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坚持的发言稿

2024-07-09

关于坚持的发言稿(精选6篇)

篇1:关于坚持的发言稿

坚持根本宗旨发挥党员作用发言稿【篇三】

锦涛同志在西柏坡的重要讲话指出,牢记党的宗旨,坚持艰苦奋斗,这两者之间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只有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才能保持艰苦奋斗的革命意志和革命品格;只有坚持艰苦奋斗,才能更好地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能否坚持两者的有机统一并在实践中认真地加以落实,对于在新形势下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保持和发展党同群众的联系,始终不渝地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意义极其重大。

篇2:关于坚持的发言稿

1‘我是谁’主要是看清自我,核心是要提升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关键做到四个‘平’,即树立平民意识、做好平凡工作、保持平静心态、坚持平淡生活”。

2“关键要维护公平正义和群众切身利益,从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入手,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基层的知心人、做群众的贴心人

3群众是真正的主人、是力量的源泉、是公正的裁判,要践行群众路线关键是要摆正位子、定好调子、找准路子,切实解决权力观、价值观、政绩观。

4要解决‘为了谁’的问题关键要做到实践,由被动服务转为主动服务,与人民群众建立深厚的感情,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

“为了谁”,就是要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以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为抓手,切实把民生工作做深做细做实,着重解决好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难事、急事,进一步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依靠谁”,就是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群众满意作为检验工作的第一标准,要紧紧围绕“一化四建”发展战略,引导干群进一步坚定信心、凝心聚力,全力赶超争先;

“我是谁”,就是要求各级党员干部摆正好人民公仆的工作定位,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要按照教育实践活动的总要求,匡正人生追求,校验责任态度,衡量职业操守,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

一是要强化宗旨观念。进一步强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心系群众,心中时刻装着群众、处处想着群众、事事围绕群众,做到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政于民;要将发展成果惠及群众,一切为了群众,明确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惠及群众,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

二是要敢于担当责任。要敢于直面矛盾,要到矛盾多、群众意见大的地方去;要敢于解决问题,特别是解决疑难复杂、有风险的问题;要敢于挺身而出,在危急、政治关口挺身而出,自觉抵制利益诱惑。

篇3:关于坚持的发言稿

1“自主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提到“自主创新”很容易使人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相联系。然而, “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首要意义在于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不认识这一点就不能把握“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本质, 也难以全面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指导意义。

“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之一, 内涵十分丰富, 其首要的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由中国共产党人寻找适合本国国情的革命和建设道路, 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条件下, 邓小平同志创造性地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在全面部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时, 第一次把“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作为引领全局的首要任务, 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精髓。自主创新的实质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基本出发点, 牢牢把握国家发展的主导权、主动权, 坚持独立自主地掌握中国前途和命运, 坚持按照中国国情选择并且实践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1.1 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自主创新”的战略基点

邓小平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中第一次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一次阐述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 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 都是我们的立足点。中国人民珍惜同其他国家和人民的友谊和合作, 更加珍惜自己经过长期奋斗而得来的独立自主权利。任何国家不要指望中国做他们的附庸, 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我国利益的苦果。”邓小平同志在设计改革开放的宏伟蓝图时, 始终没有忘记这个总体设计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那就是中国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中国的国家独立和自主发展, 中国人民必须掌握自己的前途和命运。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石, 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核心思想的政治价值导向。

回顾30年的奋斗历程, 中国在改革与发展问题上举什么旗, 走什么路, 依靠什么力量, 重点照顾谁的利益等方面始终存在着尖锐的原则性斗争和战略利益指导下的策略性妥协。我们党在“着眼大局, 突出重点, 兼顾各方, 照应阶段, 抓住机遇, 做好结合”的战略把握上充分体现出符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执政理念和高超的执政能力。改革开放的根本目的还是为了中国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这是一个基本的出发点。离开了这个出发点, 可能被全球化的现象模糊了国家之间经济、政治利益博弈的本质, 就丧失了改革开放和建设发展的核心价值导向。如果在这个关系全局、涉及根本利益的问题上丧失立场, 铸成大错, 那么中国就将“沦为外国的附庸”, 中国人民就将不得不吞下“损害中国利益的苦果”。循着这样的思路学习和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才能够体会和理解党中央把“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作为阐述和部署各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战略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关键”的深意。

