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育状况调研

2024-08-22

农村教育状况调研(共8篇)

篇1:农村教育状况调研

实践发现农村儿童教育中的“短板”

撰文者:陈雪

摘要: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花朵。而儿童发展受三个环境影响:遗传,环境和教育。我们以实践团队的形式对于农村儿童们做了调查问卷和家访。其中了解到农村儿童教育中出现了一块“短板”——家庭环境和教育。如果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社会的重视,学校的定期调查,家长的素质提高。

关键词:实践 短板 家庭培养重视

实践团队们是头一次参加社会实践,而社会实践是让我们认识民生建设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让学生们将中国梦,家乡梦,个人梦想结合起来;让我们新一代大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了解社会,投身社会,热爱社会的良好形式;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好渠道;让我们走进了儿童,是心灵得到了净化,思想得到了升华;是树立服务社会的思想有效途径。正所谓:经验是理论的发端,理论是实践的升华。

我们的实践团队是以家访和调查问卷形式所展开,关注农村儿童教育,走进孩童中,那么当今农村儿童教育中有着怎样的问题呢?所做的调查问卷部分内容

较片面的让他们考大学,而考大学之后的蓝图设计以及课余爱好的缺乏,还有课外阅读量的稀少,究其原因,家里藏书量少。而在家访中仅八岁的小海龙说道,是奶奶叫我念书的,爸妈不在家。14岁的小燕则有些叛逆,成天爱看电视,爱顶撞奶奶。她即将上初中,问及爸妈会回来陪她吗?奶奶说大概初三会回来陪她直至中考结束,两个孩子负担不轻。

在调查和家访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农村儿童教育中出现了一块“短板”——家庭环境和教育。那面对农村儿童中所面临的问题,我们该如何解决了?

首先,我们要以大环境着手,呼吁能够得到社会的重视,虽说现在已经推行了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但中国的教育体系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它是僵硬的,教育不能够落实到学生的理想和社会上,农村儿童们的理想很局限,思想不能够打开,究其根本,二千多年的小农经济使大多农村的思想虽淳朴但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潮流了,社会需要将农村的僵硬框架打开,使新鲜的思想和血液注入到农村。而仅仅靠电视,广播等手段宣传效果较差,可以推出政策:使条幅宣传,墙体绘画,网络宣传,虚拟3D教育片,宣传周期等等方式时农村的思想打开,从而使儿童的思想得到升华。第二步,现在支持大学生下乡当村官活动,这就好比对于农村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人身体有众多血脉,靠这一条血脉注入血液仍不能够使农村以及儿童教育得到大规模改善。因受90年代计划生育政策影响,中国农村儿童人口也慢慢减少,可以推行一对二三政策,即一个家庭教师课余时间对应两个或三个农村家庭孩子们(可以先考虑留守儿童)进行智力教学和道德礼仪教学而社会支持国家也给予一定补助等等政策。第三步,使中西部城市就业机会多,中西部工资和东部工资差距缩小,工人回自身城市就业创业,使父母能够留在家乡,减少留守儿童数量,使父母的爱不缺席农村孩子们的成长。

再者,我们需要从学校出发。让乡镇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和家长们讨论孩子们的身体心灵及学习上的问题。让其评选德智体都优秀的乡村老师们对孩子们进行谈话,聊天等等。我们国家的老师大抵都强调慈父严师,老师们较少主动地去问孩子们的情况。虽说现在强调孩子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若没有一个人领进门。性格害羞的孩子们是不敢和老师说话的,而农村的孩子回家还会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或出于贪玩等等心理更加不愿也不能和老师进行聊天。而如幼时的海

伦.凯勒听不见声音,看不到东西而性格暴躁,甚至拒绝家人的亲近。但家庭教师安妮.莎莉文用爱心,耐心和毅力使凯勒培养了兴趣,成为了一位知书达理的女孩,并成为了20世纪不朽的人。

当然有伟大自也有不堪,在当今21世纪的法治社会,校车安全,饮食安全,昆明暴徒袭击孩子等等负面报道,鞭策的不仅仅是社会的心而且也有学校和家长的心。乡镇学校应去全面的培养孩子,同时注意孩子们的人身和心理安全,找出孩子们的特长点,使其能力得到提升,不应片面的强调升学率。如果一个社会急进了,那么作为神圣的教学殿堂更应坚守“传业,授道,解惑也”的本心,使孩子们明确目标,学会坚持不懈和认真的做事。教育是根本,是国家的大计,一个国家若连孩子都无法保障,又怎么去保证祖国的未来。孩子们除了吃饭睡觉,大多时间都是在学校里的,但这几年中国人随着时代的开发物质文明渐渐跟上来了,而精神文明却已跟不上时代的潮流,连教育业中也有受其影响,出现了例如2014年繁昌乡村老师强奸5名小学生,而2012年甘肃陇西乡村老师强奸8名女学生,最大13岁,最小仅九岁。师德师风建设可见其重要性。我们在这高速发展的今天作为老师更应静一静,等一等我们的灵魂,以我们的灵魂指引众多幼小而纯净的灵魂。

而面对农村儿童教育的“短板”重中之重是家长的品性和教育,注重家庭环境的氛围。小孩子们是最擅长模仿和学习的,家长的一言一行孩子们都看在眼里记在了心里,从而表现在行动中。一位西方的传教士就曾在100多年前说过,中国人最缺乏的不是智慧而是勇气和正直的纯正品性。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经过了100多年的时间磨砺,中国人所缺乏的品性仍是如此,例如小悦悦事件。如果所有人能像石家庄的42岁个体老板刘建中捐骨髓一样拥有颗怀着无私的心巨大的勇气,然后家长再采取正确的教育措施教导孩子,那何愁孩子品性差了。再如吴菊萍的徒手冲刺救孩童,以“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心态展现了人间的爱。这样的母亲在今后教育孩子中都是自豪的,有着内心的坚守,拥有着纯正的品性。又如,老人白方礼用74岁以后的生命靠蹬三轮车,捐了35万,资助了300多个孩子这样的大爱对于孩子们是种福音。相信每个孩子,不论是农村的还是城市里的孩子都会被感动,心灵得到净化,灵魂上得到审问。不是说要强求家长做到刘建中,吴菊萍,白方礼那样,而是希望家长们的品性能够正直纯正。每个人都不是圣人,做不到十全十美,所以家长们该时时检查自己的言行,规范自己的行为,为孩子做个优秀的榜样。

