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师生关系的技巧

2024-07-06

处理师生关系的技巧(通用6篇)

篇1:处理师生关系的技巧

教师沟通技巧与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作者:淑祥 论文来源:网络 点击数:191 更新时间:2007-1-22

【引言】

学校中的教育活动,是师生双方共同努力的活动,是在一定的师生关系维系下进行的。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相互交往而逐步形成的人际关系。与其他各种人际关系相比,师生关系具有学生反应的能动性、教师影响的主导性、交往对象的限定性、关系性质的纯洁性和行为表现的规范性等特点。

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在大力倡导新的教育理念的背景下,我们构建的和谐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民主、平等的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理解、互相促进、亲密无间的共同发展的师生关系。基于师生关系的上述特点,特别是师生关系中教师影响的主导性特点,不可否认,这种和谐的师生构建的关键在于我们教师与学生交往的态度和行为。

良好的师生关系,孕育着巨大的教育“能量”。教育实践表明,学生热爱一位教师,就会爱屋及乌地喜欢这位教师所进行的教育教学活动,《学记》中指出“亲其师而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建立良好、新型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亲师信道”是每个教师孜孜以求的。但事与愿违在现实生活中,师生关系往往表现为不太融洽。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状况,并非是教师不具备以德为本的师魂、以爱为本的师风,而是由于在师生关系中居于主导地位的 教师与学生沟通不善造成的。从这个层面上来讲,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努力提高教师的沟通技巧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教师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学生是深入沟通的前提

良好沟通是师生深厚情感建立的基础,是双方彼此接纳的桥梁。沟通的效果首先与教师的态度有很大的关系,教师以正确的态度(attitude of teacher)对待学生是师生深入沟通的前提,即尊重(respect)、爱(love)、真诚(sincere)、欣赏(appreciate)。

1、尊重学生

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尊重的需要是第四层次的需要,是第五种需要即自我实现这一最高层次需要的前提。在人本主义心理学中,特别强调人性的基本需要是自尊、自我喜悦和自我欣赏,认为一个人有多少自信和自尊,他(她)便会有多少幸福,便会有多少成就。有位教育学家说过,教师有可怕的力量和得天独厚的机会,影响学生的一生,他(她)的尊重带给学生的自尊与自信,可以说是学生快乐的源泉,是学生不断努力和超越自我的源动力。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有一条重要的原则,就是 “ 你希望别人怎么待你,那么你就要怎么待人 ”。而体现在师生关系中的时候,就是要老师能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让学生和我们自己处于一个人格平等的位置上,不要总认为自己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和管理者,就高高在上,就对学生有绝对权威,就可以忽略学生的尊严和独立人格,就可以漠视学生的各种心理需求,就拒绝给予他们充分的理解与尊重。

2、热爱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教师担当和从事的是爱的教育。和谐的师生关系不是利益关系,不是交换关系,不是权力关系,也不是亲情关系,而只能是一种出于内心真诚情感的平等友爱、纯洁健康的关系。这种纯洁、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应是源自教师对学生无私的爱。教师这一职业不能看成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因为它背负着重大的人生使命,只要充当教师这个角色,对学生的爱是不可或缺的,这正是教师职业的伟大之处。如何爱学生,中外学者对此多有论述。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弗罗姆就曾经说过: “(师)爱不是一个偶然幸运地体现并陶醉的一种纯粹的快感,而是一门艺术,一门需要知识和努力才能学会的艺术。这种艺术简而言之,就是教师对学生的爱应体现为严格要求学生和尊重学生的高度统一 ”。作为教师,不仅应该关心学生的学习,而且还要关心他们的生活状况和家庭状况,特别是对失去家庭温暖、性格行为怪异的学生,对学得艰苦学业成绩却不佳的学生,对学生成绩较差,行为习惯不良的学生,教师更要经常与他们进行情感交流,让爱与关怀如春雨滋润他们渴望成长的心田。

3、用真诚换真诚

唐代诗人白居易说: “ 感人之心者,莫先乎情。” 这真实地道出了真挚情感的重要。人对感情是十分敏感的,人们能够体会其中的真诚与虚伪,并对此作出相应的反应。因此,欲想获得他人的真诚相待,首先就要真诚地对待别人。师生之间也是如此。作为教师想与学生真诚地沟通,想了解学生的真实情感,就需要真诚地对待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是真诚的,这样才能够建立互信关系,师生心理距离才能逐渐减小,心灵的沟通才能实现,用真诚换真诚。只有用真诚关爱才能使教育达到预期的效果。很多老教师有这样一种感触,就是在若干年后依然和自己保持联系的学生,往往是当时班里最顽皮、最不听话的学生,当然可能是老师真诚地倾注了大量心血的学生。究其原因,其实是老师的真诚打动了他们的心,让他们在以后的人生岁月里对老师情有深深的感激之情。因此,作为教师,应该克服以领导者自居的观念,把传授知识与情感投入相结合,尊重学生,真诚地爱护学生。

4、欣赏学生

每个人都会有优缺点,如果总是盯着别人的缺点不放(包括带着有色眼睛镜看人,就很难欣赏对方的优点和长处,就会对他(她)产生否定的情绪,在心理上也会排斥他(她),从而产生消极的情感体验,双方的交流也会很不和谐。由于不能自由、坦然地表现自己,师生交流与沟通的深度就会有很大的限制。人的成长是在欣赏与鼓励中进行的,一个人只有自己被别人肯定后,才会进而去肯定别人,所以作为教师看到每个学生的优点是至关重要的。只有看到学生的优点才能够真正地尊重他(她),欣赏他(她)。经验表明,一位教师如果能看到全班每个学生的优点,师生沟通一定会很顺利,他(她)的教育教学效果一定会很好。

二、教师提高沟通技巧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必要条件

在具备正确的态度后,进行良好而深入的沟通,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就有赖于教师良好的沟通技巧了。

(一)“ 说 ” 有技巧

说话是沟通的主要方式之一,是教师对学生施行教育的重要手段。

1、遵循的原则

有趣原则:语言诙谐,表述风趣,态度和蔼;有据原则:分析可信,举例无疑,引证确凿;有数原则:区别对象,明确目的,预期效果;有度原则:掌握时机,恰当表述,控制情绪。

2、说的方式

对集体可以采取的说法话方法有:漫谈式——“形散而神不散”;问答式——“记者招待会”;讨论式——“主题辩论式”。

与个别学生谈话采取的方法有:和风式——“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诱导式——指点开导,循循善诱;爱抚式——施以爱心、诚心与情感,给予温暖;暗示式——“兴发于此,意归于彼”;笔谈式——笔墨交流,“无声胜有声”;警示式——响鼓重锤,催其自新;直接式——单刀直入,就事论事;示范式——树立榜样,励志感化。

3、教师 “ 说 ” 所忌讳的 A、说的方式上,如:

① 忌辱骂责备:你简直是不可救药,来学校纯粹是混日子!

② 忌道德说教:你们现在的学习条件多好,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要懂得珍惜,要为父母争气!

③ 忌命令指使:把你家长叫来!

④ 忌训诫指责:就你特殊,你以为你是谁?!

⑤ 忌嘲讽轻视: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都讲过几遍了?!你能不能长点记性!

⑥ 忌威胁利诱:你不想读就回家去,反正我迟早要停你的课!

