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师培训

2024-07-25

德育教师培训(精选6篇)

篇1:德育教师培训

教师德育论文:

学校德育低效现象的教师问题分析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使青年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既面临严峻考验又面临新的机遇。学校德育的低效虽然与社会环境的急剧变化有关,但是,造成学校德育低效的诸多问题有很大一部分应归咎于教师问题,青年学生的道德成长,其实也就是良好习惯的养成,关键就是要以人去影响人,而教师就是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青少年的道德成长的榜样。教师在学校德育实施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德育实效和德育低效的内涵

德育实效是指德育工作成功率,或者说是预期目标任务的到达度与完成率。它包括德育效果和德育效率两个方面。德育效果是指在一个德育过程结束后德育工作所得到的结果。德育效果可分为三种类型:正效果型、零效果型和负效果型。而德育的实效性,既是指德育的内在效果,即德育的要求能够顺利地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道德素质;同时也指德育的外在效益,即德育通过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学校德育的实效性还表现在德育效率上,即以一定的人、财、物、时间投入获得最佳的效果和最大的效益。德育的效果、效益和效率共同构成了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基本内涵。本文将德育实效理解为学校德育的实际达到目标与期望目标或预设目标之间的吻合程度,即学校德育工作对社会、家长的期望值和要求的满足程度,学校德育多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道德发展、心理健康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学校德育投入获得的效益高低。而德育低效主要是指学校德育没有满足社会和家长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期望和要求,学校德育工作的实际成效与既定目标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学生品德和心理问题突出,道德失范现象严重,学校的德育工作没有实现促进学生道德发展、心理健康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目标,没有体现以学生道德成长促进社会道德进步的社会责任,学校德育工作虽投入了大量的人、财、物和时间,但收效甚微。

二、学校德育低效之教师问题的成因分析

1.教师德育观念存在问题。教师德育观念是教师在学校德育过程中形成的对相关德育现象的主体性认识,具有这样一些特征:首先,这是一种主体性的,个别化的认识;其次,对特定的教师而言,个体的德育观念是一种真理性的存在,尽管这种观念很可能是错误的;第三,教师的德育观念具有明显的情感性和评价性。教师的德育观念在其界定任务和选择认知工具去解释、计划、决策和完成任务中起着指导性的作用,对其教育态度和教育行为有显著的影响。教师的德育观念对学生品德发展的影响是通过影响教师的教育态度和教育行为实现的,具有间接性的特点;但是,由于教育观念与教育态度和教育行为的关系是直接的,教师的德育观念因此也是影响学生发展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现代教师的德育观直接影响其教育态度和教育行为,进而影响学生德性的发展。调查发现,受其思想观念的影响,在具体的德育工作中,教师的所作所为已很难适应当今时代的变化与学生个性心理的发展。

2.教师德育责任意识淡化。教师的德育责任意识与德育成效密切相关,德育责任意识强则勇于承担育人职责,能够积极主动地完成德育工作,更新道德知识,提高道德修养和德育技能,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反之,德育责任意识淡化,对德育工作态度敷衍,甚至推卸德育责任,则德育成效必然低下。很多德育教师对德育工作的应付心理十分普遍,重智轻德思想严重。

3.教师自身品德危机。教师是社会道德的代言人,是相对于学生而言的道德“成熟者”,学生由于身心发展及道德尚未成熟,是道德规范的接受者、被熏陶者。教师以自己的心灵去碰撞学生的心灵,以自己的人格去熏陶学生的人格,以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学生的言行,以自己的灵魂去塑造学生的灵魂。品德高尚的教师更能教育出品学兼优的学生,一名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如果时时处处注意规范自己的行为,把握正确的评价标准,使学生从教师的教学活动中体

会到教师的艺术,教师的人格,教师的境界,教师的目标,就能直接或问接地对学生的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近年来在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人文失落带来的负面影响作用下,社会风气逐渐发生了改变,对教师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市场经济下的功利主义价值观对教师的道德观念形成了强大的冲击,降低了教师德育实施的成效,引发了社会舆论对师德的质疑,师德危机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的剧烈变革和人们观念的更新,教师的知识权威地位、为人师表的道德榜样作用遭到质疑,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在下降,制约了教师德育工作的成效。

4.教师德育素养不足。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由外到内,由他律到自律的过程,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道德成长过程中,学生会遭遇一系列的道德冲突和道德困惑。要有效促进学生道德的成长,学校德育必须和学科教学一样具有系统性、完整性和连续性,必须要有明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借助有效的手段方法才能满足学生道德成长的需要。专门从事道德教育工作的教师应该对道德的本质有所研究,对道德的适当领域有必要的合理的理解,而且在道德教学上受过专门的训练。在当前学校德育中,教师在德育素养存在的不足也使学校德育难以收到实效。

三、解决学校德育低效教师问题的策略

1.更新教师教育观念。要解决学校德育低效的教师问题,教师必须要提高自身素质,更新教育观念,重视学生德育,以德育引领学生全面发展;坚持教书育人,以实践活动促进学生道德成长,才能有效地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道德是为了人而产生,但不能说人为了体现道德而生存。德育首先所倡导的正是在当今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社会里,人们把道德作为探索、认识、肯定和发展自己的一种积极的手段,通过道德教育,道德主体充分发挥其合乎理性与人类价值的道德自主与自觉,从而实现人类总体道德的超越,这不仅符合人类道德的发展规律,也符合时代的社会发展规律。通过德育,使学生形成一定的思想道德品质,而良好的道德品质可成为知识、能力的催化剂和成才的内在动力,不仅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正确的目标导向和动机、积极的态度和情感,也为学生在价值观的取向上提供导引和规定,帮助学生抵御社会转型时期的各种不良诱惑与影响,指导学生进行价值实践行为,最终促使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提高。