农村里,大多父母都认为孩子是该受到学校里的教育,忽视了孩子的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更有甚者因为摸索不了自己孩子的兴趣点和教育模式,采用“虎妈”“狼爸”式的教育模式,认为棒槌下出人才,这种模式不能片面的说好与坏。作为家长,首先要重视家庭教育,其次要采取正确合理的模式进行教学。家访中小燕就有爱好吹竹笛的爱好,她说吹竹笛时自己的内心能够得到平静,也可以不去看电视,但后来吹着吹着就没意思了。年仅14岁的她不知道坚持,而家里人则认为她该好好看书,不该弄些杂七杂八的,也没有请乐师教导她。想来,家里没有这份财力,以及意识里只认为农村孩子只有读书才有出路。家庭教育不仅仅是教孩子们学习,道德,礼仪,也应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发掘孩子们的兴趣点,进行培养,成为孩子们开启人生道路兴趣门的重要守护人。而从调查中孩子的阅读量太少,家长们该为孩子们多买些课外书,让孩子通过书籍和古往今来的名人们的思想进行交流。

在家庭里,农村家庭环境氛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一对夫妇在孩子写作

业的情况下因为一些鸡毛小事而争吵且有打架的趋向,那么那个孩子肯定就不想再写作业或心里难受写作业也不专心了,一来二往,自然厌恶在家里呆。可是一对酷爱读书的夫妇,爱书籍,孩子放学后看到父母在看书,自然而然也爱上读书。在中国,有位著名作家钱钟书家庭就是如此。曾经有一位记者去采访钱钟书,打开家门,发现三个人钱钟书,杨绛,他们的孩子,三个人都在读书,很安静。以此可见家庭环境氛围能够影响孩子,对孩子们的成长很重要。

综述之,从实践中发现农村儿童教育中的“短板”,就个人建议而言需要社会的重视,学校的定期调查,家长的素质提高和实行,通过三管齐下,为孩子们提供更好的教育。

参考文献:孙喜亭著,《教育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12月第一版。

篇2:农村教育状况调研

农村的教育一直是我们关心的一个问题,为了实地了解农村学生的教育状况,6月23日湛江师范学院数计学院红土情缘社会实践队在学院辅导员卜秋香老师的带领下赴湛江调顺岛展开实地调研。

活动以设点咨询、走访留守儿童的形式展开,深入了解农村的教育现状,为改善农村教育出谋划策。活动在当地村民的支持与帮助下取得了预期效果。

在与家长交流中,大多数家长表示由于工作的原因,有些孩子从小就由爷爷奶奶带大,在对孩子的教育上缺少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同时,在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普遍存在亲情关怀少、安全隐患多、学习成绩差等问题,给孩子的健康成长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目前农村多数家长在外打工,缺少对孩子的教育。关注农村的教育状况,关爱留守儿童是我们的.共同的责任。

篇3:于田县农村经济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于田县是一个典型的以农为主、农牧结合的贫困县, 全县辖13个乡、2镇、3场、1个开发区、2个街道办事处, 170个行政村。全县总户数80252户, 总人口277406人, 其中维吾尔族272214人, 维吾尔族占总人口98%, 在人口构成中, 农业人口231547人, 占总人口83%。该县隶属于和田地区, 地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缘、昆仑山北麓, 属暖温带内陆干旱荒漠气候, 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 光照充足, 降水稀少, 春夏多风沙和浮尘等灾害天气。主要产业是以养羊、养牛、养鸡为主的畜牧业, 以大枣、核桃、杏、葡萄、大芸、红花、雪莲为主的种植业。于田县被称为“中国探险旅游之乡”、“中国大芸之乡”、“中国大叶紫花苜蓿之乡”、“中国玉石之乡”、“中国胡杨之乡”。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不高, 思想观念、生活方式落后。

由于大量百姓长期生活在南疆农村, 长期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使他们形成了封闭保守的思想观念, 很难接受新的思想。于田县少数民族高度聚居, 信教人数众多, 宗教氛围浓厚, 是宗教极端思想渗透最为严重的地区, 大部分农民不能使用国家通用语言, 导致他们就业困难, 而闭塞的环境也使得他们容易受到披着宗教外衣的宗教极端思想的影响。保守的思想观念对他们的束缚加之宗教极端思想的影响严重阻碍了于田县农业经济的发展。

2、农村基础设施薄弱, 生产生活条件差, 发展受制约。

于田县受风沙、盐碱、干旱、洪涝、疾病等频繁的自然灾害影响, 致使基础设施相对滞后, 生产、生活、生存条件相对恶劣。特别是高寒山区及沙漠腹地的气候条件恶劣, 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差, 产业结构单一, 资源匮乏, 部分乡镇至今还存在着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人畜饮水困难等问题, 有的村由于未接入电信网络, 全村至今没有安装一部固定电话, 有的村有卫生医疗室, 但设备、人员未能配齐, 农民需要异地就医, 以上困难不同程度地制约着该县的经济发展。

3、农业生产方式落后, 农民收入增长受限制。

受自然环境、思想观念等因素的影响, 于田县农业生产方式仍很落后, 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率不高, 农业机械化、自动化普及程度较低, 大多数农民至仍然依靠传统的耕作方式进行农业生产, 还有部分农民至今没有掌握已经推广多年的常规农业生产技术, 种植技术落后、效率低, 很多村子蔬菜大棚闲置无人使用, 冬季新鲜蔬菜批发供应需要前往和田市, 运输路途远, 成本高。

4、地少人多, 导致大批劳动力剩余。

于田县和新疆许多地区一样, 戈壁沙漠面积大, 可供居住生活的绿洲面积少, 人口密度比全国高20%, 人均耕地占有仅1.4亩, 受水土资源、土地承包政策、生存观念等因素影响, 大量初、高中毕业的80、90后农村富余劳动力苦于没有本领、没有平台, 在家无所事事, 不能自食其力, 反而容易受到宗教极端思想的感染蛊惑。

