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管理的三个层次

2024-05-13

班级管理的三个层次(通用8篇)

篇1:班级管理的三个层次

班级管理的三个层次

日期:2004年11月17日

[字体:大 中 小] 【 评论 】 【 论坛 】 【 推荐 】 【 打印 】

班级管理是指班主任按着一定的要求和原则,采用适当的方法建构良好的班集体,为实现共同目标不断进行调整和协调的综合性活动。其中教师管理,民主管理,自主管理是班级管理的三个层次,作为班主任,最终应使学生达到自主管理这一最高层次。

一、教师管理是基础。一个班集体中的每一位教师都是管理者,是班级管理的一个小的群体,其中又以班主任为核心,班主任在实施班级管理的过程中,首先是组织者、领导者,这就要求班主任必须把握班级管理的目标、必须以教育方针为指向,发挥在班级管理中的主导作用,必须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使学生在实现班级目标中各得其所、各施所长,使每个学生都意识到自己对集体的责任和义务,使每个学生都能够自觉地为实现班级目标去努力。班集体共同奋斗的目标是引导学生奋进的号角,每当开学第一天,我就非常明确地提出本学期班集体的奋斗目标,要争取获得什么先进称号,要开展什么活动等,以使学生感受到生活在班集体中的快乐,感受到集体的力量,感受到一种成就感,使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都得到增强。奋斗的目标是根据教育方针、学校计划、学生年龄特征及本班的实际情况,与学生共同提出的具有鼓舞性和号召力的任务。我现在带的班级,经过研究长远目标就是争取获得“优秀班集体”的称号。还有一些近期目标,如学校举行的各种比赛,这种近期目标是经常有的,也是学生最动心的,是增强班集体凝聚力的好时机。比如上次拔河比赛,我告诉学生要心齐,赛场上劲儿往一处使,场下同学要为场上的同学做好一切服务工作,给场上的同学呐喊助威,即使输了,谁也不要埋怨。这样,上场的同学觉得自己为班集体身负重任,他们都全力以赴,结果在全班同学的团结努力下,我们竟赢了原本比我们实力强的几个班,获得了本次比赛的冠军。为了强化这次的荣誉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我把在全校同学面前领到的奖状捧到班里又给同学们郑重的展示了一番,让大家再次感受到成功的喜悦,然后把奖状贴在教室的墙上,激励同学们去争取更好的成绩。在教师管理中,班主任要认识到:班级管理的过程是个不断引导学生向目标前进的过程,即从一个新的目标迈向另一个新的目标,因此,班主任要不断的用“目标”引导和激励学生,用“目标”的实现来肯定学生,激发他们不断的对自己提出新的要求,使其逐步树立集体责任感,这是学生达到自主管理的基础。

二、民主管理是阶梯在班主任和科任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来管理学生、学生管理班级的日常事务,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管理班级的热情和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人翁精神,这种管理模式我们称之为民主管理。在这种管理中,学生由被动转为主动,由接受变为参与,学生认识到班级工作是班级所有人的工作,人人都可以而且应该对班务工作发表意见,大到班级创争目标的制定,小到班级卫生措施,都实行民主讨论,在大家充分发言的基础上,集思广益,形成共识。在此基础上,我还和学生们一起制定了班级建设总体规划,并制定了“值日班长”制度,让学生民主管理班集体,建设班集体,做班集体的主人。首先明确值日要求,由全班同学民主讨论制定值日职责和实施办法。结合班级实际情况确立以下几个方面:

1、值日班长由四人组成。同桌及后邻两名同学为一组,以便于协调分工、配合和交流情况,也便于向第二天传递轮换。全班二十八名同学四人一组,一周为一周期,便于提高改善。

2、负责开关门窗,打扫卫生,检查和维护室内外卫生,摆齐课桌椅,做好同学们的后勤。

3、收发当天各科作业,帮助取送教具、学具,做老师教育、教学的助手。

4、负责维护管理一天内纪律,督促同学做到课上规范,课下活动文明有序。

5、及时合理的处理一天中班级内的一些突发事件,记好日志,包括学生考勤及涌现的好人好事。

6、组织学生参加当日内学校或班级内安排的一切活动,较大的事件及时向班主任汇报。其次开展民主评议、民主监督,培养学生参政议政的能力,在封闭的管理结构中,学生的主人翁地位总是难以得到真正的体现,即使是班长,充其量也只是老师的臂膀、耳目、传声筒。为改变这一状况,我们一方面赋予班委会委员、值日班长职权,让他们放开手脚,大胆管理,另一方面,我们建立了一套民主“监督体系”,定期对班干部、值日班长的工作进行全程监督,开展民主评议,每学期选出二名“好干部”和三名“最佳值日班长”,对班委会成员进行民意测评,投信任票,每个同学都可以在班会上充分发表自己对班级管理的意见,从而形成了有效的民主管理机制。民主管理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行事能力的方法,是锻炼学生管理班级的手段,是形成学生自主管理模式的阶梯。它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形成主人翁意识,形成责任感,这种主人翁意识不是班主任“给予”的,而是在实施民主管理的过程中形成的,因此在管理中,班主任必须发扬民主,让学生参与到管理决策、管理设计和管理过程中去,以激发学生的主人翁精神,调动他们管理的积极性,从而锻炼其管理能力,提高管理效益。

三、自主管理是目的自主管理模式的建立是充分发扬学生自主精神,展露学生自由天性的可靠保证,在自主管理中,要把学生看成班级建设的主体,尊重他们的独立性与自主性,这一直是我们所提倡,也是我们所追求的。学生自主管理是三种管理层次中最高的层次,这要在民主管理的基础上,学生自主的去实施,它要求每个学生管理好自己。如在我们班,学生们在民主管理的基础上,提出:每个人管好自己的学习,管好自己的生活琐事,尤其在卫生方面,学生们自己提出:每个人管好自己周围一平方米的卫生,管好自己前后的一个小圈子。我们班的刘扬平时较为邋遢,他位子下边经常有碎纸屑,但随着自主管理意识的加深,他意识到自己应该注意个人卫生,这不仅关系到自己,还关系到全班的荣誉,渐渐的他知道着心着眼了,可有一次下课,他尽顾着去玩,结果位子下边因为有一点碎纸屑被检查的同学扣了一分,还没等同学埋怨他,他自己就难过得哭了起来,我让他谈谈自己当时的想法,他难过的说:“班集体是大家的,每个人都有义务去爱护它,可我却只顾着自己玩,把个人卫生忘在了脑后,我给班集体抹黑,我真的很难受……”话没说完,就泣不成声了。我让同学们谈一谈看法,同学们有的说:这次刘扬给咱们班扣了分,说明他没重视卫生问题。有的说:虽说是因为刘扬扣的分,但大家都应该注意,不要再因为谁扣分了。还有的同学说:这不只是分的问题,更是荣誉问题,说明我们班卫生方面还不是很好,所以我提议,大家对于班集体的任何事情都要着心着眼,不仅仅是在卫生方面,其他方面也要着心着眼。从这以后,班级以一个更加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大家面前,所有同学都觉得自己就是班级的主人,与班级荣辱与共,人人都有一种参与管理的意识和欲望,形成了自主管理的氛围,使自主管理成为了每个人自觉自愿的行为。进行自主管理,必须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价值,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认识到自己必须承担的相应的自我管理和肩负责任的义务,从而产生自主管理的愿望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只有如此班级管理才能达到这个最高层次。

