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物理第11—13章知识点总结

2024-07-31

苏科版物理第11—13章知识点总结(通用8篇)

篇1:苏科版物理第11—13章知识点总结

第11——13章知识点总结

第十一章 简单机械和功知识归纳

1.杠杆:一根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就叫杠杆。

2.什么是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1)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o)

(2)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F1)

(3)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F2)

(4)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的作用线的距离(L1)。

(5)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L2)

3.杠杆平衡的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或写作:112。这个平衡条件也就是阿基米德发现的杠杆原理。

4.三种杠杆:

(1)省力杠杆:L1>L2,平衡时F1

(2)费力杠杆:L1F2(如钓鱼杠,理发剪刀等)

(3)等臂杠杆:。特点是既不省力,也不费力。(如:天平)

5(实 质是个等臂杠杆)

6.但不能改变动力方向,要费距离.(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二倍的杠杆)

7,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物重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 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2.功的计算:功(W)等于力(F)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s)的乘积。(功=力×距离)

3.功的公式:W=Fs;单位:W→焦;F→牛顿;s→米。(1焦=1牛·米).4.功的原理: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等于不用机械而直接用手所做的功,也就是说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5.斜面:FL=Gh斜面长是斜面高的几倍,推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螺丝也是

斜面的一种)

6.机械效率: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机械效率。

7.功率(P):单位时间(t)里完成的功(W),叫功率。

计算公式:。单位:P→瓦特;W→焦;t→秒。(1瓦=1焦/秒。1千瓦=1000瓦)

第十二章 机械能和内能知识归纳1.一个物体能够做功,这个物体就具有能(能量)。

2.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

3.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4.势能分为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5.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

6.物体质量越大,被举得越高,重力势能就越大。

789.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的统称。+势能)单位是:焦耳

10.方式有:动能弹性势能。

11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内能。(内能

也称热能)

4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方法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

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大。

6.物体吸收热量,当温度升高时,物体内能增大;

物体放出热量,当温度降低时,物体内能减小。

7.所有能量的单位都是:焦耳。

8.热量(Q):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叫热量。(物体含有多少热量的说法

是错误的)

9.比热(c):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

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

10.比热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质的体积、质量、形状、位置、温度的改变而

改变,只要物质相同,比热就相同。

11.比热的单位是:焦耳/(千克·℃),读作:焦耳每千克摄氏度。

12.水的比热是:C=4.2×10焦耳/(千克·℃),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每千克的水

当温度升高(或降低)1℃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4.2×10焦耳。

13.热量的计算:

① Q吸=cm(t-t0)=cm△t升(Q吸是吸收热量,单位是焦耳;c 焦/(千克·℃);m是质量;t0是初始温度;t 是后来的温度。

② Q放 =cm(t0-t)=cm△t降

1.热值(q):1/千克。

2.燃料燃烧放出热量计算:Q放=qm;(Q放 q是热值,单位是:焦/千克;m 是质量,单位是:千克。

3.利用内能可以加热,也可以做功。

4个冲程。一个工作循环中42次,曲轴转2周,对外做功1次。

6电路初探知识归纳

电源:能提供持续电流(或电压)的装置。

2.电源是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如干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发电机则

由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3.有持续电流的条件:必须有电源和电路闭合。

4.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如:金属,人体,大地,酸、碱、盐的水溶液等。

5.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如: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纯水

等。

36.电路组成:由电源、导线、开关和用电器组成。

7.电路有三种状态:(1)通路:接通的电路叫通路;(2)断路:断开的电路叫开路;

(3)短路:直接把导线接在电源两极上的电路叫短路。

8.电路图:用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叫电路图。

9.串联:把电路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叫串联。(电路中任意一处断开,电

路中都没有电流通过)

10.并联:把电路元件并列地连接起来的电路,叫并联。不影响的)

1.电流的大小用电流强度(简称电流)表示。

2.电流I的单位是:国际单位是:安培(A))。

3线柱的接法要正确,使电流从“+”接线柱入,从“-

40.02

安;②0~3安,每小格表示的电流值是0.11.电压(U):

2.电压U(V);常用单位是:千伏(KV)、毫伏(mV)、微

伏)。

3+”接线柱入,从“-”接线柱出;③被测电压不要超过电压

表的量程;40~3伏,每小格表示的电压值是0.1伏;

②0.5伏。

①1节干电池的电压1.5伏;②1节铅蓄电池电压是2伏;③家庭照明电压为220伏;

④对人体安全的电压是:不高于36伏。

1.电阻(R):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导体如果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越大,那么

电阻就越大,而通过导体的电流就越小)。

2.电阻(R)的单位:国际单位:欧姆(Ω);常用的单位有:兆欧(MΩ)、千欧(KΩ)。

1兆欧=10千欧;1千欧=10欧。

33.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电阻与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的电流无关)

4.变阻器:(滑动变阻器和电阻箱)

(1)滑动变阻器:

① 原理:改变电阻线在电路中的长度来改变电阻的。

② 作用: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的电阻来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

③ 铭牌:如一个滑动变阻器标有“50Ω2A”表示的意义是:最大阻值是50Ω通过的最大电流是2A。

④ 正确使用:A.应串联在电路中使用;B.接线要“一上一下”值调至最大的地方。

(2)电阻箱:是能够表示出电阻值的变阻器。

篇2:苏科版物理第11—13章知识点总结

一、教材分析:

1.本节课内容: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力与运动》第1节二力平衡,本节内容由二力平衡的概念、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和它的应用三部分组成。首先通过学生观察实际现象,引导学生归纳出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受到两个力的作用,引出二力平衡的概念,进而引导学生讨论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什么,再通过学生的自主实验探究二力平衡时力的三要素应满足的条件,最后通过练习掌握如何运用二力平衡条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材思路编排符合初中学生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认知规律,其中通过实验,在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归纳和演绎的过程中,有效地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并促进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形成,充分体现了物理学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点。

力学是本学期的重点内容,二力平衡又是力学中的重点之一,本节知识的学习和应用,为后面学习浮力知识奠定了知识基础,也做好了思路和方法上的准备。因此,本节知识是联系新旧知识的纽带,在力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解决力学问题的理论基础。2.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分析,知道什么是二力平衡状态。(2)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3)了解二力平衡条件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2.过程与方法:

通过研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能力;通过对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平衡现象,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对科学的热爱和对生存空间探索的欲望。3.教材的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及其教学策略: 重点: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教学策略:通过猜想假设、实验探索、观察思考和实例分析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2)教学难点及其教学策略:

难点: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

教学策略:通过实际应用,举例说明等手段帮助学生克服困难、达到掌握的目标。

二、教学方法

创设物理情境,激发求知欲,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对实验进行观察、思考,最终由学生总结结论、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探究实验,充分发挥实验的直观作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造力。在实验中,指导学生学会“实验探索—思考深入—归纳总结”的实验探究问题的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

三、教学程序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首先回忆学过的几个力,指出物体在受力时的运动状态会不同,引出本节课继续学习力和运动的知识。通过走钢丝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过渡到对几幅图片(如静止在桌上的花瓶、匀速上升的物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状态的分析。进而引出平衡状态分为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两种情况,并给出平衡力的概念:物体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相互平衡。下面就过渡到准备研究最简单的平衡---二力平衡。

2、实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探究二力平衡时两个力应满足的条件,首先由学生展开猜想,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再由学生汇报猜想条件,此时教师可提示学生从力的三要素来考虑。猜想是为下面的实验探究做准备,如何设计实验来验证猜想,仍然让学生思考讨论,可采用小组汇报的形式介绍。由于实验器材比较特殊,用到初三才接触的定滑轮,教师在实验前可以适当介绍器材。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探索、发现、归纳二力平衡条件,以突出重点。实验探究与验证:

(活动1)两个力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研究两个力的大小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步骤:进行仪器组装,选择适当数量的钩码,来改变细线对硬纸板两个对角拉力的大小。(活动2)作用在硬纸板对角上的两个力的大小相等,在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研究两个力的方向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步骤:卡片一侧不挂钩码,另一侧挂两个,使卡片受两个力沿同一方向。

(活动3)作用在硬纸板对角上的两个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但不在同一直线上。步骤:把卡片转过一个角度,使小卡片受到的两个拉力不在一条直线上,但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最后一个条件是两个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老师可以直接用剪刀剪开静止的纸片,让学生认真观察,看剪开后的现象。学生思考后归纳:

1)使小卡片所受的两个力方向相反、在一条直线上。当两个力的大小相等时,卡片_________;当两个力的大小不等时,卡片___________。(平衡/不平衡)

2)使小卡片所受的两个力大小相等、在一条直线上。当两个力方向相反时,卡片_________;当两个力方向相同时,卡片__________。(平衡/不平衡)

3)使小卡片所受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当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时,卡片__________;当两个力不在一条直线上时,卡片___________。(平衡/不平衡)学生总结实验结论: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同一直线、同一物体。判读作用于物体的两个力是否平衡

学生及时总结:判断物体是否受力平衡有两种方法(1)由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

(2)由所受力的关系来判断,即二力平衡条件来判断 试一试:

(1)测滑动摩擦力的方法;(出示视频)让新旧知识进行整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加深对二力平衡条件的理解。

(2)试一试: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静止和匀速运动时物体的重力。阅读“生活·物理·社会” 继续了解二力平衡原理的应用

3、当堂训练,运用典型练习及时进行训练,突破难点。

(1)跳伞运动员在空中张开降落伞后,跳伞运动员匀速下降,这是因为跳伞运动员()A.没有受到力的作用 B.受到的重力小于阻力

C.受到的重力等于阻力 D.受到的重力大于阻力

(2)重80牛的物体放在水平桌面上,滑动时受到的阻力是12牛,要使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所需的水平拉力是()A.12N B.68N C.80N D.2N(3)一本书放在水平桌面上,下列几对力中,那对是平衡力()A.书受到的重力和桌子对书的支持力 B.书受到的重力和书对桌子的压力 C.书对桌子的压力和桌子对书的支持力 D.书受到的重力和桌子受到的重力

(4)一个物体同时受到两个力的作用,这两个力的三要素完全相同,那么这两个力()A.肯定是平衡力 B.肯定不是平衡力

C.可能是平衡力,也可能不是平衡力

篇3:苏科版物理第11—13章知识点总结

信息库是指在正文后添加的拓展性知识, 它具有补充和延伸的特点.信息的知识板块是根据具体的教材内容而设定的, 不是每章的内容都有, 它也不是针对于普遍的学生, 它是针对于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而设定的, 让学习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比较强的学生经过更深一步探索, 获得更高层次的系统知识, 形成创新的思维, 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教材是知识的载体, 作为传授知识的主要工具, 有效地传承和发展学科的知识.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方面, 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发挥其教育教学最大的功效, 推广和试用以后得到了广大师生和教育者的认可和支持, 让物理的教学更具有可操作性.

二、初中物理教材中“信息库”知识板块的教学策略

1. 研究物理的发展史, 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精神

物理学史是人类对自然现象和物理规律探索的认识史.在物理的教学中进行物理学史教育, 可以让学生了解物理学科更多的发展史, 在物理学家的身上受到更多的启发和寻找学科的创造灵感, 深入探讨学科的奥秘, 形成创新的思维.

物理教材的第七章中的“信息库“主要是介绍了显微镜的发展史, 而且最早还是由一个眼镜店的老板研究出来的;教材的第九章的“信息库”中介绍了牛顿在物理学科方面的杰出贡献, 他结合了前人的物理研究成果, 发明出了运动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在教材第十一章的“信息库”中讲解了著名的物理学家伽伐尼和伏打是通过什么样的实验方式对电流进行研究的, 让人不可思议的是, 他为了研究电流的大小, 竟然用自己宝贵的身体进行电流的实验.通过研究物理的发展史, 以及名人的科学研究的杰出成果, 在科学家对真理的探索坚持不懈精神的鞭策下, 利于学生培养永不言败的探索精神, 树立与时俱进的学习理念, 达到崇尚科学文明、追求真理的学术境界.

2. 温故而知新,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教材具有环环相扣的特点.所谓温故而知新, 学生形成课前预习和课后练习的好习惯, 有利于他们掌握学科的系统知识, 加强物理学科和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例如, 在物理教材第九章中的“信息库”:介绍了反应距离和制动距离之间的联系和产生要素.学生可以结合之前学过的摩擦力知识, 回顾和复习摩擦力的要点, 在反应距离和制动距离的学习中, 起到了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我们可以把物理的课堂转移到自然知识科目的教育中, 合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 鼓励学生制作一些小发明, 进行物理实验的研究.或者在课余生活中, 可以组织学生到大自然中观察一些有关物理知识的现象, 然后总结出相关的规律.

3. 加强物理学科与其他科目的联系, 形成全面的知识体系

物理教材的第一章:介绍了“多普勒效应”;教材第十三章:主要介绍光现象的形成以及臭氧层与紫外线的关系;在第十四章中, 介绍了各种各样的温度计;第十五章介绍了计算机中CPU的上的散热器.所以在物理的教学中, 要注意物理知识与生产、生活以及科技的发展的紧密联系.

在教学方法的改善中, 可以结合多媒体课程的教育.让学生结合互联网上或者是通过其他途径获取更多的前沿科技知识.组织学生到附近的工厂观摩各种各样的产品, 了解它们是应用什么物理知识进行生产的, 或者带领学生乘坐重力电梯, 结合“信息库”知识板块的介绍, 我们就会明白电梯就是滑轮的使用.

4. 开展制作大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物理教材信息库的模版中, 设置了各种各样的探究活动, 要求师生们坚持与时俱进的研究理念, 加强物理学科知识和社会生活的联系, 通过比赛的形式, 提高教学的成果.在初三教材第十三章“信息库”中主要是介绍了物理学家对杠杆的研究, 我们可以进行设计杠杆的比赛;第八章“信息库”介绍了弹性形变, 让学生设计弹簧测力计和简易计时器等.在摩擦力的研究中, 让学生制作各种各样的物理研究模具.同时还可以通过物理理论知识的竞赛, 使学生形成丰富的理论知识和精湛的操作技巧, 达到学以致用的学习目的.经过理论和操作上的各种比赛, 学生交上来的作品以及在比赛中的优秀表现都让我们大为赞赏.

总之, 通过对“信息库”知识板块的研究, 扩展了课堂教学的空间, 使物理教学的实践更具有直观性和可操作性, 有利于学生投入到全神贯注的学习状态中, 树立崇尚科学的信念.“信息库”知识板块与现代科技发展的有机结合, 有利于培养学生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摘要:素质教育教材的改革和创新, 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求, 提高学生整体的学科素质和综合素质.课程的改革具有指导性、规范性、操作性.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中“信息库”知识板块, 是教材改革的特色之一.体现了课堂上“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参与合作交流, 形成创新思维.本文主要是结合“信息库”的知识板块的特点, 分析有效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信息库知识板块,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张友兰.初中物理教学中应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J].新课程 (教研) , 2010.

[2]王绍符.从知识的整合看基础教育物理教材的改革[J].物理通报, 2011 (7) .

[3]黄宏君.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中“信息库”知识板块的教学策略研究[J].中学物理.2008 (4) .

篇4:苏科版物理第11—13章知识点总结

1.质量(m):物体所含有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2.质量主单位:kg。常用单位:t,g,mg,1t=103kg=106g=109mg(千进位)

3.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因它不随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而改变。

4.质量测量工具:实验室常用托盘天平。

5.天平的正确使用:(1)使用天平时,应将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2)调节天平时,应先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的“0”刻度线处,再调节横梁上的平衡螺母,使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的刻度线;(3)测量物体质量时,应将物体放在天平的左盘,然后用镊子向右盘加减砝码,移动游码,使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的刻度线;此刻右盘中砝码总质量与游码所示质量之和,就等于所测物体的质量。

6.使用天平应注意:(1)不能超过最大称量;(2)加减砝码要用镊子,且轻拿轻放;(3)保持天平与砝码的干燥与清洁,不要把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直接放在托盘上。

7.密度 定义:某种物质的物体,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mρ公式:用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V

单位:kg/m3,g/cm3,1g/cm3=1000kg/m3;

8.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不同种类的物质密度一般不同。密度决定于物质的种类和状态,跟物体的质量、体积无关。

9.水的密度ρ=1.0×103kg/m3.它表示1 m3水的质量是1.0×103kg

10.密度知识的应用:

(1)鉴别物质:用天平测出m和用量筒测出V,据公式求出ρ。再查密度表。

(2)求不便直接测量质量:m=ρV。

(3)不便直接测量求体积:V=m/ρ

11.物质的物理属性包括:状态、硬度、密度、比热、透光性、导热性、导电性、磁性、弹性、延展性沸点、熔点、范性等。

第七章 从粒子到宇宙

1.分子动理论的内容是:(1)常见的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2)分子处在永不停息地的无规则运动中;(3)分子间不仅存在吸引力,而且还存在排斥力。

2.扩散:不同物质相互接触,彼此进入对方现象。

3.固体、液体压缩时分子间表现为斥力大于引力。

固体很难拉长是分子间表现为引力大于斥力。

4.分子是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质子和中子是由夸克组成的.

