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教研工作计划

2024-05-15

综合实践活动教研工作计划(共11篇)

篇1:综合实践活动教研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本学年期我们科组将始终坚持以深化新课程教学改革为核心,“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构件和谐新中”的总思路,把握课改的锲机,继续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反思,完善各项管理制度,积极开展教学教研,努力实现课程的目标促使学生、教师、科组、学校的共同发展。

二、工作要点

1、深化课改意识,提炼教学理念

2、加强有效指导,提高发展质量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很强的课程,要切实实现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价值,提高课程实施对学生发展作用的有效性,克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学生发展影响“表层化”的局限性,需要形成增强教师指导的有效性。形成教学指导常规是实现有效教学指导的`基本保证。

3、积极教研,提高质效

继续做好《塘新牛仔服装文化研究》、《增城荔枝文化研究》、《增城旅游资源开发与研究》的课题研究,注意总结好《塘新牛仔服装文化研究》、《增城荔枝文化研究》、《增城旅游资源开发与研究》的课题资源,形成系列的课程资源作为学校的校本教材供学生参考。

4、其他工作

(1)组织好学生参加研究性学习小论文和案例评比,并落实好指导工作,以此为载体实现学生、教师、科组、学校的发展。

(2)继续组织教师参加学校的年轻教师业务竞赛,搭建青年教师展示才能的舞台,创造机会让他们早日成才。

(3)在教学中做好推普工作、环保教育。

三、科组活动安排

1、9月

(1)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培训。

(2)高一级第一个课题“开题报告”展示与交流;高二级第二个“结题报告”展示与交流。

2、10月

(1)研究性学习有效开展研讨。

(2)教育局教研活动。

3、11月

(1)增城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现场观摩课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

4、12月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常规。

(2)教学评价总结交流。

5、1—2月

(1)学农学工活动及志愿者活动筹划。

(2)科组总结

篇2:综合实践活动教研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以《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为理论基础,以校本教研为基础,以教师成长为本,以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积极深化我校的素质教育改革。

二、工作目标

积极推进我校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增强我校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认识、探讨与实践。

三、工作思路

1、理论学习

借助学校的相关材料(书籍、光盘等)、网络资源以及老师们的手头上的资料,通过共享的方式,提高本教研组成员的理论素养。

2、专业引领

以省教育学院邹开煌教授到校指导教研活动为契机,通过组员主动请教的方式,获取邹老师对我组教研以及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具体实施的专业引领。

3、学习取经

努力创建各种交流平台,使教研组成员有更多的机会,到校外考察,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借鉴同行们的先进经验。

4、加强教研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全新的学科,要上好综合实践活动课,必须加强教研活动。学习各地先进经验,交流活动情况,进行教学反思,调整计划内容,把活动搞“活”、搞好。每周星期三上午第二节为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活动时间。

5、内容开放

拓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发展空间,开展以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活动。即各年段可以根据各自的年级特点制定一个主题进行研究,也可以根据各班的实际情况开创独特的主题。

6、以实验班级为教研重点

根据学校计划,本学期将加强教研力度,切实把实验班级的综合实践活动做起来。每月定期对实验班级的活动情况进行考察。(注:各实验班级由班主任主要负责;协助老师为各班的所有科任老师。)

7、非实验年段参与为辅

同时,考虑课程安排等实际情况,减轻非实验老师的工作量,即非实验年段老师可以不受时间限制,在一学期内任选时间与内容,开展两个主题以上的活动,并注意积累资料(活动方案、活动剪影、活动记录、活动反思等),以备期末学校检查与奖励。

8、资料入网

我们学校的校园网将创设,“综合实践活动”专栏也将设立。因此,本学期我们要将各种相关图片、文字资料整理好,先存放于档案袋中,以后再整理入网。

2008——2009第二学期综合实践课计划

孙翔业

一、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去体验和感受生活,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增强创新意识。

本学期,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将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以实践为核心,以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进课程改革。

二、课程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认识、体验、发现、探究、操作等多种学习和活动方式,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进而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具体为:

1、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

2、培养学生自主发现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

3、培养学生的乐于合作的情感和善于合作的技能。

4、养成劳动观念,形成一般劳动技能。

5、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参与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主人翁精神。

6、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生活和社会环境,增长从事社会活动所需的知识,增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三、基本要求

1、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出发点。研究性学习是对传统的接受式学习的一种变革,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根本目的和价值不在于让学生获取多么高深的研究成果,而在于让他们在研究过程中获得一种积极的学习体验,受到新的方法的熏陶,从而改变长期以来习惯的偏重知识接受的学习方式,实现学习方式的有效转变。

2、强调知识的联系和综合运用。由于研究性学习涉及的学习内容大多来自学生周围的现实生活,许多问题自身带有很强的综合性,这些问题的解决自然要求学生调动多方面的知识,并综合运用这些知识于问题解决过程中。

3、注重过程。淡化知识目标,强调对过程的参与、理解与体验,是研究性学习的一大特色。从课程的实施与评价两方面来看,注重学习者对过程的参与和在过程中的表现,都应是研究性学习坚持的一条基本原则。在这个意义上甚至可以说,对研究性学习而言,学生的广泛参与就是目的,在过程中获得了积极的体验就是成功。

4、强调开放。从课程建设的角度看,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类正规课程,必须具有自己特定的目标、内容、实施规范和可依据的相对稳定的学习材料。但综合实践活动自身的课程性质在本质上又决定了它有着不同于其他类型课程的一个基本特点:开放性。因此,综合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的目标、过程、评价诸环节都呈现出很强的开放性,为师生自主选择活动和创造性地设计、组织、实施、评价活动留下了必要的空间。

5、重视师生互动。正因为研究性学习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因此实施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就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研究性学习要求师生之间建立一种新的关系:教师不再以知识权威的身份将预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也不再作为被动的接受者接受教师发出的指令。在开放的情境中,师生将共同作为课程的开发者、创造者和实施主体,依赖自己的智慧和创意,在交互过程中共同构建课程的内容,设计实施的方案,完成课程的评价。

四、活动重点

篇3:综合实践活动教研工作计划

我校地处萧山南部较为偏僻的山区, 师资水平一向相对薄弱, 学生受经济条件、文化视野和家庭条件的局限, 成体系地、有特色地开展教研活动并不多见, 面对新课程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运行往往手足无措。故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差不多处于停滞状态, 偶尔部分教师的尝试也只是稍稍让学生过把瘾而草草收场。

究竟如何来激活薄弱的农村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相对滞后的现状?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 我镇鲜为人知的抗日题材、极负盛名的杜家杨梅以及其他社会题材等都是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绝好的生活教材。故此我校特依托教科室、语文学科教研组及综合学科教研组的部分骨干教师, 以校文学社成员和其他爱好者为活动主体, 策划了一次次较为成功的综合实践活动案例, 并构建了一套针对薄弱农村初中的行之有效的校本教研模式。