1.2 坚持“自主创新”就是走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之路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时, 把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放在首位。胡锦涛总书记2005年就曾提出:“努力把立足科学发展, 着力自主创新, 完善体制机制, 促进社会和谐的总要求落到实处。”作为新时期发展的一个总要求, 坚持自主创新在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中具有影响全局的特殊地位。通过研究人类的工业化进程, 我们看到, 经历了300年的时间, 世界上大约有10亿人口按照西方的传统方式实现了工业化。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世界经济快速发展, 众多新兴国家追求民族独立, 竭尽全力试图走上工业化道路。然而, 至今仍然没有一个发展中大国能够真正完成工业现代化进程。认真研究这个事实可以发现, 尽管不同国家的社会制度不同, 生产方式中的生产关系有所不同, 但是生产力的发展方式本质上沿袭了传统工业化的老路。在中国, 无论是办工业、搞农业、发展民主政治, 还是进行各项社会事业, 一些人内心深处的模式和理念都是西方的。在这样的背景下, 邓小平同志铿锵有力地号召全体中国人民走自己的路,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坚持自主创新提出的新时期中国发展的总战略和总路线。正是在继承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 胡锦涛同志创造性地将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摆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首位, 起到对中国现代化建设总体战略的精神引领作用。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 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这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深入分析国内外实践经验、准确把握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阶段性特征基础上得出的科学论断, 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路的高度概括。

2 坚持自主创新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新时期国家发展的战略核心

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是政治战略, 也是经济战略, 是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的总体战略, 这些战略思想集中到一点, 就是“坚持自主创新, 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作为一种发展理论, 首先集中于经济发展的研究, 而经济发展最根本的是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变革最终导致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革命。当代科学技术革命所引发的生产力革命是当代世界变革的基础。因此, 提高中国科学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就必然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

2.1 从科学技术生产力学说到自主创新理论

100年前, 马克思明确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 社会的劳动生产力, 首先是科学的力量。1963年, 毛泽东同志说:“科学技术这一仗一定要打, 而且必须打好;不搞科学技术, 生产力就无法提高。”当今世界, 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并向现实生产力迅速转化。科学技术为劳动者所掌握, 就可以极大地提高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和保护自然的能力, 还可以创造出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全新事物;科学技术与生产资料相结合, 就能大幅度提高工具的效能, 延伸人体机能, 创造新的劳动对象, 从而大大提高人们使用这些生产资料的劳动生产率和生产附加值。江泽民同志指出:“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把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这不仅可以极大地提高生产力, 而且必将引起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深刻变化。”科学技术生产力学说是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语言所阐述的当代社会的一个理论共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科学技术逐渐上升为推动经济发展的第一要素, 使得国际竞争的性质、形式和主导力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综合国力和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主导着新的生产力基础上的一切经济活动和上层建筑的巨大变革。在经济、科技全球化体系中, 如果没有自主创新能力, 企业大股东即使拥有绝对控股地位也难以完全掌握企业经营的主导权、发展的主动权、利益的分配权和未来前途的选择权。邓小平同志1988年就指出:“过去也好, 现在也好, 将来也好, 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技术, 在世界高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如果20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 没有发射卫星, 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 就没有现在的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 也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标志。”如果说改革开放初期对于独立自主地发展科学技术还主要是从政治和军事安全的角度考虑, 那么到了20世纪90年代, 随着我国学术界对于创新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 从经济发展乃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角度思考和阐述自主创新的问题, 就成为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历史责任。江泽民同志1995年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指出:“科学技术, 总是要同世界各国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 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同时, 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是买不来的。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自主创新能力上不去, 一味依靠技术引进, 就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 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作为一个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大国, 我们必须在科技方面掌握自己的命运。我国已经具有一定的科技实力和基础, 具有相当的自主创新能力。我们必须在学习、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 坚持不懈地着力提高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发展高技术, 要始终突出自主创新, 只有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我们才能减少对于技术引进的依赖, 提高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此后,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创造性地发展了自主创新理论, 系统地论述了自主创新的实质和实现形式,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了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将坚持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确定为新时期国家发展的战略核心, 从而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自主创新理论。从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生产力学说的再认识到自主创新理论的形成, 整整经过了30年, 伴随着改革开放全部进程的这一理论创新, 凝聚着领袖的心血和全国人民的实践经验与成果, 同时也付出了相当高昂的代价才获得的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