5.汤姆逊发现电子(1897年);卢瑟福发现质子(1919年);查德威克发现中子(1932年);盖尔曼提出夸克设想(1961年)。

6.加速器是探索微小粒子的有力武器。

7.银河系是由群星和弥漫物质集会而成的一个庞大天体系统,太阳只是其中一颗普通恒星。

8.宇宙是一个有层次的天体结构系统,大多数科学家都认定:宇宙诞生于距今150

亿年的一次大爆炸,这种爆炸是整体的,涉及宇宙全部物质及时间、空间,爆炸导致宇宙

空间处处膨胀,温度则相应下降。

9.1 AU(一个天文单位)是指地球到太阳的距离。1AU=1.496×1011m

10.L.y.(光年)是指光在真空中行进一年所经过的距离。它是最长的长度单位.l.y.=9.461×1015m

第八章 力

1.什么是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同时也受到后者对它的力)。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物体形状

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

4.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1牛顿大约是你拿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

5.弹性形变:如果形变的物体在撤去外力后能恢复原状,物体发生的这种形变叫弹

性形变,使物体发生弹性形变的外力越大,物体的形变越大.

6.弹力:物体发生弹性形变后,力图恢复其原来的形状,而对加一个物体产生力,这

个力叫弹力.拉力、压力都属于弹力.

7.实验室测力的工具是:弹簧测力计。

8.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9.弹簧测力计的用法:(1)先了解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分度值,所测力的大小应在它的量程内.(2)测量前应检查指针是否指在0刻线上,若不在,就校正0点.(3要使弹簧

测力计的轴线方向与受力方向一致,读数时,视线应与刻度盘垂直.

10.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11.力的示意图就是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具体的画法是:

(1)用线段的起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2)延力的方向画一条带箭头的线段,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

(3)若在同一个图中有几个力,则力越大,线段应越长。有时也可以在力的示意图

标出力的大小,12.重力 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公式:G=mg,(式中g是重力与质量的比值:g=9.8 N/kg,在粗略计算时

也可取g=10N/kg);重力跟质量成正比。

13.重垂线是根据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原理制成。

14.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

15.滑动摩擦力:

定义: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滑动时,会受到阻碍它运动的力。

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

决定因素: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 有关系。压力越大、接触面越粗

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16.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增大压力和使接触面粗糙些。

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1)使接触面光滑和减小压 力;(2)用滚动代替滑动;(3)加润滑油;(4)利用气垫。(5)让物体之间脱离接触(如磁悬浮列车)。

第十章 力和运动

1.物体平衡状态:物体在几个力作用下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我们就说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当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就叫做二力平衡。

2.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才平衡。

3.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牛顿第一定律是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来的,因而不能用实验来证明这一定律)。

4.惯性:物体具有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叫做惯性定律。

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物体的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惯性现象的解释:(1)、明确研究对象原来所处的状态。(2)、物理过程(突然发生怎样的情况)(3)、研究对象(或其一部分)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状态.(4)、出现怎样的现象.5.力与运动: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物体在不受力或受到平衡力作用下都会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第九章 压强和浮力知识归纳

1.压力:垂直作用于物体表面的力叫压力。

2.压强 定义:物体所受压力与受力面积的之比叫压强。

公式:

P---PaF---NS---m2

单位:帕斯卡,简称:帕(Pa),1Pa=1N/m2,3.增大压强方法 :(1)S不变,F↑;(2)F不变,S↓(3)同时把F↑,S↓。而减小压强方法则相反。

4.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由于液体自身的重力和流动性。

5. 液体压强特点:(1)液体对容器底和壁都有压强,(2)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3)液体的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4)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5)在不同液体的同一深度处,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6.液体压强计算公式:P =ρgh(ρ---kg/m3;g=9.8N/千kg;h是深度,指液体自由液面到液体内部某点的竖直距离,单位是m。)

7.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体积和质量无关。

8. 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是马德堡半球实验。测定大气压实验是托理拆利实验.

9.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大气层自身重力和流动性,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增大而减小。

10.测定大气压的仪器是:气压计,常见气压计有水银气压计和无液气压计(金属盒气压计)。

13. 标准大气压:把等于760毫米水银柱的大气压。1标准大气压=760毫米汞柱=1.0

1×105帕=10.34米水柱。

14.沸点与气压关系:气压减小时沸点降低,气压增大时沸点升高。

15.流体压强大小与流速关系:在流体中流速越大地方,压强越小;流速越小的地方,压强越大。

1.浮力: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都受到液体或气体向上的托力,这个力叫浮力。

浮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物体在空气中也受到浮力)

2.物体沉浮条件:(开始是浸没在液体中)

方法一:(比浮力与物体重力大小)

(1)F浮﹤ G,下沉;(2)F浮>G,上浮(3)F浮 =G,悬浮或漂浮

方法二:(比物体与液体的密度大小)

(1)ρ 物﹥ρ液,下沉;(2)ρ 物﹤ρ液,上浮(3)ρ 物=ρ液,悬浮。(不

会漂浮)

3.浮力产生的原因: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它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4.阿基米德原理: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浸没在气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气体受到的重力)

5.阿基米德原理公式:F浮=G排=ρ液gV排

6.计算浮力方法有:

(1)称量法:F浮= G — F,(G是物体在空气中的重力,F 是物体浸入液体中弹簧秤的读数)

(2)压力差法:F浮=F下-F上

(3)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ρ液gV排

(4)平衡法:F浮=G物(适合漂浮、悬浮)

7.浮力利用

(1)轮船:用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做成空心,使它能排开更多的水。这就是制成轮船的道理。

(2)潜水艇:通过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沉浮。

篇5:苏科版物理第11—13章知识点总结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24分)

1.下列语句中不是命题的是()

A.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B.过直线外一点作直线的垂线

C.同旁内角互补

D.如果a=b,c>0,那么ac>bc

2.下列命题是真命题的是()

A.五边形的内角和是720°

B.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C.内错角相等

D.三角形的重心是这个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

3.举反例说明“一个角的余角大于这个角”是假命题,下列反例中不正确的是()

A.设这个角是45°,它的余角是45°,但45°=45°

B.设这个角是30°,它的余角是60°,但30°<60°

C.设这个角是60°,它的余角是30°,但30°<60°

D.设这个角是50°,它的余角是40°,但40°<50°

4.如图,下列推理及所说理由正确的是()

A.因为DE∥BC,所以∠1=∠C.理由: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B.因为∠2=∠3,所以DE∥BC.理由: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C.因为DE∥BC,所以∠2=∠3.理由: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D.因为∠1=∠C,所以DE∥BC.理由: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第4题)

(第5题)

(第6题)

5.如图,AB⊥EF,CD⊥EF,∠1=∠F=30°,那么与∠FCD相等的角有()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6.如图,∠1,∠2,∠3,∠4满足的关系式是()

A.∠1+∠2=∠3+∠4

B.∠1+∠2=∠4-∠3

C.∠1+∠4=∠2+∠3

D.∠1+∠4=∠2-∠3

7.下列命题:

①若a≤0,则|a|=-a;②若ma2>na2,则m>n;

③等边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④三角形的中线把三角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

其中原命题和它的逆命题都是真命题的有()

A.1个

B.2个

C.3个

D.0个

8.黑板上写有1,,…,共100个数,先从黑板上的数中,选取2个数a,b,然后删去a,b,并在黑板上写上数a+b+ab,重复上面的操作,则经过99次操作后,黑板上剩下的数是()

A.99

B.100

C.101

D.102

二、填空题(每题3分,共30分)

9.命题“如果∠1=∠2,∠2=∠3,那么∠1=∠3”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结论是______________.

10.把命题“同位角相等”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命题“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的逆命题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下列四个命题中,真命题有________个.

①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

②如果∠1和∠2是对顶角,那么∠1=∠2;

③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内角;

④如果x2>0,那么x>0.13.用一组a,b,c的值说明命题“若a<b,则ac<bc”是错误的,这组值可以是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14.如图,AB∥CD,∠A=38°,∠C=∠E,则∠C的度数为________.