二、课题的实施过程

(一) 确定活动对象及主题

鉴于我校师资力量的现状和教师意愿, 我们特精心挑选了几位事业心强、业务素质相对较好、有志于教研改革的几位教师组建综合实践活动课课题实验组, 由校教科室主任和语文教研组长任正、副组长, 同时在校长和各科室的大力支持下开始科研策划, 并以我镇鲜为人知的抗日题材、极负盛名的杜家杨梅以及其他社会题材等为契机, 正式启动以我校西小江文学社及其他爱好者为主体的大型综合实践系列教研活动。

(二) 确定活动板快及课题小组

活动板块主要便于学生活动分工及教师指导, 每项活动依据具体主题活动而定。以下是活动系列板块及课题小组分工个案:

品独家杨梅, 走生活语文之路

——所前镇中杜家杨梅节综合实践活动系列之一

(三) 细化活动课题方案。

为进一步细化指导, 让学生明确分工, 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较为细致的安排, 尽可能排除学生的畏难情绪, 让学生心中有数, 我们特地对每一小组成员加以细致指导, 并以期这批成员能成为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大面积开展的骨干力量, 从而带动全体同学走向社会课堂。下特以部分活动方案细化案

例为证:

案例一:

关于第九届萧山杜家杨梅节实地采访的策划

一、设计主题:杨梅人的故事、杨梅的生态环境、杨梅的经济地位等。

杨梅人采访对象:出产杨梅的亲人;出产最多的梅农;出产最少的梅农;最勤劳的梅农;年纪最大的梅农;杨梅节现场梅农和顾客采访等等, 写出他们的苦与乐, 表达他们的心声, 捕捉最有特色的素材, 形成采访记、观察记、现况采写以及风情介绍等等。

杨梅的生态环境:可从身边亲人或亲人推荐的对象走访, 听取有经验梅农或权威技术人员的介绍, 再结合网上或其他资料, 撰写成文。

杨梅的经济地位:可从杨梅收入最多或最少进行调查, 从村委进行采访了解全村杨梅收入, 从镇里了解全镇杨梅的收入。

案例二:

关于第九届萧山杜家杨梅节摄影录像的策划

活动分工策划:协助走访队, 拍下走访过程和感人片段, 以及现场实况和杨梅实景, 为自己和其他队抓拍创作题材, 写成文字。

活动人员:缪宇洁703王霞露704金小燕708陈华706曹张青706

活动时间:年月日

活动地点:

活动遇到的困难及对策。

活动方式:人物采访追踪、实景拍摄、现场抓拍等

设计主题:留下美的一瞬

活动成果:录象、拍照、录音以及文字介绍等。

(四) 活动阶段

每次活动共分为前期、中期、后期三阶段段。以萧山杜家杨梅节综合实践活动为例:4月下旬~5月下旬为前期, 主要做好人员分工策划、课题策划、器材准备等工作, 同时有目的开展首次活动;6月上旬~6月下旬日为中期, 中期阶段由指导教师亲自带队走进梅乡, 深入现场, 让学生切实体验萧山杜家杨梅节轰轰烈烈的时代场面, 激发学生乡土意识和家乡自豪感, 并通过感受梅农的苦与乐获得第一手材料;6月下旬~7月上旬为后期, 这是课题结题、反馈和总结阶段。

(五) 策划活动成果

1、众多作品见诸报端。

2007年6月24日《萧山日报·花季雨季》以较大篇幅刊登我校西小江文学社成员这次活动的成果。其中采访记《杨梅占了杜家村收入的“半壁江山”》、《一棵杨梅树, 20年才能有效益》、《希望杨梅越卖越好, 杨梅节有更多人知道》全文刊登和《甜甜的, 酸酸的》、《夏之梅》《做人要厚道》、《杨梅映红了笑脸》、《好客的杜家人》等作品节选发表。

2、省立项课题组高度评价。

2007年6月23日, 萧山区省级立项课题《新课程下初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全程运行体系研究》成员在区语文教研员带领下莅临我校调研并听取了我校朱伟丽老师《又到杨梅满山红》的语文综合实践汇报课, 高度评价了我校以文学社层面为主体的新型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究, 切合了我校薄弱农村初中师资水平和学生的实际, 走出了薄弱农村初中科研之路。

3、教科研成果产生较大反响。

2006年12月《语文学习的第二课堂:与历史对话》获萧山区中语会年会论文一等奖, 2007年9月《品杜家杨梅, 走生活语文之路》获萧山区20届中小学专题论文二等奖。

三、活动启示

(一) 寻找支点

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薄弱面, 每一所薄弱学校也有自己的地域和师资强势。如果我们巧用这一支点, 组成一支骨干科研力量, 并构建一块学生实验园地, 让部分科研教师尝到甜头, 让部分学生先“富”起来, 再走“共富”之路, 从而避免浮躁、茫无头绪、死寂沉沉的教研局面。当然支点的要求应是:

1、教师必须有一颗上进的心, 立志在教科研上有所作为, 同时能有相对较强的科研以及业务能力等。

我们组建科研队伍时, 以语文教研组为龙头, 同时借助其他学科的优势, 科研实力相对较强, 否则头未开好, 叫叫嚷嚷上马, 毫无结果收场, 实验不了了之, 只能贻害无穷。

2、学生可挑一些相对胆量足、表达能力强、有一定特长。

这一部分同学指导期限短、接受能力快, 敢于与他人交际, 社会实践能力强, 任务完成效果相对更佳。

(二) 以点带面

先打开教研的新局面, 让“试验田”的一部分师生能有所收获, 这不是我们的终端目的, 而仅仅是一个起点。我们更多是为了让这一部分教师能以自己获得的体验给更多教师以抛砖引玉之功效, 让这一部分“试验田”的学生能回到班级给更多学生以示范。由于这一部分教师已有了一定科研的能力, 在承担更多教研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他教师就有了可供借鉴和咨询的样板。同时这些文学社成员在其他同学中有威信, 他们完全可以成为本班本校学生中的“燎原之火”。

(三) 以面促点

事实证明, 我区团队型教研队伍除城区及部分农村示范初中外, 其他并不多见。农村薄弱学校的部分同仁之所以走不出个人教研的怪圈, 缺少团队支持恐怕也是一大因素, 实现团队和个人教研互赢就等于为我们唤来了教科研的百花齐放的春天。同时, 更多学生的参与反过来也就会促进前一部分学生的上进心。

(四) 团队科研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专长、文化背景和社会阅历, 如果我们能充分考虑并善于营造一种合力, 打造团队科研队伍, 并让每一位教师都能找到自己的专长, 使更多的教师和学生能投入到教科研队伍, 这种团队的力量无疑是巨大的, 这股合力所产生的效应无疑是难以估量的。

