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

2024-07-12

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精选9篇)

篇1: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

信息资源的产生总是建立在不断地继承和借鉴前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的成果上的。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项目法人、设计、临理、施工各方往来产生的文件繁多,各方下达上报的信息复杂多样,如何共享这些资源,进行适当的整合,优化资源配置,方便查找利用,就需要构建一个高效的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决策和信息有蓄非常密切的联系。过去一些凭经验或者拍脑袋的那种决策经常会造成决策的失误,水利工程管理人员能够根据这些信息迅速作出反应.及时进行决策,对资源、进度、质量安全措施等进行调整.提高水利工程管理效率,有利于水利工程质拦的提高。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应以实用、易用为原则按照企业管理电子化、信息化的要求,引入项目管理思想,可以作为水利工程建设高效、科学、规范管理的有效工具。信息系统可以实现水利工程各类数据和工作流程的电子化、信息化.为水利工程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在现代企业的部门管理中,部门之间和部门内部沟通协调问题曾经干扰许多企业管理者.其实这就涉及到横向和纵向的信息交流问题。管理信息系统能够使得各个职能部门协调运作,并且实现了无纸化办公。管理信息系统通过科学化管理,使企业内部的业务流程得以全面梳理.业务操作系统化、规范化。在此基础上.企业还可以有精力对重点业务实行全面的质最监控,做到全面覆盖与重点监控并重。

篇2: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

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

1.GIS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更加广泛。GIS作为储存和分析空间资料的强有力的工具,将GIS应用于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可以将复杂施工过程用动画图像形象地描绘出来,为全面、准确、快速地分析掌握工程施工全过程提供有力的分析工具。目前。GIS在水利工程信息管理中用到的大部分是C/S结构,企业的网络和数据安全维护成本低.但其缺点是不利于实现数据共享。在水利工程中将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和遥感技术三者结合起来对整个流域地形进行三维观察.利Hj-GIS分析实际问题将是GIS的发展方向。网络技术发展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将更有利于处理具有分布式特点的水利问题。三维GIS目前研究重点集中在三维数据结构的设计、优化与实现技术的运用,三维系统的功能和模块设计等方面。网络GIS的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于水利工程中地理信息和大量的空间数据都是以文字、数字、图形和影像方式表示的,将它们数字化,发挥GIS在整个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应用价值。

2.先进的通信技术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信息传输数字化、网络化.大大地提高了信息传输的时效性.提高了信息的利用率。对各种系统进行整合。有利于快速建立起水利工程建设的信息化体系。应全方位构建水利信息基础设施。逐步启动、建设并完善一大批利基础数据库.包括国家防汛指挥系统综合数据库、国家水文数据库、水利空间数据库、全国水资源数据库、水利工程数据库、水利经济数据库等,使我国的水利基础数据库建设形成一定的规模.为水利信息化的发展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

3.整合多种现代信息技术构建信息系统。水利管理信息系统要简单实用,切合实际情况,便于用户使用在管理平台基本模块的基础上,使这些功能模块与纸面的工作流程一致。网络检索工具的使用给用户查找信息带来了方便,但作为通用型的网络检索工具.覆盖面广、行业针对性较弱。系统在全面的数据支持下,将拥有完善的数据统计功能。可以根据水利工程的特点,建立一个专门服务于水利工程的水利专业刚络检索系统为水利工作者提供真正有价值的信息。

结语

篇3:关于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的规划

在我国, 水利工程的信息化建设实施情况较早, 经过近些年来的不断努力建设, 在水利的各项领域中已经取得了较为大的突破和发展, 但是就整体情况来看, 水利工作的信息化建设还是不够全面, 虽然在部分领域实现了信息化建设, 但是, 在很多方面还是采用数字化的管理模式。并且相关信息化的管理规范也不健全, 在进行信息化共享方面, 信息的利用率非常低下, 甚至有些根本就不能够做到信息的有效共享。所以总体上来看, 我国的水利工作状况还处在起步阶段。由于我国国土辽阔, 在行业的发展上经常会出现东好西差的局面, 在水利工程上也是如此, 由于地缘因素, 导致全国水利发展的情况相差极大。

1.1 信息的获取

在进行水利工作的信息采集上面, 在我国就雨量监测和水位监测数据的收集方面已经有半数实现了信息化, 并且在长期稳定的工作着, 还在对周边的流量和其他信息积极的收集着。但是, 片面的发展不能代表整体的进展, 这些信息系统在整体的构建上还没有健全, 在信息的采集方面不能够做到系统的规范的收集整理, 而且直接运用数字化的形式收集的更是稀少。就整个工作量的收集情况来看, 无法保证收集的次数, 在精准度上的也没有做到更好的保证。综合来说, 信息收集量在整体收集量的比例严重过低。

1.2 传输手段不足

现在相关水利工程单位已经开始实施了部分岗位职能的信息化, 并且已经形成了整体的信息网络。虽然取得的成果是好的, 但是在实际的应用上还是拥有着较多的不足之处, 如整体网络的传输信息能力较弱, 无法覆盖到较远距离, 这使得在业务范围上不能达到要求。所以现阶段的水利信息网络问题主要就是如何能够加强信息的传输手段, 他的发展情况已经严重的制约着我国整体信息网络的发展与提高。

