座,其他省市为通用流程)

1特色小镇通用创建流程 第一步:自愿申报

1.创建方案(区域范围、产业定位、投资主体、投资规模、建设计划)

让旅游飞起来

2.概念性规划 第二步:分批审核

(1)初审(省/市主管部门提出初审意见)(2)会议审查(省/市主管部门会议审查)

(3)审定公布(省政府审定后分批公布创建名单)第三步:考核

(1)制定《省/市特色小城镇考核细则》(2)兑现扶持政策《考核合格》

(3)考核结果公布(考核结果纳入目标考核体系并在省/市级主流媒体公布)(4)退出机制(连续两年未完成目标考核任务的特色小镇)第四步:考核验收

(1)制定《省/市特色小城镇创建导则》(2)

组织验收(省/市主管部门)

(3)认定为省/市级特色小城镇(通过验收)2湖北省创建流程 第一步:自愿申报

1.创建方案(区域范围、产业定位、投资主体、投资规模、建设计划)2.概念性规划 第二步:分批审核

1.初审(省特色小城镇规划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提出初审意见)2.会议审查(省特色小城镇规划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审查)3.审定公布(省政府审定后分批公布创建名单)

让旅游飞起来

第三步:考核

1.制定《湖北省特色小城镇考核细则》 2.兑现扶持政策《考核合格》

3.考核结果公布(考核结果纳入目标考核体系并在省级主流媒体公布)4.退出机制(连续两年未完成目标考核任务的特色小镇)

第四步:考核验收

1.制定《湖北省特色小城镇创建导则》

2.组织验收(省特色小城镇规划建设工作联席会议)3.认定为省级特色小城镇(通过验收)3浙江省创建流程 第一步:自愿申报

1.创建方案(区域范围、产业定位、投资主体、投资规模、建设计划)2.概念性规划 第二步:确定创建名单

1.初审(省级相关职能部门牵头)

2.联审(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联席会议审定,省政府分批公布创建名单)3.审定公布(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牵头制定)第三步:考核

让旅游飞起来

1.建立考核制度 2.兑现扶持政策《考核合格》

3.考核结果公布(考核结果纳入目标考核体系并在省级主流媒体公布)4.退出机制(连续两年未完成目标考核任务的特色小镇)第四步:验收命名

1.制定《浙江省特色小城镇创建导则》

2.组织验收(省特色小城镇规划建设工作联席会议)3.认定为省级特色小城镇(通过验收)4甘肃省创建流程

第一步:调研论证、确定名单 第二步:制定方案、编制规划 1.制定特色小镇建设实施方案 2.编制特色小镇规划建设:

A.特色小镇的规划建设范围、产业定位、投资主体、投资规模、建设计划 B.规划范围约3平方公里控制性详细规划 C.核心区约1平方公里的城市设计 第三步:分类指导、分布实施 第四步:总结验收,交流提升 5山东省创建流程 第一步:自愿申报

1.创建方案(四至范围、产业定位、投资主体、投资规模、建设计划)2.概念性规划 让旅游飞起来

第二步:审核公布

1.初审(省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送省有关部门)2.联审(省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

3.审定公布(省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提出建议名单分批报省政府审定后公布)

第三步:评估

1.第三方评价机构评估(省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委托)2.兑现扶持政策《达到发展目标要求》 第四步:验收命名

1.评价验收(省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2.省政府命名为山东省特色小镇(通过验收)6辽宁省创建流程 第一步:自愿申报

1.创建方案(四至范围、产业定位、投资主体、投资规模、建设计划)2.概念性规划 第二步:分批审核 1.初审(各有关部门)

2.联审(省宜居乡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3.批准公布(创建名单经省政府批准后公布)第三步:考核 1.建立考核制度

2.考核结果公布(考核结果纳入目标考核体系并在省级主流媒体公布)8

让旅游飞起来

第四步:验收命名

1.评价验收(省宜居乡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2.省政府命名为省级特色小镇(通过验收)7天津市创建流程 第一步:组织申报

1.提出本市级特色小镇名单(本区域内)

2.编制方案与规划(特色小镇创建方案、概念规划、环境规划)3.明确四至范围和产业定位 4.分解三年或五年建设计划 5.落实投资主体和投资项目 第二步:分批审核

1.初审(市规划局初步审查各区特色小镇规划方案、择优选出市级特色小镇创建对象)

2.审定公布创建对象(报市特色小镇规划建设联席会议审定同意后予以公布)3.重点推荐培育对象(市特色小镇规划建设联席会议办公室会同相关区人民政府)

第三步:培育建设

1.有序推进各项建设任务(各区人民政府组织相关建设主体)

2.通报特色小镇规划建设情况(市特色小镇规划建设联席会议办公室按季度进行通报)第四步:考核

1.各区目标考核体系(市级特色小镇建设任务纳入)

让旅游飞起来

2.退出机制(未完成目标考核任务,下一不再享受市级特色小镇政策)

第五步:验收命名

1.评估验收(市发展改革委组织相关部门)

2.命名为天津市特色小镇(验收合格并报市级人民政府同意)8江西省创建流程 第一步:组织申报

1.申报范围:建制镇(不含城关镇)、创新创业平台 2.申报时间:

17、18年4月底集中申报 3.申报数量:

17、18年合计公布60个左右

4.申报方式:

17、18年4月底汇总上报各县申报材料,省直部门确定申报条件和评选程序

第二步:日常运行

1.县级政府为主:建设专项规划和工作方案编制、市政公用设施配套,项目监管,文化内涵挖掘,生态环境保护,统计数据审核数据上报

2.企业为主:项目建设推进 第三步:动态监管

1.建立省特色小镇评价指标体系(省特色小镇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牵头)

2.统一监测省特色小镇建设名单,观察名单(半通报、考核)3.评出优秀,合格,不合格特色小镇(以统计数据、项目推进情况为依据)

让旅游飞起来

第四步:联动指导

1.省(负责前期辅导、协调指导、日常督查和协调政策落实)2.市(负责特色小镇规划、申报建设等工作的督促和指导)3.县(部门职责分工,明确责任,分工合作)第五步:期末验收

1.实地查看(2020年底特色小镇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组织有关成员单位实地查看)

2.审议(省特色小镇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审议验收意见,具体验收)9海南省创建流程 第一步:规划审核

1.编制特色产业小镇产业发展 2.编制特色产业小镇建设规划 3.初审(省政府相关职能部门)

4.联审(省特色产业小镇产业发展和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组织)5.审定(省特色产业小镇产业发展和建设工作联席会议)第二步:考核 1.建立考核制度 第三步:验收命名

1.组织验收(省特色产业小镇产业发展和建设工作联席会议)2.认定(通过验收)10河北省创建流程 第一步:自愿申报

让旅游飞起来

1.创建方案(区域范围、产业定位、投资主体、投资规模、建设计划)2.概念性规划 第二步:确定创建名单

4.初审(省级相关职能部门牵头)

5.联审(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联席会议审定,省政府分批公布创建名单)6.审定公布(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牵头制定)第三步:考核 1.建立考核制度 2.兑现扶持政策《考核合格》

3.考核结果公布(考核结果纳入目标考核体系并在省级主流媒体公布)4.退出机制(连续两年未完成目标考核任务的特色小镇)第四步:验收命名

1.制定《浙江省特色小城镇创建导则》

2.组织验收(省特色小城镇规划建设工作联席会议)3.认定为省级特色小城镇(通过验收

11福建省创建流程 第一步:自愿申报

1.创建方案(四至范围、产业定位、投资主体、投资规模、建设计划)2.概念性规划 第二步:确定创建名单

1.初审(省级相关职能部门牵头)

让旅游飞起来

2.联审(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联席会议审定,省政府分批公布创建名单)3.审定公布(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牵头制定)第三步:考核