(五) 构建地域文化教研特色

事实证明, 形成和构建地域文化特色是学校走教科研之路的一条必要途径, 我区第九中学的“沙地文化”、第三中学的“红色文化”, 还有一部分农村初中开发的钱潮文化、围垦文化、板龙文化、花卉文化、伞文化、羽绒文化以及我校本镇抗战题材的成功开发等等都收获颇丰。2007年上半年度我校以一年一度的萧山杜家杨梅节为契机, 大力开发杨梅文化, 充分做足、做好、做大杨梅文化, 并开发出一大批课题, 如《杨梅的情结文化》、《杨梅的生态文化》、《杨梅的旅游文化》、《杨梅的市场文化》等等, 这里涉及历史、地理、数学、自然、美术、摄影、文学, 甚至包括各国语言、礼仪的交际等等, 无不是我们各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资源。当然, 地域文化特色也包括本校教科研的突出教育教学问题, 学校亟待解决的教育教学“瓶颈”, 这都是本校的校本教研特色和地域特色, 而不仅仅惟上、惟新。

四、问题和思考

教研模式的构建并不是意味着教研之路一蹴而就, 它还需要我们长期的不懈追求和努力, 应避免简单化、教条化。

(一) 一忌简单化。

笔者在实施过程中, 尽管活动策划极尽细化, 课题试验组成员和文学社成员相对力量较强, 但实施过程中部分成员面对实际问题应对能力仍明显不足, 材料的汇编和语言的表达似有力不从心之感。这显然需要我们创设更多的实践机会和科研机会, 有更加细化的策划和指导, 让师生在一次次挫折中体验和成长, 最终才能享受教研的成果。很显然, 任何简单、武断的做法都是不相宜的。

(二) 二忌片面化。

任何个人都有可供挖掘的潜力, 在适当的外力和内因下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课题的“支点”, 故此我们切忌眼光片面化, 可着力发掘一切积极因素, 充分给人以展示的机会, 切忌为“支点”所囿。在这次教研活动的策划中, 我们并未囿于所谓的“支点”, 除课题组成员, 我们还特地邀请了部分任课教师, 以便于对所教学生的切实指导, 我们还特地组织了杜家村部分学生的加入, 通过他们联系家长、走访梅农、采摘杨梅、体验农家风情等等, 这为我们做出了无可替代的向导作用。

(三) 三忌教条化。

教科研前期的理论指导和课题策划为师生提供了可资援引的思路和策略, 但更多的实践活动和科研中, 必然会碰到我们无法预料的新问题, 这显然需要师生能据实际情况灵活、机智、创造性地应对。课题实验组需对课题的几个阶段适时调查、调整、矫正和反馈。

篇4:综合实践活动教研工作计划

关键词:教研员;校本教研;综合实践活动

就综合实践活动校本教研工作的开展来说,不仅是课程教育改革条件下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对高校现阶段教学实践活动质量进行有效改革的必然途径。那么作为教研员来说,在具体工作开展的过程中,究竟该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来助推综合实践活动校本教研呢?

一、调查统计工作的有效开展

就综合实践活动校本教研工作的有效开展来说,教研员在其中不仅扮演着重要的实施角色,同时还发挥着重要的助推作用。在具体教研工作开展过程中,教研员需要做的工作很烦琐,但是为了保证其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前提和基础是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情况进行系统的调查和统计,以保证“对症下药”,其中“具体的情况”主要包括了三个方面:一是活动开展过程中学生参与的总体情况,二是教师在时间活动中角色扮演的具体情况,三是综合实践活动最终实施的效果和呈现出的最终质量。教研员在校本教研工作开展之前,首先需要将这几方面的数据进行有效的收集和整理,从而为接下来教研工作的有效开展策略提供有效的依据。

二、综合听取多方意见

除了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开展情况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之外,教研员在推进校本教研工作的过程中,还应综合听取多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不同的角度,對同一事物总会有不同的见解,比如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说,他们提出的建议和意见可能是从实践活动参与者的角度来观察的,如果是任课教师的话,就会提出活动引导者、组织者角度的建议。这样一来,教研员在制订提高综合实践活动具体策略的过程中,就能对活动的整体效果进行到位的把握了。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教研员在综合实践活动校本教研工作开展过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教研员在工作过程中发挥助推作用时应提前做好有效的准备工作,为综合实践活动校本教研工作的开展奠定有效的基础。除此之外,教研员还应学会去综合各方面的资源,对教研工作开展的过程进行有效的保驾护航,从而保证综合实践活动校本教研工作开展的最终质量。

参考文献:

杨春艳.校本教研中教研员的新角色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

篇5:中学综合实践活动教研工作计划

工作要点

一、调研课程开设情况

江苏省教育厅颁布了《关于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要求中小学按照江苏省课程设置要求开齐、开足课程。以往我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不足,本学期将广泛调研各校开设情况。

二、课程实施现场会

本学期进行一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现场会,对象为全市初中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长。内容为教师对学生课题研究的开题、中期、结题指导的现场展示及经验交流。希望各校及时派人员参加,具体会议时间另行通知。

三、教研组长会

召开各校综合实践会教研组长,布置本学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推进要求。督促各校从少、从小做起指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会议时间另行通知

四、教师论文评选

按省教研室论文评审要求,征集、评比论文,广泛发动教师积极参与。评选出优秀论文参加省评比。并以此促进教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五、学校课程方案评比

各校要参加徐州市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评比,按徐州市教研室规定设奖。要求所有学校必须参加。并督促学校按课程方案逐步贯彻课程开设要求。

请各校务必于2010年4月1日之前将各校“综合实践课程方案”纸质稿报送到县教研室,纸质稿一式三份,并盖上学校公章,电子稿发送到jssnzyp@126.com睢宁县中小学教学研究室

篇6:综合实践活动教研工作计划

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南,以提升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质量为动力,按照实施新课程、落实新理念、打造新课堂的需要,积极有效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充分发挥综合实践活动学科的全面育人功能,改进教学行为,促进教师专业教育教学水平的发展和提高。本学期继续加强综合实践活动的理论学习与研讨,力争在操作层面上探索新路子,为学生的发展,也为学校的发展,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二、工作目标:

1、提高教师的自身修养,加强综合实践活动的理论学习与研讨,使得每一个教师概念清,思路明。

要培养全面的学生首先要有全面的教师。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师只有全面提高自己,才能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紧紧围绕“全面创建学习型教师”主题,以综合实践课题《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为中心,鼓励教师多阅读教育教学理论等方面的书籍,并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和案例,努力提升教育教学理论的层次和高度,争取在各级教育教学报刊上公开发表论文,全面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本期我们将从这里出发。

2、规范综合实践活动的管理,加大教研力度,从内容入手,试解决实施过程中的“瓶颈”问题。加强教师间的交流,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教师教学质量

长期以来综合实践活动专职教师的课时多、活动多,平时教师间交流的时间太少,外出学习的时间更少。充分用学校内的教师资源,加强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对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它有利于学生能动性的发挥和个性的张扬。这将是我们这学期一个重要交流活动内容。