2.改善教师生存状况,激发教师职业热情。国家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并确保教师工资足额按期发放。重视教师的健康状况,国家应逐步建立并实行教师定期健康检查制度,在完善医疗保险保障制度的同时,对教师因病住院可以考虑设置“绿色通道”,包括就医、教师的临时补充、教师疗养等,都要有明确的规定,切实予以保障。只有彻底解除教师因经济困窘而带来的精神压力和后顾之忧,从而稳定教师队伍。使教师爱岗敬业,体验职业生涯的乐趣以及由此产生的价值体验,使职业角色功能和潜力充分有效地发挥,为教育的发展做贡献。

3.完善教师培养与进修制度,提高教师素质。在学校德育低效现状下,有相当一部分教师道德知识陈旧,德育方法落后,缺少对学生心理和品德发展规律的认识,对社会主流道德意识把握不清,忽视社会道德要求,对相关的政策、法律和文件理解不到位,这些教师因素制约了德育成效的提高,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加强培训指导,完善教师德育培训制度,提高德育培训的实效,切实保障教师专业素养的发展需要。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课程设置和课程指导,在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中增设德育课程,如与德育相关的政策、法律和文件的专题解读和学习、师德师风学习、社会道德发展的认识学习、学生心理学、道德教育的科学理论学习、德育实践探讨研究等等内容,开设的德育课程结合学生实际道德问题,有助于教师解决自己在实际教育中碰到的德育困惑和教育难题,能给教师提供一定的育人指导,同时可强制性规定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一些德育必修课程,要求授课教师严格把关,认真考核,不搞形式主义,以此增强德育培训实效。

4.采取有效措施,缓解教师角色冲突。社会转型时期教师角色冲突的加剧,既与教师角色活动的外部环境,包括社会大环境与学校小环境的急剧变化有关,也与教师自身的角色认识不清及角色行为失范有关。社会应为教师创造宽松的环境,通过多种途径指导人们正确认识教师角色的特定职能,营造支持教师职业威望的社会心理氛围,不过分夸大教师的作用而对教师产生过多的不切实际的角色期望。通过提高教师的实际社会地位,尤其是提高教师的劳动报酬,正视教师劳动的价值,以缓解由此而引起的教师角色冲突。与此同时,教师自身应增强角色适应能力。同样的工作负荷,对于一个自我效能感高、热爱教育教学事业、积极主动发现问题和寻找多种途径解决问题的教师来说,更能够使用有效的应对策略,从而避免自己因工作负荷过大而感到职业倦怠、主观幸福感降低。教师要善于处理角色间的冲突,增强角色适应能力,避免角色超载,调适好各种角色要求,扮演好每个角色,以便适应新时代的角色要求。

参考文献

[1] 孙学策主编.教育教学中师德修养案例研究.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2] 黄甫全编著.新课程中的教师角色与教师培训.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篇2:德育教师培训

我能按照自己制定的德育工作计划进行工作,注意自己的师德形象,重视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现将情况总结如下:

1、认真学习师德规范,结合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并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十不准为标准,在家长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

2、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把思想道德建设落实到实处,在学习中提升教师的道德标准,深入贯彻《纲要》精神,模范履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不断提高教师的全面道德修养。

3、认真学习新课改,提高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和教育理念,并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使自己能更加适应日益发展的教育势。

4、继续学习报刊上有关的评论员文章及英雄人物先进人物的事迹,以加深自己对人生观的进一步理解。

5、学习报刊上有关国内外形势教育的文章。通过学习,及时了解和关注当前国内外形势及我国各项改革的进展情况。为灾区群众积极捐款捐物,明确任务、增强信心、努力奋斗、扎扎实实做好本职工作。

6、继续认真学习有关的教育法律法规,着重学习《教育法》、《教师法》等法律法规,通过学习统一思想,进一步明确自己的义务和法律责任,不断提高对自己肩负特殊使命的认识。

7、制定了班级德育教学计划,利用各种机会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使班级内每个学生在个性心理和道德品质方面得到较大发展和提高。

另外,我能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积极参加政治学习,团结同事,作为班组长,努力协调好班级的各项工作。在工作中敬业爱岗,热爱学生,为人师表,责任心强,在教育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平和的环境,让学生在宽松、民-主的氛围里学习。尊重学生,不体罚,使他们身心得到愉快的发展。在家校联系方面,我除了通过家长会和家校联系手册向家长介绍班级的德育工作计划、内容和实施方法外,还通过家访或个别交谈的`形式,共同分析学生的情况,帮助家长形成正确的教育观点和方法,取得家校教育的一致性。

总之,经过一个学期的教育和培养,学生在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方面已取得较大进步。在新的学期里,我将继续努力,争取把班级的德育工作做得更好。

-------------------华丽丽的分割线------------------

又一学期的教学工作结束了。在这学期里,本人做了以下工作,现总结如下:

一、政治思想道德素养。

这学期,本人能肾教育教学的理论学习,认真写好读书笔记,特别是学习了《中学教学设计》、《中学语文教学》,以教育教学为中心,认认真真地工作。工作中,同事之间能善解人意、宽待他人,与科任老师团结协作。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从不迟到和早退,中途离校。认真参加学校的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加强自身修养,乐意接受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对学生坚持正面教育,时刻关心后进生的学习,耐心地辅导他们,特别是吴承杰,孙浩俊这两位学生不但成绩差,而且不肯做家庭作业,学习态度一点儿也不端正。我从来没有歧视他们,一方面与他们家长联系,让家长配合学校督促自己的孩子认真学习,努力完成家庭作业;一方面我在班级耐心地教育他们,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对贫困生时刻关心,,因此我经常问长问短地关心他们,促使他们健康地成长,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二、教育教学工作能力。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经常对学生进行常规教育,进行文明安全教育。在责任期间无安全事故发生,时刻对学生进行搞好学校个人的卫生教育,因此我班的卫生工作一直做得比较出色。教室窗明几净,课桌椅干净整齐。一学期来我班没有一张课桌椅有损坏现象。

在教学中,能积极按要求完成各学科的教学计划。在备课中,积极参加集体备课,并参与主讲。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组织并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在对待学生的作业中,认真批发作业,课堂作业坚持全部面批。

三、教育教学工作成绩。

这学期我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学校举行的各项活动和竞赛,并得到了很好的成绩。这主要是我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更重要的是学生集体荣誉感较强。

篇3:德育意识唤醒下的教师德育专业化

本文论述的教师德育专业化, 是指包括德育教师在内的全体教师的德育专业化过程。

一、教师德育意识的内涵

教师的德育意识是指教师作为德育过程的主体, 对自己言行的德育意义及德育活动的性质、结构、内容始终保持清醒认知的意识。

教师不是教学的机器, 而是传递道德价值、彰显教育个性的道德主体。有些教师可以放弃自己的教育责任而只抓教学, 但教师的个性、观念和行为却不可能不对学生产生影响, 这种影响是无形的、潜在的, 也是持久的、深刻的, 这是一种道德和人格上的影响。因此, 根本不存在只教书而不育人的教师, “教书育人”提法的真正用意在于强调教师在教书的同时, 必须增强育人的自觉性。从这一意义上说, 教师必须主动培育和提高德育意识, 对自己言行的德育意义形成清醒的认知。

二、交往实践:教师德育意识唤醒的重要途径

某些片面的观点认为, 教师的专业素质包括其掌握的各种理论知识、学科知识、教学方法与技能等, 只强调了教师发展所应具备的客观知识与能力, 而将教师的主体性及教育实践活动排除在外。随着对教师专业化理解的深入, 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 很难用某种孤立的知识与能力来描述教师发展, 那会使教师发展变成各项割裂的指标, 而不利于推动教师专业化的进程。教师的德育专业化也曾陷入重知识和能力、轻过程与实践的误区, 交往实践论的观点则恰好可以帮助教师克服这一思维缺陷, 走出这一行为误区。

交往实践论的观点是, 实践对于教师专业化的价值高于教师所应掌握的客观知识本身。这一观点认为, 教师的专业意识唤醒对于教师专业化具有关键作用;而教师如果离开了教育实践, 就不可能真正实现专业意识的唤醒与觉醒。教师的专业意识唤醒是教师建立主体性、发展自主性、实现教育理想的关键。

教师的德育专业化呼唤教师德育意识的生成和唤醒。教师德育意识的生成和唤醒, 源于教师与他人的交往实践。如, 通过观摩其他教师的德育教学活动, 通过与同事的热烈研讨、合作探究等途径, 教师的德育意识逐渐被唤醒。因为在与他人的交往实践中, 教师能体会到他人的教育主张、立场及教育行为背后的内在观念, 通过对话的过程, 达到反思自己的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的目的, 进而促进自我德育意识的澄清与增强。在交往实践过程中, 教师德育意识的水平才能得到提高, 德育意识的科学性与正确性才能得到检验。

