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绘科学发展现状

2024-07-09

测绘科学发展现状(共8篇)

篇1:测绘科学发展现状

科学发展观讲稿-科学发展观讲稿 科

学发展观演讲稿

演讲稿范文 | 演讲稿格式 | 演讲技巧 | 演讲稿开场白 | 演讲稿怎么写

演讲稿怎么写,欢迎阅读小编整理提供的科学发展观演讲稿。

当中东的土地燃起熊熊战火,当孟加拉兵变走进血色黄昏,而我,正躺在祖国的怀抱,享受着慈祥的抚慰与关怀----我庆幸,我有一个安宁的祖国。

当海地的儿童渴盼充饥的泥饼,当朝鲜的居民寻找度荒的草根,而我,正躺在母亲的臂弯,品味着超然的舒适与温馨----我骄傲,我有一个的幸福家园。

然而,雨中听风吼,铁马跨冰河,奔腾的黄河水无时不在诉说着苦难的历史;举目天涯路,热泪湿衣襟,巍峨的昆仑山不知堆积了多少辛酸的回忆----中华民族,一个经历了血与火洗礼的苦难民族,也曾经在黑暗中摸索,在坎坷中前行!那么,我们是靠什么迈向新的征程,靠什么应对新的挑战,靠什么开创新的局面呢?

一个声音,在历史的回音壁上传来,那就是不断创新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那就是科学发展观!自从有了它,中华民族就有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就有了解放思想、统一思想的光辉旗帜,就有了激励人心、凝聚人心的科学指南。

我们也曾摸着石头过河,播种严寒,收获温暖。我们也曾顶着风雨上路,荜路蓝缕,以启山林。可我们得出了一个道理,一个硬道理,那就是发展!发展是中国人民不二的选择。从发展到科学发展,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它是实践呼唤与思想回应的和谐共振,像太阳

一样新鲜;它是时代脉搏与巨龙心跳的强烈共鸣,如泰山一样坚定。它是伟大祖国永不停息的脚步声,它是中华民族奋勇向前的进行曲,它是当今时代振奋人心的最强音。

科学发展观是一面旗帜,民族复兴离不开伟大旗帜的指引。从港澳回归到“三通”开启,从“飞天”梦想的实现到奥运盛会的成功举办,从沿海率先到西部开发,从中部崛起到东北振兴,13亿中国人民从僵化中觉醒、从沉闷中奋起,顺应时代潮流,从此稳步走上富裕安康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着蓬勃的生机。

科学发展观是一种思想,战胜灾难、重建家园离不开科学思想的支撑。曾经,洪水冲走了我们的房屋却冲不倒坚强的臂膀;曾经,冰灾阻挡了我们的归路却挡不住传递的温情;曾经,地震震裂了美丽的天府却震不倒中华民族的脊梁。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在科学发展观正确指引下,愈战愈

勇,愈挫愈强!

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理论,伟大的理论指导伟大的实践。朋友,请看:龙山脚下、涟水之滨,一出出践行科学发展观的精彩大戏正在隆重上演。这里文化与科技搭台,开放与发展并举,物质与精神同欢。涟源,正以敞开的胸襟,非凡的大度,大步流星走向科学发展的前沿。

今年5月,投资100个亿的华润电力涟源电厂二期工程框架协议签约。这是涟源市委、市政府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推进经济社会建康持续发展所取得的又一成绩。俗话说,涟源是煤海,乌金变黄金。诚如斯言,深埋在这块神奇土地下的煤炭,如同蕴藏了千亿年的热情,沿着蜿蜒起伏的山脉,层层叠叠地堆积着。煤炭工业撑起了涟源经济的半壁江山。然而,涟源历史上的煤炭工业走的是传统的工业化道路,产量大效益薄,并且是以大量消耗资源和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根本不能走

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调整煤炭产业结构,拓展煤炭产业链条做为做大做强煤炭产业的关键。华润电力涟源电厂是我市重点招商引资项目,也是国家批准的煤电一体化重点能源建设项目,它延伸了我市煤炭工业的生产链条,大大提高了煤炭生产的品质效益,对推进新型工业化,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另外,重在发展循环经济的五江汇源焦化已经正式投产,这是一家集原煤洗选、煤炭运输、煤焦生产等于一体的大型企业,它的诞生,使我市农村生态环境得到优化,使我市煤炭资源的开发价值得以提升。项目是经济发展的载体,大项目促进大发展。台湾国产水泥已完成征地拆迁,即将进行厂区施工;三一中源新材料前期工作正在抓紧进行;二广高速、娄新高速等五大交通重点项目已全面开工……这些项目的建成投产,为我市打造了更大的产业优势,形成了全新的区位优势,增加了更强的

发展后劲,为涟源经济社会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更值得一提的是,市委、市政府在项目安排上坚持科学发展理念,注重统筹协调,既重视城市项目建设,又注重乡村项目发展;既重视经济发展项目建设,又注重社会民生项目推进。先后出台并实施了“暖民心、提信心、树雄心”的实践活动,以抓“十大建设”、“十大实事”,确保经济社会全面、协调、持续发展。

篇2:测绘科学发展现状

孙英涛

摘要:“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作为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取向和本质要求,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并把前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作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是当代中国对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创新应用和发展。因此,实现社会个体的全面发展应该的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反过来讲,作为社会的每个个体,也可以并应该主动行为,通过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来追求和实现自身的科学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内涵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其影响所及包括国家政党、企业以及个人等诸多主体。“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作为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取向和本质要求,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并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作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是当代中国对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创新应用和发展。因此,实现社会个体的全面发展应该是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反过来讲,作为社会的每个个体,也可以并应该主动行为,通过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来追求和实现自身的科学发展。