5、经济发展总体水平滞后, 扶贫工作难度较大。

该县地处沙漠边缘, 人均耕地占有仅1.4亩, 贫困群众致富渠道单一, 作为全疆最艰苦、最落后的地区, 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仍然滞后, 与全疆甚至南疆四地州其它县比较, 经济总量尤其是人均指标排名长期处于末位, 发展差距呈持续扩大趋势。

三、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

1、加强农村教育, 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要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首先必须落实好南疆十四年免费义务教育政策, 先搞好农村基础教育, 提高农村教师待遇, 改善农村教学条件, 逐步提高农民整体文化水平;二是对农民进行农业科技知识和各种业务技能培训, 增加农民科技知识, 提高农民劳动技能。三是通过组织宣讲、开展活动、组建文体队伍等方式, 弱化群众近年来受极端宗教思想影响形成的错误理念和不合理的生活习惯, 努力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思想新的新型农民。

2、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推动城乡全面协调发展。

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提高农业抗灾能力以及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农村交通建设, 构建乡村公路网络, 实现农村人流、物流畅通;加强农村通讯建设, 保障农村信息畅通。大力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搭建好城市与农村协同发展的通道, 保护好农村特有的生态环境, 进一步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行市场化运作、产业化经营, 以实现国家引导、企业投资、群众受益的最终目标。

3、大力推广先进农业科技, 提高农业生产力整体水平。

一是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成熟的农业技术, 比如农作物栽培技术、家禽家畜饲养技术、水产养殖技术等。推广方法上可以通过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实施实验、示范, 培训农民, 建立科技示范村、科技示范户等形式促进农业科技的推广。二是要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 加强农业物质装备能力建设。大力推广小型农用机械, 对农民购置大型农机具进行补贴, 完善农机服务机制, 组织好农机作业。

4、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解决少数民族群众就业难题。

于田县应从实际出发, 最大限度地促进和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积极解放思想, 转变观念, 合理有序的外出务工。应组织引导当地劳动力参加农田水利、富民安居、乡村道路、生态环境、小城镇建设、摘棉花等短期季节性劳务创收;加强对人力资源的技能培训与职业教育, 开展纺织、家政、缝纫、编制、刺绣等专项职业培训;依托少数民族传统手工技艺, 发展新疆特色劳务, 扩大转移就业规模;加强农村基本建设, 大力发展二、三产业, 加快城镇化的发展进程。

5、抢抓机遇, 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篇4:农村教育状况调研

一、凌云县初中物理演示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课题组从乡镇初中物理课堂演示实验的配备现状、教师对课堂演示实验的处理方式及课程资源的利用等方面进行调查,了解到乡镇初中物理课堂演示实验教学实际存在着如下问题:

1.实验仪器设备落后,且数量不足,实验教学难以正常开展

大多数乡镇中学物理实验仪器、设备比较缺乏。有些学校不管设计是否合理,还能否在课堂上演示,都是能用尽用。部分学校虽有一些仪器,但数量严重不足或不配套;甚至有的学校连在课堂上演示的最基本的测量工具都没有。在这样的条件下,物理演示实验教学是很难开展的,更不用说计算机辅助物理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了。

2.教师对演示实验不够重视

从调查情况来看,仍然有部分物理教师对演示实验不够重视,认为课本上的实验图已展示得清清楚楚,最多利用黑板和粉笔就可以完成任务,往往存在“做实验”不如“讲实验”的思想。某乡镇初中一位从教多年的教师坦言:“其实有很多教师不愿上实验课!为什么呢?怕麻烦,用时间多,实验功效低,也不好控制课堂纪律。”此外,就算做了演示实验,也没有及时引导学生探讨实验结果等。

3.“应试实验”的教学理念左右演示实验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学生学习的刻苦努力程度,但仍有不少教师更重视考试分数。绝大部分教师存在“不管是白猫还是黑猫,只要能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的思想。不管你采用什么教学方式,只要考试时出好成绩,你就是一位优秀的教师。甚至,有的教师还指导学生在考试中如何争“有效实验分数”。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物理演示实验教学也就成了“做实验不如讲实验,讲实验不如背实验”的“应试实验”教学。

历时几个月的调查活动,综合各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凌云县乡镇中学物理课堂演示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有:仪器设备落后,且相对缺乏;教师不够重视,学生的综合能力不足;“应试实验”的教学理念左右着实验教学。

二、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

1.客观方面的原因

大多数乡镇农村中学物理实验仪器、设施相当缺乏,主要是教育部门或学校关注程度不够或是投入的经费不够。我区农村初中生、小学生的生均教育经费支出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广西教育经费投入相对偏低。

2.教师方面的原因

首先,乡镇中学物理教师实验素养参差不齐、实验技能技巧、设计实验的能力不强。

其次,有些教师对实验教学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不愿意经常开展实验演示。(1)认为“做实验不如讲实验,不如做实验练习题”,教师会“把实验讲得滚瓜烂熟,让学生去死记硬背实验器材、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2)认为做课堂演示实验浪费时间,影响教学进度;(3)认为物理教材中的物理现象贴近生活、简单、司空见惯,没有重做演示实验的必要;(4)有些实验以前做过,演示的效果不够直观,所以教师不愿意设计新的演示实验。

3.学生方面的原因

(1)有些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在参与演示实验活动中,不按操作要求做实验,有看热闹的心态。(2)个别学生虽然对演示的实验充满好奇,但还是存在畏惧心理。(3)另有部分学生错误地认为“实验费时,考试不考动手操作”,没有必要花费这些时间。(4)怕实验失败,操作时思想紧张。对一些难度较大的实验,学生不易做成功,不能获得成功的快感,慢慢就会对实验失去兴趣和信心。(5)传统的演示实验通常是教师演示,从学生的反映来看,很多实验学生根本看不清,特别是坐在后边的学生。

总之,实验教学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工程,应当引起重视。教师要提高思想认识,切实保证对实验教学的投入,以改变初中物理演示实验的教学现状。

篇5:农村教育状况调研

一、化隆县农村幼儿教育的基本情况

化隆县有17个乡镇,24.35万人口,368个行政村,21万农村人口,目前,共有幼儿园(小学附属班)103个,其中独立园5个,占总数的4.85%;小学附属班98个,占总数的95.14%;民办园4个,占总数的3.88%。乡镇幼儿园(小学附属班)共有教师365人,占全县幼儿教师总数的49.2%;农村幼儿教师中,有幼师生、中师生89人,占农村幼儿教师的24.4%。