有学者提出, 教师的德育意识分为四个层次。一是对德育活动的心理映象。是指教师把德育活动的目标、内容、方式和程序等在自己头脑中“复现”出来, 以感知、回忆、想象的形式把德育活动的具体图景展示出来。如果教师的德育意识仅仅停留在这种水平上, 那么教师实施的德育只能算是经验操作型的活动。二是对德育意义的自觉认识。德育意义是德育活动的自然属性, 每一种德育活动都有其德育意义。教师要掌握并体现活动的德育意义, 就必须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 能够全面地分析德育活动中的各个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分析它们与学生道德素养的生成及学生参与道德实践活动的主动性之间的联系, 并能够正确预测德育活动在进行中会出现的问题及遇到的阻碍, 从而改进德育活动的结构、内容和方法, 实现对学生的正向的德育影响。教师对德育意义的认识可以保证德育活动科学、有效地开展, 但这种意识水平仍然停留在对客观环境的意识, 还未触及对主体的意识。三是对主体活动的德育意识。德育意识发展到第三个层次, 开始将认识的焦点指向主体自身, 把德育主体视为德育意识的对象。对主体活动的德育意识与教师的自我意识有本质上的区别。自我意识是指教师始终提醒自己, 自己的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学生, 即如加里宁所说:“教师必须检点自己, 因为他的一举一动都处在最严格的监督下。没有任何人像教师这样受到如此严格的监督。”强调教师严格要求自己, 给学生做出表率。对主体活动的德育意识指教师时刻以实施德育为己任, 自觉地使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发生预期的德育影响;不光要独善其身、以身作则, 还要时刻想到如何以自己的个性为德育手段去影响学生。四是对德育个性的主体意识。不同教师的德育活动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教师对自身德育行为和德育活动的个性特点应形成清晰、全面、自觉的意识, 从而创造自己鲜明的德育个性和风格。教师的德育意识要达到第三、第四层次的水平, 离不开教师的交往实践活动。教师的德育意识唤醒, 常常体现在教师之间的互动之中。教师之间的交流非常重要, 可以说, 教师的交往实践有多丰富、多深入, 德育意识唤醒的程度就有多深刻。教师在交往实践中可以随时调整自己的各种意识, 如有关德育活动的意识, 有关教育对象的意识, 有关自己德育观念与行为的意识, 有关德育目的与任务的意识等。教师之间进行交流, 可以加深对与德育行为和活动有关的语言、知识、观点等的理解和认识, 并共同研究和调整德育活动的目标、方法、途径等。当然, 营造良好的交往氛围也是至关重要的。良好的氛围能够促进教师的交往实践, 从而为教师的德育意识唤醒开辟广阔的空间。

三、德育意识唤醒下的教师德育专业化途径

1. 达到教育专业素养的基本要求。

所谓教师的德育专业化, 就是指教师应具备起码的从事德育工作的专业素养 (达到专业标准) 。一般来说, 教师的素养结构从内容上分为三个基本维度, 即道德与文化素养、学科专业素养和教育专业素养。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教育专业素养。通常情况下, 教师对于学科专业素养方面的要求认识得比较清楚, 而相对忽视了教育专业素养, 这两方面素养是不同的。教师要实践和达到德育专业化, 就必须关注和提高自身的教育专业素养。

在德育专业化过程中, 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是指, 教师对于教育对象的品德发展特点与规律性的理解, 教师对于德育的目的、过程、途径、策略、方法与技巧等问题的认识, 以及对相关事务的实际处理能力等。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直接影响到德育活动的具体开展及其效果。教师德育专业化所应具备的教育专业素养, 如德育观念与技能等, 一方面要靠教师对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理论知识的研修去获得, 另一方面要在实际训练中去培养和提高。在帮助教师提高与德育专业化有关的教育专业素养方面, 教育管理者应有所作为, 应在制度上建立职前、职后教师发展的德育专业标准;不能达到标准者, 就不能进入教师行业。日本在其教师资格获取的必要条件中就明确规定, 中小学教师资格申请人必须获得道德教育、教育伦理等方面课程的学分。他们的做法值得我们参考、借鉴。

2. 达到专职德育教师的德育素养要求。

对于专职的德育工作者或德育教师来说, 应达到更高的专业标准要求, 即达到德育素养要求。这是由德育与其他学科教学的区别所决定的。比如, 在德育所要完成的任务中, 知识的学习只占很小的部分, 学生态度的改变、信念的确立、行为的实施才是德育追求的根本目标。所以, 教师要实现德育专业化, 就必须接受特别的专业训练。

篇4:德育教师培训

关 键 词 德育品牌;教师发展;德育能力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6)08-00-04

教师是建设学校德育品牌的关键性因素,如果没有教师的认同,没有教师德育能力的提升,学校德育品牌将沦为一种应景的装饰。当前,随着教育综合改革的日益深入,教师的重要性一再获得肯定。但是,不论是在研究还是实践层面上,对教师发展的关注却呈现出“重功能轻态度”的工具理性倾向。这不仅与“立德树人”的价值取向背道而驰,也阻碍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推进。在理论上厘清并证立教师德育能力发展的内涵,在实践层面探索出有效的教师德育能力提升的模式和方法,实乃学校德育品牌建设的应有之义。

一、道德:学校教育实践的首要目的

随着知识体系的日益分化与学科化,教育所承担的道德传承功能逐渐边缘化。以至于道德从教育最高乃至唯一的目的,慢慢转变为众多目的之一,进而又被知识的学习甚至是分数的提高所遮蔽。与此同时,“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这一中国文化所固有的教师文化观念正逐渐瓦解。然而,无论是探讨教育的基本观念,还是深究教师的专业理性,道德的基础性地位都理应重新得到重视。

(一)教育内涵:从分梳观到系统观

近代以来,对教育目的的认识逐渐被一种分梳的态度所主导。这与人们对教育内涵的理解有关,也反映出教育基本观念的变化。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提出按年龄划分教育阶段的主张,认为幼年阶段主要实施体育,少年阶段则主要通过音乐教育来涵养品格,而到了青年阶段则逐渐过渡到理性的训练上。可见,在人类智慧萌发的初期,以发展的自然序列来安排教育内容就成为人类文明的天然选择。不仅如此,思想家们又观察到,人的发展是多方面的,因此从横向的角度来切分人的能力以及相应的学习内容。经由斯宾塞的理论,智育、德育和体育分立的观点逐渐为社会普遍接受。时至近代,随着教育日益制度化,这种“遵循自然”的原则逐渐偏离了本意。赫尔巴特学派把赫尔巴特关于学校工作过程的历时性分析,转化为对学校工作职能的同时性分析,主张同时实行管理、训育(训导)、教学和养护。借鉴前苏联教育理论,我国逐渐将德育、智育、体育等教育目标作为具体工作并委以专门的人员分别开展。[1]自此,教育内涵被分解为智育、德育、体育等。教育内涵的分离与对立,不仅肢解了教育工作,也使教育目的工作化。而德育也从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目的和归宿,降格为众多工作中的一项,这不仅改变了德育的性质,也贬低了德育的地位。