⑦ 忌消极预测:你再这样下去,恐怕连三批线都上不了!

⑧ 忌苛责逼迫:你昨晚上干什么去了,总迟到?!到办公室去说清楚!

B、说的内容上,如:

① 否定其直觉:就你能,你的感觉就那样好?

② 驱斥其情感:你跟他还玩得拢,他简直无可救药!

③ 否认其愿望:就你的成绩,还想考一批?

④ 嘲笑其嗜好:你还爱打篮球,成绩又不是好了!

⑤ 诽谤其意见:说什么说,你认为你是谁?!⑥ 损毁其品格:上课时你递什么条子,你简直道德败坏,居心不良!

⑦ 羞辱其个人:我看,你对自己是一点办法都没有了,你怎么这么笨!⑧ 反驳其经验:你懂什么,我走的路比你过的桥都多!4、教师 “ 说 ” 所注意的 A、注意副言语的作用与影响;

我们说话的内容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我们怎么说:用什么音调,强调什么词,说的声调高与低,说的快与慢。这些声音效果被称作 “ 副言语 ”。

副言语特别有助于表现一个人的情绪状态和态度,是冷静还是激动,是友好还是敌对,是诚恳还是虚假,是谦恭还是傲慢,是同情还是讥笑 …… 有时言语本身倒显得不那么重要!因此,教师要与学生良好地沟通,非要注意副言语的影响与作用不可。

B、避免拒绝性、排斥性的谈话;

如:与学生谈话时,姿势鄙视、厌烦、拒人千里之外,手势紧张、失态、生硬,或带着不屑一顾的冷漠表情,拖着冷淡、嘲笑的腔调 …… 都能给学生排斥、拒绝的感觉,这些都是教师在谈话时应尽力避免的。

教师在言语上要多用 “ 我气恼 ”、“ 我泄气 ”、“ 我失望 ” 来描述自己的感受和期望,这种自我约束能充分表现我们的风度,能给学生更多的实质性帮助,从而消除师生间交流的阻碍。

C、要能控制和管理自己的情绪;

教师也是凡人,在生活有太多的喜、怒、哀、乐的情感,但他(她)自始至终都是一位任重道远的教育者。所以,老师要能够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

有烦恼,但能自我缓解;有愤怒,但能在恰当的时机,以恰当的方式表现愤怒;也会失去耐性,但能意识和控制 …… 教师了解且尊重自己的情感,能以正确的行为标准来规范自己的言行。只有如此,才能在 “ 说 ” 的时候避免带入个人情绪,取得很好的教育和沟通效果,从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俗语说: “ 会说说人笑,不会说说人跳。” 但愿我们老师的话语,都能像一把金钥匙,都能让学生笑,一下子就能打开学生心头的锁,从而达到最佳的沟通效果。

(二)批评有方

批评是一种教育手段,它必须针对学生的错误或问题,而不能针对学生本身,特别应该注意的是,批评不是为了出气、压服,而是为了助人,其根本目的是为了不批评。师生关系中学生的反应是有能动性的,学生能敏感地感受教师的期待与暗示、遗憾与不满,并能做出积极的反应。因此教师要运用好批评这样一种教育手段。

1、批评的要求

A、要多肯定,少否定;

尽量不用或少用 “ 不准 ”、“ 不行 ”、“ 不能 ”、“ 不要 ” 等语言,因为这些否定式语言不利于保持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培养他们主动改错、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B、要有理、有节、有度;

批评学生时要摆事实,讲道理,入情入理,以理服人;要口气温和,态度和蔼,以情感人;要平等商讨,消除对抗;要正面引导,多加勉励;要严于律已,“ 心理换位 ” ;要注意分寸,留有余地。

C、因人、因事、因地而异,和风细雨,灵活多样;

对善于思考、自尊心较强,各方面较成熟的学生,可采用发问式批评;对积极上进、性情机敏易受感化和盲目自大、爱耍小聪明的学生,则应多采取暗示式和提醒式批评。在教室是,少用当众批评,慎用点名批评,多用内爆式和暗示式批评;在辅导室、办公室等场和,则应多用个别批评,宜用商讨式和发问式批评。对于偶发的严重错误,可用外爆式批评;对于时常的小问题,则宜用提醒式批评。

2、批评的方式

批评的方式一般有赞扬式、转折式、鼓励式、商讨式、提醒式、渐进式、暗示式和宽容式。其中暗示式的批评可采取表情暗示法、行为暗示法、语言暗示法,宽容式的批评则可用谅解法、反差法、回避法、肯定法、冷却法、类比法等。、批评中注意的 “ 十不 ”

没有批评也就等于没有要求、没有教育。但批评必须运用得当,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如果运用不当,不但不能达到教育、提高的目的,而且可能造成师生感情对立、促使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增加了今后教育、转变的难度。正确开展批评,必须注意以下十个问题:不要厉声训斥,不要变相体罚,不要当众揭丑,不要上纲上线,不要千篇一律,不要无据无凭,不要成见看人,不要唠唠叨叨,不要言行不一,不要主观臆断。

(三)施以同感

心理学上认为 “ 你不是别人,怎么能了解别人!” 师生关系不同于其他各种人际关系,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学校出于管理与教学工作的需要统一安排的,师生之间一般没有互相选择的自由。不论师生是否喜欢对方,都必须相互接受,而且关系一旦形成,一般就要维系相当长的时间。因此,师生关系的这种交往对象的限定性特点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处理师生关系时,必须接纳和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中心,自始至终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积极充当好学生的道德示范者、学习组织者、潜能开发者、研究参与者、生活指导者、行为矫正者、心灵抚慰者的角色。要努力做到:理解其处境,体谅其困难,关心其冷暖,正视其缺陷,关注其价值,肯定其努力,鼓励其追求,支持其抉择,满足其需求,扶持其决定,尊重其人格,期待其成长。

这里,需要特别提出的是,许多教师常常直接地引用自己的经验,“ 假如我是你,我就 ……”,道德说教只能引起学生的焦虑和反感。而恰当的,应当说: “ 有些人发现那样做有利于(或有害于)…… 不过你认为如何呢? ”,“ 就你情况而言,那样做有好处吗? ” 这样显然有更好的教育效果。

因此,教师施以同感的沟通,可以使师生在精神和感情上更加贴近,在心灵上更加契合,从而引发和谐的互动,增进师生间的深厚情谊。

(四)听有艺术

学生说话时,教师要注意对方说话的心境、内在含义,注意对方的感情及变化,并做出积极的反馈。

一要积极。在倾听学生说话时,教师要注意面部表情、目光、体姿、动作等肢体言语的沟通。平和、安详、微笑、愉悦的面部表情能给人以信赖、尊重、爱护、重视等心理感应,柔和关切充满慈爱的目光交流,微微倾向学生的体姿以及接纳、理解、善意的动作都能透露教师积极热情的态度。一般说来,积极地倾听学生说话,可以增进师生双方的信心和理解,减少误会和冲突,增加实现愿望的机会,增进师生感情。

二是耐心。当学生说话不具体时,教师可以建议学生讲得更详细,学生讲完话时,教师可以亲切地问: “ 还有其它吗? ”、“ 再想想 ” 或者 “ 请继续说下去 ”。这样就会使学生的谈兴更浓,把更多的想法和消息真真切切地告诉老师。