1.建立考核制度(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牵头制定)2.退出机制(连续两年未完成目标考核任务的特色小镇)第四步:验收命名

1.组织验收(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联席会议组织有关部门)2.命名为福建省特色小城镇(验收合格报省政府)

四、特色小镇创建详细申报材料(附模板)

1、总体思路和目标 1.1、概念和内涵 1.2、创建思路 1.3、总体目标

2、特色小镇(产业型)2.1、建设目标 2.2、建设任务

3、特色小镇(应用型)3.1、建设目标 3.2、建设任务

4、特色小镇创建程序 4.1、申报组织 4.2、申报条件

让旅游飞起来

4.3、特色小镇(应用型)4.4、分批审核 4.5、考核 4.6、验收命名

5、工作措施 5.1、加强组织领导 5.2、加强产业规划指导 5.3、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附件2XXX省特色小镇(产业型)申报材料 XXX省特色小镇(产业型)申报表

XXX省特色小镇(产业型)申请报告编写提纲 附件3XXX省特色小镇(应用型)申报材料 附件3-1XXX省特色小镇(应用型)申报表

附件3-2XXX省特色小镇(应用型)申请报告编写提纲

为贯彻落实《XXX省特色行动计划(2015-2020年)》,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和资源优势,加快互联网技术与产业融合,推动互联网经济集聚发展,制定本工作方案。

1、总体思路和目标 1.1、概念和内涵

特色小镇区别于行政区划单元和产业园区,是以互联网产业或特色特色应用为依托,具有明确产业定位、互联网应用基础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发展空间平台。小镇注重大视野、新业态,突出发展特色特色主导产业,既是生产生活生态相融合的新 14

让旅游飞起来

型社区,也可成为“园中园”、“镇中镇”,是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绿色化融合发展的新形式。

1.2、创建思路

特色小镇实行创建制,以推进互联网技术与产业融合为目标,打造集产业链、投资链、创新链、人才链、服务链于一体的创业创新生态系统,引领互联网经济快速发展。以城市互联网集聚区为依托创建特色小镇(产业型),大力培育互联网创新型企业,提升互联网核心创新能力,推动互联网产业形成集聚规模。以特色产业小镇为依托创建特色小镇(应用型),推进互联网与特色产业深度融合,培育互联网新模式、新应用、新业态,促进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加快互联网在经济社会广泛应用。

1.3、总体目标

在全省范围开展互联网小镇创建工作,力争3年内创建特色小镇(产业型)10个,创建特色小镇(应用型)50个,培育1000家创新型互联网中小企业,互联网产业集聚区初具规模,互联网与传统产业加速融合,互联网新业态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动力。

2、特色小镇(产业型)2.1、建设目标

力争3年在全省范围内形成1个以上规模超千亿元、2个规模超百亿元的互联网产业集聚小镇,培育5-10家产值超10亿的龙头企业、100家互联网骨干企业和500家创新型互联网中小企业。

2.2、建设任务

(1).打造互联网产业集聚区。发挥现有互联网产业优势,推动互联网企业相 15

让旅游飞起来

对集中进入集聚小镇。重点布局发展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互联网主导产业,形成专业化分工、上下游协作的产业链,完整配套互联网产业体系,加快形成产业集聚发展。

(2).加快互联网企业引进培育。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导互联网龙头骨干企业落户,将有实力的中小企业培育壮大为骨干企业,形成龙头企业为引领、骨干企业为支撑、中小微企业蓬勃发展的格局。

(3).建设互联网创业创新平台。创建一批创业咖啡、创业学院、创新工场、虚拟众创等众创空间和载体,建立创业导师队伍,开展互联网创业创新培训,推动创新成果向创业转换,孵化一批互联网创新型应用中小企业。推动互联网龙头骨干企业建立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和检测机构等重大基础性公共创新平台,鼓励开放技术和资源,带动特色创客和小微企业创业创新。

(4).发展特色新业态。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互联网核心技术,培育发展互联网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促进特色新服务、新应用的研究开发和示范推广,推动“互联网+”新业态形成。

(5).完善产业发展配套服务。制定互联网小镇发展规划,完善出台扶植小镇创建的财政、国土、税收、人才、商事、审批等配套政策,建设创投基金、融资服务、企业孵化、人才培训、技术咨询等平台,简化企业投资程序,构建创新创业的营商环境。完善教育、医疗、文化、体育、交通、基础网络等生活配套服务的社区功能。

3、特色小镇(应用型)3.1、建设目标

力争3年在全省范围内孵化培育500家互联网创新型应用中小企业,推动3000 16

让旅游飞起来

家传统企业与互联网企业实现跨界融合,特色产业镇传统产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社会民生领域互联网应用水平显著提升。

3.2、建设任务

(1).推动互联网与特色产业融合。通过互联网与工业、农业、商业、物流、金融、旅游等特色产业镇跨界融合,加快组织产业链上下游开展云设计、云制造,发展网络协同制造、个性化定制、O2O营销、在线服务等互联网新模式,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2).带动互联网技术应用发展。依托特色产业镇的优势,推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创新,加快在医疗、健康、养老、教育、文化、社会保障、社区服务等民生领域应用,培育电子商务、网络消费等新业态,推进商业模式创新,推动形成特色特色镇。

(3).推进互联网协同研发创新。推进应用小镇与省内外科研实力强的高校、科研院所、互联网创新型企业深入合作,发展云计算中心、大数据中心,互联网融合创新平台,提高产品与服务的智能化、网络化水平,培育电子商务、网络消费等新业态,推进商业模式创新。加强对主导产业的基础性、公共性技术研发的扶持,为特色产业镇企业提供低成本、高速便捷的信息服务,提升应用小镇创新能力与效率。

(4).培育互联网中小微企业。依托小镇主导产业和特色互联网应用,建立互联网产业联盟、创业孵化基地,为创客提供工作场所、团队运营、资金扶持、产品推广等孵化服务支撑。举办中小微企业特色培训班,建立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互联网平台,加快创新项目向孵化企业转化,培育壮大一批互联网小微企业和创新应用。

让旅游飞起来

(5).完善互联网基础设施。制定互联网小镇发展规划,完善出台扶植小镇创建的财政、国土、税收、人才、商事、审批等配套政策,建设创投基金、融资服务、企业孵化、人才培训、技术咨询等平台,简化企业投资程序,构建创新创业的营商环境。加快建设全光网小镇,推进千兆光纤网络入镇、百兆网络进户。加快小镇4G网络和高速WLAN全覆盖建设。完善教育、医疗、文化、体育、交通、基础网络等生活配套服务。

4、特色小镇创建程序

特色小镇实行创建制,创建期为3年。实行“宽进严定”的原则,按照“自愿申报、分批审核、考核、验收命名”的程序组织申报。

4.1、申报组织 1.申报主体

本方案所指特色小镇申报工作,由特色小镇管理机构(如县、镇级人民政府或工业园区、高新区、保税区、旅游区日常管理机构等,下同)作为申报主体报送申报材料,经各地级以上市(区)经济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审核后推荐报送省经济和信息化委。

2.申报材料

(1)XXX省特色小镇申报表;(2)XXX省特色小镇申请报告;(3)申报单位组织机构代码证复印件;

(4)申报单位所在地政府出台或正在出台促进特色相关产业发展政策措施和资金扶持的有关文件;

(5)相关辅助材料及其他需要详细说明的事项。

让旅游飞起来

4.2、申报条件

1. 特色小镇(产业型)(1)工作机制。

——小镇所在地(市)、县(区)政府重视创建工作,成立由主要领导牵头、相关部门和小镇共同参与的创建领导工作机制。

——小镇要有明确的政府主管部门(所在地级以上市(区)经济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或产业园区管委会等)和日常管理机构,已有或正在组建负责小镇运营的专门服务团队。