总之,教师管理、民主管理、自主管理,是学校常规管理的三种基本形式,也是由低到高的三个层次,作为教师必须树立“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的观念,将三种管理方式恰当运用,巧妙穿插,给学生开辟自主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调动其内在需要,最终达到班级管理的最高层次,真正体现出管理的效果。

篇2:班级管理的三个层次

如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加强教研组管理,以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已成为学校重视的课题。落实教研组管理,提升教研组功能的关键在落实以下三个层次的“管理”:

一、人治——教研组组长能力管理

教研组管理的第一层次就是教研组长的能力管理。教研组是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和研究的最基本单位,教研组长则是学科组或年级学科组的负责人,肩负着领导本学科教师研究教学,开展科研,对本学科教学进行组织管理,以提高本学科教学质量的重任。

一个优秀的教研组离不开一个能力强的教研组长。学校常常在学科中选拔专业能力很强的教师担任教研组长,通过他个人的能力落实教研组管理。教研组长的能力可以表现在执行教学计划、组织教研活动和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

1.执行教学计划

①领会计划:经常与学校领导沟通,汇报情况,准确理解和把握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及时与教师沟通交流,达成共识,将计划落实为具体措施。

②加强管理:协助学校贯彻教学常规要求,协调各年级重要考试的命题、阅卷和统计反馈等事务工作,并能依据学生的实际,及时调控教学进度。

③确保质量:组长本人教学效果显著,能实现教学的预期目标,并指导本学科成员提高教学水平,促使学科教学质量均衡发展。

2.组织教研活动

①制订方案:抓住本学科教学中的共性问题或有研究意义的问题,制订切实可行的教研活动计划和方案以及活动安排,目标明确,有切入口或抓手。

②落实措施:积极执行教研活动计划,推进方案拟定的具体措施,能创造性地克服执行中遇到的困难与障碍,确保教研计划有步骤、有层次地推进。

③引领合作:能主动关注教师的需求,提出建议,提供个别帮助,引导教师参与到教学研究中来;与同事共同分享经验,善于利用各种时机,组织同事研究和探讨教学问题。

④注重实效:能切实解决本学科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主动帮助本学科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每次活动都有记录、分析与总结,有明显成效。

3.引领专业发展

①提升师德:严格遵守教师行为规范,有奉献精神和人格魅力。对教师热心而宽容,有服务意识,关心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成长,主动提供帮助。办事严谨务实,有责任心。在对具体教学问题进行观察与研究时,能提炼出有价值的策略;具有较强的教学研究能力和组织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的能力。

②指导实践:能够准确把握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合理组织教学内容;能够对教学目标的动态生成,加以自我分析,并提出后续跟进措施。

③主动创新:有进取心和创新意识,密切关注本学科教学理论的发展,了解本学科课程改革的最新发展,注重运用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和研究,并取得一定的成果。组长自己要能提出关键性和创新性观点,用于指导本学科教师研讨,这样才能提高本学科教师的整体水平。

二、法治——教研组制度管理

教研组管理的第二个层次是制度管理。教研组管理离不开高水平的教研组长,但是如果只依赖于教研组长的个人能力,一旦教研组长岗位变换,可能会出现管理断层,这就需要建立完善的教研组制度,通过制度保证教研组的高水平运转。对教研组而言,制度就是教研组成员日常活动的规则。要想提高教研组管理的有效性,就要在教研组工作的每个环节上形成制度,加强管理,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教学、教研管理制度(常规制度、学习制度、研究制度等)。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教研活动常规管理制度

完善教研活动常规管理制度,对教研的计划、时间、地点、人员、内容、效果、评价等作出明确的规定,并由学校检查,以保证教研效果。明确教研组长的地位和职责,制订详细的工作任务要求。加强集体研究,促进教师之间在课程实施等教学活动中的交流与对话、协调与合作,使教师之间建立积极的合作关系,共同分享经验与成功。改革教研组设置办法,既按学科设置学科教研组、备课组,又设置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校本课程、研究性学习、教学评价等综合教研组。

2.教师教学研究制度

教师是教研的主体,建立和完善教师教学研究制度是构建校本教研制度的根本,同时也使学科、教师进行的教学研究具有合法性,从而使以校为本的研究真正为教学服务,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服务。教师教学研究制度主要包括理论学习制度、教学反思制度、备课制度、上课制度、作业布置与批改制度、学生辅导制度、学生评价与考试制度、教学质量分析制度等。

3.课题规划与相应的管理制度

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对教师在教学中发现的、有代表性的且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要确定课题进行研究。要制订包括课题规划、立项、开题、研究、过程管理、结题、验收、档案管理等环节在内的管理制度,增强课题研究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4.内部教研的交流制度

为了使同伴互助得到落实,要建立相应的制度,积极为不同层次的教师牵线搭桥,为教师的合作和交流提供平台。这方面的制度主要有集体研究制度、集体备课制度、教师帮带制度、听评议课制度、研究课展示制度、教学经验交流制度等。

5.教科研的评价与奖惩制度

确立以校为本的教研观念,对教师参与理论学习、教学反思、参与活动、合作交流、课题研究等校本教研的情况进行定期考核与评价,适时总结反馈,规范教师教研行为,正确指导教师参与教研活动,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建立促进教师自我反思的评课制度,评课要坚持评教与评学相结合,侧重评学。确立以崇尚研究、鼓励冒尖为目的的激励机制,肯定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对在教学研究中成绩突出的教师进行表彰奖励,如教学论文发表或获奖,课题研究顺利结题,研究成果获奖,有著作、课件等。

三、文治——教研组文化管理

教研组管理的第三个层次是文化管理。教研组的变革与发展,深层的根基在于教研组文化的构建。对教研组而言,文化具有三种内涵:其一,教研组文化是教研组成员共同的行为规范体系,它指明了在日常的教研活动中,教研组成员以何种规范性要求为基础,如何共同备课、听课、评课,以及如何共同研究教学问题。其二,教研组文化是教研组成员自觉的精神和价值观念体系。其三,教研组文化是教研组成员开展研究的共同方式,是教研组成员在日常教研活动中的思考和行动方式。教研组文化一旦生成,它一方面对置身于教研组文化之中的个体教师具有决定性的制约作用;另一方面它构成了教研组运行发展的内在机制,从深层制约着教研组发展的方向。

那么,怎样进行教研组文化管理呢?