然而,道德并不只是教育的构成要素之一。从系统观的视角,无论是教育的内容,还是方式,都必须符合道德的标准。一项活动如果缺少了道德的规范,就很难被看作是教育,更遑论那些反道德的活动了。[2]以分梳的观点来理解教育内涵,使得我们在背离教育本意的歧路上越走越远。如果这一基本观念不能得以澄清,那么包括德育品牌建设在内的各项学校德育活动都难以得到持续的改进。

(二)教师专业发展:从重知能到重德能

自90年代开始,我国教育界开始意识到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不仅开展了大量引介研究,还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教师专业发展活动。时至今日,教师发展活动的形式也从相对单一的“理智取向”扩展到“反思—实践取向”以及“生态取向”。然而,教师发展的内容却仍然限制在与教学知识、技能上,而忽视了教师的基本教育观念以及教学道德维度上的发展。在研究层面上,聚焦于教师德育能力发展的研究仍然付诸阙如。而在实践层面上,德育历来仅仅被当作众多教育工作中的一个,以至于各方在讨论教师德育能力的发展时,还会焦灼于究竟只指向德育工作者还是全体教师。[3]

然而,作为一个长期被遮蔽的话语,道德自始至终都是教师专业性研究论域中的题中之义。哈格里弗斯(A.Hargreaves)指出,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应包括技能、道德、政治和情绪四个维度,不能仅关注技术的维度,关心知识和技能的获得,因为教学工作需要考虑到一个人对其他人的责任。所谓教师专业发展的道德维度,即强调关心和公正地对待学习者的需要,因此,它要求教师考虑到每个决策可能的道德后果并具有道德承担。[4]而古德森(I.Goodson)则提出“原则的教师专业性”,力图从价值取向的高度来定位和分析教师专业性。[5]埃文斯(L.Evans)更是明确指出,教师的专业发展包括功能性发展和态度性发展。功能性发展强调知识性和技能性素质的培养,而态度性发展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人格、道德品质等方面的培养。教师的专业发展要兼顾二者,不可偏废。[6]

这些主张无一不与我们对教育内涵的分析相呼应。但遗憾的是,实践中无论是职前还是在职教师教育,长期以来都只注重教师的知识性和技能性素质的培养,而忽略了培养教师如何道德地教,如何教得符合教育的标准。所幸近年来又重新认识到道德对于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立德树人”作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基点,并将“综合素质评价”纳入新的高考改革方案,这释放出教育回归本源的信号。学校德育品牌的建设无疑应为实践中的学校德育发展助力,其立意在于对本校发展进行理性的分析,整合学校内外教育资源,在利益相关者协商的前提下,从教育基本观念中择取符合本校师生共同发展需要的具体价值,组织和开展学校各项活动。而学校德育品牌建设的根本动力,就在于教师德育能力的发展,因此,如何促进教师德育能力的发展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教师德育能力发展的内容解析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从学习者的角度开发和设计相应的学习过程,就要把明确的学习目标作为起点,并据此组织学习内容。围绕着学校德育品牌建设,教师德育能力应包括如下内容。

nlc202309091043

(一)专业伦理知识

增加和丰富伦理道德领域的相关知识,是教师德育专业素养提高的途径之一。没有基本的伦理知识作为支撑,教师就会缺少分析道德议题的工具。[7]了解诸如功利主义、义务论、关怀伦理等基本伦理主张,并不是要求教师成为伦理学专家,而在于为其理解和解决教育中内嵌的道德复杂问题提供理智工具。因此,伦理知识的增加应作为一种基础性的通识教育而提供给广大教师。

在苏格拉底看来“美德即知识”,人们之所以做错事是因为不知道这是错的。相应地,想要践行美德,就需要了解美德的真正含义,由此开启了从理性角度诠释道德的理论路径。所以,让教育者掌握“何为善”的知识,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丰富,更是为了使他们熟悉不同的道德论证的方法,是提升道德思维能力的基本途径。作为专业的教育者,教师不仅需要知道该做什么,而且还要知道如何证立自己的行动。而在德育品牌的建设过程中,教师作为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应该对学校所选择育人价值的内涵及体系有清晰、专业和系统的把握。

(二)育人的方法和策略

要切实提升教师的德育能力,需要从重视教师德性转为赋权赋能予教师。长期以来,重师德都是我国教师文化的重要基因,以致于我们已经习惯于将学生品德的发展建基于教师品性完善的前提之上。在价值体系单一的传统社会,这一观念有其社会结构和文化信念的基础,也确实发挥了型塑和维系主流价值观的作用。然而,随着社会形态的转变,在价值多元、社会开放的今天,单方面地强调教师德性只会给教师道德负担,使他们更倾向于在育人过程中选择不作为以求自保。为此,帮助教师掌握开展道德教育的基本方法就显得在尤为重要。