(第14题)

(第15题)

(第16题)

(第17题)

15.如图,已知∠BDC=142°,∠B=34°,∠C=28°,则∠A=________°.16.如图,直线l∥m,将含有45°角的三角尺ABC的直角顶点C放在直线m上.若∠1=25°,则∠2的度数为________.

17.如图,在△ABC中,∠ACB=90°,将△ABC折叠,使点B恰好落在AC边上的点E处,若∠A=22°,则∠BDC等于________.

18.甲、乙、丙、丁、戊、己六人,将在“学党史,讲党史”活动中进行演讲,要求每位演讲者只讲一次,并且在同一时间只有一位演讲者,三位演讲者在午餐前演讲,另三位演讲者在午餐后演讲,丙一定要在午餐前演讲,仅有一位演讲者处在甲和乙之间,丁在第一位或在第三位演讲.如果戊是第四位演讲者,那么第三位演讲者是________.

三、解答题(19,20题每题8分,21,22题每题6分,23,24题每题9分,其余每题10分,共66分)

19.如图,已知∠1=∠2,∠5=∠6,∠3=∠4,求证:AD∥BC,AE∥BD.请完成下列证明过程.

证明:∵∠5=∠6(),∴AB∥CE(),∴∠3=________.

∵∠3=∠4,∴∠4=∠BDC(),∴________∥BD(),∴∠2=________.

∵∠1=∠2,∴∠1=________,∴AD∥BC.20.写出下列各命题的逆命题,并判断其逆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如果是假命题,请举出一个反例说明.

(1)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2)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3)相等的角是内错角;

(4)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

21.根据真命题“若a-b≥0,则a≥b”,比较多项式x2+2y2与2xy+4y-4的大小.

22.如图,B,A,E三点在同一直线上,(1)AD∥BC,(2)∠B=∠C,(3)AD平分∠EAC.请你用其中两个作为条件,另一个作为结论,构造一个真命题,并证明.

已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求证:________________.

证明:

23.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C=90°,BE平分∠ABC,DF平分∠ADC,求证:BE∥DF.24.如图①,在△ABC中,CD,CE分别是△ABC的高和角平分线,∠BAC=α,∠B=β(α>β).

(1)若α=70°,β=40°,求∠DCE的度数;

(2)试用含α,β的代数式表示∠DCE的度数(直接写出结果);

(3)如图②,若CE是△ABC的外角∠ACF的平分线,交BA的延长线于点E,其余条件不变,且α-β=30°,求∠DCE的度数.

25.如图,AB是⊙O的直径,把AB分成几条相等的线段,以每条线段为直径分别画小圆,设AB=a,那么⊙O的周长l=πa.计算:(1)把AB分成两条相等的线段,每个小圆的周长l2=l;

(2)把AB分成三条相等的线段,每个小圆的周长l3=________;

(3)把AB分成四条相等的线段,每个小圆的周长l4=________;

(4)把AB分成n条相等的线段,每个小圆的周长ln=________.

结论:把大圆的直径分成n条相等的线段,以每条线段为直径分别画小圆,那么每个小圆的周长是大圆周长的________.试探究每个小圆的面积与大圆面积的关系.

26.探究与发现:

探究一:我们知道,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那么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外角的和之间存在何种数量关系呢?

如图①,∠FDC与∠ECD为△ADC的两个外角,试探究∠A与∠FDC+∠ECD的数量关系.

探究二: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与另两个内角的平分线所夹的钝角之间有何种数量关系?

如图②,在△ADC中,DP,CP分别平分∠ADC和∠ACD,试探究∠P与∠A的数量关系.

探究三:若将△ADC改为任意四边形ABCD呢?

如图③,在四边形ABCD中,DP,CP分别平分∠ADC和∠BCD,试探究∠P与∠A+∠B的数量关系.

探究四:若将△ADC改为任意六边形ABCDEF呢?

如图④,在六边形ABCDEF中,DP,CP分别平分∠EDC和∠BCD,请直接写出∠P与∠A+∠B+∠E+∠F的数量关系.

答案

一、1.B 2.B 3.B 4.C 5.B 6.D 7.A

8.B 点拨:∵a+b+ab+1=(a+1)(b+1),∴每次操作前和操作后,黑板上的每个数加1后的乘积不变,设经过99次操作后,黑板上剩下的数为x,则x+1=(1+1)××××…××,化简得x+1=101,解得x=100,∴经过99次操作后,黑板上剩下的数是100.二、9.∠1=∠2,∠2=∠3;∠1=∠3

10.如果两个角是同位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11.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12.1 13.1;2;-2 点拨:答案不唯一.

14.19° 15.80 16.20° 17.67°

18.甲或乙

三、19.已知;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BDC;等量代换;AE;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ADB;∠ADB

20.解:(1)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真命题.

(2)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真命题.

(3)内错角相等.假命题.反例:如图,∠1与∠2是内错角,但∠1≠∠2.(4)面积相等的三角形等底等高.假命题.反例:底边是2,高是4的三角形与底边是4,高是2的三角形.

点拨:(3)和(4)题所举反例不唯一.

21.解:x2+2y2-(2xy+4y-4)

=x2+2y2-2xy-4y+4

=x2-2xy+y2+y2-4y+4

=(x-y)2+(y-2)2≥0,∴x2+2y2≥2xy+4y-4.22.解:AD∥BC,∠B=∠C;AD平分∠EAC

证明:∵AD∥BC,∴∠B=∠EAD,∠C=∠DAC.又∵∠B=∠C,∴∠EAD=∠DAC.即AD平分∠EAC.点拨:答案不唯一.

23.证明:∵∠A=∠C=90°,四边形ABCD的内角和为360°,∴∠ADC+∠ABC=180°.∵BE平分∠ABC,DF平分∠ADC,∴∠FDC+∠EBC=90°.∵∠C=90°,∴∠BEC+∠EBC=90°,∴∠FDC=∠BEC,∴BE∥DF.24.解:(1)∵∠ACB=180°-(∠BAC+∠B)=180°-(70°+40°)=70°,CE是∠ACB的平分线,∴∠ACE=∠ACB=35°.∵CD是△ABC的高,∴∠ADC=90°,∴∠ACD=90°-∠BAC=20°,∴∠DCE=∠ACE-∠ACD=35°-20°=15°.(2)∠DCE=.(3)如图,作∠ACB的平分线CE′,交AB于点E′,则∠DCE′==15°.∵CE′是∠ACB的平分线,CE是∠ACF的平分线,∴∠ECE′=∠ACE+∠ACE′=∠ACB+(∠B+∠BAC)=90°,∴∠DCE=90°-∠DCE′=90°-15°=75°.25.解:(2)l(3)l(4)l

∵每个小圆的面积=π=,大圆的面积=π=πa2,∴每个小圆的面积是大圆面积的.26.解:探究一:∵∠FDC=∠A+∠ACD,∠ECD=∠A+∠ADC,∴∠FDC+∠ECD=∠A+∠ACD+∠A+∠ADC=180°+∠A.探究二:∵DP,CP分别平分∠ADC和∠ACD,∴∠PDC=∠ADC,∠PCD=∠ACD,∴∠P=180°-∠PDC-∠PCD

=180°-∠ADC-∠ACD

=180°-(∠ADC+∠ACD)

=180°-(180°-∠A)

=90°+∠A.探究三:∵DP,CP分别平分∠ADC和∠BCD,∴∠PDC=∠ADC,∠PCD=∠BCD,∴∠P=180°-∠PDC-∠PCD

=180°-∠ADC-∠BCD

=180°-(∠ADC+∠BCD)

=180°-(360°-∠A-∠B)

=(∠A+∠B).

探究四:∠P=(∠A+∠B+∠E+∠F)-180°.点拨:∵DP,CP分别平分∠EDC和∠BCD,∴∠PDC=∠EDC,∠PCD=∠BCD.∵六边形ABCDEF的内角和为(6-2)×180°=720°,∴∠P=180°-∠PDC-∠PCD

=180°-∠EDC-∠BCD

=180°-(∠EDC+∠BCD)

=180°-(720°-∠A-∠B-∠E-∠F)

篇6:苏科版物理第11—13章知识点总结

【学习目标】

1.回顾、思考本所学的知识及思想方法,并能进行梳理,使所学知识系统化.

2.丰富对平面图形的认识,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导学提纲】

梳理本知识:

1. 基本概念

2.位置关系 .

