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逆向设计理念的外语教学案例研究

2024-04-28

基于逆向设计理念的外语教学案例研究(共6篇)

篇1:基于逆向设计理念的外语教学案例研究

基于逆向设计理念的外语教学案例研究

摘 要:外语教学极具挑战性,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利用逆向思维进行教学设计,是改变这一尴尬现状的有效策略。本文分析了外语教学方法研究现状,介绍了逆向思维的步骤和特征,阐述了逆向设计理念下外语教学的常用方法,并举例说明了英语阅读课的逆向设计过程。逆向设计理念下的外语教学,既注重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又兼顾基础知识的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外语教学回归其自身规律,值得广大外语教师进行尝试。

关键词:逆向思维;逆向设计理念;外语教学;教学案例

一、外语教学方法研究现状

外语教学是一种极具挑战性的工作,学者们为此提出了各种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如语法翻译法、情景法、直接法、听说法和交际法等[1]。这些传统教法都遵循先“打基础”后“学交际”的从下而上的教学思路,即“音标―单词―语句―语段―篇章―交际”逐级递进。这种教法在一定时期对外语教学产生了重大影响,但实践表明,这种教法非但没能带来理想的教学效果,反而使学习过程变得枯燥无味,学习者越学越提不起兴趣,造成外语学习过程的“恶性循环”。

针对外语教学这种尴尬的境遇,有学者根据母语的学习规律,提出外语学习可以改用从上而下的教学思路,即首先学会交际,然后学习对语段篇章的理解,再去分析语句结构和单词在语句中的意义,最后回到交际中练习和纠正发音。这种反传统的外语教学方法称为逆向思维法,基于该方法的外语教学设计理念称为逆向设计理念。

二、逆向思维的步骤与特征

正向思维是从已有的理论和默认的方式按“问题―组合―确立―验证”等步骤行事,而逆向思维则是从已有理论和默认方式的反面,按“反常规―重组―确立―验证”等步骤行事。二者的区别关键在于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

逆向思维作为一种思维方法,充满对立性、风险性、新颖性和矛盾统一[2]。逆向思维的对立性,指它从与常规思维对立的方向去思考问题;逆向思维的风险性,指它是一种试验性思维,具有一定的风险,是否能成功还有待实践去检验;逆向思维的新颖性是指它冲破陈规陋习的束缚而另辟蹊径,提倡从新的切入点看问题、从多个角度看问题,思路令人耳目一新;逆向思维的矛盾统一,是指人们将那些看似矛盾、不合逻辑的想法纳入严格的逻辑思考中,以不合常规的方式找到解决问题的“捷径”,给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三、逆向设计理念下的外语教学方法[3]

1.以写促学的“写长法”

用“写长法”来学外语,是逆向思维在外语教学或外语学习方法论中的具体表现。写长法鼓励学生多写、多练。教师首先宣布多写多得分,鼓励学生多写;然后宣布多写对句多得分,鼓励学生提升写的质量。

2.以写促听的“听写法”

“听写法”即通过大量听写来加强听力训练。该方法一反听力只练听的传统,是逆向思维方法在听力教学中的一种应用。以写促听法既能增强听力、改进语音语调,又能提高学生的拼写能力,一举两得。

3.轻同重异的“比较法”

英语学习会涉及英汉两种语言的比较。吕叔湘先生说过,英语与汉语有不同的地方,也有相同之处,相同的地方不需特别注意,因它不会引起问题,要注意的是那些不同之处[4]。因此,比较两种语言时以求异为目的的思维就是逆向思维。

4.从上而下的“逆学法”

外语教学时首先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语言交际的能力,然后再学习篇章结构、语句理解和单词含义。这种“逆学法”与传统的先基础后应用的教学思路相反,学生的交际能力与其语言知识的匹配性更强,更符合外语教学的自身规律和最终目标。

5.教学主体“转移法”

这里说的“主体转移”,是要将“重教”转移成“重学”。传统观念认为“英语是教会的”,而现在我们则认为“英语是学会的”,即外语教学归根到底还是以学为主。从“重教”到“重学”的转变正是逆向思维在英语教学中的典型体现,具体的例子有:听力应结合听写、口语应结合语境、记忆应配合联想等。

四、基于逆向设计理念的英语阅读课教学案例

本案例以江苏牛津高中英语教材模块四第三单元的“Reading”一课为例。本课涉及以下单词:virtual,reality,presentation,amaze,passive,user,sightseeing,happiness,headset,add to,network,studio,social,Brazilian,winning,confident,put forward等。

按照传统的英语阅读课教法,学生首先跟着老师读单词,然后再去背。学生费了很大力气,结果收效甚微,于是学生抱怨单词难记,老师抱怨学生难教。为改变这种现状,我根据逆向设计理念,对本课教学进行如下设计。

(一)听单词―引起快速反应

我首先让学生合上课本听录音,并引起快速反应(听―读―写)。一遍不行,再来一遍,直到会读会写为止。鼓励学生课后根据读音来背单词,以便第二堂课检测时能听音写词。在默写单词时,一般教师的做法是读汉语写英语,而本设计的做法是英汉结合,有时读英语,有时读汉语。许多学生最初不太适应,过了一段时间,也渐渐能够习惯这种方法,发现记忆效果更好。

(二)听课文―激发读的欲望

本课的课文题目是“Not just watching a film”,内容是介绍虚拟现实电影。课文按此顺序展开:它是如何工作的,它为什么比电影好,它的具体应用有哪些。我的教学步骤是:

1.整体把握

合上书本听整篇课文,并回答三个问题:

(1)What is the name of the product?

(2)How many of the user’s senses does this product connect with?

(3)What are the advantages of using RealCine for urban planning?

2.分部理解

(1)第一部分(第1段)。本部分内容为The abstract of the presentation。教师先让学生听录音,同时在多媒体上呈现两个问题:①What information will the presentation give you about RealCine? ②What will you agree after you experience the RealCine?

听完第一遍时,很多学生不能或者不能完全回答上述两个问题。让学生重听一遍,多数学生能够回答,个别不能回答的学生打开书本找答案。对于课文出现的一些新单词、短语及句子,教师不直接讲解,而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疑问。

(2)第二部分(第2段)。本部分内容为Why is RealCine better than a film? 生词和语言点比第一部分多。首先让学生了解大意,然后据听力回答问题:①What technology is behind this product?②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a film and RealCine? ③Can you imagine a VR user “goes” sightseeing in the Himalayas?

