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献身使命中彰显军人价值(讲稿)

2024-04-12

在献身使命中彰显军人价值(讲稿)(共4篇)

篇1:在献身使命中彰显军人价值(讲稿)

让青春风采飞扬在军旗上

在献身使命中彰显军人价值

各位首长,各位战友,大家好,近一个时期,全国各大新闻媒体纷纷报道“优秀藏族干部、迪庆军分区原副司令员龚区此里”的先进事迹,他心系民族团结、对祖国赤胆忠诚、为人民甘洒热血的感人事迹在我们学员中产生了强烈反响,他用短短56年的生命诠释了一名革命军人如何献身使命实现价值的应有之意,给了我们每名学员深深的启迪和思考。今天我就和大家就这方面的话题作个探讨,主题是:让青春风采飞扬在军旗上,在献身使命中彰显军人价值。

我军成长壮大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履行使命、完成使命的奋斗史。使命,像一条红线贯穿于我军全部历史和官兵的全部实践,引导和激励广大官兵勇往直前。军人因使命而生,为使命而战。“师出之日,有死之荣,无生之辱。”军人的荣誉,深深植根于肩负的使命中;军人的价值,全部体现在对使命的履行上。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真正做到献身使命呢?

一、献身使命,要能在平凡岗位执着的奋斗

士兵、村官、厨师,实在算不得是显赫的岗位。但留心看看近一个时期的媒体报道,恰恰是这样一些平凡之人引起了人们的思索与追寻:我给大家看三张照片,第一张照片是我们熟悉的“三栖精兵”何祥美,第二张照片是安徽凤阳小岗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沈浩,第三张照片上的这位老太太叫袁苏妹,她44年如一日为学生做饭扫地、一生虽然只会写5个字,却被香港大学授予“荣誉院士”。他们的人生之旅论证了这样一个道理:能创造辉煌的,不一定都是叱咤风云的大人物,平凡之人照样可以书写大作为。从何祥美、沈浩和袁苏妹的身上,我们不难看出:在平凡的岗位上同样可以实现人生价值。

第一,献身使命,就要有在平凡岗位上“滴水穿石撼千仞”的顽强心态。因为,心态决定状态。

“醒着时,他们是一堵墙,守卫生命;睡着时,他们是一滴水,涤荡心灵。”这是著名雕刻作品《九天九夜》基座上的一句话,2008年抗击雨雪冰冻灾害,4名战士因连续奋战过度劳累,倚着路旁栏杆站着睡着了,这一瞬间被记者无意间定格后,不仅感动了羊城,感动了中国,而且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国军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本质形象的一张名片。他们是千万人民子弟兵中普通的一员,但他们将平凡的岗位融入到自己的使命当中,这样一粒粒“能穿石”的水滴汇在一起,又怎能不撼动“冰雪灾害”这座大山?正是这种在大灾大难面前绝不服输的顽强心态,成为了能在平凡岗位上实现献身使命的基石。

第二,献身使命,要有在平凡岗位上“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敬业精神。敬业是一种工作状态,更是一种思想境界,只有理想崇高、心怀远大的人,才愿意为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奋斗和奉献。有敬业精神的人,舞台虽小志气大,能够把职责赋予的工作做到极致,人生舞台也随之被放大。生命融入使命,使命升华生命。倾注生命代价的奉献,最能称出使命的重量;耗尽生命能量的追求,最能彰显人生的价值。“一个真正的战士,在和平年代也能找到自己的方向,一个忠诚的战士,在垂危的时候,不会忘记自己的使命,他是一位满怀激情的理论家,更是敢于奉献生命的实践者。在信仰的战场上,他把生命保持在冲锋的姿态”这段话反映的正是坚守岗位、献身岗位的楷模——方永刚。方永刚从不把病魔放在心上,更不把疼痛放在眼里。强烈的使命意识,使他在献身国防的奋斗中义无反顾;崇高的人生追求,使他对党的先进理论的创新中勇于担当。方永刚同志对党的事业的忠诚与热爱,那不正是一种敬业精神的最佳写照!像这样的榜样我们的身边也有,如我们心战系的王金丽教员在汶川地震抢险救灾中,冒着余震不断的危险,深入惨烈的灾区一线,开展心理服务工作,忠诚地履行了一名军人应有的使命。

可见普通的岗位,可以成为辉煌的舞台;普通的职业,可以成就出色的事业;普通的地位,也可以大有作为。不论我们的岗位多么平凡,工作多么普通,摆正心态,敬业奉献,可以彰显自己的军人价值。

二、献身使命,要能在本职岗位刻苦的学习

献身使命,关键要不辱使命。不辱使命,是有效履行使命的重要标志。是不是忠诚使命,有没有献身使命,说到底也要看这一条。我们要努力学习新知识、掌握新装备、苦练新技能,在本职岗位上争当训练标兵和技术能手。

第一,献身使命,要树立不断学习是提升战斗力的重要理念,要的就是“时不我待争朝夕”的气魄

信息化时代,军事领域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未来战场的较量,说到底是知识的较量。信息化武器装备要靠人才去操作和使用,未来信息化战争要靠人才去指挥和驾驭,前沿军事理论要靠人才去研究和运用,科学军事思想要靠人才去总结和实施。可见人才在战斗力中所处的地位越来越高,知识在战斗力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没有人才,战斗力就是空中楼阁;没有知识,战斗力就是无源之水。现代人才学的“蓄电池理论”告诉我们:再高能的电池,其能量也是有限的,人才只有成为高效蓄电池并随时充电,才能持续地释放能量。一次性“充电”就足够使用一生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昨天的人才不能保证就是今天的人才,今天的人才不能保证明天也是人才。“人才诚可贵,学习价更高”。只有具备了较强的学习力,及时掌握新知识新技能,才能继续留在人才的行列中,而不至于被残酷地淘汰。第二,献身使命,要将不断学习贯穿到军旅生活的始终,靠的就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恒心

现在,信息快速更新,知识迅速折旧,一天不学习,就意味着落伍。特别是军事领域,新理论、新知识层出不穷,新装备、新技术日新月异,新战法、新训法不断涌现,官兵需要学习的东西比任何时候都要多,面临的学习认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紧迫。如果不能在学习上臵身前沿、勇力潮头、抢占先机、掌握主动,就可能在未来战场上输给对手,惨遭失败。在这里,我给大家讲一个有关何祥美的故事,叫“0.01秒也是差距”。2005年底,部队组织手枪速射尖子选拔。初选,何祥美用时0.60秒,比第一名差了0.01秒。在其后3个月的强化集训中,何祥美玩命苦练,最终以0.58秒夺取第一名,被确定为“1号狙击手”。何祥美说,初选虽然只落后0.01秒,也是差距,就有提高的空间。何祥美正是凭着这股追求卓越、刻苦训练的韧劲,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在军营实现自身价值。何祥美就像一个人生坐标,为我们指明了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最佳路线。也许我们达不到他那样的高度,但不能没有他那样的追求;也许我们成就不了他那样的业绩,但不能没有他那样的执着。

三、献身使命,要能在自身岗位自觉的实践

献身使命不仅是一种激情和愿望,更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行动。只有把献身使命转化为行动,体现到一言一行上,熔铸在一岗一哨里,落实在一职一位中,献身使命的崇高理想和价值追求才能实现。

第一,献身使命,贵在自觉抓落实

实践贵在自觉,也难在自觉。强调自觉投身实践,就是要以高度的自觉精神和忠诚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岗位。自觉源于忠诚,忠诚有赖于自觉。没有自觉精神,实践就可能变成应景;没有忠诚态度,实践就可能成为作秀。在完成自己的工作时,用“燕子垒窝”的恒劲、“蚂蚁啃骨头”的韧劲和“九牛爬坡”的拼劲,善始善终,扑下身子真抓实干。

