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机关提高执政能力

2024-07-29

构建和谐机关提高执政能力(精选9篇)

篇1:构建和谐机关提高执政能力

构建和谐机关

提高执政能力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实现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人在21世纪的伟大历史使命。建设和谐社会是基于小康社会之上的重要目标,要建设和谐社会,必须实现科学发展,要做到科学发展,必须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因此,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科学发展、为了建设和谐社会。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又必须利用构建和谐机关这个重要载体,通过构建和谐机关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三者是统一必然的联系,是密不可分的,是一个循环过程。因为机关作为社会的一个组织细胞,和谐与否,既是建设高效、务实、亲民政府的迫切要求,也是文明进步、实现社会全面和谐的迫切需要。当前,应该通过构建和谐机关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对于如何构建和谐机关的问题,我们认为,应着重从以下五个方面人手。

一、重视思想交流、情感沟通,在营造机关心和气顺的氛围中求和谐 交流和沟通是组织与人之间二叹与人之间传递思想、观点、情感或交换信息的过程。一个机关的整体效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级各类人员之间通过经常性的思想交流、情感沟通,形成一种心理相容、心灵相通、心和气顺的团体气氛。可以设想,一个心不和气不顺、相互漠视、互存芥蒂的机关,何谈和谐?因此,能否做到思想上互相交流、工作上互相配合、感情上互相沟通,营造一种”肝胆相照、心和气顺”的良好氛围应是衡量机关是否和谐的一个重要指标。

(一)在加强交流中统一认识。认识指导行动,认识统一是机关干部职工统一步伐、统一行为的心理基础。机关干部职工只有首先做到认识一致,才能通力合作,协调处理好各项工作。但是由于每个人在性格、知识、经验、动机和需要上有差异,也决定了对某些问题会产生不同看法,存在着认识上的不统一,这既是经常发生的,也是一种正常现象。在生活实践中,人们认识的不一致是由于受到某些心理障碍的影响。如有些干部职工由于情感上不太融洽,往往产生一种偏见。为了克服认识上的差异,消除偏见、成见,在机关中必须要大力创造一种敞开思想、畅所欲言、开诚布公、平等交换意见的环境氛围。这样才能有利于消除心口不

一、相互猜忌现象,有利于解决认识上的分歧。特别是领导间认识不一致、不统一时,还应注意不能以势压人,强求统一,或者把分歧暴露到群众中去,否则,不仅达不到认识上的统一,反而会制造新的障碍,使问题复杂化。机关干部职工要有对党的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以和谐为目标,求大同,存小异,逐步达到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的目的。实践证明,机关干部职工能否在经常性的交流沟通中认识统一,对机关是否和谐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二)在心灵碰撞中沟通情感。机关干部职工之间情感的好坏,对思想交流、统一认识和协调行动起很大作用。”情通理自达”,情感相通对机关的和谐作用是多方面的。首先,机关干部职工情感融洽,这个机关的人员就能心理相容,心情舒畅,齐心合力,工作气氛热烈,否则就会影响思想交流,意见沟通和工作效率,使工作气氛消沉。其二,干部职工之间感情融洽,就能互相合作、互相支持和相互谅解,做到在成绩面前相互谦让,出现问题互担责任。其三,领导班子要达到情感相通。每个领导成员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感情,遇事要冷静地想一想,切不可感情用事。领导在分析情况、讨论与处理问题时要善于虚心听取别人意见,即使产生分歧也能各抒己见,当自己意见被否决时也能平心静气,愉快地执行集体的决定。同时机关干部职工之间应经常开展谈心活动,同时要加强语言修养,相互交谈中应经常使用体贴商量的语言,不用武断、责备的语言。

(三)在和衷共济中协调行为。“和谐”最直接、最能看得见的表现形式是人们在正确认识的基础上,始终保持任何行为的协调一致。因此机关各部门、特别是部门负责人,要充分认识每一项工作顺利开展都离不开各部门的相互支持和协调配合,要经常性地交换意见,要有”风雨同舟、和衷共济”的思想道德境界,从而实现”共谋发展、事业兴旺”的双赢,甚至多赢。有了这样的认识,就能保证机关各部门行为协调,最优地实施好集体功能。反之,就会各行其是,各搞一套,最终导致行为不协调,调度不灵,使机关形成软弱涣散的状态,给各项工作带来混乱,影响机关的和谐。因此,机关各部门应树立强烈的大局意识和”一盘棋”思想,破除门户之见,主动进行沟通和协调,避免各自为政、不注重团结的现象,从而在机关内形成一种“心往一起想、劲往一处使”的和谐局面,这样既促进了机关内部的团结,又融洽了机关各部门之间的关系。

(四)在和睦相处中相容个性。机关干部职工的个性心理特征对机关和谐的影响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个性往往是影响团结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现实中,同事之间不和睦、不协调,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个体原因引起的。每个人在性格、气质、兴趣、爱好、能力、行为习惯等方面存在着个性差异,这是客观的、正常的。我们不可强求一致,只能因势利导,缩短相互间的心理距离。机关每个成员都应相互了解其他成员的个性特点,要心胸宽广,能够容纳不同个性的同志共同工作。古语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机关干部职工必须要有一定的度量,要在了解和尊重别人个性的基础上,彼此相互适应,相互交流。尤其是领导同志,不仅自己要豁达大度,而且要善于调节不同个性成员的关系充分发挥每个成员个性特点的长处,克服个性特点的短处,尽可能让每个成员的个性与工作特点相适应。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团结,调和动发挥大家的积极性,使之齐心协力,搞好工作。

二、重视激励竞争、振奋精神,在营造机关奋发有为的氛围中求和谐。一个机关是否和谐,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应是这个机关是否有一个好的激励竞争机制,发挥作用怎么样;干部职工队伍精神状态是否高昂,是否始终保持了蓬勃的生机和活力。可以想象,一个精神萎靡不振、工作不思进取的机关,不可能是一个和谐的机关。因此,在构建和谐机关的过程中,应把激发昂扬的精神、树立有为的志向,作为机关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坚持不懈地抓下去,切实营造起“混日子就会丢位子,熬年头就会吃苦头,只有好好干才有奔头”的激励环境,在机关干部职工中真正形成人人比贡献、个个创佳绩、你追我赶、奋发向上的工作氛围。