三是心诚。教师听学生说话时,回馈要具体、明确,并经常交换回答方式,比如 “ 是的 ……”、“ 嗯 ……”、“ 很好 ……”、“ 请继续 ” 等等。在回答时最好不要对学生所说的话进行直接评论或否定,而应用心去体会对方的感情,真诚地理解对方,并适当地用一些描述性语言作为回应,如 “ 我理解你的想法 ”、“ 我支持你的作法 ” 等等。

(五)允许争辩

建议性的争论是师生间加强沟通的又一途径。在工作和生活中师生之间总会出现一些对事对人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看法和意见。传统的观念是不准学生与教师 “ 争吵 ”,要求学生压抑自己的情绪,以教师的意见和决定为准,即 “ 说你不对你就不对”。这样使得很多教师和学生在遇到冲突时,既不能心平气和地坐下来说明情况,又不能通过争论的形式解决问题,双方只能是无尽的沉默和冷战。这就好像是暂时捂住了一座活火山,而火山随时都有喷发的危险。而建议性的争论是一种工具,能够引导师生关系通向互尊互谅、共振和谐的境界。教师应该允许学生与自己争论问题,不要认为这是对自己的不尊重。当师生之间产生无法忍受的感觉时,不妨来一场建设性的争论,坦诚交换意见,真实地表达各自的情感,只有这样,师生的心理才能得到放松,使心理裂痕才能得到修复。

(六)具有幽默感

中外教育调查显示,富有幽默感的教师是未来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类型之一。这证明,富有幽默感已成为教师不可缺少的必备素质之一。幽默不仅是教师人格魅力的展示,而且是教师教育机智与创新能力的具体体现。而且,它也是融合师生关系的润滑剂。

教师这一职业,面对的是正处于青春期蓬勃向上的年轻生命,他们热情活泼、精力充沛、头脑活跃、富有创意、思想敏锐,加之,他们在人际沟通方面经验不多,因此在繁重的学习压力下,他们渴望轻松、安全、积极和释放,希望消除教师这个职业所带来的神秘感、隔膜感和压力感,从而在师生之间形成良好的沟通和互动,时常带给自己安全、温暖、乐观、蓬勃的如沐春风的感受。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幽默自然就变得非常必要了。一般而言,幽默具有以下独特的功效:增强教育效果,弥补沟通的缺失,舒缓人际压力,影响激励进步,赢得尊敬信任,促进人际和谐。

那么,教师如何运用好幽默呢?

① 分享学生快乐 —— 显示师生共同目标与理想;

② 笑自己也会犯错 —— 坦诚地开放自己;

③ 趣味学生的错误 —— 展示你的宽容与豁达;

④ 永远看到有趣的一面 —— 增强师生生活的韧性;

⑤ 融化脸上的冰霜 —— 消除师生隔膜;

⑥ 调侃自己的窘境 —— 赢得信任和友善;

⑦ 幽默表达自己的观点 —— 显现你的睿智与平易;

⑧ 轻松自己的压力 —— 激励学生奋发拼搏。

幽默的确是一种神奇的力量,它在师生沟通方面的独特作用,能带给师生关系建设性的培养和促进,从而使我们的班级、年级和学校变得和谐而有情趣,蓬勃而有朝气。在这样的氛围之下,有什么样的教育奇迹不能创造?!

【结束语】

人本主义教育学家罗杰斯认为在现代教育中:

知识不再是教学的重心,人际关系才是促进学习最重要的因素。

上课不应是枯燥、无聊的,学习应该是令人兴奋、向往的,教室是温暖、快乐的园地。

教师不必刻意扮演角色,师生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 “ 我 ” 和 “ 你 ” 面对面坦诚相见的关系。

人本教育乃是根基于 “ 人际关系哲学 ” 的教育。罗杰斯一再强调,人际关系方是教学的重心,他认为,学习者与催化者之间的人际关系才是促进学习最重要的因素。从这个层面上来讲,教师重视师生之间的人际沟通,以爱、真诚、尊重、欣赏作为基础,不断提高 “ 讲的技巧 ”,增强 “ 听的艺术 ”,在师生交往中教师 “ 施以同感 ”,“ 不失幽默感 ”,“ 批评有方 ”,“ 允许争辩 ”,建立 “ 真实、尊重、了解、民主、平等、共同发展 ” 的师生关系,无疑是契合现代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并能积极而卓有成效地推动学校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乃至和谐社会的构建。

参考文献:

《真诚 · 通情 · 尊重》 郑日昌编 中国三峡出版社 2003 年版

《学校教育心理学》 刘华山、郭永玉编 湖北人民出版社 97 年版

《创新教育方法艺术全书》 柳斌编 华龄出版社 99 年版

《全面素质教育手册》 方建文等编 中国物资出版社 2000 年版

论文录入:tn_87 责任编辑:tn_87

篇2:处理师生关系的技巧

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一个老师的学生观,就是我们如何看待学生。学生是一个个处于人生发展成长期的,有思想、有观念的鲜活个体。他们有着自己对周围世界的探索、了解、认识和看法,由于心智的不够成熟和社会阅历的不足,他们对周围人、事、环境的看法和自己的言行举止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

作为老师,我们要允许学生出现“成长性”的不足或者“幼稚”,甚至是“不可理喻”,把它们看作是学生成长中的一个现象或者一个部分。只有我们接纳了学生,我们才可能了解学生想法、看法和困惑,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从“抗争”的状态中走出来,以更加理性、积极和有效的方式应对自己遇到的问题。

(1)我们批评学生要留有余地,不能把学生的错误与学生的人品人格混为一谈;不能因为学生犯了几次错误就据此对这个学生下结论、贴标签;不能从人格人品上否定学生,把学生至于绝望境地。否则就免不了出现学生的“拼死抵抗”。

(2)改变对学生的认识和看法。正在成长的少年儿童也难免犯错误,所以老师要尽力善待学生的缺点和错误,并努力通过优点的发现去促进学生成长。

(3)允许学生犯错误,不等于纵容学生犯错误、干坏事。允许学生犯错误,是承认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犯错误是客观存在的,有的甚至是难以避免的,但这样不等于说老师可以等闲视之,任其发展。相反,应通过适当的方式激发学生内在的能量去认识和改变自己不适当的行为。

(4)老师不一定永远正确。老师首先是一个普通人,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感情的人,一个普通人,然后才是一个老师。所以,我们有时也会有些不合适或者错误言行,这是正常的。不因为我们是老师就没有或者不允许别人提及,或者为了面子也要硬撑下去,致使冲突升级。作为老师,要努力减少不合适的言行,但如果出现了,一个知错敢认、知错能改的老师也同样可以成为一个受学生尊敬和欢迎的人。

2.接纳学生,用肯定、认可和引导代替指责、训斥。

与人交往和互动中我们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如果一个人接受我们、理解我们,我们就会愿意跟他交往和相处,否则就不愿意和他交往相处,甚至会有意地远离或排斥。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自我观念和独立意识越来越强,他们希望能被周围的人尤其是师长认可、肯定,加上正值青少年期的学生是情绪与行动极易冲动的时期,指责、训斥或者一些过激的行为可能不仅达不到我们原有的目的,而且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导致冲突。