1.树立文化管理意识

教研组存在的许多问题在本质上是该组织成员共有的价值判断问题,即文化问题。人的管理的核心就是文化管理,成功的管理必然走向文化管理。作为一种微型组织的管理者,教研组长的管理对象不仅是传统的人和事,而且涉及“教研组的文化”。换言之,教研组长既是教研组人和事的管理者,更是教研组文化的管理者。教研组长有了自觉的文化管理意识,原先自然生成、自生自灭的教研组文化,就有可能得到有意识的构建与发展。

2.构建教研组的制度文化

就教研组而言,制度就是教研组成员日常活动的规则,其基本特征是“确定性”:定人、定时间、定活动主题、定活动方式、定活动程序步骤、定评价标准等。这些制度是以教研组为单位的,具体包括教研组常规活动制度、读书交流制度、备课主讲制度、听课评课制度、专题论坛制度、师徒带教制度、案例和课例研究制度、课题研究制度、奖励激励制度、评价制度等。这些制度之所以构成一种文化,是因为它们的背后是教研组成员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从制度设计到制度执行的过程,构成了教研组成员的日常工作方式。

3.落实教师的行为文化

教师的行为文化体现为教研组成员在各种教研活动中的具体行为,如备课行为、听评议课行为等。无论是组训、文化愿景,还是教研组的文化战略,都是教研组长与教研组成员共同协商,反复研讨,持续重建的结果。教研组应有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愿景和文化理想,如同学校文化有校训一样,教研组也应有自己的“组训”,这既是教研组精神文化的基础,也是教研组文化理想的核心体现。教研组成员也要致力于教研组氛围的布置和资料的积累,例如教研组成员使用的教材、教参、教具、学习材料、教案、课例、随笔和各种教学录像等资料都要有意识地保存下来并传承下去。

4.制定教研组文化的反馈机制与评价机制

学校应有对教研组文化创建进行评价的标准。这一标准的核心是创建品牌教研组,而品牌的内核是文化。在教研组层面上,教研组自身也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自我评价标准。在这一标准里,应全面涵盖教研组文化的基本内涵,兼具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内容。

“人治的管理”主要靠教研组长的人格力量,管理者以“压”的方式来制约被管理者的行为,没有具体的标准,被管理者往往口服心不服,难以得到被管理者的认同,难以转化成被管理者的主动行为。

“制度管理”是以规章制度为标准对被管理者进行统一的约束和规范,同样是一种刚性的他律,其效果常常是被管理者被动接受。制度与人文相结合的管理方式是现在多数管理者都在用的,无情制度有情管理,就是把管理与人的幸福,人的自由,人的尊严,人的终极价值联系起来。

篇3:教研组管理的三个层次

一、人治———教研组长能力管理

教研组管理的第一层次是教研组长的能力管理。教研组是学校教育教学、教育管理、教育教学研究最基本的单位。教研组长则是学科组或年级学科组的负责人,肩负着团结本组教师研究本学科教学及教育科研,对本学科教学进行组织管理,以提高本学科教学质量的重任。

一个优秀的教研组离不开一个能力很强的教研组长,学校常常选拔专业能力很强的老师担任教研组长,通过其个人能力落实教研组的管理。教研组长的专业能力可以表现为———教学计划的执行者、教研活动的组织者、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者。

1.执行教学计划

(1)领会计划。经常与学校领导沟通、汇报情况,准确理解和把握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及时与教师沟通交流,达成共识,将计划落实为具体措施。

(2)加强管理。协助教导处切实贯彻教学常规,协调各年级重要考试的命题、阅卷和统计反馈工作。能依据学生的实际,及时调控教学进程。

(3)确保质量。组长本人教学效果显著,能实现预期目标并指导组内成员提高教学水平,使学科教学质量均衡发展。

2.组织教研活动

(1)制订方案。抓住组内教学中的主要问题或研究专题,制订切实可行的教研活动计划或方案,目标清晰,有切入口。

(2)落实措施。积极执行推进方案的具体措施,能克服执行中遇到的困难或障碍,确保方案有步骤、有层次地推进。

(3)引领合作。能主动关注教师的需求,提出建议,提供个别帮助,引导教师参与到教学研究中来;与大家共同分享经验,善于利用各种时机,组织大家研究和探讨教学问题。

(4)注重实效。能切实解决组内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主动帮助组内教师的教学;每次活动都有记录、分析与总结,有明显效果。

3.引领专业发展

(1)提升师德。严格遵守教师行为规范,有奉献精神和人格魅力。对教师热心而宽容,有服务意识,关心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成长,主动提供咨询和帮助。为人正直,办事严谨务实,有责任心。在对具体教学策略的观察与研究时,能提炼出有质量的问题。具有较强的教学研究能力,以教研组为单位的课题研究是最有成效的组织方式之一。

(2)指导实践。准确把握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合理组织教学内容。能对教学中的目标达成动态生成,加以自我分析,并提出后续跟进措施。

(3)主动创新。有进取心和创新意识,密切关注学科教学理论的发展前沿,了解本学科课程改革的最新发展,注重运用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和研究,并取得一定的成果。组长自己要能提出关键性和超前的观点,指导学科组老师研讨,这样才能提高整体水平和质量。

二、法治———教研组制度管理

教研组管理离不开高水平的教研组长,但是如果教研组只依赖于教研组长的个人能力,如果教研组长岗位变更,可能会出现管理断层,这就需要建立完善的教研组制度,通过制度保证教研组的高水平运转。教研组管理的第二个层次是制度管理。

对教研组而言,制度就是教研组成员日常活动的规则。要想提高教研组管理有效性,就要在影响绩效的每个环节上形成制度,加强管理,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教学教研管理制度(常规制度、学习制度、研究制度等等)。举例如下。

1.教研活动常规管理制度

完善教研活动常规管理制度,对教研的计划、时间、地点、人员、内容、效果、评价等做出明确的规定,并由教务处、教科室具体落实、检查,以保证教研效果。明确教研组长的地位和职责,制订详细的工作任务要求。加强集体研究,促进教师之间在课程实施等教学活动中的交流与对话,沟通、协调与合作,使教师之间建立积极的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分享经验与成功。改革教研组设置办法,既按学科设置学科教研组、备课组,又交叉设置校本课程、研究性学习、教学评价等适应新课程的综合教研组。

2.教师教学研究制度

教师是教研的主体,建立和完善教师教学研究制度是构建校本教研制度的根本,同时也使广大教师进行的教学研究具有合法性,从而使以校为本的研究真正为教师教学服务,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服务。主要包括理论学习制度、教学反思制度、备课制度、上课制度、作业布置与批改制度、学生辅导制度、学生评价与考试制度、教学质量分析制度等。