第二,献身使命,重在实践不懈怠

俗话说“为者常成,行者常至。”自觉投身实践,说到底就是要拿出行动来,落实到岗位上。工作是实践的载体,岗位是实践的平台。被誉为“献身使命的忠诚卫士”万金刚同志在制止不法分子进行破坏活动过程中,遭到多名暴徒的凶残围攻和袭击,因身负重伤不幸壮烈牺牲。万金刚同志作为基层一线指挥员,忠诚履行使命任务,身先士卒,英勇无畏,果断指挥,为维护社会稳定献出了年轻宝贵的生命,不愧为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优秀档案专家刘义权、优秀指挥员高光辉,履职尽责,率先垂范,像全能士官宗道辉、士兵专家朱桂全,拼搏进取,爱军精武,通过自觉实践、反复实践、长期实践,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

有一位哲人这样说道:生命不在于拥有多少聪明才智、更不是必须得到地位财富才能活出价值,人生短短几十年,怎么活都是一辈子,但不是怎么活都会有价值。我们大多是平凡一族、普通一员。挥洒一份汗水,经营一份耕耘,就会有一份收获。埋头苦干,兢兢业业,即使不为人知,哪怕没有机遇闪现,我们为之努力奋斗的过程亦会闪烁青春最美丽的光芒!。

篇2:在献身使命中彰显军人价值(讲稿)

军队因使命而存在,军人因履行使命而展现价值。献身使命是履行使命的必然要求,也是军人的天职,理应成为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古今中外,任何一支军队都有其建军宗旨,也都有与宗旨相适应的历史使命。在使命的指引下,“万死不辞”的英雄壮举史不绝书,“不辱使命”的绚丽篇章绵延至今。对人民军队来说,使命至高无上。我军的性质和宗旨,是在献身使命中体现的;我军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是在献身使命中形成的;我军的地位和作用,是在献身使命中确立的。忠诚使命、献身使命、不辱使命像一根红线,贯穿于我军的全部历史和官兵的全部实践。血雨腥风的革命战争年代,多少先烈为中国人民“站起来”抛头颅、洒热血;凯歌行进的和平建设时期,多少英雄为国家“强起来”、人民“富起来”奋勇担当、牺牲奉献。党和人民在不同时期赋予的神圣使命,像嘹亮的号角,激励广大官兵前仆后继,勇往直前,从胜利走向胜利。

新世纪新阶段,胡主席着眼实现党的三大历史任务,从维护国家和民族根本利益出发,提出了“三个提供、一个发挥”的历史使命,为我军履行使命进一步指明了方向,也对官兵献身使命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是,长期的和平环境,容易使人产生麻痹松懈情绪,淡化战斗队观念,现实中也确实有一些官兵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当“太平官”、“和平兵”思想。“畏危者安,畏亡者存”。面对并不安宁的世界和艰巨繁重的任务,不断强化官兵献身使命的意识,显得尤为重要。

献身使命,就是要履行革命军人神圣职责,爱军精武,爱岗敬业,不怕牺牲,英勇善战,坚决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的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这是当代革命军人献身使命的基本要求,也是履行使命、不辱使命的有效途径。

献身使命,首先要忠诚使命。我们要坚持不懈地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认真搞好我军优良传统、使命职能、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等经常性教育,不断强化军魂意识,大力弘扬战斗精神,坚定官兵理想信念,树立敢打必胜信心,切实打牢献身使命的思想基础。要进一步加深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重大意义的理解,真正搞清楚“为什么要准备打仗、准备打什么样的仗、怎样准备打仗”这些重大问题,牢固树立战斗队思想,不断增强履行使命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献身使命,关键要不辱使命。不辱使命,是有效履行使命的重要标志。是不是忠诚使命,有没有献身使命,说到底也要看这一条。我们要努力学习新知识、掌握新装备、苦练新技能,在本职岗位上争当训练标兵和技术能手。要把实践作为提高能力素质的平台,在投身军事训练中掌握新装备,在参加重大军事演习中探索新战法,在执行急难险重任务中

培育好作风,不断增强有效履行我军历史使命的实际本领。

飞夺泸定桥

泸定桥是四川通往康藏地区的咽喉,两岸是绝壁,地形险要。它既不是石桥,也不是木桥,而是铁索桥。从东岸到西岸扯了13根用粗铁环一个套一个联成的长铁索,每根都有碗口那么粗。两边各两根作为护栏,底下并排9根,铺上木板即为桥面。摆在红四团面前的只有悬挂着的13根铁索。铁索下面,湍急的流水像瀑布一样向下游倾泻。水流冲击到参差耸立的岩石上,溅起一丈多高的浪花;巨大的声响,震耳欲聋。这里涉水和船渡都是完全不可能的,唯一可行的,就是从铁索上冲过去。泸定桥东端就是泸定城。其城墙两丈余,西城门正堵住桥头。城里驻着两个团的敌人,山坡上修筑了许多工事。原来桥面上铺着木板,已经全部被敌人搬走了,只剩下悬挂在空中的铁索,敌妄图凭借天险,把我军阻拦在河西岸。

另有两个旅的敌军,正兼程向泸定桥增援。为夺取泸定桥以红二师四团为主力军的先锋团,沿着蜿蜒曲折、崎岖难行的羊肠小道前进,最后以一昼夜二百四十里的冒雨急行军,于5月29日晨占领了泸定桥西岸桥头。接着,由红二连22名英雄组成突击队,手持冲锋枪,背插马刀,腰缠十来颗手榴弹,冒着敌人密集的火力,攀着桥栏,踏着悬空摇晃的铁索,冲向对岸,猛扑敌群,十几把大刀在敌群中闪着寒光,左劈右砍,胜利占领了东岸桥头堡,并冲入泸定城。红军后续部队紧跟过河,迅速歼灭守敌大半,其余狼狈逃窜。我军占领泸定城后,随即与由河东岸北上的部队会合。第三天,中央军委率红军主力,从泸定桥渡过了大渡河。

解读:飞夺泸定桥的故事,我们听过很多次,但每次读到、听到,都能够感到一种震撼。军队与使命共生,军人与使命同在。从穿上军装的那一刻起,我们就与军人的使命紧紧连在了一起。我们应自觉把个人追求融入履行使命的伟大实践之中,把勇于担当使命、敢于献身使命、立志不辱使命的决心意志内化为革命军人特有的价值理念和目标追求。

丰 碑

长征途中,一支长长的红军队伍,在云中山的冰天雪地里,顶着混沌迷蒙的飞雪前进。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一个大冰坨,狂风像狼似的嗥叫着,要征服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将军的马,早已让给了伤员骑。将军和战士们一道踏着冰雪行军,他不时被寒风呛得咳嗽着。他要率领这支队伍向前挺进,为后续部队开辟一条通道。等待他们的将是十分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可能三天两头吃不上饭,可能要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

前面的队伍忽然放慢了行军的速度,有许多人围在一起,不知干什么。将军边走边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将军的警卫员回来告诉他:“……前面……冻死了一个人……”将军愣了愣,什么话也没说,朝那边走去。风雪太大了,他步履有些踉跄,眼睛有点迷离。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一棵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一动也不动,好似一尊塑像。他的衣服这么单薄、破旧,像树叶,像箔片一样薄薄地贴在身上……他的御寒衣物呢?为什么没有发下来?