同时让学生找出文章中的重点和难点:①put sb into the action; ②connect with;③go sightseeing;④Not only will he or she feel every step of climbing Mount Qomolangma,but the user will also experience the cold,smells,sights and sounds of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上述几个短语与句子不难理解,但not only...but also的用法较难。关于not only...but also的教学方法是让学生先做题后总结:

①He likes ____ _____English ____ _____Chinese.②_____ _____ _____ _____ like English,but also Chinese.③Not only you but he __________(like)English.④He likes Chinese ______ _______ _______ English.⑤Not until the early years of the 19th century________what heat is.A.man did know B.man knew

C.didn’t man know D.did man know

⑥Never before ________ in greater need of modern public transport than it is today.A.has this city been B.this city has been C.was this city D.this city was

通过以上例子,学生了解到Not only 放在句首时所在分句要用部分倒装。

①Not only A but also B= B as well as A;②Not only...but also连接并列主语时,谓语动词按“就近原则”;③but also中的also 可省去。

否定词放在句首时主句用部分倒装,常见的否定词还有:never,hardly,seldom,scarcely,barely,little,nowhere,in no way,at no time,not only,in no case,not until等。

(3)第三部分(第3段)。主要内容为How does RealCine work?What are the advantages of using RealCine for urban planning? 理解起来不难,因此听完两遍后让学生直接找出文中的短语与难句,如be connected to,add to,given out等,并补充这些短语的其他含义和用法(add to增加,扩建;add sth.to sth.把...添加到...;add sth.up加起来;add up to总计,达),如:

①The bad weather added to our difficulties.②If the tea is too strong,add some water(to it).③Add 4 and 5 together,you’ll get 9.④Please add the figures up.⑤The cost added up to 3000 yuan.give out的含义特别多,可举例讲解,例句如下:

①The flowers in the garden give out pleasant smell.②When my boy made the same mistake again,my patience gave out.③In order to go to school,the 7-year-old boy made money by giving out leaflets in the street.give out在以上四句中的含义让学生去猜,最后给出正确答案:①散发(光,热,气味等);②用光,耗尽;③筋疲力尽;④分发,发放。

(4)第四部分(第4~7段)。主要内容为How can it be used in other ways?即虚拟现实电影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由于本部分段数较多,可进行以下操作。首先让学生分组,就每一段讨论一个问题,并写在黑板上;其次听录音,让一组学生回答另一组的问题。学生讨论出的问题总结如下:

①Can VR be used in a treatment for people who have social problems.Can you give us an example?(para.4)

②With VR we are able to do things that could never be achieved in real life.Can you give us an example?(para.5)

③How can VR be used to practice skills in a secure environment and in teaching? Can you give us examples?(para.6)

④Finally,how does VR provide fantastic technology for urban planning? And what are the advantages of using it?(para.7)

这四个问题囊括了这四段的主要内容,学生做得很好。接下来要求学生们找出这几段中重要的短语和句子(句型),短语有:be afraid of sth/doing sth; be treated with; encourage sb to do sth; put forward; with the aid of; in reality; a /the risk of doing sth; get injured; bring history alive; allow sb to do /allow doing; provide sb with sth; make changes; carry out; in the long term; compare A with B; be compared with; recommend that―should +v。

句子有:①In reality,he is disabled and can no longer walk,but he was able to see and touch a lion while still in the convenience of the VR studio.②Teachers could bring history alive by placing students in an ancient town,or they could teach biology by allowing students to experience the world as a whale or a squired.③This kind of urban planning is in the long term cheaper and more practical,compared with the way most urban planning is done today.学生找出之后自行理解记忆,有问题就提问。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下节课复述课文。

本节教学设计,只是我应用逆向思维进行英语阅读课教学的一次尝试。它一反因循守旧的习惯和认识,给英语教学提供一个新的思考角度,这种方法同样适用于英语的听力、口语、写作等技能的培养。这种基于逆向设计理念的英语教学,让教师从低效、守旧而又繁重的教学工作中解脱出来,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体现了英语教学的理性回归。

总之,传统的外语教学方法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利用逆向思维设计教学往往能够事半功倍。逆向设计理念下的外语教学方法主要包括“写长法”“听写法”“比较法”“逆学法”以及教学主体“转移法”等。教学实践表明,在逆向设计理念下的外语教学,它不仅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可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李海清.大学外语教学的逆向思维――口语课的“以写促说”[J].集宁师专学报,2006,28(3):85―88.[2]王 晶,谭东峰,黎漫辉.从逆向思维的角度分析磨蚀对外语教学的启示[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6):157―159.[3]朱志敏.将逆向思维法用于英语教学[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13(3):64―66.[4]吕叔湘.汉英语法比较举例[J].外语教学与研究,1977,(2):5―9.(作者单位:韩 莹 江苏省无锡市湖滨中学;韩 莹,鲍继平江苏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吴爱华,沈 荣 江苏省沛县中学)

篇2:基于逆向设计理念的外语教学案例研究

时间: 2010-12-14

来源: 论文在线

编者语:

目前,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变革,合作学习被认为是极有发展和应用前景的网络教学策略之一,而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及教学模式是亟待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首先阐述了合作学习的概念及其理论,进而阐述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探讨了一种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最后介绍一个基于网络环境的合作学习的教学案例

[责任编辑: zhangnan ]

[摘要]目前,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变革,合作学习被认为是极有发展和应用前景的网络教学策略之一,而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及教学模式是亟待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首先阐述了合作学习的概念及其理论,进而阐述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探讨了一种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最后介绍一个基于网络环境的合作学习的教学案例。

[关键词]合作学习(cL);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WebCL);教学设计;教学模式

前言

随着信息时代的降临,知识的转型,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正在经历着一场历史性的巨大变革。今天,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网络,学习者可以实现范围更广泛和质量更高的合作学习活动。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Web—BasedCollabora—tiveLearning,WebCL)是指利用网络技术来支持的合作学习,是合作学习发展史上的又一新的阶段。目前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教学观念的变革,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webCL)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一、合作学习概述

1.合作学习的概念

按照学习者之间的关系,可将学习行为类型分成个别学习(IndividualisticLearning)、竞争学习(Com—petitiveLearning)和合作学习(CooperativeLearn—ing,简称CL)等三种类型。

近年来,Collaborative/c0Operativelearning即合作学习(又称协作学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合作学习的研究和实践目前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开展起来。但是对于什么是合作学习,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此有不同的语言表述。如:美国教育学者嘎斯基(Guskey,T.R.)博士、英国著名教育学者赖特(Light,P.H.)、以色列著名教育学者梅瓦里克(Mevarech,Z.

