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创新科技的名言

2024-07-27

关于创新科技的名言(共14篇)

篇1:关于创新科技的名言

1.有一件事情是十分清楚的:创新思想不是那些专门从事开发创新思想的人的专有领地。——斯威尼

2.在领悟上不肯钻研的人是不会提出问题的;在事业上缺乏突破力的人是不会有所创新的。——佚名

3.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如果能够打破常规,完全自由进行创作,其成绩往往会是惊人的。——卓别林

4.科学研究基于同一法则,即一切事物的产生取决于自然规律,这也适用于人们的行动。——爱因斯坦

5.异想天开给生活增加了一分不平凡的色彩,这是每一个青年和善感的人所必需的。——巴乌斯托夫斯基

6.在自然科学中,创立方法,研究某种重要的实验条件,往往要比发现个别事实更有价值。——巴甫洛夫

7.或者创新,或者消亡。尤其是在技术推动型产业,再也没有比成功消失得更快的了。——比尔·萨波里托

8.在科学上,每一条道路都应该走一走。发现一条走不通的道路,就是对于科学的一大贡献。——爱因斯坦

9.聪明的年轻人以为,如果承认已经被别人承认过的真理,就会使自我丧失独创性,这是最大的错误。——歌德

10.观念创新就是目标创新,目标创新就是提出别人认为不可能到达的目标,并用创新的办法实现它。——张瑞敏

11.把每位员工经营成创新的SBU并不断经营出高素质的人才的决定性因素就是管理者能否经营自我。——张瑞敏

12.不创新,就死亡。——艾柯卡

13.保守是舒服的产物。——高尔基

14.创新就是创造性地破坏。——熊彼特

15.在中国,创新就是率先模仿。——佚名

16.创新是科学房屋的性命力。——阿西莫夫

17.对新的对象务必创出全新的概念。——柏格森

18.婚姻经过创新,就变成了婚外情。——曹盛蒂

19.科学到了最后阶段,便遇上了想象。——雨果

20.SBU具体的体现就是速度和创新。——张瑞敏

篇2:关于创新科技的名言

2.咱们不能人云亦云,这不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创新。——钱学森

3.太平之世无所尚,所最尚者工而已;太平之世无所尊,所尊贵者工之创新器而已。——康有为

4.在识别创新思想方面最成功的公司总裁,总是善于同有创新意识的人打交道的,善于倾听他们的意见,包括听来有点古怪的意见。……为了获取创新思想,作为公司总裁必须乐于承认和接受由创新思想带来的�种植挥淇臁�

5.有一件事情是十分清楚的:创新思想不是那些专门从事开发创新思想的人的专有领地。

6.非经自己努力所得的创新,就不是真正的创新。———— 松下幸之助

7.敏于观察,勤于思考,善于综合,勇于创新。———— 宋叔和

8.距离已经消失,要么创新,要么死亡。———— 托马斯·彼得斯

9.任何研究工作都应有所创新。创新的基础,一是新概念的指导,二是新方法的突破。———— 王鸿祯

10.即使日本人现在也不得不超越模仿进口和采用他人技术的阶段,学会由自己来进行真正的技术创新 (美)彼得德鲁克

11.创新就是求新,改革就是求变。求新不是排斥传统,而是继承传统;求变不是表面背叛,而是内在蜕化。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变化的本质就是发展!

12.以空前未有的热情,焕发青春的创新功能,激发人人独特的创新精神,使民族的国家的创新智慧来一个总发动!使个体的群体的创新潜能来一个大爆发!

13.创新就是创造一种资源。 彼得杜拉克

14.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 江泽民

15.改革依然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保障,要从打破垄断改革资源定价机制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及转变政府职能着手,切实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发挥民营经济的作用。 厉以宁

16.创新是科学房屋的生命力。

17.改革不是一个抽象的事,就是要使市场经济更有效率,市场效率体现在交易成本交易速度,另外体现在能否对企业家的创新进行定价。简单说扎克伯格,岁,亿美金市值,资本市场就给他定价了。交易速度越来越慢,交易成本越来越高,这就叫倒退,与市场经济背道而驰。

18.把每位员工经营成创新的SBU并不断经营出高素质的人才的决定性因素就是管理者能否经营自我。

19.可持续竞争的惟一优势来自于超过竞争对手的创新能力。 詹姆斯莫尔斯

20.最佳的创新定义是不限大小,不限部门。

21.如若说,在创新尚属于人类个体或群体中的个别杰出表现时,人们循规蹈矩的生存姿态尚可为时代所容,那么,在创新将成为人类赖以进行生存竞争的不可或缺的素质时,依然采用一种循规蹈矩的生存姿态,则无异于一种自我溃败。 金马着《世纪罗曼司》

22.知识是智慧的火炬,勤奋是智慧的钥匙,智慧是思考的火花,创新是智慧的结晶。

23.凡是创新的时代总会有人死在半路上,但是这些失败或者遇到困难的公司并不代表他没有价值,他的价值就是告诉大家其实这个领域是可以一试的。 李学凌

24.创新是做至公司唯一之路。

25.作为一个未来的总裁,应该具有激发和识别创新思想的才能。 美国管理学家

26.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江泽民

27.勤奋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思考是理解知识的利器,读书是掌握知识的捷径,练习是巩固知识的方法,讨论是理解知识的妙招,探求是创新知识的途径。

28.人类的创新之举是极其困难的,因此便把已有的形式视为神圣的遗产。 蒙森

29.最有效的创新都简单得惊人,其实,一项创意所能得到的最高褒奖就是别人说一句:这个一看就懂,我怎么没有想到呢?

篇3:关于科技管理的创新思考

1 科技管理创新的重要性

1.1 科技管理创新在管理工作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而言, 管理科学的“中枢神经”地位不可动摇。管理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国家、地域、业务、单位、行业等都需要管理, 在促进国家事业的进步和发展过程当中, 管理承担着方针路线的制定、政策任务的履行控制、监督处置的相关职能, 并且在某些方面, 还具有进行决策领导和配置资源的相关权利。敏捷的思维, 创新的意识和能力是所有优秀的科技管理者所必不可少的。优秀的科技管理者能够在不违背科技发展规律的前提下进行科技创新, 对那些具有发展活力和前景的学科和科学进行积极的探索建设, 进而促进相关科技成果的转化。科技人员及其科技事业作为被管理的对象, 只有在科技管理创新的基础上才能有所突破, 才能获得更多的成长机会, 才能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发展。

1.2 科技管理创新具有管理二重性

管理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这两种属性, 其自然属性主要体现在人才选拔、资源配置以及人财务问题解决等生产力问题之上, 而社会属性则主要体现在体制确定、社会生产活动调节等生产关系问题之上。由此可见, 管理具有双重性, 也正是因为其具有双重性, 所以才决定了管理创新的实质, 即一定要使管理创新成为连接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 以及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纽带。例如, 对科研单位来说, 科技管理创新所发挥的就是催化剂和孵化器的作用。这主要是因为, 科技管理的创新能够对所有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观念不相适应的观念、制度、体质和政策等, 进而解放科技第一生产力, 并推动其发展。