近年来,在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和通力合作下,化隆县幼儿教育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2010年在园(含小学附属班)幼儿15067名,学前三年入园率57.6%,学前幼儿一年入园率96.8%,全县幼儿教师学历合格率84.9%,3个乡镇建有中心幼儿园,建成率达17.6%。同时,幼儿教育的管理体制得到了完善,办园条件有了改善,保教质量得到提高,幼儿教育事业稳步发展。然而,在成绩的背后,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化隆县的农村幼教事业还存在着办园(班)条件简陋、“小学化”“保姆式”现象严重、“城市化”教育娱乐误区、家庭与幼儿园(班)教育脱节、教师专业素质较差、幼儿发展水平落后等问题。为了使农村儿童能生动活泼地成长,在加快农村幼教事业发展的同时,必须深化幼儿教育改革,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政策和措施,使农村幼儿教育尽早摆脱困境,走出误区。

二,面临的问题及解决的思路

(一)明确办学主体

幼儿教育是基本教育的基础,普及幼儿教育是一项规模浩大的工程,需要集全社会力量而为之。化隆县现有幼儿园103所,3~7周岁在园幼儿9932人,幼儿教师365人,要把这个具有庞大发展基础但相对缺乏规范的幼教事业做强做实,单靠社会团体和个人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幼儿教育和其它义务教育一样,其办学主体应是各级政府。在这幼儿教育的整顿和规范的关键时期,要逐步体现出政府办园为主,社会力量办园为辅的格局,加大投入,强化管理,否则仅靠势单力薄的农村学校和个体办园,是很难实现广大农村幼儿园的办园标准化和规范化的。面对省政府《青海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的“到2015年,每县建设1—2所标准化幼儿园;每个乡镇建设1所以上中心幼儿园,形成以县级标准幼儿园为骨干和示范,以乡镇中心幼儿园、小学附设学前班和村级办园为主体的农牧区学前教育格局。”的艰巨任务,政府要拿出当年发展中小学的干劲,科学规划,合理投资,加强管理,使我县的幼教事业蒸蒸日上。

(二)更新教育观念

广大的农村幼儿教育干部、幼儿教师及幼儿家长,都应认真学习党和政府关于发展幼儿教育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变革教育观念,端正对幼

儿教育的认识。一方面,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把儿童看作是具有发展潜力的,不同于成人的独立主体,儿童的潜力只有在与适当的教育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幼儿知识的丰富、能力的提高、个性的形成是通过自身积极的探索、主动的活动实现的,而不是凭借静坐、倾听、观望教师的说和做而被动习得的;每个幼儿都是独立的个体,彼此之间的发展水平与速度、兴趣与爱好都不尽相同,教师应予以尊重和保护;另一方面,还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贯彻“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一切”的原则。必须严格把握教育对象是学龄前儿童这一基本特点,实施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广泛开展游戏、观察、散步、上课、娱乐、体育、劳动等多种活动;既对幼儿提出统一的教育要求,又注意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幼儿都能在原有的水平上有所提高,得到发展。

(三)优化幼儿园(班)环境

改善农村幼儿园的物质环境。物质环境的改造应与教育目标相一致。为此,教师要和幼儿一起设计环境,充分利用农村自然资源,收集各种自然物和无毒的废旧物品,布置教育环境,如教师和幼儿共同采摘野花,拔麦穗,制成各种物品来装饰环境;或剪粘稻杆,做成一幅中国地图,挂在墙壁上,用废纸盒和幼儿的绘画作品做成一个彩色电视机,陈列在教室的一角;随着季节的变化改变环境的布置,使教室始终充满欢乐、童趣和生机。此外,教师还可以把各种物品进行整理加工,分门别类地放在不同的活动区中,如把植物的枝、花、叶、籽放在美工区中,把种子、果实放在拼剪区中,把竹竿、木头放在建筑区中,把瓶子、饮料罐放在娱乐区中,并使幼儿能够随意使用,自由操作。

(四)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发展农村幼儿教育事业,提高保教质量,要根据“职前培训和在职培训相结合、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相结合、幼教理论与农村实际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提高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各种措施,培养与造就一支稳定而合格的幼儿教师队伍,提高她们的专业水平。1.统一培养。各师范学校及职业中学在不断扩大招收二、三年制的幼师班学生的同时,应当有重点地向农村、山区倾斜,逐年增加乡镇以下生源所占比例,实行严格的定向分配政策和保护性安置措施,全面、系统地培养合格的幼教师资。

2.短期培训。这种培养时间短、见效快。教育行政部门、教师进修学校、职业中学、师范学校可联合起来,定期举办培训班,经常对农村幼儿教师、幼教干部进行培训,提高其教育、教学能力,组织及管理能力;并要求她们回乡后再进行“二级培训”,使正确的教育观念、科学的幼教知识和技能得以推广和普及,推动农村幼教事业的发展。3.巡回指导。农村地域辽阔,居民居住分散,交通不便,教师多

为一人独挡一班,甚至一园,要把她们集中起来外出培训确有许多困难。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应组织人力,成立指导小组,充分发挥县实验幼儿园的作用,派遣教师骨干,深入农村,送教上山下乡,并根据当地实际的需求,对幼儿教师进行培训和指导。

4.建立辅导网。建立由县、乡镇幼教干部(或乡中心幼儿园园长)等组成的较完善的领导体制和业务辅导网,对幼儿教师实行逐级管理和进行全面指导;以乡中心幼儿园为龙头,成立教研组,开展教育、教学研究,集体讨论、备课,共同制定教育计划和教学方案,组织观摩、评估活动,进行经验交流,“以老带新”,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除此之外,还要注意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改善教师的经济待遇,对自学成才、工作出色的教师应给予一定的精神与物质奖励,让各方面条件合格的教师有“民转公”的机会,工资待遇不低于乡村企业同等劳力平均收入水平等。