1.3 信息储存库

现在我国的许多水利业务都已经建立起来了相关的数据库, 有效的将信息管理了起来, 但是, 由于数据库的建立上没有统一的模式, 导致在建立上多种多样, 共同点或者是有效共享的作用几乎没有, 数据库的功效单单就是本水利工作信息的保存, 并且在技术上的差距更为巨大。

2 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的主要问题所在

虽然在我国的水利业务上已经较大范围的采用的信息化的管理手段, 将水利信息的得到有效利用的信息化建设已经开始实施, 可是效果并不理想, 整体进度进程缓慢, 各级单位发展状况不均衡, 并且在信息的共享上没有一个有效的全国性网络平台。我国信息化的发展情况, 对于我国现在水利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存在问题有:

2.1 信息收集度不足

水利工程的建设初始的任务就是管理水利资源、有效控制水方面的自然灾害、遏制水污染的扩展及防治水污染和水土流失四个主要任务。受到当先的信息收集系统的收集处理能力的限制, 在这这些方面的信息收集上面, 总是有所欠缺, 导致水利工程并不能很好的完成这些初始设定的任务。

2.2 信息无法做到有效的共享

在对于水利单位之间的信息共享上我国现阶段的情况是, 无法做到有效的信息共享。所以在信息共享方面所要做的任务还有很多。并且在信息共享建设上的硬件设施也存在的很多的问题, 如相关设施不能形成配套, 是最为主要的一个因素。需要我们工作人员去努力更正和多向上级部门提出建议。主要表现有:

(1) 服务目标单一, 导致条块分割。目前在水利系统中结合各项业务应用目标, 开发建设了一些专用数据库及相应的应用软件。许多数据库为解决特定研究或业务应用而建, 服务目标单一、相关文档不全, 给后续扩展和改造增加了困难, 更难以被其它系统调用和共享。

(2) 标准规范不全, 形成数字鸿沟。水利信息标准规范尚不健全, 行业内大多数数据库与具体业务处理紧密绑定, 服务目标单一。多数已建数据库规范性较差, 自成体系。对数据库文档普遍不重视, 导致数据库只能在有限范围、有限时段内由少数人员熟悉使用。

3 规划的目标

3.1 建设目标

近期目标:广泛开发水利信息资源, 基本建成水利信息网、国家水利数据中心和安全体系, 全方位构建水利信息基础设施;健全信息化建设运行管理体制, 统一标准规范, 加强人才培养, 营造水利信息化保障环境。

中期目标:深入开发水利信息资源, 完善水利信息基础设施, 持续改善水利信息化保障环境, 全面推进重点业务应用。

远期目标:在全国全面实现水利信息化, 但在本规划中, 对远期建设不作具体安排。

3.2 实施原则

根据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须坚持以下原则:

(1) 确保重点建设。以水利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 以水利信息网和国家水利数据中心等重点工程建设为突破口, 在统一规划的指导下, 全面推进水利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2) 强化保障措施。多渠道筹集水利信息化建设资金, 切实解决水利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分布不合理问题;通过水利信息化标准化建设、安全体系建设、政策法规建设和组织管理体制的创新, 打破业务应用建设中的条块分割, 消除以地域、专业和部门等为边界的信息孤岛;在满足需求的条件下优先使用国产硬件与软件, 稳步推进系统建设、运行维护的外包和托管模式;积极营造良好的水利信息化保障环境。

(3) 充分利用资源。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包括国家的公共信息基础设施和相关行业的信息资源, 发挥已有水利信息基础设施的作用, 加大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力度,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的资源整合, 促进信息共享, 提高水利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

目前水利系统各个部门均有一些信息化应用系统正在使用并发挥着不同程度的作用, 必须合理对已有应用系统资源进行整合, 以保证已有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

(4) 建设管理并重。在重视信息化建设的同时, 还需加强对已建系统的运行管理, 通过人才队伍、制度建设等手段充分、持续地发挥其效益。

4 结论

水利工程的建设对国家经济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整个国家的建设设施中, 水利工程的建设是一项基础设施工程。将整个水利工程进行有效的信息化管理将会极大的提高使用效率, 在对水资源的利用上面也会得到更大的提高。所以对于现阶段水利工程的信息化建设任务相当紧迫。相关工作人员应该在日常的工作中总结经验, 对整体水利工程的信息化建设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参考文献

[1]吴苏琴.基于计算机技术的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系统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 2010.