2 科技管理创新需要需要注意的问题

2.1 一切从实际出发

对企业而言, 科技管理创新的出发点都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因而, 因企制宜,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进行科技管理创新就显得尤为必要。企业要做到从实际出发, 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第一, 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科技管理创新不同于传统的管理模式, 传统的“拉拽模式”对处在新时代背景下的企业发展极为不利。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 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以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是其首先应当考虑的。另外, 以最小的成本实现最大的企业效益, 保证企业能够正常运行, 也是企业实现科技管理创新中应当予以重视的工作内容。

第二, 任何人在做一件事情时, 如果不遵守客观规律, 是很难取得良好成效的。同样, 企业或相关人员在寻求科技创新的方法时, 也必须尊重各项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如果有一些创新的想法产生, 那么在其具体付诸行动之前, 就一定要仔细考虑, 该想法到底符合客观规律与否, 如果不符合, 就不应该被实施。所以, 在实现科技管理创新的过程中, 更应该注重这一问题, 一定要汲取曾经的教训, 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开展相关工作。

2.2 重视人在管理中的作用

由上文可知, 管理本身就具有极强的社会属性, 由此可说, 科技管理的创新一定要重视人在管理中的作用。要实现科技管理创新, 就一定要把握这一关键点, 即新的科技管理模式的形成很大程度上都是由管理者观念更新的程度所决定的。所以, 调动相关科技管理人员的管理积极性, 鼓舞其实事求是精神等, 都是新的管理模式得以建立的重要内容。但是, 人们也应当有这样一种认识, 即科技管理创新不仅仅只是一项任务, 更是对管理工作人员、对整个社会的一种挑战。所以, 一定要正视科技管理创新探索过程中所遇到的失败, 要在失败中找到成功的方法, 真正实现科技管理的创新。

3 科技管理创新的方法

3.1 管理者方面采取的方法

从管理者角度讲, 实现科技管理创新的方法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 战略化的实现。科学研究想要实现快速发展, 就需要管理者对周围的环境因素、投入和产出的相关比例进行仔细分析, 即所谓的战略管理。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 科研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战略目标制定的合理程度及其具体施行强度决定, 灵活施行战略管理是实现科技管理创新的内在要求。

第二, 人性化的实现。人是社会的主体, 社会也表现出极强的人性化特征。要实现科技管理创新, 就必须充分把握和正确运用人性, 使得群体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种价值不仅仅只体现在工作的数量及其质量之上, 更会体现在社会经济力和个人创造力之上。

第三, 知识化的实现。当今社会是知识型社会, 知识对任何人以及任何领域都持续产生着重要影响。如何使信息和信息、信息和人以及信息和过程等联系起来是对科技管理创新的要求。所以, 管理者必须不断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 大量累积知识, 在量的突破下实现质的飞跃, 进而达到创新目的。

3.2 国家社会需要采取的方法

从国家社会需要层面讲, 实现科技管理创新的方法也可以从加强制度创新、自主创新以及对科技知识产权的保护这三个方面入手。制度科技创新包括知识、技术及其传播和应用的创新, 而这各个环节的创新只有在制度创新的基础上, 才得以实现。所以, 建立适合创新型人才发展、有利于其综合素质和各方面能力发展的运行机制尤为必要。当然, 制度中各相关的规章制度也应当得到不断的创新和完善。科技自主创新激励机制的建立对实现科技管理创新发挥着重要作用, 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立、自主创新技术的优先使用等都是加强自主创新的重要方式。就目前而言, 我国对科技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还不够, 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科技管理创新的实现。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大科技知识产权管理力度等都是极为不错的方式。

4 结束语

科技管理创新的实现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显而易见, 在具体创新科技管理的过程中, 不仅要重视人所发挥的作用, 还要坚持从实际出发, 从管理者和国家社会需要的角度寻求具体的创新方法。

参考文献

[1]毛雪.关于科技管理创新的几点思考[J].科技创业家, 2013, 12:227.

[2]梁文慧.关于管理创新与科技创新的思考[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4:35-38.

篇4:关于初中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初中学生 科技创新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6-0230-02

1999年,我国国务院召开了第三届有关教育工作的工作会议,并且在此会议上重新确立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重视素质教育,培养科技创新型人才,现已成为我国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针对初中教育阶段,我国坚持的科技教育的方针政策没有改变,提升初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的科技创新能力,仍然是我国教育界最为关心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在初中推行科技创新教育政策,提升初中学生的综合素质,首先应该明确在初中推行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其次研究分析现阶段我国在初中推行科技创新政策的现状,最后,总结出可以用来提升这一素质的有效的策略。

一、初中学生推行科技创新的重要性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纵观古今中外,任何一个社会的进步都是科技创新发挥作用的结果。造纸术,指南针,印刷术和火药是我国的四大发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我国为世界科技创新发展所作出的杰出贡献,这些科技创新的发明成果,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建设速度,传递了我国的精神文明,指引着一代代的中国人在科技创新领域勇攀高峰。在国外,影响深远的工业革命带动了整个世界的经济发展,各项科技创新成果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提高了工作效率,更为人类向更高层次的科技创新发展奠定了基础。近年来,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的经济发展越来越受到其他发达国家的影响,只有重视科技创新能力,培养高素质的科技建设人才,才能保证我国在科技创新中的竞争地位。由此看出,科技创新在任何时代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重视科技创新,是任何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必须条件。

二、初中学生推行科技创新的发展现状

1.初中学生科技创新兴趣的缺乏

在我国的中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压力过于繁重,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我国就业压力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重视学生的学习情况。在初中阶段,除去北京等特殊地区以外,学生的周末放假时间一般都从周六、日缩减到周日,假期减半,学校课程安排却越来越紧密;即使在周末假期,学生家长也抱着“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心态,强行为家里的孩子安排课外学习辅导班。这些行为导致了学生的自我学习时间缩短,另外,休闲时间被占用,也使得学生逐渐沦为学习的工具,把学习作为一项自己与生俱来的不可违抗的使命,失去了对学习应有的热情和思考,初中学生动手的时间被动脑的学习时间占据,失去了对于学习之外的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就导致我国教育问题的出现,教育侧重内容的偏差,也会导致创新性科技人才的缺乏,不利于我国发展科技创新能力。