R.)、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斯来文(Slavin,R.E.)、明尼苏达大学“合作学习中心”的约翰逊兄弟(Johnson,D.W.&Johnson,R.T.)以及我国山东教育科学研究所的王坦、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北京师范大学黄荣怀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李克东教授、赵建华博士等都对合作学习下过定义。尽管关于合作学习定义的表述不尽一致,然而他们的定义揭示了合作学习本质特点的不同方面,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①小组活动为主体;②强调小组成员的合作互助;③强调目标导向;④强调团体成绩作为激励。

为此,我们可将合作学习定义如下:合作学习是学生以小组形式参与、为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在一定的激励机制下最大化个人和他人习得成果而合作互助的一切相关行为。

2.合作学习的实质

合作学习的核心是让一群学习者“共同”去完成某项学习任务,它可以是问题解决,也可以是专题研究,还可以是个案设计。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之间保持融洽的关系,相互合作,共享信息和资源,共同担负学习责任,完成学习任务。由于大家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承担最后的成果,因此学习者对知识的构建是在与学习伙伴的紧密沟通、协调和合作下逐渐形成的。在实践中我们可以得出,建立小组是合作学习的前提和基础。

二、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最好的学习方式是自主的个别化的探索性学习,最好的教学方式是对话交流模式。网络环境下的合作学习既包含个体的自主学习.又包含一定的对话交流成分(如实时或非实时交互)的协同。因此,笔者认为网络环境下的合作学习是最好的学习方式与最好的教学方式的有机结合。

通过开展网络环境下的合作学习活动,在使学习者达到对学习任务的深刻理解与深化拓展的同时,也能够促进学习者高层次信息能力的发展与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能够达到两全其美,因此倍受教育研究者的青睐。

1.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的概念

计算机支持的合作学习(Computer—SupportedCollaborativeIearning,简称CSCI),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尤其是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来辅助和支持的合作学习。

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是指借助Internet、In—tranet及多媒体等相关技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多个学习者组成协作小组,共同完成某一学习任务。在此过程中,学习者借助一定的网络交互平台,分工协作,互帮互助,发挥集体协同效应,共同完成任务。简言之,是指利用网络技术来支持的合作学习。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也称为基于web的合作学习(web—BasedCollaborative/CooperativeIearning)。目前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教学观念的变革,基于网络的学习发展势头更猛,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可以把WebCL看作是CSCI的发展.是合作学习发展史上的又一新的阶段。

WebCI强调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网络和计算机来支持学生学习过程中相互间的交互活动。这种交互活动建立在小组形式之上,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讨论、交流、协作,学生通过协同过程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它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鉴赏力、协作精神,改善人际关系,培养认知领域的某些高层次技能,如问题解决的策略,学会学习。

合作学习并不排斥自主学习,因而合作学习相对个别化学习产生如下效应:①拓宽学生视野,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③学会有效的学习方法,学习他人的经验和技巧;④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增强学习自信心,使之思维更活跃,更富有创造性;⑤通过讨论和问题解决,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⑥培养学生协作和批判精神;⑦增强学生人际交流,提升学习的心理品质。

2.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的特征

我们可以将其概括为以下几点:

(1)合作学习是人际互动的过程

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涉及到认知、情感、价值观等多方面、多层次的人际交往和相互作用。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结成了多边多向的人际关系网络,使认知与交往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合作学习特别关注的是人际关系在教学中的隐性促进作用为此我们进行合作学习时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交往中学习.在学习中交往,产生认知冲突,共同进步。

(2)强调集体协同效应

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进程中,以小组共同目标的设置来保证和促进学习的互助、合作气氛,以小组的总体成绩来评价每个成员的成绩,所以协作小组成员不仅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还要关心和帮助他人的学习,是在学习者的不同理解意义上的共同提高。

(3)丰富教学内容,扩充认知空间

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将会使学习者根据学习的主题任务,形成专门的协作小组,通过网络查阅相关资料,从而极大地丰富个人知识,开阔思维空间。

(4)师生是平等的合作者

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中学习者通过Internet获取资源,因而教师就不见得再比学生拥有更多的学习资源,“弟子不必不如师”,教师的权威性受到冲击,教师的居高临下的地位受到冲击;网络的隔离性也减小了学生面对教师所带来的心理压力,学生拥有自主权和选择权,可以在“去老师”的环境中无压抑地学习。同时生师可以平等对话,共同协商,有利于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在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模式中,教师应处于主导作用的地位。教师充当了信息海洋的导航者和把关人、合作学习问题的设计者、合作学习过程的辅导者、合作学习方法的引导者、教学情境的创设者。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学生具有自主性和主动性,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方式来组织、设计和安排自己的学习,主动地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可以利用网络通讯工具,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各抒己见,取长补短,讨论交流,培养了学习者独立思考、求异思维、创新能力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利用计算机、网络等作为知识构建和创作实践的工具,提高了学习者在网络环境下思考、表达和信息交流的能力。

(5)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创新知识的能力

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进程中,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具有发展潜力的自主性的个体,是学习过程中积极的知识的意义建构者。合作学习允许个体对知识有不同的意义建构,要求个体对他人的学习要有启发,能对他人的意见做出个体意义的分析,做知识的创造者。

3.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的分类

(1)以内联网和外联网为划分界限,我们可以将网上合作学习分为网络分布式合作学习活动和网络集中式合作学习活动,把学习终端分布在因特网各地的合作学习活动称为网络分布式合作学习活动。把学习终端集中在内联网或网络教室的合作学习活动称为网络集中式合作学习活动(或称基于网络的课堂合作学习活动)。

(2)以课堂为界限,我们可以将其分为基于课堂的合作学习活动和基于课外的合作学习活动。由于开展合作学习活动时,合作学习任务大小不同,仅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问开展此项学习远远不够,还需要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作为基于课堂合作学习活动的延伸与拓展,我们可以以课堂为界限,将网络环境下的合作学习分为基于课堂的合作学习活动和基于课外的合作学习活动。

三、基于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

1.合作学习主题任务的设计

主题任务的选择与确定,是教学设计的关键。设计网络环境下的学习主题或任务时应当注意以下几点:①任务明确,活动易完成,结果易生成;②为完成主题任务所需的智力智能和动作智能不应超出学习者的能力之外;⑧任务的完成要依赖于网络资源和网络通讯;④任务的完成要依赖于协同方式;⑤主题任务应能引发学习者高级思维活动;⑥探索结果不是惟一的,应不受“标准”或“正确”答案的束缚。

2.分析学习者的特征

在网络环境中,分析学习者的特征对组织合作学习小组有很重要的意义。分析学习者的特征时,一般要考虑的因素是:学习能力、学习风格和学习动机等因素。

学习动机:动机是指激发、引起个体各种行为的动力。在网络环境中,重视学生学习动机的调动,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保持,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这对于学习材料的主动认知和加工具有重要作用。因为任何知识的获得、技能的掌握,不管它的形式如何,都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缺乏学习动机,将使学生降低学习兴趣,失去学习动力。