在发生师生冲突的时候,老师要愿意花时间去聆听学生的真实感受,衷心接纳学生的意见与感受,并进一步乐于帮学生找出问题的症结、解决问题,而不是,急于表达自己的看法,急于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去做。这样不仅有利于冲突的澄清和处理,也有利于师生关系的进一步优化。

3.让学生把话说完。

在教育教学中,听话的学生常常讨老师的喜欢,爱“顶嘴”的学生却往往遭到老师的训斥。在出现问题尤其是发生冲突时,这些“经常被批评、训斥”的学生往往会被有意无意地被剥夺了解释的权利。其实,学生犯了错误试图找出理由,是为了求得老师对自己的谅解,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如果老师武断地阻止学生申辩,学生会认为老师不相信自己。同时,对老师这种蛮横的做法,学生虽不敢言,但内心不服,以后学生即使被误解也不会再申辩了。从表面看,好像学生被征服了,老师的批评有了效果。其实,学生会由此形成一种敌对心理:表面上忍气吞声地对待老师的训斥,实际上把训斥当成耳边风,甚至在内心深处生出了更多的怨恨。而且,一旦种下逆反的种子,冲突就在所难免了。

4.当师生发生冲突时,作为老师一定要努力保持冷静,切不可大发雷霆。

在发生师生冲突尤其是突发性事件时,一般老师习惯迅速处理。但此时可能我们和学生都处在生气、压抑、不满等负性情绪之中,此时急于处理问题难免说出过激的话,做出过激的事。此时,面对师生冲突,作为老师首先要保持冷静,切不可跟着感觉走,大发脾气或者一走了之。而是要先试着处理自己内心冒出来的情绪,在短暂的停顿、深呼吸或借着板书的机会让自己内心的情绪得以平静。切忌用过激的言语和行为进一步激化矛盾,当然也不能用体罚的方式解决冲突,而应迅速考虑引起冲突的原因,采取适当的方式加以应对。

在处理与学生的冲突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学生正在极度恐惧、伤心的时候不要处理。现在的中学生独生子女比较多,整体上讲挫折承受力不强,在重大失误面前会产生非常脆弱。有时会做出反常,甚至出格的事来。此时老师如果非要穷追不舍,有可能会产生意料不到的严重后果。

(2)上课之前的事不要急于处理。上课之前,时间紧张,处理问题可能会应学生上课的状态和情绪,甚至因为老师处理而在急躁中出现简单、粗暴。如果不是非立刻解决不可,一定要缓一缓。

(3)放学之前不要急于处理。

5.多方携手形成教育的合力,但努力靠自己解决问题。

有些老师在遇到学生的顶撞、不服从管理等不当行为时,习惯找领导给学生处分或者喊家长来教训孩子。这种做法有时看来是“有效”的,好像学生“顺服了”,但在学生心里却可能会认为老师无计可施。他反而会有“得胜”的感觉,瞧不起老师,使师生矛盾无法真正解决。所以,作为生活老师,如果可能,还是努力把问题化解在自己那里,而不是直接交由班主任或教育处处理,那样可能表面上解决了问题,省了心,实际上却可能造成师生间的隔阂,或者引起学生的不满,为以后的管理埋下祸根。

当然,对于一些重大矛盾需要学校、领导、家长配合也是必要的。更重要的是在学生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和班主任加强沟通,携手努力,形成教育的合力。当然,这种合力的形成和作用的发挥更多地还是在日常教育过程中而不是在发生冲突或者学生出现问题之后。如果是一种后续的教育手段要注意试着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问题,让他意识到大家希望他能有一个更好的发展,而不是联合起来“整治”他。

6.快刀斩乱麻,但不能一斩了之。

有时一些突发的事件或冲突需要立即加以控制和处理,否则就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此时,就需要老师“快刀斩乱麻”,先通过提高声音、大声呵斥、强行控制等手段稳住局势。此时控制住了局面,可能学生的一些行为举止也停止了,但事情并没有解决。作为老师,要在双方平静的状态下,与学生深入的沟通和交谈,让学生明白问题出在了哪里?该如何解决?老师又为何要采取那种方式?从而在交流和沟通中让问题得以真正的化解。中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逆反心理很强,“硬”的批评后,还需“软”的教育。让学生通过老师持续的教育和自身的反省,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加以改正;反思所处理问题的方法和分寸是否恰当,如不恰当,就要采取各种措施进行补救。

7.讲究学生教育的艺术。

(1)体面地退一步。

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这句话也适应于师生矛盾冲突的解决。特定情况下,老师理智地让一步,不但不会损失老师的尊严,反而会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因为当我们都处在情绪之中时,是没有办法真正解决问题的,如果都带着情绪去处理还会让冲突升级,让情况变得更糟。

师生矛盾冲突后,应该说没有赢家,损失最大是老师,所以果断地结束冲突是明智之举。也就是说,在冲突进入初始阶段,老师就该果断地结束。不要与学生争一时之高低。冲突时间越长,老师损失越大,即使是胜了,也是惨胜。

(2)适当运用肢体语言。

老师在与学生沟通时,是直接面对学生的,点头和微笑可用来表示对学生的关切,有时用一些肢体语言,效果会更好。所以,微笑、点头、轻轻拍拍学生的肩膀等都是一种沟通。但要注意的是,对于中学阶段的孩子尽可能的不要摸他们的头,尤其是男孩子,随着学生成人感的增强,这个动作会让他们感觉老师还是把他们当作小孩子,内心会出现不舒服的感觉。

(3)尊重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中学时期是自尊心很强的时期,同时因为阅历、心智不够成熟等原因不能正确的对待别人的看法和评价。作为生活老师,我们在管理中要对事不对人,学生出了问题之后具体地告诉学生问题出在哪里了,为什么出了问题,然后努力引导他去解决问题。切忌用讽刺、挖苦等方式去批评、指责学生,或者因为一件事或出了几次问题就给学生下结论、贴标签,什么没出息、没脸没皮等等的话不要说。

(4)要把带有指责意味的“你”改成表述、说明的“我”。

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让学生感觉到老师是想让他明白事情和道理,而不是在指责他。

(5)肯定和认可会让学生更充满干劲。

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我们不能有意无意地要求不同的学生都能达到一个标准,对学生表现出来的一些好的行为要及时、公开的提出来,而批评一般不宜公开。

(6)说有效的不是应该的。

在教育教学中,要说有效的不是应该的。按照要求和常理而言,学生做的一些事情的确是不合适的,但我们教育和管理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知道不合适(很多时候学生也已经明白),也不是批评、训斥学生,而是让学生能够改正不适当的行为。所以,我们应当努力说有效的,就是能让学生听进去,触动学生内心并愿意努力去克服和改正。在管理和引导学生的过程中我们要多做正性的引导,少做负性的批评。

去喝酒的男人„„

你就不能学点好!