2.实验性、探究性课程的缺乏

上文提到,我国初中学生的学习任务繁重,占用了娱乐休息的时间,根据“劳逸结合”的理论,如果因为学生专心于学习而失去了娱乐活动的时间,学习效率会降低。在初中阶段,学生的思想和情感发育都处于一个特殊的时期,学校和家长在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也理应照顾和关心学生的心理活动。一味的学习耗费了过量的脑力劳动,学习所有的时间占去了学生动手的时间,动脑过量和动手不足都会导致学生学习和思考的能力下降。身为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的单位,各中学对于升学率的重视程度远高于对于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视程度,学校单方面考虑自身的名誉问题,忽视了初中学生的能力的全方面培养。在课程设置方面,为了达到教学要求,学校文化课和自习课的设置过多,极少数学校为了培养出中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设置相应的实验课程、探究性课程。实验课作为学生自己动手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重要途径,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的兴趣,建立自主探索精神,这些课程的设置缺乏会导致学生基本程度上动手能力的丧失。

三、提高初中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策略

1.提高学校和家长的认同感

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学习的来源主要是家庭和学校,所以,作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执行者,首先必须要认识到培养孩子和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性。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全国范围内的九年义务教育的政策的实施,我国国民的受教育程度得到了大大的提升。然而,与此同时加大了我国国内的就业压力,家长和学校把学术成就等同于学生的将来就业保障,忽视了孩子其他能力的培养。对此,家长和学校的相关负责人应该提升自身的意识,加强自我素质的修养,只有这样才可以认识到教育的本质性问题,教育的目的不是单纯的追求学习成绩,教育的本质是培养灵活的头脑,培养科技型人才,培养学生建立创新意识和想法,并且在必要时提供帮助。家长和学校负责人应该树立科技和创新意识,科技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尤其在21世纪,掌握科技的一方往往占有各个方面的话语权。所以,家长和学校树立对于初中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认同感,是对初中学生进行正确引导的关键和前提。

2.开发科技创新性课堂

学校对于在校生的教育主要通过课堂进行,而在初中学术性课程的中间,安插具有科技创新性的课程,也会使学生紧张的学习压力得到缓解。对此,学校课程设置负责人应该根据各个年级不同的课堂需要,恰当地设置实验课、探究课等,对于课程的任课老师,也应该选用本身赋有科技创新能力的任课老师进行教学。在课程设置上,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课程内容设置应该尽可能联系课堂的相关内容,比如课堂教学内容涉及到的物理实验,这样的课程设置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堂内容,加深知识点的理解。第二,课堂使用的教材和工具能够在学校内部找到,这样可以在兼顾教学目的的基础之上,节约学校的采购费用。第三,课程主题的选择应该反映学生的兴趣、愿望。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课程的主题能够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能够启发学生对于科技创新能力的思考,才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课程设置的价值。第四,任课老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思考,积极交流,只有做到了这一点,问题才能得到彻底地讨论,讨论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除此之外,学校可以定期邀请科研创新的先进人物做专题讲座,提高学生对于科研创新的认识和兴趣,也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优秀的榜样。

3.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要立足实际生活

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教育的目的,教育的内容理应来自于实际生活,教育的目的是解决实际问题,科技创新的灵感也应该来自实际生活。牛顿因为下落的苹果开始思考,最终才得到了万有引力,所以作为一名初中生,一定要重视生活中的细节,对于未知的问题应该主动思考,大胆动手实践。在现实生活中,不止要专心于学习课本知识,也要留心观察生活,保持一颗好奇心,积极探索,动手实践,注意结合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培养自己良好的思考习惯。树立科技创新意识,理性平衡好学习和思考,积极从现实生活中寻找科技创新的突破口,大胆探索,才可以成为一个具有科技创新能力的有用之才。

总之,现阶段我国初中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较为薄弱,而提高初中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的工作任重道远,这需要家长和学校等各方齐心协力,共同为初中学生打造一个积极健康的学习环境,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除此之外,初中学生也应当严格要求自己,立志成为科技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鄒道生.开展科技活动提高学生素质[J].教育与职业,2006.

篇5:科技创新的名人名言

2) 在科学研究中,是允许创造任何假说的,而且,如果它说明了大量的、独立的各类事实,它就上升到富有根据的学说的等级。

3) 在人类日超拥挤的生存空间里,唯一可以使人摆脱拥挤感觉的,不是别的什么,而是创新之路。

4) 一些陈旧的、不结合实际的东西,不管那些东西是洋框框,还是土框框,都要大力地把它们打破,大胆地创造新的方法、新的理论,来解决我们的问题。

5) 一个人想做点事业,非得走自己的路。要开创新路子,最关键的是你会不会自己提出问题,能正确地提出问题就是迈开了创新的第一步。

6) 把尝试解决新问题的追求,从人群中的局部人、少数人,扩大到人群中的绝大多数人,并使之成为日常生活中有机构成的一部分,这种趋势在二十世纪末已初露端倪

7) 创造力对于创新是必要的,公司文化应该提倡创造力,然后将其转变成创新,而这种创新将导致竞争的成功。

8) 我们的科学史,只写某人某人取得成功,在成功者之前探索道路的,发现此路不通的失败者统统不写,这是很不公平的。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我们要记着,作了茧的蚕,是不会看到茧壳以外的世界的。

9) 以空前未有的热情,焕发青春的创新功能,激发人人独特的创新精神,使民族的、国家的创新智慧来一个总发动!使个体的、群体的创新潜能来一个大爆发!

10) 如若说,在创新尚属于人类个体或群体中的个别杰出表现时,人们循规蹈矩的生存姿态尚可为时代所容,那么,在创新将成为人类赖以进行生存竞争的不可或缺的素质时,依然采用一种循规蹈矩的生存姿态,则无异于一种自我溃败。

11) 人类正出于错误的理由而掌握各种正确的技术。——R.巴克明斯特·富勒(R. Buckminster Fuller),发明家、作家

12) 我认为小说中忽略技术对生活的歪曲,就像忽略维多利亚时代的人们谈性一样,都是在颠倒黑白。——库尔特·冯内古特(Kurt Vonnegut),作家

13) 人类精神必须置于技术之上。——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科学家

14) 我们这个时代的最大神话就是技术即通讯。——利比·拉森(Libby Larsen),作曲家

15) 你无法赋予哪怕是最好的机器以主动性,就像再好的压路机也不会种花一样。——沃尔特·李普曼(Walter Lippmann),作家

16) 我们真正想要的是能够发挥作用的东西,结果技术应运而生。——道格拉斯·亚当斯(Douglas Adams),作家

17) 技术让庞大人口诞生成为可能,而庞大的人口则让技术变得不可或缺。——约瑟夫·克鲁奇(Joseph Krutch),作家

18) 这就是技术的意义所在:它一边创造对不朽的渴望,一边威胁着毁灭世界。技术是脱离了自然的贪欲。——唐·德里罗(Don DeLillo),作家

19) 真正危险的不是计算机开始像人那样去思考,而是人类开始像计算机一样思考。——西德尼·哈里斯(Sydney Harris),记者

篇6:关于科技的励志名言

2. 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马克思)

3. 如果像你所断言的,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学状况,那么科学状况却在更大的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的状况和需要(恩格斯)

4. 没有掌握技术的人才,技术就是死的东西。有了掌握技术的人才,技术就能够而且一定能够创造出来奇迹(斯大林)