学习能力:是指学生在网络环境中自主学习时,在没有其他人的直接帮助下,自己对学习资源的操作与控制水平。高质量的网络学习中,正确评估学生的学习能力尤为关键。

学习风格:是指“学习者感知不同刺激,并对不同刺激作出反应这两方面产生影响的所有心理特征。”

学生学习风格不同,对学习材料的处理、学习方法的运用等均存在不同。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了解学习者特征:①查询、浏览、下载网上资料的能力;②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熟练使用常用工具软件的能力;③资料收集、保存能力,资料的重组、加工和再利用能力;①网上学习的适应能力,使用网络解决问题的意识;⑤对学习伙伴和教师的期望值和依赖程度,自主学习的能力。

3.建立学习小组

在基于网络的学习中,建立协作小组尤为重要。协作小组的划分通常采用以下两种方法:①依据学习者的学习风格、认知水平进行分组。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有一定的强制性。又分同质分组和异质分组。所谓同质分组是指把学习风格、认知水平相近或相当的学习者编制为一组。所谓异质分组是指把学习风格、认知水平相差比较大的学习者编制为一组。我们通常采用组内异质、组问同质的方法建组,这样比较合适,即各组之间成员水平优、中、差相当的分组方法,既可以充分发挥组内成员优势互补的长处,又能保证组问整体水平大致相当,便于采用竞争的策略。②依据学习者的兴趣、爱好及融洽程度分组。遵循自愿的原则,让学生自动结合。

协作小组组内成员数目一般控制在3~5人之间为宜。建组后,使学生了解相互联系方式(如E—mail),知道相互尊重、相互合作的重要性,知道应用合作学习的方法、合作学习的优缺点以及评价方式;教师提出一些学习建议,鼓励学生,减轻学生学习的焦虑。

4.合作学习活动的组织安排

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活动应以自主学习为基础,合作学习为支架,竞争学习为辅助,构成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活动模式可以采用“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竞争”、“协同”和“伙伴”等五种。组内开展协作性竞争与组问竞争相结合。通过组内成员伙伴式的密切沟通与积极合作学习,完成学习任务,学习成果既要体现集体智慧的结晶又要能体现每位成员的不同贡献。小组成绩与个人成绩密切相关,激励组内成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组间引入竞争,刺激和扩大了组内的协作效应,提高了学习效率。这样,合作学习、竞争学习和自主学习相统一,既避免了个人名次的过度竞争,又适当引入组间竞争防止个人对集体的过度依赖,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建构和良好内在品质的形成。

5.合作学习情境的设计

合作学习情境就是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为协作小组共同学习服务,而非独立的、隔离的个人化的情境。因此,情境创设应当包括情境中协作小组要完成的特定任务、特定任务中的角色以及为完成协作任务所需要的各种基本工具、材料、活动空间的描述等,并且这些设计结果都是与协作相关的数据信息,被存入协作资源库内。如我们可以设计“学习社区”,在该社区中,学生之间可以就某主题进行讨论,对于讨论后仍不能解决的问题还可以向专家进行咨询以获得帮助;提供协作工具,如BBS、E—MAII、ICQ、电子讨论室等;设计讨论议题等。

6.合作学习资源的设计

网络环境下学习的基本特点是一种基于在线资源的学习。资源设计的原则是:有助于学生形成合作学习的探究行为,是为了支持学生的学,而非支持教师的教。设计学习资源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在信息海洋中游泳的本事、生存的本领,培养学生具备未来社会所要求的信息素养。设计策略是:围绕所确定的学习主题和任务,应以超媒体的形式提供各种开放的相关资源(尽量简化信息传递的模式),以此鼓励学习者对信息的搜索、选择、评价和综合。学习资源可以包括课程电子材料、相关知识库、原始数据库(内容或其超链接)等,还可以将他人学习的与本任务有关的作品、个人主页、学习心得等链接到如webQuest之类的合作学习环境上。

7.合作学习的评价

合作学习的个人评价是两维度的——协作过程的评价和协作结果的评价。协作过程主要是看小组的内聚力,协作结果主要是看是否达到了既定的学习目标。个人评价内容具体体现在:①学习者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如何;②发言、帮助他人、时间和精力投入情况,情绪表现;⑧小组成员之间的协同关系;④正依赖的程度,对小组的归属感;⑤合作学习的进程状况;⑥讨论内容是否对任务解决有帮助,是否有阶段性成果,个人职责的完成情况,是否有小组自加l:⑦对个人贡献的评价;⑧学习成果的呈现与有效·rL,学习目标的实现程度等等。

对于合作学习的评价,教育界已有一个比较统一的基本认识,就是要重视形成性评价,注重过程的评价。具体有:①评价应具体到协作小组的每一个成员;②评价不仅看最终的小组的成果,也要根据小组成员对整个任务的不同贡献做出分层考核、评价,正确评价小组成员个人的贡献;③注重阶段性评价、多次评价(非精细);①要正确对待非预期学习结果。

四、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在某种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的支持下的教与学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恬动进程结构形式(李克东)。

基于网络的协作式教学模式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以及多媒体等相关技术,创造合作学习的环境,由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针对同一学习内容彼此进行交互和合作,以达到对教学内容比较深刻的理解与掌握。

基于网络的协作式教学模式的结构是怎样的呢?笔者参照祝智庭教授有关合作学习的一般步骤,即协作准备、协作发起、群体设计、协作进行、资料整理、协同成果集成、协同结束,结合教学实际,构建了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如图所示:

五、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教学案例

这里以“极光的研究”为例说明一个课外组间竞争的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具体设计方法。

1.学习内容与学习任务说明

本研究是在高二学生学习了“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之后所进行的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的专题研究:Webquest——极光,是在Webquest网页环境下进行的合作学习。要求学生采用合作小组的学习形式,每个小组选定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角色扮演”下的任务,按照“建立小组一确定协作计划一分工协作,搜集信息资源,自主学习一交流协作,协同成果集成”的步骤进行合作学习,最后各小组展示作品,汇报研究成果并接受其他小组的批判和建议等,进而修改、完善其作品。

2.分析学习者的特征

知识能力分析:学生已初步掌握了带电粒子所受洛仑兹力的大小和方向,但还处在“纸上谈兵”的阶段,还需要将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加强知识的迁移能力的培养。在实际的网络合作学习中,如何确定选取统计图是制图的关键,这节课就在这关键处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学生除了会判断洛仑兹力的方向外,知道地磁场的分布特性是理解形成极光的又一个关键。