3.相关图形的性质.

(1)线段和直线的有关性质:

(2)余角、补角、对顶角的有关性质:

(3)平行和垂直的有关性质:

4.基本作图.(尺规作图)

(1)作一条线段AB等于线段a;

(2)作 等于 .

5.分类思想.

【反馈矫正】

1.完成本p172页复习题第1、2、3、4、5、7、8题

2.8°44′24″用度表示为_______,110.32°用度、分、秒表示为_______.

3.如果 与 互补, 与 互余,则 与 的关系是( )

A. = B.

C. D. 与 互余

4.在1点与2点之间,时钟的时针与分针成直角的时刻是1时______分.

5.如图,OE是∠AOD的平分线,OF⊥OD,垂足为O,

∠EOF=19°,求∠AOD的度数.

【迁移拓展】

完成本p172页复习题第9、11、14题

【堂作业】本p172页复习题第6、10题

整式

题2.1 整式时本学期

第 时日期

型新授主备人复备人审核人

学习

目标(1)了解单 项式 及单项式系数、次数的概念;

(2)会准确迅速地确定一个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重点

难点重点:单项式及单 项式的系数、次数的`概念;

准确迅速地确定一个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难点:单项式概念的建立

流程师生活动时 间复备标注

一、导入新

回顾:先填空,再请说出你所列式子的运算含义。

1、边长为x的正方形的周长是 。

2、一辆汽车的速度是v千米/小时,行驶t小时所走过的路程为 千米。

3、如图正方体的表面积为 ,体积为 。

4、设n表示 一个数,则它的相反数是

看前图,尝试回答3 个问题

在小学,我们学过 用字母表示数。我们 可以用这种方法回答上面的问题。在本还会看到,我们不仅可以用字母 或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和数量关 系,而且还可以将这样的式子进行加减运算。这些内容将为下一一元一次方程的学习打下基 础

二、新授

1、自学第54--55页,回答下列问题

完成思考的4个问题

什么是单项式,单项式的系数,次数?举例说明

归纳小结:数或字母的积的式子叫做单项式,单项式中数字因数叫做单项 式的系数,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的和叫做这个单 项式的次数。

注意:单项式表示数字与字母相乘时,通常数字写在前面 ;系数、指数为1时,常省略不写。

完成56页练习1

2、自学第55页例题,回答 下列问题

独立完成例题,后订正答案

同一个式子表示的意义是否相同?

归纳小结:用字母表示数后,同一个 式子可以表示不同的含义。

3、完成56页练习2

三、堂达标练习

59页习题1

四、堂小结

1、单项式、单项式系数、单项式次数的概念

篇7: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是声源)。

3.不同物体的传声效果不同,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大于在液体中传播的速度大于在气体中的传播的速度(固>液>气)。

5.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6.声音是一种波(科学上用类比法研究声波),即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7.声波是具有能量的(声波是能量传播的一种)。

8.声音每秒传播的距离叫声速。

由表格知,影响声速的因素:介质和温度。同种介质,温度越高,声速越快。

声音的特性

1.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单位是分贝,用字母表示为dB)

2.物体振动的幅度叫振幅。

3.影响人听到响度的因素:○1声源振幅的大小 ○2距离声源远近

4.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

5.音调的影响因素:振动的频率。

6.物体每秒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单位是赫兹,用字母表示为Hz)。

7.一般情况下,声源质量越大,发出的音调越低。

8.声音的品质叫做音品(音色)。

9.音色的影响因素:声源本身的材料、结构、发生方式等。

本节注意点:○1响度小,声源振幅不一定小,还可能与距离声源远近有关;

○2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响度变,音调不变;

○3听音调可以判断机器是否损坏,瓷器是否完好、瓜果是否成熟;

○4一部分乐器是空气柱振动而发声,空气柱越短,音调越高。乐音与噪音

1.从生活角度来说,动听的、令人愉快的声音叫做乐音;难听的、令人厌烦的声音叫做噪音。

2.从物理学角度来说:波形有规律的声音叫做乐音;波形杂乱无章的声音叫做噪音。

3.噪声来源:○1工业噪声 ○2交通噪声 ○3生活噪声

4.噪声的危害:噪声影响人的睡眠、休息、学习和工作,还会损害人的听力,使人产生头痛、记忆力衰退等神经衰弱症状;噪声还是诱发心脏病和高血压的重要原因之一。

5.控制噪声的途径:○1声源处 ○2传播途中 ○3人耳处

6.控制噪声的方法:○1消声 ○2吸声 ○3隔声

人耳听不到的声音

1.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音叫做可听声(即人耳的听觉范围为20Hz——20000Hz)。

2.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叫次声波。

3.超声波特点:○1定向性好 ○2穿透力强 ○3易于集中能量

4.次声波特点:○1传得很远 ○2容易绕过障碍物 ○3无孔不入

5.超声波应用:○1声纳系统 ○2B超 ○3超声波速度测定器 ○4超声波清洗仪

6.次声波应用:○1预测地震、台风、海啸等自然灾害 ○2核爆炸、火箭发射等 ○3次声武器

第二章 物态变化

物质的三态 温度的测量

1.物质有三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2.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3.温度计的构造:①装酒精、没有或水银的玻璃泡②玻璃外壳③毛细管④刻度

4.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工作的。

5.摄氏温标是摄尔西斯制定,单位是摄氏度(℃)

6.量程:测量范围。

7.分度值:最小刻度所代表的数值。

8.摄氏温标的分度方法:在一标准大气压下,纯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纯水沸腾时的温度规定为100℃。在0℃和100℃之间分成100份。每份为1℃。

9.测量方法:

(1)会选:使用前估计被测物体的温度,观察量程和分度值,选择合适的温度计。

(2)会放:将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

(3)会读:待液面稳定后;立即读数,且不能离开被测物体读数,实现应与被测物体持平。

(4)会记:记录数值且带上单位。

10.体温计

(1)构造特点:①有一个细的弯曲的缩口 ②外表呈三棱柱状具有放大作用

(2)①量程:35℃——42℃ ②分度值:0.1℃

(3)使用:使用前应该甩几下,且可以离开被测物体读数。汽化和液化

1.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

2.汽化有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

3.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且只能在液体表面发生。液体蒸发需要吸热,是缓慢的汽化现象。

4.蒸发速度的影响因素:①液体温度(越高越快)②液体表面积(越大越快)③液体表面空气流速(越快蒸发越快)

5.在一定温度下,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叫做沸腾。

6.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液体的沸点。

7.液体沸腾需要吸热,且要达到沸点,继续吸热。

8.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叫做液化,液化时气体放热。

(1)器材:烧杯、水、温度计、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火柴、秒表

(2)节省时间的方案:①用温度较高的水做实验 ②加大气压(如:加盖子)③少放水

(3)实验现象:①沸腾前温度不断上升,声音较大,气泡很少,气泡上升过程中由大到小;②沸腾时温度不变,声音较小,气泡变多,气泡上升过程中由小到大,直至破裂。

(4)气压高,沸点就高,反之,气压低,沸点就低。

(5)改变气压的方法:①密封口部(加大气压)②抽气(减小气压)

(6)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叫做液化,液化过程中放热。

(7)液化方法:①降低温度 ②压缩体积 熔化和凝固

1.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做熔化,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2.有固定的熔化温度的固体叫晶体(冰、食用盐、石墨、水晶)。

3.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熔点。

4.晶体熔化特点:①温度不变 ②不断吸热

5.晶体熔化条件:①达到熔点 ②继续吸热

6.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的固体叫做非晶体(松香、石蜡、玻璃、橡胶、塑料、沥青)。

7.非晶体熔化特点:熔化过程不断吸热,温度不断上升。

8.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做凝固,凝固放热。

9.晶体溶液凝固特点:凝固时不断放热,温度不变。

10.晶体溶液凝固时的温度叫凝固点。

11.晶体溶液凝固条件: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

12.同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13.非晶体溶液凝固特点:没有固定的凝固温度,凝固过程中不断放热,温度不断下降。升华和凝华

1.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华。

2.物质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第三章 光现象

光的色彩 颜色

1.自身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2.光源分为天然光源(太阳、萤火虫、闪电、发光的水母)和人造光源(打开的电灯、燃烧的光源);月亮、行星、卫星、珍珠宝石、镜子都不是光源。