5. 科学技术这一仗,一定要打,而且必须打好(毛泽东)

6. 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毛泽东)

7. 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邓小平)

8.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

9. 科学是“无知”的局部解剖学(奥·霍姆斯)

10. 科学是宗教迷信最有效的解毒剂(亚·史密斯)

11. 科学是僵化概念的墓地(乌纳穆诺)

12. 在科学里,嘲笑腐儒,也就类似宗教里的嘲笑迷信(爱献生)

13. 每一门科学都曾经遭到排斥(莫格索尔)

14. 短浅的眼光限制了我们,使我们不相信重力、化学及植物等科学的法则(爱献生)

篇7:科技创新名言警句

2. 若无某种大胆放肆的猜想,一般是不可能有知识的进展的。 ——爱因斯坦

3. 天才的最基本的特性之一,是独创性或独立性,其次是它具有的思想的普遍性和深度,最后是这思想与理想对当代历史的影响,天才永远以其创造开拓新的未之前闻,或无人逆料的现实世界。——别林斯基

4. 同是不满于现状,但打破现状的手段却不同:一是革新,一是复古。 ——鲁迅

5. 我们的科学史,只写某人某人取得成功,在成功者之前探索道路的,发现“此路不通”的失败者统统不写,这是很不公平的。 ——爱因斯坦

6. 在科学研究中,是允许创造任何假说的,而且,如果它说明了大量的独立的各类事实,它就上升到富有根据的学说的等级。 ——达尔文

7. 创新,可以从需求的角度而不是从供给的角度给它下定义为:改变消费者从资源中获得的价值和满足。——德鲁克

8. 创新是科学房屋的生命力。——阿西莫夫

9.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江泽民

篇8:关于高校加强科技管理创新的建议

科技管理创新是根据科技活动特点, 通过对科技活动自身规律及其外界环境与条件的不断认识, 对科技管理体系的完善及重建, 使之能够更好地适应和促进科技活动发展的过程。科技管理创新是实现科技创新的关键因素, 只有不断创新科技管理, 加强管理体制改革, 协调管理机制, 优化科技发展条件, 提高原始创新能力, 才能有效推动科技进步。高校在我国科技创新体系中担当着重要角色, 高校科技管理者只有本着科学、客观的态度, 深入探索和研究高校科技活动发展客观规律, 不断进行科技管理创新, 提高科技管理研究水平, 才能使科技管理工作适应科技发展需要, 从而有效增强高校科技实力。

1 转变观念, 增强创新意识

转变观念是高校科技管理创新的基础, 科技管理者首先要在观念上创新, 以观念创新带动管理创新、科技创新。我国高校科技管理工作仍没有彻底摆脱计划经济的影响, 市场意识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 尤其是高校科技管理观念滞后, 缺乏创新意识, 从而不能有效引导科研人员进行科研立项、成果转化和科技创新, 无法使科研工作与时俱进。因此, 只有转变观念和实现手段及体制等方面的创新, 才能保障科技管理工作适应市场经济发展, 符合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 激发科研人员创新热情, 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 促进科研与经济的良性结合, 创造更多创新成果, 使科研工作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1) 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对高校科技管理工作提出了新挑战和更高要求, 要求管理工作规范化、科学化、信息化, 实现高速、高质、高效服务。 (2) 树立市场观念。市场经济下的科技管理, 信息起决定性作用, 管理者没有参与市场竞争的意识, 不能及时了解、掌握信息, 不善于组织协调管理, 就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失去竞争力。 (3) 增强创新意识。科技管理者要增强创新意识, 在科技活动的目标、组织、领导和控制等方面树立全新管理理念, 从传统管理者转变为改革设计者。 (4) 科技管理部门不仅是事务机构, 还应是为高校科技发展决策提供意见和建议的机构。

2 树立以人为本理念, 强化服务意识

现代科技管理中最重要的理念是以人为本, 因为人是整个科研活动的主体, 是科技活动中最活跃、最关键、最宝贵的因素, 也是科研成果质量和数量的决定因素。拥有优秀人才, 就等于拥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每一个科技目标的实现和创新性成果的产生, 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这是科技活动有别于其他生产活动的最显著特点[1]。高校科技管理机构所处理和研究的一切问题都是有人参与的, 其核心是将人置于管理的核心, 确立人的主导地位, 通过卓有成效的管理活动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不断激发其科技创新能力, 开展有序而富有成效的科研活动。 (1) 坚持以人为本原则。管理中始终以人为本, 体现人文关怀精神, 把人的尊严与价值置于首位, 充分发挥人的主导作用, 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最大限度地促进科技进步[2]。 (2) 强化服务意识。管理的目的是服务, 信息化管理要求在管理理念上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思想, 管理者应以人的管理为核心, 通过为科研人员的服务来提高科技创新效率。同时, 致力于人的发展, 积极创造条件, 通过激励人、关心人、尊重人的价值和能力, 以感情联络为纽带实现人本主义管理, 努力促使科研人员全面而自由发展, 最终激发广大科研人员的创新热情。

3 建立有效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

高校科技管理应当以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管理目标, 围绕国家创新体系进行改革, 深化高校科技体制改革, 转变机制, 分流人才, 构建既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又符合教学环境和科技发展自身规律的科技创新机制、激励机制、人才流动体制、科学评价体系。目前高校直线型行政管理体制和学科交叉、融合的网状结构矛盾, 需要进行管理体制创新, 建立既有利于整合科技队伍, 把握、选择、引导研究方向, 又有利于发现、遴选创新人才的高校科技管理体制[3]。同时, 科技管理创新需要有效的管理制度作保证, 需要在政策和制度上充分体现知识劳动的价值, 建立不断激发科技人员创新活力的有效机制, 最大限度地激发其创新性和主人翁精神。 (1) 建立和完善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高校现行考核评价机制有许多弊端, 过分注重了对人的考核评价而不是评价科技活动本身, 不能全面反映科学的内在本质, 从而恶化了科技活动的管理环境, 使得校校间、院系间、实验室间以及研究人员间的合作与交流不够, 队伍整合困难, 不能发挥合力和群体优势, 也进一步助长了不良科技评价风气。因此, 要尽快构建和完善科学的多元化评价体系, 不断激发科技人员科技创新活力。 (2) 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在科技管理中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对实现科研活动的任务和目标具有极其重要的保障作用, 公平、合理及有序的竞争机制是科技人员获取创新成果的不竭动力与源泉。对科技人员的激励, 更重要的是给科技人员提供发展的平台, 让他们充分施展才能, 体现人生价值;创设科技人员施展才能的环境。建立并完善激励机制, 可让科技人员把事业成败和个人利益与贡献相结合, 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 以建立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的有效激励机制, 造就一支具有创新能力的高水平科研队伍。