三、教研活动内容的安排

1、加强理论学习与研讨,强化课程意识

走进新课程,实施新课程,必须澄清认识,提高每一个教师执行新课程标准的自觉性。只有正确认识综合实践活动,才会重视该课程,使之“合法化”,才会在实施过程中一路绿灯,把活动真正落实。本学期在学好《纲要》的基础上,组织教师重新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不仅使教师知道综合实践活动是什么,为什么要实施这一课程,而且知道怎么办,如何去做。让他们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门内汉”,成为学生活动真正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领导者、协调者和评价者。因此,理论学习的时间要保证,方式方法要改变。

实施新课程,师资培训当务之急。为了能发挥综合实践活动的最大效能,体现它的价值,自本学期起,立足“以点促面”式校本培训。在条件许可下,尽可能多地让教师走出去学习观摩,然后发挥他们的辐射功能。此外,请专家或成功学校来校为教师作专题讲座。教师通过培训,明确了责职。这样,实施新课程的重担就不会只落在一个人身上或少数人身上,从而摆脱其他人有劲使不出的尴尬局面。

2、加大课题研究力度,解决实际问题

首先,从份利用我们的优势,结合我们的地方优势开展好镇江市级课题《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的研究工作,并有针对性地研究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及探索解决办法。

其次,针对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现状提出问题,明确研究方向。

综观我校综合实践活动现状,不难发现“学生自主进行活动”这一灵魂的缺失。这脱离了学生生活,缺乏学生自主的活动只能与综合实践活动相趋甚远,有违综合实践活动的初衷。这是综合实践活动不能深入开展的根本性原因。为了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让学生在活动中能真正动起来,解决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问题应为当前的首要任务。

我们在小学中、高年级进行相关的研究,探索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课程资源。通过进行相关的研究,在实践中,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宣传课程改革思想,培养一批从事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老师,提高小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打好基础。在理论上,探索综合实践活动与小学各学科的整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师资培训,以及为课程改革信息的收集与分析等提供经验和程式。

再次,加强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对于课题研究,往往只重结果而轻过程,加上对结果的“果”没有正确的界定,使得造假之风兴起。平时不闻不问,到时加班加点,研究也就只能停留在纸上,而不能真正解决实(来源:文秘11

4http://)际问题。如今,面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从教师的理论学习、计划的制定、总结的撰写、学生活动的记录等等,我们要抱着严谨的态度,重视研究的过程,做到事无俱细。

3、提供优质的课程资源,保障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必须是学校、家庭、社区、社会共同协作产生,而不能把它推给教师或学生个人。对综合实践活动,学校、家庭、社区、社会要形成共识。

4、做好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的衔接

校本课程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开放民主的决策过程,即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活动。开发校本课程,有助于提高教师独立判断和参与课程开发的积极性、创造性;有助于密切课程专家与学科教师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凸现学校特色,发展学生特长。综合实践活动与之有着异曲同工之效,因此,综合实践活动应很好地结合校本课程。否则,综合实践活动有可能落入个别教师依靠自己狭隘的经验指导学生活动,其结果往往过于封闭、缺乏交流。所以,每一个参与新课程的教师都必须了解校本课程。

四、活动安排

二月:1、理论学习,成立教研小组

2、课题方案、活动计划的制定

三月:1、前阶段活动小结

2、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情况检查(校)

3、优秀论文、活动案例评比

四月:1、中心组活动(校)

2、现场观摩活动及评析(活动月:3~6年级)

五月:1、优秀活动设计及组织实施评比

2、学生活动成果交流

六月:1、课题阶段成果汇报

2、各年级整理资料,写好活动总结

3、汇总活动成果,上报交流材料

本文章共2页,当前在第2页

上一页

[1]

篇7:综合实践活动教研工作计划

教学管理与教师研修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依据,努力开展好本学期的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体验性课程,实践性课程,综合性课程,三级管理的课程,具有很强的生成性。本学期,我综合实践教研组的教研工作将继续以教师立足课堂教学,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使师生双边共同发展,促使学生积极参与研究。

二、工作目标:

1、情感目标: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获得亲身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塑造完善人格,初步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2、知识目标:了解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社区服务和探究法的一些常识。

3、能力目标:使学生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交往协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4、过程目标: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与调查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搜集、分析与处理的方法和研究探索、实验实证的方法。

三、主要工作

(一)继续加强学习使教师在学习中不断成长。

1、教师继续加强学习。组织综合实践教师学习《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3-6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等理念,丰富教师理论水平。

2、开展好综合实践例会。继续建立以教研组为单位的研讨制度,让教师在例会上汇报综合实践课的进展情况。让教师在交流会上畅所欲言,交流自己在组织活动中的种种困惑,谈自己在课上的点滴发现与学生的讨论。认真记载每次活动。

3、对任课教师进行培训。本学期为了使新教师能用正确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采用对资源包进行分析培训。

(二)加强常规管理,促进计划深入实施。

1、为了有效实施课程管理,校领导与教研组长对本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情况加大检查力度,了解活动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开展情况、活动过程中所积累的成果及师生的收获等,确保按课时认真组织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切忌随意挪用或占用综合实践活动课时,保证课程更好的实施。对于配套教材、学具进行科学地选用。科学安全的使用劳技室。凡是学校推出的综合实践活动研讨活动,每位任课老师必须参加,做好听课笔记。

2、阶段性总结制度:

不断反思才能不断提高。因为综合实践活动有不同的课型,涉及的范围比较广,要针对不同的活动情况进行反思,形成书面记载。对典型问题教研组要组织统一学习、讨论、研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时进行总结与推广。

3、评价制度:

本学年继续将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纳入教科研的管理,实行动态化评价和管理,即对活动的全过程进行过程督导和评价。

(三)结合学校工作安排开展好活动。

本学期我们主要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提高学生活动的兴趣,使学生能在课堂上学有所得,真正地走向生活,走向实践,走向创新。

四、工作安排

(一)立足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大胆整合,挖掘活动主题。

1、从学科中生成。综合实践活动虽然不同于学科课程,但也不是与学科完全分开、割裂,可以大胆与各科教学结合起来,将学生所学的学科领域的知识,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得到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同时,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可以在各科领域的学习中得到拓展和加深。

2、从生存环境中生成。学生不可能生活在真空中,他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每时每刻都在与周围环境进行信息交流。我们应充分注重环境的功能,挖掘身边的资源。

3、从传统节假日中生成。一年四季中,有许多传统节日,这些节日,也都能成为一个活动主题。

4、从日常生活中生成。如原来爱吃肥肉,现在都偏爱吃瘦肉了;原来爱吃新鲜蔬菜,现在爱吃野菜了。这些生活中的细微变化,也都能成为活动主题。这些活动的开展,贴近学生生活,实在易行。以往的活动脱离学生的生活太远了,忽视了现实生活这宝贵的资源,使学生的生活“沙漠化”。