一、个体之科学发展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价值 目标

人的发展的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学说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一定意义上讲,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其相互关系,并由此出发去科学地认识人、人的本质、人的方针等一系列根本性问题的理论。马克思关于个人全面发展理论的最大意义,在于它为人的全面发展的人是与现实中正在发展而尚未全面发展的人相对照的。总的来说,马克思关于全面发展的人的规定是从三方面展开的:首先,全面发展的人是劳动能力高度发展的人劳动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本质特征,因此人的方针实质上是指人的劳动力的发展,主要是人的体力和 脑力的发展。其次,全面发展的人是在前面的社会的发展过程具有一定的选择性,这种选择性是指社会主体以一定的方式在可能性空间中有意识、有目的地指向确定对象的创造性活动。由于社会内部的基本矛盾与外部各种因素、条件的相互作用,使一个民族的发展表现为由多种可能性构成的“可能性空间”,哪种可能性实现,取决于主体的自觉选择。但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主体的选择性并不否定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两者是内在统一的。这是因为,主体选择的对象只能存在于可能性空间中,可能性空间是选择活动的前提,而这个可能性空间是由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的生产力和其他既定条件所决定的,而不是由社会历史过程中的多种随机现象构成的,更不是体现了历史发展中偶然因素或必然因素的重要作用。也就是说,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个体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以及对人的发展的要求。因此,人的全面发展应该成为未来社会人发展的理想和价值目标。第三,全面发展的人是能力得到多方面发展的人。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发展的实质是人的能力的发展,它既包括一个人所拥有的自然力,也包括作为主体的人在实践活动中通过锻炼、培养与学习而形成并积淀的知识、经验、情感意志等精神因素。实际上,在当今社会,面对稀缺的社会资源和个体的即期需求,很多人在个体发展上往往是狭隘的、片面的,其更多的是重视个人当前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而不能以宽阔的视野、以历史的眼光审视个人发展。

二、科学发展观是现实条件下促进个体科学发展的重要规定性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这三方面的内涵,决定了其对于个体发展的规定性。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基础的基本观点。人类要生存繁衍,要追求美好生活,要获得自身的解放和发展,要保持自身的先进性,发展是基础、是根本。同样,一个个体要立足社会,要使自身不断适应变化了的现实情况,确保自身不被社会所淘汰,就只有不断发展自己,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和能力。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和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主体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的理论基础。以人为本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创新发展。以人为本的重要取向是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人的全面发展和 经济社会发展是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坚持以人为本,一方面就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既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又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人提高,另一方面,通过社会个体整体素质的提高,反作用于经济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

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这一基本要求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之间普遍联系、辩证统一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在谋划发展的时候,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思维,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这就要求人们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相互关系,从自我做起,通过处理好上述三种关系,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也就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人与人的和谐。

三、微观层面上个体科学发展的实现

个体之科学发展,其基本含义是指个体作为社会活动主体,其自身的理想信念、思想观念、道德品质、能力素质、实践活动、个体需要等诸多方面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从微观着眼,从一个个体出发,实现自身的科学发展,亦即要使自己的理想信念更为坚定,使自己的理想信念更为突出,使自己的道德品质更为高尚,使自己的能力素质更为突出,使自己的行动更有益社会大局。总之,个体的科学发展就是把个体的一切放到整个社会大环境中去考量,科学谋划自己人生道路,志存高远,追求卓越,增强责任,增强本领,做一个无愧于社会、无愧于时代的人。

在科学发展观规定和指导下,社会个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自身的科学发展。

(一)坚定的理想信念支撑个体的精神世界 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是推动整个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也是社会个体迎难而上、走向成功的主要精神支柱。每一个社会个体,都应该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把给他的理想信念同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起来,把给他的追求同人民群众的需要紧密联系起来。具体而言,一是要坚定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人们安身立命的东西,在于理想信念的定向、动力和支撑作用。没有决定的理想信念人的精神大夏就将坍塌,无异于行尸走肉。二是要不断加强道德修养。要严格自律,时刻注意自我改造和自我完善,严守社会公德修养,严把做人的底线。三是要发扬艰苦奋斗的良好作风。要有崇尚节俭的生产和生活作风,要有不畏艰苦、奋发向上的思想品格,要有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要有百折不挠,一往无前的坚强意志,要有自强不息、任劳任怨的精神风貌。四是要辩证看待人生际遇。客观对待人情冷暖和人生挫折,少抱怨。多实干,不论遇到怎样的艰辛,都始终勇往直前,决不因遭受困难而彷徨失措,决不因遭受挫折而消沉失望,决不因遭受不公而随波逐流。

(二)以积极的学习思考提升个体的综合素质

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变迁,每个个体唯有克服惰性,增强悟性,勤学多思,博学善思,才能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提升自身素质,满足新形势任务的要求,才能立足不败之地。

古人云:“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君子之学必日新,日新者进也。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进而退者”。正所谓“无情岁月增中减,有味诗书苦后甜”。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学习尤为重要。要把学习作为一种精神追求和生活方式,作为能力之源、立身之本。要多学、多看,坚持向书本、向实践学、向同志学、向群众学。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勤学、多学尚需多思、善思,要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工作中要着力改变过去那种浮于表面、浅学辄止、不愿费心的坏毛病。要开动脑筋,多钻研,多深究,要虚心听取方方面面的意见,学会从不同角度、从不同的充满去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以求洞悉事物,通晓事理,明确努力方向,丰富生活思路。

(三)以无私的社会劳动打造个体的人生价值

篇3:测绘科学发展现状

1 工程测绘技术发展现状

经过很长一段时期的发展, 在社会生活中才开始广泛应用工程测量技术, 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也对工程测绘技术进行了优化;通过使用电子技术, 将诸多新颖的方法提供给了工程测绘技术, 操作手段也日趋多样化。如今, 主要将电子水准仪和全站仪等应用到工程测绘中, 通过这两个设备, 可以更好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在工程测绘技术中, 通过融入GPS测量技术和影像提取等技术, 传统的测绘技术得到了新的生命力。GPS测量技术的机动性和灵活性较强, 相较于传统测量技术, 能够透视那些通视条件比较困难的地方, 这样测绘效率就得到了很大地提升;如今, GPS静态构建隧道总体控制网络是经常使用到的测绘方法, 通过工程测绘技术的应用, 可以做好工程全局规划工作, 如果没有做好这个阶段的工作, 就会影响到整个工程进展。因此, 要想促使测绘技术管理和应用水平得到提高, 就需要大力培训, 使得测绘人员的整体素质得到提升, 对他们的创新意识进行培养。全球卫星定位技术经过不断发展, 如今日趋成熟, 在工程测绘中, 应用多媒体技术和卫星通信技术, 可以用多媒体信息来替代纸质信息, 这样可以更加方便的收集和整理信息, 测绘工作效率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2 工程测绘技术要素