不要想红色的苹果;想绿色的葡萄。

8.以正确的老师威信影响学生

老师在处理冲突时,要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公平、公正、合理地处理冲突,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老师威信没有强迫的意思,也没有强制性的力量。它不只是权力,它是学生对老师的尊重,是学生对老师的报答,是学生对老师的评价。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的老师为了树立其威信,采用“高压”的手段,动辄恐吓、斥责、挖苦或体罚学生,结果适得其反。学生敢怒而不敢言,就会形成反感情绪,这种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心理危机或者爆发出来产生师生冲突。

9.加强沟通,增进理解。

老师与学生沟通之间,需多花点时间去了解学生,可利用各种正式或非正式的机会与学生闲聊,询问是否有学习或生活上的困难。老师真心乐意去帮助学生,必会让学生感受到温馨、亲切,自然会想多亲近老师。

沟通是构建和谐、理解型师生关系的基础。只有通过交流,交谈,交心,才能做到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融合。而沟通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师生之间只有通过各种活动和交往,进行情感联络及信息交流,才能化解矛盾,增进理解,减少冲突的发生。

良好的关系是一笔财富,更是一种有效的教育资源。在孩子和父母之间是这样,在师生之间也是这样。而良好关系的建立是以彼此了解,并能逐步实现互相理解为基础的。所以,作为教师,平时要注意和学生的沟通。

10.与家长保持顺畅的沟通。

在学生的成长中,教师和家长的责任虽然不同,但在学生管理和教育中的方向和目标是一致的,在管理中我们要在和家长的沟通中形成家校的合力。所以,作为教师要多跟家长进行沟通,互通信息,而不是等到学生出了问题或者出了自己处理不了的问题再去找家长。没有哪个家长喜欢听别人说自己孩子不好,等到出了问题再去找家长也会影响我们跟学生的关系和相处。

在与家长的沟通中,遇到问题时我们要如实地说明问题,说出自己的看法、分析和意见;此外,我们更要说明学生好的变化和和进步,让家长了解学生的状况、变化并对他们进行肯定和表扬。

11.用幽默化解问题。

学生出现一些不符合要求和规定的行为总是难免的,但不同的处理方式带来的效果却可能有很大不同,甚至完全相反。如果我们因为一个学生的问题而多次或长时间纠正或者批评,不但被批评者会有情绪,其他的同学因为受影响而出现情绪,甚至对老师产生意见。如果我们用点幽默的话,有些问题可能就在无形中被化解了。

某班有个学生在上课时总是下意识地会用手敲击桌面,声音很响,影响了别的同学也影响了老师讲课,尽管被多次批评,但他有时还是会下意识地去敲。一天,在新来的语文老师的课上,他又开始敲了。语文老师听了之后没有直接批评他,而是说:哦,我们的课上还有伴奏,同学们真是多才多艺!不过呢,现在暂时不需要伴奏,等需要的时候我会告诉大家的,好吗?听了老师的话,那个同学很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12.真诚对待学生,真心关爱学生。

和其他老师一样,作为生活老师我们也要真诚地对待和关爱学生,这样我们才能和学生更好地相处。当我们真心对学生好的时候学生是可以感知到的,尽管有时他们还会和我们闹情绪,但当学生感到老师的真心时他们不会和老师起大的冲突。在学生遇到问题时,如果有可能我们在教育的同时也要给他们提出可行的方法和建议。

13.人前表扬,人后批评

作为生活老师,在宿舍管理过程中批评学生是难免的,但要注意的是尽可能地做到人后批评。中学时期是自尊心和自我意识迅速增强的时期,他们很在乎别人尤其是同龄人的看法,都希望给别人留个好印象。所以,一般情况下不要在很多同学之前批评人。而对学生进步和好的表现的表扬则要当着大家的面进行,表扬应当是如实的、具体的,这样会更容易出动学生的内心。尽管有人可能对批评或表扬好像没有什么反应,但其内心还是会出现不好的或者好的体验和情绪,当体验和情绪出现时,影响就已经发生了。

14.就事论事,不要秋后算账。

在宿舍管理中,学生出现问题之后我们批评教育学生是正当的,但要就事论事,说清楚事情和方法就行了,切忌就事论人,因为某件事或几件事就对学生下结论、贴标签。

另外遇到问题要采取适当方式及时处理,不要把学生的问题攒到一起处理,或者把某个学生的问题积累起来“秋后算账”。这样做一是不利于学生问题的解决,延误教育的机会;二是容易导致发火、贴标签等行为。

15.抓好养成教育。

篇3:处理师生关系的技巧

第一、把情绪带进课堂:由于家庭、社会、或学校的原因,导致教师情绪苦闷、焦虑、急躁,在教学中把它带入到课堂上来。有这样一位班主任,在一节自习课上,喝得醉汹汹进入教室,先在讲台前大发脾气,见没有人敢说话,接着借着酒气,走近学生,连续打了好几个学生,嘴上还不停地问,你们现在学习成绩下降了,是不是怪我给你排的位置不满……大家都被他搞得莫名其妙。后来知道他昨晚与其妻吵架,被其妻痛打出门,今天借酒浇愁借学生泄气。这个结果还好,因为没有学生说一句话和“反抗”。但有时候,有的学生并不给教师面子,下面再举一例:一女生在思想政治课上打游戏机,教师发现后便让该生回答问题,不料该生居然回答出来了,看来没有难住她,接着便向该生索要游戏机,该生说没有,教师便叫她到门外站着,该生站着不动,这位老师来火了,“敢和我对着干”,并顺手一推,这女生正好转身,被推中胸部,该生又哭又叫,大喊老师“非礼”。搞得课堂乱作一团,其他老师劝说也没用,非拉这位老师见校长不可,结果是老师向该生赔礼道歉。不过,从此他再也没有来上这个班的政治课。如果老师在教育活动中能够保持良好的情绪,就不会出现这类现象。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够促进学生愉快地学习,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因此老师要善于控制情绪,不能带着情绪上课。有些事可以放在课后谈一谈,或进行冷处理,不必大动肝火。那如何控制自己情绪呢?我认为一、最最根本的是要培养对学生无私的奉献的精神,宽容的心;二、要掌握自我情绪调节方法,如:1、意识调节法。作为一名老师必须时刻保持冷静的头脑,清晰的意识,时刻想到自己作为一名人民老师应具有的修养;2、语言调节法。借助语言暗示,控制自己的情绪;3、注意转移法,先把问题放下,等到自己或双方冷静后再作处理;4、自我安慰法,遇到挫折和不幸,要想到事情原来可能会更糟;5、自我发泄法,与心胸开阔性格开朗的人交朋友,向亲朋好友倾诉烦恼,会顿觉舒畅;6、升华转化法,把消极情绪转化为具有价值的行动。(德国伟大诗人哥德在青年恋爱时曾失恋,痛不欲生,最后终于想通,化痛苦为力量,把破灭的爱情作为素材写成了震撼欧洲的文学名著。)热爱工作,工作可以使人忘却烦恼,给人带来欢乐。

第二、教师不尽职,对学生漠不关心、不负责。在教育过程中采取消极的态度,对学生采取放任态度,只管上自己的课。这种心态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对领导或社会现实中的一些现象不满认为自己是明珠暗投或对教师职业认识不够所产生的。认为自己工作干好、干坏还不都是一个样,或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大材小用了,认为自己是明珠暗投或怀才不遇。没有干一行爱一行的敬业精神。例如有一位数学教师,以前工作非常认真,且取得过优异的成绩,县中决定把他借调上去,可是由于种种原因没有上调成功,留在原校继续带数学课,从此他在教学中一改常态,话语非常少,笑容更是没有了,上完自己的课就走了。并且经常请假,很少辅导,学生就是上课时提出的疑问,他的解答也只有只言片语。甚至只留下一句话,“这种问题,自己看书去”,便扬长而去。弄得学生对数学这门课失去了兴趣。作为一名教师,这种行为是不应该有的。我认为,首先教师要端正自己的态度,树立忠于教育事业的精神,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在什么环境中都要不忘记自己的本职工作,对学生负责,勤勤恳恳,甘为人梯,燃烧自己去点亮别人,做无私的“春蚕”;其次要严谨治学,精益求精,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具有耐心和韧性。