信息技术能力分析:学生通过多年的学习和操作,已能较熟练地查找、收集整理资料,对互联网、Netmeeting等应用软件也较为了解,因此为本专题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此外高中阶段的学生学习目的明确,有较强的学习动力,对于网络环境中的合作学习有较大的兴趣,意志力比较强,自觉性也较高。

3.学习资源内容简要说明

(1)课前教师将Webquest网页发布于校园网上,并将相关资源链接到专题网页当中(说明名称、网址、主要内容)。

(2)此外要求学生利用]nternet网进行学习资源的搜集。

4.学习情境设计

以任务为驱动,学生在网络环境中围绕学习专题,收集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并形成学习小论文,最后展示作品,汇报研究结果并接受其他小组的质疑,在质疑中使研究不断深化。

5.合作学习策略设计

(1)建立合作小组。依据整个班级学生的学习风格、认知水平进行异质分组,每4人为一个学习小组,每人一台电脑,这样既有利于自主学习,又有利于相互促进,有利于合作学习优势的发挥。

(2)在此Webquest中采用情境角色扮演组织策略,并设计了多个不同角色下的任务,组间开展竞争。

6.对合作学习的评价

在Webquest的评价网页中建立了合作学习评价表,评价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协作过程和协作结果两方面,即合作学习的过程和结果同等重要;既体现对个人的评价,也体现对小组的评价。

7.教学结构流程的设计

开始(课前),将学生每4人分成一组,每人一机,确定组长及各成员的职责;

明确学习主题和学习任务;

浏览相关网页,小组内协商研究计划。,并进行组内分工;

分工协作,搜集信息资源,个人自主学习;

交流协作,协同学习成果,教师指导,完成小组学习任务;

小组间汇报、质疑;

小组修改作品,教师指导;

师生共同总结,完全意义建构;

结束。

[参考文献]

[1]网络环境的教学设计专题学习网:教学模式[DB/OI].http://61.144.6O.222:8080/0518/ixms.htm.

[2]网络环境的敦设计专题学习网:基础理论与知识[DB/OI].http:1161.144.60.222:8080/0518/index0.htm.

[3]何克抗.网络教学结构与网络教学模式探讨.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DB/OI].http:///xxjsh/itjy/itjy1.

[6]余胜泉.基于Intrenet的学习模式,教育信息化[DB/OI].http:///master/readnew.asP.

[19]RikkiAshley.CooperativeLearning[DB/O1].http://members.home.net/riketa/index.htm.

篇3:基于逆向设计理念的外语教学案例研究

模具作为制造业的基础工艺装备, 在机械、汽车、电子、通信、家电等行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其产品中60 ~80﹪的零件都要依靠模具成型。在以培养适应时代发展, 符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宗旨的各类工科类院校, 模具设计课程越来越受到重视。根据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规划, 结合多年的模具设计教学与实践经验, 分析模具设计在应用型本科教学中的现状, 从教学设计、教学方式、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探索。

二、模具设计课程的定位与教学现状

模具设计是一门技术性、实践性很强的, 根据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要求设立, 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 具有多学科交叉和高技术特性。模具设计课程是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规划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

模具设计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导, 教师讲、学生听, 以理论知识的讲授为主要内容;在一些重视模具课程实践的学校还会在理论教学结束后配以课程设计作为实践环节, 但理论教学和课程设计的开展仍然存在相对独立的特点。

三、基于项目逆向的教学改革理念

1. 基于项目逆向的教学改革思想

基于项目逆向的模具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完全颠覆以教师讲授为主导的传统教学模式, 其实质是指在项目式案例教学方法改革的过程中融入逆向工程设计思想, 其中逆向工程设计的应用、项目式案例教学是教学改革的核心。

逆向工程 ( Reverse Engineering) , 又称反求工程, 其大意是根据已有的东西和结果, 通过分析来推导出具体的实现方法, 是消化、吸收、引进先进技术, 实现新产品快速开发的重要技术手段。根据设计依据来源的不同, 逆向工程主要包括实物逆向、软件逆向、影像逆向和局部逆向四种类型。项目逆向教学法的思想源于软件逆向设计, 是指根据工程图样、工艺流程、算法、数控代码、技术文件等信息复制产品。

基于项目逆向的模具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利用逆向工程设计思想可快速实现模具结构原理分析, 并可在分析原设计方案基础上, 激发学生的开拓思维, 实现可行性方案的创新设计。并采用项目式案例教学实现产品模具开发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以及制图、精度设计等各方面的工程技术素养的提高。

2. 基于项目逆向的教学改革的目标

基于项目逆向的模具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是在模具设计知识体系的构建的基础上强化学生的模具设计工程师职业能力的培养。

模具设计工程师是指在传统模具设计的基础上, 具备模具数字化设计、分析、仿真、过程模拟及其模具生产管理和标准化等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 其职业能力要求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掌握冲压成型、塑料成型工艺, 具备冲压模具、塑料模具的结构设计能力。

(2) 具有模具数字化制图和设计能力, 可根据产品的模型与设计意图进行模具三维装配造型设计, 并能实现产品及模具3D模型与2D工程图的转换。

(3) 具备根据产品成形工艺条件进行模具零件的结构分析、寿命分析和模具的装配运动仿真的能力。

(4) 具备模具设计标准件及标准设计能力, 具备模具非标准件的工艺分析、生产管理能力。

四、模具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 一) 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1. 模块化教学设计

(1) 分析。包括产品的结构工艺性分析、产品的可制造性分析 ( DFM分析) 和模具结构方案分析, 并在模具结构方案分析过程中引入逆向工程设计思想进行案例分析, 并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获取其他可行方案, 并以此进行任务分解。

(2) 设计。分为传统结构设计和模具的数字化设计两大类型, 即根据产品成型特点和模具组成, 进行传统的模具结构设计, 再利用CAD软件强大的实体设计功能, 进行模具三维装配设计, 最后要求利用CAD软件的工程图设计功能, 将产品、模具组件、模具装配体进行3D到2D的转换, 最终获得产品及模具的全套非标件零件图和装配图。

(3) 模拟。利用CAD软件的CAE分析功能, 对模具组件进行有限元分析, 校核模具组件的可靠性;并对模具装配模型进行三维装配模拟仿真, 以实现模具装配性能检测。

2. 项目任务驱动型教学过程

项目任务驱动型教学过程改革是以真实项目为载体, 以模具设计流程为导向, 采用任务驱动方式, 明确学习目标和要求, 优化教学实施过程。

项目任务驱动型教学过程改革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模拟现实开发过程中的项目经理负责制, 形成项目组长负责制形式。每一个班根据人数每5 ~6人组成一个项目小组, 由项目组长负责整个项目的任务分配、进度设计和成果检测。