4 加快信息化建设, 创建科技管理新模式

互联网的日益普及及高校校园网的建设, 为科技管理的现代化、信息化、网络化提供了很好的支撑环境。科技管理信息化是未来科技管理的发展方向, 是信息时代科技管理手段的一种变革, 对实现科技管理创新, 促进科技管理决策科学化, 提升科技管理水平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设有利于建立新型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流程, 加速科技管理模式转型, 提高管理效能。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是管理创新, 是从管理工作内涵和单位资源变化规律入手, 构建能够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化工具, 合理组织和利用信息资源的管理模式。充分运用信息技术, 进行管理思维、组织、方法和手段的全面更新, 将整个资源、信息有机结合, 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并通过缩短中间管理层次来减少决策与行动间的时间延滞, 使各类管理信息更为完整、迅速地汇集到决策层面, 提高科技管理的科学决策水平和效率, 强化管理功能。因此, 高校应加快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设步伐, 顺应网络化趋势, 充分利用网络化特点和优势, 加强科技管理创新, 深化科技管理改革, 并通过处理信息化问题建立管理新制度。

5 提升科技管理者素质

科技管理者是科技管理的主体, 科技管理者要努力提升自身素质, 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魄力。因此, 要采取有效措施, 提升管理者素质, 增强其管理创新能力。

总之,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高校科技管理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 不断探索、研究科技活动特点和规律, 提高科技管理水平, 促进高校科研水平, 推动科技创新, 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秦勇, 冯记春.浅谈科技管理创新[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1, 5:5~6.

[2]栾维东, 高杰, 张春华, 等.科技管理创新的思考[J].研究与发展管理, 2001, 6:67~70.

篇9:关于创新科技的名言

关键词:创新;农业科技;服务

中图分类号:S-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0-0015-1

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核心内容,是科技兴农、科技致富的关键环节。创新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强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服务,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措施,是支农、惠农、强农的实际行动。要用创新观念统率农业科技服务工作,建立起科学、精干、高效、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科技成果才能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农民才能得到真正的实惠,农业经济才能快速发展。经过对长春市各县、乡级农业服务机构的调查,浅谈一下应如何建立和完善我市的农业服务机构体系。

1 我市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现状

1.1 机构设置不合理

受计划经济和条块分割的影响,农业科技服务机构在开始设置时就出现了机构重叠,职能交叉的弊端:技术、经济、林业、水利、畜牧、土肥、植保、农机、文化、种子等各个系统均设有自己的科技服务机构,由市至县及乡,上下对口,遥相呼应,自成体系,人员冗杂,政出多门,费用巨大,效率与效能低下。

1.2 科技人员严重缺乏

农业科技服务机构在设置初期,技术力量配置较为合理,齐编满员,科技服务卓有成效。随着时间推移,升迁、调动、自然减员等越来越多,人员不断减少。由于资金、政策、待遇等原因,缺员难以补充,造成知识老化,尤其缺少新兴产业的专业技术人才,开展服务工作难度很大。

1.3 机构瘫痪,职能缺失

如今,县级农业科技服务机构仍在正常履行职能的只占少数。由于资金紧张,多数机构被裁员减支,甚至合并,基本处于半瘫痪状态。有的被从事业“转制”为企业,完全断奶;有的把主要精力放在创收上,虽在苦苦支撑,却难以履行职能。而乡(镇)级的农业科技服务机构情况更糟,多数机构人员自谋生路,各自为战,有的机构既无编制又无人员更无经费,早已人去楼空,名存实亡。很多农业科技服务活动,上面有人说,下面无人做,只能通过行政途径实施,其效能与效果可想而知。

1.4 公益性服务力度不够

近年来,各级政府加大了科技服务工作的力度,开展了“送科技下乡”等多种形式的服务活动,取得了良好成效。但由于多种因素制约,这些活动基本限于交通干线和繁华乡镇,覆盖面积小,时间短,次数少,农民的实际问题难以解决,偏远地区的农民则基本没有受益。而一些企业为开发市场在农村搞的科技服务活动,带有明确的商业目的,运作手段也不规范;不法商贩也打着科技服务旗号推销伪劣产品,坑农害农事件时有发生。

2 创新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措施

2.1 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农业科技服务工作

主管領导要深入科技服务机构,了解情况,解决问题,大力支持科技人员开展工作。

2.2 是要从政策上给予保证

要保证科技服务人员结构合理,齐编满员;要保证科技服务经费足额到位,不挤占挪用;要保证科技人员有较好的工作条件,从而调动起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2.3 要对现有的服务体系进行全面整合

即把农业领域重叠交叉的服务机构科学整合在一起,变条块分割为集中统筹,以县和乡(镇)为单位,核定编制,组建起一个人员精干、职责明确、功能齐全、公益性的农业科技服务机构,全面承担起技术、经济、林业、水利、养殖、土肥、植保、农机、农资、文化、科普等各方面的服务工作,盘活闲置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大幅度降低费用,提高科技服务的效率和效能。

2.4 要创新科技服务方法

改变过去那种“等上级派任务”、“等农民提要求”的被动服务方式,深入到地头炕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行面对面交流,心贴心服务。

2.5 创新农业科技服务载体

要充分利用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农民书屋、科技大院、科技小分队、科普大集及各种形式的培训班、现场会等形式,以及书刊、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开展农业科技服务工作,建成一个全天候、全方位、全覆盖的科技服务体系,切实满足广大农民的科技需求。

总之,创新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是新形势下农业领域急迫而复杂的任务,涉及到方方面面,政策性很强:既要细致入微地搞好调查研究,协调好各方面关系,又要大刀阔斧地做出政策决断。只有这样,才能创建出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真正解决“最后一公里” 的问题,为长春农业经济腾飞做出新贡献。

篇10:科技创新名言警句

2) 对新的对象必须创出全新的概念。 —— 柏格森

3) 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有国界。 —— 巴甫洛夫

4) 遇到难题时,我总是力求寻找巧妙的思路,出奇制胜。 —— 朱清时

5) 能正确地提出问题就是迈出了创新的第一步。 —— 李政道

6) 非经自己努力所得的创新,就不是真正的创新。 —— 松下幸之助

7) 致富的秘诀,在于大胆创新、眼光独到八个大字。 —— 陈玉书

8) 科学也需要创造,需要幻想,有幻想才能打破传统的束缚,才能发展科学。 —— 郭沫若

9) 距离已经消失,要么创新,要么死亡。 —— 托马斯彼得斯

10) 科学到了最后阶段,便遇上了想象。 —— 雨果

11)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 江泽民

12) 在科学上,每一条道路都应该走一走。发现一条走不通的道路,就是对于科学的一大贡献。 —— 爱因斯坦

13) 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 江泽民

14) 应当热爱科学,因为人类没有什么力量是比科学更强大、更所向无敌的了。 —— 高尔基

15) 科学的伟大进步,来源于崭新与大胆的想像力。 —— 杜威

16) 科学研究工作,尤其富于创造性的意义,尤其是要依靠自力更生。当然,自力更生并不等于封锁自己。 —— 李四光

17) 开创则更定百度。尽涤旧习而气象维新:守成则安静无为,故纵脞废萎而百事隳坏。 —— 康有为

18) 道在日新,艺亦须日新,新者生机也;不新则死。 —— 徐悲鸿

19) 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如果能够打破常规,完全自由进行创作,其成绩往往会是惊人的。 —— 卓别林

篇11:关于科技发展的名人名言

2) 我们的科学史,只写某人某人取得成功,在成功者之前探索道路的,发现此路不通的失败者统统不写,这是很不公平的。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我们要记着,作了茧的蚕,是不会看到茧壳以外的世界的。

3) 以空前未有的热情,焕发青春的创新功能,激发人人独特的创新精神,使民族的、国家的创新智慧来一个总发动!使个体的、群体的创新潜能来一个大爆发!