(一)对想干事的人给予机会,提供敬业奉献的平台。想干是干好工作的前提。各级领导干部要积极创造条件,多给机会,为想干事的人提供施展才华、敬业奉献的平台。首先是多给锻炼的机会。实践锻炼是培养人才的最佳途径,要有计划地把他们放到条件最艰苦、最边远的基层单位去伏职锻炼,使他们的意志和才能在艰苦的环境中得到磨炼,得到升华;再次是多给培训学习的机会。要满足他们知识更新的需要,在推荐、选派机关人员学习培训时,要给予优先考虑,多给他们加钢淬火的机会,使他们在反复学中增长知识,增强底蕴;其次是多给创造的机会。要积极适应人才斗务素质好〃创新精神强的特点,虚心听取他们的合理化意见和建议,鼓励他们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尽可能把解决机关建设的重点、难点、热点、疑点问题作为机关人才创新的舞台,使他们的聪明才智在创新中得到发挥,得以体现。

(二)对能干事的给予岗位,提供发挥作用的舞台。能干是干好工作的动力。要把机关干部职工成才、自我价值实现的愿望与职责任务和机关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在岗位成才、机关建功上做文章、求突破;要针对机关人员的素质特点、敬业状态,区分岗位类型,着力实现人和岗位的有机结合、和谐统一。一是要给指挥型人才以领导岗位。在调整使用干部时,要把那些综合素质高、管理能力强的人才优先安排到各级领导岗位上,使他们在领导岗位上发挥优势,带领机关完成各项任务;二是要给智慧型人才以参谋助手岗位。要把握这类人才善于观察分析问题,全局观念、工作前瞻性、预见性强的特点,力争把他们放到组织、宣传、秘书等岗位上工作,使他们得以更好地发挥助手作用。

(三)对干成事的给予地位,提供成长进步的阶梯。部门党组(党委)应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真正做到任人唯贤,不能让能干事、有政绩的人寒心,让混日子的人舒心。对于在本职岗位上做出突出贡献,成绩比较显著的,要依据《公务员法》,按照贡献大小,该报功的报功,该嘉奖的嘉奖。特别是评先评优和职务晋升等方面要与每个人的贡献大小挂钩,使他们真正享有与功绩同等的政治地位。要在机关中大力开展向先进典型学习的活动,通过新闻媒体、_互联网等广一泛宣传报道他们的先进事迹,使有作为的人有一种成功的荣誉感和自豪感,使立足岗位成才、扎根机关立业成为全体人员自觉的追求,从而不断提高构建和谐机关的水平。

三、重视以人为本,优化环境,在营造机关人文关怀的氛围中求和谐。马克思曾经说过:“人可以改变环境,环境也可能改变人”。一个单位有一个舒心的内部环境,可以激发干部职工奋发向上的热情,可以使人心旷神怡,增添无穷的信心和情趣,达到人与环境自然的和谐美。因此,构建和谐的优美环境,形成人与环境的和谐,是构建和谐机关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努力营造良好的政治环境。首先,要注意加强干部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根据新形势下机关建设的需要,结合干部职工的思想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帮助他们坚定理想和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找准人生的坐标,把握正确的方向,使其在政治上从不先进走向先进,切实增强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精神,树立在本职岗位上建功立业的信心和决心。其次,要在机关内部营造一种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良好氛围,靠共同的理想聚合力量、靠伟大的事业凝聚人心,使机关干部职工感到岗位光荣、大有可为。

(二)努力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首先,在工作的硬件环境上,要为干部职工开展工作提供必要的物质保证,要在资金、设备、信息、资料上予以大力支持。对于干部职工提出的要求,要在有限的条件下尽可能地提供必要的扶持和帮助。其次,在工作的软环境上,要改革和完善缺乏活力的用人机制要在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对工作能力、工作业绩等做出公正、科学、合理的评价基础上,大胆革新破除干部晋升论资排辈等陈旧观念。坚持任人唯贤的选人用人标准,在广大干部职工中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良好氛围。同时要努力探索分配制度改革的新路子,打破分配上的平均主义真正贯彻按劳分配、按贡献分配的原则,使勤奋敬业的人员得到应有的回报。要大力表彰和奖励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干部,坚持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并重的原则,以激发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

(三)努力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首先,在自然环境上,要为干部职工提供相对优越的物质生活待遇,做到积极争取政策,让干部职工该得的能得到,该享受的能够享受到;要关心干部职工生活,经常过问他们生活中的冷暖,对于较困难的同志要采取适当的措施予以帮助,使之切身感受到单位的温暖,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之中。其次,在人文环境上,要努力营造出一种尊重、信任、关心和爱护干部职工的良好氛围。要努力在人格上、心理上满足他们的需要,为他们提供参与管理和发表意见的机会,不断激励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进取心。在工作上要敢于放手,生活上要主动关心,努力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和归宿感,逐步使机关人员对本机关既有“家”的温暖,又有“家”的责任感。

(四)努力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首先,在继续教育问题上,要努力为干部职工提供学习培训机会。在进修、培训、出国考察等问题上要对他们予以支持和倾斜,要打破传统的狭隘的用人观念,舍得送他们去学习,放手让他们成长和提高,使他们充分感受到组织上的信任。同时要树立大人才观念,要相信优秀的机关人员无论调到哪个单位、哪个岗位发挥作用,都是在为党的事业作贡献。其次,在全面发展的问题上,要拓宽机关干部职工成长进步的路子。充分利用换岗交流、双向代职等制度把他们放在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下锻炼,帮助他们提高综合素质、积累实践经验。

四、重视加强培养、抓好学习,在营造育人用人机制的途径上求和谐构建和谐机关,人的因素是起决定作用的。如何盘好育人用人这盘棋,做到人尽其才、人尽其能,使差者有进,能者更能,是我们必须关注和思考的问题。育人用人是相辅相成的。从机关建设谈育人用人,就是要多给工作、多压担子、多搞培训,让人在工作中学会承担,在学习中增长才干。

(一)依据素质特点选好岗。就一个单位而言,人员新陈代谢很快,反映了干部的进出是机关建设的需要。如何依据每个个体的基本素质定好岗,是和谐机关发挥整体效能的关键所在。因此,要改变传统的用人模式,依据素质特点分类定岗。要考虑机关各类人员所学专业、性格气质、身体条件,并适当参考个人意愿,把机关人员安排到最能发挥作用的岗位,做到人尽其才,各尽所能。要在结构上大力优化。现在,选准配强领导班子上下已形成共识,但如何依据机关人员的素质特点配好处室工作人员,关注较少。这就需要调整结构,尽量从知识、能力、性格等方面组合好机关处室人员,使大家的长处得到充分发挥,短处得到相应的弥补。