赋教师以德能,首先应帮助教师知晓不同阶段的学生在道德学习上的规律。作为学习的促进者,教师既需要通晓自己所教授的学科内容,又需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而恰当地在两者之间建立起关联,促进学习的发生。道德教育也应遵循这一基本原则。事实上,包括道德发展理论、道德移情理论在内的各种道德心理学理论,都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帮助教师了解本校学生在道德成长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及其表现,有助于他们将德育品牌的的价值内涵融进与学生相处的方方面面。

其次,从学校德育品牌的视角,教师育人能力的提升还在于找到本学科与德育品牌建设的结合点。在进行德育品牌建设过程中,学校可以利用教研活动,有意识地引导教师关注学科教学过程中的道德维度,帮助教师突破狭隘的学科教学意识。同时,也可将教师的学科育人意识作为教学评价的内容,引导教师提升教学过程的育人能力。

(三)教育基本观念

学校德育品牌的创建,本身就是凝聚利益相关方教育信念的过程。实际上,相对于教师个人的高尚美德,其教育基本观念对于形成和促进学生的道德品质更具有基础性作用。这些观念决定了教师是否能够有意识地透过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评价手段的选择,来发挥教学对学生道德品性发展的作用。[8]学校在打造德育品牌的过程中,应树立全员德育的意识,在明确“道德是教育最高且唯一目的”的基础上,努力将学校所择选德育品牌的价值内涵逐步纳入教师个人的教育信念体系中。

然而,由于教师长期埋头于繁琐日常教学活动中,缺少自我审视的机会,这使得大量教育工作并不一定能够发挥教育的作用。一方面,教育制度化的程度不断增强,使人们更为看重既定目标的完成。另一方面,与德育相关的教育目的又相对抽象,难以细化为具体的教育工作。[12]这就造成了目标易定,目的难求的局面。而市场化管理方式以及绩效评价机制的“推波助澜”,使我们在偏离教育本性的路上越走越远。

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欲使德育的功能得以彰显,需要教育实践者重新审视自己所秉持的教育目的观。要进一步厘清教育活动应该有怎样的追求以及这些追求何以成立,能否从历史和现实中确立其合理性。更重要的是,教育实践者需要更深入地思考这一普遍的价值追求如何与自己的专业生活发生关联。只有经历了这样一个理性审思的过程,零散的、杂乱的、流动的教育实践在教育目的观的整合之下才会得以重构,从而具有教育的意义。

三、校本教师德育能力培养的方法和策略

教师的学习往往与具体的情境和实践紧密联系,是在个体与情境的互动中发生的。而区别于一般性的学科教学,道德教育内嵌于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由此,我们应当针对不同的内容而辅以相应的发展方式。

(一)讲座:储备基本伦理知识

学校德育品牌的创设,需要丰富学校共同体的伦理知识。尽管仅仅依靠道德常识,普通人即可过上符合道德要求的日常生活,但作为专业人员,教师应当对基础的伦理理论有更为清晰的把握。对于涉及新知的系统性学习,讲座是较为高效的普及方式,在初期阶段,可以通过宣讲的方式,使教师能够在相对短的时间里,接触并熟悉基本的道德理论。尤其是聚焦于学校择选的德育价值的系统诠释,对于整合教师群体的认识会有很好的帮助。

(二)案例分析:锻炼专业道德思维能力

学习科学研究表明,学习者大脑中的知识是以案例的形式存在的,这些案例可能与某个具体事件密切相关。人们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中遇到困难的问题时,总是根据以往的经验来分析、判断来解决当前的问题。[10]对于教师这一实践群体来说,其加工和重组实践经验的方式同样是以事件为单位。鉴于道德在教学工作中的弥散性,以及道德观念在表达语言上的匮乏,因而,案例就成为呈现伦理知识、提升道德思维的最佳工具。

(三)观摩—实操:提升实践能力

区别于知识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的改变需要通过观摩和反复的操练才能习得。当教师对校本德育品牌建设具备了一定的前提性知识之后,就可以采取情景实操的方式,进一步提升教师德育实践能力。组织教师参与校本德育资源的开发,编写校本德育课程,围绕德育品牌设计和开展相应的德育活动,这些都能够让教师通过解决实践问题来提升德育实践能力。

nlc202309091043

(四)研究:自主性发展

事实上,教师在参与德育品牌创设的过程中也一定作出了理智的投入,只不过这往往是个体性的。因此,学校还应当通过具体的课题研究,整合个体教师所具有的零散的经验。针对具有特殊性的德育问题展开专门研究,能不断突破经验性的局限,积累更具科学性的德育知识和素养,从而使学校德育更加科学和有效。同时,通过这种行动研究的方式,也可以进一步将分散的知识建构为共享的知识,形成学校共同体文化。这种共同研究能力的提升和文化的养成,会在根本上赋予教师变革的意识和权能,使他们能够自愿自主地参与到学校教育的改进行动中。[11]

在德育品牌创设过程中强调教师德育能力的关键性作用,不在于管控教师,而在于赋权教师。对学校德育品牌的选择和创立,要以本校教师文化固有的特征为原点,尊重教师已有的经验和能动性。教师能在多大程度上参与德育品牌的建设,不仅取决于其能力大小,更取决于他们本身如何对待自己的工作、以怎样的自觉来履行职责。而教师所具有的专业态度与专业精神,不仅同职业教育与训练相关,更取决于社会分工中教师职业地位与声望,以及学校当局如何尊重教师并发挥教师主动性、释放其创造潜力。[12]

参考文献:

[1]黄向阳.德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7.