篇4: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

关键词: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TV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9-0253-1

我国经济及社会环境的发展推动我国各行业的发展,为顺应社会发展,水利行业应积极实行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以确保水利行业在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环境中能够稳步前进、不断发展。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实现了水利工程管理信息资源的共享性,同时顺应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及实效性。但当前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的建设进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制约了水利行业的发展。因此,只有对目前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进行剖析,才能找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最终确保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得到完善及发展,从而推动我国水利行业的发展。

1 当前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 信息资源匮乏

由于水利工程管理工作针对水污染、干旱及洪涝等水灾害进行水土保持、水资源调配及监控、检测等预警防范工作,因此要求给予支持的信息资源设计范围宽、层次深。但由于目前我国水利工程管理信息资源匮乏,不能满足管理信息化对信息资源的要求,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的建设进程。

1.2 信息资源共享难以实现

信息资源共享是实现信息资源综合利用及开发的必经之路,但由于我国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水平停留在初期阶段,管理信息化系统及基础设施建设存在一定局限性,因此使得我国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的信息资源共享难以实现。

1.3 信息应用环节薄弱

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应用建立在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共享及业务信息数据处理工作之上。造成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应用环节薄弱的原因主要有信息资源开发限制及信息资源共享难以实现,同时也包括水利工程及水利行业中信息技术的限制。由于当前我国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软件及系统存在重复开发、实用性低、规范性差、功能过于简单以及开发成本高、利用率低、不易于维护等弊端,因此,水利工程信息应用环节异常薄弱。

2 加强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相关措施

社会的发展使管理信息化成为水利工程管理的必然趋势,是水利行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经之路。因此,加强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已成为水利行业的重要工作内容。

2.1 建立水利工程通信网

由于水利工程管理涉及面广、牵扯层次深,为适应现代化、科技化的社会环境,建立水利工程通信网及智能平台,将水利工程相关数据、文档、信息以电子传输的方式进行传输及通信,以确保水利工程管理中的相关数据及资料能够得到统一的保管及处理,同时实现有线网络、无线网络以及宽带网络的融合统一。

2.2 建立防灾预警系统

建立防灾预警系统,以便于系统对洪涝、干旱等灾害进行预测、监测及分析,同时通过卫星接收数据,对降雨、水情等进行科学分析及预测。防灾预警系统的建立有助于及时勘探、预测洪涝、干旱、降水等情况,以便于及时了解灾情动态,并对受灾程度及灾情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从而及时制定相关抗洪、防旱措施,最终避免灾情造成的损失,或将损失降到最低。

2.3 建立水质监控、检测系统

水质监测系统的建立,通过对水资源数据信息进行采集、存储、传输及应用,其输出形式采用了多媒体报警信号的方法,为水利工程管理工作提供技术支撑,是实现科学监测水质的必要基础设施。

2.4 建立水资源调配系统

水资源调配系统的建立应确保其公平性、有效性、可持续发展性。也就是说,建立水资源调配系统要在确保海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可循环利用以及海河流域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下,利用水资源优化系统以及平衡水资源供需情况模型,对海河流域地区经济及社会发展状况进行分析。通过对不同水资源工程布局对海河流域地区经济产生的不同影响,分析出最为符合该地区社会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调配办法,为相关主管部门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3 结束语

伴随当前社会的迅猛发展,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已成为水利行业的发展趋势。积极加强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不仅为减少水灾害及水污染提供支持,同时也为水利工程管理工作效率的提高及水利行业整体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不断推进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的建设进程、为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发展提供雄厚物质基础设施、完善改进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系统、充实壮大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队伍,最终实现我国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是我国水利行业的首要任务。因此,积极建设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 蔡刚.推进水利信息化的实践[J].小国水利.2005,(11).

[2] 寇继虹.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现状及趋势[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01).

[3] 吉勇,韦港.关于水利信息化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J].小国水利.2003,(04).

篇5: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

3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其应用领域愈加广泛,尤其决定了人类农业发展的水利工程应用信息化技术进行管理,可以提高工程建设质量,更可以保证整体工程建设的准确度与科学性,从而促进国家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协调发展。

作者:刘忠岳 单位: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参考文献:

[1]陈雷.关于水利发展与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水利,,22(19):111-114.

篇6:工程档案信息化管理论文

关键词:档案管理;信息化;问题;原则;措施

当前电子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在生活中普遍地应用到互联网信息技术,在办公中的应用是不断趋于标准化、网络化、自动化,大部分的工作都会依据计算机或是互联网进行办理,这对于工程的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要求,以往的传统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用于当今社会发展的步伐。因此对管理模式进行创新是对工程档案管理的有效措施,构建健全的管理模式,将工程档案存在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

一、工程档案信息化管理的主要内容

对于工程档案信息化理解主要以两方面来阐述:一是工程档案信息的网络化与数字化进行有效的实现;二是有效地对工程档案进行存储、传递、接收和运用一体化;三是完成工程档案的信息化的高度共享;四是要创新工程档案的管理模式。如今,针对工程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内容主要有工程档案的检索和工程档案内容信息的存储:工程档案文件主题词的自动标引;工程档案的数据备份;工程档案的文件目录的打印;工程档案的整理与文书立卷;工程档案的保护以及库房的管理;工程档案的咨询与借阅管理;工程数据处理的各个阶段都依据有关行业的标准以及国家的政策作为构建依据的。

二、工程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

因为工程档案的反复查阅与长时间的保存,对于原件丢失或是损坏都是不可避免的,这对于工程档案的利用和保管上带来了极大的烦扰。通过对低档平板扫描仪记录的方式的应用,可以将大量文档实现电子化存储,对于问题的解决有着巨大的作用,在电子化存储下,对于大量文档的应用、查阅、管理方面还有待提升。信息化的管理模式的应用就是对于传统的管理模式手抄记录转换为应用信息技术存储工程档案,这是工程档案的管理取得的重要成果,还极大地提高了服务水平。可以说,信息化技术的运用是完成科学开发工程档案资源的基础。

