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情感主旨

2024-07-04

诗歌鉴赏情感主旨(共6篇)

篇1:诗歌鉴赏情感主旨

2010-2011高三复习诗歌鉴赏之情与景的品味

教学过程

一、感情调节:

通过近几年高考卷中诗歌鉴赏题中的情与景的题型,导入新课。

二、自学互帮:

(一)自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诗歌情与景的三个层次;理解并掌握诗歌中常见的意 象内涵;掌握常见题材的情感倾向;

(2)在老师帮助下掌握分析景物的一般方法,掌握常见的情与景的结合方式。

(二)自学要求:

认真阅读材料、认真做好笔记、小组认真讨论;

三、讲解释疑:

1、诗歌情与景的三个层次。

一般认为诗歌“情与景”分为三个层次:物象、意象、意境。在诗歌鉴赏情与景的关系中,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为:物象即客观现实生活中的形象【通俗地说就是诗歌中写了什么景物(或事物、人物)】;意象即诗歌中浸透诗人情感的物象【就是诗歌中涉及的景(或物、人)的情感倾向】 ;意境则是诗人主观思想感情与客观现实景象(或社会景象)和谐统一而成的艺术境界(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诗歌的“情与景”的统一)。

——明确:“情”与“景”是意境的两个基本要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是意境的基本特点;领悟诗歌的意境应该从景、情两方面去探寻和体味。

换句简单的说,就是这首诗歌什么人写了什么样的景,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 ?能弄懂这些,就能领悟诗歌的“意境”,也就把握了诗歌的“情与景”。

2、诗歌鉴赏“情与景”关系中情的把握。

——大致可以从两个方面去 把握:或是从诗歌中常见意象的内涵来把握;或是从诗歌的主题思想(题材)来把握。

3、分析分析诗歌中写景的一般方法。

(1)从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 描写景物的角度入手分析。如高、低、俯、仰的变化;绘形、绘声、绘色。

(2)从作者描写景物的顺序入手分析。即把握写景的层次。如所见、所闻、所感;感觉、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的变化;远景、近景;上下;色彩的搭配等。

(3)从描写景物的技巧入手分析。如虚实结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以动衬静(“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明、暗对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以小见大(“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千山鸟飞绝,万径 人踪灭”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比兴手法的运用(《蒹葭》)。

4、理解掌握诗歌中情与景的大致结合方式。

(1)情中见景;

(2)景中含情;

(3)情景并茂;

情景并茂又可分:(A)渲染烘托(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B)以景衬情(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反衬的手法,古人曾评价说:“以乐写哀,以哀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四、课后作业:

背诵理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内涵,背诵常见题材的情感倾向。

高三复习•诗歌鉴赏之情与景的品味(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引导学生品味诗歌中的情与景,提高审美情趣。掌握诗歌鉴赏中“情与景”题型的一般答题方法。

过程方法和能力:

通过理论学习,掌握诗歌鉴赏中“情与景”的答题技巧,做到既能“意会”也能有效“言传”。

教学重点:

引导学 生掌握较为有效的的“情与景”题型的一般答题方法。教学难点:

将学到的知识、技巧运用到日常的学习和考试中。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课时安 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感情调节:

比比看,看看那组能写出最多的诗歌常见意象的内涵。

二、自学互帮:

(一)自学目标

(1)掌握分析景物的一般方法,掌握常见的情与景的结合方式。(2)在老师的指导下掌握诗歌鉴赏中“情与景”的答题技巧。

(二)自学要求:

认真阅读材料、认真做好笔记、小组认真讨论;

三、讲解释疑:

1、鉴赏诗歌之“情与景”题型的一般答题方法。

(1)读懂原诗(用自己的话翻译诗歌),用恰当的术语明确诗歌 “情与景”的关系(相当于我们平时所说的表现手法)。【步骤一】

——明确: “情与景”常用术语有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于景、寓情于景)、虚实相生、渲染烘托(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衬托(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 当场练:

春 行 即 兴(注)李 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注)此诗正写于安史之乱平息后不久。请你从“情与景”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解答:这首诗运用了借景抒情(或以乐景写哀情)的表现手法。【步骤一】(2)读懂原诗(用自己的话翻译诗歌),找出诗歌中写到的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一幅怎样的画面。【步骤二】 当场练: ——解答:诗人站立城头远眺宜阳外,只见处处长满了茂盛的野草,潺潺溪水东流又折向西,烂漫的山花,无人观赏任其自开自落,鸟语婉转,自鸣自听自乐(绿草、芳树、山泉、鸟语,这些些宜人之景,构成了一幅明丽的春景图)。【步骤二】

(3)体味诗歌中的意境,领会诗 人写景所表现的具体情感。【步骤三】

当场练:

但美景竟然 “无人”观赏,春花“自落”、百鸟“空啼”,我们可以感受到安史之乱后民生凋敝带给诗人的寂寞、伤感之情(或反衬出诗人凄凉的心境,在花落鸟啼之中寄寓历史的兴亡之感,显示了诗人对时代的深沉叹惋。)【步骤三】

2、巩固练习: 苏 幕 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这首词在写景上有什么特色?