(2)空间布局。

——产业小镇具有相对集中的互联网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原则上要有明确的产业区域边界或在现有产业园区内划定特别功能区。

——产业小镇规划建设面积一般不少于300亩,其中核心区面积不少于150亩(可酌情增减),互联网企业相对集中入驻。

(3)产业基础。

——互联网产业主导地位突出,大型互联网企业集聚,具有一定的产业发展规模和品牌影响力;互联网产业发展速度较快,对所在地区的产业支撑、带动、示范作用较强。

——产业小镇拥有3家以上互联网骨干企业(年产值2亿元以上),或10家以上互联网企业(年产值3000万元以上),初步形成骨干企业为主体、专业化分工、上下游产业协作配套的互联网产业体系。

(4)应用项目。

以特色产业小镇为中心,辐射周边或省内外其他相关地区,在“互联网+制造、19

让旅游飞起来

农业、金融、物流、商务、交通、政务、民生”等各领域中提供信息化解决方案,利用互联网技术和资源促进该领域发展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明显。

(5)研发创新。

小镇内20%以上的互联网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有3个以上众创空间、创业学院、创业咖啡、孵化器等创业创新服务平台,10家以上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互联网领军企业开展研发合作。

(6)政策配套。

小镇所在地级以上市(区)政府已出台或已开始研究制定小镇创建总体规划,明确扶持小镇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并承诺按照省、市部分不低于1:1的比例用于互联网小镇创建工作。

(7)基础服务。

小镇交通便利,公共服务、生活配套基本设施完备,拥有3家以上创投基金、融资服务、人才培训、技术咨询等平台进驻,可以提供专业性公共服务。光纤接入达到100M以上、4G信号、公共区域WLAN热点全覆盖。

4.3、特色小镇(应用型)(1)工作机制。

——小镇所在地(市)、县(区)政府重视创建工作,成立由主要领导牵头、相关部门和小镇共同参与的创建领导工作机制。

——小镇要有明确的政府主管部门(所在地级以上市(区)经济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或产业园区管委会等)和日常管理机构,已有或正在组建负责小镇运营的专门服务团队。

(2)空间布局。

让旅游飞起来

——小镇具有相对集中的主导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原则上要有明确的产业区域边界或在现有产业园区内划定特别功能区。

——珠三角地区应用小镇规划建设面积一般不少于300亩,其中核心区面积不少于150亩;粤东西北地区应用小镇规划建设面积一般不少于200亩,其中核心区面积不少于100亩(面积可酌情增减)。

(3)产业基础。

——产业基础扎实。应用小镇需要具备一定的产业基础,主导产业集聚、优势突出,具有一定的产业发展规模和品牌影响力。

——小镇主导产业集聚、优势突出,拥有3家以上从事或应用互联网技术产品和服务的企业,30%以上传统企业与互联网融合渗透,利用互联网开展生产、营销、管理和服务。

(4)应用项目。

以应用小镇为中心,辐射至应用小镇所在地市及省内其他相关地区,在医疗、健康、养老、教育、文化、社会保障、社区服务等民生领域实施了特色示范项目,对区域内特色应用发展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明显。

(5)研发创新。

应用小镇内30%以上的传统企业建立互联网研发或IT部,有1个以上众创空间、创业学院、创业咖啡、孵化器等创业创新服务平台,已有3家以上企业与省内外科研实力强的高校、科研院所、互联网创新型企业开展研发合作。

(6)政策配套。

小镇所在地级以上市(区)政府已出台或已开始研究制定小镇创建总体规划,明确扶持小镇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并承诺按照省、市部分不低于 21

让旅游飞起来

1:1的比例用于互联网小镇创建工作。

(7)基础设施。

小镇交通便利,公共服务、生活配套基本设施完备,拥有3家以上创投基金、融资服务、人才培训、技术咨询等平台进驻,可以提供专业性公共服务。光纤接入达到100M以上、4G信号、公共区域WLAN热点全覆盖。

4.4、分批审核

互联网小镇创建审核,原则上每年组织一次,由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组织对申报材料评审,综合考量,确定创建名单并向社会公布。

4.5、考核

纳入创建名单的特色小镇,所在地级以上市(区)经济和信息化主管部门需于每年1月10日前,将小镇上一年发展情况报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每年组织对特色小镇建设情况进行评估,评价结果与省相关扶持政策挂钩。

4.6、验收命名

按照“成熟一批验收一批”的原则,小镇达到创建目标后,由所在地(市)经济和信息化部门向省经济和信息化委提出验收书面申请,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组织验收合格,正式命名为“XXX省互联网+示范小镇”。

5、工作措施 5.1、加强组织领导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负责指导协调全省特色小镇创建工作,制定推进特色小镇创建的政策措施。

地市(区)人民政府负责指导协调当地特色小镇创建工作,制定特色小镇发展规划和扶持措施;经济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特色小镇的审核和推荐上报工作。

让旅游飞起来

县(区、市)级政府建立由主要领导牵头、相关部门和小镇共同参与的创建协调工作机制,组织、协调、推进各项工作和政策落实。

特色小镇管理机构作为创建主体,负责创建申报、建设和日常管理工作,制定特色小镇发展规划和具体政策措施,有序推进小镇创建工作。

5.2、加强产业规划指导

特色小镇管理机构要结合当地产业基础和优势,制定特色小镇创建实施方案,细化特色小镇建设目标、产业布局、发展任务和产业政策,明确责任分工,加强检查督办,推动各项任务落实到位。引导传统企业制定向特色转型发展,在实施方法、技术创新、人才建设等方面给予科学指导,降低企业转型发展的成本与风险。

5.3、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经确定进入培育建设名单的特色小镇及入驻企业,可优先获得省、市培育发展特色产业的相关政策和省级财政资金“互联网+”领域项目扶持。省经济和信息化委优先在特色小镇中择优推荐申报国家级两化融合贯标试点企业。各地市要加大对特色小镇创建的财政扶持,用于适当补贴创业企业、小微企业等的物业租赁费用、交流培训经费、优秀企业奖补等,充分调动企业主体的积极性,吸引企业入驻集聚发展。

5.4、开展高端招商引资

省市联动,有针对性地开展全产业链招商引资。推动国外互联网品牌公司及国内外高端互联网企业落户特色小镇。推动特色小镇引进互联网技术高端项目或并购收购设立公司,鼓励以股权投资、贷款贴息、以奖代补等方式予以支持。对于成功落地的重大项目,要积极配合特色小镇协调解决土地、环评等项目落地问题。

5.5、完善创业创新环境

让旅游飞起来

建立和完善社会资本参与特色产业的引导机制,支持有条件的政府设立互联网创新创业基金,扶持创业创新发展。引导各类创业孵化器与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相结合,完善投融资模式。鼓励对众创空间等孵化机构的办公用房、用水、用能、网络等软硬件设施给予适当优惠,减轻创业者负担。

附件2XXX省特色小镇(产业型)申报材料 申 报 单 位:(盖章)推 荐 单 位:(盖章)填报日期: 年 月 日 XXX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制(二〇一六年)目 录

1.XXX省特色小镇(产业型)申报表(附件1-1);

2.XXX省特色小镇(产业型)申请报告(申请报告提纲见附件1-2); 3.申报单位组织机构代码证复印件;

4.申报单位所在地政府出台或正在出台促进特色相关产业发展政策措施和资金扶持的有关文件;

5.相关辅助材料及其他需要详细说明的事项。XXX省特色小镇(产业型)申报表 小镇名称: 小镇地址:

基本情况:(小镇面积、主导产业、互联网发展情况)工作机制:

让旅游飞起来

特色小镇日常管理机构: 负责人:

特色小镇的政府主管部门: 是否建立政府牵头的工作协调机制: 是否建立小镇运营的专门服务团队: 空间布局 是否符合城乡规划: 规划名称:

规划建设面积(亩): 其中核心区面积(亩): 特色小镇规划要点:

产业基础 互联网产业产值(万元):。占当地全部产业总产值比重(%):。年产值2亿元以上互联网企业数量:,分别为: 1.产值: ; 2.产值: ; 3.产值: ;...年产值0.3至2亿元互联网企业数量:,分别为: 1.产值:

2.产值: 让旅游飞起来

3.,产值:

研发创新 建立专职研发机构的企业数量:,占企业总数比例(%):

分别为:

1.,研发机构名称:

2.,研发机构名称:

3.,研发机构名称:

...创业创新服务平台数量,分别为: 1.; 2.; 3.;...开展研发合作企业数量,分别为: 1.,研发领域: ; 2.,研发领域: ; 3.,研发领域: ;...政策配套 承诺配套资金省、市部分比例: 产业政策、人才引进等其他配套政策:

基础设施 专业性公共服务平台数量,分别为: 1.; 让旅游飞起来

2.; 3.;...是否实现光纤全覆盖: 是否实现4G信号全覆盖:

创建工作方案要点(小镇建设总体目标;重点建设项目的名称、投资额、用地、分年投资计划等)

填表联系人: ;联系电话(座机和手机): ; 传 真: ;电子邮箱:。

XXX省特色小镇(产业型)申请报告编写提纲

一、小镇基本情况

地理位置、覆盖范围、产业配套设施、入驻企业规模、企业分类别统计和布局等。

二、小镇互联网产业发展情况

(一)互联网产业发展水平(产值规模、企业数量、发展潜力、行业地位、产业集聚度等)

(二)互联网产业发展基础(骨干企业、产业链配套、人才、产学研合作、公共服务平台等)

(三)互联网产业小镇创新能力(研发机构、研发投入、知识产权、技术成果转化等)

(四)互联网新模式、新技术、新产品发展情况(个性化定制、网络制造等新模式、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智能产品发展情 27

让旅游飞起来

况)

(五)互联网技术融合示范应用情况(互联网新技术、新模式应用情况,已经实施或者正在实施的重大互联网技术应用示范项目情况等)

三、特色小镇创建工作方案

(一)小镇建设总体目标及发展规划

(二)小镇项目建设实施方案(骨干企业、重点项目建设、重大应用示范项目的实施、新建设的重点行业互联网技术应用示范项目计划、拟引进的重大高端项目计划、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

(三)组织管理、投入和保障措施

篇2:特色小镇创建规划指南

为加快推进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工作,助力我省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城乡统筹发展,制订本指南。

第一条 申报条件

(一)产业定位:特色小镇产业定位应结合所在城市的产业、人才和资源优势,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与新医药、节能环保、海洋高新、旅游、互联网经济等新兴产业,兼顾工艺美术(木雕、石雕、陶瓷等)、纺织鞋服、茶叶、食品等传统特色产业。特色小镇产业发展规划必须符合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

(二)空间形态:特色小镇规划区域面积一般控制在3平方公里左右(旅游类特色小镇可适当放宽)。其中,建设用地规模一般控制在1平方公里左右,原则上不超过规划面积的50%。特色小镇要建设3A级以上景区,旅游产业类特色小镇按5A级景区标准建设。

(三)建设投资:新建类特色小镇原则上3年内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亿元以上(商品住宅项目和商业综合体除外),改造提升类18亿元以上,23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可分别放宽至20亿元以上和10亿元以上,其中特色产业投资占比不低于70%。互联网经济、旅游和传统特色产业类特色小镇的总投资额可适当放宽至上述标准的80%。

(四)建设内涵:以集聚人才、资本、技术等高端要素为核心,通过运用新技术、构筑新平台、催生新业态、应用新模式,推进特色产业转型发展、迈向中高端,实现“产、城、人、文”四位一体有机结合。在投资便利化、商事仲裁、负面清单管理等方面改革创新,最大限度集聚人才、技术、资本等高端要素,打造更有效率的政务生态系统、更有活力的产业生态系统、更有激情的创业生态系统和更有魅力的自然生态系统,建设产城融合发展的现代化开放型特色小镇。

(五)运行方式:坚持企业主体、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特色小镇要明确投资建设主体,鼓励以社会资本为主推进项目建设。地方政府负责做好规划引导、基础设施配套、资源要素保障、文化内涵挖掘、生态环境保护、投资环境改善等。

(六)建设进度:原则上3年内完成投资,其中第一年完成投资不少于5亿元,互联网经济、旅游和传统特色产业的特色小镇不低于3亿元。

(七)综合效益:建成后有大量的新增税收、新增就业岗位产生,集聚一大批工商户、中小企业、中高级人才,加快形成新业态,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和品牌。

第二条 申报材料

(一)规划方案:有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环境功能区规划的特色小镇概念性规划,包括空间布局图、功能布局图、项目示意图,如已经开工的要有实景图。

(二)建设计划:有分的投资建设计划,明确每个建设项目的投资主体、投资额、投资计划、用地计划、建设规模、项目建成后产生的效益,以及相应的推进计划。以表格形式进行汇总。

(三)业主情况:简要介绍特色小镇建设主体的公司名称、实力、资金筹措计划等。可附上已建成运营项目案例。

(四)扶持举措:特色小镇所在县(市、区)政府支持申报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对象的服务扶持举措或政策意见。

(五)基本情况:如实、完整地填写《特色小镇基本情况表》(详见附件)。

第三条 申报程序

(一)申报范围:所有符合基本条件的特色小镇。

(二)申报时间:由省城镇化办根据各地特色小镇规划建设情况发文通知,原则上每年于3月份、9月份分两批集中申报。

(三)申报数量:坚持上不封顶、下不保底,为明确重点、分期推进,每个设区市每批申报数量不超过5个。

(四)申报方式:县(市、区)规划的特色小镇,由县(市、区)政府向设区市政府上报申报材料,经设区市筛选后由设区市政府统一报省城镇化办;规划范围跨行政区域、以及设区市直管的产业集聚区和经济开发区规划的特色小镇,由设区市政府向省城镇化办上报申请材料;省属企事业和高等院校单位规划的特色小镇,由省属企事业单位和高等院校向省城镇化办上报申请材料。如申报对象超过1个,需排序上报。

第四条 监管和调整

(一)定期监测:采取季度通报和考核的办法,对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对象开展统一监测。省统计局会同省发改委建立省特色小镇统计指标体系,有关市、县(区)按季度向省城镇化办报送特色小镇创建工作进展和形象进度情况。

(二)动态管理:省里分批公布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以统计数据为依据,公布达标小镇。对连续两年没有完成目标考核任务的,实行退出机制,下一起不再享受特色小镇相关扶持政策。

(三)联动指导: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具体负责对本行业领域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前期辅导、协调指导、日常督查和政策扶持。各设区市要加强对所辖县(市、区)特色小镇规划、申报、创建等工作的指导和服务。各县(市、区)要明确责任、分工合作,形成省、市、县联动推进的工作机制。

第五条 验收命名

(一)验收条件:如期完成各项建设目标,主体企业、主体产业或主体产品的经济产出要占到小镇一半以上份额,符合特色小镇的内涵特征,社会上有较大的知名度,在行业内有一定的公认度。

(二)验收程序:由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对象所在县(市、区)向省城镇化办行文,提交要求验收命名的申请报告和所在县(市、区)政府提供的初验报告。省城镇化办组成专家组,经实地踏勘、专家打分形成一致意见后,报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联席会议评估验收,验收合格的报省政府审定命名为福建省特色小镇。对于首次验收不通过的,一年内可申请一次复验。

(三)命名公布:省政府审定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联席会议提出的建议命名的特色小镇名单后,以省政府名义发文公布。

