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小学校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24-07-16

我国中小学校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通用6篇)

篇1:我国中小学校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中小学校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随着“二五”普法活动的开展,七亿多人按受了法律常识教育,尤其是中央领导带头学习法律知识,为全民法制教育活动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作为培养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后备力量的我国中小学校也不例外,全面开展了规模较大的法制教育活动。例如,在中学开设法律常识课程,对我国的基本大法--宪法和其他法律基本常识进行学习、解释,还配合形势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如禁毒教育等)。再如,由中共贵州省委政委法委员会率先举办了我国第一家青少年普法教育杂志社,出版了《少年与法》这一面向全国中小学校发行的杂志月刊。坚持健康,正确的舆论导向,集法律性,伦理性,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文字通俗易懂,对全国中小学校的法制教育情况,成果进行及时报导,并配合我国新颁布的各种法律,法规进行解释和宣传。

通过多年的普法教育我国大部份的中小学生学到了一些法律基本知识,并能运用法律知识帮助司法机关,教育亲人,保护自己,涌现了一批新人新事,例如:江西省兴国县农村劝父亲履行赡养祖母义务的姜珍。贵州省育英中学高三学生协助警方智擒盗车贼的孔文、王武。还有活跃在贵州省江口县太平土家族苗族乡的一支20多人的少先队员普法队,他们运用所学法律知识帮助失学儿童重返校园,及打击偷猎珍奇保护动物的犯罪分子,这些护法少年的出现,充分显示出我国中小学校的法制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是,近几年来,我国社会治安状况依然严峻,青少年犯罪一直呈上升趋势。,更令人担心的是,青少年犯罪低龄化趋向突出,如江苏某县资料表明,最小的杀人犯仅有14岁,有些重大盗窃案的作案者竟然是八岁的娃娃。尤其是在校尖子生的犯罪再次向我们敲响了警钟,严峻的社会现实说明,我国中小学校法制教育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就是法制教育普及、深入,落实力度不够,主要表现在:

(一)法律课的设置与安排流于形式

首先,法律课老师基本上是非法律专业毕业生,而且多数由政治老师兼任,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出现解释法律知识准确程度不高的问题,上课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让学生死记硬背。

其次,部份学校为增加高考或会考科目的课时,随意减少法律课时,甚至更有些学校只订法律课本,根本不开设法律课。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常常临时请一些司法机关的工作人员到校作一、二次法律讲座。或是参观一、二次法律展览,大多数学生根本没有切身感受到法律的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所以当前,中小学生法制观念淡薄的主要原因是法制课教育落实不到位。

(二)法制教育作用

所谓片面,指得是“优秀生”与“学困生”的法制教育存在较大差距。每所学校的领导,老师都会对一些平时调皮捣蛋,不遵守纪律,学习成绩较差的“学困生”比较注意对他们进行法制教育,比如,经常组织他们去少管所参观,请法律工作人员单独给他们上刑法知识课,而对一些平时守纪律,学习成绩较好的“优秀生”就不够注意对他们进行法制的教育。认为他们一好百好,过分迁就甚至袒护,过分信任甚至放弃法制教育,使“优秀生”们也不够重视法律知识的学习,所以,他们对法律知识学习不主动,不认真,总认为,违法犯罪与他们很遥远,跟他们没有关系,法制学习学与不学都一样,但是,据有关方面统计,重点中学,三好学生犯罪率呈上升趋势,请看尖子生犯罪案例:1992年,湘潭市重点中学高二学生周杰持刀将一同学杀死。

周杰年幼丧母,后被父亲抛弃,时常被别人欺侮,童年的不幸遭遇在他心头留下了难以抹去的阴影,他发誓要出人投地,经过努力,他考上重点高中,在全市学生学习竞赛中几次获得名次。一天,他在买东西时被刘XX等同学戏弄。周杰心想:“无爹无妈,受人欺负,成绩好,还是被人欺负”。越想越气,由于一时气急,众目睽睽之下拨刀将刘XX杀死。

结果,周杰以故意杀人罪被判死刑,缓刑两年执行,周杰被捕后,还想准备考大学,他根本不知道,作为18岁公民犯故意杀人罪是要被判死刑的,班上的尖子生竟然不懂得这一法律基本常识,从而造成人生的遗憾,实在可悲可叹。从这件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出,学习成绩好并不是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学习好并不能代表一切都好,教师不仅不能对“优秀生”的法制教育省略掉,而是应该设法让全体学生都能平等地接受法制教育。

(三)大部份学生运用法律保护自己的意识不够,或是根本不会运用法律保护自己。

请看例子,1995年,江西某地发生了一件事,初二学生夏成林上学要经过下个.山峁,农民郑X私自在山坡上开辟菜地,使途经此地的人必须要绕道而行,一天,夏成林怕上学迟到就从菜地中穿过,被郑某发现并抓住其衣领怒骂不止,夏成林的解释,哀求均无济于事,郑X便用一条长绳将夏成林捆绑在附近一棵树上并振扳有词地说:“哪个敢再从我的菜地中穿过,这就是榜样。”说完便扬长而去,几个钟头后一位过路的好心大婶为泪流满面的夏成林解开绳子,夏成林才恢复自由,他回家未敢告诉父亲,在学校更不敢向任何人诉说这件“可耻的事情”,直到事后很久,大婶在与夏成林的班主任闲谈时,才道出真相,班主任听后非常气愤,立即向学校反映情况,并要求有关部门处理此事。

这件事虽小,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们的中学生不知道用法律保护自己的人身权利,千百万在校生,今天夏成林被非法拘禁达数小时,沉默不言,那么明天究竟还会有多少中学生受到违法犯罪行为的侵害而不会去寻求法律保护,不得而知。

(四)教师对学生违法言行教育,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

教师也许是因为对“教育”的含义缺乏了解或者“恨铁不成钢”的缘故,往往采取一些违法言行教育惩治学生,例如:有些教师动辄体罚学生,将学生推出教室,不准其上课。为了查禁学生中的恋受问题有的教师私拆学生的信件。有的教师当班上发生失窃事件时,则采取搜查全部学生身体的方法破获案件,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毫无疑问上述教师行为都是违反法律规定,违背党和政府对青少年实行教育感化,挽救方针的,他们的一些行为严重地侵犯了青少年的合法权益,在学生中造成了极坏影响,而且因为学生阅历浅,法律知识欠缺,辨别能力不强,因而分不清什么是合法行为,什么是违法行为,他们把老师的话当“圣旨”,把老师行为作为楷模,因此,当教师用违法言行教育惩治他们,他们就会机械地效仿,把违法行为当成合法行为。例如:17岁的高中生甘某伙同几位同学在放学回家的路上非法搜查同班同学李Ⅹ的身体和书包,并抢走了他的手表,在审讯中,他说:“学校老师只要谁的东西不见就采取搜查的方法,我认为这种方法很管用,因为我怀疑同学偷了我的表,于是就约了几位要好的同学搜查了李Ⅹ身体。老师采取这种方法谁也没说不行啊”。由此可见,采用违法行为教育惩治学生,无论从哪种角度上说都起不到教育作用,它只会在学生的心灵上留下难以愈合的创伤和无法消失的阴影,并且会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仿效不规范的行为,在违法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教师违法的教育行为会对学生产生负作用,所以,教师对学生违法的言行教育,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以上是我对我国中小学校法制教育存在问题的一些剖析,如何解决问题是当务之急,在此,我仅提出一些建议,措施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把中小学校法制教育制度化,规范化