3.课题规划及相应的管理制度

深入地研究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对教师在教学中发现的、在本校具有代表性的,且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要确立课题进行研究。要制订包括课题规划、立项、开题、研究、过程管理、结题、验收、档案管理等内容在内的管理制度,增强研究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4.内部教研的交流制度

为了使同伴互助得到落实,要建立相应的制度积极为不同层次的教师牵线搭桥,为教师的合作和交流提供平台。这方面的制度主要有集体研究制度、集体备课制度、教师帮带制度、听课评课制度、研究课展示制度、教学经验交流制度等。

5.教科研的评价与奖惩制度

确立以校为本的教研观念,对教师理论学习、教学反思、参与活动、合作交流、课题研究等校本教研的情况进行定期考核评价,适时总结反馈,规范教师教研行为,正确指导教师参与教研活动,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建立促进教师自我反思的评课制度,评价要注重考查体现现代课堂教学特征的基本要素,坚持评教与评学相结合,侧重评学。确立以崇尚研究、鼓励冒尖为目的的激励机制,肯定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对在教学研究中成绩突出的教师进行表彰奖励,比如教学论文发表或获奖、课题研究顺利结题、研究成果获奖,有著作、课件、教具等。

三、文治———教研组文化管理

教研组管理的第三个层次是文化管理。“新基础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表明,教研组的变革与转型,其深层的根基在于教研组文化的转型与重建。对于教研组而言,文化具有三种内涵:其一,教研组文化是教研组成员共有的行为规范体系,它表明了在日常的教研组活动中,教研组成员以何种规范性要求为基础,如何共同备课、听课、评课,以及如何共同研究教学问题。其二,教研组文化是教研组成员自觉的精神和价值观念体系。其三,教研组成员的生活方式。具体地说,是指教研组成员在日常化的各种形式的教研组活动中,是怎么样思考和行动的。作为稳定的生存方式的教研组文化一旦生成,它一方面对置身于教研组文化之中的个体教师的生存具有决定性的制约作用;另一方面它构成了教研组运行发展的内在机理,从深层制约着教研组发展的方向。怎样进行教研组文化管理呢?

1.树立文化管理意识

教研组存在的许多问题在本质上是该组织成员共有的价值判断问题,即文化问题。人的管理的核心就是文化管理,成功的人本管理必然走向文化管理。作为一种微型组织的管理者,教研组长的管理对象不仅是传统的人与事,而且涉及到“教研组的文化”,换言之,教研组长既是教研组之人的管理者,教研组之事的管理者,更是教研组文化的管理者。教研组长有了自觉的文化管理意识,原先自然生成、自生自灭的教研组文化状态,就有可能得到有效的改变。

2.构建教研组的制度文化

对教研组而言,制度就是教研组成员日常活动的规则,它的基本特征是“确定性”:定人、定时间、定活动主题、定活动方式、定活动程序步骤、定评价标准等等。这些制度是以教研组为单位的,具体包括:教研组常规活动制度、读书交流制度、备课主讲制度、听课评课制度、专题论坛制度、师徒带教制度、案例和课例研究制度、跨学科研讨制度、课题研究制度、奖励激励制度、评价制度等等。这些制度之所以构成一种文化,是因为它们的背后是教研组成员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从制度设计到制度执行的过程,构成了教研组成员的日常生存方式。

3.落实教师的行为文化

教师的行为文化体现为教研组成员在各种教研组活动中的具体行为,如备课行为、听课行为、评课行为等。无论是组训,还是文化愿景,以及教研组的文化战略,都是教研组长与教研组成员共同协商,反复研讨,持续重建的结果。教研组应有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愿景和文化理想,如同学校文化有校训一样,教研组也应有自己的“组训”,这既是教研组精神文化的基础,也是是教研组文化理想的核心体现。教研组成员也要致力于建立教研组氛围布置和资料的积累,例如教研组研讨的活动场所(如会议室的布置)、教研组成员使用的教材、教参、教具和学习材料、教案、课例、随笔和各种教学录像等等。

4.制定教研组文化的反馈机制与评价机制

在学校层面上,学校应有从文化的角度,对教研组文化创建进行评价的标准。这一标准的核心是创建品牌教研组,而品牌的内核是文化品牌。在教研组层面上,教研组自身也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自我评价标准。这一标准里,应全面涵盖教研组文化的基本内涵,兼有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内容。

“人治的管理”主要靠人格力量,管理者以“压”的方式,来制约被管理者的行为,没有具体的标准,往往形成的效果是口服而心不服,难以得到被管理者从认同角度的主动行为。“制度管理”是以规章制度为标准对被管理者进行统一尺度的约束和规范,同样是一种刚性的他律,其效果常常是被动接受。制度与人文相结合的管理方式是我们现在多数管理者都在用的。无情制度有情管理,就是把管理与人的幸福,人的自由,人的尊严,人的终极价值联系起来,而“文化管理”则是管理的最高层次,它所达到的最高境界是“不管”。只有充分发挥教研组组长和成员的集体智慧,形成和谐的学习研究型学科教研制度文化,才能更好地彰显教师的个人价值,在新课程背景下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让教师成为名师,让学校成为名校。

参考文献

[1]牟映雪.教研组协作文化构建与教师专业发展.课程教材教法, 2006 (9) .

[2]叶澜.教育创新呼唤“具体个人”意识.中国社会科学, 2003 (1) .

[3]钱薇.浅谈教研组建设的评价.中小学管理, 2006 (2) .

[4]李政涛.以文化产品的创建与管理为核心, 创建新型“教研组文化”.上海教育科研, 2006 (7) .

篇4:高效管理的三个层次

行为管理学者一致认为员工是一个社会人,不仅仅是经济人。尊重的需要和各种福利也是员工的主要诉求之一。所以管理除了制定严厉的制度外,又增加了一些尊重员工的措施来激励员工的积极性,除了给员工一些外在报酬外,内在报酬也被管理者纳入了管理哲学中。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到来,行为管理学被更先进的文化管理所取代,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文化管理已成为管理者的共识。

制度的制定所达到的管理,最终目的就是员工能够自动自发。就像几千年中国统治者采取的外儒内法一样,内法的目的就是达到对外的道德自觉,一个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是能让员工达到慎独。慎独是儒家修身的最高标准,就是一个人在没有监督下,也能严格按道德标准来要求自己。实现员工慎独其实是管理的理想目标,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所期盼的理想状况,也是一个国家人民思想素养的最高诉求。