3.白光是由赤、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的。

4.透明物体只能透过与其自身颜色相同的色光,其他颜色的光都被吸收了;不透明物体颜色由其反射色光决定(黑色物体吸收任何色光,白色物体反射所有色光)。

5.红、绿、蓝是光的三原色。

人眼看不见的光

1.红光以外的能量辐射叫做红外线。

2.红外线能使被照物体发热,具有热效应。

3.紫光以外的能量辐射叫做紫外线。

4.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且能够消毒杀菌。

5.地球上的热主要就是以红外线的形式传到地球上的。

6.红外线应用:拍片诊断、红外线探测器、红外线望远镜、红外线照相机、红外线夜视仪、红外线摄像仪、电视遥控器、响尾蛇导弹

7.紫外线应用:消毒碗柜、验钞机 光的直线传播

1.光在同种均匀的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用一根带箭头的线表示光的传播方向和路径,这条直线叫做光线(光线只是一种假想)。

3.光直线传播的应用:手影戏、日食、月食、射击瞄准、激光准直、小孔成像(成倒立的像,且所成像与小孔形状无关)。

4.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是3×108m/s,每秒通过的路程相当于7.5个赤道。

1.表面是平的、光滑的镜子叫做平面镜。

2.能看到但不能用光屏接收的像叫做虚像;相反,能看见且能用光屏接收的像叫做实像。

3.平面镜成像特点:像和实物大小相等、像和实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和实物左右相反、平面镜所成像是虚像。

4.平面镜成像应用:利用平面镜成像(梳妆、舞蹈演员用平面镜纠正姿态)、利用平面镜扩大视野、利用平面镜改变光路(潜望镜)。

5.平面镜危害:玻璃幕墙造成了光污染、夜间行使的车辆内部景物在挡风玻璃上成像干扰司机视线。

6.凹面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7.凹面镜应用:点燃圣火的装臵、太阳灶、车灯的反光罩、探照灯、人造小月亮。

8.凸面镜应用:街头的反光镜、汽车的观后镜。

光的反射

1.光射到两种介质的分界面上又返回原来介质中的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2.过入射点且垂直与反射面的直线叫做法线,入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叫入射角,反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叫反射角。

3.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发现在同一平面内,且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位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角随入射角的改变而改变。

4.在所有光现象中,光路都是可逆的。

5.光的反射分为镜面反射(一束平行光射到表面平滑的物体上,反射光仍是平行的)和漫反射(一束光射到表面凹凸不平的物体上,反射光射向四面八方)。

6.无论什么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7.光反射的应用:角反射器、反射式望远镜、光导纤维、潜望镜。

8.光的作用:看见物体、传递信息、传递能量。

第四章 光的折射 透镜

光的折射

1.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2.光的折射定律: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当光从空气斜射如水中时,折射光线偏向发现,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从水斜射如空气中时,折射光线偏离法线,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当光垂直入射时,传播方向不变;折射角随入射角的改变而改变。

3.光折射时速度发生改变。

4.折射时看到的像是虚像,且虚像总是在实像的正上方。透镜

1.透镜分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和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

2.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又叫会聚透镜;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又叫发散透镜。

3.凸透镜的中心叫光心,穿过光心且垂直于透镜平面的直线叫做主光轴,平行于主光轴的平行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的点叫做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凸透镜有两个焦点。

4.凹透镜

5.的中心叫光心,穿过光心且垂直于透镜平面的直线叫做主光轴,平行于主光轴的平行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的点叫焦点,凹透镜有两个焦点。

6.经过凸透镜光心的光线方向不发生改变;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于焦点;过焦点或自焦点发出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

7.经过凹透镜光心的光线不发生改变;若入射光线和焦点在同一条直线上,那么经凹透镜折射后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它们的反向延长线经过焦点。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 物体到透镜光心的距离叫物距(u),像到透镜光心的距离叫做相距(V)。

① 像的移动方向和物体的移动方向相反

② 像的移动方向和凸透镜的移动方向一致。

③ 遮住凸透镜的部分,像大小不变,亮度变暗。

④ 成像时实像总是倒立的,而虚像总是正立的。

⑤ u>f时,物距增大,相距减小,像变小;物距减小,相距增大,像变大,u<f时,物距增大,像变大;物距减小,像变小。

⑥ 当物距大于像距时,成的像一定是倒立、缩小的实像;如果物距小于像距,成的像一定是倒立放大的实像;如果物距等于像距,成的像一定是倒立等大的实像。

⑦ f2f时,物体的移动速度大于像的移动速度。照相机与眼睛 视力的矫正

1.照相机的基本结构:镜头、光圈、快门、暗盒。

2.照相机工作原理:u>2f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3.眼睛的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底片。

4.晶状体上的睫状肌收缩,使晶状体焦距改变,从而改变焦距,进而看到远近不同的物体。

5.成实像时,f增大,则V随之增大,像也变大,f减小,则V随之减小,像也变小;成虚像时,f增大,像变小;f减小,像变大。

望远镜与显微镜

1.靠近眼睛的透镜叫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透镜叫物镜。

2.望远镜分为伽利略望远镜(目镜是凹透镜,物镜是凸透镜,可看到正立、缩小的虚像)和开普勒望远镜(目镜是焦距较短的凸透镜,物镜是焦距较长的凸透镜,可看到倒立、缩小的虚像)。

3.显微镜是由两个凸透镜组成,目镜焦距较长,物镜焦距较短,可看到倒立、放大的虚像。

4.望远镜和显微镜工作原理:

2F目镜 F 物 物

2FFF 物 物 目

目镜F

F2F 2FF

物 物物 物

第五章 物体的运动

速度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相同路程比较时间;相同时间比较路程。

2.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定义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v:速度 s:路程 t:时间)。

3.在国际单位中,速度单位是米/秒(m/s),读作:“米每秒”,常用单位还有千米/小时(km/h)。

直线运动

1.直线运动(方向不变)分为匀速直线运动(速度恒定不变)和变速直 线运动(速度变化)。

2.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物体通过的路程相等。

3.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是定值,和路程无关。

4.物体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动能和物体的速度和质量有关)。

世界是运动的1.用来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的另一个物体或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

2.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臵的改变叫机械运动,简称运动,若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臵不变,那么这个物体就是静止的。

3.选取参照物是可以选取除物体本身的任何物体。

4.参照物的选取不同,我们可以说它是运动的,也可以说它是精致的,机械运动的这种性质叫做运动的相对性。

篇8:苏科版物理第11—13章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上)物理知识点归纳

引言:探索物理世界的奥秘

物理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环节):

1.发现并提出问题。

2.作出猜想和假设。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4.通过观察、实验等途径来收集证据。

5.评价证据是否支持猜想和假设。(相等/不相等)

6.得出结论/提出新的问题

7.交流与合作(评估)

第1章

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靠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靠钟振动发声等等;

2.振动停止,发生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

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时损耗最少(在固体中传的最远,铁轨传声),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软木除外);

2.真空不能传声,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电磁波)交谈;

3.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4.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三、声音的特性(声音的三要素)

音调

响度

音色

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振动物体越大音调越低;)

2.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强;听者距发声者越远响度越弱;

3.音色:不同的物体的音调、响度尽管都可能相同,但音色却一定不同;(辨别是什么物体的声音靠音色)

注意:音调、响度、音色三者互不影响,彼此独立;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噪声: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噪声;

从环保角度上讲,凡是妨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

2.乐音: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有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

3.常见噪声来源:飞机的轰鸣声、汽车的鸣笛声、鞭炮声、金属之间的摩擦声;

4.噪声的等级:表示声音强弱的单位是分贝。符号dB,超过90dB会损害健康;0dB指人耳刚好能听见的声音;

5.控制噪声:(1)在声源处较弱(安消声器);(2)在传播过程中(植树;隔音墙)(3)在人耳处减弱(戴耳塞)

6.以声消声:新的反噪声术。

五、超声波和次声波

1.人耳感受到声音的频率有一个范围:20Hz~20000Hz,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低于20Hz叫次声波;

2.动物的听觉范围和人不同,大象靠次声波交流,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都要产生次声波;

超声波和次声波的应用:

3.超声波的能量大、频率高用来打结石、清洗钟表等精密仪器;超声波基本沿直线传播用来回声定位(蝙蝠辨向)制作(声呐系统)

4.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医生查病时的“闻”,B超,敲铁轨听声音等等)

5.声音可以传递能量(飞机场旁边的玻璃被震碎,雪山中不能高声说话,音叉振动,未接触的音叉振动发生)

六、回声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夏天雷声轰鸣不绝,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

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教师里听不见老师说话的回声,狭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重合);