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 我国工程测绘技术也得到了飞速发展, 通过融合传统工程测绘技术、GPS测量技术和摄影测量技术等, 在较大程度上提高了工程测绘水平;首先是提升了工程测量自动化和现代化水平, 高精度电子仪器的使用, 也使得测量人员工作量得到了较大程度的降低, 同时, 设备精确性较好, 人工计算的错误发生率也得到了降低。

其次是GPS测量技术的运用, 将这种技术运用过来, 可以将很多种资源合理利用起来, 这样人力物力的消耗得到了降低, 并且定位有着较高的精确程度, 不需要较长的测量时间, 有着较为简单的操作流程, 自动作业得到了实现。另外, 它可以将立体的三维坐标给提供出来, 这样测量效率就得到了大大提高, 测量准确性得到保证, 同时, 对环境也可以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

将影像提取测绘技术应用过来, 可以将测区三维信息提供出来, 这样对于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 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在测区内, 借助于多种像控点, 将影像拍摄开展下去, 借助于计算机来对影像进行提取, 将这种方法运用过来, 测绘结果可以在更快的时间内拿到, 测绘效率得到了显著提高。

3 工程测绘技术的应用

一是数字技术的应用: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内, 测绘技术较为单一, 要依据工程勘测来开展地理测绘工作, 这种方法, 对于施工地域整体性勘测就十分不利, 测绘误差很容易形成。如今, 开始大力普及网络技术, 通过在测绘技术中运用地理信息网络系统, 在较大程度上变革了测绘技术, 将数字化测绘软件研发出来, 测绘水平得到了优化;另外, 在工程测绘中使用网络集成数字技术, 就可以共享网络资源, 可以更好的模拟分析测绘目标区域的地理信息, 可以备份数据库信息, 促使工作的安全性得到保证, 工作效率得到提高。

二是现代化测量测绘技术的应用:首先移动测量技术, 移动测量技术包括诸多方面的内容, 如移动信息传输技术、空间同步技术、多传感器集成技术等, 借助于移动测量技术, 生产出来了野外全息技术、信息提取技术等。具体来讲, 移动测量技术主要是采集专题热点数据, 可以有效控制地理信息;其次是航天拍摄测量技术, 本技术包括姿态控制技术、航天拍摄二维和三维信息提取技术等, 这些技术在航天拍摄测量技术中, 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这种技术的应用, 对传统测量作业方式进行了改变, 测绘成本得到了降低, 不需要较长的测绘时间, 测绘效率和测绘质量也得到了提高。

总之, 在社会经济发展中, 现代工程测量技术在不断成熟, 传统施工采用人工测量方法, 容易有误差出现, 整体工程质量受到了影响, 那么就需要不断革新技术。在测绘中, 如果运用新技术, 也有很多的问题需要注意, 比如测绘中采用了GPS测量技术, 无法准确测定各种垂线的偏差, 无法用采用垂线为标准的施工测量来转化以法线为标准的GPS成果;在隧道测量过程中, 在对横向的贯通误差进行判断时, 可以将方向观测的准确度给应用过来;企业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大力培养测绘人员的专业知识, 通过培训和教育, 促使他们的测绘技术水平得到提高, 只有提升了测绘人员的职业技能水平, 方可以提高工程测量水平, 这样方可以在较大范围内推广和应用工程测绘技术。

4 结语

综上所述, 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 人们有着日趋多元化的测绘需求, 传统的测绘技术在实践应用中逐渐暴露出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和不足, 为了提升测绘质量和测绘效率, 在测绘行业中, 就需要将先进的科学技术给应用过来, 对工作模式进行创新构建, 对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积极解决, 提高测绘人员的技术水平, 完善思维模式, 对于我国测量事业的发展, 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达建兴, 方毅.基于测绘发展现状的工程测绘技术应用分析[J].江西建材, 2013, 2 (10) :123-125.

[2]刘发明.基于测绘发展现状的工程测量测绘技术应用分析[J].科技与企业, 2013, 2 (4) :99-101.

篇4:“科学发展”还是“发展科学”?

可惜在我们接触到的项目中能给出满意答卷的并不多,特别是一些技术驱动型的企业,在回答前一个问题的时候仅就技术领先性滔滔不绝,而在如何搞好技术应用,怎样做好市场开发中往往缺乏思路。

这时候我们往往会提出一个中肯的意见:“企业解决好科学技术的发展并不等同于站在了正确的科学发展路径上,科学发展和发展科学,以什么为指导会决定企业能走多长远。”

重中之重:化技术为市场

从2003年至今,科学发展观提出后的十年正是PE投资从无到有、从萌芽到成熟的黄金十年,寻求心目中符合“科学发展”定义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好企业”,也可谓投资人的“大政方针”。

但可惜的是我们看到的绝大多数企业存在着结构失衡,或者定位错误,或者模式不可复制不可扩张。有些企业不仅没能成为投资人亲睐的对象,还在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商业环境中被淘汰。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家北京的工程技术型企业。几年前,这家企业找到我们,希望获得第二轮融资。

在中关村的小二楼里,身兼技术总监的董事长亲自接待了投资人,他是某一专业领域的老专家,参与了相关国家标准的制定,专业著作和技术成果斐然,其独创的工艺技术能在提升生产效率的同时大幅降低设备损耗,各项指标和性能在国际上都比较领先。

但是当我们打断他对技术指标的阐述,开始把话题转向市场运用和业务扩张时,董事长没有了先前的自信和从容。他表示,企业的销售策略正不断调整,在专业定位和市场开发中走了一些弯路,虽然技术服务一直在升级但是销售始终没有打开局面。