三、当前工程档案信息化管理面临的问题

电子化信息的不断发展,对于我国工程档案管理带来了新的机遇,但是同样也产生了大量的问题有待解决。

(一)面临安全与革新的挑战

原本的工程档案管理的中心主要就是为了运用、查询,基于此来确保工程档案管理具有更高的保密性。在档案管理系统迈向新纪元发展空间中,会对应用系统进行有机整合,比如文档管理一体化等。此类整合必须要应用新思维来处理各方之间的矛盾。除此之外,网络本身与计算机系统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不单单是硬件资源会受到自然的影响,还会受到人为破坏,并且数据信息与软件资源容易受到病毒的侵害。在未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下,在安全意识方面也较为薄弱,这样就给犯罪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

(二)面对标准化和法制化的挑战

因为工程档案自身的特点就比较复杂,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分散管理。因为多方面进行管理,各个部门都有属于自已的一套标准,因此对管理标准化造成了巨大的困难。在工程档案的立法方面也比较欠缺,致使众多的工程档案因为密集问题影响,而埋没了自身存在的价值。

(三)技术支持不充分

第一,电子文件在实质上对于它的保管期限与保管条件等方面是存在着巨大的局限性,如果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解决,会造成适得其反的情况发生。第二,基于工程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初级阶段,一些纸质的工程档案经过电子仪器的扫描即可以转化为电子档案,尽管它的价格很便宜,但是扫描的时间较长,无法满足将原始的纸质工程档案快速地转化为电子档案。

(四)人员配备不合理

就当前的工程档案管理人员而言,既有专业知识,又掌握信息技术的人很少,由于存档的技术人员的知识较为单一,必然会出现专业与工作岗位不对口等问题。

四、推进工程档案信息化的原则与措施

(一)工程档案信息化应该遵守的原则

合理性原则。利用数字化方法来接受工程档案文件,其应对规范性的原则要有持续性,构建于信息档案有关的法律体系,只有这样才会使电子文件顺利地完成归档,对于传统的工程档案数字的保存与应用等工作来实现其标准化与规范化,避免重复建设、互不相容的状况产生。安全性原则。由于网络化、数字化的进程的不断加快,网络潜在的威胁也越见突出。所以,对于网络安全技术的开发与研究力度一定要加大,要应用较强的安全措施,全面地保障工程档案信息的安全。效益性原则。对于工程档案信息数字化建设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在特定的环境下一定要遵守的是效益性原则,最为主要的是信息化工程的效益。选取数字化的内容主要是以经典为理念,核心要与社会应用的热点进行有效的结合,把重要的工程档案进行数字化处理,会收获较大的社会及经济效益;应用效果不大的对于工程档案是是不需要数字化的,避免浪费财力、人力、物力。

(二)促进工程档案信息化的措施

加强机读数据的前期工作。如若想做好工程档案信息化管理,那么机读数据库的存在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机读数据的质量主要针对于管理系统的效率高低的决定,对机读数据做好准备工作,提高对著录、标引等方面的重视力度。档案著录的内容主要指档案内容的选择、分析、记录的过程。形式特征主要是指档案信息的外表,比如文种、标题、载体、形成时间等,内容特征是指依据档案内容特点所揭示的项目,比如主题词、分类号等。标引与著录是对档案内容的浓缩,这样才会有效地将档案信息输入计算机中进行多方面的处理。重视光盘技术在工程档案信息化管理中的运用。光盘主要是通过光电存贮技术、网络技术不断发展中的产物,是信息的检索与信息存储、电子化的归属。利用光盘进行存储,其显著的特点在于它的存储密度高、可靠性强、寿命长等,它会把大量的工程资料刻入到一张光盘内,以此来实现计算机管理,对于原文件进行扫描录入的方式,极大地减小了对库房空间的占用,降低了存储设备资金的投入,以此来减小成本。网络化管理是工程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必然趋势。网络化是基于计算机管理模式快速发展下的必然产物,通过对网络搜索,使工程档案查询速度非常快,也非常便利,它改变了传统的借阅模式。计算机把网络分为了上下级并且与各处室紧密相连,成为一个具有高效性的有机整体,来有效地衔接其他部门与档案部门之间的.各个业务,每一个部门都可以利用网络进入到工程档案信息库中去查询。网络化的管理模式主要就是采用了内部网络服务器在一定空间内对于工程的资源档案进行存储,简称为档案存放区。为加强工程档案数据的安全性,在进入系统时应该有一个用户的口令才可以进入到工程档案的数据库中,只有隶属于档案部门工作人员才有权利更改已经入库的档案。为了确保工程档案中的数据的安全性,要加大对系统的管理措施,在系统密码的设置上可以设置双层防护,这样才会有效防止无关人员进入系统;在修改时在系统中一定要设置双重密码,以此来防止没有权限的操作人员对数据进行更改,一定要确保数据是安全的、准确的、完整的。档案信息化管理需加强病毒防治,来确保安全。对计算机病毒要加大防护力度,这是确保计算机系统正常运营的核心工作,如果计算机感染病毒,那么最为严重的状态会导致整个系统出现瘫痪,因此要构建比较严格的管理机制,做预防工作。具体的要求是符合操作的规范性,同时还要定期对系统进行检测与维护;为了防止突然状况的发生一定要对数据随做随保存,做好重要资料的备份,以免产生不必要的影响;不要对来历不明的程序进行拷贝,在拷贝之前一定要做好查毒杀毒的前期准备,以此来确保万无一失。积极促进工程档案管理部门实施信息化管理。第一,对基础性工作进行强化,认真地构建实施计划,只有基础业务的工作做到规范化与标准化,才会有效地推进工程档案信息化的管理。第二,强化人才建设,工程档案信息化建设主要运用网络技术与计算机来进行服务。作为当今信息化社会的工程档案工作者一定要具备基础的电子与计算机文件管理知识。这便要求工程档案的管理人员要对自身文化、专业知识、人文素养的不断提升,来有效地对工程档案进行信息化管理。