(二)确保活动时间,加强过程管理。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而要始终关注学生的成长、亲历过程,注重学生的内心体验和自主构建,视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完整的人。我们要注重活动的过程,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为此,我们应打破“大而全”的活动主题“一统天下”的格局,选择“小而精”,简便易行的主题,充分开展好小课题研究,从而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并学会健康愉悦地、自由而负责任地、智慧而有创意地活动。只有当活动能调动其内在的生活积累和情感体验,与原有的知识点发生碰撞时,才能激发起学习者的活动兴趣。

1、年级段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好各课题,并写好活动计划,认真开展好活动,做好记录。

2.本学期开展一些学习方法的指导,如写计划,写研究报告,采访等。

3、引导学生进行阶段性小结,总结前段时间的实践活动中的经验和教训,分析活动中的困难及解决办法,并指导后阶段的活动。

(三)总结阶段:

1、学生整理好各自的资料,写好活动中的体验,感受及收获等内容。

篇8:校本教研活动的实践探索

1.校本教研

校本教研是“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的简称, 它是指以学校为基地, 以学校内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内容, 以教师为研究主体, 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研究目的所开展的教学研究活动。校本教研是一种理论指导下的应用性研究, 既注重切实解决实际问题, 又注重概括、提升并探索规律。校本教研是: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在学校中。所以, 校本教研必定要植根于学校的教学活动, 贯穿于学校教学活动的全程, 并为所有的教师所体验、所认同, 其研究的成果将逐步沉淀为学校的传统和文化。

2.开展校本教研的意义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青年校长的一封信》中指出:“如果你想让教育工作给教师带来乐趣, 使每天上课不致成为一种枯燥而单调的义务和程序, 那你就要引导每个教师都走上从事教育科研这条路。”开展校本教研活动, 是实施新课程的必然要求, 也是学校发展和队伍成长的需要。校本教研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 正是坚持以教师为本的研究, 将使学校具备研究的职能和能力, 形成自我发展、自我创新的内在机制, 它将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所在。澄海区当前正面临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良好机遇, 区内不少学校的办学规模日益扩大, 青年教师越来越多, 虽然他们教学理论浅、实践经验薄, 但他们易于接受新理念、新挑战, 善于学习研究, 而且, 我们制定各学校发展的新规划, 构筑教师的共同愿景, 全体教师达成了 “与学校同成长”的共识。有了共同理想, 教师们提高了自主发展的意识, 思想发生了从“要我发展”到“我要发展”的转变, 这给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 注入了无穷的内驱力, 必将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的成长。开展校本教研活动, 其实是我区各校实现较快、可持续发展的捷径。

二、开展校本教研的实践

在区教研室的倡导和引领下, 我区各校坚持“以校为本”和“实践第一”是校本教研的基本理念, 在“专业引领、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三个运作层面上开展校本教研的探索。

1.“专业引领”带动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

专业引领, 主要是理论对实践的指导, 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话, 是理论与实践关系的重建。校本教研也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 缺少先进理念的引领, 就可能困于经验总结水平上的反复, 甚至导致形式化、平庸化。而且校本教研应当是开放的, 我们请进来, 走出去, 开展校际教研和专业引领, 开阔教师视野, 为教师成长引路子、扶梯子。

(1) 组织教师学习理论。

教研室利用各科的教研活动, 组织教研员引领各科的教师进行学习。例如利用“怎样进行教学反思”“如何说课”等多个专题进行指导;或进行案例解剖, 引发教师的思考探索;要求教师坚持学习专业杂志, 上网了解专业动态, 养成自学理论的习惯, 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

(2) 邀请专家进行理论指导, 接受名师的引领。

如邀请华南师大教授给我区教师举办“开展学科行动研究的方法”讲座;邀请第一线的教育专家为教师做“教育案例的分析”报告;邀请市、区二级教研员, 多次进行教学现场指导, 与教师共同备课、听课并及时评课。有计划组织教师观看特级教师“新课程学习方法指导”等系列优秀教学录像, 开展讨论活动。

(3) 加强校际的交流, 注重示范课的示范。

教研室牵头学校与省内多所兄弟学校建立关系, 进行校际信息交流, 促进共同提高。支持教师参与市、区举行的、旨在发挥专业引领作用的教学“示范课”, 观摩市、区优质课活动。区学科中心组成员每学年都举办 “示范课”, 充分发挥他们的学科教学示范作用。

(4) 鼓励学校申报研究课题, 引领和带动教师参与研究。

2008年, 澄海区各校获得汕头市的立项课题达22项。在区教研室的带动下, 各校初步形成了人人都来参与研究的氛围。每年还举行全区性教育教学论文、教学反思录、教学设计及专项研究成果等征集、交流、评比, 让每位教师能够从别人的探索、实践和经验中得到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2.“自我反思”让每位教师真正成为校本教研活动的主体

自我反思是教师与自我的对话, 是校本教研最普遍和最基本的活动形式。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 对自己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

(1) 提醒教师反思的内容。

明确地告诉教师, 自我反思应当围绕“教学观念、教学行为、教学效果”三个方面的内容。通过这些内容的研究, 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 使自己真正成为教学和教学研究的主人, 不断更新教学观念, 改善教学行为, 提升教学水平。

(2) 提醒教师反思的程序。

要求教师按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进行自我反思。各阶段反思的角度不同, 教学前的反思是凭借以往的教学经验, 前瞻性地对新的教学活动进行分析, 并作为课堂教学中调整性的预测;教学中的反思, 是指对发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及时发现、反思、调控。这种反思表现为教学中的一种机智, 具有敏感性;教学后的反思, 是在某一教学活动之后, 如上完一节课之后, 以一定的理念为指导, 去发现和研究过程中的问题, 或者对有效的经验进行理性的总结和提升。这种反思具有批判性。此外, 还有阶段性的反思, 如上完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内容、一个模块、一个学期后进行的反思, 这类反思具有总结性。

(3) 提醒教师反思后要及时小结。

叶澜教授曾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 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对于教学前的反思, 只要求在备课形成教案时, 及时地调整好教学的设计、教学的方法;对于教学中的反思, 是对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及时发现、调控, 要求教师在课堂中机智应对、处理, 在课后要以“教学机智”“教学随笔”等形式记录在案;对于教学后的反思, 要求教师以 “***教后记”等形式小结, 字数不限, 形式灵活。对于阶段性的反思, 除从总体上进行总结外, 还要突出亮点。每位教师都要养成撰写反思录的习惯, 把这项工作常态化。

(4) 提醒教师利用多媒体手段辅助反思。

鼓励教师用“录音笔”把一节课的声音信息录下, 在课后, 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进行分析。不少教师感觉这种手段可以发现并改掉一些不良的教学语言习惯, 减少无效语言。利用录像机, 给教师的课堂录像, 刻录光盘, 反复播放, 寻找教学不足。不少教师对自己的第一个“自录课”感到很感慨, 发现了不少问题, 对教学有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3.“同伴互助”把校本教研活动引向深入