(二)按照复合标准充好电。要努力把机关干部培养成复合型人才,使他们发挥更大的作用。机关要积极创造条件,本着“缺什么、补什么、学什一么”的原则,送他们继续深造,提高其综合素质。要坚持岗位轮换,丰富机关人员的任职经历。要形成科学的岗位轮换机制,让机关干部进行党务、行政以及机关与基层之间的互换锻炼,更好地提高综合素质。要注意处理好管眼前与管长远的关系,合理确立目标,突出超前素质培养,努力解决好人员素质与预期岗位产生滞后性的问题。

(三)坚持教育激励拴住心。要抓住教育人、培养人这个根本,给机关干部职工讲好思想道德基础课,解决“当官干什么、工作为什么”等基本问题。让机关人员从我党的光荣传统和战斗历程中吸取营养,从优秀共产党人的感人事迹中激发热情,从老一辈革命家甘当人民公仆的高尚境界中坚定敬业奉献的思想。要用高远的志向把机关干部职工的心栓在党的事业上。一般来讲,广大干部职工有在本职岗位上干一番事业、实现人生价值的理想,要引导和利用好他们的这种热情,敢于对他们委以重任,使他们更好地融人到机关的建设中来,做出更大的贡献。

五、重视人际和谐、诚信友爱,在严格要求、团结互助的统一中求和谐 一个和谐的机关首先必须要有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这是机关战斗力的基础和源泉。和谐的人际关系主要表现在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支持,既有个人严格要求、与人为善、开阔胸襟、自察自省的自觉行为,又有全员之间相互配合、团结友爱、互守诚信、相互促进的团队精神。这是评价一个机关是否和谐的重要标准。

(一)要做到诚实待人不虚伪。诚实是做人的根本,人与人之间交往,只有以诚相待,心心相印,才有可能培植出真正的友谊,建立起和谐融洽的人际环境。与诚实待人相反的是以势利待人,他们与人交往以是否对自己有利来决定对别人的态度。因此,要教育机关人员勇做诚实人,不做势利人。首先,要诚实待人,表里如一。诚实待人就是对人要讲实话、吐真言,相互间不耍小心眼,更不能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同事之间朝夕相处,志同道合,有话应讲清道明。其次,要真诚相处做“挚友”。同事之间,真诚相处,就应该在发现对方有错误或缺点时,不隐瞒、不掩盖、直言相告、善于帮助。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能善于指出对方的缺点并帮助纠正的人,才能成为“挚友”,做“挚友”是为了爱护同志,当“挚友”使同志的友谊更纯洁更牢固。(二)要做到豁达大度胸怀宽。机关同事间交往中能不能豁达大度,直接影响到对待生活中到各种矛盾和误会的态度。胸怀宽阔的人,从不较区区小事,从不嫉人之长。反之胸怀狭窄的人就听不得半点逆耳之言,遇到点滴小事耿耿于怀人无限的自我烦恼之中。因此,要教育机关人员相互交往时,做到胸襟开阔,度量宏大。首先要怀集体利益,不计较个人利益。一个人如果总在人得失上打圈子,那么他的心胸就不可能开阔。的人际观念就是要抛弃心胸狭小的个人观念,以体利益为重,惟有如此,才能做到君子之心不孤僻其次,要会主动谅解人。同事在一起生活、学习、作,难免产生误会和矛盾,倘若如此,必须多些换思考,将心比心,这样就容易心息相通,解嫌消怨谅解是消除烦恼的良药,是友谊花朵的护栏,这是和谐机关新的人际观念所提倡的内容。(三)要做到打开心扉不孤僻。机关同事之间如果有了思想疙瘩不愿对别人倾诉,就难以得到别人帮助,长期下去会使自己精神恍惚,萎靡不振,产生心理障碍。因此,必须确立起新的人际观念,教育机关干部职工自觉消除孤僻,敞开心扉。首先要克服陈旧交往观念的影响,如把交往看成是“拉关系”、“不安分守己”;把善于交往的人说成“油滑舌”等。只有抛弃这种迂腐的交往观念,才能解放思想,冲破孤僻的羁绊。其次,要增强“参与感让性格孤僻的人积极参加各种活动,扩大眼界,使他们在与别人的热情交往中,增进了解和友谊,除心理上的隔膜,融人到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来。(四)要做到通力合作效率高。友好合作、团互助是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有效方法,也是和谐关的一个基本特征,在机关内能起到“聚合人心、成合力、促进工作”的作用。要使机关人员在人交往中相互配合、通力合作,必须搞好三个方面教育。一是要抓好奋斗目标和根本利益的教育,机关人员的友好合作建立在共同的目标和利益基础上;二是要抓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育,打牢通力合作的思想基础;三是要抓好知识能力的教育,为机关人员合作提供辅助条件。样,实现通力合作既是可能的,又是现实的,进而进同事交往,密切同事关系,形成一个通力合作、结友爱的和谐氛围。

篇2:构建和谐机关提高执政能力

和谐机关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身处其中的机关干部作为主体,对推动和谐机关,乃至整个和谐社会的构建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目前部分机关干部的现实表现却不容乐观,工作散漫、人浮于事的现象比较普遍,明显落后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究其原因主要是党性观念、宗旨意识退化所致,为此,笔

者认为打造和谐机关、构建和谐社会,须从提高机关干部四种能力着手。

一、强化创新意识,提高学习能力

创新能力的缺失,意味着发展动力和活力的丧失。无论从什么层面讲,创新能力都是极为宝贵的。而创新并不能凭空产生,乃是平时不断学习,日积月累的结果,所以,作为机关干部要强化创新意识就必须提高学习能力。要提高知识筛选能力,善于在众多的信息中抓取和选择对自己有用的知识,剔除无用的、过时的、虚假的甚至有害的信息。要提高知识提取能力,学会快速查找、检索、汇集所需的知识和信息。要提高知识消化能力,及时有效地将知识转化自己的思想、观点、方法和智慧。要提高知识再造能力,学会对已有知识进行改造、加工、提升、孵化、嫁接、组合和创新,从而垒造更高、更新的知识宝塔。