(五)加强家长教育工作

1.设立家长与教师联系册。幼儿班为每个幼儿准备一个本子,利用书面通讯的形式,与不易见面的家长取得联系,向他们介绍幼儿班近期的教育内容;征求家长对办班工作的意见;报告幼儿在班上的表现,并对幼儿出现的问题,提出教育建议。如某幼儿不诚实,说谎话,教师在告诉家长这一情况时,还附上一些教育孩子的小故事,让家长抽空讲给孩子听;调查幼儿在家庭中的表现;鼓励家长反映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帮助他们解决。

2.举办家长开放日。幼儿班应定期(一学期二、三次)邀请家长参观幼儿的一日生活,参加班级的节日庆祝活动,知识竞赛活动等,以加深家长对自己孩子的全面了解,增加家长对幼儿教育工作科学性、趣味性的感性认识,从而拓宽家庭教育的内容,改进家庭教育的方法。3.创办业余家长学校。幼儿班可举办家长学校,园长或教师兼任家长学校的教员,利用夜晚、农闲、节假日向家长宣传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介绍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家庭教育的原则和途径,使父母意识到自己肩负的使命和应尽的职责,端正教养态度,尊重孩子,信任孩子,宽严并济,因材施教。

4.设置家庭教育栏。幼儿班还可以为家长设置宣传栏,黑板报、陈列室、展览台,推荐父母读物和儿童读物;解答家长提出的热点问题;传播家庭教育的先进经验;陈列幼儿自制的各种美工作品、种植及饲养产品,或者自然角及气象变化的观察记录等。

5.成立家庭教育协会。在各乡、村成立由村委会委员、妇联干部、小学校长、幼儿班教师和幼儿家长代表组成的“家庭教育协会”,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形成大家都来“关心家教、支持幼教”的良好风尚。“协

会”可以利用乡有线广播,传播家庭教育的知识经验,扩大家庭教育指导的辐射面;在村、镇的热闹地段开辟图文并茂的家庭教育宣传画廊,定期召开会议,讨论家庭和幼儿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教育措施;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幼儿教育,帮助解决一些人力、物力、设备、技术上的困难,配合美化、绿化,改善幼儿园的环境,发挥每个家长的特长,为幼儿班服务。

综上所述,发展农村地区的幼儿教育,必须“以穷治穷”,依靠当地的自然资源,艰苦奋斗;以农村的广阔天地为课堂,以大自然、大社会为教育内容和教材,做到农村化、地方化;结合幼儿身心身发展的特点,开展多种生动活泼的游戏和活动,做到幼教化、学前化,努力探索出一条具有农村特色的幼儿教育新路子。

篇6:农村客运状况调研报告

随着农村“康庄工程”建设不断深人,农村路网不断铺开,农村的客运需求也在不断扩展。农村客运交通由于受当前管理体制、经营机制、投资模式等因素制约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农民出行难、出行不安全等矛盾和问题日益突出,制约和影响了城乡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权益的保护。解决农民出行难、出行不安全的问题,这是建设和谐浙江、平安浙江所不容忽视的一部分,全社会都应高度重视。

一、当前农村客运交通存在的问题

随着城乡交通大发展,公路通车总里程大为增加,许多行政村通了公路,由于经营者利益等因素的影响,客运班线却无法开通,农村交通出现了农村通车公路增加与客运班线不能跟进、农村运量需求越来越大与运力严重不足,以及单一交通工具与农村经济发展多元化需要等矛盾。由于这些矛盾的凸现,一方面导致农村客运车辆超载超坐相当严重,另一方面,前几年政府花大力气取缔的农用车、拖拉机和“五小”车辆人货混装。

但线路分布不够合理,有的线路客源少,车辆多,造成了经营者积极性不高?有的线路有一定的客流量,但没有客运班车,农民出门没车坐。由于现有的农村客运班车的营运路线、班次都是按平时的客流量进行配置的,农村、山区平时乘坐人员较少,班次过密,将影响经营者的收益,但是一旦班次减少,到节假日、农村集市、早晚外出务工人员的进城、返乡以及周末学生回家返校等客流高峰时期,农村班车运量与运力的矛盾义相当突出。由于农村客运班线都是个体经营或承包、挂靠经营,运力无法统筹调配。经营行为不规范,严重影响了交通秋序。个体经营农村客运班车,由于没有固定的车站,招手即停,乱停乱放现象严重?农村班车在营运过程中兜客、宰客、超载现象严重,乘客不坐满不发车,或者发车了也在慢行兜客,严重影响交通秩序,影响其他车辆、行人的正常通行。

营运成本较高。由于城乡客运体制的不同,享受的税费待遇也不同。农村客运班车9!座=每月所交费用为!财政、税务等部门对城乡公交车辆和经营单位按照统一的政策征收税费。

为鼓励和扶持农村客运班车进行城乡公交化改造,政府应出台规费征收优惠政策,提高经营者进行公交化改造的积极性。统一票价标准。

按城市公交的标准实行统一票价,让农民乘客真正得到实惠。统一公交服务标准。

由于经营主体的置换,彻底改变了个体承包或挂靠的经营方式,可实行集约化经营和员工化管理,车辆出行定线路、定班次、定时间、定标价、定站点,全面实行公交化,改变原有的混乱局面。

实行城乡公交一体化的优势。降低运营成本,方便农民出行。

由于实行统一的税费政策,农村客运车辆的运营成本大大降低,一方面可使农民享受城市公交的票价待遇,另一方面提高了经营者的收入,促进经营者增加车辆的投人和更新力度。8经营主体优化,从业人员的素质得以提高。

实行公交城乡一体化,管理模式虽然可以有独资、股份制等多种形式,但都应制定较完善的规章制度,奖勤罚懒。

篇7:农村新闻事业状况调研报告

小在农村长大的学生,亲身感受着农村这些变化发展的同时,又目睹了农村在与城市之间新闻事业上的差距,新闻在农村的脚步却没有前进多少,“新闻”这个字眼一直以来,似乎还只属于城市的怀抱。

本文主要以一位新闻专业学生的眼光为视角,以身边的农村为平台,分析自己在农村的所见所闻,总结农村新闻事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缺失,进而探讨问题形成的原因以及解决的路径,使得新闻事业能够在农村中得到健康合理的发展,逐步缩小与城市之间的差距,并反过来为新农村的建设发挥应有的作用。