将军的脸上顿时阴云密布,嘴角边的肌肉明显地抽动了一下,蓦然转过头向身边的人吼道:“叫军需处长来,老子要……”一阵风雪吞没了他的话。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听见没有?警卫员!快叫军需处长跑步上来!”将军两腮的肌肉大幅度地抖动着,不知是由于冷,还是由于愤怒。终于,有什么人对将军小声地说了一声:“这就是军需处长……”将军就要发火的手势突然停住了。他怔怔地伫立了足有一分钟。雪花无声地落在他的脸上,溶化成闪烁的泪珠……他深深地呼出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了右手,举至齐眉处,向那位与云中山化为一体的牺牲者敬了一个庄严的军礼…… 雪更大了,风更狂了。大雪很快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变成了一座晶莹的碑……

解读:每次读到这个故事,都不禁潸然泪下,如今的人们已难以想象当时的斗争环境,而先烈们正是在各种难以想象的恶劣环境中,像“军需处长”一样,用生命诠释使命,最终夺取了革命的胜利。他们永远是屹立在人们心目中的丰碑!

八女投江

1938年夏天,日本关东军纠集伪蒙、伪满军在松花江下游展开了“三江大讨伐”,东北抗联第4、5军为摆脱困境决定向西转移,遭到日军多次围追堵截,牺牲了很多抗联战士。一天夜里,日军熊本大佐集合了一千多日军与伪军将抗联战士包围。拂晓时,抗联战士们发现了日军,急忙向外冲。以冷云为首的八名联军女战士果断地组织垫后,从背后袭击敌人,吸引日军火力。大部队乘机突出了日军的包围圈。日军在得知她们只有八名女兵时,变的更加猖狂,边打边叫:“乖乖投降吧!皇军不会亏待妇女!”被包围的八名女战士投出了最后一颗手榴弹,趁敌人卧倒的机会,毁掉枪支,挽臂涉入了冰冷的乌斯浑河中……写下“八女投江”的壮丽篇章。

解读:为了掩护联军突围,八名女战士光荣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八女投江”体现了中华儿女为民族解放事业敢于与日军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同时,也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同仇敌忾、视死如归的献身精神,而这种精神正是今天我们提倡的核心价值理念和目标追求。

小英雄王二小

11岁的王二小是个放牛娃。1943年的一天,一声震天动地的巨响,鬼子的炮弹落到了二小的家里。在山上放牛的二小惊恐地看着遮天蔽日的浓烟烈火,他不能相信,刚才还温暖的家顷刻间就灰飞烟灭了。

鬼子扫荡来了,八路军和干部们组织乡亲们转移。二小和乡亲们一起转移到长城脚下。二小看到鬼子向乡亲们转移的方向走去,心里着急,就唱着放牛歌走了出来。鬼子看到了山坡上的二小,要二小为他们带路。二小牵着牛,就带着鬼子走了。二小领着鬼子在山里转圈,狡猾的鬼子起了疑心,鬼子头拔出战刀威胁二小。二小心里很镇定,却装出害怕的样子,对鬼子说,那边有条路,穿过去就能找到八路。鬼子说你撒谎,你想骗皇军。二小说那就算了,反正我也不想去。鬼子相信了二小,就跟着他走了。

到了八路军埋伏的山沟,二小机灵地从沟边往山上跑。可是鬼子小队长端着大枪追上二小,把刺刀扎进了二小的身体,将二小挑到了山坡上。二小像一片树叶一样落了下来,满山的树叶都一起落了下来,鲜血染红每一片树叶和绿草。八路军发起了进攻,消灭了鬼子。乡亲们把二小放到担架上,喊着二小,可是二小安详地闭着眼睛。他再也听不到了。

解读:王二小的故事家喻户晓。王二小,当时还是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农村放牛娃。可就是这个普通的放牛娃,满怀着对父老乡亲的无限热爱,对日本侵略者的无比仇恨,做出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举。也许,有的战友常想,我是一名普通的士兵,工作岗位也很普通,很难在献身国防、履行使命中有所作为,那么,英雄王二小的故事,一定能给你一些有益的启示。

茫茫雪原写忠魂

杨靖宇,东北抗日联军创建人和领导人。率部长期转战东南满大地,打得敌人心惊胆战,威震东北,配合了全国的抗日战争。日伪军连遭打击后,加紧对东北抗日联军的军事攻击、经济封锁和政治诱降,同时对杨靖宇悬赏缉捕。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他以“头颅不惜抛掉,鲜血可以喷洒,而忠贞不二的意志不会动摇”的崇高气节,继续坚持战斗。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曾致电以杨靖宇为代表的东北抗日武装表示慰问,赞之为“冰天雪地里与敌周旋7年多的不怕困苦艰难奋斗之模范”。1939年在东南满地区秋冬季反“讨伐”作战中,他与魏拯民等指挥部队化整为零、分散游击。自己率警卫旅转战于濛江一带,最后只身与敌周旋5昼夜。杨靖宇不愧是真正的钢铁战士,是用特殊材料铸成的共产党员。渴了,抓一把雪吃,饿了,吞一口树皮或棉絮。他以难以想象的毅力,坚持和敌人进行顽强斗争,直至弹尽,于1940年2月23日在吉林濛江三道崴子壮烈牺牲。当残忍的日军将其割头剖腹,发现他的胃里尽是枯草、树皮和棉絮,竟无一粒粮食。为纪念他,1946年东北民主联军通化支队改名为杨靖宇支队,濛江县改名为靖宇县。

解读:杨靖宇烈士的事迹,让我们感受英雄崇高和伟大的同时,更为英雄不畏强敌、不畏艰苦、英勇善战的精神而由衷敬佩。他这种“头颅不惜抛掉,鲜血可以喷洒”的崇高气节,正是我们大力培育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动力和源泉所在。

刑场上的婚礼

1928年2月6日,在广州红花岗畔的刑场上,两个青年男女革命者,面对敌人的枪口,从容不迫地举行结婚典礼。就是广州起义行动委员会负责人之一周文雍同志和当时中共两广区委妇女委员陈铁军同志。

陈铁军出身于华侨商人家庭,在“五卅”运动革命浪潮的冲击下,她由一个追求个人上进的大学生,转变为关心国家、民族前途,积极参加进步活动的革命者,并于1926年加入了共产党。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广州也发生了“四·一五”反革命事件,白色恐怖笼罩着广州。这时党派她协助周文雍同志工作。周文雍是中共广州市委工委书记,正夜以继日地准备武装起义,反抗国民党的屠杀政策。因为工作需要,党指示周文雍和陈铁军合租一个房子,建立秘密联络点。为了掩护工作,他们假称夫妻,秘密进行活动。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工作上的互相帮助和生死与共的斗争,把这两个年轻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但在当时,他们都以事业为重,顾不上谈个人的爱情。

1927年爆发的广州起义失败后,广州陷入敌人大屠杀的血海之中。积极参加这次起义的周文雍和陈铁军,在起义失败后,继续在广州坚持地下斗争。由于叛徒的出卖,两人同时被捕入狱。在狱中,他们不屈不挠,坚持斗争。周文雍在墙上写下了这样的诗篇:“头可断,肢可折,革命精神不可灭。壮士头颅为党落,好汉身驱为群裂!”