五、结束语

工程档案信息化管理是一项比较全面、长期且具体的工作,工程档案的管理团队对于工程档案信息化的效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加大工程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是当前建设信息化管理的重中之重。信息化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工程档案管理者只有不断地总结经验,自主上进,才会适应时代与社会的需求,以便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1]郭贵来.基建工程档案信息化管理与建设研究[J].企业导报,2016,(18):36.

[2]张迪.信息化环境下地铁工程档案管理改革探讨[J].办公室业务,2015,(12):44.

[3]刘红新.信息化环境下的工程档案管理新模式[J].民营科技,2014,(09):116.

篇7: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方案

引言

在改革开放的大趋势下,经济、科技、都在迅猛的发展,在建筑领域工程项目管理的也不在局限于以前的传统管理方式,现在的管理方式将迎进新的时代,新的科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管理工程项目,促进项目管理的高效,高质量。信息技术管理方式在项目管理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增强项目管理的能力,在经济全球化的热潮中逐渐与国际接轨。

一、工程项目建设现状

1.目前国内在工程项目管理,实现信息化这方面,主要是软件不专业,多半杂、乱。工程项目建设各阶段需要的各个软件不同,在前期工程计算上就有好几家公司制造的软件,像深圳广联达图形自动计算工程量软件、清华斯维尔三维算量软件、神机妙算图形算量软件等;在项目招标的阶段,招标软件有易达清单大师、广联达工程投标报价软件以及各个科技公司等;工程项目管理软件三峡工程管理系统TGPMS、邦永PM2、新中大Psoft、易建工程项目管理软件等;建设工程监理类软件等等。以上大多按照工程项目建设各阶段进行划分,比较分散、杂、乱,只有少部分软件开发是根据特定单位而进行集成设计的。这样整个领域就会不统一,不规范,从而导致各家管各家的,没有一个准绳,标线。没有专门的统一的,综合的软件。所以我国的工程项目管理落后于国外的管理。

2.国内一些特级、大型单位广泛的应用了信息管理技术,并且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是很多二流单位,实力不算大的建筑单位,信息管理建设还是不够。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建筑企业配备的计算机有160万台左右,不少大型企业开始重视信息技术管理工程项目,并且在这一方面逐渐与国际接轨。甚至有些国家级、一级建筑企业在企业内部建立了自己的互联网,信息技术应用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了企业的效能与效率。由于信息化的推动,催生了一些专门做软件的商家网站,像中国易建网集合了建筑行业动态信息、项目管理和采购、网上建材营销、电子商务平台、决策数据分析以及客户服务等功能,专门对建筑企业提供专业的帮助。

3.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的课题已经引起了相关部门的关注,吸引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注意。针对如何建设好信息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专门成立了一个研究课题,相关的研究工作正在一些有技术经济实力的高等院校中逐步开展,例如由清华大学深圳研究院与深圳市斯维尔电脑公司联合组建的,深圳斯维尔软件,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知名学府的专家学员也在研究这一课题。

二、信息化建设问题

2 .1专业人才短缺,技术落后。目前在国内,信息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应用中的建设缺乏专业的人才。所谓专业就是机动性强,他们不仅具备优异的专业管理知识和能力,也要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管理方法,能掌握全局的问题,能及时的发现问题。能够策划并实施方案。但是如今这种复合型技术骨干极度匮乏,信息技术的要领知识有待研究。要想对项目管理进行信息化建设,人才是关键。如果专业的技术人员配备不齐,那么就会导致这一板块的落后。

2.2 建设信息化管理的意识模糊,不够坚定。很多建筑企业都没有意识到信息技术对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作用。有些企业负责人认为新软件费用高,能够给企业带来的效益不多,所以他们不愿意在管理信息化建设上花费财力物力。大型企业如此,那些小型企业更是没有积极性,所以在这一领域造成了发展不平衡的局面。有些企业是引进了新技术,但是对信息技术的如何利用都是模棱两口,一知半解。发挥不了信息技术的作用。这样就会对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利用漠视,使信息化很难实现和发展。