(2) 在知识体系构建过程中, 强调课堂引导学习与课后自学相结合。

(3) 在案例组织上, 采用同一产品, 但规格和模具结构不同, 即便于项目组间的相互交流与学习, 同时保证各组自身的独立运作。

( 二) 多元化课程评价机制改革

根据课程改革的目的重在模具设计知识体系的构建和模具设计职业能力的培养, 形成了“理论考核 +阶段性考查 + 项目综合评价”的“433”型多元化课程考核机制。

成绩评价机制采用百分制, 其中理论考核占40﹪采用期末闭卷考试, 综合考查学生的模具设计知识;阶段性考查占30﹪, 包括学习态度、操行、阶段性工作及成果考评;项目综合评价占30﹪, 主要考查项目任务完成情况及其效果。

课程评价的机制改革与课程教学方式改革相互促进, 既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效果, 又促进了学生模具设计能力及其工程素养的形成。

五、结束语

基于项目逆向的模具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形成了以模具设计职业能力为本位、以模具设计流程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驱动的新型课程教学理念和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并形成了以职业能力和工程素养为重点的多维考评机制。

基于项目逆向的模具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成功实施, 对机械类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专业课程的建设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和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吕野楠, 丁韧, 赵波.项目教学法在塑料模具设计课程中的研究与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 2011, (16) :144.

[2]王栋彦, 李艳聪.案例教学在模具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实施[J].职业教育研究, 2011, (5) :95-96.

[3]丁泉清, 陈玉平.塑料模具设计课程项目化改革与创新实践[J].企业技术开发, 2011, 30 (3) :182-184.

篇4:基于逆向设计理念的外语教学案例研究

模具设计逆向工程项目式案例教学教学改革

一、引言

模具作为制造业的基础工艺装备,在机械、汽车、电子、通信、家电等行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产品中60~80﹪的零件都要依靠模具成型。在以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符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宗旨的各类工科类院校,模具设计课程越来越受到重视。根据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规划,结合多年的模具设计教学与实践经验,分析模具设计在应用型本科教学中的现状,从教学设计、教学方式、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探索。

二、模具设计课程的定位与教学现状

模具设计是一门技术性、实践性很强的,根据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要求设立,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具有多学科交叉和高技术特性。模具设计课程是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规划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

模具设计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导,教师讲、学生听,以理论知识的讲授为主要内容;在一些重视模具课程实践的学校还会在理论教学结束后配以课程设计作为实践环节,但理论教学和课程设计的开展仍然存在相对独立的特点。

三、基于项目逆向的教学改革理念

1.基于项目逆向的教学改革思想

基于项目逆向的模具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完全颠覆以教师讲授为主导的传统教学模式,其实质是指在项目式案例教学方法改革的过程中融入逆向工程设计思想,其中逆向工程设计的应用、项目式案例教学是教学改革的核心。

逆向工程(Reverse Engineering),又称反求工程,其大意是根据已有的东西和结果,通过分析来推导出具体的实现方法,是消化、吸收、引进先进技术,实现新产品快速开发的重要技术手段。根据设计依据来源的不同,逆向工程主要包括实物逆向、软件逆向、影像逆向和局部逆向四种类型。项目逆向教学法的思想源于软件逆向设计,是指根据工程图样、工艺流程、算法、数控代码、技术文件等信息复制产品。

基于项目逆向的模具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利用逆向工程设计思想可快速實现模具结构原理分析,并可在分析原设计方案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开拓思维,实现可行性方案的创新设计。并采用项目式案例教学实现产品模具开发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制图、精度设计等各方面的工程技术素养的提高。

2.基于项目逆向的教学改革的目标

基于项目逆向的模具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是在模具设计知识体系的构建的基础上强化学生的模具设计工程师职业能力的培养。

模具设计工程师是指在传统模具设计的基础上,具备模具数字化设计、分析、仿真、过程模拟及其模具生产管理和标准化等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其职业能力要求有以下几个方面:

(1)掌握冲压成型、塑料成型工艺,具备冲压模具、塑料模具的结构设计能力。

(2)具有模具数字化制图和设计能力,可根据产品的模型与设计意图进行模具三维装配造型设计,并能实现产品及模具3D模型与2D工程图的转换。

(3)具备根据产品成形工艺条件进行模具零件的结构分析、寿命分析和模具的装配运动仿真的能力。

(4)具备模具设计标准件及标准设计能力,具备模具非标准件的工艺分析、生产管理能力。

四、模具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一)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1.模块化教学设计

(1)分析。包括产品的结构工艺性分析、产品的可制造性分析(DFM分析)和模具结构方案分析,并在模具结构方案分析过程中引入逆向工程设计思想进行案例分析,并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获取其他可行方案,并以此进行任务分解。

(2)设计。分为传统结构设计和模具的数字化设计两大类型,即根据产品成型特点和模具组成,进行传统的模具结构设计,再利用CAD软件强大的实体设计功能,进行模具三维装配设计,最后要求利用CAD软件的工程图设计功能,将产品、模具组件、模具装配体进行3D到2D的转换,最终获得产品及模具的全套非标件零件图和装配图。

(3)模拟。利用CAD软件的CAE分析功能,对模具组件进行有限元分析,校核模具组件的可靠性;并对模具装配模型进行三维装配模拟仿真,以实现模具装配性能检测。

2.项目任务驱动型教学过程

项目任务驱动型教学过程改革是以真实项目为载体,以模具设计流程为导向,采用任务驱动方式,明确学习目标和要求,优化教学实施过程。

项目任务驱动型教学过程改革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模拟现实开发过程中的项目经理负责制,形成项目组长负责制形式。每一个班根据人数每5~6人组成一个项目小组,由项目组长负责整个项目的任务分配、进度设计和成果检测。

(2)在知识体系构建过程中,强调课堂引导学习与课后自学相结合。

(3)在案例组织上,采用同一产品,但规格和模具结构不同,即便于项目组间的相互交流与学习,同时保证各组自身的独立运作。

(二)多元化课程评价机制改革

根据课程改革的目的重在模具设计知识体系的构建和模具设计职业能力的培养,形成了“理论考核+阶段性考查+项目综合评价”的“433”型多元化课程考核机制。

成绩评价机制采用百分制,其中理论考核占40﹪采用期末闭卷考试,综合考查学生的模具设计知识;阶段性考查占30﹪,包括学习态度、操行、阶段性工作及成果考评;项目综合评价占30﹪,主要考查项目任务完成情况及其效果。

课程评价的机制改革与课程教学方式改革相互促进,既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效果,又促进了学生模具设计能力及其工程素养的形成。

五、结束语

基于项目逆向的模具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形成了以模具设计职业能力为本位、以模具设计流程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驱动的新型课程教学理念和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并形成了以职业能力和工程素养为重点的多维考评机制。

基于项目逆向的模具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成功实施,对机械类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专业课程的建设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和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吕野楠,丁韧,赵波.项目教学法在塑料模具设计课程中的研究与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1,(16):144.