二、明确宗旨意识,提高服务能力

服务能力是每个机关干部的必备素质,应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要牢固树立为群众服务的意识,坚持把维护、实现和发展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自己崇高使命,坚持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想问题、作决定、办事情的根本依据。二是要真正了解群众所求,要深入到群众中去,带着感情去倾听群众呼声,感受群众疾苦,体察群众情绪,了解群众生产生活的艰辛。三是要真诚为群众办事,多做一些无人问津,但为人民群众所关切的事;多做对人民群众影响甚大的事;多做一些费时费力,但对人民群众长期有利的事。

三、加强锻炼意识,提高执政能力

在艰苦复杂环境和基层一线接受锻炼,经受考验,增长才干,是我们党培养和造就干部的重要方法,也是干部成长的关键途径。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我国正处于快速转型期、发展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新形势、新任务以及不断涌现的新矛盾、新问题,对机关干部队伍的建设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而这正是大部分机关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所缺乏的,特别是刚出校门的年轻干部,他们虽然学历层次较高,专业理论基础扎实,可塑性较强,发展潜力较大,具有其他年龄层次干部不可比拟的优势,但由于他们长期辗转“校门”、“机关门”,普遍缺乏基层工作的经历,对区情民情不太熟悉,对群众所思、所想、所盼知晓不多,特别是在处理基层复杂尖锐矛盾时往往显得点子不多,办法很少。必须要加强干部的基层实践锻炼,必须把他们放到城市建设一线、经济工作一线、矛盾纠纷一线磨炼摔打,通过艰苦复杂的环境、急难险重的任务去锻炼和培养,提高机关干部的执政能力。

四、把握全局意识,提高整合协调能力

随着党的领导方式和政府职能的转变,机关运行方式也要随之转变。机关许多工作的开展,不能单一地依靠行政命令,而要通过组织协调,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公共资源、行政资源来推动。这是新形势对机关干部能力素质提出的一个特殊要求。整合协调能力是一种统筹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组织能力。提高整合能力,关键要学会沟通协调:有效的沟通协调不仅能调节人际关系,减少内耗,促进内部的团结、和谐,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而且能加强组织间的联络、协作,建立广泛、持久、良好的合作关系,使一些看似不可能的事成为可能;学会借力造势:要善于借智、借力、借势、借台,尽可能地整合方方面面的资源来推进工作,同时,还要善于宣传造势、扩大影响,积极争取领导的重视、上级的支持和社会的关注,更多地吸纳各种力量参与,形成上下联动共振、左右积极响应、群众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学会谋求共赢:要树立合作意识,善于从各自利益和需求的交汇点、结合点上寻找合作的契机和切入点,善于向合作者推销合作理念、合作愿景、合作方案,尽可能多地把各种的资源整合起来,把方方面面的力量凝聚起来。在整合中,要学会适当舍弃、学会先予后取。正可谓:舍得舍得,有舍方有得。要善于让利于人,想方设法让人得利,确保合作者各得其所,以谋求双赢、多赢、共赢。

篇3:构建和谐机关提高执政能力

从党的纪律检查工作角度出发, 纪检机关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是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党的执政行为, 其贯彻落实直接反映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因此, 监督检查党的方针政策执行情况, 纠正和消除执行中的偏差, 保持全党在重大问题上的高度一致, 是纪检机关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具体体现。二是维护和执行党的纪律。严明党的纪律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 纪检机关作为党内维护纪律的专门机关, 通过惩处违纪行为, 维护党的纪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从而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三是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和组织建设。通过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与制度建设、监督制约等活动, 保证党员干部廉洁从政;同时纪检机关通过履行职责, 维护民主集中制原则, 将少数腐败分子清除出党, 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从而促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执政水平的提高。四是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党风问题的核心是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 纪检机关通过党风党纪教育和查处违纪违法案件, 增强党员的宗旨意识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坚持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 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 消除各种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 维持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从行政监察角度出发, 监察机关发挥其增强党的执政能力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是促进和加强人民政权建设。行政监察机关通过对监察对象的监督检查, 强化其公仆意识、廉政意识和法制意识, 增强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和支持, 巩固和加强人民政权。二是促进和保证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通过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激发群众投身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积极性;通过开展执法监察, 推进依法行政和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 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通过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 克服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等作风, 改善行政管理, 营造经济发展的良好市场环境和行政服务环境。三是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通过勤政廉政教育, 提高国家公务员的思想道德素质, 促进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的好转。

二、纪检监察机关要按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要求不断提高履行职责的工作能力

一是要提高适应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能力。要围绕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 围绕改革开放中出现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开展好纪检监察工作, 使反腐倡廉各项措施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相适应, 以严明的纪律保证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 确保国家宏观调控能力政策的落实,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不断拓宽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领域。

二是要提高对党员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有效监督的能力。要认真贯彻党内监督条例, 强化党内监督, 重点加强对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的监督, 切实加强对党的方针政策和决议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 切实加强对民主集中制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 切实加强对党的群众路线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严格执行述职述廉、民主评议、谈话诫勉、民主生活会、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和经济责任审计等制度, 加强对管钱、管物、管人的干部的监督, 建立健全及时发现问题和纠正错误的机制, 健全和完善质询制、问责制、罢免制和辞职制。进一步拓宽监督渠道, 充分发挥民主党派、社会团体和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 不断增强党的生机与活力。

三是要提高依法执纪、依法办案的能力。要牢固树立法制观念和纪律意识, 把依纪依法的要求贯穿于纪律检查工作的各个方面, 坚持从严治党的方针, 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 深入研究和把握办案规律, 不断提高突破大案要案的能力。在依纪依法办案的同时, 还要综合考虑政治、经济和社会效果, 实事求是, 合情合理。案件查处工作一要立足于教育和保护干部;二要提高办案的效率和效益, 既要做到查案与纠风、源头治理相结合, 又要注重办案的成本, 以最少的财力物力、最短的时间突破案件, 获取最好的成效;三要讲求政策和策略, 不断提高办案的业务水平。加强纪检监察机关与其他执纪执法机关的配合, 健全大案要案协查机制, 严格按法定程序履行各自职责。

四是要提高发展党内民主、维护党员权利的能力。加强对党内民主各项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 协助党委逐步推进党务公开, 使党员充分行使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健全民主集中制和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 保证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加强党内生活的原则性, 开展好批评与自我批评;认真贯彻党员权利保障条例, 在党内营造民主团结、和谐向上的良好氛围;认真受理党员的控告和申诉, 保证党内民主健康发展。