董事长在业务思路上的困顿让我们非常有顾虑,而让我们更加担心的是企业对上一轮投资使用的情况。在获得4000万投资的三年里,企业仅支出了很少一部分用来研发,其余的3000多万资金都躺在账户上。不知道公司是不会花钱还是不敢花钱,但是一个不花钱的企业还来做第二轮融资,实属蹊跷。

为了帮助判断企业的情况,我们找到了公司的第一轮投资者。该投资人开诚布公地表示,企业今天的表现的确是远远低于预期,最初是冲着先进的技术能力才投资入股了公司,结果发现公司的产品虽然领先,但是价格过高,和其他环节的生产配套性差,下游需求又没有得到有效的引导和挖掘。

几年过去,一代代新技术被研发出来,但是始终没有找准市场定位,这一次吸纳新股东,其主要目的并非为了引进新的资金,而是希望新投资人能带来产业资源和市场运作思路,以打破发展中面临的困局。

在经过几个月的调查后,由于对公司商业模式以及发展能力的不确定,我们最终放弃了这个项目。前不久听说这个企业在资本市场兜转了多年,最后被一家大型国企整体收购,成为其旗下的技术部门——对于这样找不到市场定位和发展路径的企业,这也许是它最好的出路。

每年我们都能看到大批的企业以技术创新为突破口,打开市场局面,成为某些领域的“隐形冠军”。但是看到更多的是大量掌握领先技术的企业在市场运作中屡屡碰壁,最后以失败告终。

对于正在从“制造”向“创造”转型中的中国企业,发展科学技术是首要使命,但是学会化技术为市场,以市场反哺技术,以技术发展推动市场扩张和升级才能维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才是投资人心目中真正具备投资价值的“好企业”。

篇5:测绘科学发展现状

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是一部快速发展的历史。党中央在总结我国实践、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适应新的发展形势,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在“发展观”前面冠之以“科学”,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最新的发展理念。今天,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而不是别的什么发展观,需要首先问一问,我们的做法是否符合科学精神,是否具有科学态度,是否掌握了科学方法。

科学诞生于西方,进入中国也就一百多年。古代的中国,有技术、有发明,但没能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从古希腊开始,西方科学家逐步形成了“为科学而科学,为思想而思想的”的传统和习惯;中国历史上不乏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英雄,但鲜有为科学献身的志士。科学精神的缺失是中国思想领域的基本国情。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十分重视发展科学事业。遗憾的是,反右斗争扩大化使科学精神被无情地抛弃。在大跃进期间,出现“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办不到,就怕想不到”等赤裸裸的唯心主义口号。一些著名科学家也丧失了崇尚真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为这些观点论证作注。“文化大革命”期间,唯心主义横行,形而上学猖撅,个人崇拜登峰造极。这一时期,科学事业在复杂的社会政治环境中缓慢前行,不时也迸发出耀眼的光芒,“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大庆油田的自主勘探开发等,正是其中辉煌的例证。但在这些科学家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科学精神,并没有成为中国那个时代的核心价值。

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中国迎来了科学的春天,弘扬科学精神成为时代进步的需要。但是,由于我国教育科技文化水平比较低,经济社会发展也不平衡,加上长期存在的封建主义残余的影响,封建愚昧落后的东西在干部群众中还有一定的市场,新形态的迷信、伪科学时有泛起。在工作中不讲科学甚至违背科学原理和规律行事的现象还时有发生。尽管我国的科学事业取得了较大成就,在某些方面、某些项目上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但从总体上看,科学创新还很薄弱,科学精神还非常欠缺。这里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们对科学的认识大都还是建立在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思想基础之上,在强调科学的工具性的同时,往往忽视了科学精神的存在,基本上停留在“有用即科学”的认识水平上。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精神也被不断赋予丰富的内容。今天我们所说的科学精神,基本上包括了七个方面涵义,一是勇于探索求知、敢于超越前人的探索创新精神;二是以事实为依据、努力揭示未知奥秘的唯实求真精神;三是坚信客观规律、遵从思维法则的崇尚理性精神;四是自由探讨、相互争鸣的平等宽容精神;五是热情严谨、刻苦坚韧的执著敬业精神;六是大力协同、密切配合的团结协作精神;七是献身科学、造福人类的无私奉献精神。科学精神作为一种正确认识客观事物、探求客观真理的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诞生于科学领域,但已不局限于科学领域。科学精神的形成和传播,对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所需要的。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使科学超出了自然科学研究的范畴,给发展赋予了新的意义。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也就是说,科学发展中的科学,不仅提供关于客观世界运动和发展的规律性知识,还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科学发展观必将成为新时代一种重要的价值观。但是我们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在一个科学技术还不够发达、科学精神欠缺的国度里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一项十艰巨的工作,需要我们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第一,把握科学发展观内涵。科学发展观所说的发展,不应是孤立、片面、不计代价、竭泽而渔的发展,而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是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为此,必须更好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第二,坚持科学态度。科学问题的证实和证伪,都应当通过实践去解决,实事求是的态度是最重要的科学态度。不但在自然科学中是这样,在社会发展领域也是如此。历史经验表明,什么时候坚持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我们的事业就会取得成功;相反,什么时候我们背离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就会受到挫折。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需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正确对待成绩,勇于面对问题,经过深入研究和反复实践,不断创新、不断前进。

第三,提高科学素质。发展观是一种认识论,是一种发展理念。把这种理念贯彻到实践中去,还有赖于广大干部群众科学素质的提高。一个人掌握了一些科学知识,还不能说他具备了科学素质,而是要把行为方式、思想方式、生活方式纳入科学的轨道上来,才算是具备了科学素质。只有这样,科学发展就不会是一句口号,而会变成每一个公民的自觉意志。

第四,运用科学方法。科学家在长期的科学探索中,积累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体系,包括归纳、演绎、实验、统计,等等。大量事实证明,只有运用科学方法,才能不断深化人们对客观规律的真理性认识。这些方法既适用于科学研究,也是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所不可或缺的手段。只有依据科学原理和科学方法进行决策,按照科学规律办事,才能使发展真正走上科学的轨道。

篇6:测绘科学发展现状

1.从总体上看,我国还处于工业化的低级阶段 正确 错误

2.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主要表现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正确 错误