2.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海深,冰川到船的距离),不可测地月之间距离;

第2章

物态变化

一、物质的三态

1.水的三态:固态(冰);液态(通常指的水);气态(水蒸气:水蒸气看不见)。其他物质一般也有三态。物质的三态的形成与温度有密切的关系。

2.酒精灯的使用:(1)用外焰加热;(2)禁止用一个酒精灯去引燃另一个酒精灯;(3)熄灭酒精灯时用灯帽盖灭,不能吹灭;(4)出现意外时不要惊慌,用湿抹布铺盖。

3.物态变化:物质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的变化;固态、液态、气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物质以什么状态存在和物体的温度有关。

云、霜、露、雾、雨、雪、雹、“白气”的形成1、温度高于0℃时,水蒸气液化成小水滴成为露;附在尘埃上形成雾;

2、温度低于0℃时,水蒸气凝华成霜;

3、水蒸气上升到高空,与冷空气相遇液化成小水滴,就形成云,大水滴就是雨;云层中还有大量的小冰晶、雪(水蒸汽凝华而成),小冰晶下落可熔化成雨,小水滴再与0℃冷空气流时,凝固成雹;

4、“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二、温度

1.温度:温度是用来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注:热的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高,冷的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低,若两个物体冷热程度一样,它们的温度亦相同;我们凭感觉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一般不可靠;

2.摄氏度:

(1)温度常用的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C”表示;

(2)摄氏度的规定:把一个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C;把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C;然后把0°C和100°C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代表1°C。

三、常用温度计

1、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造的;

1、温度计的构成:玻璃泡、均匀的玻璃管、玻璃泡总装适量的液体(如酒精、煤油或水银)、刻度;

2、温度计的使用:

(1)

“看”:使用前要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分度值(每个小刻度表示多少温度),并估测液体的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

(2)

“测”:测量时,要将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不能接触容器壁和容器底部;

(3)

“读”:读数时,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液、要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读数,且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4)

“记”:注意“数字+单位”。

四、体温计

1、用途:专门用来测量人体温的;

2、测量范围:35°C~42°C;分度值为0.1°C;

3、体温计读数时可以离开人体;

4、体温计的特殊构成:玻璃泡和直的玻璃管之间有极细的、弯的细管(缩口);

五、汽化和液化

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

1.汽化和液化是互为可逆的过程,汽化要吸热、液化要放热;

2.汽化可分为沸腾和蒸发;

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注:蒸发的快慢与(A)液体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蒸发越快(夏天洒在房间的水比冬天干的快;在太阳下晒衣服快干);(B)跟液体表面积的大小有关,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凉衣服时要把衣服打开凉,为了地下有积水快干,要把积水扫开);(C)跟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有关,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凉衣服要凉在通风处,夏天开风扇降温);

沸腾:在一定温度下(沸点),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注:(A)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B)不同液体的沸点一般不同;(C)液体的沸点与压强有关,压强越大沸点越高(高压锅煮饭)(D)液体沸腾的条件:温度达到沸点还要继续吸热;

3.沸腾和蒸发的区别和联系:

(A)它们都是汽化现象,都吸收热量;(B)沸腾只在沸点时才进行;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C)沸腾在液体内、外同时发生;蒸发只在液体表面进行;(D)沸腾比蒸发剧烈;

4.蒸发可致冷:夏天在房间洒水降温;人出汗降温;发烧时在皮肤上涂酒精降温;

5.不同物体蒸发的快慢不同:如酒精比水蒸发的快;

6.液化的方法:(1)降低温度;(2)压缩体积(增大压强,提高沸点)如:氢的储存和运输;液化气。

四、熔化和凝固

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从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1.物质熔化时要吸热;凝固时要放热;

2.熔化和凝固是可逆的两物态变化过程;

3.固体可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1)晶体:熔化时有固定温度(熔点)的物质;非晶体:熔化时没有固定温度的物质;

(2)晶体和非晶体的根本区别是:晶体有熔点(熔化时温度不变继续吸热),非晶体没有熔点(熔化时温度升高,继续吸热);(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4.晶体熔化的条件:

(1)温度达到熔点;

(2)继续吸收热量;

5.晶体凝固的条件:(1)温度达到凝固点;(2)继续放热;

6.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7.晶体的熔化、凝固曲线:

(1)AB

段物体为固体,吸热温度升高,;

(2)BC

物体固液共存,吸热、温度不变,内能增加;

(3)CD

为液态,物体吸热、温度升高;

(4)DE

为液态,物体放热、温度降低;

(5)EF

段为固液共存,放热、温度不变,内能减少;

(6)FG

段位固态,物体放热温度降低;

注意:1、物质熔化和凝固所用时间不一定相同,这与具体条件有关;

2、热量只能从温度高的物体传给温度低的物体,发生热传递的条件是:物体之间存在温度差;3、固体和液体吸热升温的速度不一样,因为比热容发生变化。

五、升华和凝华

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1.升华现象:樟脑球变小;冰冻的衣服变干;人工降雨中干冰的物态变化;

2.凝华现象:雪的形成;北方冬天窗户玻璃上的冰花(在玻璃的内表面)

物态变化示意图

第3章

光现象

一、光源

自身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光源可分为:天然光源(水母、太阳)、人造光源(灯泡、火把);

二、光的色散

1.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依次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这种现象叫色散(由英国物理学家牛顿发现);

2.白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复色光;

3.天边的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

4.色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其它色光可由这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白光是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的;世界上没有黑光;

5.透明体的颜色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什么颜色透过什么颜色的光);不透明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什么颜色反射什么颜色的光,吸收其它颜色的光,白色物体发射所有颜色的光,黑色吸收所有颜色的光)

例:一张白纸上画了一匹红色的马、绿色的草、红色的花、黑色的石头,现在暗室里用绿光看画,会看见黑色的马,黑色的石头,还有黑色的花在绿色的纸上,看不见草(草、纸都为绿色)

三、看不见的光

1.红外线:红外线位于红光之外,人眼看不见;

(1)

一切物体都能发射红外线,温度越高辐射的红外线越多;(打仗用的夜视镜)

(2)

红外线的主要特点是具有热效应

(3)

红外线穿透云雾的本领强(遥控探测)

2.紫外线:在光谱上位于紫光之外,人眼看不见;

(1)

紫外线的主要特性是能使荧光物质法光;(验钞)

(2)

化学作用强;(消毒、杀菌)

(3)

紫外线的生理作用,促进人体合成维生素D(孩子多晒太阳),但过量的紫外线对人体有害(臭氧可吸收紫外线,我们要保护臭氧层)

(4)

地球上天然的紫外线来自太阳,臭氧层阻挡紫外线进入地球;

四、光的直线传播

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

(1)小孔成像:像的形状与小孔的形状无关,像是倒立的实像(树阴下的光斑是太阳的像)

(2)取直线:激光准直(挖隧道定向);整队集合;射击瞄准;

(3)限制视线:坐井观天(要求会作有水、无水时青蛙视野的光路图);一叶障目;

(4)影的形成:影子;日食、月食(要求知道日食时月球在中间;月食时地球在中间)

3、光线:常用一条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径迹和方向(物理模型,光存在,光线不存在);

光速

1.真空中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光在真空速度约3×108m/s。

2.光在水中的速度约为真空中的,光在玻璃中的速度约为真空中的。

4.光年:是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光年是长度单位;1光年≈9.46×1015m;

注: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真空中不传播;光在真空中传播的最快,空气中次之,透明液体、固体中最慢(二者刚好相反)。光速远远大于声速,(如先看见闪电再听见雷声,在100m赛跑时声音传播的时间不能忽略不计,但光传播的时间可忽略不计)。

五、平面镜成像

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是虚像,像和物关于镜面对称(物像等大,像和物对应点的连线和镜面垂直,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上下相同,左右相反(镜中人的左手是人的右手,看镜子中的钟的时间要看纸张的反面,物体远离、靠近镜面像的大小不变)。

2.水中倒影的形成的原因:平静的水面就好像一个平面镜,它可以成像(水中月、镜中花);对实物的每一点来说,它在水中所成的像点都与物点“等距”,树木和房屋上各点与水面的距离不同,越接近水面的点,所成像亦距水面越近,无数个点组成的像在水面上看就是倒影了。(物离水面多高,像离水面就是多远,与水的深度无关)。

3.平面镜成虚像的原因:物体射到平面镜上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反射光线没有会聚而是发散的,这些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画时用虚线)相交成的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只能通过人眼观察到,故称为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

注意:进入眼睛的光并非来自像点,是反射光。要求能用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像、物关于镜面对称)和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同一物点发出的光线经反射后,反射光的反向延长线交于像点)作光路图(作出物、像、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

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Q1:实验中为何选择玻璃板(而不是平面镜)?