第三、处理学生问题不公正,产生偏爱。班级是优生的天下,优生是典范,差生就应该倒霉,是典型。特别是处理优差生之间的矛盾时,表现得非常突出,不分青红皂白,全是差生的错,给优生一种优越感,却给差生带来了自卑感,认为自己学习不如人,样样都低人一等,逐渐对学习失去自信心,通常情况下是被老师遗忘在某个角落里,若是偶尔提到也是作为某方面的典型或是没事找事地进行挖苦、讽刺,把他当作笑料。对待文化成绩好的学生,态度却恰恰相反,平时犯点小错一笑置之,认为成绩好的同学,就是好学生。这种“重智轻德”的思想,严重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情感的培养。如何来改变这种思想呢?首先要端正自己的教育观点,教育是面向大家而不是个体,对班级每一个学生的教育是作为教师应尽的义务,受教育是每个学生的权利,不因成绩差异而区别对待。其次,处理学生之间的关系应一视同仁、公道、赏罚分明。再次,要因材施教,用发展的眼光去评价学生,不能一概否决差生的能力,应采取相应措施,对其精神上鼓励,课外多关心,多辅导,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他的成绩会提高的;如果采取偏激的方法,当然会把事情搞糟。

第四、认为师生之间存在恩的。多个学生寄贺卡来,依着旧例,说了些美好的话,我理解他们的一片真心,但是,每次听到学生赞扬教师“无私奉献”,心底里就难过。难过的不仅仅是教师成了人们心中祭坛的牺牲品,也在于发现青年没有明白职业和责任感的关系,不知道关心教师,关心他人。甚至,还有人一天天地变得虚伪,故而,我们得重新认识师生关系了。其实,老师学生之间不存在什么“恩”,说有“恩”,无非是一方过多地付出而所入菲薄,做了一件世上的人不愿意做,乃至于学生的父母都无力做到的事,如救死扶伤之类。国民教育由国家投入,以启蒙昧,利在民族,教师受雇于国家,服务社会,用当今通俗之说,得由纳税人供养,按劳取酬,理顺了这层关系,就可以不去谈什么“恩”。

第五、我是老师我怕谁。老师在学生面前是一个强势群体,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工作,所以这时候老师无论怎样教育学生都是“正确”的。更有的家长放权给老师让老师骂、打自己的孩子不为过,这样就更加推波助澜了“我是老师我怕谁”。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我国历代教育中过多地强调“师生如父子”、“师生如君臣”等观念。二是要求老师有民主素养、民主意识、平等观念,离不开特定的社会环境,而从目前的社会环境来说,在严峻的应试教育下,老师迷信和热衷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左手一根大棒是“管制”、“纪律”,右手一根大棒是“灌输”“知识”。孔子说:“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告诫老师(当然也包括其他所有人)遇事要善于“换位思考”。在我国,师生关系是个大问题,其矛盾的主导方面在老师。要处理好师生关系,需要老师真正放下“权威”架子。

第六、师生恋。师生之间的感情超越了一定的程度,作为青年教师,才华横溢,卓有成就,潇洒倜傥,常常被异性学生所崇拜,视为偶像。有些教师控制不住自己的情感,超越了“三八线”。教师应认清自己的职责,认清自己的职业良心,做好学生青春期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目标,把学生的精力全部集中到实现这个目标上来。

总之,教师在教育劳动过程中,在处理学生关系上,应做到:1、忠于并热爱社会主义教育事业。2、关爱学生、互相尊重、严肃教诲。3、以身作则,为人师表。4、严谨治学,尽心尽力,精益求精。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人民教师。

参考文献

[1]邵明德:《教育学新编》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2]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省教委.《献给学生的爱》.贵州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篇4:艺术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处理技巧

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权威人士,是知识的讲授者,师生是上与下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师生之间,学生不管在学习上,还是精神上都是非常被动的。教师漠视学生的独特性、自主性和作为一个人所存在的情感,把自己的观点、思想强加给学生,师生之间既没有沟通、交流和平等的对话,更没有精神、情感和生命发展上的相融相通。在艺术教学中,师生关系缺乏艺术性主要表现在师生之间的关系始终缺乏一种人文性和艺术性的理解。艺术充盈着生命的激情,生命的感受力,那么艺术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更为深刻,相互之间的交流方式应该更为丰富,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应该更为直白与和谐。

一、艺术教学中师生关系的特殊性

艺术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在艺术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共同生活在艺术家园之中,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具备艺术的特色,将艺术的审美本质、艺术精神、人文精神融入师生关系当中,形成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在仪式中创造出来的,是一种精神性的内涵,经典的艺术作品能够以它所蕴藏的精神和美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打动人的情感。艺术精神可以是人内心深处所蕴藏的观念意识、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以及对真善美的追求,也可以是释放情感和展示内心观念和意识时所追求的一些理念。比如:情感的流露和释放要求是自由的、完全的、纯真的、纯粹的、本质的等等,在通过艺术交流审美情感时,要求是完全平等的、和谐的、发自内心的生命和灵魂的交流。人文精神在本质上以人文为本,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完善。他倡导民主、张扬个性、注重情感,反映在教学中则表现为确定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注重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重视伦理、道德、审美情操的培育,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艺术教学中师生关系的主要特征

艺术化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平等的、相互依存的对话关系;是一种着眼于彼此的内心,注重对人的整体精神和生命的深切关怀;是一种在彼此间的精神体验之中,共同体验心灵感悟的升华,生命力量的展示,情感世界的融合的关系。艺术的师生关系主要归纳为:

一是艺术化的师生关系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平等的对话关系。苏霍姆林斯基说:“我坚信教师对学生的真正的爱是一种强烈的不可抑制的愿望,这是一种你认为是自己身上最好的东西奉献给学生的愿望。哪里有这种爱,哪里的教师本人就是吸引集体和每个学生的巨大力量。”艺术教师要有平等意识,善于尊重每一个学生,尊重他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自尊心,让每一个学生拥有一块属于自己的精神乐园。施教者以共同参与学习的姿态、以平等对话的方式,使双方在情感上形成共鸣,共同获得审美的愉悦。在教学中形成一种平等的、相互尊重的师生互动关系。在对话关系中,师生在相遇的世界里沟通、交流,教师不是以教者的身份出现,而是以完整的人格出现。这种对话是双向的,是积极的,这种对话不是主动和被动的关系,不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这种对话是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性,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是一种相互欣赏的平等的对话。