——指导:这首词情景交 融,【步骤一】通过对 碧天、黄叶(菊花)寒烟、斜阳、芳草、明月等极富秋天特色的景物描写,形成了一幅阔远绮丽秋天图,呈现出丽景与柔情的统一,显示了词人胸襟的广阔和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 【步骤二】,抒发了羁旅天涯的词人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反思:高中语文大纲中鉴赏的要求是: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正因如此,诗词鉴赏,多年来一直是高考必考题;而诗歌也以其凝炼性、抒情性、音乐性等特点,决定了它特有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

结合自己的教学,我认为有几个需要反思的问题:一是我们的诗歌鉴赏教学与高考试题脱节,也就是教学容易考试难;二是是教师在诗歌教学过程中,重表象轻感悟,重解释轻鉴赏。

于是我要求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走近李清照,体会她的内心世界,了解诗人作品的风格。学生们通过查找资料等多种途径知道了:李清照由于早年生活优越,家庭幸福,所以前期作品大多都写一些闺中情思,少女情怀,山水美景及思念丈夫的离情别绪。她的晚年经历了丧国失家夫亡金石丧失之痛作品一反前期的清新明快,呈现出另一种风格。因为有了这样的认识基础,所以当我再次展示出诗人的《如梦令》和《声声慢》,并问道:“大家根据我们现有的认识,判断一下这两首词属于前期还是后期的作品?” 试图引导学生思考,激活思维,引起一场热烈辩论,掀起该课的第一个高潮。通过讨论大家统一了认识:李清照的前期词作风格可以概括为格调清新、妩媚秀丽、细腻婉转,后期词作的风格可以用凄清哀婉、忧愤深沉、苍凉悲楚来形容,体现了浓郁的婉约风格。

经过反思,我认识到:学生在解读、鉴赏诗歌时,常常会忽视诗歌创作的背景,以及创作者的情感取向,不能客观地鉴赏与评析。要创造一个特定的环境,形成一个浓厚的创造性思维氛围,引导学生对诗歌进分析、思考、探索、综合,鼓励学生大胆设想,把语文教学的个性表现出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地进行教学,不能照本宣科、墨守成规,要深化、拓宽教学内容,让语文教育才能成为一门艺术。鉴赏一首古诗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联系作者的思想,生活经历来理解诗歌的主旨。这要求我们掌握作家的生平经历,政治主张,人生理想以及个人际遇等。要进行诗歌鉴赏要尽可能了解诗人的有关情况,诸如身世、经历等,就能设身处地去领会诗人彼时彼地的思想及心情,并与诗人产生共鸣。

第二.联系特定的社会风貌以及时代背景来理解诗歌的意境。不同时代、社会及不同的人事关系构成诗歌不同的背景,而这些背景又直接影响诗中内容的基本情调。学生只有把诗人及其作品放到诗人生活的广阔的时代背景上考查,特别是放到当时的文化背景上考查,才有可能领略到其诗歌艺术的奥秘。不同时代、社会及不同的人事关系构成诗歌不同的背景,而这些背景又直接影响诗中内容的基本情调。学生只有把诗人及其作品放到诗人生活的广阔的时代背景上考查,特别是放到当时的文化背景上考查,才有可能领略到其诗歌艺术的奥秘。第三.联系作者的写作风格来理解诗词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特色。任何作家都有自己的写作风格,这是作家艺术成熟的标志,也是一个诗人的审美理想与追求的体现。

第四.联系诗歌本身的特点来分析领悟诗歌的内蕴。要理解诗句的含义,把握全诗的主旨,还要分析诗句本身的特点,这需要从以下三方面来考虑:

1.把握意象。要想准确理解古诗,就有必要在平常的学习中注意认识并积累传统意象。2。弄清用典。从用典处设置 在我国的古代诗词典中,经常出现一些典故,运用典故能够起到含蓄、洗练、委婉和联想翩翩等作用。对于鉴赏者来说,如果不了解典故的含义,就不能很好的读懂这些诗歌,更谈不上鉴赏。

3.注意炼字。古人写诗作词,讲究炼字,凡在节骨眼处炼得好字,使全句游龙飞动、令人意驰心动的,便是所谓“诗眼”。我们应当在课外多读些诗词诗话,多多品味古人炼字的妙处,以提高我们的语文学养。

篇2:诗歌鉴赏情感主旨

一、导入

我们高考考查的重点之一就是诗歌,而说到诗歌尤其是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绕不开的概念就是“意象”,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之丰富可谓“灿若繁星,浩如烟海”,甚至有的意象已经深深植根于我们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成为我们传情达意的一个符号了。今天我们就从意象入手来赏析诗歌。

我们不少同学在拿到诗歌时总觉得一头雾水,不知从何下手。的确,诗歌本身就是一种高度浓缩的文学样式,尤其是古典诗歌寥寥几十个字,还是文言表达的,仿佛不能沟通。今天我们就找一条可以沟通的路,来真正走进诗歌,走近诗人。

二、回归课本

“意象”包括“意”与“象”两个层面。“意”,即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象”即现实生活中的事物以及想像中的万物。“意”是“象”的主宰,而“象”则是“意”的载体。可见,意象是诗歌中熔铸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

我们知道的常见的意象有哪些?(杨柳、月亮、酒、杜鹃、梅兰竹菊、梧桐)回顾课本诗句,以月为例详析: 明月(冷月)松间照

画面: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此时山居者会产生什么感受?感到环境的幽清明净,内心的愉悦。作者借此表达向往自然美的情感。——清新秀丽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明月)。

画面:醉别醒来将在何处,在杨柳依依的岸边。那时只有凉风残月(不圆满)。想象: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斯人已去,相见无期。——凄清冷落。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残月)无声。