首先,把法律课列为必修课,让大家认真对待。法律及简单案例分析应在高考或会考题目中占一席之地,以引起大家足够的重视,从而保证授课课时及质量。

其次,法律知识科任老师要专业化,中小学校完全可以招聘法律专业毕业生任教,改变法律专业毕业生只能进公、检、法机关或作专职律师的情况。即使暂时无法引进法律专业毕业生任课,那么,普通政治老师上法律课也必须上岗培训,系统学习法律知识,组织任课老师去公、检、法单位学习实际办案情况,拓宽知识面,加深理解,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后、才能生动地上好法律知识课,以实例教育学生,让学生知道法律知识与他们的切身利益是紧密相联的,这样,才能引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主动学法,成为知法、懂法的跨世纪人才。再次,除了在师资上,时问上保证法制教育在课堂上充分发挥效力外,还可以进行时事法制教育参观,请法律人员进行法律知识讲座举办知识竞赛,组织少年法庭、结合发生在本校内、外的事例进行模拟法庭审理,达到以生动的形式教育学生的目的。

(二)避免片面,普及学习

少年时期,正是长身体,求知识的时期,也是人生观,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辨别是非能力较弱,这一时期,学校要注意每一个学生的求知,发展欲望,并给予多方面,多形式的法律知识教育,不要人为地把学生分为“优秀生”,“学困生”,而在法制教育这个问题上有任何偏颇,即使对学习成绩很好的“尖子生”也要注意对他们进行法律知识教育,以增强他们的“免疫力”,能抵制不良思想的毒素侵蚀,把他们培养成为一个有辨别、遵纪守法,对社会有用的人。各中小学校要踏踏实实地全面普及法律知识教育,使法律充分发挥其预防犯罪的功能,而不是只起到惩治犯罪的作用。

(三)中小学法制教育应与成人普法教育有所区别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政府非常关心全国近二亿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注意引导他们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多方面的发展,近几年来,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多项法律,法规。因此,中小学法制教育除了学习法律基本理论知识外,应把着重点放在保护青少年合法利益。预防犯罪,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教育,挽救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义务教育法》上。

首先,要认真贯彻《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切实抓好学校这块青少年教育主阵地建设,使之无论从硬环境(场地,设备,设施),还是软环境(师资,素质,内部管理,思想教育,校风建设,教学质量等)都要建设好,给学生创造一个既有利于身心健康成长,又有利于知识积累.智力开发的条件,让他们在健康,宽松的环境中学习,生活,并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展各种形式的法制教育活动。要面向社会,但不能放松书本学习,对他们还要注意多引导,多启发,多激励,如目标式激励。主人翁式激励,荣誉式激励等,这些活动开展得好,学生们学法的方向明,动力足,效果才好,普法教育才能深人,持久地开展。

另外,要特别注意在贯彻这“两法”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理解上的错误,如把《未成年入保护法》理解成“青少年犯罪不抓”把《义务教育法》理解成“上学不花钱”的错误思想,要让学生们都清楚这些法律是对全社会的,对政府,家庭,学校和个人都有制约,保护作用。

(四)加强教师的普法学习,重视违法言行教育对青少年产生的危害性:我们必须对这个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我们要预防和减少青少的犯罪,就必须彻底地改变这种教育,惩治方法,然而,我们的教师并没有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他们以为采取这种方法比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更省事,效果更好,殊不知采用这种方法只会收到“欲速则不达”,事与愿违的后果,因此,要改进这种教育方法,首先必须学习法律知识,从思想上提高认识,真正从思想上认识这种工作方法的违法性,其次,要真正理解党和政府的教育,感化挽救方针的含义,所谓教育,就是要用喜闻乐见的形式,语言通俗易懂,使他们易于接受的道理,真正让青少年懂得什么是违法行为,什么是合法行为,从而使其建立起正确的法律观念,自觉地用法律规范和道德观念约束自己的行为。所谓感化,就是要从政治上,思想上,生活上切切实实地关心他们,要使他们从你的言行中体会出你所讲的道理,你所做的事情都是为了美好的未来和他们的切身利益,从而让他们感受到这一切都是为他们好,在此反省自己的不足并改正自己的不良行为。诚然光靠教育,感化是不够的,对于那些一时不接受教育而又有严重违法犯罪的青少年必须严肃地惩治,但惩治的目的是为了挽救,因而这种惩治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绝不能违反法律的规定,要使他们在接受惩治的同时,感受党和政府对他们的热情和关怀,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党和政府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极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现象。

(五)注意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道德与法制,是密不可分的两个部分,道德要靠法制来维系,法制要靠道德来完善,良好的道德素质和强烈的法制意识观念是社会安定,国家民族兴旺发达的保证,因而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法制教育是培养“四有”新人,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长远大计,没有良好的道德,法制素质的人,是不可能担负起建设现代化事业重任的。未来世界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青少年素质的竞争,青少年道德,法制素质的加强与提高,关系到我们国家和民族兴亡,切不可等闲视之。

综上所述,中小学校法制教育问题,是一项面向未来的事业,在改革开方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的历史环境中,学校要积极担负起青少年的培养和监护责任,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既要重视科学文化知识教育,更要有意识地加强培养法制观念,把成才教育与以“四有”为核心的成人教育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提高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规范他们的举止,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和生活习惯,引导他们树立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四有”新人。

参考资料

1.、《未成年人保护法》

2.、《义务教育法》

3.、《高举伟大旗帜迈向二十一世纪》

4.、《少年与法》(所有案例均来源于该月刊)

篇2:我国中小学校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中小学法制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中小学法制教育使公民从小灌输法律精神,摒弃传统的人治思维,为国家今后造就合格的执法人员和守法公民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次,中小学校法制教育是教育青少年学生知法、守法,减少青少年犯罪的最有效途径。青少年犯罪是我国当前最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从数量上看,青少年作案成员占全部刑事犯罪作案成员的比例逐年增长,主要的一个因素就是我们学校多年来忽视甚至放弃法制教育的结果。“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要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法制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小学、中学都要进行这个教育。”邓小平同志的讲话指出了青少年犯罪的根本原因,指明了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有效途径,也就是加强法制教育。

最后,法律素质是学生素质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中小学生法制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学生学法、懂法、守法,把法律作为自己行为的首要标准,树立宪法法律至上的观念是新时代的客观需要,也是时代给学生素质结构提出的新要求。如果学生因法律素质存在问题,走上犯罪道路,其他知识掌握得最好,教育也是失败的。所以学校应主动适应这一新情况,加强学生的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律素质,这是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学校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更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

二、当前中小学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育部门对中小学法制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够。