1928年2月6日,周文雍和陈铁军被敌人押上刑场。两位烈士态度从容,昂首挺胸,高唱《国际歌》。在广州红花岗刑场上,陈铁军向周围的群众宣布:“我们要举行婚礼了,让反动派的枪声来作为结婚的礼炮吧!”一对革命情侣,就以这样的英勇气概慷慨就义了。

解读:“革命伉俪,义感天地”,这是革命者向敌宣战的仪式。“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革命先烈追求真理和光明,为了人民解放的崇高事业,可以抛弃一切及至生命,充分表现了共产党人高尚气节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塔山英雄团

1948年秋,国民党军在人民解放军的沉重打击下,将东北地区的全部军队分别收缩在长春、沈阳、锦州等地,实行重点防御。东北野战军根据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关于封闭国民党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的方针和以主力首先攻克锦州就地全歼国民党军 的指示,于9月12日发起辽沈战役。蒋介石为解锦州之危,飞抵沈阳,坐镇葫芦岛,以11个正规师组成东进兵团,救援锦州,并将主要突击方向选在塔山。东北野战军第4纵队以3个步兵师和1个炮兵团于塔山、虹螺山一线布防阻击,第34团奉命扼守塔山堡等主要阵地。塔山一带地势平坦低洼,国民党军东进兵团抢先在塔山以南高地修筑坚固工事,使第4纵队阵地全部处于其火力控制之下。10月10日开始,国民党军东进兵团每天集中3~5个师的兵力,在飞机和军舰炮火支援下,向塔山轮番攻击。第34团官兵凭借临时构筑的土木工事,发扬人在阵地在、誓与阵地共存亡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同仇敌忾,前仆后继,与国民党军展开反复争夺。工事一次次被摧毁,又一次次修复。前沿堑壕得而复失,失而复得。有的连队伤亡大半,仍以一当十坚持战斗。子弹、手榴弹打光后,用石块还击,直至进行肉搏。经6昼夜激战,第34团在兄弟部队配合下,先后打退国民党军几十次集团冲锋,守住了阵地。此战,东北野战军阻援部队使国民党军东进兵团在塔山阵地前沿丢弃6600多具尸体和大批武器,于15日12时全线溃退。塔山阻击战的胜利对保障攻打锦州部队的侧后安全,夺取锦州,进而取得辽沈战役全胜起到了重大作用。

解读:这是一个光荣的战斗集体,这是一次以寡敌众、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塔山英雄团”面对数倍、数十倍于己的敌人,出色地完成了阻击任务,保证了全局的胜利。献身使命、不辱使命,是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我们今天学习“塔山英雄团”,就是要学习那种“人在阵地在、誓与阵地共存亡”的献身使命精神。

坚贞不屈的女共产党员江竹筠

江竹筠,一个响彻祖国大地的名字,在革命队伍里,同志们都亲切地称她“江姐”。1939年,在重庆上学期间,江竹筠秘密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当时的重庆是国民党的老巢,工作环境非常的恐怖。江竹筠任中共重庆市区委委员,负责《新华日报》的发行工作。在国统区,《新华日报》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千万群众的心。江竹筠的工作卓有成效,但斗争环境越来越残酷,特务们像疯狗一样四处搜捕共产党人。党组织决定让江竹筠和另一位党员彭咏梧假扮夫妻作掩护,秘密开展党的组织活动。

1948年6月14日,由于被叛徒出卖,江竹筠被特务逮捕。合作所里的特务们把江竹筠作为重中之重的突破口。面对敌人的老虎凳、皮鞭、竹签刺指甲等等残酷的刑罚,江竹筠毫不畏惧。敌人从她口中,连一个有用的字也没有捞到。江竹筠在监牢中依然坚持革命活动,并与牢中难友许晓轩等共产党员取得了联系,组建了狱中临时党支部,领导难友和敌人展开艰苦卓绝、不屈不挠的抗争。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宣布成立的特大喜讯传进集中营,狱友们秘密传递纸条相告庆祝。江竹筠和难友们就地取材,用一块红布一针一线地绣了一面红旗。1949年11月14日,江竹筠与另外30位共产党人英勇就义于中美合作所,时年29岁。

解读:“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的!”这是江竹筠同志面对敌人严刑拷打而发出的铮铮誓言。她把党的事业看的高于一切,在敌人威逼利诱之下,坚贞不屈,不惜牺牲生命,也不出卖和暴露党组织,充分表现出一个“视使命如生命”的女共产党员高大形象。崇高的使命源于坚定的信念。只有爱党、信党,听党的话、跟党走,才能自觉“舍小家、顾大家”,奉献军营,献身国防。

舍身炸碉堡

董存瑞,1929年生,河北省怀来县人。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当过儿童团长,13岁时,曾机智地掩护区委书记躲过侵华日军的追捕,被誉为“抗日小英雄”。1945年7月参加八路军。后任某部六班班长。1948年5月25日,我军攻打隆化城的战斗打响。董存瑞所在连队担负攻击国民党守军防御重点隆化中学的任务。他任爆破组组长,带领战友接连炸

毁4座炮楼、5座碉堡,胜利完成了规定的任务。连队随即发起冲锋,突然遭敌一隐蔽的桥型暗堡猛烈火力的封锁。部队受阻于开阔地带,二班、四班接连两次对暗堡爆破均未成功。董存瑞挺身而出,向连长请战:“我是共产党员,请准许我去!”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向暗堡,前进中左腿负伤,顽强坚持冲至桥下。由于桥型暗堡距地面超过身高,两头桥台又无法放置炸药包。危急关头,他毫不犹豫地用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燃导火索,高喊:“为了新中国,冲啊!”碉堡被炸毁,董存瑞以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的道路,年仅19岁。

解读:董存瑞用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一条前进之路、胜利之路,也用自己的生命履行了作为军人的崇高使命。献身使命,是履行使命的必然要求。使命要靠行动来履行,靠实践来落实。如果说忠诚使命是“知”、是觉悟,那么献身使命就是“行”、是实践。献身使命,献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事业,是当代军人的天职,也是革命军人的光荣所在。

铁山战役

1951年春,中国志愿军发动了第五次战役,消灭美韩军队四万多人,但很快美国就通过空军切断了中国军队的补给线,几十万大军陷入困境,加上朝鲜人民军临阵退缩,不战而逃,使得弹尽粮绝的中国志愿军陷入美国的反包围中,伤亡惨重。志愿军虽然艰难撤到了三八线,但美国几十万军队也追杀而来,企图一举摧毁志愿军主力,重新夺取北朝鲜。危急形势下,彭德怀将军决定发动铁山战役,在铁山与美军进行一场决战,阻止其前进步伐。而这一重任就落到了唯一弹药充足的35军身上了。

年仅30岁的少帅傅崇碧临危受命,率35军在铁山设伏,与美军进行了惨烈的大战,战役过程空前悲壮,因为一旦失败,志愿军就将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朝鲜战争的历史也将改写。傅将军兵行险招,以攻为守,命令部队主动出击,将美军前后切断,发挥“野战,近战,肉搏战”的优势,与敌人奋力拼杀,经过四昼夜苦战,美军终于力不能支,全线撤退。而35军损失惨重,傅将军也身受重伤昏迷。

战斗结束后,经过四天的手术,傅将军终于苏醒过来,医院里,他看到彭德怀的第一句话就是“我要兵”,一语既出,在场的人无不泪如雨下。

解读:铁山战役是志愿军战史上辉煌的一役。傅崇碧将军临危受命,与美军展开生死

搏斗,打破了美军妄图摧毁志愿军的企图,保存了志愿军的有生力量。他们这种舍生忘死,顾全大局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正是人民军队光荣传统的集中体现,也是我们当代军人“忠诚使命、不辱使命”的制胜法宝。

上甘岭战役

1952年秋,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在全线性战术反击作战中节节胜利,“联合国军”处境愈加被动。“联合国军”为适应政治斗争需要,谋求在停战谈判中的有利地位,并伺机夺取志愿军中部战线要点五圣山以改善防御态势,摆脱战场上的被动局面,于10月14日发动“金化攻势”,向上甘岭地区的597.8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实施进攻。

上甘岭战役,交战双方先后动用兵力达十万余人,反复争夺43天,作战规模由战斗发展成为战役,其激烈程度是战争史上罕见的。“联合国军”炮兵和航空兵,对两山头共发射炮弹190余万发,投炸弹5000余枚,把总面积不足4平方公里的两高地的土石炸松1~2米。志愿军防守部队贯彻“坚守防御、寸土必争”的作战方针,依托坑道工事,坚决抗击“联合国军”的进攻。