五是要提高协助党委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的能力。搞好组织协调, 深入开展反腐倡廉, 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要坚持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支持和参与的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为反腐倡廉提供组织保证。要针对党风廉政建设全局性、倾向性的问题, 认真研究谋划, 提出对策建议, 协助党委抓好反腐倡廉各项工作的落实。要认真执行党风廉政责任制, 切实抓好责任分解、责任考核、责任追究。加强纪检监察机关与与司法机关、行政执法机关、审计机关、组织人事和宣传舆论等部门的联系, 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 增强反腐败斗争的合力。

三、纪检监察机关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中发挥职能作用的基本途径

一是进一步抓好党风政风建设。要按照“树旗帜、抓班子、带队伍、促发展”的思路, 以廉洁奉公为民、公道正派用人、公正文明执法、求真务实干事为主要内容, 坚持教育、建制、查案并举, 保持党员干部队伍的先进性、纯洁性和战斗力。要结合实际, 采取有力措施, 对领导干部跑官要官、以权谋私、违规兼职、打牌赌博特别是领导干部收受礼金红包等突出问题严加整治, 坚决刹住领导干部收钱送钱的歪风, 促进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切实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以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为重点, 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 严肃查处损害群众利益而导致的恶性事件, 不断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成效。

二是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要严格依纪依法惩治腐败分子, 认真受理群众举报和反映, 重点查处领导干部滥用权力谋取私利的问题, 特别是利用审批权、人事权、司法权严重违纪违法的案件, 对顶风违纪的典型案件要通过媒体公开曝光, 在全社会形成强大的反腐倡廉的声势和震慑力。

三是加大源头治理工作。继续推进行政审批改革、财政管理、人事制度和投资体制改革, 健全和完善建设工程招投标、经营性土地使用权招拍挂、政府采购、产权交易等四项制度, 坚持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办事制度, 加强执法监察, 保证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的落实, 进一步抓好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工作。

篇4:以“和谐”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一、“和谐”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党的执政基础,可以从两个不同角度来理解,一方面是阶级基础、群众基础,另一方面是社会基础。我们当前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使我们的社会处于和平、稳定、和谐的理想状态,对巩固这两方面的基础都十分有利。

1、有利于巩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在现代化进程中,工人阶级队伍迅速扩大,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传统的产业工人队伍缩小,从事“三产”的人员将逐步成为工人阶级的主体;农民队伍迅速分化,有的成为进城务工人员,有的成为智力型职业者,有的成为企业和社会管理者,即有一部分已成为工人阶级的组成部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求我们党代表和整合包括主要从事科技劳动、管理劳动、服务业劳动等各种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在内的整个工人阶级,切实把从事社会化生产的全体劳动者作为党的阶级基础。只有这样,党的阶级基础才能不断巩固。

2、有利于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也是我们党实现执政的历史任务的重要条件。这要求我们,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必须正确认识及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必须抓紧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和困难;必须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稳定。只有把这些工作都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做好了,我们党才能不断增强执政的社会基础。

二、“和谐”有利于优化党的执政环境

党执政不可能在真空中进行,它总是在一定的情况和条件下活动,这种情况和条件就是党的执政环境。这种环境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除此之外还要有一个执政的党内环境问题。这些环境不仅是进一步提高我们党的执政能力的需要,也是建设富强、文明、繁荣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中国所必需的。党的执政环境的营造是多方面的,总的目标就是建设一个“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使整个社会处于“和谐”的理想状态。

1、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努力营造执政的良好国内环境

促进公平与正义,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机会平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政策、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特别是关心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共同富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的是要惠及十几亿人。竞争有输赢,效率有高低,但党和政府不能没有关怀和倾斜。我们既不能搞绝对平均主义,更不能“损不足以奉有余”。承认差别,关怀弱者,用正确的方法化解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在竞争中兼顾,在协调中双赢。

2、正确应对国际局势,为执政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

执政同样需要良好的国际环境。从国际环境看,随着冷战的结束,虽然世界仍有局部冲突和战争,但和平与发展已然是时代的主题。我们党必须科学地分析和应对新世纪深刻变化的国际形势。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和国际文明的新秩序,争取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掌握主动,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和周边环境。

3、发展党内民主,为执政创造良好的党内环境

发展党内民主,营造良好的党内环境,需要建立高效的政策运行机制,需要完善党的监督机制。因此,在执政党的条件下,党内监督在本质上也是对权力的约束,是通过党自身的力量对党的组织、党员和领导干部所掌握的权力进行必要的限制。同时,党内监督除指对权力的约束外,还指党内通过党组织、党员和党员干部、专门纪检部门严格按照党章党纪的有关规定,从思想、组织、纪律等方面,对党组织和党员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规党纪情况的监察和督促。

三、“和谐”有利于实现党的执政任务

1、党执政的历史任务是: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我们要建设的全面小康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是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社会。社会更加和谐,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要实现这一历史任务,必须保证社会的公正、有序、均衡、稳定、和谐。因此,社会的和谐稳定,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和重要保障,又是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和重要标志。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保持社会稳定的正确选择。也只有在稳定的社会状态下,才有利于实现党的执政任务。新中国成立之后,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在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之后,经济发展了,相对来说。社会和谐方面的问题却越来越突出了。从国际经验看,人均GDP从1000美元到3000美元这一时期,往往是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剧烈变化,社会利益矛盾不断增加,社会稳定问题非常突出的时期。处于这一时期的发展中国家,可能有两种前途:一是进入“黄金发展时期”。因为顺利实现了经济社会结构的转型,为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比较好的条件,可以保持一个较长时期的经济增长,顺利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二是进入“矛盾凸显时期”,因为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各种经济社会矛盾大量产生却不能处理好而使矛盾更加激化,经济社会发展停滞不前,甚至引发社会动荡和倒退,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所谓“拉美现象”。目前,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1000美元,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但是,在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方面。新的挑战也随之出现了。要避免“拉美现象”在我国重演,争取“黄金发展时期”的前景,就不能不高度重视构建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

3、党的性质要求我们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也是我们党实现执政的历史任务的重要条件。这要求我们,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必须正确认识及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必须抓紧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和困难;必须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稳定。只有把这些工作都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做好了,我们党才能不断增强执政的社会基础,才能更好地实现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任务。