2.2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结构调整和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任何理论的价值不仅表现在认识真理的第一个飞跃, 更重要的是运用理论指导实践并且接受实践检验的第二个飞跃。从自主创新观点的提出到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把自主创新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 正是第二个飞跃的起点。

胡锦涛同志指出:“从制定‘九五’计划时提出实行两个转变以来, 我们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坦率地说, 粗放型增长方式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如果不抓紧转变这种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 必然会制约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观察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一个现象, 我们很善于搞经济总量, 但是提高经济质量则异常困难。

在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研究中, 实际上已经注意到应当按照新的思路破解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难题, 这集中体现为“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表述上。分析这一组概念可以发现, 效益、节能、减排、就业都是系统的输出结果, 只有科技是纯粹的系统输入, 也就是说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本质是更多地依靠科技进步这个第一生产力要素来解决工业化进程中一系列矛盾。这个道理邓小平在1978年就认识到了, 他说:“四个现代化, 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 没有现代科学技术, 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 也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科学发展观继承了科学技术是引领现代经济发展第一推动力的观点, 其创新在于找到了中国科学技术引领经济的切入点和中心环节。根据党的十六大报告的要求, 从2003年—2005年, 在中央的统一部署下, 由温家宝总理牵头, 组织数千位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社会科学领域的专家集中进行了我国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的战略研究。这次战略研究的大部分时间是研究我国国民经济各个领域的战略需求, 从而做出解决经济、能源、资源、环境和各个社会发展领域的战略判断, 并提出科学技术能够解决的问题和怎样解决问题。正是在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基础上, 国家对于科技自主创新的战略认识有了新的突破。胡锦涛同志指出:“从我国发展的战略全局看,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调整经济结构,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缓解能源和资源的瓶颈制约, 加快产业优化升级, 促进人口健康和保障公共安全, 维护国家安全和战略利益, 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地需要坚实的科学基础和有力的技术支撑。”我们必须下更大的力气、做更大的努力, 进一步深化科技改革, 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 带动生产力质的飞跃, 推动我国经济增长从资源依赖型转向创新驱动型,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刻不容缓的重大使命。

2005年中央文件中出现了一些以往没有的新观点。胡锦涛同志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加快技术进步是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环节。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一项重要的任务是要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技术进步方面不断取得突破, 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和日益紧迫的国内发展需要, 我们必须切实改善支撑科技进步和创新的组织体系、运行机制、政策环境, 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始创新能力, 大力发展战略高技术, 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经历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 我们对于自主创新已经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首先, 利用先进技术装备起来的制造系统进行生产和真正掌握先进技术, 并且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自主创新是本质上完全不同的两个层面的创新;其次, 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成效不大的症结在于我们的经济系统内部自主创新的动力和能力严重不足, 因此, 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主动权、主导权和选择权并不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正是这种战略博弈高端的失误, 导致我们尽管投入了大量的经济、政策和财政资源仍然难以真正实现两个转变。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进行国民经济发展总体部署时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放在首位, 既体现了对科技生产力理论的坚定继承, 又体现出对自主创新理论的最新发展。“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这些方面主要包括: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统筹城乡发展,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保护, 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优化国土开发格局;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健全现代市场体系;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 完善宏观调控体系;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 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以及教育、文化、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

3 中国科技自主创新的主要特色

新中国成立时, 全国只有几十个研究机构, 几千名研究人员, 在现代科学技术领域几乎是一片空白。经过50多年的发展, 我国已经拥有比较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 在世界高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我国的科技总体实力已处于发展中大国的前列。

3.1 科学技术紧密围绕国家战略重点布局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围绕不同阶段国家发展的总体战略形成特色鲜明的科技发展指导方针, 据此调整科技布局, 重点解决国家急需的战略问题。新中国成立初期, 民族独立是国家战略的核心。这一时期科技发展的指导方针集中体现为“重点发展, 迎头赶上。”满足国防发展需要处于科学技术事业的核心地位, 举全国科技之力拿下“两弹一星”是最具代表性的战略举措。文革结束后,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最高原则。“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 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指导方针充分体现了这一时期国家发展的核心理念和战略导向。进入21世纪, 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新战略, 科学技术确立了“自主创新, 重点跨越, 支撑发展, 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 并且按照新的思路加紧调整科技战略布局, 使科学技术完全纳入自主创新的轨道。积50多年之经验, 中国的科学技术从大局谋发展, 集中力量为国家战略需求服务应当是最突出的一个特点。