3.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形成区域间相互促进、优势互补的互动机制。

正确 错误

4.推进文化创新的方针是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

正确 错误

5.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应做到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正确 错误

6.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就是要使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向外资全部开放。

正确 错误

7.从发展视野上,科学发展观是一种具有“全球―国际”视野的科学发展理论,是人类追求科学发展的共同遵循。

正确 错误

8.加强党的建设,必须放在首位的是思想建设。

正确 错误

9.统筹城乡发展应贯彻的方针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正确 错误

10.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党中央明确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正确 错误

二、单选题(15 道)

1.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是()。

A.发展战略 B.发展道路 C.发展模式 D.发展观

2.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

A.科教兴国

B.要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更快更好地发展 C.发展 D.发展战略

3.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

A.速度至关重要 B.以人为本

C.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 D.全面、协调、可持续

4.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的要树立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A.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B.坚持以人为本 C.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D.实现可持续发展

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是()。

A.加强教育 B.改善民生 C.反腐倡廉 D.科技强国

6.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核心是()。

A.农民 B.税费改革制度 C.土地家庭承包经营 D.农产品市场体系

7.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在论述文化建设方面,首次明确把文化作为()提出来。

A.国家硬实力 B.国家软实力 C.社会发展推动力 D.国家巧实力

8.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

A.发展 B.以人为本 C.全面协调可持续 D.统筹兼顾

9.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坚持把()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以经济发展为中心 C.以人的发展为中心 D.以文化发展为中心

10.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

A.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B.坚持以人为本

C.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D.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11.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始终坚持以()为中心,以发展为主题。

A.政治建设 B.文化建设 C.经济建设 D.国防建设

12.()是当代中国共产党全部理论和全部实践的中心内容。

A.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B.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C.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 D.实现小康社会

13.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根本依据是()。

A.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B.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 C.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D.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14.我党提出“立党为公”中的“公”的意思是()。

A.全体党员的利益 B.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 C.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D.群众的利益

1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

A.“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B.“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C.“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D.“什么是小康社会、怎样建设小康社会”

三、多选题(10 道)

1.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中指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国有企业和()、科技等领域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A.金融 B.财税 C.投资 D.价格

2.我国要从大国走向强国,必须()。

A.加快经济发展 B.抢占世界发展的制高点 C.拓宽在世界发展的空间 D.用文化征服人心

3.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上的报告中指出,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A.改革创新

B.实践创新 C.理论创新 D.制度创新

4.权力社会的导向主要是()。

A.权力配置资源 B.人民愿意做官 C.奉行官本位的价值观 D.经济资源优化

5.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历史动力是()。

A.改革开放深化推进的需求 B.处理复杂的国内外局势的要求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考验与挑战 D.大量社会问题的存在

6.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指()。

A.树立全面的发展观

B.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C.树立协调的发展观 D.树立可持续的发展观

7.要以改革的精神研究和解决党的建设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一步解决好党的建设的历史性课题是提高()。

A.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 B.党的领导人的知识水平 C.党的法律意识

D.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8.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上的报告中指出,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效显著,()、高速铁路等实现重大突破。

A.载人航天 B.探月工程 C.载人深潜 D.超级计算机

9.从经济常识角度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西部大开发和东北地区的振兴体现了()。

A.社会主义的本质

B.我国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 D.国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10.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上的报告中指出,全党一定要(),把握时代发展要求,顺应人民共同愿望,不懈探索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

篇7:测绘科学发展现状

——暮定水库

黄飞涛

我通过学习科学发展观,对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有了初步认识,科学发展观,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 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下面是我的一 点心得体会:

一、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要深入领会科学发展观,必须澄清在发展问题上出现的一系列模糊的甚至错误的认识。一是把发展等同于经 济增长,甚至简单地等同于GDP。胡锦涛总书记说过:“这里的发展绝不只是指经济增长,而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 为中心,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发展。”因此,在学习领会科学发展观的时候,要注意我们所讲的发展 是包括而又不等同于经济增长的发展。二是离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来强调社会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 义是发展,不讲发展的发展观绝不是科学发展观;发展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只有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才能为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三是把“以人为本”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立 起来。在科学发展观提出来以后,一个重大的贡献,是在全社会树立起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但是,也有人指责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见物不见人”的庸俗生产力论。这是毫无道理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根据科学发展 观的要求,更好地把“以人为本”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统一起来。也就是说,在发展经济的时候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时要考虑已有的经济实 力以及对经济发展是否有利。

二、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始终坚持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发挥人民 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要坚持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 文化需要,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要坚持在全体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走共同富裕道路 ;就要切实保障人民依法享有各项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满足人们的发展愿望和多样性需求,关心人的价 值、权益和自由,关注人们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体现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和人文关怀,促进人 的全面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以人为本,是党的先进性 的重要体现。

三、全面可持续发展 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这个基本要求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深刻 认识,体现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过去发达国家的发展之路往往是以破坏或掠夺地球资源而付出惨痛代价的,那么我们现在要发展,是不是 还要走那条老路呢?当然,我们的党也以新时代、新理念,从更高的层次上描绘的我们的发展之路:可持续发 展之路!

我们绝不做那种“先发展,后治理”的傻事,因为我们知道,地球的资源正在不断地枯竭,我们人类所处 的环境也在一步一步地恶化,如果一味地追求发展的经济效益或速度,那么这样发展的成本是极其昂贵的,将 来也会为此而付出更加沉痛的代价。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 济基础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此次学习是我在工作、学习、实践中不可缺少的,是自身需要认真学习的神圣责任。

篇8:科学发展和科学批判

一科学发展的历史条件

波塞尔考察了科学认识以及科学知识之所以能够产生的条件。可以概括为两类:方法论层次上的第一级规定和形而上学层次上的第二级规定。这些规定, 能很好地说明包括人文与社会科学在内的科学, 而且对科学的构造具有非常重要的规范作用。