同伴互助是教师与同行的对话, 是校本教研的最重要组织形式。校本研究强调教师在自我反思的同时开放自己, 加强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和合作, 共同分享经验, 一起成长。

(1) 鼓励对话。

我们建立了区学科公共邮箱, 鼓励区内教师, 利用这个平台积极进行信息交换。例如:把自己阅读过的好书、采集到的好资料、好题目上传到同组、同年级的电子邮箱上, 与大家分享。另外, 由各科教研员组织青年教师“与新课程同行——在交流中成长”的课改论坛, 组织开展“我的教学故事”交流等。为全区教师搭建对话的平台, 把教师的对话放在一个自由、开放平台上, 使教师敢把深藏于心的看法、思想、智慧展示出来, 动态生成, 畅所欲言, 激活了思想。

(2) 倡导协作。

教研组活动专题化、主题化就是一种很好的协作。各校教研组的校本教研活动要突出“研”字功能, 要体现集体研究的气氛。我们制定并落实“中心发言”制度, 每次活动都有明确主题, 一个人主发言, 其他人积极回应讨论, 不同的主题由不同的人来主持。“活动时间、内容、人员”三落实, 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分工协作, 每个人都能展示, 使教研组成为同伴合作与交流的平台。另外坚持集体备课、说课、听课、评课, 这些更是协作的有效方式, 它使教师有了互相切磋问题的伙伴, 能分享同伴的备课资料和教学技巧。每周一次的备课组活动, 实行“轮流中心发言”“三定四统一” (定时间、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 统一三维目标、统一进度、统一重难点处理、统一书面作业) 。一般先由教师分别备课, 再集中时间说课, 一个人就“教学目标、教材的处理、重难点的突破策略、方式、作业的选择”主发言, 然后再进行集体研究, 共同设计课堂教学, 由教师自主上课, 再进行教后交流、反思、提炼和升华。这样, 同伴的智慧优化了课堂教学, 提高了教学质量。听课、评课方面, 明确了听课的节数, 制定了听课和评课的具体要求, 每次评课坚持“敢对同伴讲真话、敢对同伴生质疑”, 充分发挥其研讨、诊断及评价的功能, 促进教师互相学习, 共同提高。

(3) 注重帮扶。

注重培养青年教师的自我成长意识, 首先, 在教研室的指导下, 新上岗的教师认真制订出《我的三年成长规划》, 对自己的成长目标, 实现目标的具体做法进行设计规划。其次, 要求学校制订“一帮一”的行动方案, 根据各学科的师资状况, 指定“一帮一”对象, 并规定师徒各自的任务、目标, 如青年教师每学期听指导教师不少于10节课, 接受指导教师听课不少于10节等。学年结束, 每位教师填写一份《教师业绩情况登记表》, 记录各人每学期在理论学习、教研活动参与、教学成果等方面情况, 各校给青年教师建立一个“成长记录袋”, 并对教师的业务状况进行跟踪、督促和指导。

三、收获与思考

近三年来, 澄海区一大批教师专业快速成长, 先后有40多名教师在省、市、区各级的基本功比赛中获一等奖;有100多名教师在教学设计、课件制作、数学解题等比赛项目中取得佳绩;有一批青年教师迅速成长为学校乃至区的教学骨干。教师所撰写的论文, 有600多篇在各级的评比中获奖或发表。多所学校先后结集了《教师论文集》《与新课程同行——教学案例集》《教育机智实录》《学生习作集》等。

当然, 我们在推动校本教研活动开展的实践中, 也碰到了不少困惑和问题。首先, 一些教师混淆了传统教研和校本教研, 割裂了二者的关系, 这不利于校本教研的开展。其次, 广大青年教师困惑较大, 他们虽有研究的热情, 但缺乏足够的理论支撑, 不少人在研究过程中, 碰到困难容易退缩, 出现“虎头蛇尾”现象。而且, 对研究工作难以进行有效总结、升华, 提炼不出有深度的经验、论文。再者, 有的校本教研活动, 出现形式化、平庸化, 这有赖于我们进一步引导学校尽快建立健全起适应校本教研的管理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

篇9:综合实践活动教研工作计划

【关键词】综合实践 区域实施 教研范式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区域教研也与其他学科的区域教研有着不一样的任务和要求。综合实践活动的区域教研首先需要帮助学校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好课程资源,创新设计校本化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解决课程开发问题;其次要关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人”的问题,帮助课程指导教师解决方法上的问题,即“怎么做”“怎么做得更好”;再次要创建软件支持,使课程管理向课程领导转化,从根本上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创造内驱力。

美国哲学家托马斯·库恩在其经典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出,科学发展具有“历史阶段”,每一个科学发展阶段都有特殊的内在结构,而体现这种结构的模型即范式。迁移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研中,在不同时期也会存在一定的阶段性和结构性,能够形成一定的范式。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从2002年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来,区域教研就一直致力帮助学校以校为本开发课程资源,特别是2007年开展区域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项目以来,区域教研更加发挥了专业引领作用。在区教研室统一部署之下,成立课题实验组,分类分校组建研究团队,开发课程模式,让各实验学校做到校校有专攻,校校有特色,并帮助学校打造本校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模式,适时向全区学校辐射实验成果。同时在教研模式上不断创新,组建骨干团队,下移教研重心,手把手地帮助学校做好课程实施。在近十年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北仑区域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研范式。

一、课程开发: 借助课题研究形成校本开发模式

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但现阶段该课程的课程纲要还未正式颁布。同时该课程不是学科课程层面的“依本施教”,它需要学校根据本校办学理念、特色以及所具备的条件进行校本开发,形成学校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这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第一步。而学校在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过程中需要教研部门的专业引领,以提升课程质量。北仑区教研室通过项目研究,统筹规划,最终确定10所学校为综合实践活动课题实验学校,并组建成研究共同体定期组织研讨与交流,形成四种课程开发模式,供全区同类学校借鉴、学习或复制。

(一)基地资源校本化开发

课程建设离不开课程资源的支持,学校可以依托现有的可用资源进行合理的筛选和优化。课程建设的特色化依赖于校本资源的独特性和创新性的利用和改造。基于北仑区各校课程资源的实际状况,区域教研通过子课题来引领实验学校探索课程资源的功能转化,开发相应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模式。如小港实验学校拥有规模较大的农艺园和配置一流的学校科技馆,这些原本只是科学学科基地,没有充分发挥更多作用。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研与课题研究引领,转化基地功能,开发了“我与蔬菜交朋友”“田园小灶——我为班级赚班费”“科技节”等主题综合实践活动。再如江南中学,有精美的纸花制作室,原来只用于劳技制作以及校本课程“纸花艺术”教学活动,而在课题组引领下该校开发了纸花艺术节,以纸花为载体开展了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社会等系列主题活动,将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紧密结合,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又如郭巨学校,利用学校周边的“总台山”资源,从认识总台、探索总台、推荐总台三个层面提出不同要求,并以“烽火魂·乡土情·民间艺”为主线设计不同活动,将校外资源和学校的特色活动巧妙结合,有效地推进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创新发展。