本办法自发文之日起实施,具体由省城镇化办负责解释。

篇3:特色小镇创建规划指南

浙江创建特色小镇的成效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新型城镇化以来, 社会各界反映强烈, 全国各地结合自身特点, 加快新型城镇化实践探索。近年来, 借助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政策东风, 国内许多省市开始看好特色小镇带来的综合效应, 纷纷利用本地资源优势, 先后启动特色小镇工程:四川中法风情小镇——白鹿镇;牡丹江市与房企合作, 投资百亿的综合性、多功能的旅游小镇——镜泊小镇;北京在2011年把特色小镇建设列入“十二五”规划, 纳入城乡统筹发展总体思路加以实施;浙江省2015年制订加快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 在全省加快规划建设一批特色小镇, 3年内总计投入5000亿元重点培育100个特色小镇。与我国其他地方相比, 浙江特色小镇更加系统化和规模化, 发展成效相对突出。

浙江省委省政府将建设一批特色小镇作为推动全省经济转型升级、扩大有效投资重大决策, 出台专门的规划指导意见, 目前首批37个特色小镇正在创建, 相关评估成效明显。一是引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如杭州梦想小镇已入驻创业项目240多个, 集聚创业人才2100多人, 引来各类投资基金70家, 管理资本逾300亿元。二是促进创新要素集聚。云栖小镇成立了全国首个云计算产业生态联盟, 建设了超级孵化器, 已经吸引130多家涉云企业入驻。三是推动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杭州玉皇山南基金小镇位于西湖景区这一世界遗产核心地带, 拥有国内一流的山水人文环境, 具有“三个融合”——历史与人文、环境与文化、金融与文创融合的特征, 仅今年一季度, 玉皇山南基金小镇税收近9000万元, 新增企业50多家。目前, 该小镇累计入驻金融投资类机构达160家, 主动管理资产规模已超1000亿元, 资本集聚效应初步显现。

浙江特色小镇, 虽是伴随新型城镇化产生的新生事物, 但也有其现实“肥沃土壤”。一方面, 接地气、有基础。改革开放以来, 浙江从农村工业化起步, 走出一条不同于传统工业化模式的发展道路, 历史的或偶然的因素, 诱发了某些产业在某地萌芽, 并依托根植于地方社会文化的产业组织, 不断创新和集聚生产要素, 逐步壮大形成为“一镇一品”特色。这在浙江比比皆是, 诸暨市就有大唐的袜业、枫桥的衬衫、店口的小五金、山下湖的珍珠等, 为打造特色小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 契时机、有方向。“一镇一品”, 作为乡镇经济自发形成的经济形态, 经过30多年来的发展, 随着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成本的不断上升, 已难适应当前经济的发展需求, 也难以形成持续的有效的投资, 到了发展乏力、面临转型的关键时期。建设特色小镇, 是在原有基础上, 推进产业集聚、产业创新和产业升级, 这与原来“一镇一品”的发展基础和发展需求形成良好的互动, 有助于形成一种新的区域经济形态。现有的“肥沃土壤”再加上新常态的“阳光雨露”, 可以预期浙江特色小镇必将孕育发展大未来。特色小镇的建设对浙江发展的影响将是深远的, 作为一种新举措, 特色小镇打造的价值, 需要人们要用长远的眼光去认识。浙江大手笔规划, 高起点实施, 对于“十三五”时期我国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具有示范意义, 相信不久的将来, 浙江特色小镇会更加耀眼。

浙江创建特色小镇的路径

从现有的资料和政策看, 浙江对特色小镇创建程序上采取自愿申报、分批审核、年度考核、验收命名等四个环节, 3年后对实现规划建设目标、达到创建标准要求的特色小镇组织验收, 通过验收的认定为省级特色小镇。主要措施如下:

一是明确产业定位。特色小镇聚焦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等支撑该省未来发展的七大产业, 兼顾茶叶、丝绸、黄酒、中药、青瓷、木雕、根雕、石雕、文房等历史经典产业, 坚持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和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每个历史经典产业原则上只规划建设一个特色小镇。根据每个特色小镇功能定位实行分类指导。

二是实施规划引领。特色小镇规划面积一般控制在3平方公里左右, 建设面积一般控制在1平方公里左右。原则上3年内要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亿元左右 (不含住宅和商业综合体项目) , 金融、科技创新、旅游、历史经典产业类特色小镇投资额可适当放宽, 该省淳安等26个加快发展县 (市、区) 可放宽到5年。所有特色小镇要建设成为3A级以上景区, 旅游产业类特色小镇要按5A级景区标准建设。支持各地以特色小镇理念改造提升产业集聚区和各类开发区 (园区) 的特色产业。

三是创新体制机制。特色小镇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 既凸显企业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又加强政府引导和服务保障, 在规划编制、基础设施配套、资源要素保障、文化内涵挖掘传承、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更好发挥作用。每个特色小镇明确投资建设主体, 由企业为主推进项目建设。

四是强化土地保障。特色小镇确需新增建设用地的, 由各地先行办理农用地转用及供地手续, 对如期完成年度规划目标任务的, 该省里按实际使用指标的50% 给予配套奖励, 其中信息经济、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类特色小镇按60% 给予配套奖励;对3年内未达到规划目标任务的, 加倍倒扣该省奖励的用地指标。

五是加大财政扶持。特色小镇在创建期间及验收命名后, 其规划空间范围内的新增财政收入上交省财政部分, 前3年全额返还后2年返还一半给当地财政。

浙江特色小镇的内涵特征

浙江省特色小镇, 是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功能、社区特征的空间载体。它不是行政区划单元的“镇”, 而是产业发展载体;也不是产业园区的“区”, 而是同业企业协同创新、合作共赢的企业社区;更不是政府大包大揽的行政平台, 而是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空间边界明确的创新创业空间。

一是产业定位明确。特色小镇的产业定位面向未来, 着力打造的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7大万亿产业, 以及浙江省名扬海内外的茶叶、丝绸、黄酒、中药、青瓷、木雕、石雕等历史经典产业。每个小镇将立足一个主导产业, 打造完整的产业生态圈, 培育具有行业竞争力的“单打冠军”。

二是多种功能融合。特色小镇具有产业、文化、旅游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叠加。在做强特色产业的基础上, 创新传承历史文化或培育形成独特文化, 提升或打造出旅游功能, 完善或营造必需的社区功能。每个小镇是四大功能“聚合”的化学反应、“融合”的有机统一, 是宜居宜业宜游的小镇。

三是体制机制灵活。特色小镇是综合改革实验区, 凡是国家、省级或是市级的改革举措率先在特色小镇推开。主要特点是推进方式新, 采用分批建立创建对象, 中间动态优胜劣汰, 建成后验收命名的“创建制”。规划建设理念新, 融入了四大功能叠加、培育上市公司等新理念。建设机制新, 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扶持方式新, 实施有奖有罚的土地供给方式、期权式的财政奖励方式, 助力特色小镇务实建设。

四是人文气息浓厚。特色小镇具有独特的历史人文气息或现代文化气息。特色小镇是高校毕业生等90后、大企业高管、科技人员、留学归国人员创业者为主的“新四军”创新创业地, 将形成独特的人文气息。特色小镇是历史经典产业的传承新生地, 将散发浓浓的历史底蕴。特色小镇是传统特色产业+互联网的发展新高地, 将形成活跃的创新文化。是新产业新业态的孵化诞生地, 将形成独特的产业文化。

五是生态环境优美。特色小镇是远离城市中心, 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的美丽小镇。特色小镇一般规划在城郊结合部, 规划面积在3平方公里左右, 建设用地面积在1平方公里左右, 将按3A景区目标建设, 其中旅游特色小镇按5A景区标准建设。每个小镇的建筑、旅游设施和植物群落、自然环境将与产业融合协调、相得益彰, 将建设成为城乡统筹发展的美丽浙江新样板。