(一) 第一级规定

波塞尔认为第一级规定相当于库恩的范式, 包括以下五个方面:本体规定、知识来源规定、知识来源等级的规定、判断规定和学术规定。本体规定决定“各个科学分支即学科的研究对象”和“这些基本对象之间的一般关系”;知识来源方面的规定“涉及到科学知识的主要来源与渠道‘应该’是什么, 同时规定来自哪些途径的‘知识’不能算作‘知识’”;知识来源等级的规定知识种类中“有个轻重先后的问题”;判断规定“确定什么是‘证明’, 何谓‘指出原因’, ‘经得起检验’的意思是什么;还有什么样的‘批评’是合理的批评, 甚至什么是‘反驳’, 什么叫‘推翻’等”, 另外还区别出科学陈述与其他陈述;学术规定指学科中一些规范性的规定, 如理论的形式、理论的表达方式以及提出问题和给出答案的规范和一些基本的不可推翻的陈述。“这类陈述相当于拉卡托斯所说的‘硬核’。”[1]155-159

20世纪科学哲学研究表明, 科学理论并非都是来自于经验观察或实验, 其中还有一些人为的规定。波塞尔认为试图建立一个没有任何前提条件和没有丝毫形而上学成分的科学是个无法实现的过时的幻想。不可否认的是科学上的陈述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 依赖于方法规定, 而这些规定在历史上发生过变化。在一个固定的范式内, 方法规定有着重要作用, 且不说本体方面的规定, 判断规定就使得一个科学上的有效陈述并不是某个科学家的随意而为, 而是需要科学家之间的互相交流与监督来保证。判断规定是科学思维的核心因素。那么这是不是可以证明科学认识是相对的, 因而科学真理也是相对的呢?波塞尔对此否认, 认为这样论证无视人们对科学知识、解释和真理的追求, 也没有看到科学陈述的可检验性。“科学一方面着眼于追求真理, 另一方面带有约定俗成性质的方法论规定”, 而且二者应被“视为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 互相联系又互相制约”的。因此, 判断规定就不应仅仅理解成“为了达到某个目的而制定的共识”, 而应该还视之为“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不断的尝试, 即不断寻找一个更合适、甚至最合适的标准与形式”。[1]163这样, 库恩所说的范式转换以及范式之间的无法调和, 便可以理解为是寻找更好的判断标准, 以便能更好地接近真理。方法论上的第一级规定就是这样的人为规定, 借此来解释什么是历史的科学知识以及其产生和发展的条件。

(二) 第二级规定

科学发展的模式表明, 在科学发展的过程中第一级规定发生过变化。如库恩的科学革命就带有非理性的特征。但科学发展事实却表明, 即便在这样一个变革时期, 科学家们也是据理力争, 而不是仅以情服人。波塞尔对此提出:这个“理”来自何处呢?他进一步考察发现, 在第一级规定的背后或者上面还有另外一级的规定, 他称其为“第二级规定”。它与第一级规定不同, 无法明确表现, 没有成文的规定。但是只有借助它才可以说明第一级规定的变化, 才能发现科学革命时期的“理”之所在。第二级规定也决定着人们对科学性的一般构想:“科学是在一定的系统内追求可靠的认识。”简而言之, “第二级规定提供理由, 说明第一级规定的变化在什么情况下是可以接受的, 在什么情况下又必须拒绝。”[1]165

究竟什么是第二级规定呢?波塞尔用科学中的陈述这个工具来说明。科学中规定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人们通过修改旧的规定或引入新的规定来更好地把握世界。然而这需要有一系列的前提。如果去分析这些前提条件, 就会触及到每个时代对世界的基本看法, 而且这些看法又会受到当时科学研究成果的影响。如果把科学看成是带有历史性的, 即是其时代性的一个陈述的话, 那么对科学的思考就进入了形而上学领域。波塞尔指出, 这里所说的不是传统的寻找“永恒真理”的形而上学, 而是指试图通过概念弄清楚上面提到的“世界观”或者“自然观”是什么。世界观也含有“每个时代特有的具有规范意义的道德设想”。在科学中它们表现为科学道德, 在技术中表现为对技术的看法及评判。人类欲望的根源就是在这里, 并且在不同的文化中具有不同的形式和内容。“世界观的具体内容一般比较空泛, 通过诸如本体规定、方法规定、判断规定等形式科学内在规定世界观, 可以进入科学当中的规定之中。”在两者之间起中介作用的是“类比”与不切实际的“思想实验”。总之, 第二级规定可以部分地理解为是世界观的一个组成部分。[1]165-168其实, 科学变革的实质就是世界观的更迭, 第二级规定就在科学革命时期规定科学的发展。

二科学发展的动力

一般而言, 科学发展的动力可以理解为实践的需要, 或是兴趣所致, 亦或是观察和理论与事实之间互动的结果。证伪主义的代表波普尔认为逻辑经验主义关于科学发展的理论没有顾及科学发展的动力, 从而提出了“不断革命”论, 认为科学发展是动态的, 科学是不断证伪, 通过不断发现和排除错误, 从而使自身不断发展。波塞尔认为在科学发展动力上, 波普尔的证伪不可能在第一级规定中得到解决, 因为在数学及人文科学是解释不了此问题的。

波塞尔认为科学发展的动力最终来自科学所追求的目标。有的科学哲学家认为科学目标是提出科学假说并对其检验。这样, “精确预测的目标成为了事情的核心, 对可能结果的探索就不仅是检验假说之有效性的手段, 其本身就是一个目标。”[2]670波塞尔则认为“追求真理是科学的最高宗旨:科学追求认识, 认识应该尽可能是可靠的认识、尽可能不需要再受到怀疑的认识。”“不管是对第一级规定的说明还是依赖第二级规定对第一级规定作出改变, 均是以这个期望达到的最高目标为导向。”[1]165他所说的真理当然不是永恒的真理, 而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和规定得到并经过论证的可靠的、具有客观性的认识, 并且这种认识也不是永恒不变的。这些方法与规定的形成是因为主体间的共识, 更重要的是人们对科学知识客观性的追求。这种意义上的认识即是真理或者说它们接近真理, 并且他认为比真理更重要的是寻找。在科学的发展中不断地提出问题和寻找答案, 并力争使科学提供的解释说明具有客观性与普遍性, 这成为科学不断发展的动力之所在。