此役,志愿军第15、12军打退“联合国军”营以上兵力冲击25次,营以下兵力冲击650余次,进行数十次反击,共毙伤俘敌2.5万余人,击落击伤敌机270余架,击毁击伤其大口径火炮60余门、坦克14辆,最终守住了阵地。作战中,志愿军伤亡1.15万余人。此役之后,志愿军在整个正面战场完全掌握了主动权。拥有优势装备的“联合国军”在正面战场是已经是攻则不克、守则必失,完全陷入了被动挨打的窘境。

解读:《上甘岭》这部电影,每次观看都能给人一种震撼,只有人民志愿军才能创造这种战争神话,而神话的背后是无数志愿军战士靠强烈的使命责任支撑起来的。人民军队忠诚使命、献身使命的优良传统代代相传,是我们永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二郎山精神

1950年5月,刚刚组建不久的西南军区工兵部队奉命修筑康藏公路,支援西进大军解放和建设西藏。

面对地势险恶、巨石嶙峋、终年积雪覆盖的“世界屋脊”,筑路官兵以“天大困难像个豆,好马崖前不低头”的英雄气概,战严寒、斗风雪、破峭壁、炸巨石,披荆斩棘,闯关夺隘,挑战极限,顽强拼搏,战胜高原缺氧、寒冷、断粮等重重困难,打通入藏门户二郎山,征服康藏屏障雀儿山,闯过川藏天险然沃沟,修筑了一条全长2255公里的天路。蜿蜒盘旋的康藏线,犹如悠久厚重的历史长河,记载着无数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哼唱着一首首荡气回肠的壮歌,也打造了“听党指挥、不畏艰险、坚忍不拔、无私奉献”的二郎山精神。

解读:二郎山隧道早已完全通车,结束了“车过二郎山,像进鬼门关,侥幸不翻车,也要冻三天”的历史,但筑路官兵战天斗地、誓把“天堑”变通途的豪迈气概和勇敢精神,没有被历史湮没,反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更加熠熠生辉。继承和发扬二郎山精神,就要像当年的筑路大军那样,在履行使命中,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敢于与天斗、与地斗、与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

独臂英雄——丁晓兵

1984年,丁晓兵所在的侦察大队赴边作战。为了争取到最艰巨的任务,他用匕首扎破手指,用鲜血写下对党的誓言:“我坚决要求参加战斗,打头阵、当尖兵,请党在战斗中考验我!”在战场上,他作为“第一捕俘手”,先后出色地完成了20多次侦察和作战任务。一次,他在敌人阵地上生擒了一名俘虏,撤退时,为掩护战友和俘虏,他一把抓起敌人投来的手雷向外扔去,手雷在出手的瞬间爆炸,他的一条右臂被炸得只连着一点皮肉,血流如注。但为了完成任务,他拔出匕首,割下断臂,以惊人的毅力,和战友们扛着俘虏,冒着敌人的炮火翻山越岭4个多小时才撤了回来。两个月的治疗后,失去右臂的丁晓兵又义无反顾地回到了一线阵地。战后,丁晓兵入了党,提了干,荣立了一等功,获得全国“为边陲优秀儿女挂奖章”活动为他专设的第101枚金质奖章,受到党和国家领导的接见。

解读:丁晓兵独臂擒敌的壮举感天动地。建军以来,有不计其数的像丁晓兵一样的英雄,为了捍卫国家的尊严,为了履行军人的神圣使命,抛头颅、洒热血。学习他们,就要努力学习、刻苦训练,不断增强履行我军历史使命的实际本领,一旦祖国和人民需要,就能冲得上、豁得出,不辱使命。

试飞英雄——邹延龄

1987年初春,邹延龄从航空兵某师调到陕西飞机制造公司当试飞员。邹延龄深深感到,作为一个试飞员,光有勇于试飞的精神还不够,还必须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高超的飞行技术。为此,他长期坚持学习钻研航空技术知识。外出试飞无论走到哪里,他都注意购买有关书籍。飞行回来,他坚持写飞行体会。每当战友们完成新科目试飞或者正确处理了一个空中险情,他都要详细地了解询问情况。知识给邹延龄增长了试飞本领。他先后创造了穿越雷雨飞行六小时、海上云雾低空飞行2500公里、51次进藏飞唐古拉山的记录,没有一次失手。尤其是科研试飞中他先后遇到过8次重大险情和几十次一般险情,都做到了正确处置化险为夷。

邹延龄和战友们就这样不断攀登高科技,飞出了运八C型飞机的许多极限,改写了五项原设计指标和试飞记录,创造了运八飞机试飞史上的16个第一。

解读:“使命因艰巨而光荣,生命因奋斗而精彩”。试飞工作是一项充满挑战和危险的事业。邹延龄同志为什么能够创造一个又一个试飞奇迹,最终成为试飞英雄?原因就在于他把个人的志向和祖国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把工作岗位当作实现人生价值的广阔舞台,兢兢业业、脚踏实地地把它干好,尽最大努力做到不辱使命,不负重托。

英雄礼赞——苏宁

苏宁,山西省孝义县人,1953年出生,1969年入伍,1973年入党,入伍后历任班长、排长、连长、作训参谋、作训股长、营长等职。入伍22年中,他以坚定的政治信念和献身国防的高度责任感,树立了一个革命军人、共产党员、领导干部的光辉形象。当战士,他是训练尖子;当班长,他带领全班夺得全团比武第一名;当干部,被师里树为基层干部标兵。他潜心钻研军事理论,撰写了70多篇学术论文,受到有关专家高度评价。1989年

6月,苏宁担任团参谋长后,组织领导全团的军事训练一丝不苟,并和干部战士一起在训练场上摸爬滚打,为提高部队战斗力尽心尽力。

1991年4月21日,苏宁负责组织全团进行手榴弹实投考核,当一名战士挥臂引弹时,由于手榴弹碰到堑壕后沿,掉到了隐蔽在附近的另外一名战士的脚后。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隐蔽在右侧堑壕内、身处安全位置的苏宁一个箭步冲上去,一手拉倒处于险境中的战友,另一手推开同样处于险境中的另外一名同志,又扑过去用双手抓起即将爆炸的手榴弹,想把它扔出堑壕外。就在这一刹那,手榴弹爆炸,苏宁倒在血泊之中。苏宁舍生忘死,奋勇排险,挽救了两位战友的生命,自己却身负重伤,虽经多方抢救,终因伤势过重,不幸光荣牺牲,年仅37岁。

1993年2月19日,中央军委授予苏宁“献身国防现代化的模范干部”荣誉称号。

解读:苏宁的伟大不仅在于他关键时刻能够豁得出,还在于他在平时在国防现代化的建设中也能冲得上。作为一名军人,他从生到死,很好地履行了自己的使命,他无愧于英雄的称号。

忠诚卫士——方红霄

臭名远扬的毒品集散地“金三角”毗邻云南。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国际贩毒团伙一直企图打通穿越云南境内的所谓毒品“第四通道”,昆明火车站便成了铁路贩毒的必经之地,也成了打击毒品犯罪的前沿。

方红霄,就是在这个背景下与毒贩、枪贩、人贩等犯罪份子展开交锋的。1996年6月

15日,方红霄在站台上抓到一名毒贩。毒贩供称,他的六名同伙已经登车,在11号车厢。此时,离开车时间不到十分钟,时间紧迫,方红霄立即带着三名战士从两头同时冲上车厢,见有武警上车,六名毒贩呼地站起来,一起挤向车厢门口,企图逃跑,一名战士大吼一声:“哪里跑!”用身体堵住车门。毒贩一见断了后路,为首的一个大个子,挥起一个啤酒瓶猛地向战士头上砸下来。方红霄眼疾手快,猛扑上去,一下子扭住大个子的手腕,顺势用力往车门上一磕,啤酒瓶被砸得粉碎。急红了眼的六名毒贩仗着人多势众,一起向方红霄逼上来。还是那个大个子突然拔出匕首,向方红霄捅来。方红霄在闪身躲避的同时一记重拳对准他的腰部打了过去,接着又是一个反手背摔,把大个子重重的摔倒在车厢过道里。其余五名毒贩见势不妙,纷纷夺路而逃,其中一个想爬窗户跳车,被方红霄抓住双腿擒获。在群众的协助下六名毒贩无一漏网。诸如此类的生死搏斗,方红霄经常碰到。