综上所述,当我们以“和谐”为方法,巩固了党的执政基础,优化了党的执政环境,实现党了的执政任务,也就是促进了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使社会主义社会的优越性得到了发挥,就增强了人们对于党的信任,坚定了人们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同时,也就意味着提高了党的执政能力。

参考文献:

[1]李连仲主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研究》,广东经济出版社出版

[2]《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中央和中央部委领导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报告》,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年版

[3]吴忠民,《社会公正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篇5:构建和谐机关提高执政能力

首先,统一思想,强化服务理念。围绕全局争创教育服务品牌的目标,教育局将创建品牌机关落实到提高服务效能上来。为确保创建工作有的放矢,在全机关大力开展了“讲学习、树正气、求发展”的教育思想大讨论活动,围绕“我们为谁服务,怎样服务,如何提高服务质量”等问题,全机关进行了认真的研究讨论,使广大机关干部的思想认识得到升华,进一步增强了公仆意识、生本意识和服务意识。

其次,健全制度,完善服务机制。提高机关效能,制度建设是基础。教育局紧紧结合工作实际,积极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从加强机关建设的高度,与时俱进,健全了机关各项规章制度。先后制订了《卫生管理制度》、《办公用品管理制度》、《公文收发制度》、《考勤制度》、《信访接待制度》等十一项规章制度,将机关干部的行为置于有效的准则制约之下,把机关干部不断落实行为规范的过程,变成了一个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水平的过程,一个自我教育、自我锻炼的过程,形成了“坦诚、和谐、有序、竞争”的机关工作氛围。

再有是服务重心下移,提高服务效能。为破除“衙门”作风,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我局实施了领导包片、科室包校制度,机关干部定期深入学校,与教师平等对话,解决疑难,指导工作,大兴调研之风,掌握第一手资料,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机关与学校之间搭起了“连心桥”,为全县教育发展增添了活力。

工作作风的转变,服务机制的完善,使品牌机关创建活动发挥了应有的效应,带来了我县教育工作的新气象。总结品牌创建工作的成效,我们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品牌机关的创建,为教育的健康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在创建活动中,我们始终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用品牌的理念和效能来提高执政能力和管理服务水平,特别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召开后,我局立足自身实际,研究制订了《关于组织全系统广大党员干部学习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安排意见》,精心组织,周密部署,通过层层进行思想发动,组织广大干部教师认真领会精神实质,自觉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为品牌机关创建活动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在全会精神的凝聚和感召下,我局发挥品牌的示范导向作用,在党员干部中广泛开展了“争做工作排头兵、争做师德表率、争做改革先锋、争做业务骨干、争做爱心模范”的“五争做”教育活动,激发了党员干部争先创优的工作热情,增强了系统党委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提高了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教育发展创设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群众基础。

二、在品牌的引领和带动下,干部教师作风实现了大转变。

学习创建活动的开展,广大机关干部的思想觉悟、工作效率得到进一步提高,全机关形成了踏实、务实、求实的工作作风。机关干部自觉为学校服务,为师生排忧解难,做群众的贴心人,切实赢得了群众的信赖与支持,学校自觉接受干部的指导,干部和师生的关系更加融洽,局机关真正成为了“教师之家”、“学生之家”。

同时,机关面貌的转变带动了学校面貌的转变,各中小学校长从机关干部身上汲取了营养,自觉为自己“充电”,坚持依法制校,以德育人,以德修身,促进了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的形成。

三、紧密结合中心工作,才能使品牌创建活动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教育系统的中心工作是教育教学工作,而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就在于提高全民族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创建活动中,我局从实施素质教育基本要求出发,从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和课程体系等多方面首先进行突破,大力倡导“主体性教育”和“探究式学习”,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教学水平,广大教育工作者以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进一步丰富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内涵。使品牌更具深厚的人文底蕴和鲜明的时代特征,有力地促进了全县教育工作的健康快速发展。全县大力实施了中小学危房改造与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建设两项政府实事工程,实施了几个较大的学校布局调整工程,全县中小学办学水平的显著提高。6月底,我县“两基”巩固提高工作顺利通过了省政府第三轮复查验收。

为使今后的创建活动更加贴近中心工作,我们将实行创建活动回头望,认真总结经验,找准存在的问题,坚持不懈地将活动引向深入。

一是继续牢固树立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指导思想,以提高全系统干部素质为重点,将创建服务品牌引申至每一所学校,努力实现全面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搭建平台。

篇6:构建和谐机关提高执政能力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筑和谐社会蓝图,确定九大发展目标之一的“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是我们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工作。建立和谐劳动关系是建立和谐社会的主要音符之一,落实劳动保障各项政策法规、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涉及到每个单位、厂矿乃

至每个家庭的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障、劳动权益维护等问题,是以人为本及党的执政能力的直接体现,也是社会和谐的坚实基础,他不仅是劳动保障战线领导、同志们的重要职责,也需各级领导、各地区、各部门、企业领导引起重视、统筹协调、形成合力,才能抓出实效。

一、从劳动关系现状看,增强劳动保障工作紧迫,责任重大

“十五”以来,我国处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重要阶段,劳动关系不断呈现出新的变化。从国内情况看,伴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化,劳动关系成为以经济主体的各自利益为基础,以资本为核心,以雇佣为基本形态的经济关系,其多样化特征愈加突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猛,成为经济发展和吸纳就业的主要渠道。再加之社会服务多种用工形式的实行,劳务用工、小时工等新型劳动关系的出现,劳动关系发展越加复杂化,劳资冲突加剧,大量事实劳动关系引发劳动争议急需依法规范。

从国际情况看,国际劳工标准开始对中国的劳动立法和企业劳动标准的设置产生影响和挑战,劳动关系全球化初显端倪。中国入世后,劳动关系的主体结构、劳动标准调整方式出现了国际化趋向,劳动关系的存在和调整,已不仅仅是国家内部事务,而直接受到国际经贸规则和国际劳工标准的影响和制约如:外商对华投资企业中所结成的新型劳动关系运行、协调和规范。国际劳工标准开始对中国劳动立法和企业劳动标准设置有着直接影响。