4) 如若说,在创新尚属于人类个体或群体中的个别杰出表现时,人们循规蹈矩的生存姿态尚可为时代所容,那么,在创新将成为人类赖以进行生存竞争的不可或缺的素质时,依然采用一种循规蹈矩的生存姿态,则无异于一种自我溃败。

5) 人类正出于错误的理由而掌握各种正确的技术。——R.巴克明斯特·富勒(R. Buckminster Fuller),发明家、作家

6) 我认为小说中忽略技术对生活的歪曲,就像忽略维多利亚时代的人们谈性一样,都是在颠倒黑白。——库尔特·冯内古特(Kurt Vonnegut),作家

7) 人类精神必须置于技术之上。——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科学家

8) 我们这个时代的最大神话就是技术即通讯。——利比·拉森(Libby Larsen),作曲家

9) 你无法赋予哪怕是最好的机器以主动性,就像再好的压路机也不会种花一样。——沃尔特·李普曼(Walter Lippmann),作家

10) 我们真正想要的是能够发挥作用的东西,结果技术应运而生。——道格拉斯·亚当斯(Douglas Adams),作家

11) 技术让庞大人口诞生成为可能,而庞大的人口则让技术变得不可或缺。——约瑟夫·克鲁奇(Joseph Krutch),作家

12) 这就是技术的意义所在:它一边创造对不朽的渴望,一边威胁着毁灭世界。技术是脱离了自然的贪欲。——唐·德里罗(Don DeLillo),作家

13) 真正危险的不是计算机开始像人那样去思考,而是人类开始像计算机一样思考。——西德尼·哈里斯(Sydney Harris),记者

14) 如果我们继续在不够明智和审慎的情况下发展技术,我们的佣人可能最终成为我们的刽子手。——奥马尔·布拉德利(Omar Bradley),美国陆军上将

篇12:关于科技名言

2) 没有侥幸这回事,最偶然的意外,似乎也都是有需然性的。---爱因斯坦(美国)

3) 我要把人生变成科学的梦,然后再把梦变成现实。---居里夫人(法国)

4) 科学是没有国界的,因为她是属于全人类的财富,是照亮世界的火把,但学者是属于祖国的。---巴斯德(法国)

5) 我愿用我全部的生命从事科学研究,来贡献给生育我栽培我的祖国和人民。---巴甫洛夫(前苏联)

6) 历史告诫我们说,一种崭新的真理惯常的命运是:始于异端,终于迷信。---赫胥黎(英国)

7) 总有一天,真理会取胜。即使真理在他一生中未能得到胜利,为了坚持真理也会使他变得更好,更加聪明。---赫胥黎(英国)

8) 最初偏离真理毫厘,到头来就会谬之千里。---亚里士多德(希腊)

9) 在科学上最好的助手是自己的头脑,而不是别的东西。---法布尔(法国)

10) 科学是没有国界的,因为她是属于全人类的财富,是照亮世界的火把,但学者是属于祖国的。——巴斯德

11) 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致的答案就是科学。——斯宾塞

12) 科学知识总是假设的:它是猜想的知识。科学的方法是批评的方法:寻求和消灭错误并服务于真理的方法。——卡尔波普尔

13) 科学规律的本身是客观真理,是不会陈旧的。人们运用这些规律的方式和作出的相应设计方案,却是日新月异的。——王竹溪

14) 科学在今天是我们的思维方式,也是我们的生活方式,是我们人类精神所发展到的最高阶段。——郭沫若

篇13:关于创新科技的名言

1 加快林业科技创新的重大意义

山西省“生态兴省”战略提出, 到“十二五”末, 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23%、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森林面积达到360万hm2, 森林蓄积量达到1.20亿m3。对此, 加快林业科技创新迫在眉睫、意义重大。

1.1 加快林业科技创新, 是推动林业产业升级、实现绿色增长、建设生态文明的内在强大动力

建设生态文明, 必须依靠林业科技创新, 才能有效解决困扰经济增长的深层次矛盾, 打破日益严峻的资源能源瓶颈。发展生态产业、可循环的林产工业、生物产业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 迫切需要林业科技创新来推动引领产业升级, 进而实现绿色增长, 使经济社会与自然协调发展。

1.2 加快林业科技创新, 是加快林业建设、保障国土生态安全的关键因素

目前, 我国生态安全形势十分严峻。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56万km2, 占国土面积的1/3以上;我国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全国旱涝灾害频繁发生, 每年都有近4亿亩农田受到不同灾害的影响。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林情, 决定了林业发展迫切需要攻克生态保护与建设的技术瓶颈, 在高效可持续经营、困难立地造林等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

1.3 加快林业科技创新, 是实现林业“双增”目标、增强林业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的迫切要求

我国在2009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提出, 要大力增加森林碳汇, 争取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 000万hm2, 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m3。增强林业碳汇能力, 必须加强退化土地造林增汇、碳汇人工林定向培育、能源林建设、林业碳汇计量监测等领域技术研发, 促进碳汇林业快速发展。

1.4 加快林业科技创新, 是深化林业改革、实现兴林富民的有效途径

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实现兴林富民, 迫切需要科技提高林业生产效益。必须加强系统化林业实用技术的研发力度, 提高林业生产效益, 满足林农从事林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科技需求, 实现兴林富民。实践证明, 通过加快林业科技创新, 大力发展现代林业已成为深化林业制度改革、实现生态良好、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1.5 加快林业科技创新, 是实现“绿化山西、生态兴省”必须破解的重大问题

目前, 山西正处在转型跨越发展的关键阶段,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合作深入发展, 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 凸显了加快林业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实践表明, 林业科技创新就是第一生产力, 只有持续不断地加快林业科技创新, 才能破解长期以来经济发展与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

2 林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 山西省紧紧围绕“生态兴省”战略, 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林业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 大力推进造林绿化工程建设, 林业发展迈入快车道。近几年每年营造林近33.34万hm2, 森林覆盖率年均提高近1.0个百分点, 2011年达到了19%, 成为全国森林资源增幅最大的省份之一;2011年全省共投入林业建设资金70多亿元, 完成营造林30.20万hm2;69%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治理, 每年输入黄河的泥沙量减少到2.70亿t, 风沙肆虐状况也有较大改观;林业产业蓬勃发展, 2011年全省林业总产值达到255亿元。