画面:二十四桥仍在,但昔日扬州十里盛景已无,只有寒冷凄清的月儿在湖心荡漾。想象: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感伤、痛惜,怀古伤今。这句中的“月”能互换吗?“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客观的外物的本身无所谓情感色彩,而诗歌意象上的主观描绘却传递着诗人不同的情感体验。找准意象,抓其主观特点,体会画面,联系全诗,通过想象,还原情感,去感受“此时”“此景”中的“此人”的“此情”是什么。分析诗歌“意境”,答题步骤: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规律呈现)

意象——特征氛围——情感

二、实战演练

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迟日:春天日渐长,天气趋暖。)

本诗选取了哪些意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1、答:①此诗描绘了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春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②这是一幅明丽的春景图。③表现了诗人结束了颠沛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验证规律,抓意象,找特点,组画面,品氛围,析情感 不提供注释,让学生结合杜甫生平推测写作时期。迟日:春天日渐长,天气趋暖。迟日”、“江山”、“春风”、“花草”组成一幅粗线勾勒的大场景,并在句尾以“丽”、“香”突出诗人强烈的感觉;后二句则是工笔细描的特定画面,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的静态写照。飞燕的繁忙蕴含着春天的勃勃生机,鸳鸯的闲适则透出温柔的春意,一动一静,相映成趣。而这一切全沐浴在煦暖的阳光下,和谐而优美,确实给人以春光旖旎之感。

鹊桥仙 夜闻杜鹃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鸣杜宇。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乡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①惊残:惊醒。②故乡:即家乡。

(1)这首词“茅檐人静”等三句描写了什么景象?有什么作用?

(1)这三句描写了春晚寂静、昏暗、风雨凄迷的景象。其作用在于为杜鹃出场作铺垫,也为后文表达词人飘零身世和凄凉的心境作铺垫。

〔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

周德清①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②。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注〕○1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2淀:即蓝靛,蓝色染料。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参考答案]

从写景的顺序看:

一、二两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

三、四两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

五、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又由地面转到天空。

从动静的角度看:

一、二两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的,三四两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飞流,是动态的。

答出远近顺序的,给2分;答出白天夜晚顺序的,给1分;答出动静角度的给2分。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

开头两句是实写送别的情景,后两句行为人虚构了一个凄清境界,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在潇湘之上,那是一轮孤月高照,两岸猿啼一声一声闯入梦境;诗人通过想象友人的旅夜孤寂更好的表现了送别的伤感。(4分)

这首诗的第一二句写眼前实景:在一个清秋的日子(从“橘柚香”可知)里,诗人在靠江的高楼上设宴为朋友送别,然后在秋风秋雨中送友人上船。诗的后二句为虚拟: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潇湘之上,一轮孤月高照,恐难成眠,即使暂时入梦,两岸猿声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使他无法摆脱愁绪。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这样首诗虚实结合,借助想象,拓展了表现空间,扩大了意境,使诗更具有朦胧之美,深化了主题,很好地表现了惆怅别情。

山馆余靖 野馆萧条晚,凭轩对竹扉。树藏秋色老,禽带夕阳归。远岫①穿云翠,畲田②得雨肥。渊明谁送酒?残菊绕墙飞。注:①岫:山 ②畲田:焚烧田里草木,用草木灰做肥料的田地 ⑴首联、颔联,诗人怎样表现自己的境遇、情怀?试做具体分析。

⑵“远岫穿云翠,畲田得雨肥”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⑴作者运用融情于景的手法表现情怀,“萧条”不仅渲染了田园的冷落,更表现了诗人此时心情的黯淡、孤寂。(1分)树因秋色而更显苍老,倦鸟在暮色中低徊寻巢,映衬了诗人内心的悲哀。(1分)运用了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萧条”不仅渲染了田园的冷落,列表现了诗人此时心情的黯淡、孤寂。树因秋色而更显苍老,倦鸟在暮色中低回寻巢,映衬了诗人内心的悲哀。

⑵“穿云翠”是生动而美丽的景象。“得雨肥”意味着丰足。(1分)这是乐景写哀的手法。(1分)美好的景物反衬出诗人的穷困潦倒和黯然神伤的心情。(1分)

1、动静结合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也可以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还可以化动为静与化静为动。动静的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比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挂”字化动为静。再比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用花落、月出、鸟鸣突出了春涧的幽静,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也是以声写静,以动衬静。

2、虚实结合在景物描写中,虚是联想想象之景,如回忆想象未来或幻想幻觉之景;实指当前视听之景。例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就是用想像中美好的仙境。柳永《雨霖铃》想象别后之景。李煜《虞美人》“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雕栏玉砌”“故国”是回忆中的景物。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春风十里”,实景“尽荠麦青青”,昔盛更显今衰。想像是虚写的关键,虚是为实服务的。

3、光影、色彩的渲染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如杜甫的另一首《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骆宾王的《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补充材料:

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美国著名诗人,意象派的代表人物。他和艾略特同为后期象征主义诗歌的领军人物。他从中国古典诗歌、日本俳句中生发出“诗歌意象”的理论,为东西方诗歌的互相借鉴做出了卓越贡献。

庞德最著名的作品,要属意象派名作《在地铁站内》: 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

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Petals on a wet, black bough.以下是这首是的几种中文译本,你最欣赏哪一个?谈谈你的看法

在这拥挤的人群里这个美貌的突现; 一如花瓣在潮湿里,如暗淡的树枝

在群众中这些脸的魅影; 花瓣在一根濡湿的辚树丫上

这几张脸在人群中幻景般闪现;湿漉漉的黑树枝上花瓣数点。

篇3:古典诗歌思想情感的鉴赏方法

高考考查的是古典诗歌, 作为现当代的学生解读古代诗人的诗词, 确实存在着一定的难度, 而我们作为语文教师的教学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如何快速地把握诗歌的思想内涵, 这就要讲究一些方法, 从中帮助学生消除古典诗歌的恐惧感。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引导学生的:

一.“读”———鉴赏诗词应以读为主

(一) 读题目

文学作品的题目就相当于人的眼睛, 正所谓“眉目传情”, 同样诗歌的题目也包含着诸多信息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等) 。这些都是我们理解诗歌内容的钥匙, 因此, 从题目入手, 可以正确领悟诗歌的思想内涵。

1.如果诗歌的题目直接点明或暗示感情, 可以从题目所提示的感情入手, 去理解作者运用了什么典型细节和景物来表达感情。

如李白的《哭晁卿衡》题目中的“哭”就暗示作者的感情是悲凉的, 因为好朋友遇难了, 表现了诗人重视友谊的悲痛之情。

2.如果题目直接点明了描写的对象, 可以从描写对象着手, 通过把握描写对象的特征, 来理解作者的情感。

如刘禹锡的《赏牡丹》题目直接点明了写作对象是牡丹, 作者是用赞赏的眼光来看它的, 表达作者对牡丹的喜爱之情。

3.如果题目点明了所写事件或背景, 应该注意到要鉴赏的诗歌的内容, 或者与题目的事件有关, 或者由题目中的背景引出, 我们可以从中获得一些与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关的信息。

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题目就交代了冬至之夜在邯郸思念家人, 所以这首诗歌是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

4.诗歌的题目包含着丰富的信息, 只要细加分析, 就能基本分清诗歌的类型, 大体上明白诗歌的思想感情。

例如王维的《山居秋暝》, 这个题目已经详细地交代了时间 (“秋暝”:秋天的一个傍晚) 、地点 (山上) 、事件 (居:居住、居留) 。所以作为读者的我们就很容易地从题目中获取到这样的信息:秋天的一个傍晚, 作者居留在山上, 看到山上的迷人景色, 因此更喜欢过这样的隐居生活而不愿离去, 更表达了作者那种对过安静、纯朴生活理想的追求。

(二) 读作者 (知人论世)

文学作品是生活的影子。作家能够写出这样那样的文学作品, 肯定是有感而发, 特别是诗歌, 正所谓“诗言志”, 诗歌就是作者抒发感情的载体。作者的人生经历决定了他的创作风格, 他的人生经历不同, 他就会通过诗词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也就不同。例如, 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宋代著名的婉约派词人李清照, 她出身书香门第, 父亲李格非是当时著名学者, 母亲王氏亦工文章, 她自小就有文学艺术方面的才能。18岁与赵明诚结婚, 他们夫妻俩志同道合。过着幸福的生活, 可是好景不长, 靖康之变, 北方沦陷, 夫妇被迫南下, 辗转江南。后赵明诚病故, 李清照孤苦零丁, 在杭州、金华一带漂泊, 过着悲苦孤独的晚年生活。所以李清照的词作以南渡为界, 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多写离情别绪, 反映她少女、少妇优越闲适的生活和闺房相思的情怀;后期因国破家亡, 流落异乡, 词作多写故土之思与身世之感, 风格也变得低回婉转, 凄苦深沉。我们来看她的前期作品《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 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这是一首倾诉相思、别愁之苦的词。这首词是李清照写给新婚未久即离家外出的丈夫赵明诚的, 她诉说了自己独居生活的孤独寂寞, 急切思念丈夫早日归来的心情。作者在词中以女性特有的敏感捕捉稍纵即逝的真切感受, 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思想感情, 以素淡的语言表现出具体可感、为人理解、耐人寻味的东西。这是一种相思幸福的愁。我们再来看看她后期的作品《声声慢》: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侯, 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 正伤心, 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词又题为“秋情”, 是李清照后期的名篇之一, 也是历来人们所公认的她的代表作。从词意上看, 作品当写于丈夫赵明诚死后, 这时候, 词人孤苦无依, 晚景极为凄凉。作品通篇都写哀愁, 但这与早期的生离之愁、暂时之愁、个人之愁不同, 这里所写的是死别之愁、永恒之愁、个人遭遇与亡国之痛交织在一起的哀愁。情调哀伤凄苦, 千古之下, 读之仍催人泪下。

由此可见, 鉴赏诗词时不妨从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及其生活经历突破。“知人”就是要了解作者, 包括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创作道路和艺术风格等;“论世”就是要了解写作背景, 包括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作者写作时的心境及同时代其他作者的同类作品。所以, 借助知人论世, 可以快速把握诗词的思想感情。

二.“抓”———鉴赏诗词应学会抓主次

1.抓关键词

刚拿到一首陌生的诗词, 特别是考试时, 没有任何相关背景的必要说明, 在读完题目和作者后, 如果还不能快速把握这首诗词的思想感情, 那就得解诗, 主要是抓住诗词中的关键字、词。何为关键词?其实关键词又称“诗眼”“词眼” (往往是指一句诗、词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 。“诗眼”是全诗的关键处。不拘在腰在膝在足。有时, 一个妙煞的“眼”, 可以有声有色, 细致入微, 状难状之景, 达难达之情, 甚至可以营造一种意境。只要抓准了, 自然诗词的思想感情就容易捕捉了。关键词是诗词中直接表露出作者思想感情的词, 一般是描述人物情感状态的形容词和动词。如《雨霖铃》中“多情自古伤离别”的“伤”字透露出作者当时离别的感情是非常悲伤的。《声声慢》“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愁”。这些词能间接透露出诗歌的旨意和作者的情感。

2.抓中心句 (主旨句)

有些诗词是没有诗眼的, 那怎么办?我们可以尝试抓中心句 (主旨句) 。在2009年的广东佛山高一上学期期末统考中的诗歌鉴赏有这样一道题:《迢迢牵牛星》写织女的相思, 《鹊桥仙》写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的鹊桥相会。这两首诗都是借神话传说喻人间爱情, 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情感是否一样, 为什么?