1993年方红霄在云南昆明火车站担负执勤任务起,他带领官兵先后缴获海洛因、鸦片等毒品45.3公斤、枪支41支,易燃易爆物品1505件,管制刀具3万多把,亲自抓获犯罪份子800多人。

解读:“抓捕犯罪分子就是我的使命,毒贩们恨我,我更恨他们。”在与贩毒分子的斗争中,方红霄毫不手软、舍得流血、敢于豁命,捍卫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出色的履行了一名武警战士的使命,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人民卫士”的全部忠诚。

南沙守礁第一人——龚允冲

1996年1月,在南京海军指挥学院深造一年的龚允冲,以优异的学习成绩结业了。结业前,他给南沙守备部队党委写了一封信,请求继续回南沙群岛,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守礁实践中去。

守礁战士又见到他们最熟悉的参谋长,兴奋的紧紧拥抱,个个热泪盈眶。在南沙,守礁战士最佩服的是龚允冲在南沙创下的9个“第一”的记录。在南沙守备部队任职时间长达

六年,一次守礁时间长达两年零一个月,守礁天数多达一千零八十天,在南沙巡逻执勤六十多次,出海航行里程长达两万多海里,获取南沙资料多达二十万字,组织南沙换班补给十四次,业余时间种植蔬菜上万斤,实弹射击比武夺取第一名。

无法描述龚允冲经历南沙高温、高湿、高盐和狂风恶浪、烈日酷暑到底是一种怎样的艰辛;无法想象他在礁堡缺水、缺菜和在孤寂中坚守是怎样的艰辛。在南沙礁堡上,龚允冲带领官兵建设整修的南沙第一块人造菜地,饲养存活了南沙第一栏生猪,造起了南沙第一座海上花园,创下了南沙官兵出海最多、出海最远、航程最长的记录,掌握了南沙主要岛礁详细分布情况,获得了南沙水文气象、地质、地貌、物产资源的大量第一手数据,拍摄了一千多幅和十二盒有关南沙的照片、录像资料,写出了十二万字的南沙专题调查报告……这一切均被专家称为人类征服自然的壮举。

解读:“扎根海岛建功业,无怨无悔做奉献”。被誉为“南海守礁第一人”龚允冲,在长期与外界隔绝的孤岛上,恪尽职守,无私奉献,在自己的岗位上创造并打破了一项项沉寂的记录,为守礁事业作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龚允冲的感人事迹启示我们,工作岗位是践行使命、献身使命的主战场,只有敬重岗位,才能忠诚使命,才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

洪英雄——高建成

1998年,我国长江流域发生自1954年以来的最大洪灾。高建成所在的部队驻扎在湖北武汉,是湖北的抗洪机动抢险突击队。在邱家湾管涌的现场,高建成扛着土袋来回奔跑,毕竟有病在身,天亮时晕倒了。战士将他扶起来,他定了定神,一把推开战士:“别管我!快!抢险要紧!”说罢,他又挣扎着扛起土袋,蹒跚前行。上午太阳出来了,高建成又一

次晕倒。团政委杨兴山下了命令:“高建成,你给我下去休息。”然而,高建成再次挣扎着扛起土袋……经过13小时激战,管涌被制服了,高建成却又开始输液。

5日后,簰洲湾河段又出现了更大的险情,水势越来越汹涌,洪水转眼间淹没了车顶。夜色漆黑,高建成在湍急的洪水中边游边喊:“水中有人吗?”突然,身边响起微弱的应答声:“我是刘楠。”高建成循声奋力游到他身边,拽着把他托到树上“一定要顶住!上级一定会派人来救我们的。”说着,他又向远处游去。然而,在抢救又一个新兵董华时,高建成被洪流挟卷进了漩涡,不幸被冲到一个带电的高压线上……

解读:“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严重自然灾害面前,有无数个“高建成”用血肉之躯筑成了一道道坚不可摧的堤坝,用生命抒写了人民子弟兵对人民群众的无限深情。他们用铮铮誓言和英雄壮举践行了革命军人在和平时期的特殊使命。

士兵楷模——公举东

公举东是带着三块“金牌”入伍的:大学生、国家干部、党员。在大学读书时,他担任系学生会主席,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优秀共青团员”、“优秀学生干部”,并入了党,一毕业就被山东省临沂教育学院挑选当人事干事。

他带着很强的优越感来到军营,满以为会比别人高出一截,没想到一开始就落在别人后面。到连队的当天下午,连长带领大家练长跑,要求围着大操场跑八圈,他跑六圈就跑不动了;练俯卧撑,要求做20次,他做15下,就趴下了;拉单杠,他拉了三下,就像秤砣一样掉下来;练投弹,别人一投就是三四十米,他才投24米;连队进行5公里越野考核,他跑了个倒数第一。部队生活太紧张,以致他给亲朋好友写信的时间都没有。公举东胸怀一腔热血到部队来经受锻炼,没想到“锻炼”这两个字如此沉重。经过反复思索,他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到了军营就不能躺在以往的“金牌”上过日子。他终于明白,一个优秀的大学生,要成为一名优秀士兵,必须从零起步。

练长跑,别人徒手跑,他在腿上绑着沙袋跑。扔手榴弹,别人扔一箱,他扔两箱。连队要求每个人做“5个一百”:一百个俯卧撑、一百个仰卧起坐、一百个杠铃下蹲、一百个双杠撑臂、一百个单杠拉臂,公举东坚持每天完成“5个二百”。当了班长的公举东,曾对一位怕吃苦的新兵说:“人要学会吃苦。开始吃不了大苦,可以先吃小苦,等你能吃大苦了,什么样的人生你的都无所畏惧了。”

解读:公举东的不平凡,并不在于他是带着“金牌”入伍的大学生士兵,而是他能够把

军人应有的职责和使命意识转化成爱军精武、爱岗敬业的实际行动。军营是一个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只要我们心存使命、履职尽责,敢于吃苦,勇于付出心血、汗水和智慧,就一定能够在本职工作岗位上干出一番事业来。

忠诚履行使命的模范指挥员——杨业功

杨业功,某导弹基地司令员,一年365天,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基层;一天24小时,他除了吃饭睡觉,心里装的不是部队就是阵地和装备;他的车上始终放着“大衣、方便面、开水壶”三件宝,随时保持着“出发”的状态,甚至弥留之际还在念着“一二一,出发——”杨业功是一个时刻想着带兵打仗的人。他生前的同事认为,新型导弹部队能够不辱使命,一次次出色完成任务,与他抓工作不图虚名,抓质量一丝不苟,抓问题敢于较真是分不开的。2002年9月底,杨业功带着部队到西北地区组织新型导弹发射。茫茫戈壁上中午的气温高达30摄氏度,夜里又降到零度以下,加之高原地带的空气稀薄,对患有心脏病的杨业功来说很难适应。晚上9点多,他突然感到胸闷难受,双下肢迅速浮肿,全身缺血缺氧症状明显,体温也不正常,初步诊断为心衰合并上呼吸道感染。然而他依然态度坚决地顶着寒风,忍着病痛,一个点位一个点位检查发射的最后准备情况。最终,导弹喷着火焰、呼啸升空,发射成功了!