学校是青少年法制教育的主阵地,但在学校教育中,与其他课程相比,法制教育仍然得不到足够的重视,这一点从现行教材的设置便可看出。在现行的教材中,虽然在小学阶段发给学生一本《青少年法制教育读本》,但在教育计划里几乎没有安排开课,在初中阶段也只有一门法律基础课,根本没有安排课时,这可能当前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以及家长、社会以至学校自身对教育成果的评判标准有关。

2、任课教师水平参差不齐,教育方法缺乏多样性,学生积极性不高。

目前绝大多数学校的法制课教师基本上是由思想品德政治课教师兼任,个别学校是由班主任或校长兼任,一方面缺少必要的法学理论和法律知识,甚至很多教师可能从来都没有接触过法律,自身的法律意识和教学方法便存在着一定的欠缺,另一方面又缺乏实践经验,导致很多教师只能照本宣科,进行填鸭式教学,缺乏案例教学和课堂的灵活性,虽然许多学校聘请了法制副校长或聘请法律教师,但因受课程安排和兼职教师时间、精力有限的制约,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另外,许多学校由于对法制课的重视程度不够和安排的经费不足等原因,使法制教育仅仅局限在了校园之中和课堂之内,很少有学校能把学生带出去学习,或邀请其他单位参加,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只把教育局限在课堂内,造成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脱节,这样一来,使法律课成了纯粹的知识讲授课,学生没有任何积极性可言。

3、把法制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混为一谈,认为法制教育是道德教育的组成部分。

从中小学校法制教育内容来看,大多散见于德育类教材中,把法制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内容的一个相对次要的组成部分,不系统、不全面、无规律,缺乏内在连续性。虽然道德与法律尽管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本质上是有区别的,法律是道德的底线,有道德的人会因为不懂法而触犯法律,而不道德的人却会因为了解法律而不敢犯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把思想品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使二者有机统一,相辅相成。”说明法制教育丝毫没有纳入道德教育范畴。

三、加强中小学校法制教育的几点建议

我认为,当前加强中小学法制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水平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的着手。

1、建立科学的法制教育课程体系,提高教学质量,使中小学生都能够接受到系统的法制教育。

法制教育在学校教育中之所以没有地位,得不到应有重视,一个重要原因是学校没有系统的法制教育课程,没有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教材,使法制教育成了可有可无的“软任务”。比如,许多学校仅仅是每一学期或学年请校外的“法制辅导员”举办一至二次法制讲座。其实,法制教育与其它学科教育一样,具有自身的认知规律和结构体系,法律意识的培养和法律知识的掌握不是一蹴而就,没有相应的课程就难有法制教育实效。因此,教育部门要及时安排教学计划,建立法制教育课程体系,让法制教育作为一个重要学科纳入教学计划当中,使法制教育在学年编制、课时分配、学周安排和教材编写等方面都加以明确,把“软任务”变成“硬任务”。要加快法制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在师资配备上尽可能让法律专业毕业的教师任教,使师资队伍具有相应的法律素质,如果没有条件,至少聘请校外法律专业人员任教,以保证教育的质量。要设立法制教育专门机构,做到有人管、有人具体抓,同时要加大检查督促力度,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要组织力量对任课教师、班主任、法制副校长进行法律知识培训和考核,并逐步配备专职法律教师,壮大法制教师队伍,同时,在教学上要与主科同等对待,并列入考试范畴。

2、创新科学的法制教育活动形式,丰富教学内容,使中小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法制教育。

学校要将法制教育列入教学内容,做到教学计划、课时、教材、师资“四落实”。中小学生的法制教育要与学生素质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紧密结合,并根据其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有针对性地进行,注重法律素质的养成。小学阶段应注重法制观念的启蒙教育和养成教育,识别行为是非判别能力和常见的违法行为表现,使小学生初步了解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中学阶段要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观念教育,逐步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权利意识和遵纪守法观念,如开设《宪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预防未成年犯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刑法》和《民法通则》等。在教学形式上,学校除了正常的课堂授课外,还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生动、直观的法制教育。如播放法制教育电

视片,电影和专题广播,举办法律知识竞赛,组织有奖征文,组织模拟法庭,开办法制宣传园地,印发普法小册子,开展法律咨询活动,参观监狱,旁听有关刑事、民事、经济、行政案件的审判活动,请政法干警讲法制课,开展学生“带‘法’回家”普法实践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法制观念。

3、加强校园周边综合整治力度,净化教育环境,合力为中小学生创造良好学法空间。

篇3:我国中小学校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由于各种原因, 公民教育在我国长期被忽视, 学校公民教育的情况也不容乐观, 但也不能说我国学校公民教育就是一片空白。公民教育的具体内容与现在的学校教育并无绝对冲突, 部分公民教育的内容涵括在传统学校教育的内容和过程之中。近些年, 学校公民教育又有了很大的发展。当前我国德育已经在使用“公民教育”概念。比如: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课程目标是“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 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 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1]。1995年, 国家教委颁布《中学德育大纲》, 明确规定“中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公民”。2005年12月, 北京大学出版社组织编写的《新公民读本》在北京出版, 这是一套面向中小学公民教育的准教材, 自此, 我国有了第一套针对中小学生的完整意义上的公民教育读本。在新世纪, 我国学校公民教育正在顺应现代化建设的要求, 加快发展的步伐。

一、我国学校公民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学校公民教育刚刚起步, 尚没有完整的理论构建和实践操作模式。笔者认为以下几个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学校公民教育的发展与深化, 需要花大力气, 在较短时间内得到有效解决。

1、课程设置与学生身心发展要求脱节。

传统德育课程安排忽视了教育对象的年龄和心理发展水平的限制, 导致课程设置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相脱节, 以至于出现了小学高唱“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小学生完全不懂自己唱词的意义;中学讲道德教育, 学生感到教学很空洞;到了大学, 还在大讲社会公德。这种不加区分地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课程设置方式, 是行之无效的、不适宜的, 不仅违背了教学规律, 影响了教学效果, 而且学生也没有在相应的年龄培养起应有的行为习惯, 更严重的是影响了传统德育的形象, 有些学生甚至社会中人认为传统德育空洞无物, 苍白乏味。

2、权利教育缺失, 学生主体意识淡漠。

目前, 我国学校对学生的义务教育关注较多, 但往往忽略或淡化公民权责教育内容, 即便提及, 往往也是强调公民对他人与整个社会所负的义务和责任, 却几乎忘却了对于个体存在与发展的最基本内涵——公民权利的关注。学生从小到大, 接受的都是服从的教育, 不知道自己有什么权利, 如何去维护自己的权利, 造成学生的权利意识低下。进而主体意识淡漠, 缺乏独立的人格意识、表现为无独立性、无自主性、无自我性的萎缩人格。这样的教育影响了学生现在和成人后的思想和行为, 事实上已经成为影响公民社会健康发展的深层因素。

3、缺乏有利于培养学生公民素质的实践。

在学校和班级, 社会关注学校的升学率, 教师关注学生的个人成绩, 学生把自己的学习成绩看得象生命一样重要。学生在学校的最大目标在于学习考试要求的知识, 发展必要的应试技能。当然, 学生也接受必要的、成为国家的好公民所必须的知识, 但这只是居于从属地位。学生由于学习任务过重, 大多没有时间参加培养其公民素质的各种实践活动。笔者近来在海南、河南七个城市 (海口、三亚、五指山、郑州、开封、焦作、新乡) 的部分中学做调查发现, 中学生一年参加的培养公民素质的实践活动, 比如校外社会调查、校内学生选举或会议决策等平均不到两次, 有的学校初中三年竟然一次这样的活动都没有组织。