农村新闻事业现状

1.农村新闻报道匮乏

翻开报纸,看到的总是某某电影即将上映,或者上映首日便取得了多高的票房,或者是某某明星又闹出了什么绯闻,某领导又做出了什么指示;抑或是多得近乎占据整版的广告、股票分析……打开电视,看不完的是选秀节目、名人采访,而涉及农村的新闻报道却少之又少。即使有那么一篇两篇关于农村的新闻,也只是对国家出台的一些农村政策的简单解读,甚至是机械性地刊登。诚然,一些党报、机关报对于农村的相关报道是不少,但大都局限于一些宣传性的政策报道或者是树立典型的引导性报道,充其量也只能算是单纯地履行了报纸的反映功能和宣传功能,而真正起到建设性作用的报道则很少。农村里发生的一些事,要能够算得上是新闻而引起媒体前去关注的往往都是一些十分重大的事故或者案件,即使媒体不去采访,也早已经过悠悠众口,一传十,十传百,妇孺皆知了。

2.政府、新闻界对于农村新闻事业发展所需的投入不足

即使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一家媒体在县级以下的基层设立过记者站或者专门的新闻联络处,也没有哪一个政府专项拨款用于扶助新闻事业在农村的发展。中国的农村,地广村深,一些村子与县城的距离少则几十公里,多则上百公里,加上交通不便,信息不畅,往往一些新闻发生之后,记者都要匆匆忙忙地从县城的媒体或者记者站出发,而等他们赶到时,早已是事过境迁,成为旧闻了。更有一些媒体或者记者,即使在获得一些农村的新闻信息源后,往往因为采访不方便,耗费精力大,而不愿前去采访。本来农村的新闻信息源的流通就相对不畅,加上媒体的“惰性”,使得新闻往往就成为了城市的专利。

3.农村居民对新闻节目的态度冷淡

相信在农村生活过的人都应该知道,农村居民是少有看新闻的。有时新闻节目甚至成了农村百姓眼里的一个障碍,我在农村的时候,听到比较多的一个句子便是:“这新闻真讨厌,总是拦在电视剧的前面。”从播放的时间顺序上来讲,总是排在晚间黄金时段的新闻类节目与电视剧相比,应该与百姓的生活、利益关联更大一些,更是久居村中的百姓们了解外面世界的一个窗口。但缘何不能引起他们的丝毫兴趣呢?农村百姓的文化水平较低固然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但当下农村,除了老一辈之外,大部分村民的文化程度还是能够看得懂新闻类电视节目的。真正的原因,还是新闻过于脱离农村,脱离农民。试想,农村居民如果连发生在身边的事情、新闻都不知道,又怎么会愿意关注远离自己的城市和外部世界呢?

问题形成的原因

1.农村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制约着新闻事业在农村的发展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常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新闻事业作为上层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状况同样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同样,新闻事业在农村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近年来,由于政府、社会对“三农”问题的关注,以及国家一系列惠农、利农政策的出台,农村的整体经济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农村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经济结构不合理,城乡之间的差距,这些仍然都是不争的事实。正是由于目前农村经济发展、生产力水平的差距,整个农村的经济活动规模较小,社会分工不细,农村居民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的信息需求面相对较窄。此外,由于受到经济的制约,使得农村的社会受教育面相对狭小,农民的文化水平过低,这必然限制了读者群和观众群。更重要的原因是,现代媒体除了政府的部分拨款投资外,广告收入越来越成为媒体的主要经济支柱。而农村的广告需求少,广告市场狭小,这些都影响着媒体在农村的投资欲望。同时,农村交通的不方便,信息传播技术的不发达,新闻传播物质手段的单一等等这些无不制约着农村新闻事业的发展。

2.媒体对经济利益的考虑

篇8:农村教育状况调研

考察近几年中国农村的居住形态,必须将其放在一个城镇化不断推进的大背景之中。村庄不再是一个个单独存在自给自足的个体,而是已经融入到商品经济与城镇体系中来、接受着周边城市与小城镇的影响的节点,而且这种影响正在随着城镇化的进程不断加强。由于村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状态等等的不同,村庄接受城镇化影响的方式也不尽相同。相对应的,村庄的居住形态(无论从以村庄为对象的整体研究还是以农户为对象的个体研究上)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另一方面,全国幅员广阔,西部欠发达地区与中部地区、东部发达地区存在着较大的不同。在东部广大地带,尤其是长三角、珠三角一带,村落已经与城镇形成较为同构的城乡网络,在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居住等等方面已经与周围的小城镇形成较为完善的协同体系。而西部欠发达地区由于经济、交通等等的原因,这一步往往还处在起步阶段,因而呈现出极为不同的特点。笔者在贵州省贵阳市市域范围内选择了三个村落(自然村)进行细致调研与分析。

(一)贵阳市乌当区D镇Z村(以下简称Z村)

D镇属于贵阳市三个近郊区县之一的乌当区,乌当区行政中心所在地与贵阳市主城区随着城市的发展已连成一片。镇政府所在地距乌当区行政中心仅5公里,车程5分钟。该镇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小城镇建设试点镇,是全省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

Z村是该镇的近郊村,距镇政府所在地仅3公里,而且Z村地处贵阳市周边较为知名的景点——渔洞峡之内,与镇区甚至贵阳市区都有着极为便利的交通连接,乌当区的公交系统覆盖该村。同时随着景区旅游业的带动,村内几乎每户都从事旅游服务业,经济情况较好,为乌当区政府确定的新农村建设试点村。

村内有住户52户(另有2户外地来此居住人家),人均年收入8000元以上。

(二)贵阳市修文县A镇Y村三组(为一自然村,以下简称为Y村)

A镇属于贵阳市四个远郊县市之一的修文县,镇政府所在地位于县城与贵阳市区之间,距县城18公里,距贵阳市区34公里。该镇扼守贵阳市北出口,是两条高速公路(贵遵、贵毕)、一条国道(210国道)、一条铁路(川黔铁路)的交汇处。经济发展程度较高,同时城镇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近年平均每年城镇化率提高近1.5个百分点,是贵阳市城镇体系中规划的两个重点卫星城之一,预计在2025年城镇人口达到7万,镇域内城镇化水平达到85%。