[2]王栋彦,李艳聪.案例教学在模具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实施[J].职业教育研究,2011,(5):95-96.

[3]丁泉清,陈玉平.塑料模具设计课程项目化改革与创新实践[J].企业技术开发,2011,30(3):182-184.

篇5:基于逆向设计的STEM教育

蒋雄超

1986年,在《本科的科学、数学和工程教育》的报告中,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首次明确提出“科学、数学、工程和技术教育集成”的纲领性建议。STEM教育逐步进入各国课堂,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2017年,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发布了《中国STEM教育白皮书》,指出“STEM教育应该纳入国家创新型人才培养战略,是跨学科、跨学段的连贯课程群,是面向所有学生培养综合素质的载体”。

2018年12月,美国政府又颁布了STEM教育“北极星”计划,旨在通过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建立一支强大的人才创新队伍。由此可见,STEM教育作为一种教学思想和策略,已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重大举措。

一、STEM教育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尽管STEM教育的意义如此重大,但在当前的STEM教育中,教师通常以演绎的方式安排任务,根据内容设计教学活动,关注活动形式的多样化,导致学生学习内容过于宽泛,知识间缺少有机联系,学习体验华而不实。这都偏离了STEM教育的本质。

(一)重活动,轻知识

STEM教育强调综合运用跨学科、多学科知识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它的本质是用形象、生动的方式,强化多学科、跨学科知识的学习。

然而,对STEM教育的认识偏差,使其呈现活动导向的误区。教师热衷追求多样化的活动,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并没有真正理解STEM教育在培养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并灵活应用方面的作用,忽视学生对问题现象的思考和质疑以及在探究中培养掌握相应知识与方法的能力。

(二)重模仿,轻创新

STEM教育强调实践,是对已有实践导向、创新导向的各类教育样式的继承与发展,如设计、发明、制作等。学生由此获得更多的动手的机会,但它的重点不是让学生掌握某项技能,而是在亲身体验中获取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在此基础上开展创意创新。

但很多时候,这种“做中学”容易异化成手工课,缺少与学习内容相关联的内涵知识分解,让学生被范例牵着走,STEM学习探究仅停留于技能培养与模仿层面,创新能力的培养价值被弱化。

二、基于逆向设计的STEM教育实施框架

STEM教育强调过程的模糊性与结果的明确性,强调多学科融合的实践探究,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传统的授课方式并不能满足学生在STEM教育活动中的体验。因此,借鉴逆向设计理念,开展基于逆向设计的STEM教育,为学生内化知识行为,实现深度理解

STEM教育理念基础上对所学内容进行思辨和创新,为学生有效地将知识与技能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思路。

基于逆向设计的STEM教育以想要的结果为起点,根据所要求的学习证据和用以协助学生学习的教学活动来达成目标。它的实施框架主要包括明确预期的学习结果、确定达到预期效果的评定证据和安排相关的教学活动三个方面。

(一)明确预期的学习结果

预期的学习结果,即学生在完成STEM学习后应该知道什么,能够做什么,涉及的哪些内容需要深入理解。因此,在基于逆向设计的STEM教育中,教师要对STEM教育主题和学生学情进行分析,明确活动中学生应该知道的知识、具备的技能、值得探究的内容概念等,然后确定符合学生发展的目标。这一环节是逆向设计的关键,具有导向性作用。

(二)确定达到预期效果的评定证据

评定证据是确定学生达到预期学习结果的评价标准和依据,是基于逆向设计的STEM教育的重要特点。这一评估环节在了解学生反馈的基础上能够进一步指导后续教学,确保教学活动与学习目标相匹配,并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以预期的学习结果为中心。总的来说,它要以兴趣激发、问题识别、实践操作、问题解决、合作交流等作为评价维度,为教师开展有效的STEM教育提供证据。

(三)安排相关的教学活动

明确结果和合适的评估证据后,教师设计和安排教学活动,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方法。通过引导性问题,让学生找寻问题本质,获得真正理解且利用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在不同情境中灵活应对问题的能力。

例如,采用基于问题的探究学习、基于项目的问题解决学习等方式,确保学生所学的是主要概念和原理,而不仅仅是孤立的知识。

三、基于逆向设计的STEM教育学习样态

基于逆向设计的STEM教育实施框架,在具体学习环节中,通过先行明确教学目标、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再逆推教学活动设计,抓住关键问题并挖掘学科核心概念和知识,最终促进STEM教育学习目标的达成。

(一)明确达成目标

在基于逆向设计的STEM教育初始,教师要从学生的立场出发,让学生明确需要达到的目标、期望完成的任务、所学内容的价值等,并视情况安排检测学生学情。

例如,在“投石机”的目标设置中,外层表示学生应当熟悉的内容,不需深入探讨,只需大概了解;中间层表示学生应掌握的必备知识(概念、原理)和技能(过程、策略和方法),是学生达成目标的前提;内层则表示学生应深入理解的内容,是学习的核心(如图1)。

(二)激发学习意愿

STEM教育往往由真实问题来驱动,问题是基于逆向设计的STEM教育的关键。目标确立后,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和主题密切相关的核心问题或真实情境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意愿,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参与度。

例如,“投石机”一课中,播放投石机攻城的视频之后,教师通过问题判断学生对什么是投石机是否有了大概的认识;随后开展实物观察,了解构成投石机的各部分及它们的作用,建立初步的设计观念;最后,利用材料尝试搭建结构,在稳定性、弹性、韧性、杠杆撬动等任务体验中,体会投石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热情。

(三)深化探究主题

一个优秀的STEM教育活动,体现的是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像工程师一样解决问题,主动发表见解、观点,在逐步探究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因而,教师在基于逆向设计的STEM教育中,需要思考帮助学生更好掌握基本知识、探究核心问题、优化学习表现的方法。

无论采用哪种方法,其设计都应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根据教学目标设置评价任务,预期学生应有表现开展教学,教学目标、评价任务、预期表现和教学活动的每一点都是对应的。如此,学习才能成为发现证据的过程,评价嵌入学习过程,不断促进目标的达成。表1是“投石机”一课中确定达到预期效果的评定证据和教学活动。