2.3发展不平衡,应用范围较窄。建筑企业大多不重视工程项目的整体管理。信息技术管理工程项目的技术主要用在设计阶段,预算,招标,采购等方面。而在工程施工过程当中,对项目的施工进度、质量、成本控制方面则利用的较少,施工过程中的管理仍然根据当时施工员的意思来做,很随机,很不科学。而且由于很多建筑企业没有使用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管理,所以项目管理当中的业务流程还是传统的方式,机构设置还是以前的粗放式。按照传统的组织模式独立于整个管理中,网络不互访。这种沟通对项目管理的阻碍力非常大,会削弱正式信息沟通方式的效用。这样就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建筑企业及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发展,改进。

三、完善项目信息化的对策

1.加大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要实现信息技术管理工程项目,就必须要加大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在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过程中,基础设施是否齐全决定着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是否能基本运行,一般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在于企业是否盈利,在企业的.预算时间里,在成本核算的板块应该加上信息化基础设施的费用。也可以引如民间的资本来入股投入,加大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如果一个企业基础设施都不齐备,那么任何项目都没有办法顺利进行,所以必须加大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它是实现项目管理信息化的关键因素之一 。

2.大力的支持信息技术管理工程项目的研究课题,特别是关键技术的研究,关键是实现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的关键。如,在工程项目进行成本核算管理时,可以利用电子数据交换系统,系统的对购买工程使用材料进行管理,减少人工作业,提高准确率 人工处理中大量相同数据的多次重复输入所造成的差错,可以有效地提高工程项目成本管理。

3.大力培养专业信息技术人才,企业对管理人员进行定期的专业知识培训,其相关的工作人员具有一些最基本的技术技能,如计算机技术技能、通信网络技术技能等等,掌握这些技能是处理好信息管理的基本要求。建筑企业可以把相关员工送到专业的培训基地,集体培训。普及信息技术人才建设,另外,信息技术人才还要在各类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同时具有综合比较和灵活运用的基本素质 ,为了适应现代化工程项目管理的要求,相关人员必须要进行知识的全面培训。

篇8: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管理

一、目前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管理的发展现状

我国在建筑工程管理上还处在刚刚开始的阶段, 对于施工现场的管理也刚刚开始安装摄像监控, 其主要是用来便于查看施工现场的安全与消防管理等情况, 如在高处安装监控摄像, 便可以全面对建筑施工现场进行监管, 让管理者在办公室中就可以及时地了解建筑的施工状况。但是此种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弊端, 就是没有在施工现场的领导则无法对施工现场进行监控。所以信息化管理建筑工程还处于可望不可即的地步, 这就需要及时引进先进地信息处理技术来满足这方面的需求。要想实现我国的建筑工程信息化管理, 那么必须要依靠相关的网络平台, 我国曾经出台了相关的规范, 充分的指出在建筑施工管理中一定要充分的运用信息化技术, 以此来提升施工的效率。并且一些施工企业都逐渐的开始应用一些信息化技术进行施工质量的管理, 以此来提升管理效率。对施工现场的勘测就可以采用信息系统对施工人员、项目的设计与设计过程的信息等进行管理;然而现今一些企业在进行建筑工程施工的管理时, 还是延着运用传统的管理模式, 多余信息的产生到整理等利用纸质媒介进行传播, 仅仅有较少的施工企业应用一些计算机软件技术来进行施工的管理。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时, 信息传播又比较慢。通过对比建筑工程监理与施工设计, 可以看出我国的信息化管理技术在使用上还处于落后的阶段。且监理工作又具有流动性的特点, 这样就使得施工现场存在三四个监理人员一起进行监理工作, 但是对于建筑工程的施工现场中施工任务与成果记录没有认真的进行;另外, 在建筑工程市场中, 对于监理方面的软件使用的十分少, 这样导致了建筑施工中的监理工作不到位, 经常会出现一些违规的现象, 影响了建筑施工的质量。所以, 相关的建筑施工企业一定要做好信息化技术的应用, 不断的更新开发新技术, 以此来做好建筑施工中的管理, 提升自身的管理效率。

二、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 只有少数企业能够实现信息化管理

在这些建筑工程中即便是使用了信息化管理但也只是使用了其中一小部分而已, 将信息管理系统定位于信息查询与报表上。这样就不能有效地实现不同数据间的整合与分析, 也就无法将行业的动态信息结合在一起。虽然有些企业在信息化的管理上建立了相应的局域网, 也运用了工程项目的管理系统, 但是信息资源只局限于施工现场与项目的内部, 对于现场的管理与其它区域就无法实现互动, 宛如一座孤岛, 虽然岛内能够达到自给自足, 却无法与岛外进行交换。