我们高一的学生在必修一学过《迢迢牵牛星》, 但没学过《鹊桥仙》, 怎么办呢?其实只要学会抓住诗词的中心句的话就可以直接将这两首的诗进行对比。

《迢迢牵牛星》“盈盈一水间, 脉脉不得语”抒发现实生活中男女情人咫尺天涯的哀怨, 表达了渴望夫妻团圆的强烈愿望。

《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歌颂坚贞、诚挚、细腻纯洁的爱情。

三.“分”———鉴赏诗词应懂得分类

我们都知道, 按诗歌表现内容的不同, 我们把古典诗歌大致分为:1、写景抒情诗。2、咏物言志诗。3、即事感怀诗。4、怀古咏史诗。5、边塞征战诗。6、山水田园诗。不同类别的诗歌, 其感情就不同:

写景抒情诗, 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通过描绘江湖风光、自然风景平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如《望庐山瀑布》、《黄鹤楼》等。

咏物言志诗, 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 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 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如《咏柳》、《石灰吟》等

即事感怀诗, 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 如怀亲、思乡、念友等。通常在表达作者的情感和追求之外, 还会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兵车行》等。

怀古咏史诗, 以历史典故为题材, 或表明自己的看法, 或借古讽今, 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咏怀古迹》等。

边塞征战诗, 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 或抒发们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感, 有时也表达抗击侵略、保家卫国的决心以及个人的抱负等。如《出塞》《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

山水田园诗。通过对山水田园风光的描写, 体现诗人淡薄闲静的志趣和不愿融入世俗社会的追求, 也反映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如《过故人庄》、《归园田居》。

根据不同类型的题材来快速领悟诗歌的思想内涵, 这也是一种好办法。

四.“找”———鉴赏诗词应找出核心意象

如何判断诗词的思想感情, 我们可以借助诗词的景、事物来辨别诗歌的感情。清人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品中的“物”都是带有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带了作者感情的景物, 我们把它称为意象, 譬如我国一些传统的意象:

日落、夕阳、秋天、流水等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时光的流逝;

鸿鹄、骏马、大鹏等比喻志向远大的人;

琴瑟比喻夫妇感情和谐, 也比喻兄弟朋友的情谊等;

雪、竹、梅、松、荷等常常象征人物品行高洁、性格坚毅等……

如大家都熟知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一看到诗句中明月, 就得考虑是不是思乡。而月缺月圆本来是一种自然现象, 在诗人那里, 这种自然现象被赋予了独特的意义。月缺象征着离别, 离别亲人, 离别恋人, 离别故乡。“曲阑干外天如水, 昨夜还曾倚。初将明月比佳期, 长向月明时节望人归” (晏几道《虞美人》) 。这阕词写出了深闺女子思念情人的深切之心, 她从月初晦日盼到三日成魄, 盼到八日成弦, 盼着月亮一天天圆起来, 好像在月圆的日子, 她也能和自己深深思念的人儿团圆。这还是春天的月, 春天是一年的开始, 有的是时间, 有的是希望, 离愁别怨, 倒不必怎样伤心;秋天又是另一番心情了。

篇4:诗词鉴赏中情感主旨突破口探析

一、从“知人论世”突破

诗词欣赏中,对作者的人生经历进行了解是必不可少的一环。通过了解作者的经历和精神世界,才能与作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这对理解作品非常关键。凡是能世代流传的作品,都是作家心灵思想的真诚流露,表现了他们对生活和生命的真切体验。通过“知人论世”,可以拉近读者与作者的距离,对作品的情感、内容、主旨做出正确的领悟。

譬如,李清照一生经历可以宋室南迁为界,其词作也以此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后期则主要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表达了自己在生活中的孤独和惆怅。

二、从“点睛之题”突破

凡是赏读诗词,必须阅读全面,把握细节。因为从题目直到最后一个字,无不透露着诗词中作者所想表达的信息。而在实际阅读鉴赏过程中,许多学生在面对考题时,往往只盯住诗句,而忘了题目,这等于给自己的理解设置了障碍。

以朱庆余的《近试张水部》一诗为例,单单阅读该诗的内容:“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好像是写一个新媳妇准备第一次见公婆时梳洗打扮的心理状态的,只有看了题目才知道是作者朱庆余以公婆比喻主考官,以新郎比喻自己的好友张水部,表现自己忐忑不安的心情,希望张水部帮助自己过关。由此可见,读题目,可以帮助读者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

三、从“冷暖意象”突破

诗词在表达情感方面比较含蓄,大多是借助景物来抒发情感,景物都明显带上感情冷暖色彩,这些景物就是意象。抓住意象,通过联想、想象感悟诗词营造的意境,可以准确“入情”。如,同是写月,不同诗人笔下的意象也不同。王维说“明月松涧照”,柳永却道“杨柳岸晓风残月”,李清照又吟“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这里“明月”、“残月”、“月满”,都是根据诗人当时的心境选取的不同意象,传达的是诗人各不相同的情感志趣。