三科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科学与世界观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波塞尔着重从两方面对二者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如下图) [1]170。

首先, 世界观对科学有着制约作用。科学作为陈述系统, 在提出问题和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始终离不开人们对世界的基本看法, 即世界观。世界观通过诸如本体规定、方法规定、判断规定等形式科学内在规定渗透到科学的规定之中。波塞尔所说的世界观内容包括了人生态度、价值标准等人生观、价值观的内容在内, 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当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时, 不但受到科学内在的方法论方面的规定与制约 (第一级规定) , 而且受到世界观层次的第二级规定的制约。同时科学工作者还会受到科学伦理道德等准则的限制, 而科学伦理道德最终又必须建立在世界观中的道德准则基础之上。与科学不同, 科学的形而上学的方向与目的不是真理, 而是提供一个可能的框架;与所有科学一样, 这一框架本身亦受到时代的限制。其次, 科学总在不断地影响着科学之外的世界观。科学研究得出的知识, 可以提供“工具知识”, 人们通过科学知识得到一定的工具, 借此可以满足自己的欲望和要求 (同时又唤起新的欲望) ;科学也提供“定向知识”, 即为我们提供了人与世界的秩序, 借此人们有能力确定自己要达到的目的。科学思维与科学行为可以渗透与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及生活态度中来。科学总是努力使用已被证明为真的陈述, 这种追求真理不单是单纯的科学的内在问题, 而且是一种人生态度或者说生活观, 也是一种规范性的理想。在科学研究方法规定或科学伦理等方面有相关的规范和要求, 指导科学工作者的科学行为, 保证研究中自由和平等, 从而使他们做到互相监督、互相批评, 达到共识, 进而影响着他们的生活形式。这样, 在世界观、科学行为、科学规定、知识与欲望以及科学的陈述系统之间具有一个非常清楚的内在联系。这种联系是一种结构, 其内容的填充在科学史及文化史的不同阶段可以是不同的。[1]167-170

在科学与世界观方面, 多伦多大学的哲学教授威廉·西格认为, “几个世纪以来, 科学已经从‘纯粹的’思辨状态中脱离出来, 完全与下列形而上学结合在一起:这种形而上学的任务是提供一个连贯而全面的世界图像。对于形而上学来说, 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数据和关于世界的新见解, 这种新见解能够导致对形而上学原理的修正。这大体上是莱布尼茨的图像:把对科学的实在论者的评价看成是形而上学原理和经验研究的产物。”[2]350罗森堡认为, “的确, 某些哲学问题追踪着自然科学的变化, 哲学家如何思考心智与它在自然中的地位、自由意志与决定论、生命的意义等, 所有这一切都深受科学进步的影响。由于科学对实在的描述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不断变化, 于是哲学问题的本性也随之变化。”[3]这都与波塞尔的观点有一致之处。波塞尔立足于传统 (特别是欧洲大陆科学哲学传统) , 吸纳现代科学哲学和科学界的最新的研究成果, 通过采用一种新的广义上的理论解释框架, 为我们论述了科学发展的条件以及科学和世界观的关系, 从而多角度地为我们呈现出了科学发展理论的一个阶段性的成果。在分析科学与世界观的关系中波塞尔引入了价值观念, 而逻辑经验主义者对此是持反对态度的, 他们更注重科学的客观性。这种虽然有争议但越来越被人们接受的价值介入的观点, 是当代科学哲学的热点问题。同时他在分析中也融入了科学生活和科学批判等内容, 可见波塞尔是从更宽泛的视角来论述这个问题的。

四科学批判和科学态度

科学以及以科学为基础的技术的迅猛发展, 给人们带来好处的同时, 也带来了诸多的问题, 比如环境问题等。科学哲学自身也在发生着变化, 科学理论的客观性、确定性以及真理性等也受到了不同的挑战。所以二战之后到现在的科学哲学开始面向生活世界, 批判传统和科学技术, 并且采取跨文化的视角来研究我们的这个世界。

(一) 对科学的批判

自康德的批判哲学之后, 哲学界甚至人类思想就进入了“批判的时代”, 当代的批判精神被人们广泛认可。哈贝马斯曾指出:哲学的最主要职能是批判, 德国哲学的力量就在于它具有批判的潜力。[4]批判不是一味的否定, 全盘放弃, 而是一种反思, 意味着研究、分析、追问等等。批判不是“把婴儿和洗澡水一起倒掉”, 而是对一切包括自身在内的反思, 是立足于现实, 辩证地思考, 以求有所超越。

一般而言, 批判可分为外部批判和内部批判。外部批判可以从被批判对象之外的理论或被批判对象所带来的影响等方面来进行。内部批判则是在被批判对象自身的内部展开。前者如法兰克福学派对科技 (工具) 理性的批判, 后者如波普尔的批判理性主义对逻辑经验主义科学观的批判。波塞尔对科学批判的论述是从对科学的外部和内部两方面入手的。

波塞尔指出批判是对科学中提出的每一个答案的批判, 是围绕着科学所追求的答案客观性的批判, 是对科学中每一个答案的解释与说明的批判。他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首先, 近代科学这座理论大厦中没有个人主义的位置, 而近代西方自从文艺复兴以来就强调个人的价值与作用。近代经验科学追求陈述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因而主体在科学的研究与实验中不是特定的某个人, 从理论上来说无论是谁只要从一定前提出发就能得到相同或相似的结果。只要经过技术上的训练, 谁都可以掌握并操作机器。波塞尔认为“如果不强调人人都具有的理性, 而是把着眼点放在个人的历史性上, 我们就会觉得科学与技术‘不人道’, ‘没人性’”[1]242。这样就把具体的人变成了抽象的人, 甚至成了“单向度的人” (马尔库塞语) , 并且在规律面前, 人显得无足轻重。