篇3:在课堂教学中彰显数学文化的价值

一、感知应用性,呈现数学文化的创造价值

从数的发展历程来看,数的产生是先整数,然后分数,最后小数。从小数的本质而言,小数其实是分母为10、100、1000……的分数的另一种表达形式。既然小数的产生,有它的必要性,显然,与分母为10、100、1000……的分数相比,小数的表达形式无疑具有简洁性。仔细观察,小数在日常生活中有非常广泛的应用,这说明小数是数体系里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范畴。小数的产生,显然是数学文化创造价值的体现;我们根据生活和数学的需要,发明了一种新的数———小数。下面就以“小数的初步认识”引入环节课堂实录为例。

(一)引出

师:我们以前学了整数1、2、10、100……,还有分数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十分之一,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数———小数。老师收集了一些,出示四张图。

师:在购物、文具店、医院和车站,常常遇见这些小数。

静静地观察一下,小数跟我们以前的整数有什么不一样吗?

生:有小数点。

师:是的,她找的很准。小数点是小数的标志,小数点把小数分成两个部分,小数点左边是整数部分,右边是小数部分。

(二)读法

师:这些小数你会读吗?来试试看?

生读,暴露学生的错误,师生反馈。

小结:同学们真了不起,读小数时,整数部分跟整数的读法一样,右边的小数部分就跟念电话号码一样。

“教师要深刻挖掘数学概念、原理、公式、知识结构、数学方法、数学思想和数学观念所蕴藏的真、善、美,并在教学中通过适当的方法让学生充分了解和体会数学的价值,从而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好奇心。”教师通过小数广泛的应用性,让学生体验到小数的创造价值———人类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创造,当一个问题看来不可解时,人们可以创造一些新的字符或形式来表达一种新的概念和新的观点,从而打开了又一扇数学王国的大门;小数就这样自然而然地产生。

二、强调探究性,享受数学文化的科学价值

日本著名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藏在《数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中指出:数学应该不仅指数学知识,而尤其是数学的精神、思想、方法。”数学教学不仅是数学教材上知识的教学,更是数学思想、数学思维、数学精神等一些数学文化的教学。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知识产生的历史背景、数学的思想方法,尽力向学生展现数学知识的产生、发展的过程,使学生触摸到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从而享受数学文化的科学价值。

(一)化繁为简,科学地学习数学

化繁为简,是数学文化中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在课堂教学中,遇到一些新授知识,我们很多时候采用的是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以此带领学生突破教学难点。

师:刚刚认识了小数,接下来我们看看王东的身高跟小数一样吗?

生:……

师:那谁知道1米3分米到底长多少?

生:(生预1:1米多3分米;生预2:1米多一些;生预3:1米30厘米;生预4:比1米多比2米矮;)

师:你能把1米3分米化成小数吗?

生:1.3米。

师:看来大家都有自己的想法,那到底是多少呢?要想把1米3分米化成小数,我们先要把3分米化成小数,而3分米又要先从1分米=( )米开始研究。

对于1.3米化成分米做单位的数,对于学生来讲有一定的困难。这里先引领学生从1分米=( )米开始研究,体现了数学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

(二)数形结合,科学地探究数学

数形结合,也是数学文化中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在课堂教学中,遇到一些难以理解的知识,我们可以采取数形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以此突破学生学习知识的瓶颈,实现有效教学。

师:(课件出示图)你能在1米中找到1分米吗?

生:把1米平均分成10份,表示这样的一份。

师:谁再来说说看?

生:把1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一份就是1分米。

师:好。1分米就是把1米平均分成10份中的1份;那我们还可以说它是1米的十分之一。谁来说说1米的十分之一是怎么来的?

生: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一份就是1米的十分之一。

师:1米的十分之一,也就是十分之一米;谁能说说十分之一米是怎么得到的?生1:也就是1分米。

生2:把1米平均分成10份,分得的一份就是十分之一米。

师:数学上也可以把十分之一米写成0.1米。

师:现在你能说说0.1米是怎么来的?

生:把1米平均分成10份,这样就分成了10小段,每一小段就是0.1米。

师:谁能说得更好一点?

生:把1米平均分成10份,一份就是0.1米。

师:刚才我们在1米里面找到了1分米、十分之一米、0.1米,谁能说说他们在得到的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都是把1米平均分成10份,表示这样的1份。

教学的达成,是借助图形实现的。把1米平均分成10份,借助图,显然一目了然。自然,随着课件的演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逐渐清晰、明白。

三、了解数学史,展现数学文化的人文价值

了解数学史的过程,往往也是感知数学文化的过程。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欣赏古今中外的数学史料,我们可以了解数学原来是如此的丰富多彩,使他们受到良好的人文教育。美国当代数学教育家克莱因提出:“数学一直是形成现代文化的主要力量,同时又是这种文化极其重要的因素。”下面以“小数的初步认识”总结环节为例,说明这个问题。

师:关于小数有悠久的历史或者对于小数有了很厉害的认识,我现在考考你们。出示

问:小数有悠久的历史,这是我们古代用小棒表示的小数,谁能猜出来?

小结:同学们,太厉害了,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小数表示方法。最早离现在有1700年。你怎么猜得这么准呢?

通过让学生了解小数的产生史,使学生了解到我国古代数学文化光辉灿烂的一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价值意识。

四、欣赏数学美,显现数学文化的美学价值

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说:“数学,不但拥有真理,而且有至高的美。”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数学这种深沉的、内在的美学价值的教学,让学生去发现美、感知美、体验美,使学生的数学精神得到净化,使其产生对数学的美的追求和对美好人生追求的意识。下面以《小数的初步认识》作业环节为例来说明。

师:小数0.618被誉为黄金数、神圣的比例、宇宙的美神,一些图形的设计,遵循了黄金分割的思想。比如达芬奇的画中,就有黄金分割比例。

生:好美呀!

师:生活中、艺术中、科学中有好多黄金分割,请你回去找一找。

篇4:在献身使命中彰显军人价值(讲稿)

第二炮兵导弹专家、某基地高级工程师陈礼国,入伍40年来,始终怀着对党的无比忠诚和对战略导弹事业的无限挚爱,在特殊岗位上默默奉献,忠诚履行使命,为确保国家战略武器安全可靠、有效提升部队作战能力做出了突出贡献。陈礼国的崇高精神和优秀品质,体现了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无比热爱,展现了革命军人的价值取向,弘扬了中华民族和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是新时期优秀科技干部的光辉典范。深入学习宣传陈礼国的先进事迹,对于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主席的重要指示,大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在新的起点上推动部队建设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忠诚于党、坚守信仰是陈礼国成长进步的思想源泉。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必须引导官兵自觉坚定对党和军队建设事业的政治信念

忠诚于党是人民军队永远不变的军魂,也是每一个革命军人坚定的政治追求。陈礼国的先进事迹之所以生动感人、催人奋进、引发共鸣,根本原因就在于他对党无限忠诚,对信念无比执着,常怀忧党之心,恪守兴军之责,以自己的模范行动践行了一名导弹专家的庄严承诺。

陈礼国所在部队是一支被官兵誉为“国宝卫士”的特殊部队。在数十载的戎马生涯中,陈礼国常年与大山为伍、与神剑相伴,自觉把满腔热情和赤胆忠心倾注在军队建设事业上。陈礼国是从豫南山区走出来的农民的儿子,他深知自己能当兵、上军校、提为干部,都是党组织培养教育的结果,是部队为他成长进步提供了广阔舞台。他始终以感恩之心对待组织、以报答之情看待事业。改革开放之初,面临“经商热”、“下海潮”的影响,他多次放弃地方企业高薪聘请,始终把心思和精力铆在部队建设上。陈礼国常说:“党员不爱党,就是不爱娘;爱党靠感情,更要靠信仰。”正是由于始终秉持“信党跟党毫不动摇、听党指挥毫不犹豫”的坚定信念,才使他能够始终不渝听党话、一生只为党争光。实践证明,人无信念活得苟且,人无信仰活得空虚。只有自觉把国家和民族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党的事业和部队建设之中,把爱党、爱国、爱军队统一起来,才能为党增辉、为军旗添彩。