[2][8]王晓莉.立德树人何以可能:道德教育角度的审思和建议[J].全球教育展望.2014(2):63-71.

[3]刘争先.学科德育与教师的德育能力[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35):39-42.

[4] Hargreaves A.Development and desire:a postmodern perspective[C] In T. R. Guskey & M. Huberman (Ed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education:new paradigms and practices.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1995.

[5] Goodson I.Principled Professionalism[C]. In A. L. Hargreaves, Leslie N. K (Eds.), Open File: Professionalism in Teaching Prospects: Quarterly Review of Comparative Education. 2000, 30(2):181-188.

[6] Evans L. Professionalism, professionalit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professionals[J].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tudies,2008, 56(1), 20-38.

[7] Soltis J F.Teaching professional ethics[J].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1986,37(3):2-4.

[9]王建军.学校德育重建中的教师专业发展[J].中国德育.2008(6):25-27.

[10]高文,等.学习科学的关键词[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06.

[11]Mockler N.Transforming Teachers:New Professional Learning and Transformative Teacher Professionalism[J]. Journal of Inservice Education, 2005,31(4).733-746.

[12]陈桂生.“师资文化”研究旨趣[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4(3):173-179.

责任编辑 徐向阳

篇5:德育教师培训计划

为贯彻和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全面提高德育队伍的素质和能力,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的要求,我校将在全体班主任中全面实行德育队伍培训工作,以此培训我校班主任队伍的素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为保证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特制定本计划。

一、宗旨和意义

中小学班主任是中小学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本培训个人计划工作的组织者、班集体建设的指导者、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骨干,是沟通校本培训计划和社区的桥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力量。加强班主任培训是新时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迫切需要,是全面校本培训个人计划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是加强培训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实施本计划旨在将班主任培训纳入教师全员培训计划,全面提高班主任履行工作职责的能力。

二、培训对象及校本培训个人计划

(一)对今后即将担任班主任工作的教师,按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接受专题培训。

(二)对全校现任班主任教师分期分批进行培训,成绩合格后,方可校本培训个人计划留在班主任岗位上。

三、培训原则

1.针对性原则

针对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根据不同学段班级管理工作的特点和要求,研究设计培训内容。培训工作采取集中培训与教师自修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2.实效性原则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从班主任实际工作和班主任的实际培训计划出发,面向班级管理和学生管理的实践,针对教师培训总结设计与安排培训内容,重视经验交流,突出案例教学。

3.创新性原则

积极创新班主任培训内容、方式、方法、手段和机制,提高班主任培训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四、培训内容

根据学校德育队伍现状和培训对象及岗位要求,确定培训内容。培训主要内容有:班主任工作基本规范、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班级活动设计与组织、班级管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学科德育渗透与道德实践能力培养研究、预防和应对学生突发事件能力培养与德育案例研究、相关教育政策法规的应用等主题。

五、培训形式

1、采取集中培训与教师自学培训、分散自学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等培训形式。

2、采取以会代训、参观、学习、经验交流等形式对德育队伍进行培训。

六、组织领导、管理和保障

(一)组织领导

为加强对实行德育队伍培训工作的领导,学校成立了德育队伍培训工作领导小组。

(二)培训管理

1、学校设专人负责此项工作的开展。其主要职责是:

(1)负责制定《小学德育队伍培训计划》

(2)负责具体的培训工作及考核。

(3)与教师进修学校做好德育队伍培训工作。

2、学校将按照教育局、进修学校的规定和要求,认真做好本校班主

任任免、培训、考核、奖惩等各项管理工作和班主任后备人选的选拔、培养工作,要将参加培训情况作为任用班主任的重要条件和对其考核的重要内容。

(三)培训保障

1、学校建立培训工作领导小组,指定专门人员负责本校的培训工作,明确培训工作的责任制。

2、学校须保证班主任培训经费的定时划拨、使用。

德 育 教 师 培 训 方 案

平罗县陶乐第二小学

篇6:教师德育培训材料

主讲:时间:

唤醒心灵的艺术--爱

教师的工作是爱的艺术。要做一名合格的,合格的教师,必须对教育事业,对学生真心热爱。对学生的热爱是推动教育取得成功的内在动力。我认为,与其说从事的是传授学生知识的职业,不如说肩负的是改变学生心灵的重托。所以,恰倒好处的爱和关心对于学生在人格、心理等方面的发展十分重要。一个教师,只有让学生感到并且接受老师的爱与关心,他才能带领学生建设一个团结向上的班集体。以下是我对教师工作中的一点认识。

一、心的交流

作为教师,光有爱还是远远不够的,爱的方式更要讲究艺术性。学生是渴望理解与交流的,因此,平时要经常和学生进行交流,但要注意的是,交流应该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教师应该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将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行为习惯都能够比较清楚地掌握,要充分利用多种途径和全班每一位学生多进行思想和心灵上的沟通。确实,现在的孩子由于社会、家庭、环境的影响,自我意识强,受传统的观念影响小,对的尊重也有所减弱,要继续维持“师道尊严”就不是那么容易了,因此,作为碰到问题,不是埋怨,不是发火,而是用智慧最终圆满解决问题。教育工作是复杂的,但我们常常一味地把问题简单化处理,要么对学生严加苛责,不留余地,要么过于民主宽容,给学生犯错误留下可乘之机,两者都收不到良好的效果。只有正确运用策略,巧妙的化解矛盾,把握班级主要问题,才能引导学生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通过适当的交流,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关心与爱,是引导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作为教师,更应该在班集体建设中付出自己的关心与爱,让学生实实在在地体会到,感受到。教师要用爱感化所有的学生,所有的学生就会在班集体的建设中奉献出他们的那份爱。