四、从“主旨要句”突破

阅读古诗词,觅取诗眼主旨句,常能做到知一字而居要,明一句而豁然开朗。诗眼和关键句能体现诗人写作意图、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特别是关键词,它往往是反映诗人心情的动词或形容词,如:惜、哀、悲、痛、怒、愤、怨、叹、笑、喜、乐等,这些词语直接抒发作者的情感,给我们明确的信号。

考题中之所以重视“诗眼”的考核,完全是因为它能达到传神的目的,在它身上往往蕴藏着作品的中心思想。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解读诗词的一把钥匙。

五、从“引用典故”突破

古诗常用典故,用典故可收到言简意赅的奇特效果。用典,可用简省词句表丰富内容,常借他人之酒浇己之情思。懂得诗词中典故的意思,就比较容易解读诗句了。

如王维《山居秋暝》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借《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之意,懂得这个典故,就能领悟诗人反用其意,表达自己乐于归隐的生活意趣。

我们在阅读这些诗词的时候,如果能够解读这些典故,就能够领会诗词的思想感情及内容主旨。

六、从“注解提示”突破

赏读诗歌,离不开注释。高考中出现的鉴赏古诗词考题,它的注释除了帮助考生理解诗句的意思外,还往往暗示诗的内容,或意境,或写作风格。

如宋朝谢枋得的《武夷山中》:“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有一道题是: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同样,命题者对原诗给出了两个注释:①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②十年:宋德佑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

有了这两个注释,诗人所抒发的国破家亡之恨和决心学习梅花凌寒独开的不屈的斗争精神,就容易明白了。

作为诗歌鉴赏者,只有深入了解诗词作者、背景、字句等多方面传达的信息,多积累一些诗歌中常见的情感表达、主旨揭示的方式,多角度进行感悟发掘,才能准确把握诗词的情感重心,理解其主题;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读懂诗词,感受经典的魅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兴化市第一中学(225700)

篇5:诗歌鉴赏之情感把握教案

2010年11月11日

一、教学内容:

(标题(同上)课本页码 教参页码)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古诗中的表达情感的类型。2.能力目标:探寻把握诗词情感的方法。3.情感目标:体味古代诗词的思想情感。

三、教学重点:掌握并利用所学方法准确把握诗词情感。

教学难点:准确并全面把握诗歌的复杂情感、情感变化、情感思路。

四、教学准备(教具、学具):多媒体 1.课前检测

阅读张籍的《节妇吟》分析这首诗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情绪?

节妇吟 唐·张籍 ——寄东平李司空师道① 君知妾有夫, 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 系在红罗襦②。

妾家高楼连苑起, 良人③执戟明光④里。知君用心如日月, 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 恨不相逢未嫁时。

注:①李师道是当时藩镇割据中的平卢淄青节度使,曾邀张籍以扩充自己的势力。②红罗襦[rú] :红罗短袄。③良人:妻子对丈夫的称呼。④明光:本是汉代宫殿名,这里泛指宫殿。

五、教学时数:一课时

六、学情分析:学生不能系统掌握古诗表达的情感类型,希望通过对类型的掌握及答题技巧的掌握能够解决高考出现的体味古代诗词的思想情感的问题。

七、教学过程(问题聚集):

(一)导入:古诗歌是我国文学殿堂中的一枝奇葩,凝聚着中华民族浓厚的文化积淀,她总在字里行间召唤人性的真善美。古诗歌渗透到了我们成长的每一阶段,从呀呀学语时跟母亲背诵“床前明月光”“离离原上草”到求学阶段接触的《诗经》以及唐诗宋词元曲,可以说是包罗万象。所以很多同学也会活学活用,“考试——问君能有几多愁”、“下课零声——忽如一夜春风来”、“作业——千朵万朵压枝低”、“批评——风刀霜剑严相逼”可是谈到考试中的诗歌鉴赏,大家的感受是“爱她不容易”呀,今天我们就利用这一节课和大家共同探讨诗歌鉴赏中的如何把握诗歌的情感。

(二)作业问题诊断。

生:这首诗歌描写了一位已婚女子,经过思想斗争后终于拒绝了一位多情男子的追求,守住了妇道。

教师提示:

1.作者——唐·张籍(唐代著名诗人,韩愈门生,历任国子监助教、国子博士、水部员外郎等职)

2.副标题《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3.李师道:是当时藩镇割据中的平卢淄青节度使,且有一大堆高官头衔,其势炙手可热。当时藩镇割据者用各种手段拉拢、勾结有名文人和中央官吏,以此扩张自己的势力。

(学生分组讨论)

这是一首具有双层内涵的唐诗精品。在文字层面上,它描写了一位忠于丈夫的妻子,经过思想斗争后终于拒绝了一位多情男子的追求,守住了妇道;在喻义的层面上,它表达了作者忠于朝廷、不被藩镇高官拉拢、收买的决心。这首诗实际上是作者为拒绝李师道的拉拢而写的,只不过用了比兴手法,说得比较委婉、客气。

师:张籍的巧妙之处就在于他很好的利用了诗歌表达情感的多元性。

古人云“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这句话准确地表明了诗歌是传达诗人情感和志趣的一种主情的文学样式,诗歌所传达的情感往往是多元化、多层次的。

(三)古诗中的表达情感的类型:(见赢在高考优化设计相关知识点)

(四)鉴赏诗歌把握情感的基本方法: 1.读题目。2.看作者。

师:诗人的人生经历,性格特点以及他所遭遇的时代,都会在他的诗歌中刻下深深的烙印。所以,爱国忧民的杜甫可以写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雄浑悲慨;内向温婉的李清照就有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的绵密悱恻;曹操横槊赋诗,《观沧海》慷慨悲凉.提醒学生注意:“知人论世”的前提:(1)教材中学过的诗人。(2)熟悉的诗人。