4、教学内容没有真正被学生接受。

很多公民教育教师在教学中常用直接说教的方法, 课堂上照本宣科, 老师讲、学生听, 很少组织学生结合案例提出自己的观点。教学过程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教学内容不能被学生真正接受, 影响了教育的实效性。教学成果又由学生考试成绩检验, 致使教育停留在书面上、卷面上, 而不是行动中。此外, 公民教育往往只成为担任该科教师的责任, 容易使没有任教该科的教师忽略其推行公民教育的责任, 这在高等教育中犹为突出。这实际上使得公民教育无法连贯持续地进行, 从而进一步造成公民教育无法深入学生内心, 无法被学生在生活中落到实处。

二、全面开展学校公民教育的对策

我国飞速发展的现代化建设, 迫切要求全面开展公民教育, 塑造具有现代公民意识的建设者。学校公民教育作为公民教育的主渠道, 必须采取强有力的对策加大加快建设步伐, 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1、课程设置需符合学生相应年龄的身心特点。

公民教育的主题是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国家。公民教育要求公民掌握的, 既包括与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和国家有关的知识, 还包括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家庭、学校、社会和国家的关系。其涉及的内容范围广泛, 深浅不一, 要求个体实践的程度不一。而个体对这些教育内容的理解和接受, 也会受到年龄和发展水平的限制。

学校公民教育的课程设置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阶段要求和社会发展需要进行总体安排、统筹规划, 并且要与传统的学校教育相互承接。小学阶段, 通过国旗、国徽、国歌等直观形式, 通过讲授中国地理、历史、文明等方面最基本的知识, 培养小学生对祖国的感性认识;中学阶段, 通过讲解中国历史、地理知识内容, 使学生对中国概况有一个整体的了解;高中阶段, 较为系统地讲解中国地理、历史、文化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使学生理解国家政治体制、经济制度、传统文化, 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大学阶段, 着重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的能力。新加坡教育机构明确规定中小学校每天的晨读和每周的校会与公民课为专门的公民教育时间, 从小学各年级到中学各年级, 公民教育的具体目标和内容有层次、有侧重地递进, 操作性很强, 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2、深化主体意识, 强化权利教育。

现代社会, 每一个公民都拥有法定的权利。事实上, 关注公民个体的发展也就是关注公民社会的发展。通过教育, 应让个体充分理解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 认同自己的公民角色, 知道自己应尽责任与应享受的权利的一致性。明确确立了公民的权利主体地位, 同时也就是对自身义务的确定, 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产生公平有序的社会秩序。今后的学校公民教育应充分体现公民的权利平等原则, 并把尊重、保护和关爱公民的权利作为学校公民教育的基本出发点, 同时有效的开展公民的义务教育。惟其如此, 学生才会在行使自己所拥有权利的同时履行义务, 感受个体生存与社会发展的真实存在, 真正感受自己是社会的主人, 强化自己的主体意识, 对社会生发切实的责任感, 真正成长为敢言权利、承担责任的现代公民。

3、学校公民素质实践正常化。

培养公民素质的实践是学生践行学校公民教育的需要。而公民素质实践原本就属于学校的正常活动, 学校管理者应该把这块空间完整地还给学生。公民教育不是单单在课堂上就能完成的, 需要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实践, 才能真正起到实效。让学生从小就有机会“通过民主参与过程来管理自身。要使学生学会民主管理, 发展他们这方面的品德, 就必须让他们参与或管理某种管理机构, 有权力影响管理机构, 使管理机构变得更加公正。”[2]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 可以体会公平、民主的现代气氛, 培养独立思想和创新能力, 提高处理公共事务的能力。这就要求学校逐步改变教育方式, 把校园内外的现实问题交给学生讨论, 营造一种学校公民生活场景。例如:讨论学校经费、班级经费的使用和监督情况, 讨论学校规则、班级守则的制定和执行, 就学生诉求等问题举行听证会, 等等。学生通过学习处理校园公共财政、公共规则、公共矛盾等问题, 从小培养他们具有责任心、权利意识、平等观念, 为将来参与社会公民生活奠定基础。教师还应当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 可以结合相关课程, 启发学生主动探究公共问题产生的复杂原因, 并结合相关课程, 探寻各种不同的解决方案, 从而尽可能让学生自主自动地从实践中掌握相关知识、能力, 形成公民生活的智慧。

4、多角度提高教师素质, 提高教学质量。

学校公民教育的目标要靠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得以实现, 教师是保证学校公民教育成功实施的关键。这需要教师不但拥有充足的相关知识与教学能力, 还要有开放思维, 关心学生, 能与学生建立有影响力的关系的品质。公民教育教师还应具备愿意参加及关心社会事务、愿意为学生公民素质出力的特质。

而从现实情况看, 我国公民教育起步较晚, 教师在公民素养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 只有提高教师公民素质与公民教育技能, 才能确保我国公民教育的实施。教师素质的提高, 首先取决于教师本人的努力。但这是远远不够的, 还需要学校和社会各方的努力。首先要重视公民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 其次应建立经常性的学习、研讨和培训制度, 再有就是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 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入到这项事业中来。教师素质提高, 公民教育的课堂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公民素质培养的阵地。

最后强调一点, 学校公民教育不能“应试化”。公民教育内容的性质和目的决定, 学生进行公民教育学习, 不能用常用的考试或考核方式来检查教育效果。公民教育的目的主要是个体思想和行为上的变化, 而不是个体记住了多少知识, 这是我国教育应试思维尚存下进行公民教育要力求避免的。

摘要:目前, 我国学校公民教育刚刚起步, 存在以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 课程设置与学生身心发展要求脱节; (2) 权利教育缺失, 学生主体意识淡漠; (3) 缺乏培养学生公民素质的实践; (4) 教学内容没有真正被学生接受。解决以上问题的措施是: (1) 课程设置需符合学生相应年龄的身心特点; (2) 深化主体意识, 强化权利教育; (3) 学校公民素质实践正常化; (4) 多角度提高教师素质, 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学校公民教育,权利意识,公民素质实践,教师素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实验稿) [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篇4:我国中小学校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灾难教育的意义

灾难是人类社会发展中无法回避的现象,对于灾难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兴衰。“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中指出:“教育是减轻灾害计划的中心,知识是减轻灾害成败的关键。”有效的灾难教育(dissaster education)能减轻灾难对人类损害的程度,让我们更加珍惜生活和生命,充分调动人们认识自然、认识社会和优化生存环境的自觉性和热情;同时灾难教育也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能有效地提高学生防灾避灾的知识与能力,培养学生的危机意识及可持续发展意识,提升其道德情怀。

中国是世界上灾害多发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在我国开展灾难教育具有无比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与美日等国家相比,我国学校灾难教育的开展明显滞后,2008年的汶川地震再一次提醒我们:灾难教育要从学校教育抓起,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灾难教育势在必行。