3.2 科技生产力发展与生产关系改革互相促进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经济和科技体制处于快速转型时期,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高强度互动是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特征。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变革所产生的创新动力为科技产业的兴起注入了活力, 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科技体制改革激发出蕴藏于知识分子中间的科技创业和创造潜能, 新兴科技生产力的发展反过来对于体制改革不断提出新的要求, 这种相互推动、相互促进的运行机制使中国科学技术发展进入了快行道, 目前正处于一个新的跃升期。

目前, 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正在进入攻坚阶段, 完善体制环境仍然是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作用的重要手段。

3.3 人才资源是中国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根本

中国与世界各国相比最大优势在于强大的科技人力资源。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高等教育培训系统, 按照国际口径统计, 中国的R&D人员仅次于美国, 排名世界第二位, 按照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统计, 中国名列世界第一。我国的科学技术人员是新的生产力的重要开拓者和科技知识的重要传播者, 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骨干力量, 中国科技创新之所以能够取得世界瞩目的伟大成就, 关键是依靠成千上万热爱祖国、甘于奉献的低成本、高素质人才, 杰出的科学家和科技人才群体是国家科技事业快速发展的决定因素。当然, 随着经济、科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 人才竞争正在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 都把科技人力资源视为战略资源和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因素。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 造就有利于人才辈出的良好环境, 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举措。胡锦涛总书记针对我国当前科技人才政策时弊提出的发展思路, 为中国可持续的科技人才战略指明了方向。

3.4 坚持自主创新为主和国际合作为辅

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大国, 又是一个科学技术相对落后的国家, 我国的R&D经费仅占世界的4%。“我们这样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搞现代化建设, 必须处理好扩大对外开放和坚持自力更生的关系, 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我们讲独立自主, 自力更生, 绝不是闭关锁国, 关起门来搞建设, 而是要把对外开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与20世纪50年代被迫实行“自力更生”的封闭环境不同, 改革开放是“自主创新”的前提和基础, 两者在坚持国家的根本利益和自主发展战略上保持了一脉相承的本质统一性, 但是在实践上具有适合两个时代国际、国内环境各不相同的丰富内涵。改革开放以来, 推动我国成为世界工厂的先进生产和制造技术主要得益于技术引进, 而真正能够使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品牌的技术基础则主要依靠自主创新, 即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中国技术创新系统是在积极的国际科技合作与严密的战略技术封锁相互交织的利益博弈中发展的, 我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决定了国外核心技术转让与合作的边界, 中方技术的任何一次重大突破都成为新一轮技术转移和市场价格狂跌的起点, 而中国核心技术远远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的产业领域, 外资以先进的技术装备掌控着企业 (产业) 的经营主导权、产品定价权、利润分配权、市场划分权和未来发展的选择权。在产业技术和利益博弈十分激烈的中国有一种其他发展中国家并不常见的现象, 凡是外国技术封锁十分严密的产业技术领域, 我国的自主创新技术就能够发展起来;凡是国外向中国市场开放的产业技术领域, 我国的自主创新就发展缓慢, 其中的经验和教训值得深思。

3.5 坚持有所为和有所不为的科技发展原则

中国是一个拥有完整国民经济体系的社会主义大国, 经济社会发展对于科技的需求旺盛、层次复杂, 然而有效的科技需求严重不足。这样的国情条件与科学技术要求自由探索的一般规律相矛盾。因此,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就成为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长期战略原则, 从实践的角度看, 贯彻这一原则“难在有所不为, 重在有所作为”。舍与得的辩证法说起来容易, 做到则十分困难。因为在中国这样科技资源与需求矛盾十分突出的条件下, 战略选择中舍掉的往往不是无关痛痒的局部, 而是可能影响全局的战略利益和重大项目, 这种选择的风险极大, 甚至在正确中包含着错误, 成功中蕴含着失败, 阶段转换与时机的拿捏决定着战略的性质。建国初期以国防科技为中心, 相对损失了科技支撑经济建设的发展机遇;改革开放以来强调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 社会、民生领域的科技发展相对滞后;核武器投放的导弹发展战略, 强化了火箭与航天技术的发展, 相对损失了航空科技的发展机遇。科技投入的阈值规律决定了研究开发项目的效果具有零与无穷大两种截然不同的前景, 这就迫使中国的科技决策者只能从更高的战略利益出发, 在令人眼花缭乱的众多科技发展方向中, 坚决贯彻有所为、有所不为, 有所赶、有所不赶的方针, 集中力量突出重点, 分出余力, 关照全面。这种根据中国国情不得已而为之的战略选择风险极大, 失败的教训很多, 但是总体上保证了中国的科学技术在资源总量极度匮乏的条件下, 实现了令全世界感到惊奇的快速发展。