(二)系统规划整体化设计

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需要学校有整体的规划,可以从学校办学理念出发,整合周边社区资源,整体设计课程内容。以淮河小学为例,该校将牡丹社区、芙蓉社区、边检站列入学校课程基地,根据社区特色和边检站功能分别确定“生态基地”“综艺广场基地”“绿色港湾基地”三个校外活动基地,创设“阳光城”为课程载体,设立“快乐大本营”校内活动基地。在序列化的课程整体设计中,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始终围绕以下三条主线分别展开活动:感恩教育、生存教育、养成教育。序列活动中,以“阳光城小市长负责制”进行自主管理,聘请所在区域的各单位领导和其他优秀人员为“小市长顾问”“小市民辅导员”等,力求以活动为载体,以综合为特征,以实践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为重点,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辅以“七彩阳光卡”“特色阳光币”“阳光活动章”等激励体系,创新了活动课程的评价方式。“阳光城”课程模式也因此被很多相关报纸杂志报道,享誉全国。

(三)传统活动课程化建设

校园文化活动是学校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传统的学校文化活动重活动表象,学生往往被安排、被设置,难以发挥自身的主体性,活动品质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运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来设计学校传统活动,将活动做深、做长,可以让学生深度参与,从而获得体验、提高能力。以蔚斗小学为例,围绕学校传统文化活动,开发了“我的毕业典礼”“我是蔚斗小导游”“让图书漂流”等经典主题,课程理念到位,活动环节清晰,学生在自主提出活动主题、自主制订活动计划、深度参与活动过程中锻炼了综合实践能力,原有的学校活动品质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在此基础上,该校将传统文化活动纳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分年级开设开学课程、毕业课程及各类节日课程,如走进端午节、春节、艺术节、体育节、读书节等,形成了“蔚斗烙印”课程特色。

(四)无痕德育品牌化创新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根本任务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探索、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育人模式。学校对核心素养的自我表达就是学校的创造,而学校在将道德教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的同时,应该充分利用课程本身的育人功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正是实现德育无痕化的最合适的课程。泰河学校根据不同年级特点开发了经典主题德育综合实践活动,如“今天我当家”“大手牵小手,你我共成长”“争做最美泰河人”“奉献赛事服务,传承志愿精神”等,把少先队队课、雏鹰争章评价活动和德育综合实践活动进行了有机整合,发展了学生的各项能力,提高了学生责任意识,养成了奉献精神,有力地推动了学校德育工作和少先队工作的开展。其中《奉献赛事服务,传承志愿精神》依托北仑区女排训练基地和篮球训练基地,成立“手拉手”志愿服务大队,在志愿服务中,学生不仅学习了男篮、女排等赛事规则,更多地体会了服务他人、奉献付出的美丽情怀。经过几年的课程实践,“泰河手拉手志愿大队”已有较大的影响力,成了区域德育品牌。

通过区域教研项目组的推广,此四种校本开发模式为区内其他学校提供可借鉴的模式和经验,区域教研项目组定期组织同类课程组建学习共同体,相互交流、研讨,不断完善课程开发模式并向外辐射。

二、 课程实施:通过教研创新提升教师专业指导能力

区域教研发挥着专业引领的作用,除了帮助学校完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外,还要帮助指导教师解决方法上的问题,让课程指导教师“心中有法”“手中有术”。因此通过教研创新让更多教师参与进来,让处于不同层次的教师获得专业成长,是区域有效实施课程改革的关键所在。

(一)“经典主题”系列化教研

在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区教研室要求学校根据校情确定经典特色主题,同时组建跨校的骨干团队定点定时帮助学校打造“经典主题”。与此同时,骨干团队成员将在指导过程中的所学所悟带回本校,从而带动本校经典主题的深入实施。如2013年,区域教研组建跨校综合实践活动骨干团队共同为泰河学校打造经典主题“大手拉小手”,通过区域教研五次系列活动,团队成员从整体方案设计到各环节的课内指导,与该校课程指导教师一起将该主题精耕细作,做深做实,成为该校德育特色品牌活动。又如蔚斗小学的“我的毕业典礼”活动,历经八年,面向每届毕业生,既有固定的毕业主题内容,每届学生又有新的创意。该主题目前已经成为学生的毕业大餐。

(二)“转换角色”体验式教研

让参与教研活动的教师做一回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体验学生学习生活,从而反思自己的教学指导行为,改进指导方案,这是北仑区区域有效实施课程改革的又一创新举措。例如,在区级教研研讨课“家庭一次性用品的调查表设计”中,由骨干教师执教,其他参训教师做学生,举手发言,上台展示自己设计的调查表格……听课教师不仅体会了学生的学习难点和学习心理,也从学生角度观察到了教师的课堂设计、提问与反馈等环节上存在的问题。课后,教师们以小组为单位,在规定时间内针对研讨课的亮点、不足和改进之处进行讨论。短短几分钟,让教师们对“小组合作”的方式、方法、要点有了不一样的感悟。通过参加这样的体验式教研,教师们在以后的活动设计、活动指导中就多了一份从学生视角切入的自觉性。

(三)“团队指导”协作式教研

小组活动是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形式,教师团队协同指导又是综合实践活动所提倡的指导模式。综合实践活动涉及各学科知识,在一个主题活动实施中提倡多学科教师共同参与活动指导,这是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革的有效形式。在“大手拉小手” 系列主题活动的指导中,我们采用跨校教师团队协作指导的方式。在近两个月的时间里,完整指导这一主题活动。在课堂教学现场,指导教师设“主教”和“助教”各一名,团队核心成员进行即时网络点评,以“即点即评”的方式观察课堂教学现场,通过“助教”及时调整指导思路和方法。这种教研形式,打破了常规教研中一个教师上课其他教师观摩的模式,充分发挥了集体的力量和智慧,及时解决了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并让更多的教师置身课堂指导中,而不仅仅是一个观课者。

(四)“沙龙研讨”故事式教研

基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队伍的特殊性(专业指导教师+课程教师+兼职教师),“沙龙研讨”因其轻松和谐的氛围,能更好地接纳、吸引各个层次的教师,这种沙龙漫谈式教研是北仑区在有效推进课程改革中的又一尝试。例如,在暑期全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培训中,开展“品歌谈课程”活动,教师分别以“最初的梦想”“记住起初的美好”“追寻,在十里桃花间”“十年脚步”“加德满都的风铃”等歌曲引入,在品歌中畅谈各自对课程的理解,以及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一路走来点点滴滴的心路历程,表达出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深厚感情,进一步激发他们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热爱之情。再如,在区教研员与骨干团队教师展示“综合实践活动自主学习社区”的构建和应用中,以沙龙谈话的形式,与大家分享了项目制作过程,畅谈了对“自主学习社区”的基本认识,介绍了自主学习社区的构建与操作过程,同时也展示了利用自主学习社区的相关课例。这样的教研模式将学术研讨融进故事讲述之中,更能深入人心。