在企业这个组织中,如果员工不敢做坏事,是因为怕公司的管理者,这个企业家一定是一个魅力型领袖,他不仅是这个企业的灵魂,也是企业员工的教父,这个企业家也肯定是浩然正气的道德坚守者,这家公司是人治管理;如果一个企业的员工不能做坏事,是因为在公司没有机会做坏事,这家公司一定是法制制定得非常严格和科学;如果一个企业的员工不愿意做坏事,是因为连想都没有想过,公司就达到了员工能够慎独的心治状态。

人治需要企业老板非常厉害,但老板厉害是凤毛麟角的事情,魅力型领袖毕竟少之又少。一个企业法制和机制厉害,但法制厉害又会对企业的创新造成极大的杀伤力。一个企业能够达到员工慎独的状态,也就是心治的状态,其实就是这个企业的企业文化厉害。

日本有一家制造无尘粉笔的工厂在业界处于领先地位,这个工厂没有什么制度,老板也很少来工厂,但员工效率很高,很多企业家来讨教这个工厂的管理秘诀。这个工厂的负责人就告诉来访者,因为这个厂子有70%的员工都带有某种残疾。他们有四样东西在这里可以得到,这就是:被爱、受到赞美、为他人服务、被他人需要,所以他们能够自动自发的工作。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管理的本质是挖掘员工的心理诉求。这种诉求不是来自个人欲望的满足,而是企业真正做到能给员工带来快乐、幸福、满足感和成就感。企业一定是给予者,从“给予”的角度看待企业,那些伟大的企业都是在“给予”——給予顾客物超所值的产品,给予员工安定的工作条件和精神激励,给予社会大力的支持和赞助。正是它们的“给予”,使社会得以发展,促进了人类的文明进步。所以,要达到员工慎独的心治境界,这个企业一定是一个文化的引领者和社会道德的模范践行者。

人治、法治和心治是管理的三个层次,中国现在看似成功的企业大多是这三个管理层次的某一种选择或三种管理层次的综合体,但无论企业现在多么成功,处于第一和第二种管理层次的企业很难做到基业长青。早期的中国企业由于创业者的吃苦和拼搏精神,即使靠人治也能使企业成功,因为社会的竞争环境和所处的时代造就了魅力型企业家的英雄用武之地。但是面对日益完善的市场环境和市场信息化等全球化的发展进程,面对魅力型企业家的离去,人治已失去了他的生存环境,企业很难光靠人治可持续增长。光靠西方的法制管理,走古典管理学的老路也是行不通的,没有好的机制对于企业是万万不行的。但机制也不是全能的,完善的机制能规范员工的行为,但员工是被迫的,被迫的管理行为就可能产生消极怠工和逆反的心理,这种管理层次也不能使企业很好的发展。

心治管理作为管理的最高层次,实现它必须是有完善的制度和优秀的企业文化才行。完善的管理制度是西方管理学在企业中的应用,而优秀的企业文化对中国企业来说,就必须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去寻找,儒家的慎独就是心治管理境界的表现形式,王阳明的心学及禅宗的明心见性其实都是心治的哲学思想的表达。我们提倡的中国化管理就是西方的管理科学机制与中国传统哲学管理文化思想的结合,中国化管理是企业管理到达心治的必经之路。

篇5:班级管理的三个层次

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然而,班主任的专业化问题一直以来却不受重视,班主任基本上是想当就当的。南京市教育局今年八月率先提出,以后全市的班主任须培训之后方能上岗。相信在教师专业化发展越来越受重视的今天,南京的做法应当是一个趋势。班主任工作纷繁复杂,除了一些常规之外,不同的班主任都有不同的带班风格。我认为,从理念上来说,班主任工作有以下五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叫做“凭个人好恶管理班级”。我称之为“艺术家式”管理。

艺术家比较随心所欲、率性而为,班主任也便是这种气质。教师心里高兴,学生做什么都是好的,教师心里不高兴,就把气往学生身上发,多年的陈芝麻烂谷子都翻出来。工作积极性上来了,班级工作十分认真,工作积极性没有了,便百事不管,任尔东南西北风。喜欢哪个学生,不喜欢哪个学生,全凭个人好恶,并且喜怒形于色,毫不掩藏,藏也藏不住。这样的班主任治理班级,有可能一段时间情绪很好,班级治理的不错,但是人生不如意事总比如意事多,时间长了,这个班级的工作会陷入混乱。一部分对班级管理没有任何经验仓促上马的教师也属此列,班级管理没有思路,没有规划,脑子里面空白一片,一切都是骑驴看样本――走着瞧。

总结:管理班级要有思路,不能做艺术家式的性情中人,走到哪算到哪。

第二个层次,叫做“从头管到脚”。我称之为“总理式”管理。

说“总理式”是好听的,不好听的叫“管家式”。班主任工作的确繁琐,但是这种类型的班主任能够在这种繁琐中体会到乐趣,他乐于处理这些繁琐的事,并且把它当成班主任工作的全部。比较典型的又有两种风格,一种称之为“严”,学生见了,怕死;一种称之为“烦”,学生见了,烦死。有严到极致的老师号称任何学生到他这里“一熨斗烫平”,学生的棱角、个性全部抹杀。而那种烦到极致的老师可以把学生叫到办公室里教育,他说学生听,说一两个钟头话不带重样的,学生没有办法,只好缴械投降。这种管理以班级不出事为目标,虽然从结果上来看暂时不会出什么大事,但是问题并不是被解决了,而是被掩盖了。一旦换了一个班主任,学生发觉新班主任不如前面那个严或者烦,问题便会铺天盖地地涌现出来。

总结:班主任不能做“管家婆”,用“管”的思想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第三个层次,叫做“称兄道弟,平等待生。”我称之为“朋友式”管理。

一些年轻的班主任往往会采用这种方式。他很尊重学生,注重发扬学生的个性,学生的缺点他不会直接批评,而是用鼓励的口吻指出来。他和学生的距离很近,师生关系可以很融洽,学生甚至可以亲昵地称呼教师的绰号。学生愿意跟他交心,有些话对其他人包括家长都不讲,但是有可能会对这个老师讲,师生都把自己真实的一面向对方展现出来。需要说明的是,相当多的不做班主任的年轻教师和学生也是这种关系。但是,这种班主任管理方式通常都是以失败而告终,原因是学生常常为别的教师所不容,或者为校纪校规所不容。班主任的愿望很美好,但是往往对真实世界的残酷性认识不足,到头来自己也会受到伤害,遭受痛苦。最终发现,他对学生的影响力几近于零,对自己也产生怀疑。