成绩的取得与全省林业科技的不断进步密不可分。重点围绕抗旱造林, 沙地、盐碱地等困难立地造林, 林木良种繁育、病虫害防治、干果经济林丰产等问题, 加强科技攻关、促进成果转化, 提升了林业科技的创新与推广能力。但是, 山西与其他绿化先进省份相比, 还存在林业科技基础较弱、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技总体水平不高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前, 全省林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亟需搭建林业科技自主创新的条件平台, 亟需突破一些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 亟需加强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 使林业科技创新在林业生态体系建设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愈发凸显。

3 对加快林业科技创新的几点政策建议

3.1 进一步加大科技攻关力度

要下大力气着力解决抗旱抗碱造林、困难立地条件造林、生物多样性维护与发展、林业增汇减排、森林可持续经营、森林火灾预防扑救、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等制约林业建设的关键技术。要大力发展乡土树种;加强产业技术关联, 大力推进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融合,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进一步提升林业生态服务功能, 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3.2 进一步抓好林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对于先进的、成熟的实用技术要组装配套和推广示范。在黄土丘陵水土保持林区, 推广生态重建及质量管理、径流林业技术;在防风固沙区, 推广抗逆性树种繁育及造林、灌木型饲料培育、困难立地植被恢复集成技术;在太行山土石山区, 推广容器苗造林、覆盖造林等综合抗旱造林技术;在煤矿采空塌陷区, 主要推广矿山复垦和植被恢复技术;在经济林生产基地, 推广低产干果经济林改造以及加工转化利用技术。

3.3 进一步加强林业技术服务推广体系建设

充分发挥乡镇林业工作站、专业合作组织、企业以及林业科技特派员等在林业科技推广中的作用。扶持基层农村专业技术协会, 广泛开展科技示范、科技入户、科技下乡活动, 指导基层开展林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实用技术推广, 创办科技型企业和技术合作组织。发动林业教学科研机构、学术团体开展前瞻性林业基础和应用基础理论研究, 不断增强林业原始创新能力。

3.4 搭建林业科技创新示范平台

争取在全省范围内推动建立若干由省、市、县林业科研机构和国有林场合作的林业科技创新示范平台, 树立各级各类科技示范样板, 逐步形成全省林业科技示范体系;继续开展林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林业科技园区、生物产业基地建设, 带动林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建立健全林业标准化体系, 搞好生态效益监测、林产品质量检测、科普教育示范基地等科技条件建设。

3.5 进一步加大林业经费投入力度

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林业建设资金的长效机制, 大幅度增加林业投入。积极争取国家财政对于生态建设的转移支付, 加大省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建立各级造林绿化、中幼林抚育、林木良种培育等财政补贴制度;加大省级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跨区域生态建设切块资金比例, 认真落实“一矿一企绿化一山一沟”的做法;完善财政、税收、金融和土地等优惠政策, 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兴办林业。

3.6 进一步加大林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完善人才选拔培养使用机制, 造就一批林业科技领军人才、中青年拔尖人才和基层林业科技骨干;积极发挥林业科技社团的作用, 搭建促进科技交流和人才成长的活跃平台;依托科技研究院所和林业高等院校, 加大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专业技术培训力度;加强林业标准化技术培训, 提高基层林业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

摘要: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 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创新。加快科技创新, 既是当前山西林业建设的紧迫任务, 更是“绿化山西”发展战略要求。介绍了山西林业科技创新现状, 提出了林业科技创新建议。

篇14:关于创新科技的名言

一、黑龙江省农业科技推广现状

(一)农技推广体系情况。

1.农技推广机构。黑龙江省现有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包括种植、农机、水产)总计2079个,其中:省级6个、市(地)级33个、县(市、区)级261个、乡(镇)级1779个。目前,全省乡镇农技推广体系(种植业)基本完成了改革任务,实行县管或县乡共管的管理体制。

2.村级服务站、农民技术员、农技示范户。全省80%县(市、区)建立了村级农业科技服务站,每个服务站由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下派技术人员专门负责指导。同时,建立农民技术员制度,延伸服务链条。围绕水稻、大豆、玉米、马铃薯、蔬菜等主导产业,培育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种养水平较高、乐于助人的农民,作为村级农民技术员,参与服务站工作。对村级技术员进行重点培训,使村级农民技术员成为农技推广体系的重要成员,成为农情调查员、技术推广员、政策宣传员,成为农民“看得见、问得着、留得住”的“乡土专家”。全省每年通过各种形式培训农民科技示范10万人左右,示范带动周边农民应用先进实用技术。

(二)人员构成情况。

1.人员数量。全省农技推广机构现有人数7778人,其中:种植业5694人、水产733人、农机1351人。

2.专业情况。全省推广机构现有专业技术人员7437人(种植业4955人),其中:高级技术职称的1578人(种植业1225人),占21.2%;中级技术职称3327人(种植业2232人),占44.7%;初级技术职称1889人(种植业1149人),占25.4%;初级以下技术职称643人,占8.7%。

3.学历情况。全省推广机构现有人员中:本科以上学历2519人,占32.4%;大专学历3590人,占46.2%;中专学历1383人,占17.8%;中专以下学历286人,占3.6%。

(三)经费来源。全省各级农技人员工资全部纳入当地财政预算,每年财政预算安排一定的工作经费。2009年开始,国家财政部、农业部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目前覆盖全省87个县(市、区),每年项目资金总计1.4亿元,基本解决了农技人员工作经费不足问题。2011年,国家发改委和农业部实施了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为乡镇农技站建设业务用房,配备仪器设备和交通工具,三年间,对96个县市区的881个乡镇投资1.5亿元。

(四)农业科技推广的主要成绩。通过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的不断推进,全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公益性职能得到充分发挥,推广体制得到逐步理顺,机构设置趋于合理,推广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活力不断增强,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不断健全,推广体系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极大地推进了农业科技进步,加快了农业科技进村入户。主要包括:明确了公益性职能,把过去经营性职能全部分离出去;重新设置了机构,保证了体系的完整性;理顺了管理体制,服务功能得到充分发挥;核定了人员编制,保证了农技人员的专业性;建立了各项制度,极大地调动了农技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创新了推广模式,推行了“专家-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技术指导员+协会+科技明白人”、农民田间学校生产全过程培训、科技示范园区示范带动等服务模式,极大地提高了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同时,提高了队伍整体素质,增强了公共服务能力。