(二) 在信息的管理上存在误区

很多建筑施工企业对于信息化管理的认识不够, 仅仅是认为在企业只要具备计算机技术以及局域网等便可以了, 但是对其的运用却存在很大的问题, 很多信息的传递等依然是传统的纸质传播媒介, 导致建筑施工企业没有实现信息化管理。要想实现建筑工程信息化管理, 那么便要做好数字化管理, 利用电子媒介等进行信息的传递, 同时能够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数字信息的交换。但是目前来看, 一些施工单位却没有认识这一点, 无法突破传统的管理模式。目前, 建筑工程管理还没有实现信息化的管理模式。要想实现信息化管理不仅要融入人力、物力与财力, 还应当要实际的反映出管理的过程。在建筑工程竣工后, 在工程款的结算、建筑工程的质量安全、建筑工程进度的确认中, 建筑工程的监理单位、施工企业与业主要进行相互的核对工作, 这在网络贸易上已经有了许多年历史的EDI, 这对于建筑工程的管理就显得成本比较高了。

(三) 建筑工程的监管人员素质普遍不高

目前来看, 由于建筑企业对于信息化管理的认识不够, 这也导致了企业缺乏专业的信息化管理专员, 对于计算机技术不够了解, 无法很好的利用计算机技术对施工企业进行管理。对于一些计算机新型软件技术以及系统的维护等方面都不够了解, 影响了建筑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三、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管理的措施

(一) 加强建筑工程信息化管理的推进发展

我国现阶段的投资工程主要是为了要推动建设工程信息化发展。如以建筑工程的整个施工周期为对象, 彻底实现信息管理无纸化;将建筑工程项目的各个环节都采用网络与电子为媒介进行接收与提交;将项目工程的各项参数都储存到数据库中, 以便于实现资源共享与采用。建筑施工过程只有实现电子化的建设, 完善建筑工程的信息化管理平台, 为管理者提供便捷的操作界面。此外还应当适当的增加科技的投入, 并运用一些高科技产品, 不断地研发与推广软件工程。

(二) 健全与建筑工程信息化管理的相关组织

建筑工程信息化管理不但是关于技术的一次变革, 更是一次管理水平的变革。完成这一变革, 就要改变传统的信息管理模式与工作模式。在建筑工程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要设立管理者能够亲自参与的组织机构, 动员全员, 深入与推广信息化管理, 并要做到言行一致、上下统一。

(三) 明确信息化管理的实际意义

在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 要清楚的认知信息化管理不仅仅是单纯地买点硬件与软件, 开发一些软件而已。而是应当要真正地结合信息技术与管理方法, 提升建工程企业的应用能力, 提高建筑行业与信息化管理的进程, 采用信息技术来提高市场的竞争里。做好对信息化管理的认识, 能够不断开发一些新技术进行企业的管理。建筑工程管理的核心内容就是实现信息化管理, 提升管理的效率。因此, 建筑施工企业必须要针对施工中的各个环节来制定出相应的管理软件, 以此来做好对每一项工程的施工管理, 提升施工的质量。同时也要加强对建筑工程中各项生产要素的管理, 让建筑工程信息化管理从传统向着集约化转变。

(四) 加强建筑工程信息化产生的经济效益

建筑工程的信息化管理主要是将信息的资源进行记录、查询、输入以及分析等, 以此来促进管理人员的决策的科学性, 为建筑工程的招标、实地勘测与项目设计、工程的施工与现场的监理提供依据, 提升建筑施工企业的市场的竞争能力。并且建筑施工企业必须要加强对信息管理人员的素质建设, 使其能够更好的运用信息化技术进行建筑施工的管理, 做好质量的控制。

结语:根据信息资源对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的指挥, 安排科学合理的管理措施, 同时还应当要实现对外界环境的信息资源交流。只有彻底的实现信息化管理, 才能够从根本上实现生产科学化、决策最优化与办公无纸张化。

参考文献

[1]王晓飞.许晓阳.信息化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 2010 (04) :9-10.

[2]余代林.浅谈建筑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现代物业, 2011 (05) :87-88.

篇9: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

【關键词】灌区;水利信息化;工程建设;维护管理

进入21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就水利行业而言,信息化已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相互融合,正在改变着我们周围的一切。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就是要开发和利用水利信息资源,包括对水利信息进行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和利用,提高水利信息资源的应用水平和共享程度,从而全面提高水利工程管理的效能和效益和规范化程度的信息系统。

1.工程概况

尊村引黄灌区是一座集灌溉、供水、防洪、排涝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水利工程,工程始建于1976年,1984年、1994年分别完成了一、二期工程建设,总建设规模为九级三十一站。

2.灌区管理及信息化建设

根据国家目前的农业政策,结合灌区实际情况,作为工程管理单位,如何确定自己的管理目标,是灌区管理及信息化建设的首要问题。经过充分调查、研究、总结灌区几十年来的经验教训,选定灌区管理目标为“农民增收,工程发展,管理者受益”,达到“三赢”。围绕管理目标的实现,水利信息化起着不可思议的作用。泵站灌区进行改革,改造,形成了水源供给,泵站提水,渠系灌溉“一条龙”农业、工业灌溉服务体系,成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灌区管理及信息化建设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首先,水的管理需要信息技术。

水是一切生命的源泉。引黄的灌溉用水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因它具有不可存储性,比一般性质的商品更难管理。要使灌区达到“车间化,超市化”管理,信息技术的引入已成为必然,也就是要通过信息技术,把灌溉用水管理的更好,让农民、企业更放心,更满意。因此,水利信息化是灌溉用水管理的必然选择。