表1

“投石机”中确定达到预期效果的评定证据和教学活动

(四)反思学习过程

STEM教育强调学习过程中知识的累积和技能的获得。因此,基于逆向设计的STEM教育反思,重点在于对学习活动过程的检测和诊断。当完成STEM学习后,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反思和再思考的机会,利用反思进一步改善学生的学习并系统梳理知识。

一是过程的反思,如自身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小组间的合作交流、归纳整个证据收集过程和数据分析过程的方法等;

二是结果的反思,如作品的质量、设计要求的达成、问题解决的方法等。

在对过程与结果反思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撰写报告、反思日志等方式,总结成败得失,提升个体经验,并根据同伴及教师提出的反馈和建议改进,获取更好的问题解决方式,培养问题发现能力。

(五)展评学习所得

评价是教学设计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明确的评估标准和反馈,可以帮助教师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调整教学设计,使学生更加明确学习目标,改进不足。

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采用良好的量规评价,是优化教学设计提高基于逆向设计的STEM教育效果的重要举措。它主要包括对学生表现进行评价的指标、评分等级及评分描述等内容。表2是“投石机”一课的量规评价。

表2

“投石机”一课的量规评价

STEM教育的开展,顺应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提升国家实力的重要途径。采用逆向设计的STEM教育,改变了提出问题、实践操作、评价交流的传统STEM教育模式,在“以终为始”理念的指引下,实现“教、学、评”一体化,为学生真正理解和运用知识,达成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目标提供了载体,也为教师切实开展STEM教育提供了有效支持,助力实现STEM教育效果的最优化。

注:本文系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2018研究课题“创客教育:基于设计性学习的‘双轨共进’模式创生研究”(课题编号:2018SC162)阶段性研究成果。

篇6:基于逆向设计理念的外语教学案例研究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课程标准:第四学段,阅读)

(2)分析内容标准中的关键词第一个内容标准中的关键动词是“理解”,从学习心理学来看,“理解”是指从口头、书面和图画传播的教学信息中建构意义,包括解释、举例、分类、概要、推论、比较、说明等层次。分析本课的学习要义,其中更主要的是指能够从课文提供的信息里得出一定的结论,结合八年级学生学习特征,我们将本次学习的认识程度界定为“概要”“推论”层面。

内容标准中的“基本内容”主要是指概念性的知识,它更多地表明的是文中各要素之间的内部关系。

第二个内容标准中的关键动词是 “欣赏”,是指要弄清楚隐含在文中未言明的含义,在感受其中意义的过程中,情感上满意的反应,其认识程度属于“分析”“评价”的范围。

内容标准中的“ 作品的内涵”“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是在特殊情境(包括学习者个人背景)对所学内容综合(理解、评论、感悟)处理的结果,这些也是作品中的内容,是一种反思性的知识。

(3)界定学习目标

依据上述分析,综合八年级学生的学习特征和实际教学情况,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界定为:通过默读课文,抓住文中写莲的关键语句,能够简明概括莲的形象特点;小组合作,比较莲、菊、牡丹的形象,能够推断出文章主旨及主要写法;联系实际和自身体验,能够清晰地表达《爱莲说》的现实意义。

3.专家点评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对“为什么教”“教什么”“如何教”“教到什么程度”一致性思考,这既反映着教师的课程意识,也标示着教师的教学观念。本案例清晰呈现了教学目标界定过程,从标准要求、文本解读、学情分析等方面描述学生的预期学习结果。这种学习目标的界定过程有助于教师超越个人经验,准确把握不同学段、不同文本的语文 学习功能,从而为有效教学奠定基础。

(三)设计学习评价

1.特征与过程描述

课堂学习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完善学生的学习表现,确保课堂学习目标的实现,让学生有机会将学习成果得以充分“表现”就成为评价任务的要旨。因此,评价设计过程中就要为学生的“表现”提供适当的机会,搭建合适的平台。本课教学中,学习目标1、2是结果性目标,可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建构性反应,以考查其理解的程度;学习目标3是表现性目标,考查学生灵活运用和创造能力,任务情境需要密切联系实际。针对这样的思考,我们设计了与之相应的学习评价任务,开发出评价指标,用以检测学生学习后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学习结果。

2.案例呈现

课堂学习评价设计案例

学习目标评价任务评价指标

通过默读课文,抓住文中写莲的关键语句,能够简明概括莲的形象特点。 假想自己就是作者笔下的莲,采用适当的人称,“秀”出莲的形象。1.能够简要陈述莲所处的自然环境。

2.抓住莲的特点全面展示莲的形象。

3.措辞、语气等与所选用人称一致。

4.语言流畅、连贯,有逻辑性。

小组合作,比较莲、菊、牡丹的形象,能够推断出文章主旨及主要写法。假设自己是作者本人,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解析写作意图和主要手法。1.能够简要点明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爱莲说》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目的等。

2.能从不角度解说所用的主要手法及其意图。

3.措辞、语气与第一人称一致。

4.语言流畅、连贯,有逻辑性。

联系实际和自身体验,能够清晰地表达《爱莲说》的现实意义。联系实际和自身体验,完成一篇评论《爱莲说》现实意义的小短文。1.能够体现出《爱莲说》一文的内容要点。

2.要有个人的实际体验和鲜明观点,论证和观点要一致。

3.语言通顺、准确;结构严谨,有一定的层次性。

4.不少于300字。

3.专家点评

教师在界定好学习目标后,就有针对性地设计学习评价任务,一方面保证了学习目标与课堂评价的一致性,另一方面有益于发挥课堂评价指导教学实施的功能,学习评价就像一座“桥梁”一样连接起了“学习目标”和“学习活动”。从设计内容来看,本案例评价任务叙述清晰,契合八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表现欲,从而引出判断目标达成情况所需要的行为表现。同时,教师还专门设计了与评价任务相对应的评价指标,这有益于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判断,也利于学生有针对性地完成任务。建议评价指标进一步细化,提高它的可操作性。

(四)设计教学活动

1.特征与过程描述

在教学活动设计中,为了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听、说、读、写的活动中形成语文 能力,本课时的教学设计致力于创设让学生愿“做”、能“做”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潜能,将文本、作者、学生、生活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其在活动中展开充分的对话。同时,为了确保学习目标、教学活动的一致性,每个教学活动均指向相对应的学习目标。

2.案例呈现

教学活动设计

学习目标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目标1:

通过默读课文,抓住文中写莲的关键语句,能够简明概括莲的形象特点。环节一读出文本活动1:小组合作,检查重点词语的识记、理解情况,组长记录检查结果。指导小组学习适时纠正错误收集学习信息

活动2:默读课文,勾画表现莲的形象特点的关键语句,简要概括莲的形象特点。引导学生默读

进行个别指导

上一篇:锁石镇2011治安巡逻队工作方案下一篇:初中英语中考备考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