A1:便于找到像的位置,因为玻璃板透光性好。

Q2:为何选择两个相同的棋子?

A2: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也方便找到像的位置(等效代替法)。

Q3:为何要多次移动棋子A,重复上述实验?

A3:因为一次实验具有偶然性,避免实验的偶然性。

Q4:实验中棋子A的像不清楚怎么办?

A4:用强光照棋子A。

Q5:不管如何移动棋子A,都无法与其像重合,怎么回事?

A5:①玻璃板和桌面不垂直;②玻璃板太厚了(可能看到两个像)。

Q6:实验中刻度尺的作用?

A6:测量像与物分别到玻璃板的距离。

四、光的反射

1.当光射到物体表面时,有一部份光会被物体反射回来,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2.我们看见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3.反射定律: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都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1)法线:过光的入射点所作的与反射面垂直的直线;

(2)入射角: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反射光线与法线间的夹角。(入射光线与镜面成θ角,入射角为90°-θ,反射角为90°-θ)

(3)入射角与反射角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反射角总是随入射角的变化而变化而变化,因而只能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不能说成入射角等于反射角。(镜面旋转θ,反射光旋转2θ)

(4)垂直入射时,入射角、反射角等于多少?答:垂直入射时,入射角为0度,反射角亦等于0度。

4.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5.利用光的反射定律画一般的光路图(不要忘记画法线):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1)镜面反射:平行光射到光滑的反射面上时,反射光仍然被平行的反射出去;

(2)漫反射:平行光射到粗糙的反射面上,反射光将沿各个方向反射出去;

(3)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相同点:都是反射现象,都遵守反射定律;不同点是:反射面不同(一光滑,一粗糙),一个方向的入射光,镜面反射的反射光只射向一个方向(刺眼);而漫反射射向四面八方;(下雨天向光走走暗处,背光走要走亮处,因为积水发生镜面反射,地面发生漫反射;电影屏幕粗糙、黑板要粗糙是利用漫反射把光射向四处;黑板上“反光”是发生了镜面反射)。

第4章

光的折射

透镜

一、光的折射

1、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

2、光在同种介质中传播,当介质不均匀时,光的传播方向亦会发生变化。

二、光的折射规律

1.在光的折射中,三线共面,法线居中。

2.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光从水或其它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

3.斜射时,总是空气中的角大;垂直入射时,折射角和入射角都等于0°,光的传播方向不改变

4.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

5.当光射到两介质的分界面时,反射、折射同时发生

6.光的折射中光路可逆。

三、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

1.生活中与光的折射有关的例子:水中的鱼的位置看起来比实际位置高一些(鱼实际在看到位置的后下方);由于光的折射,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浅一些;水中的人看岸上的景物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些;透过厚玻璃看钢笔,笔杆好像错位了;斜放在水中的筷子好像向上弯折了(要求会作光路图);

2.人们利用光的折射看见水中物体的像是虚像(折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

四、透镜

要求辨认:

1.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如:远视镜片,照相机的镜头、投影仪的镜头、放大镜等;

2.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如:近视镜片等。

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方法:

1、让透镜正对太阳光,移动透镜,在纸上能得到较小、较亮光斑的为凸透镜,否则为凹透镜;

2、用透镜看字,能让字放大的是凸透镜,字缩小的是凹透镜;

3、用透镜看远处景物,看到的是倒立的像的是凸透镜,正立的像的是凹透镜。

五、焦点与焦距

1.光心:一般把透镜的中心称为光心(如图用“O”表示)。

2.主光轴:一般把通过光心且垂直于透镜平面的直线称为主光轴(如图用CC/表示)。

3.焦点: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会聚于主光轴上一点,这个点叫焦点;用“F”表示。

4.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通常由于透镜较薄,焦点到透镜的距离约等于焦距)焦距用“f”表示。如下图:

注意:凸透镜和凹透镜都各有两个焦点,凸透镜的焦点是实焦点,凹透镜的焦点是虚焦点;

六、凸透镜成像与物距的关系(实验)

实验原理:光的折射

实验器材:凸透镜、光屏、蜡烛(F光源)、光具座

注意事项:“三心同高”即蜡烛的焰心、透镜的光心、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又叫“三心共线”

成像条件物距(u)

像距(v)

成像的性质

应用

u﹥2f

f﹤v﹤2f

倒立、缩小的实像

照相机

u=2f

v=2f

倒立、等大的实像

测焦距

f﹤u﹤2f

v﹥2f

倒立、放大的实像

投影仪

u=f

不成像

得到平行光

0﹤u﹤f

正立、放大的虚像

放大镜

注:使用放大镜时,要让物体更大,应该让放大镜远离物体;

口诀:一焦分虚实,二焦分大小;虚像同侧正,实像异侧倒;物远实像小,虚像大。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

七、光路图

1、过光心的光线经透镜后传播方向不改变,如下图:

2、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经过焦点;经凹透镜后向外发散,但其反向延长线必过焦点(所以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如下图:

3、经过凸透镜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后平行于主光轴;射向异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平行于主光轴;如下图:

4、虚像不能在光屏上呈现,但能用眼睛看,由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

八、粗测凸透镜焦距的方法

1.使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太阳光近似平行光,使太阳光平行于凸透镜的主光轴),下面放一张白纸,调节凸透镜到白纸的距离,直到白纸上光斑最小、最亮为止,然后用刻度尺量出凸透镜到白纸上光斑中心的距离就是凸透镜的焦距。

2.利用凸透镜成像原理,凸透镜成倒立、等大实像时,f=。

九、照相机与眼镜

1.照相机:1、镜头是凸透镜;

2、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2.眼睛: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胶卷);

(1)近视眼:看不清远处的物体,远处的物体所成像在视网膜前,晶状体曲度过大,需戴凹透镜矫正;

(2)远视眼看不清近处的物体,近处的物体所成像在视网膜后面,晶状体曲度过小,需戴凸透镜矫正。

第5章

物体的运动

一、长度的测量

1.长度是一个物理量。

2.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用符号m来表示。

3.常用长度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

微米(μm);纳米(nm)。

4.十进制:m-dm-cm-mm;千进制:km-m-mm-μm-nm。

5.常用测量工具:刻度尺、皮尺、米尺、卷尺(钢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千分尺)。

6.刻度尺的使用:

(1)“选”:使用前要观察刻度尺的量程、分度值;

(2)“放”:测量时,要使刻度尺有刻度的一遍紧靠被测物体,放正尺子的位置,使刻度尺的“0”与被测对象的一端对齐。

(3)“读”:观测时,视线与尺面垂直;读数时,应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0有意义”)。

(4)“记”:注意“数字+单位”。

7.误差:误差不是错误,多次测量取其平均值可减小误差。

8.特殊测量:“测多算少法”(如:硬币厚度、纸张厚度、铜丝直径)、“化曲为直法”(如:地图上铁路线长度)、“辅助工具法”(测硬币直径、圆锥高度)

二、时间的测量

1.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单位是秒,用符号s表示。

2.常用的时间单位有分(min);时(h)。

3.1min=60s;1h=60min=3600s。

4.正常中学生心跳1s

1-1.2次。

三、速度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相同路程比较时间;相同时间比较路程;路程时间均不等,比路程与时间的比值。

2.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定义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在国际单位中,速度单位是米/秒(m/s),读作:“米每秒”,常用单位还有千米/小时(km/h)。

4.1m/s=3.6km/h

四、直线运动

1.直线运动(方向不变)分为:匀速直线运动(速度恒定不变)和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变化)。

2.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物体通过的路程相等、在任何相等的路程里所用的时间相等(判断依据)。

3.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是定值,和路程、时间无关。

4.物体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动能和物体的速度和质量有关)。

5.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

五、世界是运动的1.用来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的另一个物体或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

2.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的改变叫机械运动,简称运动,若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不变,那么这个物体就是静止的。

3.选取参照物是可以选取除物体本身的任何物体。

4.同一物体,参照物的选取不同,我们可以说它是运动的,也可以说它是静止的,机械运动的这种性质叫做运动的相对性。

上一篇: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常见典型错误下一篇:病房里的故事反思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