Y村距镇政府所在地10公里,交通较为方便,每日四趟班车途经该地与镇区。周边有较好旅游资源但尚待开发,并且种植果树已经成林。2006年被扎佐镇政府确定为新农村建设(整治)示范点。

全村(自然村)共有住户30户,人均年收入4000元左右。

(三)贵阳市修文县A镇C村一组(以下简称为C村)

C村距A镇政府所在地10公里,路况不是很好,平时没有班车往返,需要走三公里路到达另一村后才能坐上前往镇区的班车。该村较为闭塞,农户也几乎靠种植粮食维生,现全村(自然村)一共25户左右人家,人均年收入2500元左右。

三个样本村庄特点各异,在空间上分别代表了距小城镇非常近、比较近、比较远三种类型,在发展程度上也处于不同的阶段,在村庄居住形态、村庄人员构成及稳定性上有着截然不同的特点。

二、调研与分析

当前,几乎所有的村庄都面临所谓“留守儿童”、“老龄化”、“空巢化”等问题。部分村庄甚至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笔者调研的初衷也是调研村中居民外出打工、村中只余下老人与小孩的情况,这在很多的乡村研究中已有涉及。外出打工的农民至少在一年中还有一段时间会回到村庄,他们在发达地区打工挣下的钱也有很大一部分带回到村庄,同时也为村庄带回很多外界的文化与信息。他们对村庄的这一行为类似于“输血”,为村庄输入经济、文化上的新活力。

但是,随着本次调研的深入,笔者却发现除了广泛性外出打工所造成的“老龄化”、“空巢化”等情况外,出现了更为深刻的变化。城镇化的不断发展使得农民也逐渐向城镇迁移。西部地区的不少落后村落出现了户口数不断减少,村落规模不断缩小的情况,这一情况是由于村内住户不断向外迁徙造成的。本次考察调研即是以村落为对象,调研其在近五年来(自2002年始)常住住户的迁入迁出情况。

(一)样本村落总户数变迁分析

1. Z村。

2002年村庄有50户。村庄本身地处景区内,经济效益较好,每家每户都从事与旅游相关的经营,比如农家乐旅馆、饭庄、纪念品制作销售等。因此,近五年来,除掉因升学等原因的自然迁徙之外,该村50户村民主动迁徙到外地(镇区、市区)的无1例出现。相反的是,村内户数在去年还因为女婿倒插门的缘故使得总户数增加了2户。而且由于城市交通联系的方便(到镇中心、区中心和贵阳市分别只需要5、10、30分钟车程)和自然环境的良好,城市居民也有通过某种途径在农村居住的情况,村内至少有两栋房屋是由外地人购置后在此长期居住的。因此,该村现今的常住户数应该以54户计算。除此此外,城里在该村投资做饭店旅馆生意的也不少。据统计,村内共计15家的饭店饭庄,只有5家是本村村民利用本家屋舍建成的,其余的10家左右均是外地的老板投资兴建的,外地老板一家也长期或不定期地居住于此。

2. Y村。

在近5年中,村内共有3户搬迁至外地城镇,主要是因为在前些年经济不好时出外打工后逐渐在打工地安家。近2年来,随着经济果树林的栽培和农业旅游的开展,以及成为农家乐旅游试点以及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经济情况开始好转,人均年收入由5年前的不足2000元上升到2007年的4000元左右,村容村貌也得到较大改善。此后从该村外迁的人家就没有了,但是出外的年青人还是不愿意回到村里。村庄由2002年的33户变更为2007年底的30户,但在2005年后已无外迁的趋势。

3. C村。

经济一直以粮食种植为主要经济来源。人均收入不高,交通亦比较闭塞。因此,从10年前起,该村户数就在不断减少。近5年来(2002-2007),总户数由原来的40余户缩减到今天的25户。

(二)样本村落户口迁徙来向与去向分析

1. Z村。

本村的户口数增加两户,来自于贵阳市的其他乡村。另外,关于外地人置办房产于此居住的情况,本文将其计入村庄常住户数变更之中,因此,另有两户来自于贵阳市主城区的家庭来该村庄居住。此外,还有10户经营饭店度假村的外来人家,因为较为复杂故暂不统计在内。

2. Y村。

本村迁出家庭3户。其中2户到就近A镇,1户到贵阳市内的其他集镇居住。

3. C村。

迁出家庭户数较多,去向也较为复杂。迁出15户,其中A镇5户,县城以及贵阳市域其他集镇8户,贵阳市城区2户。

(三)样本村落外迁村民从事职业分析

Y村、C村共有18户迁出乡村。统计其离开土地之后从事的职业,有如下数据:运输业6户,从事跑货物运输与出租车运输等;成为产业工人3户,在A镇附近的工厂上班,均修建房屋或购买房屋于A镇;3户为小商品批发零售,成为私营业主;1户从事厨师职业;另有4户属其他情况(投靠在外定居的子女等等);1户未知。

分析村民外迁后的职业,发现个体运输、个体私营小商品占据很大比重,这一般都是个体行为。而服务业与产业工人的比重却非常小,这与东南沿海平原地区有很大区别。这表明西部农村地区的产业、服务业的发展水平还十分落后,城镇对于大规模吸引农村人口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结论与思考

结合对三个乡村的调研以及同期对其他村庄、集镇、县城的调研,笔者思考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山地农村农户外迁问题,逐步形成以下三点结论:

(一)市场经济发展与城镇化进程是农户外迁的根本原因

分析本调查揭示的农户纷纷外迁现象与前些年的“空巢化”等现象原因的异同,不难发现相同点都是城市经济对于农民的巨大吸引,城市工作的报酬远远高于乡村种养殖生产的报酬,在本调研中,几乎每个农户都表达了种植粮食太不值当的类似想法。因此,农民纷纷外出打工,从事农业生产之外的其他行业,以期获得更高的收入。但是,本文揭示的农户外迁现象与“空巢化”现象也有很大的区别,甚至可说是“空巢化”现象发展的更进一步。农户纷纷外迁是与以下两个前提密不可分的。