浙江创建特色小镇的借鉴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浙江创建特色小镇的探索, 可资启发借鉴。目前, 广州在进行城中村改造和美丽乡村建设, 可根据自身实际和优势, 借鉴浙江创建特色小镇的做法, 稳步推进城市更新改造, 实现城乡文明协调发展。

一是统筹思维, 系统设计。城市更新改造, 耗时、耗力、耗钱, 其建设的成败, 直接影响区域的发展步伐和区域群众的生活状态, 关系重大, 必须着眼城镇化、一体化要求, 统筹思维, 系统设计。可以借鉴浙江省从特色小镇的功能定位、分布、产业发展方向到具体的数量、规模, 从建筑风格、功能设计、配套设施到文化挖掘, “特色”打造, 从筑巢引凤到招商引资, 从规划建设到管理服务, 从村镇与城乡统筹发展的关系到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之间的关系, 系统思考和设计, 充分体现生态建设和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的宗旨。

二是合理布局, 试点先行。浙江特色小镇创建, 依据不同地理环境、人文环境, 合理布点, 明确重点。例如, 湖州吴兴丝绸小镇依托我国丝绸之乡优势, 打造成具有特色产业、旅游功能的5A级景区。磐安江南药镇依托“中国药业之乡”优势, 打造成“药材天地、医疗高地、养生福地、旅游胜地”。常山赏石小镇依托“中国观赏石之乡”优势, 打造国家5A级旅游景区, 石文化生态旅游示范基地。广州不同的村镇具有不同的优势和特点, 为避免同一的资源浪费和村落风格和功能的趋同性, 可借鉴浙江创建特色小镇做法, 依据各地区域特点, 合理布局不同功能, 促进生活、生产和产业融合, 形成互补之势, 相互牵引, 推动旅游业、服务业和相关产业链的蓬勃发展。

三是控制规模, 集约打造。城市更新改造, 不但要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还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 耗费极大。可借鉴浙江特色小镇根据实际需要控制规模, 避免严重浪费资源。理念上, 应避免大拆大建, 需要依托全面规划, 在尊重旧城区的街道肌理、空间格局、文脉延续的基础上进行有机更新。在面积上, 规划面积和建设面积给予一定控制, 不断提升城市建设水平, 真正把广州建设成为环境优美、宜居宜业的省会城市和国家中心城市。在数量上, 按照深化投资体制改革要求, 采用“宽进严定”的方式推进, 重点规划建设。

篇4:特色小镇创建规划指南

关键词:特色小镇;精准治理;创建路径

中图分类号:C91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60(2016)05-0055-06

兴起于浙江,以“新理念、新机制、新载体”推进“产业集聚、产业创新和产业升级”为目标而推出的特色小镇理念,在2016年7月住建部、发改委和财政部联合发文助推下,已迅速向全国渗透。“到2020年,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特色小镇,引领带动全国小城镇建设,不断提高建设水平和发展质量”(吴国文,2016),在这一顶层设计之下,如果按照含县级市在内的中国664个城市计算,平均每个城市将孕育1.5个特色小镇,这一覆盖全国的非行政建制特色小镇建设潮,堪称中国“十三五”期间的“新城市运动”或“特色小镇运动”,并且在持续近四十年的城市化浪潮之后,处于新型城市化建设周期内的“特色小镇运动”还恰逢四大契合。

与费孝通先生等一批学者在改革开放初期提出的小城镇发展思路不同,当时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还未兴起,城市集聚功能和大都市病还远未显现,仍隶属于行政区划和户籍制的小城镇发展模式并非首选。而在2011年中国城市化率首次过半,中国从此告别千年农业社会、开启城市社会之时,大城市的过重超载、城市建设的千篇一律、城市治理的粗放及不可持续等问题已非常突显,此时將城市发展中体量小、有特色的区域切割出来进行单体度身定做、精准打造,应该说是颇具创想、极富前瞻的中国特色城市发展之路,此为一大契合。第二大契合在于特色小镇思路与中国新一轮城市经济的供给侧改革迎面相遇。特色小镇打造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发展的重要功能平台,并为新型城市化提供“高质量、内涵式建设”的根本动力,与供给侧改革“针对无效产能去产能、去库存,针对有效供给不足补短板、降成本和去杠杆”的思路如出一辙。单纯依靠基层政府根据当地发展需求进行城市发展,远不如通过集约式、供给式的特色小镇思路来得更清晰、更有方向感。第三大契合在于随着高铁、公路、桥梁和机场等大型基础设施的逐步建成到位,许多偏远乡镇被卷入都市生活,与大城市之间不仅可当日来回,因房价的低洼还同时吸引了青年群体的小城镇转向及农民工群体的返乡创业。第四大契合在于特色小镇理念与正在成长的中产阶级生活方式不谋而合。2016年7月9日《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封面文章的数据显示,中国正有近2.25亿人踏人中产阶层,这一阶层规模在不断放大的同时,他们对中国整体经济社会的发展定位都提出了更高要求。特色小镇不仅至少是一个个“3A景区”,它所聚焦的“信息、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高端装备制造业和金融”等产业,其主流消费人群恰好也是中产阶层,两者未来在理念和实践上的互动、共享将是可预见的新常态。

不过即使手握四大契合点,并非意味着这场“特色小镇运动”一路有掌声、始终有高潮,从不同特色小镇的理念建构、多规并行的设计开发,到整体建设和生活共享,其间每一环节都有必要嵌入精准治理的理论和实践框架,在社会整体告别粗放运行之际,“特色小镇运动”从需求到供给都有机会做出精准治理的示范。

一、特色小镇的多方探索及其多维解读

早在1898年,英国建筑规划大师埃比尼泽·霍华德针对英国大城市所面临的问题,就提出“以绿化带环绕多个名称和设计各异的小城镇,其面积6,000英亩、人口32,000人”的田园城市概念,霍华德笔下的小城镇有足够的空间为市民提供阳光、空气和优雅的生活,也能提供足够多的工作机会,虽然小城镇彼此分开,但同时又通过快速便捷的交通相互连接起来。事实上,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念倡导的是一种社会改革思想,用城乡一体的新社会结构形态来取代城乡分离的旧社会结构形态,他坦陈“城市和乡村必须成婚,这种愉快的结合将迸发出新的希望、新的生活、新的文明”(霍华德,2000:25)。看似一个世纪前乌托邦式的城市理念,不仅引领了西方城市的发展方向,也正在滋养新世纪后的中国。

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发展大多经历这样的路径:在大规模工业化后开始兴起城市化,人口在向大城市集聚的过程中,随着阶层分化及对不同生活方式的追求,郊区化和小城镇化不可阻挡,由此而带来的大城市空心化又促使城市更新,如此循环往复。在此过程中小城镇既作为大都市和乡村的纽带,也承载了除原住民外相当多的中产和富裕阶层的居住和生活,并且也形成了许多世界著名的特色小镇,例如:美国的硅谷科技小镇、格林尼治基金小镇、卡梅尔童话小镇、杰克逊牛仔小镇;法国的吉维尼莫奈花园小镇、亚维农艺术小镇、格拉斯香水小镇、依云文旅小镇、科尔马木屋小镇;德国的威尔斯海姆环保小镇、蒙绍科技小镇、梅尔斯堡葡萄酒小镇;英国的海伊书香小镇、库姆堡中世纪小镇;以及西班牙的龙达斗牛小镇、瑞士的因特拉肯抹布小镇、荷兰的羊角村水乡小镇和新西兰的皇后探险小镇;等等(详见表1)。

如何解读特色小镇?它的聚合发展有没有通常的脉络?细细分析,大致有产业经济、文创旅游和精准治理三大视角:

1.产业经济视角

因大量联系密切的上下游产业集聚而带动的人口与经济的集群效应,是许多工业化或后工业化时期特色小镇形成的最初动因。产业集群背后强劲的理论支撑足够用以解读因产业而起的特色小镇:从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的分工协作理论,到马歇尔提出的规模经济理论,再到后来的产业区位理论、增长极理论以及技术创新理论等,持续推演了产业经济的区位集聚、人口集聚和技术集聚(卫龙宝,2016),而这些要素的大量累积沉淀或直接推动大中城市某一区位的发展,例如各类经济开发区,或间接演化为以某一产业为基础的特色小镇。这也是为什么西方许多企业建立在远离市区的小镇上的原因之一,如:雀巢公司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湖畔的一座安静小城韦威,奥迪总部在巴伐利亚名不见经传的城市英戈尔斯塔特,以及微软等著名IT企业落户硅谷,等等。甚至出现了因产业而集聚的小镇组合或小镇群,像法国索菲亚·安得波利斯科学城,在传统的港口工业、旅游业和现代的信息产业、医药化工和服务业合力打造之下,正成为欧洲第一科学城。

浙江目前进入前两批创建名单的79个特色小镇多半都是产业经济导向,最典型的就是云栖小镇,它以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金融和智能硬件为产业龙头,建设仅仅一年,发展非常迅速,2015年实现了涉云产值近30个亿。产业经济导向下建构的特色小镇,在为产业配套的同时,会带动这一小镇的交通、消费、休闲、教育和旅游等,有时还会因各类产业移民的进入而改变这一区域的人口结构,甚至形成新的移民小镇(Moss,1968;Fuguitt,Brown & Beale,1989:383)。关键在于以产业兴起而不止步于产业,才能为特色小镇带来全方位的、可持续的发展。

2.文创旅游视角

在全球城市化进程中从来都没有忽略对城市美的创造,公民随时都暴露在城市的各大环境中,并与其融为一体(Williams,1954)。城市毕竟因人居而美,特色小镇在规模化、丰富性上不如大都市,它的独到之处除产业特色、自然山水外,更多需要后期的文化创意和社区营造来实现。例如,日本的熊本城作为传统农业大县,21世纪初农业发展进入瓶颈,熊本政府借助新干线开通机遇,创造熊本熊这个独有的动漫IP,成功带动农业、旅游业转型发展。熊本熊通过微博、Face-book、Twitter等社交网络线上线下互动,获得200多万次视频点击,官方Twitter拥有超43.8万名追随者,成为二次元时代的网络红人,利用各类事件营销、带动地区发展,两年内为熊本县带来12亿美元经济效益(代晓利,2016)。文创对特色小镇的二次、三次开发不仅直接带来旅游及延伸产品的营收,更多为小镇带来了人文气息和可持续发展空间。

2015年浙江省发布的《省政府关于加快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中就特别提出要坚持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和生產、生活、生态融合发展之路,并且所有特色小镇要建设成为3A级以上景区,旅游产业类特色小镇要按照5A级景区标准建设。如果这一意见能真正落地实施,那特色小镇将直击被大城市病困扰的都市人,将成为他们回归的栖息地,并重拾理想中的人居生活。就像英国的书香小镇海伊,2,000多人的小镇有40多家书店,事先预约就能去居民家中看书,人与书、人与人、人与家的互动融合不仅是特色小镇一景,也是特色小镇运行发展的肌理所在。

3.精准治理视角

特色小镇从开发建设到品牌传递是长期运营的过程,其问的小镇治理模式往往是关键。“治理”一词自于1995年联合国全球治理委员会发表的《天涯成比邻》报告中提出后,二十多年来成为全球政府、企业和各类组织运行的首选模式之一,治理因注重“参与”、“平等”、“回应”、“责任”、“合法”、“有效”等关键词(俞可平,1999:911),并从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公民这三对互动关系的反思中产生,常用于应对经济社会运行中可能的市场失灵或政府失灵。

无论东西方在特色小镇的建设过程中,其实都离不开政府的推力,政府因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诸多方面的综合运营能力,使得它在小镇这一复杂运行体中始终能扮演重要角色(Pinson,2010)。但是如果政府追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小镇的其他主体便有可能被边缘化(Congleton,2011),这就违背了治理原则,因为在治理框架中政府不再是唯一的权力中心,社会各种正式、非正式组织及个人都将共同参与治理,共同承担治理责任。事实上,西方政府在上百年的小镇建设历程中发现,政府仅承担小镇的组织协调、服务传递、参与表达、财务预算、计划推进、理念和技术支持等职责(Woollett,1975),这一政府有限责任、公民与组织多方参与的小镇建设及运行理念与治理的内核完全契合。

有关治理的理论体系进入中国后,顶层设计非常重视。2015年11月发布的“十三五规划”中提出“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这是继十八大提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着手“改进社会治理方式”之后再次将社会治理提档升级,这也预示着中国将全面进入精准治理时代。相比一般治理而言,精准治理更讲究治理的目标导向、公民的有效参与、过程的合法透明及结果的评估监督。特色小镇体量相对较小,通过在特色小镇中运用精准治理模式,不仅有利于推进新型城市化建设,还有可能形成社会治理的创新模板。

二、特色小镇运动可能潜藏的问题

用“运动”来形容全国各地正在兴起的特色小镇建设潮并不过分,为竞相争取纳入国家首批千个特色小镇行列,从省市到区县几乎都将特色小镇的创建工作视为重中之重。虽然由政府主导的全国性运动不一定就是过热,像20世纪60年代中期林登·约翰逊政府推行的“伟大社会计划”(Great Society Program)掀起了一场全美“新公民参与运动”(New Public Involvement)(托马斯,2010:9),这场运动将公民参与写进法案,倡导积极公民政策,即:公民与组织都需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并与政府建立合作关系。这场运动引领了公共管理的创新,为迎接全球治理时代的到来奠定了基础。但如果不能用多方参与、协同共享、全程回应和及时监督评估的精准治理模式,而仍采用政府全盘主导下的、粗放式的和运动式的行政管理模式,特色小镇运动很可能无法回避以下问题:

1.有规划无文创

在城市化浪潮席卷中国近四十年的今天,特色小镇将在有序规划中拉开建设帷幕这一点毋庸置疑,从目前正在上马的一些特色小镇项目看,大都已考虑了“概念策划、空间规划、项目计划和资金筹划”等“四划叠加”的综合性方案,并向国际上流行的“多规融合”靠拢,但这些小镇运行的前奏并不意味着就进入了精准治理轨道,如何汇聚凝炼当地人文,如何融乡情、融文创、融叙事于特色小镇规划中,这不仅影响其未来的营运和向周边辐射,更影响其小镇品牌的创建。近二十年来日本、台湾地区将文创融入城市建设、社区营造中,看似做了小镇的软包装,实则精准贴合未来小镇居民和游客对生活品质的更高追求。经历工业化、现代化甚至后现代演进的城市文明,与汽车文明、互联网文明等不断叠加,促使人们已不再满足于生活在配套齐全的都市中,而是希望在有内涵、有共鸣和有想象的空间中,形成人居融合、人居合一的景象。

2.有产业无消费

特色小镇能纳入创建名单都基于一定的地方产业,为了营造特色,有时直接吸纳的就是当地传统产业,如皮革、毛纺、茶业、竹业、陶瓷等,这些产业如不进行现代意义,有时甚至是后现代意义上的改造,并嫁接互联网平台,即便一时进入特色小镇创建名单,也很难重新焕发生机,吸引持续的消费,特别是中产阶层的持续消费。有些创建小镇冠以软件小镇、科技小镇、创业小镇、环保小镇之名,已很富现代意涵,但如果不吸引人居、引导消费,很可能落入产业园、开发区的套路,小镇居民大量的日常和文化消费还需回到城市中心。其实西方包括中国东部发达地区郊区一些奥莱(Outlet)城的理念,可对特色小镇的纯产业化导向格局进行补位。