二、我国中小学灾难教育存在的问题

1、灾难教育缺乏制度性、系统性

古人云“灾异之生,常出于人之所不意,诚素有其备,虽甚灾不足为忧也。”灾难具有突发性、不可预测性,灾难降临时仅靠“急中生智”与“随机应变”的自我保护是远远不够的,要做到“诚素有其备”,系统的、规范的常态化灾难教育必不可少。然而,我国目前的中小学灾难教育缺乏制度性、系统性,灾难教育完全被边缘化,没被纳入素质教育范畴,一些学校甚至把灾难教育看作是影响升学率的“包袱”,教师在课时上偷工减料,授课中“蜻蜒点水”,少数学校的灾难教育活动仅仅是为应付上级领导检查的应景之作。

汶川大地震中,安县桑枣中学2200多名师生在地震中却无一伤亡,被世人誉为“桑枣奇迹”。这一奇迹源于该校制度化、系统化的灾难教育。自2005年起,桑枣中学每学期都要组织全体师生进行一次突发事件安全疏散演习,演习预案的制定具体细致、周到全面,疏散演习中各班撤离的顺序,逃生的速度、路线,教师的站位甚至指挥口令内容均有明确规定。经过三年的演练,灾难教育内容通过行为细节的反复演练形成了每个学生的行为能力。当大地震发生时,全校师生仅用了1分36秒的时间,便井然有序地全部撤到操场上。

2、灾难教育技术落后,“重知轻练”

灾难教育开展比较成熟的欧美、日本等国家非常注重灾难教育的技术手段,注重灾难教育的多样性、创新性和科技性。我国灾难教育的开展相对缓慢,多数还是停留在“课堂提醒、壁报展览”等这些老套的形式中,缺乏创新和技术含量。在课堂上,教师的灾难教育教学模式单一,照本宣科,缺乏最基本的课堂师生互动。

灾难教育要取得好的效果,一个重要的议题是要把各项教育措施落实到每个学生个人层面。灾难教育中教师不仅要为学生提供知识和信息,还要鼓励学生自我教育,了解灾害危险性,收集减灾情报,增强灾害意识,并躬身实践,掌握一定的应对灾难问题的实际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我国现行的学科教学主要关注学生认知目标的达成。注重对系统学科知识的掌握,忽视应对灾难的技能训练,没有学以致用,“重知轻练”的现象依旧突出。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曾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对天津、山东、福建、河南、吉林、陕西、甘肃、四川等8省市学校灾难教育的开展情况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16640份,访谈1176人,38.1%的教师报告学校从未开展过灾害预防演习活动;55.6%的中小学生从未参加过学校组织的灾害预防演习。

3、灾难教育缺乏学科整合,灾难教育雷同化

我国中小学教科书中关于灾害的知识点,都是散见于各科教科书中,每一个知识点都是孤立的、割裂的、缺乏有机的联系;学校各分支学科也是在自己的学科领域中授课,学科之间缺少必要的整合性,没有形成体系。

学校灾难教育也是千篇一律地围绕地震、火灾等开展,灾难教育的雷同化现象突出,甚至媒体对学校灾难教育的宣传报道,见得最多的也是学生在模拟火灾中逃生等少数几个镜头。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灾害种类多,因此,灾难教育既要注重共性,又要开展具有地域特色的灾难教育。比如我国西南地区,这里是我国地质灾害多发地区,同时地质灾害具有综合性、衍生性与连锁性的特点,因此这些区域的中小学灾难教育方案要突出本地域特色。

4、把灾难教育等同于生命教育、逃生教育

著名教育学家袁振国说过:“教育的过程是精神享受的过程,是提高生命质量的过程,是体验和提升生命价值的过程,是感悟自由精神的过程。”通过灾难教育,加强对学生的生存教育、死亡教育和挫折教育,让学生充分认识生命的内涵,懂得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进而珍惜生命,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很多教师认为灾难教育就是生命教育,灾难教育的目的就是使青少年在灾难来临时保护生命,及时逃生。在这种理念的支配下,很多学校把灾难教育等同于生命教育、逃生教育。这显然不是灾难教育的全部,是对灾难教育的歪曲。

5、灾难教育的研究滞后,师资培训薄弱

笔者在中国知网和维普网上分别以“灾难教育””为题名或关键词,对近20年间与灾难教育有关的研究论文进行检索,发现有关灾难教育理论研究方面的文章仅有十几篇。可以看出,我国对灾难教育尚未予以足够重视。灾难教育理论研究的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中小学灾难教育的有效开展。

另外,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中小学灾难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与此相关的教材开发、师资培训等明显滞后于我国灾难教育的现实需要,特别是灾难教育教师的缺乏、教师缺乏培训等成为制约我国学校灾难教育发展的瓶颈。尤其是在我国的县镇和农村中小学校,教师普遍缺乏灾难教育的知识和技能。

三、我国中小学灾难教育的解决对策

1、建立学校灾难教育的长效机制

灾难教育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灾难教育应该成为持之以恒的常识教育。学校应制定灾难教育的教学目标、指导纲要以及学校灾害防救计划。同时,建立正确的灾难教育教学评价体系,以保证灾难教育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学校的各种灾害演习模拟,应将其作为一项制度来实施。

汶川地震后,教育部曾发出通知,要求全国各地学校组织学生和家长收看央视经济频道9月1日播出的《开学第一课》“知识守护生命”节目,倡议全国的中小学学生每年每学期都进行应急避险教育。这种倡议性的通知。由于缺乏相应的约束力,在实践中很容易打折扣。国家应将“倡议内容”以法规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把灾难教育的开展情况纳入学校教学和对领导的考核范围,并加强对中小学灾难教育的监督力度。

2、灾难教育要注重创新性与实践性

东南亚海啸灾难发生几个月后,联合国粮食计划署发布了一款游戏名为“粮食部队”(Food Force)的视频游戏,游戏背景是名为Sheylan的虚拟岛,此地受到干旱灾

难和战争破坏,数万居民无家可归,迫切需要食品。游戏教育孩子如何在重大人道危机中应对分发食物的挑战。这是联合国组织首次发布的人道主义主题视频游戏,这种寓教于乐的教育形式很容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校灾难教育应根据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教育,如教师编辑灾害演示多媒体软件、组织学生编写专题黑板报、观看灾难题材电影、写观后感、参观灾害遗址、参加校外防灾演习活动等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灾害教育有着深刻的实践性和仿真体验性,应改变过分注重认知目标达成的现状,强化学练结合,学以致用。学校应定期开展紧急疏散、灾害救助、逃生自救及生存训练等方面的应急演练,根据学校所在区域的不同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演练计划和保障措施,并及时对演练活动暴露出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整改和完善,使演练预案更具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3、整合学科资源。加强校本课程开发

灾难教育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灾害教育,应将灾难教育融合到课程计划和教学中,渗透到相应学科的适当章节中。比如物理课中的《重力》教学,可以引入山地滑坡的防灾减灾教学,《惯性》教学中,可以加入车辆驾驶安全相关的内容教学;另外,还可以通过版本优化来组织灾难教育素材,单以小学语文授课为例,目前,人教版、北师大版、上海版、苏教版等多种小语版本并行,其中关于灾难的课文大多不叠合,多个版本优势互补,能更丰富地、多层次地展示灾难教育的内容。