二、黑龙江省农业科技推广主要模式

(一)推广机构常规模式。一是一乡一站。目前,全省75个县(市、区)独立设置了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种植业),其中由县农业管理部门垂直管理的乡镇站占24%,县乡共管的占76%。二是区域设站。根据行政区划和农产品区域分布,跨乡镇组建区域服务站,重点研究推广某类作物生产先进实用技术。区域中心站人、财、物权隶属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管理,服务区域的乡镇协管。三是政府购买科技服务。2012年,全省在87个种植业县、50个畜牧县、25个渔业县和10个农机县组织实施了农技推广补助项目,项目资金1.4亿元,项目建立试验示范基地369个(种植业261个、渔业76个、农机32个),遴选发布主导品种287个,主推技术265项,推广五大粮食作物10大高产栽培技术模式1.58亿亩。

(二)科技特派员。东北农业大学组织广大科技人员开展了“春雨行动”、“夏管行动”、“秋收行动”及“冬训行动”,积极组织专家走出校园,深入到乡镇、村屯、企业、场区,通过举办各类科技大集、农民科技节、科普之冬等活动,采取现场培训、技术指导、发放科普及致富书籍等形式,为农民送去科技知识,解决了农业生产中的技术难题。目前,学校建立了以科技特派员为主体、研究生直接参与的科技服务小分队,活跃在农村生产一线,是一支流动的科技专家服务队伍。

(三)院(校)县共建。一是搭建扶贫开发平台,提供组织机制保障。通过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创办农业专家大院、实施农业致富项目、开展农民科技培训等扶贫措施,逐渐摸索出一个全新的农业扶贫开发模式,使农业标准化水平、农业产出水平、农民收入、农民科技素质显著提高。二是实施“四项规定动作”,打开科技扶贫开发突破口。通过创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兴办农业科技专家大院、谋划农业科技致富项目、实施农民培训工程等“四项动作”,推进科技扶贫开发工作。逐步探索出了以农业科技专家大院为依托、以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为载体、以科技入户项目为途径、以农业信息传播和科技培训为手段,集“咨询服务、集中展示、生产示范、项目带动、技术推广、科学普及”为一体的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新模式。

与此同时,开展院(校)市联建。东北农业大学先后与哈尔滨、大庆、伊春、佳木斯、齐齐哈尔、牡丹江、双鸭山、黑河等市开展合作共建工作,进一步完善了“农科教”、“产学研”、“特派员”相结合的科技推广新模式。

(四)院(校)村共建。近年来,农业科学院为了扩大合作共建的广度和深度,在全省范围内开展院村共建,将科技扶贫目标定位在基层经济实体,以发展区域特色农业为宗旨,以项目制包干管理为扶持手段,提倡发展多种农业经营方式,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多样化,树立科技致富典型,以点带面,助推全省种植业结构调整,带动区域农业向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五)专家大院。各科研院所与农业院校均设有农业科技专家大院,专家大院一般都设在县农技推广中心。每个专家大院配备了必要的设施,有独立的专家值班室、咨询培训场所,有电脑、多媒体等现代演示系统,开通了农技“110”热线电话。省农科院专家和县里的农技人员混合编队,常年驻院服务,轮流值班,全天候直接服务农民。

三、目前农业科技推广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人员数量较少,服务半径过大。全省现有从事种植业技术推广的专业农技人员5000人,要服务全省966万农村劳动力,即1名农技人员要指导服务近2000个农民。加之黑龙江省地域辽阔,耕地面积大,每名农技人员要服务4万亩耕地。另外,由于我国目前土地经营制度是家庭联产承包制,分散的小规模经营很难保证技术人员到位率和技术到位率。

(二)专业人员少,指导能力差。农村税费改革后,全省乡镇农技推广机构下放到乡镇管理,致使人员知识结构发生了彻底改变。大量非农专业人员进入推广队伍。一些农技人员不如农民懂技术,更谈不上指导农民。一些农技人员知识老化,对先进农业知识和技术掌握不全、不准。虽然近几年开展了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工程,但整体素质提升还需要一个过程。

(三)农民文化程度低,吸纳科技能力差。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以老年、妇女居多,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务农农民中,小学文化程度占39%,初中文化程度占54.5%,高中文化程度仅占3.4%。农村新生代劳动力绝大部分在结束学业后进城务工,务农农民难以操作高效率农业设施装备,高水平农业科技成果难以转化,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四)资金投入不足,条件建设滞后。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基础设施较差,多数没有独立的办公场所,只能借用乡镇政府房屋;缺少下乡交通工具,影响技术人员进村入户;培训条件和手段落后,影响培训效果。近年来,虽然国家投入了一些改善推广机构条件的建设资金,但资金量较小,省市县乡级推广机构条件得不到很大改善。同时,推广工作经费也存在不足。

(五)人员待遇不高,工作动力不足。长期工作于乡镇基层的农技人员工资收入低,有着30多年工龄的老农技人员每月只能拿到2000元左右的工资。非示范县由于没有项目经费,乡镇农技人员下乡拿不到绩效工资和各种补贴。基层农技人员由于长年从事技术推广工作,没有论文和成果奖励,晋升技术职称较难,20年到30年工龄还是中级技术职称以下的数量居多。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基层农技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四、对创新农业科技推广的具体建议

(一)推进体系改革。国家和省下派督导组开展检查督导,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贯彻落实新农技推广法。对还没有改革的县(市、区),要加快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步伐;对已改革的县(市、区),要不断深化改革,真正打造一支“农业用得上、农民信得过、农村离不开”的农技推广队伍。

(二)增加人员编制。目前,全省从事种植业技术推广的专业农技人员仅有5000人,每个乡镇一般为2-3人,难以有效开展各项服务。政府应适当增加乡镇农技推广机构人员编制,以满足农业生产日益增长的科技需求。

(三)加大推广资金投入。在原有基础上,各级财政部门每年可从新增财力中提取1%,设立农民科技培训、高新农业技术推广专项基金,并力争逐年增加,把农业科技服务当作公共事业来办,把增加政府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放在公共财政的优先位置,不断提高农业科技资金投入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解决未来“谁种地,如何种好地”问题。各级财政应加大对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要将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预算内用于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按规定幅度逐年增长,将农技人员经费、基本运转经费等各项支出依法纳入同级财政预算给予保证。

(四)提高人员工资待遇。要根据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需要,全面落实国家对公益事业岗位工作人员待遇的相关规定,落实国家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推动地方有关部门保障县乡农技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包括基本工资、津贴补贴、绩效工资、社会保险缴费、住房公积金等,调动乡镇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五)制定出台相关政策。国家和省应出台村级农民技术员队伍建设意见,保障农民技术人员工作经费,解决科技“最后一公里问题”。由省级人劳和农业部门出台乡镇农技人员特设岗位计划,通过公开招聘选录涉农专业大学生,进入乡镇农技推广队伍,严把“入口关”, 做到定编定人定岗定责,保证乡镇农技推广队伍专业化。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农研会,黑龙江省农委科教处,黑龙江省财政厅农业处)

上一篇:工商干部心得体会下一篇:关于德育教育的参观学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