3.有特色无灵魂

如果说这一波特色小镇建设浪潮是城市从千篇一律向各具特色转向的话,其解读不能单纯停留在表面的特色上,更深层的、差异化的小镇内涵、小镇风情和小镇灵魂才是居民、游客和投资客们真正的追求。如何寻找特色小镇之魂?恐怕大部分进入创建序列的特色小镇还未做足这一功课。显然小镇之魂不可能来自于小镇GDP,多半应来自于小镇能吸引到的人及他们所拥有的小镇生活。其实“特色小镇”的“特色”,不仅仅体现在产业集聚的特色,也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招牌,从根本上讲,特色应该是由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活方式(包括其物质的、制度的、精神的形态)自然融合而成的独具性格的小镇生活形态(王小章,2016)。从这一视角而言特色小镇之魂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缔造,需要小镇创建者、小镇投资者和小镇生活者从开始就将特色小镇建设纳入精准治理的范畴,在建设和营运过程中不断思索、回望和追寻,才能发现并共同呵护小镇之魂。

三、创建特色小镇的精准治理路径

特色小镇理念的四大契合为创建中国新型城市的美好未来提供了天时、地利、人和,但如何规避特色小镇建设中的三大潜在问题也将直接考量基层政府和民众的精准治理能力。无论特色小镇处于创建期、营运期还是常态的维护期,均可直接纳入治理期,可从精准治理的“八化”入手:

1.小镇治理主体多元化、智库化 治理不同于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多元参与、协同共享是其核心要义之一。在特色小镇治理主体的选择上既要立足于小镇“土著”——当地政府和民众,更要吸纳与其特色相关联、与其人文相融合的多方参与主体,参与主体可以是市场化的第三方,也可以形成常设的专家智囊团,或与成熟智库形成治理联盟。一旦治理主体多元化、智库化,即能确保倾听多方声音、协同多元利益。但精准治理并不仅限于多元治理主体的构建,主体问如何常态互动、如何无缝对接、如何高效决策等还需要运行机制的强有力支撑。

2.小镇运行机制平台化、网络化 特色小镇从创建之初到日常营运需要一整套规范制度(BI),精准治理嵌入到运行机制中体现的不再是条块分割,而是平台化、网络化的运行模式。由于特色小镇体量较小,所有参与小镇运行的各主体可直接在镇管委会搭建的工作平台(包括线上和线下)中共享信息、回应需求、解决问题及互相补位等,运行一个周期后,平台上每个治理主体在某种程度上都熟知多部门、精通多学科,特别要突显线上平台在特色小镇精准治理中的作用,才能随时高效应对来自多主体的声音。

3.小镇创新体系常态化、本土化特色小镇之新之特必须是常新常特,小镇自上而下都应形成常态化、本土化的创新体系,也即小镇上人人每日有改善,部门时时有创新。所谓本土化的小镇创新体系,并不排斥外来的、引进的创新产业和创新模式,而是特指培育小镇自己的创新人才,找到自己的创新源泉,形成小镇自身的创新内循环。

篇5:培育创建特色小镇的意见建议

一是制定明确的创建要求。

培育特色小镇,关键是牢固抓住特色小镇的定位。特色小镇不是行政区划单元上的“镇”,也不同于产业园区、风景区,而是培育新经济的新载体。产业定位方面,特色小镇要聚焦高端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意创业、健康养老、现代农业、旅游风情、历史经典等产业,明确一个具有当地特色和比较优势的细分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建设空间方面,特色小镇规划面积一般控制在X平方公里左右,其中建设用地面积原则上控制在X平方公里左右。功能集成方面,特色小镇注重宜居、宜业、宜游的有机融合,具有配套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功能齐全的公共服务,注重自然生态、传统文化的合理保护和开发。项目投资方面,在主攻产业内谋划一批重点建设项目,创建省级特色小镇原则上X年内要完成固定投资X亿元,每年完成固定投资不少于X亿元;市级特色小镇原则上X年内要完成固定投资X亿元(不含住宅项目),每年完成固定投资不少于X亿元;投资于特色主导产业的占比不低于X%。总之,特色小镇力求“一镇一业”,每个小镇只主攻最有基础、最有优势的特色产业,不求“大而全”,只求“精且强”、“小而美”。

二是拓宽丰富的融资渠道。

创建期间,支持特色小镇发行企业债券、项目收益债券、专项债券或集合债券等各类债权融资工具用于特色小镇公用设施项目建设。支持特色小镇范围内符合条件的项目申请国家专项建设基金、各类省市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和省市PPP融资支持基金等。支持特色小镇争取国家政策性银行低息贷款,特色小镇内旧村改造项目优先列入国家棚户区改造计划。

三是建立完善的运行机制。

特色小镇建设单纯依靠政府,会出现效率低下、财政压力大等问题,全部依靠市场又会产生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因此,要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特色小镇要有明确的建设主体,鼓励由特色产业内的骨干企业、创新创业载体平台或行业协会商会牵头,组建多元化、公司化的管理运营平台。政府制定规划政策、提供公共服务,做好市场运行监管、文化内涵挖掘、生态环境监管等工作。

篇6:教育特色小镇创建工作总结

一、提高认识 加强指导

特色小镇是多种功能叠加重要平台,经济提质增效的新引擎,为确保教育特色小镇健康有序顺利的推进,**镇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第一组长,党委副书记、镇长为组长,其他班子成员为副组长和职能单位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教育文化招商办公室、规划建设办公室、文化资源整合办公室、综合协调办公室等部门。目前,各项工作推进顺利。

二、高起点高标准 绘蓝图

“兵马未动”规划先行,邀请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对镇区做出控规与祥规图。邀请华东师大城市发展研究院对小镇产业规划与产业布局做课题研究与资源对接。确保规划权威性,力戒过程中的随意性。

三、学习借鉴 弯道超越

**教育特色小镇自启动创建以来,咬定目标,明思路、明家底、明路径,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先后到安徽毛坦厂中学、江苏殷村职教小镇考察学习,“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学习先进经验,结合自身实际消化吸收,少走弯路,不走错路,整合多方资源推进崛起。

四、咬定目标 真抓实干

自特色小镇创建以来,**镇党委政府敢于担当,勇于亮剑,以问题问导向,以短板为抓手,多个瓶颈的难题一一破解。1、为大缓解大班额问题,收储华泰工具厂东临**实小7000多平米土地,计划建设60间教室教学综合楼,预计2019年暑假可投入使用。2、优先发展教育战略目标不改,初心不忘。统筹协调20亩教育用地,用于建设15轨45个班级的第二中心幼儿园,也将于2019年暑假迎接新生。**镇中心中学北校区投入830万元建设学生餐厅、宿舍楼,目前已开始建设,预计2018年暑假可投入使用。

五、优化环境 提升承载力

2017年铺设自来水7500米,燃气管道 9600米,新建、改建下水道21000米,改建、新建镇区道路65000平方米,亮化工程安装路灯580盏。新植道路、绿化6000平方米,更换门头字号8000平方米,绘画文化墙2400 平方米,累计总投资 1.3亿元。

六、加大招引 补短板

针对**学前教育、国际教育的不足,招引优质教育资源的进入既是对不足的弥补又是对现有资源的提升。现正与上海昊禾教育科技集团、徐州幼教集团、加拿大瑞廉学校积极洽谈,其中瑞廉学校中方代表已实地考察我镇,表示将尽快促成项目落地。

七、困难与问题

(一)建议成立区级工作领导小组,多部门联动,形成合力,全力推动。

(二)第二实验小学、高中师生公寓用地指标没有解决。

(三)教育特色小镇建设资金及其他解决方法路径不明晰。

上一篇:推荐给各学段学生的经典阅读书目5则范文下一篇:高一起点考试含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