总结:管理是一门学问,一个好的朋友可不一定是好的管理者。

第四个层次,叫做“放手让学生自主管理”。我称之为“辅导员式”。

大学里面每一个班级通常都会配备一个辅导员,但是绝大多数的辅导员对学生的管理都很宽泛的,基本上以学生自主管理为主。许多重点中学的班主任也是这种方式,倒不是他的班主任理念有多先进,而是学生素质太高了,能力太强了,教师也想偷偷懒,因此干脆把班级大小事务都交给班委处理了。教师偷懒成功,学生干部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另一种情况是,班主任还有其他事务,无暇管理学生,迫不得已,只能大力培养班干部。比如特级教师魏书生,常年在外讲学,有时一两个月不回学校,但是没有关系,学生会把班级治理得井井有条,魏书生美其名曰“班级管理自动化”。从技术的角度说,魏书生是极其成功的,并不是所有的班主任都有这个能力。在一些地方,让学生自主管理,班主任实际上放任自流,导致的结果很可能是,学生管理不好学生,班级一盘散沙,群龙无首,缺乏凝聚力,最终乱成一锅粥。

总结:“以学生为本”是一句口号,分寸把握很重要。

第五个层次,叫做“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奋斗。”我称之为“领导式”。

班主任不是班级的管理者,而是领导者。在管理学里,最高明的管理是领导。以前有句话叫做,“打江山容易保江山难”,因为打江山是领导,大家共同对付外患,保江山就变成管理,为内忧所困。还有一句话叫做,“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所以领导比单纯的管理更有效。领导式的班主任不是班级的局外人,而是班级的一名重要成员。师生为了同一个目标,共同奋斗,教师参与整个奋斗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潜能和特长都得到了发挥,而教师作为领导者,其作用不可或缺。他讲民主,平等待人,善于吸取学生的建议,他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为班级的发展指明方向。他需要懂得民主教育的真谛,他能够巧妙地区分教师角色与学生角色的不同,教师不是权威,与学生关系融洽却受到学生尊重;学生思维活跃,能自由发表观点但是更懂得尊重别人的意见;教师受学生爱戴,但学生有判断能力而不是对教师个人崇拜。

总结:教师带领学生为一个目标而奋斗比整天忙着处理班级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问题要高明得多。

这五个层次的划分不是以效果为依据,而是根据教育理念的不同从低到高而区分的。如果单从效果来看,第二个层次的班主任可能做得最好,他可以保证班级不出事嘛,但是从学生的一生发展来看,从对所有学生的发展来看,第二个层次的班主任管理显然是不行的。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个班主任可能是几个层次的混合。因为班主任的思想认识是千变万化、各不相同的。每一个层次的教师都有可能在这一层次里取得成功,也有可能失败。

篇6:班级管理的三个层次

潜在收益

物业管理

资产管理

组合投资管理

保持与租户的联系;收租;控制运营成本;财务报告和记录的保存;物业维护;资本性支出计划;危机管理;安全管理;公共关系。

制定物业发展战略计划;持有/出售分析;物业更新改造等主要开支决策;监控物业绩效;管理和评价物业服务企业;协助物业管理的租户关系工作;定期进行资产的投资分析和运营状况分析

篇7:班级管理的三个层次

抓好班级管理

班级作为学校教学活动的基础单位,其管理水平的高低,对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对完成教育和教学的各项任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所以,我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始终牢记工作职责,持续探索反思,逐渐形成了“严爱勤巧”的管理模式,切实做到公正严明与以德服人,勤巧结合与因材育人,这样做让学生既能受到严格的行为规范约束,又能在宽松自如的氛围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以此促动和保证各项教学任务的完成。其主要工作做法是:

一、对待学生 “严 ”“爱”结合 多年的工作实践让我体会到,作为班主任,对待学生“与其失之宽,不如失之严”,因为“法立然后知恩,威立然后知感。”要做到“以菩萨心肠行霹雳手段”才行。所以,在日常工作中,我坚持从爱出发,严字当头,用心与学生沟通。

作知心朋友,敞开心扉,倾诉他们的心里话。老师才能即时了解学生的精神世界,才能有的放矢地即时给以指导和协助,使他们健康成长。作为班主任,不但要在学习上关心协助学生,而且在生活上也要对学生嘘寒问暖。2009 年 11 份,天气很冷,有一天晚上十点多了,我接到学生电话:“xxx 同学在宿舍晕倒了……”。我放下电话,二话没说,披上衣服,骑上车子就往学校赶。在路上,我先拨打了 120,然后又与学生家长联系。当我赶到学校时,120也刚好到达。跟着救护车来到医院,挂号、验血、检查、输液等事情忙完,已经凌晨一点了,刚能喘口气儿,我突然想起自己 5 岁的女儿一人在家,心里特别担心,不过,看看躺在病床上的学生,我选择了后者,直到凌晨两点多学生的父母出现在面前,我才放心的离开医院。我匆忙赶回家,打开门瞬间,我惊呆了,孩子穿着单薄的衣服在沙发上泪痕斑斑地睡着了……事后,学生及家长非常感动,持续地向我致谢。

自控力差,往往是今天好了,明天又差了,反反复复。这就需要我们班主任作耐心细致的工作。如我班有一学生,酷爱打蓝球,他自己说打蓝球是他的第二生命,但他没处理好打球与文化课学习的关系,成绩很不理想,几乎各科成绩都是班里最后一名。就这个问题我跟他谈了无数次,每次他都虚心接受,但事后依然如故,到底怎么办呢?终于有了一个机会,这也是我最后一次和他谈“沉迷于打球”的事儿了,那是上学期的 11 月份,考试刚结束,他的成绩还是很不理想。我先后请两位学生去找他过来,但两位同学回来时跟我说的是同样的这么一句话:“老师,他在打球,他说等打完了球再来。”于是我就亲自到球场去叫他,我足足在球场边等了他 10 分钟,谁知他看到我不但没有回来的意思,还很潇洒地跟我挥手致意。说

心里话,当时我真的很生气,即难过又失望,但我一遍又一遍地提醒自己说“要有耐心,一定要有耐心”,于是我又回到办公室等他,等到晚上快 6 点钟,天已经黑了,这时他一手拿着面包,一手拿着饮料笑嘻嘻地冲了进来说:“老师,我给你送晚饭来了。”当时我沉默了好几分钟,一句话也不说,仅仅冷冷地看着他。这时他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一向和气的老师这回可真的生气了,于是笑容在他脸上凝结了,他黯然地低下了头。我知道这是教育的最佳时机,于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把打球和文化课正常学习的关系,条分缕析地为他考虑,终于他的态度明显转变了。从那以后他转变了嗜球如命的观点,改变了疯玩于球场的做法,能够比较好的处理打球与学习的关系了。

二、对待工作“勤”“巧”结合 工作中我还意识到:要当好班主任,必须注重勤于深入班级、深入学生,去主动发现和解决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问题,并切实做到实干加巧干,为搞好日常教学创造条件。

善于做到“四勤”,即脚勤、手勤、嘴勤、眼勤。所谓脚勤,就是一有时间就深入到班级,紧跟学生,这样才能了解学生,摸清学生思想脉搏,掌握第一手材料,能即时地了解学生的动态,及早发现学生存有的问题,对班级工作就会心中有数,把班级工作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在自习课或其他空余时间里,我总是即时到班里去,从不使班级处于无序的管理状态。