其次, 近代科学总是与进步思想联系在一起, 然而事实却表明科学技术的发展并不像人们所预期的那样带来了人类文明和道德的进步。从培根开始就希望通过科学发展来改善人类的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自启蒙运动以来, 人们也一直持有科学会带来越来越多的知识、更多的知识会使社会越来越文明的理想。波塞尔解释说, 19世纪德国的哲学家要求新闻及言论自由与要求科学研究的自由紧密地联系在一起;20世纪50年代在德国的大学里要求学生入学“宣誓”“只服从真理”, 这种做法当然有一定的理由, 但放弃加强对科学的内在批判, 试图通过政治及行政手段规定科学的做法却是值得怀疑的, 人类的道德进步是无法因此得到保证的[1]242。

最后, 科学无法解决人生意义问题。胡塞尔在其《欧洲科学的危机和先验现象学》中论述了没有一个科学能够回答人生的意义问题, 而他认为科学是人类普遍理性的知识, 其内容应包括人的主体性、价值和意义问题。波塞尔认为“如果这类问题与科学还有什么联系的话, 那只能通过对世界的看法即世界观这个途径。而世界观却是科学的前提, 并不是通过科学认识得到的结果。”[1]243对科学内在的批判, 具有重要的建设意义。而且科学的内在批判也会导致对科学的外在批判。这样批判的视野就不仅仅局限在科学自身, 而是涉及到了其周围的世界, 从而具有一定的客观性, 这实际上已经进入到社会维度之中了。

波塞尔认为对科学的外在批判, 往往是对科学化了的技术的批判。虽然科学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生活方式, 使得人们乐观地相信科学发展会带来人类不断的进步, 甚至包括道德进步, 从而为自己赢得了权威和尊重, 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代替了宗教, 但是随着现代化的到来, 出现了诸如大气层黑洞、气候变暖、能源短缺、核污染等问题, 也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了巨大的威胁。于是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科学, 反思科学, 从而展开了对科学以及技术的批判。科学不是完全“自由”的事业, 不是“无禁区”的, 它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 应受整个社会文化的限制。但是波塞尔谈到科学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科学对此只能负间接的责任。换言之, 科学往往成了技术的替罪羊。另外, 他认为在对科学的批判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来自科学外部的批判。

(二) 科学态度

通过对科学的批判, 使我们看到了科学的局限性, 也使我们更深刻更合理地理解了科学这一当代人类社会非常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波塞尔肯定了科学的积极作用, 指出科学为我们提供着“工具知识”和“定位知识”。

他进一步指出科学思维与科学行为会渗透并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及生活态度。例如科学力争使用被证明为真的陈述, 科学追求真理等, 这些其实蕴涵着一种人生态度——受科学发展影响的生活态度。科学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时, 特别是面对问题的答案时总是寻求一种合理性, 也就是合乎理性。科学的精神也融入整个社会当中, 指导人们的思维与行动方式。在科学研究中需要有相应的规定与伦理方面的规范作指导, 使得科学工作者能相互尊重、自由平等地对话和交流、相互监督、有理有据地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等, 这进而会影响其生活方式, 从而推动着社会文明的进展。因此波塞尔提倡人们过一种科学的理性生活。而批评是理性生活的前提, 波普尔就表明批评是帮助人们接近真理的方法。当然, 批评不是简单的拒绝, 而是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 摆事实、讲道理, 从而有效地进行主体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另外, 也要看到波塞尔在这里所说的理性不同于法兰克福学派所批判的工具理性, 从他的行文当中可以看到理性指的是人的内在本性和认识能力, 有着规范性。

欧洲大陆有着理性和批判传统。理性本身就具有批判性, 而科学正是理性的事业, 怀疑和批判是科学重要的精神。法兰克福学派的马尔库塞总结道:“理性是颠覆性的力量, 否定的力量, 作为理论理性, 它确立了人和万物的真理。”[5]153哈贝马斯在其《知识与人类旨趣》中提出了与实证主义相左的科学理论, 称之为“批判的科学哲学”。哈贝马斯认为批判理论不应把自然科学拒于理性门外, 一切科学都有合理的、可利用的东西, 问题是在于如何把科学与人性沟通起来。这就指出两者在生活世界基础上的一致性[5]159。科学从诞生之日起就是在不断的批判谬误和破除迷信中达到对真理性的认识, 而不是一经确立就永恒不变的知识体系。波塞尔站在理性反思也就是批判的立场, 审视了科学是什么, 批判了科学过分强调客观性、普遍性而忽视了具体的人的存在, 也批判了主客体二分的机械观远离了人们的生活世界, 从而强调了自胡塞尔以来就关注的生活世界的重要性, 并使对科学的考察进入到生活世界领域, 从生活世界的角度得出了科学的这个独特文化现象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重大影响, 并强调了人作为主体的作用和主体间的沟通与交流。

总而言之, 波塞尔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对科学进行了批判, 并指出了科学对我们生活态度的意义。胡塞尔提出生活世界这一概念, 并把其理解为“科学世界或哲学世界奠基性的本源”[6]。马克思就非常关注现实世界, 从而提出了实践的哲学。法兰克福学派则从哲学批判走向了社会批判, 对科技理性当道进行了深入批判。波塞尔反思了科学的发展并没有如预期的那样带来了社会文明的进步, 虽然给人们生活提供了方便, 但是也破坏了人类的生存条件, 并且使得人这个主体失去了活生生的本性, 成为没有个性的抽象的人, 而且科学也没有给出人类自古就寻求的人生的意义。这些问题其实是近代科学和哲学发展所带来的困境, 也是现代科学哲学所面临的问题。也许这些问题最终的解决需要进入到生活世界当中, 这也是现在很多科学哲学所研究的方向。波塞尔虽然批判了科学, 但也指出它对生活的积极意义, 并提倡科学理性的生活态度。

参考文献

[1] (德) 汉斯.波塞尔.科学:什么是科学[M].李文潮, 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02.

[2] (英) 牛顿-史密斯.科学哲学指南[M].成素梅, 殷杰, 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6.

[3] (美) 罗森堡.科学哲学——当代进阶教程[M].刘华杰, 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6:20.

[4]庞学铨.德国哲学二十年 (上) [J].哲学动态, 2000 (4) :44.

[5]赵敦华.现代西方哲学新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上一篇:市国土资源局述责述廉报告下一篇:专卖店店长岗位的主要职责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