水的流动和水费的回收这两个程序的运行好坏体现在“信息站”的配合程度。水利信息技术就是要解决灌溉用水交换的“信息站”问题,因此,水利信息化是灌溉水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按照国家对管理局的事业定性,灌区实行“事企”分开的管理体制。按照这一体制,经过摸索、总结,我们按照“水”的流程,实行“泵站—生产水,灌区—销售水,农户—消费水”的市场运作,从而形成“模拟法人主体化、独立核算企业化、层层买卖市场化,规范服务公开化”的管理理念。

其次,要实现管理理念的良性运作,管理信息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引黄灌区信息化建设的任务是:建立覆盖全灌区的灌溉输配水智能调度网络系统,内容涵盖灌区灌溉实时监控系统、灌溉遥测系统、灌溉数据采集系统、以及现代化数据通讯网络。同时利用计算机技术通过建立灌区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灌区水费征收系统、灌区水务公开系统、灌区泵站联合调度管理系统等软件业务管理系统,对灌区进行全数字化的实时、动态的管理和调度。建立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使用中可靠的集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处理、监控为一体灌区信息综合管理系统,全面提高灌区水资源管理、工程管理、行政管理、经营管理的自动化程度。

水利信息化就是要对水商品流动过程中的“水的流动”和“水费的回收”所产生的数据进行反馈及管理。因此,它必须是:“及时、准确、高效”,它始终在为实现水管理的大目标服务。

目前我局计算机网络为管理局机关、灌区业务、泵站业务,这样形成灌区的局域网。使灌区达到水生产“车间化”、水销售“超市化“的管理。在水源站、厂房、测流站及各大支口安装了摄像头,可以在调度室随时监控,给调度员配水提供更好的科学依据。

3.工程建设与维护管理

3.1工程建设的目标和思路

实现灌区“三赢”目标,工程建设起着决定性作用。在灌区现代化管理中,建立工程建设与维护管理体系的目的是提高设施能力,发挥工程效益,确保灌区健康、良性、可持续发展。结合引黄灌区的实际,工程建设管理首先必须坚持“工程为灌区服务”的总体原则,一切项目都要为提高灌溉效益服务。

3.2工程建设管理的重要环节

按照《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管理规定》,工程建设一般分为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施工准备、建设实施、生产准备、竣工验收和后评价八个步骤,大致可划分为五个阶段,即工程项目决策阶段、工程项目设计阶段、工程项目招投标阶段、工程项目施工阶段和项目竣工验收阶段。

3.3工程技术创新与改造

引黄泵站灌区面临的三大主要问题:一是水源问题;二是泥沙问题(渠道淤积和设备磨损);三是柴草问题。如何解决上述问题,引黄干部职工一直在黄河岸边不停地探索,寻找答案。几十年来,经过不懈地“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通过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效果。渠道的改造:一是糙率大,挟沙能力弱;二是抗冻性差,渗漏大。渠道过水后,冬季冻胀破损,预制板勾缝脱落,渠道淤积沉陷严重。经多年运行,已起不到防渗效果。为解决渠道淤积问题,灌区在续建改造中创新使用现浇混凝土U形断面和弧形底梯形断面进行改造,经过比较,干渠过水流量相对较大,纵坡较缓(1:4000),选用弧形底梯形断面。支渠过水流量相对较小,选用现浇混凝土U形断面。主要特点:一是糙率小,流速分布均匀,接近最佳水力断面;二是流速快、渗漏小、输沙能力强,一些细粒泥沙基本都能输送到田间;三是抗冻性能好、造价低。改造后,渠道淤积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3.4工程维护

工程维护是工程建设管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为了设备、设施能正常工作和运行表面清洗、零部件检修、更换和养护等日常性工作,也是实现工程保值、增值的最基础性工作。通过加强对维护工作的组织、检查和评比,以达到工程安全、高效运行的目的。

灌区工程持续发展,让“阳光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充实完善,取得了灌区用水市场秩序井然。

4.结语

总之,信息化建设要因地制宜,不能相互照搬,更不能移植别的行业。要紧紧围绕灌溉管理的大目标,确定实施方案,循序渐进。信息系统要与灌溉试验相结合,并根据墒情、作物种植,降雨情况及蒸发、渗漏等情况,预测区域范围内各级渠道作物的最佳需水量,进而与市场调节下的实际用水需求做对比,评价灌区的灌溉水平。加快信息化人才培养的力度。灌区目前现有的技术人员,远远满足不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要求,努力营造吸引人才的环境。夹马口灌区实施“阳光工程”,使农户对“灌溉用水是商品”达到共论,节水意识自发提高,“配水到户”合理调配灌区各用水点的流量供给,既满足农民及用水又做到水管理“环环相扣、滴水不漏”。■

【参考文献】

[1]郭武山.水利水电工程管理信息系统构建方式探讨.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06,4,4(2).

[2]王建武,陈永华,等.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科学出版社,2004,10.

[3]李友国.大型水电建设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组织实施方法探讨.中国三峡建设,2004,9.

[4]晏新春,杨平祥.景洪水电工程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水力发电,2005,7.

上一篇:幼儿园庆六一文艺演出主持词下一篇:古诗句集锦