多年来,我感到与学生一起交流也是一种乐趣,能够准确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从实际出发,有效地组织教育过程,实现班级工作科学化、规范化,达到预期目的。

所谓手勤就是利用排查法做好记录。班主任工作千头万绪,有时忙晕了头,难免出现失误。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对每位学生写好成长跟踪记录,特别是个别屡教不改的学生将其违纪事实记录并要求学生本人签字确认,对其教育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效果。每次月考结束,我都找每个学生谈心,分析情况,发现问题,对症下药。而且谈话结束基本上我都会将每位学生的情况逐一作简单的笔记。

所谓嘴勤就是适时适宜的利用语言艺术激励学生。班主任是教师和教师、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校联系的纽带。一方面班主任要经常找学生谈心,对学生的偏科现象实行学法的指导,促使他们鼓起勇气向教师请教,如我班的 xxx 同学英语成绩全班倒数第一,而数理化却无人能敌,虽然英语老师主动为他补习,但因为种种原因几度中断。我一边做老师的工作,一边想方设法说服夏文成,终于师生俩又聚到一块,这次期末考试英语成绩由原来的 60 多分跳跃到 93 分。

所谓眼勤就是善于观察学生的成长状况。我发现学生忙于学习,往往忘记打扫卫生,且互相推卸责任。于是,我将教室、卫生区、大扫除都责任到人;讲桌、电脑、黑板槽、黑板报、墙壁专人负责,这样,班级大大小小的事承包到人,再也不用担心学生找各种理由敷衍老师。又如,学生做题不细心,除了在做题方面训练外,在平时的生活中我经常地、有意识地培养。

比如说桌椅的摆放,桌上书本的摆放,卫生工具的摆放等。一来能够协助学生克服粗心的毛病,二来使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终身受益。

当然,作好班主任工作,最重要还是多动脑筋、善想办法,要实干加巧干,促动班级管理工作上台阶、争标兵。比如:很多学生抱怨家长太啰嗦,以致讲话学生不愿听,对班主任来说也是这样,说话切记言简意赅,切中要害,有时无声胜有声。高三学生学习应该分秒必争,就连晚自习前的一段时间都也要利用起来,怎样让学生意识到这个问题呢?于是我选择了6:30 分到教室去看一看。第一天去时,教室里同学们说说笑笑,闹哄哄的,看到这情景我一句话都没说,仅仅在教室转了一圈就走了。第二天仍就是在这个时间我到了教室,看到的情景和第一天一样,我仍是转了一圈,一句话不说就走了。第三天仍就是在这个时间我到了教室,看到的情景和前两天大不一样,教室里安静极了,同学们都在认真地学习,于是我对同学们说:“今天老师很感动,因为你们知道老师前两次来的目的是什么了,聪明的孩子就是这样,不用老师多说的。”说完这话我就走了。从那以后,我们班晚上 6:30 以后教室里基本上是安静的。偶尔要活动说笑的基本上是在教室外面。

三、处理问题 “理”“准”结合 我想,高三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立意识和水平,在对他们实行管理的过程不但要告诉他们什么不该做,还要告诉他们为什么不能那样。这就使得班主任在教育这些学生时不能简单粗暴,而是要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以理服人。

有一次,我班 xxx 学生与二班学生发生冲突并发生肢体上的摩擦,事后仍然不服,甚至还想进一步恶化,当晚我找到 xxx 等人谈心,一直从 7 点到 9 点半,讲以前个别学生因为打架荒毁学业甚至失去生命的实例,教育他们不要因为一点小事而毁了上大学求发展的美好未来。xxx 同学当场承认错误并表示把精力放在学习上,第二天他还主动到二班当众道歉。一场战争就这样烟消云散。事后我还作为典例在班上充分肯定了这种做法。到当前班上还没有哪位同学发生过吵嘴打架现象。也许正是类似的事情,处理得当,让我们班级充满着团结互爱和谐向上的氛围,学校每月一评的文明班级流动红旗,我们很少落榜。有些领导和同仁都笑着说,在我们班里,流动红旗不流动,我们班就是一面红旗。

同时在平时工作中,我还意识到:处理问题时还要把握好一个标准,通常好学生易受到偏爱,而后进生常使老师产生偏见,所以班主任“执法”,一定要一碗水端平,如果处理不当,则会助长好学生的坏习惯,压抑后进生的上进心。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进步,自当班主任以来,我始终坚持一个标准:奖惩方面,对“好学生”和“后进生”一视同仁,从而赢得所有学生的尊敬和信任。

篇8:班级管理的三个层次

1 管理层用制度管人, 按标准做事, 是以人为本的最好体现

医院品牌形象和价值内涵集中体现于医院管理文化、价值观。用制度管人, 按标准做事的管理方式和文化思维集中体现医院管理者的思想和医院职工的综合要求, 体现着科学化管理的价值取向。靠制度约束, 用标准规范启发职工行动, 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而不是用“人治”手段去强迫, 这是最好的以人为本管理的具体体现。

强调以人为本, 注重人性化管理, 不等于宽松管理, 在制度与人性化之间, 制度永远是第一位的。“无规矩不成方圆”所谓人性化是在制度健全、严格管理下的人性化, 而不是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状态。人性化管理, 怎么管?用制度管;怎么做?按标准做。 (1) “用制度管人、按标准办事”符合医院职工的企盼、愿望和价值追求。人性化管理要求医院管理者重视职工的心理需求, 启发职工的想法、意愿, 让职工在做好工作中发挥最大潜能, 而前提是职工执行制度, 行为符合标准。如果舍弃这些管理内涵, 一味地放任自流, 医院发展将会停滞不前, 甚至倒退, 将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 这就违背了以人为本的初衷。 (2) 强调以人为本是为了医院职工共同创造更美好的工作环境, 创造更有利于医院实现两个效益和更宽更广的发展空间, 没有哪一个职工不愿意医院发展、和谐有序和在社会上有个好名声, 这一切怎么来?这就是只有按制度和标准来做事。 (3) 《医院评价标准及实施细则》等一系列法规、制度、标准都是用血的教训换来的, 是办院准则, 不遵循就违背了行业规范, 就易出差错、事故、纠纷, 医院就不安定、不和谐, 还何谈发展和救死扶伤。因此执行制度, 遵循标准是最起码的医院准入原则。 (4) 从局部利益来讲, 不按制度标准做事, 出了问题, 国家不保护, 医院声誉受影响, 个人受损害, 正常医疗得不到保障, 百害而无一利, 又如何谈得上“人性化”。