二、和谐共进

作为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生活比其他要丰富得多,也意味着要处理的事务也更繁多。随着教育要求的改变,教师工作的要求与作用也发生了改变。教师要抓准学生的心理特点,缩短与学生的心距,真正从心与心交流的角度,富于技巧地去把持学生的心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来共同管理集体,优化个人的行为品质。

作为一个教师,班级的日常管理总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经常会碰到一些令自己手无足策的事情,感到那么力不从心。因此,班级的管理不是仅仅依靠教师本人,而是把学生当助手,不是当对手。学生才是一个班级真正的主人。其中最重要的是学生的自我管理,其次是学生间的互相教育管理,班干部的教育管理,最后才应是教师的教育管理。他班上的事,事事有人做;班上的人,人人有事做。责任到人。班上的工作,班级用品都应该有人负责、承包。这样责任明确,便于管理。正如魏书生说的那样:“普通同学能做的事,班干部不做;班干部能做的事,教师不做。”我想这不仅是培养锻炼学生能力的做法,也为身为教师的我们减轻了不少繁琐事物。

确实,对于一个教师来说,应该在相互合作中体现出平等,体现出爱与关心。因此,如何处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班集体的建设中一个需要好好解决的问题。

总之,老师对于学生的爱心是一种滋润,而如果当学生们体会到了老师的爱心从而相互敬爱和尊重,那么学生就达到了做人之本。而当学生们体会到了老师教育中的种种智慧,运用于自己的学习之中,那么学生在成绩提高之余,想必也学会了如何在生活中运用智慧。所以,班集体建设是充满人性与挑战的,是值得所有教师去思考、去探索的。我们要让学生能感受老师心底的爱,让老师用心去感受学生的美,让情感在师生之间传递。

德育培训材料

主讲:时间:

如何做一个有特色的教师

新课程改革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需要在专业化发展的道路上成就自己,这一点毋庸置疑。笔者也从不否认会有一批在专业化成长的道路上成为名师,成为“专家型”“学者型”。但对于广大普通来说,要成为“专家型”“学者型”,恐怕还有一段很长的距离。那么,广大普通如何在专业化发展的道路上成长呢?笔者以为,做一个有特色的或许才是广大普通的成长之路。有这样一个故事,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有一位中年妇女,来自中国北方农村,因为女儿在美国,这位农村妇女便到美国移民局申请绿卡。她只读完小学,汉语表达不好,英语也只会说“你好”“再见”等,她申请绿卡的理由是“有技术专长”。移民官看了她的申请表,问她:“你会什么?”她回答说:“我会剪纸画。”说着,她从包里拿出一把剪刀,轻巧地在一张彩色亮纸上飞舞起来,不到3分钟,她就剪出几个栩栩如生的动物图案。

美国移民官瞪大眼睛,像看变戏法似的看着这些美丽的剪纸画,竖起拇指,连声赞叹。这时,中年妇女从包里拿出一张报纸,说:“这是中国《农民日报》刊登的我的剪纸画。”

美国移民官一边看,一边连连点头,说:“OK!”

她就这么“OK”了。旁边和她一起申请而被拒绝的人是又羡慕又忌妒。即便是一些成功人士,据说申请移居美国,也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却很容易地申请到了绿卡,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因为她有一样拿得出手。

作为,同样需要有一样拿得出手。每个人都不是完人,不可能样样精通,但你得有一样拿得出手,拿得出手的那一样,就是你的特色。要把能拿得出手的那一样展示出来,做一个有特色的。如何成为一个有特色的呢?

首先,要认清自己,找到自己拿得出手的那一样,确定自己的成长目标。如果你的课讲得好,你就在讲课上下工夫;如果你的文章写得好,你就在写作方面努力;如果你擅长教学研究,你就争取在教学研究上出点成绩。如果你是美术老师,你的素描水平不如别人,你就在国画方面努力超越别人;如果你是音乐老师,你的声乐水平不如别人,那你就争取在器乐方面高人一筹。

其次,要竭尽全力把自己拿得出手的那一样做到极致。把自己拿得出手的那一样做到极致的唯一途径就是读书和学习。有人说“世界上并不存在谁聪明谁不聪明的问题,而是存在哪一方面聪明以及怎样聪明的问题”,通过向书本学习,通过向一些名师学习,让自己聪明的那一方面变得更加聪明,把自己拿得出手的那一样做到极致,你不就具有特色了吗?

再次,要把自己拿得出手的那一样和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只有把自己拿得出手的那一样和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培养出有特色的学生,你拿得出手的那一样才有意义。换句话说,就是把自己拿得出手的那一样发挥作用,成就学生,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成就自己,体现自身的价值,实现双赢。唯此,的专业化成长才有意义。

上一篇:司法所工作制度汇编下一篇:文字里流淌着我的爱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