第二炮兵作为党中央、中央军委直接掌握使用的战略力量,自诞生之日起,始终把军魂教育贯穿思想政治建设全过程,引导广大官兵坚定忠诚于党、报效国家的政治信念。陈礼国就是新时期在本职岗位上自觉践行对党忠诚的突出代表。我们要从培养一代代合格举旗人的高度,坚定不移地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不断坚定官兵的政治信仰,确保部队建设发展的正确方向。要牢牢把握“三个确保”的时代课题,着眼战略导弹部队政治上的特殊要求,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官兵,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切实打牢官兵高举旗帜、听党指挥、履行使命的思想政治基础。要坚持把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作为重要基础工程,贯穿部队日常生活,融入工作方方面面,引导官兵牢固确立正确的人生追求、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切实铸牢官兵精神支柱。

二、不辱使命、竭诚奉献是陈礼国建功军营的精神支柱。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必须引导官兵切实端正献身国防履职尽责的价值追求

军队因使命而存在,军人为使命而献身。我军新的历史使命承载着党的重托、人民的福祉和国家的利益,对革命军人献身使命的价值追求提出了新的要求。陈礼国所在部队在长期建设发展中,经过一代又一代官兵的努力,形成了“无私奉献、无名英雄、无上光荣”的价值取向,孕育了“居深山不畏艰苦寂寞,护国宝责任重于生命,爱本职崇尚科学严谨,壮国威甘当无名英雄”的优良传统。他的崇高思想和先进事迹,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精神,熔铸了对国防、军队建设和导弹事业的炽热情怀,不愧为“两弹一星”精神的优秀传人。

陈礼国是在二炮部队军事斗争准备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他时刻牢记党的重托,视使命如生命,自觉把工作当事业、把职能当本能、把责任当己任,努力在本职岗位上演好人生每一个角色,干好工作每一个岗位,走好军旅每一步路。他长期直接与危险品打交道,风险性高、危害性大,为了国家利益和部队建设事业,他把生死置之度外,曾6次冒着生命危险完成科研和训练任务。作为全军某项专业的专家组组长,无论是模拟训练还是实装操作,他都亲临一线把关指导,现场解决技术难题,出色完成了50多次急难险重任务。他在大山深处度过了40个春秋,在一个经济落后、人烟稀少、生活单调、文化贫乏的艰苦环境里,尽职尽责、无怨无悔,没有向组织提出过任何个人要求。信念如铁气自华,平凡之中见崇高。正如他自己讲的,革命军人没有下岗的时候,共产党员没有事业的终点。陈礼国从一名普通战士成长为导弹专家,用实际行动向党和人民交出了一份份合格答卷。

第二炮兵伴随着国际风云变幻和共和国前进步伐,在艰苦年代里成长,在峥嵘岁月中壮大,出色履行了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无数个像陈礼国这样的一代代火箭兵,视使命高于天,视责任重如山,共同铸造了共和国的坚强盾牌。当前,二炮正处在使命任务拓展、战备状态转换、军事训练转变和部队建设转型的关键时期,这对提高部队应对多样化安全威胁、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要教育引导官兵牢记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大力弘扬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光荣传统,不断强化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自觉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要瞄准军事变革前沿,围绕深化军事斗争准备,组织官兵学理论、学科技、学管理,不断提高军事素养和专业技能。要着眼增强核心军事能力,大力培育战斗精神,进一步掀起大抓军事训练热潮,全面提升二炮部队威慑和实战能力。要引导官兵积极投身部队信息化建设实践,在本职岗位上历练本领、增长才干,在遂行重大任务中恪尽职守、勇挑重担。

三、崇尚科学、敢为人先是陈礼国勇于创新的不竭动力。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必须引导官兵大力弘扬务实从严开拓进取的精神作风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加速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第二炮兵作为一支高技术部队,推动自主创新、培养创新型人才,更加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陈礼国成长进步的历程表明,尊重规律的科学态度、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和务实从严的工作作风,是他岗位建功、成就事业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名优秀科技干部必备的素质。

战略武器是我国大国地位的象征,关系着国家安全和人民利益。陈礼国从事的工作专业复杂、科技含量高、危险性大,每一个环节都影响武器装备性能,每一个动作都涉及装备和人身安全,稍有疏忽和懈怠就会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为解决影响制约战斗力提高的瓶颈问题,他带领科研人员打破先例、敢闯禁区,攻克一道道技术难题,先后取得156项重要科研成果,有20多项填补了二炮在该领域的空白。面对直接与死神打交道的严峻考验,他参与上百次重大科研实验任务做到“零差错”,检测数万个零部件实现“零误差”,创造了该专业领域多项第一。针对专业要求特殊、人才培养渠道比较窄的实际,他积极向党委建议实施借才引智工程,优化了部队人才队伍。他这种对工作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态度,体现了战略导弹部队“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的特殊要求,展示了广大官兵追求完美、追求进取、追求卓越的精神境界。

第二炮兵的发展历程就是一部崇尚科学、自主创新的历史,尊重规律、敢于创新是二炮建设发展和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的原动力。陈礼国的先进事迹启示我们,在推进部队信息化转型建设中,创新是动力,人才是关键,科学技术是引领发展的主导力量。新世纪新阶段,要建设中国特色的信息化战略导弹部队,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紧跟世界新军事变革和高科技前沿,以前瞻的眼光、创新的思维和开拓的勇气,大胆探索未知领域,不断超越前人、超越自我。要围绕锻造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人才队伍,进一步强化向科技要质量、要效益、要战斗力的观念,突出抓好高层次科技人才培养,努力造就一支以科技领军人才为重点的高素质人才队伍。要大力培育稳准严细、务实从严的作风,树立科学态度,讲求科学精神,注重把极端严格、极端准确的要求贯穿于各项工作全过程,把严慎细实的优良传统体现到部队建设的各个方面,努力锻造以严著称、以实著称的忠诚之师。

四、矢志不渝、忠贞负责是陈礼国立身做人的道德支撑。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必须引导官兵不断升华人格修养永葆高尚情操

高尚的道德情操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也是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我军历来注重军人道德建设,在加强道德修养、树立道德规范、净化道德情操方面,成为引领社会风尚、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

陈礼国来自基层、来自生活、来自普通官兵,他不仅恪守军人应尽的职责,而且对爱情忠贞不渝,对家庭高度负责。陈礼国深知,作为革命军人,事业成功离不开家庭支撑。在他人生踌躇满志、事业步入辉煌的关键时刻,妻子因操劳过度长期卧病在床,多方治疗无效,最终变成了“植物人”。陈礼国面对突如其来的不幸,始终对妻子精心呵护、不离不弃,13年如一日,坚持与死神赛跑、与命运抗争,用心、用爱、用责任顽强守护着妻子的生命,用真情大爱创造了生命奇迹。陈礼国一肩挑起导弹事业、一肩挑起家庭重担的感人事迹,传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抒写了“困难打不倒,挫折压不弯,不幸摧不垮”的精神品质,体现了一个好男儿、一名好军人、一位好丈夫的真情本色。正是无数个像陈礼国这样的广大官兵,为了党和人民利益勇于牺牲、无怨无悔,从而使得国家安全与人民利益有了坚强可靠的保障。

上一篇:乡镇扶贫攻坚实施相关方案下一篇:六措施加强和改进户政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