二是艺术化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彼此投入的、深切的情感关系。艺术的本质和生命的本质从来就不是静止的、孤立的、机械的,艺术从来就是充满感性的、充满温暖的、充满人情味的。在艺术教学中,如果没有形成融入了情感的心灵相通、相互理解,就不能真正实现生命与生命之间的理解和相互作用。师生之间应当将对方融入自己的生命意识中,实现情感上的交流。教学的过程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的过程,更应该是激情和生命的涌动过程,是一种情感融入和态度形成的过程,是一种张扬和创造展示的过程;教学活动关注的应该是人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以及人的内部的情感和灵性是如何充分地形成和展示;而且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只有在根植于情意的基础时,才能发挥最好最大的作用。情感上的共鸣是创造教学过程愉悦的前提条件,也是教学过程具有愉悦性的标志之一,依托师生共鸣感染学生,才能使学生自觉自愿地、主动积极地、轻松愉快并富有创造性地参与艺术活动。学生在这种情感交流之下,水到渠成地进入最佳的审美情境,轻松自由地学习,在美好的心境下,不由自主地走向艺术的天堂。

三是艺术化师生关系是一种渗透人文、艺术精神的灵魂关系,师生之间应该是学生和老师知情意的全身心地投入,是彼此生命的全部展开。艺术是生命的展示,是生命的不断超越,是生命的精神家园。我们应该从生命本身去理解艺术,从艺术的追求去理解生命的升华,同时从艺术的本质和生命的特征去理解艺术教学,去寻求艺术化的师生关系。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强调艺术是人的内在世界和人自身的纯真的表现。德国著名的教育家赫尔巴特认为艺术是人的内部生命的表现,也是人的本能。因为有艺术,有这种充盈着直白的灵魂展示和浓郁的美的艺术品为师生共同话题,艺术教学在师生关系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艺术教学中师生关系的艺术处理

艺术教学中,是以艺术作品、老师、学生三者的灵魂的彼此不断地对白和交流为基础的,这三者之间是彼此相互对流,也是三者之间灵魂的融会贯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发展到浓厚处是情感的关系,发展到深处则是人彼此间的融合,是灵魂之间的关系。艺术的存在让这种关系更容易实现。在艺术教学中,当共处艺术精神家园时,艺术在本质上要求师生的关系应该是一种灵魂深处的关系,同时也为实现这种关系提供了条件和场所。

在艺术创造中,如果没有一种态度、没有一种追求、没有一种信念、没有一种执著、没有一种原则,艺术也就不可能是充满一种艺术的精神。艺术精神可以是人内心深处所蕴藏的观念意识、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以及对真善美的追求,也可以是释放情感和展示内心观念和意识时所追求的一些理念:比如:情感的流露和释放要求是自由的、完全的、纯真的、纯粹的、本质的等,在通过艺术审美情感时,要求是完全平等的、和谐的、发自内心的生命和灵魂的交流。

艺术化的师生关系,不管是追求对话的关系、情感的关系还是灵魂的关系,都应该遵循艺术原则,只有这样师生关系的艺术化才能深化和彻底。“艺术的生命就在于真实,”黑格尔说:“艺术的特性就在于把客观存在所显现的作为真实的东西来了解和表现”,那么我们要求师生的关系是真实的,师生之间流露出来的感情是发自内心的、真实的情感,而不是虚假的,更不是一种被动的彼此敷衍;另外,审美是脱离现实功利的、纯粹的观照,同时是一个完全开放的、自由的解放的状态。康德也认为美学意义上的美是一种不受功利、概念、目的束缚的美,是一种用最纯真的眼光来看世界所发现的美,而审美也不是用日常的目光对事物进行美与丑的判断和褒贬,而是用最纯粹的眼光洞察事物本身。那么我们也要求师生关系是纯粹的,师生交流是自由的、是开放的、是纯真的、是脱离现实功利的心灵上的一种观照。这样艺术教学中师生关系才在艺术本质和艺术原则上真正艺术化,这样的关系才是一种彻底的、完全的、真正具备艺术性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师生关系,是一种终生存在、

长盛不衰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辛继湘.体验教学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6).

[2] 茅原.音乐审美问题研究序言.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2002.

[3] 杨恩寰.美学引论.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2.

[4] 刘萍.建构21世纪大学新型师生关系.交通高教研究,2004(7).

篇5:怎样处理好师生关系

前些日子,有关“最美女教师”张丽莉的先进事迹,又被各路媒体热炒了一段时间。政府又开始号召全体教师学习张丽莉老师的舍己救人的英雄行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优秀教师等头衔,一窝蜂地挤到还未脱离生命危险的张丽莉老师面前。这位每月只领取一千元工资的年轻代课教师,以自我牺牲的人性光芒,为日渐冷漠的病态社会突然性地注射了一支强心剂。我们当然应该以敬仰的目光去看待张丽莉老师,当然应该弘扬这种危难之中显身手的英雄主义精神,但我们只是普普通通的教师,我们并不承担在危险来临时牺牲自己救助学生的责任和使命。你能够像张丽莉老师这样做,我们敬佩并歌颂。你没有出手相救,而是惊慌失措地顾自保命,你也并不邪恶,并不无耻。在官员和警察可以见死不救的时代,没有人有权力要求教师必须牺牲自己的生命来救助学生。

我以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从教师做起,转变教师观念是突破口,调动学生的一切积极因素,建立客观、鼓励为原则评价机制是关键,坚持了解和尊重是保证。教师要有一颗爱心,切实地理解、信任学生,学生才会热爱老师,只有教师对学生投之以桃,学生才会对教师报之以李;师生关系融洽,两者才会产生感情上的共鸣,才能给学生创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学习环境,才能为全面完成教育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而进入教育教学的最佳境

1.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懂感情的人,而不仅是一架教书的机器。如果学生畏惧老师,则必然会妨碍教育教学的顺利进行。因此老师在课内外如果放下师道尊严,多一些微笑,对学生多几句鼓励的话语,多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坚持“无错原则”,那么,课堂上必然会出现积极举手、各抒己见的场面,而课外也会主动与教师沟通,出现其乐融融的场面。于是我给自己提出了要求:始终微笑着面对我的学生,多用激励的语言表扬他们,不在课堂上批评学生,不用过多的时间处理不良问题。

2.师生犹如一个团队,而教师则是领头的大雁,师生关系,可以说是风雨同舟、互荣共进,合理的协调、引导和督促,能有效的促进班级良性发展。如果师生关系紧张,政令无法推行,上下不同心,教师成为孤家寡人一个,学生不听招呼,各种活动难以开展,日常工作无法正常进行。因此,如何处理好师生关系,是十分关键的。

3.实尊重学生、爱护学生、理解和帮助学生。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权利和尊严,更有自己的思想、情感和需要,他们需要老师的尊重。我们要爱护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后进生。所谓后进生,我认为指两种学生,一种是学习上暂时落后的学生,另一种则是思想上暂时落后的学生。对待后进生,我们应多一份爱心,少一份冷漠;多一份耐心,少一份嫌弃。我始终相信:爱是教育后进生的重要源泉,爱心是成功的基础,耐心是成功的保证。要用多种方式与学生沟通交流,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要培养朋友式的师生关系,除了要有渊博的知识外,教师应采用多种方式与学生交流。课上你的眼神、手势,甚至一个微笑都能让学生感觉到你在与他们交流。因此,作为教师,应以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去关爱每一个学生,让他心有所依,梦有所笑,真实的融入到这个大家庭当中。

4.教育行当内,有一句很有杀伤力的名言: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这句话如果诞生于某个名师之口,对他个体而言,应该是一种谦逊,对全体教师而言,却是一场虐杀。如果诞生于某个官员之口,则更多呈现为强权的肆意宣泄。这让我想到了一个著名的宗教学悖论:上帝能否创造一块他自己搬不动的石头?西方宗教中无所不能的上帝,如果能创造出这样的石头,却不能搬起他,无所不能便成了空谈。而如果不能创造出这样的石头,依旧做不到无所不能。