根据我国地域辽阔,灾害频发且地域性明显的特点。学校应加强灾难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根据学校周边存在的各种灾害和危险,编辑具有乡土特色的灾难教育教材。在韩国,各市地都有安全教育教师研究会,他们定期召开研讨会,组织灾难教育教师就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等进行切磋交流。

4、在灾难教育中渗透生命教育、道德教育

生命教育是关于人的生活、生命与人生问题的教育,其主要内容是帮助青少年重建对生命的神圣感,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使其协调好生命与生活的关系,正确处理现实中的一些问题。上世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面向二十世纪的教育发展趋势一文中就指出:教会学生生存,灾害危机意识教育是教育学生学会生存的基础性教育工作。在灾难教育中渗透生命教育,是灾难教育的应有之义。教师在灾难教育中应有意识地进行生命教育,让学生从小知晓生命的可贵、意义和价值,懂得如何热爱生命,提高生命质量,促进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定基础。

其次。灾难教育不仅培养学生灾害哲学意识、灾害心理意识、灾害思想意识,还可以唤起学生内心深处的责任感、正义感,团队精神与爱国心。每一次灾难都是一堂道德教育课,教师应善于从灾难中挖掘道德教育素材,引导学生感悟真善美和灾难中展现的伟大民族精神,像温家宝总理多次提到的多难兴邦,地震中的感人故事都可以成为教师进行道德教育的活材料。

5、加强灾难教育研究,提升教师灾难教育素养

学校灾难教育的开展离不开灾难教育理论研究的支持,为促进我国灾难教育的健康有序发展,国家应全面调研和分析我国学校灾难教育培训的现状与问题,研究有关法规政策和“发展瓶颈”,规范和完善相应的学校灾难教育制度。针对目前灾难教育研究不足的现状,举办国家级、省级等不同级别的灾难教育研讨会、设立各级灾难教育研究会,在相关学术杂志中开始灾难教育专栏等都是积极可行的举措。

灾害教育课程目标能否实现,最终要落实在教师身上,取决于教师的灾害教育理论素养和教学能力。国家应该借鉴外国的先进经验,根据我国的国情,在大学中开设灾难教育专业,为国家培养急需的灾难教育人才;同时,对学校中的灾难教育教师进行在职培训,并将培训内容纳入教师的评价体系和学校领导的考核范畴。

篇5:我国中小学校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孙金松 杨妞 田芬

北京工商大学 100037

中小企业集群作为一种新型的组织形式,在我国近年来得到了明显发展,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现象几乎遍及我国所有产业领域,如广东南海平洲翡翠业产业群、福建晋江鞋业产业群、浙江绍兴的轻纺产业群、海宁的皮革产业群、嵊州的领带产业群、永康的五金产业群、永嘉的纽扣产业群、乐清的低压电器产业群、桐庐的制笔产业群、诸暨的袜业群等、山东胶南隐珠镇的手推车产业群、临沭县复合肥产业群、禹城功能糖产业群、鲁权屯镇玻璃钢制品产业群、烟店镇轴承产业群、北京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中小企业集群,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已经成为我国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走向集约化、专业化的重要组织形式。毋庸置疑,这种组织形式具有群体的竞争优势和集聚发展的规模效益。但是任何事物在发展到一定阶段时,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中小企业集群也不例外。由于中小企业集群主要是由劳动密集型、技术含量低、规模小的中小企业构成,这些“先天性”的弱势使其在发展过程中暴露出很多问题,严重制约了中小企业集群的进一步发展,大大削弱了中小企业集群的竞争力。本文拟对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一、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现状分析

所谓中小企业集群,是指某个领域内相互关联的企业与机构在一定的地域内集中连片,形成上中下游结构完整、外围支持产业体系健全、具有灵活机动等特性的有机体系,集群内企业之间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据统计,截至 2010 年,我国已形成一定规模的中小企业集群达2 000多个,在沿海城市、沿江和内陆地区,都已形成了各种不同类型的中小企业集群,如资源集聚型、贸易集聚型、政策集聚型、技术集聚型、大企业需求型等,成千上万中小企业在专业化分工与竞争协作中,共同发展,在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同时,也有力地推动了相关产业和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以下特点:

1.集群内的中小企业间既相互独立又彼此关联

中小企业产权明晰,集群内的各个企业与集群之间没有从属关系,所以在运营管理上具有高度的独立性,各个企业可自主决定本企业的发展方向与投资模

式,彼此独立核算,平等交易。但是由于高度的专业化分工与自身实力的限制,各个中小企业又非常依赖于中小企业集群内其它企业提供的产品、服务、信息,依赖于中小企业集群这一整体产生的规模效应与统一的原料市场、人力市场、销售市场等资源。

2.集群的组成时刻处在动态变化中

企业的本质是追逐利润,中小企业有意无意地加入中小企业集群也是出于这一目的,所以会不断地有中小企业为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加入中小企业集群或离开中小企业集群。同时中小企业自身的发展方向与需要也会影响中小企业集群的组成,例如对新市场的开发、对新产品的需求等都会对进入中小企业集群地域、实力、产品等的需求。

3.集群与群内的中小企业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

中小企业集群实力的大小取决于组成集群的中小企业,同时也决定了其对中小企业的吸引力,而这又反过来影响中小企业集群的实力。由于各种原因组成的各种类型的中小企业集群有着各自的优势与局限性,如因临近产品销售市场而形成的中小企业集群在取得销售优势的同时往往会丧失掉原材料采购的优势;而集群中的中小企业自身优势与劣势最后也会成为整个中小企业集群的优势与劣势,如主要由销售商组成的中小企业集群其优势往往是销售能力,而产品研发能力则可能是这类集群的“短板”。所以中小企业与集群之间存在了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的关系。

4.集群的良好运行取决于群内中小企业间的信用与责任意识

中小企业集群中存在着大量的交易行为,为实现长久有效的合作并节约交易成本,良好的信用与责任履行情况是必须的,这既是中小企业集群存在的基础,也是中小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

二、中小企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已经取得了极大的发展,但仍然存在着众多问题。

1.技术落后且创新能力和创新意愿不强

构成中小企业集群的企业大部分处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低端,产品档次低、利润低。但是大部分中小企业由于自身实力的限制无法拿出足够的力量进行新产品与核心技术的研发,且产品技术创新的高投入、高风险性也压制了中小企业的创新热情,特别是在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上采用消极怠工、坐等研发成果,然后采取“后发”战略,利用其他企业的已经开发成熟的技术进行生产,或者仿制别人的新产品。这些情况无疑会影响或降低有创新意愿的其他集群成员的积极性,最终影响中小企业集群的整体发展。

2.集群内部企业相关程度低,合作有限

很多政策型的中小企业集群只是由于政府提供的优惠政策而聚集在一起,但彼此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关系;还有一些由于地理、资源等因素组成的中小企业集群由于存在组织机制、信任程度、相互竞争等问题而导致合作程度有限。这些度没能很好的发挥出企业集群的规模效应、共享市场、资源等优势。