从目前现实看,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制化急待加强。“十五”期间,我国虽然在初步建立起以《劳动法》为龙头的调整劳动关系法律制度基础上,出台了《集体合同规定》、《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等主要法律,明确企业以集体合同、劳动合同来规范用工行为。但是,我国部门法不建全及滞后的现实,在劳动法律制定方面表现突出,我国劳动保障系列法律急需配套,劳动关系多样化急需规范,急需出台劳动合同法。

二、从建立和谐社会看,重视劳动保障工作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具体体现

十六大提出的重要发展目标及2006年春国务院提出:“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深刻认识劳动保障工作在新时期经济发展全局中重要地位和作用,加强领导协调,开拓进取,在‘十一五’期间把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是构建和谐社会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劳动保障工作内含就业、保障、维权三大任务。一个就业不充分的社会不能算和谐社会,一个社会保障不健全的社会,不能算和谐社会,一个劳动关系紧张、分配严重不公的社会不能算和谐社会,结合我市实际应抓好如下工作:

第一,加强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是民生之本。1.继续强化就业目标任务,层层落实工作责任。2.大力推进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广泛开展创业培训,实施国家技能资格导航计划,全面推进职业技能鉴定工作。3.在做好就业工作的同时,注重就业数量和就业质量并重原则十分重要,建立和谐社会、落实劳动法,在稳定就业上作文章,把就业抓到实处,是党实事求是作风的具体体现。

第二,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建立和谐社会的稳定器,是市场经济的安全网。也是稳定就业的关键一环。依法规范参保扩面,落实保障工作是党体现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具体体现。

第三,依法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落实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障工作的推动器,助力器,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首先各级领导干部要作到:1、各级领导、企业法人,要认真贯彻落实劳动法及配套的劳动保障法律法规。2、面对现实,从源头抓起,依法规范企业用工签订劳动合同,为职工缴纳社会保险费、依法支付职工工资、不无故延长劳动时间和克扣工资报酬、支付职工工资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不变相收取保证金、抵压金及不合理费用。3、充分认识贯彻劳动保障法律法规面临强大的工作量,是一项长期任务。针对目前强资本、弱劳动,劳动争议内容复杂案件数量逐年上升,处理难度大的局面,要教育用人单位法人在发展生产的同时,主动承担用人单位的安全生产、劳动卫生设施建立、为职工缴纳社会保险费,执行国家用工工时报酬等社会责任。要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推行现代企业制度。因此,无论各级领导还是厂长经理,对落实法律法规的认识急需提高。

三、建议

作为就业、保障、维权工作是建立和谐劳动关系,保障社会稳定的重要方面,解决这一问题,提如下建议:

一是靠法制。劳动法及配套法律法规是维护广大职工合法权益的上方宝剑,剑起剑落,侵害受惩,伸张正义。既是劳动部门责任,也是各部门责任。如:选举企业人大

代表、评选优秀共产党员等既要看其给国家贡献,又要看其是否遵守劳动法,为国家、为社会、为职工尽责。

二是靠机制。1、三方协商机制(即工会、企业家协会、劳动三方)是国际通行作法。2、诚信企业制度是国际企业遵守法则。3、基金监督机制是有力保障。4、农民工工作联系议事制度。这些制度,急需建立、完善,把工作落到实处,在成效上下功夫至关

重要。

三是靠体制,各级政府要重视劳动和社会保障监察机构队伍建设。

四是靠政府各部门联合执法监督行成合力。2005年以来全省开展以政府名义组织的劳动保障执法检查,成效显著。

由此可见,增强各级领导对劳动保障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全力做好劳动保障工作,建立和谐劳动关系,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方面。

篇7:提高执政能力才能构建和谐社会

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发展的“黄金期”,却又是各种社会矛盾的“凸显期”。张云泉之所以能成为党员干部的优秀代表,不仅因为他的崇高精神和可贵品质,还因为他具有做好群众工作的高超本领,乐于和群众打交道,善于为群众解难题。人们评价张云泉的工作方法是“一般的报告中找不到,现成的课本上学不到”。张云泉将之概括为“五心四力”工作法:“五心”,即为民服务的真心,换位思考的同情心,高度负责的责任心,解决问题的决心,长期作战的恒心;“四力”,即贴近群众亲和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临场处置问题的能力,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张云泉正是靠了这“五心四力”,在信访局长这个处于矛盾漩涡中心的岗位上,上百次上千次的化危机于安宁。实践表明,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当前,我国正处在新旧体制转换时期,利益格局不断调整,必然会导致各种摩擦和碰撞时有发生。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群众的民主意识、法治意识、平等意识普遍增强,对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在长期的执政过程中,群众观念在一些人的头脑中逐渐淡漠了。不学习做群众工作,不熟悉群众工作,不愿意做群众工作,不会做群众工作,已经成为一个带有倾向性的问题,也是我们当前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个别干部“隔着车门看,绕开矛盾转”,疏离群众,害怕群众甚至损害群众利益,结果有些本来可以及时化解的矛盾却积累下来,小矛盾变成大矛盾,这既影响了社会稳定,也影响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给人民的根本利益带来损害。学会做群众工作,提高做群众工作的本领,已是我们党执政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建设和谐社会就要不断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张云泉的经验告诉我们,领导干部要提高执政能力,除了感情上要“忧民之忧、乐民之乐”之外,关键的一点,是要主动适应新形势,探索新方法,把握群众工作的规律,努力使自己成为群众工作的专家。只有这样,才能凝聚人心,和谐社会才不是一句空话。

篇8:构建和谐机关提高执政能力

创新教学指的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采取适合教学主体的教学方法和技术,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创新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培养更多满足其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教学中要正确处理基础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要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重视学生的创造潜能,促使学生潜能的开发”。而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模式、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进行改革和创新是实现创新教学目的的关键。

一、构建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

由于幼儿园的教学环境比较宽松,学生在刚进入小学时,会感受到与幼儿园截然不同的环境氛围,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学生对教师管理的排斥和抵触,学生往往对教师产生畏惧心理,不能很好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课堂的互动性和活跃性较差,非常不利于小学语文的创新型教学活动的开展,因此,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语文教师更要仔细观察和研究他们的心理活动,耐心亲切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打消学生的顾虑,构建起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为创新型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只有使学生潜意识地主动吸收语文教师讲授的知识,才能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所以和谐的教学氛围的构建能使学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才能。