5.爱永远是教育的真正内涵。如果没有爱,任何说服都无法开启一颗封闭的心灵;如果没有爱,任何甜言蜜语都无法打动一颗冰冷的心。惟有爱,才能点亮心灵的灯盏,驱除蒙昧,收获希望。要做好后进生的思想转化工作,就要给他们一份特别的爱,那就是信任、鼓励和宽容。小杨是我班一个小有名气的后进生,不遵守纪律、与老师顶撞,迷恋电子游戏,成绩较差。我接手这个班后,曾找他长谈了一次。我陈述了不遵守纪律、不尊重老师、沉迷于电子游戏的种种危害,可他只是冷漠地说了声:“我知道”。为什么他那么冷淡?我想,以往老师们可能都只记得他的错误并总是指责他。于是,我决定换一种方式来改变这种紧张、隔膜的师生关系。一天,我很诚恳地告诉他,老师想选你当数学课代表和组长。小杨虽感到意外,但很高兴,马上说什么时候,你不记恨我吗,你不怕我成绩差、不遵守纪律吗?我说,老师相信你会改变的。在往后的课代表和组长工作中表现得很认真、负责。每次少哪几本作业本,为什么没交上来的原因全写在小纸条上,清清楚楚。班会课上我及时表扬了他的认真负责。小杨的劲头更大了,从此无一次顶撞老师,上课也专心听讲,成绩也有很大进步。

6.实尊重学生、爱护学生、理解和帮助学生。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权利和尊严,更有自己的思想、情感和需要,他们需要老师的尊重。我们要爱护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后进生。所谓后进生,我认为指两种学生,一种是学习上暂时落后的学生,另一种则是思想上暂时落后的学生。对待后进生,我们应多一份爱心,少一份冷漠;多一份耐心,少一份嫌弃。我始终相信:爱是教育后进生的重要源泉,爱心是成功的基础,耐心是成功的保证。要用多种方式与学生沟通交流,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要培养朋友式的师生关系,除了要有渊博的知识外,教师应采用多种方式与学生交流。课上你的眼神、手势,甚至一个微笑都能让学生感觉到你在与他们交流。

7.成功的转化例子启示我:对待后进生,在人格上要平等,在生活上要关爱,在工作上要尊重。如果他们经常感受到老师的爱,他们就会懂得爱师、爱班、爱校,懂得人与人之间应有的真诚和友爱,逐渐形成与人友爱、团结、互助的优良品质。教师对学生的爱,的确是学生成长的力量之源,是激发学生向上的动力。置身在这样的成长困境中,不弄清楚“我是谁”,便难以拥有教师心灵的健康发展,更难以拥有健康完善的专业成长

遗憾的是,当下的社会,总是要求我们教师成为无所不能的上帝。不但是要求,而且是先把教师推到上帝的位子上坐下,然后理所当然地认为教师应该具备上帝的各种能力。一旦教师不具备这些能力,他们又反过来指责教师不称职、不努力、尸位素餐,然后就想方设法刺激教师,搞各样的培训、评比、考试、测评,促使着你用上帝的条件检测自身,然后朝着上帝的方向奋斗下去。

篇6:正确处理好师生关系论文

正确处理好师生关系

新疆阿勒泰市北屯镇中学 孙 洁

一般来说,学生对学科的兴趣与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往往成正比的关系。“我喜欢这位老师,所以我就喜欢他(她)教的这门课。”这是学生最普通的一种心理。良好的师生关系往往成为一种动力,而这股动力能够使学生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学习效率也就会随之提高。在学生的各科学习中,教师在思想观念、学习方法等方面对其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或许,这影响的不仅仅是某一门学科的学习效果,还有可能是所有学科的学习效果。

其实,教师对学生的热情关怀是学生对学科形成积极态度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的关心会使学生获得了学习的动力,而这正是学生热爱学习、坚持学习所必须的一个重要原因。正如一些学生所说的,“因为老师对我真的很关心,我很感动,所以我很喜欢老师的课,我会很努力地学习,争取考个好成绩”。师生关系影响学生学习的另一个原因就是营造了一种和谐的课堂气氛,而课堂气氛本身会影响学习效果。良好的师生关系会使课堂气氛温馨和谐,使学生如沐春风、轻松愉快、思维活跃。倘若师生关系不良,课堂气氛容易紧张、死板,使得学生如坐针毡、惶恐不安或无味默然。学生喜欢的、趋向的当然是快乐的情境,情不自禁地想要逃避紧张的情境。这种逃避情感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就会泛化到学业上,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导致学生厌学。

师生关系不仅影响着学生,同样也影响着教师。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使教师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从事教学,从而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促使教学效果达到极佳状态。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对学生实施教育的重要条件。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并非轻而易举之事。有的学生对老师敬而远之,有的`学生对老师很厌烦,甚至和老师公开“顶撞”。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教师的地位往往容易导致教师居高临下,发号施令,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造成师生之间的矛盾。其二,教师的知识水平、生活经验、工作能力都远远高于学生,教师所教的知识,对教师而言早已熟悉,而对学生却是新知识。如果教师不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施教,就容易造成师生间的认同障碍。其三,中小学生尚未成熟,容易表现出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一些教师就容易偏爱一部分学生,造成另一部分学生对教师的抵触情绪。因此,教师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了解和研究学生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智力水平和技能状况,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施教,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还要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同龄共鸣现象和人际关系、生活特点和心理倾向、个性特点以及思想深处的东西。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的现实表现,还要了解学生的过去,预测学生的未来。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缩短教师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密切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二、要尊重和信任学生

中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的发展,强烈地要求认识自己,要求独立地处理问题。他们往往对长者的意见不盲从,对现实问题不苟同,对社会与未来有自己的独立见解。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这些特点,以真挚的爱去关怀他们。教师既要看到学生积极奋进、自我完善、独立自主等优点,给予充分信任与尊重;又要看到学生的片面性、不稳定性以及幼稚、盲目自大等弱点,给予热情的帮助和严格的要求。

三、要民主公正地对待学生

教师要虚怀若谷,心胸坦荡,允许学生提出疑问,自我探究。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与个性,激励学生冒尖。教师要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绝不能亲疏有别,要尽最大努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良好的教育。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被全体学生所爱戴,增强师生之间的聚合力,形成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

四、要客观地评价学生

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课堂教学气氛,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情绪,甚至学生对学校的态度,对人生的态度,都同教师的评价方式相关。教师有时就因一次评价错误或评价不当,而从此在学生面前永久性地丧失权威。因此,教师应客观地评价学生。在评价学生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质量观。看一个学生,不能只看他的学习成绩,还要看他的学习态度;不仅要看他的学习态度,而且要看他的学习方法和心理状态。

评价要以鼓励为主。对学生进行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他们更好地发展,因此,评价方式必须服从评价目的。通过教师的评价,要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鼓励他们不断上进。

这样的评价会使学生觉得教师理解和尊重自己,并且态度恳切,这无疑会密切师生关系。

上一篇:发改局法制教育工作措施.doc下一篇:聚合物无机保温砂浆(中空玻化微珠)施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