一方面,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前提,部分农民有了选择居住处所的能力与愿望。经过这些年的市场放开,农民不再被禁锢在土地之上,通过经营集中型农业,经营诸如运输、养殖、旅游之类的副业,或者是外出打工等,部分农民家庭已经积累了相当的财富。这部分农民有了到城镇居住的实力。同时,农民“安土重迁”的思想也在逐渐改观。各种途径接触到的城市生活方式正在改变着农民的思想,农民对于基础设施、文化教育设施、交通医疗条件等的诉求逐渐增强,而农村迟缓的发展已不能满足农民改善自身生活的需要。因此,农民普遍有了外迁的动机,部分农民有了外迁的财富条件。这在调研里得到了证明,当时在Y村和C村调研时,几乎每一位受访者都希望能够到镇上或是县城甚至省城居住,基本上都不满足于农村的生活条件,尤以年青人为甚。但是据调研,已搬到集镇以上居住的几乎都是当地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都通过跑运输、规模化种养殖等各种方式完成了财产的初始积累。

另一方面,城镇化建设逐渐加速,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镇也面临填补职位空缺与降低人力成本的需求,这为农民外迁提供了催化剂与吸收器。城镇与村庄经济水平日益加大。城镇在二、三产业对农民也形成了极强的吸引力,为农民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工作岗位。城镇与农村的设施完善水平差距也日益扩大,农村生活在文化、教育、交通、医疗各方面普遍不如城镇便利。小城镇建设中热度很高的房地产投资除了面向城镇居民之外,面向临近村庄的开发也占了相当的比例,吸引了临近农村家庭。据笔者的不完全统计,贵阳市修文县某集镇2002年起开发的一条商业街,100余宗地块中有40%以上是由邻近村庄农户购买后建成底商上住型房屋居住的。

(二)农户外迁对乡村社会与传统文化产生重大影响

1. 农村人口减少,农村经济凋敝。

农村社区规模不断缩减,调研中C村就是很典型的例子。由5年前的40户人家缩减为今日的25户人家,迁出人家的田地除了一部分转包给其他人家种植,还有一部分抛荒,房屋也逐渐倾颓。全村的基础设施完善度也越来越落后于城镇与发达农村,以往兴修水利,兴建道路等举全村之力可以办好的事情今天很难单纯依靠村庄自己力量完成,往往需要国家的大规模投入。

2. 农村文化也逐渐衰落。

以往每个村落都有很多习俗,比如在农历正月初一、十五闹花灯以及夏天各村间组织篮球赛等,近年由于村庄户数减少等原因已经难以开展。村中小孩的教育也不得不改换方式,本调研中,C村原来有一个完小,辐射1个行政村的5个自然村寨。但现在由于农村适龄儿童数量的缩减,并且由于提高教育质量的需要,该小学已经被撤销,该村适龄儿童需步行5公里路到另一片区的小学校去就读,十分不方便。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原来学校在村庄文化建设中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子女教育的场所,也是村庄文体活动召开的场所,还是村庄大小事情的商议地点,村小学的教师在村庄中也有着非常高的威信,他们是村支书、村委会主任等行政体系的重要补充。但随着村庄的缩减,学校的撤销,这一切已经不复存在。而乡村的整体文化氛围甚至农村社区的凝聚力已经遭到了很大程度的消减。

调研中我们还注意到一个现象,即搬迁到外地的农户在搬迁之前一般都是当地的“骨干农户”,要么是先富起来的家庭,要么是比较有文化的家庭。在搬迁之前,他们在当地都是村庄中比较中坚的力量,在带领更多人致富、村庄的管理整治等等方面都能够发挥重大的作用。可是这一部分家庭的纷纷外迁,使得这一带动作用削减。

(三)县域经济发展对解决农村发展问题、促进城乡全面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从调研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比较明显的现象,即村庄外迁户数比与村庄的人均收入呈负相关,与交通联系的方便程度也呈负相关。而且,外迁村民的目的地带有很强的层级性,通常先是朝着最近的集镇集中,其后朝县城以及其他集镇迁移,而经济条件最好的往往会直接迁徙到省城居住。

调研中,Z村的经验告诉我们,村庄有了主导产业的带动,能够很快提升农户的收入。而交通条件的便利使得村民即使居住在乡村也能够十分便利地享受城镇的生活条件,还能享有城镇居住所不具有的优美环境等。而这也是其吸引城市居民前来居住的原因。

而Y村与C村其实离中心城镇空间距离也不远,都只有10公里,但由于道路交通系统的不发达,镇与村之间的联系较弱,镇村没有形成产业联动关系。而且主导产业对农村经济状况改善有非常大的作用。Y村可作为一个典型例子,近五年大力发展科技农业与观赏农业,同时改建到集镇的道路使交通时间从半个小时缩减到10分钟,才一举改变了该村一穷二白的面貌,村庄人口流失也逐渐遏制住。C村在这方面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解决这一问题的其中一条重要途径在于县域经济的发展。吴良镛教授等提出的把城镇建设成为“两个文明”的中心,并且重点在京津冀地区探讨了区域城镇体系形成对于区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这两点在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广大农村也十分重要。需要重点考虑县城——重点镇——集镇对农村区域的带动作用,以农业经济为主体,考虑均衡发展。以县城、中心城镇、集镇的产业聚集为龙头,带动农村经济的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同时,加强区域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改善农村的生活设施,同时加强城与乡的联系,使得农民能够方便地享受到城市便利的教育、文化生活。生活设施解决的是“安居”的问题,“产业发展”解决的是“乐业”的问题,只有让农民能够真正既“安居”也“乐业”,才能从根本上稳定三农,发展三农,也才能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既定目标。

本次调研仅是调研的第一个阶段,仅仅在三种情况下各自选取了一个村落作为对象,样本还远远不够。在随后进行的调研中,我们将会选取更多更具代表性的样本进行分析,以期为农村决策提供必要的参考。

参考文献

[1].王天营.农村人口流动为我们带来了什么——基于一个村庄调查的思考.中国统计.2007/11

[2].安新固吴金腾.关于当前农村人口流动的调查和思考.决策咨询通讯.2008/1

[3].窦效民顾绍梅.人口流动与社会政治稳定.河南社会科学.2002/3

[4].温江涛.我国农村人口流动新趋向.滁州职业技术学院报.2006/3

[5].胡令周进辉.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经济学分析.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7/1

[6].吴良镛.城乡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7/3

上一篇:试论我国消防法律法规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下一篇:医改半年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