当然, 法规、制度、标准要执行, 不是每个人都与生俱来就懂, 而是需要认真学习, 刻苦训练。需要全员培训学习, 做到入心、入脑, 掌握标准要求, 努力提高质量意识、科学管理意识和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 需要全院职工执行制度、标准, 成为自觉行动、成为行为潜意识。讲以人为本、人性化是双向的、辩证的, 医院对职工关心爱护帮助, 使其生活上无后顾之忧而安心工作;作为职工按着医院的制度和标准去做好服务工作亦成为必然。这样, 医院上下同心同德按制度执行、照标准做事, 形成统一意志, 心往一处想, 劲往一处使, 共同愿景必将实现。

2 中层干部良好的执行力是完成医院发展任务的保障

执行力, 通俗的讲就是工作的能力, 或者说是按照政策规定办事实的能力。医院执行力就是医院各级执行主体, 按照规定的标准以一定的速度完成医院规定的各种任务的能力;并且这种能力应具有持续性和稳定性。它是医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医院建设发展的保障。

我们讲提高执行力是以一贯之的, 上到院级领导下至每一个职工, 整个医院的秩序运转都是靠无形的执行力维系着的。毛泽东主席在谈到党委工作方法时指出, 一级党的主要领导干部一是定政策, 二是用干部;同时又指出, 正确的路线确定之后, 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群众的工作积极性是由联系他们的干部所引导的。这里明确的指出了一级组织或一个单位, 领导干部执行力的高低, 直接影响着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具体到医院来讲, 主要领导将政策、任务、措施制定出来了, 发展的目标规划、具体任务有了, 落实的如何、执行的怎样, 就看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的广大中层干部的执行力如何, 是发挥主观能动性, 创造性的贯彻医院的目标计划, 还是等着领导去撞钟分配式的被动应付, 这既是对每个干部的考验, 也是对每个干部工作能力的检查。作为肩负医院振兴发展使命的中层领导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1) 要提高执行力, 就要解放思想, 牢固树立抓住机遇, 加快发展, 扭住医院技术、质量、发展核心不动摇;医院正处于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 无论基础设施、设备水平、技术能力、人员素质, 都在着力追赶先进, 作为带头人的中层干部, 就更应奋起努力, 不落后群众、做群众的尾巴。 (2) 要提高执行力, 就要坚持以人为本, 全面持续改进、优化管理素质, 模范的执行流程和制度。管理者执行力强, 就能弥补流程和制度的人性化缺陷, 使刚性的制度标准柔性和谐运转;反之, 会使流程和制度成为一张废纸。中层干部要创造性的履行管理职责, 按照制度和标准要求, 把事做好, 把人管好, 把关口把好, 以自己的模范执行力, 来有效影响和带动广大职工。 (3) 要提高执行力, 就要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 用制度管人, 按标准做事, 违反了制度、标准, 就应受到相应的责任追究和处罚。要更多的采用随机抽查, 突击检查的方式, 既查执行结果又查执行过程, 增强制度、标准的强制性和有效性。对违规行为要追究执行部门的有关责任, 不能只去处罚终端操作者。要杜绝领导交办的任务要三令五申才去实施, 或反复强调仍无结果, 或任务要求止于中层, 或遮掩问题不做汇报, 或推托扯皮逃避责任。 (4) 要提高执行力, 就要优化培训, 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教育培训始终是行动的先导, 执行力一定要体现在:教育培训引导于前、监控监督保障于中、追究违规处罚于后的一系列工作之中, 增强管理过程的透明度, 并始终通过相应的激励和约束予以保障。第五, 提高执行力, 最终归于技术提高、质量可靠、业务发展、信誉卓著、和谐有序, 使医院的技术服务为社会所称道。

一个人能力有大小, 但学习超越无极限。只要广大干部有吃苦耐劳, 甘于奉献的精神;有抓住机遇、利用机遇加快发展的良好执行力, 有建设发展舍我其谁的强烈责任感, 医院就一定会实现又快又好稳定和谐的跨越式发展!

3 职工的自觉能动性是医院发展的力量之源

我们学哲学知道, 自觉能动性又称主观能动性, 指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对客观世界的能动作用, 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活动和努力。它一方面表现为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能够透过事物的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 获得对事物的规律性认识, 即认识世界;另一方面表现为在实践中运用规律性的认识能动的改造世界。身处医院, 讲所谓认识世界就是认识医院的发展规律和现实;所谓改造世界就是在认识医院规律的基础上建设发展医院, 而且是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去谋求发展。

建设发展医院, 不是哪一级或哪一个人的事情, 而是医院职工的共同责任。因此, 全院职工自觉意识的觉醒、主观能动性的增强和工作积极性的发挥, 是医院崛起和快速发展的力量之源。无论医院多么出色的管理文化、管理思想, 最终都是落脚到医护人员对患者各项服务的执行上, 落实到来医院就珍患者诊疗过程的一切工作细节之中, 这一切不可能靠那一级领导去监督跟踪执行, 而是由全体职工认真、耐心、细致的去做, 如何做好, 这就是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问题了。 (1) 要认清医疗服务的本质特性, 无论大夫、护士、机关、后勤工作人员, 共同目的只有一个, 开医院就是为病人解除痛苦, 治好病, 还病人以健康身体, “救死扶伤、实行革命人道主义”是最本质的概括。 (2) 精湛的艺术、高尚的医德和良好的服务是治病救人的先决条件, “有心无力”或“有力无心”, 都不能解决问题, 只有技术和服务的良好结合, 才是正确途径。 (3) 把细节做好, 服务细节决定着医院的品牌和影响力, 也是和谐医患关系建设的着力点, 很多医患矛盾都起源于细节没有做好, 而不是医院的根本大计和思想文化有问题, 做好服务, 坚持制度标准是一个方面, 关键的关键是看如何自觉把制度和标准融化于行动之中, 让患者感到春天般的温暖和亲人般的关爱。 (4) 抓住机遇共谋发展, 抓机遇就是抓住发展的有利时机, 现在医院天时、地利、人和, 发展正逢其时;谋发展, 就是努力缩小同先进医院的差距, 做出特色。找差距要“量己度人”了解自己在同行同专业的现实水平, 才能学习超越发展, 要只争朝夕、惜时如金, 浪费了今天就糟踏了昨天的贡献, 就贻误了明天的发展。

“工作着是美丽的”, 这句话可能无业人员更能理解它的含义和本质。在医院工作, 服务患者为身心不健康的病人解除痛苦的同时, 也实现着医护人员自身的价值, 润育着医护人员的家庭生机, 医院是每位职工的生活之“园”, 医院每个人应自觉主动地维护它、孕育它、发展壮大它, 为使它明天更美好尽全力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发挥主观能动性, 群识共律, 共铸辉煌, 才是医院发展的不竭力量之源。

上一篇:今天雨景,不美作文下一篇:《孝经天子章第二》原文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