三、课程保障:通过制度建设提供课程长效实施的“软件支持”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也是一大难点,它的建设离不开自上而下的管理和引导,强有力的行政推动是地方管理和指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关键所在。随着课程实施的不断深入,课程管理要逐渐向课程领导转变,行政推动要向“软件支持”转变。区域教研要架起行政推动与课程实施间的桥梁,为行政管理部门做好参谋,争取提供课程建设的“软件支持”。

(一)出台指导意见,规范课程实施

区域教研应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提供专业意见,通过行政出台区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指导意见,从区域层面规划课程的目标、大致的内容、管理的要点、实施和评价的方法等,提出高质量落实课程实施的具体要求,包括课程计划编排、指导人员设置、指导常规确定、实践基地建设、教师职责界定以及评价制度的建立等,并通过创建区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实施先进学校,营造课程建设的良好氛围,树立典型,做好示范。

(二)三级教研联动,形成长效机制

三级教研分区级教研、协作区教研和校本教研。区级教研带动协作区教研和校本教研,不断注入新的教研内容,关注课程发展趋势,讨论解决课程实施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同时,协作区教研和校本教研以其便捷就近的原则能够吸引更多的教师参与,激发教师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革的内驱力和内需力,这是保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长效优质实施的最为关键的软件建设。

(三)联手德育部门,搭建交流平台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很大程度上承载着德育教育的功能,因此,要与德育部门整合资源联合实施。区域教研则要引导学校将德育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合实施,并在区级层面搭建展示交流的平台,如义务段主题德育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评、研究性学习成果展评等。在区域层面的引导下,各校可效仿开展一年一次的成果展评活动,形成常规工作,进一步规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

上述教研范式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发展至今,北仑区基层教研所做的探索和实践。当然,作为“范式”,它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课程改革的发展而发展,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创新。

参考文献:

[1]吴筱泉.要素与内涵[M].宁波:宁波出版社,2013.

篇10:综合实践活动教研工作计划

莱西市城关中学刘淑萍

2014.02

一、指导思想:

结合学校工作计划,综合组将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紧紧围绕课程实施中的基本问题展开研究。以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提高教学质量为突破口,构建科研型教师群体为目标,进一步深化教育科研理论的学习校本教材的建设。

二、基本情况分析

初中生经过系统的学习,在知识、技能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基础与进步,他们对于课上的要求都能认真的完成,小组实验、研究、调查及制作等都能较好的配合。课堂上他们动手动脑都很积极,一些常规已经基本养成并且纪律也相对稳定,这些为新课程的学习,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为继续学习,进行研究打下了一定基础。只要进行必要的方法指导,会收到良好的效果的。

三、工作目标任务

1、充分发挥教研组的教研功能,提高学科教师的教研能力和业务水平。

2、在学校总体工作思路和工作计划的基础上,发挥各学科特点,有个性有特色地开展工作,争创亮点,达到效果最大化。

3、抓好综合组教学研究,把教研组建设成为规范化、个性化的教研组。

四、主要工作措施

1、严格落实课程方案,执行课程计划。开齐、开足每一门课程。

2、按照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规范自己的教育行为和工作方式,做到严格执行各种制度,提高自身素质。

3、通过教研活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通过共同听课评课,相互学习促进。通过教研活动,发现组内的典型课例,进行典型课例的积累。规范课堂教学行为,从基础抓起,养成良好的课堂教学习惯。

4、严抓备课质量和课堂教学质量;突出教研组的教研功能,通过教研活动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继续做好学生劳动习惯的培养,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和行为习惯。

5、本学期综合组教研工作以学校工作计划为指导,加大教研、教改力度,以吃透教材,探索教法,立足课堂,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开展教学科研活动。

五、主要活动日程安排

第1周学习上级文件,领会文件精神,做好综合科的各种计划;

第2周集中学习,规范备课内容;学习《综合实践活动纲要》等文件及相关书籍。第3周综合实践活动学科教学方法研究;

第4周综合实践活动学科课堂教学研究、课型研究;教研活动安排;

第5、6周举行校级研讨课;

第7、9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细则研究;

第10----13周每人出示一节创新课;

第14----17周综合实践过程指导;

篇11:综合实践活动教研工作计划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

一、指导思想

在教务处的直接领导下,组织本组教师认真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学习专业知识,积极投身于教研教改,并将其成果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促进新课标的全面落实,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工作目标和任务

1、认真学习业务知识和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充实丰富自身的知识库,要求教师广泛学习教育理论,博览哲学、历史、文学等一切优秀人类文化成果,浏览网络教育资源、名师讲座。

2、抓好常规教学,强化课堂教学的研究,精心进行教学设计,认真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并在课堂上灵活掌握教学设计方案的实施。努力做到“精讲多练”。

3、认真做好教后小记,切实思考教育教学反思,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注意总结经验,撰写小故事、小策略,自觉努力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4、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实际情况,精心设计课堂练习,使学生通过有效的实践活动提高应用知识的水平,并注重收集过程性资料。

5、互相听课,讨论提高。牢固确立科研先导的意识,自觉投入到教育教学科研工作中去。熟练应用多媒体、网络进行教学,结合学科特点,积极开展小组内教研活动,总结教育教学经验,撰写教育教学论文。

总而言之,通过学习,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与时俱进,积极进取,掌握新的信息和知识,形成读书与反思的习惯,增强研究意识,加大教研力度,把握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狠抓常规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提高综合成绩为重点,以教学研究为先导,加强集体备课,改革课堂教学结构,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提高学习效果,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三、工作要求和措施

1.不定期组织本组教师进行教育理论学习和专业知识的学习,积极参加各级教研组织的各项教育教研活动,尽要做简要的笔记,写出认识与体会,做到学有所得,学有所悟。

2.积极倡导教师间互相听课,听课后要坦率地交换看法,提出中肯的意见.3.每个教师每期要参加校“一人献一课”活动,同时也要上好每一节课,特别是要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创设丰富的学习情境,建立一个接纳性的、支持性的、宽松的课堂气氛。

4.每个教师要对教案进行批注并修改,课后及时进行教学反思。

5.组织相关的实践活动,以开阔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

6.根据本教研组实际情况,举行各种形式的富于创新的竞赛活动。(举办菱北中心小学首届电脑绘画作品比赛)

四、具体工作安排

九月份

参加校教育教研会议,制定撰写教研工作计划。

十月份

结合学校教导处的工作,积极开展以“一人献一课”教学活动。

十一月份

为弘扬校园文化艺术,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积极组织开展“信息技术兴趣小组”,组织学生参加 “信息技术兴趣小组”。

十二月份

结合学校教导处的工作,举办菱北中心小学首届电脑绘画作品比赛。

元月份

1、组织期末复习,迎接教学质量抽测。

2、写好教研组工作总结。

xx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

上一篇:安全员职责说明书下一篇:远离毒品演讲稿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