3.组成集群的中小企业自身组织管理存在问题

由于发展时间有限,众多组成中小企业集群的中小企业都缺乏底蕴,对自身的组织管理尚处于摸索阶段。由于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相比于规模较小的中小企业,高端人才往往更热衷于能够提供优厚福利的国有企业与跨国公司,这更限制了中小企业的发展。由于人才的缺失及历史惯性等原因,不少中小企业都存在制度不健全,发展不规范的问题。

4.政府对中小企业集群的宏观管理体制建设落后

目前,中小企业依然按照所有制、部门及区域分属于不同部门,没有专门的机构来进行中小企业集群的管理。中小企业集群的发展缺乏专门法律的保护与部门的促进,如果能有专门的法律与部门来负责中小企业集群利益的维护与内部的管理必将极大地促进中小企业集群的发展。

5.资金严重不足,融资困难

由于我国市场秩序的不规范与大企业与中小企业间的巨大差距,是一些大企业经常采取赊购的方式与中小企业进行贸易,造成中小企业资金紧张;此外,由于我国金融系统改革步伐缓慢,众多的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只能大量地进行民间借贷与内部集资,从而导致财务费用增加、企业经营困难。由于组成中小企业集群的大部分中小企业都有这样的问题,所以资金不足、融资困难已经成为限制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瓶颈。

6.中小企业集群内部建设落后

有的企业可能因为拥有核心资源从而在合作中压迫其他企业;有的企业则可

能仅仅将集群视为一个发展的跳板,在获取自己想要的(如利用集群的渠道打入国际市场)资源之后就离开集群;

三、促进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政策建议

中小企业集群是解决中小企业经营及融资困境,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但是由于市场的激烈竞争,在中小企业集群尚未形成规模之前,由于其各方面的优势还没来得及显现,因此很有可能出现夭折的情况。而在其形成规模之后,复杂的组成与内外部环境也使其随时可能面临致命的危险。因此政府的有效的帮助与管理,是中小企业集群健康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波特认为:政府在产业集群中扮演的是催化剂和挑战者的角色,是鼓励和促进企业提升想象力和迈向更高层次竞争优势的推动力量,在促进中小企业集群发展方面,建议相关部门采取以下措施:

1.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即出台专门针对与中小企业集群与中小企业的法律法规并成立相应部门以促进中小企业集群的发展。目前,中小企业依然按照所有制、部门及区域分属于不同部门。由于政出多门、职能交叉、多头管理,致使口径不

一、管理分散,使地方和企业无所适从。而中小企业集群由于涉及大量的不同产业、不同地域、不同资质的企业,因此需要专门的法律法规体系对其进行规范和管理。

2.优化市场环境

为中小企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一个健康有序、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企业进入中小企业集群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共享市场,而目前中小企业面临的市场秩序是比较混乱的,让企业大伤元气的价格战、影响企业形象的假冒产品、损坏企业利益的盗版行为等层出不穷,极大的影响了中小企业集群的健康持续发展。因此,一个健康的市场竞争环境是中小企业集群健康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3.建立有效的内部协调机制

中小企业集群是由中小企业自发或在政策引导下形成的一个松散的经济组织,然而由于经济事物的复杂性,中小企业集群需要一个高效的协调机制来处理中小企业集群内外部关系,且由于很多经济事物政府不适合直接进入管理,因此帮助中小企业集群建立一个有效的内部协调机制就刻不容缓了,比如引导成立商会、行业协会等。

4.扩展融资渠道

中小企业贷款难是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重要瓶颈,银行不愿给中小企业贷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小企业规模小、实力差,给它们贷款风险大。然而,由于中小企业集群中中小企业的紧密相关与密集的交易,使得中小企业相互之间的信用评价往往比银行更及时准确,且因为相互关联使得企业因担心违约形象和其他企业间的合作从而增大其违约成本,降低了违约风险。因此,建议积极探索适合中小企业的融资方式,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方式,从而促进中小企业集群的健康发展。

5.鼓励技术创新

2008年下半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而在这次危机中受创最深的就是我国的一些贴牌生产的企业,由于没有核心技术,产品附加值低,在这轮残酷的市场竞争中他们惨遭淘汰。而在这次危急中能够逆市而上的企业,都是在技术创新上舍得投入,拥有核心技术的企业。创新是企业进步的原动力。集群化发展的模式使得中小企业也获得了规模效应,但这种效应相对于大企业真正的规模效应是很脆弱的,只有集集群之力,加快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加快科技创新才是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最终出路。因此相关部门出台相关政策鼓励集群内的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如建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基金的资金来源由集群内企业按销售额的一定比例(如0.5%)缴纳,对于积极进行技术创新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提高集群内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从而增强中小企业集群的整体技术创新能力。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工商大学2011年“大学生实践创新基地研究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篇6:我国中小学校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 20世纪80年代初的调查、呼吁阶段;二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尝试、实验阶段;三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发展、推进阶段;四是20世纪90年代后朔的全面重视、整体发展阶段。目前,对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努力提高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在我国基础教育界已基本形成共识。党和政府以及各级教育工作部门对此都给予了高度重视,并采取了一系列的促进措施。(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称《意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称《决定》)等文件,都强调了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意义。如《意见》明确指出:“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的情况下,如何指导学生在观念、知识、能力、心理素质方面尽快适应新的要求,是学校德育丁作需要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意见》还指出:“要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决定》也明确指出:“各级学校要不断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教育部于1999年颁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指出:“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是学校德育工作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纲领性的文件为中小学校进一步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明了方向,使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性质、目标、任务、内容和措施等方面更加规范。

一、目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小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一些成绩,如各级领导和教师大都能够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思想性、科学性、技术性和经常性的教育工作,对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许多学校也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立了各种形式的学生心理辅导中心,甚至在一些学校还会定期进行一些学生心理健康普查的工作。但在实践中我们也看到,由于各地各校的实际情况不同,在一些具体问题上由于理论认识上的不清,导致在实践操作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不但会影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各学校的开展,而且还容易把这项工作引入歧途。

1.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足或者认识不清

这种情况所导致的结果足各校发展状况极不平衡。如有些学校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当成摆设,只是为了应付检查,把一些不相关或不称职的教师安排当心理辅导教师,他们没有心理学的专业知识,对心理健康教育更是一无所知。这直接的后果是导致学校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似有实无。有些学校把心理咨询工作仅仅视为针对少数有精神障碍的学生而进行的事后处理机构,把心理健康教育当做类似于学习一般卫生知识的事情;少数学校对心理咨询中心究竟挂靠到哪个部门不清楚,还存在着相关部门相互推委、怕麻烦的现象,或干脆就强调没有条件,至今都没有建立学生心理辅导的机构。这些学校领导的认识水平离中共中央、国务院《意见》、《决定》和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等文件中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相差甚远。由于认识跟不上,落实在组织管理、活动经费、人员定编、办公及没备条件建设等具体问题卜的投入上就显得力度不够,“三尤”、“三不”现象还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所谓“三无”就是无咨询服务机构,无专职咨询人员,无专项经费;所谓“三不”就是咨询人员定位不明,机构挂靠不明,责权利不明。其关键的问题就是领导认识跟不上,或者认识上有误区。