二、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小学阶段的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非常丰富,只有运用适当的教学方式,才能实现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全面提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小学语文教育的需要,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为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他们对小学语文知识的主动吸收,培养他们自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小学语文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过程中,《安徒生童话》里的故事结局是卖火柴的小女孩冻死街头,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对故事的结局进行改编:如果小女孩没有冻死,而是被好心人收留,她的命运会有怎样的变化……通过类似的情境设置为学生建立一个思考和想象的基础,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鼓励学生发问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他们有独立的思维和个性,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关注学生对问题的看待方式和解决方法,鼓励学生质疑和提问,切不能扼杀学生的主动性,质疑、提问和解答的过程也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过程,比如在《语言的魅力》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在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这时候学生可能会问道:“为什么盲老人在诗人为他的木板添上‘春天到了可是这几个字之前很少有人给他钱,诗人添的这几个字有什么作用?”而有的学生也会问道:“语言的魅力具体指的是谁的语言的魅力?为什么?”通过类似的提问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活跃整个课堂的气氛,而解答问题的方式也不能局限于教师解决这一种,小组讨论、同学之间互相补充等方式能够促进问题的完美解决,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极大的满足,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越来越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也会随之提高。

四、适时引导学生

创新型的教学模式不仅仅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还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进行及时的引导,避免学生思维和行动上出现偏差,在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的同时,还要纠正学生的错误思考方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考习惯。“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没有固定的教学法则,但是创新型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掌握学生的思考习惯和规律,并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适时引导,促进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比如在小学语文的《灰雀》这一课中,课文的主要内容讲的是列宁、小男孩和灰雀之间的故事,在文章结尾的时候讲了灰雀还留在公园里面,但是并没有出现小男孩,教师在讲述课文内容的时候应该引导学生思考这样的问题:“小男孩去哪里了?第二天小男孩为什么没有出现?如果你是文中的小男孩你会怎么做?”通过这样的引导式问题,加深学生对课文较深层次的理解,而且这种创造性问题的解决对学生的终身成长来说具有一定的现实教育意义。

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当今社会的发展形势需要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不仅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和效率,因此,教师应该不断探索和创新小学语文的教学策略,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具体要求,在小学阶段为学生更高层次的语文教育和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篇9:努力提高构建和谐矿区的能力

努力提高构建和谐矿区的能力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地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确立为党执政能力的重要方面。加快企业发展,维护企业稳定,构建和谐矿区,是企业党组织肩负的重要责任,也是对企业党组织领导能力的考验。

一、充分认识构建和谐矿区的意义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

》指出:“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这对于我们企业整合各种力量,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减少各种矛盾,维护矿区稳定,推动加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构建和谐矿区是企业深化改革的必须要求

目前,企业的改革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改革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已触及到各个方面和人们具体的经济利益。为了避免可能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巩固改革成果,推动企业加快发展,我们应当把安定与和谐纳入企业党组织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努力实现企业协调发展,加速构建和谐矿区的进程。

(二)构建和谐矿区是推进企业文明创建的必然要求

构建和谐矿区,必须理顺民情,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增强全矿区的创建活力。要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维护职工利益,实行企务、区务公开,营造良好的矿区氛围,形成和谐相处的人际关系,加强矿区文明建设活动,切实维护矿区稳定。结合矿区实际重点,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是民主政治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社会的发展首先决定于经济的发展。近年来,企业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企业经济效益,在此情况下,职工群众的参政意识也在增强。因此,要构建和谐矿区,就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通过民主政治建设,来保证职工民主权利,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以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促进企业加快发展。

二是发展与稳定的关系。矿区稳定的基础是人心稳定,人心稳定的基础是职工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而职工生活水平的提高则必须依赖企业的发展。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世界上一些国家发生的问题,从根本上说,都是因为经济上不去,没有饭吃,没有衣穿,工资增长被通货膨胀抵消,生活水平下降,长期过紧日子。这不仅是经济问题,实际上是政治问题。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发展是硬道理、稳定也是更硬道理的理念,发展是政绩、稳定也是政绩的政绩观,正确处理好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广大职工群众可承受的程度关系,努力营造矿区团结和谐的氛围。

三是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必须讲究效率和效益,因为没有效率就没有效益,没有效益企业也就难以生存与发展。如企业在制订内部分配政策时,首先是按定额完成的情况决定分配,也就是按工作效率决定分配。同时,还要兼顾公开。如果只注重效率分配,而不兼顾公平,同样会挫伤职工的积极性。

二、不断提高企业党组织处理矛盾的能力

在企业改革改制不断深化的过程中,新矛盾新问题会大量产生,而这些矛盾和问题将直接涉及到一些职工的切身利益,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导致矛盾激化。因此,如何提高企业党组织驾驭和处理矛盾的能力,就成为企业党组织工作的难点和重点,就成为构建和谐矿区的重点。

一要努力提高协调矿区各阶层利益的能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下,企业内部各阶层人员之间的利益关系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也带来了一些影响矿区和谐的矛盾。如何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是企业党组织需要协调的一项重要工作。为此,一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统筹兼顾,增强全矿区的创造活力。二是要教育引导广大职工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增强主人翁意识和企业责任感。三是要特别关心待岗和困难职工的生活,切实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

二要努力提高解决职工群众反映问题的能力。随着企业各项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使许多深层次矛盾逐步显露出来,诸如机关精简、岗位竞争、外出创业、改革改制以及职工生活等方面的问题。对职工群众反映的问题要积极进行疏导。特别是要加强信访工作,畅通信访渠道,变被动接受来信来访,消极应付来信来访为自觉主动深入群众、倾听群众呼声凝聚人心,理顺情绪、化解矛盾。

三要努力提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一个时期以来,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群体事件在一些企业时有发生,这些问题已严重影响了矿区的安定和社会的稳定。如果让那些群众关注的问题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不仅会严重影响企业党组织的威信,也会给职工群众和社会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进一步提高企业党组织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及时、有效地处理各种应急事件,是增强企业党组织领导能力的重要课题。为此,对于群体性事件要坚持依法办事,既要依法维护群众的正当权益,又要坚决维护企业稳定。要建立处理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协调机制,形成化解矛盾的合力。要不断加强对新形势下各种群体事件形成规律的研究,对有

可能出现的的问题,提前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预警机制,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对于各种违法行为,要区别性质和情节,进行控制和打击,努力维护企业稳定的大局,积极营造矿区和谐的氛围。

上一篇:水务公司管理制度下一篇:那一年,我们毕业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