3.6 选择符合国情的科技发展策略和技术路径

中国是一个人均GDP处于落后水平, 区域经济、科技和受教育程度差异极大, 科技需求层次超级复杂的社会主义大国。这就决定了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策略和路径选择与其他国家明显不同, 不同领域之间的发展策略不拘一格, 各有特色。例如, 中国既要在世界战略高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又要在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有所作为, 还要开发、推广先进适用技术, 所有这些战略方向都不能放弃, 但是在高性能与低成本的策略选择上, 中国的自主创新总体上是沿着绝对低成本与相对高性能的技术方向发展, CPU研究就是典型案例。

3.7 坚持党的领导以及发挥法制与管理创新优势

篇4:关于吃的坚持

朋友A,每天早晨必须喝粥,用她的话说:“早晨起来,有那一碗热粥在肚子里,就不怕外面的严寒了,三九天往外冲也毫不畏惧。”

朋友B,中午一定要吃面食,这个北方大汉,在这座午餐以米饭为主,配以各种炒菜的城市里生活了那么多年,仍觉得只有面食才能让人饱,“米饭,最多能吃到不饿,吃到肚胀,在心里也不会有饱的感觉。”

同事C,在需要加班的晚上,并不去公司的餐厅免费就餐,实在抵不住饿,就拿一块面包或一根火腿肠先垫垫,他认为,只有回到自己的家里,脱去外衣换上拖鞋,跟家里人一边吃一边聊才叫吃饭,否则,就是塞肚子,“哪怕,回家后家人都已吃过饭,我自己下碗方便面吃,也是好的!”

同事D,每天上午在工作告一段落时都要吃一块巧克力,作为对自己的奖赏,然后,就又精力充沛地投入到工作中了,她说:“每天的这一块巧克力可以让自己更开心地工作。”

她的对桌E,则将巧克力视作毒药般的禁物,她坚持认为:“吃一块巧克力就会发胖,每天吃一块?那得胖成什么样子啊?!”

每个人在吃上的坚持可能都是出于从很小的时候就养成的习惯,这些习惯是怎么养成的,往往连自己都说不清,只是,养成了的习惯就不能轻易地改变了。

对于吃的坚持可能不只是大人们,就是婴儿,也各有各的坚持:我的儿子,小时候只吃妈妈的奶,用奶瓶喝水可以,要是往里放了奶粉,他就不肯下咽了,仰躺在床上的他也不会往外吐,他要是不咽,奶粉水就顺着他的脖子往下流;我的小外甥,什么牌子的奶粉都肯吃,唯独不肯吃妈妈的奶,把奶瓶子放到嘴里,他吸吮得“滋滋”作响,奶头放到嘴里,他就大哭;而我大外甥,则是对所有送到嘴里的东西都来者不拒,给啥吃啥!

不知道,婴儿们的坚持又是来自于怎样的原因。我妈的分析是:我的儿子因为妈妈的奶水足够,当然就不愿吃妈妈的奶之外的东西;小外甥嫌妈妈的奶流量太小,咂起来太费劲儿,干脆不吃;大外甥啊,是因为食量大,大人们给他的量老是不够,只好来者不拒,给点白开水,也起劲儿地往里嘬。

每一个人对于吃都有自己的坚持,对吃的坚持,其实能在相当程度上折射出一个人的家境、出身、生活理念和人生原则。

篇5:关于坚持的发言稿

全面从严治党,重要的是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两者有着重要的联系。政治生态是一个地方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的综合体现。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是我党发挥纽带作用,做表率,凝聚人心的一项重要举措,对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有着重要作用。良好政治生态能够打造良好的社会发展,能够为人民群众打造幸福的美丽愿望。结合思想工作实际,下面谈谈我的心得体会:

一、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我们不断提升政治素养。

要不断强化党的宗旨意识、政治意识、危机意识、责任意识、廉政意识和创新意识,确保思想纯洁、行为规范、作风优良。全面从严治党,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首先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要从坚持政治原则、严明政治纪律的高度,深入纠正“四风”,持之以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集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其次要努力营造四个环境,一是着力营造团结和谐的环境,二是营造干事创业的环境,三是营造遵纪守法的环境,四是营造用权用人的环境。

持续深入全面从严治党,扎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推动建设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最后是要以高度统一的思想认识,坚定将全面从严治党进行到底;要以知行合一的生动实践,坚持把全面从严治党引向深入;要以始终如一的政治定力,坚决为全面从严治党担当扛责。

二、全面从严治党是永葆我党先进性纯洁性的重要保证。

开展主题教育是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的迫切需要,我党作为百年大党,如何永葆先进性纯洁性,如何永远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如何实

三、坚持自我革命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强身之举。

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最鲜明的政治品格。中国共产党如何能够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回答这个著名的“窑洞之问”,靠的就是我们党勇于自我革命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回顾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历程,我们可以清楚看到在进行社会革命的同时,不断进行自我革命,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最显著的标志,也是我们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关键所在,是我们党的最大优势。开展主题教育就是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保持为民务实清廉的政治本色,解决违背初心使命的问题,真刀真枪解决问题,关键是要有正视问题的勇气和自觉,要有知耻而后勇、敢于清除杂质毒素的的自我革命精神。天下不能长治,有弊所当革也;犹人身不能常安,有疾所当治也。坚持自我革命,就是要敢于向自己思想作风工作上存在的问题开刀治病,刮骨疗毒。我们党员干部身上的所有问题说到底都是思想根子的问题,思想根子的问题根本在于是否有私心的问题,只要我们能够摒弃私心,舍弃小我,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信念投身工作,就能克服前进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继续取得未来的一个又一个胜利。

四、要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推进全面从治党。

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就是要始终牢记党的理想信念和根本宗旨,不忘初心使命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的终身课题,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永葆先进性纯洁性的制胜法宝。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决定了我们必须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同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问题做坚决斗争,我们党面临的“四大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因此全面从严治党没有停歇时,只有进行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是轻轻松松实现的,前牢记进的道路上并不是一片坦途,我们必须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深沉的历史担当,行百里者半九十,牢记船到中流浪更急,广大党员干部将自觉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表率、加强法治和德治建设的表率,强化责任担当,始终严格自律,做一个行动上的执行者和践行者。

篇6:坚持共享发展的研讨发言稿

共享发展在新发展理念中具有独特的内涵和地位。一方面,它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共享发展理念集中体现了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共享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另一方面,它将有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坚持共享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公平的起点、更和谐的环境,从而为更可持续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让发展更有动力。首先,共享能够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共享发展充分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高度重视人民的主体作用,将为我国发展提供最深厚的动力。其次,共享能够创造新的、更高层次的物质文化需要。共享着眼于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强调要让各方面发展成果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进而创造出新的、更高层次的物质文化需要。正如马克思所说,“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这将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的目标和方向、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从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迈向更高阶段。第三,共享以共建为前提和基础。每个人的劳动创造为我们提供了共享的成果,每个人也在劳动创造中实现着人生价值。因此,共享不是只“享”不“建”,也不是将一部分人的劳动成果免费给他人享用,更不是抹平一切差别的平均主义,而是在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基础上,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都有成就感和获得感的.生动局面。

使发展更可持续。首先,可持续发展强调公平性,这样才能激发广大人民推动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共享是人人享有、各得其所,不是少数人享有。它坚守公平正义、坚持全体人民公平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深厚社会基础。其次,可持续发展追求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全面进步。共享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主线,强调改革发展取得的一切成果由全体人民共同享有。它要求全面保障人民在各方面的合法权益,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给每个社会成员带来必要的经济保障、基本的政治权利、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和谐的社会秩序和优美的生态环境。这与可持续发展的主旨相通、目标一致。最后,可持续发展是在遵循经济规律、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基础上循序渐进的过程。共享发展也同样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均衡到均衡的过程。共享的范围和水平、广度和深度都必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既不应落后也不能超越发展阶段。这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完全契合的。

上一篇:pscs6实例教学下一篇:教师证综合素质小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