2.多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情况不够理想

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在预防教育和提高心理素质,课堂仍然是进行团体辅导和咨询的主要渠道。然而,目前各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情况仍不能令人满意。一方面,部分学校教务部门以课程紧为由,没有积极主动地将心理教育课程正式纳入教学管理体系;另一方面,少数学校同类课程外设处于无序状况,课程或讲座由多人独自开设,欠缺协调,或者课程内容仅仅讲授某些个人偏好的心理调节方法,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更重要的是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中,存在着成人化、课程化、知识化的模式。有不少学校采用简单生硬的说教,生搬硬套心理学概念,心理健康教育变成了以传授心理学知识为土的学科教学,甚至要学生背大量的名词解释,有的还规定不同年级每学期的训练目标和任务,这种做法不但不利十学生的心理健康,反而增加了学生的心理负担。

3.学生心理咨询工作条件普遍较差

心理咨询不同干一般的教学活动和行政办公行为,它对工作环境有着特定的要求,而目前各校心理咨询工作条件普遍简陋,办公室面积严重不足,设施简陋,亟待改善。有一些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很小,或与学生科办公室混在一起,并与学生科或其他挂靠单位共用一部办公电话,这显然是不符合心理咨询工作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原则的。常见的现象还有心理咨询有名无实,没有专职人员,没有固定经费投入,没有固定值班时间,只有几张办公桌椅,这种现象并非个别现象,4.缺少专业人员,现有心理咨询人员的思想业务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目前在中小学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出身科班的还很少,大部分都是由团队干部、政治教师或班主任兼任,他们大都没有经过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因而在工作中不能自觉地运用心理科学知识帮助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是一项思想性和技术性都很强的工作,有它自身独特的原则、方式方法和技能技巧,这与我们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说是有比较大的区别的,对于各校心理咨询人员的思想业务素质理应有更高的要求。如果仅仅是凭个人热情而缺少一种科学精神,或是因为工作需要才从事心理咨询工作,那么心理咨询质量必然不高,甚至会因有些措施不当而可能带来严重的行为后果。

5.在辅导上,往往偏重于学校,忽视家庭和社会的支配和配合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教育存在着“关起门来搞教育”的现象,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如此。虽然我们的学生心理辅导工作在某些地区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大多数还是仅仅局限于上几节课、搞几个所谓的心理健康活动,或者请一些专家教授来开几次讲座,目的其实是为了提高自己学校的名声或地位,看上去这个学校挺热闹的,但心理健康教育的真正目的并没有达到。可以断言,脱离了家庭支持、社会配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必然是片面的,是达不到什么教育效果的,因为中小学生的人部分时间还是在家庭和社区中度过的。

6.理论体系庞杂,没有自己的特色

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读本、教材和教师参考书层出不穷,这当然说明大家都很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事业,但也存在着对于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认识个一致的现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外延也存在着不同理解。这种情况势必导致中小学校具体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叫的混乱和无所适从,而中小学校一旦没有结合本地本校特色,完全“拿过来”的作风可能会使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西方心理学发展较早,理论比较成熟,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但是各国的实际情况不同,我们在学习时不能不重视文化背景、价值取向在其中的作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影响人、启迪人、协助人的事业,我们在应用国外某些理论或采用某种研究工具的时候,对丁其能否在各地各校都适用,应认真关注和研究。

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研究

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任务、内容、原则、途径与方法都作了明确的阐述,要求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各学校本着重在建设和立足教育的原则,以课堂教学、课外教育指导为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和体系。笔者认为,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学校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体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学校教育工作者要形成共识

值得特别指出的是,学校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是决定学校心理教育工作成效的关键。实践证明,哪一个学校的主管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高,对心理咨询和教育的投入就到位,该项活动就开展得积极活跃,心理咨询人员的积极性就高。一些学校总是强调房源紧张,资金短缺,机

构需要精简,而迟迟不愿对心理教育工作真抓实干。—些学校的经验表明,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工作的重要性,将其作为学生思想教育和素质教育系统工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进行科学管理,理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与学生其他教育、管理事务工作的关系,消除对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的种种误解,是搞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先决条件。因此要提高对学校开展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真正加大对这项工作的关注和投入。具体而言,就是必须首先建立一个以学校领导为首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领导机构。因为在中小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难在这不是一门课,不用参加统考,不用计算成绩,不少教师和家长对此都不太理解,因而其在学校厂作中的地位存在不确定性。另外,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多个部门合作才能完成,因此需要全面统筹,协调进行.如果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到底,那么各校必须先搭好一个机构,这个机构最好是由主管的校长负责,成员由教务部门、学生工作部门、学生会、家长代表及教师代表共同组成。这个机构在每学期的开学初要制定计划,明确工作任务,定期进行总结。哪个学校领导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哪个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开展得好,因此,机构的搭建是搞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

2.大力开展师资培训,逐步建立一支专业基础知识过硬.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又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

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首先要有高素质的教师,教师的心理必须是健康的。很难想像,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低、对心理健康缺乏认识的教师,可能培养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学生。我们要把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列入当地和学校的师资培训计划,开展专业培训,使从事心理健康的教师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并掌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所必备的知识和能力。

3.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以整体教育网络

由于学生至少有二分之一的时间在学校以外的地方度过,巳很多的心理问题均来源于家庭和社会,因此单靠学校的力量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往往会使人感觉到力不从心。我们应该在以学校为主的情况下,对家庭教育进行教育引导,使家长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规范教子行为,在家庭生活中创建健康的家庭氛围,使之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学校还要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如医疗机构、少年活动中心等,开展多形式、多渠道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让学生在一个和谐的环境中健康成长。只有学校、家庭、社会三种教育形成合力,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4.定期检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本着科学的态度,通过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定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学习情况等进行检测,把调查的数据根据其心理障碍的严重程度进行分类收集,为每个学生建立心理档案。这可以有效地将学生中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查找出来,然后针对不同的人群进行不同的教育。因此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就显得很有必要,它可以提高教育工作者工作的针对性,可以有效地减少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生率;也可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学生中的影响。当然,进行心理普查工作首先是要选好工具,一般应选用一些信度和效度较高的量表为佳;其次应以普查为基础,做好后期的跟踪服务工作。

5.学校要全员、全方位和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除了上述措施外,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还要运用多种形式来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一是要建立和办好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现在的中小学校由于经济、文化发展不均衡,导致有些学校在人员、场所和资金方面确实困难,而这会严重地影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实践证明,要切实开展好这项工作,学校必须正式建立一个学生心理辅导中心,该中心应隶属于学生工作部门,并配备一至两名专职教师,个别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可以到心理咨询室求助,咨询老师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进行个别辅导、矫正和治疗,二是在学校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通过课堂教学向广大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调节方法,帮助学生提高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和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这是各级学校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在教学中,任课教师一定要把握如下教学原则:心理健康课

上一篇:分析5s管理及企业运用下一篇:2018注册会计师考试科目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