(3)注释中提供了介绍或背景的诗人。3.寻找情感载体 特别关注:

(1)动词、形容词(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正是客心孤回处”)(2)修饰语(如“枯藤老树昏鸦)(3)特殊词(叠词、拟声词、颜色词)

如颜色词——暖色调“积极向上、意气风发”,冷色调“冷漠低沉、孤寂凄凉”

五、师生互动

1.对单一情感思路、细节分析:

归自南阳(李昌祺)

去日犹秋暑,归时已冷霜。江山非故土,人物是他乡。老态随年出,离愁共路长。埃尘如见恋,到处扑衣裳。

问: 从思乡的角度看,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请概括。(4分)

答案:四层。首联为第一层,写离开故乡的时间很长。颔联为第二层,写眼前所见不是故乡风物。颈联为第三层,写随着年龄增大,乡情日浓。尾联为第四层,写旅途艰辛,反衬归情急切。

2.对变化情感的分析: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问: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

答案: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入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级奢侈误国的痛心,转而到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最后在想象“提锐旅”、“ 清河洛”之后表现出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3.对复杂情感的分析:

春 日(南宋•吴锡畴①)

韶光大半去匆匆,几许幽情递不通。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风。一窗草逆濂溪老②,五亩园私涑水翁③。无赋招魂成独啸,且排春句答春工。

【注】①吴锡畴:南宋末年诗人,死后第三年南宋灭亡。②濂溪老:即周敦颐,晚年定居于庐山,世称濂溪先生。③涑水翁:指司马光,世称涑水先生。问:“幽情”在诗中指什么情感?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明确答案

答案:“幽情”在本诗中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伤春之情。面对“韶光”匆匆逝去,目睹“落花”,满地堆积,一种“春去也”的感慨油然而生。(2分)二是忧国之情。身处南宋,国运衰微,盛景不再,大势已去,一种忧国伤时之痛郁结心头。(2分)强调答题规范性:

1.层次清晰,注意分点作答,凸显层次。

2.吃透诗歌所蕴含的感情,找到导致感情变化的因素。注意基本格式:“由开头„„转而到„„”。

3.由表及里,逐渐深入,注意思维的全面严密。

六、当堂检测

裴给事①宅白牡丹(无名氏)长安豪贵惜春残,争赏街西紫牡丹。别有玉盘承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

[注] ①裴给事:裴潾,以门荫入仕,一生 “以道义自处,事上尽心,尤嫉朋党,故不为权幸所知。”唐敬宗宝历初年,曾任给事中。

就本诗第三、四句,结合全诗谈谈其中寄寓了作者哪些复杂的情感。【解析指导】

玉盘,冷露,月白,风清,再加上寂静无人的空园,与上联描写的情景形成极其鲜明的对比。对白牡丹的形象刻划虽只是略加点染,但显然倾注了作者满心的爱悦和同情。“玉盘”,形容盛开的白牡丹,生动贴切。月夜的衬托和冷露的点缀,更增加了白牡丹形象的丰满。参考答案:

1.白牡丹超尘脱俗,幽雅高尚,给人高洁之感,表达了诗人对白牡丹的赞美。

2.表现了对裴给事的高洁形象的赞赏和对其处境的同情。豪贵争赏紫牡丹,而“无人”看裴给事的白牡丹。即言裴给事之高洁,朝中竟无人赏识。

八、作业设计:优化设计相关练习

九、课堂板书 : 课前检测题:

节妇吟 唐·张籍 ——寄东平李司空师道① 君知妾有夫, 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 系在红罗襦②。

妾家高楼连苑起, 良人③执戟明光④里。知君用心如日月, 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 恨不相逢未嫁时。

鉴赏诗歌把握情感的基本方法: 1.读题目。2.看作者。3.寻找情感载体

举例分析:

1.对单一情感思路、细节分析:

归自南阳(李昌祺)

去日犹秋暑,归时已冷霜。江山非故土,人物是他乡。老态随年出,离愁共路长。埃尘如见恋,到处扑衣裳。

2.对变化情感的分析: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3.对复杂情感的分析:

春 日(南宋•吴锡畴①)

韶光大半去匆匆,几许幽情递不通。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风。一窗草逆濂溪老②,五亩园私涑水翁③。无赋招魂成独啸,且排春句答春工。

当堂检测

裴给事①宅白牡丹(无名氏)长安豪贵惜春残,争赏街西紫牡丹。别有玉盘承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

篇6:教案1诗歌鉴赏之思想情感

(一)编写者:张汉栋 审核:杜瑞欣 编写日期:2014-11-1 【自主学习】(课前预习完成环节)

一、诗歌常见思想感情(翻阅资料,填空以初步掌握常见思想感情)

(一)1、送别类。①王维《渭城曲》(即《送元二使安西》)表达依依不舍、难分难舍之情。②高适《别董大》表达

。③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表达。

2、怀古类。

①杜甫《蜀相》

。②刘禹锡《乌衣巷》。

③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3、思乡类、思亲类。

①远游他乡的游子对家乡及亲人的思念。如 ②边关将士对家乡的思念。如

③闺中少妇对游子的思念。

④烽烟离乱之时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4、战争类。

范仲淹《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表达。王昌龄《从军行》、李白《塞下曲》表达

。杜甫《兵车行》、《前出塞》表达。杜甫《春望》表达。

二、应考须知。

1、考查形式

2、解题思路(此两项注意熟读《创新大课堂》相关内容)

3、答题格式:(自己动手写上)

三、应试技巧 如何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五个环节入手)

1、看注解(作者、背景、词解)。

2、抓意象、意境。

3、抓诗眼、关键词。

4、懂典故。

5、懂手法。

四、预习检测。

梦中作(欧阳修)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棋罢不知人换世,酒阑无奈客思家。

注:①本诗约作于皇佑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颖州。②晋人王质入山打柴,观人下棋,局终发现手中斧柄已烂,回到家里才知已经过了百年。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做简要分析。(4分)答:(1)①“夜凉”“笛声”“千山月”意境清冷,写出诗人贬居他乡心境淡淡的悲凉;②“路暗花迷”暗指前途难测,表达了对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③“棋罢不知人换世”,暗喻世事变迁,流露出自己贬谪他乡,远离朝庭,虽想超脱却又不能忘情于世俗的矛盾。

④“酒阑无奈客思家”流露诗人对目前境遇的无奈与思乡之情。

岁暮(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问一: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做简要的分析?

参考答案一(常规答题格式):诗人通过对自己岁末暮年,仍漂泊他乡,而边关战事不断,时局艰难朝中无人请缨的叙述,抒发了漂泊他乡的孤独寂寞之情;也流露出诗人崇高的民族责任感与爱国之情,也表达了自己空负报国愿望却无力为国分忧的无奈!

问二: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二:①岁末暮年,漂泊他乡,孤独寂寞;②边境战事不断,时局艰难,朝中无人,而自己不被所用,无力为国分忧;③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诗人崇高的民族责任感与爱国之情同艰难的时局和报国愿望难以实现形成强烈反差;故而寂寞心惊

【教师点拨】五:依据学生展示、教师重点讲解、学生及时巩固 六:课堂检测

葛溪驿鉴赏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注释】①漏,古代计时器。②未央,未尽。③明灭,或明或暗。④归梦,梦中回乡。⑤坐,因为。⑥岁时,秋日。⑦疏,叶子稀疏。

(1)本诗首联描绘了一幅画面,请为这幅画面拟一个标题。

(2)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赏析。

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转写忧国之思,以天地凄凉的色彩加以烘托,使烦乱的心情更推进一层。尾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

七、学生作业:完成《创新大课堂》专题过关之《北斋雨后》练习题

解析

首联落笔就从情上布景。“缺月昏昏”是诗人仰视窗外之所见。行役之人每于独眠客舍之夜最易萌生思乡之情。而天公不作美,今夜悬挂于天庭的,意是半轮“缺月”,且月色“昏昏”.“漏未央”是诗人侧耳枕上之所闻,“未央”两字,不仅暗示入夜已深,且摹写诗人对漏声的敏感与厌烦心情如见。更兼一灯如豆,忽明忽暗,独卧秋床的诗人辗转反侧可想而知了。

颔联直接叙写羁旅的困顿和抒发乡思之愁。颈联另出一意,写忧国之思,将浓郁的乡思、天涯倦怀、病中凄苦及深切的国事之忧融为一体,似直而曲,有含蓄不尽之妙。

尾联中“行人”实即诗人自指,诗人挨到天明,重登征途,顾视四野,仍无可供娱心悦目之事,惟有一片鸣蝉之声聒噪耳际。全诗以作者的深情敏感为契机,抒写了强烈的忧国忧家的感情。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夜宿驿站之索寞凄凉况味,寄寓诗人忧时忧国的情怀。

首联写的是秋夜孤寂之景,残月幽辉此时正“低倚户,照无眠”,加上“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的漏壶烦人的滴水声和“残灯无焰影幢幢”,“暗风吹雨入寒窗”,谁又能睡得着呢?从构思上看,对句极富杜甫《宿府》中“独宿江城蜡炬残”的意境。

颔联抒写羁旅行役的困顿和思乡的愁苦,写得很细腻。只有细心人,才能感到“天街夜色凉如水”,倾泻在孤衾冷叠,卧病在床人的身上,确实是来得早。对句暗用岑参“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尽管梦境虽嫌迷离,却有片时亲人相聚的欢乐,最难堪是梦醒之后,“从今又添一段新愁”。羁旅逢秋,途中得病,早觉风露,岂无“断肠人在天涯”之痛乎?

颈联抒写忧时忧国的情怀。出句虽无杜甫“感时花溅泪”那种深沉的感慨,却也令人击节悲歌,扼腕长叹;对句虽无杜甫“关塞萧条行路难”那种难堪的局面,但夜色凄凉的天地不也教人“慨当以慷,忧思难忘”吗?从羁旅之愁过渡到忧国之痛,使这首诗的思想性有了很大的提高。

尾联以景结情。那使人心烦意乱的蝉鸣更增添无穷的感慨与辛酸,那稀疏而又半黄的梧桐(古有梧桐乃凤凰和蝉之所栖的说法)更令人情何以堪。

这首诗受杜诗的影响颇深,但缺乏杜诗腾挪跌荡,抑扬顿挫的灵气

这首诗写于宋仁宗皇二年(1050)自临川赴钱塘(今浙江杭州)途宿驿中。诗中抒写了作者的旅愁乡思。诗人选择缺月、孤灯、风露、鸣蝉、疏桐等衰残的景象构成凄凉的秋景和孤寂的旅况,衬托出抱病的行人,从而表现羁旅独苦的处境和心情。纪昀评道:“老健深稳,意境自殊不凡。

上一篇:中学生英语励志名言警句下一篇:大学生村官考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及其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